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4 07:58:26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问题导学课堂

如何把听的课堂变成说的课堂

唐坊镇中学赵克礼

王立福是坐阵银丰,指导银丰学校实施“学本课堂”的导师,属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他是这样阐述问题导学的内涵的“走向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学会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从教学内涵上看,课堂教学应从“教”的课堂逐步走向“学”的课堂,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可划分为四个境界:即教师知识讲授课堂——教师导学课堂——问题导学课堂——自我导学课堂。这是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必然,后者没有否定前者,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程度的进化过程。”学本课堂是教方法,“问题导学”课堂的真实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终身学习。

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罢,学本课堂当属,都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着想的。都是为了学生,是以学生为本的。把学生摆在了首位。注重了学法研究,注重了学生研究,注重了学生学习心里的研究,注重了学生接受心理的研究。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大事、小事或许要多于我们,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应再以教师自居了。可以肯定的说,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要高于我们。有时,我们确有向学生请教的必要。教师不一定都是天才,也都不是全才,你又不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请教他人,请教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我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从语文的诸种能力提升都是一个飞跃。特别是胆识、心理承受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别看一开始学生的战战兢兢,若是一年不到台前去,永远是第一次的战战兢兢。永远不会有台前的落落大方。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课题个人计划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课题个人计划(20

15、3——20

15、7) 溧阳市古渎小学

姚雪梅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加强爱心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深化教育改革,强化生本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二、研究目标 1.落实“新课标”。

2.深化导学案教学的研究。

3、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技能水平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改变教学模式,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三、具体措施

1、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学校组织的各项科研活动以及网络自学的形式,不断提高自己有关学案导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2、在课题研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3、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老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对子,从而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4、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精心设计导学案,要基础与拔高相结合,知识点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要把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的能力。

5、认真批阅导学案,做到二次批阅,批改要及时、正确,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点评要到位。各别学生作业可以进行面批。

6.单元测试,做到次日讲评,个别学生采用面批的方式进行,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7、做好课题材料的收集工作,学期末要有课题小结。

四、工作安排 3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2)结合中考试卷研读课标,向九年级学习毕业年级复习的心得。 (3)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 4月:

(1)参加教研组组织的观看吴芙蓉教学录像课。 (2)举行青年教师课题研讨课活动。 5月:

(1)举行青年教师课题研讨课活动

(2)提交课题研究论文(或小结)及课例; 6月:

(1)开展组内听评课活动。

(2)整理有关课题材料,撰写课题总结及相关文章。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小学数学尤其如此,数学课堂该是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和谐课堂与快乐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创设问题情境、引学新知、应用实践、反思总结四个方面分析“问题导学”的应用实践,对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望可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问题导学;教学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过程该是一个知识掌握与问题思考有机结合的过程,而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学生的思维被桎梏,其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甘愿退居到幕后,以领路人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与学生形成互动,鼓励其进行探究式学习,建构和谐课堂,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因其所处年龄阶段,注意力易分散,特别是在课间休息刚刚结束的课堂伊始阶段,学生很难迅速平静心态,调整至学习状态中,而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后续课堂教学环节进展将会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满意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思维引导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纽带,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巧妙引入课堂问题。首先,可借助小故事构建情境。小学生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好的故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例如: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课堂开始时,教师讲述《天方夜谭》的来源,“同学们都听过《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吧,这就是《天方夜谭》中著名的一章,是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善良女孩儿为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编写的故事,奇丽异常,充满想象力,它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叫做《一千零一夜》,同学们想知道这是多少个月,又是几年呢?”通过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不自觉地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萌发走入数学殿堂的愿望。

其次,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例如: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包括糖果、硬币、象棋、瓶装水、叠在一起的书等等,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有多重。由于此时学生并未对物体重量有明确的认知,猜得的答案偏差较大,教师可采取激励措施,“在学习完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后,老师再给大家一次机会,猜对了就可以得到糖果奖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对所要探究的问题热情高涨,有利于整体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注重引学新知,解决学生困惑问题

在学习新知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存在许多误解情况,教师应把握好知识体系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内涵。例如: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学习中,教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思考后答道,“我们的运动服是棉做的,含棉量有80%”,另一名学生补充道,“百分数是指棉占衣物总体材料的百分之几,可以不带单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在屏幕上展示以下几个百分数:96.7%、130%、45%、0.00001%、100%,让学生们根据理解将上述百分数合理地填入下述空白中:①李医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外科专家,经他手术的患者痊愈率高达_____;②某公司实行质量控制改革后,经济效益飞速上涨,同比增加______;③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不可能事件时,那么它发生的概率可以为_____。通过选择填空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将百分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解决了学生的疑惑点。

在引学新知的过程中,小组讨论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教师对知识有系统的理解,见到某一问题可迅速找出优化方法,但学生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无法确切知晓,而学生彼此交流可实现相近层次间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构建和谐讨论氛围,将讨论推向高潮。例如: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法计算时,教师给出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出去郊游,租一辆小客车,也租了一辆大客车,小客车每辆有25个座位,大客车有33个座位,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可以坐下多少人?”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小组用数小棒的方式,有的小组用算珠进行计算,而经过讨论,学生们发现,可以将25分解成20和5两部分,将33分解成30和3两部分,20与30相加得到50,5与3相加得到8,再将50与8相加得到最终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凭借自身智慧与集体力量的有机结合,寻找出了可行性方案,深入理解了算法的构建过程,达到了“引学新知”的教学目标。

三、引导应用实践,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古人说学以致用,知识的掌握也是为实践而服务,实践亦是验证知识正确性的标准,数学具有实用性,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实践可分为基本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类别。此处以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为例进行说明。基础性实践是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的一些巩固练习,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问题设置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①2.00元与1.5元;②7.35克与7.53克;③0.98米与1.01米;④5.543与5.54。综合性实践则将问题放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认知,展示运动会比赛的图片,设置如下问题:运动会跳高比赛采取小组制,每一小组中取得前三名的学生可以晋级,小刚是组内最后一个出场的学生,已知前面同学的成绩分别为1.0米、1.12米、1.2米、1.15米、1.24米、1.18米,请同学们帮助小刚算一算,他需要跳到多高才能保证晋级?发展性实践是将知识进行多角度延伸,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设置问题如下:有这样两个数字,每个空格内都是非零数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数字大?□.□□□和□.□,这种情况下,学生填入数字不同,比较结果呈现多样化分布,而学生在对种种不同情况的讨论交流中,不仅可有效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实现思维的拓展,实现“问题导学”法的更高水平要求。

四、注重反思总结,查缺补漏

反思总结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进行查缺补漏,通过总结强化知识体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每节课结束前引导学生想一想“这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我对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我能把它用到什么地方,我是否还有什么疑惑?”等等,让学生回忆课堂,问自己几个问题,从而深化“问题导学”法的内涵。此外,还可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总结。例如:五年级下册倍数特征学习后,教师可在课堂总结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游戏,第一名学生任意说一个不超过十的数字作为开始,后面的同学依次数数字,遇到3或5的倍数和带3或5的数字只拍手不说话,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符合快乐教学的理念。

“问题导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以优生带动学困生,实现集体的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摸索,不断修正,结合学生实际赋予“问题导学”教学法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顾红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4(12).

[2]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

(责任编辑:张华伟)

推荐第4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地理课堂“问题导学”教学的实践心得

地理组:赵燕利

自2010年8月开始,我校为加快新课程的研究步伐,积极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大力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教师的我收获很多,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在导学案设计编写时,要有鼓舞性启发性的激励文字,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完成导学案,鼓舞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一直充满激情。问题设计要有层次,这样便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 - 1 -

种主动达标的行为。比如,我在讲《数字地球》那节内容时,最后设置的问题是“假如你是‘数字地球’的代言人,请为它编一句广告词?”每一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广告词,这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也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自主的学,合作探究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时也就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实时的点拨,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问题导学”教学让学生自学自练,合作互助,板演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自学能力。“问题导学”教学老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学习过程活跃而实在,检测手段严格而实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大大提高。

总之,我觉得“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教学的实践运用,充分证明了“问题导学”教学科学、实用,真正实现了知识探究与方法探究的和谐融合。

- 2 -

推荐第5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心得

自开学到现在高一数学一直实行问题导学课堂的授课模式。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问题导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以导学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导学案”——这一“导航仪”的作用。

二、“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主要特点如下:

1、各有所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从教学整体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一个公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2、融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精华。“问题导学”教学法在传统的启发性教学上,既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互动关系。变“带着知识走近学生”为“学生自己走进知识”。

3、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导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和经验的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新的经验。

三、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12 -

推荐第6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问题导学”教学学习心得

刘明红

9月29日,我到灌南县兴庄小学聆听了几位名师的“问题导学”的教学,使我也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谈一谈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导学案——学生自主探究的“导航仪”

“问题导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为前提,充分了解课本知识,小组讨论解疑释惑,课堂上也小组为单位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使教与学协调同步、教学合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案组织学习时,要从说话指挥——点拨指导——激励评价——关注细节入手。教师作为导学案教学的组织者,要在学前、学中、学后运用知识点拨、学法总结性的话语来指导全班作环节性推动,安排学生上黑板展示讲解,安排小组发言,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在贯穿于整节课各环节的学习探究中,教师都应适时地给学生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课堂上根据学情作练前、连中、练后的点拨性评价,在学生板演时作点拨评价补充。对学生点拨评价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问题导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问题导学”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态,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而得到实施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实施“问题导学”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在于它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且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其次,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自学”阶段到整理、概括知识点,甚至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共学”阶段,“问题导学”能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问题导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导学案”注重了知识的能力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习能力。

