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03 07:39:10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一)课件呈现,寻找信息

1.课件呈现“放风筝”的情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风筝。

2.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例1的主题图),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3.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3=)

2.追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自主尝试,感悟算理

(一)感知算理

1.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计算出买3个蝴蝶风筝所需的钱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用加法进行计算;改写为复名数进行计算;化“元”为“角”进行计算等。

(二)重点分析、研讨化“元”为“角”算法的算理

1.组织全班学生对上述多种不同解法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和充分肯定。2.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师:上述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

(2)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总结、概括:先把3.5元转化为35角,再计算35角×3,最后将结果105角转化成10.5元。

(3)教师边小结边适时板书(或PPT课件动态呈现)如下竖式计算过程: (4)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巩固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 1.第2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演板。

(2)重点评价“把4.6元看作46角”进行计算的方法。 2.第2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关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出具体的钱数6.4元×7=44.8元,再与40元进行比较,做出判断。

方法二:直接通过估算解决,一个燕子风筝的价格是6.4元,超过了6元,买7个就超过了42元,所以40元不够。 (3)拓展:50元够吗?

三、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一)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1.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提出:“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3.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4.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5.学生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适时板演(或PP课件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因数0.72转化成整数?乘得的积应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

(二)将乘得的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乘得的积“3.60”,提问:3.60是最简小数吗?(不是!)提醒学生,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三)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3.5×

3、0.72×5的计算过程。

2.提问:“想一想,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最后又做什么?”

3.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2)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3)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若积的末尾有“0”,末尾的“0”可以去掉。)

四、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一)专项练习

1.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对比。(第3页“做一做”第1题)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的积末尾的0不能去掉。

2.确定积的小数点。(第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二)计算练习(第3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情况。

2.组织学生交流,着重交流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两道小数乘法计算题(2.3×12和3.13×53)是怎样计算的。

(三)趣味练习(智慧岛) 1.小狗登城堡。 2.小金鱼戏水。 3.小蜜蜂采蜜。

(四)应用练习1.练习一第3题。

(1)引导学生正确用合适的方法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如:用步测的方法估计,知道自己的步长约为0.6 m,从自己家到学校约走多少步,用步长0.6 m乘走的步数,就得到自己家到学校的大致路程。

(2)通过计算自己每天、每周上学要走的路程,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一千米有多长的具体的感受。

2.练习一第4题。

(1)第4题是根据第一列的积,写出其他各列的积。

(2)本题利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逐列写出积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并打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体会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六、课外作业 1.练习一第

1、5题。

2.练习一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源——课本进行的计算活动,应让学生先自己去了解五门学科课本的单价,然后再计算、填空。

《小数乘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6页例

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教材上安排了计算方法的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设计意图:“乘得的积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让学生用刚刚总结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例4的计算,意图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化解冲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为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操作依据,避免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发生错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填法吗?) 0.48=(

)×(

=(

)×(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基本计算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基本应用感受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积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

3、

4、5题。

推荐第2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内容

P44-P45例1-例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感受其优越性。

3、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

4、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知识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好吗?(课件播放字歌曲。学生跟

着唱)

师:刚才我们唱的内容是什么?(英文字母歌)

师: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字母?(生答)

师:是呀,字母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广泛的应用。我家在新乐小

区E幢C单元。这里的E和C分别表示什么?(分别表示数字5和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第(3)小题。

三、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出加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学生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两种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 3)体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简明易记便于运用)

(4)在运算定律表中,用字母表示出其他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教学运算定律的简写。

(1)让学生自学发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

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

(2)判断下面的简写是否正确?

a÷b= ab ()2×3=2 3() ●●

ɑ×b ×c写作ɑbc()5 ×5写作55()

b×c写作bc()ɑ + b写作ɑb()

(3)让学生用简写的方式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

哪些能简写,哪些不能简写。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板演

(4)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四、知识链接——运算定律的运用

1、请说出下面的算式中,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能使计算简便?

2.33×0.5×41.2×2.5﹢0.8×2.

5(0.4﹢0.8)×0.251.25 ×9.88×80

2、根据运算定律或性质,在

(1) 5χ+ 4χ = (

(2) (ɑ+46)+54= □ 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 + □ )χ □ +( □+ □ )

□×(□ × □)

□□+ □□ ● ●(3) (80y)× 125=(4) (χ+25) x× y =

五、拓展

认识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

推荐第3篇:五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用到的数字编码,从而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并通过给自己编身份证,学生亲身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果。

教学重点:

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教学难点:

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及收集有关数字与编码的生活实例,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父母或爷爷奶奶等人的身份证号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先板书 “1”,问学生:这表示什么?(学生汇报)

紧接着,教师在1的左边板书数字1,右边板书数字9得到

119,

问:这回又表示什么?(汇报:一百一十九„„)

还表示什么?如果你发现火灾想报警怎么办?(电话119)

师:可见,数字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

编码。

引导:

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字编码?

