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 分析 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16 08:01:3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交互式教学及其过程分析

外教一对一

http://www.daodoc.com

交互式教学及其过程分析

认知理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各类交互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英国语言学家Firth 认为语言具有信息交互性和人际交往性的特点;Halliday也提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互;Buck的理论认为语言的交互功能用以保持社会关系。因此,交互是语言的主要特点,交互式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使用交互式方法进行英语教学的教师应掌握三类知识,一是语言规律,掌握基本语言规律的教师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实施教学;二是认知理论,教师应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原理,教会学生;三是教学方法,教师的终极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方法,满足语言教学的目标。

在交互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观摩、相互促进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实践语言为中心;二是教师是主导,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三是师生应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形成交互式教学”。

使用交互式教学方法的英语课堂过程是:

1.检查复习,教师通过提问或课堂活动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所学技能的应用;

2.设置语境,教师使用多媒体、文字、图片或视频、音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活动背景,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练习语料的使用;

3.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话题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得出结论;

4.小组汇报,要求事先指定的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的结果;

5.教师评价,不仅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评价也可以结合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进行。

文章来源:www.daodoc.com 外教一对一

http://www.daodoc.com

交互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够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便于学生无压力地表达思想;全部学生均有课堂参与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对于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可以加以控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掌握学习的环节和步骤;合作学习的形式便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学习和伙伴关系。

文章来源:www.daodoc.com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过程设计套路分析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PPT上展示

打出本课的标题 开场白作为导入

二、初读课文,研字词音义

自由地、放声朗读全文,

边读边给文中的生字词注音,并借助课文注解试着读懂全文。要求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找出无法解决的字词,最后全班一起探究。

教师的基本准备:

三、再读课文,探相逢经过

快速默读文章中序的部分,并联系全文归纳本诗的行文脉络。要求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记下关键词,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各自的看法,教师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的基本准备:

四、三读课文,赏曲调之美

朗读课文的第二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特别好的字词,或是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在备用纸上写写自己对这些字词、句子的赏析。教师抽点几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再说说自己的基本准备。

教师的基本准备:

五、四读课文,品沦落之苦

默读课文的

三、四两段,思考,白居易为什么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与歌女的遭遇有什么共同点?试着用文中的句子来归纳。

教师的基本准备:

六、总结学习收获

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堂课的收获,语文学习方面的或者心灵感悟方面的都可以说一说

板书设计

一、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临江远望 导入语

(二) 一读文章,驻足闻声

首先,让学生熟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更好的进入下一步学习。 1.初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师:

重点的段落

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师: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三) 二读文章,相邀听曲

本文的重点在于白居易对音乐的描写,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本文也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习。 语言

赏析

(要求:细腻、真诚、个性化) 师:

琵琶女动作 动词

内心——音乐——心理——情感 师: 叠字 师:

(四) 三读文章,青衫沾泪

打动白居易的不仅是琵琶声,更是两人“天涯沦落人”的心情,作者字字含情,在语言把握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情感。 琵琶女前半生的命运

字或词表达 师:

哪一句可以概括 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弹奏琵琶的相关视频——《琵琶语》。让学生谈谈,通常听到琵琶演奏的乐曲,你有怎样的感受 【导入语】 【走近课文】

二、初读触心弦,谈感受

【谈感受】昨天已经请大家预习了课文,刚才也给了大家一点时间一起来朗读了课文,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大家觉得,读了这首古代诗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注意在谈感受的过程中一定要是自己的感受,细腻的真实的感受。 赏析:不作预设,学生围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言之成理即可。

三、二读扣心扉,说感知

【直击课题】刚才同学们都针对自己的初读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题目,《琵琶行》,什么意思?“行”是?“行”是一种怎样的体裁呢? 结合前面两字,琵琶,你能不能来说说,你觉得这会是一首怎样风格的诗歌? 【乘胜追击】缓缓道来,那么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听到了这缓缓道来的琵琶声,是谁在弹奏,又是被谁听到了,弹得如何,声音里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年代,去听一听,去看一看。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传来了这样的琵琶声,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请你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赏析:

四、三读入佳境,品精彩

【品精彩】1.听到了水上的琵琶声,是怎样的琵琶声?集中描写琵琶声音的是在第2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赏析:

五、合作创新,总结升华 【合作创新】 赏析:

【总结升华】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感受,教师做生成性总结。

【推荐阅读】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板书设计

(一) 激趣导入,音乐播放

在此环节,播放一段琵琶弹奏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琵琶弹奏的声音和情绪表达。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听了琵琶弹奏乐后的感受。之后进行总结: (导入语)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此环节,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言文,感受作者语言描写的魅力。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难读易错字的发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语句进行释义,再提出疑难问题。最后,介绍文章写作的相关背景,让学生有整体的感知。

(三) 再读课文,语言赏析

在学生对文章已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找出他们觉得文章中写得优美的句子,并且小组派代表来赏析这些句子。例如:

(四) 三读课文,入情体验

在此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朗读全文,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 三个问题

(五)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让学生总结他们学习了这篇文言文后的感受,提出还有哪些是没有明白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过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所以只要学生能够读出这样的感受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本篇文章。

另外,还可以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意的结合。 板书设计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在上课之前,我会在大屏幕上展示一段改变自韩少功《我心归去》文段的小诗,让学生集体朗读后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根据这段文字提到的音乐来展开教学。 导入语

二、初读诗歌,因声求气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自由朗读诗歌,在朗读中让学生来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谈谈他(她)读完这首诗歌之后的感受,在感受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至真至理的解读。

教师对学生的感悟适当地进行点评,点评之后教师可以发问,这首诗歌究竟写了什么事呢?

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来更好地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学生会概括出(概括不出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和讲述身世的事情,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

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继续发问,那么诗人是怎么样把这三大点联系起来的呢?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三、感读文脉,按图索骥

承接上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解决诗歌脉络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申上述的问题:这首诗歌主要讲述了诗人在江上听琵琶女弹琴、讲述身世,并引起了自身的共鸣的事,那么诗人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说,去归纳和总结,当然教师在遇见学生总结有偏差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指正

所以教师要在课前做好预设。

在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意识而不是教师的强硬的引导。

四、赏析字词,含英咀华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歌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另一方面是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具有诗意的字词诗句进行学生创造性的解读。

第一方面,教师要紧密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古代汉语词典》提前做好课堂预设,在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来解释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一个最为正确的答案,因为古文的字词意思不比现代文的解读,古诗文需要讲究准确性。此处提到的多种方式可以包括:先生后师、先师后生、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

第二方面,主要解读的是诗歌中提到的音乐描写,所以对诗歌音乐的解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这首诗歌中涉及的音乐描写,然后来说说这种音乐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而诗人听到这种感受后让他产生了怎么样的情感?

