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有氧呼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5 08:33:5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有氧搏击操教学设计

水平五《有氧搏击操》课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高中女生心里、生理特点,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并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由技术过渡情景展开教学。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思考、尝试体验空间,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防卫意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学敏思、自主全面的综合素质。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心作用,以身心两方面交互实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单位: 姓名: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有氧搏击操的基本握拳姿势、准备姿势、左右直拳冲拳、前后滑步技术、左右连续直拳加滑步组合技术动作及直拳打靶技术动作。

(二)教材分析

有氧搏击操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第七章选项学习第四节体操运动,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次课。有氧搏击操是一种融自由搏击、拳击、跆拳道、武术等的基本技术和充满活力的健美操的动作和音乐为一体,以健、力、美、格斗为特征的有氧运动,横跨体育、文学、艺术和教育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健身、强体、健心、健美、防卫的整体功能,符合高二女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它既能激发健身操班女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进一步拓展提高她们健美操的技能水平,满足她们提高自我防卫能力,塑造健美体态,培养良好气质,陶冶情操的渴望,使学生“兴趣而乐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搏击操动作要领及锻炼价值,初步掌握有氧搏击操的基本握拳姿势、准备姿势、左右直拳冲拳、前后滑步技术、左右连续直拳加滑步组合技术动作及直拳打靶技术动作。

(二)健康目标: 使学生灵敏性、协调性素质得到锻炼,节奏感、乐感和身体姿态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卫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性。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年健身操班女学生,该年段女生身心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健美操自学自练能力,渴望通过学习,不断丰富,提升自我。该班女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较喜欢体育活动,集体荣誉感较强,接受能力较快,自信心较足,有参与创新的欲望和勇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对搏击操有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符合了该班女生的性格与能力,预计9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组合动作,70%的同学音乐节奏准确,上下肢配合协调;20%的同学出拳快速有力。

五、教学重难点

有氧搏击操

(一)重点:基本拳法、基本步法

(二)难点:

1.拳法与步法的协调配合 2.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

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基础上运用多种新型学习方式,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接受性教学,通过老师自身良好的形体示范和富有感染力的口令调动学生,是学生掌握技能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充分展示体育老师不可代替的作用和素养的最佳方式;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鼓励性的引导和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掌握运动技术和应用运动技术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渐渐意识到智慧的力量,创造的途径,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有氧搏击操

1.教师主要采用:①讲解示范 ②设疑点法:如设“如何发力使出拳更有力?”让学生带问题去练习③演示法 ④指导法:教师巡回观察对学生进行指导 ⑤积极性评价法:发现好的同学,请他出来示范,并加以评价,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⑥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2.学生主要采用:①体验法 ②观察法 ③尝试法 ④模仿练习法 ⑤自学法:培养学生自学知识能力 ⑥自练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⑦探究法:通过探讨交流见解,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⑧创新法 ⑨合作与互评法: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二)企鹅舞

1.教师主要采用:①演示,启迪,引导法 ②表扬激励法:如学生自编动作练习过程中,看到同学比较好,比较新颖,用“这位同学动作多有创意!”等语言评议或掌声来鼓励其精彩表演 2.学生主要采用:①观察法 ②模仿法 ③自创法 ④合作法。

七、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为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本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多种形式.在分组上实行动态分组:有友伴型,帮教型,探讨型,体验型;在活动范围上:有集体活动区、巩固发展技术区、实践区、两人互动区、探究创新区、表演展示区。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与发展选择不同练习方案;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与同学、体育骨干、教师配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信息交流,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八、教学程序

(一)常规导入 1.体育委员整队

2.师生问好,处理见习生

3.导入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通过在课前让学生观看精彩的搏击操教学录像及教师的提示,使之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及其要领。在课题导入时,教师激励学生加强自我防卫的意识和能力地培养,从而引出时下最流行、融合多种元素充满活力的主教材有氧搏击操及其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通过课前引导鼓励学生在家通过互联网、vcd了解与预学搏击操及在上课前五分钟观看精彩的搏击操教学录像,使学生对搏击操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强身健体,加强女生自身防卫能力的意识,从而诱导女生对有氧搏击操的欣赏和喜欢。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是适合学生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热身阶段 1.企鹅舞

(1)教师演示企鹅舞 (2)学生听音乐跟老师舞动。

(3)学生听音乐自由创编舞动,生生、师生互相学习。

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利用可爱活泼企鹅舞舞步改变以往呆板、传统的徒手操的模式,首先通过老师优美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模仿练习,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再进一步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编各种舞步,强调脚步的灵活移动,手势的多样化及与音乐节奏的融合,同时互相观察、互相学习,教师也以学习者身份加入,使学生既充分活动了身体,锻炼了协调性和节奏感,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有效地达到准备活动目的。同时,热身舞灵活多变的脚步,舒展的动作,欢快强劲的音乐与有氧搏击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利于逐渐进入主题,辅助主教材的学习。

2.学生自主拉伸练习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针对高二年健美操班同学,她们平时就有一定拉伸动作基础,在课中给与学生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进行腰部、腿部和身体其它部分拉伸,还可以学生互相配合二人进行拉伸,这样使学生了解并学会自主练习的方法,并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大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探究有氧搏击操阶段

1.体验与观察

2.传授性教学:(1)学习基本步法和直拳拳法;(2)学习左右连续直拳加滑步组合。(每项练习先口令练习再配乐练习)

3.巩固与实践练习:教师提供学习方案,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入练习并予以指导;(1)体育骨干带领下继续徒手练习;(2)打靶练习;(3)攻防练习;(4)创新练习。

4.创新与展示阶段:分组创新1~2新动作并汇报演示,生生、师生互相交流学习;

5.创设“机智小姑娘”游戏:鼓励排兵布阵,自主选择挑战对象。

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有氧搏击操根据以往的教学方法,先进行知识传授、动作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针对目前高中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已有一定发展,采用一种新型的学习流程,让学生从课前看录像,学生对氧搏击操有个感性认识并且带问题在课中体验到观察、思考比较、感知、寻找问题、选择方案、找到答案,整个教材以“传授、观察、启发思维”为主线,力求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既有传统的教师传授性学习又有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入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成为学习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在传授中先让学生带问题去体验、去探索,“直拳如何发力,如何使出拳更有力?”同学间互相观察,互相交流,自己感受,有针对性参与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示范,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然。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优美的姿态动作和富有感染力的口令带领学生由慢到快,由分解到组合进行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动作,巩固提高动作质量。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区别对待,教师提供多种练习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案,并且不断升级到各种练习中去,去超越自己,甚至创新出其他练习手段动作,激发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以靶为目标物或双人攻防练习能提供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实际应用技术动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为进一步延伸主教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练习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编新动作,大力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展示时,本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宗旨,老师通过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诱导性,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高度评价和认真赏识学生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老师评价相结合下,评价出不同奖项获得者:最佳优胜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最佳人气奖,给与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为再拓展教材,增加学生的兴趣,采用游戏竞赛法使学生把所学的搏击操运用到实践中,更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设计了充满竞争性的“机智小姑娘”游戏,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游戏,不但要有灵活的身手,还要集体协作动脑,排兵布阵,安排不同的人挑战不同的对象,以获取整队的最高胜利果实,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对高中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在游戏过程中引发学生们欢声笑语不断,个个兴高采烈,课堂气氛进一步升华。

(四)愉悦放松

1.伸展肢体、调整呼吸(配合轻柔优美的音乐)

设计思想和教学效果

在优美音乐下,学生先在老师的轻柔的语言引导下好像在森林中轻松漫步,然后通过肢体的伸展,舒缓搏击操带来的肌肉紧张感,以及通过深呼吸的调整,使学生从高度兴奋逐渐平静下来,达到身心放松。

(五)尾声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评价、小结 3.收拾器材 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通过提问学生“这节课开心吗?”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表现,并通过评价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健身,以体长技,以体怡心,以体怡乐的学校体育目标,为每一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该怎么去学,学习节奏该怎么控制?

