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0-13 08:32:3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垂径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圆形纸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地震造成我们小区的圆柱形供水管道损坏,现在工人师傅要为我们换管道,如图,他测量出管道有积水部分的最大深度是3CM,水面的宽度为6CM,这个工人师傅想了又想,也不知道该用多大的水管来替换,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4)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出示教具演示)。

2、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作直径CD垂直弦AB垂足为E。(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此时的关系,说明直径CD垂直于弦AB的,并设问:垂直于弦的直径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1)实验--观察--猜想: 让学生将上述作好的圆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后,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弧相等,并得出猜想: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E.那么AE=BE ,弧AC=弧BC,弧AD=弧BD.(2)证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证明此定理 (3)对定理的结构进行分析 (4)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5)垂径定理的变式

四、定理的应用:

例1:(2008哈尔滨中考)如图,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

⊙O于点C,且CD=1,则弦AB的长是___________ 练习1:(08年福州中考)如图,AB是圆O的弦,OC⊥AB于C,若AB=8cm,OC=3cm,则圆O的半径长为多少?

精讲点拨:求圆中有关线段的长度时,常借助垂径定理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半径r、弦半a/

2、弦心距d,三者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知道两个量可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个量

例2:如图,两个圆都以点O为圆心,求证AC=BD 练习2:如图,在⊙O中,AB、AC为互相垂直且相等的两条弦,OD⊥AB于D,OE⊥AC于E.求证四边形ADOE是正方形.

五、小结与反思: 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你掌握了哪些思想方法? 你还有什么问题 ?

六、课后拓展:

1、(09年模拟)如图,已知AB、AC为弦,OM⊥AB于点M, ON⊥AC于点N ,BC=4,则MN= ————.

2、你能帮工人师傅解决水管替换问题了吗?

3、已知⊙O的半径为10,弦AB∥CD,AB=12,AB和CD的距离为

七、布置作业: 习题,1,9

八、教学反思:

CD=16,则

推荐第2篇:垂径定理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研究的是圆的一个重要定理———垂径定理,它探究的是垂直于弦的直径与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之间的关系,是以后在证明圆中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以及直径与弦垂直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在圆中进行有关计算的重要依据,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有能力通过轴对称来探索垂径定理;学生也学过全等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容易将垂径定理的推理过程表达清楚。并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探究图形性质的手段和方法,具备几何定理的分析,探索和证明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会运用垂径定理进行有关证明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垂径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以及推论的探索与证明,利用垂径定理以及推论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证明垂径定理与推论的推理过程。

四.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引导发现,合作学习

五.

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疑引趣:

出示赵州桥图片:

它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为37.4m,拱高为7.2m,求桥拱所在圆的半径?

学生活动:思考1分钟,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经验。

教师活动: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设计意图:1.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产生民族自豪感。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二环节:尝试诱导,发现定理:

1.定理的引出:

教师活动: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

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2)

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等量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拿出你做好的纸片,折一折,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折叠手中的纸片,观察图中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的得出结论,便于理解。

教师活动: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发现,将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

_________弦的直径______弦,并且______弦所对的两条弧。

学生活动:思考一分钟,找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这就是圆的一个重要性质-------垂径定理,请同学们理解这一定理,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把这一定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应怎样表述?

2.

条件中的弦,可以是直径吗?

3.

结论中的“平分弧”是指哪条弧?

4.

你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垂径定理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3分钟,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在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教师活动:垂径定理也能够运用数学推理进行证明,请同学们对照上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

学生活动:在导学案上完成上题。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4页定理的证明部分,对照你的证明过程,看方法是否相同,你的证明过程是否合理?有什么不足?

学生活动:对照课本,研究自己的解题过程存在的不足,然后小组合作,互帮互助,解决疑难。

2.推论的引出:

教师活动: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不是直径),作一条平分AB的直径CD,交AB于点M,回答下列问题:

1.

此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

在上图中,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说一说理由。

预设:学生可以通过折叠来发现,也可以用数学推理来证明,只要合理,都可以。

3.

题目中,为什么要强调“AB不是直径”,若AB是直径不能得出第1,2题的结论吗?请画图分析。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画出下图,分析“AB不是直径”的原因。

4.

同学们能试着将以上的发现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学生活动:先思考一分钟,然后找学生在班级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理解能力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第三环节:例题示范,变式练习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例题,并且回答在解题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看例题,总结题目中用到的解题方法,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引出在垂径定理的应用中,经常会使用列方程的方法。

变式练习教师活动:1.你还记得我们提出的赵州桥有关的问题,试一试,你是否可以解决了?

学生活动:在导学案上完成此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喜悦,呼应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

2.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30mm,弦AB=36mm,求点O到AB的距离及∠OAB的余弦值。

4.

如图,两个圆都以O为圆心,小圆的弦CD与大圆的弦AB在同一条直线上,你认为AC与B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垂径定理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

拓展提高:如果圆的两条弦互相平行,那么这两条弦所夹得两条弧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题目,感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课堂反馈:

1.

谈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2.

小测验:已知AB是圆O的弦,半径OA=20cm,∠AOB=120°,求△AOB的面积

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16页习题5.4第1题

选做题:根据垂径定理的内容,交换条件和结论的位置,你还能写出几个正确的命题吗?

板书设计:

垂径定理

1._________弦的直径______弦,并且______弦所对的两条弧。

∵CD为直径,CD⊥AB

∴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2.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____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_________。

自我评价:

在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方面, 根据现在的教材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最后决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最后得出定理,这个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拓广。

本节课的不足我认为还是时间设计不太合理,时间紧,任务重,整节课感觉没有喘息的机会,学生过于疲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时间搭配上多下功夫,争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推荐第3篇: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材料)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 3.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

垂径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用具:圆形纸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地震造成我们小区的圆柱形供水管道损坏,现在工人师傅要为我们换管道,如图,他测量出管道有积水部分的最大深度是3CM,水面的宽度为6CM,这个工人师傅想了又想,也不知道该用多大的水管来替换,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把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观察两部分是否重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 (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 (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4)圆也是中心对称图形.(出示教具演示)。

2、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作直径CD垂直弦AB垂足为E。(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此时的关系,说明直径CD垂直于弦AB的,并设问:垂直于弦的直径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1)实验--观察--猜想: 让学生将上述作好的圆沿直径CD对折,观察重合部分后,发现有哪些线段相等、弧相等,并得出猜想:在圆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垂直AB于E.那么AE=BE ,弧AC=弧BC,弧AD=弧BD.(2)证明:引导学生用“叠合法”证明此定理 (3)对定理的结构进行分析 4)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 (5)垂径定理的变式

四、定理的应用:

例1:(2008哈尔滨中考)如图,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

⊙O于点C,且CD=1,则弦AB的长是___________ 练习1:(08年福州中考)如图,AB是圆O的弦,OC⊥AB于C,若AB=8cm,OC=3cm,则圆O的半径长为多少?

归纳:求圆中有关线段的长度时,常借助垂径定理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半径r、弦半a/

2、弦心距d,三者构造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知道两个量可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个量

例2:如图,两个圆都以点O为圆心,求证AC=BD 练习2:如图,在⊙O中,AB、AC为互相垂直且相等的两条弦,OD⊥AB于D,OE⊥AC于E.求证四边形ADOE是正方形.

五、小结与反思: 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你掌握了哪些思想方法? 你还有什么问题 ?

六、课后拓展:

1、(09年模拟)如图,已知AB、AC为弦,OM⊥AB于点M, ON⊥AC于点N ,BC=4,则MN= ————.

2、你能帮工人师傅解决水管替换问题了吗?

3、已知⊙O的半径为10,弦AB∥CD,AB=12,CD=16,则AB和CD的距离为

七、布置作业: 习题

24、1,1,9

八、教学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全章的基础之一,在整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其他图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都较复杂,因此,理解和证明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这次数学教师过关课教学活动中,我获益良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数学教学中,一些结论的表述是很重要的,而我在这节课上有些表述确实不是很正确;而且我在课堂上,尤其是知识点的联系方面的引导词,更加需要再努力钻研。今后我将在这方面下工夫,在去听其他数学老师的课时,要注意其他老师在知识点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句. (2)一些该让学生知道的知识点,讲得不够透彻.如CD是直径,其实应该可以拓展为过圆心的直线; 不能够用数量关系求的,应该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设未知数.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题目就是要设未知数.同样在已知一条边,不够条件求解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未知数来解题的这种题目,引导得不够,或者说引导得不够深刻,学生就会觉得是老师直接将知识倒向他,而他不一定能接受.

(3)在学案设计方面,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准确,设计的学案内容太多,在这节课上如果估计过量已经足够的话,垂径定理的推论其实可以放在下节课.这样就不会使得后面讲推论的时间太短,太仓促.前面在复习的部分应该加些关于勾股定理的计算的题目,使学生在后面解直角三角形时能够更加快,更熟练;而在多媒体中练习题量太小,而且是题型太单一,可以再多做些找相等的量的基础训练。

(4) 其实这节课还有个作图思想要灌输给学生,即教学生如果见到弦心距,弦,那么直接连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就是只知道一条弦的题目,就要连弦心距都要作出来,而这两种题目我的训练都不到位.

(5)还有其他很多问题: 例题的讲解不够详细,深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题目的梯度设计得不是很好„„

通过反思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不能灵活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求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失误给了我一个今后的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钻研教材。

推荐第4篇: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也叫垂经定理,是初中九年级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2节内容,它是圆中有关计算方面比较重要的一节。

本节课主要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折自制的圆形图片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一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垂经定理的内容。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垂经定理解决有关方面的计算。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具体经过以下5个步骤: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圆形图片对折圆,找出圆心。(学生 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折的 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得出圆心,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斜交的直径得出圆心,但方法都很好。 )

(2)让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直径向下平移,变成一条普通的弦,并且和原来的一条直径仍然保持垂直关系。

(3)让学生在自己的图片上画出与直径垂直的弦,并让他们把圆形图片沿直径对折,问学生会发现什么结论?(平分弦,也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问学生在什么样条件下得出这些结论的?