第二方面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积极配合学生的发散,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文本中诗人的感受来达到一个情感上的共鸣,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夯实的基础。

五、品味诗意,揆情度理

这一环节主要从文本中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出发,结合上一个环节中学生所说到的情感,教师可以进行一个铺垫和延伸,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当然这个环节也可以和下一个环节中诗人的介绍结合,在理解诗人情感之前把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介绍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来说说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究竟是为什么,这种情感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呢。

六、拓展延伸,知人论世

这一环节开始就为学生介绍一些关于琵琶女、白居易(和上一环节联系)、写作背景(和上一环节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介绍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经过课文的学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全班讨论和解答的过程来共同进步,如果学生无法解答问题,那么教师就要进行解答,因此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定要充沛。倘若学生没有问题,那么教师就用一个更好巧妙的方式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经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一些什么。

板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 活动导入、体会生命短暂、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片长纸条,分别让他们撕去教师请学生看自己手中仅剩的纸条,说一说此时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导入: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分别讲了什么。

(三) 教师点名请学生站起来回答,并加以点评。(板书再读课文、体会事例情感 教师请学生再读课文,分析 教师让学生表演一下 来体会其对生命的渴望, 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读一读

生字词 提出问题 具体

解读重点词句

(四)详读五段,感悟文章主题 学习到了什么 详解

读一读作者的决心

说一说自己的决心。 读一读

(五)扩展阅读,加深文章感悟 学生朗读、品味臧克家的诗歌。

二、作业

三、板书设计 过程设计

自主加标点,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点名一生读标题《生命 生命》,后提问学生这位同学读出的标点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怎么加标点?

学生

初读课文,说说感悟

教师活动:师PPT展示读书要求:认认真真读课文,把字读准,把文章读顺。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阅读感受?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1~2名学生说感受 教师活动: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细读课文,体会生命之美

教师活动:仔细读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品读文章,感受生命震撼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猜一猜杏林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师PPT出示杏林子生平,补充课外资料,在体会杏林子事迹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活动:朗读。 教师活动:

创新作业,思考生命意义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三选一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课文对我很有启发,我要好好读一读,背下来;

仿照作者的写法,从一件熟悉的身边小事写一写你对生命的思考; 把课文的很深含义的句子找出来,抄一抄。

板书设计

推荐第3篇:《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过程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分析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以前学过的《关怀》入手,引出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三、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课文插图最直接的描写,本段的学习重点是图文结合,通过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然后设置训练点:学习用“一手 一手 ”、“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把课文主要内容显示出来,而且要简洁。

推荐第4篇:角的认识教学过程分析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学过程分析

千户庄小学

韩占利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了以下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1.系统分析教材,引进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准确陈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角,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2.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检测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

⑴ 判断下面图形哪个是角,是角的画“√”,不是的画“×”。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辨认角。

⑵ 请你画一个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画角。

⑶ 画一个比上面的角大的角。 目的:检测学生能否结合实例认识角的大小。

★课堂观察。

课堂上结合学生举出角的实例的过程,检测学生是否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角,感受角的广泛存在性;让学生结合图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检测学生对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情况。

3.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4.变抽象为直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初步认识角时,教师巧妙地运用实物,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5.反思与结论。

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一部分知识放在整个单元甚至更大的范围内去思考,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陈述既需要有关理论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紧密结合,以评价促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总之:在《角的认识》这节课中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申巩固了知识,积累了活动经验。

推荐第5篇:教学过程

《信客》教案

执教人:龙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并培养学生待人宽容,诚实守信等品质。

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了解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3、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

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2、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中共写了几个信客,重点写了谁?

②请你为文章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来由——做信客的缘起

(2)经历——怎么做信客

(3)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

(4)归宿——当老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

③完成信客档案,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信客究竟是怎样的人?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信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①用横线勾画出震撼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段,大声朗读,并仿照下列

句式,说说令你震撼、感动原因。

例句:文中———————句子(语段)感动了我,因为我从此句(语段)中,

感悟到了—————————————。

②信客身上主要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并体会。

总结:诚实守信,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善良厚道,任劳任怨,胸怀宽广等。

作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主题。

③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明确: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为充当代理人为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等和一

次遭人诬陷的经历。这样写更突出了信客默默奉献的无私品质,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④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一个老信客,以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⑤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

重和感激,表达出信客的忠诚,一辈子默默奉献,对名利无所求。

⑥年轻信客结局怎样?得到大家的认可了吗? 从年轻信客的结局你获得了哪些

启示?

明确: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

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

社会的普遍赞誉。

信客的一生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四、拓展延伸

①信客死后,有很多人前来吊唁,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你为信客撰写墓志铭。 参考:(概述他的生平事迹和品质,语言简练、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

人的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乡敬重,重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②感动我们的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也消失了。但

信客的精神却还在许多行业、许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们身边像信客这样的人,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等),向我们展示他的优秀品质。

(高原邮路上的信使、教师、交通协管员、清洁工、筑路工人)

五、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

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结束,谢谢大家!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事迹介绍及颁奖词之一二

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

事迹介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中共党员,苗族。2001年5月1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王顺友同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木里,地处四川凉山州西北角,中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地势险,平地少。多少年来,邮件传递也只能靠乡邮员步行背送。直到1960年,境况才有所改变,乡邮员开始配马——马班邮路由此而生。王顺友就是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二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1995年的一天,邮路上骡子受惊后腿乱踢,王顺友的肠子被踢破了,他捧着肚子,连走9天,终于送完邮件。当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奄奄一息。 1988年7月,雅砻江上溜索绳突然绷断,王顺友人摔在江岸上,邮件却弹入水中,顺江而去,王顺友跳进江中,把邮包拖上岸。

除了送邮包,王顺友还自掏腰包,从城里带回了良种送给深山中的乡民。现在,深山里不仅庄稼亩产上升,冬天这里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王顺友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

解说词:——在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是可怕的,甚至就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邮递员,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会在十

四、十五天的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推荐第6篇:教学过程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会认“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拜字左右两边都是手的变形,右边多出的一横表示大地,两手着地下拜,表示非常虔诚。)

谁来学学古人做做拜的动作,两手四指并拢,左手在外,叠在一起(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拜师的时候应该是诚心诚意、恭恭敬敬。现在我是老师,大家向我做做拜师的动作。

各位弟子请坐。

2、了解孔子吗?来说说。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就是这样的一位至圣先师——孔子拜谁为师?(老子)孔子和老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子,这是古时候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如:孟子、墨子、荀子。我们来尊敬地称呼他们。师傅教学生叫授徒。(板书:徒)

4、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恭敬再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①拜师原因②拜师经过③老师结果)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古代了不起的人物。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小老师分行教读。

授:是交给、授予的意思,所以是“扌”;授的左边表示它的意义,是形旁,右边的表示它的读音,是声旁,像这样的字就叫形声字。形声字还有:芳。

跟老师在黑板上写一写这个字,左边的“扌”写得稍窄,右边的“受”写得稍宽。

这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我们的祖先真聪明,我们识字时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学习。

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师:生字又回到课文,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找到写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结果的句子,用“ ”画出。

四、研读感悟

(一).班级交流:拜师原因

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 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齐读该段话。

师:谁能把孔子拜师的原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说话:因为孔子觉得 ,所以孔子拜老子为师。

孔子之所以 ,是因为 。 师:什么叫渊博?补充字典解释:渊:深;博:广。渊博:(知识)深而且广。

师:字典是我们的好帮手,查字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师:孔子的知识是真的不够渊博吗?