(汇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户好、车牌

号、书后有编号、产品批号„„举具体例子)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编码,那么,这小小

的数字编码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数字编码。

(板书:数字编码)

二、探索学习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爸爸、妈妈或家人的身份证,

大家都准备了吗?

有谁知道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登记、贷款、存钱立户头、住旅店登记、出国„)

过渡: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我们要

告诉家长一定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绝对不要随便借给他

人使用。

下面谁能说一说你手中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身份证号码,想一想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然后再把几个人的身份证

放在一起,对比一下,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组内交流)

谁能说一说从身份证号码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汇报①身份证号码有15位和18位之分②身份证号码中有

一些数字是相同的„„ )

教师揭示身份证编码的秘密:

身份证有15位(旧)和18位(新)之分,新增加的在第

7、

8、18位上。

前2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 (板书:省 引导:吉林)

第3、4位表示所在的城市(板书:城市 引导:松原)

第5、6位表示所在的县(区)。(板书:县区 引导:前郭)

这6个数字统称:行政区划代码(板书)

第7—14(7—12)位,共8个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板书:

出生日期码)

在出生日期码的后2位表示所在地派出所的代码 (板书:

派出所代码)

第17(或15)位表示性别(板书:性别 )

引导:有谁拿的是女生的身份证,说一说第17位数字是什

么?有什么规律?(板书:男单女双 )

这两项又称:顺序码(板书:顺序码)

第18位表示校验码,也有的说是个人信息码。用来检验身

份证的正确性,有时也用X表示。(板书:校验码)

强调:身份证号码是由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

校验码四个基本信息组成。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身份证号码:(220702197502262020)

你能知道身份证主人的哪些信息?

2、练习: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

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

他吗?

(汇报想法)

370323 19720113 0857370323 19371006 0845

370323 19360912 0838370323 19730526 0826

3、同学们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的设计方法,那么你想不想也

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呢?

在编排的时候要注意,地址码、顺序码是随办证地点的改变

而改变的,生日码是永远不变的。在编码中你认为不能确定的数

字可以用X表示

(学生设计、组内交流评议、汇报)

四、课堂总结

推荐第4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天矿小学教师:黄禄臣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

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1、以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你家滴水龙头未关紧或忘了关,会浪费多少水,假设: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关紧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11: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 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头奶牛1天的产奶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第一种:可以先算1头奶牛一周产奶量

220÷3=73.5(千克)

再算平均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73.5÷7=10.5(千克)

第二种:可以先算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220.5÷7=31.5(千克) 再算平均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 31.5÷3=10.5(千克)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因为未关紧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那么请问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1、在数学教学学习中,解决问题可以说的一个难点,在学生的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这个阶段,更加难以理解,难以解决。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帮助的。

2、五年级的关于小数运算的解决问题,自从从教以来,我就一直有接触,今年是第四次了,每年上到这部分内容,都有不同的感受。总是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遇到问题自主解决,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3、但是由于本节课所涉及 的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在解题中,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解,不知道该用哪个数量关系式来解决,不知道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未知,这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理解题意,判断出已知量、未知量是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我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通过分析问题求的是什么来找出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

平均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关键字:平均

“每头”、“一天”都是单数,是单量,求单量需要有总量和数量„„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方法的同事,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训练。 再通过学生对练习六第二题的训练,对本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巩固。

4、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我一直都在困惑: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不会把学生引入一种循规蹈矩的误区,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要思考有没有适合那个数量关系式,不适合数量关系式又怎么解答呢?生活经验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但是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不深,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生活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这是值得思考的和解决的。

推荐第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加深“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 “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一些简单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及用数学语言描述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及通过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例如用“平时批改作业,用抽签的顺序批改”、“ 抽数字”、“ 猜卡片”等游戏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与游戏的公平性,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活动都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达到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领悟,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活动主体:

1、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破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游戏的公平性。选择“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本节课以实物教具为主,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游戏的公平性。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猜测、试验与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 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小组内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活动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小组合作这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环节:

(一)从实际生活着手,激趣引入;

(二)联系实际,体验游戏的公平性;

(三)动手操作,探究可能性的大与小;

(四)巩固知识,游戏反思;

(五)结合教材,巩固新知。

一、从实际生活着手,激趣引入

1、猜麻将,(教师准备麻将九筒、九万、九条各一个)让学生观察麻将后,交换麻将的位置,老师从中抽取一个麻将让学生进行猜想。根据回答小结词语“可能”

2、猜麻将,(教师准备麻将九筒三个)让学生观察麻将后,交换麻将的位置,老师从中抽取一个麻将让学生进行猜想。根据回答小结词语“一定”、“不可能”

3、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事件的发生

(1)可能: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结果。 (2)一定和不可能是确定的

引导学生说出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对象,结果是肯定的又研究价值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可能性问题吧!

