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2 07:52:5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了解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增强了动手实验能力。

3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实验观察实验。

过程与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并能对所学的知识迁移,能运用到实际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在师生活动中,增加情感交流,使学生保持乐观的学习态度。

2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3、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化学信息,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白磷、红磷、热水、蜡烛、碳酸钠、稀盐酸、火柴、薄铜片、导管、烧杯和细口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化学世界。顺势揭示课题 :《燃烧和灭火》。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特征和本质。

2、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说出二者的联系。

3、知道常见失火的灭火方法。2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的自学课本128-132页的内容,结合实验,然后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们来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准确。

写出镁、铁和磷燃烧的红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导学中的图片,说出燃烧有哪些特征?什么是燃烧?

依据上述所学,你能推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吗?

观察燃烧条件实验,回答129页问题后,再指出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完成灭火原理的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实验分析。 指出火灾实例的灭火方法,说出火灾中自救措施。

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⑴、学生依据自学指导,自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⑵、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有秩序地交流自学情况;难度较大的能够展开讨论,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⑶、教师做好巡视,学生在讨论阶段,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争论分歧适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 成果检测 交流释疑

1、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

2、不同意见的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难度的问题教师点拔讲解。

(一)燃烧的含义。

11、写出镁、铁和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2、结合燃烧现象的图片,说出燃烧有哪些特征?

33、什么是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11、依据上述所学,你能推出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吗?(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发展学生的思维。

22、观察燃烧条件实验,回答129页问题。

33、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44、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有不足吗?(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不迷信教材权威,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三)灭火原理

依据燃烧蜡烛的灭火试验,描述实验现象,作出实验分析,最后总结出灭火原理。依据实例找出灭火方法,总结火灾中自救措施。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1归纳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疑惑。 当堂训练。

1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④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用扇子扇炉火,炉火更旺,其原因是(

)。

A

3、空气流动使蜡烛接触的氧气减少 B.空气流动带走燃烧的热量使烛火的温度低于蜡的着火点 C.炉中燃烧物量大,放热多,空气流通不致使炉温降低很多,却使供给的空气增加 D.使蜡烛的着火点降低 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

,其原理是

4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请你再举两种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

布置作业

课本135页第2题和第6题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含义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三)达到着火点。燃烧三个条件之间的关系: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灭火原理灭火的根本:破坏燃烧的条件。

三、常见灭火方法和自救措施 教学反思:

本课题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习的主要障碍点在于着火点的认识,通常大多数学生理解灭火原理时会把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误认为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容易混淆。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燃烧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化学世界。顺势揭示课题 :《燃烧和灭火》。

利用活动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图片、实验以及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思路为:

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感悟燃烧的条件。

2、学生观察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3、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观看图片以及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培养两种学习,

1、探究学习:在实验交流中探究学习;

2、合作学习:在实践合作中交流学习。

利用活动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图片、实验以及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思路为:

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感悟燃烧的条件。

2、学生观察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3、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观看图片以及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培养两种学习,

1、探究学习:在实验交流中探究学习;

2、合作学习:在实践合作中交流学习。

利用活动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图片、实验以及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思路为:

1、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感悟燃烧的条件。

2、学生观察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3、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观看图片以及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培养两种学习,

1、探究学习:在实验交流中探究学习;

2、合作学习:在实践合作中交流学习。

推荐第2篇: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校内研讨课《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组邓玉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自2008年奥运会后,今年8月我国又成功主办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精彩的一幕再次展现给大家:

【投影展示】视频:大运会点火仪式

师:那你们知道火的历史吗?

