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导游词

回族导游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2:53:55 来源:导游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回族婚俗

姓名:桔妞

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他们的婚礼大多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回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广泛,大多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呈现出各色的婚庆习俗,但都不曾违背其教规规定。从订婚到结婚,他们都有着一套既定的习俗顺序。

(一)说媒。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女自由恋爱的当下,回族依然保存着他们请媒人说媒的礼俗。不论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认识都无一例外的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媒人一般是两人,分别代表男方女方,大多数男女双方都熟悉的亲戚朋友。所谓提亲,是由媒人带着男方准备的四色礼(茶叶,糖果,核桃和枣)去女方家提亲,交代男方的基本情况,女方接受四色礼。女方若是觉得合适了,就请己方的媒人带着回礼去男方家回话。俗称换手礼,好比古时候的定情信物。女方若是不回礼,则表示在考虑当中,若是女方不同意则要还回男方媒人送来四色礼。当下媒人说媒都成了走过场,象征性的去为两心相悦的良人说媒,否则会受到讽刺。

(二)订婚。是男方要拿聘礼(聘礼的轻重视男方的家庭条件而定)和聘金(古兰经里把聘金称作“麦哈尔”)给女方家里。如果不送聘礼,则婚礼无效。送聘礼的当天,男女方家里都要设小宴招待叔伯姑舅姨等近亲的亲属。还要过“尔麦里”,“尔麦里”是宗教仪式,要请阿訇或较有威望的伊斯兰教信徒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则要认真聆听,意在举意平安顺利。“尔麦里”过后,男女双方家人一起赴宴,商定结婚的大致日期。

(三)送大礼。是具体的结婚日期确定下来以后,在婚期的前段时间。大礼当天男生要给女生送为她购置的化妆品,饰品(婚戒是在大礼的当天就为女生戴上),衣物等。男方还要给女方的近亲(叔伯姑舅姨)准备四色礼,给女方的长辈说\"色俩目\",意味感谢他们把女儿嫁给自己。

(四)娶亲。是在婚礼的当天早晨。新郎在清晨去女方家里,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房屋正中放四方桌,上席坐阿訇,左边坐父母,右边坐女方父母,阿訇正对的座位上新郎新娘跪着听阿訇的教诲,阿訇诵读《古兰经》的有关片段,大意为两人因担负起作为夫妻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尼卡哈”仪式结束后,男方回去准备迎亲,新娘则去化妆换衣等着迎亲。

男方来迎亲的时候要为女方父母再拿一份四色礼,还要为新娘的母亲准备“谢娘衣”(有时候也可以是上好的布料),顾名思义是感谢母亲把养育女儿嫁给自己;还要为新娘准备“催衣”,意为迫不及待的要将新娘娶回家新娘。早期的时候,新娘是要头戴银饰,穿着祖母或长辈做的有流苏的九片布料拼接成的绣花长裙,意为长长久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大多摒弃了这一习俗,也穿上了婚纱。在新郎来迎亲之前,新娘大多都等在卧室或是和亲朋好友合影。一般回族的家宴都是流水席,女方家的客人要在迎亲车来之前招待完一大半,基本上是新娘离家后就散席了。

接亲的车不可去的太早,大概在新娘家宴进展到一多半的时候才可去,但需要在中午之前把新娘迎娶回家。迎亲的人要包括男方妈妈那边的亲戚,但男方父母不可出现。新郎迎亲需过三道门,第一道门是新娘的哥哥或姐夫把门,第二道门由新娘的弟弟妹妹把门,第三道门则是玩闹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把门,每道门新郎都是分撒红包开门。过的第二道门一般都会挂个门帘,由新娘的亲兄弟姊妹把门帘撑起,新郎要听小姑或小舅子训话,然后拿红包给他以示谢意。接到新娘后,要携着新娘的手去向新娘的家人和帮忙婚宴的人说“赛俩目”道别。以往的新娘迎亲车来之前还要哭嫁,新娘的好朋友围绕着她一起哭嫁,意为舍不得离开家,不哭嫁是会被人说道的,说新娘迫不及待离家嫁人,但现在渐渐的也没有这种习俗了。

新郎迎亲车队返回时,不可以走来时的路,意为不后悔不走回头路。车队在离家还有两百米的距离时会停下来,男方的父母叔伯姑婶会被画成很搞笑的样子身上绑着绳子在等着迎亲车队,婚车停下来把长辈身上的绳子栓在车头,让长辈拉着车往前走(当然这时候婚车司机就必须放水了),意为男方长辈不会像这样为难新娘。在离家一百米的距离,新郎要抱着或背着新娘进家门,不让新娘脚碰到地面,意为丈夫会像这样疼爱妻子,进了房间才把新娘放下来。等新娘换下婚纱,换上新郎拿的“催衣”,再由新郎带着新娘去向新郎的亲友说“色俩木”打招呼,打完招呼新娘要坐在男方父母旁边,向他们敬茶,和他们一起吃饭。离席回房的时候,进门前要“撒喜”,将喜枣喜糖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分享幸福。当天晚上闹洞房耍新郎新娘,一般都是新郎的兄弟和朋友,准备各种节目整蛊新郎新娘。闹洞房结束后,新郎要给新娘一个红包,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

(五)表贤惠。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早晨,新郎的姐妹或者亲侄女外甥要来打扫新房,问候新娘,新娘要拿红包给前来问候的人。新郎家还要宴请常来往的亲戚邻居,一般以包子待客,俗称“睁眼包子”,意为眼光好娶了个好媳妇回来。

(六)回门。婚礼后三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看望岳父母及亲戚,男方的父母也要一起回去,意为亲家相认。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准备好,款待亲家及女婿。婚礼后七天,新娘的父母要带着礼品去看女儿,回礼。

推荐第2篇:回族爱情观

穆斯林青年视野中的爱情观

人们都说:爱情是人类社会永不衰退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思想,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赋予了它不尽相同的理念和内涵。广而言之,爱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爱与被爱的关系。狭义的爱情指的则是: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与被爱的关系。伊斯兰的爱情观有其鲜明的特点。我们说爱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爱妻子,爱儿女,都有其不同的含义。爱安拉指的是敬畏服从安拉;爱使者(愿主福安之)指的是跟随效忠使者(愿主福安之);爱父母,指的是孝顺父母;爱妻子指的是满意喜悦妻子;爱儿女指的是关怀、呵护子女……现在,让我们从伊斯兰视野中来谈谈狭义的爱情——男女之间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观。伊斯兰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是一种美好,它是造物主给他的仆人的一种恩赐。真主还说:「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也是她们的衣服」。伊斯兰鼓励、命令夫妻之间应当互相敬重,互相喜悦、爱慕,并把这种爱上升为一种功修,一种服从安拉的标志。爱是一种感觉,一种天性,一种情感。伊斯兰不责成人类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的本质不是人自主的,正如你对某事某物的喜怒哀乐,安拉不会加以责成。你不喜欢张三或喜欢李四或喜欢多一些或少一些,你不会因此而被责成,正如使者(愿主福安之)对他的妻子所说:「主啊!我分配我所能控制的,不要责成我所不能控制的。」曾经有人对「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穆民的长官,我不喜欢你。」欧曼尔(愿主喜悦之)问他:「那么你会虐待我吗?」他说:「不会。」欧曼尔(愿主喜悦之)说:「你爱不爱我无关紧要。」伊斯兰不责成人们的情感,但却责成形成後天的情感的因素。因此,伊斯兰对於情感领域的范畴有两个要求:①当成为情感的主人,不要让情感趋向於不符合伊斯兰的范畴。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你可能会对她产生爱慕之情,伊斯兰并不认为你的这种爱慕之情是一种犯罪,但当你故意单独接近女孩,单独约会……等,在伊斯兰的视野里就成了非法的。又如,你不喜欢张三,伊斯兰不以之为罪,但当他向你问候(道色兰)时,你因不喜欢他而不作答——这便是一种罪过。②培养正确、美好的感情,远距不好的习性。比如培养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和热爱。又比如你不喜欢你的哥哥,你没有必要显形於色,你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感情,试图培养喜欢他的情感。伊斯兰不承认「一见锺情」之说。真爱不会凭空产生,一面之缘,不足成爱。也许你第一眼看某人,你会觉得顺眼或有点好感,但他和爱有本质的区别,和你长相思守的爱人离开你,你也许吃饭、休息、睡觉时都会想起他(她),但一面之缘的人,也许很快你就会忘记。在这里我们应该把爱和欲区别开来,爱是神圣的、庄严的;欲则是贪婪的,低级的,是魔鬼的行动。伊斯兰的爱情观中,往往人们不可理解,甚至认为不可接受的是伊斯兰的求爱方式,伊斯兰认为:男女婚前任何方式的独处,都是不妥的或非法的。两人的独处时,有魔鬼的介入,事实证明两人独处其结果往往超越法度。有很多人却认为两人独处并无大碍,然而伊斯兰防微杜渐,使者(愿主福安之)说:「男女独处,恶魔便是他们的第三者(同伴)」。凡是独处恶魔随时都有机会怂恿你一步一步不知不觉迈向歧途甚至干罪。伊斯兰不允许男女独处,并不意味著伊斯兰禁止男女之间的爱情,事实恰恰相反伊斯兰提倡男女(夫妻)之间的爱,正像我们前面所述。伊斯兰禁止的是不健康的求爱方式及不负责的的爱。如果你看上一个人,而且你想真正去爱他(她)选择他(她)为你的终身伴侣,那么伊斯兰允许你合法的去了解他(她),使者(愿主福安之)说:「如果真主让你们喜欢上一个女人,你们可以观察她,它对两人长期相处不致後悔最相益。」比如在家人、朋友、同学的陪同下互相交谈、了解、相互推心置腹,畅谈彼此的兴趣、爱好、理想、要求,真诚的去了解、对待。如果有共同的理解、追求、且能相互容忍,就力求达成更可靠的婚约。这样本著认真、真诚、尊敬的「恋爱」总比冠以「浪漫」而毫无保障,甚至相互玩弄、欺骗的「恋爱」应该更稳固、更有价值吧?!有人说:婚前不相互认识了解,将来如何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首先:伊斯兰并没有禁止婚前的互相认识了解,相反使者(愿主福安之)鼓励了解观察对象。伊斯兰禁止的是那些不健康,以恶魔为伍的,会引发私欲导致犯罪的一切途径和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不要把传统的父母全权包办的传统习惯和伊斯兰的婚姻制度混为一堂,伊斯兰鼓励的是光明正大,认真严肃,有责任感的以婚姻为基础的健康求爱方式,对於时下的这种「浪漫」,「自由」,互相玩弄的求爱方式是和伊斯兰格格不入的。很多人正是以著这个冠冕堂皇的藉口演绎出了今天的「婚前同居」、「试婚」等性泛滥思想。越是性开放、性泛滥的地区,其离婚率越高,家庭越动荡不安,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不可争辩的事实。 其次,婚前相处,往往相互展现的都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一到婚後,双方都有被欺骗的感觉,都在埋怨婚前美妙的山盟海誓那里去了。口头的山盟海誓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相互理解尊重,容忍以及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这种婚前不真实的展现成了婚後家庭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我们说婚前的相互了解,并不是保持婚後稳定及建立和睦家庭的根本措施,婚前了解最为彻底的西方,恰是离婚率最高,家庭关系最为紧张,最具隐患的地方。婚姻本来就应该是人类最神圣、最庄严的一项大事,我们应该谨而有谨、慎而又慎的对待。伊斯兰认为:健康、认真的求爱方式是幸福稳固的婚姻的前提,幸福稳固的婚姻是健康家庭的基础,健康家庭则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健康的社会则是铸造健康美好人类文明的保证。

