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亲子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1 23:41: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亲子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热点问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孩子的道德好坏、品质优劣、学识深浅、颖悟或笨拙、性格的刚柔、甚至是体格的强弱等,无不与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为他们创造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题目很大,涉及的面很广,社会上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见解和建议,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哪方面都有点道理,想想做做也不完全一样,确实一下子很不容易说得清楚。用我们教育的行话:教无定法。即没有统一的一种模式。其实企望用一个完全统一的模式塑造千差万别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教育基本上是运用共性的规律指导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个案。

所谓共性规律?就是无数个案中相同的特征。我今天主要结合自己的认识讲一些共性的特征,再由我们各位创造出无数鲜活生动、卓有成效的个案奇迹。权当“抛砖引玉”吧。

一、目前我们教育的背景

1、家庭组合不一样,但都要创造孩子成才的健康环境。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从事着一定的工作。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从城市里涉及孩子教育的“家庭组合”大致有四种:一是 “双亲家庭”;二是“单亲家庭”;三是“重组家庭”;四是 “隔代家庭”。前三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时间都很紧,工作生活的压力大,第四种相对时间宽一点,但容易过分溺爱或放松。我不想评论究竟哪种组合好,我倾向于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培养最好。但不管哪种组合,都要创造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孩子的个性不一样,但常常用同一个模式培养。

我们居住在南方,跟北方不一样。南方人对男人和女人的教育要求或成长模型有其独特的想法。现在比较倾向的是:男子具有“绅士风度”或“新武侠风格”;女子具有“淑女风韵”或“外弱内强型”。希望男子衣冠楚楚、彬彬有礼、富有文化、做事认真可靠、规则有序,既侠义果敢,又温柔多情,既武艺高强,又风流潇洒。希望女子不娇不懒,要撒娇时能撒娇,要吃苦时能吃苦,要团结时能团结,要排外时能排外,既是“铁姑娘、女能人”,又不失“嗲妹妹、女人味”,既落落大方,又精打细算。且不说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否最好,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有这种影子。这是地域文化决定了的。常常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常常为“影子”所左右,能达到的自然欢喜,达不到的则急不可耐。所以教育孩子问题,我想在我讲怎么做之前先说这么几条:

教育孩子一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

二是要有平常心,切不可好高骛远,期望值太高,不可盲目攀比(人比人气死人),要顺其自然,多元发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般能在中等水平以上就应该满意了;三是要有耐心,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切不可急躁,包办代替,越疱代俎,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进行自我教育。

二、父母必须也只要做三件事(有所为有所不为)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今天我重点就讲“三件事”,讲多了,时间不允许,也不容易去做,与其做不了,不如把三件事做好了,就是成绩。其实我们每个家庭都有许多自己的做法,要想想自己好的做法,克服不良的做法,关键是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必能取得成效。“坚持”就是教育的真谛和秘诀。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条件)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其关键在于“从父母做起”,而我们许多父母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良好、有教育性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就是一种幸福。所谓有教育性,就是有目的的一种引导或设计。这里我讲四点:

一、极留心关注孩子(留心关注是最起码的,漠不关心就谈不上亲了,但绝不是“全陪”)复杂的、重大的事业会使热爱这种事业的人花在家庭上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是,不应由此得出结论,应该完全忘记家庭。恰恰更应该抽出尽可能多的精力极留心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多的与孩子在一起游戏、活动、劳动、锻炼和交流。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有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

孩子一生中前7年接受的教育对成年后人格和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现在义务教育的年限增长了,所以我认为可以延长到15年(以后不是不关注,而是再放手一些)。确实在我的一生中和父母交谈或和女儿交谈最多的都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许多有趣的生活、快乐和兴趣常常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服从、责任感、秩序感和诚实等一些观念和品质都是在7岁以前形成的,这期间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一生人格发育的基础。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学会这些是错误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事实并非如此。1岁以内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力,而6岁孩子的大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90%,具有了充分的理解力。两岁前的孩子应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家长应该教会18个月到两岁的孩子服从,教导7至10岁的孩子懂得责任、公正和友谊。家长应该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敏感期,这意味着孩子在某个时期会更容易掌握某种技能。

关键是父母的关注力是不是持之以恒。我们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托给时间、工作,虽然这样做很省事,又能博得同情,但对子女教育的缺憾和原罪感丝毫不可能得到良心的解脱。

二、建立诚挚的情感(真诚是爱的核心表现,要真心相待才能天长地久,这也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家庭是感情的第一学校,而且只有在那些具有真诚、温暖、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情感家庭里,才会有诚挚的气氛。

如果问我:哪里最需要父母的智慧、心血和教育艺术?我的回答是:培养和维护家庭成员之间诚挚的爱。如果一有事就大喊大叫、辱骂、抽打、恶狠狠的,有时父母之间的争吵,以及日常生活的拌嘴、庸俗的口角、个人利益的你争我夺,都会影响建立深厚的感情。但是这种爱不是表面上的,不是随便亲吻、甜言蜜语、撒娇放任、更不是强烈表现自我情感。

很多家长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严得不能再严,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设计好的模式发展,稍有不从,就对孩子严加管教,其结果并未遂人愿(产生逆反心理);要么爱得不能再爱,对孩子百般迁就,用老百姓的话说:“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是严格中包含宽容,宽容中渗透着严格,“恩威并重”。在为孩子创造好必要物质环境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里总是有一种沉静、相互温存关心的气氛。不允许争吵、相互欺负、表现粗暴和漠不关心,而相互帮助要受到鼓励。友谊和互助体现在一切方面,即在学习、劳动、玩耍和娱乐、文艺活动及体育锻炼等方面。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孩子大一点的话,我觉得要彼此沟通,写信是一种好方法。因为文字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更能给人留有理解的