(二)解决方法:

1.学生一定要有新课程学习基础,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多关注学习困难生,注意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教师要有较强控制学生的能力与应的变能力,要控制好整堂课教学流程,把握好教学节奏及时间控制。

十、教学效果预计

1.预计90%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课所学的动作技术

2.预计本课最高心率:170次/分,平均心率:120次/分,练习密度:55%。 3.测量心率方法:脉搏测量法

十一、安全预防

1.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间隔距离,强调安全预防。2.教师强调打靶练习和游戏练习时不能开玩笑,以免受伤。

十二、场地器材

场地:健身房

器材:录音机一架;手靶二十个。

推荐第2篇:台州生物教师招聘面试—生物优秀教案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而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其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是教学的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细胞呼吸”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产实践等措施制造认知冲动,以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同化的最佳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与现实生活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

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略)

推荐第3篇:会呼吸的有氧健康棉床垫

爱慕凯恩会呼吸的有氧健康棉床垫

(1).有氧健康环保棉的由来:

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酯纤维,根据产品要求比例混合,经开松,测重和气流成网,再经独有的高蓬松专利技术处理,是纤网跟蓬松,纤维随机垂直排列、混合均匀,最后经独特所涉及的烘箱成形、切割。整个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

绿色生态和健康环保的材料面临着一个飞跃的发展,有氧健康环保纤维棉属于环保材料领域的新突破,在我们生活中,正在家具、寝具、服装、过滤、建材、汽车内部等行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HIGH-LOFT环保纤维棉呈独有3D三维立体排列,柔韧性强、耐压,高回弹性,具有优良的荷压恢复性和抗拉力,其特有的纤维垂直排列及韧性牢固的结合点,高科技三维立体纤维保证产品的结构固定、持久、耐用!同时这种有氧健康棉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调整它的软硬度。软的有氧健康棉可以用来代替海绵使用,而硬的则又可以代替棕垫使用,不仅健康环保,而且通风透气透水。

(2)有氧健康环保棉的作用:

① 天然抗菌、抑菌、防螨、防臭和抗紫外线作用; ② 超强透气、透水功能,可有效防止风湿病;

③ 天然环保材料,通过超生破热熔方式粘合而成,100%不含有害物质,减少因甲醛引起癌疾病及皮肤病变;

④ 不含有胶水、无异味、不生虫、减少呼吸道疾病出现的机会;

(3)有氧健康环保棉材料演示实验:

如上图所示:

有氧健康纤维棉具有高强度的透水透气性和高环保性,无毒无害且不吸水,用于金鱼缸过滤,三天后,金鱼依然鲜活畅游;

椰棕透气性及透水性则相对很差,吸水性强,海绵不透气不透水且吸水,用于鱼缸过滤,出现金鱼死亡现象; 综合分析比较,实验证明:

有氧建康棉的透水效果比棕片好,而远远超过海绵的透水性,因为海绵本身不具有透水的性能,而是吸水的性能。所以我们通过以上图片可以看到海绵是在水吸满了之后溢出来的,而不是透出来的!另外棕片含有一定量的甲醛等有害物质,故很短时间内透过它的水就变黄了,所以不是真正的环保材料。

(4)有氧健康环保纤维棉特点:

①通气、透水更清洁:HIGH-LOFT环保纤维棉由于特殊纤维结构,具有高度的透气透水性能,方便清洁、防螨抗菌;

②高密度、可切割:HIGH-LEFT环保纤维棉不仅产品松软,同时高蓬松的强大流使产品繁密而均匀,可根据产品的要求进行不同形状的切割也不会导致组织结构松散。

③健康性、安全性:通过英国BS5852和美国加州CA117国际防火标准。在水解状态或空气中,其甲醛解放量为零,真正符合人类追求的健康环保概念!

④环保在利用:HIGH-LOFT环保纤维棉的酸碱度,色度检测值均达到材料应用要求,更能以多种方式回收循环再利用;

⑤物理性能多样花,应用广泛:HIGH-LOFT环保纤维棉生产的厚度、软硬度均可按要求调校。产品种类暂分两种:健康型、保健型。健康环保纤维棉因各项性能优越,深层开放用于取替海绵等不环保的材料产品。

推荐第4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 呼吸 ” 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 (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 讲述:其实 “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 呼吸 ” ,我们熟悉的 “ 呼吸 ”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 呼吸作用 ”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因此也叫做 “ 细胞呼吸 ”。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 呼吸 ” 与 “ 呼吸作用 ”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生物氧化更为复杂、更为温和、更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维持体温,还可以用于多种生命活动,但燃烧仅仅能发光发热。所以生命运动更为精巧,更为奇妙,更为高明,生命是伟大的。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 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而引出:

分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细胞质基质。

热能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34ATP

线粒体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难点说明: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自哪个反应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踪用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径: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反应式与课本对照,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及反应的条件,并与细胞呼吸的概念对照,顺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无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写出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

根据上述反应式,由于形成不彻底产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式,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提示:反应条件、进行的场所、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也可以从概念所包含特征去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4.细胞呼吸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浓缩法进行归纳,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说出自己提练的精华,教师点评并板书意义:提供能量;提供原料。并对全部内容作总结性讲评。

推荐第5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着丰富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剧烈运动时常常会气喘吁吁、心跳加快、满头大汗,运动后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知道酿酒工业离不开酵母菌酸奶、泡菜等离不开乳酸菌等等。将这些生活中的事例融入课堂,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原理,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 (2) 通过对酒精发酵的学习,认识到酒精对生物细胞的伤害,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饮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能,对二者的过程和反应场所进行比较。 (2)通过参与小组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地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正确地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

2、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四、教学用具

1.课前准备教具火柴、挂面

2.《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一、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以CO

2、H2O等无机物为原料,合成了糖类等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储存起来。我们要利用这些化学能,就要使其释放出来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如我手里拿的这根挂面。学生回答,燃烧,呼吸作用等等 2.演示实验:有机物的燃烧。提问有机物通过燃烧释放了能量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产生了CO2和H2O。那么,呼吸作用和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呼吸作用能像体外燃烧那样剧烈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都释放能量,产生CO2等物质。不能,有机物中的能量若像燃烧那样一下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就不复存在了。 3.讲解: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有机物不可能通过燃烧释放能量,而应该是通过一个温和的过程,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地、缓慢地释放,随时被细胞利用。细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过程,这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方式

提问:细胞呼吸的概念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强调关键词:反应物、场所、过程、产物、能量变化。细胞呼吸的实质就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提问:根据初中所学,大家来揣度一下,这个概念中似乎缺了什么,学生回答。条件——氧气,细胞呼吸必须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吗?引出,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三、有氧呼吸

1.讲解:有氧呼吸顾名思义,需要有氧气参与的细胞呼吸。它是绝大多数生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提问

