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2 07:57:42 来源:企业文化建设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提升战斗力,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对发展企业,造福员工有重大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管理文化,培育企业文化,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手段。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建设或提升企业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和最全面的手段,更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在新形式下,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资本、人才、技术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素质和企业文化实力的竞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文化不仅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而且可能阻碍企业的生产经管和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没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们没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企业文化与业绩没有直接的关系,与其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目前多数企业更加关心的问题是企业生存和如何突破发展瓶颈,追求的是企业短期的利益和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增长或发展往往表现为隐性的、长期的推动作用,因此,部分企业没有耐心去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从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中引进来的。很多企业根本没有搞清楚企业文化真正的涵义和作用,不懂得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也不懂得企业文化应该符合时代特点和背景,就依葫芦画瓢地把国外或其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搬来,不进行任何调整和创新,结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的历史和现状,由于“水土不服”而导致企业文化不仅不能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经营业绩起推动作用,反而起了阻碍作用。

2、企业文化只体现少数人的价值观,难以在企业内开展与传播

普遍企业存在这个问题,有很多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只体现少数人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是要消亡的,而只有企业全体员工上下共同执行才能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之所以难以在企业内开展和传播主要涉及到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有效执行和下属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准确理解,企业文化没有落实到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低层员工工作行为,甚至是生活习惯的企业文化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要使企业文化得到执行,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执行,必须寻找文化载体,从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处处、时时的体现企业文化,这一点是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由于下属职工的素质水平有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更不要说能有效的执行。真正出色的企业家必定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旗手,企业领导人要义不容辞地当好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教者,因此,除了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之外,还要指引员工理解和执行企业文化。

3、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的一种“软实力”①,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如果不全面地对它进行认识和理解,不仅不能正常发挥它在企业中的作用,而且可能会造成一些误导。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对企业文化认识片面甚至错误。如: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没什么实际的作用,没有企业文化,企业也一样地生产经营,甚至还批判那些对企业文化持肯定态度的人,说他们是虚张声势;也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企业领导的文化,他们或者认为企业文化只需要领导去运用,或者认为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搞一些文娱活动,与其他的生产经营没有任何关系等等,这都是对企业文化本身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的表现,所以在很多企业内部,企业文化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

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成不变,但企业文化的一些最本质、灵魂性的东西是不宜随便更改的,除非出现严重的问题。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变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理念、文化制度以及文化执行方式等。不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所以一开始为了眼前利益确实花了不少心思赶个“时髦”建立了比较好的企业文化,但是建设完之后,就把精力做① 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 软实力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前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于 1990 年提出的。奈认为,美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中利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就企业和品牌而言,同样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到其他的生产经营方面了,忽视企业文化要随着周围的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作一定程度的修正这些后期的维护工作了,企业文化就变得僵化了。

5、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战略系统性

不少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没有系统地战略地进行,而是非常随意地根据临时需要来建设,致使有的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只表现在制度上,没有理念的灌输;有的企业文化只重视物质层次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需求;还有的企业只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轻视人本管理等等,如此这样,让企业文化缺乏统一协调和系统管理。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议的思考

1、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

经营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是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手段,对企业经营的方向、价值、目的、方式等所作的原则性指导,体现的是一种高层次、高格调的经营哲学、经营观念、经营手段。企业的领导都要抓好经营文化建设,要树立经营的本质是造福社会,利润是对企业造福社会的报酬,经营是为了大家,企业经营是大家的事这样一种经营哲学思想,积极探索增加企业经营方法的文化因素,运用文化手段,以大众为经营对象,坚持保持经营服务的适销对路,注重规模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优质的服务,关注政治、社会环境对经营的影响,借助新闻媒介开辟经营道路。企业一切活动最终目的都是向社会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的好坏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以优质环境为条件,以提高信誉为根本,认真组织实施“用户满意工程”,要注重规范服务,塑造企业形象。成立业务发展研究机构,具体研究市场开发、业务宣传、产品包装、如何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问题,为领导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为基层研究营销对策当好参谋。企业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模式,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内外环境,每个企业有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和经管目标,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形似”效仿,而应该是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因素,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能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企业文化。

2、培育企业精神,从思想教育入手,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员工群体所共有的价值信条、精神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体现着企业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企业之魂。企业要按照自己行业的特点,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提出本公司的企业精神,并进行提炼、培育,使之成为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创造辉煌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源泉。要采取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宣传先进典型与鞭策批评后进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对员工进行“三个代表”和科学文化、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与信念、期望和追求、传统习惯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习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其核心是价值观。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的。企业文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企业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就要求建设与该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广泛宣传,不仅要企业的每个员工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所有内涵,正确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和地位,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参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4、对企业文化作长远规划并动态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价直理念和行为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订的。所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同时也应该与时俱进,打破稳定性所导致的“习惯陷阱”以创新应对变化,以创新促进发展。否则,企业文化就成了一潭死水,没有生命力。

企业文化具有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相应地修订不同的企业文化。党的“十六”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主题,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紧跟这个发展主题,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不断延伸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当代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本思想为导向,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人的情感、人的要求、人的活动、人的能动性、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人翁精神、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等等。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的建设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科学发展观的路径是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现代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进入至生态文明更高阶段的历史步伐的准确反映,所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行生态化的转向,即要使生态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主题、新内容,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生态责任是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科技日新月异。所以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要转化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学习灌输、日常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同时通过学习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激发其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

5、准确企业文化定位

准确定位是成功构建优秀文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何做到准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与企业远景目标、管理制度相互融合。企业文化应该为企业远景目标的实现而构建的,所以应该为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文化,同时也不能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然而不管目标还是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时,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远景目标、管理制度相互融合,才能确保 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2)寻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 。企业文化可以从公司的使命、远景、价值观、企业的传统、名人等方面寻找切入点。这些也是企业定位的方向。下面几个从价值观寻找企业文化切入点的实例:同样是沐浴露,舒肤佳能“有效去除细菌”,六神代表的是“草本精华,凉爽、夏天使用最好”;同样是名车,宝马是“驾驶的乐趣”,沃尔沃定位于“安全”。因为有了自己清晰的核心价值与个性,这些金字招牌各自拥立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在各自的领域内占据最高的份额。

(3) 明确企业文化的主题。 品牌切入点找到以后,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是用什么主题来表达企业文化的内涵。这个主题要与品牌属性相兼容,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如万宝路香烟的口味属于浓烈刺激型,所以选择采用西部牛仔的主题来表达其粗犷、男子汉气概的企业文化内涵。

四、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方因素,集合多方资源,注入多方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延伸与扩展,带给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一种美的愉悦与享受。而且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演进,企业文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这些变化,因循守旧的文化也不是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要想占有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就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做出精辟的阐述:“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推荐第2篇: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全球经贸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经济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打击,许多的企业在这场危机中破产,还有些企业也是岌岌可危。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只有拥有健康向上、方向明确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能够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拥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对我国的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导向作用。 关键字: 企业文化 建设 问题 现状 对策分析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以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定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对企业全体员工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从内涵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在具备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以人为本,以制度为约束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集经营理念、经营战略、道德规范、品牌建设、发展目标等为一体的核心力量。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本文只讨论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地作用:第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带动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第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发展;第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效应;第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在强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几十年来,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注重树立和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例如,许多企业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将一些名人名言挂在企业的某个地方,当作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这样一种树立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是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些企业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真正影响企业运作的精神准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它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改变。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寸步难行。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管理充分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进程来看,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重头戏,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但是,在国内很多的企业只注重企业管理中的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管理,使得一些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例如,近期国内出现的“毒胶囊”事件,一些黑心的医药企业至人们的生死与不顾,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管理。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给予企业员工人本关怀,企业员工是为企业带来利润的生产者,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企业管理者对他们的人本关怀,那么他们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而且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使人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也能够让他的工作热情高涨。但是,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管理者单纯为了企业的利益,让员工超负荷的工作却又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些企业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使员工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三、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出如下对策:

(一)、积极树立和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

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都有着自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例如,Intel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所谓核心,就是指最重要的关键理念,数量不会太多,通常是五到六条。树立和培养自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二)、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但也是企业管理最根本的要求。国内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对企业文化进行科学的管理,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带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带动企业大发展。

(三)、企业要以人为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就是这种水与舟的关系。所以说,企业需要依靠员工来为其创造财富,需要员工来帮助企业发展,就必须要给员工更多的人本关怀,让他们愿意为企业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帮助。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内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找准方向,放眼未来,全心全力的建设出适合自身发展、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丽,宁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1.[2] 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3] 阳礼泉,等.企业文化的力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

推荐第3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姓 名

姜 向 考 籍 号 010408101796 专业、年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13467907451 指 导 教师

彭道林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2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2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3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4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5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5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6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6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7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8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1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与对策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开展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或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收集民情民意,调研论证,研究分析,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若干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当地政府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实情,拿出有效解决和应对方案。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切不可谋求一时的成效而牺牲环境,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统筹兼顾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起步,但走过了一段弯路。当前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推动,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道路。然而,在实施惠农政策的同时,也存在和产生了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主要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1、为谋求发展导致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虽然落后于城市,但从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地区。以森林、河流、山脉为特征的自然资源,构成了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气候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所在。一些农村地区尽管贫困,但当地农民依靠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产生了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强调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导致森林、矿藏、水等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对资源消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规模修建农村公路和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既侵蚀占用大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又因大量用水、伐木、排污,而消耗、损毁自然资源,使农村地区山林、河流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或污染,地表地貌和植被状况补改变,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但由于农村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对未来的环境治理埋下隐患。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和政府,为了当前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不惜破坏环境,违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行引进污染型企业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剧了环境破坏的进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2、以工补农的现象严重,导致城乡之间统筹互动不够密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的必然要求。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相对于通过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通过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导向而言的。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坚持“多

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新农村,只是给农村发展提供一种外在推动力,“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这种支持政策得到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强调“以工补农”这种输血的作用,更要致力于发挥农村的造血功能,同时,还要把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二者的互动作用。当前,党和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对“三农”问题予以特殊关注,强调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政策,不断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然而,从理论认识和已经实施的政策来看,十六大以来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更多地倾向于“补农”,单向地以城带乡,对于如何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作用、如何发挥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保障作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为城市开拓市场、如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等,缺少探索和措施。特别是在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上,过分地夸大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缺少重视,对一些极为严重的倾向性问题甚至十分忽视。例如,对于居民收入距问题和贫困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党委、政府只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贫困问题予以较多关注,对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则重视不够,实际上,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时甚至超过了城乡差距的程度,部分城镇居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死不起人的现象,在城镇居民中同样存在。如果过于倾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忽视农村的自我发展和对城市、工业的促进作用,忽视城市突出问题的解决,必然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3、缺少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太过强调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激发出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才能使新农村建设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保护农民利益和向农民让利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农民的义务工、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如农机具、良种等予以补贴或限制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规定了征地补偿的最低标准和失地农民保障措施,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支持。然而,由于在宣

传和政策导向上,过于强调保护农民权益不受侵害,而使农民对应尽的义务缺少责任意识,进一步削弱了农民的集体责任感,对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对应由乡村集体组织承担的责任,拒绝履行相应义务。实行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政策以来,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乡村组织的号召力减弱,农民与乡村组织的联系更加松散。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置法律法规和政策于不顾,在修路、修桥、征地、拆迁等涉及农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或者向乡村组织提出无理要求,或者设置障碍进行阻挠。一旦出现农民上访情况,无论农民正确与否,县乡党政组织和相关领导干部都要因此而受到责罚,增加了县乡干部的工作难度。特别是对农民与乡村组织之间因土地承包、征占地补偿、税费收缴等事项而产生的债务问题,各级组织因害怕触动“侵犯农民权益”这个“高压线”,或者拖延处理,或者只顾及农民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由此产生农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既难以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也难以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作用。

4、过分重视典型的带动模式,导致产生形式主义和形成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一些地区特别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省市县,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时机,对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然而,由于各地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形式多样,确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如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各地坚持了“试点先行、典型带动”的原则,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并规定了试点的具体标准,力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从已经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来看,这些试点工作都不同程度地或者出现了形式主义的问题,或者是即使成功,也不具有推广价值。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形式,偏离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根本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试点而在短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一些试点乡村脱离这些本质要求于不顾,而在“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这些容易看得到成果的地方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刷新一些标语,提出一些口号,新盖一些院落,新上一些设施,新修一些道路,等等,为了强调感观效果,脱离农村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强制要求农民翻新墙院、栽花种草、整修村屯道路,重视改善外观形象,而忽视改善农民生活的需要,形成一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二是试点成效以集中投入为前提,试点经验难以推广。凡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地区,都不仅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村,而且,省、市、县、乡四级党政组织都集中财力予以投入和保障,对一些重大问题予以政策的特殊支持,依靠这些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立起诸如“小康村”等新农村典型,不能也不可能全面推广,因而,失去了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典型带动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决非偶然,既有农村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有随着新农村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它实际也表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在新农村试点的建设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总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利于后一步全面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当前的试点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拨点钱修水库、建公路、修房屋,搞点基础设施建设就完事。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一是急于求成。某些村脱离本村实际,对制定规划、解决问题、完善措施等研究不够,重建设、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仿佛新农村建设已经建成。二是“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村干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更没有尊重群众意愿,选择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资金拮据的情况下,如本来村里基础设施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源的保证问题,但还是坚持“四通四改”没有结合本村实际。三是忽视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改善。四是想办法要钱。为争项目、争资金,“哪里简单抓哪里”,“哪里领导重视就搞哪里。”

