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4 07:33:24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最近一期(2007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

“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

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

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

然后作者说:

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而“峪书此诗后云”这几个字,却是注释者任渊的话。所以应该说“这段注释是任渊引用了黄庭坚自己的话”,而不能说“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这样,“峪”也就不是黄庭坚自称,而是任渊对他的称呼。至于作者说“‘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名线并不表明这个人名是用于自称的。当然,《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没有检查出“山谷”两个字被印成“峪”字,其失误已经被作者指出,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来谈谈《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第三十五页)。作者说:

子牙即姜子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曾在昆仑山跟元始天尊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

谢按:姜尚是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正史多有记载,《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也正是想伯夷和姜尚之间的关系才阐述起姜尚的生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姜尚“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还拿那些荒诞不经的小说情节来介绍他的身份。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标题《咬咬〈咬文嚼字〉》有点狂妄,其实只是想显得好玩一点,编者、作者、读者或将原谅我乎?

推荐第2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

教学关键 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此外,商家频繁使用错字的行为,也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做出处理。 呼吁广大市民应做到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

《考试大纲》对汉字字形考查规定:

考查范围

由“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改为“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

考查对象:三常错别字

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

出错的原因

1、字形相似而误 “公厕”而非“公则” “招聘”而非“招骋” “专座”而非“专痤”

2、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 “候车”而非“侯车” “咨询”而非“资询” “排档”而非“排挡” “灌饼”而非“罐饼”

3、音同或音近而误 “隐形”而非“隐行”

“招聘启事”而非“招聘启示” “库存”而非“裤存”

4、义同或义近而误 “形象”而非“形像”

5、超级女生季军得主张含韵有一次来到南京举行她的新碟签售会,其间一男崇拜者请她写

5、滥用繁体字 “休闲服”

二、错别字笑话(案例)

1、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2、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3.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可是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4、一老板要请客,写了要买两只鸡一只兔子的帖子让仆人去准备。可是仆人只买回来一只鸡。他很生气地说:“还有一只鸡呢?兔子怎么没有买回来?”仆人说:“你帖子上不是写„鸡两只,免一只‟吗?”

下他的家乡安徽的字样,张含韵沉思良久却写不出那个安徽的徽字,最后无奈的写下了“安微”俩字匆匆离去,大出洋相。

四、广告中的错别字集锦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3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3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3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3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讨论:

有人说这是“妙用”,有人说这是“篡改”,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 词语妙用固然好 误人子弟不得了 字形句意别改跑 家喻户晓记得牢

探讨-导致别字的原因

1、字形相似.如将“呕心沥血”中的“呕”写或“抠”,将“掂量”的“掂”写成“惦”。

2、字音相同或相近,如“川流不息”的“川”写成“穿”,“贻笑大方”的“贻”写成“怡”。

3、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如“趋之若鹜”的“鹜”写成“骛”,“涣然冰释”的“涣”写成“焕”。

4、声音相同字义相近,如“鸠占鹊巢”的“鹊”写成“雀”,“绿树成荫”的“荫”写成“阴”。

5、标新立异,故意写错,以引人注目。

6、受社会上不规范字影响或写字马虎而形成的错别字。如“另售”“鸡旦”“打拆”。 如何辨认并修改错别字?

一、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与形近的形声字容易混淆的,可从形旁的意义这一角度记忆它们的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融会贯通”很容易写成“融汇贯通”。有人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错误找出所谓的理由,说“融合汇聚了多方面的东西,有了通彻的理解”。其实不然,“融合”“汇聚”的意义是相同的,“融汇”相连,就会语意重复。“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如果把词语中易错字的意义搞通彻了,就能有效地避免写错。