生:不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远近闻名?(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 师: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还去拜师求学,这说明他?他是多么谦虚好学(板书:谦虚好学) 指导朗读。

(二).班级交流:拜师过程

1、路上。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齐读

师:相距上千里有多远?相距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百花盛开的春天一直走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相距上千里,孔子也许从落叶纷飞的秋天一直走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天。相距上千里,没有船,没有车,全凭一双脚,孔子跋山涉水,终于到了洛阳。

师:孔子拜师还遇到哪些困难? 听——(多媒体播放风雨雷电声) 师:假如你们现在是孔子,会怎么做?

生:我会怀着永远不放弃的希望向前走着,去洛阳拜师。 师:又是风来又是雨,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早点见到老师,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行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在树上打个盹就行了。(全场笑)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走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我们把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读。

师:孔子一心拜名师,哪怕千里路迢迢!谁来读? 生(朗读):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好,因为她把“兼”读得急,看出很辛苦。 生:我从“兼”字感到孔子日夜赶路,很急、很辛苦。 师:示范读。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

师:那你读一读。(学生朗读。)还有谁来读?(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她读得怎 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好,因为她把“终于”读得很重,说明孔子很高兴。 生:因为孔子终于走到洛阳,可以见到老师,很高兴,所以我读得响。 师:好,只要你说得有道理,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师:孔子一心拜名师,哪怕风餐宿露、日夜兼程!谁来读? 评议

师:经过了几个月的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师: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我们来想象一下

是啊,孔子为了求学,已走了上千里;孔子为了求学,很久都没好好吃顿饭。

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想象出孔子旅途劳累、风尘仆仆的样子,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师:孔子为了求学一路艰辛,不怕苦、不怕累,从中我们体会到孔子对知识是那样的渴望,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知若渴”。

2、相见。“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孔子和老子相见时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自由练习,然后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直接读人物语言。

这一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①、“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迎候的近义词?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迎候好在哪?

生:“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②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师:齐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其实这些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这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是什么?(学无止境)

师:可是老师不明白,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学习不就到头了吗?是这样吗?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现在是小学——

生: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研究生。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博士。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在这样做呢!比如,我们在座的老师们都很有学问了,可是,他们为了把学生教得更棒。每天还在不停地学习着,研究着。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我爷爷退休了,每天晚上都还要看报纸。

生:我妈妈是医生,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但是还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师:对,这些都是学无止境,都值得我们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也是理解词义的好方法。

(三).班级交流:拜师结果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①谁把写孔子的句子读读。

②你们说说孔子是怎样学习的?(勤学好问) ③谁把写老子的句子读读。 ④你们谈谈老子是怎样教的?

⑤把我们的理解送入朗读中,再次朗读

五、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1、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对两位圣人的赞美,可以用一副对联——(板书)“上联孔子拜师谦虚好学 下联老子授徒谦和知礼 ”现在要把上下联的后四个字换一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词语?上联——

生:求知若渴 勤学好问 师:下联——

生:毫无保留 诲人不倦 师:横批可以是什么?—— 生:——

2.补充好学的对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奋学习希望大家像孔子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学无止境的人

3.《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我们来读读孔子的名言。再次走进这位“至圣先师”。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我们齐读一下这四句名言

六、作业

1、课后搜集关于孔子、老子的小故事,开一个读书交流会

2、熟读并背诵课文后孔子名言。

学无止境

原因 孔 子 老 子 经过 拜 授

结果 师 徒

谦求勤 诲毫谦

虚知学 人无和

好若好 不保知

学渴学 倦留礼

推荐第7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歌曲展示:《人大代表之歌》 仰望着国徽 庄严闪亮 神圣职责 牢记心上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雄壮的国歌 神舟飞扬 光荣使命化为力量 人民代表为人民 肩负着人民的希望 民生大事 时刻不忘 真诚为民 暖人心房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公平正义依法保障 发扬民主 人心所向 团结奋斗 科学发展 实现中华复兴的希望

1.教师:每年的三月,我国都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们汇集在北京。那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了解多少?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学生举手发言,和全班同学交流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3.教师点评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有一定了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更多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歌曲的展示营造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氛围,初步树立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思想,歌词和画面帮助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有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新闻播报,合作交流

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各族2978名人民代表都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首都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请你分析: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2978名人大代表就能表决通过关系13亿人的大事,这样矛盾吗?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展示:

3.教师出示资料卡片:你了解吗?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怎样行使权力,怎样管理国家,明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资料卡的形式使学生明确全国人大的职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二:时政点击

1.教师出示图片,李克强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向人大作报告。请你思考: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3.教师归纳总结:

4.教师展示图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 (设计意图: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理论性较强,在突破上,多给学生直观图片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本问题)

活动三:走进人大代表 1.教师出示两组图片。

(1)请你说一说罗益峰他是合格的人大代表吗?为什么? (2)结合第二组图片,请你谈谈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作适当点评,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罗益峰代表的事例及人大代表的职权,使学生明确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充分理解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卡”: 活动四:人民民主我参与

1.结合漫画,请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请你谈谈我国公民是怎样行使民主权利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回答。3.教师引导点拨: 4.易混点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做为全文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活动四:主人翁论坛——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1.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就你关注的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校园安全等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议案。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想法,使学生认识到要在情感上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做出自己的贡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切身感受做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注国家的民主政治,尊重人大代表。) 环节三:走进生活,拓展升华

学完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后,九年级一班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争做国家的小主人”。

(1)请你为本次代表大会设计一个主题。

(2)假如你是一位人大代表,请你提出你关注的学校问题或者社会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3)做为国家的小主人,我想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尽一份力量,我应该:

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本节

困惑:

教师寄语

我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同学们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努力做好国家的小主人! 附:板书设计

第五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人

(选举)

(组成)

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使

(监督)

(最高的权力机关) (根本的政治制度) 权 力

推荐第8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出示谜面:小小马儿跑不停,

日日夜夜不休息。 嘀哒嘀哒真好听, 提醒我们要早起。

对,是钟表。

2、瞧,一家钟表店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各类钟表图片)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它们是挂钟、闹钟和手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见过吗?

