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沉与浮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23 07:47:0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猜想和验证物体是不是也和盐一样溶解到水里。观察塑料泡沫板和铜板在水中的现象。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感知浮力;第三部分,谁主沉浮。用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 1

1、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如:棉花、海绵、小瓶等。

2、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方法: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在放入水中,每次放入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在书上。

3、教师巡视

4、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

(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增加对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三)感知浮力

1、实验一:

①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应插图,并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技巧:两手分别按压在木板两端或中间,如不平衡,要给以调整,并要求每生尽可能都有操作的机会。

②注意自己的感觉。 ③总结并印证“浮力”的概念。

2、实验二:

①让学生预测沉入水中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②指导实验:轻轻地将浮在水面的物体钩住,但不可离开水面。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不要钩离水面,且要全部沉在水中。

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心要时也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

④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从而体会实验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四)谁主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准备一杯清水、一杯淡盐水、一杯浓盐水、三个鸡蛋。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杯水中,使之沉底、悬浮和浮在水面上。

- 3例如本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所有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发现的,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扭学生,不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陪伴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推荐第2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三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想办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能感受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沉浮可以改变。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水槽、同颜色的小球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两个小球,一个是塑料空心的,一个是玻璃球,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果然,塑料求浮上来了,玻璃球沉下去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用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现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除了这两个小球,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一起看材料超市。同学们一起看,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你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并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

提问:根究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呢?开动脑筋,看你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学生先猜想,在进行验证,进一步提起学生兴趣,并在实验中感受科学)。

三 感受浮力。先来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四 说一说生活中浮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关于水的沉浮还有很多知识,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推荐第3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科任教师:罗发生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探究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铁块、木块、橡皮泥、泡沫板、海绵、尺子、硬币、带盖的矿泉水瓶。

演示实验材料:

1、量筒、乒乓球、玻璃球

2、水槽、铁块、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量筒里放了一个兵乓球,这量筒很深,口子又小,手伸不进去,谁有更好的办法把球拿上来?

2、如果是玻璃球在里面,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3、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用这个办法?

4、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不同的现象。像铁球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乒乓球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二)、认识浮沉现象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浮沉

( 教师出示8种身边的物体,提问“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 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吧。)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物体的浮沉并做好记录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1)、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2)、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3)、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物体是浮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 学生认识物体,预测并记录活动记录单。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 )

4、汇报实验结果

(1)、教师选出

一、二组展示 小组实验成果 (2)、学生交流评价 ,鼓励学生相互补充质疑

5、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请同学们将沉浮的物体从水中取出来,把它们分类。

学生取出材料进行分类:浮的物体放在左边;沉的物体放在右边。

(三)、认识探究浮力:

1、是什么力使这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呢?

(老师说明实验方法,提出探究问题:将空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上。用手缓慢将矿泉水瓶向水中压,有什么感觉?动手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感受,得出科学结论: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2、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老师演示实验:准备一片小铁块,将小铁块装入网丝袋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看多少。然后,用测力计钩好铁块慢提慢放至水中看是多少。让学生感知变重还是变轻?(这证明铁块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四)、探究提升: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老师觉得你们真了不起。其实物体的浮沉不是固定的,还可以改变的。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究实验:怎样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板书:改变 状态 浮——沉;沉——浮。)

(分组进行实验,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前,教师为每组准备两种不同的材料)

1、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呢? (学生把矿泉水瓶装满水或装满砂子)

2、又怎样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呢? (学生把沉在水底的橡皮泥做成碗状或块状)

(五)、拓展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玩得真开心,也很认真,在快乐中学习、探究,轻松地获得了科学知识。老师再提出两个问题,给你们思考,并想办法解答。 出示课件:

(1)、铁、钢块会沉入水底,但造成轮船后,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有一艘船沉入水中,要把它打捞上来,你有哪些好办法吗? 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 沉:↓

改变状态 :浮——沉;沉——浮。

推荐第4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湘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经过一番体验后,教师提出: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教师趁势提出本活动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节课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先让学生体验在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然后设计更多的实验来证实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来间接验证。探究的过程是“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让学生再次体验科学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网袋、平衡尺、绳、测力计、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果然,木块浮上来了,石头沉下去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除了木块和石头,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起说,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蜡烛、曲别针、塑料块。你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请轻拿轻放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干净整洁。别忘了把结果及时填到《实验汇报单》里。 有什么问题,请轻轻地告诉老师或者同学。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

提问:根究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你们认为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这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推测,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那是我们下一步要去研究。

三、感知浮力

1、感知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谈话:先来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⑴、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同学们猜测一下,根据什么?