【投影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近代:内燃机、蒸汽机广泛的应用;④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让学生理解燃烧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本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产生较高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

师:火对于人类很重要,但也会带来灾难。

【投影展示】一些较大火灾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明白燃烧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灭火)

师:那么,如何使可燃物燃烧起来,又如何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投影展示】课题:燃烧和灭火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针对学习预案,分小组讨论本节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课题一:燃烧的条件。

学生活动三: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投影展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学生活动四: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投影展示】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师:提问: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如果正在燃烧的雄雄大火

1突然被破坏了一个或几个条件,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探究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学生活动五:小组探究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学生活动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通过探究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破坏燃烧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既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所以灭火也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板书】燃烧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原理: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投影展示】 探究课题二:促进燃烧的方法

学生活动七:小组讨论促进燃烧的方法

【投影展示】促进燃烧的方法

【投影展示】探究课题三:列举一些生活中火灾防救和逃生的例子

视频一:火灾现场

学生活动八:讨论火灾自救的方法

视频二:火灾自救方法

【投影展示】小结火灾自救小常识

学生活动九: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投影展示】课堂闯关

1.用化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煽风点火釜底抽薪

杯水车薪人要实,火要虚

2.在一个城镇的一家临时饭馆里,它的厨房用的是煤气作燃料,电线在房内乱拉,在晚上营业时,师傅不小心,把锅里加温的菜油引燃了,燃起了熊熊大火,厨房里的师傅们都立即行动起来参加灭火。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也在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课后作业】

根据学校建筑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

【投影展示】

承诺

珍爱生命,防止火灾,

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其次是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实验。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加入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得出结论;对“灭火原理”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

另外,本节课充分地整合了“资源管理库”中的可用资源。如:大量和燃烧相关的图片以及“火灾和自救”的视频资料。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远教资源的优势,更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习不仅充满了乐趣,而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容易!

推荐第3篇: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南网头中学 高丽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利用对比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能利用探究实验归纳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学习分析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利用实验现象分析灭火的原理,总结灭火方法。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所以,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燃烧条件 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物质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火吗?

多媒体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近代:内燃机、蒸汽机广泛的应用;④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

师:那你们知道火的历史吗?熊熊的火炬让我们感受到神圣和力量,无情的大火又使无数个幸福的家庭遭受灭顶之灾。

那么,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旦发生火灾怎样灭火?

活动2【讲授】燃烧的定义

课件:木炭、硫、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小组讨论 、概括燃烧的定义。

活动3【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燃烧的发生有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1:从下列仪器及材料中选择你所需要的,设计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小块煤、小石块、蜡烛、烧杯、坩锅钳。

学生上讲台汇报自己组的实验方案,各组交流后完成实验。

方案:(1)用坩锅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煤,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学生实验后记录现象、分析。 探究实验2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沸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向水中通入氧气。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下列问题:

(1) 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 总结并板书:燃烧需要的条件

提问:如何使薄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 活动4【练习】解释现象

1.咱们国家解放前人们迷信,在农村有古坟闹“鬼火”和茅草垛遭“天火”的传说,请你解释这些现象。2.蜡烛容易点燃,煤不容易点燃。 3.煤炉火越扇越旺。 活动5【导入】怎样灭火

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学生回答:

1、吹灭。

2、用水浇灭。

3、倒扣在烧杯中。

4、剪掉烛芯。

5、沙土覆盖。

6、利用CO2气体灭火。活动6【导入】灭火原理

探究实验3: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提问:请同学们总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总结: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只要破坏三个燃烧条件中的任意一个,燃烧就会被终止。

板书:灭火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空气)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活动7【讲授】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不同 注意:物质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防火、灭火方法有时不只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往往可能同时破坏几个条件。 活动8【练习】解释灭火原理 练习:说出下列灭火原理 1.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2.烟头引起棉被着火,可以用水扑灭。

3、身上着火,就地一滚。

4、油井着火,我灭火队员采用在井口点燃炸药灭火。

5.麦田起火时,在失火区附近割掉一片麦子。6.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提问:在火灾发生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姿势逃离火场?