(设计意图:运用媒体演示,从儿童熟知的生活图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那你们知道这些钟有什么用处吗?

对,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他们能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我们要认识钟表,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面观察一下,看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12的数,那12在哪里?6呢?请同学们在钟面上指一指3和9在哪里(注意12应摆在最上面)把这些数按照顺序读一读。那你用手势表示一下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闭上眼睛再想一想12个数的位置。

(3)钟面上除了有数外,还有两根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出示:长、短)

你们知道长的针叫什么吗?短的针呢?(板书:分针,时针) 指着课件上的钟面,问学生这两根针叫什么名称?

(设计意图:提供了感性材料,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因此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取的关于钟表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地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7时的钟面)如果学生说是7点钟,要告诉他们在数学上又可以说成“7时”。(板书7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真聪明,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你是怎么看的?(练习试一试:3时 6时 10时)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的分针,它们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拨一拨:请小朋友拿出钟面,在钟面上拨出3时、9时和12时,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再全班交流。

如果是4时呢?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哪里?7时呢?

(设计意图: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3、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问:这两个钟面是正好7时吗?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哪个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逐个讨论。

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那大约7时是什么意思?

(2)、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想想做做第三题)

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第三个,为什么是大约5时?

看一看这些钟面为什么都看成是大约几时?

小结:对呀,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大约几时,较好地突破难点。)

4、总结,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认识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经过这样的时刻。

三、实践应用

1、想想做做第二题和第六题

老师把一些小朋友一天中的几个生活、学习的片段拍下来了,你们看一看,这些小朋友分别是几时?在干什么?

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

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2、想想做做第五题(画一画)

出示第五题:你能给下面的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吗?

(1)这个钟面要表示几时?4时时针和分针该分别指着哪个数?那现在少了哪根针?该怎么画?(课件演示)学生在书上完成第一小题。

“4时”你在干什么

(2)这个钟面要表示几时?想一想6时时针和

分针该分别指着哪个数?那现在少了哪根针?请你们动手把少的时针画在钟面上。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3)这个钟面要表示几时?现在少了哪根针?请你们动手把少的分针画在钟面上。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那8时你在干吗?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2、想想做做第七题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课件出示)那像这样直接用数来表示时间的方式,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呢?

教学反思:新一轮“课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接受性、机械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那6时你在干吗?

?一起看一看时针是怎么指的?

推荐第9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具体讲述两个问题:

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古今中外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认识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程序是: (1)诱导学习动机;(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小结阶段。

前苏联巴班斯认为,教学过程包括:(1)教师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教学任务,并在研究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所具有的特点(2)考虑班级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3)教师根据已经查明的系统特点,设计教学手段,最优化地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4)在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统一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5)对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日常检查自我检查,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6)教师和学生分析教学过程一定阶段的结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供设计下一轮过程参考。

我国学者胡克英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七个阶段:(1)使动/需要;(2)精选/吸摄;(3)提供/储备;(4)设场/模仿;(5)外向/移用;(6)点拨/创造;(7)评价/报偿。

卢仲衡在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时,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启(启发诱导);(2)读(阅读课文);(3)练(做练习);(4)知(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及时强化)。在此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这几个阶段。

任何事物或任务的完成都有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任务是通过过程而实现的。教学任务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研究教学过程,懂得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如何设计好一份完善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计划方案.

推荐第10篇:教学过程

师:课后反思: 拿到《窃读记》这篇教材到上公开课只有四天时间,我前后设计了四次教案,但是在两次的试教中都宣告失败.从我最初的设想要设计开放的提问,抓住文本中出色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窃读的滋味,进而感受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种读书热情,设想是好的,但是实践是困难的.确定用这种稍显得保守的方法来上这堂课后,最初遇到的两个大难题(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和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学生理解困难极大.)几乎迎刃而解,学生不但能体会作者孩提时酷爱读书的兴趣,而且借助铺垫课外相关的一段文字,猜测老板的态度,语言模拟现场情景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充分感受到了她想要读书是多么艰难,更加深了她爱读书的

《窃读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认识“婪、辘”等四个生字,会写“撑、唾”等四个生字,掌握“贪婪、适宜”等词语。饥肠辘辘、适宜”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

学生齐答:喜欢.

师:你遇到喜欢读的书会怎样呢? 生表述.(2个左右) 根据学生的表述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

师: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请看屏幕,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 教师在“窃”字下加上红色标记,请学生查字义。

这个“窃”字有多种含义,请同学们快速判断题目中的“窃”是何意?师: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生:是偷读.

师: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板书词语:贪婪 腋下 饥肠辘辘

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找个同学起来读一遍(师指名读),再找一个同学读一遍,我们来一起读一遍(齐读)

“贪婪”什么意思?(渴求而不知满足)

“腋下”在哪里?(俗称“胳肢窝”)

“饥肠辘辘”什么意思?(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形容十分饥饿。)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生2:„„

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怎样的读?)

生:窃读.

师:作者把在书店里偷偷地读书的经历写下来就是我们的课题:---窃读记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自学提纲。

2、关于作者林海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

3、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卸:强调左面字形的写法。

婪:读音是lan不是 luan。撑是翘舌音 形近字:“窃”与“窍”要区分开。

“唾”字右边共有四横,要注意第二横最长,第四横要短于第三横。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交流,感知概括。指名交流思考的问题。

原来课文记叙了(教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三)、朗读训练,熟悉课文。(1)同桌合作,分段读课文。

提出要求:

1、读的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2、听的要求:认真倾听组员读书,为组员提出意见和建议。(2)多种形式练读。

1、可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评价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激发读书兴趣。)

2、也可出示课文中有较多生字的段落和写作者矛盾心理的段落让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思考:作者小时候怎么读书的?用什么具体方法读书的?

五、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1、本节课,我们一道初步阅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要体会小姑娘哪种窃读时复杂的滋味,还要细细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接着读,认真体会。

2、完成作业:

⑴ 抄写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踮起脚。

⑵ 辨字组词:

窃(

) 炒(

) 踮(

) 饿(

穷(

) 吵(

) 店(

) 鹅(

惧(

) 皱(

) 碗(

) 撑(

具(

) 坡(

) 豌(

) 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作者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

师过渡:这种在书店窃读又是一番什么滋味呢?.课文中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 生读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学习2—8自然段.