如:下列加点的字词都可以从意义上“纠错” (括号中是正确的字和该字的解释)。 集思广义(益:益处,效果)、撕打(厮:互相)、

义气用事(意气:偏激的情绪)、水泻不通(泄:泄出)、

凭心而论(平心:平心静气)、贪脏枉法(赃:赃款)、暂露头角(崭:高出)、开门缉盗(揖:作揖)、兵慌马乱(荒:灾荒,乱)、

不容质疑(置疑:加以怀疑)等。

二、推形记字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青草等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正确字形(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如:纵横稗阖(捭:两手分开。全词指运用手段进行分化、联合)、裨官野史(稗:一种杂草)、大有捭益(裨:补益)、惮精竭虑(殚:竭尽)、肆无忌殚(惮:心里害怕)、

暇不掩瑜 (瑕:美玉上的斑点)、目不遐接(暇:空闲)等。

因为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推形记字是一种最有实效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三、探源记字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会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

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这种类型(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默守成规(墨:指墨子,他曾经很成功地阻止鲁班的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 针贬(砭:中医治病的石针, 和金针一样都是中医治病的工具) 名列前矛(茅: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当旗子)

四、结构记字

有些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如“纷至沓来”,“沓”和“纷”是相对应的两个宇,“沓”是“纷繁”义,与其相对应的“纷”的意义相同。全词意义就是“纷繁热闹地到来”。 “沓”常被误写为“踏”,那是因为不了解“沓”与“纷”相对应的结构关系。

再如“前倨后恭”,“倨”和“恭”结构对应,是一对反义词,“倨”是态度傲慢, “恭”是态度谦恭,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把“恭”写成表动作鞠躬的“躬”了。

该类词还有远见灼识(卓)、一张一驰(弛)、计日成功(程)、挑拨事非(是)、重山峻岭(崇)、层见秩出(叠)、提心掉胆(吊)、惹是生非、文过饰非等。

五、激趣记字

把枯燥的字形联想为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场景,这样学起来不但兴味盎然,而且记忆牢固。

如“真知灼见”,因为该词常用来形容高明机智的见解,而“灼”又常被误写为“卓”字,故而可以把它联想为“闪烁智慧火花的见解”。这样,既联系了词义,又使“灼”的字形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记忆起来—定容易得多。

再如下列一些词语都可以用此类方法记忆。

一筹莫展:一根筷子(似的筹码)都摆布不开,还能有什么办法呢?(避免写成“一愁莫展”)

按部就班:按部门上班。(避免写成“按步就班”)

欢呼雀跃:麻雀似的颠颠跳跃。(避免写成“欢呼鹊跃”)

六、口诀记字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 (1)戌戍戊戎戒

横戌(xū)点戍(shù)戍(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 2)掇缀辍啜

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 (3)已巳己

封了一半已,堵了整个巳,不封不堵是自己 (4)相象像

外貌看长相,样子是形象,照人制成像。

七、诗意记字

把词营造成富有意境的诗意文字,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既容易记住字形,又能够锤炼自己的表意功力。

如:清秀—在任何时候,“清”“秀”组合都必须带三点水,因此可描绘这样的语句: 有水分,山才朗润(山清水秀),眉才灵秀(眉清目秀),美才诞生。

沟通和勾通——因为“勾通”指暗中勾结,就有肮脏交易之嫌。而“沟通”没有这些意味。抓住带三点水和不带三点水的区别,可这样描述: 有水的清洗,沟通才纯洁。 捍卫母语的举措

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但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 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提出警惕“语言入侵”、“文化入侵”的问题。 许多国家在维护民族语言方面,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

1992年,法国国会郑重地把“法语是法国的官方语言”这句话加入到法国宪法中。

1994年,法国又出台了新的法律,规定公共场所的所有标语、公告牌必须用法语书写,原文是其他语种的也要翻译成法语,而且法语字母不能小于原文。

2000年,波兰制定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书必须用波兰语。

2001年,普京总统就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

推荐第3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案

整理人:崔顺要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 “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学生读后谈谈感受,教师明确: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所以郭沫若后来改的句子不仅不通,意思也不对。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第四个例子, “是”表假定语气,“这”则没有。因此咬文嚼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你这”表示坚决的判断﹑极端的憎恶﹑强烈的情感,“你是”不带情感判断。