(1)、我们在学细胞器时,说有一种细胞器与有氧呼吸有关,大家回忆一下,是哪种细胞器呢,学生回答,线粒体。

(2)线粒体都具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如何适应线粒体的功能呢?学生回答。线粒体的结构:内、外双层膜、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折叠、突起形成嵴、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为呼吸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含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板图线粒体的结构,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

(3)如果把白板的边缘比喻成细胞膜那么大家想线粒体的周围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细胞质基质。

2.设置问题:有氧呼吸分为哪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反应场所是什么? 有着怎样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请大家看书,尝试在自己的细胞图中写出每一阶段的反应式。 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在自己所画的“细胞”中相应的位置写出每个阶段的反应式。 一位同学黑板展示。 3.总结

第一阶段葡萄糖降解阶段。

1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2物质变化: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少量的[H]和少量ATP。

3能量变化: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阶段。

1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

2物质变化: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产生少量ATP。

3能量变化:释放出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1反应场所线粒体内膜。

2物质变化前两个阶段生成的[H]和氧结合形成水形成大量ATP。

3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 4.引导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了解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提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总变化 5.强化理解巩固提升。

提问水在第几个阶段参与进去氧气在第几阶段参与进去二氧化碳在第几阶段生成水在第几个阶段生成能否将反应式前后的“H2O”约去 四无氧呼吸

1创设情境应用过渡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剧烈运动时会气喘吁吁,心跳加快,满头大汗,请同学们用生物学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学生回答,骨骼肌细胞需要能量,就要进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就需要大量氧气,因此呼吸频率会加快。心跳加快使肺部吸收的氧气快速到达全身各处。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的很大一部分能量都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故会满头大汗。 剧烈运动后,经常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虽然有氧呼吸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但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就可能进行无氧呼吸。例如人骨骼肌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时就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我们有酸胀的感觉。可见动物仍保持有无氧呼吸的能力。

动物体内能进行无氧呼吸,植物体内是否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呢,(学生回答可以。比如,苹果在密闭的盒子里放久了就会有酒味散发出来,这就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更为普遍,比如有专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细菌——乳酸菌,酸奶、泡菜等就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结果。像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就是酿酒的原理。 2.提问

1你能说出无氧呼吸的产物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2这些产物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阅读课文,将无氧呼吸两个阶段的反应式写在细胞图中。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

1.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2.物质变化: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成乳酸。3.总结无氧呼吸反应式。

提问: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引导学生完善反应式,从能量变化角度看,由于产物中还储存着许多能量,所以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

五、比较总结练习巩固

1、提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提示:比如说反应条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相同点

①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不管是反应式还是反应场所。

②实质都是: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用于各种生命活动生命过程才能有动力、才能正常进行。

2请同学总结今天学习内容。练习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推荐第6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 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 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 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 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 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 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 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附录:(例题) 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 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推荐第7篇:黑龙江教师招聘黑龙江教师招聘生物优秀教案:有氧呼吸教学设计(第2课时)

黑龙江教师招聘生物优秀教案范例:有氧呼吸教学设计(第2课

时)

欢迎来到黑龙江教育信息网,黑龙江教育信息网是中国教师招聘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黑龙江教师招聘、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笔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招聘考试。

2014年黑龙江教师招聘信息汇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而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其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是教学的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细胞呼吸”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产实践等措施制造认知冲动,以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同化的最佳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与现实生活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

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略)

http://hlj.zgjsks.com/?wt.mc_id=bk12540

推荐第8篇:吉林教师招聘生物优秀教案:有氧呼吸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14吉林教师招聘生物优秀教案范例:有氧呼吸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而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其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是教学的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细胞呼吸”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产实践等措施制造认知冲动,以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同化的最佳途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与现实生活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二、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呼吸作用的本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且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细胞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等生物学知识,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后者也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在无氧条件下能不能进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过程

推荐第9篇:体育与健康有氧耐力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课题: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体育与健康》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以“健康第

一、终身教育”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与传授体育基本技能相结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了解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①图形跑

②通过障碍练习

三、教材分析

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170次/分。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决定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因素和作为能量物质的糖原含量。所以,要发展有氧耐力首先要设法提高最大吸氧量在耐力练习中提高最大吸氧量的主要训练手段是周期性练习,这些练习的强度必须控制在主要通过有氧代谢供能的幅度之内。这就涉及负荷安排问题。有氧耐力练习的负荷安排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是练习的强度与练习的时间。 学生在进行提高有氧耐力素质的练习中,往往由于练习内容单一且时间较长而感到枯燥和恐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本课针对这一特点选择了图形跑和通过障碍练习。图形跑赋予一定的涵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圆形跑——阳光五个圆——体育田字 形跑——田中“田中阳光体育”)。另一方面根据高中生勇于挑战的特点安排了通过障碍练习。通过穿越栏架、跳越小垫子、跨越垫子以及翻越障碍的练习达到提高学生的有氧耐力素质。 重点:发展有氧耐力素质的练习及其练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难点:学生协调配合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班级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身体运动与动脑很好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运动能力,达到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放松的目的。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发展有氧耐力素质的运动知识与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提高有氧耐力跑能力,掌握有氧耐力练习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六、教学方法

坚持循序渐进,教与学同步互动的教学方法,既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和知识的联系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使教学氛围轻松、和谐。

七、教学流程

(一)、准备部分

1、正反口令练习

2、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

1、螺旋跑

2、圆形跑——五环跑——圆形跑

3、“田”形跑

4、通过障碍

(三)、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

2、评价本次课

3、下课 教学过程

《体育与健康》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发展有氧耐力素质的运动知识与基本原理。2.技能目标:提高有氧耐力跑能力,掌握有氧耐力练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及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教法

1、引导法

2、重复练习

3、示范讲解及纠错

4、语言激励

5、教师参与

学法

1、模仿跟练

2、理解创新(包括个人和集体)

3、相互观摩、纠错,讨论提高

重难点

重点:发展有氧耐力素质的练习及其练习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难点:学生协调配合能力

课的 结构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准 备 阶 段

一、课堂常规

1.师生问好

2.教师宣布本课的内容与要求 3.安排见习生

1.学生快速集合

2.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3.学生认真听讲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 ○○○○○○○ △

集合队形

二、热身活动

1、正反口令练习:集合队形听到正反口令练习“开始”后,学生作出与教师口令向反的动作直到教师下令“解除”

1.教师讲解方法与要求 2.教师口令指挥学生练习

1.认真听讲

2.听教师口令进行练习

3、动作迅速准确

2、徒手操 ①、伸展运动 ②、体转运动 ③、体测运动 ④、腹背运动

⑤、手腕、脚踝运动

1.教师讲解练习要求 2.口令、代领学生练习

1.集体跟老师练习2.认真模仿练习

要求:动作到位,节奏到位。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 ○○○○○○○ △

练习队形

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学习参 与 阶 段

一、图形跑

1、螺旋跑

2、圆形跑 3“田”字形跑

1、讲解练习方法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1、学生认真听讲

2、积极参与

3、与同学相互协调配合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 ○○○○○○○ 组织示意图

二、通过障碍

1、教师讲解练习要求、方法

2、教师及时指导练习

1、学生认真听讲、观摩示范

2、积极主动参与

组织示意图 练习方法:

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在指定的位置开始做不同的练习:A组做低姿移动穿越栏架;B组做双脚跳跃障碍;C组做跨越障碍;D组做翻越障碍。A组做过到B组排尾;B——C;C——D;D——A如此循环进行练习。 要求:

练习时前后两个同学要注意拉开间距以免发生碰撞。

课的结构

课的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恢复身心阶段

集合

太极动作放松 小结本课 下课

1.教师整队 2.讲解放松要求 3.对本节课小结 4.下课

1.集合

2.跟老师进行放松

ⅹⅹ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ⅹⅹⅹⅹ ○○○○○○○ ○○○○○○○ △

练习队形

备注

场地布置:足球场一部分

所需器材:小垫子4块标志物4个海绵垫子2块,铁架2个 预计练习密度:35%---45% 运动负荷预测:中等

推荐第10篇:肺和呼吸教学设计

《肺和呼吸》教学设计(1课时)

铜仁市第六小学教

田案梅

教材背景:

《肺和呼吸》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有: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过程、比较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后,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上的收集事实;而对于“我们是怎样呼吸的”等本质问题还必须深入到人体内部去找答案。比如用肺呼吸,不少学生都知道,但是到底由那些呼吸器官组成人的呼吸系统,人的呼吸运动过程学生并不清楚,认识还是比较模糊,尤其是各呼吸器官协调工作使人的呼吸运动能正常进行等内容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1、认识呼吸器官的组成系统:鼻子、咽喉、肺、气管、支气管;

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氧气和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4、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吸烟有害健康,能逐步养成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难点:比较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 教学准备

澄清石灰水若干、吸管若干、一次性杯子(有盖子)若干、人体模型、呼吸器官课件、有关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引入:感受呼吸运动,屏气游戏,感受呼吸的重要性。

(一)引出呼吸

1、谈话:上课(学生起立),大家先别坐下,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活动,就是憋气,不呼吸,如果你憋不住了,请你坐下,自由呼吸。听明白了吗?大家一起来,开始!

2、提问与交流:能一直憋下去吗?不能,对了,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板书:呼吸)【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活动引入,使学生亲历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出肺

1、谈话:同学们,会呼吸吗?那深呼吸一次。

2、讲解:深吸气,再呼出一次,就是一次呼吸。

3、提问:

(1)像老师这样,伸出你的双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看胸部有什么感觉?(学生汇报)你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再来感觉一次。

(2)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是什么吗?(板书: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肺和我们的呼吸。 【设计意图:肺的认识环节,与游戏内容衔接更为紧凑,由呼吸顺势导出肺这一知识,学生思维自然激活。】

二、认识呼吸系统

(一)认识肺

1、谈话:肺在咱们身体的什么位置?谁来说说,并指给大家看看。

2、提问:那肺在人体里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说)一起来看人体模型。(师边指边讲述:这就是肺,分左右两叶

(二)认识肺以外其它呼吸器官

1提问:人体除了肺还有哪些呼吸器官?(生说)那么人体内的呼吸器官到底有哪些呢?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课件一1。

2、巩固:你们知道呼吸器官有那些了吧!自己指一指、说一说、摸一摸。【设计意图:教学中设计多种方式,用猜想——讨论——观察课件和模型—等,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一)谈话:

1、那么空气是怎样进入人体,再呼出体外的呢?谁来说说。(学生猜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在人体内器官中是怎样经过的?(展示媒体——2)

2、好!气体是怎样进入和呼出的呢?谁来说一说。

3、师小结:呼吸时一个吸气和呼出的过程。【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教学,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人呼吸的旅程,认识了呼吸器官的结构系统,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四、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二)提问题:那关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三)聚焦问题:

1、关于呼吸,大家想知道的课真多哦。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是不是相同?

2、那你们认为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是不是相同(学生发言)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这些说法是否是正确,我们需要进一步验证。

3、同学们那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咱们的想法呢?(实验)同学们知道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这个主意好!怎么验证呢?

(四)设计实验:

1、谈话: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究竟是不是呢?我先告诉你们二氧化碳的一个秘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好,下面根据桌上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设计好说来给老师们听听。

2、学生设计和汇报设计结果:(设计好学生汇报,师加以规范和提示,并让汇报学生演示,台下补充,然后展示规范方法——课件——3)

3、学生开展实验活动:

7、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展示课件——4)

8、小结:你们是一样的吗?(指着报告单重述)实验告诉我们先进和呼出的气体确实不一样,确切的说是吸进的氧气多二氧化碳少,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设计意图:设计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呼吸吸进和呼出的科学的本质。】

五、总结

1、谈话: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人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了吗?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什么地方交换?

设计特色: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的接受,学习的内驱力和需求得到较充分地调动,并使教学内容衔接紧凑,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乏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以下安排:

1.感受呼吸运动:屏气游戏,感受呼吸的重要性。

教学开始安排了憋气活动,较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在再一次体验了呼吸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研究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的兴趣,并由此提出想研究的有关人的呼吸的一些问题。 2.认识呼吸器官

在学生交流已有的对呼吸系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图片、讨论交流,找出呼吸器官,认识呼吸系统,了解气体在呼吸系统的流动路径和不同呼吸器官的作用。

4.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点,用澄清的石灰水通过实验对比操作,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而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说明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这样的教学安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学生比较充分地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提升了对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的认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体各部分重要作用,感受到人体的奇妙.

(一)板书设计:

肺和呼吸

空气

二氧化碳

咽喉

气管 支气管

第11篇:呼吸概念的教学设计

呼吸概念的教学设计

教师导课

师:下面请各位同学尝试做下呼吸动作

生:体会呼吸

师:吸入和呼出的物质是否相同?

生:不相同

师:区别是什么?

生:吸入氧气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多。

师:它们是如何实现变化,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生:氧化反应

师:作为化学变化【新陈代谢】我们主要关注两方面变化:1物质变化,2能量变化。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有关细胞呼吸的例子并分组讨论,将你们的有关呼吸作用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生:学生阅读

学生讨论

汇报概念

师、生:引导同学们汇报讨论评价各小组的概念

师:再引导学生尝试给呼吸分类,并且下定义有氧呼吸以及无氧呼吸。

生:完成定义

师:再次引导学生区别对待,找寻异同点。深入印象

师:完成小结。

第12篇:《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我们在呼吸

教学内容:义务教学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本12——13页。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3. 能设计或运用图画、实物等模型来解释呼吸的过程

4. 通过探究,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过程,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透明塑料瓶(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小气球各三只、橡皮筋若干、长约10cm直径约7-10毫米的塑料管、橡皮泥若干、棉线30cm 双面胶带 剪刀

学生实验:透明塑料瓶(2-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气球一只、小气球三只、橡皮筋若干、三叉管、橡皮泥若干、铅笔 学生分组:2-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逐一出示“空气、时时刻刻、鼻子、有进有出 ”等词语,让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根据出现的关键词以最快的速度猜测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呼吸

二、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提出问题

1.完成三项体验活动,增强对呼吸活动的体验

活动一:静心感受呼吸,让学生感受呼吸和气流在体内的流动 活动二:摒住呼吸,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活动三:跳迪斯科,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呼吸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提出有关呼吸的问题,并记录到问题银行存折里(以小组为单位)

3.汇报各小组的提问情况,简单分析问题,选择最基本的问题。

小结:大家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它们是:“我们通过什么器官来呼吸?”以及“我们是怎样呼吸的?”我们今天就先来一起研究它们。

二、研究问题一:呼吸的器官 1.猜想

先请大家来根据自己的呼吸的感受猜想气体都经过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他们可能都是怎样的器官呢?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在记录纸上记一记。 2.观察