师: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 过度: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文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与惧怕.师:读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3,交流:结合找出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师提醒交流规范一点:我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读语句,说理由.交流句段一: 生1: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生齐说:啊

师:是的,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这样读.齐读句子.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了作者寻找书时候急切的心情.师: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读这句话.学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出示句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师和学生一起找到动词,用记号表示出来.(跨 踮 钻 挤 ) 师:再注意一下一个细节描写,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体会一下这些动作和这个细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师:一个不顾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读书的孩子.生:我体会到了作者非常爱读书.齐读这段话.交流句段二: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急切想读到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师: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师: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 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生接:吃饭);你也许会忘记——(生接:睡觉);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生齐答:快乐! 师: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再读这句话.齐度.交流句段三: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师:这时候的她又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生:还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说明作者当时很快乐.店里的顾客多,她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她也可以安心看书了.4,师: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的心理活动是非常生动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很复杂而且善变.除了快乐,你还感受到其他的心情了吗 指名说.评: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对惧怕,这个小姑娘又是如何坚持窃读的呢 ?.看着屏幕上的句子说说.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 ;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 ;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指名说;(2位同学),自己说给同桌听.3,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她要费尽周折来隐藏自己呢 生:因为她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引出句段: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1)师: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4)回旋文本.师: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 ;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 ;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

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五:感情升华,感悟写法

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结: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以后你应该怎样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3、作业:

⑴ 小练笔:

好书伴我一生。

⑵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11篇:教学过程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

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 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遗谁(wèi) ...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

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

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

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

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

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

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 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 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 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1分钟)

第12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奥塔山丘上的房子》 师: 今天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很特别的绘画作品,想欣赏吗? 2.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师: 它是一幅油画作品,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所创作。作为立体画派创始人的他,画中所表现的这些房子与你们画过的、见过的房子有什么区别?(只有影调的深浅变化,形状为简单几何形体)

3.揭示并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学习认识深浅变化,尝试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二、自主学习:认识明暗、探究方法

1、引导思考:我们看到了画面上立体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色彩深浅明暗构成的,我们也能学习用笔触来表现这种深浅明暗。大家想一想,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这种立体感呢?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5课,自学教材第17页内容,自学完后请举手示意。

2、汇报交流(线条,块面,网点……通过铅笔排线推移就能表现立体感,用笔轻则浅,重则密,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教师概括小结并板书:用线条排线构成的块面来表现不同深浅效果。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排列疏则弱,密则强。这就是我们素描绘画里长用到的光影调子,那么到底如何用笔皴线条呢?孩子们请看大屏幕——PPT短片

3、师:掌握了这个深浅变化规律以及皴线方法,你们能尝试用铅笔复制这四块深浅不同的颜色吗?学生自主尝试用铅笔皴线。

4、教师收集一些用铅笔皴线完成的学生尝试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看,使其掌握正确方法。

三、合作共进:研究探讨

1、师:挑战了刚才那个小小尝试,接下来让我们来点高难度的挑战,进一步领略立体绘画的魅力吧!请孩子们翻到第18页,认真默读学习活动一的要求……

2、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创作一幅有渐变色调的作品?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汇报交流。

3、教师随堂演示活动一的作画方法和过程。画一单元几何形,用遮挡或重叠的方法加画单元几何形,再加画成组合图形,最后皴深浅线条块面,表现明暗层次。

四、创作实践:

1、设问:你会想象画出哪些图形或几何形,并如何有创意地重叠、遮挡?怎样使组合的画面既有深浅明暗层次,又美观好看?

2、学生开始创作。课件出示作业要求。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

3、教师个别指导、拓展思路:针对个别绘制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诸如:单元形不好看,遮挡重叠的不美观,皴线条少轻重强弱变化等;发现个别有创意的,美观大方的作业及时给

全班同学看,给大家以启示,拓展作业思路;教师针对普遍性问题,及时告诫大家,或改正或引起注意。

五、展学、评学

1、PPT展示评比标准

1、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作业,也可以欣赏评价他人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2、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评价。

六、小结、拓展

1、课堂总结:肯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表现。根据作业效果,表扬善于创新,肯动脑,有想法的同学。

2、PPT展示更多深浅变化作品,引导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第13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从世界上的一些伟人进行生活化的导入

1、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2、出示钱学森年轻时、年老时的图片,也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幻灯显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那钱学森到底为中国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 学生自学以下资料:

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3、资料上只是从1956年开始介绍的,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之前的学习工作是怎样的呢? 在美国的20年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请打开课本52页。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世界上学生熟知的伟人来唤起学生的旧有经验进行导入,并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通过资料的自然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同时,又留有空白,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自然,流畅,学生不知不觉已经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二、检查预习,自学和概括1-4自然段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能利用以下一些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词语如下:深造

拜读 门下 博士

得意门生 第一流

终生教授

肩负 权威 卓越 先驱

创始人 (学生自学5分钟后,先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过渡: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是十分丰厚,工作条件是非常优越,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还有高级别墅、名贵轿车、高薪,最关键的是,他已经是美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事业也将在美国政府的重视下如日中天。)

2、显示: 一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指名读、读出语气) 但他又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指名读、读出语气) 自己再自由读读,你有什么体会? (过渡:美国是什么国家?想必大家也有所知道。他们自以为手中拥有霸权,他们是说得出、做得到的。) (设计意图:巧妙地以描写钱学森的重点词语,来简要介绍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既自学运用了词语,又初步整体感知了课文的1-4自然段。再通过美国海军次长的话的品味,产生情感上的对比,初步进入文本价值的理解中。)

三、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行为

1、迅速浏览课文,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①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 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 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小结:整整五年,钱学森处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身心饱受折磨。这就是自诩为自由国度的美国的人权和民主。

2、特别要提的是,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的科学家,在1950年9月,钱学森竟然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送到一个孤岛上关押了15天,对于视时间为生命,视荣誉为生命的钱学森来说,他在狱中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请大家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想一想,用第一人称“我”说一说。

3、小结:但是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再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简要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反向衬托出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同时抓住关键句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发挥想象,创造性的理解文本。同时始终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展开教学。张弛结合,学生在逐步进入价值和思维的发展中。)

四、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

1、课文不止一处,通过他的行动和心理想法写出了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5-15自然段,划出来关键语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集体交流。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其他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钱学森的内心想法。 ③整整五年中,钱学森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回国。

2、他的儿女理解父母的做法吗?他们会怎样问?而钱学森又会怎样回答? (同桌之间模拟角色进行对话训练。指名两对集体交流)

3、你能用短语来概括一下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吗? 小结:拳拳爱国心 (过渡:正是这拳拳爱国心使钱学森想方设法、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请同学们读读第

5、15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牵动着钱学森回国的情思?)

4、感受钱学森的浓浓骨肉情。①学生自由表述。 ②出示钱学森的家信: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教师范读,学生品味) ③小结:牵动着钱学森的心的还有“浓浓骨肉情”。 (设计意图:这个学习活动是整个学习活动的重点,通过对文本重点语段的品读,紧抓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同时,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不局限于简单的“爱国的层面”,综合理解他的内心,不过分神话他,创造性地理解钱学森的“思念父母、故土”情怀,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富含情感,活的钱学森。还通过设计钱学森与子女的对话的情境演示,使学生能进一步走进钱学森的内心,在有梯度的理解人物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五、情感的延伸,有度的拓展

1、正因为这“赤子情怀”,所以钱学森回来了,所以李四光回来了,所以华罗庚回来了,还有邓稼先、吴文俊、郭永怀等回来了。学生默读李四光、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你有什么感受?

