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08 08:34:0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江都市塘头小学 钱桂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参与活动。

1、谈话导入:今天,老量要请大家先来欣赏几张照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超市购物图。)

2、出示购物表,提出活动要求。

3、组织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按活动规则完成活动。

二、组织学生交流,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一)引出分步算式。

1、谈话过渡。

2、引导学生交流活动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板书分步算式。

(1)___×2=___(元)或2×___=___(元)

___+___=___(元)

(2)___×2=___(元)或2×___=___(元) 50-___=___(元)

(3)___×3=___(元)或3×___=___(元) ___-5=___(元)

3、引导学生观察这3组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4、小结。

强调:在这里,先算乘法,实际上就是先求出某一种物品的总价。

(二)列出综合算式。

1、谈话过渡:

2、组织学生将活动1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___×2+___或2×___+___ 追问:有没有人能列出一道不同的算式? 板书:___+___×2或___+2×___

追问:列式时为什么不用第一道算式后面的答案?

3、组织学生将活动2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50-___×2或50-2×___ 追问:50为什么放在前面而不放在后面?

3、组织学生将活动3中的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算式。

板书:___×3-5或3×___-5 追问:为什么不把5放在前面?

4、小结。

(1)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每次都列了两道算式,是一步一步的去解答的,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分步算式”。

(2)像现在这种,包含了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3)在这些综合算式里,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都既有乘法又有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5、揭题: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三)计算综合算式。

1、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第一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示:可以在先算的那一步下面划上横线,强调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

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2、指着第二道综合算式,问:这题应该先算什么?可不可以先算( )加( )?为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购物过程解释一下吗?

3、小结: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

4、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3、4两道综合算式。

5、引导学生比较4道算式的不同,在运算顺序上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小结。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谈话过渡。

1、帮“小马虎”改错。

2、先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游戏:“算24点”。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1.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问题?

2.在计算混合运算时,你想给同学哪些友情提示?

3.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2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0.13 公开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

3、例4。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说出计算的思路。

2.在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发展分析,思考能力;在探索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过程中,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算、笔算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分析、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掌握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并且一年级时也对混合运算和带括号运算有过初步学习,因此学生在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思维活跃,要求课堂知识设计要有吸引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课件出示前两节学过的连加连减(不带括号)题目:56+12+17= 67-37-14= 学生分男女生竞赛,用投影展示格式规范、计算正确的同学作业,并来说计算方法。

2、展示情境图。师:同学们,这是我班同学做有关公交车上下乘客调查时所拍的图片,根据我班同学的调查,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师:根据我们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25人下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生2:28人上车后,车上还有多少人?

师:你们能尝试着在练习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吗?

师巡视,并用投影仪展示书写规范、计算正确的练习。对他们提出表扬。 师:我知道大家都特别聪明,你能告诉我和大家,怎么列综合算式吗?把你知道的悄悄告诉你的同桌,看看你们的想法是否一样。 生:67-25+28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带学生一起读)。谁能告诉大家“67-25”什么意思,“+28”又是什么意思。

生:分别是25人下车后,车上的人数和上车28人后车上的人数。

师:我们学过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你能把这个加减混合式子用竖式计算出来吗? 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并用课件重点强调简写方法。 引导学生用“67+28-25”再次来计算此题,并说明每一式子的含义。

2、接着这一情景,继续学习例4.师:这是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到了学校门口时有47人下车,一会儿又有16人下车,你能帮老师算算车上还剩多少人吗? 生:70-47-16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和老师一样,老师是这样算的你看对吗?(展示课件) 生:不对!

师:哪里有问题?怎么就不对了? 生:没有写退位点。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们再仔细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吧。 师提示,两次一共下了多少人。 生:用70减去两次一共下的人数。 师:谁赞同他说的?怎么列综合算式呢? 生:70-(47+16)

师:这位同学请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我们刚才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你能再来计算一下带括号的吗? 生演算,师巡视,并用投影展示。 师:观察一下,这个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简便方法吗? 生思考后回答没有。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升

师:你们学会了吗?敢不敢来挑战一下? 生:敢。

出示课件练习题: 56+34-20= 32+(55-46)= 71-(65-43)=

四、课堂小结,回味反刍 师:这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总结: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和带小括号的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1、例3讲的过细,由于前面学过连加连减,本例题不讲孩子也会,没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导致后面时间太紧张。时间分配还是大问题。

2、本节课是在多媒体进行的,有12为家长参与,并有20多位老师,学生在这环境中不能正常发挥,而我没能及时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应采用奖励小星星等多种方法来激励孩子。

3、孩子的思维灵活,你若给孩子制造更多的条件,那么孩子越是怯懦。这节课我的最大失败之处是没有把问题放开,给孩子的限制太多。

4、提示过多。这些问题孩子们能想到,可是我提示的多,孩子思考的就少,孩子也越是不敢大胆发言。

每一次的上课,都是我宝贵的经历;每一节上课出现的问题,都是我成长中必须要走的弯路。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推荐第3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推荐第4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一)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点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数学思维是主体将外部材料转化为内部材料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积极地、有效地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预算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有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预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生思维敏捷、较为活跃,有随意接话,思考问题欠缺深入全面,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表达不够清楚明白。加上10人左右的学困生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意义掌握地不太好,学生凭感觉知道用乘法列式计算,却不知道为什么用乘法,这样对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一〉应用题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坡度降底,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根据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来画出线段图。(这一册才出现画线段图的内容)来达到破教学难点的这一目的,在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础上来,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直尺 不同颜色粉笔 【教 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 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三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生回答后小黑板: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计算。说出你是怎么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

3、说一说下列各分数的具体含义,找单位“1”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节约水资源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 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第56页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 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 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 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 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B 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 (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独立画图)

师:可以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谁来说说数量关系? 那么可以求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吗?