观察一下这里的人体模型,找出呼吸器官所在人体的哪些部位 出示单独的呼吸系统图,认识这些呼吸系统都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 生:鼻、气管、肺 、隔……

3.巩固(为后面的制作模型作铺垫) a)按顺序说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

b)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呼吸器官的位置吗?请边指边说出他们的名字。

C)按照老师说出的器官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来

d)把自己观察到的呼吸系统画成简图

三、研究问题二: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一)启发学生设计肺模型

提出研究方法:制作模型来观察研究呼吸的过程。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讨论这些器材分别可以用来“扮演”人体的哪些呼吸器官?讨论怎样设计和制作肺模型

(二)学生制作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运用肺模型,探究呼吸的过程 1.探讨肺进行“呼”与“吸”的过程

? 各小组玩弄模型,让“肺”呼吸起来。设想一下真正的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 各组代表到展台前来演示和讲述肺进行“呼”和“吸”的过程。

(学生操作模型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嘴巴从上面“气管”往里吹,还有一种是从下面拉“隔”。)

讨论:这两种方法到底那一种才是我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呢?请小组内先讨论一下。 统计持不同观点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结:通过辩论,大家明白了从上面吹是人工呼吸,而我们平时的呼吸是依靠“隔”的运动完成的)

2.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呼吸状态

请各小组都拿起模型一起来做呼吸,分别演示常态下、剧烈运动时、练气功时、潜水前后、呛水咳嗽等呼吸活动。 呼吸与健康

(一)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

1.利用模型制作中的失误,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吃食物时被呛着,伤风感冒咳嗽…… 2.交流各自知道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保护呼吸器官的做法,随机出示扫地洒水图、禁止吸烟图、不乱扔赃物和随地吐痰图……

五、总结与反思

今天上课,大家的表现真精彩,那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师小结:对,今天我们先针对“呼吸”这一现象(板书:现象),提出并选择了两个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猜想,并通过观察我们的身体和人体图片模型来检验了自己的猜想,还亲手制作了一个模型来探究和解释了呼吸这一现象。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探讨各种个样的科学问题。今天上课,大家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兴趣也用这些方法去展开自己的研究。

教学目的:

1、清楚认识人需要时刻不停地呼吸,知道人呼吸进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运动与呼吸变化的关系。

3、知道森林、植物是我们天然的氧气制造机。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难点:

认识人体和各种动物与植物之间呼吸循环的关系,意识到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

实验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我能坚持多久”

同学们,呼吸是表明我们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呼吸我们的生命就会终止,下面我们就亲身体验一下:如果我们屏住呼吸,看大约能坚持多久,但在体验前,同学们一定注意,就屏住呼吸时不要过分坚持长时间,以免对身体有害,发生意外情形,通过体验认识呼吸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二、活动“运动与呼吸”

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大家知道,当我们静止时,呼吸是平稳的,当我们开始运动或是剧烈运动时,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运动前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次/分)。

2、运动后的呼吸次数测量(次/分)。

三、活动“呼入和呼出”

体验运动后,人体额呼吸会加快,这是因为当我们运动时,人体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来用于体内循环排出废气二氧化碳,这是人们生命体征额需要,我们应该初步认识以下两点:

1、我们吸入的是氧气。

2、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四、阅读“氧气会用完吗” 知道了人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通过阅读让我们初步认识植物的呼吸同人类和动物呼吸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五、结束。

第13篇:《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注重探究体验 培养实证意识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一、背景说明:

莲都区2008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会议将于11月28日在我校召开,我除了作讲座还要上一节研讨课。考虑了一下,决定上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中的第3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前段时间和朋友探讨过这个内容,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打算在课堂中作一次探索实践。由于我校四年级学生已上了这个内容,因此只能放在三年级上。

二、教材剖析:

综观教科版3-6年级的科学教材,《我们的身体》是唯一一个涉及人体知识的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七个部分的内容,为学生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本节课是《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三课时,原题为《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反复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课题中所说的运动,仅仅是引发学生关注呼吸的切入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呼吸系统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全面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上。基于这一认识,我将课题改为《人体的呼吸》,以便更好的突出本课教学重点。

教材安排了运动前后一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显然,每个人同时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是不可能的;若按教师用书的建议两人一组,一人测量心跳另一人测量呼吸,剥夺了部分学生的体验机会;即使花时间测得了心跳的次数、知道了运动前后心跳的变化,但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却没有作更深入的研究,直到下一节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才涉及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那么,把教材69面“测量一分钟的心跳”这一活动放在了下一课时进行,应该是明智之举。

排水集气法要不要让学生小组都参与这个实验?我认为怎样收集空气并不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利用收集到的空气和一般的空气进行对比实验,而且这一节课已安排了不少学生的体验活动,所以这个活动我仅作为演示实验,只让

1 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

2、过程与方法:(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

五、材料准备:

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

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

3、其他材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

1、游戏揭示课题:(5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你能憋多久”。规则如下: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少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

(2)教师计时,学生体验。

(3)说说感受: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受,不舒服)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因为没有氧气)哪里没有氧气?教室里吗?(不是,是身体内)身体内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刚才我们没有呼吸)

(4)揭示课题: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呼吸》(板书:人体的呼吸) (5)关于呼吸的知识,我们班的同学肯定知道不少,谁来简单的说说?

2 [设计意图:我看过不少资料,导入新课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其一是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题后马上测量呼吸,其二是消除紧张为理由让学生深呼吸从而引出课题,这两种导入都简洁自然,很不错。但我考虑的是,学习是要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取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连接点,学生才会觉得这是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知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探究活动中来。当然,这种设计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认识呼吸器官:(8分钟)

(1)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测一下它会经过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

(2)学生体验后交流。

(3)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

(4)观看课件“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体验和猜测的基础上,观看直观的“呼吸演示图”和“呼吸器官图”,从而有效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落实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的教学目标。]

3、体验空气变化:(7分钟)

(1)过渡: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

(3)交流感受。

(4)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

(5)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 3 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感受更深!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经过呼吸后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教材安排了“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活动,是非常恰当的。我想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活动是很简单的事,怎样把体验活动做足做细,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了“旅行”这样的一种描述,让学生思考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有没有变化,体验后安排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分析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呼吸同一袋空气,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袋子中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从猜测到体验再到思辩,真正实现了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4、检验空气变化:(10分钟)

(1)猜测一下空气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 (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①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②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跑出来。)

③怎么办呢,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课件演示说明)边看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

④收集两瓶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

⑤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也收集两瓶。

⑥火柴检验,学生观察。

(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

(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5)概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

[设计意图:在学生体验到空气变化的基础上,安排了用实验来检验空气的 4 变化,加强知识建构。本来,这里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一是用燃烧来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增多,但因为偷懒没有准备好第二个实验材料,只能略去。在收集空气时采用的“排水集气法”,我的处理是作为演示实验,只让学生对过程和原理作简单的了解,以便节省时间突出重点进行对比实验。]

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8分钟)

(1)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

(2)先后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记录。 (3)组织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

(4)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5)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有关肺活量的知识作机动内容,看时间情况决定要不要展开。)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大约用时30分钟,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这时往往会呈现学习疲惫状态。为此,我安排呼吸次数的测量,利用运动这一容易吸引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教学继续朝有效、有序的目标前进。还有,在讨论中明白呼吸和运动的关系,明白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的价值。]

6、总结延伸:(2分钟)

(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了什么?