除此以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完成作业,而是

- 1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日

推荐第7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窑院小学

陈杰

问题导学教学,是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所谓问题导学,也称之为“基于问题·主动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它是以问题解决为起点,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确立态度、培养能力、习得知识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以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习得知识,问题是解决构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探究为其主要的学习方式。该教学创设的是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教师在《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加工,学生在“问题及问题系统”的激趣、激思、导向、导引下自主独立通读教材和相关材料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产生“疑难、疑问、想不通、不会做”等阶段时,合作学习、展示探究成为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教学活动顺理成章地进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争辩阶段,而不是来自教师特意安排的一个学习程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凸显,教学活动随着问题的线索步步深入,既张扬激烈,又自然流畅。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组织、参与、引导、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而又充分体现。

在该学习方法框架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天然地融为一体;“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必然;“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自在其中;“教材、教师、校园、家庭、社区、网络、实验、活动”等教育资源浑然一体;人生所需要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体验和不断强化。

“问题解决导学”的“学”是核心,“导”是关键,“问题”是载体,“解决”是目标。

“问题”产生的基点是基于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基于教师对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的理解、把握和智慧应用。是学科、学生、教师三位一体问题整合相融而生成的。“问题”设计力争激趣、引思,具有挑战性和思辨性,注重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该教学框架下教师的“导”,是“导”而不包办,“导”而不替代,旨在导过程、导方法、导思路、导思维、导疑难辨析、导学科思想的渗透、导学科活动经验的积累。“导”贵在师生智慧的教学对话中。

该教学框架下学生的“学”是要还给学生并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主张的是“先学后教”,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学、班级展示学,注重生生、师生之间在教学对话中的探究学。

本教学框架追求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持续的原动力并不断激发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去学习。

推荐第8篇:“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解读

“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解读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流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流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策略。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教学流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与之相适应,规范的高效课堂流程倡导导学、质疑、..............................点拨三大教学方式。“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理论基础

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它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错误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2.教学基本流程

“问题导学,自学辅导”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激兴导学—提............................出问题,独立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巩固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教学目标中要解决..........的全部问题,问题要突出重点。针对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用陈述句式,阐明用多长时间用什么方法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检测。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用耳语传递信息,不打扰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记录的习惯,学会批注,学会总结,能够发现新的问题。逐步实现从有意提醒到习惯性自觉的养成。在独立学习之后让学生结合预设的需要研讨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也就是新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出规律,也就是要进行精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即使学生把问题都解决了,教师也要把规律性总结呈现给学生,再组织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正所谓要达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境界。

3.教学原则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难度适宜,难度系数为7:2:1。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适时点拨,先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指导概括和总结。

4.辅助系统

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的辅助设施,给学生自学提供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要运用电子白板,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学法指导;围绕课时重点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习题的难度系数为7:2:1。九年级要有适当的中考题型。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中考题型要提供标准化答案,指导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5.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但是,学生如果对自学内容不感兴趣,需要时间较长,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进行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讲解和教学,在大班教学中有一定局限,更需要利用好开展小组学习。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

推荐第9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浅探

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习”。一种教学理论只有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普及、推广,转化为教学实践。1994年上半年,笔者受STS教育[1]的启示,萌发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法。下半年,开始在自己所任教的中师一年级《哲学常识》课中进行实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两年多来,经过不断总结、改进和提高,初步形成和确立了“提出问题—自学教材—反馈讲解—知识‘周转’”为基本程序的教学模式。现概述于后,以求教正和共同研讨。

一、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教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或半问接答式的的随口而问,也不同于程序教学的程序作业,而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2]、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师拟定和提出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把握教材轮廓,重点难点“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教学一章时,导入新课后提出:本章主要研究哪些问题?教学一个框题时提出:某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某一原理的内容是什么?等等。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理解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例如,教学物质概念时提出如下一些问题:1.物质概念定义中“客观实在”是什么意思?“不依赖人的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是什么意思?2.物质概念的外延是怎样的?3.物质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4.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何区别和联系?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弄清“为什么”而提出来的。 从《哲学常识》教材的特点来看,提出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的。提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则需要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必须抓住理解教材链条的中心环节,并围绕中心环节找出学生困惑和易混的问题。如上述所提出的问题中,“物质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便是理解物质概念的中心环节,其他问题则是围绕这一中心环节而提出来的学生困惑或易混的问题。 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问题,要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问题一古脑儿都提到学生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提高自学和思维效果。

二、自学教材

有了问题,学生自学教材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任务的性质,从而他们的智慧力量便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活动中去。 学生自学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但课堂时间有限,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提高读书效率和效果。因此,就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

对于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一般只需要限定时间(3—5分钟)进行扫描阅读。即不详细阅读具体内容,只扫读标题和教材中黑体字所标示的主要内容以观其大意,把握轮廓,撷取精华,初步感知教材。所以要限定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集中注意,提高效率。对于第二个层次的问题,要指导学生采取一些精读理解的方法。例如,概念定义语法结构分析法,即从分析概念定义的语法结构入手,去理解概念含义。“因枝振叶”法,即抓住一段中概括性的领句理解全段内容。“沿波讨源”法,即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事实、现象去理解本质、规律。“内容加工”法,即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或概括要点,把长书读短,或展开说明,把短书读长,以增强理解和记忆。如此有详有略,有精有粗,详略结合,精粗结合,才有利于理解教材,提高读书效率和效果,并逐渐掌握自学的方法。 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运用生成学习的技术,如勾划重点,列小标题,写节段概括等。这有助于指引注意和信息加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渐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反馈讲解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很大一部分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困惑的问题。因而需要根据导学问题(主要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进行反馈。

反馈的方式一般应采取讨论式。即由一个学生作主要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这样可以增强探究和研究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宽思路,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地方暴露得更加充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水准。

学生通过自学和反馈讨论,是否还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是因为讨论中会暴露出一些不正确、不完善、不深刻的理解,而且,即使完全正确的理解,学生也期待着老师进行肯定。那么怎样进行讲解呢?从头再讲一遍是没有必要了,一般来说,教师应根据反馈讨论的情况进行一些评述性讲解,即肯定正确,补充不完善,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归纳概括知识要点即可。在学生反馈讨论中,常常有回答问题照本宣科的情况,这表明他们的理解还处在感性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的方法通常有如下两种:一是抓住问题的关键反问学生。例如,教学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时提出:“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有什么不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这个‘量’是指什么?”经这一问,犹如一石投水,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从而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转化为理性认识。二是举出一些事实、现象让学生辨析。例如,教学规律这一概念时,可让学生辨析:“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等,是现象,还是规律?在学生辨析基础上,教师再相机诱导进行评述讲解,就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知识“周转”

所谓知识“周转”,就是让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理论去独立地思考分析一些事实、现象或事件,说明一些问题,使学到的知识成为继续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例如,在学了意识的能动性后让学生谈谈为什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当然,让学生分析的问题中,也应包括密切

联系他们学习、生活、和思想的问题。例如,在学了量变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要防微杜渐?

学生在独立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要反复用到刚刚学过的理论,因而,虽然没有机械地去背诵它,但却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它而且还可以增长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让知识进入“周转”的实质所在。

应当指出,教学模式只是教学过程抽象化了的范型。它源于教学过程的原型,但又不是教学过程原型表象的复制,而是经过思维的加工制作,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教学过程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明确了这一点,就懂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它的基本程序,又不能机械照搬,而必须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优点和特点: 第

一、它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不是由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先进行自学和探索,然后教师再进行评述性讲解。这就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

第二,它实现了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自学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学过程中教之以学法,根据学情采取教法,这就把“两主”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和教法融为一体。

第三、它是开放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是综合目标教学,STS教育、发现法教学等的优点,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而提出来的。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因而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实践中它将不断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教法和学法,不断完善、充实和提高。

第四,它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教师的外部控制向学生的自我控制转变的过程,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过程。他律和自律是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他律是自律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自律是他律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在他律阶段也要做一些自律的训练,如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后,自拟问题,自问自答等。在自律阶段,教师也免不了要作一些必要的读书指导和问题解答。只有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发生质的飞跃 〔注释〕

[1]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强调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所说的基本结构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推荐第10篇:问题导学式(优秀)

语文“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浅探

——以《方山子传》的教学为例

程翔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讲述”到“预设—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在四种导学模式中,“问题导学”模式是关键,本文结合《方山子传》的教学来谈一谈这种课堂模式的基本构成和操作流程。

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二者结合。比较三者的实际效果,还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教师提出问题为辅更好一些。学生想要提出问题,必须深入阅读,从而产生问题。学贵有疑,学贵质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也许最初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甚至可笑,但它是真实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提问质量会提高的。这里就形成了“问题导学”模式的第一个构成环节:“深入文本—产生问题”。

翻转课堂也很重视提问。目前人们对翻转课堂的定义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课堂形式可以强化课堂讨论,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最薄弱的部分恰恰就在课堂讨论上。我们习惯了以讲为主,习惯了教师把准备得近乎完美的教案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削弱、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力和批判性思维。以讲为主之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适合了目前还比较传统的应试模式。一旦考试模式有了大的改革,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就岌岌乎殆哉。因此,“深入文本—产生问题”以及翻转课堂的讨论也就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师都要掌握这种形式。

笔者教学《方山子传》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学生提出问题,同组间交流。在交流汇总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幼稚可笑的问题在组内就被解决掉了,剩下的应该是“真问题”,由每组推举代表提出来。这是第二个环节。学生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

1、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

2、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

3、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

4、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

5、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应该说,问题的质量不低,都是围绕方山子这个“传主”提出的,说明学生产生了想要彻底了解方山子其人的欲望。为什么没有

提出字句理解上的问题呢?我分析是因为本文属于浅显文言文,学生可以自主解决。再者,对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字字句句都解释一遍。但是,学生的问题显然有所遗漏,比如,没有就《方山子传》的写作特点提出问题,也没有就“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个重点句子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辅助一下。于是我补充提出三个问题:

6、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7、“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8、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

