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变式教学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1 08:38:1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细巷中学张晓娥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学校,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训练,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节。以自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课前训练,激趣明标。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自学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 时,有的学生会提出有些单词不会读,比如:another,concert,geography,chemistry等;有的学生会不懂某些词组的意思,比如:study for a test ,go to thedoctor,have a piano leon, help

my parents ,visitmy aunt等; 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当别人问你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你不回答 Yes,I can,而要说 Sure,I’d love to。等等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上课时收集起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课前训练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

二、自主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迫切想遨游知识大海的心情去自学、去质疑、去探索,其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演示,发言,保护其积

三、合作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表演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针对第一步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把学生置于参与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去理解问题,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区别,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身参与的验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情景展示,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进行及时纠正。

四、当堂测试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和实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

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

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并且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出一些有价值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试卷形式,幻灯片形式或听写等其他形式.

五、提升小节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提升小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例如,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在学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如何回复别人的邀请之后,还要提示学生如何邀请别人一起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回复别人其他的邀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完整。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课型相异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新课改势在必行,而“自主式 五步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把教师从课堂解放出来,融入现代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学、互动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推荐第2篇:“参与式”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参与式”教学法培训心得体会

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又是一年好时节。每每这个时节,完事万物都生机勃勃。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我们也想汲取精华,茁壮成长。正好,春风吹过,送来了上级领导的关怀,他们组织了这次“参与式”教学教师培训,让我们应了当下的需要,吸收了那么多的知识,我非常欣慰与感动。

这次培训,首先,让我体会很深的是: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总认为学生或是自己只要很安静地看书写作业,就是一种完美的平衡境界。但是,学了“小组参与工作”以及“提问”之后,我认识到了,人是社会的人,要融于社会,并与之结合,才会过得更加充实圆满。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记“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他们尽情地体会到融于小组,合作探讨的乐趣。提问时也会多提开放式问题,尊重他们,谋求他们的个性发展。

此外,学习游戏与学习活动的学习,无疑是我对人际交往认识的催化剂。都说:人生如戏,我们偶尔也可以放纵自己,游戏人生。试想,老师们在游戏中都追寻到了童年的那一份快乐与活泼,那么,孩子更应在游戏中,释放他们本身的天真与可爱。因此,在往后的教学中,我会合理利用学习游戏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从而,我也把收获的笑声,通过一个笑话,一句幽默……传递给周围的人,让自己和学生更多的在人际交往中,找寻生活的'真正涵义!

其次,这次培训,真让人觉得是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了。特别是学了“创造性写作”之后,感觉更加强烈,[为您编辑]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流行时尚也需要创新,写作同样需要创新等,一切都在创新中求发展,变是不变的真理!

最后,通过这次培训,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名言警句的哲理性。如:计划不如变化;存在的就是最好的;当你用它时,它就最好……

总之,这次培训,收获多多。它促使我们迈上正确的教学之路。也好为学生正确的导航,让他们现在或是将来都成为社会的主人,完成自己壮美的人生!

推荐第3篇: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 “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题1)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 (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 (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 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掌握“SSS”方法,首先安排了(1)中的简单训练,其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的三角形,相等关系较为直接,只要验证全等的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对应即可以;而(2)则是例1的图形略为变形,旨在增强学生针对图形变化应注意全等条件的验证意识;(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难度有所加强,对学生是否掌握“SSS”方法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阶梯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的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的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关于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开口等变化规律与a的取值的的关系时就是采用变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总结出这类函数的性质的规律的。

首先,用描点法分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 x2”和“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y=x2”的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发现如下结论:

(1)三个函数对称轴都是y轴; (2)三个函数的顶点都是原点; (3)开口均向上。

其次,进行变式后再尝试验证。同样用描点法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 x2”、“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的系数的可以引导学生验证上述结论,发现(1)、(2)依然成立,而(3)有了不同的变化,就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实际上与函数中系数的正负有关,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四、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 例如下面问题可以进行充分运用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

(一)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

求(1)SD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D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D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

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变式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想它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教学因素;变式教学就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内因,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

推荐第4篇: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法总论物的概念教学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的基本概念是将法学现象、法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法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法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 ——概念应用。纵观教材中的法学概念,常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概念以单一文字即终态形式直接呈现,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概念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在“物”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困难一:民法意义上的物与生活中的物的差别。 困难二:物的独立性的理解。 困难三:物的概念的发展变化。

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法学概念进行分解,把分解的每部分或每一环节,设置成由浅到深的形象化的问题,借助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巩固所学概念。

本文以“物”概念教学为例,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方法,对概念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究。

二、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选定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借助问题的类比,建立新概念的基础。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各个学科是如何定义物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哲学、化学、物理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物”的不同认识,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对物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意义上的物的概念的好奇、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物的概念与特征的介绍做铺垫。

第二步,借助问题的判断与辨析,理解物的概念发展。教师设问,“人是物吗?”教师引导学生从法律关系三要素角度进行考虑,明确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师再问“人曾经是物吗?”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人作为交易物的时代背景,分析现代法治社会对人的认识,得出“人不是物”的第一个物的特征。

