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9:09:42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

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推荐第2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高凤颜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伤仲永》是一篇必读文言文,但这篇文章内容比较浅显,且注解丰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故这备课中我把这篇课文设计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合作讨论落实字词。

在本课中,我着重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教师只要在学生讨论中加以点拨,并指出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就可以。经过实践,在这节课上,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探究,疏通课文大意,并理解课文,上课时的反应和积极性都比较高。

2.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在本课时中,每个环节我都安排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理解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前两个自然段。第二课时上完,学生已经能背诵全文了。

3.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注重培养学生刻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反思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个别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是不够;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课上热闹了一下,课一下可能收获不到必要掌握的知识,这就会产生知识的遗漏。故我在上课后还特别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推荐第3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课外阅读《伤仲永》教学反思

刘 汉 清

今天是2013年5月13日,在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安排下,我在八(1)班上了一节文言文阅读课,课题是王安石的《伤仲永》。目的是学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这次的教研活动围绕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走近文本,正确朗读,然后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快速流畅,从而更快地感知内容,帮助理解。接着,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疏通文意,理解字词,整理结构,明确文章的内容。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才能退化的根本原因,正确认识仲永父亲的行为,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领悟写法。整节课都不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在教学设计上考虑不周到,结果课堂内容设计得较多,授课中又总是担心时间不够、任务无法完成,因而,有些环节的落实还不够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得不够自如。如,学生朗读、疏通文意、对问题的合作探究都不充分,感觉还是自己手脚放得不开,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偏少,没有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过,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感觉学生是很积极的,我的心态也是我上讲台以来最自然、最放松的一次。在有领导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我是从来没有这么放松、自然过的。可能是本人内向的原因,一直以来,每逢有人来听课或教学以外的人站在教室里,我就紧张、害怕、以致怯场,结果说话语无伦次、思维混乱,教学思路不清,不像有的人,天生就爱表现,善于表现,一有几个人在面前就特别激动,特别兴奋,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忘却自我,甚至超越了自我,处于一种超常发挥的状态。我真正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天赋,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虽然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人,在教学中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自己从教学的疲惫中解放出来,但年已蹉跎,天性难改,今生恐怕美梦难圆。不过,我会竭力追求,努力提高,臻于完美,尽力为自己的教学生涯添一份姿色。

推荐第4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的环节设计很简单,在第一课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这个环节中有自读齐读个别读等形式。有了读的铺垫,我开展第二个步骤,那就是是“翻”,让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如果小组中不能解决的放到全班中交流。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我把文中重要的字词及句子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侧重点。接着是学生轮流翻译文中的句子,在翻译的过程中我再补充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在这节课中学生基本上能疏通文中的意思。

在第二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仲永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是什么造成了仲永的这个结局。

3、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第二个问题,我刚一说完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是他爸爸贪财造成的”,我提示说,除了这个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么?再思考看看,于是学生四人小组开始热烈地讨论,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能很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了,他们觉得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原因,他们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很让人惊喜。在说的启示时,我给他们引入了现代社会中很多“天才”的例子,让他们明白,天资和教育是缺一不可的。同时我还补充“情商”和“智商”都是很重要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了爱迪生和杰克伦敦的事例。最后我说,与其做一个事事漫不经心的“天才”还不如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庸才”,勤能补拙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这些“庸才”最后能成就大事。 在5班上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对个别问题讲得已经是很清楚了,并还特意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到底听懂了没,为了照顾这些学生我还特意强调了一些重点的问题。结果在课堂的测试中,现实给了浇了一盆冷水,学生反馈练习做的非常差,这说明我课堂中的某些做法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于是我马上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在6班上课时,我对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用尽量通俗的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话语来诠释,并且对重点的内容进行了板书。在课堂中的反馈练习中,6班的学生做的比5班的学生要好的多,可见我调整教学策略的举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推荐第5篇:伤仲永教学反思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

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伤仲永》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示例: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伤仲永》知识点归纳及比较阅读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

