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词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3 08:34:2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卫东学校

冯绍杰

5.18——5.21,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黄吉鸿老师上午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

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推荐第2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全部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1、语言意会法。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2、绘画意会法。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又能唤起对夏天扑蝉趣事的回忆,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又如在教学《草》时,我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3、想象意会法。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瀑布的声音再想一想三叠泉就在你的眼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是多么的雄伟和壮观。

推荐第3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推荐第4篇:古诗词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3月10日,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

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推荐第5篇: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龙溪九义校

叶春兰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

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五、读写结合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推荐第6篇:古诗词培训心得体会 副本[全文]

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第五小学

慕臻

5.11——5.13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名师之路”第四届全国小学教学研讨会培训学习。本次的培训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借助这个平台,我们能与一些优秀教师、专家们有了零间隔接触。非常感谢领导和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本次培训我们认真听取了几位专家教授的报告,经历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评课互动等等的系统培训,使我的思想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本次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最珍贵的财富。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诸向阳老师《课程,串起古诗词的珍珠》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

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郑雪娇老师教《独坐敬亭山》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推荐第7篇:文古诗词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王建芳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课上认真听取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和示范课,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

一、深刻领悟了中国古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魅力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尽情领略了各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次活动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各位专家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讲座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程光照老师教《赏析》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程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

1 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还有,张建中老师的四年级作文指导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指导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小学生写作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把握,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缺乏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张北县民乐街小学 王建芳 2016年9月27日

推荐第8篇:古诗词心得体会

古典诗词心得体会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

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

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推荐第9篇: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炼,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下面谈谈我研修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们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则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思亲,送友、怀乡、赠人、战争、写景、状物等多种体裁,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义,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诸如的意蕴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透过所写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就要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诗人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分析诗中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观察视点和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生活遭际、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诗人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种题材,甚至同一题材。因此做题时要仔细体味其思想上、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怀两种,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怀古惜今、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具体用什么写法,由主题需要决定。

5、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使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推荐第10篇:古诗词教学

透过英美“新批评”方法,初探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多重的,研究他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他们提出了对作品“细读法”和“作品的四层面分析法”如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读诗要有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感兴趣。

【关键词】 细读法 四层面 声音 语义 意象 象征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里有韵律、节奏、拟音等所有音乐性的要素。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演变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我们不能跃过这一重要时段,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否则,就是悖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自然法则,其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童心丧失,灵性泯灭。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所具有的抒情性、音乐性特点,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

案例描述:

教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配乐朗读诗歌。

(学生欣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脸陶醉)

师:美吗?刚才从你们那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知道你们已被深深地吸引。

师: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是啊,还有可爱的知了呢!你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呢?

生:我听见知了在树上叫着。

师:瞧,听得多仔细呀!

生:我听到了落叶落下的声音还有雪花飞舞的声音。

(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

生:六角形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着,地上、树上、屋顶上全都白了。

师:这个句子美,你的声音更美!

生: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张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着春天的来临。

师:真好,你肯定是一个爱学语文的孩子!

生:夏天的雨后,空气是那么新鲜,其中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味。

生:河两岸新生的小草,笑眯眯地像是正在和蒲公英的小黄花悄悄说话。

师:在大作家、小作家的笔下,四季显得更加多彩。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

师:有一位叔叔把四季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教师板书课题) 师:刚才你听到什么声音就用什么声音读课题吧

(学生齐读课题)

师:认认真真把这首诗默读一次,思考:这首诗有几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看谁发现的规律最多。

生:老师,它们的行数都是五行,而且句式差不多。

生: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生:诗歌中的“到、道、蹈”读音很像!

师:你真会动脑筋。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悄”、“笑”等,我们称为押韵,那这些字押的都是什么韵呀?

生:“ao”韵!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小溪”、“金蝉”、“落叶”、“北风”都唱起了歌儿。

师:他们都唱起了什么歌呢?

(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

„„

师:来,我们分四人小组学习,先将你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吧! 师:刚才我们读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读诗的声音朗朗上口,好听。 生:我发现了诗歌里边有音乐。

师:对啊,诗歌里有各式各样的旋律,只要你多读,认真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

【分析与讨论】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

(一)、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在学习第一小节时,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中的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

整首诗押的是“ao”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诗歌教学,应用灿烂的阳光照耀他们,应用清纯的雨露滋润他们,更应用优美的乐曲熏陶他们,使它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多彩而艳丽的花朵。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意美。

新批评认为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混的,作品通过字面的意思使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同于他的表达意思,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激发新的意思。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

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批评方法,我们用作品四层面分析法里的第二层(语义层)的分析办法,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教学《长相思》也是如此,

1.对诗人纳兰性德身在何处的生活画面描述。

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

2.对“故园情景”画面的描述。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透过诗里的画感悟诗里的情。

新批评方法认为,读作品我们要透过字面意思看到里边隐含的情感,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

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

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四、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我们读诗要透过联想看到更大的空间。也就是象征(神话)这一层次。小学生不象我们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承认往往给忽略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层次里因为有前面的层次做铺垫,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让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

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我们透过新批评的方法,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诗歌,走进诗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资料:

1、《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鉴赏》 作者:袁行霈

3、《文艺理论教程》精编版2002童庆炳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5全国小学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

第11篇:古诗词教学

乘着诗歌的翅膀

——浅谈古诗词教学诗意化的营造

谭海鹏

今年的研修平台上,我观看了两节有关古诗词的教学课例。一节是冯琳琳老师的《行路难》,一节是梁云青老师的《品味诗词里的人生(李清照专题)》,不禁引发了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犹如一粒粒珍珠,在中国文学这片浩瀚的海洋里熠熠生辉。它们共同营构了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学离不开诗歌,古诗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初一上册的《古代诗歌五首》,下册的《木兰诗》;初二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下册的《诗四首》;初三上册的《 诗词曲五首 》、《诗五首 》,下册的《词五首》 ;初四上册的《陌上桑》,下册的《诗经两首 》,共计9课26首诗歌,另外,每册课本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外古诗词》。

古诗词在语文课本中占这么大的比重,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不能漠视她的存在,更不能简单地读读背背敷衍了事。文学是语文的根,而诗歌则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对待古诗词,我们要像对待古玩珍宝一样小心呵护,穿越历史的文字,还原宝物所承载的沧桑与内涵,实现它的真正价值。

1 我认为,要上好古诗词教学课,首要的在于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

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开创者。在他看来,语文的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硬贴上去的标签。诗意就是语文的本色。教师一进入语文课堂,放下一切杂念,心无旁鹜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本身就是极富诗意的。

我觉得这一点尤其重要。诗意不是老师唯美的语言,不是煽情氛围的营造,不是感人的音乐和多媒体图面,这些都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是“术”;如果没有教师个人发自内心地对诗词的喜爱,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课堂的全身心投入,越多的技巧反而越让人感觉弄巧成拙、虚情假意。缺乏真情的课堂,学生当然不愿参与。

教师的投入程度首先表现在他的语言和表情上。优秀的老师在上课伊始的导入环节,往往就能用他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丰富的表情,抓住学生的心。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样是读,有的“读”只停留在字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文字在他的口中只是生硬的符号,冰冷的堆砌物。而有的“读”,却能将平面的文字读得立体,冰冷的符号变得温润,麻木的心灵变得澎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其中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一种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的情境。让学生始终笼罩在浓浓

2 的诗情中不能自拔。

一、教师自身的范读是最有感染力的。在课堂上,老师最好不要轻易张口读诗,一旦张嘴,就要尽量达到把学生“震住”的效果。朗诵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这项基本功已渐渐退化。但是我还是觉得老师本身的范读的感染力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名家的朗读。当然,如果在范读的同时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那就更加完美了。

二、学生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同内容的诗歌适合不同的形式朗读。如有的诗歌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适合个人读。(如李清照的词)有的诗歌大气豪迈(如曹操的《龟虽寿》,除了个人读,也适合齐读。但是齐读一定是在个人反复品读练读、充分理解诗情诗义的基础上,因为齐读往往节奏偏快,不利用感情的抒发,也可能会破坏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和节奏美,所以建议慎用。《品味诗词里的人生》教师每出示一首词,都要求学生齐读或齐背,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是不太适合的。对于较长的诗歌,(如《行路难》),也可以请朗读好的几位同学轮流读。在教师范读和优秀学生示范之后,相信即使是平时不喜欢读的学生,也开始跃跃欲试了。老师不妨趁热打铁,来一场“赛读”,先由小组内竞赛,胜利者当选小组代表,展开组间竞争。这时不待老师条分缕析,组内成员自然咬文嚼字、推敲琢磨,争相提出建议了。在这个“备赛”的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3 在“赛读”之后,再来个“评读”,即对朗读进行评价,那就再好不过了。“评读”之后,再根据评价各自练读,从师范读、生范读、生练读、赛读、评读,再到练读,这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中两次练读,必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教师布置让学生读的任务时,避免过于直白,如“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诗歌”这样的语言,好似把学生与课堂与文本分离。即使是“带着感情”“读出诗人的**之情”,也总给人以生硬之感,仿佛游离于诗歌之外。教师可以结合写作背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创设一个情境,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抱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音乐起):八月秋高风怒号。。。。。。此外,师生互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可以快速连接起师生的情感纽带,将教师的情感信号传达给学生。

四、古诗词文字凝练,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教学中抓住这一点,调动起学生的想像力,来填补诗词中的空白,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经典课例《长相思》(纳兰性德)中,王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老师的朗读,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我看现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眼前

4 总是出现故乡的画面”有的说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等等。紧接着王老师让孩子们回到作者的家乡,看一看他家乡的画面和情景。孩子们拿起笔,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又一轮的想像之旅。孩子们的笔下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不禁竖起大拇指。我想这种想像填空的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同样是受欢迎的。

五、穿越时空,与诗人(或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对话。同样是《长相思》,王老师启发孩子们向诗人提问,然后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回答。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去伸手触碰诗人心中最敏感的空间。至此,学生与诗人已然融为一体。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而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与交流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真谛,感悟到了诗歌的灵魂,这样的过程本身,不就是最富诗意的吗?

哲学家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将这个哲学命题挪用到语文课堂,尤其是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真是再适合不过了。“语文教师,应该为古诗词教学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

让我们乘着诗歌的翅膀,带着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撷珍采贝吧!