对於个体而言,如果你是男性,你选择一女子作为你的妻子,你当清楚她将是你孩子的母亲,你家庭的监护人;如果你是女性,你选择一男子作为丈夫,你当清楚他将是孩子的父亲,你一生的靠山。

谁都想选择美貌、英俊、善良的物件,我们很难想像当你们结婚了,你的物件和其他异性还保持著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背著作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是谁之过?这也许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所谓「浪漫」的爱情。让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镜头,当你洞房花烛夜,你是否有勇气并真诚地拉著你妻子的手说:「你是我第一个触摸的女性」吗?如果你是女性,你又是否有勇气并真诚的对拉著你的手的男人说:「你是第一个触摸的男人」吗?如果都有,再甜美的山盟海誓在这两句简单朴实的语言前面都显得苍白无力,那将是你们神圣婚约的一种什么样镇静剂啊!如果都没有,那将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伊斯兰要求青年认真,严肃对待婚姻。达成婚约的前提是:信仰统

一、当事人双方同意、证婚人、聘礼。结婚需要给聘礼,而不是草草行事,不难看出,伊斯兰视婚姻的神圣行性,甚至让不理解人们认为这种婚姻过分束缚年青人,让想成婚者感到压力,然而我们说:婚姻是美好的,但它同时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伊斯兰要求年青人渴望婚姻的同时珍重婚姻,来不得半点轻浮或虚假。我们随时需要用心去苛护,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能拥有美好的结婚时光是一种恩典,是来之不易的,在伊斯兰的视野里正因为有了这层关系,不致让人们随意的亵渎婚姻、撕破婚约,而是相互真爱,相互容忍。伊斯兰认为:爱是神圣的,爱安拉是一切形式的爱的基础和源泉,所有的都将消失,唯有对安拉的爱永垂不朽,它将带我们入住乐园,享受永久的爱和幸福!

推荐第3篇:回族婚俗

(一)提亲

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回民择偶不“合八字”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二)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三)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 四)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是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两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的大馒头、油香若干个,送到女方家去,这叫催装礼,意为请女方家老小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方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之后,新浪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五)念祝福语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 有些地方当天晚上的晚饭由新娘做长面,以示茶饭水平。吃过晚饭,开始闹洞房,大家民主推荐一位能说会道、幽默风趣的人当司仪,出点子,串节目,新郎、新娘在威逼和笑声中表演夫妻共啃一块糖、说绕口令等各种节目。

闹房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交换礼品。新郎要给新娘送一个装着20元或50元钱的小红包,新娘给新郎送一个红布蛋蛋或“针扎子”,表示恩爱夫妻、同甘共苦、永不分离。新郎还要问新娘是否懂得伊斯兰教的最基本教义,如答上,才能度蜜月,答不上新郎表示再教授,新娘要乐于接受才行。

第二天拂晓,新郎的嫂子要将热水和汤瓶放在新郎、新娘的屋门口,新娘、新郎都淋浴。吃罢早饭后,新郎的奶奶和其他人,要领着新娘认婆家大小。有的地方新娘三天不出门,到第四天才开始认大小。认长辈时,新娘要长长叫一声,长辈要响亮地答应一声,然后要略表心意,给新娘见面礼物或钱,以示纪念。

(六)表针线

回民也叫摆针线,一般都在结婚的当天下午或第二天上午举行。

摆针线,过去是为了看新娘子的针线活做得如何,将她未过门时给公婆做的鞋、丈夫的衣服、绣花枕套、荷包等一一展示出来让众人欣赏。

(七)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推荐第4篇:回族教案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

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大分散小聚居,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民族,共有860.1 万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152.5万多人,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回族聚居区。

在祖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人民在各厂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北、云南等地,回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在荒芜不毛之地开垦出大量耕地,兴修了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兴建了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修筑了松华坝水库,开凿了盘龙江、金汁河等6条人工河流,开水岔河12条,造地河72条,既可泄洪,又可灌溉;同时,用了三年时间对滇池及其下游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些工程至今仍发浑着巨大的作用。明代,宁夏回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凿了大清渠、惠洪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多次整修了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侠渠,把宁夏平原建成了\"塞上江南\"。

回族素以手工业技术闻名于世。元代回回工匠制造的\"回回炮\",\"声如雷霆\",威力无比,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独特地位。回族的纺织物,多被视为珍品。明代,回族精湛的制药、制香、制革、制瓷技艺驰名中外;回族制造的青瓷被称誊为\"回青\",以精致高雅著称。清代,回族的采矿冶金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采冶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回族尤其善于经商,珠宝、金银、玉石是回族的传统经营项目,所以有,\"识宝回回\"之说。中华民族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经过回族商人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阿拉伯及欧洲的医药、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工程技术等也通过回族商人引进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历史上,回族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各项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元代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了《万年历》,并在北京首次建立了观象台,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

中外民俗——回族

要地位。回回人亦黑迭尔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宫殿和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领导者,为以后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回回人萨都刺是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气势奔放,细腻俊逸,为历代所赞誉传颂。回回人马九皋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多种散曲、小令为后代重视。回回人赡思是元代的著名学者,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学等,著述丰富,涉及面广,多已失传,仅存的《河防通议》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回回人高克恭与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顷齐名,存世的有《烟山图》、《墨竹坡石》等数十幅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前面提到的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出任陕西、四川、云南平章政事(是全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时,政绩显著,为祖国的统

一、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的回族学者李贽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李氏藏书、等八种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伟大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近30年时间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访问30多个国家,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学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等以外,还有些特殊的风俗习惯。从饮食上说,回族人以米、面为主食,副食为牛、羊、鸡、鱼和各类蔬菜,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只有脸部外露,老年人用白色盖头,中年人用青色,姑娘用绿色。回族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特别爱清洁,每天都要洗涤和沐浴,并且只用流水冲洗,不用脸盆和\"回头水\"洗涤。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欢乐的节日里,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回民群众互相敬道\"色俩目\",用这跨越国界、跨越洲际、跨越种族的祝安(好)词,互致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朋友,祝您幸福、平安! 中国穆斯林民族简介

1、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2、人口: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其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

3、居住地:回回民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而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多。凡有回族分布的地区,大都是围绕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4、民族生活: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回族之乡”的称谓。这里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也有黄沙漠漠浩无垠”

中外民俗——回族

的沙地,还有哺育过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富有生机的宁夏平原。这条“母亲之河”流经本区的中部和北部,为发展本区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源。历史上,回族人民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凿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网的分支毛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把这个原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的塞外荒原,变成了如今平畴如画、田园锦绣、麦浪翻滚、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和宁夏回族一样,全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也多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回族分散居于全国,所以其经济状况又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多种多样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而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显著特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回族却是农牧结合,或以牧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的回族除务农外,多兼营季节性的小商业、小手工业;云南及西南各省的回族,多为农商兼营,或以商业、运输业为主;海南省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回族则从事航海和渔业;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多从事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回族散居全国,与我国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况相当突出。在新疆和内蒙地区,回族多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杂居;在甘、宁、青地区,回族多与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土等民族杂居;在云贵高原,回族多与彝、苗、布依、白、傣、景颇等民族杂居;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杂居。但从全国来看,回族和汉族杂居的情况是最普遍的。这种各民族相杂居住的分布格局,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回族和这些民族的关系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友好的,曾经有过争斗,甚至流血事件,但共同缔造祖国、推动历史发展,仍然是这种关系的主流。

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所以主要使用汉语文。汉语文在帮助回族之接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承认汉语是回族的共同语言,是不现实的,但如因为回族使用汉语而否认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汉语外,回族和其它民族杂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分布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也分布全国。宁夏是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地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此外,还有新疆焉耆、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源、河北大厂、孟村等六个回族自治县,在云南西部,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部有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有民和与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地方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回族分布全国这样一个特点。

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历史上,随着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逐渐扩散,清真寺亦遍布全国,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东南沿海“四大古寺”;

中外民俗——回族

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规模宏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上面所列举的清真寺以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回族居于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然而,由于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所以从其伊始就以生气勃勃的精神活跃于中华大地上,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她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但是,历史上,回族人民在祖国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以及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都曾付出过很大的努力。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使自己扎根于中华沃土,并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风采。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 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 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 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 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 2 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 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 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 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 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 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 在新疆久负盛名。

别具情调的生活方式

塔塔尔族完全遵行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 生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有点欧洲风味。的确, 塔塔尔族与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其民族在住房、室内陈设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这与该民族源自欧洲,又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市,不 无关系。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 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 幽,象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 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 ,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 而豪华。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 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 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 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

中外民俗——回族

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 0 0 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在同心清真寺做礼拜。

红·黄·蓝·白·黑

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是中药中的珍品。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4 8 0 年历史。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

中外民俗——回族

症。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中外民俗——回族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开斋节”里回族人民合家欢乐,吃团圆饭。 图为饭前全家进行祈祷。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不吃猪肉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在中国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 穆斯林不吃猪肉,主要是来自安拉的禁令“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古兰经16章116节)

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必定有许多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慧和恩惠。安拉对信士是至仁、至慈、至爱的,禁止我们的行为,必然是防止人们受害,也是对信士忠诚的考验,例如老师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母亲不许儿女说谎和偷懒,听话的孩子表现了忠和孝,锻炼成为好人品,终生受用不尽。敬畏安拉的穆斯林必须自觉地严格服从。

饮食的禁忌并非只是伊斯兰才这样规定,世界上各种宗教都遵奉某种“神意”忌讳某些饮食,例如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遵奉神意实行全面素食,“不许杀生”是严格的基本“五戒”之一,所以,也不许可吃猪肉。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根据《圣经》,猪肉在禁止的饮食之内,听从上帝的话,就必须禁食猪肉,例如:“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利未记”,11:7-8)。《圣经》也有其它章节的经文,明确禁止吃猪肉,例如“申命记”中的(14:8)和“以赛亚书”中的(65:2-5)。 “利未记”与“申命记”属于《旧约圣经》的“前五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循的基本经典。伊斯兰认为《旧约圣经》是安拉下降给先知穆萨的“托拉特”真经的传述,其中必有安拉的确实启示,证明安拉对远古的使者直到最后使者穆圣下达的都是同样的命令:禁止吃猪肉。当今这些天启宗教中,唯独伊斯兰遵循最为严格,一丝不苟,穆斯林必须是安拉的忠诚奴仆,并以此为荣。

伊斯兰信士认主独一,敬畏安拉,服从安拉的命令,全然是对自身有利。对安拉是否有信仰,或者地球上信仰的人数多寡,对安拉的权威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安拉是全能的,自足的,不需求他的被造物对他拥护和支持。《古兰经》说:“不信道的人,(无损于安拉),因为安拉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3:97) “如果你们忘恩,那么,安拉确是无求于你们的,他不喜欢他的众仆忘恩负义。如果你们感谢,那么,他喜悦你们的感谢。一个负罪的人,不负别人的罪。”(39:7)其次,安拉喜悦人们顺从他的命令,对安拉敬畏,以健康和清洁的身体接近安拉,不但思想单纯,行为善良,衣服整洁,而且身体也是食用清洁有益的营养物质培养成长的。在万物繁盛的世界上,《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安拉。”(2:172;5:4) “佳美”的反面是“厌恶”,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满嘴喷臭,浑身上下都是肮脏难闻的气息,令人呕吐,你能使朋友高兴吗?至少是没有人性最起码的文明礼貌。凡是安拉禁止的饮食,如酒精、猪肉、吸毒和不合法的野味,不仅不能取悦于安拉,反而对自己的健康和人品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俗话说“病从口入”。2003年冬季亚洲爆发萨斯“非典”,后来发现是因为盗猎和偷吃果子狸,那场灾难使半个世界陷入惊慌。