叙述:光猜还不行,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验证水对下沉物体有没有浮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同学一起来看看,行不行?首先准备好半桶水。然后用一个网丝袋装1500克左右的石头,也就是3斤(因为石头比较重,效果明显)要掂一掂,感受一下1500克的石头的重量。第三,用手提着装石头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受是变轻了还是变重了。如果变轻了,说明什么?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向上的浮力,所以才变轻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要求:实验时注意用手提网丝袋,要慢提慢放,注意安全。装石头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听清了吗?来试试吧,要用心体验。(学生体验)

交流感受。

⑵、学生设计实验,感受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供材料,设计实验:确实能感受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材料,有平衡尺、弹簧称、杆称等,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怎么借助这些工具来设计这个实验,间接验证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实验结论。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这节课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并学会用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来体验浮力的存在,那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希望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并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推荐第5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二、

( 1 )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 2 )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 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 )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c )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上浮:浮力 >重力

悬浮:浮力 = 重力(平衡)

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四、

( 1 )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 )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潜艇与热气球

六、( 1 )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 2 )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 3 )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分析比较

( 1 )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 2 )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学生自己思考;

( 3 )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 3 )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

八、1 .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

2 .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推荐第6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的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有选择的研究问题,根据已有认识提出预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木块、石头、瓶盖。

分组实验材料: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树叶、铅笔、小石头、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明确目的,统一方法。

谈话:孩子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头、石头、瓶盖)如果把他们放到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节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

指导方法: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是这样吗?把它们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木块浮上来了,石头沉下去,瓶盖也沉下去)我再放一次,同学们认真看,结果一样吗?(瓶盖浮上来)为什么?是因为实验的方法不同,一种方法是放在水底,另一种方法是放在水面。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所以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也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老师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请组长打开实验材料,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一起说,(有: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树叶、铅笔、小石头)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分类)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右面,沉的物体放在左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哪些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板书:沉入水里,浮在水面)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对,实验。首先我们一起来读读实验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孩子们,实验结束,我发现好多孩子都意犹未尽,赶快停下吧,呆会还有更多更有趣的实验等待着你们呢,请赶快整理好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请孩子们来说一说。请带上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展台上展示一下,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分享你们的实验成果 。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嘛。

提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重的容易沉入水中。--------

5、小结:孩子们真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水中有的物体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那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

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同学们,书中的小鼠标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问题,要示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来研究,大家请看。投影出示问题。

小组同学之间商量一下,你们来研究哪个问题。 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介绍给大家听?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可真多,究竟你们的设计是否可行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检验一下吧!

1、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实验前一定要设计好实验方案,并记下实验方法。看来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赶快开始设计吧。

2、交流。孩子们实验结束,请赶快收拾好实验材料。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得出了什么结论,和大家交流交流吧!

指导学生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3总结。

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一节课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浮与沉

活动一:判断物体的浮沉

活动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的轻重

改变物体的体积 借助别的物体

推荐第7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亲身参与,认真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充分认识到实验数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蜡烛、曲别针、塑料块、平衡尺、绳、测力计、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块木块和一块石头,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学生猜测)到底是怎样呢?我们把它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教师演示)孩子们看到什么了?(学生回报木头和石头在水中的浮沉情况)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木块浮在水面,石头沉在水底了,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1.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一起说,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蜡烛、曲别针、塑料块。请同学们先猜一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并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到你们手中的实验报告单一中。

谁愿意说说你的猜测结果?你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抽生回报猜测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在水中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待会请小组长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槽中,注意:放入水中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其他小朋友认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纪录到实验报告单二中,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如实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参加到各组的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实验材料不必拿出来,马上坐好,看哪组的小朋友完成的又快又好。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展示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回报结果)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猜测是否一样?(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黑板上的图片)看来光靠经验来预测还不是很科学的,要象今天这样用事实说话,用实验来证明。

提问:根究据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者说哪种类型的物体会浮在水面?哪种类型的物体会沉在水底呢?可不可以归纳总结一下?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

5.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你们认为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这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推测,到底是怎样的呢?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研究。

三、感知浮力

1.感知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观察,有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比如木块、矿泉水瓶等。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呢?(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这样,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象老师这样用手缓慢地由轻到重按压浮在水面上的矿泉水瓶,体验矿泉水瓶被压入水中后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师示范后学生操作)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水的浮力用 重复一遍并板书)(齐读板书)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⑴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刚才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了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那么对沉在水下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同学们猜测一下,根据什么?