第三步,借助问题,激发兴趣,理解物的范围的发展。教师介绍“月球大使馆案例”,设计“月球可以买卖吗?”的问题。该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该案件中的月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比较月球与气球之间的不同导致月球的买卖最终被认定为不合法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法律意义上的物须是可控制的物”这一法律特征。

教师设问,“是否存在现在能控制而曾经却未能控制的物,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控制今天不能控制的物?”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理解物的范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将会发生变化,物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第四步,教师提出问题,“物都是有体物吗?”引导学生分析有体物与无体物的分类特征,讨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无体物的认识与控制能力的提高,对电力合同中标的物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物是有体物,但现在已经开始突破这一理论,法律意义上的物还包括无体物。

第五步,教师展示一张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问学生“苹果是物吗?”在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追问“老师不认为苹果是物,为什么呢?”此时,允许学生自由的讨论,鼓励学生前后左右的进行讨论。稍作讨论后,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树上的苹果与单个的苹果有何不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第一感觉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物必须是独立的,树上的苹果是树的一部分,并非是一种单独存在的状态,因此,苹果树树上的苹果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物。”

物的独立性是对物的认识的难点与重点,学生经常会根据生活中的惯性思维而忽视这一重要的特点,将会影响对后面的原物与孳息物、主物与从物的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对物的独立性有较深刻的掌握,也获得了法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不一致的训练,使其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法律思考。 第六步,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已经对物的概念和特征有了较好的认识,此时教师要对该知识进行一次归纳与总结,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呢?”让学生对物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系统的理解与记忆。

第七步,教师将回到第一步的问题上,请学生用类比法,比较法学与其他学科对物的不同的认识,并且讨论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的概念的法律理解,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生活中的物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别。

第八步,拓展引导。教师回到第三步里出现的“月球大使馆”案例,介绍月球土地在美国成功买卖的案例,提出问题,“为何在美国卖月亮就是合法的?”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两个案例最终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法律对物的规定的不同理论与立法方法,进一步让学生领悟物的法定性。

第九步,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查找“世界杯空气买卖”、“陈光标买卖空气”案例,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最后两个在中国的案件却出现合法与不合法的两个不同结论的原因,进一步考虑“空气是物吗?”“什么样的空气可以是物?”“物的概念在未来会有变化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课堂问题的拓展与更加深入的思考。笔者把授课学生范围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在下次上课时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汇报。

三、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的价值分析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法进行“物的概念”教学后,通过课后检测和学生访谈,教学效果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将难懂概念采用问题分解、引导的方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概念,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掌握了概念。笔者认为就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实现了以下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法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层次性问题的反复求解,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热情,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同时演绎到其他相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创新思考。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面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如何进行引导?迫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不可能再全面依靠课本上已有的问题,而是围绕讲解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既要结合法学背景的实际问题展开,又要以讲解求解方法为目的。

第三,有助于学生的求解与分享意识培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思考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求解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寻求答案的引导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共同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质疑、合作的求解方式。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做法和体会。当然,在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完善。其中,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对学生讨论的有效引导、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需要进行仔细研究的问题。

推荐第5篇:探究式教学法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叶天才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新课标强调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堂中的主旋律。课堂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关于这种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应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不敢妄语。但在这种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普遍性。现就一些具的问题及相应策略进行分析。

一、关于认识的问题和策略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都包含有“概念、原理的知识”和“过程、方法的知识”,而且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品质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如果学生经过教育的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了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态,那么这种教育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禁锢,因此,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新课标倡导这两类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必然的。

在策略上,教师应把着眼点由“怎么教?”转移到“学生怎么学?”,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攻。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要适当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程序过细,问题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

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猜想,提出假设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三)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是完成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是探究教学中的难点。策略上,首先,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因为在很多时候,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发现自己的缺陷,而当与别人交流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哪一种结论更正确?通过反思探究过程,反思推断的依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然后达成共识,并把结论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知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通过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问题和策略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1.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以验证猜想与假设为目标。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教师要考虑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触景生疑,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情感是前提和基础。策略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空间,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假设过程是学生心智技能得到发展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可锻炼学生的推理及批判思维能力。策略上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避免学生盲目的活动,使活动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

2.开放性和指导性有机结合。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观点,经常会是意料之外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但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建立假设,如何验证假设等,学生不是生而知之的,它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诱导,逐步习得和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策略上要坚持开放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3.学生自主参与是主要形式。探究式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它是通过“思考”、“活动”来学习的。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讨论与交流、阅读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这种通过多样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策略上教师可将探究的内容问题化,以系列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探究的问题体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通过怎样的问题讨论来纠错。

4.合作与交流是主要过程。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实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知识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探究成果的时候,策略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方案和探究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到他的思想和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鼓励大胆质疑。

四、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时间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其探究过程是开放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表明,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形式最容易导致课堂结构的分散和课堂教学进度的滞后。因此,如何做好探究时间的分配、控制就成了探究教学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探究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策略上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使探究时间分配更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能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要对具体的探究过程心中有数,能够比较精确地预估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把握好整体时间的分配,使整个探究活动的节奏加快,转换自然,避免无为的时间浪费。