“你是个好小子。” ——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二)分析第二个例子: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学生回答。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分析的,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终不能复入石矣”。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突出了雪下的力度、密度和速度,一个字就抵得上千言万语,千军万马。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所以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繁简不同,不同意味。

(三)分析第三个例子:

1.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作者发常人发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独抒新见,分析了“推”的妙处。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用“推”或用“敲”表达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启示: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五.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调整思想和情感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六.分析第二部分:

以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说明句式不同、繁简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6-7段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看作者举这两个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作者在这一部分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中,“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铁成金。

另一个是滥用联想意义的例子,就是“套板反应”。

问:

1.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② 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套板反应”的示例: 这一天,朱祁镇(明英宗)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这位特别的客人叫朱瞻缮,是朱祁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

为了打消朱祁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朱瞻缮重申了皇位是朱祁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朱祁镇则高度评价了朱瞻缮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这是一个套板的套板,我们为什么觉得可笑?因为这样的文字我们常能看到,是模式化的文章,不生动。

2.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明确:

①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② 遇事往深一层想。

3.总结:

善用:意蕴丰富

点铁成金(正面)

联想意义

滥用:套板反应

毫无新意(反面)

七.分析最后一部分:

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学生齐声朗读“我希望”后的话,说说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 B.必须勤奋。 C.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八.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回去后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九.布置作业:

1.思考: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示?(不少于3条) 2.思考: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不少于2条) 3.完成课后练习二和四

课后反思:

《说木叶》教案

整理人:崔顺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 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

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

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

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 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濛”。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

1、引出话题;

2、用作例证;

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

(三)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整体把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抓住关键

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含英咀华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寻幽探微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走近大师

师: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共同读一首诗,唐朝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大屏幕显示,生齐读)

生:我知道,‚推敲‛的故事说的就是第四句。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好像贾岛拿不准到底是用‚推‛还是‚敲‛,最后是韩愈给定下来用‚敲‛字。 师:这首诗大家能读明白吗?

生:应该是贾岛去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没有遇到。

生:前两句是写李凝住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三四句有些不明白,怎么多了个和尚? 师:‚僧‛就是贾岛自己,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后来还俗。他在诗中常称自己为僧。 生:那就应该是贾岛敲李凝家的门。李凝不在,他就往回走,五六句应该是他回来路上所见的景色,最后两句是说这么幽静的地方自己还会再来的。

师:说得不错。后人评价贾岛的诗是‚有句无篇‛,意思是他的很多诗往往在个别句子甚至个别词语上下功夫雕琢,局部太突出了,整首诗反倒被人忽略了。像这首诗,据说贾岛骑着一头瘦驴,脑子里想的全是‚推‛和‚敲‛,‚苦吟‛嘛,精神太集中,结果冲撞了时任京兆尹的韩愈的仪仗,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推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咬文嚼字‛的过程。下面大家打开书,翻到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朱光潜?

生: 朱光潜是一位美学大师,《谈美书简》是他的代表作。 师:你读过《谈美书简》吗?

生:没有。我这本书的后面说这是高中生应该读的一本书。(生笑)

师:大家不要笑。能主动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谈美书简》将作为同学们的寒假课外阅读作业。还有谁了解这位美学大师的更多情况?

生:您前两天曾给我们说过朱光潜的一句名言,叫什么‚出世‛和‚入世‛的。(生笑) 师:哇!你还能有印象。‚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快记下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摒弃名利之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师:很好。这句话也应该成为当今世人的处世准则。现如今很多人的功利之心太切,他们心浮气躁,缺少踏实做事的精神。有一首歌这样唱到,为了理想,我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生笑)朱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一生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严谨认真。请大家查字典,解释‚咬文嚼字‛。

生: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这不是个好词儿,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快速读课文,看一看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划出相关内容。 (生读5分钟)

二、信息梳理 再次“推敲”

师:哪个同学先来?

生: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你来。

生:(看书)‚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阅读和写作都应该向这个方向。那么,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操作呢?

生:‚一字师‛的故事。 生:炼字。

生:举了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例子。 师:怎么改的?

