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2: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湟中县鲁沙尔镇大源学校 祁太清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感染。怎样引导学生解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与同学研究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窝头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5.说说自己的感想。

6.理解倒叙是什么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从中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和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第 一 课

教学目标 :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含糊、尖锐、僻静、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窝头。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本课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捕并遇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遇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

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被捕前)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2)8—17自然段:(被捕时)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3)18—29自然段:(法庭上)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4)30—32自然段:(被害后)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1)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2)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新词,小组长检查并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说的话,并重点的读一读,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

1.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局势严重: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坚决不离开北京:从第七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2.被捕时: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到“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准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8—17自然段。 )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质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再让学生自学,动手划出语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情缅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革命题材的小说读一读。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课例中,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见解,教师给予的是密切的关注,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的信息开出灿烂的花朵。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学定教,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这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