活动9【讲授】火灾逃生方法

教师:火灾发生时,应该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

1、切勿惊慌,要保持镇静,辨明方向,迅速逃生。

2、不入险地,不贪财物。

2、湿被裹身,匍匐撤离。

4、善用通道,莫入电梯。

5、火已及身,打滚灭火。

活动10【活动】学生小结

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荐第4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姓名:李彦单位:晨曦中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册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经常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并且还经常是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火灾中的正确处理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学难点为灭火的原理正确应用。

2、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和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点要放在燃烧条件上,难点饭放在灭火原理的应用上。

3、学生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本次授课的班级处在初二学期末阶段,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和原因;

2、学会在火灾中自救;

3、通过燃烧条件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4、通过对假设火灾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燃烧的用途和危害使学生形成“燃烧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

2、使学生树立可燃物是燃烧的根据,氧气和温度是燃烧的条件, 氧气和温度只有通过可燃物才能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灭火的原理正确应用

突破重点难点策略:利用大量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

缺 一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七、课后总结与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我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上课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处理教材上总想追求探究活动的影子而忽略了教材编写时的科学安排,造成时间没少用学生掌握并不理想。还有就是在制定目标时比较空泛没有落实到实处。

选其一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学案)

火柴的成分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当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发火,从而引起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燃烧,这样火柴便划着了。

打火机的结构

练习:

经典战役回顾:

②料 ①压电陶瓷 (产生电火花)

③通风口

④铁皮

⑤燃料(丁烷)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 这一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智力比拼: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多轮狂轰滥炸,导致了附近的几百口油井被炸,大量石油向外喷射,燃烧造成冲天大火。

(1)同学担心,如果熊熊大火烧到地壳内产生大量气体和巨大热量,可能会使地球爆炸,你认为这种担心必要吗?试说明理由。

(2)时委派你奔赴伊拉克,去扑灭正在燃烧的油井,你认为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口温度

C.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D.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推荐第5篇: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燃烧实质、灭火的原理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学生通过对火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消防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

JIU JIANG UNIVERSITY

“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课题大纲

姓名:张齐

参赛编号:09

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日期:2012.05.15

推荐第6篇:燃烧和灭火

国培作业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仁和中学彭寿福

一、教案背景:

1.学生:初中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

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质疑,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节课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对自然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亲自实施探究方案→总结归纳形成结论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你听说过刘谦吗?刘谦在春晚表演的精彩魔术,着实让他火了一把,

今天老师也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吗?

【老师】表演“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观察魔术

【老师】在熊熊火焰中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化学

原理,你想为这一魔术解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7.1燃烧和灭火

【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燃烧现象?

【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如木炭,硫,铁丝等在氧气中

燃烧。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时的共同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燃烧吗?能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实验

2.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实验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

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教师】在讨论试验2时穿插着火点的概念。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板书: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观看视频。

【老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数学中三角形是

最稳定的图形,现在我们也构建一个三角形,缺少任何一条边也不能形成“火”,

我们称之为“火三角”。

【老师】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

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方法。

【老师】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图片:燃烧的酒精灯、蜡烛、燃气灶、篝火、草原着

火、森林着火,我们是如何熄灭这些火焰的?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灭火的方法。

【老师】以上是生活中灭火的例子。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燃烧的蜡烛,你们会运

用不同方法熄灭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烧杯、石棉网、沙子、剪刀和水,根据老

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组讨论灭火方案,完成实验,并思考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

灭火。

【老师】请大家思考上述不同的方法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它们为何能让火

焰熄灭呢?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老师】板书:灭火的原理

【老师】看到同学们设计的方案我不禁想到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猴学样》,说

一天小猴玩火不小心点燃了一个草堆,猴妈妈急忙拎起一桶水将火浇灭。这一切

被小猴看在了眼里。晚上睡觉的时候,猴妈妈让小猴熄灭蜡烛,小猴拎起一桶水

倒在了蜡烛上,蜡烛是熄灭了,而小猴挨了妈妈一顿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实

际灭火过程中,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学生】听故事,并从中感悟,在灭火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老师】下面的方法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多媒体展示:炒菜时油锅着火、高压

水枪灭火、燃气炉着火三幅画面。

【老师】同学们,你是否发现燃烧与灭火的原理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论采用什

么样的方法灭火,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灭火时只需阻止一个条件即可。

【老师】同学们知道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还有专门的灭火器具呢,我们学校就

有,对于灭火器你们一定很陌生,接下来我们观看一段视频学习一下灭火器的使

用方法和适用范围。

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

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接下来我们观看视频。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不慎打翻酒精灯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B.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石油油井着火,用大量水浇灭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4、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没有达到着火点B.无水酒精是液态