第12篇:古诗词教学

闵行发帖人:yugangfa 发表于:2013-04-29 16:15:37 古诗词教学讨论

古诗词教学,仅有“朗读——背诵”的教学模式,使诗词失去了本身所拥有的形象感、层次感、朦胧感,久而久之,学生对诗词会产生厌恶之情,只有从诗词意境出发,积极开拓并发掘其特有的美感,才能将诗词教学带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新天地!山水田园诗时,我尤其注意创设氛围,甚至让学生展开想象。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一边富有感情地朗读,一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秋雨初霁,晚间青山,朗朗的新月透过林间枝桠把月光斑驳地洒落于地面,清莹透彻的泉水在泉道山石上有声或无声地流淌„„山风吹竹,竹林中走出娉婷且朴素健康的浣衣女;风过荷塘,荷声荷香中轻轻巧巧地漾出一叶渔舟„„清幽的意境与恬然的心境便传达出来。

嘉定发帖人:寻常巷陌

发表于:2013-05-01 07:47:09

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学案例 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

周二梅

【案例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内容适度强化文言诗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取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⑴

古诗文教学现状: 其一,有的不屑于古诗词通解诠释,直接进行思想情感之分析,致使教学成为空中楼阁,陷入脱离实际的无效之境。其二,“不原大理,唯字是求”,无视诗词整体意境,把词句机械割裂,结果未“得言”而“忘意”。本该独树一帜魅力四射的古诗词教学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失却了应有的语文味,被边缘化(弱化)、功利化(应试化)。⑵

学情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教与学受制于应试,教师教法陈旧,以释词背诵为主要教学内容,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对诗词的理解基本属于浅尝辄止类型。但是经过近八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一些诗词。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文本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篇之一。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却又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设计理念】

词作音韵铿锵有力,语言生动豪壮,意境深邃悠远。因此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进而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3)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以及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 【案例呈现】

一、“壮举”导入

公元1162年,23岁的他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他,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就是这样一个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走近词人辛弃疾。

[教师评析]:探究的源泉和动力来自于问题,“壮举”的导入既是课堂情境的设置,更是悬念设置之始,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指导(下阕为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教师评析]:通过散读、点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掌握词的内容。

三.品读“壮”境:以朗读促理解

1.“壮”词是怎样的词?壮词即雄壮的词。

2.反复诵读,说说你认为词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标题中的“壮”字?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1)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2)“沙场秋点兵”秋天的沙场是怎样的?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体现作者怎样理想? (5)“可怜白发生!”为什么可怜?“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上述问题学生研讨,并归纳总结(围绕“壮”字归纳)。 “看剑” ——“壮”

以“不壮”反衬其“壮” “可怜” ——“不壮” 3.词人为什么“看”剑?而不是“握”剑、“舞”剑、“挥”剑?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出示辛弃疾南渡后背景资料。要求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在“看剑”时的心情。

学生归纳:无奈、痛苦、落寞、悲愤„„

[教师评析]: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在反复诵读之中,既读又品,品读结合,以读促品。

四、感悟“悲壮”: 以朗读鉴赏形象

1.学生散读,小组读、齐读。

2.提问:词作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学生归纳:现实(无奈、痛苦)——梦境(豪壮)——现实(悲壮) [教师评析]:读本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尤其“可怜白发生”必须读出陡然下跌之感。在诵读中突出渲染在表达中的作用是本环节立意所在。

五、读出艺术:以朗读积淀语言 1.朗读指导: 2.学生讲台诵读 3..全体师生诵读结束

[教师评析]:突出重音,强调感情;情感变换,读出语调;缓急错杂,体现变化;肢体语言,增强效果。总之,在师生诵读中,要能体现出词人“壮”中含“悲”,“悲”中更见其“壮”的悲愤悲壮之情。

六、作业布置:

比较诵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句,体味该词句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教师评析]:以教促学,通过教激活学生思维,延伸课堂的空间。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本人在构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学设计时,作了以下思考:

一、确立什么是本词教学内容。本词作为辛词代表作品之一,“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是本次思想与艺术的凝练概括,因此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渲染在表达中的作用应该是教学内容及目标。

二、确立什么是本词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贯以逐层深入诵读为主线。在以学生为主的诵读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感悟词的思想内容与品味词的艺术特点。体味作者“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具体过程为:以读代讲,整体感悟,读出词的韵律美,读出词的意境美,读出词的情感美。

三、确立什么是学生学习本词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朗读教学法,但是每个环节读的目的的确立,读的方法的指导,以及朗读方式却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环节中读的目的不同,相应读的要求也不一样,读的方式自然因此而异。我在教学过程中读的要求提高,读的方式更是“散读”、“齐读”、“点名读”“分小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人演读”形式俱全。这样的课堂既充满语文味,又不呆板,显得有变化,同时学生参与广,课堂气氛活跃,最终 “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成为词作者与学生共同体悟。

全球的课堂正在静悄悄地变化: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即是“以学定教”。因此,我们必须在对文本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唯有因文因人施教,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⑴上海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2版,026-034.⑵管然荣,如何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2011,03:4—11 ⑶顾泠沅,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上海教育,2011,04A,33-37

崇明县发帖人:曾智

发表于:2013-05-03 10:10:17

诗歌教学应该让孩子们多读、多思、多说

为大家推荐王崧舟老师的公开课《长相思》以及《枫桥夜泊》,优酷网可以搜得到,个人觉得是很好的诗歌教学案例。另外再推荐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老师语文教学如何不枯燥,如何像海德格尔般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有时候我自己诗歌教学中也会陷入一种误区,跟着中考指挥棒跑,是围绕考点和考题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缺乏情趣,这是我作为教师自身的问题,反思自己之后,我认为关于诗歌阅读指导,应该让孩子多读、多思、多说,而不是让孩子在回答标准答案或者是推着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我们的考试是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审美没有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记得收获杂志的主编叶开曾经讲到语文课应带是带领学生审美的,想到这很惭愧,因为自己确实没做到。在王栋生先生看来,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他说“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敢有个人观点,如果学生连校政都不敢评论,把教师、家长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如果学生对社会灌输给他的任何东西都坚信不疑,会有什么结果?那样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没有思想的努力”。作为青年教师,有时候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到底怎么去做是个难题。

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有的时候正是因为自己的纠正,才会让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爱说。其实初中生年纪还小,应该允许孩子对诗歌的理解有误,或者允许孩子不理解诗歌的一些内容。为什么这么说也源于我的一次经历。一次坐火车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孩子已经上小学的父亲,他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讲得什么李白、杜甫的诗歌他就是不明白,也不爱听,但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他的生活没有了考试,工作还算轻松,于是他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李白的诗歌,他说的诗我已经忘记名字了,但是他在向我解读李白诗歌的那种手舞足蹈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让我记忆犹新,也许他解读的未必对,但是那是他的理解,那是他的收获。从这次经历中,我感觉到了一点——当没有学业压力时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去读诗,感觉是不一样的,再者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我觉得年纪是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初中对一首诗歌的感悟和等他上了大学或者工作以后的感悟是会加深或者说感悟会改变的。有时候这种改变或者加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身的修炼达成的,没必要拔苗助长。

社会提倡“以人为本”,课堂也是应该“以生为本”,或许我们的诗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成人可以倾听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想从诗歌中学什么,我想这样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比逐句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记住关键课下注释,明白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来的愉快些吧 。

闸北发帖人:陆小包子

发表于:2013-05-04 11:39:59 美丽的笔误——谈如何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上海市回民中学 何洁

美丽的笔误

——谈如何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

摘要:初一年级语文课堂上一首小令中标点符号板书错误,引发学生一连串思维的火花,更使得笔者对于“因声求气”上好文言文有了实践的认识,从而重新审视初中语文“听、说、读、写”四大块能力各自在教学中的比重及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因声求气、逻辑思维火花、以学定教

不久前就对《如梦令》一词的授课中,因书写板书的错误,使得我幸以得见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使得我对“因声求气”文言文解读的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预设的挑战

《如梦令》一词中的末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历来称颂的名句,更是教师在分析上所要讲究的重点。对于“卷帘人”道出“海棠依旧”的话语,“我”是急切想要反驳的,所以在“知否,知否?”这个叠词的运用上,预设想让学生明白通过反复的修辞,来加强语气,更加体现李清照对于自然观察之细致,惜春爱花的情感。

于是我在黑板上书写了“知否?知否?”之后,便踌躇满志、笑容满面地等待学生进入我的预设,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二、美丽的“意外”

我刚落笔,本班一位颇有文学功底的男生就喊出了声:“老师,第一个知否后面不是问号,是逗号。”我还在愣神,因为潜意识当中一直就觉得是两个问号连用,连同学的提醒也没有能立即反应过神,看到底下同学附议得越多,我赶忙看了一眼书本,的确在第一个“知否”后面果然是一个逗号,将黑板上的错误改去后,看见学生脸上笑嘻嘻的表情,我知道我的考验到了。

三、惊喜的收获 好在我颇有些急智,立即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此处要用逗号,如果连用两个问号,不是于语气上面更加强烈呢?问题一出,我发现学生脸上笑嘻嘻的表情被思考的神态所代替,看得出,这个问题对他们有所挑战,能激起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感兴趣了!

我也在期待他们的思考结果,一分钟过去了,一个女生举手回答:“老师,我们在听读录音时,发现读到‘知否,知否?’时候语速特别的快,就表示当时李清照是急切想反驳侍女的观点的,如果用上问号,则是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回答到此处,她还特意将此句用“知否?知否?”的停顿读了出来,果然语气强烈有余,而语速急促不足,引来学生会心一笑之后她继续说道:“而逗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它的停顿自然是比问号短得多,联系上下文,逗号是最合适的。”话音刚落,学生中传来一阵恍然大悟的“哦”声。我也为她精彩的回答而喝彩。

可就在我感动于这位女生神情兼备、知识素养过硬的讲解时,又有同学发问了:“老师,那么这中间不用标点符号,不是语速更加快吗?表现急切的心情不是更加合适吗?”好了,同学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这又是我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的学生总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就在我脑海快速转动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已经自行为提问的学生解惑:我们不是学过什么是“词”嘛,写词的时候必须按照词谱规定去“填”的,你看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词中也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2、6字的停顿,还有老师说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那你再急,唱歌的时候唱到这里也得给大家换口气吧?于是其他同学在一片笑声中恍然大悟!之后的教学便在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中进行,这真是一节让师生都觉得颇为“舒服痛快”的课!