以上是第三个环节。接下来,进入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这是“问题导学”模式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暴露出来的思维缺陷,要提醒学生意识到这种缺陷,并加以改正。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

笔者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随时进行提醒、纠正。

在回答以上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又要考虑到主观因素。对依据客观因素得出的正确答案,可以视为“标准答案”。文本解读是有规律的,虽然有见仁见智之说,但不等于天马行空,更不等于信口开河。对于那些基于主观因素得出的答案,教师要允许其多样化,不要求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1题:方山子为什么抛弃了富贵生活到山中隐居?这是一个可以依据文本客观因素得出答案的问题。原文中有“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有“用财如粪土”,又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这些文字说明方山子是一个蔑视富贵、超尘拔俗的隐者,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题:方山子文武双全,为什么到山中隐居?文本中也有客观依据,即“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驰骋”和“终不遇”大有文章,它说明方山子怀才而不遇,报国而无门,所以选择了隐居。

7题“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此题对以上两个题有补充作用。在方山子内心深处,燃烧着一团火。虽然方山子压抑着自己,但是这团火仍然透过眉宇间表现出来。这是对传主精神的刻画,十分深刻。

以上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文本内部,做到答有所据,不离文本。但是,这样做还不够,没有触及作者的心灵。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中,有文本意识,但往往缺乏作者意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相机诱导了。教师提醒学生:苏轼为何要为这样的人立传呢?除了想要表现传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呢?聪明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作者苏轼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不过教师不要让聪明的学生一句话就结束思考,而是要留给全体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悟出思维上的不周密,进而走向周密。这样,从“文本意识”导向“作者意识”,

理解的空间扩大了,思维的品质提高了,从而体现“问题导学”模式中“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本质特点,从而体现台阶状的课堂流程,如下图:

作者意识

“问题导学”模式,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在于让学习发生,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在于提高学习能力,它区别于教案导学、学案导学的本质之处是注重生成的过程,问题是生成的,答案也是生成的。

如果说

1、2题都有文本客观依据的话,那么

3、

4、

5、7就没有明确的文本客观依据,需要凭借生活的、逻辑的依据来回答。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要加强一下,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再上一个台阶。比如回答7题,必须借助生活积累,借助对人性的理解,借助逻辑判断。

下面笔者再以

3、

4、5题为例,详细解说一下。

3题:方山子的“妻子奴婢”为什么会“有自得之意”?换句话问,她们为什么不是愁眉苦脸、牢骚满腹呢?生活中,丈夫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追求会影响家人,尽管也有朱买臣之妻这样嫌贫爱富的女人,但也有相呴以湿、同甘共苦的夫妻。我们由此推知,方山子的价值观得到了妻子奴婢的认可,方山子之妻是一位贤德之女,并不像后来民间传说的河东狮吼那么可怕。中学生虽然没有成家,更没有做妻子奴婢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根据一般的生活逻辑进行推测判断。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爸爸的价值观影响了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4题:方山子衣着服饰“方耸而高”说明了什么?简单回答就是:体现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如果学生能再扩大一点,援引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的诗句,阐明人的外在服饰与其内在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则说明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而深刻。学生能否凭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能否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下学上达、融会贯通,能否让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或经验发挥作用,会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力的高下,教师的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5题: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说明了什么?“俯”和“笑”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原文的语境是这样的: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矍然”一词表现了方山子的惊讶,但听苏轼讲过之后,先“俯”后“笑”。“俯”是在思考,思考世道,思考苏轼的遭遇,联想自己的经历;“笑”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他理解苏轼的遭遇,世道就是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这样也好,

远离官场、小人,落得个心灵自由。一“俯”一“笑”胜过千言万语,表现了方山子大彻大悟,看透人生和社会。他家中“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则从侧面折射出方山子邈远旷达的胸襟,也把对陶渊明人格的向往之情含蓄地诉诸笔端。

学生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对关键字、词、句应有的敏感,还需要对社会和人生,以及人性有所参悟,综合性比较强,难度比较大,对思维品质的要求也就比较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教师要及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生成比较完整答案。以上三个问题呈现出“用问题导”、“导思维方法”的台阶状态课堂流程,如下图:4.凭借经验和知识推知

6题属于文章学的范畴,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做简单回答:①制造悬念。②倒叙手法。③结尾含蓄。但这是比较表面化的。教师可以将此题放到课下,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方山子传》构思艺术的资料,回到学校再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写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探究本文的构思特点,做一点研究性学习。

苏轼的这篇文章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段用“少时”“稍壮”“晚”三个词粗线条勾勒了方山子的一生,点明“方山子”是其绰号。这就有了传奇色彩,制造了悬念。第二段写岐亭邂逅,点明是“故人”,形成一个波折,富有戏剧性。

第三段写“独念方山子少时”,采用倒叙手法,地点是岐山,重现方山子当年的侠士风采,与今日方山子形成对照,表达感慨,形成第二个波折。第五段插叙方山子家世,虽然富等公侯,却独来山中,推测一定是“有得”。“得”为何者?作者并不明说,而是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是第三个波折。结尾一段再次使用问句,把方山子与光、黄间“异人”并提,引人遐想,为第四个波折。苏轼写《方山子传》,没有按照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去表现传主完整的一生,而是摘取几个典型片段,集中表现传主的侠和隐,时间上今昔错综,空间上交错穿插,情节上一波三折。最突出的是作者把自己与传主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破了传记的一般写法,形成了一种传记变体,体现了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如果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其欣赏水平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达不到,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能从中领悟欣赏叙事文本的一个方法:看波折。

8题: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方山子其人有何评价?这个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方山子。回答这样的题,要从“作者意”跨越到“读者意”上来,体现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如图:

读者意

区分“作者意”和“读者意”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作者意,完成基础任务。但是,学生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动的,会有个性化的感受,会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和体会。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意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表达读者意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后者更加重要。

评价方山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评价者要对侠士文化和隐士文化有所接触和研究,能结合方山子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能有纵向的史的观念;还要对苏轼写本文的特殊心境有所了解,具有横向联系和比较的观念。除此之外,还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有所观照。

批判性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甚至是一种核心的阅读能力,它超越文本,超越作者,体现读者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就是超越传统的以鉴赏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传统的鉴赏教学固然包含一定的批判性阅读因素,但其主体还是鉴赏,批判是附庸,是不自觉的。批判性阅读中的批判则是独立的,自觉的。要批判文本,就要站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在阅读能力中,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最高级的。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批判”二字理解为“*大批判”那种口诛笔伐,而是指用一种比较成熟的价值观、文化观、文章观、阅读观去评判文本的优劣、得失、正误、是非,进而深入到作者层面去评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超越了狭窄的语文学范畴,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社会学、文化学、哲学领域。这样,“问题导学式”显示了它的终极关怀,指向了学生的精神文化成长,从“形而下”走向了“形而上”。如下图:

精神文化(形而上)

语文(形而下)

当然,“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就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这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具有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所收获。

第11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实施领雁工程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科学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较为系统,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开创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本课题主持人通过长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性成果,尤其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改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动了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使“导、学”者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借助问题导学模式的牵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丰富和发展我国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创建一种简洁、实用、易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价值:

2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1.教材的整体构建。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使学生自主学习进有依据、行有规则,让学生进行序中有活的个性化学习。

2.创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新课堂。让教师围绕“导”这一中心,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日常,发挥学生“学”这一核心,构建学习程序、自主合作学习结构化操作,着力凸显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会学习,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3.构建学生个性化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师生的“导、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师生的内驱力,保持课堂的“新鲜度”,让师生参与到多维度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中,不断激发师导生学的兴趣,保持激励评价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创设多重情境、提供足够的时空和媒体,应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精辟概括、大胆展示,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完成如下具体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创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研究出科学高效且易操作的课堂模式。从学习的全过程来认识、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既具有可控性,又有利于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升华。让课堂变为学堂,回归学生的学习本真,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2.以预习干预为手段,提高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快速阅读入手,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预习,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3.建立科学的激励性评价体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硬性评价与软性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问题导入情境化、问题解决可视化,展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适时变化,让课堂的密度增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手段。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一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5.建构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为依据,建构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学习行为规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并合理使用积极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化差异,建立有效的课堂学习新秩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程度、智力水平,选择个性化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6.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利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新途径。

五、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

(一)问题导学课堂中一案两单设计方式的研究

(二)学科教学预习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

(三)学生分组原则与方式的研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研究

(五)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原则的研究

4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六)小组展示内容选择与作用的研究

(七)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关系的研究

(八)导学问题设计难度与呈现方式的研究

(九)分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

(十)整体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十一)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

(十二)初中生自学能力形式规律与过程的研究

(十三)利用小组学习机制,促进潜能生学业水平提高的研究

(十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

(十五)利用小组机制,加强班级管理的研究 (十六)小组整体评价的研究

(十七)利用小组开展课内外探究学习的研究 (十八)过程性课堂评价方式与原则的研究

(十九)问题导学模式下艺术课堂内容的整合与开发

六、研究过程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3.12---2014.3) ①按照实验研究内容,成立教研组。

②分解课题,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年级部、学科教研组选定子课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

③建立子课题研究组织,申报、开题与实施。 2.课题实施阶段(2014.3---2015.9)

① 各年级、学科教研组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② 定期召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 ③ 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3.课题总结阶段(2015.9---2015.1) ①课题研究组提交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总结。

②课题组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

③展示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根据情况对部分成功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教学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杂,因此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时,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这种方法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然实验法:选好实验班和控制班。及时地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业成绩,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问卷法: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感受等设计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到真实、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变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着研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五)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地学习目标教学、合作学习、尝试教学等理论和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广泛借鉴各种教学理论和各种流派教学思想做为本项研究的理论支撑。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2.承办全国第二届“我的模式我的课”课堂模式博览会,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6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3.编印《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2013年7月) 4.课题研究总结报告。(2014年9月)