C.没有与氧气接触D.无水酒精挥发快

5、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

在灭火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灭火的是()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C.设法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D.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

D.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7、用水可以灭火,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水蒸发吸热,提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大量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大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

D、水的密度大于空气

8、某商学院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四名女生从六楼跳下当场身亡,为此,专

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

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沿楼梯迅速下楼B、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C、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D、封闭房门,沿绳索下坠

9、《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

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条件回答: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0、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釜底抽薪、杯水车

薪、钻木取火。

(四)小结

学习了以上知识,你能对老师做的小魔术解密吗?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

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密魔术,讨论交流本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131页,

2、5、6

(六)附板书设计

7、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六、(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2)

氧气(2)隔绝氧气(3)温度

达到着火点(3)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节课的收获。

七、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推荐第7篇: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我认为不足之处有: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推荐第8篇: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教师成家庆

通过“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此外,我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之白磷燃烧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让学生来操作,效果打折扣。

2、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并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推荐第9篇: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于忠勇

经过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来逐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而不是老师念,学生写和记;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和思考,教学中不能为了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殊不知赶进度会使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清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度。

二、学生课前预习

之前有一种学习方法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主要是让学生对于本课题的知识点有个大体的认识,并确定自己听课的重点在哪里,而学生往往是不会课前预习,如果老师给留下预习某一课题的作业,学生经常只是简单的看看书,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印发一些“预习学案”或者在导学案中加入预习部分来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效果。

三、注重知识的落实

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之中表现很积极,但是课后习题却不会做。我分析,主要是这部分学生在听课中偷懒了,跟着别人的话后音来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部分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自己站起来回来,而不是集体回答。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断改进,相信自己会进步的地更快!

推荐第10篇: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通过“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也有所体现。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使 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一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有的时候不够简洁,提出的系列问题有的还有待进一步着商,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二是学生的参与度尽管较以前的课堂有所提到,但力度还不够,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三、对学生的第一个实验即猜想影响燃烧的要素时,实验是我都给设计好的了,学生只需做实验即可轻易得出,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的发展,课后我想完全可以只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小组去设计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做的具体好处我认为是:让学生从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如果重上这节课,我会一开始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我再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合理适度的掌握好放与收,也就是说驾驭课堂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第11篇: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从燃烧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各种储备,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整理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如此,当学生建构出燃烧概念后,我及时大力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合适,如果让学生总结共同特点的时候,直接告知学生,这样总结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燃烧的概念,问题的导向性更明确,学生的思路也清晰。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再看视频,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所需,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但是,在安全教育上,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的问题,本节课安排的学生实验设计许多易燃物,学生的课桌上也有许多书本没有完全清理,我没有及时强化学生清理课桌上的纸张等易燃物,留有安全隐患,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相关问题。

第12篇:《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类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就是无意识的利用了火,学会了燃烧。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微课视频等教学手法综合应用。让学生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很多伤痛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通过适当的练习,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化学来源于生活。最后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高中教材演示实验——吹气生火,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吹口气棉花团也燃了,滴几滴生活中常见的水棉花团也燃了,是为什么就燃烧起来了?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紧接着微视频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揭露问题核心,逻辑思维严密,通过问题层层递进,总结知识。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趣味实验,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紧接着用辩证的思维引出,知道“生火”还得学会“灭火”,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灭火的原理。最后科教视频展示火场自救和逃生,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这次教学的优点是:

1、课堂引入的实验十分震撼,学生兴趣浓厚。因是高中教材的演示实验,危险系数小,完全可以用于初中化学。

2、大量应用微视频,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大大缩短了演示实验时间,使课堂容量增强,后排同学也能清晰看到实验现象。

3、教师演示实验是基于课本实验的改进,使知识进一步加深,并减少了实验污染。

4、课后练习源于生活中的实例分类,和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做题兴趣浓厚!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1、演示实验时,一定提醒学生吹口气后要稍微等待一下,不要盲目紧接着吹第二口,并且尽量回避让女生上台操作;

2、学案方面,在分析A、B、c时,温度应该加以本节课知识前提,改为:着火点40℃<外界温度80℃;