叙述:光猜还不行,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验证水对下沉物体有没有浮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同学一起来看看,行不行?首先准备好半桶水,然后用一个袋子装1500克左右的石头,也就是3斤(因为石头比较重,效果明显)掂一掂,感受一下1500克的石头的重量,然后把装有石头的袋子,放入水中,感受是变轻了还是变重了。如果变轻了,说明什么?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向上的浮力,所以才变轻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想不想来体验一下?(请一位孩子演示)

要求:实验时注意用手提袋子,要慢提慢放,注意安全。装石头的袋子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听清了吗?来试试吧,要用心体验。(学生体验)

孩子悄悄地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其他的孩子想知道他的感受是什么吗?别急,待会只要你也像他刚才这样做一做,用心体会,肯定有和他一样的感受。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进行。(其他同学体验)

交流感受。

⑵学生设计实验,感受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供材料,设计实验:刚才同学们都亲身体验过了,沉在水里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沉在水里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在这里,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弹簧秤和其它材料,你们每个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借助这些工具和材料来设计这个实验、验证沉在水里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呢?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请赶快收拾好实验材料。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得出了什么结论,和大家交流交流吧!(交流实验结果)

四、浮力的应用 水的浮力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相信孩子们肯定遇到过。(学生举例)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浮力应用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游泳的图片)正如孩子们说的那样,由于水对游泳圈有浮力,即使不会游泳小朋友在游泳圈的帮助下,也能很轻松地浮在水中。(出示航行的船只)船只能在水中顺利航行也是利用了水对它的浮力;其实在空气中也用浮力的影子,(出示飞纸飞机的画面)正是由于空气对纸飞机有浮力,所以它能飞出很远的距离,(出示飞行的飞机)飞机能在空中自由飞翔,也是借助了空气对它的浮力。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浮与沉的相关知识,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①在水中的物体,不管是在水面上还是在水面下,都会受到水的浮力。②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细心地观察事物,积累素材,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③在学习中,我们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

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中,沉入水中的物体浮出水面呢?希望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并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推荐第8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特点,本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科学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科学课堂。

学法:

1、小组合作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性实验、总结汇报等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

(1)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曾经学过的一篇名为《乌鸦喝水》的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因为石子放入水中会下沉,所以把水挤上来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2)这是一个平底烧瓶,老师在底部放了一些泡沫,如果瓶子不倒立,怎样才能取出瓶中的泡沫?(向烧瓶中倒水,因为泡沫在水中上浮,所以加满水后泡沫就出来了。 )

(3)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物体(比如泡沫)放在水中会上浮,而有的物体(比如石子)放在水中会下沉,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

(二)小组实验,获取新知

(1)大家想不想知道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上浮,哪些物体下沉呢?(想),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吧。(课件出示)学生读出,现在每组同学将你们桌上的实验材料与大屏幕对照一下检查看看是否齐全。

(2)、接下来每组同学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浮是沉进行猜测,把认为浮上来的物体放在一起,沉下去的物体放在一起, 如果出现有争议的物体,就把这些物体放在一起,然后完成实验报告单

(一)

汇报猜测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如有猜测结果不同的,将有争议的列出来写在最下边。

(3)、那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有争议的物体究竟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实验前老师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下: ①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 ②每次放入一种,观察后取出分类放置(即上浮的放在一起,下沉的放在一起); ③注意观察结果并完成实验报告单

(二)。

汇报实验现象,哪组同学实验的结果与猜测的结果一致的?哪一组的实验结果与猜测的结果不一致吗?哪些物体猜错了?所以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实验,猜测并不可靠。

现在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以下综合分析,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物体能够上浮呢?(轻的)什么样的物体能够下沉呢?(重的)

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轻?(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拿出苹果和橡皮泥各一个,先把苹果和橡皮泥分别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让大家观察苹果和橡皮泥的轻重,发现:苹果比橡皮泥重,然后再把这两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苹果上浮、橡皮泥下沉。

苹果比橡皮泥重,却上浮;橡皮泥轻却下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一定比沉下去的物体轻吗?(不一定)

重量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或浮,重量是影响沉浮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惟一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过渡:同学们这么认真的操作,大家都是老师的好助手,那么大家在家里是不是父母的好助手呢?那老师问一问在家帮家长做饭的请举手,看过煮饺子的过程的请举手。我这里有两幅图片:刚下锅的饺子和要出锅的饺子。

请大家观察饺子的浮沉状态。(饺子刚下锅时是沉到水底的,而煮熟后的饺子却浮在水面上)。

看来同一物体,它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既然物体的沉与浮是可以改变的,那我们就在课堂上来亲身体验一下吧。