1.要对学生的探究知识准备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每一步骤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要尽可能估计到,对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想和心理准备。

2.要对变量进行控制,过少则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过多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造成探究活动的推迟。对探究活动所需的学习材料,实验器材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争取以最明了,最简练的语言或方式来使学生对问题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使探究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节奏进行下去。

3.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个探究步骤转入到另一个探究步骤中去。其次,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专注时间。

4.对探究问题情境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含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引起探究兴趣和内在动力。

5.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气氛。教师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合作,会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民主气氛。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最好让学生能够轮流主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探究负责,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6.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阶段性督察,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对探究活动能力低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对注意力脱离探究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醒,使其注意力回到探究活动上来。

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目录

1提出

2教学过程 3教学设计 4缺点

5相关内容

1提出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探究式教学含义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如学习了课文后,我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1)自由读你喜欢的段落,抄写课后词语;

(2)摘抄并背诵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画一幅山水画; (3)写读后感或请你当一回导游写一段导游词。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阅读的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促进学生积累词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写日记的作业。日记是学生畅谈自己喜、怒、哀、乐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诉说心里话、观察社会、评头论足的阵地,学生在写日记时觉得有话可写、乐写、想写。留写日记的作业,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 3教学设计

(一)、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二)、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对教师人要求。教师应成为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求教师要努力寻找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善于将各种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生活情景中的直接经验,并善于使学生将直接经验与所学的知识结合,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

“发展的主体的主动行为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最大潜能,人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与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进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六)、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七)、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作保障。科学性是指物理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科学工作者的,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的。

教育性原则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

4缺点

1、多数比较适合小班教学,在许多大班级实施时难度较大。

2、耗时比较长,在课时比较少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只能够选择性应用。

5相关内容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或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推荐第6篇: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 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 (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 (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3、学期小结,资料规整

推荐第7篇:问题式教学法

摘要】 依照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我常采用问题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采用设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老师设问题 学生思考解决

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设置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讲解与点拨,当堂训练后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的新式教学法。由于这一教学法的开放性,很适合现在正在进行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我在教学中也努力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改革,现将我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做法阐释如下。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细致分析,细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应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并下发给学生---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教师巡回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引导与讲解---对学生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求正确的解答---教师总结---教师给出针对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当堂训练---教师讲解巩固---课后师生再进行反思。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问题设置的要求

1、问题的设置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疑难点设置问题,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突出了。

2、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也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3、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确实有能力解决。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自觉的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再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

4、问题的设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忘我,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问题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回答为切入点,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予以深化,切不可撇开学生回答的内容,只顾自己解答问题。

2、教师讲解要注意在充分引导的基础上予以阐发。引导是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做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知识强加给学生。

3、教师讲解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总结概括性。学生的回答毕竟是自己的日常语言,而学科语言对准确性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语言予以提炼,以使它更精练更准确,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周密性的作用。

4、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他们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对较容易的问题教师可不必讲解、或一提而过;对一般及较难的内容则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启发等方法来解决;对难题通过课堂教师指引,课外阅读参考书等途径来解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即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同时还要对重要问题、基本问题进行强调或讨论.以加深印象。

5、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而鄙视或打击学生,要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同时人格上也得到健康的成长。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主动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7、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潦的总结。这样做不仅避免了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全、过细,而且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当堂训练后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问题式教学法”的灵魂是师生互动,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

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一种互相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重新生成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推荐第8篇:“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1

“悟学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东龙初中

学习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师生之间相互都要有严肃认真而又积极的态度;教师的前期指导和说明要清楚;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对象的方法,而不是照搬,流于形式;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要了解学生参与前后的自我主张,尊重和理解儿童;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合理,并且要符合学生概念理解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育时机,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意识的培养。在悟学式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成功的教育,教学情境本身应该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应该根据当地情况、文化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悟学式的方法使学习更有趣味,学生应该“自愿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作为教师,不要过低估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给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效的角色承担,这对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表现性活动有助于学生更能积极地认识自己,学会有效的自我表达,形成健康的自我激励和反思机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标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得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是个多目标的过程。“悟学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要做到“五明”、“五感”。要充分体现本节课的知识性,调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占有主体地位。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学习的效应。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推荐第9篇:论文: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心得体会

安义二中 张爱珍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

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

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

道。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法,即:课前训练,激趣明标—自主

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节。以自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

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一、课前训练,激趣明标。

学生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自学新目标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A 时,有的学生会

提出有些单词不会读,比如:another,concert,calendar,whom等;有的学

生会不懂某些词组的意思,比如:study for a test ,go to thedoctor,have apiano leon, help my parents ,visitmy aunt等; 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

当别人问你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时,你不回答 Yes,I can,而要说 Sure,I’d love to。等等此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上课时收集起来,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才能达到开发

潜能的目的。课前训练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

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

能较好得到解决。

二、自主学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是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选择、去综合、去感悟,并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程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要创设必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自学时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应精心设计导言,在新课导入中可采用讲故事、演示实验、实物、图表、投影片等导入;也可采用一句话、一道题等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迫切想遨游知识大海的心情去自学、去质疑、去探索,其学习的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要充分肯定,并让学生演示,发言,保护其积

三、合作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表演的时间。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针对第一步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及让学生上台展示等,把学生置于参与者和表演者的角色。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去理解问题,理解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区别,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从而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身参与的验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情景展示,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进行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的盲点进行及时纠正。

四、当堂测试

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和实验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及时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学生的疑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其性质、类别,同时要考虑是当堂解决还是课后解决,是个别辅导还是集体解答,是让学生解决还是教师解决以及解决的思路。教师根据实际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问题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难,或启迪学生转换思维角度去解疑。并且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出一些有价值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以试卷形式,幻灯片形式或听写等其他形式.