一、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7月)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建立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师长久以来的努力方向,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到的五步设计教学法,都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本阶段主要研究高效课堂模式,以小组有效合作为抓手,以激励性评价机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兴趣阅读为动力,以参与展示为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学生全程、全员、有效参与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一,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其二,一案两单的设计方案和使用原则,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具体实施步骤,形成有价值的集体备课和一案两单。

三、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各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实践,打造自己的学科模板课。

三、研究的目标及解决方法

1、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操作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聘请天津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为客座教授针对教学模式进行细细修改打磨。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培训让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们再通过论坛交流实践心得,确定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秩序。

2、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

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不断修改形成有效切实可操作的课堂模式,教研组用好集备时间,打磨本学科模板课。

8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小学

3、开展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洋溢校园活动

以语文组阅读课为引领,以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为载体,创造一切可利用的平台让学生阅读、交流、展示、写作,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书香洋溢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有效阅读带动有效预习。

4、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比赛活动

合理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起点。老师们只有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才能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实用有效地一案两单。通过鼓励老师们3年时间说全本学科本学段所有课标教材,让老师们做好知识衔接,轻松驾驭教材,可以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

5、依附“小组合作”活动,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参与合作仅凭兴趣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以促使其长期的、可持续地不懈努力。建立学生发展银行,利用及时记录、成员互评、个人积分、团体展示等方式,形成具有激励性的、公正性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

四、主要工作

附2011.8-2012.7阶段研究进度

第12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科学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的问题教学思想较为系统,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开创性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2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本课题主持人通过长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践性成果,尤其在“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课改方面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推动了新课改理念的落实。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本课题依据建构主义、系统论理论,使“导、学”者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借助问题导学模式的牵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落实,丰富和发展我国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创建一种简洁、实用、易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价值:

1.教材的整体构建。运用整体建构的教学思想,打破单元章节界限,将有关知识整体构建,使学生自主学习进有依据、行有规则,让学生进行序中有活的个性化学习。

2.创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新课堂。让教师围绕“导”这一中心,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日常,发挥学生“学”这一核心,构建学习程序、自主合作学习结构化操作,着力凸显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会学习,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3.构建学生个性化激励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师生的“导、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发挥师生的内驱力,保持课堂的“新鲜度”,让师生参与到多维度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中,不断激发师导生学的兴趣,保持激励评价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于对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创设多重情境、提供足够的时空和媒体,应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精辟概括、大胆展示,建构终身学习能力。

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完成如下具体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创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研究出科学高效且易操作的课堂模式。从学习的全过程来认识、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既具有可控性,又有利于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升华。让课堂变为学堂,回归学生的学习本真,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2.以预习干预为手段,提高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快速阅读入手,指导学生有效的自主预习,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土壤。

3.建立科学的激励性评价体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4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硬性评价与软性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4.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使问题导入情境化、问题解决可视化,展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适时变化,让课堂的密度增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手段。电子白板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这一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5.建构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为依据,建构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学习行为规则。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并合理使用积极的评价机制,使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化差异,建立有效的课堂学习新秩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程度、智力水平,选择个性化学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6.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利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新途径。

五、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

(一)问题导学课堂中一案两单设计方式的研究(张玉涛)

(二)学科教学预习问题设计原则的研究(李桂兰)

(三)学生分组原则与方式的研究(王晓霞)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四)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研究( 李伟 )

(五)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原则的研究(刘芹

(六)小组展示内容选择与作用的研究( 徐懿 )

(七)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关系的研究(逄杰)

(八)导学问题设计难度与呈现方式的研究( 孙玉华 )

(九)分层次作业设计的研究(薛艳)

(十)整体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林殿莉)

(十一)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方式的研究(刘君)

(十二)初中生自学能力形式规律与过程的研究(刘加云)

(十三)利用小组学习机制,促进潜能生学业水平提高的研究(王蕾)

(十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弭弦)

(十五)利用小组机制,加强班级管理的研究(张莉) (十六)小组整体评价的研究(李立岩)

(十七)利用小组开展课内外探究学习的研究(乔爱新) (十八)过程性课堂评价方式与原则的研究(尚庆云) (十九)问题导学模式下艺术课堂内容的整合与开发(张存玫)

(二十)对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的指导与评价(陈越) (二十一)初中体育模块教学的研究(李本海)

六、研究过程设计

1.课题准备阶段(2011.5---2011.9) ①按照实验研究内容,成立教研组。

6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②分解课题,召开开题研讨会,研讨实验研究方案,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各年级部、学科教研组选定子课题,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方案。

③建立子课题研究组织,申报、开题与实施。 2.课题实施阶段(2011.9---2013.9)

① 各年级、学科教研组制定实施研究方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

② 定期召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讨会。 ③ 课题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实验研究情况。 3.课题总结阶段(2013.9---2014.10) ①课题研究组提交课题实验研究情况总结。

②课题组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交流。 ③展示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根据情况对部分成功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教学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杂,因此在进行此项课题研究时,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这种方法用于研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然实验法:选好实验班和控制班。及时地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业成绩,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问卷法:针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感受等设计问卷,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到真实、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变为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着研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五)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深入地学习目标教学、合作学习、尝试教学等理论和洋思中学与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广泛借鉴各种教学理论和各种流派教学思想做为本项研究的理论支撑。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形成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2.承办全国第二届“我的模式我的课”课堂模式博览会,推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2012年7月)

3.编印《问题导学课堂教学导学案》。(2013年7月) 4.课题研究总结报告。(2014年9月)

( 2011年9月—2012年7月)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8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一、本阶段研究的意义

建立一个合适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很多教师长久以来的努力方向,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到的五步设计教学法,都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本阶段主要研究高效课堂模式,以小组有效合作为抓手,以激励性评价机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兴趣阅读为动力,以参与展示为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打造学生全程、全员、有效参与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一,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其二,一案两单的设计方案和使用原则,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具体实施步骤,形成有价值的集体备课和一案两单。

三、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各教研组认真组织学习实践,打造自己的学科模板课。

三、研究的目标及解决方法

1、高效课堂小组秩序建立、合作方式培训、交流展示原则探讨、激励性评价措施的使用,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

聘请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操作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聘请天津教科所所长王敏勤教授为客座教授针对教学模式进行细细修改打磨。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培训让老师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们再通过论坛交流实践心得,确定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秩序。

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实验初级中学

2、创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流程图、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不断修改形成有效切实可操作的课堂模式,教研组用好集备时间,打磨本学科模板课。

3、开展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洋溢校园活动

以语文组阅读课为引领,以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为载体,创造一切可利用的平台让学生阅读、交流、展示、写作,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书香洋溢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有效阅读带动有效预习。

4、开展说课标说教材比赛活动

合理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有效课堂活动的起点。老师们只有沉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才能合理把握教学内容,设计实用有效地一案两单。通过鼓励老师们3年时间说全本学科本学段所有课标教材,让老师们做好知识衔接,轻松驾驭教材,可以针对学生认知水平设计问题。

5、依附“小组合作”活动,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学生参与合作仅凭兴趣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定的评价体系,以促使其长期的、可持续地不懈努力。建立学生发展银行,利用及时记录、成员互评、个人积分、团体展示等方式,形成具有激励性的、公正性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

四、主要工作

附2011.8-2012.7阶段研究进度

10

第13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心得——马越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心得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要靠不断地改革。而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中国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样的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教学模式出了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决定了学生的听和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决定的创新能力的退化。而现行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恰好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有了动力。

在此,我根据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提出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大家多多点评。

一、问题导学教学的内涵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与传统教学模式只重教的教师单主体模式不同,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但要会“纸上谈兵”,还要“能说会道”,也可以说,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要给学生讲课,而教师扮演的是评判者。

二、问题导学教学的实施手段

传统课堂的实施手段很简单,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备课——讲课——复习”与学生的“课前预习——听课——课后作业”,学生无需准备得太多,因为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教师都替他们准备好了。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化传授知识,学生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我校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后,班级内部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成六个小组,小组之间课桌并到一起以便于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小组内部设组长一个,由组长搜集本组成员存在的而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交给相应教师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主要由自主学习与展示交流两部分构成,自主学习课上,学生依据导学案学习,展示交流课上,学生展示交流本组任务,似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已无关轻重,其实不然。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意味着教师要保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捣乱的主体,要成为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后退的主体。虽然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是,由学生“主宰”的课堂仍然是由教师精心规划和设计的。

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的工作主要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导学案,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引导化,知识体系逻辑化,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导学案基本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自主学习课上,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三)展示交流课上,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及各组的展示任务展开交流讨论,并及时解决通过学生展示体现出来的问题。

(四)严格按照评分体系给每一个展示小组打,通过量化的评分让展示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树立荣誉意识,让他们通过为小组争取荣誉发现自身的价值。

(五)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通过展示发现自身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更要让勇于展示和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如果学生得出错误的答案,也不要批评打击,要循循善诱。

(六)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反馈总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案。作为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主体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阅读教材,读懂教材。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读懂教材,将教材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解决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各种问题。

(二)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导学案,精心准备本组的展示任务,让展示课堂变成成果展示课与风彩展示课。

(三)要全面把握导学案涉及到的知识,不但要精益求精地完成本组的展示任务,也要敢于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成果提出大胆的质疑,展开探究活动,以此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展示交流课上,要的是展示交流,而不是谈天说,要得是井井有条而不是一片混乱。

(五)学生要学会把问题还原到相应的知识点,在展示的时候要能先把知识点讲清楚,再把得出答案的过程说清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展示有理有据,同时证明了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大大方方,即便是给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也要错得有理有据,错得高明。因为通过一次严重的错误,可以让一个人对正确的答案铭记于心。

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会使课堂教学和气氛更加活跃,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求知课堂,也为教师提供一个积极的引导课堂。

三、问题导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异常活跃,往往会在展示交流课上出现以下问题:

(一)展示交流变成了展示导学案的答案,学生走上讲台宣读完答案以后就算完成任务,展示交流变成了“走过场”。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导演案的各部分问题在设置上缺乏相关性和推理性引导。使学生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例如,在讲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时,如果我们把导学问题设置成“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规律是: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

(南或北)移,冬季向

(南或北)移。”这种形式的问题忽略了答案的得出过程,所以作为展示任务,对于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同时,这样轻易地给出结果,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感兴趣的是探究的过程。所以,合理的导学问题应该这样设置“观察教材P51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图会发现,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与风带会发生明显的移动,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移动呢?”这样设置便会使问题由简单的问答形式变得更有探究性,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完成有探究性的问题,也会使他们自身更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乐趣,带着趣味性的展示交流就不再是“过场”。

(二)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发问,但常常会脱离相关小组的任务内容,而且会脱离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导学案上规定的学习目标,以及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造成的。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和相应小组的任务提出疑问,切不可乱问,以免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三)学生展示时往往会由于紧张和准备不充分而前言不搭后语,甚至答非所问,在些教师会因此而批评学生,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出现“卡壳”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及时对他们的展示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让他们以此为鉴,争取进步。

四、问题导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讲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享受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一来不旦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4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指南》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是指通过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该模式的流程环节是:第一环节:形成问题——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第三环节:合作探究——第四环节:展示交流——第五环节:总结梳理——第六环节:巩固升华

认识:我校的“学悟展验双螺旋发展”学习模式也属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2.山西省“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步骤: 第一步是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新模式。 第二步是中级阶段:主要任务是优化模式 第三步是高级阶段:主要任务是去除模式

第四步是发展阶段:改革从课堂到学校教育的全部 认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处于第二阶段 3.课堂教学模式是否需要不断地创新?

1 不要在模式翻新方面做文章,重要的是在模式内涵的提高、模式中每一个环节执行力的提高。在该模式下学习导航(学道或学案)的形式要追求简洁、形式稳定。认识:明确了我校当前生本工程推进的方向

4.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这一模式时会出现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内容虚增、简单重复” 认识:目前我们课堂上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恰是如此 5.这种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哪些变化?

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应该走向信息化和个性化。即基于网络和课堂双平台的学生学习环境和努力创造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认识:需要进一步保障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的多元化。开全开足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6.成功教学模式案例及优秀做点汇总: 泽州一中:

学道导学——自主学习——学道点评——学簇展示——学室展示——评价反馈——小结检测

2 认识:

(1)自主课后和展示课后对学道(学案)点评和检查:是了解学情、合理设计展示、进行知识落实、督促学生提高展示课听课效率等的有力有效的做法。

(2)学簇(小组)展示能使全员参与、能聚焦出每个小组的展示重点,是避免“内容虚增、简单重复”的重要做法。

(3)评价反馈,对学生实行“积分晋级制度”是持续性保持学生合作探究热情和展示热情的根本做法。

(4)当堂小结、检测,是化整为零地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巩固的有效做法,也逆向地起到了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展示倾听效率的作用。

(5)学簇展示的有效管理:D生展示A题,C生展示B题,B生展示C题,A生展示D题,保证全员参与、人人收获,使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新绛中学“1324”教学模式:

“1”指一个目标: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3 “2”指两种课堂:自主课和展示课

“3”指三大前提: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延长学习时间,不牺牲应开课程

“4”指四个环节: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交流,展示互动感悟,归纳反思提升 重要做点: (1)验收学习报告

(2)展示课上对学生的要求:不在自主课上提出问题就在展示课上解决问题。 太谷二中“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五三”指“三种课型”即问题生成学导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提升课;每种课型均设置“五个环节”即情境设置、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师生互导、拓展提升;“三个工具”即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怀仁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

“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概括为:目标引领“三步骤”,学案导学“三功能”,学习行为“五体验” 目标引领三步骤:出示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教学、当堂目标检测

4 学案导学三功能:导读、导思、导练

学习行为五体验:学生自己观察、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学生自己表述、学生自己总结 “三三五”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上节课解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主——课前学生自主——课上小组讨论解决组内问题——课上展示学习成果并解决组间质疑问题——当堂检测——课上老师点评——课上解读下节课学习目标,指导下节自主学习。 重要做点:

目标引领三步骤,解读学习目标能使学生自主的任务更加明确,能使老师的展示设计重点更加突出,能使小结、练习检测针对性更强。其实质就是整个学习的过程目标化,学生在预习时了解目标,在自主学习时结合目标,在合作研讨时要抓住重点目标,在展示讲解时要突破难点目标,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目标达成的过程。

衡水中学“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点: (1)优化学案设计:

5 目标具体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过程目标化、问题知识化 (2)细化教学过程:

三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讲解

六个学会:展示讲解时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 九让原则:实验让学生做、情境让学生想、图形让学生画、问题让学生题、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辩、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 7.学习导航(学案):

(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案化、作业化、共性化

(2)类型:比如理科可以分为概念课、定理课、习题课、实验课、小结课等;语文课:阅读课、复习课、作文导学课等

(3)量和难度的把握:量以一课时学生能学完为宜;难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主,顾及大多数学生,最好分层优化任务。

6 (4)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分解,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要求过高。 (5)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如何体现?

第一要使用合适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第二要细化到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第三要量化 (6)学习导航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知识问题化、创作化原则、学科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整合化原则、个性化原则 (7)学习导航中问题的设计原则:

学科本源性原则:即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挑一挑摘桃子”的效果。

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任务驱动性原则:为题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性,能促进学生主动的、自动化的思考,要“大器”不要太琐碎,以免形成学生对老师“亦步亦趋”的依赖。

7 关联性原则:问题串之间有内在的逻辑线索将之串联,这个线索就是:学科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科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

引申性原则: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概括、引申及发簪,特别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点拨。目标引领性原则

(8)学习导航中问题的分类:

预设的问题、生成的问题、再现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主线问题、辅助问题 (9)学生在使用学习导航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课堂探究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巩固提升时间不够;学社工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较多,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

解决办法:把握合作交流和展示讲解的时间、内容,对学生进行关于讨论的指导:合作交流时只讨论不会的或有歧义的问题;展示讲解时,小组合作交流后已掌握的不展示,只展示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生成的问题小组内能解决的不必提出,只解决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8.自主学习:

8 (1)概念: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习导航的引领下,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或途径来获取新知识,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方式。 (2)特征:

学生实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习的开放性 学习的合作性 学习的创造性 (3)形式:

课内自主学习:一般包括自足性阅读、自主性理解、自主性训练(作业)、自主性评价

课外自主学习:自主性实验;到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等处搜索查找资料;走出校园到街道、社区、工厂、农村等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进行调查访问,开展实践活动。 (4)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习任务是如何确定的?

第一层次: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对应科目的《课程标准》要求、班级学生的学习习近平均水平、教材内容、教学用书中的相关建议等制定出相应的完成课题学习需要的课时数和每个课时中具体对应的学习9 目标、学习内容、相关一些学习方法、技巧的建议,对课题进行“课题解读”。并且教师作一定量的试题解析,以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最后完成学习导航的设计,并且将以上内容明确体现出来。 第二层次:在发放学习导航后教师应对学生研读文本提出具体要求,对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包括学习目标的解读和具体问题的分层,以及知识的重难点的把握。

第三层次: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则要借助于各种学习工具、图书阅览室、网络等各种渠道,认真完成学习导航设定的问题及相关联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对所学内容的框架式理解。 (5)学生怎样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自读课本;研读目标,解决问题;检测目标,完成练习;再生目标,探究合作 (6)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做什么?

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活动;巡视发现问题,进行个性指导;梳理共性问题。 (7)自主学习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要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请教老师帮助解决。 (8)学生自主学习时仅限于对教材的理解,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怎样的引导和帮助?

10 第一,在学习导航编制中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第二,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和学习导航,进而找到学习中的疑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第四,鼓励学生及时记录困惑问题,敢于提出和交流问题

第五,建立激励机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适时、公开的鼓励 (9)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哪些好的方法和习惯?

专心阅读文本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细节习惯养成。 (10)学生自主学到的知识浅,但高考的考试难度却增加,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

第一,要在学习导航编制上下功夫。学习导航中既要有知识巩固方面的简单、浅层次的问题,也要有知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

第二,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和理解教材,在展示环节中可以适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1 第三,布置一定量的配套练习题进行巩固,特别是要选取一些典型习题对学生惊醒清华训练,达到熟能生巧。

第四,通过对学和群学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第五,加强方法的归纳、知识规律的总结、易错点的归类与解题技巧的概括,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

(1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怎样检查才能做到科学、高效? 第一,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巡视和检查,充分了解学情。 第二,在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及时地将学生完成的学习导航收起进行批改

第三,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制。教师可采用“同伴互评、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四级评价机制。 9.合作探究:

(1)合作学习的条件:

必须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合作主题;必须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以后进行。

12 (2)如何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合作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灵魂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深入小组中,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做好调控。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有没有价值,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合作的饿有效性取决于组内明确明确、科学、河里的分工;取决于小组中每一位成员能否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3)合作探究的问题从哪里来?

从课堂教材的学习中提出问题;从解决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实例中提出问题;以触类旁通的方式,通过类比借鉴的方式提出问题;以逆向思维提出问题;从别人的探究中提出质疑作为问题。 (4)教师应该给学生哪些合作探究的技能? 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分享

(5)如何解决课程紧、教学任务重,而探究又占用时间的矛盾?