信道的人最基本的行为是敬畏安拉,处处祈求安拉的护佑,口赞“至仁至慈的清高安拉”,“我求庇于世人的主宰”(114:1),祈求安拉保护,首先要对安拉有忠诚之心,因此,根本的行为在自己,服从主命,当行则行,当禁则止,可以期望安拉的最大喜悦和恩慈。不吃猪肉事体不大,不会使信仰伊斯兰的人遭受十分艰难的生活,因为安拉恩赐的人类可食高蛋白肉类千万种,鲜美的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数不清。生活在非穆斯林社会中,不吃猪肉表现穆斯林的信心、意志、毅力、自尊人格和文明特征;生活有原则,来自接受考验的精神力量。告诉你的非穆斯林朋友,不吃猪肉是表示对安拉的服从和敬畏,对别人无妨,通情达理的人对你会更加尊敬。

中外民俗——回族

红烧牛肉做法:特色:北方回族清真名菜,成菜色泽深红牛肉酥软,汁浓味厚,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材料:主料:牛肉500克,辣豆瓣酱20克,姜,酒,酱油各25克。

做法:牛肉切块,用热水汆一下捞出。在油锅中将葱姜爆香,再加入辣豆瓣酱,然后放入牛肉块翻炒并加入酱油,糖胡椒粉,酒,味精及八角,最后加水浸过牛肉,用小火慢慢煮至汁稠,肉酥香即可。

推荐第5篇:清朝回族

有清一代,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以来,清政府已日益腐败,强制推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在政治、经济、法律、官吏任用和各方面都对回族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无理歧视。如法律规定,回民犯法处罚较其他民族为重。在犯法回民头上刺以“回贼”字样,以示侮辱。官方文件中屡将回族之回加上反犬旁,以示回族“不伴于人类”。清朝地方官吏对回族人民横征暴敛外,还常常挑起回族内部各教派之间、回汉之间相互的争斗,以图达到以汉压回、以回治国的险恶目的,有的地方(如云南、陕西)官吏甚至亲自布置和参加屠杀回民的活动,使回族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受到极大威胁,因而必然遭到回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这其中,未刺印、了国栋的甘州起义是反清运动的开始,苏四十三的循化起义和田五的石峰堡起义是反清运动的继续,还有贵州张凌翔、马河图、四川蓝朝鼎、蓝朝柱等人的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杜文秀的云南起义和白彦虎等人的陕甘西北起义影响最为深远,对清朝的打击最为沉重,同时对回族社会的损失也 最为巨大,举世罕见。从这里我们不难窥见回族人民刚直不阿,视死如归的性格和以左宗棠、岑硫英为首的反动刽子手们灭绝人性地进行倾族大屠杀的 丑恶罪行

云南是回族较集中的地区。回族人民为云南的开发自元代以来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道光之后,欺凌、侮辱国民事件时时发生,而清政府往往处理不公,造成回汉仇杀。醒悟过来的回汉人民终于举起了义旗,把反抗矛头对准清政府,于是由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人民为主,联合汉、彝、白、傣、纳西、景颇、傈僳等族 人民的武装起义终于于咸丰初年爆发,建立了大理政权,废除了清朝年号,制定了“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和“联合回汉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革命纲领,规定了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的原 则,并设文武职官,各司其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安定社会秩序, 协调民族关系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并形成了波及全省的回族及各族人民反清运动,给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后来在清军优势兵力和洋枪洋炮的进攻以及策反起义将领的阴谋下,轰轰烈烈的云南回民起义坚持了整整18年之后被反动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了下去。清政府灭绝人性的本质在镇压回民的起义中也暴露无遗,比如清军夺取大理后,仍对大理城内及近郊起义军进行了血腥大屠杀,仅此一次回民被杀者就达10万余众,然后再把死者的耳朵和手剁下,装上几十大筐,送到昆明去夸功。所以有人估计,这次长期战斗死人总数在500万以上(据白寿彝先生文章,笔者估计这个数字也包括非回族死亡人数)。起义失败后,回族大量的财产被充公或被军官们占为己有,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云南回族遭到了空前浩劫。许多回族的土地房屋被视为“逆产”,全被抄没,大都无立锥之地。一些回族子遗便纷纷逃出省外,有的还逃到傣族、彝族、白族地区定居,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维回、彝回、白回;有的回族还逃到境外,其后裔至今还生活在东南亚各地。回族人民杰出的起义领袖和民族英雄杜文秀以其建立大理政权的丰功伟绩而被各族人民颂扬

在西北,回民起义首先是在陕西爆发的,而西北回民起义的爆发则揭开了西北近代史的序幕。陕西在同治起义之前是“汉七回三”,广大回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关中平原和陕北的一些肥沃之地,“回族居住较他省为多”,“人口最为稠密”,自古就有“关中八百里秦川是回回开垦出来”的说法,可见回族人民对陕西这块沃土的历史贡献。1862年,回民起义首先在渭南、大荔等地爆发,接着反清烈火迅速燃遍了八百里秦川,起义军组成了十八大营,退至董志原,并燃起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民起义的浓浓烈火,回、汉、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等西北各民族人民纷纷投人到了这场正义的斗争中,几乎完全摧毁了清政府在西北的反动统治,使河州、肃州、金积堡、西宁成为当时回民起义的四大根据地。最后在左宗棠洋枪洋炮的剿杀和诱降下,轰轰烈烈的西北回民起义失败了。在这次起义中,陕甘回民起义从华州起义到肃州被屠历时12年,宁夏地区回民反清斗争坚持了9年,新疆回民起义也历时12年,涌现出了陕西白彦虎、孙玉宝、崔伟、甘肃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新疆妥得鳞、索焕章等 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起义领袖。这次西北回民大起义,时间上虽然没 有云南长,但回族遭受的损失,人口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都比云南惨重得多。仅陕西而言,除了极少数逃至西安城内和秦岭深山的近千回民外,几乎所有的回 族都被屠杀或被驱赶,个别的还被迫反教,使昔日里清真寺遍布的八百里秦川竟无一清真寺幸存(除西安城内外);陕北一些地方本是回民重要的聚居区,但经过起义之后,回族人口已荡然无存。甘肃的回民由于有马占鳖的投降,可

以说是保存回民最多的省份。而过去丝绸古道上的一片片回回村庄,经过“左屠户”的屠杀也无一幸免,其惨状由此可见一斑。在镇压回民起义中,清军巢杀之恶毒在人类史上也绝无仅有(仅陕西回族就有“十不存一”之说),改变甚至抹杀了回回民族在西北繁茂的人口分布,其倾族驱赶回族人民,专门把劫后余生之回民由原来的关中平原、银川平原等富庶之地而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会宁、定西及宁夏西海固和径原、隆德等山区贫瘠之处的安置策略,直接影响到了今天西北回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完全可以说,今天西北回族的贫困就是由于当年清政府民族压迫的安置政策造成的。由于西北绝大多数回族人民或亡或逃(有的还逃到其他省份甚至外蒙),因而清政府便不论青红皂白和是否参与了起义,统统把回族的土地、宅院、财产以“叛产”处置。昔日回回聚居之肥沃之地或日益荒凉了(如陕北南泥湾),或把外地(如山东)农民再重新迁人,分给“叛产”(如陕西三原等地至今人们的口语仍有山东味,与秦人不一样)。所以说,西北回民大起义的失败,尽管历史意义极为巨大,但回族人民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其结果对回族而言是空前浩劫,一切财产被掠夺,绝大多数人口被屠杀或在迁徙中身亡。为了生存,白彦虎等人被迫把一支陕甘义军的后代带到了俄国境内,从而才有了今天独联体的10万东干族。白彦虎东干族尊为“东干民族之父”。

尽管回族在清末遭到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近现代以来回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也丝毫不逊色,处处皆有自己出色的表现。在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中,回族人民始终冲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最前列,以自己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从影响上讲,近现代史上回族军阀及其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在西北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间,为新中国的建立回族人民的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英名永载史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各地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武装队伍,积极投入到打击侵略者的战争中,同时也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在西北建立回回国的阴谋,各地回族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表现了回族人民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时,回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在“五四”运动以后的30年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和传播,回族学逐渐兴起,为以后回族在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推荐第6篇:回族婚礼

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结婚证后,由男方选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期

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

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送亲的人须是双亲,选择上有双亲、下有儿女、品貌端庄的人来担当此任,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双全。接亲车到男家大门时,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要从大门口到新房铺上红毡毯,有的则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把新娘抱进新房。新娘鞋不能沾土显其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主人一面接待客人,一面按照回民习俗请阿訇念\"尼卡哈\"(伊斯兰教合婚仪式)。仪式开始,先由阿訇读一段《古兰经》,分别向新郎新娘询问是否同意与对方结婚,待双方答应后,阿訇宣布他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继而,再按照一定内容谆谆嘱咐一番\"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在有的地方回族婚礼上有耍公婆的习俗。人们拉来小毛驴,将到处躲藏的新媳妇的公公爹死拉硬拽扶上毛驴,头戴草帽,手敲脸盆,用锅烟子涂着黑脸,让他的老伴(新媳妇的婆母)牵着毛驴在院子里转悠。婆母的打扮是:满脸抹黑,两个耳朵上挂着红辣椒,手摇扇子。老两口这副打扮尽管不雅,但被嬉闹的人簇拥着、欢呼着,心里美滋滋的。这种习俗如同汉族新婚的闹洞房,图个吉利喜庆。

作 者:王者风范

张家川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约束。但是,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相互之间有程度不同的影响,从而在服饰、礼仪等方面又有所改变,但在婚姻、丧葬、禁忌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一、服饰

回族服饰,大体上和汉族相同,但根据宗教规仪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部装饰方面,回族成年男子重视留胡须,通常多戴黑白色平顶号帽和六角号帽,不仅礼拜时戴,而且平常也戴,因此,人们把戴白帽作为识别回族的外部特征之一。妇女平时都戴丝、绸或“乔其纱”等细料制成的盖头,中老年妇女惯用白色、黑色,新婚妇女用绿色的。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多数已婚回族妇女都戴白色圆顶帽,未婚女子不戴帽子。

二、饮食、禁忌

饮食 回族饮食比较丰富,品种多样。特别是各种风味小吃,精美可口,颇具特色。回族的主食是五谷杂粮,冬天喜食莜麦面或玉米面馓饭、搅团,佐以酸菜、腌咸菜或红、白萝卜丝的凉拌菜。夏天喜吃油泼辣子浆水面、凉面。若招待亲友,则吃“出汤面”或牛、羊肉臊子面,民间多用手工擀面,刀切而成。日常吃的家常便饭也多种多样,有面片、转刀、面棋(雀舌)、麻食、扯面、饺子等。每逢喜庆节日,回族家中都要制作各种油煎食品,最常见的是油香、油切、馓子和各种花型的面果子。杂食有麻花(俗称麻糖)荞面油佗、滚佗、玉米面碗佗等。干食以干面锅盔著称。日常有蒸馍、干粮、软饼、莜麦面和玉米面干炕。干食中还有“油面子”,将白面和牛肉炒熟,拌上食油、牛油、牛髓油、再加上核桃仁、杏仁,做成细粉,名

曰“油面子”,早晨用开水冲饮,既可充饥,又富有营养,是补身的佳品。

茶为回族群众待客的佳品。饮茶则为日常生活中的三膳习俗,不论平时或节日,凡是登门来访者,都要沏茶相待,回族人沏茶比较讲究,一般都使用盖碗,通常把这种饮茶方式叫“刮碗子”。回族群众一般爱喝云南的春尖茶、沱茶和陕青茶。待客以茶叶加桂圆、冰糖、枸杞、杏干、红枣、核桃仁、葡萄干等“五香茶”或“八宝茶”,沏在“三泡台”碗子内相敬。还有少数年老者喜喝“罐罐茶”,即将茶叶放入小砂罐内,煨在炭火旁,边煮边喝。

