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2 07:45:48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 练习三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亳州八中 张卫东

二零一五年十月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1.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

做第2题:

二、乘法估算练习

教师注意解析题目内容,学生注意听讲: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板书设计: 练习三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张卫东

在学校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总结如下: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我相信学生在我的主导作用下能管好自己,所以,首先,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的班集体,班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我着手对管理体制进行“放权”:通过几次班干部例会,要求班干部敢想,敢做,不仅要做实干家,更要做决策者,只要能发动同学们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各种爱好的发展,什么想法和活动都可以讨论。这样一来发挥了班干部的主体性,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工作起来轻松许多,而且效果也较好,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在班内还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总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 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

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孩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一对应的帮助差生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由于本班男生较多,差不多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一部分男生不但难于管理,而且学习不刻苦,成绩也较差,所以利用课间、课后找他们谈心,深入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划分学习小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当然我做的还很不够,有时是缺少了会发现的眼睛,因此才让班级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任重道远。有人曾说,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锻炼,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其中。

浅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张卫东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角,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可见,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那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呢?

二、认识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蕴含多种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广泛,灵活巧妙。”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名言,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1]。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定律、定理及公式等常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而利用图形的直观,则可以由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使数学问题的难度下降,从而可以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如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往往借助几何图形,靠图形感知来”支持”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寻求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彬?此时,我们可画出如下的线路图: 依据线路图,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S小明=S小彬+10,然后设未知数列方程即可。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能够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如当取何实数时,对当时,

;当<3时,

的值的分类讨论:。

3、转化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例如:当求

时,

的值。该题可以采用直接代入法,但是更简易的方法应为先化简再求值,此时原式

4、函数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的教学。华东师大版教材把函数思想已经渗透到初

一、二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教学上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函数的思想方法。例如:进行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通过强调解题的第一步“当„„时”的依据,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字母每取一个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如代数式x2-4中 ,当x=1时,则x2-4=-3;当x=2,则x2-4=0„„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我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体会。

1、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华东师大版第二章《有理数》,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增强运用化归思想处理多边形问题的一般策略;掌握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指导思维,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结论;学会用化归思想指导探索论证途径,掌握化归方法;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蕴涵类比化归思想。教师: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如何探求的?(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 2 )鼓励大胆猜想,指导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教师: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能给你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式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它们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猜一猜 n 边形内角和有何结论?类比、归纳、猜想的含义和作用,你能理解和认识吗?( 3 )暴露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揭示化归思想、分类方法。我们如何验证或推断上面猜想的结论呢?既然多边形内角和可化归为三角形来处理,那么化归方法是否唯一的呢?一点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怎样?(分类思想指导化归方法的探索)哪一种对获取证明最简洁?(至此,教材中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 O ,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可得几个三角形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自然地暴露)( 4 )反思探索过程,优化思维方法,激活化归思想。教师:从上面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归思想有很大作用,但是,又是什么启发我们用这种思想指导解决问题呢?原来,我们是选择考察几个具体的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发现特殊情形下的解决方法,再把它运用到一种特殊化思想当中。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式子: n 边形内角和 =n×180°-360°,你能设计一个几何图形来解释吗?对于 n 边形内角和=(n-1)180°-180°,又能作怎样的几何解释呢?(至此,我们又可探索出另一种思维方法,即”在多边形某一边上任取一点 O ,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来分割三角形) 让学生亲自参加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2]。

例如:求下图中∠BCA的度数。

方法1:先求出∠BAC=600,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BCA=1800-600-350=850 方法2:直接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得∠BCA=1200-350=850 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4、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做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尤其是在章节结束或单元复习中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摄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可以加紧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意识,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的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共同具有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联系,即将抽取出来的共性推广到同类的全部对象上去,从而实现从个别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比如,通过解方程( x-2 )2 +(x-2)-2=0,发现也可用换元法来求解。在此基础上推广也可用换元法求解。由此概括出换元法可以将复杂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从而认识到化归思想是对换元法的高度概括,还可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

由于同一数学知识可表现出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通过课堂小结、单元总结或总复习,甚至是某个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数学都可以在纵横两方面归纳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诚然,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了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推荐第2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名”工程培养对象—“名师”示范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龙子心小学

张瑞芬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二、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

三、

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那片的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作文

“我” 认真 关心

准确

树立信心

规范

具体

感人

邀我做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2012.12.10

推荐第3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夏感》

任职学校:邵岗中心校

授课学校:邵岗中心校

授课教师:周勇贤

2007年10月20 授课时间:日

推荐第4篇:公开课 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第一课时)

高新区虹桥小学

张圆圆

上课时间: 2011.9.12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并受到启示。

过程与方法: 1.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阅读的热爱。3.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4.要注重有感情地朗读。

5.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要引导学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一:直接导入,揭题:

1.老师激情导入: 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日上,著名作家尤安.艾肯做了一篇精彩的献词,在献词中,她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你独自驾舟环游世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那一样?”尤安.艾肯的选择是一本书。她选择了一本书作为自己唯一的伴侣,并以此作为献词的题目,那就是《走遍天下书为侣》。

2.写题,解题:老师写课题。解读侣,提问:看到侣,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把这些词语放到课题当中去,整体的解读课题。 3.读题。(指导读出作者与书为伴的坚定,以及愿意与书形影不离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作者围绕《走遍天下书为侣》到底写了哪些内容?让我们自由地认真地读课文。2.学生自由交流汇报。老师总结归纳。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创设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出示课件)环球旅行需要的时间和作者在茫茫大海上与书相伴的情景。

2.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一本书呢?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他就不觉得厌烦吗? 3.选择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下句子:

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读出作者的坚定和对书的热爱。) 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读出反问的强烈语气,并让同学们说说对朋友的感受和对家的感受。指导朗读。)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体会对朋友的情感,及对朋友有新的发现的惊喜,高兴,兴奋,激动。) 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有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体会对家的感觉,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讲在家里的新发现。)

三.再读课文,触摸作者的思想。

1.朋友经常相见,可总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叫常见常新。家你每天都回,可也总有新的发现,那叫常回常新。作者通过朋友的比喻,其实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2.思考:当你一遍又一遍的读那本书,你又有了新的发现,此时你又有了怎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有人说,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现在同学们就是艾肯女士,你们要读出作者那种坚定执着,毫不犹豫的语气来。(与学生们对读)