(5)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经定理的内容,教师再补充、强调并板书。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垂径定理,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在这节课中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整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对垂经定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安排上欠妥,具体表现在:

(1)把课本中赵州桥的问题作为第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解决稍微偏难,应该先解决一些简单的类型题。比如:已知弦的长度和圆心到弦的距离,求圆的半径这类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巩固了垂经定理,而且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再处理赵州桥的问题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垂经定理中平分弦的证明过程尽量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板书出来,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缺少主动性,并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3)应该给学生渗透一些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总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要真正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单纯的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5篇:《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案例分析

张小飞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从知识体系上看,《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与中心对称》之后,对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之后,对圆的基本性质的新探究。是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2、学习目标:

(1)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 (2)能运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3)全心投入,细心认真。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垂径定理的探究及运用。 学习难点: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进入初三,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探索问题充满好奇,在课堂上有互相竞争的渴望,相比以前,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习积极性有所减退,自我意识增强。

2.学生认知基础: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直径、弦等基本概念,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习了勾股定理,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垂径定理》的基本能力.3.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明确了展示课的学习程序,并能利用学案,准备展示,变式训练,归纳方法,灵活运用,具备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 .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小组展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养成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法分析:作为一节展示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准备展示、展示所学、巩固提升等过程,培养学生独学静思、有效交流、积极合作、大胆展示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及大致时间分配 (1)明确目标、(1分钟)

目标出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2)温故知新(3分钟)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复习基本知识点,为扎实做充分准备 (3)分配任务,准备展示(5分钟)

教师分配展示的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展示的前期准备。 (4)小组展示,变式训练(20分钟)

学生分组有序展示,在展示中鼓励提问,可做变式训练。要求展示者书写规范,过程完整,声音洪亮,表达流利,衔接紧凑。 (5)归纳梳理、整理学案(3分钟)

学生将错误的题目整理,补充不完整的解题过程,要求用双色笔。 (6)反馈检测、巩固提高(12分钟)

完成学案反馈检测部分,力争按下课能够完成。

五、教后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也叫垂经定理,是初中阶段圆中有关计算方面比较重要的一节。本节课主要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折自制的圆形图片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垂经定理的内容。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垂经定理解决有关方面的计算。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具体经过以下5个步骤: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圆形图片对折圆,找出圆心。(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得出圆心,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斜交的直径得出圆心,但方法都很好。 )

(2)让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直径向下平移,变成一条普通的弦,并且和原来的一条直径仍然保持垂直关系。

(3)让学生在自己的图片上画出与直径垂直的弦,并让他们把圆形图片沿直径对折,问学生会发现什么结论?(平分弦,也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问学生在什么样条件下得出这些结论的?

(5)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经定理的内容,教师再补充、强调并板书。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垂径定理,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在这节课中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整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对垂经定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安排上欠妥,具体表现在: (1)把课本中赵州桥的问题作为第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解决稍微偏难,应该先解决一些简单的类型题。比如:已知弦的长度和圆心到弦的距离,求圆的半径这类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巩固了垂经定理,而且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再处理赵州桥的问题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垂经定理中平分弦的证明过程尽量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板书出来,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缺少主动性,并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3)应该给学生渗透一些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总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要真正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单纯的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6篇:垂径定理教学反思(推荐)

《垂径定理》教学反思

“垂径定理”是圆的重要性质之一,也是全章的基础之一,在整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后研究圆与其他图形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的基础,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整节书的重点,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都较复杂,因此,理解和证明定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也是一节较难把握的课。

在准备《垂径定理》一节的组内公开课时,我的教案被推翻和自我推翻了6次,试讲了3个班级,每次试讲完,张老师和王老师以及数学组的其它老师都会给我很真实和诚恳的意见,尽管如此,在正式讲课时,仍然不是很顺利,课后我对这节课的讲课过程及我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锤炼

《 垂径定理》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而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我不够注重过对学生总结概念的培养和训练,导致真正讲课时需要学生总结,却总结不出来,而我显然和学生的默契度不够,所以,在引导时,学生不能领会老师的意图。在数学教学中,一些结论的表述是很重要的,而我在这节课上有些引导词不是很到位,需要再努力钻研。今后我将在这方面下工夫,在去听其他数学老师的课时,要注意其他老师在知识点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句以及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句。

二、注重透彻的剖析

一些该让学生知道的知识点,点拨得不够透彻。如不能够用数量关系求的,应该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设未知数,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题目就是要设未知数。 同样在已知一条边,不够条件求解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未知数来解题的这种题目,引导得不够,或者说引导得不够深刻,学生就会觉得是老师直接将知识倒向他,而他不一定能接受。另外,涉及求弦长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先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先求弦长的一半,再利用垂径定理去求弦长。而这些疏忽也与我的教学经验少以及对教材的研究不透彻有很大关系。我将吸取这次讲课的经验教训,多向组内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多研究教材,为下一轮教学做基础。

三、注重教学安排

在学案设计方面,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准确,对学情预估不足,设计的学案内容太多,垂径定理的推论其实可以放在下节课,这样就不会使得后面讲推论的时间太短、太仓促,而这样也可以使前面的练习时间更充裕。在多媒体中练习题量太小,而且题型较单一,可以再多做些找相等的量的基础训练。

四、注重常规辅助线及知识的总结

这节课还有个作图思想要灌输给学生,即教学生如果见到弦心距、弦,那么直接连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就是只知道一条弦,就要连弦心距都要作出来,而我对后一种情形的训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解决铅球问题时,束手无策.

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我上课时的语言和情绪比较平淡,使得讲课重点不够突出,和学生的互动也显得很被动。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完成整节课,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讲课时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反思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不能灵活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失误给了我了一个今后努力的方向。

当然,本节课也有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

一、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不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点困难,一是学生见到实际问题就畏惧,尤其是对于题目较长的实际问题更加抵触,根本不想读题;二是学生对实际问题背景不熟悉,熟悉问题背景花费一定时间;三是对于实际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解决,所用知识是什么,用什么思想方法解决。为了克服这种困难,本节课专门设计了一个较为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体现问题具有现实的用途——数学的有用性,二是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有直接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生再见到类似的实际问题时,就不会感到陌生。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要把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始终放在第一位。给学生多次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总结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我知道我还有很多需要改正和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认真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推荐第7篇:九年级数学垂径定理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

【教学目标】

1:探索圆的对称性,进而得到垂直于弦的直径所具有的性质;

3:使学生领会数学的2:能够利用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严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参与的主动精神. 【自主探究】

活动1: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做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活动2:按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第一步,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O,沿圆周将圆剪下,把这个圆对折,使圆的两半部分重合;

第二步,得到一条折痕CD;

第三步,在⊙O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CD折痕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其中点M是两条折痕的交点,即垂足;

第四步,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圆交于另一点B,如图1.

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为什么?

AB所在圆的圆心是点O,过O作OC⊥AB于点D,若CD=4 m,活动3:如图3,弦AB=16 m,求此圆的半径.

二:尝试应用

活动4:如图4,已知AB,请你利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出AB的中点,说出你的作法.

AB

三 拓展创新

1.如图5,某条河上有一座圆弧形拱桥ACB,桥下面水面宽度AB为7.2米,桥的最高处点C离水面的高度2.4米.现在有一艘宽3米,船舱顶部为方形并高出水面2米的货船要经过这里,问:这艘船是否能够通过这座拱桥?说明CA理由.

B

教学札记:

推荐第8篇:垂径定理及其推论doc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初三数学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间的关系知识精讲

一.本周教学内容:

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心距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由圆的轴对称性推出垂径定理,概括理解垂径定理及推论为“知二推三”。(1)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4)平分劣弧,(5)平分优弧。已知其中两项,可推出其余三项。注意:当知(1)(3)推(2)(4)(5)时,即“平分弦的直径不能推出垂直于弦,平分两弧。”而应强调附加“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弧”。

2.深入理解垂径定理及推论,为五点共线,即圆心O,垂足M,弦中点M,劣弧中点D,优弧中点C,五点共线。(M点是两点重合的一点,代表两层意义)

C O M A B D

3.应用以上定理主要是解直角三角形△AOM,在Rt△AOM中,AO为圆半径,OM为弦AB的弦心距,AM为弦AB的一半,三者把解直角形的知识,借用过来解决了圆中半径、弦、弦心距等问题。无该Rt△AOM时,注意巧添弦心距,或半径,构建直角三角形。

4.弓形的高: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明确由定义知只要是弓形的高,就具备了前述的(4)(2)或(5)(2)可推(1)(3)(5)或(1)(3)(4),实际可用垂径定理及推论解决弓形高的有关问题。

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者关系定理,理解为:(1)圆心角相等,(2)所对弧相等,(3)所对弦相等,(4)所对弦的弦心距相等。四项“知一推三”,一项相等,其余三项皆相等。源于圆的旋转不变性。即:圆绕其圆心旋转任意角度,所得图形与原图象完全重合。

(1)(2)(3)(4)

O A M B\' M\' A\' B

6.应用关系定理及推论,证角等,线段等,弧等,等等,注意构造圆心角或弦心距作为辅助线。 7.圆心角的度数与弧的度数等,而不是角等于弧。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二.重点、难点: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在⊙O中,弦AB=12cm,O点到AB的距离等于AB的一半,求:∠AOB的度数和圆的半径。

点悟:本例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什么是O点到AB的距离。

解:作OE⊥AB,垂足为E,则OE的长为O点到AB的距离,如图所示:

O A E B

OE11AB126(cm) 22 由垂径定理知:AEBE6cm

∴△AOE、△BO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90°

由△AO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A62,AE6

即⊙O的半径为62cm

点拨:作出弦(AB)的弦心距(OE),构成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2.如图所示,在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设大圆和小圆的半径分别为a,b。

求证:AD·BDa2b2

A C E D B O

证明:作OE⊥AB,垂足为E,连OA、OC 则OAa,OCb

在RtAOE中,AEOAOE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222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RtCOE中,CEOCOE

222222 AECEOAOEOCOE 222 OA2OC2ab22

即AECEAECEa2b2

CEED,ACBD AECEAEEDAD AECEACBD

即ADBDab

点拨:本题应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再由勾股定理解题,很巧妙。

例3.⊙O的直径为12cm,弦AB垂直平分半径OC,那么弦AB的长为( ) A.33cm B.6cm

C.63cm

D.123cm

(2001年辽宁)

解:圆的半径为6cm,半径OC的一半为3cm,故弦的长度为 263232163(cm)

故选C。

例4.如图所示,以O为圆心,∠AOB=120°,弓形高ND=4cm,矩形EFGH的两顶点E、F在弦AB上,H、222222G在AB上,且EF=4HE,求HE的长。

D H M G A B E N F O

解:连结AD、OG AOD11AOB12060 22 OA=OD ∴△AOD为等边三角形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OD⊥AN ∴NO=ND=4cm ∵OD=OG=8cm 设HEx,则MG2x,MOx4cm

在RtOMG中,由MGOMOG得:

x42x8 2222212,x24(舍去) 512 ∴HE的长为cm 5 解得:x1 点拨:借助几何图形的性质,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这是解决几何计算题的常用方法。

例5.已知,AB是⊙O的弦,半径OC⊥AB于点D,且AB8cm,OC5cm,则DC的长为( ) A.3cm B.2.5cm

C.2cm

D.1cm

(2001年北京东城区)

解:OD5242

3DC532(cm)

故选C。

常见错误:将DC错算为OD,即算出OD就不再计算DC了,从而错选A。这种错误十分常见,一定要注意慎重的计算完全。

 例6.在⊙O中,AB2AC,那么( )

A.ABAC

B.AB2AC C.AB2AC

D.AB2AC

解:如图所示,连结BC。

C A B O

 AB2AC  ACBC

ACBC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ABC中,AB<AC+BC ∴AB<2AC 故选D。

点拨:本题考察弦、弧、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定理。

例7.已知⊙O的半径是10cm,AB是120°,那么弦AB的弦心距是( ) A.5cm B.53cm

C.103cm

D.