禁忌 回族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禁食猪、狗、马、驴、等家畜和虎、豹、狼、狐等凶残禽兽的肉,忌吃一切动物的血液;不吃未履行宗教仪式而宰杀或弃死及非穆斯林宰杀和自死的畜禽。禁止吸烟、饮酒,家中招待客人或婚宴上,不用烟酒;禁止未经允许进入清真寺大殿,如进入必须脱鞋;倒茶、倒水用正手,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馍馍要掰开吃。语言方面,对食用的牛、养、鸡、鸭只言宰,不可言杀。对殁了的伊斯兰教徒,称“亡人”,忌称“死人”。

三、家庭婚姻

回族婚嫁实行回族内部通婚,若与非穆斯林通婚,对方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其婚嫁程序为:提亲、送开口茶、订亲、送礼、嫁娶。

提亲 当男方相中女方,并从侧面了解女方的品德、家庭情况后,由男方聘请媒人说合后,拿上“四色情”(即四样礼品),去女方家提亲,女方若留下“四色情”则表示初步同意。 送开口茶 提亲后,女方探听男方为人、家庭基本情况等,如中意便给男方回话表示同意。此时,男方家则要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名茶,佐以三种以上等礼品组成 “四色情”,故名为“送开口茶”,表示初步订亲。

订亲 送开口茶后,按照议定日期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备好部分彩礼(现金)、“四色情”、衣料、鞋袜、首饰、化装品等,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一行8人去女方家订亲,女方家盛筵款待。同时,媒人与男女双方家长商酌、言定彩礼钱数、衣服件数、人情礼品份数和送礼日期。告别时,男女双方互送礼物叫“换手”,表示同意。

送礼 订亲后,按预定日期,由媒人、女婿、家长及亲友(共8人)带上事先商定的彩礼、衣料、首饰及四色礼品数份,并提红公鸡、黄母鸡一对前去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以筵席招待,亲房户族以“出汤面”招待。三餐后,女方家摆出回送礼品,赠于男方,有衣料、鞋帽、蒸馍、油香等。

嫁娶 是男女双方家中最大的喜事。结婚日期,除星期二(阿拉伯语“斜扇拜”)视为不吉祥外,其他日子都可举行,一般以“主麻日”(星期五即聚礼日)嫁娶者居多。结婚这天,男女双方家宰牛、羊,搭棚结彩,到处张罗,请亲友,邀宾客盛筵款待客人。新娘迎娶进门后第一道仪式是请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使男女双方在宗教意义上成为合法夫妻,然后由证婚人将预先摆好的一盘红枣、核桃撒给围观的大人和小孩,以示吉庆。仪式完毕,新娘入新房,盘起辫子,戴上回族妇女的白帽,表示由姑娘成为媳妇。

四、丧葬

回族葬礼的特点是从速从俭,三日必葬,葬不择时,实行土葬,葬礼十分简朴。葬前,给死者必须洗大净。洗后,用三丈六尺白布(称卡凡)穿裹遗体;停厝院内或清真寺内,由阿訇、亡人亲属与前来送葬的亲友一道举行葬礼(站“者那则”)。后用“塔布提”(移尸匣)由晚辈抬或车载到墓地安葬。墓穴南北向,深8尺,长6尺,宽3尺。在坟的坑底顶端或西侧挖一穴,名曰撺堂或偏堂。撺堂、偏堂上圆下方,其面积可容下亡人为限,头枕北、足南、面西,墓内不放任何物品。后用土坯堵严,先由长子向坟内丢三锨土,再由送葬人用土填满直坑。同时,由阿訇在冢前诵读《古兰经》,主人及送葬者环跪墓前,念经毕则礼成。葬后,一般要请阿訇“走坟”40天或100天,在亡人谢世后的五个日子(第五天)、头七(第七天)、二七(第十四天)、三七(第二十一天)、月斋(一月)、四

十、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诵经

悼念,表示哀悼。

五、节日庆典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尔德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节日,一年一度,各有不同含义,过节方式也不同。

尔德节 是穆斯林在满斋后的第二天,故又称开斋节。这天早晨9时~10时,到清真寺聚众礼拜,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请阿訇为亡故的先人游坟诵经。同时,还要向清真寺缴纳一定数额的“菲图尔”(付行天课),对贫穷无济的教胞散“乜贴”。节日共三天,期间,各家各户都要炸油香、馓子、果果等各种食品,招待宾朋;大家走亲访友,互相赠送节日食品,祝贺节日快乐。古尔邦节 是尔德节后的第70天,按家庭经济情况宰牛、宰羊。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所宰牛、羊肉分别用于自家享用、馈赠亲友和施舍济贫。圣纪节 一般在清真寺里聚众进行。届时,回族教胞沐浴后,到清真寺集体高声诵经,聆听阿訇讲述“圣经”和穆罕默德生平,颂赞穆罕默德功绩。同时,清真寺宰牛、羊,炸油香庆祝佳节。

第二节 张家川“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张家川花儿在民间已经传唱了数百年在格律、调式上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某些语汇中渗入了“小曲”的音韵,曲调高亢、悠扬。其最大的特点是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结构以四六句为主,曲令有百十种之多。

张家川花儿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内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大类,前者居多。从题材上分有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几类,从流行数量上,以“情歌”居多。歌唱形式上通常为独唱或对唱。情歌:“上河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毛眼眼照哥哥;照你是座青石岭,我是岭上的花鹁鸽;照你是棵松柏树,我是树旁的花一朵;今生今世难分离,妹妹永远爱着哥”。“龙山镇的尕白菜,叶叶嫩着展开,弯弯的眉毛尕身材,凤凰展翅着走来”。“二细的草帽双飘带,遮挡着南山的白雨来。天气下着河涨了,想起尕妹么愁肠了。日子越多越是想,三天嘛喝了半碗汤;想你不是这么那么的想,眼泪么淌在了窗台上。想起天降浓霜了,把黑发变成白发了”。“(女)阿哥坐在埂埂上,把你的花儿唱一唱。哥是阴山里的流蓑草,妹是阳洼里的布谷鸟。”“(男)牡丹长在树底里,树给牡丹遮荫哩。妹妹你把头一抬,就像牡丹刚绽开”。 情歌大胆、炽烈,不乏诙谐与机智,或歌唱欢乐爱情,或倾诉相思之苦,语言质朴率真,有浓郁的乡土味。

生活类的花儿,有:“家花不好家中宝,野花虽好露水草。家花不好看门哩,野花虽好哄人哩”。“山上的青松山下的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语言质朴率真。

其他类的花儿,包括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内容,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内容生动。还有反映张家川回汉人民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时代新歌。如恭门乡文化站王成科创作的时代新歌:“关山顶发了祥云了,张家川落雨了。古老又年轻的张家川,50年大变得美了。”“民族政策的光沾上,自治县迎头的赶上。50年发展的真快,喜在心头笑在脸上。”“阳山的麦子阴山的荞,川道里绷的是塑料。科学技术真个神,三九天吃上了青椒。”“色俩目道了个无其数,为表个敬人的心哩。张川儿女闯市场,为取个致富的经哩”。

张家川的群众平时唱花儿,一般不拘时间、地点和形式。不管是在山坡还是地边的田埂上,庄稼人困倦了,唱支花儿就足以驱散疲劳;孤独了,漫首花儿就足以排除烦恼;高兴了,唱首花儿就足以调动激情。在张家川,无论媳妇、姑娘、小伙子,还是老人,张口就能哼上几句自己心爱的花儿。他们赶着牛羊上山坡,挎着竹蓝到田畔,放开喉咙一吼,山山水水都歌唱了。仿佛在天地之间,惟有这种歌声,才能消解他们的饥渴,传播他们的心事,表达他们的情怀,流动他们的故事……花儿成了他们头顶上的另一片天空。

推荐第7篇:回族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开斋节礼拜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节日: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度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打扫房屋,张贴年画等。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禁忌:藏族人民由于长期受宗教的影响,生活中禁忌比较多。藏族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等。也不得借用他们的工具和炊具宰杀、煮食这些动物。到藏族人家作客,进帐篷时,一般男性应从帐篷中间绳索的左边进入,女性从右边进入,并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坐。进入帐篷后,不能用脚踩锅灶,不能向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也不能跨越主人放置的衣帽等。帐内佛像前陈设的清水铜碗不能取用。佛像前不能脱鞋袜,灶火门前不能烤脚和鞋袜等物。在藏族人家洗手、洗衣物时,要用他们的勺子在缸中取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取水。不能故意打藏族人家的狗,更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到寺院时,不准用手抚摸佛经、佛像、法器等,更不能跨越。在有经轮的地方转经轮时,应自左向右,不可逆转。藏胞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和刻有藏文的石头,不能当手纸或碰击。

推荐第8篇:回族演讲稿

回族风情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人力资源管理 11-8班的李萍,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回族风情。

首先,我们的介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回族概况,民族服饰,

饮食文化,回族花儿歌曲文化,回族禁忌,回族名人等。

回族在新疆分布较广,主要聚集在昌吉回族自治州。2008年新疆回族人口为86.67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4.48%,回族通用汉语汉文,但仍保留了少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左侧这幅是具有回族特色的玉制宝瓶,旁边是我们美丽的回族姑娘,在中国回族史上,类似这样的壶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在民族服饰方面,回族男子一般头戴回回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或用白布裹头。

左侧是一位慈祥的戴着回族白帽的老大爷,右侧是一位衣着回族特色服饰的姑娘,看!这手拿盖碗茶的回族姑娘以及这对儿穿着回族传统服饰的夫妻是多么的美丽!这是回族特色的婚纱礼服,以下便是几种不同款式的婚纱礼服:

在饮食文化方面,回族人以面食为主,肉食有:牛羊鸡鸭鱼等,逢年过节,一般都要自制油香、馓子、粉汤和糕点等。大盘鸡不仅是回族人最喜爱的美食,也是备受新疆人青睐的食物之一。抓饭和牛肉丸子也是如此的受人喜爱。看!这便是家喻户晓的粉汤。

回族的禁忌基本上与维吾尔族的禁忌一样,禁食猪狗驴等肉,包括非清真食品。

回族名人方面,早在明朝时期,远近闻名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回族,抗日战争时期,回族队伍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英雄马本斋就是其中之一;现今深受人们喜爱的回族歌手苏尔东,在回族音乐方面 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以上是对回族文化风情的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推荐第9篇:—回族婚礼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

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

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娶亲

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当然现在不需要了,各式各样的婚纱已经代替了大红袄),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新娘要由新郎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回门

婚礼后三天或七天,新郎要准备礼品陪同新娘回门,也叫回娘家,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婚礼习俗

回族有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最严格的饮食习惯的禁忌,回族遵守“许进不许出”婚姻原则,还有斋月期不举行婚礼等等[3] 。

1、内部通婚外教徒结亲必须进教

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内部通婚,若欲缔结婚姻的双方中女方为非穆斯林,则要遵守回族“许进不许出”婚姻原则:首先女方要自愿“进教”,其次女方要以“从夫居”的方式生活。

2、周五为婚斋月期不举行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周五为婚,因为周五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被认为是非常吉利的日子。其次,回族婚俗规定斋月期间不得举行婚礼。

3、结婚前两天新人“大、小净”

结婚前两天新人双方都需要全身沐浴,俗称“大、小净”。同天下午,同乡的其他男女青年则设宴邀请新人(女请新娘、男请新郎)。同时请本乡的老妇为新娘梳妆打扮。晚上,新人们则需在各自家里设“迎宾堂”接待客人,筵席则需排列成双,以示新婚成双成对。宴席上,年青人们可以尽情歌唱,念清真教道,直至深夜。