4.老师总结:谢谢艾肯女士,你让我感受到了对书的热爱,让我们明白了你愿意走遍天下书为侣的理由,也让我们明白了书是能够常读常新的。

四.拓展延伸,推荐书籍。

1.艾肯女士的常读常新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国作家毕淑敏,她用她一生的经历来读一本书,写下了〈〈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那么一本好书在你的眼里又像什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

2.学生自由写。老师挑写得比较好的展示。

3.总结:同学们,通过大家的体会,我们深深地明白了书是能够常读常新的,但是怎样才能长读常新呢?怎样才能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译本书呢?相信下节课我们还能够有新的发现。最好,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出示课件)这是每年儿童图书节献词的汇编,希望大家能够够喜欢,并且能够从中常读常新。

教学反思: 从接到上课的通知开始,我心里一直很惶恐,也很矛盾:既希望能有这么个机会展示自己,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指点;同时又怕自己上不好课,到时会出丑,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毕竟来到这里,除了勇气,还有些须的自卑:大家都是那么的努力和上进,教学都是那么的严谨,比较中未免会自惭形秽。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如果你每天都是完成任务一样的上课,没有反思,没有提高,那么你再多的经历也是没有用的。”我当时听了这句话,心里一震。是的,当别人问起我的经历,我也许可以说,我已经工作12年了,并且已经评上了小学高级。但是,我自己知道,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早就跟孩子们打好了招呼,下周有老师来听公开课。也许是我的些须紧张感染了他们,又或许是因为我刚接手这个班级,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上课时,孩子们回答问题起来有点畏缩,也很拘谨。我尽量地保持自己的镇定,可是我自己心里清楚,其实自己很紧张和惶恐。

课后,马上就进行了评课。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老师们有委婉地指出我的不足的,也有当头棒喝的。形式不同,但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够看到比较完美的课。记得考察时,一位领导在指出我的缺点后,开玩笑地说:“将来你的课如果能有所成就,你必然要感谢我。”是,真心的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评价:感谢老师们给我的鼓励,更加感谢老师们指出我的不足,提出的宝贵意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前进也就有了方向。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每次上公开课都有紧张的感觉,总是不够从容?这首先应该归于自己的底蕴不够。一位老师的风格和魅力是由内而外的,所有的外在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在里面。我不能够说,我刚来长沙,我刚来虹桥,这种客观的因素不是你紧张的内在。没有内功,怎有从容?没有厚积,哪有薄发?这是最重要的反思和感悟。修炼自身很重要,也是本质所在。

成功之处:1.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学生的情感把握得好。2.情境的引入比较到位,比较有感染力.3.最后的拓展延伸的引导有特点,推荐书籍引发学生的兴趣.4.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

需要改进的地方: 1.2.3.4.自己一定要通读文本,对课文要有个深入的了解,才能彻底地上好一节课.有很多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有很多环节的设计无效.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件操作不够熟练,教学机智不够,最后几分钟超出了自己的设计,可以采取措施及时引导学生继续理解课文。

5.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及时地评价,并且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的深入.6.语文课堂应该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理解课文,语文课堂要扎实,要有厚度,要关注学生, 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创设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想象,自由的说,从而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推荐第5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9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学具准备:20根小棒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1.小猴子说:10的分解你们还记得吗?(一生汇报后,师生共同做10的对口令游戏) 2.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

1、10+

3、10+

5、10+

7、10+

8、10+

6、10+

4、10+2。(教师提前算式将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开火车口算。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2.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2.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小棒代替摆一摆,边摆在心里边说。看谁说的最好!

3.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小题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汇报交流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2、做一做:2.3小题独立做,发现规律后汇报交流。3.练习十二1.2.4为机动练习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凑十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推荐第6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白鹅》教学设计

一、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

2.单元及课时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文学作品,有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有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因此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对生字词的书写及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熟读课文,在之前已经学过了“对比、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深的了解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农村学生生活中对鹅的外表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有很大的帮助,再者,之前学过的“对比、拟人” 的写作手法,对更深的了解课文也有更大的帮助。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作者运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学生会比较吃力。

4.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鹅”是学生身边的动物,对他们不了解的特点,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全班参与展开教学。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8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供养不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师生互动,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感悟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1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了解有关丰子恺及白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并做简单整理。有条件的可到动物园等地方实地观察白鹅。

2.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六、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浅吟低诵,感受生命,体验生活。人的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设计力求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语言、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丰富情感体验,激趣导入

1.了解学生印象中的白鹅。

2.课件出示鹅活动的画面,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揭示课题:这白鹅如此可爱,所以人们喜欢它;骆宾王歌咏它;著名散文家、画家丰子恺老爷爷更是用画笔和生动的语言赞美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白鹅》。

[设计意图]

城市孩子见鹅少,运用直观的画面,既引人人胜,又将直观感受印入脑中,为学好课文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诵读全文内容,整体感知

1.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了解预习课文情况,初读课文。

引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用简练的话概括内容。如“头颈、引吭、净角、奢侈、譬如、窥伺、供养不周”较难读,尤其要读准。

3.谈谈读了课文后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白鹅的高傲特点及高傲。从叫声、步态、吃相这几方面来表现。

4.品读第l、2自然段。

(1)在作者的初步印象中,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些方面?

(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

2 (2)想想刚才看过的画面,看看该怎样读这几句话才好?试着练练,还可以边练边做做动作。

(3)生练读。指名读。师激趣引导再读: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到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啊!让我们脑中边想象画面边再读读。

(4)读到这里,同学们再想想,这“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又包括哪些丰富的内涵?

(是褒义,是在夸白鹅高贵、神气、派头十足、威风八面等。)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多次诵读是为理解“高傲”的贬义褒用打下基础,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调。

5.联系上下文,体会第2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

6.联系上下文理出如下思路。

[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 态

高 傲

/

\\

\\

叫声 步态

吃相

三、多种形式品读,体会“高傲”

(一)品读“叫声”部分。

1.自由读第3自然段,画出表现鹅叫声高傲的句子,再想想叫声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JL?

2.师生交流,知道鹅叫声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它音调的“严肃郑重”上。

3.理解“严肃郑重”的具体表现。

4.如果是人,想象它“引吭大叫”时会叫出些什么话来。

(这是谁呀?我从来没见过你,别再往前走了!) .

(干什么的?报上名来!否则休想过了我这鹅管家的关!)

(篱笆外是什么人?你最好不要靠近我家,我可是非常厉害的鹅卫士!)