四、深深的反思 课后,我一面沉浸在这份教学相长的喜悦中,一面觉得这堂课中一定还有一些规律性的,值得我去开采挖掘的闪光点所在。

首先:文言文究竟如何教才是最契合初中低年级学段的学生?除了作文、鲁迅的作品外,文言文教学也是一直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对于初中低年级学段学生,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进入初中之后才正式展开文言文的学习的,那么对于刚学习文言文的学生,兴趣肯定是存在的,可为何发展到后面学生谈“文言”就色变的尴尬呢?这就不得不思考文言文在初中低年级学段学生授课展开方式。如果不是因为一个板书的错误,我不会知道在正式学之前,让学生听范读,反复读究竟有多重要,如果没有先行的“听”的体验,那之后教师的“逗号、问号”的问题,也就无从入手的回答。于是我在反思本上写到:听、读很重要。接着再想,如果我也是将此首词先和同学讲翻译,然后再读文本,这样“知否,知否?”就会变成“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样学生除了明白反复的修辞之外,怎会知道原文朗诵的那份精炼的急促,李清照那份爱花惜春的闺情又如何体会出来?于是我将笔记本上的“听、读很重要”用箭头延伸到“因声求气。”

其次:常听到隔行如隔山,即便是语文老师,初中语文老师教和高中语文老师教的方式也不同。诚然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学情不同,初中生偏感性,高中生显理性。但是语文思维的形成一定要到高中才要进行吗?初中学生是否只能进行感性的阅读体验,而不能有语言思维的训练呢?从这堂课反应来看,学生会去斟词酌句,甚至是去品析标点符号的作用,还会自发地质疑,更能通过词的本体性质去帮助同学解答疑惑,这份惊喜的背后是汉语言逻辑思维训练的火花。于是我在笔记本上再书:课堂题目要有助于初中低年级学段汉语言逻辑思维训练。

最后:标点符号板书错误其实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意外,我也可以有以下的解决方法:将错误的擦去,然后按照备课的内容继续课程,中规中矩,该的知识点也会讲到,人物形象也会分析,但这样的获得无论对学生也好对我也罢,味同嚼蜡。所幸我能抓住这个课堂中的小小意外,并能顺着学生的思路,在这处做些文章,激发学生的思维,之后的课堂,简直就是学生主导,好问题、好答案层出不穷,让我欣喜、让我赞叹,问题水到渠成的完成,没有按部就班、框框架架,学生已经在质疑、答疑中发现学习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欢喜的氛围下,所获得的知识是不会忘怀的,更何况他们还会举一反三,问出“‘知否知否’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不是更加体现急切心情的问题”,其他同学也能用“词”的本体知识回答,这已经不仅仅是知晓知识了,这已经是知识的内化成能力的运用了。这份欣喜,源自于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于是我又提笔在本上:以学定教。

五、我的教学“三宝”

于是我欣喜的发现,刚踏入这三尺讲台一年多的我,似乎隐隐约约窥得那桃花源路口,在那曲径通幽、落英缤纷处散落着熠熠生辉的属于我教学上的“三宝”。

“因声求气”,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要点,约定俗成为“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训练,近年来有趋向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趋势,教师们视品读文本、获得体悟、落实写作为上语文课的必要环节。于是将前两者“听、说”逐渐弱化,特别是“听”。七年级上有一篇《你一定会听见的》课文,其中提出铿锵有力的呐喊“你善用了你的耳朵了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了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这是对于“听”的能力地位的正名。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因声求气”,以文言文的读音、形式来解读文言文的内涵,正是契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认知先后循序,以此观之,只有先知“句读”,方能解惑。“因声求气”可以正读音、区分一词多义现象,如“千骑卷平岗”,“骑”此处读“jì”为名词,解为“一人一马”区分原来第二声时作动词解;“因声求气”还能区分古今异义,如“今齐地方千里”,读音中“地/方”处有停顿,这便是古今相异之处;“因声求气”还能正确理解人物形象及揣摩当时的人物心境,《卖油翁》中“康肃笑而遣之”,未听范读前,学生多停顿为“康肃/笑而遣之”主谓分开,本也不错,但范读为“康肃笑/而遣之。”这是十分值得琢磨。这份推敲不仅在虚词“而”是表修辞还是表承接上,更是揣摩康肃公当时心境的关键。此句位置在文章末端,表明原本自傲的陈康肃在见到卖油翁熟能生巧的高超技艺后心有所感,领悟后再打发卖油翁离去,如果“而”表修辞的话,那个“笑”就没有“会心一笑”的含义在里面,陈康肃究竟明白卖油翁的“熟能生巧”与否就不得而知了,可见一个停顿,对于文章的主旨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因声求气”的解读文言文,是符合文言文文体特征的良方。

逻辑思维火花,在国外,母语和数学一起被划分为“科学”,这颇值得探究。以此类推,语文学科就是研究中国人汉语言文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从有意味的形式入手去探寻文本的真谛,再由文本的真谛反溯到文本形式,这与韩愈提倡的“文以载道”不谋而合。在初中现代文的品读中越来越多的会注意到文本的形式,这对于学生的汉语言文学逻辑素养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如朱自清《春》中的“草、花、风、雨、人”五幅图是否可以更换顺序等问题,且欣喜的是这类问题通常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我逐渐感知初中学生,即便是初中低年级学段的学生,也具备相当的汉语言文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否可以运用呢?我在《陋室铭》中设计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两句话和“陋室”主旨无关为什么还要在开篇呈现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是华夏民族千百年传承的“比兴手法”,相当于现代文中的“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现在有人提倡少学甚至不学文言文,认为这是“死的语言”,提出这样观点的人,一定没有发现在不同的语言形式在,流淌的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思维模式,一以贯之。《爱莲说》中我提出我提出为什么第一节中是“菊、牡丹、莲”的顺序、第二小节一开始也是“菊、牡丹、莲”的顺序,而在第二小节末端却是“菊、莲、牡丹”的顺序?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十分活跃地提供自己的思路,课堂中充满着思辨的气息,终于同学最终结合文本主旨提出:菊是遗世而独立的,是出世,而莲是入世中的出淤泥而不染,牡丹是人间富贵花,这是从出世入世的程度上有所差异。更加能体现出以莲自喻的作者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一答案,真是让我拍案叫绝,赞叹练练!所以初中学生不管在现代文也好,文言文也罢,他们都是存在一定的母语逻辑思维能力的,我们在关注现代文文本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对文言文的形式促进初中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等闲视之,或许这也是能激发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的重要契机。

以学定教: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作用不是命令式的强求,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要具备敏锐地观察学生兴趣点、发展点所在,这些能力都是要靠平时积累而成的。这学期契合本校回民中学的教学理念,将“以学定教”落实到本学科的实处,于是在每堂新课之前都有习题的预学,这些习题都是根据学生学情、文本特征精心挑选的,从中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在课堂中不仅可以有的放矢,更可以锻炼对于学生需求知识点的敏锐程度,那个“逗号、问号”的问题,就是在之前课文的预学基础上,让我有那么灵光乍现的感应,觉得这就是学生感兴趣且值得挖掘的地方。学生主体,并不是追求一种场面上的万紫千红的发散性思维,而是要符合他们学情及学科特征的,以教师为合理引导的,目的唯一,过程千遍的殊途同归。作为教师,不管是在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中,能有技巧的引导学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是尤为重要的,在文言文教学的瓶颈期的现在,“先学后教”的理念的贯彻应该更为迫切。

求学期间,文言文一直是自身感兴趣的文体,在教学中又不断发现她的魅力,这当然是学生和我共同成长的收获,所谓教学相长的乐趣不外如是!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年轻教师,我一定会在之后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地实践和更新我的文言文“三宝”,让它们随同自己一起日趋成熟,为学生及自身带来一堂又一堂好课,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进一步学习!

闸北发帖人:孙友梅

发表于:2013-05-03 15:59:00 上海市闸北区 青云中学 孙友梅

古诗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文及写作打下基础古诗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教师立足诗文,兼顾诗外,细心挖掘。除认读字词,诗句今译,诵读古诗外,古诗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挖掘:

1 从背景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上挖掘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话虽然说的是学写诗,对分析理解古诗同样也适用。

相对来讲,叙事、抒情的诗其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情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是一个风雪天里, 一位老者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从表面上看,冒着严寒垂钓,似乎是在写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寄寓着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然而,如果能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读诗就不会这样理解了。柳宗元为人刚直,曾经参与王叔文推行的“永贞革新”,得罪权贵,被贬永州,而《江雪》正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诗。结合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来看,那漫天风雪无疑是政治风暴的写照, 那寒江独钓的老翁更是一种坚韧不屈的孤傲精神的象征了。了解了诗文背景,无疑能对诗意的理解更深一层。在教学写景的诗文时,如能对诗中所写的对象有所了解,也能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了解有关庐山的知识,比如庐山有个香炉峰,香炉峰上常年水气缠绕,庐山山势险峻等,对诗文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得多。

2 从诗题中挖掘

诗题就是诗文的题目。诗题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能好好挖掘解析,也能促进对全诗的理解。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题中有一动作的词“寻”,却缺省了“寻”这一动作的生发对象,“谁寻? ”诗是贾岛写的,应该是贾岛寻。“贾岛是个怎样的人? ”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寻谁? ”从诗题中可知“寻隐者”“隐者又是怎样的人?”。结合魏晋以来的隐逸之风来想,隐者常常是颇具才华,却又性格孤傲,与世俗格格不入,甘居山野避世的人。“贾岛为什么要寻隐者?”结合诗人和隐者的特点可知,也许诗人是向隐者请教一段诗文,也许是向隐者讨教某个佛法要义,也许就是慕名前往拜访。“寻”的动机已是够引人遐想的了。“寻着了吗? ”从诗题的“不遇”两字可知:没遇上。“那他会遇着谁呢? ”是“童子”„„一个诗题,一番思考,吃透了,诗文内容也就理解大半了。像这样的诗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 从诗文中所包含的主要物象上深入挖掘 古人写诗十分注重诗境的营造。诗境是由物象和诗情交融重新构建的一个虚拟的新的境界,其构建的起点是物象,真正的无象之境应该是不存在的。教学中紧扣诗文中的物象来挖掘教学内容是个不错的方法。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中提及的物象有“云”、“墨”、“山”、“雨”、“珠”、“船”、“风”、“楼”、“天”等,在这许多物象中,诗人是有所侧重的。首句重在写“云”,云很黑,黑得像墨一样,而且那墨是打翻了的墨。为什么是打翻的墨而不是乌黑的墨块呢? 只因打翻的墨是会流动的,正好和黑云的涌动有相通之处。足见诗人写云时观察得细致入微。“山”是用来作参照的,云还没有把山完全遮住,雨就来了,可见雨来得有多急。次句重在写“雨”,雨点是白色的,像珍珠,而且是跳动的珍珠,比喻形象贴切。“船”是雨侵凌的对象,由于雨来得太急了,船家都来不及摇船靠岸躲雨。第三句重在写“风”,迅疾的狂风贴地而来,吹散乌云,恰如一辆急驰中的快车戛然而止,雨中的人们都还没有回过神来,雨便停了。未句重在写“水”,“望湖楼下水如天”,风停雨住,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瞧那望湖楼下,留下的只有那一湖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的湖水。诗中物像虽多,但却主次分明,概括起来写的主要是“一团云”、“一场雨”、“一阵风”、“一湖水”。仔细品味诗人是怎样来刻画这些物像的,理解透彻了,诗文的主要意思也就理解了。