2、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滞后。从试点村的建设情况看,村庄的

规划落后,有的村庄没有规划。即便有些村庄已经编制了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如新修的路只能行人,不能走车。从目前的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看,是一个村一个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不仅使得本来不足的资金分散,缺乏整体效应,而且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最终造成浪费。实事求是的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效益战略的逐步实施,“今天的建设成绩可能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

3、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妇女较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守住自己承包的土地,这些人很难担负起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情况。导致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更有甚者,对建设成果不对自己“胃口”或多少影响自己方便的,竟然恶意破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重要举措的集成,也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过程,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组织这些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科学规划,没有科学规划坚决不建设,不求短效,注重千载,要充分保护环境,合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新农村建设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广大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载体,尽可能保持农村原生态,不要过多发展污染大的工业企业,要丰富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使广大农民在享受经济发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精神生活的快乐。我们的领导不要过于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欲速则不达。新农村要将道路交通网、供排水网、电力输

送网、信息传输网、新型能源等科学实施;要将民主管理深入人心,要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道路漫长而遥远。所谓好事多谋,切忌将农村变成新的城市,要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被誉为“天大第一村”的华西村、“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京郊首富”韩村河等明星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村发展快,全靠党员带”。这些村普遍有“三个好”: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战斗堡垒”,有一支好党员队伍。他们的经

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的瓶颈制约就是资金不足,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以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而新的收入来源———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村级正常运转和村干部误工补贴都不够,根本就拿不出钱来兴办村级公益事业了。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作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就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占到财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达一半以上。有些县、市财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60—70%来自出让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4、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

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新农村的建设总要面临各种障碍和难题,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均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等的发生理应在预料之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主题农民的积极参与。

推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弄明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卫兴华,国民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3]光明网:http//www.daodoc.com/content/node-6150.htm-23k.[4]广西农业信息网:http//www.daodoc.com/special/list-17- [5]张绪昌、丁俊发主编.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 [6]金盛先著,农村经济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李昌平,《当今“三农”存在大忧》

[8]胡锦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文件

[9]王习明,《近年来中国农民组织建设问题述评》, 《中国政治》2006年第1期.[10]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刘伯龙,《当代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彭道林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彭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彭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彭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姚宇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祝福所有的同学,年轻的伙伴们幸福,快乐!

推荐第4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剖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龙国平原创 | 2009-03-20 09:51 |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企业文化 对策 难题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还依然不容乐观,那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何在?那就公司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使其永续经营的动力源泉。

那什么是企业文化?我国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当今有多不同的说法,如公司企业文化时招牌,公司文化是刊物,公司文化是思想工作,公司文化是风俗和氛围等各种说法。其中一种较为大家所接受且较为全面的说法是:公司文化是企业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员工品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作风、礼仪庆典、社会形象、信誉形象等。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员工的意识集,是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一个真正地符合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建立就显得更为的艰难,要全方位地深入地分析企业的特点,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绝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反而阻碍企业的发展。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企业主应该对本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有所规划。并且这种规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绝不能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同时,要就规划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广泛听取和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员工地沟通了解员工地心理和生产中存在地问题,并着手解决相关问题,使员工对企业地发展有一种认同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

企业主不能急功近利,采取走形式的方法。建立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企业文化就是本企业的一个共同意识集即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观。但由于考虑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各自的差异性,其不仅表现在外貌和行为上,而且更表现在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上。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使其与某一特定的意识形态相符合是一件十分艰难和漫长的事(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希望通过几次与员工的沟通,开几次员工的娱乐大会或创办几期企业内部的刊物就能把企业文化就能建立起来,就能统一员工的意识。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建立了“企业文化”也是不可靠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文化首先就应该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不断的共同努力,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一种本企业的独特的共同意识即企业文化。

在建立企业文化之初,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防范风险的体系。中小企业由于其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其承担风险和突发问题的能力也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在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少数员工对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满产生消极怠工,员工对企业所确定的理念和宗旨不认同等问题。这是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可以避免企业主茫然不知所措使问题扩大化,或对企业文化的作用产生怀疑的态度而采取过激的方式。最后导致前期所做的努力不仅付诸东流,反而恶化了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

建立企业文化应注意不要忽视企业的生产绩效。如何处理建立企业文化与生产绩效之间的关系。二者从目的上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应采取适当的原则来处理二者的关系。即对生产绩效的考虑应适度,不能过多地考虑如何裁减员工地休闲时间但又要保证企业又足够地经济来源;对企业文化地建立也应适度,量力而行,这里指从经济上考虑,开展活动必须考虑企业地经济承受能力。

一个真正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企业文化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个符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2010年06月28日来源:中国管理网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文化作为有效管理工具为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所关注,成为近年来企业管理的一个时髦话题。尽管一些管理者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推广中屡屡败北而发出了“文化无用论”的基调,甚至把企业文化归类为“一种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但我们也依然看到很多精明的实干家们已经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中收获了丰硕果实。

总结了大量的企业案例,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并且可以通过不断建设得以改进或完善。那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无功而返,进而产生抱怨情绪的管理者往往是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陷入文化建设误区。现就企业文化建设中常见的几点问题总结如下:

一、文化建设脱离企业实际

很多企业家不了解员工,缺乏对管理的系统思考,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更是缺乏深入研究,看着别人企业文化做得漂亮,就东拼西抄搬来几句时髦的口号盲目推广,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匹配,脱离企业实际,其结果或者是文化形同虚设,没人理会,或者是文化与工作相冲突,非但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更甚者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每个企业所从事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人才结构不同,企业管理的理念不同,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必然有所不同。人云亦云的企业文化建设非但失去了企业的个性,有时还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尴尬。

二、手段单一,把宣传当成推广的全部

很多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才,不通晓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策略与方法,把宣传当成了唯一武器,铺天盖地到地宣传一通后,发现没有变化就偃旗息鼓,再无他法。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宣传、学习、考核、监督、激励等一系列动作

有效配合才能够有所成效。只取其一势必力量单薄而导致效果不足。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一直都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在大企业的阴影下,举步维艰。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都受到严峻的威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文章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中小企业为出发点,从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突破口入手,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阐述了中小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对策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已在一些中小企业初显规模: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概括出本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战略,并且开始采取措施,力求尽快的把它们变成全体职工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小企业,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扬弃,在中小企业文化上进行更新和深化,力求用崭新的中小企业意识来培育职工;一些新建的中小企业,更是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旗帜鲜明的提出本企业的经营哲学、发展战略、企业精神;特别是一些新兴的高技术中小企业,针对知识密集、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特点,普遍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视为中小企业的灵魂和生命。我国中小企业类别众多,各类不同的现有中小企业都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在这里只分析国有中小型和私营企业文化。

1、国有中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组织结构等级分明。等级是组织中各种关系的矩阵,在国有中小企业这样的社会群体中,一层层关系按等级排列起来便形成了国有中小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人与人之间被严格定位的称呼清楚的反映了国有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某人是否被称为“厂长”、“主任”、“书记”,还是“师傅”,这些都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而每个位置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现实中“尊重领导”往往培养了一种专制作风。一些领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待人处事盛气凌人,工作上缺乏民主作风,容不得不同意见。“尊重领导”的需要使得工人和领导各自安然接受自己的角色:领导决策,工人服从。

(2)行政管理官僚主义。层级和领导与工人的分工的不同造成了管理作风的官僚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情理法,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问题处理不按正常程序叫做“例外”,人员提升不按正常规定叫做“破格”。因此,国有中小企业中的管理实际上常常依靠的是传统文化中不成文的规则。所谓“公章不如熟面孔”,这种现象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削弱了规章制度的作用,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官僚作风也影响了上下两级的沟通,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也不能上传。厂级领导很少下车间,工人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是常事。

(3)人际关系以和为贵。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以往的职业终身制也促使人们十分注重搞好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在一部分职工中,尤其是中老年职工中很有影响。“和”是解决矛盾冲突的原则。“和为贵”的思想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但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会削弱规章制度的作用。从管理者和工人的角度看,和谐有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热情,但追求和谐的负面结果往往是追求平均主义,劳模轮流当,奖惩不明,好坏不分,人与人之间无原则的迁就,大家只追求结果的均等,而不讲贡献的大

小,拿原则作交易,这严重影响了好的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打破无原则的人际关系,将是国有中小企业文化重塑的重要内容。

2、私营中小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1)多向作用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中小企业文化的核心。私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就在于获取利润。这种价值观决定了它在经营中具有很强的市场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风险观念、效益和效率观念,以及为了实现利润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同时,私营中小企业主将合理合法的灵活变通的经营策略、经营手段与行贿送礼、腐蚀拉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甚至非法的经营手段融合运用,却有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原则,败坏着社会的风气。这种多向作用的中小企业文化,呈现不定型的动态,急需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

(2)多元化的人际关系。中小企业主和职工之间既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又是“老板与伙计”。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使得私营中小企业文化中的群体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元化的状态:利益与共形成平等合作的气氛;存在或强或弱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且有强烈的血缘观念、地区意识、裙带关系;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中小企业主很少考虑下级和工人的意见,辞退工人简便,进出自由度大。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反映了私营中小企业同时兼容了家族观念和地区意识,追求利润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平等原则,中小企业文化呈现着混合色彩。

(3)双面刃的组织结构。私营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特征主要有:企业机构精干,管理层次单一,脱产人员少,中小企业主集权管理,办事效率高,风险系数也高,同时,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易发生侵犯职工权利、伤害社会效益的反文化行为。同时,这类中小企业文化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层次差距大、自控能力差、不规范性强等特点。

二、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中小企业文化己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但我国在中小企业文化上的自觉建设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中小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中小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受到来自各方面复杂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的完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加上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原因,要构建我国的中小企业文化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我们面对较大的困境,难点颇多。

1、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影响

一位文化研究者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这些“包袱”主要有如下一些惰性思想的影响:存在“大一统观”思想与实行行政化管理,自从秦始皇建立起高度统一的这样集权国家以后,“大一统”的幽灵便在华夏大地徘徊了两千余年,整个社会围绕政治轴心运转,即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观念非但没有绝迹,而且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由于管理模式上的“大而全”、“小而全”,使中小企业患有各种常见病:如中小企业内部各种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手续繁多,信息流通慢;在思维方式上,一味强调“尊经”、“尊圣”、“法古’,而忽视个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发挥和多样化的追求,造成死板僵化的文化格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宗法思想对中小企业文化的渗透之深,影响之大越来越明显的成为中小企业现代化的阻碍力量。上述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中,到处可见到其影子,对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的进步产生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制度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研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缺少系统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以至在构建中小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有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文化的认识失之过宽,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认为在现阶段还不宜推广;有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文化的认识又失之过窄,认为增设文化设施,开展文体活动就是中小企业文化,于是热衷于办剧团、成立运动会等等;也有的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看得过于简单,认为提出几句响亮的口号作为中小企业精神,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行了,满足于表面文章,不愿花大力气,下苦工夫。这也是目前重塑中小企业文化必然遇到的问题。传统文化过于重视人伦关系,也造就了我国中小企业文化严重轻视法制的缺陷,在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人说了算的非制度化现象相当普遍。

3、领导者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从体制外到体制内逐渐发展壮大,向社会证实了他们的能力、魄力、胆识和才气,并有了今天在国民经济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家所处的体制背景、政策环境、机会与挑战各不相同,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素质也差异万千,但纵观他们的创业历程,却可以从中寻出许多共同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使得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企业界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然而另一方面这个企业家群体却仍然不够成熟,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成为我国企业界的一大特征。很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家业绩曾经无比辉煌,后来却日渐陨落,在为他们扼腕痛惜之余,我们也发现固然影响企业的成败有很多因素,甚至是很偶然的因素,但中小企业家们自身的某些特点却也是导致中小企业创业者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三、建立中小企业文化的对策与措施

1、吸收传统企业文化精华

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主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现代中小企业的价值观应是义利并重,守义取利,即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益或追求利益最大化。前者是对中小企业“义”的基本要求,后者则是利的集中体现,二者的统一则是现代中小企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经营方针采取“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即通过树立“诚信无欺”的经营信誉来赢得顾客,以“薄利多销”来增加利润。“诚信为本”的中小企业信念也可以被视为中国传统中小企业道德的核心。传统的中小企业信念体现在中小企业道德行为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中小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中小企业行为准则。价实,是说商品价格,历代把“口不二价”作为经营者之美德。货真,是说商品质量,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量足,是说商品的计量足,这是经商者的美德。守义,是谈经商作风,也是一种中小企业风尚。

2、追求中小企业崇高目标,实现中小企业价值

许多中小企业在确立中小企业目标时把矛头对准竞争对手,争取成为行业中的龙头老大。然而,如果目标只限于击败对手,仅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因为一旦目标达成了,心态就会转为保持现在第一的地位便可。这种只想保持第一的心态难以唤起建立新目标的创造力和热情。真正的中小企业家比较在意自己内心对“卓越”所定义的标准,而不是“击败其他所有的对手”。

中小企业经营者不仅要确立中小企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组织上下都愿意为中小企业目标奉献力量,并让这样的努力持久不懈。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的工作是与这一崇高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中小企业的雄心是正当可行的,它不是公关惯用的华丽词藻,也不是鼓舞士气的夸大宣传。共同的目标会唤起人们的希望,工作也就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含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之中,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

3、造就中小企业家队伍

著名经济学家熊波特将市场经济看作是企业家经济,并认为企业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如果这一命题成立的话,我们当然也可以说,中小企业家是现代中小企业文化的主体。因为,现代中小企业制度及其效率能否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否在中小企业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中小企业文化。而中小企业家在中小企业文化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中小企业家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龙头,历史赋予当今中小企业家的任务,不仅是做创造物质财富的“发动机”,而且要做中小企业文化的开拓者,要善于运用文化手段去塑造中小企业形象。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要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改革,为中小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思强: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2(5).[2]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秦梦华: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构建方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2).