师: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 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这样更能突出,这两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的代表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与教材例题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三)、应用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56页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

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3、出示数字故事 (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知识回顾 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一)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 3/4 = 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 1/3 = 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分数综合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类型;体会分数综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难点是对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理解。为了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类型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去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先从两问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入手,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中将第一个问题去掉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这样为学生理解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铺垫,为了更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我再借助线段图,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来解答,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道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并在小组讨论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之外后,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还改变了以往从计算中讲授习得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方法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情境图 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关注学生的学情 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数学的体验 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

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从整体来看我感觉这节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却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恰当,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发言能大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只有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注重素质的提升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节课教学中,作为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自身教学方面也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应该大胆使用新教材,在深钻细研的基础上摒弃那些不适宜的经验性、教条化、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意图围绕教学难点重点找到生长点。二是教学语言方面也要注意除幽默外,更应该注重数学语言科学性、严谨性、精练而富有启发性。三是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班班通”电子白板的使用还要更熟练,将它的功能了解的更透彻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与实效性,特别是要将自己对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特色。

推荐第5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不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按不同级的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1.填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混合运算。 (2)( )法和( )法是同级。

(3)同级的按(

)的顺序计算。

2.这是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探究建模

1.课件出示图片。

观察这幅图片,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找出数学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探索运算顺序。

(1)学生分析题意后列式,并汇报列式情况。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1:

综合算式2: 4×3=12 4×3+7 7+4×3 12+7=19 观察两道综合算式,与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种算式就是不同级。(板书:不同级)

(2)结合情境图讨论:这综合算式

1、2先算什么法?再算什么法?

教师算式边讲边演示:先乘法,后算加法,

4 × 3 + 7 7 + 4 × 3 = 12 + 7 = 7 + 12 = 19 = 19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不同级的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板书)

三、练习巩固 1.脱式计算

(1) 16 - 10 ÷2 一次练习,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对例和错例,在全班讲评。

(2)4×5+10 72÷8+7 二次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请2名同学在黑板上做,然后再讲评。 (3)课本48页“做一做”。

三次练习,独立完成,学生互改。

四、回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不同级的先算( )法,后算( )法。

板书:

不同级: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混合运算

推荐第6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提高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经历综合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书写工整、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难点:学生能够合理准确地应用从左往右地运算顺序计算综合算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 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 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上下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 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53-24+38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巩固加减法运算顺序以及脱式计算格式。

师:老师要告诉你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同级运算。当我们计算同级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下面这个综合算式15÷3×5怎样算,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么?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为么要这样计算?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请同学们试着用脱式计算做一做(请生板书)。

15÷3×5 =5×5 =25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运算,也要按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试一试:23+6-11 2×8÷4 72÷8÷3(请生板书)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与同桌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写出计算过程。﹙教材47页的做一做。﹚

2、下面的算式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改正过来。2×3×4 15-6+4 2×6÷3 =6×4 =15-10 =2×2 =24 =5 =4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

2、3两小题错在哪里?

3、这些综合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3、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 36÷4=9 〈2〉 12+8=20 9×3=27 20-5=15

4、3.学校合唱队有48人,有12人毕业了,又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分享给大家吧!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

1、2题。

推荐第7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 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一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

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 =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

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数学课因为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拥有了生命力。】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推荐第8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基本信息: 名称:混合运算.执教者: 刘爱华 课时 1

2、所属教材目录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3、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教材对混合运算出示直截了当,直入主题,且逐层递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

4、学情分析 :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根据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的列脱式计算,理解运算算理及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同时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温故知新(3-5)分钟

1、口算

54-24 7×4

20+12

35+15 67-37

5×6 23+6 64÷8 5+4 19-3 40+1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67+12+18= 77-27-18= 学生活动:小组比赛看哪组计算的又对又快又多.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这样的练习,更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15-20分钟

1、教学例1: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校图书室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全天来了多少人? 想一想: 怎样列式计算呢? 说一说: 这道题和刚才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看一看:课本例1,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1)先小组讨论,再独立试做,一名同学板演。 分步列式:53-24=29 29+38=67 列综合算式: 53-24+38 (2)把刚才小组讨论的算式,按老师讲解的方法订正

问题:像 53-24+38 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 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 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 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 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 ,还 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 ,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 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 。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2、探究合作,尝试计算

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3)总结: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5)用新知识解决问题:53与24的和减去11,差是多少? 独立计算,小组内订正。

3、学习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现在来看看这道算式15÷3×5。

(1) 这道题与第一道题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知道这道加减混合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吗?

1、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求玩跷跷板的小朋友和旁边观看的小朋友一共多少人? 分步列式: 4×3=12 12+7=19

2、你能列式计算出他的结果来吗?

3总结: 算式中只有乘法和除法时,要按从( )往( )的顺序,依次运算. 4试算:49÷7×2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新知(8-10)分钟

1、脱式计算 34+5-11 3×6÷3 72÷8÷3 30-12+9

2、养鱼场上次买的40袋鱼饲料已经用去18袋,这次又买进20袋,现在养鱼场有饲料多少袋?