五、提升小节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之后,教师或学生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过去许多教师只是将已讲知识重复梳理一遍,使小结成了知识的机械重复,虎头蛇尾,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创新学习课堂教学的小结是由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有新的思路……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使之纲领分明、重点突出,帮助学生记忆、综合和掌握。提升小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新旧知识串联、重新组合、揭示主题的过程。例如,新目标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 A在学了如何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如何回复别人的邀请之后,还要提示学生如何邀请别人一起做其他的事情,如何回复别人其他的邀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更完整。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以学定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只有尊重实际,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把准主导关系,突出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的、课型相异的课堂教学模式。

推荐第10篇: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将变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代数知识教学、几何教学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都可以应用变式教学法。

[关键词]变式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25

数学是一门工具课程,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在代数知识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法

在初中代数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通过与学生原来具有的认知结构来对比,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构建新知识,这种方法是变式的一种,称为对比变式。变式教学法在代数教学中可分为对比变式、巩固变式和辨析变式。辨析变式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将需要学习的新概念引入后,通过分析概念的意义及引申设计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辨析型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学生更好地明确所学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如教师在进行正数、负数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概念的内容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大连的最高温度是8℃,最低温度是零下8℃,这两个温度是一样的吗?若不一样,又该用怎样的数字来进行表达?这种方式能够在引入概念前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在学习之后,学生也能够利用新学到的概念来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巩固变式指教师在向学生引入新的代数概念并帮助其理解时,应同时让学生熟悉新学概念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问题,同时达到对所学的代数概念进行巩固的目的。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概念的练习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并解决,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具体的概念前,脑中的科学概念大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发展得来的,但这些概念具有多义性、宽泛性等,并且其在学生的认知中已根深蒂固,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抽象概念的时候容易理解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一些正确的概念,同时也应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辅助学生理解概念。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其获得概念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更加依靠自己已有的一些经验。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有可能对学生的几何概念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几何概念的教学时应当适当采用变换反映几何概念的图形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几何概念很多都与图形相关,有时根据图形可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的含义。但教材中提供的图形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对图形进行变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的多种延伸,从而掌握概念的本质。几何概念还具有一定的逻辑判断性,在进行几何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概念及其引申概念的意义,同时熟悉由定义变换得来的命题,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使用一些定义的性质,进行判定。

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在向学生解释这个定义时,可以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语言变式(如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将其他图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让学生意识到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也有相同的特征。教师在进行几何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概念,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变式来将所学的相关概念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让学生能够进行几何概念的对比和总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应用变式教学法

变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并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变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揭示概念的本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同时,采用变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思维是指通过个别事物来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归纳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掌握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抽象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象,更加深入事物内部,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其中变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很大的作用。

如通过加强或减弱一个概念的条件来表示概念变式后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中去掉“面积相等”的条件就可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若去掉“形状相似”的条件就可以得到等面积的三角形的概念。相反,在等面积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中加入适当的条件就能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这种变换方式能够有效揭示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实用。

总之,将变式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周侯辰)

第11篇:在初中数学课中使用变式教学法的体会变式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课中使用变式教学法的体会

变式教学法,它的核心是利用构造一系列变式的方法,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数学问题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设暴露思维障碍情境,从而,形成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相同条件下迁移、发散知识的能力。它能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优、中、差的学生各有所得,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变式教学尝试,现已有所收获,对它的优越性,我个人浅谈几点体会,以供各位参考,指正。

一、变式教学法对新概念教学的促进作用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又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能否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的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西为乐趣。例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前,教师先提出:某地气候,白天最高气温为10℃,夜晚最高气温为零下10℃,问昼夜最高温度

一样吗?学完这节课后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能产生“乐学”的氛围,这样对新概念撑握则通过变式使之内化并上升为能力。又例如,学习了“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后,提出: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吗?