出示图片:上浮的易拉罐和下沉的橡皮泥

1、出示探究问题:(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组内同学研究讨论方法完成实验报告单

(三)。

(四)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 引导学生总结:1)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借助别的物体。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出示潜水艇的图片)潜水艇在海里可以自由的上浮或下沉,就是通过改变它的轻重来实现的,潜水艇内有个水舱,如向水舱内进水,潜水艇重量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就下沉;如果向外排水,重量变轻,轻到一定程度就上浮。其实生活当中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轮船能在大海上航行,再有用鱼竿钓鱼等等

(六)结束语: 科学虽然神奇,但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勇于探索,就能在小问题中悟出大道理。我们坚信:科学,我能行。 板书:

9、浮与沉

一、物体的浮沉

二、改变物体的沉浮 改变重量 方法 改变形状 借助外力……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上采用了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等基本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从小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多次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带给学生直观感性的图文影像信息,解决了课堂中因时间和空间因素无法操作演示的环节,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缺憾,这些技术手段穿插于情境教学、科学探究、拓展延伸等环节之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科学课堂。在教学中我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快乐地动口、动手、动脑,快乐探究科学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

推荐第9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创新课堂学习汇报课教学设计

孙庆刚

年级:三年级 课题: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条件的猜想能力。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浮力的存在,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和假设 。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材料准备: 玻璃缸、木块、塑料板、铁块、石子、水、测力计、钩码、鸡蛋、盐、橡皮泥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溶解到水里呢?

2、演示实验:学生猜想其它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用透明的玻璃缸做演示实验。

并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则在水中下沉。 由旧知盐的溶解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沉浮,引入本节课主题:沉与浮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下去。

1、猜想: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那些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 出示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并填写。

2、分组实验。

运用材料验证刚才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小结: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则在水中下沉

(二)感知浮力。

1、提出问题并猜想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却沉下去?提问后猜想。

2、分组实验一:按压塑料板。

3、建立浮力的概念。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在观察到物体沉浮的现象之后,请学生自己针对现象提问题,大胆猜想,进行小组实验,并要求每个人都亲自动手。

(三)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1、提出问题并猜想引出问题: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

2、分组实验二:用测力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1)介绍测力计、钩码。。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3)进行分组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并交流 :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拓展: 让橡皮泥和鸡蛋浮起来。

1、让橡皮泥浮上来。(1)提出问题、猜想。

(2)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改变物体形状、大小,可以改变物体沉浮状态(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2、让鸡蛋浮上来。(1)提出问题、猜想。

(2)以死海的故事启发引导—在水中加盐、糖等,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课后展开实验,做好记录。

四、学习小结:

1、本节课知识点回顾及学生表现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 。重点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和应用了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奖励,评比“科学之星”。

板书

↓ 浮↑力 ↑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是按照“提问—猜想—验证—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的。课堂上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有很多人光顾着玩儿去了,忘记了自己的课堂任务;再者,在填写实验数据时,有几个小组不照要求填,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刚上科学科,填写数据的次数较少造成的。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推荐第10篇:《浮与沉》教学设计与反思

《浮与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本课教师把大部分课堂教给学生,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的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有选择的研究问题,根据已有认识提出预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木块、石头、瓶盖。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树叶、泡沫、铅笔、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小石头、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谈话:孩子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头、石头、瓶盖)如果把他们放到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节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

指导方法: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是这样吗?把它们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木块浮上来了,石头沉下去,瓶盖也沉下去)我再放一次,同学们认真看,结果一样吗?(瓶盖浮上来)为什么?是因为实验的方法不同,一种方法是放在水底,另一种方法是放在水面。因而出现了不同的现象,所以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也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

二、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学生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老师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请组长打开实验材料,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一起说,(有: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树叶、铅笔、小石头)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方法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分类)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右面,沉的物体放在左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前的要求及具体分工:这些物体究竟哪些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板书:沉入水里,浮在水面)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对,实验。首先我们一起来读读实验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孩子们,实验结束,我发现好多孩子都意犹未尽,赶快停下吧,呆会还有更多更有趣的实验等待着你们呢,请赶快整理好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请孩子们来说一说。请带上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展台上展示一下,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分享你们的实验成果。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嘛。

提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重的容易沉入水中。 „„

5、小结:孩子们真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水中有的物体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那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呢?