二、联系实际,体验游戏的公平性

1、动手实验,获取数据。

(1)在学生兴趣还未下落是继续提出以下问题:(问题要与个人实际相结合)

①老师在改作业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批改的呢?引导学生回想在操场中批改作业的情景—抽签批改。

②继续提问,老师这种批改作业的顺序公平吗?不公平③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老师这种方法是否公平?请小组长(本班内学习小组设有的人员)领取教具(数字卡片

1、数字卡片2各一张,密封盒子一个)

④在开始实验之前讲清要求:

1、把数字卡片对折3次后放入密封盒;

2、将密封盒交于组长同桌摇匀后抽取;

3、教师示范统计方法,并由组长统计相关数据;

4、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统计人员和摇动盒子的成员不用抽取,其余同学每人抽取5次。

数字卡片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合计

2、分析统计数据,初步体验。

①由统计者口答统计结果,老师将统计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②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抽取数字1与抽取数字2的次数相等吗?

③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抽取数字1与抽取数字2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

④引导小结:引导观察数字卡片1与数字卡片2的数量,得出数量相同→抽取到的可能性相同。 那么老师抽学号改作业的方法公平吗?公平

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游戏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验证,使学生真正认识游戏的公平性。

三、动手操作,探究可能性的大与小

(1)提问:是不是在每种可能性问题中,数量都是相同的呢?不是

那么我们现在继续来研究,当数量不同时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请小组领取数字卡片2(2张) (2)按照以上方法继续进行实验。

数字卡片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合计

①由统计者口答统计结果,老师将统计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②观察实验数据,发现抽取数字1与抽取数字2次数的多与少? ③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抽取数字1的次数少,抽取数字2的次数多。

④引导小结:引导观察数字卡片1与数字卡片2的数量,得出数量多→抽取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抽取到的可能性小。 (3)全部齐读可能性结论。

四、巩固知识,游戏反思。游戏:猜卡片多与少 (1)组长上交数字卡片,领取新的卡片包

(2)在开始实验之前讲清要求:

1、把卡片包打开,将未知卡片放入密封盒;

2、交换组员分工,继续游戏;

4、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统计人员和摇动盒子的成员不用抽取,其余同学每人抽取10次。

(3)根据小组统计猜卡片中有那些动物?(狗、猪、老虎) (4)统计汇报,猜动物卡片多与少,并说明理由。 (5)课堂小结

①本课让我们知道可能性也有大与小,那么我们因该如何去判断呢? 数量相同→可能性也相同;数量多→可能性就大;数量少→可能性就小。 ②我们要进行游戏要如何才能公平呢?

使出现的可能性相同,也就是要数量相同,则游戏就会公平。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反思回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合教材,巩固新知。

练习119页例题,独立思考完成后集体订正。

六、作业布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P121练习二十一

2、

3、4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猜麻将”、“抽卡片”、“猜卡片”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中突破重难点。本课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各种能力。

推荐第6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年度:2015-2016

学校:扶沟县实验小学郑关校区

年级:五年级

姓名:吴俊侠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可能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第六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八单元:总复习

推荐第7篇: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2.探究发展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处理的能力,学会根据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统计量。

4.体会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中位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教学难点:对中位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欣欣同学7次的数学测试成绩: 次数分数

① 100

②99

③98

④95

⑤94

⑥92

⑦24 ①学生生讨论:欣欣的数学一般水平是多少?(讨论后全班交流) ②算一算:这7次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③用平均数86分来代表欣欣同学数学的一般水平,你们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2、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再次分析用哪一个数代表欣欣的一般水平要好一些?(学生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平均数偏低,不太合适) ①观察95这个数,它在这一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成绩高于它的有几个?低于它的有几个? ②这个95不但位置在中间,大小呢?也在中间!这样的数在数学上也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猜猜看,叫什么呢?(引出课题并板书:中位数) ③根据你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中位数?(板书:一组数据——最中间的数)

3、再次观察这一组数据,体会中位数的作用。

①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现在你们觉得用什么数代表欣欣的数学成绩的一般水平要更合适一些? ②小结:中位数像平均数一样,也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别出示:

29

38 师:你是怎么找到的?(学生观察后自由回答) ②

34 50 68 24 3 19 47 让学生先观察,发现不能直接找到中位数,要先排序,再找最中间的数。 ③ 18 24 26 36 让学生先观察并和上两组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思考:偶数个数据时,怎样求中位数? 师生共同小结:找到中间两个,再求它们的平均数:(24 + 26)÷2=25 ④13 15 16 18 26 28 57 60 学生练习:(18 + 26)÷2=22

2、小结:通过刚才找中位数的活动,你对中位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奇数个——最中间的数;偶数个——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投篮。分班出示: 五(1)班:103

58

57

55

53

52

49平均数(

)

中位数(

) ①学生算出后,出示相应的答案

②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合适一些?为什么?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大? ③小结:当数据中出现较大数时,会使平均数变大,所以选用中位数作代表更合适一些。

五(2)班:72

70

66

62

50

43

8平均数(

)

中位数(

) ① 学生不计算,猜一猜:用哪一个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要好一些? ②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小?课件出示答案验证猜想。

③小结: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较大或较小数时,用平均数代表它们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而选用中位数作代表要更好一些。 五(3)班:67

64

56

54

50

48 46平均数(

)

中位数(

) ①学生计算,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较大数和较小数) ②那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哪一个量表示呢? ③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较大或较小数,平均数和中位数都可用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踢毽子

出示7名女同学进行了一场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100

61

60

58

56

54 52 ①看一看,你觉得用什么数代表这个小组踢毽子的一般水平更合适?为什么? ②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平均数是?(出示 中位数 58

平均数 63) ③为什么平均数比中位数大? ④加入李老师踢的7个,再次分析用什么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⑤算出平均数和中位数后,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有特别偏大和特别偏小的数,还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 ⑥小结:由此看来,当我们面对一组数据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灵活的选择代表一般水平的统计量。

3、说一说

出示:五(6)班9名同学跳远成绩的中位数是2.59米.①读了这一句话,你想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如果我们知道了这组的王宇同学跳了2.45米,他的成绩大约是第几名?

4、销售彩电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最后请大家看看这样的一个问题。这是飞达电器销售部5位销售员的销售彩电情况。(出示:5位销售员销售业绩的条形统计图) ①你能看出用什么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②你能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吗? ③出示数据,有意少了排在第4位的数,怎么办? ④中位数真的很好,虽然有一个数据不知道,但还是可以找出中位数来反映它的一般水平。那么,平均数能求吗? ⑤看来呀,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任何数都能影响平均数。

5、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

学生先想一想,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交流: (1)平均数是先用总数除以份数。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都有关系。 (2)中位数是先按大小顺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中位数则仅与一组数据排列位置有关。

(3)当一组数据中没有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都能较好地反映该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4)当一组数据有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时,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比较合适。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中位数也有它的局限,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办法,进一步认识中位数!

推荐第8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授课人 张家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认识循环节,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班谁跑步最快呀? 2.揭示课题。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王鹏跑400米用了多长时间。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5)揭示课题: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呢?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

(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7。)

(1)教师:我们刚才发现了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中有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2)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商呢?(引导学生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除到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会重复出现“3”。)

(3)验证: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可以接着往下除试试看。

(4)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也除不完的商;教师板书:400÷75=5.333…。) (5)揭示: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8。)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8。(PPT课件演示。)

(2)学生用竖式计算28÷18,78.6÷11,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3)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商,你发现有什么特点?(PPT课件演示。) (4)思考:你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只要余数出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会跟着重复出现。)

(5)揭示: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6)学生尝试写出几个循环小数。

(7)归纳: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到底怎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33页看看是怎么说的,教师适时PPT课件演示。)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PPT课件演示。)

5.333…

0.7676

3.14159…

7.843843…

3.143134… 6.95454 3.认识循环节,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4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循环节?

②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组织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节以及如何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3)老师介绍简便记法的读法。例如7.14545…记作7.1,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是循环节。

(三)知识应用

1.请说出下面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什么?

1.555… 1.746746… 0.105353… 2.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555…= 1.746746…= 0.105353…=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快乐巩固

1、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2、第37页练习八第9题。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授课人 张家奎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4、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

推荐第9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小数乘小数》设计

绿苑小学: 屈海新

教学内容: P.4~5页的例3和例

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0 .58

6.25

2.04 ×4.2

×

0.18

×

28 1 1 6

5 0 0 0

1 6 32 2 3 2

6 2 5

4 0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

推荐第10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庙湾小学 高淑玲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交流讨论,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3头奶牛每一天产奶31.5,每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张燕家3头奶牛一周产奶220.5千克,能否计算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今天我们来运用小数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典型例题](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学生齐声朗读题目。

2、这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上周是什么意思?