3、课件方面,在探究如何灭掉一支蜡烛的时候,可以把蜡烛熄灭的方法改进为:学生提到一点就点一下特定的地方,从而呈现。不要最后一起呈现显得比较笼统;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学校的资源设备,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并且从学生的课后练习上反应出来,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13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新华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总34课时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设计人:龚旭辉 审稿人:杨秋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品:

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 五.课时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入新课】: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 【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二:新课讲授: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灭火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火场自救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3.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 :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生自学】:P124____127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一】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活动探究二:】

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 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 2 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一个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取一张纸和一小块木板,分别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交流讨论: 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3 (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 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突显火灾引入灭火

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 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原理。 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 【活动探究三:师生互动,】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

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 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 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 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本节小结: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1、闻到屋子中有液化气味,立即打开排风扇 ②屋外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查看

5

2、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 ②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 ③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 五.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空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

六.课堂作业:P131

习题2

5 七.教学反思

第14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动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题作为初三学生上学期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内容,学生们已经拥有较好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经过几个月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对本课题内容的掌握难度不大,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对于“着火点”的概念理解可能不够,因此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探究,让学生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比较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采用探究式学习;

2.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 1.物质燃烧的条件;

2.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1.蜡烛、小木块、火柴、小煤块、酒精灯、坩埚钳、烧杯 2.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

2.分好小组,并分好工。教学过程:

一、新情景导课

二、问题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牛刀小试:

下列变化中哪一种是燃烧: 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2.食物的腐烂; 3.铁的生锈; 4.动植物的呼吸;

5.点燃火柴。

四、课本回眸: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的收获:

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的定义;

五、课后运用:

1.家庭小实验:同学们利用家用器材制作小火炬,分别将其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燃烧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燃烧的条件想一想有哪些方法灭火。

六、板书设计: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1)

(一)物质燃烧的条件

1.有可燃物

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度(着火点)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

(二)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

七、教学反思:

第15篇: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

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 红磷 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并有一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针对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

点,已有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实验中的 燃烧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 综合启发和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白磷 红磷 开水 烧杯 酒精灯 木条 石块 煤块 试管 气球 玻璃管 橡皮塞 坩埚钳 蜡烛 镊子 蘸有酒精的棉棒蘸有水的棉棒干棉棒

三设计思路

环节1质疑。通过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3 探究燃烧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各小组讨论, 提出可行性方案, 尽可能利用给出的药品仪器设计实验对比验证,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进行展示,得出燃烧的条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 1 -

环节4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将学生的设计的实验与教材124 “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对学生提出的可行性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同时展示改进方案并演示实验。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动画火三角,通过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5探究灭火的原理。在上面基础上,紧接着让学生观看火灾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一些视频。触目惊心的视频,让学生自然想到,如果遇到着火的情况,要减小火灾带来的危害及损失,那应该如何来灭火?出示三支长短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丰富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最后将一大烧杯倒扣在三支燃烧的蜡烛上面,让学生观察哪支先熄灭,分析原因。

环节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 2 -

- 3 -

我的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有可燃物 燃烧、和空气(或氧气)接触

二、灭火方法

- 4 -

灭火

第16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骨干教师教学设计体例:

课题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兴城市旧门学校:周全军

一、设计思路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燃烧与灭火》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已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该课题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再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防火灭火和自救的问题。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课标中学习要求:认识燃烧的条件和防火灭火的方法,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并理解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设计依据: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方法: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①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②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确立依据: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具有适应现代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从而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意: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能量,加速了人们的文明进程。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每年全世界发生的火灾会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那么燃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变化呢?,但当人们一旦失去对火的控制就会形成火灾当你遇到火灾时你会怎样做呢?我们今天继续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内容。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编写说明: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3组图片(最近发生的几起重大的火灾事故和在火灾中死亡数据)作为情景提出问题:当你看到这些图片和听到这些事件后,你首先想到这些事件与什么有关?(火)对于火和这些事件,谈谈你的感受,或者说说还想知道哪些化学知识或者生活常识?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非常兴奋,争相提出他们的感想和想知道的与火有关的问题:火灾太可怕了,如何能预防火灾?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了解可燃物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燃烧?火焰是如何伤害到人的?一些易燃物如何存放或者安全放置?正确的灭火方式有哪些?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火是一种物质吗?为什么产生火灾?为什么有火灾就有烟?烟和热?火对人类的贡献,人离开火,会怎样?燃烧会不会污染环境?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说明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防止火灾的发生,必须了解火是怎样燃烧起来的,即燃烧的条件;有的问题源于我们对灭火原理的了解;燃烧的条件存在于灭火的方法之中,燃烧和灭火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分组分别进行三个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来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 2 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提高] 燃烧条件