[4] 张毕西: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4(1).

1、叶军.外企风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P236-239

2、关鹏.名企管理模式[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2版:P120-166

3、李磊石.试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6(6):P20

推荐第5篇: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过于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略精神内涵。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有些企业从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拼搏”等,企业文化、“口号化”,或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表层的精神。第二,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和企业产品的文化品味。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第三,提高企业文化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其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文化的内涵也要反映出环境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对企业内部要保持较高的整合度,对外要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企业主导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改革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蕴藏和不断孕育企业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源泉,从而形成和提升企业文化竞争力。第四,提升企业文化中的

公益思想。笔者在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由五个方面的要素组成:企业环境,这是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因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构成的核心因素;英雄人物,他们将企业价值观人格化,为员工提供具体的楷模;礼节和仪式,即企业的日常惯例和常规,向员工们表明了所期望他们的行为模式;文化网络,即企业内部主要的“非正式”的联系手段,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传奇的“运载媒介”西方学者们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

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形式。对企业的价值与理念缺乏有效的认识的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不能形成文化长久推动力。第三,企业的建设脱离企业实际管理,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与企业现实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相对偏颇。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现实管理。第四,过于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作用。如有企业家喜欢孔子、老子、荀子、曾国藩等思想来管理企业,直接简单应用于企业,出现种种不适当。应该讲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直接应用不妥,因为环境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况且现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还较少,研究的成果多处于不成熟阶段。

推荐第6篇: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快,加上国家农机惠农政策的引导,一些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其中最具活力、最有前景、广大农民最愿意参与、最受欢迎的经营形式是农机合作社。但在其建设中也存在“发展慢”和“成长不良”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机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吉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农机合作社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农机合作社建设 问题 建议 对策

1 农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机合作社是农机户或农户联合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经营体。在其建设和发展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更有困难和问题。

1.1 农机合作社发展慢问题

1.1.1 “土地”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阻碍”

一方面表现为农民惜地,流转土地要价偏高。我省总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不完全,导致了农民不想流转、不敢流转土地的局面产生。另一方面,合作社担心合同不能如期履行、到期合同不能及时续签等问题存在,合作社在基础设施上不敢投入,导致田地整理、土壤改良、职业农民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解决。

1.1.2 “实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考验”

合作社流转集中土地,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机具购置、生产资料采购,人员杂费支出等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融资渠道,很难建立和发展起来。

1.1.3 “劳力”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扰”

目前现代农机装备及农业技术,急需要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化劳动力――职业农民,实际情况是这方面人才非常稀缺,急待培训培养。东北的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农忙时劳动力短缺,农闲时没有多少农活可干,合作社要想发展,必须找到合理途径和方法,调节用工的大体平衡,用相应的待遇聚拢一些人,最主要是开发一些不受季节影响的项目,如秸秆加工和转换等项目,让农闲季节的人们有活干,进一步聚拢职业农民,解决困扰合作社发展劳动力短缺这一难题。

1.1.4 “新机械、新技术”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最大苦恼”

现有农机推广队伍实力不强。当前农机推广人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从主观上讲,由于受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影响,有专业素质、爱岗敬业的老同志逐渐年龄老化、技能退化、敬业弱化等待退出舞台;新生的专业技能人员受编制限制很难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原有在岗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导致了推广工作在人员上存在许多问题。同时从客观上看,还存在推广经费和推广装备严重受限问题。

农民的认识和能力水平还很有限。当前我省农村的主要的经营形式还是农户的分散经营,很多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的老人和妇女进行,这部分群体文化水平低,观念保守,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能力有限,只有看到了实际效果才去接受,这些因素制约了新的适用的农机技术的推广。

农机合作社承载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运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合作社功能没有发育完全,自身发展建设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自身的角色定位还没有清晰,自身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2 农机合作社成长发展运营不良问题

(1)农业机械配套不科学。有些合作社贪多顾全,不分主次,盲目购置,浪费了资金,造成所购机具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为社会提供服务,机具闲置,导致收入降低,循环不畅,不能有效提供社会化服务。

(2)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问题。很多合作社在机械设备、“三库一间”等基础设备建设上不到位,导致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机械维修、更新跟不上,运转成本增加等等。

(3)管理上存在问题。有些合作社管理不依据“合作章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漏洞。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服务不到位,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没有实施统购,粮食也没有实现统销。农业产业链没有有效拓展,不能有效增加社员的收入,影响了社员合作的积极性。

(4)资金供应上存在问题。多数合作社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有的为了拓展业务和规模,举债投入,负债经营。

(5)盲目投资,不分主次。很多合作社盲目投资,主次不分,结果导致发展受限,个别合作社同时或陆续上多个农业项目,既争工又争钱,结果导致效益下滑,收入减少。

(6)缺乏熟练的农机技术人员。合作社缺少熟练的农机具操作人员,使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合作社农机具操作人员不稳定,培养培训难点多。

(7)空壳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很多地方只办工商执照,土地不流转,机械不购置,设施不建设,服务难提供的空壳合作社,没有相应的功能,不起任何作用。

2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农机合作社要推进发展,就必须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精准施策,共同发力,用改革发展的效力解决问题。

2.1 发展壮大我省现有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1]

(1)整合社会资源,需多方支持和扶持合作社发展。要在国家扶持政策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机具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要重点向合作社倾斜,并加大补贴补助额度,解决合作社启动前期资金不足问题。要在农村土地“三权”政策上做文章,加快推进落实土地“三权”工作,政府搭建平台为农民土地流转、融资、维权创造良好环境,依法解决诚信担保及纠纷问题。要在融资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本和融资资本,投向农村、农业。要在农机推广项目上做文章,让合作社承载新的推广项目,发挥推广功能,依靠他们的机具规模基础,做好先进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通过先进适用农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壮大实力。要在农业保险政策上做文章,尽量把合作社的耕地纳入到农业保险政策中来,通过国家政策性保险,为合作社保驾护航。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2)理顺合作社内部管理,让合作社实现发展自我。要不断的充实新机具、新技术,做引领科学种田的先锋,进一步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耕作新技术,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2],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合作社收入,增强生产实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要培养和笼络专业技术农民,提高自身本领,实现节本增效。要扩大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在完成自身农田作业的同时,还要为社会提供作业服务、跨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延伸农业生产各环节产业链,不断拓展粮食作物、秸秆等加工处理工作,让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从耕种收等环节延伸到粮食加工、秸秆无害化处理、农机运输,农田基本建设等领域。多渠道创收,多项目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科学管理,实现共赢,在按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办事、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时,重点把握好四个关:首先在农民入社关,要注意合作社结构的稳定性和科学性。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自然条件合理确定建社规模,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合理设计结构,吸纳的人员、土地、机具、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构成要相互协调;创建之初,土地、机具要有一定的规模,最好土地集中连片,土地规模应达到500亩以上,机具在30台套以上,为社会提供服务能力在3000亩以上,流动资金充足。其次要把好服务关。在服务环节上要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统购统销,多方增加收入。第三要把好作业统筹协调关。合作社内部农业生产要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争取社会服务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第四要把好利益分配关。要注重利益分配的科学性。探索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充分考虑入社农户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入股,都能在留足合作社发展基金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经营效益,通过利益机制,调动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

2.2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在我省只有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快速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1)培训对象的选择:一是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观念,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熟悉农村、农业环境[3],有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经历。二是上学返乡的高职、高中、技校、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这一群体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知识有文化,同时有很强的创业愿望和热情,有很强的开拓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农机手。这一群体由于最早使用农业机械,从农业机械中收益最大,他们是引领中国农村经济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懂农艺,会操作农业机械,一些有远见、会管理的农机手发展成为农机大户、合作社、农场等经营组织的负责人,已具备现代职业农民基本条件。

(2)培训方式:一是政府机构培训。农机农业相关培训部门,应采用集中培训、上门培训、田间实地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二是利用新媒体培训。通过信息网络、电视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三是合作社内部培训,合作社对操作农机具的上岗人员进行相应的机具操作培训,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训锻炼。

2.3 鼓励合作社配套新型农业机械

(1)逐步淘汰马力小、技术落后的旧机具。目前一家一户农民采用小型拖拉机为依托的半机械化经营的家庭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地力,破坏了环境(玉米秸秆焚烧)。加之小马力机具性能差,技术含量低,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淘汰是历史的选择。

(2)鼓励合作社购买大中型新机具。土地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技术,离不开先进的大中型机械,靠传统的人力、畜力及小型落后的机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也需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才能引领农业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能解决怎样种好地问题。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鼓励合作社提高认识,科学购置新机具的同时,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国家的机具购置补贴、新技术推广补助、推广项目扶持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让他们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壮大自己,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2.4 多措并举,适度集中土地,为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土地集中流转要尊重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适时参与、自愿流转,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1)探索换地模式。可在不流转农民经营权的前提下,让农户互换土地,实现连片经营。

(2)转租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连片、打破地界,集约化经营土地。

(3)探索生产要素入股模式,把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机具、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建立合作社进行相应的土地集中经营。

2.5 改变土地经营模式引进耕作新技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县乡两级农机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瞄准农机合作社这个服务推广对象。向他们不失时机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他们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目前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重点向他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及土地深松深耕,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保护耕地、恢复和培育地力,更好地保护好环境。通过模式和方式的转变,使他们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实现生产减少损失、节本增效的经营目标。

2.6 用市场拉力,加大推广工作力度

目前,不具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还很弱小,处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强阶段,他们渴望新技术、新模式、新劳力、新信息的支撑和牵引,对推广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灌输引导,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落实扶持政策,一旦他们发展壮大起来,就会优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资源配置,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到了利益,其他农民会跟踪效仿,合作社的发展还会为农机技术推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会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变。因此,各地区要在推进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任务,建设新型服务体系刻不容缓,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及市场运行的手段,积极推进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26

[2]张东爽.“三化”统筹背景下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腾川碧.我国农业环境法制建设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推荐第7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也应当

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目前村民自治在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

1、观念意识上的阻碍。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习惯于对清官式政治的渴求,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也就是说,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口数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发候选人推荐票却寥寥无几,要么由乡镇提名推荐,要么在党支部做了动员工作后才能收到推荐票,村民往往显得很被动。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是一包烟、一瓶油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识的影响,推选出的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干事创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胜任村委会工作要求。有的村子之所以连续多次选举失败,成为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造成的。还有一些村民要求政府先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问题和土地征用后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提出发给误工补贴,才愿意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2、村级负债过重困扰村民自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序的增长,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渐渐成为“空壳村”,平时花钱只有向群众伸手;加之前几年有些村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大大超越了村里的承受能力,有的到处借款,搞种种达标升级,建教学楼,修路建桥;又加之借款高利息、村干部大吃大喝违规开支及垫付少数农户拖欠的农业税费等原因,造成村级债台高筑,这一恶性“肿瘤”,令许多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谈虎色变,为之担忧!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尽管采用了一些积极消化村级债务的具体措施,但至今村级债务沉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村级债务矛盾日显凸出,不少村干部多年拿不到工资,终年债务缠身,整天躲债;有的村干部顶风冒险,哪里钱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有不少村干部欲甩担子;因债务诱发恶性事件发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思路、无决心;有的村仅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支撑着村级的工作;相当的村存在“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村级负债严重困扰着村民自治。