3、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出数量关系式。

4、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用多种方法计算。

6、两人板演,然后说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质疑。

7、阅读课本,把课本例题补充完整。

8、师生共同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三)巩固练习[基础练习]

运输队有18辆汽车,全队26天节约汽油819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方法一:

819÷26=31.5(千克)第一步求的是

1.5÷18=1.75(千克)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819÷18=45.5(千克)第一步求的是

45.5÷26=1.75(千克) 第二步求的是

[拓展练习] (课本做一做)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而且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好本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五)布置作业

1、煤32吨,如果东风牌汽车每次只能运5吨,32吨煤要几次才能运完?

2、张叔叔在菜场买了4.5千克豆角,交给售货员10元钱后,找回1.9元。每千克豆角多少钱?

第11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掷一掷》教学设计

活动课 掷一掷

【教学内容】

教材50页、51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想、试验、验证的学习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应用和反思累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通过应用和反思累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前检测

通过掷骰子,复习可能性相关内容。

二、

出示P50 掷骰子游戏

师:同时掷两个相同的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把两个朝上的数字相加,看和可能有哪些情况? 师:为什么和最小是“2”,最大是“12”?

三、合作交流,自主尝试探究

(一)小活动:和老师比赛,分别掷两个骰子,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否则学生赢,想一想谁赢的次数多?

(二)同桌互相掷骰子比赛。

(三)小组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掷出和是5.6.7.8.9的同学又赢了呢?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上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活动,展示,汇报。

(四)归纳总结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关于组合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和是5.6..7.8.9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玩一玩这个游戏,并给你的爸爸妈妈讲一讲其中的奥秘。

第12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大家知道养牛奶的目的是什么吗?对呀,产牛奶。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纯牛奶。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到张燕家的奶牛场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插图)看,多可爱的三头奶牛啊!可它们的小主人张燕却遇到了一个数学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出示复习题)

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那么3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学生用练习本做,指名订正)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反过来知道张燕家3头奶牛一周产奶220.5千克,那么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哪些数据呢?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小数除法解决这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例11条件)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里能知道什么样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

“上周”是指什么?

(多名学生回答,强化印象)

师:那么也就是告诉我们:“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师:根据这句话我们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们这节课重点来解决“1头奶牛1天产奶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课下交流解决好不好? (课件把题目补充完整)

师:好了,这道题已经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哪位同学自愿读一下?

(学生读题)

师:这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

(找两名同学学生回答,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者前后左右交流: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描述的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

(老师巡视,快速找出不同做法的学生两名,让其到黑板上板演) 其他同学发表看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再把这道题的解答方法总结一下。

(课件分别出示解法1和2,学生一起回答)

(三)巩固练习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四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课后“做一做”)

(四)总结

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六

1、

2、

3、题

第13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基础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2)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3)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行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察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方便?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方便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方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视,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2)组织全班进行订正。

三、巩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殊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第14篇:五年级上册数学 小数乘小数 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 小数乘小数 教学设计 新田小学 曹肖琼

教学内容:P5例

3、做一做,P6例

4、做一做。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中板演:

方法一:1.2米=12分米

0.8米=8分米

12×8=96(平方分米) 96平方分米=0.96平方米 1.2 扩大到它的10倍1 2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5做一做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6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巩固:课件出示习题

三、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1题和第9题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6例

5、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

2 1.4×0.3 0.12×6

1.6×

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1)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2)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 可以发现答案是7.28是错的。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5)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第13题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页

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P10例

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

3 0.7×0.

5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

4 0.89×

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

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第4页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1例

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

20.45×0.6

0.8×0.12

50.759×0 0.25×0.

40.067×0.

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1)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 独立计算出结果。

(3)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

1 =0.094+25.8 =5.04

=25.894 (2)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

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P5

第五课时: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11例

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

20.45×0.6

0.8×0.12

50.759×0 0.25×0.

40.067×0.