4、结婚前一天过大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礼,女方家也要给男方家回礼,这种形式被称为过大礼。过大礼时,男方家送出的礼物要有给女方家宴请宾客用的肉食、果品等,还要有送给新娘装扮用的装饰类用品。这些礼品一般由阿訇带领男方家的人送到女方家。女方家的回礼一般是新娘陪嫁用的东西,如家俱、衣服、被褥、生活用品等,回礼则由新娘的兄弟在收到男方家礼品的当天,送到男方家。

5、婚礼当天男方家挂古兰经文听诵经

举行婚礼当天,男方家要贴红喜字和对联,堂屋墙正中还要挂阿拉伯文写的(古兰经)选段,两边则是阿拉伯文条幅。婚礼当天,男方的内亲们一大早都要跪在堂屋里,听阿訇跪着朗诵(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听阿訇念完经后,负责婚筵的首席要招待阿訇。

6、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队伍

新郎在陪郎、媒人的陪伴下,坐轿(或骑马、走路)去新娘家迎亲。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的大门都是关闭的。这时则需要陪郎代表新郎上前叫门,说一些祝贺、感谢的话,等待女方家开门,只有等到新娘家大门大开时新郎等人才能进入新娘家。而女方家对需要热情款待迎亲的队伍,进茶点时要让新郎坐上席,更要上三道槟榔、三道糖茶款待迎亲者和陪同的客人。茶点过后,还要上一道牛肉冷片、一碗凉鸡和一条鱼。鱼上了桌,就代表迎亲者可以迎走新娘了。这时候,新郎则起身向女方父母行礼,让陪郎与媒人周旋,让新娘坐进轿子,然后启程上路。

7、遇井盖盖红布遇娶亲换裤带

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则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们将来不会遇到坎坷。此外,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如果不期而遇,新娘们则需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8、新娘轿上吃红饭下轿提钱捧古兰经

新娘坐轿到男方家后,由两位女性老人打开轿帘,喂新娘吃红饭:红饭里拌有松仁、瓜子和芝麻,意为早生贵子,多子多孙。新娘吃完红饭后下轿,再由两位姑娘搀扶进门。进门时新娘要一手捧赫听(古兰经)选段及圣训选,一手提钱,意为祈求真主赐福,把幸福和钱财带到新郎家。

9、晚上举行婚礼阿訇主持婚礼仪式

回族的结婚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堂屋里红烛高照,阿訇主持婚礼。双方父母、亲戚和宾客就坐后,阿訇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得到肯定答复后,阿訇念《古兰经》中的“喜经”部分,然后抓起桌上的松子、瓜子、红枣之类撒向新郎新娘,并让新郎新娘用衣襟接住。撒过喜果后,阿訇再对新郎新娘进行训导性的讲话,然后再跟新人们讲述一些回族的礼俗、历史等传统。最后,在阿訇的主持下,大家一起感谢真主。婚礼结束,新郎家则要以茶点、糯米饭等招待阿訇和宾客。

10、婚礼第二天清晨新娘早起准备饭菜款待全家

婚礼第二天清晨,新娘则需早起打扫屋前屋后及邻近大街小巷卫生,然后自己掏钱购买羊或鸭做顿丰盛的早餐款待全家,然后将从娘家带来的鞋靴送给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表示自己今后是婆家的人了,希望自己能受到欢迎并与大家和睦相处之意。

如果你是汉族去参加回族葬礼应注意:

1、不要送花圈,回族没这个讲究。如果你是女生,不要穿裙子。穿着要朴素,以黑白为主,不要穿鲜艳的颜色。

2、不要大声哭泣,会惊扰了亡人。

3、禁食猪、马、驴、骡、狗等一切不反刍动物的肉;忌食凶禽猛兽的肉、动物的血和自死之物。油香、饼等食物要掰开吃,家中不挂人物像和鸟兽画,

4、到清真寺不能吸烟、喧哗、歌唱;

5、如遇礼拜,不偷看取笑或在其面前走动、站立等。

按照伊斯兰教规和当地回民习俗,穆斯林实行土葬、速葬、薄葬。葬不择时,不用棺椁,不用任何陪葬物和祭品,仅用3丈2尺白布装裹,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待葬期间,不磕头,不设祭棚,不动乐器。当一位穆斯林临终之际,亲属要在枕边念“清真言”,亡者的亲属不能号啕大哭,亲朋好友也只是暗自伤怀,默然坠泪。

回族葬礼的程序

回族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崖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回族在陆地上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中,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今不少回族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回族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简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不足之处。

回族葬礼中的“善面”

善面。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旬、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后,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哀悼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的年龄、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淘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葬礼中的净身

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

回族的“折纳则”

殡礼,回族称为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进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其形式颁礼拜差不多。

回族的下葬仪式

下葬。回族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左右。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这个小洞只要人能弯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塌陷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棒和木盖,将尸体放入石椁中再加上木盖,

回族人逝世,一般都称“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毛提”是波斯语,也即逝世之意。“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去世的称法。回族无论怎么称呼逝世。但部忌说“死”这个词。为什么呢?这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为伊斯兰教把死当作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并把它理解为嘎来布(即肉体)的消失和“罗罕”(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而不是生命的归结。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当中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忌说“死了”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习俗过程:

(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用词和语气,避免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原因死亡,都应当表现平静,耐心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计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准备,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需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任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其余的人应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不可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

(五)、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裹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举行站礼(哲那者)和入土为安最后埋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如果亲近的人不知怎样洗死人,可以请人代理,洗尸者必须是敬畏真主的虔诚穆斯林,人品可靠,受人尊敬。

(七)、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尸体,有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八)、为死者的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举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举行,如家中或空旷的地方。

(九)、站礼时,死者身上有遮盖,安放在前,众人面向克尔白,仪式由一人领导。参加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

(十)、站礼中,领导仪式的人向真主祈祷,内容有赞颂真主和穆圣及其家属,也向真主祈求恕饶和恩赐亡故者和所有活着的人。这些都是传统的念词。

(十一)、站礼仪式之后,尸体应当立即运往墓地安葬。跟随送葬的人,以沉默为高尚,送葬过程是每个人为亡者祈祷和敬意、沉思死亡意义的时刻。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尸架抬到墓穴附近,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尔白方向倾斜。与此同时,诵读祈祷经文,例如诵读《古兰经》:“我从大地创造你们,我使你们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

(十三)、每个参加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拾起一小块土,投入墓穴中,口诵同样经文。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纪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坟墓全部掩埋之后,继续诵读《古兰经》经文,赞颂真主,并且为亡者祈祷。葬礼的全过程,都许可在尸体周围用美香,如熏香、香料或香水,如在室内、庭院和墓穴中。伊斯兰葬礼要点有三:速葬、简葬和土葬。

(十五)、在墓地的事务一切完毕之后,参加送葬的人都必须向埋入坟墓中的亡者默默道声色俩目,表示告别。一般可以这样说:“安息在此的人们啊! 按色俩目,艾莱伊库姆。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我们都将来到这里,与你们做伴。祈求真主饶恕你们和我们。先知穆圣说:“如果有人归真,不要长时期保留尸体,应当尽快安葬。在他头的方向诵读‘法谛海’,在他的脚下诵读‘黄牛章’。

推荐第10篇:回族婚礼

宁夏回族婚礼习俗

社会工作121 1203010144 李璇

本文就宁夏固原回族的婚礼礼仪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背景开始,并着重介绍了当地婚礼的流程,其中包括了正式婚礼前的“尔麦里”、喜宴的构成、迎亲送亲的习俗以及核心部分的“米卡哈”等当地别具特色的婚礼礼仪。最后总结了固原回族婚礼礼仪的风俗和特点。

一.地理环境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东临陕西省,西部和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方,宁夏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约占全区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区,其中沙漠占宁夏面积的8%。从地形分布来看,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草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贺兰山脉绵亘250公里成了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边则为郁郁葱葱的六盘山脉。古老的黄河穿越宁夏中北部地区向北流淌,在宁夏境内总流程达397公里,流经12个县市。黄河宁夏段水面宽阔,灌溉垦殖,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宁夏成了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美的“塞上江南”。(百度文库)这从唐代诗人 二.宗教背景

宁夏主体民族为回族,且宁夏的回族总体上都会信仰伊斯兰教,这为当地的婚礼礼仪增加了独特的色彩。伊斯兰教崇尚和平,从伊斯兰教崇尚绿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民族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伊斯兰教希望团结,要求“穆斯林四海皆兄弟”(中国伊斯兰文化1996:128)。无论种族,语言,肤色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皈依伊斯兰,相互之间都以兄弟相称。同时伊斯兰教也是教崇尚科学,正如先知所教诲的“求知是每一位穆斯林男女应尽的责任”。东西方思想和新老观念的融合,带动了医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文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前所未有的进步。许多关键的学科及概念体系,诸如代数学、阿拉伯数字,以及零的概念(对于数理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都是经由伊斯兰文明传播到中世纪的欧洲大陆。许多复杂的仪器,包括观象仪(星盘)、象限仪和精确的航海图的发展为欧洲人的远航探索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中可以的到印证。

三.婚礼习俗

(一)娶亲

回族青年男女结婚不看黄道吉日,一般都以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或者主麻日的前日以及阴历双日为佳期。在结婚的前一天,由男方带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半斤重大馒头,香油若干个,送到女方家,这叫催装礼,意为女方家老人放心,保证姑娘过门后,好光阴赛蜜糖。女家接受催装礼后,要尽快做好准备,结婚当天上午,如果女方住的比较远,接亲要早点出发,主要是为了避免遇见怀孕的妇女,以图吉利。(回族风情录1994:63)去时还要带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趁人不注意是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子,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把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叉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的太薄,会被认为是“薄情寡义”。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的严严实实。在送亲途中,若遇见其他娶亲的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青铜峡民间故事1987:98)。 (二)”尔麦里”祈祷活动

宁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婚礼过程隆重且具有宗教和民族特点。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在结婚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尔麦里”,可以在婚礼当天早上或者前一天进行。这是伊斯兰教的传统祈祷活动,源于阿拉伯词语“amal”的音译,希望能带给新人和家庭带来幸福和好运。“尔麦里”可以在家里举行也可以再清真寺举行,邀请阿訇念诵《古兰经》,赞圣。家庭成员、重要亲友、阿訇和满拉一起参加,阿訇是比较重要的客人,要招待好。通常需要准备好祈福有的香炉、香、果碟等等。尔麦里的过程不算复杂,就是阿訇和家中懂教门的男人围着桌子跪坐一圈朗诵《古兰经》,当地话叫念“索儿”人数可多可少,具体的章节和内容因人、教派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目的主要都是祈祷真主保佑和赐福。(余贵孝1997:57)在婚礼上有专门一段是祈祷和祝福婚姻的,新郎必须也跪在其中。不光是念“索儿”,听“索儿”也能得到真主的祝福,因此一般念“索儿”是都有很多人听的,也叫跟耳麦里。在耳麦里现场的人包括听耳麦里的人都是要戴帽子的,回族的白帽子也是传统特色服饰的。念完后要接“都哇”,就是接真主的赐福的。完事主人要给阿訇等所有人散“乜贴”,就是散钱,除自家人外的所有人都有的,依经济能力可多可少,“乜贴”也是《古兰经》规定的施舍财物,一般是不能拒绝的。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就是钱要反面递送,因为伊斯兰教中只崇拜真主,不崇拜任何人,因此在这种宗教活动的场合中不能出现人或动物的塑像、画像的,包括钱上面的人像。 (三)宴席 (1)饮食 “尔麦里”之后就是开席了,通常在乡村或没有大场地时坐流水席,阿訇等众客人都入席,随来随吃。首先是干果水果等,之后是牛羊肉等,肉是重中之重,一般家庭结婚最少宰一头牛,还必须是能宰300斤以上肉的大牛,经济好的家庭还要宰羊或鸡若干只的。肉必须是经过阿訇宰的牛或羊等伊斯兰教规定的动物,其他的肉是不能出现在这里的。这里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回族的特色食品:馓子和油香。可能北方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小吃,但是宁夏回族有其特有的食材与加工过程。新娘来之前待客首先是阿訇等“尔麦里”上的人,接着是亲戚和帮忙的人。之后是正式的婚礼流水席,招待来的亲朋好友。