3、村委会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委会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委会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委会干部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竞选时作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答应村民免交水电费、农业税等,但这些村干部自身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因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三是一些人竞选村委会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报复人,这样的村委会干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一些村委干部不服从村支部的领导,村两委工作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相互拆台、猜疑,各拉一派,在群众中失去威信。五是村委干部任期短,人事变动太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村委干部也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一些村干部反映,换届选举的当年,一方面要组织选举,另一方面要完成新老交接,无法正常工作;换届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要

认真准备下届的选举,这时候一方面无心工作,另一方面害怕工作太认真,影响自己的竞选,因此,村委的正常工作实际只有一年。这固然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有关,但也证明延长任期更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六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委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4、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

、不完善。当前,村民自治有关法律规定太原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界定,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竞选,没有明确规定。在违法行为的处理上,无后续手段。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没有规定法律的追诉时限;对于怎样保障村民的权利,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个别村民不执行怎么办,执法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执法主体的层级规范管理等等问题,村委会组织法均未涉及,还存在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

5、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村民自治规定的“四个民主”,只实现了民主选举一个民主,其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存在不到位、走过场、流于形式现象,这是导致一些村民上访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集体资产的拍卖等问题上,按理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一些村委就是不组织村民,不召开会议,搞暗箱操作,对不召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负什么样的责任,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导致村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其他如村民提议罢免村主任、咨询村财务等要求,一般也很难实现。

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自治,不是实行不实行的问题,也不是实行多久的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深入贯彻、完善提高的问题。针对当前村民自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要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解决村民自治的难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它对于农村普及民主意识,推进我国民主化有重要的作用,要摒弃“权大于法”的思想,提高依法治村的自觉性。乡村干部要正确理解村民自治的含义,切实转变自已的思想和观念,转换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将权利还给农民,让农民参于民主治村,焕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变村务少数村干部督办为农民大多数人帮助办的局面。市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特别是人大、组织及民政部门更要根据《组织法》和《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履行好自已的职责,一是将村民自治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用好用足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自治体制,并监督有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实施落实《组织法》。二是搞好调查研究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基层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抓典型带动一般。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阻挠、破坏自治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批评教育直至依法惩处。四是发现、培养民主自治活动中的人才和干部,不拘一格,依法加以提拔重用。同时,切实加强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好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本法在所属辖区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2、宣传工作要到位。要继续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自治的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树立当家做主的责任感,逐步肃清头脑中人治思想的残余影响。要让村民清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使村民成为监督村民自治工作是否依法进行的直接当事人。

3、把好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关,不断推进依法治村。充分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当成为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担负起组织选举的重任。县、乡、村三级选举机构要严格把关,制定好村委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候选人依法予以取消。地方党组织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选举过程中要自始自终遵循“直接选举、差额选举、普遍参与、无记名投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确保法律政策赋予农民的民主权利一点都不截留,法律政策规定的民主程序一步都不能疏漏。一定要让村民选出的村官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带头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表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锋,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4、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大力宣传村委会组织法,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引导农牧民破除自然经济和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学、效益、创新等现代意识,使之逐步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变“要我自治”为“我要自治”,成长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

5、加快经济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农村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农村经济建设,则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可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地区经济基础,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为村民自治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6、正确认识村民自治,切实转变工作方法。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学会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看待开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更要看到村民自治这项崭新的事业所焕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美好的民主前景,看到它对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当官管民”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发挥好法律赋予的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

7、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村民自治是九亿农民广泛参与的一项基层民主活动,要使亿万农民共同进行协调有效的社会参与,必须有完善、规范、稳定的法律体系。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地方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地方性法规和规则的制定方面:一是要有突破性,还要符合当地实际。二是尝试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和村委会“委托审计”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和专业审计制度。三是建议对目前争议较大的“村民资格”的界定、罢免程序、违法现象纠错等问题可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适时修改村委会组织法或在地方立法时对有关问题予以明确。四是加强干部培训力度,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五是建议将村级民主权利纳入国家司法调节范围之内,确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8、依法规范宗族、家族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对宗族、家族干预村民自治问题一要坚持正面教育、疏导,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头脑,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群众合法的民主政治权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村民逐步树立科学、民主、法制的意识。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坚决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势力非法干预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体组织实践工作中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从制度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只有我们正确分析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把村民自治工作真正做好,才能进一步调动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荐第8篇: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初探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不断的努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突出了一定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普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文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国和日本以及西方的一些学者提出的,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经营观、信誉、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的 总和。作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长时间企业经营管理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开展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企业文化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的即物质上的,包括组织标志、工作环境、物质设施以及组织员工所创造的产品等;

2、制度文化,它主要以人的行为为组织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

3、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组织的精神文化是组织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道德等。企业文化的功能是间接地,但对企业的发展却是巨大的。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尽管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塑造,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重形式,轻核心文化建设。

一些企业热衷于“搞装演、置服装、喊口号”等形式文化的建设,对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对企业管理机制的内化却不重视,不能真正的从理念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共同积极性。不少企业管理者只注重制度、纪律、营业额、利润等硬项目,认为只要员工遵守厂纪厂规,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而对于以人为核心,以理性为特点的企业文化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可有可无。因而这些

1 管理者不注重从人的思想深处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丧失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良机。

2、重视领导者个人意志,轻视员工参与。

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上都是在没有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由领导者个人决定的。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是在贯彻执行领导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这种企业文化员工只能全盘接受,没有权利参与企业文化的制定。因此不可能发自内心自觉遵守。

3、忽视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

不少企业很崇尚国外的成功管理模式,但是在借鉴时忽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容性,反而弄巧成拙。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大搞企业文化,觉得自己也不能落后。于是大张旗鼓的搞企业文化,抄袭成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没有结合企业的历史演变,改革发展,没有仔细研究主要领导者的经营策略、管理模式、领导风格以及员工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只是简单的请一些管理专家来指导一番,就提出了与自己企业的宗旨、目标、大相径庭的口号,动辄“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最精、最优、最大、最强”。这些口号严重脱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和员工的思想实际,不仅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二)企业文化定位模糊。

1、企业文化政治化

有的企业完全以贯彻和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与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们的企业文化工作大多由政工部门负责。这就给广大员工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搞企业文化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他们的进一步管制。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一开始就产生抵触情绪。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制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起到了很重要的激励、约束作用。不少管理者认识到这一点但同时又夸大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企业文化就建设成功了。

2、企业文化口头话

一些企业从走廊到车间的墙上到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辞鲜明的口号。但这并不能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等,不能在员工中产生共鸣,不能取到凝聚力和向心力。

3、企业文化建设突击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不是在生产经营中慢慢熏陶自己的企业文化,而是临时抱佛脚。通过求助专门的企划机构,短时间内就提出了很响亮的文化理念、口号,印出了很漂亮的企业文化手册。看似效率很高,但这些理念、口号在员工看来都与自己关系不大,不能被认同。这对

2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是这些企业没有很好的处理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不注重生产经营活动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或为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或功利目的极强,企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4、企业文化的文体化

有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等,于是建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把文体活动当做硬性指标来完成。将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很多管理者看到了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员工的情操,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便片面的以开展企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来代替企业文化的建设。

5、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严重脱离实际

有的企业经营者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草拟一个规划,提几句标语口号,在报刊中开辟企业文化大家谈专栏,在电视上再搞企业文化知识大赛,就宣布自己的企业文化建成了,其实这都是一些形式而已。

6、热衷于制造公关事件

具体表现为人为策划有影响的事件,制造轰动效应,比如花钱请记者、作家写企业新闻,花钱请专家学者挖掘企业新闻事件,把平常的一件事非要找出特色来,弄到社会上去制造动静形成影响,进而大肆自我宣传,自我表扬。

(三)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利益

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存在一定的功利因素,不研究市场的变化规律,不主动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形象上下功夫。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产品推销似乎只是搞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经营业绩就会立刻攀升。出色的企业是靠用户和市场来看驱动的。

(四)重视模仿,轻视创新

个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缺乏个性正是我国企业的天生的弱点和缺陷。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许多企业都是“顾客是上帝,质量第一\"的口号。在企业精神方面,都写上”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几个字。一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的共同价值和精神信念,也让消费者很难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1、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从根本上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行动上以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标准,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

2、通过引进企业经理人提升企业家素质

借鉴西方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专业人士的注入势必给企业带来活力,打破企业承袭的家族式组织机构,完善组织构架,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塑造深厚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相关培训,提高其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企业领导这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着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因此企业领导着要深化对企业文化的重要认识,只有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想提高企业领导着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培育机制,成立专门权威的企业文化培训机构。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保障,培训机构要从精神的层面引导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价值理念,促进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创造企业新的价值理念,提高员工对理念的认同度,营造企业文化气氛。此外企业领导者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企业文化的先进代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

(三)培养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培育企业的价值观为重点。特别是培育能把企业、员工、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的价值观, 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要提炼企业价值观。树立企业共同价值观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借鉴和吸收国外成功企业的优秀文化,有意识的培养和提炼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2、要宣传企业价值观。如果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不能为员工所熟悉、接受和认可,那么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四)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在经营中培育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同时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无时无刻不体现出这种价值观念。这是一个长久互动的过程。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只能使企业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而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建设企业文化必须

4 立足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内容都必须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如何才能加强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之间的联系呢?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考虑其目标的统一性,即将企业文化的目标统一于企业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之中,紧紧围绕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例如: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出发点,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到名牌产品的创造的过程中。以高效管理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在企业管理中实施质量意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良好的质量和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

(五)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东西,是推动管理创新的一切动力。某种意义上他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渗透功能和约束功能。企业谋求长久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和企业内外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不能将企业文化孤立的进行。同时要把企业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总体的设计。能够使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文化得到不断的积累,避免企业因为领导者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另外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适合这个阶段的文化支撑和推动,能够为自己的企业相应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要从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误区,不断积累床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塑造出底蕴十足,魅力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六)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推出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适合发展需要。任何企业 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企业现状、员工构成、以及领导者的价值理念都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企 业文化必须在这些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定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很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经营理念和目标,进而形成口号。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使企业保持活力,才能发挥企业文化整合员工和企业理念的作用。

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的特征不仅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外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上。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研究企业历史,找出自己特色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使企业文化建设深深的扎根于这种传统之中。

2、要弄清企业现状,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找出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选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3、要标新立异,精心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这包括确立独具特色的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目标、企业形象等。

企业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实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同时突出企业文化的独具个性不能仅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形成阶段,而应该贯穿于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宣传和实践的全过程。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在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要培育适应时代、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实践活动中企业要逐步落实、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使之不断的适应发展需要,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他需要几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陈霞,《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2.《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马莉,《河北企业》,2010年9期 3.《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再认识》,陈红玉 ,《经济与管理》,2006年9期 4.《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汪晓民, 《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5.《西方企业文化》,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7 毕 业 论 文 成 绩 评 定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初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组长

年 月 日

总成绩 等级 答辩委员会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复审意见:

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推荐第9篇:当前县域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县域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惩防体系《实施纲要》,打造清明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县一级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并直接制约廉政文化成效的发挥,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解决。

一、当前县域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廉政文化建设理念模糊,认识上存在三大偏差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对它的概念与意义尚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在一些县直单位和乡镇调研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三种认识上的偏差。一是把廉政文化等同于廉政教育,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上党课、做报告、树典型\"等活动;二是把廉政文化建设的对象等同于领导干部,不少党员干部认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防止领导出问题,自己既不掌权,也不管钱,更不管人,想腐败也不可能,没有腐败的条件,在全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多余的\"形式主义\"、是\"领导生病,给群众吃药打针\"。三是把廉政文化等同于清官文化,一些地方正在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大都是以封建社会的\"清官\"作为廉政宣传的典型,古代清官成了今天廉政文化建设的形象代言人。认识理解上的偏差,反映出基层从干部到群众普遍存在廉政文化建设理念模糊不清的问题。

2、廉政文化处于社会文化边缘化地位,文化产品匮乏

文化产品是文化创造的结果,它包括文化精神产品和文化物质产品两种形式。前者不具有物质外形,直接体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并作为人的文化素质得以保存和巩固。后者则具有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自己的载体。例如书籍、雕塑、博物馆、文化制度等。一是廉政题材文艺作品少。目前,基层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后,乡镇文化馆基本已经解散,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县一级文化馆作为全县唯一文艺创作单位,围绕\"主旋律\"的创作任务都完不成,更谈不上创作廉政文化作品。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廉政文化产品仍显得太少,尤其是群众易学、易记、易传、富有渗透力的廉政文化教育歌曲、民谣、格言、广告、对联、标语、警句等的创作显得乏力。二是文化市场份额少。书店、图书馆、阅览室、音像制品店是文化氛围最浓的地方,但这些文化场所属于廉政文化教育的书籍、报刊、影碟十分稀少,有的文化场所甚至没有。三是主流媒体传播少。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理应成为廉政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但目前地方有线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热播商品广告和爱情片、武打片,廉政文化教育广告和影视剧仍然偏少。缺少主流媒体的支持,导致腐败文化比廉政文化流行更快更广,如\"有权不用,过时作废\",\"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等反映腐败文化的顺口溜被人们记得滚瓜烂熟,叫得朗朗上口,而有关廉政文化的宣传用语,人们却记得不多。相对于其它流行文化,廉政文化的声音还很微弱,廉政文化处于社会文化边缘化地位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3、廉政文化建设主体错位,机制制度不健全