3、父异焉(

4、并自为其名(

5、收族为意(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邑人奇之(

9、稍稍宾客其父(

10、或以钱币乞之()(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2、不能称前时之闻()

13、泯然众人矣(

14、仲永之通悟(

15、受之天也(

16、贤于才人远矣(

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2、宾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异焉:

【重点句子翻译】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泯然众人矣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9、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词多义】

1、书: 即书诗四句( ) 羲之之书晚乃善( ) 上枢密韩太尉( )

2、与:借旁近与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名:并自为其名( )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

4、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于:贤于材人远也( ) 于舅家见之( ) 环谒于邑人( )

6、夫:今夫不受之天( ) 夫起大呼( )

7、宾客:稍稍宾客其父(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8、并:并自为其名(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9、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 汝心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之: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掌事 (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附答案】

【词类活用】

1、形容动词作动词,以…为奇。

2、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4、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一词多义】

1、写;书法;信

2、给;通“欤”语气词,吗

3、名字;说出;命名;出名

4、自己;从;如果;

5、比;在;到

6、指示代词,那些;丈夫

7、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8、并且;全、都

9、本来;顽固;巩固

10、它,指书具,代词;他,指仲永,代词; 的,助词;助词,不译。

【古今异义】

1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性动词。

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比较阅读】3。前者以对话为主,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4。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在聪明也要不断的学习。即使工作后也要学习。

《伤仲永》导学案15(含答案)

《伤仲永》导学案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认识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1、

2【教学难点】

3、

4【自主先学】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了解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号 。江西临川人, 时期, 家、家、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 之一。

3、理解课题: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者 思想感情。

结合《论语》六则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学习此文作思想准备。以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重在强调学习体验和感悟。

4、积累虚词,精确翻译:

之: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余闻之也久( ) ④邑人奇之( )

⑤或以钱币乞之( ) ⑥仲永之通悟( )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 ② 于舅家见之( )

③ 贤于材人远矣( ) ④受于人者不至( )

常见文言虚词,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学习虚词,不能就虚词本身来单一说它的意义或用法,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来揣摩它的意义和用法。

5、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并翻译句子。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在归纳总结、对比中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举一反三,反复强调和理解,在翻译中强化。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第一问。关于详略是指内容,这一点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详略的原因,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正是讨论和探究的地方。这是一种写法,即先扬后抑,也是对比,先扬后抑学生不容易想到,但对比可能较容易。这种写法是为了突出中心服务的。这里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来学习、解决问题,是比较合理的。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的,讨论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重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自己的原因也有他人的原因等。

【拓展延伸】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分析评价一个人,要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描写等地方进行判断。如文中“父利其我也……不使学”这一句是评价其父亲的重要依据。第二问,是比较容易回答的。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这是考查学生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题目。是综合性的考查。引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思考,批判。

③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这是学习本文的升华,是世界观体现。在学生自主回答和小组讨论的前提下进行点拔。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检测】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

此题考查学生的积累。

2、翻译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只有在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翻译句子。

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称前时之闻( )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一些内容。

教学反思:

1、故事简单,但很精彩,学生能总体上把握小说的主旨,但缺少具体分析的方法,易脱离文本简单说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读故事,揭示出深刻道理。

2、文言字词的理解掌握,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言现象较多,需要强化,“温故面知新”,“学而实习之”。落实是教学的一重点。

3、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提出到小组合作讨论,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同学已逐渐懂得分析、讨论、争辩到共识,在争辩中生成新的火花,有成效,很好。但面还不是很广,还需要加强。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3略。

4、之: ①忽啼求之(指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指代“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指代这件事) ④邑人奇之(指代这件事 )

⑤或以钱币乞之(指代仲永的诗) ⑥仲永之通悟(结构助词,的)

⑦传一乡秀才观之(指代仲永的诗)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 ① 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② 于舅家见之(在)

③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向)

5、(1)父异焉。对……感到惊 形容词意动用法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名词作状语

(3)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4)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名词意动用法

(5)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名词意动用法。

(合作探究)