(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梳理所学,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概念。]

七、板书设计:

人体的呼吸

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

第14篇: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1分钟的呼吸、心跳次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 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与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三、教具:

课件、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搜集数据,验证假设。

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测呼吸。

(1)了解怎样才算一次呼吸? (2)了解测量呼吸的方法。 (3)学生试测呼吸20秒钟。

(4)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次数。 (5)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2.测心跳。

(1)了解什么才是一次心跳? (2)了解测量心跳的方法。 (3)学生试测心跳20秒钟。

(4)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心跳次数。 (5)将测得的结果记录到表上,并与预测的对比。 测量在运动结束时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分成两组,分测运动结束时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放音乐,做下蹲运动,结束后,计时开始测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测量休息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播放音乐,让全班学生休息3分钟后。 (2)两组分测运动休息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3)准备开始,学生测量,记录。

(三)、分析、整理数据。

学生分析研究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四)拓展延伸

经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板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

安静状态下 运动结束后 休息后

第15篇:《会“呼吸”的公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独立识写本课的10个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旁批,弄清公路呼吸的方法,认识其作用。

4试着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

5唤起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弄懂公路呼吸的原理。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公路呼吸的作用。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师生查阅有关科技环保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

1你知道什么叫呼吸吗?(让学生有意识地呼吸,体会人是用肺呼吸)真奇怪,公路也会呼吸?

2为什么课文题目中的呼吸要加上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作上记号。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2同桌讨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3交流通过讨论理解的生词。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同学们,让我们借助旁批,自由地读课文,想想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1自读课文。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

我读懂了公路呼吸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清除空气污染的一种方法。

读懂了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汽车尾气

3哪一段是介绍公路是怎样呼吸的。请你找出来再读读。你明白了吗?

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再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给学生探究的充裕时间,教师相机点拨:公路两旁的土壤吸附汽车尾气,土壤中的水溶解了尾气中的一部分氮氧化物以呼出,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变成肥料。

4文中说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多媒体画面展示自学题:

让公路通过来一些,人们就能,同时还能为土壤增加!公路呼吸有两个作用:

5让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新的感受批在书上。

6科学家们发明了这一举两得的好方法,你们还有哪些好办法能清洁空气,保护环境,都说出来,我们听听,然后把它批在书上。

四、拓展思维,提高兴趣

《会呼吸的公路》简洁、明了地给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家园。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也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卫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的环境。

附:板书设计

16 会呼吸的公路

土壤吸附

溶解

汽车尾气

(净化空气)

第16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3节 细胞呼吸

教学目的

1.呼吸作用的概念(识记)。

2.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理解)。

3.呼吸作用的意义(理解)。

教学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2.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知识。

教学用具

幻灯、复合式幻灯片或计算机教学软件;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 书

教学过程 第八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呼吸作用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场所: 2.过程: 第一阶段:

葡萄糖——→2丙酮酸(CH3COCOOH)+ 4[H]十能量(少量) 第二阶段:

2CH3COCOOH——→6CO2十20[H]+能量(少量) 第三阶段:

24[H]+6O2——→12H2O+能量(大量) 3.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酶 ——→6CO2+12H2O+能量 4.概念:

(二)无氧呼吸 1.实例

(1)植物体内的无氧呼吸 (2)动物体内的无氧呼吸

1 (3)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发酵 2.过程: 第一阶段:

葡萄糖——→丙酮酸+[H]十能量(少量) 第二阶段:

丙酮酸——→酒精+CO2+能量或乳酸+能量 3.反应式:

C6H12O6—→2C2H5OH+CO2+能量

6H12O6—→2C3H6O3+能量 4.场所: 5.概念: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四、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复习提问:

1.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2.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回答:略。)

引言: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能量。从根本上说,生物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提问:大家知道,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可以释放出其中的能量。那么,有机物中的能量在体内怎样才能释放出来呢?

(回答:有机物必需分解才能释放其中的能量。)

讲述:我们将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称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提问:我们所说的呼吸作用与初中人体生理中学过的呼吸有什么不同?

(回答: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在细胞内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讲述:根据细胞内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否有氧参与,将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提问:细胞中哪种细胞器与有氧呼吸有关?

(回答: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在细胞中有氧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述: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是相伴进行的。简单他说,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大家看幻灯。(有条 2 件的学校可将这部分内容制成教学软件。) 这是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线粒体结构示意图。

请观察:第一阶段的变化

提问:这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回答: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和少量ATP。)

提问:这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回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提问:这个阶段在哪儿进行?

(回答:细胞质基质中。)

再观察:第二阶段的变化

提问:这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回答:丙酮酸在水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氢,产生少量ATP。)

提问:这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回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提问:这一步在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进行?

(回答:线粒体中进行。)

再观察:第三阶段的变化

提问:这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回答: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

提问:这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回答:释放大量的能量。)

提问:这个阶段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进行?

(回答:在线粒体中进行。)

根据有氧呼吸过程示意图,请一位同学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教师带领同学完善反应式。)

(学生完成反应式后提示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总变化。)

请同学们讨论后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概念。(提示学生:①条件:需氧参加,多种酶参与。②场所: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③物质变化: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成元机物。④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

(回答: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小结:从物质变化角度来看,有氧呼吸是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氢与氧结合生成水,即有机物最终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从能量变化角度来看,有氧呼吸是在有机物逐步分解中使贮存于有机物中的能量逐步转移到ATP中,一部分能量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一变化过程与有机物的体外燃烧是有区别的。在生物体内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后,共释放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转移到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讲述: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如果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生物体内的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在生物界中的存在也较为广泛。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用幻灯或挂图演示无氧呼吸实例)。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且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提问:根据以上的例子,你能解释苹果储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吗?

(回答:苹果在储藏过程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所以闻起来有酒味。)

讲述:一些植物无氧呼吸时可产生酒精,还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在进行无氧呼吸时可以产生乳酸。

植物体内能进行无氧呼吸,动物体内是否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呢?

可以,但是高等动物的无氧呼吸只能发生在局部或某些组织、器官。因为,如果动物机体全身缺氧就会导致动物窒息,甚至死亡。动物的无氧呼吸只是局部的暂时现象。比如: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尽管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骨骼肌对氧的需要,这时骨骼肌细胞内就会出现无氧呼吸。高等动物和人体的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使机体有酸胀的感觉。

有些细菌可以进行乳酸发酵。酸牛奶、泡菜及青贮饲料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做的。酵母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在酿酒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提问:这些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的实例,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回答:生物进行无氧呼吸,以适应缺氧的环境条件,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提问:通过上述实例,你能说出无氧呼吸产物有哪些物质吗?

(回答: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这些产物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继续学习无氧呼吸的过程。

讲述: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这里不在重复。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分解成乳酸。每个化学反应都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请同学们根据无氧呼吸过程总结无氧呼吸反应式。请一位同将反应式写在黑板上。(提问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完善反应式。)

讲述: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学生讨论:归纳无氧呼吸概念。从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给学生以提示]

(回答: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小结: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从能量变化角度看:由于产物中还贮存着许多能量,所以释放的能量少。如1m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后,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得多。

提问:生物体处于长期缺氧的状态能否生存?为什么?

(回答:不能,因为生物体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得多,不足以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所以,生物体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不能生存。)

提问:你能举出生物体长期缺氧不能生存的实例吗?