5.再读体会。

[设计意图]

发散思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严肃郑重”的腔调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3 (二)品读“步态”部分。

6.自由读第4自然段,画出表现鹅步态高傲的句子,再想想步态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JL?

(步态从容,大模大样,像净角出场。)

7.理解什么是“净角”。先说说,再出示课件请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

戏剧中的净角对于学生来讲的确陌生,用课件直观演示,特别有助于对鹅步态高傲的理解。

8.老师很想从大家的朗读中看到一只只步态高傲的白鹅向我走来,愿意试试吗?

9.生趣味盎然地练读。

10.指名读,可做相机指导。

11.小结过渡。

四、进行阶段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2.布置作业。

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摘抄优美词句;提出,并列出想到的新问题。

推荐第7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前数学《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 余湾小学 赵丽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对学前班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

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是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体验,感受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活动名称:区分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的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两个两个的数数,还剩下1个的数是单数。

2、能进行10以内的单双数的相互转换,感受事物的多变性,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

3、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单数、双数,快乐的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实物:一双袜子、一个沙包

2、幼儿每人1张五角星练习纸,每人10块插花

3、PPT图片(练习10以内的单双数)、钢琴曲《雨的印记》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单双数的实物,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概念。

1.出示沙包

提问:几个沙包?用数字几表示?他有好朋友吗?

小结:像这样没有好朋友的数字,自己很孤单,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单数(幼儿学说)

2.出示小袜子

提问:几只袜子?他有好朋友吗?我们通常说一双袜子。

小结:像这样成双成对的数字我们也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

二、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一起来读读。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几个游戏,想不想做?看看谁最聪明?

1.教师出示星星表,幼儿先观察后做题。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数字宝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仔细看,每个数字下面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星星,请小朋友把星星两个两个的圈起来,看看哪个数字下面的小星星没有好朋友了?(幼儿做题)

小结:

1、

3、

5、

7、9

刚才我们说了没有好朋友的数字是什么?(单数)

2、

4、

6、

8、10是什么数?(双数)

2.请小朋友拿出数字卡片把单双数分出来,看谁分的快又对?(幼儿操作)

小结:小朋友你是这样分的吗?教师出示\"小房子表\"幼儿检查。

3.教师出示综合图幼儿找数字宝宝,并说明谁是单双数。

三、游戏《数插花》

1.提供插花,幼儿自由抓一把,两个两个得计数,判断单双数,可反复练习。

2.启发幼儿操作思考:怎样才能把单数变双数,双数变单数?如: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

四、游戏《找一找》

幼儿照照自己身上或周围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五、游戏《抱一抱》

1.听音乐学小鱼在大海里游泳,当听到老师说单数就自己抱自己,双数就两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2.可以加深难度,当说出一个数字,先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决定抱一抱。如\"7\"幼儿就自己抱自己,\"4\"就好朋友互相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活动的第一环节圈画。出示十六张星星图片,让幼儿数数图片上的星星数,并贴上相应的数卡。这让幼儿巩固了点与数的相对应。以要完成任务为由,让幼儿对星星图片进行圈画,要求是让每张图片上的星星两个两个抱在一起。为了让幼儿有从下手,我分别拿一个单数和双数进行示范。在让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我对任务的要求重点强调。幼儿圈画时,我让他们自由选择一张星星图片进行任务,因为时间有限,我请一位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结果,其他幼儿只是对照答案,没有很好的总结交流,师幼一起小结了星星全部圈完的数字,和星星没有圈完的数字,并告诉幼儿:没圈完的

1、

3、

5、

7、9叫做单数,圈完的

2、

4、

6、

8、10叫做双数。

推荐第8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引导层动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具体内容是“巩固已学知识(动作补间动画),了解运动引导层的作用,学会创建运动引导层”,突出引导线与图形元件等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以“情景任务驱动、讲授、演练、小组协助有机结合”的模式进行。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Flash的基础知识,并理解了Flash动画中的元件、关键帧动画及层等重要概念,如何制作出更加真实有趣的动画效果是学生非常迫切知道和掌握的。学生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本课的强大动力,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设计思想及教学体系】

从知识、能力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知识体系:复习原有知识(运动渐变动画)→总结并观看示例,提出问题→引入新知识(延指定路径运动的动画)→新知识剖析(引导图层的含义)→新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问题(显示路径)→解决新问题

能力、思维体系:回忆原有知识(动手实践)→逻辑思维的培养(可否建立路径)→发散思维的培养(怎样找出起始点)→集合思维(建立一个完整的动画)→逻辑思维(建立一个可以输出在影片中的可见路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已学内容(动作补间动画与图形元件)

2、理解引导层、引导线的作用

3、学会创建运动引导层,掌握制作运动对象沿任意指定路径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老师引导提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不同层次任务过程中深入应用运动引导层,并通过自学课本内容总结归纳,保存并演示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大胆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完成知识的迁移。

3、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感受动画制作的奇妙,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重 点]

引导层及引导线的作用和创建方法。 [难 点] 运动对象与引导线的起点、终点的吸附操作。 [教 具]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等 [教法学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讲授演示 [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动作补间动画(展示动作补间动画的操作要点)。

师:实现运动对象在位置上的变化是属于哪种补间动画? 生:动作补间动画。

师:很好,那么动作补间动画的起始帧和结束帧中的对象是分离的图形么? 生:不是,都是组合的元件。

设计意图:通过循循善诱的展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通过回顾已掌握的动画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运动渐变的使用范围,回顾对象的组合与分离。

教师快速演示之后学生实践完成动画效果

2、讲授新课

分别观看普通的补间动画与引导层动画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引导层:对象的运动轨迹(运动路径)

普通图层:需要发生位置变化的对象

3、教师做演示,学生动手实践 (1)认识引导层

运动引导层可以起运动路径导向的作用,帮助创建动画中复杂的运动路径。 (2)使用运动引导层

以一个简单动画(小球做圆周运动)演示增加引导与被引导图层的常规方法。 步骤提示:

第一步:制作被引导层 → 复习创建动作补间动画 第二步:制作引导层 → 图层区的添加引导层按钮 第三步、添加引导线 → 绘制对象的运动轨迹

第四步、关联引导线与运动对象 → 使运动对象的中心点吸附到运动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注意:在引导层中绘制的运动轨迹线在动画测试时是自动隐藏的,不会影响到影片的视觉效果。一般在进行文档编辑时,在绘制完运动轨迹线后,通常将运动引导层锁起来,这样可以避免对运动轨迹线的误修改。