(1)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依据: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方仲永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资过人的特点。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 主要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其次是:仲永个人原因:没有主动要求学习。再者,同乡人也是罪魁祸首。

检测答案:

1.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华罗庚

2. (1)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属于 曾经 立即 题上 自己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处拜访 相称

《伤仲永》预习、复习学案14(含答案)

伤仲永

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作者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

【积累词语】

参看课文注释。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

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

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文简介】

课文写方仲永从“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伤”是全篇的文眼,有多层意蕴:

㈠为天资聪明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而惋惜。

㈡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放弃了后天的学习。

㈢批评环境不利于仲永的成长。文中对“其父”和“邑人”的叙写,含有对人才环境的批评。

复习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方仲永“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 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2,从本文看,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五岁“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少年时期:才思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期:表现平庸,“泯然众人矣”。 )

3,几个阶段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写仲永年幼时天资聪慧,是“闻”;写仲永少年时期才思衰退,是“见”;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由以“闻”的形式出现,“见”和“闻”有机结合,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详写第一阶段,突出方仲永年幼聪慧,有发展潜力,为后面写他的退化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阶段,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

4,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什么?

( 方仲永沦落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学业。 )

5,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告诉我们什么?

( 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要勤奋学习,即使天资聪慧,也要重视后天学习。 )

【学习寄语】

勤奋能塑造最好的自己,也能创造卓越的伟人。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勤奋的硕果。

《伤仲永》课堂实录

4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推荐第6篇:人教版《伤仲永》教学反思

教完《伤仲永》一课,感觉其中的生活扩展非常必要。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同学们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痛惜不已时,我向同学们发问:“仲永泯然众人,谁的责任?”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有人说:“父亲应该负责任。他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有人反驳:“他们家世代种田,怎知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人说:“仲永应该负责任。既然四五岁的时候就会哭着找父母要书写工具,并出口成章,俨然一个小神童,那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继续学习呢?”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又问:“你父母在你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尽到责任?在求知、成长的过程中,你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就把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路到底应该如何去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即使你是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我想,这样的学习一定会使学生们受益终身。

推荐第7篇: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他家)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题,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推荐第8篇:伤仲永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中,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了他,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诗已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他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聪明是天赐的。他的天资比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这样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是要成为普通人;现在无天资的人,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教育,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推荐第9篇:伤仲永

《伤仲永》、《木兰诗》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伤仲永》选自朝家、家,他是“ ”之一。

2、《木兰诗》选自代人在是我国朝的一首。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过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世隶()耕

2、邑()人

3、乞()之

4、扳()

5、环谒()

6、泯()然

7、称()前时之闻

8、机(zhù

9、可()汗()

10、鞍(jiān)

11、(pèi)

12、鸣啾啾()

13、胡骑()

14、鸣溅溅()

15、(rónɡ)

16、朔()气

17、金(tuò)

18、相扶将()

19、阿(zǐ)20、着()衣裳

21、云(bìn)

22、雄(cí)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对镜帖花黄通义:

2、出门看火伴义:

3、策勋十二转通义:

4、日扳仲永义: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愿 A、愿为市鞍马()B、愿驰千里足()

2、市:A、愿为市鞍马()B、东市买骏马()

3、于:A、贤于材人远矣()B、则其受于人者()

C、环谒于邑人()D、于舅家见之

()

4、之:A、卒为众人()B、忽啼求之()

C、借旁近与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

()

E、前时之闻()

5、为:A、愿为市鞍马()B、并自为其名()

C、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是:A、安能辨我是雄雌()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邑人奇()之

8、稍稍()宾客()其父

9、复()到舅家

10、或()以钱币乞()之

11、环谒()于邑人

12、父利()其()然()

13、当()户织

14、不能称()前时之闻

15、还自()扬州

16、泯然()众人矣

17、仲永之通悟()

18、贤()于材人()远矣

19、受()之于天

20、卒()为众人

21、固()为众人

22、不至()

23、彼其()

24、惟()闻

25、问女何所思()

26、何所忆()

27、旦()辞爷娘去()

28、暮至()黑山头

2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30、关山度()若()飞

31、朔气()传金柝

32、赏赐百千强()

33、戎机()

34、可汗问所欲()()尚书郎

36、出郭()相扶将(我旧时裳()

38、火伴皆()惊忙

3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41、双兔傍地走()

42、安(辨我是雄雌

六、回答下列问题:

1、由《木兰诗》的诗句引出的一个成语是(形容事物错综复杂):

2、说说“我”心目中的木兰(引原诗证明)

3、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4、《伤仲永》中的“伤”是何意?其“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5、《伤仲永》中那两个字最能体现仲永的才能?