3、猴妈妈采了4筐桃子,每筐9个,把这些桃子分给6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桃子?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

课堂小结:(2)分钟。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1)分钟

1、教材47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例1:63-24+38 例2:4×3+7 =29+38 =12+9 =67(人) =19(人)

答:览室全天来了67人。 答:玩跷跷板的一共有19人。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2.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加减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加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 。 4.注重数学思考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推荐第9篇:《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

5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

3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推荐第10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之加减混合运算

临西县樊村校区

郝乃庆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2.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综合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图和加减法的含义,比较轻松的列出算式,自己试着算一算,在汇报算法。在列竖式计算时,可能分两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能列一个连写的竖式进行计算。 教学设想:

在出示了情境图和问题之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列出算式之后,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在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并注意进位和退位。让学生认真审题,再计算中发生的错误要及时纠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用竖式进行计算。

(1) 54 + 26 + 15 =

(2) 90 – 58 – 24 =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对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复习进行巩固,为列竖式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指导探索 1.创设情景

今天,住在森林公园的小松鼠们可高兴了,大家想去看一看吗? 出示情境图

那位小朋友根据情景图来讲个故事? 学生讲故事

那位小朋友能根据情境图编一道题?

这是我编的题: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你能列出一个混合算式吗? 46 – 28 + 35 说一说,这道题与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的连加与连减的两步式题有何区别和联系?

2.学生独立试做46 – 28 + 35 3

生(1)

生(2) 还可以怎样算?

让学生试着说做这种题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通过类推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讲故事、编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列竖式进行计算加减混合,并比较那种竖式计算的简便。 我能行:

3. 我有22个气球,放走了16个,又买了18个气球,他现在有多少个气球?

列混合算式进行计算?

22 – 16 + 18 = 24 (个) 4.试一试、列竖式进行计算。

38 + 47 – 65 =

53 + 40 – 37 = 三 巩固练习练一练

1. 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

73 – 39 + 46 =

43 + 27 – 50 =

42 + 50 – 66 =

96 – 80 + 35 = 2.找书包。

3.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9名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汽车上现在有多少名乘客?

4. 公共汽车上原有28名乘客,到儿童活动中心有13名乘客下车,有9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到了人民商场时,有16名乘客下车,有14名乘客上车,汽车上这时有多少名乘客? 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 作业

第9页第

3、4题。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

原来有46颗松果,吃了28颗松果,妈妈又采来35颗松果,现在有多少颗松果?

46 – 28 + 35 =

(颗)

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运算得计算方法在一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连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比较容易掌握,但是限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混合运算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在具体运用中,常常出现运算顺序、计算错误等情况,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并要强调:加减属于同级运算,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第11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神灵寺小学

谭娟娟

教材分析:

在例2的计算中教材把口算和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既有利于加强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的计算中,当某一步能用口算时可直接用口算,不必写出竖式。这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重要的。 学情分析: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34+20+5= 86-6-50= 40+20+8= 90-60-10= 35-5+60= 50+30-10=

要求:先读算式,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例如:34+20+5= ,34加20,再加5等于几?先算34加20等于54,再算54加5等于59)

指着后两张口算卡片提问,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

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加减混合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出示例3。

师:你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它停在哪里?

1、仔细观察,说一说画面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

根据上车的有28人,下车的有25人,你能求出什么问题?(学生会的不多,师引导)

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 多了几人?(3人)

怎样列式?(28-25=3(人))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出到了这一站之后,车上多了3人,如果老师想问你,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会算吗?(个别学生回答,用28+25,其余学生予以否定,不能算)

(还少一个信息,还不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对,现在把这个信息告诉你,车上原来有67人,让学生先找出图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再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几个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这种算法学生理解的还是不好,只有个别学生会列式)

3、探究算法。

(1)师提问 67-25+28= 67+28-25= 你会笔算吗?(会),在笔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计算方面,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书写方面,画横线用尺子,别忘写横式得数)

把书翻到28页 做一做 选你喜欢的题目,笔算在练习本上。 (2)学生计算,师巡视。选出错例。

(3)指名讲解第

一、二道题目,讲讲如何笔算。(4)出示错例。请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予以纠正 (5)生齐说,师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练习

(一)填一填

56+34-20=( ) 78-24+39=( )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二)笔算

69+30-45= 71-65+43= 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三)拓展题 谁来当大王?

自从孙悟空离开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山里的猴子们就开始争着要当花果山的大王。一只老猴子说:“我来出一道题,25+47+25-7-30=?谁能算出来谁就是大王。”结果没有一只小猴子能算出来。你来试一试吧!想一想,能巧算吗? 25+47+25-7-30=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计算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本节课最大的的特点是“老师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计算,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解算法。效果还可以。练习有坡度。我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策略也开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在情境中探索新知,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学生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思考、实践、计算。

感觉不足的有:学生课堂气氛不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参与教学,但是有个别学生走神,而且学生还有拉长腔的毛病。总是觉得学生大了,不再注重物资奖励了,看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是时刻要注意的事。

另外我也有一点感触,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12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

董玉莲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 计算:

26+35+11 65-21+18 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

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县优质课参赛课后反思

这次优质课评选参赛人数比较多,比赛用四天的时间完成了整个比赛。参加完讲课比赛后自己有很多感想:

一、自我反思

1、思想不重视,准备不充分。

在起初接到参赛通知后,由于认识不是很到位,我没有十分投入的去积极准备,以至于过了几天才算是定下了整个讲课内容。幸好得到我校兰主任和赵主任

给予的积极的指导和帮助,一起研究教材,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纠正。并让我在有评委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的练习,使自己在一些环节上改进和提高了很多,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