空间、感情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有一种“距离美”。

三、培养乐观的态度(不要愁,用积极的心态去战胜困难,有正确的苦乐观)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无法替代孩子。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用自己愉快的、善交际的性格,用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乐观态度,帮助孩子在进行各种努力之后获得欢乐、愉快,在无必要时就不限制孩子的自由的愿望,培养孩子极大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度过“挫折”的难关,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

要倡导“不言而教”。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孩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这个故事蕴涵着一种教育的方法,即老子主张的“不言而教”。

“不言而教”,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无痕教育”或“不教而教”,就是让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得到教益。孩子在这种教育中不觉得压抑,能充满信心地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孩子“不愿听任自己被别人教育,更确切地说,他们不喜欢别人想要教育他们的意图。”所以,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做到无痕(润物细无声),使孩子愿意接受,就要迂回,换个角度,换种说法,换种做法。试想,陶先生如果当场指出那个女孩的作弊行为,其结果必然造成女孩的难堪和怨恨,谈不上促进孩子自我反省的良好教育效果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我们自己就要有乐观的态度,“等一等”是很有用的。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对于在家中有“话语权”、为孩子操劳费心的家长们,应该怎样更多地通过“不言”来增强教育的效果呢?

1.少唠叨,多点余味渗透。

“苦口婆心”的父母们总是抱怨“嘴皮都要磨破了”孩子也“听不进话去”。但“唠叨”恰恰是孩子们最恼火的一件事。

听听孩子怎么说:“昨天因为我试卷上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妈妈唠叨了一晚上,听得我头都大了!”

“我爸爸为我差1分满分的卷子,几乎说了一整天呢!最后我假装昏过去。\"

“总说别的孩子怎么样,你怎么就不知道上进......我腻烦透了,恨不得大叫一声闭嘴\"。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往往管的问题很多,纠正孩子的坐姿,提醒他们喝水,催促他们做作业,孩子的大事小事,家长无一不百分之二百地关心,很多家长并非不懂得说话,而是不懂得如何停止,抓住孩子的某一点过错,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善良的“苦口婆心”实际上成了一种打扰,让孩子难以忍受。

高明的沟通是把问题点明点透,并在适当的时机结束谈话。敦促孩子思考比直截了当的公布答案更有教育效果。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会使孩子的探索行为可能变得豁然开朗,或者变得有方向性,这样的探索行为更有挑战性。

2.少指点孩子,多做点儿自我检查。

许多成人指点孩子的时候,对孩子说得头头是道,要求孩子信服并践行,可自己却做不到。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他们并不喜欢那种“赤裸裸”的大道理。当我们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们一定要怎么做、不能那样做的时候,孩子们或许根本没仔细听。但是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孩子们却睁着大大的眼睛在一旁看着呢。

因此,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说教教育了孩子,而是我们的行动在暗示孩子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经常审视一下自己:孩子能从我们的行动中学到什么?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坚决做到。这种影响和暗示就是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

3.少点包办,多点留白空间。

在孩子踉踉跄跄学步的时候,大人常常把孩子先扶稳当,然后离开孩子一小段距离,并在孩子的前面张开两手做出拥抱的姿势,等待孩子扭扭歪歪地走过来,这一“小段距离”就是给孩子预留的发展空间。这个道理简单明了,但是仍有很多家长不惜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父母肩负着促使孩子社会化的责任,如果总是替孩子看,替孩子说,替孩子想,那么替得越多,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越低。琢磨就是探索,就是发展。你教给他怎么玩,那他还琢磨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不言而教”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孩子的充分了解,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志趣、爱好、优点、缺点、脾气、性格、品格等,才可能恰如其分地做到什么时候该“言”,什么时候“不言”。教育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活动,为了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的策略。

四、保持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家教的重要表现)

家庭传统是对孩子教育的良好条件。其中有些传统是从上辈传下来的,也有一些是在目前家庭中产生的。犹太人为什么优秀,其中有一点值得佩服的就是能坚持维护民族传统,维持血统的纯正。我们应该学习这一点。

第一种是传统美德,伦理道德。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努力克服以往不良行为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行为,优良的品质,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第二种是待人接物,迎来送往的礼貌礼节。

如:不影响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彬彬有礼的气质和语态、体态等,而且教育孩子随时整理自己的衣服、文具,逐步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有一个整洁的环境。还要引导鼓励孩子主动与班里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玩时互相谦让。让孩子,学会与老师沟通,愿意配合老师做事。

家里有人出差或回来,都要能够送别或迎接。亲戚中有人过生日、生病、婚庆、过世都要有一定的礼节。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在不刻意、不强迫的环境中养成必要的行为习惯。培养习惯要坚持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点上往往许多家庭虽然做了,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缺乏教育性。

第三种是相互倾听和相互交流的约定。

从发展的角度看,家长并一定什么都比孩子强。现在的孩子起点高,思路往往比较简洁,其单纯的思想往往对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大人们的思路很多时候是被经验所羁绊,尽管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但是想得太复杂了反而成了难题。我们做家长的要从互谈见闻开始,跟孩子平等相处,平等地沟通,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无穷的乐趣,大家多试试。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总结

农村教育问题

青春期教育问题

编辑出版教育问题

蒙古族教育问题

特殊教育问题

大学生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之我见

亲子教育问题
《亲子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亲子教育问答 教育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