[教师引导]:

人们并不是只有发生火灾的时候才需要灭火,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做熄灭火焰的事情。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不同的情况下你都采用过哪些灭火的方法,并说出所作方法的依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收集信息]:

同学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沙子盖灭,隔绝空气;用锅盖盖灭油锅起火,隔绝空气;吹灭蜡烛,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师)什么是着火点?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水并不能灭所有的火;(师)为什么?电路起火,不能用水灭火,会引起短路,电人;金属钠起火也不能用水灭火,钠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燃烧;(师)水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灭火物质,但并不是所有物质均可用水灭火,这说明什么?要了解起火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的起火,采用不同方法;煤气起火,关闭阀门,断绝气源;森林起火,可以挖防火沟,移走可燃物„„

[教师引导]: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其原理都是阻止燃烧反应的发生。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讨论,看看你能得出物质燃烧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吗?

[学生发言,教师记录]:学生举例说明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教师记录学生的例子和观点,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得出结论。

[结合案例,使用知识]:天然气大量泄漏。如果遇到火星,将发生大面积爆炸,现在假设你就是消防队员,到达出事地点,你会如何做?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学生讨论与交流,教师记录并引导]:“关闭阀门,隔绝可燃物”;“只关闭阀门不够,还要勘察漏气的地方,”“(师)同意不同意? ”

“同意。”“疏散人群,保证人群的安全”;“严禁烟火,防止火星、穿防静电的衣服,防止静电”;“防金属碰撞的火星,汽车要远离现场”;“建一个吸收爆炸冲击力的墙,吸收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波”;“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

“;“把天然气转化成一种不可燃烧的物质”;“(师)设想是好的,能否做到,还需深入研究”;“将天然气一点一点隔离出来,到别处燃烧掉”;“(师)可取不可取?”;“是一种设想,在实际处理时,方法越简单越好”„„更多人举手“用大功率的风扇将天然气吹走”;“会有电火花”;“改为人扇”;“用氦气冲淡”„„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多非常好,我们的消防战士,就是使用同学们出的主意:疏散人群,勘察漏气点,堵漏,大面积冲水,降温,稀释泄漏的天然气„„最终解决了这场战斗,化险为夷。 [教师讲解]当火势小时,我们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灭火原理和方法,积极扑灭火灾,让火灾损失最小。但当火势很大,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控制火势蔓延时,保护生命、积极自救就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被困于火灾中,你应如何冷静对待,积极获得消防人员的救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讨论。

(三)、课堂小结: 学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教师强调: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同学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防火的无敌法宝。请同学们课下交流这节课的体会和感受。这节课的作业:社会实践,检查本学校或你熟悉的地方是否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

五、板书设计: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条件

二、灭火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2)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氧气(或空气)

(3) 隔绝氧气(或空气)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他对问题已有哪些了解?他还想了解哪些问题?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还给学生,教师提出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任务,不同的学生均可参与回答,众多学生均可进行讨论和交流。其次,作为化学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广大合格公民,教学目标设定上从以前的重点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形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形成时,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技能之外的情感价值观和科学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和改变。第三,从“唱主角”的地位走到“幕后”,成为一名“导演”,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课上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教师自己不要过早地针对问题给出结论,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边交流,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情感价值观在讨论中不知不觉的形成,更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课上应成为画龙点睛的人,“睛”何时“点”,“导演”如何导,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得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教师职业成为终生学习的职业。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极高,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是由里到外的积极改变,在质疑、争论中反映出学生极好的素质和潜能,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学生快乐、幸福,教师也就快乐、幸福。其次,课堂上学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主人,在交流、在倾听、在反驳、在争论。在此过程中不是没有根据的相互诋毁而是有理有据的争论,好像一场学术研讨会。教师在其中也被深深打动,被他们认真的态度所打动。