(2)宴席场和宴席曲

回族在比较盛大的节日包括宗教节日,都有举办宴席的习俗,但是有宴席去表演的只有婚礼宴席。在婚礼中部但有大摆宴席的习俗,而且在宴席过程中有专为婚宴增添热闹气氛的宴席场,即专门为歌手设置的表演宴席曲的场所。这在1985年以前是比较盛行的。在许多地方,没有宴席场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没有宴席场不但会遭到乡亲们的数落,而且还会让人们瞧不起。主人一般要在婚礼的前几天邀请本村或者外村的“曲把式”口头讲明时间,到时候,他们会在晚饭后按时赶到东家,女方一般是女儿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男方是娶亲的当天晚上。现在宴席场的流行度则大大降低了,在婚礼中已经不是一个必备的形式,有无皆可。

“花儿”是回族十分著名的一种演唱形式。凡是演唱宴席曲的著名歌手,同时也是演唱花儿的好手,但是由于回族一直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回族婚礼的宴席场里没有女性参与演唱的现象。

在宴席场中最叫人开心的是“装”,有二三人就地取材,将随身的短皮袄翻穿起来,戴顶破草帽,切两块萝卜做成眼镜戴上,用灶灰抹上胡子,用面粉擦上脸,一副十足的丑角像,化妆女人的就在堂客中间借服装,看上啥借啥,看上谁的借谁的,很少会出现拒借的事。简单的化妆起来了以后表演独有的“毛老汉”,“拉鹅”等十种喜剧主题的小表演唱(回族宴席曲1984:64)。这些小戏虽有固定唱词和对话,但表演者多是些能言善辩者,他们可以随机应变地结合本地区和现场,灵活地加上不失大雅的怪话博得众人的大小。 (3)以茶代酒

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明确规定禁酒。回族在各种宴席上都没有饮酒的习俗,婚宴也不例外。然而,在婚宴特特定的场合即宴席场也是有喝红酒或者白酒的。回族的先民原来是非常喜欢饮酒的,由于在征战中,多次因饮酒误事,后来才在古兰经中明确规定禁酒(任继愈1990:126)。

(四)“米卡哈”

回族再简单的婚礼中一切都可以省,唯独“米卡哈”不能省,只有经过阿訇念“米卡哈”的婚礼才是合乎教法的婚礼,否则教法不认可此婚礼。“米卡哈”是有双方阿訇念在新郎面前念一段经文,中间要问女方主事人是否同意(问是否同意将女儿嫁给某某做丈夫的),回答同意,问新郎是否同意(是问新郎是否愿意或同意娶某某为妻的),回答同意,念完全部经文,并祈祷真主赐福和保佑,也祝福新人恩爱幸福。

(五)闹洞房

新郎新娘准备入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华生想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福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撒喜之后,不让新郎随便进入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者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回族风情录1994:84)

简单的说宁夏回族的结婚礼仪充满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特点。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有一些现代结婚理念融入其中,有些繁琐的仪式正在不断的精简,但根植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依然使得当地的婚礼礼仪充满了迷人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文史知识编辑部合编《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11月

2.余贵孝《固原回族研究》,宁新出管字第57号,1997年10月 3.《青铜峡民间故事》,宁夏青铜峡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1987年7月

4.《回族宴席曲》,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编,1984年6月 5.任继愈编《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6.《回族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

第11篇:回族婚礼习俗

回族婚礼习俗

河西学区:蔡建伟

任小强整理

李娜口述

回族婚礼与汉族婚礼有几份相似,也有许多不同。 订婚或结婚,一般选在聚礼(星期五)或其先一天,订婚前由男方央媒至女家提亲。女方表示同意时,男方即先托媒人先给女方送“开口茶”,然后研究聘礼(通称“迈海勒”),商议已定,互相作揖说“色兰”,表示婚姻已定。随后,男方给女家近亲和舅家送“四合礼”(即四色礼),一般以茶为主,附带其它,俗称“道喜” 。届时,男方宴请女方来人。媒人及近亲好友,互相致贺。结婚之日,新郎由亲友中的新婚者陪伴,称为“陪客” ,二人皆披红戴花,侍女迎客。婚礼需请阿訇证婚,含“依扎布”(证婚词),检验结婚证,然后在来宾席上撒放核桃,红枣(喜果),寓意早生贵子,再由阿訇宣讲有关家长对子女的义务和子女对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待客高潮中,来客给男家长者与近亲脸上涂红抹黑,嬉闹取乐,取其大洗之意。

回族在婚礼过程中,不讲属性,不搞吉卜,不拜天地,不互拜,不向公婆叫头。禁用乐器或鸣炮。

传统是财富,财富需要我们继承。

华亭的婚礼习俗蕴含着许多精华,它让人深思,让人留恋,让人回味无群。但是,这种传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不可理喻的弊端比如说婚姻自由这方面。男女之间的爱不是产生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怀,不是培养起来的,而是由双方父母及媒人通过一系列的“等价交换”获得的。虽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布《婚姻法》,废除旧习俗,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方可结婚。但这只在少数公教人员中兴起,没有贯穿到全民之中。到现在,农村男女的婚姻仍由父母封建式地包办。

更为荒堂的是,女家向男家索要彩礼几乎成了女家的“发财之道”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思想的麻痹。他们岂不知这种荒谬做法是在自己给自己寻找压力,因为他们的女儿要嫁人,儿子当然要娶媳妇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做法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第12篇:回族姓氏简介

继善、继性、继弘、继兰、继贞、继忠、继仁等。其中继花、继兰、继贞是姊妹,余为兄弟。她为哺育我辈成长,真是呕心沥血,不愧是位贤妻良母。

外祖父刘德伦,字景桥,天津市人,回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中将军衔,曾任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所属团长、陆军检阅官,曾获民国政府授予辛亥革命第五位功勋证书和证章。1924年10月,冯玉祥将军发动京师政变,当时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孙岳率部里应外合,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曹锟下台,并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10据说外祖父曾亲身参加了这一事件。

姑父马震武,字乾佐,一字晋臣,宁夏西吉县沙沟人,马元章之四子,哲赫仁耶教派第八代教主。民国时期,曾任国民政府委员,甘肃省政府委员11。解放后,曾任宁夏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州长,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委会委员,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等职。二伯父金子长大阿訇,曾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毕业回国后,被马震武委派为新疆等地的“热依斯”。舅父刘海涌,高级工程师,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业储备委员会总工程师,自治区政协委员。

由于祖父金月川、外祖父刘景桥在当时政界,尤其是宗教界的声望,以及借助于姑父马震武、二伯父金子常的影响,父亲金子瑀,人称“大庙金氏金六爷”,在宗教界,特别是在祖父辖区也有一定的名气,从而也结识了一些政界、宗教界的上层人士。比如我辈的姨夫白国庆,字双十,回族,民族实业家,是有“白家老号”之称的白敬宇制药第十六代传人。前钦差驻日大臣杨星垣先生,回族。国民党起义将领有:前国民党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国民党第9兵团副司令官兼第111军军长刘万春中将,字寿山,回族,河北沧州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继善兄之岳父,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军长、第

五、六界北京市政协委员;前国民党察哈尔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张濯清中将,字漱泉,回族,天津市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我辈之表舅,解放后,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副市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前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陈光斗中将,字耀三,中共党员,河北省献县人,直隶军官教育团毕业,继纲兄之义父,解放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评委室主任,河北省政协委员;以及前国民党联勤总部北平第五补给区司令部司令耿幼麟中将,河北省任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继德兄之义父,解放后去台湾,于1981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定居12,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3。此外,还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任张杰(中共党员)、副主任达浦生大阿訇、马松亭大阿訇?、他们既是父亲的教友,也是私交甚密的朋友。

清光绪庚子年,东四海运仓改成仓场公署,为祖父的官邸所在,因此我们的老宅便位于在距其不远的东城区东四十四条五号(旧小菊胡同26号)。这是一处规整的四合院,前院南房三间,是父亲的书室。由于他喜爱书画、山石、兰花,且又擅长画山石、兰花,因此将书室取名为“石兰书室”14。室内幽雅、安静,花香怡人。书柜中罗书满柜,大部分是线装典籍和医书,如四书五经、《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本草纲目》和《千金要方》等经典著述。

书案上陈放着文房四宝和贴架,还点缀着几株兰花,地上摆放着

第13篇:回族三大节日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圣纪节,亦称圣忌节,阿拉伯语称“冒路德”节,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的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历3月12日,穆斯林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遂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宗教集会,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节日活动通常由当地清真寺伊玛目主持。届时,穆斯林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到清真寺礼拜,听阿訇念诵《古兰》启示,讲述伊斯兰历史和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的丰功伟绩。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第14篇:回族的传统节日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回封斋控制饮食,律己怜贫,磨砺意志、耐力耐心。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庆祝节日。这天广大回族群众举行庆祝会,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穆斯林过节的气氛极为热烈。北京的回民中学和回民小学更是一片节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载歌载舞,欢乐开怀,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第15篇:第一课 回族概况

回族概况

美丽的回族姑娘

民族概况

人口为9816802人。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截止目前,人数已超过1000万,仅次于壮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约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辟建了穆斯林的墓地。当时,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才被称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为回回人的一部分。

美丽的回族姑娘

“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中出现,主要指葱岭东、西处于喀喇(哈拉)汗朝统治下的回纥(回鹘)人。回回和回纥、回鹘音近,应是后者的音转或俗写。其时,伊斯兰教已由喀什噶尔向东南传播到和田、叶尔羌、英吉沙尔等地。因此,回回原应包括有信仰伊斯兰教回纥(回鹘)人在内的含义。12世纪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于西辽,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纪初叶蒙古西征,西辽破灭。葱岭东喀什噶尔等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同葱岭西的中亚及波斯;阿拉伯广大地区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东方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国的西北、中原及江南、云南等地区,被称为回回人,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后来,他们也以回回自称,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纥(回鹘)人的后裔,他们同当时高昌及河西一带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儿人相区别,明中叶以后,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当维吾尔人迁到内地之后,自然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区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 506~1521)以后由哈密迁到肃州,到万历年间已经“不食猪肉,与回回同俗”。另外,由于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相当多的汉族成分。由于同样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渐同化于汉族之中。回族与维吾尔、蒙古、汉等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亲缘关系。另外,回回族中还吸收有中国犹太人成份。犹太人迁居我国开封等地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北宋徽宗年间(1101一1125)。元代称他们为“术忽回回”。由于他们信仰犹太教,不食猪肉,行割礼和每日礼拜等宗教习俗与回回有相似之处,加上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缠头巾为青蓝色,因而也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长期发展中,有的逐渐融合于回回当中,有的自称回回。