2、一组对边平行加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吗?通过反例变式进行反面刺激,使学生更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概念。

二、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众所周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运用变式手法恰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经。

1、利用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兴趣变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可以克服惰性,培养思维主动积极性。

2、利用反例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教学时,通过反例变式的训练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陷阱,去刺激学生让其产生“吃一堑,长一智”。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解题过程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使学生广泛建立联系,多用度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打破那种“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使他们开动脑筋,串联有关知识,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实践证明,变式教学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小差生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仅属于个人在尝试变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但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和在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并发扬光大。

第12篇:数学变式思想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认真备课,用心辅导学生做练习,一直以“熟能生巧”来告诫学生,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让学生练熟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有的学生就无所适从。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题海战术”的最大弊端。许多教师曾意识到此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解题学习要触类旁通,懂一题会解一片。

问题变式不是为了“变式”而变式,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数学变式。其目的是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完成“应用—理解—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变式设计要巧,要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正确把握变式的“度”。一般地,设计数学变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差异性。设计数学问题变式,要强调一个“变”字,避免简单的重复。变式题组的题目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对每道题,要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鲜的题目给学生的刺激性强,学生的神经兴奋度高,做题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大,思维敏捷,使训练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设计数学变式,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

2、层次性。所谓的问题变式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变式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跨过一个个“门坎”,既起到训练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开阔性。一幅好画,境界开阔,就会令人回味无穷。同样,设计数学问题变式,一定要内涵丰富,境界开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到内容充实。因此,所选范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二要具有延伸性,可进行一题多变;三要注意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4、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问题变式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力求使学生独立练习和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半独立练习相结合。同时,根据数学内容,有时可分散训练,有时可集中训练,有时一个题目的变式可分几次完成,充分展现知识螺旋上升的方式。这种灵活的训练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大脑和神经的兴奋度,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精心选编题目,并通过变式得到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及题目编制过程中,深化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 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针对性强又能进行变式探索的题目。题目设计要注意定理、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式应用。(2)引导学生解答题目并进行题目变式。(3)引导学生应用定理、公式及其变式进行“编题”训练。(4)适时进行定理、公式的应用要点和技巧的点拨和鼓励性评价。学生活动体现在:(1)灵活应用定理、公式及其变式解决问题,注重探求多解。(2)主动探索题目变式,得到变式题组,扩大解题成果。(3)主动参与编题,进行创新活动,探索问题的源头。(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总结定理、公式的应用要点和技巧。

第13篇:变式教学释义

变式教学释义

1引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手段。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在学校做了几年的数学教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对数学变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变式教学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数学课通常有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数学变式教学中遇到最多的是概念变式和习题变式。对于不同的授课,变式教学服务的对象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或概念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1.2 适用性原则 选择课本内容进行变式,不能“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对学生来说是重复劳动,学生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也不能“变”得过于难,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

1.3 参与性原则 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然后让学生练,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然后再练习,这样能更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变式教学的方法

下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谈谈变式教学的方法。

2.1 变换条件或结论 变换条件或结论是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动或加深,但所用的知识不离开原题的范围。

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老师可以讲解这样的例题:判断函数在指定区间内的单调性。y=x2,x∈(0,+∞)。变式1:y=x2,x∈(-∞,0)可让学生练习。变式2:y=x2,将后面的条件都去掉,问学生此时函数的单调性,学生要认真思考,会发现此时这个函数不具备单调性。 又如在三角函数中,已知cosα=- ,

2.2 条件一般化 条件一般化是指将原题中特殊条件,改为具有普遍性的条件,使题目具有一般性,这是设计变式题经常考虑的一种方法。

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4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原点的距离最短。变式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4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点A(a,0)的距离最短。变式2:已知抛物线的方程是y2=2px,在曲线上求一点M(x,y),使它到原点的距离最短。

这种变式将特殊的条件变得更一般,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2.3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景,引起或指引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很多数学问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模型。通过联系实际的变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是F(0,8),准线方程是y=8,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完完全全的数学问题,可将这类题变式为:桥洞是抛物线拱形,当水面宽4米时,桥洞高2米,当水面下降1米后,水面的宽是多少?

这样与实际结合的变式练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变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2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4篇:选择题变式训练

棠湖中学高2014届政治选择题专项训练

(一)

1.(2013年课标卷Ⅱ,12)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

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2.(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16)2011 年 1 月R 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 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 12 个方面开始 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 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12 高考海南卷 5)2011 年末,我国开始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试点行业选 择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

A.流转税、流转税B.流转税、行为税C.流转税、财产税D.所得税、流转税

4.(2013•苏州模拟)上海交大某教授曾说,国内企业搞创新,很少针对顾客需求,其实研发新技术往往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发现人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伸开手掌,我们只看到5根手指,而忽视了手指间的4个空隙,这空隙就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时没能被满足的需求,填补这些需求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材料表明

()

①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②企业应以市场为基础,寻找“手指缝”,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③企业应针对“需求缺口”开发新技术 ④对企业来讲,“创值”(创造价值),比创新更根本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

(2013海淀二模)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命题“污染博弈”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污染博弈”是指在 企业不受管制的环境里,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宁肯污染环境,也不界安装昂贵的 污染处理设备。回答第5-6题。

5.企业不愿安装昂贵的污染处理设备表明()

①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③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④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A.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6.要解决企业“污染博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改变消费习惯,提倡绿色消费②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③实施污染排放收费,迫使企业增加治污成本④制定法律,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产品的生产

A.①②B.①②C.②④D.③④

7.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广东2012年7月份出口减速,而以欧盟为首要市场的上海、江苏和浙江7月份出口均呈现负增长。以下欧债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A.欧洲市场资金短缺—中国大量购买欧洲国债—国内资金短缺—国内市场萎缩