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同学们,书中的小鼠标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问题,要示同学们选其中的一个来研究,大家请看。投影出示问题。

小组同学之间商量一下,你们来研究哪个问题。 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

1、学生实验。

2、交流。

指导学生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3总结。

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一节课的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浮与沉

判断物体的浮沉

沉入水里:小石子、钥匙„„

浮在水面:木板、泡沫„„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变物体的轻重

改变物体的体积

借助别的物体

教学反思:

把课堂给学生

教学《浮与沉》我发现,孩子们有很大的天赋,具有创造性。学生在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时时,主动思考,小组合作,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有些情况课前教师都没有想到。教师最大限量的把时间给学生,把主动权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就应该放开手来,真正的把课堂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真只属于自己的课堂。

第11篇:浮与沉

《浮与沉》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3个目标:

1、能够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一、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幼儿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盛畅猜测:“一个浮,一个沉。”,仲研钰猜测“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一个沉,一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到这里我的目的就达到了,面对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激发兴趣是一个关键。

二、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

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在幼儿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幼儿之中,充当四种角色:① 组织者:为幼儿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幼儿实验;② 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幼儿,与幼儿共同探究;③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幼儿交流,发现幼儿实验中的问题;④指导者:当幼儿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幼儿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在幼儿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在幼儿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幼儿的实验方法。

我的几点心得:

科学课方面教育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就是将新观念渗透到幼儿科学活动中去,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有的教师无论什么内容总习惯于集体教学,根据设计的环节带领幼儿一步一步地进行,让幼儿规规矩矩,不许乱动.有些活动比较适合分组教学或区域活动,教师本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材料后,让幼儿尽情地玩一段时间。

第12篇:浮与沉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让学生动手试一试,会发现把瓶盖放在水面让它仰在那,瓶盖就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把瓶盖放入水中或者反过来放进去,就会沉入水底。于是引出新问题:瓶盖在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驱动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物体放在水面,观察物体沉浮;另一种是把物体放入水底,观察物体的沉浮。教师建议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 里打“√”。

2、再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物体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物体放成一堆。观察 物体 西红柿 泡沫 橡皮 回形针 大头针 蜡烛头 钮扣 铁钉 木块 乒乓球 推测 沉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鼓励生生相互补充质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同学再进行一次相互学习与提升。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我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根据实验你又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设计意图:小铁钉的形状、大小与木块对比鲜明,暗示出这组材料有矛盾,从而产生对“变量”运用的意识。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形状都应该相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形象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比较标准,使科学概念建立在了科学探究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渗透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要清楚某种因素是否对它有影响就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这就是控制变量。

教师为学生提供2类大小相同, 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红色小球。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预测沉浮

结论:

设计意图:这样的材料使学生发现,当一个条件相同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大小、轻重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了。学生切身体会到选择材料的重要,蕴涵了对变量的控制。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1: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预测浮沉

结论:

方案2:找一个的鞋油皮,展开浮起,卷起下沉。

设计意图:改变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小,物体的浮沉状态不同。让学生知道控制同一个物体的变量比较容易。同时为下节课改变物体的沉浮中的打捞沉船做辅垫。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理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总结结论时重点强调“容易”,它不仅包括了沉与浮比较,而且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辩证的观点和认识。

四、总结拓展——收课不收思

1、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到底有没有关系?为什么用轻重

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为什么用大小不同的物体的进行比较,看不邮物体轻重对沉浮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问题的研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沉浮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是什么力量让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沉船”打捞上来呢?

学生对科学事实和信息的掌握是他们形成科学观念的前提和基础。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既是对课堂中心内容的总结,也是科学探究的延续,是一种挑战也是新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设计的板书图文并茂,板书简

洁地概括了本节课内容,突出了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 西红柿 泡沫 蜡烛头 木块 乒乓球(图片)

沉: 橡皮 回型针 纽扣 铁钉 小石块 大小相同:轻 重 轻重相同:大 小

第13篇:沉与浮教学反思

改变物体的沉与浮教学反思

宁源小学 和谐之家 刘晓晓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时间把握不够精确;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第14篇:浮与沉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浮与沉》的教学反思

滦平一小

程丙军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授课教师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本组对科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本课谈一下我的听课感悟。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学初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注重自主学习。学生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个人经验有差距,对同一物体的浮沉判断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虽然,教师在本节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以及我的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但是教师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材料的选择考虑不周到,致使学生很难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还有,评价方面有待加强。

如果让我再上这一课,我会对材料再选择。我会选择同样大小的塑料瓶,一个空,一个装满沙;另外还选一组同样重的物体,一块是木块,一块是石头。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浮与沉》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

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 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利用生活中的 “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研究。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浮与沉》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

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

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科学组

程丙军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第15篇:教学反思浮与沉

《浮与沉》课后反思

《浮与沉》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今天在这里讲的是前两个教学内容。活动一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活动二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能力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教学重点: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在《浮与沉》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三点发挥的比较好:

1、教学开始通过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从故事中想到球浮在水面上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步入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活动的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个 环节后,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怎样让浮着的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其中的一个也可以是两个问题,这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把自己的智慧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同时分享同学的智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3、在本节课的最后,又通过游戏让学生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以便加深印象。并布置了制作小潜水艇模型的作业,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激发孩子们探究科学奥妙的兴趣。

不足之处: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和纪律,汇报时声音应该宏亮。深入挖掘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

上公开课后的自我介绍

我这堂课采用了以学生实验为主与老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一堂实验课。其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现象。浮、沉都受到了水浮力的作用。难点是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其教学设计我是这样安排的。

教学开始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两个量筒依次放进一个乒乓球,一个铁球。让学生思考,谁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把它取出来吗?当学生看到球浮在水面上的情境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由然而生,为步入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活动的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在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这个环节后,我让学生探究水的浮力作用,通过学生体验和老师演示验证使学生明白了浮、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然后是探究提升,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怎样让浮着的瓶子沉下去,下沉的橡皮泥又能浮起来,这样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再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汇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探究,轻松地达到学习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我认为这堂课还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提出意见。谢谢大家!

2017年11月29日

第16篇:关于《沉与浮单元》教学设计

【课堂复习前言】

复习课是教学中必须的课程,通过科学课进行的单元复习教学,可以有效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概念体系,还可以形成善于挖掘知识内涵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进一步的探究欲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科学问题的持久研究的能力,而这一点也正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进行复习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温故而知新是各门课程复习的共同点。作为科学课为了体现科学特点,就必须正确了解科学知识概念体系的特征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进行对症下药的高效复习就成为科学复习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来,科学复习课教学模式应该有许多模式,我觉得通过复习课教学让学生再现课堂知识,追忆课堂往事,细细回味,挖掘内涵,完善单元概念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的有效框架体系。所以,我在设计沉与浮单元复习课时,我积极调用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课本中实验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提升和联结,通过观察实验图片回忆实验关键内容,整理得出科学原理,深化原理生成,使学生得到复习的同时也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度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对科学整体理解的重要性,养成对知识进行整理反思和再思考的态度习惯,激发学生对沉与浮的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成沉与浮的单元梳理,实现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有效提升。

【教学难点】实现学生对沉与浮的整个单元的知识巩固和整理。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小训练资料一份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复习第一单元《沉与浮》,通过平时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这一单元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沿着课堂主线,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提高,我希望同学们能一起参与进来。

一、沿着课堂单元主线进行单元整理和巩固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师:同学们,关于物体的沉与浮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都对它进行过研究,具体在理解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思考中,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时有一定的标准。

师生:我们发现同种材料的沉浮有一定的规律。用课件导出实验图景课本P3切割图,启发学生发现和描述实验前后的沉浮状况,并得出观察和思考结果,课件导出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切割,沉浮状况状况不变。)

师生:同种材料切割时发现有规律,那么同种材料进行组合会怎样?用课件导出课本P4组合图,启发学生回忆课堂实验说一说其中的原理,课件导出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组合,它们的沉浮状况不变。)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两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总结性概念(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并请学生读一读概念原理。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那么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师生谈话得出概念(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既然我们知道物体沉浮与重量和体积都有关,那么面对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课堂上我们有是怎样研究的呢?师生谈话后,课件导出课本P5左下实验情境图,让学生通过回忆说一说5个体积相同的彩球,在沉浮上的规律,得出概念,课件导出概念(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师生:体积相同的物体有沉浮规律,那么重量相同又怎样的规律呢?师生谈话课件导出课本P5实验情境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其中的原理。得出并用课件导出概念(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师:当我们得出上面两个概念时,我们有一种莫名的高兴,因为我们对物体的沉浮有了研究的进展,但是科学就是这样,有了成果,就会急着去思考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要来回顾海军中被称为海底幽灵的潜艇。

师生:教师用课件导出课本P6下图潜艇原理图,由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潜艇沉浮工作原理。

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引出并用课件导出潜水艇沉浮原理(潜水艇是利用水舱注水和排水的过程来改变自身重量,而实现潜水艇的沉浮的。)并请学生读一读。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师:同学们经过对物体沉浮的研究后,课程还安排我们进行有趣的橡皮泥沉浮的研究。用课件导出课本P7试验情境图。

生:让学生小议橡皮泥的沉浮原理。

师: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得出橡皮泥在捏成实心时排水量小,而捏成空心船时排水量大的原理,经过橡皮泥图片对比,得出排水量决定沉浮的道理和钢铁船也是利用排水量大的原理。用课件导出概念(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4、浮力

师:同学们物体在水中会产生沉浮现象,那么物体在水中受到哪些力呢?