53cm 2 A C B O

解:如图所示,OA10cm,∠AOB=120°

AOC1AOB60 215(cm) 2 在Rt△ACO中,

COAO·cosAOC10 故选A。

点拨:本题考察弧、弦、弦心距、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要正确构造三角形,灵活运用。

例8.等腰△ABC的顶角A=120°,腰AB=AC=10,△ABC的外接圆半径等于( ) A.20 B.15 C.10 D.5

解:如图所示,连结OA、OB

A D B C O

∵AB=AC=10  ABAC

由垂径定理的推论,得OA垂直平分BC,垂足为D 又∵∠BAC=120°

∴∠ABC=∠ACB=30°

∴∠BAO=60°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又∵OA=OB ∴△AOB是等边三角形

∴半径OA=OB=AB=10 故选C。

点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很重要的性质,主要解题思路是构造特殊的三角形,然后应用定理解题。

例9.点P为半径是5的⊙O内一点,且OP=3,在过点P的所有弦中,长度为整数的弦一共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2002年山东)

解:选C。

点拨:圆是中心对称图形,故与P点对称的点,关于中点对称有一个,关于轴对称有2个。因此,长度为整数弦一共有4条。

例10.如图所示,M、N分别是⊙O的弦AB、CD的中点,AB=CD。

求证:∠AMN=∠CNM

A C M N B D O

点悟:由弦AB=CD,想到利用弧,圆心角、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又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如连结OM、ON,则有OM=ON,OM⊥AB,ON⊥CD,故易得结论。

证明:连结OM、ON ∵O为圆心,M、N分别为弦AB、CD的中点

∴OM⊥AB,ON⊥CD ∵AB=CD ∴OM=ON ∴∠OMN=∠ONM ∵∠AMN=90°-∠OMN ∠CNM=90°-∠ONM ∴∠AMN=∠CNM 点拨:有弦中点,常用弦心距利用垂径定理及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来证题。

例11.在⊙O1与⊙O2中,分别有40°的MN和M1N1,那么:

⌒⌒ (1)MN与M1N1相等吗?

(2)∠MO1N与∠M1O2N1相等吗?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错解:(1)因为MN与M1N1都是40°的弧 ⌒⌒ 所以MN=M1N1 ⌒⌒ (2)MN与M1N1相等,所以∠M1O1N∠M1O2N1

常见错误:(1)误以为弧的度数相等弧亦相等,两弧相等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的前提下,看它们是否“重合”;(2)应该知道圆心角是角,它的大小是可以用度数来衡量的,度数相同的角就相等。可见它不受所对的弧相等与否来制约。 正解:(1)不一定相等。(2)相等。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是(

A.平分一条弦的直径,垂直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B.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平分弦所对的弧

C.在⊙O中,AB、CD是弦,若ACBD,则AB∥CD D.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圆的每一条直径

2.已知P为⊙O内一点,且OP=3cm,如果⊙O的半径是4cm,那么过P点的最短弦等于( ) A.2cm B.3cm

C.7cm

D.27cm ⌒⌒⌒⌒ 3.弓形弦长24,弓形高为8,则弓形所在圆的直径是( ) A.10 B.26 C.13 D.5

 4.在直径是10cm的⊙O中,AB为60°,则弦AB的弦心距是( )

1553cm 3cm A.103cm B. C.53cm

D.22 5.AB、CD分别为大小不同圆的弦,共AB=CD,那么AB、CD的关系是( )  A.ABCD  C.ABCD

B.ABCD

D.不确定

二.填空题。

6.已知AB为⊙O直径,AC为弦,OD∥BC交AC于D,AC=6cm,则DC=____________。 7.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___________,它的半径为___________一半。 8.若一个圆经梯形ABCD四个顶点,则这个梯形是___________梯形。 9.弦AB把⊙O分3:7,则∠AOB=___________。

10.若⊙O半径是4,P在⊙O内,PO=2,则过P点的最短的弦所对劣弧是___________度。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11.⊙O中,弦AB垂直直径CD于点P,半径OA=4cm,OP=2cm,则∠AOB=__________,∠ADC=__________,BD度数为__________,△ADC周长为__________ cm。

三.解答题。

12.如图,⊙O的两弦AB,CD互相垂直于H,AH=4,BH=6,CH=3,DH=8,求⊙O半径。

C A H B O D

 13.已知:如图,C为⊙O直径AB上一点,过C点作弦DE,使CD=CO,若AD度数为50°,求BE的度数。

D B O C A E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www.daodoc.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B 二.填空题。 6.3cm 7.斜边中点,斜边长 8.等腰 9.108° 10.120°

4.D

5.D 11.120°,30°或60°,60°或120°,1243 三.解答题。

12.过O分别作OM⊥AB于M,ON⊥CD于N,则得到矩形MHNO MOHNCNCHCDCH 又MB1215CHHDCH 2211ABAHBH5 22MO2MB255 2 ∴Rt△BOM中,BO 13.连结OD、AE 则∠DOA=50°,∠DEA=25°

由OC=CD,有∠D=∠DOA=50°

∴∠BCE=∠D+∠DOA=100°

∴∠A=∠BCE-∠AED=100°-25°=75°

 则BE度数为75°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推荐第9篇:垂径定理评课稿

垂径定理评课稿

授课人:窦德辉

评课人:袁小波

窦老师上了一节出色的公开课很牛,体现在: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能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解题.能力目标是通过具体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法.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窦老师能根据本班的学情及课标的要求,合理用教材,精心选题,整堂课脉络清晰,容量适当,题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教材的处理,还有例题、练习难易程度设置我觉得都是比较得当的。只有解决了求解圆方程的问题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才能用方程利用代数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其次,从目标实现来看,教学过程都紧密地围绕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步骤强调到位,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保证,求解方法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二、师生活动的积极性

这节课总的来说课堂的气氛比较宽松,比较有序,整堂课师生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学生无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回答练习都是比较踊跃与主动的。

三、从处理教材上看

对教材的处理上窦老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用了两道例题,两道练习,对圆方程的求解作了讲解,讲解中能引导学生寻求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讲解中能一题多解,例1判断四点共圆能灵活进行变式,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尤其是练习1不仅开拓了思路并更好的为学生提出了应考的策略。

四、从教学程序上分析看

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顺序适当,教学环节齐全,有必要的复习回顾,温故知新,例题精讲,合理的巩固练习,必要的归纳小结。但在个别习题的处理上有点足。例1的讲解可稍微慢点,因为三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去完成,讲完后让学生去归纳待定系数法求解方程的四步骤,即:设,列,解,得,这样会更顺畅,并强调二元方程组是三个,有利于例2的更好处理。例2的引入不够干脆,且对为什么要找中垂线强调不到位。练习1可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特别在用两种方法讲解完练习1后,问学生有没有其它方法?其实除了代入法,直接法,还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由答案只解一元等,因为这种题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并及时的提出合理化的应试技巧,这也应该是这堂课的升华所在。

五、这节课也有几个值得探讨的地方 1.没有用尺规作图,不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2.书写字迹过大,整个版面不够合理,黑板的利用率不高 3.例二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关键是确定圆心的坐标,如何确定圆心的位置呢?是线段的中垂线和已知直线的交点。此处应该点明用的是垂径定理篇2: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数学九年级第二十四章第一节,本节研究的是圆的轴对称性与垂径定理及简单应用,垂径定理既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作图、证明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二、目标分析:(板书并用投影仪显示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首先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进而掌握垂径定理,最终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的处理:

(1)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发现、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 (2)对于垂径定理的应用,我是先补充一个例题1,讲完后总结出作辅助线和解题方法:求弦长,先求弦的一半,遇见“半径、半弦、弦心距”,联想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利用勾股定理,用算术或方程的方法求解。 (3)紧接着设计了一组练习题,要求学生演板完成。

四、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赵州桥求半径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圆的对称性

教师演示: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三)、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首先通过刚才让学生实验、观察得出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由于在分清定理的题结论教学时作好了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最后师生共同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四)、定理的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变式后,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首先设计了一个补充例题1,(出示例1)

例题1:如图所示,在⊙o中,oc⊥ab于c, oa= 2cm,oc=1cm,求弦ab的长。

练习:(学生演板)

(1)、如图(1),在⊙o中,弦ab的长为8,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求⊙o的半径。

(2)、如图(2),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o于点c,cd=1,

求弦ab的长。

( 3)、在求赵州桥主桥拱半径问题时关键是根据实物图画出几何图形,理解“跨度”就是弦长,前边有2题做铺垫,此时应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

(五)、反馈检测: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设计了分别用代数和几何方法进一步加强定理的应用训练反馈题,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1、如图,圆弧形桥拱的跨度ab=12米, 拱高cd=4米,求拱桥的半径。

3、如图,在⊙o中,ab、ac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弦, od⊥ab于d,oe⊥ac于e,且ab=8cm,ac=6cm,

那么⊙o的半径oa长为

4、如图所示,⊙o中,弦cd交直径ab于点p, ab=12cm,pa:pb=1:5,且∠bpd=30°,求cd的长.