廉政文化发展状况反映了一个地区廉政状况与水平,体现政治文明的程度,基层党委和政府理应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但事实上,当前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纪检监察机关\"一肩挑\"的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单位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甚至许多党政机关负责人也认为抓廉政文化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对廉政文化建设任务,总是以经费缺乏为由进行推诿。有的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不够,联系会议制度形同虚设,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后,连一次会议都没有召开过。由于县一级廉政文化建

设缺乏必要的约束制约机制,造成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错位,纪检监察机关唱\"独角戏\"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

4、廉政文化建设方法单一,形式主义严重

目前基层各地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践中看,不少地方廉政文化建设往往是记在纸上、贴在墙上、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会议上。其表现形式多是标语加口号,再播放一下廉政警世教育片,缺乏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与形式。一些地方虽然开展了廉政警句创作、廉政文艺演出廉政书法比赛以及编辑廉政文化丛书、建设廉政文化广场等活动,看起来项目丰富、形式多样,但很多只是给传统文化活动贴上\"廉政标签\",真正廉政文化\"含金量\"太低。廉政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还表现在基层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即会上强调的多,会后抓落实的少;突击性开展工作的多,有计划、有组织开展工作的少;临时性抓的多,长期抓、抓长期的少;可用资源多,真正占领的阵地少。

5、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文化建设\"三贴近\"不够

文化的力量必须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廉政文化只有走进千家万户,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前,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普遍简单化、程序化,没有将政文化同地方传统、民族风情结合起来,不能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缺少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文化活动设计上,一般把领导干部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如推行\"一把手\"讲廉政教育课、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警示教育等,都是从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而针对普通党员、一般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廉政文化活动很少,群众反映冷漠,甚至持怀疑态度。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一旦远离群众生活、脱离区域实际,自然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观念落后

由于现实和历史原因,农村基层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由于传统政治文化未确立起以制度、法律来制约权力的监督意识,基层群众公民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较弱,对腐朽文化思想的批判往往不能触及根本。在反腐败手段上偏重以伦理道德规范来制约权力,在机制的构建中,过分强调政治伦理,忽视政治制度建设,这无疑也是阻碍廉政文化建设的严重思想流弊。在广大农村地区,\"官本位\"文化始终占据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官本位\"思想指导下,一些地方在廉政建设中过分强调\"官德\",而忽视民众的参与,导致廉政文化建设被\"清官文化\"所代替。如一些地方树立的廉政文化宣传广告牌中,\"做人修身、当官修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等宣传语屡见不鲜,这无疑对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误导。有关专家认为:清官文化强调的是廉吏个人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把廉政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开明官员身上,落脚点是在\"个人\",清官文化体现的是人治和人治社会的价值追求,而人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有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基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重领导干部,轻一般党员干部和群众,甚至流于形式主义和庸俗主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2、财政投入无保障

对于大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而言,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明显不足。基层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廉政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目前县一级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主要的模式是\"县委下文件+纪委制方案+部门出经费\"。廉政文化建设项目财政没有预算,完全靠县直部门和乡镇自己挤资金。而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全部取消,部门经费完全靠财政划拨,许多单位连办公经费都不能保障,根本没有资金用于廉政文化建设。如果以行政命令强行下达建设任务,势必造成新的财

经违纪行为发生,这就是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左右为难的现状。

3、廉政文化建设制度滞后

法规和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推进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作保障。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形式更多的侧重于文化层面,而对制度、体制上的设计和安排缺乏系统性,刚性约束不强,超前性研究不够,制度建设显得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障和约束。特别是在廉政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惩戒机制和长效机制等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这样,导致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缺少了应有的制度保障。

三、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深化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要求,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深深扎根群众,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1、树立科学的廉政文化理念

廉政文化建设要持续发展,必须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科学的文化理念为指导。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呼唤着社会诚信和公共道德,诠释着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科学内涵。其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廉洁的政治文化,要求掌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廉洁自律,淡泊名利,恪守宗旨,执政为民;二是廉洁的社会文化,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要求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要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2、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不是个别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核心是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和政府必须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形成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明确规定,强化责任者的目标管理意识,实行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关键是部门要各负其责。党委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相关职责,运用不同手段、不同载体、不同方式方法,多角度、多渠道地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廉政文化教育,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景区文化、党建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自觉地为廉政文化建设出力尽责。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基础是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及时加强与组织、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群众组织和文化团体的组织协调,加强努力构建全党动手、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保证是落实责任。在廉政文化建设中,部门是基础,监督是保证,领导是关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履职不力的单位领导视情节进行组织处理。

3、最大限度地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以营造崇廉、守廉、践廉的社会风气为目标。当前,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千方百计消除政府部门\"热\"、普通群众\"冷\";行政推动\"多\",老百姓参与\"少\"的现象。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唤起他们主动投入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使之成为廉政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要运用一切手段普及科学、技术、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新思路,用先进

的思想武装头脑,把农村变成先进文化的阵地,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只生力军。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运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要素的作用,拓展廉政文化市场,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延伸廉政文化的触角,形成廉政文化繁育发展的良好条件,使廉政文化之根深扎于基层。

4、创新廉政文化建设方式方法

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基层廉政文化的主要对象应是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因此,必须在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上有所创新。一是内容力求体现通俗性。不仅要把廉政文化内容融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而且要结合实际,立足现在,从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中,及时总结提炼勤政廉政文化先进典型及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和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倡导尊廉崇廉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二是形式力求体现生动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全力打造鲜活生动的大众文化,做到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三是载体力求体现融合性。基层廉政文化建设要树立大宣教观念,形成大合唱格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载体为廉政文化建设服务,拓展廉政文化建设领域,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渗透力。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及无线通讯等先进科技成果,利用宽带网络进行网上远程防腐倡廉教育,电视直播腐败案件审理,手机廉政短信提示,廉政手机铃声下载、廉政公益广告展播、廉政网站等方法手段,让廉政文化贯穿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覆盖城市和乡村,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立体化、多元性的廉政文化体系,让廉政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5、建立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要提供资金保障,必需建立以财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社会各方面赞助的廉政文化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在现有条件下,各级政府每年应列出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廉政文化建设,鼓励、支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同时,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以文养文、市场化运作等途径,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并使之步入良性运行轨道,以保障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促进廉政文化建的健康发展。(作者系竹山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推荐第10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2010-06-29 18:15:5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2)文章标题: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___镇党委副书记

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

也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目前村民自治在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

1、观念意识上的阻碍。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习惯于对清官式政治的渴求,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无参与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也就是说,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口数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发候选人推荐票却寥寥无几,要么由乡镇提名推荐,要么在党支部做了动员工作后才能收到推荐票,村民往往显得很被动。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是一包烟、一瓶油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识的影响,推选出的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干事创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胜任村委会工作要求。有的村子之所以连续多次选

举失败,成为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造成的。还有一些村民要求政府先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问题和土地征用后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提出发给误工补贴,才愿意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2、村级负债过重困扰村民自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序的增长,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渐渐成为“空壳村”,平时花钱只有向群众伸手;加之前几年有些村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大大超越了村里的承受能力,有的到处借款,搞种种达标升级,建教学楼,修路建桥;又加之借款高利息、村干部大吃大喝违规开支及垫付少数农户拖欠的农业税费等原因,造成村

级债台高筑,这一恶性“肿瘤”,令许多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谈虎色变,为之担忧!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尽管采用了一些积极消化村级债务的具体措施,但至今村级债务沉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村级债务矛盾日显凸出,不少村干部多年拿不到工资,终年债务缠身,整天躲债;有的村干部顶风冒险,哪里钱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有不少村干部欲甩担子;因债务诱发恶性事件发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思路、无决心;有的村仅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支撑着村级的工作;相当的村存在“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村级负债严重困扰着村民自治。

3、村委会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委会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委会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委会干部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竞选时作出了不切实

际的承诺,比如答应村民免交水电费、农业税等,但这些村干部自身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因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三是一些人竞选村委会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报复人,这样的村委会干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一些村委干部不服从村支部的领导,村两委工作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相互拆台、猜疑,各拉一派,在群众中失去威信。五是村委干部任期短,人事变动太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村委干部也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一些村干部反映,换届选举的当年,一方面要组织选举,另一方面要完成新老交接,无法正常工作

第11篇: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五里社区 周福健)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政府管理重心日益向基层下移,加强和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社区建设逐步地被置于一个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但从我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经验来看,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出和大家讨论,以求推进社区建设更好的发展。

一、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建设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难以实现

作为城市基层的基本单位,社区承担着政府逐步转移出来的行政事物,同时大量的本应该有政府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也不同程度地需要社区进行协调和配合,这给社区建设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困惑。现在社区居委会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作好社区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环境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就业、离退休人员管理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职责。这些职责的完成很多是要求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代收费用等行政性工作。又加上,基层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统治、检查等任务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居委会来执行。使居委会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所谓的“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去,造成居委会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质工作职责恰恰没有时间落实开展,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值得一提的社区在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时,“费随事转”无法得到落实,一些单位和部门将职能部门工作无偿摊派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在接受上级部门下达的非社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时,有权依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得到相应的经费补贴。但可惜“费随事转”机制没有在社区建立。总之,居委会进一步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

(二)社区硬件不达标,配套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

按照市委、市政府上文件精神,对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要按照建设建筑面积千分之一的比例配置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开发商置若罔闻,不按照社区用房要求配置。五里社区辖区内规模以上小区共有4个,按要求配足办公活动用房的只有美琪小区。万鸿城市花园和雍华府小区面积不够,山姆月城名珠根本就没有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社区的办公用房不够用,出现“一室多用”或“一室挂多牌”的无奈,社区缺少适当的空间匹配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五里社区要争创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打造一流社区,在硬件配备上将显示出很大的一块短板。另外,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如残疾人康复器材等,虽按照标准配备了,但设施平时缺少维护和管理,实际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三)居委会、物管、业委会三者关系不畅

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居委会本质上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物业管理公司本质上是逐利的市场组织,其主管部门是房管局,业委会是居民直选的民意组织,三者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实际中,物业公司盈利的同时不注重提升服务水平,引起业委会的不满;业委会不依法履行职责,没有起到集体管理、代表业主的作用,行为不规范,任意决定业主共同事务等。“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探索。

(四)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社区的自发产生的热心居民和志愿者不多,目前社区志愿者年龄偏大,人数较少,开展的活动层次不高,影响面有限,这说明社区自治所需要的中介组织和志愿组织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也不规范。

二、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

当地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意识,可以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 (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

社区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应该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区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并可以在社区探索实行“费随事转”机制,对下达目标任务的职能部门和社区之间的责权利进行了规范,规定各职能部门凡需要交由社区办理的属于本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必须按照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确定办理经费,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由职能部门与社区签订委托协议书,及时将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经费拨付社区,社区按照协议规定完成相关工作。 另外,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让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三)政府应增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帮助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同时,政府应该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 (四)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社区兼职,并给于一定的福利补助。促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继续探索并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配合与联系。

二0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12篇: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各项事业的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各项创新活动的实践,都需要干部树立并保持良好的作风。近几年来,通过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干部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干部队伍出现了新气象,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积极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时期基层工作对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我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习应景无实效。一是文凭高、水平低。不少干部一味追求高学历,但实际的文化水平与该学历应具备的知识相差甚远。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不能很好地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二是制度多、落实少。各单位一般都制定了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和政治学习日制度,但能够坚持学习的很 。

己在第一线。”光有唱功,没有做功。习惯于简单的说教,不会做群众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至于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使矛盾激化。手脚不勤,拿文做武,发言必须要有人代笔,即使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述职报告之类东西,也要由办公室撰写。

4、奢侈享乐不自律。吃喝风、玩乐风盛行。一些领导干部常年吃高档烟,喝高档酒,进高档娱乐场所,其消费与个人收入相差很大;用公款相互宴请吃“磨盘餐”现象严重,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许多干部对生活领域中的腐败行为习以为常,逢年过节就去拉关系,用公款送人情走上层路线,为自己将来铺路;有些部门吃拿卡要报,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5、纪律散慢不严明。机关管理松驰,干部上班时间打牌、下棋、玩游戏,部分单位11点以后办公室里就基本上找不到人,下午就更不好说。民主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一把手”借“民主”之名行“一言堂”之实,威逼利诱的情况也不乏存在。