4 从诗文中描写声音、色彩、动作等有特色的关键词上挖掘

诗文中描摹物象,往往会用一些表现声音、色彩、动作的词,从这些词入手理解诗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一首诗———《鹅》,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诗人首先从描摹鹅的声音入手,连用三个“鹅”,先声夺人。次句写鹅叫,鹅叫却又不写“叫”,写成是“向天歌”,一“歌”字用得极妙,突现了鹅在水中的欢快活泼之情。最后两句连用了三个表现色彩的词:“白”、“绿”、“红”,白色的鹅毛,绿色的清水,红色的鹅掌,令诗文如画,色彩丰满,美轮美奂。全文正是从声音、色彩、动作三方面将鹅的形象写活的。其他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杜牧诗《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等,都很值得细细品味。

5 从诗文的表现手法上挖掘

诗歌等古典文学是我们学习吸收文学知识的一大宝库。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双关等大多能在古诗中找到典型的范例,教学中如能重点留意,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今后的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把九月初三夜的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喻体形象而富有诗意,真是绝佳的比喻。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尽写危楼之高,高得一伸手就像能摸到天上的星辰, 连大声说句话都怕吓到天上的仙人(仙人正在睡觉呢),真是极度的夸张。“摘星辰”、“吓仙人”,夸张中分明充满了幽默和童趣。难怪人们常常称赞李白的想象力是“想飞天外”。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诗句中的“暖风”既指和暖的自然之风,也暗指统治者声色犬马的淫逸之风。“游人”既指普通游客,也指游湖的王公贵族们,一语双关,而又自然天成。其他如对偶句在古诗文中更是比比皆是。

6 从诗情、请理上挖掘

文章具有传情载道的功用,诗歌也同样。每首诗或多或少的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即便是写景的语句往往也饱含了诗人的深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毕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天里,本是好友携手畅游的好日子,可孟浩然却要到扬州去了。写景中饱含着惜别之情。朋友乘坐的小船已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痴痴地望着长江水不停地流向天际,无限惜别之情跃然纸上,表达的是热情真挚的友情;其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扬的是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陆游的《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则是警世哲理。以情理入诗文可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好好把握诗情,挖掘诗理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不同的诗歌可以抓住不同的侧重点来教。古诗教学绝不是走走过场就能教好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诗歌特点,认真挖掘,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有益的、值得教学的内容。

闸北发帖人:周月琴

发表于:2013-05-02 21:26:16

“仙湖的消逝”直指人心——上海市三泉学校 周月琴

“仙湖的消逝”直指人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学习体会 上海市三泉学校 周月琴 悉数初中语文课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是报告文学,就好像之前初中语文教材中安妮•弗兰克的《密室的生活》作为日记体一样独一无二。所以,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以报告文学作为抓手,抓住报告文学的特征展开教学,我觉得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起先,得知本次网络教研活动可以谈谈如何教学报告文学,本想把自己之前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设计拿来进行交流,当时我主要是设计以学生质疑为主,小组讨论、班级解答、教师点拨的过程,设想是美好的,想要真正意义上将课堂思维还给学生。但由于所授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不是很好,所以他们的质疑没有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我想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来说,其中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过程,比如文章起先提到了罗布泊消失了,但为什么后来作者还要亲自再走一遍呢?而后文中“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其实是作者在书写整篇文章中非常清晰的一条逻辑纽带,可是,如何将教师深入解读到的内容与学生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细读,一直困惑着我。 直到学习了本次网络教研活动中周海燕老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课堂实录,真是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周老师的这堂课非常清晰地抓住了“报告文学中由点到面的写法”,围绕文本中“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分层层铺设抓住字词、标点等细节通过朗读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真有大师风范。 通过学习,我将这堂课中特别精彩之处整理出了“三好”,做了学习笔记: 一好,抓住文本中的“消失”与标题中的“消逝”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自然引导学生理解“罗布泊消逝了”独立成段的情感价值,特别是这句末为何用一个句号收尾的提问更是引领学生斟酌语句与作者情感,学生能读出“惋惜”与“沉痛”,教学过程已经顺利进入学习“报告文学”的轨道上来了。 二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痛惜、沉痛到最后悲愤,作者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一股情感的力量正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为何文章的后半部分转变叙述视角,这些难题在朗读与分析中都会迎刃而解。 三好,PPT中“关爱江河,其关键不在江河而在于人心”的“亮相”,提出“消逝的仙湖”与“仙湖的消逝”如此深层次的追问,正是以罗布泊为一点来窥全豹,让所有人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深化课堂内涵。 这样的好课真是值得我们年轻老师来反复学习与推敲,以上是我的学习体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13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要回归传统吟诵

——以省优质课一等奖《使至塞上》为例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 孔令军 邮编 271400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不小,古诗词教学自然就成了重头戏。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无非就是创设情境,读读译译赏赏背背了事,乏有美感,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思路打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古诗词教学很有必要回归传统吟诵。

金盾出版社《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吟诵”:“吟咏;朗诵。如吟诵诗歌。”事实上,真正的吟诵是吟咏,包含着吟唱诗歌。“吟”的总体特征是拖长腔,即“歌永言”,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沉潜诗歌,理解诗意,进入诗境的目的。

刚刚结束的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使至塞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执教者在诗教吟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来自章丘的刘霞老师着一身黑色稍宽松的类似唐装的衣服,袖口是一圈红边儿,黑色的秀发自然地飘在脑后,戴一副近视眼镜,朴素中透着智慧,灵秀中有天然的温情,即使不说话也显得儒雅光鲜,她不愠不火,恍如宋代的才女李清照;她秀外慧中,又如勤奋不倦的祝英台,一定是读过那么多的书籍,尤其是唐诗宋词,才落得即使“粗缯大布裹生涯”也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人无法不心生一种莫名的敬畏与尊重与爱戴来,真是“惟贤与德,能服于人”。而刘老师的这身衣服正好与所讲课题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相关,仿佛正要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那个诞生了无数杰出俊彦的盛唐时代一般。 关键是她这节能够回归传统语文教学的课,让我们当时即刻想化为课堂上的一员,和她一起去学诗,一起去读诗。

我以为,这首仅有四十个字的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并不好讲,倘若没有平时的积淀,没有深刻的挖掘,也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即使你有孙悟空一般变化多端的组织课堂的本领,效果也一定不好。可是刘霞老师起始阶段谈到自己对诗歌,对于王维的认识与体验的导语竟是那样的入情入心,便一下子让我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刘霞老师的导语大致是这样的(也可能是这段话早就写好了):

“我昨晚很晚也睡不着,起来重读王维,重读王维的这首诗,它使我的心沉静下来------我们最美好的阅读是从诗开始的,阅读一首首唐诗宋词,我们在尘世中漂浮着的心便慢慢的静下来,生命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徜徉,和他一起看大漠孤烟,听汩汩清泉,赏明明如月------”

富有诗意的导入创设了优美的教学情境,虽然多是自身事先感受的发挥,然而却极能引领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唐诗,走进王维,初步了解王维,这是很有必要的,这就为整节课的学习创设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氛围。

其实绝不容质疑,这段话她一定写得出来,因为她有深厚的诗歌阅读的底子,后来刘霞老师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这个导入稍微有点长。更精彩的设计还在后面。

刘老师情境导入后的课堂主体部分的设计基本上分为四个部分:“《使至塞上》寻迹——《使至塞上》寻情——拓展延伸——整体升华。”板书而为精练的八个字:左侧竖排:起承转合;右侧竖排:取景入情,一如其人,多了些内涵,少了些花里胡哨。相信这都是刘老师别具匠心的设计,惟其如此,更能表现处她过人的才力与才情。

“《使至塞上》寻迹”部分,教师先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至”,然后找出诗中所涉及到的地名,旨在很巧妙地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这个设计透漏着智慧,可谓巧妙。

过渡部分教师让学生说出这是一次“ 的边疆之行”,主要侧重于初步理解作者的心情,结合“征蓬”、“归雁”可以看出并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别有一种情绪在心头的。 如果一节语文课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课没有朗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啊,而如果有了朗读却读不出情味儿,读不出诗歌的节奏与音韵之美,不能通过音声传达出诗歌的情感,也是一件令人极为遗憾的事情。于是多才的刘霞老师一反平时课堂上泛泛朗读的积习,而改为中国古老传统“吟诵”诗歌,于是这就变为了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动,不断使课堂上充满了赞赏的、会意的掌声。刘老师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传统朗读回忆,旨在唤醒学生。屏幕上打出了寿镜吾先生读书入情、入境的一段话:“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咦,千杯未醉呵------”启示学生要真正沉下心来,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才能读好。 第二步:平仄朗读指导,旨在体验音韵。教师首先强调关于“平声之美”,平声有绵延之感,含强调之意。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一二声,仄声即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接着教师点拨“入声之奇”,入声字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并且教师教给学生一首古诗词朗读技法歌诀“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学习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第三步:示范朗读引路,旨在提供读法。教师很巧妙地在平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短横“—”,在仄声字上面标注了小竖线“│”,在屏幕上打出来: ——││—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教师结合自己平时吟诵诗歌的体验给学生做了个示范,虽然读法稍有夸张,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教的生趣一下子就创设出来了,这首本来很美却也极难懂的诗歌到了刘霞老师那里一下子就变得活泛了,真丰富她就是创作这首五言律诗的诗人一样,不能不让人钦佩,教室里一下子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不是教师邀来或要来的,而是学生真心实意地发自内心的赞美的掌声。