4、课堂内容小结

①引导层动画是动作补间动画的深入应用,它和普通动作补间动画的区别在于用户可以自定义对象的运动轨迹(运动路径)

② 被引导的元件中心点必须吸附在引导线起点和终点上。 ③ 引导层里的所有对象在影片播放时都是不可见的。 ④ 引导层曲线不能封闭

5、个别学生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完在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有四类最基本的动画效果,分别是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和遮罩动画。引导层动画的内容在这其中虽然称不上是最难的,但也属于技巧性比较强的。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元件、动作补间动画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是具备一定的FLASH操作基础,因此本课内容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相对而言引导层动画的含义,定义以及组成要素,是较易理解的.但是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出现许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这样就导致整个FLASH 失去了预期的动态效果。其次是有的学生对前面的一些知识已经淡忘,把本该在场景中制作的动作补间动画编辑到元件当中。还有些学生制作移动动画的时候,明明使用了引导层,但是元件却没有按照引导线去运动,而是从开始帧的位置直接移动到结束帧的位置。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放置元件的过程中没有与引导线粘合,导致无法制作出效果。而这点也正是引导层动画制作中最具技巧性的一点。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还是我没有对这些细节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讲透,导致学生存留困惑,影响他们动画的制作。以后还得强化落实基础知识点。

推荐第9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Leon 1 I want to eat noodles.教学设计

四年级英语 侯艳艳

一、热身(Warm-up) 1.教师组织学生演唱三年级下册第 5 页的 Chant “Fish and rice, Are very nice.Vegetables and rice, Are very nice.Yummy, yummy, yummy, Dinner is nice! ”。

二、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播放 Listen and say 部分录音或教学光盘,让学生听录音或观看教学 光盘并完成老师准备的问题: Tom wants to eat______.Jack wants to eat ____.学生理解并学习want 和 eat.学习单词 out和 noodles.2.教师出示一些水果和餐饮食物, 如 “egg, bread, milk, juice, vegetable, apple, orange”等,复习饮食单词后出示food这个单词并学习。之后,教师可拿出苹果,说: “I like apples.I want to eat apples.” 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 学生练习句型 “I want to eat oranges/ some bread?” 小组同学完整练习句型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I want to eat?” 2.请学生看课文插图,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请学生模仿跟读, 注意语音语调。

三、练习(Practice)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分角色演练对话,并可拿出相应的菜单或食物单词卡 上台表演。 2.教师出示 Listen and say 部分的挂图,让小组学生复述对话。 3.一学生从食物卡片中抽出一张,自己看不到,放在头顶,面向其他同学。 其他同学问:“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这个同学可以猜答“I want to eat apples.”如是,同学回答 Yes.如不是,其他同学回答 No.再换另一个同学继续操练这个句型的练习。 4.请学生看 Let’s talk 部分的插图,再播放录音或教学光盘,让学生同桌两 两人指图问答,如: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I want to eat fish.

四、运用(Production)

1.请学生扮演餐馆小服务员,用盘子端着相应的食物为同学们送餐。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1: I want to eat some bread.(拿走相应的 bread.) 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2: I want to eat an orange.(把盘里的桔子拿走) 2.完成 Let’s do 部分。此活动是小动物们在一起交流自己想吃的食物, 学生们可选择扮演自己喜欢 的小动物角色,应用所学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eat.I want to eat…”进行表 演。具体步骤如下:

1) 两学生示范: 一个学生用手势或用头饰扮演小兔子说: “ Hello! I’m Mi Rabbit.I’m hungry.”另一个学生扮演 Danny: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小兔 子可以指着书上的蔬菜水果食物图说:“ I want to eat…”,交换角色表演。 2)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3)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可用卡片或实物。表演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可模仿动 物的表情、动作以使语言更加形象。 3.完成配套练习。

五、Homework 1.听课文录音,模仿跟读。 2.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食物名称和句型,如与家人在就餐时进行交流。

我所执教的是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I want to eat some noodles.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What do you want to eat?I want to eat…能力目标是能够正确询问别人想吃什么以及表达自己想吃什么?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三年级时所学的一首食物韵句引出新单词food,然后由food引出本单元的主题restaurant,再由 restaurant引出食物图片,询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eat?I want to eat…初步感知本节课的重难点,然后引出Tom想吃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听课文,同时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渗透饺子的种类。然后询问学生妈妈是怎么问的,引出What do you want to eat?进行重点知识讲解,紧接着,我利用分图听的方式找出Jack想吃什么,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告诉学生,饺子,面条都是中国食物,拓展出其他的中国传统食物:元宵,粽子,包子,进行爱国教育。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让学生做选择他们去了哪家餐馆?中式餐馆还是西式餐馆?同样拓展视野,最后再次回归课文,带领学生领会课文主线,然后听音模仿,学生朗读。接下来是巩固操练环节,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都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进行的,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由易而难。活动一,在读完课文之后,学生的注意力有点分散,通过这一环节,不断操练重点句型,同时还要快速观看食物,再次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动二,课文中的let’s talk.热闹过后,需要冷却,再次回归到课文,这一活动,继续强化知识重点,两人交流应用。第三环节是课本中的let’s do 环节,这一环节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本以为这是这节课的亮点,可是学生没有充分的活动起来。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由一名组长做服务员,其他同学点餐,这一环节,学生表现欲十足,说的也很精彩,但是有的同学点菜太多,这时候,我渗透了一下情感教育,响应光盘政策。这是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和学生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带动课堂气氛,然后进入课文,

推荐第10篇:公开课教学设计

“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技巧

一、“蹲踞式跳远”教材简介

??? 蹲踞式跳远是田径运动中田赛项目跳远姿势的一种,动作简单、自然,它是通过直线助跑,以单脚起跳,跳起后跨步飞跃滑行到最高点成“蹲踞”姿势,再向远处伸腿双脚落地。其动作方式与日常生活中跨越障碍(如不很宽的壕沟、水沟等)的方式相接近,适合初学者采用,可以把它作为开始学习跳远的姿势,也是进一步掌握高难技术的一种过渡手段。蹲踞式跳远是中小学阶段田径运动中跳跃类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强,是一项很容易掌握的运动技能,很受学生喜爱。经常练习可以发展速度、弹跳力、力量和灵敏等综合身体素质,能培养学生果断、勇敢、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体验一次次挑战新目标成功后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蹲踞式跳远”动作的教学技巧