从元代到明代,各种不同的来源的回回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回回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社会经济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于汉族。回回中的贵族、官宦、学者及商人的活跃,对于元朝的开国和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为回回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项事业中的长期发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贵族劫持下辗转流徙,生活上不稳定,风俗习惯有时也不被尊重,为回回人形成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以及抗争性的共同习理提供了主要条件。明代曾把回回称作“回夷”,说明回回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回回人与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抚恤,密切防闲”,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于各地陆续内附和归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识愈趋强烈,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进行着顽强的搏斗。

回族是在中国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 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因此,一开始无地少地的现象在回回人中就很突出。明、清以来各地城乡回族中无业游民和流民之多,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和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回族、汉族人民一起都曾作出过贡献。在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当政时期(1274—1289)就有屯田户16277户,屯田49658双。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兴建了鄯阐(今昆明)地区水利灌溉系统工程。宁夏回、汉人民开凿了大清渠、惠农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并多次修整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保渠。使宁夏平原生产发展,为宁夏赢得“塞上江南”的美称。各地回族农户,多附带经营牧业或者运输业、手工业、小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制药以及矿产的采冶上都较为著名。回族尤擅经商,元代回回商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珠宝玉石业、运输业到牛羊屠宰和加工业,都是他们的传统行业。回回商人在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在中国对外国的贸易往来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使蓬勃开展的中西交通事业受阻,对中国本身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于回族特别是从事海上陆上对外贸易的回族商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和文化发展缓慢。国民党政府歧视少数民族,不仅无视回回的风俗习惯,而且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回回族只能称回教徙,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民称作“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回族内部的军阀、官僚和有宗教特权的教主,也加重对回民的剥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但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农村回民大多无地、少地,或只占有山地、沙地、盐碱地、词滩地,农民破产和逃亡现象比较普遍。以河南省辉县为例,1948年在430户回族农民中就有赤贫、贫农和下中农414户,占总户数的93 9/5。广大回族贫苦农民缺吃少穿,生活极苦。云南省寻甸县一个自然村,70户回民竟有60多户每年缺3~6个月的粮食,不得不以土豆及野菜充饥。以农为主兼营商业、畜牧业或兼营运输、屠宰及制革、榨油等副业,是农村回族人民较为突出的特点。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封建占有关系更加严重,良田沃壤多为官僚、地主和教主所占有。国民党回族军阀马鸿逵、马步芳等统治下的宁夏、青海地区,沉重的军政费用都压在当地回、汉等农牧民头上。在西北众多的门宦、教派巧立名目盘剥役使回民,给回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种种不幸。

当时,回族经营的工商业多半同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在饮食、鲜货及制革、皮货、香料、膏药、珠宝玉石等行业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开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业资本经营的面粉、纺织、制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厂。在西北、云南等地,回族商业资本有同印度、缅甸、蒙古等国的贸易交换活动,以及在中国边疆与内地之间用马帮、骆驼队进行商品运输的活动。工人阶级在回族中出现较早,以码头搬运工人、矿山采掘工人及黄河上的“筏工\'人数较多。回族中更多的则是推车摆摊、提篮叫卖的小商贩,本小利微,受季节和行业的限制,生活很不稳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中国内地及云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较快,文化教育较西北的回族地区发达,在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学家、作家、工程师、画家、医生、戏剧家等等,并出现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创办的中小学校和刊物。由于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广大回族农民和城镇贫民的子女根本无力入学读书,加之一般学校里不设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学的机会。西北地区的回族军阀,只知搜刮民财,根本不管文化教育。原宁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没有高等学校。在甘肃临夏等地,回民文化娱乐活动也受教主干涉,对回族妇女的束缚更为严重。回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现象严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赌哇”(即用墨汁把经文写在碗里让患者冲服)等迷信方式给回民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根据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于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在甘肃省成立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几个回族自治县和一些民族乡。在各级自治机关回族干部占了相应的比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对回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回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给予了照顾和优惠。散居回民同样获得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利。在历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回族代表。到1980年全国回族干部已有12万6千多人。回民的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回民较多的城镇都设有回民饭馆和回民食品供应网点。在回族职工、学生较多的单位,一般都设立回民食堂,未设回民食堂的则发给回民伙食补贴。每逢回民三大节日(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各地在物资供应上和庆祝活动都给予照顾。回民的土葬习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设有回民殡葬服务处,并拨出荒地、山地作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经过民族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废除伊斯兰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回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建立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石油、电子等现代工业,工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万元增加到1978年10亿多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3年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2%。其中原料加工业增长18.9%。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农业总产值达89.44亿元。是1952年的19倍多。农村回民的生产不断发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随着青铜峡、刘家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和一批水库、渠道的兴建,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很多。为改善回民聚居的六盘山地区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状况,国家引黄河水逐级提升,浇灌千里旱塬。使六盘山回汉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第16篇:回族语言发言

同心回族语言教育发展相关情况简介

同心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0年12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回族语言教育发展相关情况,作简要叙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同心县是宁夏典型的回族聚居地区,全县有回族等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9.35万人,回族人口33.7万人,占总人口的85.6%。我县回族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其中夹杂使用少量的阿语和波斯语,在语言上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通用汉语。汉语之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是经过历史演化过程的。历史上,不同来源的回回先民来到中国后,为了社会交往的方便,他们必须有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再没有形成民族之前,回族先民们使用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逐渐接受了汉语, 后来慢慢形成了回族。所以,我县回族使用汉语也是历史上形成的。二是回族语言中的特殊词语。回族虽然使用汉语,但其中仅为回族群众所使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又反映了语言的民族性这些特殊词语一般说来有两大类:

1、非汉语来源的汉语词,象“乜贴”、“主麻”、“乃玛孜”

1 等等,这里不全是宗教用语,也有日常用语;

2、汉语来源的汉语词,但现在只有在回族人民中经常使用,如“无常”、“舍散”、“教门”等。三是对先民语言的保留。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以此为基础又反过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把不少的经堂语转介入汉语,保留和积淀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语:有阿拉伯文字母书写的“小儿锦”,有波斯文字母书写的“回回文”等,这在老一代回族或者阿訇等身上有更明显的表现。这些特使用语的保留,对增强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自我意识认同感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发展回族语言(阿语),打造阿语翻译品牌,为同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同心县作为一个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聚居地,回族广大群众有送子女进入清真寺经文班、民办阿语学校学习阿拉伯经文及语言的历史传统,因此,回族青年绝大多数都掌握一定量的阿拉伯语词汇,有着较好的阿语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方部分发达地区外贸业的兴起,近年来,浙江义乌、广东广州、深圳、福建泉州、石狮等贸易市场每年吸引着近三十万人次的阿拉伯国家客商,常住义乌的中东客商就有四千多人。如此庞大的外商队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县掌握阿拉伯语言的青年。目前,我县有2000余名回族青年活跃在浙江义乌、广州、福建泉州、石狮等地从事阿语翻译或商务代理工作,并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走向了致富

2 之路。据统计,在广州、义乌等东南沿海做阿语翻译或商务代理的人群中,80%的做翻译、年薪3-10万元,10%的成长为公司高管、年薪20万元-50万元,10%选择自主创业创办自己的贸易公司、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来自我县韦州镇、丁塘镇的马耀进、马腾辉等6人创办自己的贸易公司,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县在浙江义乌、广州等地从事阿语翻译的达875人,在中东阿拉伯国家从事阿语翻译的26人,从事与阿语有关的商务代理的人员达2654人,已经初具劳务品牌效应。所以,大力发展回族语言—阿语,打造阿语翻译品牌,是解决我县广大回族青年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并通过这些阿语翻译人员的影响,以宁夏举办中阿贸易论坛为契机,吸引广大阿拉伯客商、中东客商到我县这个回族聚居地区投资经商,以此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薄弱,发展后力不足。由于传承阿语的主阵地—民办阿语学校、清真寺经文班,都依附于清真寺办学,缺乏融资渠道,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寺坊穆斯林群众捐献的乜贴,经济收入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已成为阿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

(二)体制滞后,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落后。民办阿语学校、经文班在传播阿语过程中,其教学手段和教材严重滞

3 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课程设臵标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办学处于摸索积累阶段;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出现断层现象,有的学校的教师只能靠自己培养的学生担任。另一方面,一些民办阿语学校、清真寺经文班依然在采用多年前的教材,而且教学形式单

一、方法简单,在学习内容上,比较单一,大多只学习经文,而对时事政治,其他汉语文化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索求渠道有限,普遍缺乏报刊杂志和电脑等现代传媒工具,科普知识。致使培养出来的翻译人员综合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胜任翻译工作。

(三)学习阿语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民办阿语学校和清真寺经文班的学生,大多以初中和小学文化水平者居多,存在普遍汉语文化层次低的客观现状,在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对外交流方面带来障碍。

(四)观念陈旧,市场定位不准。这些学校起步低,观念陈旧,脱胎于伊斯兰教经文知识扫盲班,目标定为不准,没有自主特色,缺乏市场运作能力,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己走出去择业,对继承和发展阿语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将阿语教学列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否将阿语学习跟英语一样纳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规划,让回族群众从中小学开始学习阿语,为考入大学后选修深造阿

4 语,为培养高端阿语翻译、传承和发扬回族语言(阿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阿语学校(经文班)的管理。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整合民办阿语学校资源,不断规范阿语学校(经文班)、不断丰富办学内容,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多途径扩大办学规模,使之办成涉及中文、英语、阿语、计算机、商务等多样化内容阿语学校(经文班),使阿语人才培养逐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为民办阿语学校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成立“同心县阿语人才培训服务中心”,指导民办阿语学校教学,储备阿语人才,为开展国际交流提供服务,如提供就业中介、护照及签证办理等。二是成立“同心县阿语人才创业发展基金会”,为我县外出创业的阿语人才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他们完成创业。

(四)加强对外交流。结合我县实际,发挥民族文化特色优势,借助自治区举办中阿贸易论坛的东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开展与阿拉伯、中东及东南亚等伊斯兰国家的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为阿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注入活力,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17篇:回族婚礼讲稿

回族婚礼讲稿

授课班级:2009级护理班 授课题目:回族婚礼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9日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1回族婚礼总介

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如娶妻,要经过请媒人提亲,送礼,写婚书,择吉日成婚等程序。据《固原州志》说,过去固原地区议婚,“先请媒妁通姓,惟不辟同姓,议妥纳茶果”等,之后还要“择日送衣料”等。婚期到了以后,“婚妁至女家接婚,送羊、麦、清油等”。新婚之夜,还要请阿訇念《古兰经》,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要洗大净。《绥远归绥县志》载:“回俗须媒妁三人,掌教一人,方能议婚,男女主婚人如同意,握手为信,不立婚约,不亲迎,无鼓乐。新妇下轿,由其兄弟抱人洞房。不见亲友,待阿訇来为之诵经赞圣。及夕,新郎询问新妇以八句原根,能答,始行成礼。”《黑龙江志》还载:“新妇人洞房,坐炕上面墙,谓之坐福,傍晚,男女集新房,陪新夫妇食长寿面。翌晨,仍宴亲友,新妇依次拜谒,亲友尊长,皆有赐予,钱物不一”。临夏的回民一是请媒,二是定茶,三是纳聘礼,四是迎娶。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还是从现实的调查看,回族的婚礼习俗,各地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经过以下几道主要程序:请媒人提亲,看人看家道,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2提亲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巳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3定茶

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4插花

回族也叫“定亲”,有的地方还叫“提盒子”,也叫纳聘礼,意思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

插花一般是在女方喝了“定亲茶”以后,媒人根据女方的需要,由男方纳合理的聘金,回民叫“麦哈尔”,并适当购置一些化妆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四季服装或布匹材料、手表、自行车、录音机等等,以及送相当的装饰品,如手镯、戒指、耳环等,还要准备一只羊、一百斤大米和若干糖、茶等。如果不赠送聘礼,则婚姻无效。这些东西一般由女方或男方长辈或同辈妇女去陪同购买。