第四步:学生朗读体验,旨在学以致用。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真仿如鲁迅学生读过书的“三味书屋”一样。读了几遍以后,教师让几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次学生读得真是出乎所有听课者的预料,其中一名同学的朗读音韵谐美,停顿适中,已经沉浸在这首千古绝唱之中了,教室里再次发出欢快的掌声。

第五步:逐联体会情感,旨在入情入境。教师在前两联让学生明确:本诗是作者情绪、情感的堆积,而着重把欣赏的重点放在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上。教师启发学生:“你读这两句时是否有视觉冲击?”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师生明确全诗是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合在一起来表现情感的。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教师对比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涉及的九种景物,并适时吟唱这几句元曲,刘老师的吟唱再次将课堂推向高潮。在这种对比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明白了诗歌留给我们的那种极为壮观壮阔的景象,极令我们视野开阔,极易让人激动兴奋的情感,正如王国维评价本诗一样:“千古壮观”。 第六步:师生吟唱诗歌,旨在回归传统。教师兴之所至,又吟唱了一遍《使至塞上》,然后学生开始朗读诗歌,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有的同学选择了有感情朗读,有的选择了吟唱。我注意到吟唱诗歌的那名男生语感并不强,也许语文成绩不是很好,可是他能像教师一样唱诗,沉潜到诗意、诗境之中,只凭这种精神就很难能可贵了,这启发我们要相信学生有可以充分挖掘与调动所能产生的潜力,只是我们平时不敢放手或是包办惯了,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

拓展延伸阶段,师生共同赏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师生共同归纳理解到本诗亦取景入情,只是写景的色彩有所不同。 整体升华阶段,教师又念了一段自己写的对于王维感悟深味的文字,并引用后人苏轼对他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和钱钟书先生对他的赞誉“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启发学生课外读一读王维。刘霞老师的发自心灵的文字再一次触动了我。 没有心灵的沉静就不会有诗歌的诞生,没有心灵的吟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教学,甚望诗教回归传统吟诵。

第14篇:古诗词教学

从王嵩舟《长相思》课堂看古诗词教学

教师教育学院

07021415

胡燕尔

在我的脑海中经历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往往都有着书声琅琅的氛围,有种“读词百变,其义自见”的味道。从小学到初中,我所感悟到的古诗词教学几乎都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听了王嵩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课堂以后,我对古诗词教学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便是他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学生们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中对话,在精神层面进行着对话,情感、诗意、语言、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

可见,面对古诗词这样一道中国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带领学生遨游其中并鉴赏品味才是至关重要的。从王嵩舟老师的课堂中让我体会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也让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有了如下几点看法:

一、指导诵读,感悟节奏,品味诗情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理解古诗词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进而品味诗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诵读法”。第一阶段: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节奏;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掌握感情基调;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学生在基本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入意境,尽情诵读。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学生熟悉了作品,对作品有了直接的感受,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古诗词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如王嵩舟老师在《长相思》教学初,不断地要求学生朗读,从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得“有板有眼”。在自主读、领读、泛读、齐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诗词,之后对照文下的注释,大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读,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真正体现诗句朗读的韵律。

二、主动探究,理解诗意,质疑求真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感受诗词的意境。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人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就如《长相思》中,王老师对于相思的诗境教学便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想象一下作者家乡的景象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相思无奈之苦。

三、前后联系,对比归类,以诗教诗

古诗词教学中还要能够一首推及其他,对比归类,这样可以温故知新,扩大阅读视野,加深认识,进而提高诗歌鉴赏力。王嵩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候,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他引入了《菩萨蛮》以诗教诗,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进行为了教学闲暇之时,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关于山、石、水、花、草、树、春夏秋冬的诗句,体味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总之,要使学生能翱翔于古诗词之海洋,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法的探索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唯有不断思考、实践、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才能高效出色地搞好古诗词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15篇:古诗词培训有感

古诗词培训有感

一早就听说这周的培训主题是古诗词,我心里就暗暗窃喜,真是天赐良机,给了我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之前学校安排了语文研讨活动,在密密麻麻的语文组寻找着我的名字,突然在古诗教学研讨的后面发现了,我一下子懵了,“这古诗该怎么上呀?好难呐!”惶惶恐恐地度过了几天,收到培训开始的消息,心里也曾默默地祈祷:最好这次的培训内容能涉及一些古诗的教学,那该多好呀!

没想到一切如愿以偿,整一周的培训主题就是古诗词,我那个高兴劲别提有多大了!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认真做回了学生,聆听着教员清晰又细致的讲解,从古诗教学的价值思考,到具体的古诗教学的备课流程,从理论到实践,教员老师列举了一个又一个案例,带我们一起走进了古诗,了解了古诗教学的策略,知道了导入应让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要有层次,从读正确到读出停顿,到最后的流利朗读,让朗读进行到底,但又要节奏多变幻,这样才能让学生百读不厌;理解古诗要做到方法多样,低学段的学情告诉我,要采用看看想想,猜猜说说的方式带动理解,而中高学段则要授之以渔,多管齐下;古诗教学最后的感悟要深入浅出,从教员列举的多个案例中我知道,感悟不仅可以抓住诗眼来进行,还能通过揭示背景来达到,而且情景交融更是感悟的一种好方法;古诗最后还可以查寻与本首古诗相关的课外资料或者同题资料来进行整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感悟文本,感悟诗人的情感、思想。听了教员的教学,看了案例的实录,听了大家的点评,才真正感觉到自己之前的古诗教学的不足。有时课上听着老师的分析,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教学,原来自己不明白,无法点通的地方被老师的一点拨,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以后我再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也要学着老师的做法来,相信效果肯定非比寻常。 思绪飞出课堂那只是短暂的,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回过神来,细想整个星期的培训,除了了解到了古诗教学的知识,还学到了词的教学步骤。虽然长期待在低年级,习惯了简单的aoe教学,如今升到了三年级,感觉有些吃力,但也才确实感觉到为什么老师常说最好要来一个大轮回教学,你才能切实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了解到整个教学体系,才能为你的教学,为孩子打下一个扎扎实实的基础。总之,这次的培训真是让我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第16篇: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王小江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不断向课外拓展。另外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搭建学习的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三、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第17篇:听古诗词教学《忆江南》的心得体会

听古诗词教学《忆江南》的心得体会

近两天,我们全体老师于开学前期由学校组织,积极参与新课标形势下的校本培训,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致力于努力提高新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体现。本人通过近两天的学习,受益匪浅。

今天下午,我们小学部继学校上午的校本培训后,又在学部内听取了名师课堂——闫学老师的古诗词教学《忆江南》,听完课后,大部分老师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及收获。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一些听课后的心得。

首先,我认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如何上好古诗词教学课,的确是一件值得大家探讨的课题,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堂课,一首古诗词,要上下来不难,但要上好却非易事。下面,我只想从这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两方面谈谈我从这节课的一些收获。

一、这堂课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忆江南》这首词的意思,这是这堂课的基础,当然,《忆江南》这首词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以闫老师在这一环节时,精心设计提问,如问学生:作者对江南熟悉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并让学生抓重点字词,如“旧曾谙”、“红胜火”、“绿如蓝”等,老师引导,学生领悟、理解。通过这些步骤的设计,整堂课,教师虽然没有全面讲解整首词,但学生却基本上都弄清了词的意思,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时间少,效果佳。

二、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白居易对美丽江南的无限热爱之情。由此及彼,激发孩子的爱美情操。这一点既是这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努力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这堂中有几处让我深受启发:

1.导入时,教师用煽情的语言一下子就在孩子的面前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美景图,正好她所教授的孩子是南京某校的学生,于是教师让孩子自由畅谈:如果让你画一幅家乡春景图,你准备画些什么?在学生畅谈的同时,老师还一边引导,你准备画那些地方?画哪些景物。这样既让学生贴近了文本,又拓开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提问,如在学生学习了文中对仗句后,师问:如果是你身处于这样的江南美景中时,你会做些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想画些什么?学生积极活跃,也极大的丰富了文中语言文字的内涵。

3.注重朗读感悟,读中悟,悟中再读,在让学生一遍遍读中,文之美,景之美,自然而然渗入了孩子的心灵。

三、注重孩子丰富的想像力也是本堂课一个出彩的地方。让孩子走出文本,培养孩子丰

富的想像力,如,前面提到过的,问:如果让你画江南春景,你会画些什么?身处美景之中,你会做些什么?除了文中描述的景物之外,你还想再画些什么会更美?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兴致浓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也增加了文之美感。

四、注重朗读。

朗读是孩子真正不断领悟古诗词之重要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方面,这节课也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学习。

1.首先,读的层次因时因人而异,如在学生刚刚接触古诗词时,点学生起来朗读,这时的朗读要求就是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同的孩子读的效果也不一样,有好有坏,这时闫老师非常注重正面评价学生,如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特别优秀的地方,并及时的表扬.。

2.明确朗读的要求,努力做好示范,如在起初读时,一些学生没有掌握好词的节奏,控制不好朗读的语气时,闫老师一边在指导孩子该如何读时,并一边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样学生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经过这一环节之后,作为一名听课者,能明显感觉学生朗读的变化与提高。

3.循序渐进,边读边悟,悟后精读。整堂课中,闫老师总是带领着学生们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后,每悟一处,就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再读,这样反复的朗读,螺旋式的提高,朗读的效果也是这一遍遍的读中越来越明显。

五、注重内容的拓展,积淀诗词内涵,为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感悟作者与文字精心准备。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老师虽然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毕竟这首词文字有限,要让学生从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中,能更深刻的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毕竟不易,再加孩子年龄小,知识储备及生活经历都很有限。为了能克服这一局限,闫老师在后面部分分别引入了白居易的有关《忆江南》的另外几首词,并引导学生对这几首词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这样在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孩子们也从这些拓展的内容中更多的了解到了白居易这个人物的特点及他与江南所曾经有过的浓厚的情感,作者内心所蕴含的与江南的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跃然纸上。这样,一堂课的上下来,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个人情感上,都丰富了不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更深深地明白,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适应今天的教育教学之模式。在不断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在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校本培训的大好时机,不断学习,努力打造自己的课堂,在本学期,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第18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学了很多,在学习中,使我对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课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培训后,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培训对教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在教学中多进行经验积累,多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第19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这次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李元昌老师的从教经历和对教育的执著追求,给我们年轻教师很大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深刻道理。