二、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想、信念不坚定,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学习引导不够,宗旨观念淡薄,官本位意识严重。有些干部平时放松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政治锻炼,放松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政治信仰发生动摇,从而丧失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以至于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人生坐标错位,工作目标失落,不敢面对困难和矛盾,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漫不经心。

2、缺乏求真务实、实干创业的精神。基层工作繁、杂,涉及方方面面,可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要立足岗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发扬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但也有少数干部,图安逸、贪享受,浮在面上,沉不下去,形式主义严重,工作华而不实,基层工作机关化,喜欢泛泛而谈做虚文章,更有甚者,忙于跑关系,挖空心思投机钻营,热衷于为自己谋利益,甚至于自己不干事还攻击创业干事的干部。

3、疏于教育,松于管理,乏于监督。执行制度不严,督办检查不到位,监督考评机制不健全,干好干坏都一样。对发现问题倾向,没有做到及时沟通,或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甚至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扭曲了人生价值取向,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腐败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用人不当带来的错误导向影响深远。

4、缺少实践锻炼。基层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增添了新的更多的内涵,同时也给我们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和依法行政工作等等。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要主动适应它的多样性变化。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增长自己的才干。

三、干部作风建设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

2、从规范化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对干部的管理。

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做到“能者有其位,事者有其薪”。

第13篇: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

对于新时期乡镇基层政权的设立合理性,各家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一段时间里,还有认为乡镇政权及干部队伍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想就实际出发,对目前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乡镇 基层政权 问题 对策 浅析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结构的共和国,实行的是五级政权建制,县和乡镇是基层政权,特别是乡镇,他是整个政权的最基层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

一、乡镇基层政权中的责权不对等,乡镇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无法承担更多的行政职责。

从我国历史上看,最明显的是自秦以来设郡县,并有“皇权不下县”的吏治及政权体制,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后,有了乡镇政权的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政权建设更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都对乡镇政权机构的组成作了明确的界定,明确了职责及权限。在实际的工作中,乡镇人民政府担负着本辖区的经济建设规划与发展、各类安全管理与社会治安和稳定、民政事务与计划生育等多项社会事业。而且,这些工作最终要乡镇具体落实。乡镇是行政的最基层,上面的县、市可以用行政命令来落实,乡镇下面是村的一级,村民委员会是一级自治组织,从法律的界定可以得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无法用行政命令的,况且,村委会非行政组织,其村委会组成员非行政公职人员,接受行政命令的服从性也不会多强。这就要乡镇这一级行政组织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村党支部来进行。但这种如间接行政的效能是有限的,其实上面的许多政策与工作任务要靠乡镇自身来完成、而且这些工作大都多数涉及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上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往往对下多采取的是“一票否决”,在客观上形成了乡镇政府的无限责任。有责任是应该的,一级政府就是一个服务政府、一个责任政府,但是在承担这些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有履行这些职责的相应职权,才能履行好这样的职责,这也是法理的体现。然而,观我国现行的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在行政执法上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由县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执行,乡镇没有行政执法的权力,乡镇有的只是执行区域内经济计划、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任务等职责。没有执法的权力而要去保障权益、行使执法功能,并且大多要“一票否决”的重大问题,乡镇真有点力不从心。例如,计划生工作,乡镇只能有宣传政策的职能,行政执法权在县计生局,有违反计划生育法的行为发生后,行政处罚权也在县计生局,想要超生的人只可能怕受到行政处罚,他是不会顾忌政策宣传的,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对于他来说有权威性吗?“一票否决”对于这样一个没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组织是不是有些责与权的不对等呢?要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凡此林林种种不胜枚举。这样的权责不对称,影响了基层乡镇的行政权威性,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行政能力,对乡镇政府来说也造成职能的错位而无所适从,该管的反倒没有管好。

二、乡镇政府的负债过重,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在全国,乡镇负债可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我们西部,乡镇负债现象更为严重,有的乡镇负债达2000——3000万元。乡镇负债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失误,也有历史原因,如“普九”及其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达标等。但目前债务已经形成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负债,一方面使乡镇在经济建设中没有更多的投入,再也没有钱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搞建设,对于发展经济只能拘泥于跟着走,不可能会有更大的创新。另一方面,债务过多,债主天天要债,乡镇政府为偿债而发愁,不但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发展,还因为债务得不到偿还,怕债主的激愤会影起新的社会矛盾,而日思其法,大多数乡镇领导只是苦苦当好“维持会长”。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债务的过多,债务得不到及时的偿还,引发了债主(主要是普通老百姓)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对党和国家的损失是巨大的,我们的惠农政策再怎样好,如果不还掉这些债务,老百姓会从心里不感激你的!这样的为避债而过,为还债而过的政府有可能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吗?可能值得深思!这些政府债务一年不还老百姓理解,两年不还老百姓不满意,三逐步共聚合不不还、多年不还会怎么样呢?往往就成为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绳!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会因此减缓进程!

三、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所说乡镇,总是指农村。乡镇的总体职能大抵就是领导全乡镇人民群众发展社会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辖区内的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促进本乡镇和谐社会的构建。但这些工作的主体总是包括老百姓自身的。改革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渠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各类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我们西部,劳务输出成了增收致富的一项主要产业。农民外出务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农村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这些农民工举家外出之后,他们的承包土地的问题怎么办,目前的土地法只是要求可以合理流转,怎样流转才能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怎样利用才能促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很好的项目可能有因为一个、两个或极少数人的恶意刁难而搁置,客观上造成无法可依,对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存在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外出的农民工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他享受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受的权益,也应当履行其义务,但是他没有在家,无法履行义务,也不排除个别人还有故意逃避义务的想法,对于参加新农村建设也有不十分关心的一面,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建设主体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现行的农村政策是不能完全适应的,特别是土地政策和其他一些涉农的社会保障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这成了在第一线的乡镇无解方程。

四、乡镇基层政权自身建设中也存在思想的放松。

由于客观上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比较差、而基层工作的环境却比较艰苦,基层工作的工作量大,造成了基层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看得轻,认为自己的工作太没有奔头而有妄自菲薄的思想日益增加,会有放松的情绪。也是的呀,网载有一个叫阿忆的,前“实话实说”主持人,现北大一副教授,有月工资4786元,他说他不“走穴”的话“会活不下去了”。而今天我们乡镇行政人员(公务员)类的工资达1000元或以上的人还不多呢,我不知道他们要怎样才能活下去!2005年半月谈内部刊报道了武汉市一对乡镇干部夫妻,因为工资低,上学资金不够要求孩子上军大,孩子不同意,压力大又觉得愧对孩子的这对夫妻服毒自杀!!!这样的反差让基层干部的工作劲头有可能会松懈的。另一方面,主观上没有加强学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个别干部没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这样两方面的因素使乡镇行政主体上建设动力不足。

还有,乡镇负债与乡镇自身财力的严重匮乏,导致乡镇的宣传硬件设施无法跟上,许多宣传工具根本无法利用,曾发挥巨大作用的农村广播在许多地方也哑口无言了,党的政策无法完全及时的宣传到农民中,乡镇干部的声音总是显得那样微弱无力,百姓还会误解乡镇干部懒了,不愿意宣传政策、讲解技术,还可能拉开了干部与百姓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们正确的舆论没有去占领这样的一个舆论阵地,其他的就会去占领的,现在农村宗教和宗派的非良性泛滥,各种意识形态有所抬头,大都与此有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今天的各种宗教,合法的、非法的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占领地,何止那时千百倍!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乡镇是建设“三农”工作的最前沿阵地。乡镇政权建设更是刻不容缓。笔者以为,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要认真做好几个方面。

一、加强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必须在政治体制上加强改革和领导。

乡镇的政权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取消乡镇,那是他没有完全把握国际国内的形势,没有把握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农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目前的形势下,乡镇政权为新农村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没有乡镇的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将会大打折扣的。

对于加强乡镇政权的建设,首先要从政治上加强领导,要注意进行责权对称的强化,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况且责权对称也是法理上的要求,按法律要求,该乡镇作的工作,乡镇能履行这项职能的,乡镇责无旁贷;不该乡镇作的,让乡镇放下不做。乡镇就搞建设、谋发展、宣传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的各项事业在农村得以发展、领导农民群众搞好经济建设。只有责权的对称,才能理顺上下的行政关系,使乡镇行政的职能更具体,更明确。才能使乡镇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在经济上对乡镇要大力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是对乡镇最好的支持。目前,乡镇的各方面都需要经济上的支持。一方面,没有强力的经济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无法顺利进行,许多涉及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不能开展。另一方面,乡镇的债务已经危及到乡镇政权的建设,乡镇自身无法在短时期内化解的,非上级财政支持不可了。乡镇债务的化解要从债务锁定开始,不得新增债务,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债务偿还,但要快,尽快从化解乡镇债务上使老百姓增强对基层政权的信心,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最快速的凝聚人心!

三、要加强法律上的探求,让新的农村经济结构有一个良性的运行方向。

我比较赞同“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这个观点。他也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但对于离乡离土的农民要在立法上给予以合理合法的界定,让他们在城里安心工作,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对于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让农村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加强在产业的培育和引导,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规模经营中让农村的农民也尽快富起来。

在经济发展中,要从发展县域经济这个整体规划出发,注重地区经济发展一盘棋,乡镇政府要把发展作为解决目前乡镇困境的根本手段。要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把本乡镇的发展融入县域经济的规划中,融入经济建设的大潮中。要因地制宜,首先要盯准经济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既要大手笔,又要分步骤,切忌过分强调一乡一品的格局、盲目上马。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政府形象、增强凝聚力,确保一方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快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干部农村工作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党性教育,要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正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和推动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其次是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使基层干部们成为有丰富知识的、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农村工作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恩格思说过:思想离开了利益就会出丑,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当从实际出发合理合法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让他们能安心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构建。

乡镇的工作充满了艰巨性与复杂性,加强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是我国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好的基层政权建设,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会停滞不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应当重视乡镇基层政权的建设,夯实社会主义大厦的最基础,我们的事业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第14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文章标题: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___镇党委副书记

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目前村民自治在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

1、观念意识上的阻碍。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习惯于对清官式政治的渴求,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也就是说,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口数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发候选人推荐票却寥寥无几,要么由乡镇提名推荐,要么在党支部做了动员工作后才能收到推荐票,村民往往显得很被动。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是一包烟、一瓶油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识的影响,推选出的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干事创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胜任村委会工作要求。有的村子之所以连续多次选举失败,成为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造成的。还有一些村民要求政府先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问题和土地征用后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提出发给误工补贴,才愿意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2、村级负债过重困扰村民自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序的增长,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渐渐成为“空壳村”,平时花钱只有向群众伸手;加之前几年有些村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大大超越了村里的承受能力,有的到处借款,搞种种达标升级,建教学楼,修路建桥;又加之借款高利息、村干部大吃大喝违规开支及垫付少数农户拖欠的农业税费等原因,造成村级债台高筑,这一恶性“肿瘤”,令许多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谈虎色变,为之担忧!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尽管采用了一些积极消化村级债务的具体措施,但至今村级债务沉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村级债务矛盾日显凸出,不少村干部多年拿不到工资,终年债务缠身,整天躲债;有的村干部顶风冒险,哪里钱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有不少村干部欲甩担子;因债务诱发恶性事件发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思路、无决心;有的村仅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支撑着村级的工作;相当的村存在“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村级负债严重困扰着村民自治。

3、村委会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委会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委会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委会干部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竞选时作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答应村民免交水电费、农业税等,但这些村干部自身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因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也无法正常开展。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三是一些人竞选村委会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报复人,这样的村委会干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一些村委干部不服从村支部的领导,村两委工作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相互拆台、猜疑,各拉一派,在群众中失去威信。五是村委干部任期短,人事变动太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村委干部也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一些村干部反映,换届选举的当年,一方面要组织选举,另一方面要完成新老交接,无法正常工

第15篇: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文章标题: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___镇党委副书记

村民自治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进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基本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分析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使广大村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特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目前村民自治在运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