B.欧洲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市场需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外贸企业倒闭

C.欧洲市场资金短缺—人民币汇率升高—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减少—国内外贸企业破产

D.欧洲各国居民收入降低—劳动力流向我国—我国用工成本降低—商品价格降低

8.2013年1月17日财政部消息,2013年春节前,将为8953.4万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总金额达到215.9亿元。这是自2009年以来,中央财政第四次在春节前为全国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这体现的财政的作用是()

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B、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C、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9.2012年12月20日开始,浙江温州市直属27个部门的一把手针对当前工作和明年的规划进行总结汇报,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天,全程通过电视台现场直播。这体现的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是()

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10.2013年1月11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务院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慰问受灾群众,现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政府()

A、自觉接受公民监督B、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C、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D、坚持依法行政

11.2012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事件的第一批抽检结果,在第一批抽检的33个品种42个批次中,有23 个批次不合格。这次抽检体现了政府在履行()职能

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1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不回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对会前民意调查中涉及的热点话题一一作了 “回应”。这说明政府()

A-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B.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法治政府

C.改变政府职能,维护人民权益D.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公民参与

棠湖中学高2014届政治选择题专项训练

(二)

1.2013年,我国将对780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例如,降低调味品、

特殊配方婴幼儿奶粉、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产品的税率以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如果将这一政策对上述产品产生的影响用图示描绘出来(D1为实施前,D2为实施后),下列图示最符合其变化方向的是()

2.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201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符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

①减少国债发行规模,实现财政收支平衡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③实施结构性减税,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④下调银行利率,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宣布从2013年1月1日起,解除对电煤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电煤由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回答3—4题。

3.当电煤这一直接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秩序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异常上涨时,国家发布《国家发

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发电用煤价格调控的通知》,对电煤实施临时价格干预。这是国家运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

A.经济手段B. 法律手段C. 行政手段D. 财政手段

4.政府解除对电煤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后,电煤由供需双方自主协商定价。这主要体现了 ()

A.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B.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C.政府在商品定价中起决定性作用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5.2013年10月18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发表祝词时强调:“要坚持以职工为本,尊重职工主体地位,落实职工各项权益,让广大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党中央对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②以劳动者履行义务为前提

③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014江苏海门一诊)6.为治理大气污染,预计未来5年,北京市将投入资金近万亿元,其中政府投入约2000—3000千亿元。这表明:()

①政府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②财政能够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中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财政能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14江苏海门一诊)7.近日,国务院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60岁以上的老人将

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从银行领取养老金,去世后,房子归银行。推行“以房养老”() :

①能够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 ②可能导致房子的需求量上升

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办法 ④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4江苏海门一诊)8.上海市张大爷家境一般,自己名下没有住房。基于自身利益,他坚决反对“以防养老”的方案。对此,张大爷可以:()

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监督政府 B.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决策

C.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D.去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反映意见

9.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总债务高达近20万亿。但官员调动频繁,因而出现了“新官不理旧债,旧官不怕问责”的尴尬局面。对此,要:()

A.严格禁止地方政府举债 B.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C.严格控制地方财政支出 D.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10.新闻媒体在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媒体采取“法院未开审,媒体先定罪”的手法,对法院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了法院审案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这说明:()

A.法院应独立审案,不受任何约束 B.舆论监督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效果好

C.舆论监督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D.法院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11.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此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由此可见:()

A.国务院正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B.上海自由贸易区享有法外特权

C.上海自由贸易区实行区域自治 D.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

12.许多人大代表也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出台有关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法律,但始终没有得到全国人大的正式回应。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可以就此:()

A.行使提案权,广泛征求意见,向人大提交议案B.行使立法权,做好官员财产公示方面的立法工作

C.行使决策权,联合其他人大代表共同做出决定D.行使表决权,表决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方面的法律

第15篇: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简介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 提示: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学:课前预练,课上自学、自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自学和教学提供依据。

解疑: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

精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演练:课堂上反复练习,课后坚持体育锻炼,力求掌握动作技术。

小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掌握“三基”情况,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课外练习和下一次课进行预习的要求。

以上的自学、精讲、演练是主要环节,而提示、解疑、小结是辅助环节,各环节的程序应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的。

注意事项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与“导”的统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一般以单元教学为宜。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材练习的程序,必须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其动作的原理来编排,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体验动作技术结构的环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练习。

在学生自学、自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起思维、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认真备课,搞好教案的设计。要了解学生掌握“三基”情况的信息,明确动作的疑点与难点,特别是课外活动情况,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和家庭体育作业,使课内与课外更密切地相结合。

魏书生教学经验-------“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学导式”教学法有广泛的适应领域和适应性能,而且完全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变通的发挥效能。当然,这不是说可以把“学导式”教学法作为僵化的模式套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式”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过一番逐渐过渡和师生双方逐渐适应的过程。

第16篇:学导式教学法

(十)学导式教学法

这是近年来在中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不只注重教师的“教法”,更要求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把“导”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教学相长。

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是: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练习,初步体验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及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待重点思考问题或演示操作,供学生模仿,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其次,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后进一步深入自学、操练,并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向同学或教师请教。再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对第三次出现的疑难问题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最后,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教学重点,加以精讲,或示范、演示、操作,并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与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熟练。