(六)、课堂小结:

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五、几点说明

1、板书设计: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

2、由于垂径定理在圆一章中的重要性,所以这节课只讲了定理而没有涉及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应的弧。篇3:《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案例分析

张小飞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从知识体系上看,《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旋转与中心对称》之后,对特殊的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之后,对圆的基本性质的新探究。是中考的必考考点之一。

2、学习目标:

(1)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究垂径定理。

(2)能运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3)全心投入,细心认真。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垂径定理的探究及运用。

学习难点:利用垂径定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进入初三,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探索问题充满好奇,在课堂上有互相竞争的渴望,相比以前,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学习积极性有所减退,自我意识增强。 2.学生认知基础: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直径、弦等基本概念,会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习了勾股定理,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垂径定理》的基本能力. 3.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明确了展示课的学习程序,并能利用学案,准备展示,变式训练,归纳方法,灵活运用,具备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 .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小组展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养成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法分析:作为一节展示课,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经历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准备展示、展示所学、巩固提升等过程,培养学生独学静思、有效交流、积极合作、大胆展示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及大致时间分配

(1)明确目标、(1分钟)

目标出示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2)温故知新(3分钟)

采用个别提问的方式,复习基本知识点,为扎实做充分准备

(3)分配任务,准备展示(5分钟)

教师分配展示的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展示的前期准备。

(4)小组展示,变式训练(20分钟)

学生分组有序展示,在展示中鼓励提问,可做变式训练。要求展示者书写规范,过程完整,声音洪亮,表达流利,衔接紧凑。

(5)归纳梳理、整理学案(3分钟)

学生将错误的题目整理,补充不完整的解题过程,要求用双色笔。

(6)反馈检测、巩固提高(12分钟)

完成学案反馈检测部分,力争按下课能够完成。

五、教后反思

垂直于弦的直径也叫垂经定理,是初中阶段圆中有关计算方面比较重要的一节。本节课主要经过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折自制的圆形图片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经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它有无数条对称轴。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垂经定理的内容。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垂经定理解决有关方面的计算。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具体经过以下5个步骤: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圆形图片对折圆,找出圆心。(学生很感兴趣,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得出圆心,有些同学折的是两条斜交的直径得出圆心,但方法都很好。 )

(2)让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直径向下平移,变成一条普通的弦,并且和原来的一条直径仍然保持垂直关系。

(3)让学生在自己的图片上画出与直径垂直的弦,并让他们把圆形图片沿直径对折,问学生会发现什么结论?(平分弦,也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4)问学生在什么样条件下得出这些结论的?

(5)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垂经定理的内容,教师再补充、强调并板书。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垂径定理,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在这节课中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整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对垂经定理有关计算方面的安排上欠妥,具体表现在:

(1)把课本中赵州桥的问题作为第一个练习题让学生解决稍微偏难,应该先解决一些简单的类型题。比如:已知弦的长度和圆心到弦的距离,求圆的半径这类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但巩固了垂经定理,而且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等再处理赵州桥的问题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垂经定理中平分弦的证明过程尽量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学生板书出来,这样可以防止学生缺少主动性,并且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3)应该给学生渗透一些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总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要真正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单纯的的知识接受者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篇4:垂径定理的说课稿

课题 : 垂径定理

——揭秘圆的轴对称美

宁乡县实验中学 唐亚军1378617262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2013年人教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垂径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2013版)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学习了圆的相关概念,本课是学习圆的轴对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欣赏、动手实践、思考、归纳等数学探究活动,最终领悟圆的轴对称美。

“垂径定理”是圆的轴对称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了线段、弧、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是初中阶段轴对称中集大成者。“垂径定理”也是我们计算和证明圆的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并且通过探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数学审美能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等腰三角形等图形的轴对称性。对轴对称性方面的数学直感已初步形成,同时也初步具备探究某些特殊图形的轴对称性的能力。但学生仍然难以将数学直感提升到公理化定理化

层面,仍然难以完美使用“折叠法”完成定理的证明。

3、重点难点的定位

教学垂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1)用“折叠法”证明垂径定理, (2)领悟垂径定理中的对称美。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圆的轴对称美的始于欣赏,进而分析提升,直至最终领悟数学美。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心灵美,提高数学审美力。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它。因此,我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情,对

教材例题、习题作适当的处理,将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1、欣赏美——营造问题情境

2、探究美——揭秘核心问题

3、徜徉美——问题变式发散

4、品味美——重建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赏美”中进入,在“探美“中发展,在”品美“中提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资源运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接受知识方面,视听结合能记住86。3%,效果最佳。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对教学媒体的利用进行了如下设计: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欣赏美的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圆的实物图片,充分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探究美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动漫中演示图形的折叠过程;在徜徉美中,帮助学生利用感官理解图形及其变式的联系,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品味美时,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常规媒体仍起主导作用

垂径定理及其问题的解答过程都在黑板上板书,充分展现数学知 识的精彩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地暴露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和独特优胜之处。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是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而非僵硬不变的简单预设。

3、充分利用学生身旁现有的教学资源:

如组织学生玩找对称点游戏;看谁折得好;寻找身旁的轴对称图形等。这些贴近学生认知领域而又充满情趣的活动,很好地活跃了学习气氛,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板书设计: 为使本课更具逻辑性和直观性,力争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境界,我将板书设计作了如下侧向处理:

区 篇5:垂径定理说课稿

垂径定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圆》这一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基础。它揭示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和这条弦及这条弦所对的弧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有关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由垂径定理的得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渗透类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建模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猜想、抽象、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目的分析:

新课标下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及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数学课程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因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及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另外,教学中我还注重用不同图片的颜色对比来启发学生。

关于教材的处理:(1)对于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发现、证明,采用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2)补充例题1(即练习1)讲完后总结出辅助线作法的七字口诀“半径半弦弦心距”,得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式.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将补充例题例2作为例1的延伸,并动态演示弦ab的位置变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拓广。(3)课本第88页练习题2,要求学生课堂完成。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鼓励他们合作交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七个环节来完成。

1、复习提问---创设情境

教师演示: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引入新课的同时,然后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此时板书课题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这样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逐步导出新课。

3、讲解新课---探求新知:

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件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接下来再对学生引导分析,让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成果。最后师生共同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利用动画得出证明方法,从而解决本节课的又一难点——叠合法的证题方法。此时再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强调“垂”与“径”缺一不可,最后进行定理变式为了强调定理及定理变式中的条件,我出示训练一,让学生抢答。

4、定理的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变式后,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包括补充例题1及求赵州桥主桥拱半径问题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与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 训练二,让学生尝试。

5、巩固练习----测评反馈: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与代数、相关的反馈题组训练三,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6、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7、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及其变式,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

七、设计要突出的特色: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而又富有诗意的课堂,我以新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进行各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

推荐第10篇:《垂径定理的应用》授导型教学设计

学科:初中数学

授课年级:九年级

学校:眉县青化中学 教师姓名:张亚雄

章节名称 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计划学时 1 本节内容是前面圆的性质的重要体现,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合作交流——证明”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

学习内容分析 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垂径定理”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今后解决有关计算、证明和作图问题的重要依据,它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垂径定理及其应用。

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比较复杂,很容易混淆遗漏,所以,对垂径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区分是难点之一,同时,对定理的证明方法“叠合法”学生不常用到,是本节的又一难点。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而理解垂径定理的关键是圆的轴对称性。

学习者分析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圆的弦、弧、圆心角、圆周角已经了解,但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明白,还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达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进一步理解垂径定理和灵活运用垂径定理。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学会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教师播放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收获新知;通过分组训练、深化新知,共同感受收获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垂径定理和灵活运用垂径定理。解决措施: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活动,最后得出定理。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对垂径定理题设与结论的区分及定理的证明方法。解决措施: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的条和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

整个教学设计内容分七个环节来完成。

1、复习提问---创设情境教师演示动画:将一等腰三角形对折,启发学生共同回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果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腰长为半径作圆,得到的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呢?这样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作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逐步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在引入新课的同时,运用教具与学具(学生自制的圆形纸片)演示,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圆是轴对称图形;(2)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注:不能说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出示教具演示)。然后再请同学们在自己作的圆中作图:(1)任意作一条弦 AB;(2)过圆心作AB的垂线得直径CD且交AB于E。(出示教具演示)引导学生分析直径CD与弦AB的垂直关系,说明CD是垂于弦的直径,并设问:它除了上述性质外,是否还有其他性质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此时板书课题 7.3垂直于弦的直径。这样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逐步导出新课。

教学设计思

3、讲解新课---探求新知:首先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猜想路

得出结论,并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为分清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作好铺垫,从而达到解决难点的目的。接下来再对学生引导分析,让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成果。最后师生共同演示、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同时利用动画得出证明方法,从而解决本节课的又一难点——叠合法的证题方法。此时再板书垂径定理的内容。为了强调定理中的条件,我出示题组训练一,让学生抢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强调“垂”与“径”缺一不可,最后进行定理变式

4、定理的应用: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与使用讲完定理及变式后,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包括例1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与物理、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训练二,让学生尝试。

5、巩固练习----测评反馈: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定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与代数、物理相关的反馈题组训练三,针对学生解答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6、课堂小结---深化提高:至此,估计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定理,达到预定目标,这时,利用提问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7、布置作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我的作业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的提高。另外,作业限时20分钟,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设计为了使本节课更具理论性、逻辑性,我将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圆的轴对称性,第二部分为垂径定理及其变式,第三部分为测评反馈区(学生板演区)。

设计要突出的特色: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而又富有诗意的课堂,我以新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思想,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我注意前后知识的链接,进行各学科间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辅以相应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高雅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依据的理论 做中学、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定理内容0.例

1、巩固练习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教师演示动画:将一等腰三角形对折,导入新

启发学生共同回忆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课,以动复习提问---创设画为契机5分钟

情境

提出问

圆心,腰长为半径作圆,得到的圆是否题。

是轴对称图形呢?