2、评价语言不丰富

大家都知道老师的评价语言亲切自然,可以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老师和你想得完全一样”,“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要怕,大胆地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你找出错的原因,你会进步得更快”。在起初练课时,我总是不能自然的评价学生,在两位主任的帮助下总感觉进步不小,但在讲课时还是不能自如的进行评价。

3、教学基本功不足,相关知识学习不够。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可以说这与自己平时放松了对自己基本功的练习有关,同时对教材以及讲课中语言的点拨不到位,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映不敏感,这些都反映出了对课堂的内容的学习不够,所以我认为自己该学的东西还很多。

二、成长收获:

1、经受磨练。

我参加工作10年来,从未参加过县级数学讲课比赛,在接到参加优质课比赛通知后感到很兴奋,这对我个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机会。在准备课的时间里,总是感到,心里挂着,脑子里想着,梦里梦着,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准备课时的自己的思路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时的心乱如麻,再到后来的思路清晰,到即将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到讲课结束后的一身轻松。可能整个过程是很多参加过类似讲课比赛的老师们都经历过的,我为自己经受住其中的磨练而快乐,也为磨练后的提升而幸福,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从中得到了、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许在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讲课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从准备课到讲课过程中,对教材以及教案的多次修改;从学校老师对我的这节课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不足改进和提高我的这节课的过程,过程中的改进

提高,是自己的一大收获。

通过观摩选手们的讲课,开阔了视野,看到了自己一直追求却没有做到的东西;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通过观摩,发现有些课讲的确实很棒,选手的教容教态、驾驭课堂能力、课堂处理问题能力和与学生交流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可学之处,通过观摩课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此次活动我感觉收获很大,对如何准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反思课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己还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也更加明确了。

第13篇: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 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 答列式:

⑴ 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 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 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⑸ 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 学例2。

⑴ 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

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 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 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14篇: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4、5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相遇问题的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请同学表演相遇问题的现实走法。请同学关注学生对同时、相对等词语的含义是否理解。

2、提出本节要研究的问呢题,并板书出来。

二、解决问题

1、两地距离

教师口述书上的文字,并出示示意图,师生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讨论经过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相遇的含义。

提出"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聚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全班交流。

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简便,每一步都是求什么。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介绍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鼓励学生总结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相遇时间

出示文字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结果。

归纳求相遇问题时间的数量关系。先说综合算式,然后说出每步求的师什么,再总结数量关系。

三、混合运算

出示4道混和运算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

1、

2、3题学生先理解题意再计算

做表演、当评委使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了解、交流线段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能够合理的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的含义,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

给学生提供理由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既是运算的顺序也是认识有关概念和总结数量的重要基础。

在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理解数量关系。

了解题意,经理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供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机会。

让学生举例归纳总结过程,逐步体会和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先了解散步混合运算顺序,在自己运算,提高学习效果。

巩固所学知识的考查。

师: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作行走的表演,谁来?

生上面表演。

师说要求,生走

师:两个人走的时候有两点师要注意的,一是同时走。二是同方向走。现在请二人再表演一下同时相对而行。自己掌握时间,品味注意。

生在走。

师再次提出要注意什么。

师:两人相对而行,走到一起遇见了,我们就说他们相遇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

师:汽车行驶中,也常发生相遇的问题。如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问题师什么?

生汇报

师:谁能完整的把这个问题叙述一下?

生表述

师:谁来说一说"经过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利用课件展示

师"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聚多少千米?请同学自己试着解答。

师:比较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简便,每一步都是求什么。

生回答

师:在相遇问题中,两辆车每小时一共形式的路程叫速度和,经过四小时相遇的4小时叫做相遇时间。

板书

师:谁能说出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再来解决一个相遇问题。

出示问题及线段图

师:请大家认真读提,并观察示意图,你从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问题师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结果是多少?

生回答

师:观察综合算式,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生答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相遇问题。下面看这几道混和运算题,谁来说说运算顺序?

生回答

在独立计算

师:请同学看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教学重点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会进行带小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会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师生通过在公园里划船的经历引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读题并观察全景图了解数学信息。

二、解决问题 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结果 有学生“划船”的经历引出本课的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了解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给学生创造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理由已有知 师同学们谁在公园划过船给大家说一说你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划的感觉怎样 生回答 师节假日公园里划船得人很多请看问题了解一下滨河公园平时和节假日里公园里的管理人员师怎样安排游人游船的 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并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按照原来每条船的乘客人数计算在节假日每天能满足多少人乘船呢你能自己解答吗试一试

生尝试回答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混合运算 鼓励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结果。 讨论为什么要嫁括号使学生了解三步混合运算一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四、尝试应用 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的

1、

2、

3、4题学生先理解题意再计算 识解决问题的空间。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在分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混合运算式的过程。 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既是运算的顺序也是认识有关概念和总结数量的重要基础。 在两部计算的知识背景下经历带小括号的三部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重要性。 听过说运算顺序和自主计算掌握所学知识。 先了解散步混合运算顺序在自己运算提高学习效果。 样算的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 生汇报多种算法。 师你能根据你的分步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解答吗自己试一试。 生自主尝试回答 师谁来讲一讲列出的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观察综合算式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括号可以去掉吗 生回答的只

5 要意思对就可以。 师三步混合运算和两部混合运算一样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56页试一试中的两道题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生回答 在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看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58——5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说明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服装问题。