生:浮力和重力。

师:那么什么叫浮力呢?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物体在水中有一种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师:用课件导出课本P12木块水面漂浮图,请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图上的沉浮原理。教师总结得出概念,课件导出概念(当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师生:漂浮的物体怎样让它沉入水中呢?教师借机导出课本P13实验情境图,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前后对比想象实验过程,重点得出体积与浮力和物体上浮原理,即课件导出概念(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5、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师:课件出示课本P16课本图片,问: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得出下沉的物体具有一定排水量,所以也有浮力的作用。主要借用下沉图片,分析水中物体浮力的存在,以及浮力大小的关系和下沉的条件,即课件导出概念(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也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并读一读概念。

6、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师生:课件出示课本P17实验情境图片,回忆当时的实验情景,让学生猜一猜哪一杯是盐水,并说一说怎样才能让马铃薯浮出水面和还有哪些液体也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课件展示得出概念(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7、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师生:通过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观察,我们发现马铃薯可以浮在不同的液体中,也激发了我们去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师出示课本P20上面的表格,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塑料块、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的1立方厘米轻重,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将塑料块分别放入后面三种液体中会怎样?说一说原因,找出1立方厘米轻的物体容易浮在上面,1立方厘米重的物体容易沉在下面的基本原理。

师生:接着课件出示课本P20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软木塞、塑料块和葡萄在油、水和糖浆中的沉浮原因,然后由学生将铜砝码浮在水银上的原理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比重计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和比重计的现实意义。课件得出概念(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并重点朗读概念(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17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设计意图: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目的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实验 判断浮沉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各小组准备了许多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请同学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能确定的,用问号表示,猜测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预测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便于有针性地修正和提升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测后提问:我们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验时,要先明确实验要求:

①由组长分工,选出操作员、记录员、其他同学为观察员。

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时要贴近水面轻轻放入水底,防止水溅出。一件物品观察完毕后取出物品,再放入第二件物品继续观察。

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做好标记,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④试验完成后请整理好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浮沉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大?沉下去的物体都比较小?干燥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浸湿的棉花放在水中会怎样?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对于物体的浮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把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这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设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测与验证,疑问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三)进行分类 巩固知识

请学生根据浮沉给物体分类,把实验或生活中的物体填在相应的位置,对于悬浮的物体,学生可能存在疑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对悬浮的物体有直观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于物体浮沉的认识,尤其是对悬浮的物体,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小变魔术 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请同学们谈一谈有什么收获?关于物体的浮沉还想知道什么?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个小魔术,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沉下去了,可把它放入另一杯“神奇的水”中鸡蛋却浮起来了,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并动手试一试,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为下节课的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板书设计:

9、浮与沉

浮:乒乓球 木片 铅笔

沉:砖头 铁钉 曲别针

第18篇: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活动记录单

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活动步骤:

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

里打“√”如果不能确定写“?”。

2、放入水中观察,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面上。

3、把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把沉的物体放在右面。

观察物体 泡 橡 皮

沫 皮 泥

针 形

币 钉 块

硬 铁 木

乓 乒

推测沉

浮 实际沉

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教师提问:根据实验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

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或形状都应该相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类大小相同, 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

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

方案一: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二: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相同。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

观察物体 重 较重 轻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 )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

方案一: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我在实验前将上面都用黑色记号笔标注上是12g,学生在实验前读出来,明确物体重量相等。

观察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 观察物体 大 中 小 沉浮状况

结论:物体在( )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

4、交流探究发现,建立科学概念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就研究到这里,物体的沉浮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出示“死海不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做土豆片在清水和盐水的沉浮,观察沉浮状态

2、大家课后像今天这样去研究。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呢?