二、要谦虚谨慎,不要傲气。这是宋老师给我的深刻印象。无论是从处理好师生关系还是从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关系来讲,都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要集思广益,不要主观臆断。一定要有很强的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商量、多沟通,经常性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心胸宽广,不要小肚鸡肠。一定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宽广胸怀,能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少一点猜疑之心、嫉妒之心、怨恨之心,多一些理解之心、关怀之心、友爱之心,这样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五、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暑假这十一天学习活动,丰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培训活动的几点心得。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体会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近几年来的最大困惑,现在我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先说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

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其次,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事实也是如此,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每每思考之余,浑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发努力!这也许就是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另外,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也有以下一点思考:

因为这种教学准备活动耗时费力,不可能把准备过程全部呈现给大家。所以,应该思考怎样处理好“研磨”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今年暑假7月20日到25日,我在进行了为期5天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学习,本书共有十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在这次培训中,老师们精彩的讲解,熟练的操作,渊博的知识,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视频资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现把这几天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很多视频资料得以观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自如,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对教师而言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实物投影还可以更清晰更明确的看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以便于及时更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课堂上,老师要用粉笔板书,这样浪费时间,教学中常常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时间,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更能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的优势,从而促使我去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课件,在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以便于提高教学成绩。丰富教学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1、理论上提升了自己教学设计能力。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设计,创新是灵魂。新课程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在设计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偏重知识的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想教育设计: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我们的孩子要赢得未来的市场,就要参加21世纪的创感竞争,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分数不代表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科学,要教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教学生电脑无法做的事情,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未来。今后我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扩大了教学容量,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应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并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本书的培训,我知道了根据资源应用的对象,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得资源,但最宝贵的得资源是思维方式,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另外学习小组是一种资源,学生遇到的困惑、所犯的错误更是一种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智慧,合理应用这些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面临素质教育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今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走上现代化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走上自主性、主动性,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返校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尽快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尽快成为一名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

首先,通过了这次培训,我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对多媒体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观念。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另外,我还学习并掌握了如何运用教学摸板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媒体,如何编写教学目标,如何选用教学方法并开展教学评价,运用迪克-凯瑞模式亲手制作总结授导型教学设计,并且学会了做博客,知道了很多对教学有帮助的各地教研网站,如何下载文件,如何处理音频和视频文件……这些知识对我的教学和生活都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和实践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设计、资源收集、网络互动等今后必须或将会用到的教育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将上面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今天我学习《有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5、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他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6、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是在教室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问题答案的,应大胆地放手,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只有巧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师生教学互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今年暑期,南通市教育局组织了我们中心校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比较丰富全面,而且也比较细致。在这次的培训中,我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从刘局长的讲话中,我感受到了本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1、明确培训目的,充分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2、善于学习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3、锤炼师德师风,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它给了我们每一位培训教师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林景教研员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加深了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让我重新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学习期间,同时还聆听了我市多位优秀教师(邓雪巧、王儒、欧兴畅、蔡亦充、孙振华)的“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非常精彩,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宝贵的见解,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王儒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对教材的分析极其到位,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转变师生的角色是很关键的,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也要体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次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我们每一个学员在教育教学的观念得到了再一次的更新。下面我就本次假期培训的情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博学好学,严谨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我们要以这次才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创新,“学不可以已”,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学习上不断进步,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否则,事业将是无源之水。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常虚心请教别人,借鉴他人,与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营造一个有利自身进步的良好环境,从而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我想我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在工作中,应当扎扎实实,不断努力,不断充电,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为了避免造成的“闭门造车”,我绝不会放弃任何的学习充电机会。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智慧和提升能力。

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教书育人。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并不是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正是着眼于社会,而教书育人,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受益不尽,如今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参与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认真教好书,更重要的是教好学生怎样做人,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

三、积极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已进入了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认真地去摸索和总结。经过这次的全员培训,我认识到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努力实施新课程理念,不做旁观者,而应该去推动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课改的行者,让新课程理念,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林景教研员这一点做得就非常好,他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这次培训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正是他的成果,他让我耳目一新,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省骨干教师的风采,他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道路。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关注“有效性”,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当今教学的“流行曲”。所以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趋势。

四、锤炼师德师风,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众望所归”这是刘局长讲话的另一个主要内容,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譬如:1、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事业心;2、攀比之风严重,不能廉洁从教;3、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4、工作作风欠端正,没有职业使命感。对于这些现存的问题,我深感困惑,意识到它的危害和弊端的严重性。通过了培训,正能锤炼了我们教师的师德师风,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上课绝不马马虎虎,对学生应该尊重,不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思想上要不断进取,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不让学生做的,我们老师决不能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力争做到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五、努力学习,共同成长。

在这几天的培训期间,我们的学员严格遵守学习的纪律,从不早退,也从不旷课,学习虽然辛苦,但每个学员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上课时,大家在班级中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在学习中进步,做到学有所成,从而实现本次学习培训的价值。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它不仅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技能上有所提升,同时也锤炼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我希望它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通过近一个月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实践分析有以下因素:

一、规范细节要到位。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身为教师是倍受尊崇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教师有极好的人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益出于此。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是师爱。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有人说过:"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二、耐住寂寞、抵住诱惑、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回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 "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参加了此次网络学习培训,我聆听了专家们新颖的观点,观看了精辟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受益匪浅,豁然开朗,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应选择实际目标和适宜形式方法

1.善于因学定教。我们在教学前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同学们实际,真正做到为同学们发展服务。脱离同学们实际,一味追求时髦教学,不是我们追求目标。其实细想,现在各种公开课我们最担心什么?是这个班同学们水平适应不适应自己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如果同学们学力与自己教学设计合拍,教学顺利推进;反之,难顺利进行。因此,有效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我们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首先研究同学们,然后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同学们的实际是我们教学设计起点。

2.选择教学目标。我们不要以为有目标就行,只有目标适宜同学们,教学才可能有效。目标制定必须依据同学们年龄实际和课标要求,无论目标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不能根据个人偏好,随意制定。

3.教学形式选择。我们要增加成对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当我们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问题之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我们同学独立思考,先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形式,然后再让我们同学同桌或相邻四人一组比一比,议一议,评一评,让每人都用语言表述自己思考过程和结果,最后在我们指导下全班讨论纠正,由我们小结。采用这种方式,能使绝大多数同学获得思维训练机会。防止走过场的低效课堂思维训练,真正提高效率。

4.选择适宜方法。方法为目标服务,要研究怎样方法?我想应按我们同学学习起点,启动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习深入发展。我们要善于创设引发我们同学思维的情感情境,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内容、目标、主体等整体起来考虑。方法选择是否有效,要看我们同学是否进行深层学习活动。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我们同学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有时我们设计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同学们,要敢调整学习坡度,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

二、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应调节好教与学的关系

1.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们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

2.把学习主动权交给我们同学们。我们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即学习引导和组织者。我们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找最简便方法给同学们,不说废话,要有效统领教学,让同学们有效学习,指导学会学习,主动积极创造性学。

①给同学们独立思考时间。教室寂静,说明我们同学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时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很多时候在提问后马上叫同学回答,不给同学们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不是请优生包办代替,就是过早地把现成答案和盘托出。试想,在这极短时间内,我们同学思维能进行多深?他们为了迎合我们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回答,表面气氛活跃,实际答非所问,惘然猜测。因此,抓住时间给同学们多一点动脑筋时间,才能激起灵感,点燃思维火花,产生良好效果。

②给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机会。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局面,当我们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同学当听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另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

如何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课堂教学可设计同桌交流或三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交流结束,会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但是答案必须由你同桌或小组内其余两位同学告诉。这样,以往在学习上依赖别人,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同学态度就有明显的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活跃同学兴奋地把自己的见解告诉组内同学,思维不活跃同学仔细地听,因为他有责任帮对方把见解告诉大家。怕开口同学参与讨论,因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看法,同时也要正确地表达别人看法。因此,讨论一结束,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现浓厚表达欲望。我认为这种相互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够训练同学们表达能力,培养我们同学良好看读听说习惯,促使我们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培养了我们同学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把学到的新理念整合到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自己的任务及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并利用此次培训所学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素质,处理好与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关系,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解、闪光的个人魅力,使我受益匪浅。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一、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二,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第四,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二、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

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几位老师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老师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听课、评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专业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一些生动的班会课,让我们掌声不断,让我的心为之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学习到了一种育人的新视角。在这次培训中,老师所讲述的一些方法,实际上就为我们新老师起到了“扬帆导航”的作用,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新老师必须好好地吸收和采纳。

三、提高认识,目标确定培训过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反思过去的教学现象,应该认识到一些不足。

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不够,要么过于小步子教学,包办代替现象严重,要么放手难收,缺乏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耗时低效;学生学习缺乏规范;学生学习缺乏感悟体验或创造;重活动轻技能……教师为了追求某个现象,而顾此失彼,使教学发生偏颇。面对这些问题,要“知不足,方进取”,要集思广益,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目标,效率高,目标不明,办事不行。我们要联系实际,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每一阶段要抓住某个重点,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推进,不断给自己提出要求,化压力为动力,不能混混而已,人要有所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迈进。比如,这次在学校上研究课《少年拳》,我为自己确定:第一阶段做到课前要充分思考,预设教案,做到没有思考不进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做到课堂上培养具有高思考力水平的学生(学生探究)。

第三阶段做到师生互动(营造氛围)。第四阶段做到注意收集信息(教学反思)……以上各层目标可以综合实施,也可以分阶段,每一阶段哪怕实施一种,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质效地提高教学。

四、结合实际,反思实践。

学习的关键是要能学为所用,要在听中学,做中学,把学到的要做出来,做过的要说出来,理论联系实际,行为跟进,求真务实,一定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带来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从改变自己开始,再来改变学生,并且不断地反思实践,提升自我,渐入佳境,做个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

1、讲究策略抓重点。

目前,有一些常规课教学容量不够,教学重点抓不住,难点没突出,节奏缓慢,负荷量不足,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导致效果不好。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不要课前少思考,一定要讲求教学策略,吴军老师强调的要善于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到媒体中找答案,到课外书中去找答案,在学生交流中找答案,这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好每一节常态课,向常规课要质量,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课前充分思考,充分预设,做到智慧地教,让学生聪明地学,培养具有高思考力水平的学生,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