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1)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 独立计算出结果。

(3)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

1 =0.094+25.8 =5.04

=25.894 (2)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

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课堂作业本》P5

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12课文、例

8、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培养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简便计算:

25×95×

425×

32 4×48+6×48

102×56

44*25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说一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二、尝试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

2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

5 1.5×10

2 1.2×2.5+0.8×2.5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运用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0.034×0.5×0.6

102×0.45

2、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四、体验: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13页4题。

第15篇: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44页主题图、例

1、第45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第49页“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平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平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平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第16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讲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三年级下册已学过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例11中一周的产奶量既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产奶时间有关系。题中把“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影藏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师: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新的一节课又开始了。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大家知道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鲜牛奶。正因为奶牛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利润,所以商人们看准了商机,来到草原上选合作伙伴来了(课件出示草原 商人)

经过一轮的初选,最终选定了两家进行pk 张燕家的代表张燕出场了:我们家选用的是“中国黑白花牛”,是荷兰荷斯坦牛和中国的黄牛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优良。

还没等她介绍完,王林家的代表就忍不住了。我们家的奶牛是英国纯种的奶牛,品种和产量都很不错。

我们的商人犯难了,你们愿意帮帮他妈? (二)学习新知

很好,我们几天就一起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用有趣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关键这样引入让学生更能理解归一问题在生活的重要性:在比较数据时更方便,从而把数学和生活自然的联系起来】

如果是你,你愿意选哪种牛呢?为什么?(同学们争论)

看样子光看图还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数学解决问题还需要准确的(数据) 他俩也赶快给我们找来了数据(课件出示) 王林:我家4头奶牛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同学们,现在能比吗?

那要算出什么才能比呀?(毎头牛或羊毎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由不好比较,到找到比较的方法,从而感受归一的必要性】 (课件给两种数据加上问题)

王林:我家4头羊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好了,现在总算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王林家的纯种英国奶牛好吗? 从王林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又是什么?(板书:你知道什么?问题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课件演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者前后左右交流:要求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说你打算先算?再算?(讨论结束后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看谁能用出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方法(板书: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订正,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列出列式。

1、先算出4头牛1天的产奶量,再算出一头羊一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 用图示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256÷8=32(千克) 32÷4=8(千克)

2、先算出1头牛8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牛1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 画线段图示注意强调把总量“平均分” 256÷4=64(千克) 64÷8=3(千克)

(课件呈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8=32(份) 256÷32=8(千克)

利用前面的线段图很容易就找到了被平均分成了32份,其中一份表示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了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归一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采取了两种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1:画实物图 2:画线段图。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清晰的展示出来,对部分理解力稍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张燕家的牛,好吗?

先读读张燕带来的资料,找找其中的数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上周”代表的是什么?有几天你知道吗?

也就是张燕家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同学们可不能把这个隐含的条件给遗漏了哟! 同学们单独列算式,并思考你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试着来解决下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交流,听听他们对量的描述)

同学们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1、先算出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3=73.5(千克) 73.5÷7=10.5(千克) 综合算式220.5÷3÷7=10.5(千克)

2、先算出1头奶牛7天得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7=31.5(千克) 31.5÷3=10.5(千克) 综合算式220.5÷7÷3=10.5(千克)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能用线段图来画一画,想一想怎么样用线段来表示题中的数量

(让同学在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注意观察同学们平均分了没有) 现在咱们来看看我们的数据

王林:1头英国纯种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8千克 张燕:1头中国黑白花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10.5千克 现在能能帮我们的大商人选一选和谁家合作了吗?

可是同学们要注意,这只是我们算出来理论上的依据,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因此到底谁更赚钱还不一定呢!

课件出示:产奶高峰期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一般在25千克以上,好一点的奶牛能产到40千克左右,高峰期是奶农赚钱的时候;淡奶期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一头奶牛一天的产量在5-20千克之间,在淡奶期,很多奶农一般是要亏本的。

【教学设计说明:数据是死板的,而数学是灵活的,只有把死板的数据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数学才能再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特别注意隐含的数据)读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教学设计说明:根据板书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

1、(课件出示填一填)思考后口答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 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 第二步求的是

2、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题,并思考你从题上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想想要解决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可以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 思路:

1、可以先算平均每人用了多少水.(先算除法)

2、也可以先算出一共要用多少元?(先算乘法)

3、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帮王林和张燕解决了争论,也学习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看看黑板,自己想想我们解决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17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这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三年级下册已学过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要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例11中一周的产奶量既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产奶时间有关系。题中把“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影藏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大家知道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鲜牛奶。正因为奶牛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利润,所以商人们看准了商机,来到草原上选合作伙伴来了(课件出示草原 商人)

经过一轮的初选,最终选定了两家进行pk

张燕家的代表张燕出场了:我们家选用的是“中国黑白花牛”,是荷兰荷斯坦牛和中国的黄牛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优良。

还没等她介绍完,王林家的代表就忍不住了。我们家的奶牛是英国纯种的奶牛,品种和产量都很不错。

我们的商人犯难了,你们愿意帮帮他妈?