(回答:略)

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知识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进行比较,请看这张表(幻灯演示比较表。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填表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表 类 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4 区别

条件

需氧气、酶等

不需氧气、需酶 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第

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产物

H2O、CO2 C2H5OH、CO2 或 C3H6O3 释放能量

较多

较少 联 系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是相同的 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讲述: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那时的微生物适应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所以这些微生物体内缺乏氧化酶类,至今仍只能在无氧的条件下生活。随着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于是也出现了体内具有有氧呼吸酶系统的好氧微生物。可见,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尽管现今生物体的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但仍保留有无氧呼吸的能力。生物体的无氧呼吸不但说明生物的适应性,也说明无氧呼吸是一种原始的呼吸类型。

提问: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提问:呼吸作用对生物体本身有什么意义?

(回答:为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讲述: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只有储存在ATP中,并且在酶的作用下,才能使ATP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植株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

第17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节课以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为主线,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实验的具体过程中来,以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一、教学目标

1、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分别是什么?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什么?总结过渡到细胞呼吸概念。

二、实验探究细胞呼吸产物

1、提出问题

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2、做出假说

学生甲:CO2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乙:CO2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丙:CO2和酒精都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丁:CO2和酒精都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设计实验

a.通过提问引导出实验设计思路: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设置几个实验组? (2).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

(3).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

(4).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第18篇: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李研

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了解学生对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原始认识。

第二,组织学生搜集三种状态(静止、运动后、休息3分钟后)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指导玩吗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测量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使我们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更准确?”对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讨论。 第三,组织学生对搜集的三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以及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总之,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对呼吸和心跳问题的关注、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到最后对数据进行解释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科学探究:

1、能正确测量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交流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一说你平时经常做哪些体育运动。那么我们运动后和运动前相比,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时候,追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吗?

2、看来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那你有没有亲自测量过你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测量我们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找出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测量三种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1、交流谈话:既然说到测量,那么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我们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研究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有结果了吗?每组先选一点最想告诉大家的来汇报,其他组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汇报,要求边讲解、边示范。强调: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后统一测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脉搏)

3、有了测量的方法和标准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际测量了。首先我们来测心跳,你们可以采用你们感觉最清楚的那种方法。你先估计一下我们一分钟的心跳会是多少下?(随机问一下即可)这样,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我来计时,你自己数心跳的次数,听到停后,将你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1分钟实测)

4、用同样的方法测呼吸。(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

5、交流谈话:记录好了吗?和你开始预测的心跳、呼吸次数的数据一样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测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数与别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那么在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让我们先来做做运动,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吧,要求:运动之后先测量心跳的次数。(做1分钟运动,记录心跳的次数)

7、刚才大家在做运动的时候都很卖力气,测量时也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优美的录像休息一下吧,不过可是有条件的:在看完录像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测量一次心跳的次数。(学生看录像——继续测量心跳的次数,并记录)

8、刚才我们测量了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那么我们的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会有变化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测量测量吧!(与

1、2的方法相同,测量并记录)

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解释

1、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收集到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的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仅仅观察统计表中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这就需要借助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更加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了(出示统计图,初步讲一下统计图的构成),你能像科学家们那样选择用其中一种统计图的形式,将你测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在做好统计图后,根据统计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制图,讨论,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发现从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向规律性解释发展。

四、延伸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第19篇:第三节 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有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各阶段区别和联系。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及原理 。 教学难点: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来源、根本来源各是什么? 把光能转化为高等动物肌肉收缩的机械能需要经历那些过程? 师:赛跑过程中要消耗什么? 生:能量

师:看到能量两个字,让我们想起之前给大家归纳的四大能源,其中,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什么?

生:糖类、ATP 师: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转换成能量通货“ATP”才能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师: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是通过什么生理活动转换成ATP中活跃化学能的? 生:细胞呼吸。 从而引入课题 《细胞呼吸》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

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活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生成ATP的总过程,叫做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问题探论:

1.呼吸作用与物质的燃烧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能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不同点:物质的体外燃烧——高温、反应剧烈、能量迅速全部释放。物质的体内分解

2.呼吸作用能够像燃料在体外燃烧那么剧烈吗?

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还能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吗? 4.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不同?

三、细胞呼吸的方式

(一)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方式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在有氧气和无氧气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兼性厌氧型生物。通过定性测定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可以确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实验材料—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培养时必须提供有机物 实验原理: 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和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于检测CO2。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可产生酒精。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可用于检测酒精 探究实验步骤:

提出问题: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CO2是否一样多? 实验假设: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多 实验方案设计:

自变量: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通气或密封瓶口放置一段时间是否有酒精产生的?——酸性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溶液进行反应是否有CO2产生?——通入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比较CO2多少的方法——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时间 无关变量: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的方法——葡萄糖溶液培养、适宜的温度、pH、空气 第一步:配制酵母菌培养液。

第二步:用A、B两个锥形瓶装入配制好的等量酵母菌培养液。 第三步:按图装置连接。

进行实验:有氧装置中,第三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高,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短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仍为橙色

无氧装置中,第二个锥形瓶:石灰水混浊程度低,溴麝香草酚蓝变色时间长 酵母菌滤液:加入重铬酸钾,颜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结论: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CO2,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1)主要场所:线粒体

(2)、概念:有氧呼吸是细胞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有氧呼吸,请同学们仔细阅读P71图4-25细胞呼吸,讨论 下列问题:

(3)有氧呼吸特点:有氧参加,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大量能量,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4)总方式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2870kJ) (5)详细过程: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以葡萄糖为例)

①(细胞质基质中) 1mol葡萄糖分解形成2 mol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H]和少

量的ATP—酶—2 mol。

C6H12O6 → 2C3H4O3+4 [H]+ATP(少)

②(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进一步分解成CO2和[H],同时产生少量的ATP—酶—2 mol,部分水也参与了反应。 2C3H4O3+6H2O→6CO2+2O[H]+ATP(少)

③(线粒体内膜) 一系列反应产生的[H],在线粒体中和氧气结合,在产生水的同时形成大量的ATP—酶—34mol。 24[H]+6O2→12H2O+能量

(5)放能特点: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速度较慢,而且是逐步释放,适合细胞利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散失掉,一部分以ATP形式储存在细胞中。11mol葡萄糖,放能2870KJ,其中1161KJ贮存于ATP形成38个ATP,效率40%,产热1709KJ,最后以热量形式散失。 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呼吸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说的细胞呼吸就是指有氧呼吸。但是要注意细胞呼吸还有无氧呼吸的形式。酿酒是是运用到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现在我们参照有氧呼吸,就能更容易学习无氧呼吸。

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无氧呼吸的概念、场所、过程、物质和能量变化。

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②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 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讲述:无氧呼吸的概念、特点、场所、过程。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概念: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特点:无氧,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 (3)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方程式:C6H12O6 →酶2C2H5OH(酒精)+2CO2 + 能量 代表生物:大多数植物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 能量

代表生物: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 (4)放能特点: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放能196.65KJ,其中61.8KJ贮存于ATP,其余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

教师讲述:现在生物大多数是以有氧呼吸为主,是不是从生物一出现就出现了有氧呼吸呢?不是,在原始的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只有无氧呼吸,随着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气,才有了有氧呼吸,所以,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产生的。这说明了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生物具有适应性。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抽学生到黑板绘制表格并填写内容

教师评价并展示参考表格以及内容: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学生阅读细胞呼吸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所学的新陈代谢与ATP,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发酵技术 2.农业生产 3.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 4.运动与损伤护理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缺氧的情况下,植物组织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不利其生长。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