问题:如果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为

图形,复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提出

学生回答问

利用动画引入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理解 应用

计算机显示内容

使用方式 计算机显示内容

使用效果 较好

计算机显示内容、黑板演示。 计算机显示内容、黑板演示 增大练习量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圆是轴

学生动手实

对称图形;(2)经引入新课---揭示引入新课 5分钟

课题

出示教具演示,导出本节课题。

学生回答问

直线(注:不能说

题。

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3)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学生实验、观察并得出猜想,然后引

学生动手实

导学生分析上述讲解新课---探求探求新知 15分钟

新知

书垂径定理的内容

学生回答问

将文字语言转化

题。

为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定理巩固练习

设计了包括例1在内的有梯度的,循序---- 测评反馈: 定理的应用: 定理的应10分钟

练二

渐进的与物理、代数相关的变式题组训

解题

掌握定理

验分组讨论,

猜想得出结论,并

验分组讨论,

过圆心的每一条

第11篇: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垂径定理的练习

《垂直于弦的直径》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平分一条直径的弦必垂直于这条直径

B.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垂直于这条弧所对的弦 C.弦的垂线必经过这条弦所在圆的圆心

D.在一个圆内平分一条弧和它所对的弦的直线必经过这个圆的圆心 考查目的:考查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理解

2.如图1,⊙O的直径为10,圆心O到弦AB的距离OM的长为3,那么弦AB的长是(

).

A.4

B.6

C.7

D.8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利用垂径定理进行相关计算.

3.如图,⊙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M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则线段OM长的最小值为(

).

A.2

B.3

C.4

D.5

二、填空题

4.如图,AB为⊙O的弦,⊙O的半径为5,OC⊥AB于点D,交⊙O于点C, 且CD=l,则弦AB的长是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利用垂径定理进行相关计算. 5.过⊙O内一点M的最长弦为10 cm,最短弦长为8cm,则OM的长为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利用垂径定理进行相关计算.

6.如图,⊙O的直径AB平分弦CD,垂足为E,若∠COD=120°,OE=3厘米, 则CD=

厘米.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推论的应用,利用推论进行相关计算.

三、解答题

7.如图是一个隧道的截面,如果路面在圆的半径的长.

宽为8米,净高

为8米,求这个隧道所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察方程思想.

8.已知⊙O的半径长为R=5,弦AB 与弦CD平行,AB=6,CD=8,求AB,CD间的距离.

考查目的: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利用垂径定理进行相关计算.分类讨论思想.

第12篇: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1.3.1二项式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二项式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能力,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和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及通项公式 难点:展开式中某一项的二项式系数与该项的系数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今天是星期三,15天后星期几,30天后星期几,8100天后星期几呢?

前面几个问题全班所有学生都大声地回答出来了,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很迷惑,有些学生试图用计算器算,还是觉得很复杂,学习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并且我们不用查日历就能知道未来任何一天是星期几

新课讲解:

问题

1abdc的展开式有多少项?有无同类项可以合并?

由于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能够快速的说出答案。

问题

2abb的ab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有几项是同类项?项是怎样构成a的?有规律吗?

学生根据乘法展开式也很快得出结论 问题

3abbaa2bab的

3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经合并后又只能有几项?是哪几项?

学生仍然根据乘法公式算出了答案 问题

4abbaaba的bab的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

44问题

5你能准确快速地写出ab的原始展开式的16项吗?经合并后,又只能有哪几项?

此时,学生能说出其中的一两项,并不能全部回答出来所有的项,思维觉察到麻烦,困难,易出错——借此“愤悱”之境,有效的实现思维的烘热)

启发类比:4个袋中有红球a,白球b各一个,每次从4个袋子中各取一个球,有什么样的取法?各种取法有多少种? 在4个括号(袋子)中

0(1) 若每个括号都不取b,只有一种取法得到a,即C4种 1(2) 若只有一个括号取b,共有C4种取法得到ab 2(3) 若只有两个括号取b,共有C4种取法得到ab 3(4) 若只有三个括号取b,共有C4种取法得到ab 4(5) 若每个括号都取b,共有C4种取法得到b

4134322引导学生发现:原始展开式中确有同类项存在,且确实可省去“合并”

04132223344因此ab3C4aC4abC4abC4abC4b 4问题6

其个数,为何恰好应为该项的系数?

nrr问题7 ab在合并后的展开式中,ab的系数应该是多少?有理由吗? n问题8

那么,该如何将ab轻松、清晰地展开?请同学们归纳猜想 学生们快速地说出

n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CnabCnbnN*

我们数学讲究逻辑地严密性和知识的严谨性,大家猜想地很正确,那么我们怎么来证明呢?

思路:证明中主要运用了计数原理!

① 展开式中为什么会有那几种类型的项?

abn是n个ab相乘,展开式中的每一项都是从这n个ab中各任取一个字母相

nk乘得到的,每一项都是n次的。故每一项都是a② 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是怎么来的?

bk的形式,k0,1,2,,n

kankbk是从n个ab中取k个b,和余下nk个a相乘得到的,有Cn种情况可以得到

kankbk,因此,该项的系数为Cn

定义: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上面的关系式也成立,即有

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CnabCnbnN*

n注:(1)公式左边叫做二项式,右边叫做ab的二项展开式

(2)定理中的a,b仅仅是一种符号,它可以是任意的数或式子什么的,只要是两项相加的n次幂,就能用二项式定理展开

例:把b换成b,则

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1Cnab1CnbnN*

kn练习:令a1,bx,则

1xn01122kknnCnCnxCnxCnxCnxnN*

问题9 二项式定理展开式中项数、指数、系数特点是什么?哪一项最有代表性

公式特征:

(1) 项数:共有n1项

(2) 指数规律:

① 各项的次数都等于二项式的系数n(关于a与b的齐次多项式)

② 字母a按降幂排列,次数由n递减到0;字母b按升幂排列,次数由0递增到n

knkk(3)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Tk1Cnab,k0,1,2,,n

012knk(4) 二项式系数:依次为Cn。这里Cn(k0,1,2,,n)称为二,Cn,Cn,Cn,Cn项式系数

现在同学们能告诉老师8100天后星期几吗?

思考了一会儿,马上有同学大声喊:把8写成7+1,再进行展开,余数是多少,就是星期几 老师故意问:为什么要写成7+1,这时,所有学生都明白了,因为一个星期7天,所以

n810071展开式中除了最后一项外,其余的项都是7的倍数,因此余数为Cn1,故100应为星期四。

1例

1求2x的展开式

x方法一:直接展开

112技巧:将根式先化成幂的形式,再进行计算,要简单很多。即原式变成2xx2

66方法二:先合并化简,再展开

建议用第二种方法简单些。

变式一: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多少? 变式二:展开式中的第3项是多少?

变式三:展开式中的第3项的系数是多少? 变式四:展开式中的第3项二项式系数是多少?

注意:二项式系数和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项式系数就是一个组合数,与a,b无关;系数与a,b有关。

2(1)求(12x)7的展开式的第4项的系数和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1

3(2)x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和中间项

x例3

求(xa)12的展开式中的倒数第4项 9小结:(1)注意二项式定理中二项展开式的特征

(2)区别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

(3)掌握用通项公式求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及项。 作业:P37 4,5 教学反思:本节课先用今天星期几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当大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老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最后问到8100天后星期几,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二项式定理。给大家设置这个悬念后,紧接着又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回答,最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归纳猜想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整个过程顺理成章地完成。

第13篇:《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2010级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华娜学号201002101146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

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

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

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

本节知识教学采用发生型模式:

1、问题情境

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已知一座山A到山脚C的上面斜距离是1500米,在山脚测得两座山顶之间的夹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顶B

300。求需要建多长的索道?

可将问题数学符号化,抽象成数学图形。即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此题可运用做辅助线BC边上的高来间接求解得出。

提问:有没有根据已提供的数据,直接一步就能解出来的方法?

思考: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那我们能不能得到关于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2、归纳命题

我们从特殊的三角形

在如图Rt三角形ABC

a

sinA, c

bc

sin

B

.c.

所以,

asinA

bsinB

又sinC1,所以

csinC

asinA

bsinB

.

在直角三角形中,得出这一关系。那么,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

3、命题证明

首先考虑锐角三角形,要找到边与角正弦之间的关系,就要找到桥梁,那就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作高线。

A

作AB上的高CD,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

CDasinB,CDbsinA ,

所以,asinBbsinA.同理,在ABC中,

bsinB

csinC

.于是在锐角三角形中,

asinA

bsinB

csinC

也成立。

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等式仍然成立吗?

C

DAcB

由学生类比锐角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同样可以得出。 于是,从以上的讨论和探究,得出定理:

正弦定理(laws of sines)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sinA

siBnb

csCin

分析此关系式的形式和结构,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和识记,另一方面,让学生去

感受数学的间接美和对称美。

正弦定理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我们把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解三角形。

分析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定理形式可知,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或者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都可以解出这个三角形。

4、命题应用

讲解书本上两个例题:

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角精确到10,

边长精确到1cm)。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

总结: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

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

接着回到课堂引入未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ABC中,已知AC=1500m,∠C=450,∠B=300。求AB=?

B

A

在已经学习过正弦定理和例1例2的运用之后,此题就显得非常简单。 接着,课堂练习,让学习自己运用正弦定理解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5、形成命题域、命题系

开始我们运用分类讨论平面几何三角形的情况证明了正弦定理。那么正弦定理的证明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法?学生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出来就更好,如果没有思考出来,提示两种方法 (1)几何法,作三角形的外接圆;(2)向量法。

先让学生思考。结束后,重点和学生一起讨论几何法,作外接圆的证法。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到证明方法的多样,进行发散性思维,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得出

asinA

bsinB

csinC

2R。即得正弦定理中这一比值等于外接圆半径的

2C

倍的结

论,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到这一定理的,也方便以后的解题。而提到的向量法,

则让学生课后自己思考,可以查阅资料证明。

六、课堂小结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正弦定理的形式?正弦定理的适应范围?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1、我们从直角、锐角、钝角三类三角形出发,运用分类的方法通过猜想、证明得到了正弦定理

asinA

bsinB

csinC

,它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和其所对的角

的正弦值的关系。

2、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了我们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三角形中,若已知两角和一边,或者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可以用正弦定理来解决。但在第

二种情况下,运用正弦定理需要考虑多解的情况。

3、正弦定理的证明还可以运用向量法和作三角形的外接圆来证明。其中通过作外接圆可以得到

asinA

bsinB

csinC

2R.这是对正弦定理的补充。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0页,习题1.1,A组第一题、第二题。

第14篇: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正弦定理

2.解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中第一章《解三角形》的学习内容,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解三角形这个课题。《正弦定理》紧跟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之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运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连同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其他知识作为工具,推导出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求解任意三角形的基础,又是学生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的的开端,对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的求解、体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1)正弦定理的发现;

(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解析:先通过直角三角形找出三边与三角的关系,再依次对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进行探

讨,归纳总结出正弦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关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两个定理之一,它准确反映了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关系,对于它的形式、内容、证明方法和应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弦定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内角和定理等众多基础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所以一向为数学教育所重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和有关任意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在高中已学过必修4(包括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会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完成教学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①在Rt△ABC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 学生容易想到三角函数式子:(可能还有余弦、正

a切的式子) bc sinC1sinAsinBc b c

②这三个式子中都含有哪个边长?

c

学生马上看到,是c边,因为 sinC1B C a c③那么通过这三个式子,边长c有几种表示方法?

abc 

sinAsinBsinC

④得到的这个等式,说明了在Rt△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⑥此关系式能不能推广到任意三角形?