(二)学习新知

很好,我们几天就一起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用有趣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关键这样引入让学生更能理解归一问题在生活的重要性:在比较数据时更方便,从而把数学和生活自然的联系起来】

如果是你,你愿意选哪种牛呢?为什么?(同学们争论)

看样子光看图还不能解决问题呢,我们数学解决问题还需要准确的(数据) 他俩也赶快给我们找来了数据(课件出示)

王林:我家4头奶牛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同学们,现在能比吗?

那要算出什么才能比呀?(毎头牛或羊毎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由不好比较,到找到比较的方法,从而感受归一的必要性】(课件给两种数据加上问题)

王林:我家4头羊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好了,现在总算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王林家的纯种英国奶牛好吗?

从王林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又是什么?(板书:你知道什么?问题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课件演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者前后左右交流:要求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说你打算先算?再算?(讨论结束后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看谁能用出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方法(板书: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订正,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并列出列式。

1、先算出4头牛1天的产奶量,再算出一头羊一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用图示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256÷8=32(千克)32÷4=8(千克)

2、先算出1头牛8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牛1天的产奶量

(课件出示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

画线段图示注意强调把总量“平均分”

256÷4=64(千克)64÷8=3(千克)

(课件呈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8=32(份)256÷32=8(千克)

利用前面的线段图很容易就找到了被平均分成了32份,其中一份表示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教学设计说明: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了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归一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采取了两种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1:画实物图 2:画线段图。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清晰的展示出来,对部分理解力稍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张燕家的牛,好吗?

先读读张燕带来的资料,找找其中的数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上周”代表的是什么?有几天你知道吗?

也就是张燕家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同学们可不能把这个隐含的条件给遗漏了哟!

同学们单独列算式,并思考你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试着来解决下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交流,听听他们对量的描述)

同学们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1、先算出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综合算式220.5÷3÷7=10.5(千克)

2、先算出1头奶牛7天得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 综合算式220.5÷7÷3=10.5(千克)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能用线段图来画一画,想一想怎么样用线段来表示题中的数量

(让同学在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注意观察同学们平均分了没有)

现在咱们来看看我们的数据

王林:1头英国纯种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8千克

张燕:1头中国黑白花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10.5千克

现在能能帮我们的大商人选一选和谁家合作了吗?

可是同学们要注意,这只是我们算出来理论上的依据,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因此到底谁更赚钱还不一定呢!

课件出示:产奶高峰期一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一般在25千克以上,好一点的奶牛能产到40千克左右,高峰期是奶农赚钱的时候;淡奶期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一头奶牛一天的产量在5-20千克之间,在淡奶期,很多奶农一般是要亏本的。

【教学设计说明:数据是死板的,而数学是灵活的,只有把死板的数据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数学才能再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特别注意隐含的数据)读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教学设计说明:根据板书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

1、(课件出示填一填)思考后口答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 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 第二步求的是

2、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题,并思考你从题上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想想要解决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可以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 思路:

1、可以先算平均每人用了多少水.(先算除法)

2、也可以先算出一共要用多少元?(先算乘法)

3、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帮王林和张燕解决了争论,也学习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看看黑板,自己想想我们解决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18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正果镇黄塘小学李明哲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

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1÷0.3=0.5÷0.25=0.84÷0.42=1÷0.25=

2.5×40=3.2×3=0.25×16=1.5×4=

[复习铺垫]

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那么3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张燕家3头奶牛一周产奶220.5千克,能否计算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今天我们来运用小数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典型例题](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学生齐声朗读题目。

2、这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

3、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出数量关系式。

4、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用多种方法计算。

6、两人板演,然后说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质疑。

7、阅读课本,把课本例题补充完整。

8、师生共同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 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 第二步求的是

2、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方法一:先求每台抽水机3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方法二:先求2台抽水机每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提高练习]

列综合式计算,并分别说出分析过程

1、运输队有18辆汽车,全队26天节约汽油819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2、5头牛一周吃饲料682.5千克,平均每头牛每天吃多少千克饲料?

[拓展练习]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教学效果评价]

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略)

第19篇: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中卫九小

鹿守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在转化中发现内在联系及推导说理。

教、学具准备:红领巾,学具(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 学 过 程

一、创境引新

1、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让大家都来帮一个忙,做个小小设计师。我家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的地(出示长方形:长4米,宽3米),我想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种上两种不同的花,该怎样分好呢?(分法可能有三种;横着分,竖着分,对角分)

1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2、老师比较喜欢分成三角形形状的,可是每份的面积是多少呢?大家能不能帮我算一算?(4×3÷2=6平方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3、出示不同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

二、自主探索

1、小组合作探究

用桌上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1)通过操作发现,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2)你能不能很快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上台拼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让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你能发现什么?能找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吗?