(一)蹲踞式跳远技术口诀:跨步飞跃体正直,后腿前摆并前腿。两腿上举靠近胸,落地挥臂伸小腿。

(二)蹲踞式跳远教材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 ?2.教学难点:腾空时蹲踞姿势优美。

?3.教学关键:跑得快、跑得准、跳得起、能在空中劈腿跨步飞。

(三)教学技巧

???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成功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和逆向教学法,仅用3课时时间,学生就能轻松学会蹲踞式跳远动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1.教师介绍跳远的起源,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古时人类猎取、逃避野兽时跨越河沟、壕沟时的情景2.教师在操场上不等距平行摆放若干小体操垫(或横放或竖放不等)——想象成大小距离不等的水沟壕沟等3.教师将学生分成“猎人”和“猎物”两组,进行连续跨越小垫子的“捕猎”追逐游戏,被追到或在逃避中踩踏沟界后,角色互换。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跨越横垫和竖垫时所用跑速、踏跳及腾空时间的长短。4.自由式全程助跑跳远练习。安排此项练习,主要是依据逆向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既我们不做蹲踞式跳远的任何讲解和示范,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跳的开心,玩的尽兴,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教材的原本世界里。我们运用语言创设虚拟的被“野兽”追击的情景,本能地快跑跳越障碍物练习。即在距起跳板2~3米处的沙坑里折叠放置高约40~50厘米的小垫子,跳起后越过垫子落入沙坑,顺利完成者,获得新生。否则被“野兽”吃掉。这一情境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与欲望,各个争先恐后,打破了一次次机械枯燥的练习局面,再也听不道抱怨鞋子都弄脏了的声音,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耶,我成功逃离了、哎呀,他又被猛兽“吃掉”了”的课堂氛围中。5.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小黑板讲解分析蹲踞式跳远的力学原理与技术特点。6.利用挂图直观教具讲解腾空步和空中蹲踞姿势的要求,以及落地的方法,然后教师完整示范蹲踞式跳远2~3次。7.原地跳起空中模仿蹲踞姿势的练习。8.跑跳后接腾空步练习9.短距离助跑,保持腾空步动作,用头顶悬挂在沙坑上方的高物(如排球等)10.4~6步助跑跳远练习。11.加长助跑跳远练习。12.全程助跑跳远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1.全程助跑跳远练习。2.教师示范讲解跳远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教师跑的路线、步伐、节奏、速度以及与踏跳的衔接。3.原地模仿起跳练习4.上一步或连续上一步起跳练习5.跑动中完成起跳技术模仿练习,体会起跳蹬摆技术的肌肉用力部位、顺序、方向和节奏。6.3~5助跑,踏俯角助跳板起跳练习,体会充分的起跳动作7.3~5助跑,在离起跳标志2米左右处放置一个高约50~60厘米的跳箱,学生起跳后,摆动腿踏在箱盖上。9.4~6步助跑跳远。10.8~12步助跑跳远。11.全程助跑跳远练习。

第三课时教学安排:1.教师示范讲解丈量步点的方法(走步式和跑步式)2.学生自主或友伴丈量步点练习3.全程助跑跳远练习4超越自我全程助跑跳远练习5.挑战对手全程助跑跳远练习6.测评(你评我评他评大家评),检查教与学效果。

(四)教学中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 技 术 环 节 常 见 错 误 产生原因 纠正方法 ?? 助 跑 技 术

1.助跑步点不准

1.开始助跑的姿势不固定2.助跑加速不均节奏和步长不稳定 1.固定助跑的启动方式,正确使用助跑标志2.反复跑步点,固定加速方式,确定和掌握助跑节奏

2.最后几步助跑减速

1.步点不准,最后几步步长过大或过小2.急于做强有力的起跳,造成起跳前身体重心过分降低3.害怕犯规或害怕跑快了跳不起来4.快跑中起跳能力差,跑快了跳不起来

1.技术上强调跑的动作要正确,跑的路线要正直,并反复跑步点2.改进起跳技术,体验有效利用水平速度去提高跳跃远度3.语言提示学生跑过跳板,帮助学生树立用速度争取远度的助跑意识,消除害怕心理4.让学生踏在俯角斜板上起跳,提高起跳速度,改进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 起跳技术

1.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1.起跳腿力量素质差2.摆动腿摆动速度慢幅度小3.蹬伸用力时机掌握不好4.起跳腿落地太重或落地时身体重心下降

1.做各种发展腿部力量的跳跃练习2.起跳中加大摆动腿的速度和幅度3.做高重心的最后几步助跑和起跳练习4.体会起跳着地瞬间上体向上提的肌肉本体感觉

2.制动式起跳

1.对起跳技术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保持高的水平速度的意义认识不足 2.最后一步起跳腿上板不积极3.盲目追求过高的腾空高度 1.建立正确的起跳技术概念,正确认识水平速度对提高跳远成绩的重要作用2.强调起跳前助跑的高速度、高频率,保持跑的动作结构,加快上板速度3.在斜坡或俯角跳板上做低平腾空轨迹的跳远练习

3.起跳方向不正

1.最后几步助跑的路线偏斜和起跳时身体侧倾2.摆动腿摆动方向不正3.起跳中身体积极前移不够

1.强调跑的直线性和向前的效果,按造划好的直线反复进行助跑和起跳2.反复进行起跳的模仿练习,体会头和躯干成一直线且稍仰头的感觉 3.在教师提示下练习起跳摆腿4.完整的跳远练习,体验跑过起跳板或在俯角斜板上起跳的练习? 腾空技术

1.起跳后身体前旋

1.起跳时上体过于前倾2.过早地向前收起跳腿3.急于做落地动作

1.4~6步助跑跳远,要求起跳时身体保持正直,目视前方2.起跳后跨步飞跃设置离跳板2~3米处的软障碍后,摆动腿落入沙坑的练习3.反复进行腾空步练习? ? 落地技术

1.着地时小腿前伸不够

1.上体过分前倾2.腰腹肌力量和下肢柔韧性差 1.做立定跳远练习,要求落地前小腿尽量前伸2.短、中距离助跑跳远,着地前高抬大腿3.4~6步助跑跳远体会落地前伸小腿技术4.发展腰腹肌力量和下肢柔韧性

2.着地后臀部后坐

1.着地后膝关节没有及时缓冲2.身体重心没有及时前移3.摆臂动作不正确

1.做落地的模仿练习,要求及时展髋、屈膝和向前送髋2.专门练习落地技术,掌握好及时前移重心的时机3.模仿落地的摆臂练习?