1、师生谈话,直接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服装加工问题。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读题和观察情境图,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试做。

(让学生全面了解题中所蕴涵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经历用自己的经验解决

6 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展示、分享解题的思路,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提出“把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改写。 (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先让学生汇报改写的算式,再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讨论:为什么要给660-75×3加上小括号?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然后,自己完成脱式计算。

(在交流个性化的算式和先算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二皮球装箱问题解决

1、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检验的时间和充分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的机会。(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说明: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只有小括号不行要用中括号,并边读边写出混合算式。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自主建构过程。 )

巩固练习

1、根据分步计算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2、反馈练习、师生总结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归纳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作业:书中练一练.)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时,我先出示情景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学生自然地说出知道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可以求出航模组共有8+6=14人,知道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可以求出美术组有(8+6)×2=28人,此时要结合前面知识强调8+6要加小括号。紧接着出示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提问:“要求出答案,必须用怎样的关系式表达?”要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部分学生会由关系式自然顺势列出综合算式84÷(8+6)×2,此时,再让学生观察此算式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发现,如果这样列式,在算完8+6=14后,就要计算84÷14,与实际

7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符,得数也不对。这时,把问题丢给学生,怎么办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然地就有同学说要加括号,可算式中已经有了小括号,怎么办呢?此时,有个别自学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符号——中括号。 此时再让学生思考中括号应该加在什么位置,答案可谓“呼之欲出”。然后让学生看算式说说你加了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接下来在书上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总结一下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学生自然能够说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这样的安排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这时介绍中括号和含有中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例题以学生熟悉的题材为背景,从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矛盾:对列出的综合算式,如果按已知的顺序计算,那么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符。这时,适时地引出中括号,并通过说明使学生认识到:运用中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概括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就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5篇: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经历观察、交流、思考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括号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 教学难点:

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将有我为大家上这节课,希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圆满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好,那我们就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按自学指导要求自学,时间大约3分钟)

三、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仔细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解决什么问题?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4、分几步解决?请试着说一说。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课件出示线段图直观分析) 90-36=54(个) 54÷9=6(次)

综合算式 :(90-36)÷9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课件出示线段图直观分析)

综合算式 :(90-36)÷9 = 54÷9 = 6(次)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用逆向思维去验证计算的结果。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四、检测提升。(挑两名同学上台板演) 1.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3.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4.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号同学: 二号同学: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

六、小结

(1)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2)通过做解决问题的练习,巩固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也明白了小括号的作用。

七、当堂检测。课本练习十二 第

2、6题。

八、课堂作业。必做题:练习十二,第

1、

3、8题。

选做题:练习十二,第

5、7题。

九、抽查清。课本练习十一第八题。

八、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 解决问题

分步列式: :先求出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90-36=54(个)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

(90-36)÷9 = 54÷9 = 6(次)

第16篇:《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29(人) 53-24+38=67(人) 29+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

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六、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15÷3×5 = 29+38 =5×5 =67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第17篇: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运算顺序,掌握了运算律的使用方法,已经具备了计算的技能基础,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也已具有了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各种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活动经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在语言表达,发表见解方面都有成功的感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要的活动经验基础.

二、学习任务分析: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四步以内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能合理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新课;第二环节:例题练习,掌握新知;第三环节:课堂小节;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

(一)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法则如何叙述?请同学们做一组练习,复习本章已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

⑴1/2-1/2+4/5; ⑵(-5/6+3/8)×(-24); ⑶8÷(-4/9)÷18/5; ⑷-(-2/3)3 .

(二)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题,各包含了哪几种运算?这种运算应该怎么进行?

⑴18-6÷(-2)×(-1/3); ⑵3+22×(-1/5); ⑶(-3)2×[-2/3+(-5/9)].活动目的:通过活动

(一)复习回顾小学四则运算法则“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为有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的学习铺设台阶;通过活动复习本章已学习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乘法、除法、乘方运算法则及其运算律等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做准备;通过活动

(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有理数的混和运算,并为下一环节的进行提出问题.活动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复习回想起我们学过的运算法则,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便的运算律来解决问题。对于没有使用运算律的同学的算法也应给以肯定,因为算法多样化的倡导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即允许学生对同一题有不同的算法,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例题练习,掌握新知 活动内容:

(一)观察、类比、概括有理数混和运算的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例1 计算:24÷3+22×(-1/4)

(二)由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计算,请三名学生上台板演,并说明算理.⑴18-6+(-2)×(-1/3);⑵3+22×(-1/5);

⑶(-3)2×[-2/3+(-5/9)].

(三)由学生独立完成随笔练习

计算:⑴8+(-3)2×(-2);

⑵100÷(-2)2-(-2)÷(-2/3). 活动目的:活动

(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比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

(二)一方面是为了熟练有理数混和和运算的法则,并培养说明意识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自己概括的有理数混和运算的法则的正确性,并体验成功的欢欣;活动

(三)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新知.活动的注意事项:对于活动

(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发展见解,对于学生的答案,只要意思正确,就应给予正面评价,而不必求全责备,只要将准确的叙述用投影片展示即可;对于活动

(二),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完成,并请三个学生上台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处理,总之教师要当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尤其是对第⑶小题的解题方法的评价要注意肯定两种不同的方法,允许对问题认识的差异存在,不必强求统一;对于活动

(三)教师应关注学生完成的质量程度,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要心中有数.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用提问方式由学生思考完成课堂小结,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表现学生独立、自主、自信的个性.展示学生的聪明智慧. 活动的注意事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课后的配套练习

活动目的:复习巩固有理数混和运算的知识,训练运算技能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注意事项: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导学生对对每一步的算理要思考,想好算理后再进行计算,养成落笔有据的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平等、民主,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2、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总体还可以,但需要教师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另外学生的活动往往易放难收,时间上总是把握不当,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以注意.