2、引读式小结:他们抛弃了在国外的一切荣华富贵,义无返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把全部的身心和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心中珍藏着最大、最深的爱,最浓最牢固的情结,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

3、有这样一首歌唱得好: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你会唱吗?会唱的和着音乐大家一起唱。 集体演唱《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合理进行拓展,让学生从钱学森生发出去,拓展视野和文本的广度,了解这类人物的事迹和他们的普遍追求价值。并通过音乐情境的渲染,让学生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崭新的认识和升华,真正做到“披文而入情”。)

六、开发文本学习和情感教育的时空,有效设计作业

1、钱学森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课后把钱学森的故事讲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听。(设计意图:课外及时进行情感上的巩固和知识的内化,并从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情商。) 板书:

美国当局的阻挠

钱学森 ↓

恐吓

饱受折磨 始终眷恋着祖国

逮捕

与世隔绝

拳拳爱国心

监视

想方设法

浓浓骨肉情

软禁

毅然决然

第14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师: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是对子女的临终遗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并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① 读题。

②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④ 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教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教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举举手,看来真不少,指名交流诗意。 (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你是怎么读懂的啊?(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遗的意思是留,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B﹑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教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我是通过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 教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D、教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是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E﹑教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交流)

教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教师: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始的意思是才,工夫是时间,成是成就)

B、教师点拨: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教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教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F、教师点拨:想到了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不教一日闲过”;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编写《国榷》„„)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 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③第

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教师:这两个句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 “纸上”:书本知识。“浅”:有限,肤浅。“终”:毕竟。(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B、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

C﹑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D、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

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学生练读。 指名读。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

教师:同学们,1199年的一个寒冬深夜,陆游通过这首诗,虽然短短28个字,却饱含深意,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他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做学问是艰辛不易的,要获得真知识,关键在于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也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做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六、作业: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第15篇:制作过程心得体会

制作过程心得体会

在利用刻衣制作笔袋的过程中,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体会到许多动手的乐趣,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首先,是各种材料的收集与拼接,在综合原因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自己的创新元素,制作过程中并非地么简单,也能验生活中的发现与心灵手巧。

其次,通过这次活动充分的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使我常联想到在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根本不应该满足于知道的那一点点,即应确立不断学习的信念,这次活动带给我们最大财富是一种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学无止境!我相信,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会给我们一生留下永恒而珍贵的记忆!

结题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结题报告,让我收获颇多,且受益匪浅,因为此次的项目设计不仅让我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小组重要性,而且更让我知道和认识了创新、环保的重要,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制作成功后,我看到成品心里很高兴,通过动手和思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大脑,还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开题报告心得体会

我们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主题废衣成笔袋,我们为什么会以它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呢?通过我们组员的调查,废衣在每个家里面最普遍的,并且人们不要的衣服都是完好无损,没有一点破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方面和精神享受都有很大的改变,人们在环保方面意识比较薄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把旧衣服利用起来,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环境的环保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所以环保成为了我们主题的目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组员的团结协办,一定会把废衣成笔袋制做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调 查 问 卷

1、家中有大量旧衣物?

是约占90%

否约占10%

2、家中有废旧衣物的是否放置家中无用?

是约占70%

否约占30%

3、是否觉得废旧衣物放置家中浪费?

是约占90%

否约占10%

4、对废物利用是否觉得有利于保护环境?

是约占100%

否约占0%

5、是否赞同我们此次废衣成笔袋活动?

是约占80%

否约占20%

第16篇:基于ST方法的教学过程分析

基于S-T方法的教学过程分析

一:数据采样:

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分为学生行为(以S表示)和教师行为(以T表示)两类。T行为主要包括:

1、教师的讲话行为(听觉的)。

2、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行为(视觉的)。这些行为具体表现为:解说、示范、板书、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提示、提问、点名、以及评价与反馈。

S行为包括T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S行为多发生在以下场合: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思考与计算、学生做笔记、学生做实验或完成作业,以及沉默。

二:得到数据以后,开始进行S-T分析: 主要统计一下几个参数: N:教学过程行为采样数

NT:教学过程中T行为的占有率 NS:教学过程中S行为的占有率 g : 表示相同行为的连续成为连

通过对分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出RT,CH的值: RT=NT/N; CH=(g-1)/N;

三:绘制S-T图和RT-CH图:

在Rt-Ch图中,Rt表示教学过程中的T行为占有率,Ch表示行为转换率, Rt-Ch图中描绘的是教学过程中T行为与S行为之间的相互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

Rt和Ch值的计算:

这节课共15分钟,我们取5秒为时间间隔,得到81个样本点,采样的结果见如下Excel数据记录表:

0123456780TTSSTTSTT1TTSSTTSS2SSSTTTSS3TSTSSTTS4TTSSTTTS5TTTSSTSS6TTTTSTSS7TSSSSTTS8TSTSSSTT9TSTTSSTT

S-T曲线图: 44434241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S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T 通过对S-T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有N=81,NT=43,NS=38。T行为占有率RT=NT/N=43/81=53.08%。该数据有27个连,

CH=(27-1)/81=32.09% 将计算出的RT和CH值描绘在横轴为RT,纵轴为CH 的平面上得到RT-CH图 教学模式判断。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本例中的教学模式为混合型(探究型)。

10.90.80.70.60.50.40.30.20.10CH对话型混合型练习型讲授型RT0.10.20.30.40.50.60.70.80.91

第17篇:太阳的话+教材分析及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九单元第一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展示了太阳渴望走进小屋,打开人们关闭的心灵,让人们享受亮光、温暖、花束、香气和露水,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促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信念。学生对本课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不容易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引导,以自己的激情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多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1、四年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做到课前预习,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会使用工具书。

2、学生有着较好的朗读能力。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读文,自由朗读、小组读、个人展示读、师生合作读、集体朗读等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思考。

3、学生非常乐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法和学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教法

根据由于诗歌语句简洁,琅琅上口,赢得了学生的喜欢。语句虽短,但往往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到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悟结合。 1 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出太阳给人们美好的事物,让人们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身体到内心,切身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唤起人们珍视生命,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我采用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四、教学环节思路:

1.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听写词语复习导入。以读为主,读出新意。在本课中,我立足于“读”,牢牢把握住“读”这一主线进行教学。初读时注重让学生读准、读畅。学课文时关注个性鲜明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借助课件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有情趣,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读才会有新意。