设计意图: 以旧引新, 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刺激学生认知结构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自我组织, 促进认知发展.从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切入, 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二)探究正弦定理

abc

猜想:在任意的△ABC中,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sinAsinBsinC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大胆拓广, 主动投入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对于直角三角形,我们前面已经推导出这个关系式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现在是否需要分情况来证明此关系式?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使方向更明确,并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①那么能否把锐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证? ——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

②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作高线(例如:作CD⊥AB,则出现两个直角三角形)

ab

③将欲证的连等式分成两个等式证明,若先证明,

sinAsinB

那么如何将A、B、a、b联系起来?

——在两个直角三角形Rt△BCD与Rt△ACD中,CD是公共边: 在Rt△BCD中,CD= asinB, 在Rt△ACD中,CD= bsinA

ab

asinBbsinA

sinAsinBbcsinB sinC? ——作高线AE⊥BC,同理可证.设计意图: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c

若△ABC为钝角三角形,同理可证明:

sinAsinBsinC

(三)例题分析,加深理解

例题:在△ABC中,已知C=48.57º , A=101.87º ,AC=2620m,C 求AB.(精确到1米)

解:B=180º-A-C= 180º- 48.57º -101.87º =29.56º0

abc

bc由得cbsinC2620sin48.573982 sinBsinCsinBsin29.560

abc

2R 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推论(1)a2RsinA, b2RsinB,c2RsinC

abc

B正弦定理推论(2)sinA,sin,sinC

2R2R2R

正弦定理:

解决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与一边,可求出另外一角和两边;

(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求出另外一边和两角。

(四)目标检测

1.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45,如果45角所对的边长为8,那么30角所对边的长是2.在△ABC中,



(1)已知A75,B45,c,则a,b

(2)已知A30,B120,b12,则a,c



3.在△ABC

中,b

cC60,则A ____________ 

4.在△ABC中,b3,

cB30,则a=_____________ 5.在△ABC中,b2asinB,则BC=________________

(五)小结

(1)在这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

正弦定理及其发现和证明,正弦定理的初步应用

(2)正弦定理如何表述? abc

sinAsinBsinC

(3)表达式反映了什么?

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

学案

1.1正弦定理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正弦定理的发现;

(2)证明正弦定理的几何法和向量法; (3)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在Rt△ABC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 问题2:这三个式子中都含有哪个边长??

问题3:那么通过这三个式子,边长c有几种表示方法??

问题4:得到的这个等式,说明了在Rt△中,各边、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5:那么能否把锐角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证? 例1.

(三)例题分析,加深理解

例题:在△ABC中,已知C=48.57º , A=101.87º , CAC=2620m,求AB.(精确到1米)

三、目标检测

1.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45,如果45角所对的边长为8,那么30角所对边的长是2.在△ABC中,



(1)已知A75,B45,c,则a,b

(2)已知A30,B120,b12,则a,c



3.在△ABC

中,b

cC60,则A ____________ 

4.在△ABC中,b3,

cB30,则a=_____________ 5.在△ABC中,b2asinB,则BC=________________

配餐作业

一、基础题(A组)

1、在△ABC中,若a=,b=,A=300, 则c等于() A、2B、C、25或D、以上结果都不对 2.在△ABC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A.asinA=bsinBB.acosA=bcosB

C.asinB=bsinAD.acosB=bcosA 3.若

sinAcosBcosC

则△ABC为abc

A.等边三角形C.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

B.等腰三角形

D.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4.△ABC中,∠A、∠B的对边分别为a,b,且∠A=60°,a()A.有一个解B.有两个解C.无解5.在△ABC中,a=26,b4,那么满足条件的△ABC

D.不能确定

,b=22,B=45°,则A等于6.在△ABC中,若c2,C60,a

20

3,则A 3

二、巩固题(B组)

7.在△ABC中,B=1350,C=150,a=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 8.在锐角△ABC中,已知A2B,则的9.在△ABC中,已知tanA

a

取值范围是. b

1

1,tanB,则其最长边与最短边的比为. 2

310.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2、

3、x,则x的取值范围是.

三、提高题(C组)

11.在△ABC中,a+b=1,A=600,B=450,求a,b

12△ABC中,若sinA=2sinBcosC,sin2A=sin2B+sin2C,试判断△ABC的形状。

13.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的高度,某人站在A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前进38.5m后,到达B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80.0.试计算东方明珠塔的高度(精确到1m).

第15篇:《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总结归纳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的步骤。

2、探究证明定理的方法,理解正弦定理是对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量化研究,从中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在探究及其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数学中由定性到定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任务分析:

正余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们可以合力解决数学中的大量问题;另一方面,它们在实践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比如距离、高度、速度等的测量。这节课是正弦定理的第一节课,需要先证明正弦定理和明确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三角形问题。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比如平面几何法和向量法,也是简单的方法,可是它们都无法轻易得出比值是2R这一结论,因而我在教学中采用外接圆的方法,将三角形内角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得出定理,过程稍稍复杂,可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帮助的。这节课还会通过练习让学生总结归纳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类型和方法。综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使用。 学生情况分析:

一方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的理论基础,它们形式简洁漂亮,学生易于接受。在探究证明方法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储备了一些知识,比如初中时平面几何中的知识和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函数的知识,他们也知道也将问题做类比和转化,这些无疑都是有利的。可是,另一方面,高一的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上还有欠缺,思维也不够缜密,比如这节课从直角三角形中得到边角关系后,接下来要证明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成立,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不知道将问题引向何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另外,现在很多学生运算能力相对薄弱,也会导致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漏解或多解情况的出现。总之,我认为学好正余弦定理也是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运算能力提高的一个好机会。综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1、探究定理证明的方法,比值等于2R的由来。

2、由正弦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分析正弦

3、应用正弦定理解决第二类问题时,可能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初 问题2:对对小角”仅是的知识得到这

中时你学过哪些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结论? 于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大边对大角、小边一种感性认识,或者说定性分析,能否利用所学个边角关系准确的量化表示?如右图。

定理是一种定量的研究。 碰见多解的情况。

设计意图: 对于问题1,学生可以提供多种答案,教师可以往任意三角形这个方向引导,问题2则开门见山奔向这节课的主题。

二、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一)定理的证明

对于边角关系,首先想到的是特殊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先得到直角三角形中的结论,然后看能否推广到一般三角形中。

如右图,,

因而,

由于C=900,sinC=1 所以可得

问题3:这是一个连比的式子,三者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个比值具体应该是多少呢?

分析:比值等于,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斜边的中点上,即斜边是外接圆的直径,用2R表示。

由此得到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解答很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只需探讨该结论是否适合一般三角形,而2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就会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向利用外接圆研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以下是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该结论的证明:

若△ABC是锐角三角形,则外接圆圆心在该三角形内部。连外接圆的一条直径BD,则

所以

因而

所以

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下面的问题:

(1)受直角三角形的启发,应该会用到锐角三角函数,所以一定要构造直角三角形,在外接圆已经做出的情况下,如何去构造直角三角形?

(2)如何转化角?即为什么若△ABC是钝角三角形,则外接圆圆心在三角形外部。 连直径BD,则可得

(想一想,为什么?)

在Rt△BCD中,又A=1800-D

所以sinA=sin(1800-D)=

得出与锐角三角形中相同

因而在钝角△ABC中,仍然成立。

综上,在任意△ABC中,都成立,即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且都等于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由于该式涉及角的正弦,即称作正弦定理。 问题3:如何说明正弦定理是对任意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一种量化表示? 分析:我们不妨反过来解释为什么“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即弦定理可知

,只需说明

即可。

。由正(1)若A、B都是锐角,,则。

(2)若A是钝角,B是锐角,由A+B

,得B

-A,又因设计意图: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很多同学会使用正弦定理,但是对于定理是刻画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这一意义含糊不清。在这会用到析,尤其是对于第二种情况,值得同学思考。 定理的变式: (1)

(边化角)

在上的单调性进行分(2)(3)

(角化边)

(4)

(二)正弦定理的应用 解三角形:

称为三角形的元素,已知某些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

例1:△ABC中,已知=20,A=300,C=450,解此三角形。 分析:这属于已知两边一角,求其余的一角两边的问题。 例2:△ABC中,已知

,=1,B=450,解此三角形。

分析:这属于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求其余两角一边的问题。

问题4:对于例2,思考,为什么例1只有一解而例2有可能多解?