三、教学建议 ?? 1.做好课前检查,严禁学生带小刀、钥匙串、圆珠笔等硬物放在口袋里。每次练习前必须充分做好专项准备活动,特别是对下肢做重点活动,以保证练习安全。 ?? 2.上课前,教师应认真检查沙坑是否松软平坦,清除沙坑内杂物(如石子、树枝、碎玻璃砸等异物),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 3.在运用游戏和比赛教学方式时,要特别强调练习的安全性、秩序性,让学生量力而为。 ?4.练习时应注意调控运动量、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谨防学生在疲劳时发生跟踺断裂、胫骨骨折等严重事故。

5.当学生在起跳中出现明显错误时,教师应及时提示学生缩短助跑距离,以简化练习的条件,并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纠正缺点的专门性练习。?? 6.由于青少年的运动器官和心血管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重或静力性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建议多运用各种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从而提高立定跳远成绩。

第11篇:狼教学设计(公开课)

30、狼 教学设计

龙里县民族完全中学语文组:郑莉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作品;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文言词汇,读懂文章的意思并积累一些成语;3.朗诵文章,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中心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悉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2.学习屠户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练习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熟读成诵能力。 教学难点:文言词汇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前预习:

1.查找作者蒲松龄的相关资料。

2.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字词题目,力争把课文读通顺。3.结合课文注解,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狼的形象导入

二、理解课文

1、通过完成学案自检1了解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

2、通过完成学案自检2扫清字词障碍。

3、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等方式熟读课文并抓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4、归纳文段大意。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分别用带有“狼”字的二字短语概括)

________狼 → ________狼 → ________狼 → ________狼

5、第二部分可以用 ________狼 进行概括。

6、学习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7、背诵全文

三、诵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这篇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 狼不像羊那样温顺地吃草,更不会象狗一样驯服的看家,它是以别的生命为生命依托的猛兽,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面对此类凶残的敌人,我们要勇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但同时,我想,无论什么样的生命之间,都是可以架起一座桥梁的,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此才变得更加的美好。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和狼有关的成语俗语:

2、多角度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狼: 推荐书目:《狼王梦》、《残狼灰满》、《狼图腾》、《丛林之书》

六、作业:完成学案上课来不及整理填写的内容,背诵全文

七、板书设计:

蒲松龄

惧 妥协

御 智慧 杀 正义、斗争 笑

第12篇:《比一比》教学设计(公开课)

《比一比》

中国电信 田晓梅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1-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 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 的数据分析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4 分钟)

同学们,你从预习中了解到哪些知识?老师也组织了班里的两队

1 伍开展了一次“投球比赛”。(播放视频)

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20分钟)

1、合作讨论。

读懂统计图,提取数学信息,讨论两队的实力。

2、小组汇报。

(1)两组的人数不等,是这一场比赛的特殊情况,能不能根据总数的多少决定输赢呢?为什么?

(2)能不能根据某个人投球最多的个数来评价呢?为什么?

3、解决问题

(1)怎样求平均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你能想出哪些办法? (2)组织学生介绍办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移一移,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投得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投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方法二: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人数,并说明这样的计算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投球的平均数,它代表整个队投球的整体水平。)

2

4、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女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投6个,1号队员你投的是6个吗?(不是)

师:那怎么变成6个了呢?(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投得少的队员,使他们投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6个就是代表整个队的整体投球水平)

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或者计算的方法求出了每队投中的平均数,知道了每个队投球的整体水平,并评出了获胜的队伍。

5、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老师根据实际生活提供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信息:考试中的平均分、家庭月平均收入、平均每月用电量。

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15分钟)

(1)期中考试的成绩。 (2)小熊冷饮店进冰糕。 (3)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

3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下节数学课上我们再好好交流。

五、布置作业:(1 分钟)

1) 完成本课题后面的练习;

2)想想并列举我们生活当中涉及到的平均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列算式

男生队的平均数: 女生队的平均数:

4

第13篇:公开课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本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轨迹和时间的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结论得出、误差分析等实验方法。

本节教学的难点:于实验探究的思路、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过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的大小,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领悟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

通过课上观看图片,从生活中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直觉经验和逻辑推理的矛盾,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明确本节的研究目标,通过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体验成功的愉悦。 2.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

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采取了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测量,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愉快地、自然地、主动的探究新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学中创设物理情景是教师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引导学生来探索规律并让学生试着自己得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 突破方法,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采用:“复习提问—直观演示—分析讨论—实验探究—揭示规律—巩固知识”并辅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实验器材】

1、演示实验:硬(薄)纸片、牛顿管、多媒体设备;

2、分组实验:打点计时器、纸带、交流电源、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导学:刻度尺为什么可以测量大脑的反应时间?

二、新课教学

(一)自由落体运动

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实验1:硬纸片和薄纸片,由同高度同时下落

学生实验2:硬纸片和薄纸片,且小纸片揉成团,由同高度同时下落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进而对原有的观念产生质疑, 猜想: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问题导学:若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仅受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演示:管内空气近似抽空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 演示:管内充满空气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证实猜想: 真空时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①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②特点:a、初速度为零 b、只受重力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理想化模型,实际生活中在重力比阻力大得多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阻力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学生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问题导学: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根据实验

问题导学:自由下落很快,怎样抓住它运动的轨迹?

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相片

重物自由下落时用打点记时器打出的纸带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数据。 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教师引导: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呢? 学生回答:

A、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差ΔX=aT2

B、根据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计算各点速度大小,再由V=at,看V与t是否是正比的关系„„

同学根据刚才提出的方案,判断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数据验证,假设成立。此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题。掀起课堂气氛的第二个高潮。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问题导学:重锤和木块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由牛顿管实验所知的,不同物体在仅受重力作用时的下落快慢相同,既而得出不同物体下落时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g 1.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方向:竖直向下。 让学生阅读书中“自由落体加速度”部分,得出:

2.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 3.一般g取9.8m/s2或10m/s2。

(教师引导学生:由牛顿管实验所知的,不同物体在仅受重力作用时的下落快慢相同,既而得出不同物体下落时具有相同的重力加速度g)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问题导学: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学生推导:

(三)课堂小结:

(四)小实验:学生互测反应时间

五、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二、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g值

大小:通常g=9.8m/s或g=10m/s

方向:竖直向下

三、运动规律

V=g t

2

2

2

h=

12

g t 2V=2gh

第14篇:公开课教学设计4下

材料封面:

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

霍邱县三流乡曹墩学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流乡曹墩学校 时 峰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15篇:《雷雨》教学设计(公开课)

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读中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播放雷雨时的多媒体课件)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指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三、预习反馈,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内容 小组内汇报 2.学习生字词

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生字词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示生字词) a.找一位同学起立单独读。

b.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1人)谁还能像他这样当小老师?(1人) c.读得可真不错,我们可以用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记住这些字呢? d.下面让我们进入“回声谷”。

e.再让我们一字开花读。第一个词谁来?„„

f.去掉拼音还会读吗?男生领读,女生跟读—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 3.读课文 逐段读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象?