3、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仅是使用新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有新观念,新教法和新的课堂环境,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进取.

第18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邯郸市邯山区教研室 岳焕敏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P28 页例 3、例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书写格式及简便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计算,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 100 以内加减混合和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竖式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复习连加连减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好朋友,请看他们来了。(课件“ +、号宝宝手拉手,组成了这样的算式? 56+34-20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加减混合。

师:像这样有加、有减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混合。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2.出示情境图,师生交流数学信息。师:请看,这是哪里?(情境图) 生:公交车站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车上原来有 67 人,到南山站下来 25 人,又上去了 28 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师:谁还能完整的说一说。

师:谁能把所有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列出算式。 教师巡视,随机选学生板演。 生 1 :: 67-25+28 生 2 : 67+28-25 3.交流汇报

( 1 )师: 67-25+28 请这位小老师给我们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 ? 你为什么要减去 25 ,再加上 28 呢?

生:先算到南山站下来 25 人,车上有多少人,再加上又上去的 28 人,就是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听明白了吗?说说你的竖式吧!

师:你们觉得他的竖式写的怎么样?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

师:(黑板另一种竖式写法)请看这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竖式,我们一起来帮他检查一下,对吗?

课件展示竖式的两种写法

师:请看!第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竖式 „„..(课件)分步写法中第一个竖式的差,也是第二个竖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 42 ,可以合成一个竖式。 师:笔算时可以这样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你喜欢哪一种呢? 师:这是简便写法,我们用简便写法时更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 2 )师: 67+28-25 ,这是哪位同学写的,我们也请这位小老师来给我们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是先加 28 ,再减 25 呢?

生:先加上上车的 28 人,再减去下车的 25 人也可以求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师:这样,可以吗?谁听明白了? 师:这位同学写的竖式结果也是 70 人。 师:你的这个方法也很棒!

( 3 )师:刚才我发现有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 28-25+67 。 师:请看,你能看懂吗? 28-25 求的是什么? 生:上车的比下车多几人?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理解: 师:下去 25 人,上来 28 人,上来的比下去的多 3 人?实际上车上比原来多了 3 人。

4.对比总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67-25+28 67+28-25 28-25+67 师:我们所列的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加减混合

师:加减混合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生: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课件)

5.学习有括号的加减混合

师:在我们数学王国里,符号宝宝可多了,请看又来了一个。板书: 72 —( 47+16 )

师:这个算式该怎么计算呢?

师: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小括号里的减法。

师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课件)

师: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师:这个有简便写法吗?

师:结合竖式讲解,没有简便写法。

师:看来有的竖式可以用简便写法,有的不可以。我们一定要看清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完成书上 P28 页做一做 56+34-20= 86- ( 13+42 ) = 78-24+39= 32+ ( 55-46 ) = 学生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书上 P30 页第 9 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儿歌:加减计算在一题,从左往右按顺序;遇到括号来参与,牢记先算括号里。

第19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3.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协作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多媒体展示)

填空

1、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 ) ,先从个位加减。

2﹑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 。 竖式计算

46+25+17 75-28-19 二 探究体验

1 课件出示公共汽车停在站点情景图。(有乘客上车,有乘客下车)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师出示有关数据)

3 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4 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运算式

思考:要想知道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生说师板书:67-25+28 67+28-25 5请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让学生弄清楚要求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就是要从原来车上的67人去掉下车的25人,还要把上车的28人加上)揭示本节课题“加减混合运算”

4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混合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借助前面学过的连加 连减计算方法,类推出算是67-25+28的竖式写法。(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点拨)

5 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师指导竖式计算。 6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吗?

三 实践应用

1、组织学生完成第28页“做一做”

56+34-20 78-24+39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小动物做对了吗? 80-46+18=62 54+26-48= 22

3、二(2)班共39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4、夺红旗游戏(分小组每个成员依次按顺序计算出结果,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对又快)

5、我家养了15只鸡,上个月下了43个蛋,吃了28个,这个月又下了39个蛋,请问我家现在有多少个鸡蛋?

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加减混合应注意什么? 《乘法》乘减、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应用题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文第87-88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利用日常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培养学生用有序的思维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思考的过程。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还记得前几天大猴和小猴采桃子的情景吗?那些桃子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探究新知

1、课件显示例题情境。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几个已知条件,你能按顺序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共42个 吃了3天 每天吃9个)

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还剩多少个?)

2、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A“ 还剩多少个?”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B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么算?想好了自己列式计算,想不出来的可以与同桌商量。

C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

3、指名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怎么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板书答句)

1、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第一步先算3天吃了多少个的?同桌交流。

班内交流:

(1) 根据吃了3天,每天吃9个,能够算出3天吃了多少个。(从已知条件想起的。)

(2) 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的个数和吃了的个数,吃了的个数不知道所以要先算。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关键是想出先算什么,下一步就容易了。

三、应用

1、出示教学“试一试”题目,学生自己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有信心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读题解答在课堂本上。

(2)交流:根据回答课件出示算式,问:先算什么?怎么想的?