,可能出现两解,如何取舍?进一步设计意图:用正弦定理的时候很容易出错的就是多解的情形,通过此例让学生探索取舍的办法。已知两角一边实质上该三角形就是确定的,而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时这样的三角形并不唯一。如果在课堂上可以顺利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学生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势必会加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练习:已知在△ABC中,A=450,=2,

,解此三角形。

问题5:通过以上例题和练习,总结归纳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归纳出步骤。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收尾问题,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正弦定理应该是知三求三的过程,需要知道三个独立的条件,这点需要学生明白。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正弦定理,是任意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准确量化。

2、本节课的思想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时,先从直角三角形中得到结论,然后推广到一般三角形中,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另外,还有类比、转化、归纳等方法。

四、教后心得

本节课是我刚上完的课,感触很深。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很多,有比这种外接圆的方法简单的证明方法,比如向量法和课本上通过高的方法,但是唯有这种方法能够比较简单的得到比值是2R这样的结论,当然中间的过程也不算简单,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要将角转化,可是这些对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还是很有帮助的,也能使得学生更加清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将未知问题转化为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问题,我认为这一点意义还是很大。还有对于多解的情况,我希望学生可以借助内角和和大边对大角来判断,并没有加大这一点的难度。当然对于这节课的教法也希望得到更多老师、专家的指导。

板书设计: 1.正弦定理的证明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变式 3.例题、练习

第16篇:正弦定理 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郭来华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正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什么要研究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是怎样发现的?其证明方法是怎样想到的?还有别的证法吗?这些都是教材没有回答,而确实又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通过对定理的探究,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在必修4中,又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和平面向量的有关内容,对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已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这不仅是学习正弦定理的认知基础,同时又是突破定理证明障碍的强有力的工具。正弦定理是关于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定理的探究过程,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学习正弦定理提供一种亲和力与认同感。

三、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与其对角的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等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

利用投影展示:如图1,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1km。因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留守人员用船尽快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km的码头C处,请你确定转运方案。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15km/h,水流速度v13km/h。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学起源于生活,运用于

(二)提出问题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问题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了几个问题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五个问题:

1、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提供一定的研究学习与情感交流的时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问题源于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通过老师的筛选,确定研究的方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谁能帮大家讲解,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1,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

A图 1BC生活”的思想意识,同时情境问题的图形及解题思路均为研究正弦定理做铺垫。 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

生1:船从A开往B的情况如图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求得船在河水中的速度大小|v|及v1与v2的夹角:

|v||v1||v2||v1||v2|35, 22BDEC534,

22v1vFAv2图 2sin 用计算器可求得37

BDv1vv2AF图 3EC船从A开往C的情况如图3,|AD||v1|5,|DE||AF||v2|3,易求得AEDEAF45,还需求DAE及v,我还不知道怎样解这两个问题。

师:请大家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部分学生: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设计意图】将问题数学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3:不知道。

师:图2的情形大家都会解,但图3的情形却有困难,那么图2与图3有何异同点?

生4:图2和图3的情形都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但图2中ADE是直角三角形,而图3中ADE不是直角三角形,不能象在直角三角形中可直接利用边角的关系求解。

师:图3的情形能否转化成直角三角形来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将问题进行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同时为下一步用特例作为突破口来研究正弦定理以及用作高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做好铺垫。

生5:能,过点D作DGAE于点G(如图4),

|DG||v1|sinDAG|DE|sinAED|AG||v1|cosDAGBDv1vAGv2EC

,|EG||DE|cosAED

F图 4sinDAG|DE|sinAED|v1|3sin4553210

|v||AG||GE|

师:很好!采取分割的方法,将一般三角形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解。但在生活中有许多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每个三角形都划分为直角三角形求解,很不便。能不能象直角三角形一样直接利用边角关系求解呢?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创造一个教与学的和谐环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紧接着的问题能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同,又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解决问题

1、正弦定理的引入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可以以直角三角形为特例,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如果一般三角形具有某种边角关系,对于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也是成立的,因此我们先研究特例,请同学们对直角三角形进行研究,寻找一般三角形的各边及其对角之间有何关系?同学们可以参与小组共同研究。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教师观察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或参与学生的研究。

(2)展示学生研究的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参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增进师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的交流,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观察,及时掌握学生研究的情况,为展示学生的研究结论做准备;同时通过展示研究结论,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增进学生的成功感及学习的信心。

师:请说出你研究的结论? 生7:asinAbsinBcsinC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7: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它们的比值都等于斜边c。

师:有没有其它的研究结论?(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结论正确与否,或留课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师:asinAbsinBcsinC对一般三角形是否成立呢?

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那么生9:成立。 师:对任意三角形

asinAbsinBcsinCasinAbsinBcsinC对等边三角形是否成立呢?

是否成立,现在让我们借助于《几何画板》做一个数学实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形成“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弦定理的探究 (1)实验探究正弦定理

师:借助于电脑与多媒体,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正弦定理教学课件。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形状的变化与三个比值的变化情况。

结论:asinAbsinBcsinC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演示,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师:利用上述结论解决情境问题中图3的情形,并检验与生5的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生10:(通过计算)与生5的结果相同。

师:如果上述结论成立,则在三角形中利用该结论解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设计意图】与情境设置中的问题相呼应,间接给出了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并强化学生学习探究、应用正弦定理的心理需求。

(2)点明课题:正弦定理 (3)正弦定理的理论探究

师:既然是定理,则需要证明,请同学们与小组共同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 探究方案:

直角三角形——已验证; 锐角三角形——课堂探究; 钝角三角形——课后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确定探究方案。课堂只让学生探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有助于在不影响探究进程的同时,为探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腾出更多的时间。钝角三角形的情形以课后证明的形式,可使学生巩固课堂的成果。 师:请你(生11)到讲台上,讲讲你的证明思路?

生11:(走上讲台),设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作三角形的高,与生5的办法一样,如图5作BC边上的高AD,则ADcsinBbsinC,所以

bsinBcsinCAcabB,同理可得

asinAbsinBCD图 5 锐角三角形

师: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从锐角三角形的条件出发,构造等量关系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注意: csinBbsinC表示的几何意义是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这是一个简捷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点明此证法的实质是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为后续两种方法的提出做铺垫,同时适时对学生作出合情的评价。

师:在三角形中还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①三角形的面积不变;②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分别利用这两种关系作为基础又得出了如下两种证法:

证法二:如图6,设AD、BE、CF分别是ABC的三条高。则有

ADbsinACB, BEcsinBACCFasinABCAFcaD图 6 EbCB, 。

bcsinBACc12casinABC12SABCa12absinACBbsinABC

AsinBACsinACB

cB

a证法三:如图7,设BD2r是ABC外接圆的直径,则BAD90,ACBADB

BD2r

sinADBab2r同理可证:sinBACsinABCsinACBasinBACbsinABCcsinACBccb

D

C图 7 三角形外接圆

【设计意图】在证明正弦定理的同时,将两边及其夹角的三角形面积公式 及asinAbsinBcsinC2r一并牵出,使知识的产生自然合理。

、BC、CA间有什么关系?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向量,能否运用向量的方法证明呢?

师:任意ABC中,三个向量AB生12:ABBCCA0

师:正弦定理体现的是三角形中边角间的数量关系,由ABBCCA0转化成数量关系?

师:在ABBCCA两边同乘以向量j,有(ABBCCA)j0,这里的向量j可否任意?又如何选择向量j?

生14:因为两个垂直向量的数量积为0,可考虑让向量j与三个向量中的一个向量(如向量BC)垂直,而且使三个项的关系式转化成两个项的关系式。 生13: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可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

师:还是先研究锐角三角形的情形,按以上思路,请大家具体试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两个向量的夹角,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代表作完成了如下证明。

证法四:如图8,设非零向量j与向量BC垂直。

因为ABBCCA0,

所以(ABBCCA)j0 即ABjCAj0 B|AB||j|cosAB,j|CA||j|cosCA,j0 c|j|cos(90B)b|j|cos(90C)0 c|j|(sinB)b|j|sinC0

AcjbaC图 8 向量所以bsinBcsinC,同理可得

asinAbsinB

师:能否简化证法四的过程?(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师:ABjCAj0有什么几何意义?

生15:把ABjCAj0移项可得CAjBAj义可知CA与BA在j方向上的投影相等。

,由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生16:我还有一种证法

证法五:如图9,作ADBC,则AB与AC在

AD方向上的投影相等,即ABADACAD

|AB||AD|cos(90B)|AC||AD|cos(90C)C

csinBbsin 师:请你到讲台来给大家讲一讲。(学生16上台板书自己的证明方法。)

AcBDabC图 9 向量故bsinBcsinC,同理可得

asinAbsinB

师:利用向量在边上的高上的射影相等,证明了正弦定理,方法非常简捷明了!

【设计意图】利用向量法来证明几何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生疏,不容易马上想出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递进式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将很难想到的方法合理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发现了正弦定理,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它。本节课,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利用了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

2、思考:证法五与证法一有何联系?

3、思考:能否借助向量的坐标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4、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证明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观察、归纳、猜想、探究和证明,小结的时间花得少且比较简单,这将在下一节课进行完善,因此作业的布置也为下节课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七、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我想到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并根据上述精神,结合教学内容,具体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注:该情境源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第二章习题2.5 B组第二题,我将其加工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决策型问题);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4与5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③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使用几何画板对猜想进行验证,进而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

总之,整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情境思考”——“提出问题”——“研究特例”——“归纳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历程,使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从而使三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第17篇: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二项式定理,记忆二项展开式的有关特征,能对二项式定理进行简单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养成合作的意识,获得学习和成功的体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掌握展开式的结构特点,体验数学公式的对称美、和谐美,了解杨辉、牛顿等数学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2.教学过程

探索研究二项式定理的内容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完全平方公式入手,去观察,猜想

02122(ab)2a22abb2C2aC2abC2b

三次方的让学生按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在合并,不合并之前是几项,为什么?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0312233(ab)3a33a2b3ab2b3C3aC3abC3ab2C3b

每一项中字母a,b的指数和相同,项的个数有n1项

00每个都不取b的情况有1种,即C4种,所以a4的系数是C4; 11恰有1个取b的情况下有C4种,所以a3b的系数是C4; 22恰有2个取b的情况下有C4种,所以a2b2的系数是C4; 33恰有3个取b的情况下有C4种,所以ab3的系数是C4; 444个都取b的情况下有C4种,所以b4的系数是C4; 0413222344因此(ab)4C4aC4abC4abC4ab3C4b.

归纳、猜想(ab)n

0n1n12n22(ab)nCnaCnabCnabknkkCnabnnCnb(nN)

设问:

(1) 将(ab)n展开,有多少项?

(2) 每一项中,字母a,b的指数有什么特点? (3) 字母a,b指数和始终是多少? (4) 如何确定ankbk的系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二项式定理,从以下几方面强调: (1) 项数规律:n1项;

(2) 次数规律:字母a,b的指数和为n,字母a的指数由n递减至0,同

1 时,字母b的指数由0递增至n;

(3) 二项式系数规律:下标为n,上标由0递增至n;

knkk(4) 通项:Tk1Cnab指的是第k1项,不是第k项,该项的二项式系k数是Cn

板书以上几点 3.例题处理

51例1:(1)在2x的展开式中

x(1)请写出展开式的通项。 (2)求展开式的第4项。

(3)请指出展开式的第4项的系数,二项式系数。

3(4)求展开式中含 x 的项。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自主探究:在12x的展开式中,求第4项,并指出它的二项式系数和系数

7是什么?

独立完成,爬黑板

01合作探究:设n为自然数,化简Cn2nCn2n11Cnk2nk1Cnn

kn

分组讨论,交流想法

4.归纳小结

学生的学习体会与感悟; 教师强调:

(1)主要探究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2)从特殊情况入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发现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要养成“大胆猜想,严谨论证”的良好习惯.