2.创设情境,层层推进,激发情感这首诗共三小节,情感是层层推进的。在指导学生读第一节时,借助课件让学生心中产生马上就想大声替太阳读出心愿的冲动。读第二节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读出个性化的感受。读第三节时,同样通过课件激发学生的激情,从中体会感受到太阳的生机与活力。最后沐浴着阳光配乐读,亲身感受阳光的温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蓬勃向上的气息。

3.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首先,在朗读课文时为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从初读到学课文大部分都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同座互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地读,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太阳的热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乐于表达。课文最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题得到深化:“太阳”希望我们珍视生命,追求光明,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4、再读诗歌,体味情感。在本环节中,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段落的重点词语、句子,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感情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2 重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味,根据汇报相机给予感情读文的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句话的朗读:

1、“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2、“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

3、“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洒满你们心的空间。” 引导生注意语气变化,情感的强弱,体味到太阳的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指导唱《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学生明白做一个无私奉献有爱心的人。

(四)、诵读诗歌,情感升华。本环节中,设计入情入境的诵读,使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以朗读比赛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感受,放飞想象。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1.学第一节诗

(1)听,太阳在召唤大家呢!

课件:小屋子里有个小朋友在睡觉,阳光已经照在了窗子上,此时响起配乐朗读第一节诗。

(2)哟,好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读起来。那就快快读给你的小组同学听吧!

(四人小组活动,每人读一遍。)

(3)小组推荐读。(要说出推荐的理由)

(4)评读。(要读出太阳急切的心情,读出太阳的召唤。)

(5)选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戴上太阳头饰到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表演读。

(6)全班齐读。

2.学第二节诗

(1)太阳在召唤你,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嗯,你想对了,太阳确实给咱们带礼物来啦!

快轻轻地读读第二节诗,看你能找到什么礼物。

(3)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带来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带来了林间的芳香,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太阳还带来了亮光和温暖,我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玩游戏„„多么快乐呀!

(4)自由练读这节诗,然后读给同座听。

(5)太阳带着什么礼物,向我们快乐地走来呀?

指名读,评读。(读出欣喜、愉快的情感或其它情感,提倡个性化读)

(6)你还看到太阳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激发学生想象,用“我带着——快乐的向你走来。”句式读说句子,由此体会太阳带给我们一个美妙的世界。(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

(7)男女生赛读第二小节。

3.学第三节诗’

(1)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了我们,还等什么呢?快快迎接她的到来吧!

课件:阳光洒满大地,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阳光在小朋友的耳边轻声呼唤。配乐朗读第三节诗。

(2)同座互读。

(3)指名同座配合表演读,全班评。(体会太阳正在我们耳边呼唤)

(4)指名戴太阳头饰读。(读出此时太阳的调皮与可爱,生机及活力。)

(5)老师与学生一起读。

四、整体读文,指导背诵

1.(打开窗户,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沐浴着阳光)配上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2.小组内赛读,看谁能不看书表演读。

3.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指名戴头饰上台表演读,并配上音乐。

五、课堂拓展

1.听了太阳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太阳说的吗?

(可写可画,可唱,让学生尽情表达)

2.成功展示

七、课外拓展

1.太阳奥妙知多少。(搜集资料,汇报成果)

2.我是太阳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太阳照着你我他。(运用资料,发挥想象绘画、习作)

五、板书设计:

带着花束 带着香气

5 太阳的话

追求光明,热爱生活

带着亮光和温暖 带着露水

第18篇: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设计及分析

设计的一般过程教学任务设计及分析

杨永根

江苏省姜堰中学

225500 联系电话:13601471413 邮箱:snynge1971@yahoo.com.cn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新课改及通用技术学科特点的要求,是“双主教学”理念的体现。在通用技术教学设计中任务是一个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有基本过程及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主题及课时的学习任务,选择使用确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1]。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科目,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建构相关的新知识,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配合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就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部分内容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在“设计的一般过程” 中的应用

教材以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为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设计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多个方案,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一看就懂,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和学生交往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不太满意,便产生了使学生主动设计课桌的想法。结合本节知识点以新型课桌的设计为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过程简要如下。

创设情景:通过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不良坐姿,课桌上杂乱的形象。 教师提问: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严谨学习养

成,有些原因是一些同学主观上没重视,也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根据上节课所学人机关系原理,分析交流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还有那些不合理得地方?没有处理好哪些关系?

经过老师引导,特别是老师说有些原因是课桌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主动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甲:没有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高个子男同学做作业时腰要趴的很低,且档板下空间小,腿放不下。学生乙:没有考虑人的静态要求和动态要求,课桌面是上翻式的,打开时要一只手撑着,另一只手取东西,效率低。学生丙:桌面上的文具如笔等容易掉,特别是从桌内取东西时。学生丁:课桌较重,调座位时搬运不方便,且易损坏课桌。

深入引导:同学们能否设计出我们理想的新型课桌呐?当然,在现在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位一张老师用的办公桌,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组交流,提出我们新型课桌的具体设计要求,功能、成本、尺寸等。我将学生交流结论整理如下:①考虑适合不同身高的同学使用。②便于存取学习用品。③欢迎增加一些附属功能。④结构稳定、大小和现有课桌相近、成本适中。

如何才能使学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课桌呢?首先,我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课桌图片,同时学生相互交流各种场合曾见到或使用过的课桌。接着,讨论刚才各种课桌的优缺点,同学们更喜欢那种。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设计分析的方法,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是设计分析和方案的构思,介绍课桌常见的材料、结构链接的方法、节约成本的途径。

方案的呈现、筛选是设计的重要过程,设计的交流是设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这也有助于设计的测试、评估及优化。教学中设计活动:首先,小组合作构思出理想的课桌,并由一位有一定绘画水平的同学用草图形式表达,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然后,班级体交流,由小组推一名代表将该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做介绍。

班级体交流是本节课最精彩之处,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达大方,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肯的方案。甚至,有些方案超出老师的想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学生提出的方案或建议有:①课桌高低不一,不美观。个子高的同学,可适当降低板凳高度。腿放不下的原因是课桌下层挡板过低,可将下挡板做成阶梯式的,外浅里深。况且现在大多课本是16开的,可竖着放在桌里,取用也方便。②在桌面下加一活动支架,打开桌面时支着,放下桌面时支架折起。③对防止物品从课桌掉下,方法更多,有加防滑纹的,有加档板的,有加文具小机关盒的。此外还有,桌底装轮的,将武侠小说中机关的想法应用到课桌中,科幻读物中前卫设计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加以评价,激励

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了设计的一般过程。

因为时间关系和实际操作困难,我们没有让学生课堂制作课桌模型或原型,而是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方案交给学校总务部门制作。最后,总结出设计的一般过程规律,提出新的任务:不少寄宿生晚上到宿舍还想再看会而书,缺少合适的桌子,请你帮助设计一款。