(3)还有不同方法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读题(2)提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乘车)乘过车的小朋友来说一说,是怎样的情况?(在途中停靠车站的时候,有些人会下车,有些人会上车,一般规定先下后上。)

(3)各自列式计算解答。

(4)交流展示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你能看懂着些统计表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要求:自己独立把算式列在课堂本上,并写出答句。然后填写表格。

五、课堂小结

第20篇: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主备教师:焦自军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 教材简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版式和小括号,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⒉ 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⒊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

60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合版式和小括号,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本单元教材采取的措施:

1、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注重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要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便于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

2、注重培养学生分步运算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3、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想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直尺、小黑板

教学时数:6教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61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主备教师:焦自军 课时编号:020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62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小军说:“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3.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板书:5×3+20 4.(教师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20又表示什么?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这一步可以这样写: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便于第二行的算式与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还没计算的一步要照抄下来。板书如下(边板书,边说明书写位置):5×3+20 =15+20 提问:接下来算什么?得数是多少?该怎么写?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在等号后面写出得数。

63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5×3+20 = 15+20 =35(元) 5.提问: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20+5×3 ②20+5×3 =15+20 =25×3 =35(元) =75(元) ③20+5×3 ④20+5×3 =15 =20+15 =35(元) =35(元) 6.出示学生作业,并逐一讲评。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你认为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7.比较5×3+20和20+5×3 =15+20 =20+15 =35(元) =35(元)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

64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运算)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谁先说说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谈话: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提问性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65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3.谈话:“算24点”游戏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它具有益智、怡情等功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用三张牌来玩“算24点;”的游戏怎样? 第一次游戏:呈现三张扑克牌:

2、

4、10。待学生列出:2×10+4和4+2×10之后,教师追问:两道算式不同,都能算得24吗?为什么?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时,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游戏:再呈现三张扑克牌:

4、

4、7。

提问:这道题我们也可以列出两道算式吗?为什么? 4×7-4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式学到运算顺序的? 混合运算是否只有这些?大家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混合运算,希望同学们继续去学习和探索,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66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主备教师:焦自军 课时编号:021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教学思考初步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计算,认真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②32减

67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

④60除120,商是多少?

⒉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

⒊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图:提问,文具让里卖了哪几种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的标价分别是多少?

②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帮小红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④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提问: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问: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指名读一读。

②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问:算式中的

18、80、10分别表示什么?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为什么?

68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③提问:在这道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你们是先算什么的?

⒊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进行计算。提问:这组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⑴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分别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提问:为什么91÷13×11的运算顺序与前2题不太一样?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⑴同学们分组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同学们估计每组算式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⑵同学们分组计算,与自己的估算结果比一比。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69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1) 主备教师:李大波 课时编号:022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第

34、35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情境,能列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来解答。

2、让学生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境,能列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来解答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在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练习

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6×30=180 200+180=380 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再练习:40×5=200

200+180=380

二、学习新知:

70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所能看到的数学信息?指名说说该题的问题: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问:这是在求笔记本的数量,应该怎么想? (笔记本的总价÷笔记本的单价) 板书:

÷

学生完成该算式。交流。你的算式是怎么列的?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列的?

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回答,明白:先算剩下的钱,所以要加个括号。

2、试一试:这两道算式里都有括号,都要先算哪一步?

18×(36+24)

95-(74-50) 学生做完后,交流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完成想想做做1~5题

1、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30+10)×11

280÷(5×14) 120÷(60÷15)

24×(86-56)

2、比一比、算一算:

90-40×2 350÷50+20

72÷12×3(90-40)×2 350÷(50+20)

72÷(12×3)

先观察一组一组的算式有什么特点:数都一样,符号也一样,差别在于有无括号 猜一猜:计算结果会一样吗?为什么?

71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算一算。交流各题的运算顺序和结果。

3、这个会议室长12米,宽8米,一共铺了384块地砖

平均每平方米铺了多少块地砖? 读题后分析问题,明白“要算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就要用总的地砖数除以总的平方米数。”

列出综合算式,重点检查括号加了没有

四、布置作业: 第35页第

2、4题

72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2) 主备教师:李大波 课时编号:023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第

35、36页,第6~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具体的习题,使学生明白“连减也可以是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部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习题,使学生明白“连减也可以是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180-36-44

180-(36+44) 观察算式,发现:数都一样,不同的是运算符号及顺序不同

按各自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发现:得数都是100 想:怎么会都是100的呢? 以实际问题举例:比如说:有180元钱,买上衣用去了36元,又买裤子用去了44元,剩下多少钱?

73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180连续减去买上衣再减去买裤子的钱,或者可以直接用180减去买上衣和裤子总的钱,这样就可以分别用这两个算式来表示了,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一样的。

谁再能结合这组算式,举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来说一说,同时理解连减也可以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2)观察第2组,159-(59+37) 159-59-37 这两题之间是什么联系?猜一猜结果会有什么特点?算一算,看自己的想法正确吗? 比较这两组题,你还有话要说吗? (得数都是一样的,但第一组题是有括号的更容易算,第二组题是没括号的更容易算,所以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数据选择是用连减来列式还是用括号来列式。这样计算就更方便。)

2、钟的单价是18元,台灯的单价是25元,小华付出50元,买了一个钟和一盏台灯,应找回多少元?

读题后,要求学生用不用的方法解答,进一步掌握上一题的规律。

3、(1)买5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上衣48元,裤子36元) 方法一:5件上衣加5条裤子的钱

74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参照这种说法,列出算式:48×5+36×5 方法二:1套衣服的价钱乘5 参照这种说法,列出算式:(48+36)×5 比一比,这两个算式一样吗?它们的得数会一样吗?