1、观念意识上的阻碍。中国有极为漫长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历史,而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农民习惯于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管理,习惯于对清官式政治的渴求,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清官统治上。在村民自治的实践过程中,民主观念的缺失使自治的主体——村民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由本村选民直接提名”,也就是说,有选举权的村民都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口数千人的村,收到的村民自发候选人推荐票却寥寥无几,要么由乡镇提名推荐,要么在党支部做了动员后才能收到推荐票,村民往往显得很被动。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往往是一包烟、一瓶油就可以改变他们的初衷,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一些村民受家族、宗派意识的影响,推选出的村干部素质较低,缺乏干事创业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能胜任村委会要求。有的村子之所以连续多次选举失败,成为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受家族、宗派势力所左右造成的。还有一些村民要求政府先帮助他们解决财务问题和土地征用后遗留的历史问题,甚至提出发给误工补贴,才愿意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2、村级负债过重困扰村民自治。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多数农户家庭收入有了一定程序的增长,但贫困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有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渐渐成为“空壳村”,平时花钱只有向群众伸手;加之前几年有些村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大大超越了村里的承受能力,有的到处借款,搞种种达标升级,建教学楼,修路建桥;又加之借款高利息、村干部大吃大喝违规开支及垫付少数农户拖欠的农业税费等原因,造成村级债台高筑,这一恶性“肿瘤”,令许多从事农村的同志谈虎色变,为之担忧!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尽管采用了一些积极消化村级债务的具体措施,但至今村级债务沉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随着村级债务矛盾日显凸出,不少村干部多年拿不到工资,终年债务缠身,整天躲债;有的村干部顶风冒险,哪里钱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有不少村干部欲甩担子;因债务诱发恶性事件发生在农村已屡见不鲜;不少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无思路、无决心;有的村仅有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在支撑着村级的;相当的村存在“有人主事、无钱办事”的问题,村民自治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保障,村级负债严重困扰着村民自治。

3、村委会难度大,部分村委会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委会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委会干部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竞选时作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比如答应村民免交水电费、农业税等,但这些村干部自身财力不足,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兑现承诺,因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也无法正常开展。二是有的村干部认为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三是一些人竞选村委会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报复人,这样的村委会干部不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一些村委干部不服从村支部的领导,村两委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拳头,相互拆台、猜疑,各拉一派,在群众中失去威信。五是村委干部任期短,人事变动太频繁,缺乏连续性,村委干部也无法充分施展才华。一些村干部反映,换届选举的当年,一方面要组织选举,另一方面要完成新老交接,无法正常工

作;换届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要认真准备下届的选举,这时候一方面无心,另一方面害怕太认真,影响自己的竞选,因此,村委的正常实际只有一年。这固然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有关,但也证明延长任期更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六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委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4、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当前,村民自治有关法律规定太原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界定,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竞选,没有明确规定。在违法行为的处理上,无后续手段。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没有规定法律的追诉时限;对于怎样保障村民的权利,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个别村民不执行怎么办,执法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执法主体的层级规范管理等等问题,村委会组织法均未涉及,还存在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

5、一些民选的干部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在处理村里的重大事项上,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只有村委几个人决定,甚至村委会主任一人说了算,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村民自治规定的“四个民主”,只实现了民主选举一个民主,其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还存在不到位、走过场、流于形式现象,这是导致一些村民上访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集体资产的拍卖等问题上,按理应当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一些村委就是不组织村民,不召开会议,搞暗箱操作,对不召集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负什么样的责任,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导致村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其他如村民提议罢免村主任、咨询村财务等要求,一般也很难实现。

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自治,不是实行不实行的问题,也不是实行多久的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深入贯彻、完善提高的问题。针对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要加快村民自治的进程,解决村民自治的难点,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对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它对于农村普及民主意识,推进我国民主化有重要的作用,要摒弃“权大于法”的思想,提高依法治村的自觉性。乡村干部要正确理解村民自治的含义,切实转变自已的思想和观念,转换的方式、方法,要勇于将权利还给农民,让农民参于民主治村,焕发农民当家作主的热情,变村务少数村干部督办为农民大多数人帮助办的局面。市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扶植,特别是人大、组织及民政部门更要根据《组织法》和《基层组织条例》的规定履行好自已的职责,一是将村民自治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用好用足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自治体制,并监督有关部门不折不扣地实施落实《组织法》。二是搞好调查研究和动态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基层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抓典型带动一般。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对阻挠、破坏自治的人和事要敢抓敢管,批评教育直至依法惩处。四是发现、培养民主自治活动中的人才和干部,不拘一格,依法加以提拔重用。同时,切实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正确处理好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委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本法在所属辖区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2、宣传要到位。要继续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自治的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白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人翁地位,树立当家做主的责任感,逐步肃清头脑中人治思想的残余影响。要让村民清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使村民成为监督村民自治是否依法进行的直接当事人。

3、把好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关,不断推进依法治村。充分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当成为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担负起组织选举的重任。县、乡、村三级选举机构要严格把关,制定好村委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候选人依法予以取消。地方党组织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选举过程中要自始自终遵循“直接选举、差额选举、普遍参与、无记名投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中要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自治组织,确保法律政策赋予农民的民主权利一点都不截留,法律政策规定的民主程序一步都不能疏漏。一定要让村民选出的村官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带头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表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锋,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4、加大教育和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普及和发展农村牧区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大力宣传村委会组织法,加大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引导农牧民破除自然经济和落后、保守的小农意识,逐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自主、平等、民主、法制、科学、效益、创新等现代意识,使之逐步适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变“要我自治”为“我要自治”,成长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

5、加快经济发展,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属于农村上层建筑的范畴,而农村经济建设,则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可能超越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地区经济基础,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为村民自治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6、正确认识村民自治,切实转变方法。乡镇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学会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看待开展村民自治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任何形式的民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更要看到村民自治这项崭新的事业所焕发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美好的民主前景,看到它对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伟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当官管民”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文化素养和法律知识,树立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发挥好法律赋予的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用。

7、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村民自治是九亿农民广泛参与的一项基层民主活动,要使亿万农民共同进行协调有效的社会参与,必须有完善、规范、稳定的法律体系。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围绕四个民主,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和各项制度的修订完善,建立规范、完整的行政指导规章、办法。尽快制定地方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和有关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详细规则,规范四个民主的具体运作程序。地方性法规和规则的制定方面:一是要有突破性,还要符合当地实际。二是尝试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和村委会“委托审计”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和专业审计制度。三是建议对目前争议较大的“村民资格”的界定、罢免程序、违法现象纠错等问题可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适时修改村委会组织法或在地方立法时对有关问题予以明确。四是加强干部培训力度,强化各级干部特别是民政干部的理论和法律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规范的行政指导办法。五是建议将村级民主权利纳入国家司法调节范围之内,确保村民自治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8、依法规范宗族、家族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对宗族、家族干预村民自治问题一要坚持正面教育、疏导,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武装群众头脑,用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群众合法的民主政治权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导广大村民逐步树立科学、民主、法制的意识。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领导作用,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坚决遏制利用宗族、家族势力非法干预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在村民自治的具体组织实践中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从制度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只有我们正确分析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村民自治的对策与措施,把村民自治真正做好,才能进一步调动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Bq

4作;换届后的第二年,村干部要认真准备下届的选举,这时候一方面无心,另一方面害怕太认真,影响自己的竞选,因此,村委的正常实际只有一年。这固然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有关,但也证明延长任期更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六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没有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委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4、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当前,村民自治有关法律规定太原则、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比如对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行为没有明确界定,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第16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课 程 论 文

题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年 月 日

**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小城镇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不仅可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增加就业,而且从长远看,小城镇的发展,将深刻地改变我市农村的经济布局和社会结构,极大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乡差别得以大幅度缩小。也是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措施。

【关键字】小城镇 **市 规划 发展 区域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23条指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到2015年,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构建以宜万组合和丰樟高组合为区域中心,5个县城为次中心、小城镇为重要节点的城镇体系。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战略与现实意义

小城镇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不仅可以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增加就业,而且从长远看,小城镇的发展,将深刻地改变我市农村的经济布局和社会结构,极大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城乡差别得以大幅度缩小。也是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根本措施。

二、**市小城镇概况

**小城镇主要沿各县市区中心城市密集分布、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

布、火车站区域和320国道分布。**城市城镇数量虽多,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仍较突出,影响和制约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多数建制镇规模小,吸纳功能不强,全市县城以下的 个小城镇,镇区人口超 万人的只有 个,大部分小城镇人口只有 人,不能产生集聚效应。农村区域人口分布多,从村级单位所属区域城乡属性划分层面看,建制镇人口大部分还分布在农村区域。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悬殊,“农民成居民”非农化的过程,不仅有体制障碍,还有收入悬殊的制约。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以农村为1) ,人均消费性支出比2.75。人均服务性消费性支出比为 ,即一个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相当于 个农村居民。可见,**市小城镇已星罗棋布,且布局渐趋合理,但"小而散"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地说:一是对小城镇的发展战略认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规模过小,基础设施的修建与服务业的供给不能产生规模效益。三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格局。据分析 年10年间全市城镇化率以年均1.08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提高,相对应的工业化程度则以年均2.31个百分点速度提升,城镇化落后1.23个百分点;2010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0.7,远远低于1.4-2.5的合理比值范围。与2006年比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国提高3.5个百分点,**下降7.8个百分点,处在全省大气候之中,**下降5.85个百分点。四是**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服务业与城镇化呈明显的低水平互动。**城镇化水平偏低。研究资料表明,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维持60%左右。但目前我市还有较大差距。2011年**市城镇化水平为38.19%,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1个百分点。五是服务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其就业带动效应功能也不强。当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国为 43%、**为25%,**为24.47%,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05-2010年**城市化率提高5.7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却下降7.22个百分点,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不够,两者处于较低水平的互动状态。这已经成了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四、推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城镇化的发展,有它的区位特点,靠近省会南昌和湖南长沙。现在,**省和湖南省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快速交通网的提速,一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经济圈内的产业联系和社会联系将更加密切,对城市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区域的城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提高认识,加强规划与布局,以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高水平发展 按照《**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8—2030)》,充分利用靠近的区位优势,注意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市民参与的思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小城镇为重点,加快培育发展有发展潜力的小城镇。实现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通讯网络等的一体化,形成结构有序、整体优化、密切协作、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2、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除政策性转移支付、补贴外,要着力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走产业化之路,发展“订单”农业,精心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特殊情况下的“卖难”问题。对困难群体,在提供有限的政府或社会资助的同时,要进行政府层面的必要的“造血”功能性扶持。

3、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从依靠政府投资搞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要资金,向社会要资金的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投入机制。加强对县市区政府融资的管理,地方政府融资走向透明化、法纪化的"阳光融资"。要抑制各县市区政府的投资冲动,让其回归监管、规划、审批功能,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行"政府规划、谁投资、谁受益",真正形成市场化的投资机制。二是要改革和完善财政与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和统一高效的原则,理顺条块关系,建立功能完整、体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镇级财政与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小城镇自主决策和统筹协调的能力。

4、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与后劲 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支撑。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即创建工业园区。一方面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搞好土地置换,增加公共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能获益。

5、加大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是城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从制度和政策上给进城人口和产业提供优惠的条件,降低产业和人口进城的费用"门槛",减少进城者后顾之忧。消除"伪城镇化"。二是对进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依法有偿转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小城镇开展养老、医疗等保险项目,逐步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为主体,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筹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赋予农民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谈判权,规范现行城镇土地使用与征用制度,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四是要大力加强小城镇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进镇农民的基本权益保护制度,为小城镇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做好土地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重点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对城镇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和科学安排。实行"三界四区"控制制度。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修订得《土地置换办法》执行。

7、做好小城镇建设中的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工作

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拆迁,拆迁中应将被拆迁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市场价补偿原则和公平公开的程序,除了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之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打消顾虑。二是拆迁中涉及各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帮助解决拆迁住户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三是兼顾群体利益和个别利益。

8、增强三大能力,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夯实基础力,完善政策法规,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增强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二是增强竞争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的科技要素吸引力和辐射力。三是提升创新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平等的机会实现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向上攀升的梦想。努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民生保障,千方百计实现城镇人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的社会发展目标。

参考资料

[1]邓启明 范维培 黄跃东 《 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2]李怡 左娜 王焕丽《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河北小城镇建设》[J]地方经济 2008年 第11期

[3]王书利《推进城镇化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N]《河北日报》 2009-5-11 [4]新华网、河北建设网等相关网站

第17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为同行起到一点帮助。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城市经济难以实现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及时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解决,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1、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建轻管问题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与管理应该有机结合,建管并重,这样才能使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1]。然而,长期以来建设和管理处于独立的状态,由不同部分负责分管,这样使建设效率难以真正保障,不利于城市的发展。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城市功能转换方面管理有所欠缺等。通常来说,在管理方面得不到重视,也难以保障建设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就目前来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面子工程,建设完成之后,缺乏相应的管理。例如湛江市在2010年间,共投资97.6亿元,全部用于加强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投资9.8亿全部用于全市1000多条街道的整治。虽然该市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在短短的几年内,仍然出现基础设施破坏的现象,不仅造成资金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1.2 基础设施落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也没有充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保障,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难谈更快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出台了若干政策,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较落后。研究表明,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垃圾处理率、污水处理率、燃气使用率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应加大力度。在夏季,广州市暴雨水淹现象较为严重,如在2015年5月6日当晚,我市发生特大暴雨,致使2095人的航班被延误,68班延误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广州市路面造成大量积水,其中鹭江片区及康乐区附近路面水深甚至达到20cm以上。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1.3 城市建设缺乏创新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项目上的创新,因而城市千篇1律,缺乏特色,也没有体现出人性化。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生搬硬套,使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没有自身的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首都效应,即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效仿北京,而没有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没有对运营建设成本等方面充分考虑,使城市建设面临一定困难。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攀比心理及崇洋媚外心理,各大城市争相攀比谁的建筑物更高,盲目崇拜国外的建筑方案,这些都是十分不可取的。例如,自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水立方建筑在各地盛行。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家娱乐会所也模仿起水立方,成为山寨版本。该娱乐会所在外墙装修等方面也进行模仿,不少市民批评其缺乏想象力。