三、案例评析: 1.创设教学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任务驱动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这两案例设计均从创设情境入手,没有教学情境,任务驱动教学将无从谈起。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素材的真实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答案的多元性[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现有课桌的意见较大,有切身体会。以此为任务,可学生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设计表现图一节”设计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肢体语言、图像等也是技术语言,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术语言的快乐。 2.教学任务的内容

“任务”在词典中解释为:负担的责任或交派的工作。这里的“任务”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的具体形式可以是:问题讨论、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实践活动甚至应用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任务是载体,任务中所蕴含的知识是目标,关键在巧妙设计,变外驱为内驱。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讨论现有课桌不符合“人机关系”的地放,提出新型课桌方案等,这些任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及使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任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便携式小板凳设计过程的案例本身就是任务的设计,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将“任务”简化为老师让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将“任务”狭隘理解为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凡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均可设计成“任务”。因此,任务是一个教学设计系统。对教材的处理,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关键是体验教材的理念,案例可重新组织。 3.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做到难易得当,突出知识的整体框架,不拘泥局部细节,而使教学过程钻牛角尖。如“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重点是掌握设计的一般过程,理解设计过程需要不断优化。课桌的设计仅是载体,让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不必要对课桌设计的细节做太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将所有任务一次全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否则学生会产生厌恶情绪。即使是一项大的任务,如新型课桌的设计,也应参照课本设计的一般要求,层层推进。 4.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加强信息的反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在“设计表现图”一节,据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对绘画感兴趣,问题是对立体图形绘制缺乏相应的认识和练习,所以我设计师生多人比赛徒手画立体椅子,在此基础上介绍立体图形的基本表现手法。同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及时确当的教学评价的实施,评价是以有利于肯定和激励为主,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怪异设想不能简单否定,更不能冷嘲热讽,及时确当的评价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有利于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把所学会的知识系统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郑克强 任务情景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 2011(1)

第19篇: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

2艺术作品分析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的推敲过程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活动。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它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逻辑起点,我们要进行创作就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如果没有生活的原材料,我们是不可能凭空加工生产出艺术作品的。

现代画家黄宾虹前期师法古人,后来转而师法自然,画风为之一变:由清楚到不清楚,由规则到不规则,画面趋向于黑。这种转变来自他对自然的艺术体验。 据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的记载,唐代画家吴道子在裴将军的剑舞中得到一次深刻的艺术体验,从而完成了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

艺术史上的诸多事例表明,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

2.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构思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有的艺术构思完成于刹那之间,如诗、绘画、音乐中的一些即兴之作;有的艺术构思则需要漫长的一生。如歌德的《浮士德》,从1770年到1831年,他耗费了长达6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不管所用的时间长短,艺术家们都在寻找完美的形式,赋予艺术体验一种形式结构。 艺术表现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齐白石的《六虾图》这个画虾的过程,要做到用笔随心,要有境界。看似容易,实则极难。要做到胸有成竹的境界。正是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完整过程。这也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和写照。

艺术创作不仅有着独特的心理活动的特点。而且还有着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同时还需要综合地运用抽象思维和灵感。使之构成有机辩证关系。有效的统一。使艺术创造活动有机的进行与发展。

艺术家应该具备哪些修养和能力

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创始人德彪西十岁就进人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毕业后受聘为俄国梅克夫人家庭的音乐教师,结识了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和鲍罗廷等人,深受俄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他回国后在巴黎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等人及印象派画家交往密切,并于 1889 年在巴黎博览会上接触到爪哇等地的东方音乐,深受东方文化的感染和启发,从此在创造过程中逐渐开创了印象派音乐,打破了许多传统音乐技法的禁区,尝试在音乐中表现感觉世界中万物色彩变幻的效果,终于创立了现代音乐的一大流派。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艺术家深厚的学识文化修养,无不来自于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我认为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美学、文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对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有重要影响。艺术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类,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创造的境界,将自己的创作潜力更为有效的发挥出来。

第20篇:工作分析的过程

对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的工作分析的计划草案 准备阶段:

(一)明确这次工作分析的目的: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这个工作职位,包括工作职能,工作流程,整个协会在学校中的价值与位置等.

(二)结果使用范围,明确工作分析信息的用途,即对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这个职位进行分析并编写岗位说明书。更具工作分析的用途决定需要收集何种类型的信息。

(三)确定所要分析信息的内容和方式,预算分析的时间、费用与人力:

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的工作职能职责、工作流程与任职资格,以及整个协会的组织结构等信息。

收集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预算时间是一周,预算费用主要是打印资料方面的花费,控制在100元以下。人力就主要是小组所有成员,包括张硕城、王子豪、罗丹和彭春香。

实施过程:

1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和分析有关人力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的资料信息,了解这个职位的基本资料

2通过对协会会长这个职位的大致了解,确定这次工作活动的基本任务,然后根据任务确定大致的工作流程。

3访谈规划:

(1)确定访谈对象,即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张立群

(2)分配承担这次访谈任务的小组成员. 访谈人:罗丹

访谈记录:彭春香 (3)确定访谈时间,地点,以及访谈的方式,主要通过面对面提问的现场采访.(4)明确这次访谈的目的与任务,即我们想通过这次访谈得到些什么,要获得哪些方面与方向的关于协会会长的信息.(5)根据访谈目的编写一份详细的访谈提纲.主要涉及到问题的设计,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的工作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方式,以及整个协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6)正式进行访谈

(7)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4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和渠道来收集资料,保证信息的全面性,想从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会员角度来了解会长这个职位,完善职位描述所需的信息.所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协会会员发放问卷.

(2)设计问卷

(3)发放问卷

(4)回收问卷

(5)整理工作,收集有用信息。 4信息与资料的整理分析:

(1)工作名称分析

(2)工作内容分析

(3)工作环境分析 (4)工作条件分析 (5)工作过程分析

5结果表述:

编写岗位说明书

(1)工作描述:对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的工作环境、工作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等相关资料进行全面记录与说明

(2)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这个职位的工作概要:为协会发展制定计划,管理协会日常事务,统筹协会发展。

(3)工作识别:包括工作名称,岗位类型,上下级关系,所属部门等。

(4)工作内容

(5)工作职责

(6)任职资格

(7)工作关系

6制作PPT:展示主要的工作分析的实施过程,各成员分担的任务与完成情况,以及工作分析的成果,包括计划草案、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问卷与问卷结果,以及最重要的岗位说明说。

7演讲: 由张硕诚负责主要演讲,其他成员配合

8校正与修改:通过老师的指点和建议,对已有的岗位说明书进行修改和完善,主要是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改正,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 9工作分析结果的运用指导 10书面报告 11总结

教学过程 分析 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 分析 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