2、课例研习最有效。

教师不是教书匠,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三流教师,教“应试”。我们要在教学中养成教研一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挥,并逐渐养成培养自己教研一体的良好习惯,课前多思考研究,天天动脑筋上课,这样会有无穷的乐趣,课后多反思,在反思实践中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实践对话。正如李海林博导谈到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实际上在教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每个环节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没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长期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家长满意的学生。

3、追求卓越求发展。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否则慢进则退,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避免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教师要追求卓越,应做一个爱学习的教师,更要做一个爱思考的教师,才能避免“学而不思则惘”,在思考的基础上,努力实践自己的想法,相信会有所收获的!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及在网上同学友们的交流,我再次认识到学习对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无论从知识面的拓展上,还是专业知识与技巧的提高上,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做到如果不思进取,满足已有的只会固步自封,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学习是需要毅力和耐心的,因此,无论是为了专业成长的需要,还是为提高自身素养,都要不断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有思想的博学教师。

那样,教学生才会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学生才会钦佩你,爱上你!从现在做起,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同时,也是为了磨练一下自己人生的斗志,和锻炼自己在繁忙生活中挤时间的能力,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时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和魅力!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的懂得,教师要追求卓越求发展,就得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从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说话、学会合作入手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与学生平等相处,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合作、探究、互动,让舞台给学生、让精彩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同样追求卓越求发展。“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骨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自己具有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创新性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向卓越型教师迈进!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首先让我感受到专家广博丰厚的知识功底,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充实自我的重要性。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我们平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充电,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做一个踏实实的学习者。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贴近有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象,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经常观察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范围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最愿意接受那中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不断的与孩子们谈,与孩子们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困惑与体验成功的快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贴近孩子们的胸脯,斟酌孩子们的脉搏,洞察孩子们一切心理反应,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去设计,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总是心中装着教学目标,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眼睛盯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我们有时通过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变成学生理解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加强学生的理解,获得良好的收获。做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把一些抽象的理性化的难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化,形象化,带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唱独角戏,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学科上,而是尽力的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新课程使我们走到一起来,大家合作,研究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得到的方案为大家公享。这是共同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的好办法。研究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困难的,可能要占据我们休息的时间。但是用研究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去证明我们的价值,在研究中体验研究的快乐。在研究中得到成长,占用一点时间,有何妨呢?

当我们对教育科研产生了兴趣,在集体科研中找到了乐趣。不再把工作当成负担,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幸福感就找到了。不断学习。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我们才能“天光云影清如许”,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0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师的各方面的持之以恒的锻炼。骨干教师的培训使我收益非浅。

每一次在听了名师名家的辅导以后,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们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学理念上往往站在一个全新的比较高的层面,让我听后,内心震动很久。于是,我就想名师的教学设计我能不能拿来用呢?大的板块、大的思路不变,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我的风格在细微处适当变化。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学生有时对新的思路是很感兴趣,可是由于每次模仿的名师设计理念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我反到没了自我。所以我意识到在引用借鉴别人成果的同时,还应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赖他人,使自己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

课堂是一篇动听而丰富的乐章,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是这篇乐章的序曲,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主旋律,而在对话中的一个个生成则是一个个美妙的小插曲。我所接的班级差生较多,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真是煞费苦心。“百学趣当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于是我决定从兴趣入手。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那么我的课堂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会体现一个“趣”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能。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的几名学生由不及格到及格,看着他们的进步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第20篇: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还应坚持党的教育政策合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光和热,让祖国的教育事业更加灿烂和辉煌,经过教育局局长等各位领导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局长为了我县的教育大计,可谓是用心良苦。虽然培训的时间很短暂,可通过听取了局长在开学典礼上的一翻语重心长的讲话和培训后,使我感触很多,体会深刻,其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才缺乏,教育大业,人才为本;科教兴国,关键在人,振兴中华繁荣发张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辉煌的发张却在于教师,所以,教师是人类的灵魂的工程,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肩负着教育大业的重组;当前国内为教育发张形式非常严峻,为此迫使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甚至一所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人才。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才队伍的重要使命,我们应不负众望,加快步伐,自我提高自认的素质和教学技水平。这一次培训的不仅是我们本身的教学技能水平,另外还培养我们优良的师德师风,道德品质,培养我们成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学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努力学习,共同创新

教育局组织的这次培训活动,为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的平台。与其一个人独自学习,不如利用这恶搞机会跟所有老师好好地交流,探讨在教育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此次教育局局长举办培训的目的所在,当今社会趋势所迫,知识是作为教师的重要源泉,业是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不能固执,己见,应该敞开心胸面向所有的老师,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好、更丰富的教育教学文化知识、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能量,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吸取、去交流和创新、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源泉;也为此才会有更强的教学能力与别人进行强烈的竞争,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业不会被同行看扁了。现今的教育教学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只有不断地较强学习,即使地补充能量,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努力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目标。

二、学习技能固然重要,师德师风更是不可缺少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这次举办培训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家都心知肚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可没有优良的师德师风,谈何教育?古往今来,“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老师们“缺德”了,那还怎么教书育人?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总而言之,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修养、有文化的新一代接班人。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听取了局领导干部在开学典礼上发自肺腑之言的报告和培训后,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自己感觉就像和所有的老师融合在一起,翱翔在知识海洋中,陶醉不已,流连忘返。不仅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师德师风也得了升华。为此,我代表所有的教师衷心地感谢局长等领导给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希望以后能将这样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延续下去,每年都举办一次,虽然很辛苦,但苦并快乐着。更希望我们随县的教育大业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引下,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大放光彩。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暑假这十一天学习活动,丰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培训活动的几点心得。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体会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近几年来的最大困惑,现在我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先说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

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其次,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事实也是如此,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每每思考之余,浑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发努力!这也许就是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另外,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也有以下一点思考:

因为这种教学准备活动耗时费力,不可能把准备过程全部呈现给大家。所以,应该思考怎样处理好“研磨”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参加了此次网络学习培训,我聆听了专家们新颖的观点,观看了精辟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受益匪浅,豁然开朗,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应选择实际目标和适宜形式方法

1.善于因学定教。我们在教学前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研究同学们实际,真正做到为同学们发展服务。脱离同学们实际,一味追求时髦教学,不是我们追求目标。其实细想,现在各种公开课我们最担心什么?是这个班同学们水平适应不适应自己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如果同学们学力与自己教学设计合拍,教学顺利推进;反之,难顺利进行。因此,有效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我们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首先研究同学们,然后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同学们的实际是我们教学设计起点。

2.选择教学目标。我们不要以为有目标就行,只有目标适宜同学们,教学才可能有效。目标制定必须依据同学们年龄实际和课标要求,无论目标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不能根据个人偏好,随意制定。

3.教学形式选择。我们要增加成对小组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当我们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问题之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我们同学独立思考,先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形式,然后再让我们同学同桌或相邻四人一组比一比,议一议,评一评,让每人都用语言表述自己思考过程和结果,最后在我们指导下全班讨论纠正,由我们小结。采用这种方式,能使绝大多数同学获得思维训练机会。防止走过场的低效课堂思维训练,真正提高效率。

4.选择适宜方法。方法为目标服务,要研究怎样方法?我想应按我们同学学习起点,启动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习深入发展。我们要善于创设引发我们同学思维的情感情境,并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内容、目标、主体等整体起来考虑。方法选择是否有效,要看我们同学是否进行深层学习活动。根据课堂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我们同学学习发生困难,须诊断,敢调整,敢引导,敢追问,敢讲解,把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有时我们设计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同学们,要敢调整学习坡度,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

二、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应调节好教与学的关系

1.把和谐师生关系带进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我们对同学们抱有期望,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传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鼓舞,更加信赖我们,给我们积极反馈。

2.把学习主动权交给我们同学们。我们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即学习引导和组织者。我们要设计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找最简便方法给同学们,不说废话,要有效统领教学,让同学们有效学习,指导学会学习,主动积极创造性学。

①给同学们独立思考时间。教室寂静,说明我们同学集中思考,要珍惜这样时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很多时候在提问后马上叫同学回答,不给同学们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不是请优生包办代替,就是过早地把现成答案和盘托出。试想,在这极短时间内,我们同学思维能进行多深?他们为了迎合我们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回答,表面气氛活跃,实际答非所问,惘然猜测。因此,抓住时间给同学们多一点动脑筋时间,才能激起灵感,点燃思维火花,产生良好效果。

②给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机会。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局面,当我们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同学当听众。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另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

如何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课堂教学可设计同桌交流或三人小组讨论的环节,讨论交流结束,会回答问题的同学请举手,但是答案必须由你同桌或小组内其余两位同学告诉。这样,以往在学习上依赖别人,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同学态度就有明显的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活跃同学兴奋地把自己的见解告诉组内同学,思维不活跃同学仔细地听,因为他有责任帮对方把见解告诉大家。怕开口同学参与讨论,因人人都有任务,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看法,同时也要正确地表达别人看法。因此,讨论一结束,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现浓厚表达欲望。我认为这种相互讨论交流的合作方式,能够训练同学们表达能力,培养我们同学良好看读听说习惯,促使我们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培养了我们同学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把学到的新理念整合到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今年暑假7月20日到25日,我在进行了为期5天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培训学习,本书共有十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在这次培训中,老师们精彩的讲解,熟练的操作,渊博的知识,以及给我们带来的视频资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现把这几天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很多视频资料得以观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自如,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对教师而言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实物投影还可以更清晰更明确的看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以便于及时更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课堂上,老师要用粉笔板书,这样浪费时间,教学中常常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时间,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更能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的优势,从而促使我去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课件,在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以便于提高教学成绩。丰富教学知识,提高个人修养。

1、理论上提升了自己教学设计能力。

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设计,创新是灵魂。新课程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在设计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偏重知识的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想教育设计: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我们的孩子要赢得未来的市场,就要参加21世纪的创感竞争,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分数不代表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不是科学,要教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教学生电脑无法做的事情,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处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未来。今后我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多媒体教学扩大了教学容量,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应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明显增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缩短教师的板书时间,扩展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并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扩大学习容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本书的培训,我知道了根据资源应用的对象,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得资源,但最宝贵的得资源是思维方式,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另外学习小组是一种资源,学生遇到的困惑、所犯的错误更是一种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智慧,合理应用这些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面临素质教育在全国全面推行的今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走上现代化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走上自主性、主动性,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所以,返校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尽快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尽快成为一名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教师。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但普及广大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