板书设计:

浮与沉

大小相同:轻

轻重相同:大

散水头丁家桥小学

张玉兰

第19篇:浮与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于浮。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教学准备:

水槽、小塑料瓶、橡皮、泡沫塑料、橡皮泥、铅笔、棉花、小石子、记录纸、气球、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小刚也喜欢钓鱼,他和姐姐一起来到河里钓鱼,观察图片看看图中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里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揭示课题)

二、回忆生活、进行预测(物体的沉浮)

1.同学们看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材料,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大家先来作一个预测?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沉的物体放在右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3.小组讨论,共同猜测。4.汇报猜测的结果,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根据。 5.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

6.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4)注意安静教室不要太乱

7.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9.小结

三.合作设计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橡皮泥会沉在水里,同学们可不可以让他们改变一下在水里的状态,让沉下去的浮上来,让浮着的沉下去.(以瓶子和橡皮泥为例)看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1.小组讨论,商量办法.2.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说出理由.4.展示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沉与浮只是相对的。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包括: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物体的比重。此外,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 比如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就有: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不盖盖、重物压、在瓶子上钻孔等。

又比如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有:捏成船形或碗形、放在浮的物体上、裹住能浮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利用科学知识的例子,一定要多动脑,多思考。

六、板书:

9.浮与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沉在水里的物体

教学反思:

《浮与沉》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浮”和“沉”的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只有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都观察到现象,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所以在这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及时指导要明确,要指出观察什么,观察何处。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从这节中这节课我觉得还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运用引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2.再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的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第20篇:《浮与沉》教学设计傅明礼

《浮与沉》教学设计

民主完小

傅明礼

30号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经过一番体验后,教师提出: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教师趁势提出本活动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节课探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先让学生体验在水中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然后设计更多的实验来证实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师可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来间接验证。探究的过程是“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让学生再次体验科学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木块、石头、瓶盖。

分组实验材料: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 树叶、铅笔、小石头、平衡尺、绳、测力计、网袋、水槽、水桶等。 课前谈话:

孩子们,你们好,这就是我的名字,你们可以怎样称呼我啊?你们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吗?那你们是我的小朋友,我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有信心把这堂课上好吗?真是一群自信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曹冲是运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

二、实验导入,明确目的,统一方法。

谈话:孩子们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木头、石头、瓶盖)你们说得都对,不知道把它们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指导方法: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是这样吗?把它们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木块浮上来了,瓶盖也浮上来了,石头沉下去,)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小实验有趣吗?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老师又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材料,请组长打开第一袋实验材料,我们一起看看都有什么?同学们一起说,(有: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塑料尺子、钥匙、螺丝钉、树叶、铅笔、小石头)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操作,分类)

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右面,沉的物体放在左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

这些物体究竟哪些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板书:沉入水里,浮在水面)

我看到小朋友们讨论得很认真,也都把物品分放好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就需要我们做实验验证了。首先我们一起来读读实验要求,(出示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张这样的表格,你们自己推选一位记录员记录实验结果以及发现,明白了吗?开始吧!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

孩子们,实验结束,我发现好多孩子都意犹未尽,赶快停下吧,呆会还有更多更有趣的实验等待着你们呢,请赶快整理好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请孩子们来说一说。请带上你们的实验记录表,到展台上展示一下,和大家交流交流,分享分享你们的实验成果 。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嘛。

提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 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 ③轻的容易浮起。 ④重的容易沉如水中。 „„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呀!

5、小结:

孩子们真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呢?

三、感知浮力

1、感知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谈话:先来看看浮在水面的物体,都有什么?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孩子们,通过刚才的 实验体验,你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课件)(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2、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⑴、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猜测: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浮力,(板书箭头)那么,水对沉在水底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孩子们猜测一下,根据什么?

要求:光猜还不行,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验证水对下沉物体有没有浮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同学一起来看看,行不行?(边讲边演示)首先准备好半桶水。然后将你们课桌下的网丝袋提起来,里面装了1500克左右的石头,也就是3斤(因为石头比较重,效果明显)要掂一掂,感受一下1500克的石头的重量。第三,用手提着装石头的网丝袋,放入水中,感受是变轻了还是变重了。如果变轻了,说明什么?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向上的浮力,所以才变轻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要求:(课件)实验时注意用手提网丝袋,要慢提慢放,注意安全。装石头的网丝袋浸入水中时,不要触及桶底或桶壁,组内同学每人体验1—2次,清楚了吗?来试试吧,一定要用心体验哦!(学生体验) 交流感受。

是呀,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我们得知了沉在水里的物体同样也受到了水向上的浮力。(板书箭头)

⑵、学生设计实验,感受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供材料,设计实验:刚才孩子们都确实感受到了。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可供使用的材料,有石头、弹簧称、小袋子等,你们小组讨论讨论怎么借助这些工具来设计这个实验,间接验证呢?

好多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赶快打开第二袋实验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孩子们,实验结束,请赶快收拾好实验材料。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得出了什么结论,和大家交流交流吧!(交流实验结论。)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孩子们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不光知道了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还学会了用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来体验浮力的存在,那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希望同孩子们课后思考一下,可以查查资料,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 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沉在水里的物体

浮力

沉与浮 教学设计
《沉与浮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