2、学生默读,思考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

)、(

)的景象。

3、汇报。

4、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也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部分来写的。

5、读文,思考。

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描写雨前、雨中、雨后的分别哪几自然段?

6、汇报,相机板书。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激发兴趣。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非常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地里禾苗绿,落到水里看不见。(课件出示)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雨)

2、板书:雨。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联系生活实际,指名学生汇报(蒙蒙细雨,雷雨、雷阵雨、暴雨、毛毛雨、春雨„„)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什么雨呢?(板书:雷)请学生一起跟老师写雷字,齐读课题两遍。 大家想不想知道雷雨是什么样子的呢?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好,那让我们走入课文,去感受下雷雨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完后老师要请同学来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吗?(雷雨是先打雷后下雨;雷雨时风很大的;下雷雨还会有闪电等)

1.(出示生字卡片)压

虹 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认,认对了带领同学们读三次。 2.(出示多媒体课件)生字都会认了,现在让生字回到词语里,咱们来开火车读词语,火车火车谁来开?请学生读,读对了大家就跟着他读。 指导读好“压下来”,“垂下来”两组轻声的词语。

3.词语回到句子里,理解压和垂。(看课件图片比较)指名学生动作展示压,动画理解垂。

好,同学们,四个生字特务被我们一一击破了,也理解了压和垂两个字的意思,现在我们进入课文。

一、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好了句子,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下雨时?指名回答(456)

自然而然前面123就是下雨前,后面67就是下雨后。(出示课件,三种不同颜色,请学生标出来。)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请柯思怡同学读课文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雷雨前是什么样的景象?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的? (1)理解第1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汇报。

②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师:是啊,你看!(出示黑沉沉的乌云,体会云层很厚很低。)云已经很厚、很低、很重了,就要掉下来了一样。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害怕,不安) ③指导朗读。

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我没有感觉到这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师引读:满天的乌云„„) 师:读得多好啊!让老师感觉到有51朵乌云一起压下来了!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①过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学生读,老师读,学生动作演示)(请同学们站起来,现在你们都是操场上的大树,,当一阵大风吹来时,学生的手臂就是树枝,在风中摇摆不止,而老师对着这些摇摆不定的大树进行采访,学生连连说“风太了,我停不下来。”“我快要被吹倒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这时他们就是大树,他们就是在风中摇摆的树枝。)

出示图片,说忽然一阵大风,吹得————————————。(学生动脑想,指名回答)“风太大了,把人的眼镜吹到地上了。”周老师马上说:“是啊,周老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有学生说“一个人开着摩托车,风把他的帽子吹走了。”周老师马上说:“对呀,所以我们开摩托车要戴头盔,注意安全。”二是从学生语言发展的方面去肯定他。如:有学生说乌云像石头一样压下来。周老师就说:“你已经会用比喻了。”当学生在说话中出现一些好词时,周老师会提示学生:“他刚才哪个词说得特别好?”

③演示点拨:蜘蛛害怕了,直直地滑下来逃走了。(出示闪电、雷声老师也让学生说说:蜘蛛,你为什么要逃走啊?(害怕)是呀,风太大了,连蜘蛛都吓跑了。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的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

)越来越(

)。

师:你能用“(

)越来越(

)”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出示:(

)越来越(

),(

)越来越(

)。 师:谁能像课文那样用上两个“越来越”说一句话呢?(指名说)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也越来越流利了。

3.有感情朗读。

师:打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安全知识呢?天空的乌云黑沉沉的,雷雨前的空气真闷呀,让我们带着害怕的心情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1——3自然段)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2、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再来读。

3、读中体会雷雨中的景象。①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雨越下越大。„„(生齐读第5自然段) ②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 从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乐,雨声也小乐。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伴随音乐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再来试一试。

4、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①自读感悟。

师:渐渐地,渐渐地,雨停了。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你读一读

7、8自然段。②指名汇报。

③师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 ④感情朗读。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 ⑤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6 小练笔

出示: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

师:抽几位同学的,让她读自己写的,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 雨后的空气多么清新,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三、

感情朗读,回归整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师: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九、板书设计

叶不动 枝乱摆

雷雨前:

乌云 压下来──刮大风──电闪雷鸣

蝉不叫 蜘蛛逃

18、雷雨

雷雨中:

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小了

雷雨后:

天亮了 空气清新 雨停了 彩虹 蝉蜘蛛 青蛙

第16篇:《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赛课《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行一组新的课文的学习。先来看单元导读 。请一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组导语为我们的课文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请大家记住这两个词(环境 心理)。

好,我们进入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二、出示课题、解题

1.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出示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被公认为世界文学泰斗。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2.今天让我们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这位大师的语言和思想吧。

三、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小说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

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 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3.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4.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说到环境描写,我们并不陌生,透过《桥》中的洪水,我们看到了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老汉;《草船借箭》中的大雾,成就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穷人》中的环境描写,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5.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6.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探究“穷人”并不“穷”

1、感悟桑娜的善良

师:出示: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其实他们很“勤劳”、“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 学生探究

出示重点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段心理描写直击桑娜矛盾坚定的内心,把他们抚养成人,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的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看似矛盾,反映了桑娜的善良品质。)

师:同学们,善良的桑娜出于对孤儿的同情、关心,毅然把他们抱回了家,并且让他们与自己的五个孩子睡在了一起,看着七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桑娜又想到了哪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9-11自然段。(生自由朗读) 师:桑娜在等待丈夫回来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生: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 生:担心责备。

生:担心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新压力。 师: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板书:善良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

2、感受丈夫的态度 (1)、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又会怎么说呢? 分角色读12——27自然段,感悟,在书上圈圈划划写写。 (2)、交流:桑娜的丈夫做出收养的决定也是很难的,从什么地方可以体现呢? A.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问:(熬)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渡)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

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B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严肃、忧虑;搔搔后脑勺。嗯,你看怎么办?)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

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恩,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C、是呀,渔夫做出决定心里想到了很多,这就是渔夫的心里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朗读指导:

① “嗯”, “哦”读音、意思。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严肃;商量的语气)(关注这件事了;安慰桑娜) ②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

(女生旁白男生读对话)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地勤劳。

六、体会“心心相印”

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体会一下说说…… 这些话桑娜说出来没有?