生:‚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师: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 (生读)

生:好像改后的句子更痛快了。

师:感情更强烈。其实这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个同学假如就是你吧,你惹父亲生气了,你父亲要赶你出去,他是怎么说的?

生:什么也不说。(生笑) 生:你这个混小子!(生笑) 生:滚出去!我不想看到你!(生笑)

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语言形式是不同的。只要注意观察,细细推敲,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需准确的语言。其实这个例子说的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语气句式的选择。炼字嘛,朱先生举了‚推敲‛的例子。太巧了!朱先生是怎样对‚推敲‛进行推敲的?大家读了有什么想法?

生:原先一直以为用‚敲‛比‚推‛好,现在知道了用‚推‛也可以。 生:有的地方我不太懂,‚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我不太明白。 师:读诗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之间的空白加以填充。 生:我有些明白了,贾岛是走动的。

师:对,诗歌中的‚我‛有时是定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是移动的,如这首诗。说下去!

生:前两句是去的路上所见,这两句是在往回走的路上看到的。

生:刚才您不是说这个‚僧‛是贾岛吗,怎么课文还说是和尚呢?哪来的寺庙呢? 师:没有寺庙。朱光潜先生望文生义理解错了。可见大师也有疏漏的时候,我们尊重大师,但不等于迷信大师,更不能为大师讳,错了就是错了,这才是真正的‚推敲‛精神。

生:是不是说,贾岛到了李凝家门口,门关着,他就‚推‛或者‚敲‛。 师:当然,到底‚推‛好还是‚敲‛好,朱光潜先生有一句结论性的话,大家找出来。 生:‚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师:朱光潜没有迷信前人的说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但是由于望文生义,前提错了,他的解说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大家能不能替朱光潜先生改一下?相信大家有这个能力。

生:没有寺庙也没有游方的和尚。贾岛与李凝应该是朋友,所以要看李凝与贾岛的关系到底如何了,比如到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宿舍是用不着敲门的;或者先‚推‛,推不开才改为‚敲‛。

师:这个是关于‚炼字‛的例子。‚咬文嚼字‛还包括哪些内容? 生13:李广射虎。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对‚李广射虎‛这段文字的删改前后的咀嚼。用了什么方法? 生13:比较。

师:谁和谁比较?比较的是什么?

生13:《史记》与《史记辨惑》的比较,比较字数多少。

师: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生:我觉得,王若虚的修改并不像朱光潜说的那么差。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读起来多干脆利落,也能给人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师:你的怀疑也有道理,课下查查资料,再深入研究一下,你能写出一篇与朱光潜商榷的文字。对他的敢于挑战名家的精神,大家鼓励一下。(掌声)

三、“生成”探究 由“读”到“写”

师:为了使读者对‚咬文嚼字‛理解得具体清晰,朱先生举了三个例子。大家再动动脑子想一想,写作文尤其是写说理文举例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这三个例子是三个方面。 师:具体说说。

生:是说‚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三个方面入手。

师:句式、繁简、推敲词语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当然,这三点又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具体到写作比如写议论文,很多同学爱举例子,但要注意几个例子的‚角度‛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有对例子的具体解析。

生15:举例能不能是层层递进的?

师:当然可以,不只举例如此,文章的层与层之间也可以做这样的安排:或者是不同角度,或者层层递进。前者是并列的,后者就是层进的。

生15:我们写议论文一般是在文章中间,在‚分析问题‛部分才举例,可课文一开始就举例,这好像不太规范吧? 师:你说说朱先生为什么先举例呢? 生15:我说不好。 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1: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当时话剧《屈原》特别‚火‛,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是地球人都知道。从人们熟悉的例子入手,读者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掌声)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这叫‚一字师‛。从人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话题,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写法。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假如朱先生仍然健在,再写《咬文嚼字》,还用这三个例子,是不是一定要先举‚一字师‛的例子?