第17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岑松江夫人小学

姓名:梁焕明 邮编:528315

QQ826117246

电话:18029251686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自主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建立尊重事实,逻辑推理应以事实为依据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设计意图

《燃烧与灭火》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探究灭火原理等活动,学习如何利用科学知识和规律,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的。

本课教学共分两个活动和一个拓展进行。活动1通过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燃烧” 以及“是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燃烧”的问题,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是可燃物,理解燃烧需要

1 可燃物,培养学生根据事实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活动2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分析盖酒精灯盖和用烧杯罩着蜡烛使燃烧熄灭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维持燃烧的条件,认识燃烧需要空气(氧气),同时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在活动的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会被吹灭?力求使学生知道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接着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尝试设计让木炭燃烧得更旺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出发进行全面考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可提前准备白磷自燃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讨论”和“网上学”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燃烧的原理进行灭火,并学习有效地防止火灾发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三、教学流程

抛出问题、情景引入——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器材与材料:火柴、纸、布料、木片、铁制品、蜡烛、酒精灯、烧杯、水槽、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情景导入

火是我们人类文明的摇篮,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美

2 好的生活。但是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意义十分重要。所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研究《燃烧与灭火》。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问题: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了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 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让学生讨论思考并发表个人意见。

(设计意图:出示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燃烧与灭火

(二)、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抛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质可以燃烧?请小组讨论,把答案写下来,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反馈。

2、小组讨论,完成课本练习。可以燃烧的打勾,不可以燃烧的打。 提问: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三)、活动二: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然后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问题:刚才同学们都说酒精是可以燃烧物,为什么盖上灯帽酒精灯就会熄灭呢?如果用杯子盖上燃烧的蜡烛会不会灭火呢?请同学们试一下。(学生实验)同时教师指出灭酒精灯的方法就是使用酒精灯帽盖上,不能用嘴巴吹灭。

小组再实验来探究: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并

3 及时记录实验现象于课本22页表格上。

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燃烧需要空气(氧气)】。

引出问题:是不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就可以燃烧呢?请同学们看教师实验:点燃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其燃烧的快慢,并说说原因。 观看视频:白磷的自燃现象。 提问:物质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然学生认识燃烧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可以发生。) 小结:燃烧条件 可燃物、氧气、着火点,这是燃烧必须的条件,缺一不可。

(四).探究灭火原理。

当用火不当发生意外或火灾时,我没必须要灭火,怎样才可以灭火呢?请同学们根据着火的条件想想灭火的方法小组交流并反馈,教师归纳。(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

灭火原理:移开可燃物、隔氧法、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下。 练习:说说各图中灭火的原理。书本24页

小组讨论:实际生活中,你知道灭火所用大的材料有哪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的原理以及所用的材料,并从中学会灭火)

(五)、拓展: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媒体 出示课本图。

问题 木炭是一种常见的燃料。木炭燃烧有一个特点,就是燃烧没有

4 木材那么“旺”。如果想让它燃烧得“旺”一些,有什么办法呢? 讨论:分小组讨论,设计使木炭燃烧得更旺的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互相质疑,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观看增氧燃烧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加强燃烧的方法,能做一份合理的实验方案)

(六)、教师小结:课件展示小结内容

燃烧有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燃烧的条件进行灭火,即:移开可燃物、隔氧法、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下。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以后,能合理燃烧,正确用火,如果发现意外失火,也能合理灭火。

六、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是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上完了这节课,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首先,我能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料,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课堂上我积极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让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

讲完《燃烧和灭火》这节课,通过老师们的评课以及个人的体会,认为成功之处有: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实践、观察、记录和交流分析等,让学生把问题逐一解决,真正实现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5 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较好。

3、与传统灌输教育不同,这里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知识,这样更灵活更有效。虽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

4、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有:

1、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及时到位,导致学生探究积极性不能高涨。

2、时间安排不准确合理,对灭火的探究过程不详细。

3、多媒体使用不太熟练,给课堂教学带来阻碍。

总之,我体会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下许多功夫,注重教堂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第18篇: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用措施;

2、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引入】在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你能根据这些现象列举一些使物质燃烧的方法吗?