1.4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建设面临的危机包括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城市面积扩张问题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等[2]。尤其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加,随之产生一系列的住房紧张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伦理问题等,使城市建设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的生活。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广州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现象较为严重。在2012年及2013年间,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并出现了重度污染。

1.5 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如果一味追求工期及成本而没有保障工程质量,会使建筑物使用寿命大打折扣,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城市的建设发展。为此,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切实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百姓着想,确保施工质量,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在2015年6月19日晚,广东粤赣高速匝道桥发生垮塌事件,该桥于2005年施工完成,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而实际用了只有10年。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使质量方面产生严重问题。

2、加强城市建设的相关对策

2.1 重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应重视管理工作,使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根据城市现有的实际情况,做好日常事务的管理,各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注重沟通和协调。现阶段,在城市经济建设过程中,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而第二产业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城市功能结构正在面临转变。为此,应及时做好管理方面的工作,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2 加强城市功能规划布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有效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好功能布局,使城市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各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建设之前,应做好城市规划,不能生搬硬套,应加强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建设,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城市的不断发展。

2.3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压力,应注重加强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交通政策,对交通道路进行整体规划,力求实现较为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力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分配,使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

2.4 注重城市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环境方面的保护。面对城市中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污染问题,应加强防治。注重河道治理,严管污水排放,使城市水资源更加清洁。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力求将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到最低,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工程质量方面的控制,使房屋建设质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工程建筑施工环节,施工人员应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做好成本、质量方面的管理,合理地控制工期。同时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其树立起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进行规范化操作,从而使工程质量得以有效保障。

3、结语

本文针对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自己相关建议。总而言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注重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真正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春华,王凯.浅析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13):72-73.

[2]段巧兰.中小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6-6.

第18篇: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贵锋(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重庆 九龙坡 40005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开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面临的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工作。只有群众文化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文化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重视不够

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最后,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留下了障碍。

2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通过调查分析,由于文化活动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极大的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在数额较少,需要开展活动较多的情况下,导致文化生活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大部分社区活动,服装,道具等物品都是社区居民自己支付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文化活动绝大部分停留在中下层次水平,尽管个文化管理部门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加,但高层次的文化交流还是难以开展,更多的造成了部分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经常性、持续性及周期性,不能全方位满足群众的需要。

3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站,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几乎形同虚设。乡镇文化站的情形更差,现有乡镇文化站中,许多只有一个位子,一个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有的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文化

1 活动的器材更是少得可怜。村办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场所无图书、无活动器械的情况更是普遍,有的甚至连场所也没有,只有一块牌子。以前,许多乡镇都建有电影院或电影放映队,现在,这些电影院由于受电视等媒体的影响,许多难以为继,大多已停用或改为他用,一些电影放映队也已解散。

4专业人才缺乏

对于文化工作中的志愿者或者是兼职人员来说,工作、时间、精力等多重原因,很难全心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从而导致文化工作管理人员不足,居民文化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同时,由于文化干部的待遇与专业文艺团体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工作任务繁杂,存在着现有文化管理干部队伍人员不稳定问题。一些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有技术特长的年轻工作者对于待遇与工作负荷难以对应等问题导致工作者队伍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活动已经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需要融入现代化元素的,从而看出群众文化热情高涨与文化作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5市场管理不善

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有些地方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电影、戏曲、图书等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很难被居民享受到,相反,以电子游戏、桌球、麻将为主的赌博活动重新抬头,甚至一些沉寂了几十年的封建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创造性不高,有些节目多次上演,导致部分地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当前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建设对经济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没有文化建设,也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大文化”建设,要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搞好文化建设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需要党政领导统筹安排,搞好协调。三是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办法,穷有穷办法,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应该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会更穷。

2筹集经费

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经费问题是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只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其主要渠道有三:一是国家拨款,二是社会筹集,三是

2 自身积累。国家拨款,在我国经济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目前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却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社会筹集和自身积累都应围绕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来进行,集体、个人通过联建、联办农村文化场所,开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活跃生活,共同受益。文化单位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达到“以文养文”,增强发展后劲的目的。为此,文化单位应该用好用足国家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千方百计开拓创收门路,扩大自身积累。

3找准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要认真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是什么,尽量组织开展一些他们热心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老年楹联书画活动,老年戏曲爱好者活动,广场舞蹈、腰鼓表演,少儿艺术培训,少儿读书阅览演讲活动等。总之,文学艺术、工艺收藏、科技教育、花鸟盆栽各个文化领域。要通过努力,让特色文化家庭成为人们的追求时尚。 4 加强管理

应重视抓好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强文化伍的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文化辅导队伍,及时解决现有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真正稳定文化工作者队伍。同时在文化队伍建设上,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采取多重形式选拔,培养多种文化人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增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5拓宽思路

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人文历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服务,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服务。建设特色文化主要通过这三个方面来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既烘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又提升了品位。可以从建设本地大文化的角度入手,首先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从中选择确定既有区域文化特色,又可赋予更多时代精神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将其作为特色文化的重点品牌推向社会。

6提高素质

群众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文化馆及时开创培训班,

3 积极发现人才并努力挖掘其潜力,通过开展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各种文化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利于促进本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开展,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社会发展。

7紧抓团队

引导文化艺术院团的专业人员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文艺演出下基层、进社区,提高居民的艺术素养。也要充分发挥文化馆、歌舞团等文化单元的辅导、培训功能,提高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水平;充分考虑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要做到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本着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参与维护的原则,以维持正常的运行,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推进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8志愿服务

志愿者就是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中的一支队伍,采取文化部门与团委联合推荐,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定点的深入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指导,同时加强各类社区文化兴趣协会的建设,从中发现有专长的文化骨干,及时吸收到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社区文体爱好者的积极性,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吸引更多居民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而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的队伍,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总之,发展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加强文化假设是时代的要求,是广大居民的要求。文化建设既是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让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9篇: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材料)

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

一、xx街道基本情况

xx街道位于xx位置。辖区内有x个社区,地域方圆x平方公里,常住口x万余人,现有社区工作者x人。

二、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

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顺、工作权责不明,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5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社区普遍存在着责大权小、责权不清的问题,行政化倾向的突出直接导致了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功能的弱化。

2、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与职责要求有差距。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专业技术知识较为欠缺、做群众工作的方法掌握不透、能力偏低等现象。

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较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活动场地基本没有,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

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

5、社区阵地建设较为落后。目前办事处x个社区中只有x个社区办公用房达到500平方米的标准,使得社区服务和各种活动缺乏阵地和载体,严重的制约了社区工作的发展。

三、对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

(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

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在社区职能定位上,要将社区责权落实到位。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

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

3、理顺体制,建立和完善筹资、共驻共建机制。一是建立政府补贴长效机制,市、区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经费标准。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共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渠道畅通。

(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

1、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选聘一批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选聘、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严把入口关,畅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尽可能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也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完成社区管理任务,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

2、全力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工作合力。社区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支力量是无法很好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社区内的各系统、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只要与社区发生关系,就应当主动关心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认真配合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建立共建联席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尽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积极培育居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1、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社区的工作很多,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一个社区的成熟,很重要一点是看社区组织能否是在社区中发挥调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组织和人际关系。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下功夫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把各类社区组织包括学术性的、行业性的、专业性的、联合性的、义务性的社团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作共同体,并通过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发挥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减轻街道办事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重心下移,职工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作单位依附关系减弱,而对居住地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共同体中,许多新的矛盾必然在社区内表现出来。因此,社区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服务带头作用,协调各方矛盾,引导居民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社区资源、社会利益共享和社会义务共担,使社区各方达成共识,从而满足社区内居民与单位不同的需要,建设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

(四)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展党的覆盖面

1、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为适应新时期党的社区工作需要,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的载体,以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十分必要。为此,可通过创建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组、社区流动党员联络站等新型党的组织载体新形式,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并使之投身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也可通过创建“平安小区”,“花园小区”,“文明小区”等活动载体的新形式,来吸引、团结、凝聚社区广大居民群众,把党和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化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解决好了党在社区有效开展工作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才有活力,党在社区的各项任务也才能更好完成。

2、建立健全各类基层党组织,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居民区的党建工作。针对新经济组织规模小、分布散、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创建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健全党的组织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比如,对处于流动、分散的党员,要探索新的党组织组建办法,或依托人才服务中心或依托各种经济协会组织等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或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没有党员的新经济组织、社团和中介组织,派联络员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工会、青年等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努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同时,在新建居民区筹建的过程中,抓紧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以党建促筹建;另外,为适应居民区党组织工作对象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着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和有利于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党在居民区工作的组织体系。

(五)想方设法,多方争取,加快社区办公用房的建设力度

一方面,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汇报,使他们了解现状,支持社区工作。另外,要利用本辖区内企业改制,机关院落搬迁、城市拆迁征地、旧城改造机会,抢抓机遇,盘活现有资产,争取国有资产划拨,尽快落实办公用房。

第20篇: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缺乏规划。大部分乡镇没有编制乡镇总体规划,使各乡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得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周边乡村之间,难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部分乡镇有总体规划,也设有详细控规,不注重特色设计。

(二)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近来县城面貌日新月异。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心镇建制镇发育程度不高,镇区规模普遍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经济实力缺少第

二、三产业的支撑,城镇吸纳积聚功能比较弱。重点中心镇难以发挥其规模效益和辐射服务等功能。

(三)制约城镇发展的因素难以突破。中心镇城镇建设融资能力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城镇建设与用地的矛盾较突出,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土地流转较为困难、用地不足,建设用地调剂受到制约。农村集体土地拆迁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和政策措施。

(四)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失地农民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失地农民心理不踏实,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失地农民农转非较为困难,即使农转非,也没有享受城市低保,城市青年服兵役等城镇非农业人口的待遇。

(五)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建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前些年机构改革把乡镇的城建办取消,这就使各乡镇的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形成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城镇的形成,内容和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的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孤立的,整从城市扩展与农村城市化的互动过程来考虑,根据多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统筹规划小城镇的发展,如房产业、文化、传统、城镇与城镇之间,小城镇与农村居民之间、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等多种关系,来把握和设计城镇,对此城镇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从传统、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小城镇。城镇的建设要考虑到传统、现在和未来。特别要预测未来的发展,按照将来而不是现在的需要进行规划,这就是先进性。建设水平低的城镇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应当从整体上高水平、高起点看待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这样才能使城镇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不要到有能力来发展的时侯,而没有空间。

二、从资源、产业、城镇的基础设施、交通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是考虑单一的因素,根据这些综合因素来统筹设计城镇规模。特别是从以乡镇企业为基础的城镇向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转变,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和支撑。

三、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构筑功能互补型的城镇体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之间的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由于城镇发展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单个的城镇建设,面对城镇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随着交通和现代通信的发展。缩短了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以统筹城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设计城镇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而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城镇,已就是说构建城镇体系,实现共享,而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发展,而是一个区域共同发展。

四、从城乡协调发展来考虑城镇化建设。现在建设城镇背景与过去不同。主要变化是现在的城镇处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建设要考虑与各级城镇的关系。因为城市的扩张,对周边的乡镇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要从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统筹城镇建设,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镇系统。有的小城镇可以提升和纳入县级城市的一部分,使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有的地方根据产业的特色可以新建一些小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项稳步开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抓住机遇高起点修编规划,各乡镇要抓住我省优先扶持发展皖西北及沿淮县市的历史性机遇,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县城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及时对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修编,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和人居环境,坚持城镇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是打造特色。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要根据自己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做出规划特色。

(二)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镇之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侧重于某一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切实改变产业雷同、项目重复、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加强对各级工业园区特别城镇的工业聚集区的分层分类别指导扶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项目落户、企业集中、产业聚集的平台。

(三)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二是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改善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来。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四是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两个重要方面。农村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带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不断完善政策。一是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对农民的进城落户的限制。二是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为城镇建设提供土地支持。积极引得农民转向

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不断向少数农民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使其更好地向城镇转移,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引导建立以招商引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带资进城、集资进镇,企业与个人参与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拆迁政策。县级部门要研究制定农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指导性意见,推进规范化拆迁,使拆迁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即要注重城镇化的表面特征,又要着力提升城镇发展的内涵。只有城镇居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一是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类教育阵地,大力普及文明礼仪

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二是强化综合管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出“居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居民行为准则来规范居民的行为。

让更多的人到城市生活,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探索一条又好又快发展城镇化道路必将任重而道远,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吸收先进的经验,以民为本,开创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