可见,学导式教学方法是由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四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自学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如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各种教材,确定学生自学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标准等。(录自该书第285页)

(学导式教学法之后,依次是

(十一)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

(十二)邱学华的尝试法;

(十三)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的八字法)

二、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及理论背景(该书指出:当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三)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四)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目标,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

[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3月第1版; 2003年4月第3次印刷。]

第17篇: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与高效课堂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第二步,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的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 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

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三步:充分解疑、总结收尾 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如何使问题式教学法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质量是关键。

二、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三、问题要切中要害,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掌握了问题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掌握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使问题成为课堂的推进剂,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知识得到了掌握,知识体系得以形成。 下面以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例做以说明。

第18篇:浸入式英语教学法

浸入式英语教学法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一、浸入式英语教学法是中国——加拿大教育合作项目“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幼儿阶段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了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研究特点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自1997年在西安开展以来,不仅受到了美、英、德、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的广泛关注和主动交流,更促使了西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幼儿园的积极参与,并且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模式及特色: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幼儿在园的全部或一段时间,被“浸泡”在一种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这种目的语言面对幼儿,不但用这种目的语教目的语(学习对象),而且用这种目的语教部分学科课程(学习工具)。

三、教学特点:采用自然习得、不纠正错误、却反复重复正确、百分之百讲英语的方式,让幼儿在一种不易察觉的学习过程中,像习得母语一样,在交际中通过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儿童在3——6岁期间,是发展语言及沟通能力的最佳时期;研究还发现,会讲两种语言的孩子,在分析能力、概念形成及认知弹性方面都比讲一种语言的孩子表现还好。

四、学习方式:采用“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浸入式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用母语做中介,而是借助母语习得的方式,在活动和生活中大量输入英语。用英语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在师生相互沟通中使幼儿对英语由接受到理解,再到记忆,最后到熟练应用,使英语交流频度不断提高,直接英语思维能力渐渐萌生,从而达到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目的,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英语。

五、学习重点:在情景化的活动中理解英语,学习用英语说话,教师引导幼儿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跟着自己学说句子,用英语表达认识、描述事物、发表见解,为今后形成直接英语表达和直接英语思维打基础,而不是直接学习单词和语法。

所谓英语浸入式(English immersion)是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或在部分课程内被“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不但用英语教授英语,而且用英语讲授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也就是说,英语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

最早进行浸入式外语教学的是加拿大。加拿大于1965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8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每年约有30万名学生接受各种语言的浸入式教育。近十多年来,加拿大的这个创举已经先后被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等十多个国家所借鉴,分别用法语、日语、汉语、印尼语、俄语、英语等十余个语种进行浸入式教学。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是借鉴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新模式,始于1997年,是中加研究者和院校共同合作的产物。

一是语音意识的研究。

二是认知能力的研究。

三是英语语言发展的研究。

四是对儿童学业成绩和其它发展的综合考察。

五是提高思维能力。

(见:《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研究的建树与反思》 赵微,高红健)

为什么浸入式外语教学会如此成效显著,这与它的科学理念和合理原则指导分不开的。

1.对儿童学习语言有着不同与以往的全新理解。英语浸入式教学只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一系列对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乐观主义态度和教学新观念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英语浸入式教学范式对儿童学习语言有着不同与以往的全新理解:

首先,儿童学习语言具有独特潜质。 现有的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模式都没有像浸入式教学这样对儿童学习语言的潜质给予充分的估计。浸入式教学充分肯定了儿童在语言的环境中主动知觉语言、自觉操作语言、自行矫正、改善语言等一系列获得语言的自然能力。所以提供可以供儿童“摆弄”的语言材料、环境和机会,儿童会很容易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使语言得以发展。

其次,儿童获得第二语言的方式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儿童具有独特的语言获得方式,而且这种独特的方式也赋予其语言获得的优势。儿童语言的学习,经历了从口语到书面语学习的过程。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语境获得语言的含义,再以之理解和学习书面语言。英语浸入式教学,充分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采取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教学顺序,并着重在教学中为儿童创设获得语言的语境,避免成人化语言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扬长避短,使语言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然而然。

再次,认知和语言的同时获得。鉴于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有限的迁移能力,第二语言的学习应该是直接学习,并在获得认知发展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据此,对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来说,语言的学习和知识的学习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界限。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语言。而不应象传统外语教学那样,只获得语言的外衣,缺乏语言内容,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2.为了达到浸入式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原则与要求:如英语教学与学科教学并行的原则、习得性原则、听说领先原则、全英语教学原则、活动性原则以及高“浓度”原则。 并且,以“听说领先,读写继之”为教学策略,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化、活动化、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思路。教学中广泛提倡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学、情景表演、故事教学、儿歌、歌曲、绕口令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使浸入式课堂成为儿童最喜欢的课堂,浸入式实验教师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