引导学生探究:

a.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b.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c.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从中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让学生上台摆拼其它类型的三角形,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小结:无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转换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

2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计算。

(5)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该怎么用字母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呢?(s=ah÷2)

2、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刚才的三角形的面积你们会求吗?4×3÷2=6

3、出示红领巾, 用这个公式计算我们佩戴的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底和高)请大家估计一下,它的底和高大约是多长?(长100厘米,高33厘米)让学生计算。

三、实践应用

1、看图计算面积。

出示一三角形底是3分米,高是4分米,及另一条高是2.5分米,让学生计算出面积。问:为什么不用2.5分米这条高计算?如果2.5 分米对应的底是4.8分米,还可以怎样列式?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相对应的底和高才能求出面积)

2、平时在马路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三角形的交通警示标志,不知同学们都知道那些交通警示标志呢?打开书86页第一题,这些交通警示标志你们都认识吗?请大家估计一下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样估的?

我们学校大门外就是大马路,来往的车辆很多, 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交警叔叔想用铁皮做两个注意行人的标志牌,请大家动手算一下做两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请一学生上台写。问: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方法一: S=ah÷

23 集体备课 教学设计

=7.8 ×9÷2

=35.1

35.1×2=70.2(平方分米)

方法二:S=ah

=7.8 ×9

=70.2(平方分米)

3、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两个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4)、三角形的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0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1)、提出问题

师:观察录像,要求铺设草坪需要多少费用,必须要求出它们的什么来?有困难吗?

生:有,平行四边形面积不会求。

师:是呀,平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呢?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产生了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

(2)、自主探究

师: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在你们桌子上放着各种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学具与透明方格纸

(每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可以借助这些学具进行思考。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摆弄着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学具,有的在纸上画着。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时,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在说自己的想法,有的比划着,有的相互争论着

……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它的两条邻边的乘积。

生2我觉得平行四边形面积应该等于底乘以高,我是这样想的:长方形的长与宽是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也是互相垂直的。

3我也想到了这两种方法,但我通过比较发现第一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底乘以它的一条邻边,后一种方法是用底乘以高,但我发现这条高一定比它的那条邻边短,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一定不相等,我不敢肯定那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我敢肯定至少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

师:同学们,你觉得他这样思考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这样思考是正确的,因为从底以外的一点到这条底所画的线段中以垂直线段最短。

生2我觉得他观察得很仔细,思考非常有序。

师:是呀,猜想的结果不一定正确,那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哪种猜想是错误的,哪种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呢?

生:(思考片刻后)我觉得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去计算一下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用透明方格片放在平行四边形上摆一摆、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那种方法是正确的。

师:用这种方法去验证,行得通吗?请同学们试试看。学生开始测量、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生1根据第一种方法我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根据第二种方法我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然后我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用第二种猜想算出的结果与数方格数出的结果完全相同,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生2你是怎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生1我先数整格的,有15平方厘米,几个不满一格的拼起来正好是3平方厘米,所以平行四边行面积是18平方厘米(一边讲一边在视频转视仪上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的观点有说服力吗?(许多学生说:有)我觉得就凭一个例子就下结论,为时尚早。这一个猜想能运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吗?我们能不能都用数方格的方法去验证形状、大小各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底乘于高呢?

生1太麻烦了。

生2有时还行不通。

师;那该怎么办呢?

有一位同学自言自语说: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不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师:请你大声一点再讲一边好吗?你们觉得他的这种想法可行吗?四人一组试试看。

学生都跃跃欲试,一位同学有了新的发现,同组同学马上进行交流,共同探究,试着操作,争想有新的突破。然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生1我们小组是听了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受到了启发,我们索性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左边割下一个三角形,补到右边就得到一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相等。因为我们认为:要转化成长方形,它的四个角必须是直角。

师:很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大小相等的长方形是个好办法。还有其它的办法吗?

结合学生的操作汇报,电脑演示各种剪拼方法。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生: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平移转化为长方形。

师: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宽与高呢?请学生小组观察讨论。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这个面积公式能适用于所有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生:能适用于任何平行四边形,因为任何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同学们真不简单,经过努力你们终于发现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师生一齐鼓掌欢庆“伟大的发现”,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高兴地笑了。

师:我们在高兴之余,应当感谢几位同学的大胆猜想,我们不仅要感谢后两位同学,同时也要感谢第一位同学,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给了我们这次讨论的机会,才使今天的讨论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3)、应用与反思

联系实际,解决课前提出问题,反思、小结,拓展练习略。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