2、对呀,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我们来读这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3、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

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文章的悬念终于解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七、情感升华

本文的题目叫做《穷人》,但是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全文“穷”意浓浓,那现在老师把这个“穷”字擦去,那你们将给课文取什么题目? ——好人、善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句子:

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

第17篇:拔萝卜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拔萝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5---56页“拔萝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出谜语

师:耳朵长,尾巴短,爱吃萝卜,爱吃菜。 生:小兔。

2、猜一猜

师:小黑免和小白兔是两个懂事的好孩子,这个星期天,小黑免和小白兔一起到地里帮妈妈拔萝卜,(教师板书课题。)为了调动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黑免和小白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

1、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小黑兔和小白兔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了多少根萝卜? 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根萝卜? „„„

(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部分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一:小黑兔和小白兔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师:我们今天就来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这个问题。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36+23=)

师:你们会计算这个算式的得数吗?(等于59) 方法1: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方法2:用计数器的方法计算。(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方法3::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边写竖式边介绍: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先算个位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谁能把计算竖式的过程说一遍,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6加3等于9,再算十位3加2等于5,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森林医生。天快黑了,小白兔和小黑兔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森林小医生正在给大树爷爷治病,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

2、森林音乐厅。

3、淘气的小狗。

4、淘气的小兔子。小白兔想要吃这几个萝卜,只有算对了算式上的数才能成功的吃到萝卜,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5、孔雀开屏。

6、蚂蚁找家。

7、小鸡找妈妈。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拔萝卜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36+23=59(个) 十 个 3 6 + 2 3

5 9

答:一共拔了59个萝卜。

第18篇:海燕教学设计 公开课

《海燕》教学设计 公开课

【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通过课件来观看这一幅图:

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成员程菲、杨伊琳、李珊珊、何可欣、江钰源和邓琳琳站在金牌的领奖台上。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得金牌的过程。程菲是一个老将,她的失利,从平衡木上摔了下来。后面年轻的选手顶住了压力,很自信很完美地继续走下去,克服了心里压力。最后程菲也自信地克服了自己的内心压力,完美地完成了她最拿手的自由体操,战胜了实力相当的美国队,为中国人民拿下了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在空中飞翔的那一刻,她们的姿态就像海燕一样,在国家体育馆上空飞翔,他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勇敢自信地继续飞翔,并把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为什么说他们像海燕,而不想海鸥?理由就让高尔基来告诉我们吧。让我们走入课文《海燕》。

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一说所了解的高尔基。(自由作答,互相补充) 2.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高尔基,俄国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

三. 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圈画批注出生字词,理解字义,并标序文段。(朗读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初步感知酝酿情感)

2.听录音朗读。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朗诵者感情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 质疑探究

1.同桌互动,思考交流:从文中找出,海燕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海燕是暴风雨的预言家

2.小组讨论交流,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场面?各个场面中海燕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1:根据暴风雨来临前的时间段寻找 明确:三个场景画面

a.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暴风雨酝酿中(1-6)

b.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暴风雨逼近(7-11)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暴风雨临近(12-16) 教师点拨2.根据上面的三个场面,分析海燕的表现: a. 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b. 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c. 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 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高尔基在当时那样一个紧张的社会气氛当中,有着闲情逸致来描写海燕吗?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思考交流: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点拨:海燕在暴风雨的表现我们可以概括出它一系列的品质,从而在这些品质中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

明确: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拨:类似于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明确: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 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暴风雨”,虽然不像战争年代具有斗争性,但是依然具有挑战性,而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像高傲的海燕一样,坚信自己的信念,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人生的标杆直跑,暴风雨越猛烈,你就会变得越坚强,暴风雨也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七. 布置作业

1.作品为什么还写其他的海鸟? 2.文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暴风雨酝酿 逼近临近

海燕 → 高傲地飞翔 搏风击浪 胜利的预言家 欢乐

↓ ↓ ↓

勇敢坚强 乐观自信 富于献身精神

第19篇:校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授课人:xxx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他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起语文活动.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品味重点段,句,词,从而理解课文.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又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出示课题,读题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美丽的秋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二,细读课文,自主探究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课文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秋的景色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3.你喜欢哪个时间段的三峡 选择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品一品.4.交流:第五六自然段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身临其境.好一个幽静的夜,好一幕令人陶醉的月色!(点)\"这一天,正是中秋.\"其实作者早就期盼这一天了,早就想领略中秋之夜三峡的迷人风光了.你读到这句话了吗——\"夜,终于来了.\"回读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欣赏了一天之中三峡的美景,秋天的三峡真是变化无穷.在你眼中,秋天的三峡是怎样的 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幕景色,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四,巩固提高,课堂作业

1、本文文质兼美,精彩词句层出不穷,请你摘抄好词好句,形成积累。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五:课外作业:课外读一读老师发下来的资料,讨论读后感受。 板书设计: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三峡之秋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校际公开课

三峡之秋

执教:xxx

2011年11月17日

第20篇:《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3、初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可爱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重点:目标

1、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听着这优美的歌曲,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你们想不想去草原看一看呢?

今天,我们就随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做客,一起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家作品

同学们,你们对老舍先生了解多少呢?谁起来介绍一下。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话剧《茶馆》、小说《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等。现有《老舍文集》出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渲染迂回玻璃彩虹马蹄羞涩摔跤

襟飘带舞勾勒高歌一曲蒙汉情深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它学生帮助解决。

出示练习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2)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3)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4)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表现效果。也表示夸张的描述。()

(5)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6)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四)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描写了作家做客草原的哪几个画面?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生自由交流,明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画面:草原美景——迎接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启发学生说出对草原的印象。

理清了课文顺序,大家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对大草原的印象吗?

生答。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呢?生回答,师板书:美

(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美呢?)

生答。师板书:美(风光美、人情美)

(五)课内积累。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多读几遍最好记下来,积累下来。

老师这儿带来了几幅草原图片,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形容或描述一下吗。

师出示图片,生用积累的语言来描述。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丽可爱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积累有关写草原的诗句、成语或句子,下课。

板书设计:

风光美

草原——美

人情美

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