13 第一,培养学生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第二,教师要合理安排探究任务和探究实践,适时点拨集中突破重难点问题 第三,教师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安排学生探究

第四,改变观念。探究虽然用时多,但是学生能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这将大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展示交流: (1)展示的形式:

从课堂形式上分有:讲解、朗诵、歌曲、绘画、小品、演讲、相声、辩论、实验、情景剧、小组汇报、个人发言、黑板板演、课本剧、游戏、生活模拟等。

从课堂工具上分有:口头表述展示、板书展示、课件展示、投影展示、提问展示、质疑展示、补充展示、演讲式展示、实验室实际操作展示、教师提问及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相结合。 从展示手段上分:板演、谈话、表演、表述、分析、归纳、图表、媒介、实验 (2)展示内容的确定:

14 第一,普遍性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重点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第二,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小组展示的内容:要做到个人展示单题化、小组展示覆盖化

全班展示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疑难问日和争辩不清的问题,展示内容做到专题化。 第三,课堂展示以展示知识重点、难点、疑点为主

展示小组认为是重点的学习内容;展示小组认为最容易混淆的内容;展示小组认为讨论最成功的内容,最独特的观点;能生成新的问题或能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内容。

还要做到:大家都会的不展示,书本上有的不展示,学生能口头解决的不展示。 (3)展示任务如何分配?何时分配?

任务分配:小组自愿原则,喜欢讲哪道题就讲哪道题;临时随机地分配展示任务;小组“抢”展示任务,同一个问题,想展示的几个组抢展示机会,哪个组先板演完哪个组展示;以上方法各有优劣。

15 分配时机:课前分配;课后分配;课中分配;上课把全部任务让各个小组都合作完成,然后再随机展示;上课把全部任务让各个小组都合作完成,然后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临时分配任务;展示任务的分配由各学习小组申报或抽签决定。 (4)展示交流环节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倾听者——倾听学生展示过程 引导者——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 指导者——指导学生展示难点知识 支持者——支持学生自主探究 倡导者——倡导学生课外探究 判断者——判断学生展示内容 (5)如何区分有效展示和假展示

有效展示:有问题的展示、有争论的饿展示、有评价的展示、有落实的展示。有效展示要看三点:一看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展示;二看这节课解决了多少学生存在的问题;三看这节课新生成了多少问题。 假展示:学生为展示而展示,没有本着帮助其他同学解决疑难的想法;从教师一言堂到学生一言堂的展示;完美的展示、一团和气的展示、只有掌声的展示、没有落实的展示。看起来很热闹,但是没有学到东西,展示的内容是学生以前就会的,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16 (6)如何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克服展示疲劳症?

方法层次:关爱学生,以情引趣;直观教学,启迪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精心设问,引发兴趣。 制度层次:需要研究和推行更多更好更有吸引力的展示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学生展示的热情,来刺激学生展示;用一些奖励性的比赛来调动气氛,激发、激励学生的兴趣;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体系。

(7)展示不是个别优秀学生独有的平台,如何兼顾每一位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定期进行角色轮换;小组长适时为学困生和潜力生创造展示机会;按照学生的学习力展示层次性问题等。 (8)展示环节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合作展示;要在展示技巧和展示内容方面下功夫。

展示技巧:板书内容的有选择性;教师要合理引领,精炼展示,多样展示等

展示内容:要突出重点;整合教学环节;取舍展示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展示内容。 (9)展示交流中如何解决学生只跟着附和,不思考,不记笔记的问题?

17 课中督促、课后严查、及时通报、课下沟通。 11.学生管理之小组建设

(1)划分小组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2)小组长的产生于小组长的职责:

产生:“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和“由教师和组内成员共同选举产生”

职责:小组长是组织者,要组织和带领全组同学开展课内外合作学习,并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长是协调者,协调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调动积极性,形成小组合力;小组长是示范者,是小组内各项任务、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带头参与者。例如:太谷二中小组长的权利:

日常的评价权;学期末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权;组内位置的变动权;本组的外事代表权;组内工作的安排权;每周组员的评价权。 (3)小组内成员分工与职责:

18 组长:组织本族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体人员有序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副组长:协助组长进行组内管理工作,特别是当组长工作较多时,要承担部分组织工作。

记录员: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自主、独立学习的认真程度、小组交流时的发言情况、纪律情况、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等。 汇报员: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展示。

作业组长: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交、发放、检查,并将小组作业完成情况汇报给各学科代表。 卫生组长:爱拍监督本组的值日,小组内的个人卫生及小组的环境保持。 备注:必要时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

(4)如何对小组进行动态管理以促进班级不断进步?

第一,确定小组长是前提(在全班选出几名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有较高威信的学生为组长)

19 第二,制度建设是基础(通过创设个性化组名,制定组规,确立小组警言,构建课堂文化等措施形成强烈的文化感召力。)

第三,团队合作是关键(小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以保证小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应。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既反馈信息又了解其意见和想法。)

第四,教师引领是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制度、舆论,使学生主体行为方向和教师希望的方向尽可能一致。尤其是在成果展示时,生生之间、组组之间要进行互动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探索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薄弱环节)

第五,导向评价是保障(评价过程的公开比评价结果的公布更重要) (5)为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在小组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

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制作组徽;制定小组共约;制作组花;确定目标;制作小组展示园地等。 (6)如何对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以促进小组的和谐发展?

20 组内评价——小组长周评价制,对组员进行学情、展示、纪律、卫生的评价,并利用班会时间集中点评。

组间评价——实施小组积分制。由班委会负责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考核,每天根据特定的考核内容公布分数,每周一排队,每周一颁奖。

班级建立“荣誉栏”——设有周冠军、月冠军,每月表彰一次优胜小组,发喜报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分享学生成长的喜悦。

21

第15篇:导学处工作总结

导学处3月工作总结

2010年是四川省进行课改的第一年。为适应课改潮流,学校先后派领导和教师到山东杜朗口中学、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学习,带回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结合我校过去十年的办学经验,校长提出了适应素质教育,适应中学教学特点的“3531”“导学练案(GSP)”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加强学习,大胆实验,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学期,我校全面推广高效课堂,由导学处具体监管各项工作。下面,就本月我们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

一、工作分配与部署

组建专家研审团严格把关GSP

我校组建专家研审团,对各科各年级形成的“导学练案”进行研究分析,确保学生拿到的第一手资料高效实用。GSP的编制由主备人提前备课,教研活动组内通研,主备人修改,研审团严格把关,然后发给学生使用。这改变了以前教师对资料的过度依赖,将课本资料与自编资料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增强了导学练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师生按GSP案,互动式教授和学习,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全面验评高效课,及时反馈优与缺

为确保课堂高效,我们召集了一批一线教师深入课堂,对高效课进行验收打分。每周一早上8点,导学处组织短会,明确本周听课任务。验评办的教师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每周至少60人次,对每位老师每节课的课前预习、自主复习、合作交流、展示点拨、有效训练、课后提升等,逐项验评及上报。导学处回收信息并整合,评出周教学明星并及时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公布,老师们对自身的优缺点一目了然,加快了教师们的成长。

反思会议促成长,动员研讨多交流

反思会给我们建立了课改交流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共享。首先,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通过资料学习,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课改势在必行,认识到实施“3531”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次,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启动备课组和班主任这两台课改的发动机,举办“3531”教学模式研讨会,导学处领导和成员深入到各备课组听课、走访,交流意见。再次,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确保改革有持续动力。我们制定了等制度,实行利益的重新分配。

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全面实施“3531”高效课堂以来,全校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全体师生欢欣鼓舞,班主任注重小组建设,学生积极性高,各科老师都有较高激情,但通过一个月的工作,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GSP

1、未呈现分层目标;

2、内容过多;

3、无堂清作业,无日清作业。预习

1、学生预习时间紧张,一部分学生无法按时按量完成预习,出现抄作业现象。

2、一些晚自习没有完成预习的课程,任课老师安排在正课预习,导致听课不能顺利进行。

3、一些任课班级较多的老师,无法实现全批全阅,无预习评价。

展示与点拨

1、小组交流展示不够,点拨不够准确及时。

2、学生不够主动,展示时学生不够积极

3、学生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

4、学生课堂学习习惯不够规范。

5、无小组展示交流,没有体现高效课堂模式。

学生

1、不主动,自学意识不够,

2、课堂上学生反应不积极,有说话玩耍现象;

3、学生弄虚作假,看到验评老师就假装积极,老师一走就说笑玩耍。1

教师

1、声音太小或语速太快;

2、讲课时间太长,没有指导学生使用双色笔;

3、未用普通话教学;

4、老师的亲和力不足,对学生鼓励少;

5、老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

6、教师为迎合验评标准,做表面文章,不重视学生学习情况。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交错相生,一般是由一个引发一系列问题,但有些问题是独立存在的,在我们提出后,教师或学生可以立即改正。

三、主要收获和努力方向

我校作为改革的先行者,积极响应课改号召,学校领导率先垂范,积极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并广泛参与,积极行动。现在在全校推广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了一定的改进。

第一、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学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把着眼点放在学习的主体学生上,不是考虑教师怎样教,而是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让学生学,并且让学生乐意地学,考虑怎样让学生学会学好。因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态度都是不相同的,必然会有优劣之分。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小组的建设,让学生“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为了小组荣誉而学,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充满活力,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学生压抑苦闷的精神面貌。自信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而自信心的获得是通过做一件件成功的事情获得的。一般来说,上等学生的自信心强一些,中下等学生自信心差一些。学校要求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一定要分层编写。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知识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中下等学生学起来不感觉到难。要让他们展示、质疑,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愉悦的心理体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课堂自然也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了。再则,通过学生先自学,教师大部分不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获取知识,长期坚持这么做,学生就会产生很强的自信心。

第四,树立名师形象,加速课改脚步,和谐师生关系。每周评出的教学明星是一批课改先锋,这巩固和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同时为全校老师做出了表率。我们决定让这批课改先锋给全校老师上展示课,结合课例对“3531”具体的要求再作详细的说明,举办 “3531”课堂教学大赛和导学案设计大赛,激发老师们创先争优的激情。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以下工作:

第一、如何消除老师们的顾虑,让老师们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老师们总是担心课改使课堂知识的容量可能减少了,会影响考试的成绩,从而影响学校对老师的评价。由于习惯的影响,老师仍然讲得多,而组织课堂、关注学生的少。因此,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第二、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活得昂扬向上。实施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而现实中有些教师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思想,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

权利。有的不尊重学生,有的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独立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第三、如何走出课改中存在误区,让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有的认为问题越开放越好,有的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有的认为老师讲解越少越好,有的认为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有的一味迎合学生,使学生发展由“自主”降格为“自流”,有的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淡化了基础知识等等,都必须在实践中予以纠正。

第四、如何解决大班额问题,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目前,我校绝大部分班额较大,人数不均衡,教室里非常拥挤。学生分组难以规范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活动很困难。这需要在编座位,及以后分班时解决。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导学处的老师们是一批革命的推动者,在巨大压力下,我们仍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不怕得罪,敢于牺牲,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全力推进高效课堂,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使新世纪的明天更加辉煌。

XXXXXX学校 导学处2011-3-23

第16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 的一种变革,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 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 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 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发个人数学学习潜力,有助于教学质量、有效性的提升,值得大力推广。本文分析了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与特征,并就其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服务。

目前国内教育界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可能性,初中数学教学中督促学生转变以往被动学习模式,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是实践关键,是新教学、新学法探索的重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先学后教、积极导学的特征为学生提供思维渠道,让学生善于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人自学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实现会学与好学这两大目标。下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加以探讨。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一)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利用学案加上有效导学完成数学课堂教学,学案与教师常用的教案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是教学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学案为载体,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考、解题的思维轨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高效配合完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潜力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延伸自我能力,追求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对于培养、锻炼、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学案导学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先学后教思想让学生积极在数学学习中展现个人思路,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学生尝试应用自己旧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完成新旧之间知识结构的衔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实践探究与创新解题能力,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学案导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学生不再被动的纯粹接受教师灌输,教师也更注重利用学案巧妙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过程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支持地位,从而实现教学全程的和谐统一,让教师真正成为支持学生迅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工具。

学案导学模式积极应用新教育理念,强调差异化教学,无论是学案中知识重难点的合理划分,还是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所指定的基础、强化、拓展、创新等部分,利用梯度化层次教学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有所发展,从而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尴尬教学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一)学案积极配合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要注意学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积极配合,遵循一个课时一个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标准学案设计,课前提示学生授课新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类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便学生课堂中快速融入教学氛围,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升后续学案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章节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上需要学生顺利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及数量变化关系、掌握底数对函数数值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可准确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对比对角,能够通过习题练习顺利掌握对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差异,并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围绕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案导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感受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让他们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合作等方式享受成功的喜悦,顺利掌握知识。

(二)学案自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学案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综合能力,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将会大量联系以往旧知识服务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材提供的方法之外,积极探索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能力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利用学案导学作用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索,从而方便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

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为例,教师可利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让学生们积极回顾以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性质与解法,并重点对公式法进行回顾;为配合有效回顾,教师要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练手,课堂中通过问题法、任务法等巧妙创设各种解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以往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尤其要重点突出授课重难点,让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疑难点,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值得大力推广。

第17篇:五环节问题导学式”

一种高效率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简析

山东省沂源县石桥乡教育体育管理办公室

郭中林

摘要:笔者基于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操作要求作了详细说明。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一种高效率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效率 新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

从2001年秋季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项改革。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抓住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与陈旧的教学方式这一对主要矛盾,在变革教学方式上下功夫,教学的基本途径问题解决了,实施新课程体系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可以说,如果不能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运用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学方式,新课程体系就无法顺利实施甚至寸步难行。

陈旧的模式要改革,改革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一讲到底,“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师道尊严的旧的师生观,重知识轻能力等等弊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任何人或物都不能代替的;教师教的实质是指导、组织、帮助、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意思[1];教为学服务,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合学情;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地高效率地自主学习与教师根据现场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指导二者有机统一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我们构建了“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五环节问题导学式”是实施新课程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对“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作以简要剖析与说明。

一、问题导学。本环节教学的操作程序有三步,第一步是揭示教学目标;第二步是出示导学提纲;第三步是指导学习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学生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因此,一上课,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什么”及“为什么学”。接下来,就要向学生出示导学提纲。通过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来调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2]导学提纲中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及明了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是解决学生认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攀登山峰的路标,它给学生指明了自学的方向,即问题引路,定向导学。提出自学的问题后,教师就要通过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及“怎么检查评价”等。指导时,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了解的有关背景性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地理知识等也可作简要讲述。只引导,而不讲问题本身是“学前讲”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是一个明显的教学阶段,既不能三言两语,也不能没完没了,针对性要强,要对路子。

二、自主尝试。“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尝试活动[3]。自主尝试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通过自学掌握新知,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就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巡回走动,通过观察、倾听、交谈等方法,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边观察边自我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指导的学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一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朗读,为下一步的研讨指导做好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语言不宜太多,声音不宜太大,不要没完没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注意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二是不要在学法指导完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创设多种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如阅读、观察、思考、实验、联想、讨论、模仿、表演、游戏等,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转换角色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学习常规,如先预习后上课,先独思后讨论,先复习后作业,作业后要改错,先自改后互改,学习后要总结,先自结后交流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三、合作交流。“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班集体整体学习效应的必要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通过相互研讨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流程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合作交流”阶段。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是:二人合作、多人合作(也可称为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要适时地参与到研讨交流活动中去,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处、学习体会,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轻言细语的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等的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教师和学生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共性问题,全体指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指导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实验难做处、思维障碍处、学习忽略处、新旧联系处等。教师应集中精力和时间指导重点指导对象(一般为后进生)。

合作交流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指示方法后,前后或左右的学生立即组织讨论,这是形式主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是否引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是由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定的。已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学生可不参与讨论而继续学习。

3、合作交流阶段的时间可长可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少、简单,合作、交流的时间就短一些;问题难、量大,合作、交流的时间就长一些。交流时,要轻言细语,以不影响第三者学习为宜。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堂上轻言细语说话的习惯。

4、只要学生是为了学习,教师不必要对课堂纪律作统一要求。正常情况是:一开始,课堂上比较安静,过一会儿,逐渐听到一些同学小声的议论,课堂上不太安静,以后又逐渐安静。“安静―不太安静―渐渐安静”应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

5、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注意及时发现共性问题,以适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体指导,不要只做微观的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达标训练。毛泽东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达标训练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认识性问题(即知识应用)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操作程序一般有四步,第一步是出示训练题;第二步是提出训练要求,并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改正训练中的错误,并在自改互改的基础上,全班集中订正反馈,使学生当堂知道训练的结果,实现对学习的调整控制。训练的形式可以是练习,也可以是考试;训练的内容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较大的覆盖面;题量要适中;训练要有时间限制,以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训练来巩固和检测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总结评价就是对学生正确的(或错误的)学习结果进行肯定(或否定)和点评。通过总结评价,进一步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到他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成效的,这是个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总结强化的时机,只有当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正确地解决了教师所提出的学习问题时才能进行宏观的总结强化。总结强化实际上就是“学后精讲”, 可精讲问题本身,即讲事实、讲概念、讲重点、讲难点、讲要领、讲规律、讲联系、讲思想、讲方法等。总结强化时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学生总结强化时,教师可适时补充、纠正和肯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纠正。教师要积极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的一般状况是这样的:一上课,教师首先简明扼要的导入新课并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接着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给学生指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时,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中巡视,认真明了学情,此时,学生一般都在独学,当遇到自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就要主动地请教同学或老师,相互研讨交流,合作学习,达成共识。然后,通过当堂训练,将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达标训练题后,就可以进行总结强化,肯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下课。

以“以导引学,以学定导”为基本特点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的指导规律、教学活动的总规律等三条最基本的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教师指导的异步性。该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学习与互相学习的整体教学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头脑。实践证明,要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就要进行素质教育,要想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导引下的“五环节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注[1] 《异步教育学》 黎世法著 注[2] 《洋思经验—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 戴宗著 注[3] 《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著 注[4] 《学记》 乐正克著

第18篇:我的母亲 导学问题

我的母亲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3.通过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5.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和重点语段;品味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你的脑海中是否也浮现出母亲的身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老舍,走进生活,去感受老舍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对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请大家用精简的语句介绍作者。

2.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哪些事情?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⑵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

⑵朗读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第19篇: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发言

以“问题立教 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两点思索

高二语文组

徐瑞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坐在这里很忐忑,声音都有些发抖,因为年级的某位专业委员会成员告诉我说,之所以推选我,是因为我的文章最不像论文,都是大白话。今天,我的分享中既没有教育理论,因为我自知水平有限;也没有教学技巧,因为每个人因性格不同而风格迥异,大家各美其美,我们美美与共。“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从探讨到试行,从修订到推广,整个过程已经有近四年了。这期间,我们每年都要写论文,每学期都要举行讲课赛、示范课、展示课,每次讨论大家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每次比赛,各个年级也都摩拳擦掌,不管是抽签还是点名,都想把年级里最优秀的老师推到学校的讲坛让大家学习交流,以至于我们会把比赛看成是年级之间的较量,而不仅仅是学术的交流。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的大讨论,大推广。四年过去了,我们在教育思想上有了很大提升,课堂教学上更是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围绕“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依然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可能特别简单,简单到大家已经忽视了甚至遗忘了,今天我想谈其中的两个问题。