生:我觉得应该先举‚推敲‛的例子,这个例子在今天比‚一字师‛更有名。 生:朱光潜太不与时俱进了,就会用这三个例子。(生笑)

师:呵呵!举最新鲜、最有现时性的例子是再好不过的了。在这篇文章中,朱先生还谈到了联想,善用联想其实‚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具体实践,但是朱先生又说,联想意义误用也易生流弊,他批评了写作上的一种现象叫──

生:‚套板反应‛。

师:‚套板反应‛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 生: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生:谈风景鄙视‚春花秋月‛。

师:很多,但都是陈词滥调。现在很多人说话或写文章也常常落入‚套板反应‛的俗套,有的同学写作文也避免不了‚套板‛,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话语,重复着‚公共语言‛。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叫‚失语‛,而‚集体失语‛是很可怕的。想一想,你以前作文中有过‚套板反应‛和‚失语‛的情况么?

(沉默)

师:不好意思说。自我反省需要勇气,课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套板反应‛的。

生:‚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生:‚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师: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呢? 生:‚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生:‚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四、课堂小结 “首”“尾”呼应

师:写文章不能总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推荐第5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李时珍中学 易勇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斟酌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强词夺理或狡辩。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找出文中包含有“思想情感”的字眼的句子:

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 (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三段)

3、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五段)

4、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五段)

5、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6、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第七段)

7、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第七段)

8、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每个例子说明的道理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话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说明 说法不同,意味不同

2、“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3、《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说明 善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4、“柳面桃腰”等套语的评述, 说明

套板反应,易生流弊

五.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总结。“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六.鉴赏诗歌。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首联中 闲、少、草径 、荒园

勾画出一种杂草丛生的幽居环境,并暗示了李凝的 隐者 身份。

2、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尾联写出了作者对 隐逸生活

的向往。

原诗大意:

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过桥时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我暂时离去,不久定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

七.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眩晕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眩晕: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

近距离注视高速运动的物体、站在高处向下看、自己做旋转运动等,都能发生眩晕的感觉。

格里菲斯·乔伊娜

女,美国已故短跑运动员,黑人。

女飞人格里菲斯·乔伊娜曾经打破100米和200米世界纪录,并在1998年在汉城创造了女子200米奥运会纪录,而且还获得了100米、4×100米接力的金牌。 乔伊娜在世界田径界不仅比赛成绩突出,而且相貌出众,故有“花蝴蝶”的美称。

八.写作小练习。

以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任选一组)

1. 2.

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我 树木 飞鸟 风

推荐第6篇:咬文嚼字

2015年3月24日 第2周 星期二 2教时 使用班级14(11)(12)备课、执教人

章育生

6、《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结构,筛选作者的观点与论据,学习本、课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推敲所举例子中字词替换的不同含义,理解斟酌字词和调整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筛选作者的观点与论据,推敲所举例子中字词替换的不同含义让学生了解炼字的意义,理解斟酌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主义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贾岛推敲的典故和《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典型事例,都是不断推敲、精心修改的范例,是“咬文嚼字”的结果。平常大家眼中的“咬文嚼字”是指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含有重视文字表面而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但是作者开掘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成分,充分肯定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咬文嚼字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第二,咬文嚼字有助于理解字词的丰富内涵。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些道理的。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字词积累:

憎恶 (zēng wù )锱铢必较(zīzhū)斩截( zhǎn )岑寂 (cén)意蕴(yùn)蕴藉(jiè)

词藻(zǎo)灞桥(bà)付梓(zǐ) 尺牍(dú)俗滥( làn)逻辑(jí)斟酌(zhēn zhuó )

吟诗(yín)鲁莽(mǎng) 剥啄 (zhuó)没镞(zú)咀嚼(jǔjué)嚼舌(jiáo)

清沁肺腑(qìn)王嫱(qiáng)咬文嚼字(jiáo) 倒涎(xián)

1.援引:引证;提拔;引荐。

2.不求甚解: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 3.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作者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5.索然无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6.尺牍:信札,书信。

7.一川烟草:一川,指一片平川,烟草,指烟雾笼罩的草丛

8.付梓:指书稿雕版印行。梓:刻板。 。

9.蕴藉:就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10.拘礼:拘泥于礼法或礼节。11.游离:比喻无所依附,脱离。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5——6自然段):说明文字联想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2 第三部分(7自然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合作研讨文本: 学习第一部分