【回答】用火柴、打火机、烟火、炉火等火源将纸、煤、酒精灯等引燃,用电子打火点烟、钻木取火等

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待征——发光、发热 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引入】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燃烧的现象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就是

【板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练习】课后

1、2题 【作业】课后

3、

4、5

第19篇: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 (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广场举行焰火晚会,

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 (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 (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 (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 (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 (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 (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 (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 (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 (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 (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 (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 (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 (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 (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 (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 (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

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 (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2.实验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环节可以多练习一些生活中的防火灭火的实例,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化学素养。

第20篇: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引入新课

2.5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复习回顾交流

4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

【交流汇报】略

【思考并回答】略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条件

实验探究总结交流

12min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点评】学生探究报告

【介绍】着火点

【小结】燃烧的条件

【思考并回答】略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与讨论】

【倾听】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课堂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引导】

【思考并回答】略

【倾听】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4min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分析小结】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碰撞中激发思维的火花。

课堂练习

3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交流

5min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同学代表上讲台演示其余同学观察并思考】略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3min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4幅与灭火有关的图片。

【分析】

【观看并思考】略

【思考并回答】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2min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认真读图完成课堂练习

【思考并回答】略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

回顾总结

3min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与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回顾总结】

播放录像

4min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和自救》

【观看并思考】略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结束语

0.5min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

七、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从两方面入手,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在注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活动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各占50分。

(1)学生活动评价(分值50%)

“燃烧的条件”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表现评价表

班级姓名学号

评价项目

质 性 评 价

量化评价(等级分)

具体评价内容

填写具体事实

满分

自评

互评

师评

1提出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62做出假设

1、

物质可燃;

2、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63设计实验方案

能否自行设计合理的

实验方案

10

4实验操作

能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效

10

5分析并得出结论

分析推断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66

表达和交流

是否具有与他人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67

反思、提出新问题

物质在其他气体中能燃烧吗?

6等级

50

评语(教师填写)

(说明:

1、等级分的评价标准:单项表现 优——6或10分,良——5或8分,中——3或6分,需努力——2或5分,特优——加2分;

2、等级评定标准:7项总分50以上为特优、45—50为优、40—45为良、30—40为中、30以下需努力)

自评(×40%)

小组互评(×30%)

教师评价(×30%)

总 评

(2)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分值50%)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本课题设计了10分钟测试题(课内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根据结果给学生打分。两次评价的总分即为学生该课题的总成绩。(附《燃烧与灭火》的10分钟测试卷)

《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1.

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

3.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4.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5.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燃烧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时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2.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3.创设问题情景并播放教学录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4.提供一些网上课堂的网址,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有用知识的习惯。

九、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系列实验器材供学生选择,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这点初中老师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

本次课前,我以课本的实验为蓝本演示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的实验,感觉操作较困难,白磷在热水中融化且游动,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作用制氧气不好控制氧气的流量。鉴于此,我作了如下改进,事先收集好一集气瓶氧气,实验时将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看到白磷在水中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且有水柱上升,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并且环保。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另外,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自己要更投入更活跃,学生才可能更活跃更投入,才能使他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附: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与灭火学案

[提出问题]

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燃烧的一种现象。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如镁条的燃烧、,,等。

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假设

1、物质可燃;

2、;

3、。

实验步骤

1、

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

观察常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呢?

3、

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分析实验

请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探究问题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燃烧与物质有关吗?

可燃物才能燃烧

2、燃烧与温度有关吗?

常温下蜡烛不燃烧

点燃后的蜡烛燃烧

3、

烧杯内的蜡烛熄灭了

烧杯外的蜡烛继续燃烧

结论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1)可燃物;(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氧气(或空气)

你所知道的灭火的方法有:、、

二、灭火的原理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牢记下列安全警示标志]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