第一题是三步的混合运算,谁知道它的运算顺序呢?

分别算一算。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算式得到相同的得数,这里也是有数学依据的,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2)700元钱最多能买几套这样的衣服? 读题后让学生完成列式,在交流的时候重点说清楚:题目要求只要“最多能买几套?”特别是没有提到“还剩多少钱?”所以最后竖式算出是8……28后,可以写成“=8(套)……28(元)”,也可以写成 “≈8(套)”

4、“我带了100元,买米用去40元。”剩下的钱可以买几瓶油?

学生独立完成列试3,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 提出一些问题后,再分别的解答。

5、简单介绍你知道吗?

6、布置作业: 第36页第6题

75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第五课时 练习五(1)

主备教师:李大波 课时编号:024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练习五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方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种混合运算的不同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种混合运算的不同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1、说说下面这些题目先算哪一步?用线划出来

87-180+21

(90+70)÷80 100-5×13

32×(47-17) 420÷60×154

774÷(27+16) (45-26)×33

98+5×63 230-735÷35

181-(109+43) 在交流的时候,可有选择地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算一算,比一比

480-180+60 31+2×30

240÷4×20 480-(180+60)

(31+2)×30

240÷(4×20)

76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数一样,符号一样,括号不一样。) 猜:得数会一样吗?

算一算,交流。指出:由于运算顺序的不同,计算结果是不一样的。

3、算一算、比一比 280÷5÷2

160÷(4×8) 280÷(5×2)

160÷4÷8 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猜:结果会一样吗?

算一算,交流。指出:得数是一样的 想:这题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一题? (第35页第7题)

说一说:前面的第 7题是连减可以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结果是一样的

这一题是连除题可以和除以两个除数的积得数是一样的

分别比一比两个组,哪个题你在计算的时候比较容易?

(前面的是有括号的容易,后面的是没括号的容易)

指出:正是因为算式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更方便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补充:240÷3÷8根据上面的关系,你能写出和这个算式结果一样的别的算式吗?

77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说说看。

老师板书:240÷24 240÷(3×8)

240÷(4×6)

240÷4÷6 ……

小结:除以两个数的积是24,那么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一样的

4、刚才我们发现算式之间是存在一些联系的,现在我们用联系来判断,注意不能计算,说说下面的算式结果哪个大哪个小 注意要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 40×5+3○40×(5+3) 72-24÷12○(72-24)÷12 120-(75-5)○120-(75+5) 540÷9÷5○540÷(9×5)

(比如第1题,可以想后面的算式表示的是8个40,而前面的算式只是5个40稍微多一点……)

5、思考题:

欢欢在计算“20+□õ5”时,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得到的结果是500。你能帮她算出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尝试,再交流 交流的时候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倒推法”,最后得出□里的数应该是80,最后的结果是420

6、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

3、9题

78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第六课时 练习五(2)

主备教师:李大波 课时编号:025 备课时间:2008年9月24日 教学内容:练习五上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综合算式来解答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综合算式来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第4题)看清楚门口的告示后 算:(1)买3张成人票和1张儿童票,应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再交流

(要学生懂得基本的数量关系式:3张成人票的钱加1张儿童票的钱,等于应付的钱) (2)用100元钱买12张儿童票,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再交流

(要学生懂得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一共付出的钱减12张儿童票的钱,等于应找回的钱。)

79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2、(第5题)你会列综合算式计算平均每班借书的本数吗? 注意检查括号加了没有?

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问:你有什么好的计算方法吗?

(可以把这些数都看成150,155多5,161多11,149缺1,那就是在平均数150的基础上总的多了15,15除以3等于5,150+5=155)

指出:在具体算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巧妙的好办法

3、比较:

(1)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了3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2)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同样多,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3)冬冬看一本15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3天,每天看3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读题后,你发现这3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求还有多少页没看?) 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一共要看的150页减去已经看的页数) 分别解答这3题,体会它们之间的不同: (1)可以用连减或是减去两天看的和,它们

80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的结果是一样的

(2)可以用连减或减去两天看的和或减去两天看的“积”

(3)也可以连减,但太麻烦了,应该减去积比较合适

指出:这3题的基本关系式都是一样的,但根据看的页数不同方式的表达,可以具体用不同的方法

4、5个乒乓球装一袋,每4袋装一盒。800个乒乓球能装多少盒? 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说说你在列式时想到了哪种类型的混合运算?(p.37页第7题)交流两种解答方法 补充问:800÷4÷5可以吗?为什么?

5、(1)包装480瓶墨水,一共装了8箱,每箱装10盒,每盒装多少瓶? (2)包装480瓶墨水,每6瓶装一盒,10盒装一箱,一共装了多少箱?

比较两题,分别列式。把算式的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问题说给同桌听

再次体会:连除和除以两个数的积结果是一样的

6、每个书架每层大约放20本书 (1)3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 (2)图书馆又新买了550本书,增加几个这样的书架比较合适?

81

四年级数学 黑林小学集体备课用纸

要求学生通过看图,再获取一个重要信息:每个书架分4层分别解答着个问题在交流第2题的时候注意两种结果: (1)=6(个)……70(本) (2)≈7(个)

7、全课总结

8、布置作业:

第37页第6题,第38页第

11、

82 四年级数学

1283 四年级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