分析第一层(

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 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感情逻辑不妥

明确:启示:1.思想感情不同 ;2.结构不同,不合逻辑;3.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第一层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4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课堂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温州版练习

4 2015年3月25日 第2周 星期二 2教时 使用班级14(11)(12)备课、执教人

章育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学习研讨第二部分(

5、6自然段):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深入研讨: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5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3.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拓展训练: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讨论后,明确: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浓”与“闹”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闹字,“闹字”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

五、课堂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温州版练习

推荐第7篇:《咬文嚼字》

著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19.一股(鼓)作气

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的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是正确的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推荐第8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全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独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的例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相信大家上个暑假都知道发生在菲律宾的劫持人质事件吧,假如你对匪徒说:

1、给我一支枪。

2、给我一枪。两句话意思有什么差别呢?

再如,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了船长今天没喝酒。

1船长没喝酒。 2船长今天没喝酒。

这两个事例可知,增一字减一字,含义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要“咬文嚼字” 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来来跟着朱光潜先生学习如何“咬文嚼字”。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基础积累

倒涎(xián ) 援例(yuán) 中石没镞(zú) 剥啄(bō zhuó) 蕴藉(yùnjiè) 岑寂(cén) 月晕、晕车(yùn)清沁肺腑(qìn) 付梓(zǐ) 尺牍(dú)下乘(chéng) 倚靠(yǐ) 【补充注释】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五车:书多。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岑寂:寂静。

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上“咬文嚼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个是褒扬的。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是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援例:援:引用。引用事例。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泛指书信。

惟陈言之务去:一定要去除陈词滥调。 下乘chéng:下品,下等。

玩索:玩味,体会。

流弊:滋生或相沿下来的弊端。

二、课文讲析

(一):“咬文嚼字”个成语通常意义上都是贬义的,可以解释为形容不领会精神实质,只纠缠字句,或形容卖弄才学者。那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么理解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阅读文章文章1-5段,找出所举的例子,细细揣摩,谈谈自己的体会,思考这些例子的作用。

1、演员替郭沫若该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有什么差别?后面又剧烈一系列类似的例子,思考“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区别。你从此例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前为判断,后为感叹。从后面的几个例子可见,在特定的语境中“你这„„”会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时不适宜。 有此例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这个例子说明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甚至有些地方用得不妥。可见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行文简洁本身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文风,但作者却认为简笔不如反比,为什么?此例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很多,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射中的,这种情境造成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李广发现“虎”时紧张、害怕的情绪加上他勇悍的性格,才会有集全力于一箭的“中石没镞”的情形。而后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先前见“虎”后知为“石”方能形成一个较为强烈的反差。“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钉截铁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使索然无味了。

由此可见,文章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文章的字数不同,意味也不同。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3、“推”和“敲”的故事

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的意境,分析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评一评“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同意他的分析吗?你有什么感想?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4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抓住了万籁俱寂中,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荒寂,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中的“幽居”二字。

作者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推”写的是独自步月归寺的冷寂场合,而“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字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还是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由此可见,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也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情感。

练习1: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明确: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郑谷日:“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练习2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课堂小结】

古人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古往今来像诗仙李白式的诗人很少,大多数人都要为了一句诗、一个字苦苦思索,“咬文嚼字”。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臻于善境。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此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课文讲析

1、找出

6、7两段里面所举例子,品味分析。

(1) 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

明确:对这两句诗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善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增色。联想的意义又比直指的意义更意蕴丰富,更适合文章的语言。“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系起来。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显得很平庸,不会有这样的想象了。

(2) 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明确: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的最大流弊在于它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感情的鲜活表现,是文学创新的最大仇敌,是一切文学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2、

这两个例子和课文要论述“咬文嚼字”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两个例子表面是在讲“字的联想意义”,实际上作者用文学创作中经常碰到的对字的联想意义的使用作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文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述,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说明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

3、

齐读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 (3) 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4) 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规律总结】

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高考中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的关键是要说说所“炼”之字好在哪里,具体可先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阐述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或描述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然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有特殊的手法要指出它用了何种手法。最后说明了这个字作用如何,效果怎样。 【课堂小结】 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不但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收益匪浅。 【板书设计】

1、是什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为什么?