第19篇:51.参与式教学法

51.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与式”教学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多边互动”性。“多边”是指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互动”是指“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学学相长;学校及其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互动,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提高。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统一。②教师作用的“主导”性。主导性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导”为主,具体来说就是“导学、导思、导做”;导出方法,导出规律,也就是起“导游”、“咨询辅导员”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搞“教师中心论”、“一言堂”、“满堂灌”,从而体现教师知识和能力的统一。③学生地位的“主体”性。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动学习为主。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等,从而体现共性化学习与个体特征培养的统一。④教学质量的高效性。由于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更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更强了,从而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的统一。

其策略如下:

1.任课教师课前要精心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即学生本节课要讨论的知识点、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各程序都要合理安排,否则,缺少一个环节,就意味着这堂教学课的失败。

2.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激励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这就要求各小组代表要把讨论的任务分给本组的每个同学,做到人人有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人人动脑筋,个个动口说,才能避免有人蒙混过堂的现象。

3.记录发言者由本组同学轮流担任。

4.教师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以及考试出题的类型设计问题教学。因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参与式教学还是为应试教学服务的,偏离这个“宗旨”,学生分数上不去,成绩不好,考不上高一级学校,误人子弟。

5.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力才能被激活,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6.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来源:余文森,林高明主编《经典教学法50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第20篇:引导式教学法(整理)

引导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冀中职业学院

卢坤甫

摘要:“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说教式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

主导

主体

兴趣

高等职业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的学校。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好专业技术,也要全面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只重视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

“语文”就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文学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除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和教育。袁贵仁教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缺一不可。实践证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强体,实现经济腾飞,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落脚点。经调查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仅占30%,即便是开课,也只有一学期的时间,每周两课时,总数超不过30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提高效率,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说教式等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学习呢?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引导式教学”是适合高职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 “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让讲堂变学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下面就谈谈“引导式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热情地参与。

1、特色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它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例如:高职语文口语表达的第一章—— 态势语言训练,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什么是态势语以及态势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对导课这一环节进行了很巧妙地设计。因为是大一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是很自然的。在介绍之前,对态势语言这一名词只字不提,只是在每个同学的介绍结束后,教师先从音量、普通话、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把与态势语言相关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放在后面重点评说,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之后水到渠成,引出“态势语言”这一内容,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现代职业教育面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积极尝试,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充分说明了直观的价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职课堂,利用网络优势,便于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文、图、声、像兼备的动态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如果老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找工作,毕业前都应会作就业前的准备,例如:写自荐书、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等,这样我们在讲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中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就会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模拟招聘会中面试这一环节,引起了高度重视。首先老师把面试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以及问题应答时应注意的事项向同学们讲解清楚,然后让他们去做充分的准备。由于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态度都非常认真,经常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阅资料,自发地组成小组,反复演练,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文化功底较差,对专业课的兴趣远远超过公共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公共课老师,应投其所好,将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再是一种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时,把中国古典府邸建筑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尤其是那个令人叹为观止、耐人追寻的人间仙境——大观园作为重点,定能激起同学们探究的巨大兴趣。还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先制作一幅贾府的布局图,然后模拟导游,引导大家去游览一下林黛玉眼中的那个规模宏大、雍容华贵的贾府。让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给那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姿容俊逸的林妹妹进行卡通设计。反之,如果给应用艺术系的学生重点去讲诗词歌赋,势必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课堂上恐怕会睡倒一大片的。

5、通过激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体。”也有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占40%。可见,口语的训练对高职学生,尤其是对某些与口语交际联系更密切的专业来说,更为重要。目前,大一新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看来,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不敢说,也不想说。为了让他们敢说,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可采用激励的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老师不点名,让学生主动走到讲台上进行指定的口语训练,谁先走上讲台,谁就能拥有这次机会。一些胆大、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肯定会首当其冲,不在话下。但关键是,老师怎样去引导那些胆量小、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敢于上台去表现。如果看到有的同学在犹豫,这时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他,一定会受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一个鼓励的眼神能够碰撞出勇敢的火花,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温暖一颗被冷落的心灵,一个坚定的动作能够传递给他无限的勇气。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上台讲话了,并且口语表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通过教师引导,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团体提出过“要善于独立思考”的号召。只有能独立思考的人,才会在技能、职能方面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在气质修养、人格境界方面获得终身提高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逐步形成。

高职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建议学生课后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高职语文的阅读赏析部分,要有选择地讲解经典篇目,并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以便对所学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讲完《林黛玉进贾府》后,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就利用周末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及百家讲坛中的《红楼六家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班一个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回到母校,谈起这件事时,非常兴奋地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红楼梦》知识,我比别人都懂的多,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仅此一点,我就觉得非常自豪,使我信心百倍地去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各班同学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自觉读书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提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时,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引导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变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错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同时注重转变自己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手段,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引导式教学只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案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语文教学,探索高职语文改革的新途径,使这门公共课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燕

彭玉玲

《大学实用语文》

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8.7 【2】孙丽丽

《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1.7

通讯地址:河北省定州市冀中职业学院(北校区) 收件人:卢坤甫 电话:13513436365 邮编:073000 电子信箱:lukunpu1@163.com 作者简介:卢坤甫(1972.6- ),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和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变式教学法心得体会
《变式教学法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