首先,通过了这次培训,我对“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对多媒体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其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教师应该具有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观念。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都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另外,我还学习并掌握了如何运用教学摸板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媒体,如何编写教学目标,如何选用教学方法并开展教学评价,运用迪克-凯瑞模式亲手制作总结授导型教学设计,并且学会了做博客,知道了很多对教学有帮助的各地教研网站,如何下载文件,如何处理音频和视频文件……这些知识对我的教学和生活都是非常实用的。学习和实践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在教学设计、资源收集、网络互动等今后必须或将会用到的教育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将上面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今年暑期,南通市教育局组织了我们中心校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比较丰富全面,而且也比较细致。在这次的培训中,我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从刘局长的讲话中,我感受到了本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1、明确培训目的,充分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重要性;2、善于学习实践,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3、锤炼师德师风,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它给了我们每一位培训教师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林景教研员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加深了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让我重新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学习期间,同时还聆听了我市多位优秀教师(邓雪巧、王儒、欧兴畅、蔡亦充、孙振华)的“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对教材的分析非常精彩,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宝贵的见解,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特别是王儒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对教材的分析极其到位,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转变师生的角色是很关键的,教学的方法与形式也要体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次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我们每一个学员在教育教学的观念得到了再一次的更新。下面我就本次假期培训的情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博学好学,严谨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我们要以这次才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创新,“学不可以已”,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学习上不断进步,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否则,事业将是无源之水。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常虚心请教别人,借鉴他人,与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营造一个有利自身进步的良好环境,从而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我想我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在工作中,应当扎扎实实,不断努力,不断充电,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为了避免造成的“闭门造车”,我绝不会放弃任何的学习充电机会。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智慧和提升能力。

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教书育人。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并不是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正是着眼于社会,而教书育人,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受益不尽,如今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参与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认真教好书,更重要的是教好学生怎样做人,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

三、积极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已进入了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认真地去摸索和总结。经过这次的全员培训,我认识到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努力实施新课程理念,不做旁观者,而应该去推动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课改的行者,让新课程理念,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林景教研员这一点做得就非常好,他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这次培训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正是他的成果,他让我耳目一新,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省骨干教师的风采,他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道路。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关注“有效性”,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当今教学的“流行曲”。所以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趋势。

四、锤炼师德师风,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众望所归”这是刘局长讲话的另一个主要内容,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譬如:1、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事业心;2、攀比之风严重,不能廉洁从教;3、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4、工作作风欠端正,没有职业使命感。对于这些现存的问题,我深感困惑,意识到它的危害和弊端的严重性。通过了培训,正能锤炼了我们教师的师德师风,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上课绝不马马虎虎,对学生应该尊重,不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思想上要不断进取,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不让学生做的,我们老师决不能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力争做到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五、努力学习,共同成长。

在这几天的培训期间,我们的学员严格遵守学习的纪律,从不早退,也从不旷课,学习虽然辛苦,但每个学员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上课时,大家在班级中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在学习中进步,做到学有所成,从而实现本次学习培训的价值。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它不仅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技能上有所提升,同时也锤炼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我希望它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通过这次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我受益非浅,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李元昌老师的从教经历和对教育的执著追求,给我们年轻教师很大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让我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深刻道理。

二、要谦虚谨慎,不要傲气。这是宋老师给我的深刻印象。无论是从处理好师生关系还是从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关系来讲,都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要集思广益,不要主观臆断。一定要有很强的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商量、多沟通,经常性地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心胸宽广,不要小肚鸡肠。一定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宽广胸怀,能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少一点猜疑之心、嫉妒之心、怨恨之心,多一些理解之心、关怀之心、友爱之心,这样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来自客观的影响。主客观的因素,都会严重束缚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障碍。正因如此,我们教师对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在他们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运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五、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7

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自己的任务及肩负的使命,更加坚定了我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信心。并利用此次培训所学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素质,处理好与同事以及学生们的关系,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解、闪光的个人魅力,使我受益匪浅。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一、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第二,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第四,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二、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

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几位老师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各位老师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听课、评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专业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专家们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一些生动的班会课,让我们掌声不断,让我的心为之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学习到了一种育人的新视角。在这次培训中,老师所讲述的一些方法,实际上就为我们新老师起到了“扬帆导航”的作用,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新老师必须好好地吸收和采纳。

三、提高认识,目标确定培训过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反思过去的教学现象,应该认识到一些不足。

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不够,要么过于小步子教学,包办代替现象严重,要么放手难收,缺乏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耗时低效;学生学习缺乏规范;学生学习缺乏感悟体验或创造;重活动轻技能……教师为了追求某个现象,而顾此失彼,使教学发生偏颇。面对这些问题,要“知不足,方进取”,要集思广益,确定好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目标,效率高,目标不明,办事不行。我们要联系实际,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

每一阶段要抓住某个重点,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推进,不断给自己提出要求,化压力为动力,不能混混而已,人要有所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迈进。比如,这次在学校上研究课《少年拳》,我为自己确定:第一阶段做到课前要充分思考,预设教案,做到没有思考不进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做到课堂上培养具有高思考力水平的学生(学生探究)。

第三阶段做到师生互动(营造氛围)。第四阶段做到注意收集信息(教学反思)……以上各层目标可以综合实施,也可以分阶段,每一阶段哪怕实施一种,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质效地提高教学。

四、结合实际,反思实践。

学习的关键是要能学为所用,要在听中学,做中学,把学到的要做出来,做过的要说出来,理论联系实际,行为跟进,求真务实,一定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带来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从改变自己开始,再来改变学生,并且不断地反思实践,提升自我,渐入佳境,做个具有专业化素质的教师。

1、讲究策略抓重点。

目前,有一些常规课教学容量不够,教学重点抓不住,难点没突出,节奏缓慢,负荷量不足,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导致效果不好。应该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分析,不要课前少思考,一定要讲求教学策略,吴军老师强调的要善于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到媒体中找答案,到课外书中去找答案,在学生交流中找答案,这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好每一节常态课,向常规课要质量,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课前充分思考,充分预设,做到智慧地教,让学生聪明地学,培养具有高思考力水平的学生,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

2、课例研习最有效。

教师不是教书匠,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三流教师,教“应试”。我们要在教学中养成教研一体的意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挥,并逐渐养成培养自己教研一体的良好习惯,课前多思考研究,天天动脑筋上课,这样会有无穷的乐趣,课后多反思,在反思实践中学会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与实践对话。正如李海林博导谈到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实际上在教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每个环节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没达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长期下去,相信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一流教师,教出让家长满意的学生。

3、追求卓越求发展。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否则慢进则退,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避免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教师要追求卓越,应做一个爱学习的教师,更要做一个爱思考的教师,才能避免“学而不思则惘”,在思考的基础上,努力实践自己的想法,相信会有所收获的!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及在网上同学友们的交流,我再次认识到学习对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无论从知识面的拓展上,还是专业知识与技巧的提高上,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做到如果不思进取,满足已有的只会固步自封,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需要。而学习是需要毅力和耐心的,因此,无论是为了专业成长的需要,还是为提高自身素养,都要不断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有思想的博学教师。

那样,教学生才会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学生才会钦佩你,爱上你!从现在做起,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同时,也是为了磨练一下自己人生的斗志,和锻炼自己在繁忙生活中挤时间的能力,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时时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和魅力!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的懂得,教师要追求卓越求发展,就得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从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说话、学会合作入手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评、互评,与学生平等相处,深入学习小组与学生合作、探究、互动,让舞台给学生、让精彩给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同样追求卓越求发展。“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骨干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自己具有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创新性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我们向卓越型教师迈进!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8

通过近一个月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实践分析有以下因素:

一、规范细节要到位。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身为教师是倍受尊崇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教师有极好的人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益出于此。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是师爱。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有人说过:"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二、耐住寂寞、抵住诱惑、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回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 "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9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师的各方面的持之以恒的锻炼。骨干教师的培训使我收益非浅。

每一次在听了名师名家的辅导以后,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们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在教学理念上往往站在一个全新的比较高的层面,让我听后,内心震动很久。于是,我就想名师的教学设计我能不能拿来用呢?大的板块、大的思路不变,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我的风格在细微处适当变化。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学生有时对新的思路是很感兴趣,可是由于每次模仿的名师设计理念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我反到没了自我。所以我意识到在引用借鉴别人成果的同时,还应有自己,切不可完全依赖他人,使自己丧失创造力和独立意识。

课堂是一篇动听而丰富的乐章,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是这篇乐章的序曲,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主旋律,而在对话中的一个个生成则是一个个美妙的小插曲。我所接的班级差生较多,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我真是煞费苦心。“百学趣当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于是我决定从兴趣入手。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那么我的课堂无论从内容、形式上都会体现一个“趣”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能。这样一学期下来,我的几名学生由不及格到及格,看着他们的进步我的内心充满喜悦。

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0

首先让我感受到专家广博丰厚的知识功底,也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充实自我的重要性。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提高人文科学的素养。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我们平时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充电,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做一个踏实实的学习者。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贴近有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象,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经常观察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环境、范围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最愿意接受那中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不断的与孩子们谈,与孩子们交流,了解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困惑与体验成功的快乐。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贴近孩子们的胸脯,斟酌孩子们的脉搏,洞察孩子们一切心理反应,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去设计,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总是心中装着教学目标,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眼睛盯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我们有时通过把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变成学生理解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加强学生的理解,获得良好的收获。做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把一些抽象的理性化的难理解的知识变的具体化,形象化,带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关注学生的进步发展。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唱独角戏,不过高的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学科上,而是尽力的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新课程使我们走到一起来,大家合作,研究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得到的方案为大家公享。这是共同提升理论与教学水平的好办法。研究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困难的,可能要占据我们休息的时间。但是用研究的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工作,去证明我们的价值,在研究中体验研究的快乐。在研究中得到成长,占用一点时间,有何妨呢?

当我们对教育科研产生了兴趣,在集体科研中找到了乐趣。不再把工作当成负担,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们的幸福感就找到了。不断学习。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仍抱着吃老本的心理来组织教学,那将无异于“旧瓶装新酒”,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我们才能“天光云影清如许”,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更为新颖的课型和更为科学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不被传统所束缚,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将成为我们教师毕生的课题。

古诗词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阅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