插花一般都定在主麻日,男方由一位阿訇等带领,父母和嫂子或奶奶、婶子跟随。女方家也有一位阿訇或回族老人在家迎客,接盒子接聘礼。女方家还要炸油香、宰羊、过“尔麦里”。“尔麦里”,即由男女双方请的阿訇或懂得伊斯兰教义的人,诵读《古兰经》有关章节,其余人聆听。“尔麦里”过后,两家人和亲戚一起赴宴,这时相互寒暄,讲婚配和攀亲的重要意义。最后由双方商量结婚的大致日期,以便做好准备。

插花这天,有些地方的回民由嫂子或奶奶故意将一对青年男女安排在一起吃饭、干活儿,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送聘金没有规定,一般是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不强迫。通常情况下,不得少于一两纯银,但无论多少都要履行这一习俗。回民认为,赠送聘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男子对婚姻大事不严肃,朝三暮四,随意离婚,从经济上有所牵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女子生活的一项措施。长期以来,在回族当中形成了男子如果无理提出离婚或中断婚姻关系,男方所赠的聘礼和东西不能索回。

但有些地方的回民,由于受中国封建社会买卖婚姻的影响,所索聘礼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给家庭贫穷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5娶亲

结婚当天上午,如女方家住得较远,接亲车要早点出发,主要是怕与怀孕的妇女相见,要图吉利。宁夏泾源等回族聚居区在娶亲这天,男方家还要请一位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去接亲,临去时还要带些核桃之类的东西,到女方家后先把核桃之类的东西撒到院子里,乘人不注意时赶忙到客屋吃饭;之后,陪同新娘上车。女方家一般在结婚头一天要设宴款待亲戚朋友和邻里乡亲。来的人一般都要给新娘送衣服、袜子、鞋、毛巾被、布料和钱,回民管它叫“填箱”。结婚这天上午,姑娘要洗大净,这叫“离娘水”。要绞脸,用交*的线绞掉脸上的汗毛。梳妆完之后,要穿上红色的棉袄,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上,这叫“厚道”,主要是讲究吉庆,如果穿得太薄,则认为是“薄情寡意”,头上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将新娘的面孔盖得严严实实。然后从近邻和亲友中请几位上有老、下有小、夫妻和睦、儿女双全的人去送亲,回民也叫吃“宴席”。在送亲途中,若遇其他娶亲人马,新娘子要互相交换腰带,以防“冲喜”。 接亲车快到男方家大门口时,新郎要由姐夫带上跑步迎上去,围着接亲车转一圈,故意碰一下车,这叫“撞亲”。到大门口时,恭贺新喜的人要自动排成两行,迎接新娘和送亲的宾客,并向来宾道“色俩目”问好。然后将宾客安排到客屋先喝茶、入席。男方家还要从新房门口到大门口,铺上红毡或毛毯子,没有条件的,新娘的哥哥或舅舅要抱着新娘走进洞房。无论如何,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土的。同时,将新娘的陪嫁物和箱子也抬进院里的桌子上,待男方家给了开箱钱或搭门帘钱后,女方家陪新娘的嫂子或新郎才揭新娘头上的“搭妇巾”。

6念“尼卡哈”及其他

当新娘子人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阿訇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语作一番解释,其大意是:结婚是成人的标志,是夫妇做人的开始,从此做人应尽种种责任;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待人谦虚,主持家务,奉公守法,上进求学等。然后阿訇面对证婚人问新郎:“你愿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则应马上表态。再问新娘:“你愿意嫁给他吗?”新娘如表示愿意,阿訇就宣布,从今天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准备人洞房时,教长或家长将早已准备好的果子、糖、枣子、核桃、花生向新郎、新娘身上撒去,意为感谢真主赐给的良缘,祝新郎、新娘长生到老,早生贵子。

有些地方新人人洞房时,将喜枣、喜糖等撒向围观的群众,以表示喜庆的施舍,众人皆从地上抢着拣,回民把撒喜也叫撒金豆。

撒喜以后,开始耍新郎,不能让他随便进洞房,新郎一般要请姐夫等人保驾或掩护,准备冲进洞房。如不慎被恭喜的人挡住了,要将锅底黑粉、墨汁等往新郎面上抹,直到抹成“黑包公”时才放进洞房。有些地方不耍新郎耍公婆。当新娘人洞房后,众乡亲把公婆簇拥到院子里,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头上戴上破草帽,脖子里挂一个铜钟,反穿皮袄,倒骑毛驴,在众人的逼迫下,让公婆骑上毛驴转圈圈,逗笑话。回族群众认为,结婚三天没大小,不耍不热闹。山东泰安和曹县的回民婚礼习俗也很有趣,新娘子在媒人带领下,和婆家所有的亲戚见面,新郎拿着墨碗随从,新娘见一位亲戚,用毛笔在他脸上画一下,谁的脸上画得最多,谁就最受新娘尊敬。

7回门

看望岳父母及亲属。岳父母家也要事先做好准备,款待女婿女儿。宁夏固原、泾源等地的回民习惯用鸡腿来款待重要客人和亲友。除此以外,新娘家亲戚还要一家挨一家的请新郎、新娘吃饭,并给新娘回赠礼物。回门的当晚,新郎要赶回家中,新娘一般住上三五天或一星期后再由娘家人送回家或新郎自己来接回家。

介绍完回族婚礼的基本程序之后,下面请大家欣赏回族婚礼的婚纱照。 在欣赏中可向同学们穿插介绍回族婚礼的特色习俗

在回族的婚俗中,有两种人很重要:一是媒人,一是男女双方的舅舅。回族有句俗语:\"媳妇美不美,全凭媒婆一张嘴\"。意思是有了一个好媒人,就能娶到一个聪明贤慧、勤劳善良的好媳妇,足可见媒人的重要性。经媒人多次说合,男女双方有所了解后,媒人和男方主婚人便携带简单礼品到女方家去相亲。在相亲过程中,不但由女方父母相女婿,而且要有意安排一个\"偶然\"机会,让男女见面,女方家若肯收下男方所赠的礼品,即表示\"相中\"。然后,商定订婚的日子。 主麻日定婚期

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道喜日期以\"主麻日\"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路遇水井盖红布

订婚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一个月,新人不能见面。在结婚的前一天或当天凌晨,新郎才到女方家举行\"尼卡罕\"仪式。仪式后,男方即可迎娶新娘。回族称新娘为\"新姐姐\"。新姐姐梳洗打扮完毕,临行前要大哭一场,即使没眼泪也得挤几滴,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在迎娶的路上,若遇到水井,要用红布或红纸覆盖,表示新人将来不会遇到坎坷。娶亲途中,还不能与其他的娶亲队伍相遇,若不期而遇,新娘要相互交换裤带,以防\"冲喜\"。

仪式上,宾客们会向新人索要\"喜物\"。新郎于是端起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盘核桃、红枣等撒去,引得男女老少争相抢拾,以求喜庆。随后主人邀请宾客入席欢宴,庆贺新婚。

第18篇:回族的古尔邦节

回族的古尔邦节

回族的古尔邦节

一年之中最有气息的一天,古尔邦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大人孩子,充斥其中的只有欢庆。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 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断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的牛羊肉了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节日也是主妇们的手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期间大家都要相互串门贺节,每到一户,主人必会为客人端上来一盘清炖大块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饱,也得尝尝主人家的羊肉。亲朋好友相聚,视歌舞为饭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会弹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处是一派欢乐的景象。

大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墓地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 的大聚礼,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

当然,宁夏的古尔邦虽没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但却在宁静中透出独有的民族气息...感谢真主安拉赐予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第19篇:回族三大传统节日(推荐)

回族三大传统节日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开斋节

开斋节礼拜

在我国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将开斋节亦称为“大尔德”,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莱麦丹月)。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了欢度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打扫房屋,张贴年画等。欢乐节,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

禁忌: 藏族人民由于长期受宗教的影响,生活中禁忌比较多。藏族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等。也不得借用他们的工具和炊具宰杀、煮食这些动物。到藏族人家作客,进帐篷时,一般男性应从帐篷中间绳索的左边进入,女性从右边进入,并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坐。进入帐篷后,不能用脚踩锅灶,不能向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也不能跨越主人放置的衣帽等。帐内佛像前陈设的清水铜碗不能取用。佛像前不能脱鞋袜,灶火门前不能烤脚和鞋袜等物。在藏族人家洗手、洗衣物时,要用他们的勺子在缸中取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取水。不能故意打藏族人家的狗,更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到寺院时,不准用手抚摸佛经、佛像、法器等,更不能跨越。在有经轮的地方转经轮时,应自左向右,不可逆转。藏胞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和刻有藏文的石头,不能当手纸或碰击。

第20篇: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回族古尔邦节的习俗

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我国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节日,长期发展演变的一种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多重复合的内容,已与单纯的宗教节日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迷信。现在我国回族人民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一般较大,多以村、乡、镇、巷、街等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照传统习惯要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回族古尔邦节来源及习俗

宁夏山区的回族穆斯林将古尔邦节称为“大尔德”。云南、贵州等地的回族穆斯林则将古尔邦节称为“小尔德”。都在开斋节过后第七十天举行。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

回族穆斯林时代相传,伊斯兰古代先知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

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当伊斯玛仪侧卧,父亲把刀架在儿子喉头时。易卜拉欣伤心痛哭,泪如溪流。然而第一刀下去,只在儿子脖子上留下了一道白印,第二刀下去仅刮破一层皮。

伊斯玛仪说:“我的父啊,你把我翻个身,让我匍匐而卧,这样你就能下决心顺从真主的命令了。”

易卜拉欣听儿子的劝言,把他翻了个身,然后解下刀子再使劲宰时,真主受感动,派天仙吉卜依勒送来一只羝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下了。从那以后,穆罕默德就把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规定为宰牲节,这就是传说的“古尔邦”的来历。

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传说,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民族宗教节日,其内涵已有多重复合内容,与单纯宗教节日有了很大区别,而且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宗教内容。中国回族穆斯林不论信教与不信教,都按照各地不同的民间习惯欢度古尔邦节。规模不管大小,均以村、乡、镇、巷为单位进行,有的地方按传统习惯过三天,有的地方只过一天。

节前的穆斯林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穆斯林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当不了月回回,总得当个年回回。”意思是,无论多忙,一年一度的会礼和庆祝活动要参加。即使你不懂回族的风俗习惯,那么,你也得随俗。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聚礼中,大家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萨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穆斯林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都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民歌。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也唱“花儿”。

各地伊斯兰教协会在古尔邦节都要举行招待会,邀请穆斯林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参加。中国政府还明文规定,古尔邦节给穆斯林放假一天,予以特殊照顾。政府的各级领导人还和穆斯林群众一起参加节日庆祝活动,畅叙情谊,祝贺穆斯林节日幸福、快乐,增进民族团结,给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意义。

羊肉煮好了。客厅的地毯上早已摆好了各色各样的食品,主人们和亲友一边喝茶,一边吃着馓子和蜜枣,耐心地等着羊肉上桌。维吾尔人的屋子里温暖如春,铁炉子的热气裹着煮羊肉的香味飘散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在等待的闲暇里,主人拿出热瓦甫、手鼓和卡龙琴,即兴演奏木卡姆,唱维吾尔族民歌。维吾尔人生来就是舞蹈家,个个都是歌唱家,浑厚的歌声带着浓郁的风情缭绕在小巷上空,引得鸽子敛起翅膀屋顶踱步,倾听优美的歌声。女人们也是闲不住的,她们会邀上三两女伴,一起走过古老的街巷去走亲访友,一起谈论往事、丈夫和孩子。

回族导游词
《回族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