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会引起人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缺氧的情况下,厌氧病菌大量繁殖,不利于伤口痊愈。 细胞呼吸要消耗有机物,使有机物积累减少。因此,对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来说,要设法减少细胞呼吸,尽可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粮食储存:低温、低氧、干燥

水果蔬菜保鲜:低温、低氧、中等湿度

五、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拓展:通过本节学习,你能否总结出哪些条件会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1、温度(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2、水(在一定的范围内,含水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细胞呼吸越强)

3、氧气(O2直接影响呼吸速率和呼吸的性质。

4、二氧化碳含量(CO2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对细胞呼吸有抑制作用。

课堂小结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中增加了反应物水的变化,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和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也是两个重要的名词概念,均由细胞呼吸这一概念分化而来,故此细胞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不能忽视。根据细胞呼吸的概念理解呼吸的本质: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形成ATP。

板书

第四章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第20篇:《肺和呼吸》教学设计讲解

肺和呼吸 王丽华 教学目标:

1、认识鼻、气管、支气管、肺等人体呼吸器官。

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空气中的氧气, 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 强。

4、知道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难点:分析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 教具准备: 教师:专题学习网站、木棒、火柴、集气瓶、打火机、水槽、弯头吸 管 学生:注射器、澄清石灰水、吸管、烧杯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 :听说同学们喜欢猜谜语,上课前老师出几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 (点击课 件 (1一个山头七口井, 七口井儿暗相连, 五个有水五个干,

所有井口不朝天。 (猜一人体器官 (2鼻子

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 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猜一人体器官 (3兄弟生来三十多, 先生弟弟后生哥,平常事情弟弟办, 大事一来请哥哥。 (猜一人体器官 (4舌头 白门楼,红围墙, 里面住个红姑娘, 酸甜苦辣她都尝。(猜一人体器官 (5大的分两段, 小的分三段, 总共算一算, 四七二八段。 (猜一人体器官

(6此物管八面, 人人有两片, 用手摸得着, 自己看不见。 (猜一人体器官 生:……

师:同学们很聪明,真不错。刚才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人体器官,你知道 我们人体还有哪些器官? 生:嘴、手、腿…… 活动一:认识人体呼吸器官

1、了解人体有哪些呼吸器官。

师:我们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我们为什么需要不停地呼吸呢? 生: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

生:我们要把身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 因为人体需要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 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 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及时排出体外,这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所以,我们需要 不停地呼吸。

师: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一起工作。 刚才我们同学 说了许多人体器官, 这些器官中哪些是呼吸器官呢, 老师先来考考你 们。

师:请同学们登陆网站, 从学生登陆入口进入, 输入自己的姓名、组别。进入网站以后进入知识测查,做考考你一,看有多少同学能答 对,答对的同学可以得星哦。 (生:做网站上的题目,把是呼吸器官 的打勾,错的系统自动提示,对的加星

师:哪些同学得到星呢?已经得到一颗星的同学真棒! 师:没有得星的同学原因是什么呢? 生:我以为嘴也是呼吸器官。

师:嘴不是呼吸器官,嘴呼吸对人的健康不利,除非是特殊情况 才可以用嘴呼吸! 师:通过刚才的做题,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人体器官是呼吸器官 呢? (板书: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

师:在这些呼吸器官中肺是最重要的呼吸器官, 是二氧化碳和氧 气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师:有一个相声叫《五官争功》 ,说的是人的五个器官眼睛、耳 朵、鼻子、嘴,争着在主人面前邀功。人体的这些呼吸器官也各有各 的本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师:请同学们点击网站上的《呼吸器官》 ,了解一下我们人体的

呼吸器官在呼吸中起到什么作用。 可要认真看哦, 老师会出题考你看 你阅读是不是认真! 生:(阅读网站内容 。

师:这些器官是怎样协调工作的呢?请同学们点击 《工作原理》 , 并且轻声读一下上面方框出示的文字, 感觉一下人体的各个呼吸器官 是怎样协调工作的。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我来看看同学们学习的效果。请同学们 打开《知识测查》 ,做考考你二,还没有得到星的同学要加油哦! 做题目,得星。

活动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有何不同。

1、学生分析和猜测空气中的成分。

师:同学们课上到这儿我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 人体吸进的气体和呼 出的气体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同? 生:吸进的空气就是正常的空气,呼出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气多啦。 (板书:吸进? 呼出?

2、讨论验证

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想呢?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还记得吗? 生:二氧化碳气比较重。

生:二氧化碳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师:根据二氧化碳气能使澄清的石炭水变浑这一特点我们能不能验证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多? 生:能! 师:请同学们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性质, 再看看老 师桌上给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你们的猜想。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验证方法? (学生讨论 师:怎么做? 生:我用注射器向澄清石灰水中打气,用吸管往里面吹气,看哪个石 灰水会发生变化。

师: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呼出的气体中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将你们小组所看到的现象回报一下。 生: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了 生:吸进的气体中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变浑 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人体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成份不一样, 呼 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 (板书:呼出 二氧化碳多

师:我们再来看老师做一个实验,同学们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用两种气体做对比实验。搜集两种不同的气体再用火柴燃烧,看火 柴燃烧时间的长短(用排水集气法) 。 师: 这能证明什么呢?请小组讨论以后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这一次, 如果小组答对小组成员每个都可以加星哦! ) 讨论得出结果的小组得星。 (板书:吸进 氧气多) 活动三: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活动三

1、测试肺活量。师:我人的肺就好比是一个气球,当人在吸气时,肺里就充满了 空气,当人在呼气的时候,肺里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就排出体外。 2.尝试做呼吸活动: 师:跟老师做一次深呼吸。先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把肺里的 气全部呼出来。

师:我们所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3.师:想知道你的肺活量是多少吗? 生:想。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装置,老师来帮你测量一下自 己的肺活量,好不好,当然时间有限我不能帮每个同学测量了。 (请两组人一胖一瘦,测完两组以后) 师:我们能从这几个同学的肺活量数据中看出点什么来? 生:身体强壮的同学肺活量大一些。 师:我们每学期体检时都测量了自己的肺活量了,请你在网站上 6 输入自己的肺活量,和别的同学的比较一下,看看我们刚才的推断正 确吗? 师:看了同学们肺活量的数据,我们刚才的推断正确吗? 生:一般来说肺活量大的同学身体都比较健康,瘦弱的同学肺活 量都比较小。 师:你觉得肺活量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 生:大一点好。 师:请你们点击网站了解肺活量大有哪些具体的好处。 师:你准备在这些锻炼方法中选择哪一种? 活动四:怎样保护呼吸器官 活动四

1、师:肺活量大好处挺多呢。看来保护好肺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很 重要。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 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生:扫地前洒水 生: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

2、师:出示健康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师:这是健康人的肺,这是吸烟人的肺,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可怕了! 生:我们可不能吸烟! 生:回家以后我要让爸爸戒烟,保护肺。

3、师:点击网站,我们了解更多的保护呼吸器官的知识。7

4、请同学们做知识测查中的考考你四,看看你在保护呼吸系统这个 环节中学习得怎么样? 做题目,得星

4、师:老师在网站上开辟了一论坛,请每个同学拟一道禁止吸烟、保护肺部的标语,同时还可以给已经写好的同学打分,有 5 个同学给 你送鲜花你就可以再加一颗星了。 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科学课一定了解了很多有关呼吸系统的知 总结: 识,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拥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8

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有氧呼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