一、“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这个名称到底应该怎么叫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回顾一下“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在我们学校的发展。这八个字是王校长在13年提出来的,作为我们要尝试的新的教学改革的起点,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怎么称呼。随后,各年级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展开大讨论,对其进行细致解读。紧接着,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征研讨具体的教学思路,我们语文组当时的成果就是“六步四读”教学模式,而我在当年东营市优质课比赛上也大胆实践了这一套教学模式。大家都听过我们语文组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在课堂上,语文老师一般都要对重点段落进行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这其实就是“六步四读”模式的一种体现或者影响。同样,其他科目的各种教学模式也相继出炉。于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成了官方叫法,我们也就开始了这种在固定教学模式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14年第一学期,我们开始了第一轮教学技能大赛,所有参赛老师的授课水准,以是否符合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拓展、问题答疑、问题反馈这六步模式为主要评判依据,而且这24个字字号要很大,因为担心评委看不清。因此严格按照此模式授课的老师在比赛中成绩优异。平心而论,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初是适用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因为当理念还不为大家所认识和接受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套合理可行的程式化的东西来教给大家如何做。

可是,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家有了更深刻大胆的思考:模式化的东西真的就对吗?所有科目,所有课型都必须有这六步吗?如果不在课堂上明确展示这六步就不是好课吗?于是,在第二轮教学技能大赛时,王校长再次提出新的说法,从更高更深的角度,对“问题立教问题导学”做了新的定位。他指出,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路,不是说把问题切入、问题启发、问题探究、问题拓展、问题答疑、问题反馈这24个字摆在课件上才叫“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这样的生搬硬套缺乏思考和创新,因此,“问题立教问题导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简单说就是老师在上课时要有问题意识,懂得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质疑,教师上课不再是灌输和填补,而是启发和诱导,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服从,而是大胆质疑和探究。只要在课堂上能够体现这种问题意识就是好课,就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的体现。这次说法的改变,可以说让老师们松了一口气,PPT上不用再刻意写上六大步了,即使有也要调小字号,生怕评委认为自己太笨,没有领会领导意图。

而现在呢?春杰主任年前给我们下发寒假作业通知时用的是“‘问题立教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后面的什么“模式”啊,“理念”啊全都去掉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是主任发错了,这恰恰说明这个理念已经深入课堂,深入人心,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地用某一个词去界定它,这种问题理念早已转变为一种自觉的问题意识,进而演变为教学中的习惯了。但是我想,它还是要有一个很正式的名字的,我将它命名为:“以‘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可能大家会觉得这种梳理没有意义,但是我想,事情人人都在做,这个过程中你是很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的,但是当我们回头去看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当初期待的样子,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样子。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过去的课堂,看看自己过去的教案,再想想如今备课时会自然想起的“问题”二字,你是不是就明白它的价值了呢?从模式到理念再到意识,从意识到习惯再到行为,这就是我们的改变。

二、课堂反馈仅仅就是当堂测验吗?

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谈到某一个问题,都会写几条原则,比如课堂反馈的原则,要及时,要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等等等等。但其实,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反馈就是当堂做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用相关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就反馈的形式而言,什么这原则那理论的就全都抛在脑后了,因为这种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反馈太实用了,尤其是对理科来说。但是,我们不能狭隘地将课堂反馈仅仅理解为当堂检测,因为有些科目有些课型是很难甚至没有办法做这种当堂练习的,如果硬要附和,那么就不免太生硬牵强了。比如我们高二语文现在讲唐诗宋词,一首美得不要不要的诗歌,我们带着感情导入,朗诵,讲解诗歌的内容,触碰诗人的灵魂,好不容易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唯美的诗歌意境,结果为了实现有形的课堂反馈,我们咣当整上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这就好比我们原本在享用牛排西餐,你对面的那个人非要问服务员要两瓣大蒜,因为牛排是五分熟,他要大蒜杀一杀细菌。

但如果换一种课型就不同了。去年王宁宁老师讲过一堂公开课,叫《万水千山总是情》,这节课还获了省里的大奖。同样是诗歌,同样是非常完美的情境创设,但是在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王宁宁老师用了两道典型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使整堂课既完整又充实。同样是讲诗歌,为什么在这堂课里的反馈看上去就那么自然,而且必须要有呢?因为这堂课是高三的诗歌鉴赏意境类题目复习课,授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法。有如此明确的学习任务,就不能允许学生只是单纯的欣赏和感悟,因此,在讲解完方法之后进行当堂训练就是非常合理而必要的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何为意境,王宁宁老师在问题切入部分用了让我们语文组至今都一脸蒙圈的视频,因为技术太高超了,我们都不会。

刚刚说的是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反馈的差异,下面再说一下不同类型的文本的课堂反馈的差异。于鹏老师在上学期的公开课讲的是《管仲列传》,因为是在北校区讲的,所以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没有听过。《管仲列传》是一篇仅有500字的文言文。语文老师都知道,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文言知识,而难点之一就是文和言的比例调和。于鹏老师的这节课,在让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结构、人物性格和思想价值等文的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在对文言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后,用09年天津高考文言文翻译作为课堂反馈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验,因此整堂课不仅做到了文言并举,而且课堂反馈也非常自然顺畅。再加上于鹏老师那飘逸俊朗的板书和文人风度,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史记》的魅力,也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类似于诗歌新授课这样的课型就不需要进行课堂反馈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理解,就等于将课堂反馈理解得太狭隘了。课堂反馈不应该仅仅是当堂检测,这只是有形的课堂反馈。我认为,它还应该有无形的课堂反馈,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问答行为。这个思考还不成熟,所以我暂且先起这样一个名字。既然是这样,那么反馈的时机就不再仅仅限制在知识点的讲解完成之后,任何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都是反馈的时机,也都是在进行反馈。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解一篇新的课文,初读进行总体把握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那么有的学生完成得很好,而有的学生要么分错段落,要么概括表述不到位,而这些表现恰恰就暴露出了学生文章看不懂、概括能力欠缺等问题,你能说这种课堂行为就不是课堂反馈吗?这恰恰就是最直观最基础的反馈。所以我认为,反馈不应该有时间节点和形式的局限,而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设计合理的反馈,更应该在完成为保障课堂内容的完整性而设置的预设反馈外,注重课堂中的随机反馈。

以“问题立教问题导学”理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至今,我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开展了很多现场教学实践,确实受益匪浅,但是许多问题也在不断实践中显现,唯有不断思索改进,我们的教学改革才是长远的,有效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几年我参加了校内校外一些讲课赛,每次准备时都在挖空心思想花样,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课堂热闹不意味着这堂课就是效果好的课,外行人看热闹,而在内行人眼里也许就是假大空。真正的好课还是要回到知识本身,教材本身。所以,任何教育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我们潜心钻研教材,这才是我们的立业之本。

再次感谢年级对我这篇大白话的充分信任。 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20篇:五环节问题导学式”

提升民主导学环节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在一案三步七环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如何提升民主导学环节教学质量,成为了教师教学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则从民主导学三个环节,探讨了如何提升民主导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出示任务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任何人或物都不能代替的;教师教的实质是指导、组织、帮助、影响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意思[1]。一个民主的课堂是改革的大势所趋。那么,如何有效的提升民主导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下面,对“民主导学环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作以简要剖析。

一、出示任务。

1、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2]因此,课堂上,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简明扼要的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及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学什么”及“为什么学”。

2、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在教师吃透《课程标准》、教材及明了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也可以是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的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解决学生认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攀登山峰的路标,它给学生指明了自学的方向,即问题引路,定向导学。

3、提出自学的问题后,教师就要通过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学”、“学到什么程度”及“怎么检查评价”等。指导时,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无法通过自学了解的有关背景性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地理知识等也可作简要讲述。只引导,而不讲问题本身是“学前讲”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是一个明显的教学阶段,既不能三言两语,也不能没完没了,针对性要强,要对路子。

二、自主学习。

1、“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尝试活动[3]。自主尝试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老师指导的学法,通过自学掌握新知,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就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巡回走动,通过观察、倾听、交谈等方法,积极主动地了解学情,边观察边自我判断,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指导的学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一听学生的讨论、发言、朗读,为下一步的研讨指导做好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语言不宜太多,声音不宜太大,不要没完没了地提醒学生注意这,注意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二是不要在学法指导完后,立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教师要注意创设多种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努力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转换角色中学、在求异中学、在研讨中学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学生学习常规,如先预习后上课,先独思后讨论,先复习后作业,作业后要改错,先自改后互改,学习后要总结,先自结后交流等,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三、展示交流。

1、“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4],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是充分发挥班集体整体学习效应的必要形式。其目的就是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渐渐暴露出来,这就需要合作学习,通过相互研讨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流程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展示交流”阶段。

2、展示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是:二人合作、多人合作(也可称为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要适时地参与到研讨交流活动中去,询问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难处、学习体会,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轻言细语的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等的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教师和学生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共性问题,全体指导;个性问题,个别指导。指导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学重点处、知识难懂处、概念模糊处、应用易错处、思维障碍处、学习忽略处、新旧联系处等。教师应集中精力和时间指导重点指导对象(一般为后进生)。

3、展示交流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指示方法后,前后或左右的学生立即组织讨论,这是形式主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是否引导或组织学生讨论,是由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定的。已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学生可不参与讨论而继续学习。

(3)展示交流阶段的时间可长可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问题少、简单,合作、交流的时间就短一些;问题难、量大,合作、交流的时间就长一些。交流时,要轻言细语,以不影响第三者学习为宜。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堂上轻言细语说话的习惯。

(4)只要学生是为了学习,教师不必要对课堂纪律作统一要求。正常情况是:一开始,课堂上比较安静,过一会儿,逐渐听到一些同学小声的议论,课堂上不太安静,以后又逐渐安静。“安静―不太安静―渐渐安静”应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正常现象。

(5)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注意及时发现共性问题,以适时地对全班学生进行全体指导,不要只做微观的个别指导,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想要提升民主导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就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层层把关,充分研究教材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并注意时间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注[1] 《异步教育学》 黎世法著 注[2] 《洋思经验—素质教育的成功实践》 戴宗著 注[3] 《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著 注[4] 《学记》 乐正克著

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