(3)二项式定理每一项中字母a,b的指数和为n,a的指数从n递减至0同时b的指数由0递增至n,体现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二项式系数还有哪些规律呢?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继续研究、能够有新的发现.

2 5.作业 (1)巩固型作业:

课本36页习题1.3 A组

1、

3、4(1)(2)5 (2)思维拓展型作业:(查阅相关资料) 查阅有关杨辉一生的主要成就。

012探究二项式系数Cn,Cn,Cn,n 有何性质.,Cn3

第18篇: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二项式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二项式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能力,发现问题,探求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感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和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及通项公式 难点:展开式中某一项的二项式系数与该项的系数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今天是星期三,15天后星期几,30天后星期几,8100天后星期几呢?

前面几个问题全班所有学生都大声地回答出来了,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很迷惑,有些学生试图用计算器算,还是觉得很复杂,学习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答案了,并且我们不用查日历就能知道未来任何一天是星期几

新课讲解:

问题

1abdc的展开式有多少项?有无同类项可以合并?

由于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能够快速的说出答案。

问题

2abb的ab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有几项是同类项?项是怎样构成a的?有规律吗?

学生根据乘法展开式也很快得出结论 问题

3abbaa2bab的

3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经合并后又只能有几项?是哪几项?

学生仍然根据乘法公式算出了答案 问题

4abbaaba的bab的原始展开式有多少项?

44问题

5你能准确快速地写出ab的原始展开式的16项吗?经合并后,又只能有哪几项?

此时,学生能说出其中的一两项,并不能全部回答出来所有的项,思维觉察到麻烦,困难,易出错——借此“愤悱”之境,有效的实现思维的烘热)

启发类比:4个袋中有红球a,白球b各一个,每次从4个袋子中各取一个球,有什么样的取法?各种取法有多少种? 在4个括号(袋子)中 问题6

其个数,为何恰好应为该项的系数?

nrr问题7 ab在合并后的展开式中,ab的系数应该是多少?有理由吗? n问题8

那么,该如何将ab轻松、清晰地展开?请同学们归纳猜想 学生们快速地说出

n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CnabCnbnN*

我们数学讲究逻辑地严密性和知识的严谨性,大家猜想地很正确,那么我们怎么来证明呢?

思路:证明中主要运用了计数原理!

① 展开式中为什么会有那几种类型的项?

abn是n个ab相乘,展开式中的每一项都是从这n个ab中各任取一个字母相

nk乘得到的,每一项都是n次的。故每一项都是a② 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是怎么来的?

bk的形式,k0,1,2,,n

kankbk是从n个ab中取k个b,和余下nk个a相乘得到的,有Cn种情况可以得到

kankbk,因此,该项的系数为Cn

定义:一般地,对于任意正整数n,上面的关系式也成立,即有

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CnabCnbnN*

n注:(1)公式左边叫做二项式,右边叫做ab的二项展开式

(2)定理中的a,b仅仅是一种符号,它可以是任意的数或式子什么的,只要是两项相加的n次幂,就能用二项式定理展开

例:把b换成b,则

abn0n1n1n2n22knkknnCnaCnabCnab1Cnab1CnbnN*

kn练习:令a1,bx,则

1xn01122kknnCnCnxCnxCnxCnxnN*

问题9 二项式定理展开式中项数、指数、系数特点是什么?哪一项最有代表性

公式特征:

(1) 项数:共有n1项

(2) 指数规律:

① 各项的次数都等于二项式的系数n(关于a与b的齐次多项式)

② 字母a按降幂排列,次数由n递减到0;字母b按升幂排列,次数由0递增到n

knkk(3)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Tk1Cnab,k0,1,2,,n

012knk(4) 二项式系数:依次为Cn。这里Cn(k0,1,2,,n)称为二,Cn,Cn,Cn,Cn项式系数

现在同学们能告诉老师8100天后星期几吗?

思考了一会儿,马上有同学大声喊:把8写成7+1,再进行展开,余数是多少,就是星期几 老师故意问:为什么要写成7+1,这时,所有学生都明白了,因为一个星期7天,所以

n810071展开式中除了最后一项外,其余的项都是7的倍数,因此余数为Cn1,故100应为星期四。

1例

1求2x的展开式

x方法一:直接展开

11技巧:将根式先化成幂的形式,再进行计算,要简单很多。即原式变成2x2x2

66方法二:先合并化简,再展开

建议用第二种方法简单些。

变式一:展开式中的常数项是多少? 变式二:展开式中的第3项是多少?

变式三:展开式中的第3项的系数是多少? 变式四:展开式中的第3项二项式系数是多少?

注意:二项式系数和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项式系数就是一个组合数,与a,b无关;系数与a,b有关。

2(1)求(12x)7的展开式的第4项的系数和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1

3(2)x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和中间项

x例3

求(xa)12的展开式中的倒数第4项 小结:(1)注意二项式定理中二项展开式的特征

(2)区别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

(3)掌握用通项公式求二项式系数、项的系数及项。 作业:P37 4,5 教学反思:本节课先用今天星期几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当大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老师由浅入深的提问,最后问到81009天后星期几,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二项式定理。给大家设置这个悬念后,紧接着又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回答,最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归纳猜想出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整个过程顺理成章地完成。

第19篇:二项式定理教学设计

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二项式定理的推导-------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使用 (2)掌握二项式定理极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以及化归的意识与方法迁移的能力,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项式定理的发现、理解和初步应用及通项公式 难点:展开式中某一项的二项式系数与该项的系数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四、教 具:多媒体、电子白板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今天是星期二,8天后是星期几?82天后是星期几?8100天后是星期几呢? 前面两个问题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最后一个问题大家都很迷惑,觉得很复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节课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快速准确知道答案,并且我们不用查日历就能知道未来任何一天是星期几。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用的就是二项式定理。

(二)引出问题:二项式定理研究的是(ab)n的展开式。

我们知道(ab)2a22abb2, 那么:(ab)3=? (ab)4=?

(ab)100=?

更进一步:(ab)n=? (1)对(ab)2展开式的分析: (ab)2(ab)(ab) 展开后其项的形式为:a2,ab,b2

00考虑b,每个都不取b的情况有1种,即c2 ,则a2前的系数为c2 1恰有1个取b的情况有c12种,则ab前的系数为c2 22恰有2个取b的情况有c2 种,则b2前的系数为c2 0222所以 (ab)2a22abb2c2ac12abc2b

(2)探究1:推导(ab)3的展开式

(ab)3(ab)(ab)(ab)

1 ① 项:

a3

a2b

ab2

b3

013② 系数:C3

C3

C32

C3 0312233③ 展开式(ab)3c3ac3abc3ab2c3b

(3)探究2:仿照上述过程,推导(ab)4的展开式

0432223344(ab)4c4ac14abc4abc4abc4b 0312233与(ab)3c3ac3abc3ab2c3b

0222和(ab)2c2ac12abc2b

一起比较猜想:

0nn12n22knkknn(ab)ncnac1abcab...cab...cnnnnb(nN)

但这种归纳猜想是不完全归纳。

(4)探究3:请分析(ab)n的展开过程,证明猜想

...

ab

...

b ②系数:C

C

...

C

...

C ①项:

an

an1b

0n1nnkknknnn0nn12n22knkknn③展开式:(ab)ncnac1bcnab...cnab...cnb(nN) na(三)二项式定理的分析

0nn12n22knkknn(ab)ncnac1bcnab...cnab...cnb(nN) na①项数:共有n1项;

②次数:各项的次数都是n;

k③二项式系数:Cn(k0,1,2,...n)

knkk④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Tk1Cnab,(k0,1,2,...n)

(四)课堂练习1.写出(1x)n得展开式.2.写出(ab)n得展开式.

(五)例题 例1.求(2x1x)6得展开式.

2 (1)强调:对于形式较复杂的二项式,应先化简再展开.(2)针对(2x1x)6得展开式,提出下列问题

思考1:展开式的第二项的系数是多少?

思考2:展开式的第二项的二项式系数是多少? 思考3:你能否直接求出展开式的第二项? 思考4:你能否直接求出展开式的常数项? 引出例2 例2 (1)求(12x)7的展开式的第4项的系数和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

1

(2)x的展开式中x3的系数

x

(六)小结

(七)作业(提前板书) 1.P374,5题

2.思考:8100天后星期几?

93

第20篇: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一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

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 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正弦定理》一课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就是想让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基础性学力(基础能力),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诱发学生创造性学力(提高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目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问题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的课堂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问题的层次性推进和教师启发、点拨发展学生有效思维,提高数学能力,达到上述三种学力的提高、培养和诱发。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启发、点拨教学策略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在开放式讨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需要,使其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根据“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

为主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

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

1、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

2、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过渡性问题时需要使用正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将过渡性问题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第三边。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先回答目标问题:在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为了解决提出的目标问题,引导学生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得出目标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解,从而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六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

2、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利用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已经无法解决。那我们该如何入手来帮工人师傅解决这个难题呢?

师:为了确定转运方案,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一小组)汇总整理后交给我。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给老师后,老师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

(l) (2) (3) (4) (5)

师: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l),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师:请同学们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先在练习本上做出与问题对应的示意图,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样求解。

生: 生:

师:请大家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

生: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生: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生: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师:同学们的设想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下面我们先来解答问题: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众学生: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

师:请各小组研究在Rt△ABC中,任意两边及其对角这4个元素间有什么关系?

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a/sinA = b/sinB = c/sinC。 师:a/sinA = b/sinB = c/sinC在非Rt△ABc中是否成立?

众学生:不一定,可以先用具体例子检验。若有一个不成立,则否定结论;若都成立,则说明这个结论很可能成立,再想办法进行严格的证明。

师:这是个好主意。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A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

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指出: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想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一些等量关系,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

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

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

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的关系,请大家留意身边的事例,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4.运用定理,解决例题

师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发现的正弦定理解决本课开头给出的实际 问题,如何帮助工人师傅确定他的三角形模型AC、BC的长度。

学生: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另外已知角B、角A可以求出角C的度数。根据正弦定理求解出AC、BC的长度。

2、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

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及一角,求其他元素”,第一步运用正弦定理求出角B,第二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角C,第三步利用正弦定理求出c。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5.反馈练习(教科书第5页的练习) 6.尝试小结: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

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要体现: (1)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7.作业设计

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

1、2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所创设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和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创设数学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

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这种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连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注意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