6、最能体现仲永才能衰败,大不如从前的是哪句话?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7、著(

35、木兰不用))40、)能)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爷娘闻女来……向猪羊。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开我东阁门……帖花黄。

9、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八、古诗词默写

1、山中杂诗(作者:)

2、竹里馆(作者:)

3、

4、

第一单元词语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菜畦()

2、皂(jiá)

3、桑(shèn)

4、斑(máo)

5、倘()若

6、后(qiào)

7、(chán

8、(yōnɡ)肿

9、攒()

10、豁()

11、收(liǎn)

12、脑(suǐ)

13、(jiàn

14、觅()食

15、竹筛()

16、秕()谷

17、系()绳子

18、(zhuó

19、急(zào20、书塾()

21、蝉(tuì)

22、(tì tǎnɡ)

23、拗()

24、锡(bó)

25、衣(jīn)

26、懒(duò)

27、(zhòu)眉

28、哭号()

29、鸡毛掸()子30、撩()衣

31、栅()栏

32、烤白(shǔ)

33、玉(zān)花

34、廊(yán)

35、骊()歌

36、抽(tì)

37、讪()笑

38、沼()泽

39、(mí)漫40泥泞()

41、飕()

42、(hài)人听闻

43、迸()出火花

44、嫉()妒

45、丑(lǒu)

46、(shùn)息

47、(zhù)立

48、木(jī)

49、(yòu)人

二、解释词语(并加点词)

1、攒:

2、确凿:

3、轻捷:

4、机关:

5、敛:

6、鉴赏:

7、方正:

8、消释:

9、拗:

10、骊歌:

11、讪笑:

12、宿儒:

13、人迹罕至:

14、人声鼎沸:

第二单元词语检查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气(pò)

2、冼()星海

3、山(diān)

4、狂(lán)

5、浊()流

6、哺()育

7、(xuān闹

8、踱()

9、郝()叟()

10、板(dènɡ)

11、(ào)悔

12、哽()

13、逼(xiá)

14、阻抑()

15、(qíqū)

16、蕻()

17、(chuǎi)摩

18、(è)

19、泛(làn)20、斑(lán)

21、(lán语

22、怪(dàn

23、亘()古

24、白桦()树

25、镐()头

26、田(lǒnɡ

27、碾()压

28、丰(ráo)

29、污秽()30、炽()痛

31、(qí dǎo)

32、山涧()

二、解释词语(并加点词)

1、亦复如是:

2、逼狭:

3、崎岖:

4、阻抑:

5、污秽:

6、谰语:

7、标直:

8、炽痛:

9、亘古:

10、哽:

三、将下列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1、一()万里

2、()山()岭

3、()壁()崖

4、()()曲折

5、()()横生

6、()绝()绝

7、惊涛()()

8、浊流()()

四、文学常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集,作者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

2、《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作者

3、《丑小鸭》选自(国籍)的作还有、、。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作者有、、等。

5、《黄河颂》选自,作曲。

6、《最后一课》是由国作家

7、《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作者是者,中国共产党的人和早期人。

8、《土地的誓言》作者

9、《未选择的道路》是由

推荐第10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学故事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故事

宝 坻 六 中

孙 浩

第11篇:伤仲永

《伤仲永》教案

教学目标:

(1) 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脉路

(3)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4)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交流法

(5)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上帝给了甲乙两人每人一颗神奇的种子(闪着金灿灿的光芒)。甲拿到那颗种子之后,把它埋到了土里,按时浇水、施肥;而乙拿到种子后到处找人炫耀,说自己有一颗神奇的种子。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出最后的结果:甲的种子长大后结出了神奇的果子,而乙的却因为错过了种植期而变成了一粒无用的种子。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赏一粒神奇的种子(板书《伤仲永》)看这粒种子的结局如何?

二、介绍作者(找同学介绍并在课件上显示出来)

师可提示: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如《泊船瓜洲》,让学生养成不断巩固积累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养成复习回顾的学习素养

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隶 焉 扳 谒 称 泯

四、学生自由读,并注意句读 课件显示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余闻之也久 ⑤贤于材人远矣

五、译读(结合注释,通晓全文)

六、齐读并检验读(找同学译出难句含义并说出重点字词)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⑦泯然众人矣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品读课文,指出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泯然众人矣

八、令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可用原文中的句子) 不使学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结语:方仲永这颗神奇的种子最终沦为普通的种子,让人为之哀伤、叹惋,作者在文题上用一个“伤”字表达了其叹惜之情,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品读和赏读该文。

第12篇:伤仲永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方法:

1、朗读法。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现真理。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

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2、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

(一) 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2、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隶()谒()扳()称()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4、熟读课文

(二)译课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粗通文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A、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

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

B、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③利其然:④伤仲永:

3、小组内互相试译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探究: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2、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四、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五、总结课文,谈收获

六、课外拓展

①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你一定有许多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背诵全文。③搜集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第13篇:伤仲永

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熟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句子的停顿

2、掌握特殊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小黑板展示]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小黑板展示](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

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读课文,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具准备:

教案、教材、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问]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提问]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小黑板展示]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1--2)

伤仲永

议论原因(3):授予人者不至也

后天的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矣

第14篇: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本段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原文: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本段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原文: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段译文: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重点字词 字词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虚词用法 之

(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2)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3)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5)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6)余闻之久也——代词,代这件事 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从,引出动作的对象。 通假字

(1)扳——通“攀”,牵,引。 (2)材——通“才”,才能。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词语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3)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4)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缩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

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名师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

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原题

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仲永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案:

原因:①.父亲贪图名利.②.仲永自己不努力.③.同乡人过分吹捧.仲永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天分再高,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不接受好的教育,也会变成普普通通的庸人.文章阐明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是只有后天努力学习,天赋才能方可不断进步.

第15篇:伤仲永

读了王安石先生的《伤仲永》,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来源与他们的耐心和勤奋。

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第16篇:伤仲永

1、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⑵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是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

6、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7.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

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10、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

变化的三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1.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

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

成才。

12、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13、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4、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1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

对家长:不应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让子女学习。

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

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的学习也要抓紧抓好。

17、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深为惋惜。

这个故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8、《伤仲永》一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19、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0、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21、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议论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

22、文中那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3、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读书?

方仲永的父亲贪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2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与后文对比,强调后天的教育培养对人的才能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25、“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6、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7、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17篇:伤仲永

《伤仲永》复习资料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方仲永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三、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或启示) 答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四、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问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因为没有接受好的后天教育而变得平庸。

五、从“日扳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六、“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

七、“受之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八、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为后文的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第18篇:伤仲永

《伤仲永》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 ,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 。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8、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9、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10、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1、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1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

14、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1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3.写出文中 的一个通假字。 通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家庭环境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

有作为。

第19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第20篇:伤仲永

伤仲永

【基础知识与运用】

1.给下面的字注音.

焉( )扳( )谒( )泯( )邑(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未尝识书具 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

邑人奇之 奇:

父异焉 异: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彼其受之天也,(),(),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得为众人而已耶?

(2)从文中找出”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这一结论的根据:(),(),()。(),(),()。

4.关于学习,名人这样说: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

②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雪莱)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在下面写出1~2条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读《伤仲永》,回答

1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3.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4.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试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部分.

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 )与舅家见之,( )十二三( )矣.( )令( )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5.翻译下列句子.

(1)或以钱币乞之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18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