(1)文字和思想感情 ①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②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③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2)直指意义,联系意义 ①善用联想意义,语义丰富而蕴藉 ②滥用导致套板反应 3怎么样?

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教学反思】《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选择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如何“咬文嚼字”,由此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必须“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学议论文习以为常的步骤是:先理清思路,明确论点;再逐段分析,理解内容;然后是领会论证方法,揣摩语言。

虽然较为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教学任务,但不足之处仍然较为明显,值得深思。在讨论文章思路的时候。学生甲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学生乙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两位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但此时我并没有及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两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直接总结思路为: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 没有引导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是不合适的。

推荐第9篇: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案

主备人 李庭娜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三个等级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介绍作者:

1.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字、词。 1.字音识记

倒涎(xián) 锱(zī)铢(zhū) 岑(cén)寂 付梓(zǐ) 王嫱(qiáng) 憎(zēng)恶 尺牍(dú) 没镞(zú) 嚼 (jiáo)咬文嚼字 (jiào)倒嚼 (jué)咀嚼 漂 (piào)漂亮 (piǎo)漂洗 (piāo)漂泊 乘 (chéng)上乘 (shèng)千乘之国 藉 (jí)狼藉 (jiè)蕴藉 隽 (juàn)隽永 (jùn)隽秀 鲜 (xiān)鲜活 (xiǎn)寡廉鲜耻 2.字形辨识

辑(jí)辑录 揖(yī)作揖 楫(jí)舟楫 缉(jī)通缉

牍(dú)案牍 犊(dú)牛犊 渎(dú)渎职 黩(dú)穷兵黩武 椟(dú)买椟还珠

蝉(chán)蝉联 婵(chán)婵娟 惮(dàn)肆无忌惮 殚(dān)殚精竭虑 涓(juān)涓涓细流 娟(juān)娟秀 绢(juàn)手绢 3.词语释义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索然无味:也写作‚索然寡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词语辨析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顺畅•通畅

顺畅: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通畅:(1)运行无阻。(2)(思路、文字)流畅。 简洁•简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1)直截了当。(2)简便快捷。 幻觉•错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 3

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 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文学小故事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提出了一个用词恰当的问题。而用词恰当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用词的生动、形象问题,也涉及到用词的准确问题。而用词的准确与否问题,首先是一个涉及对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即词项的内涵是否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语词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地适应具体情境需要的问题。而这显然属于逻辑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的问题的。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于是,苏轼又改用‚舞‛和‚隐‛两字。这样,两句诗便成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绘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然而,苏小妹对此仍不满意。

一旁的黄庭坚见苏轼的两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扶‛也是动态的,但较之‚舞‛,更有形体感,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失‛也是静态的,但较之‚隐‛更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有意境的真实感。确实朴实,而毫无夸饰,但又能最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轻风‛、‚淡月‛下的‚细柳‛和‚梅花‛的淡雅和秀丽,因而,也就可以说较之苏轼所嵌各词来说,是更为恰当的语词了。从逻辑的角度说,也就是适应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意境,其概念的运用更为准确了。(可让学生先讨论这三组字的区别,教师再点拨)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 5

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5,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讨论:课后练习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五.小结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 .作业(上作业本) 1.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一、背景知识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二、文学常识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1.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三、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目的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段)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

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6、7段)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部分(8段)总结,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四、问题呈现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阅读1-5段,找出3个作者所举例子,指出它们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例子 分析道理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答案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ī)身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 ,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2]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 下来,有利于睡眠。

[3]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 化为灰烬。

A.艰深 松弛 顿时 B.艰涩 松弛 马上

C.艰涩 松懈 马上 D.艰深 松懈 顿时

4.《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清楚的一项是 ( )

A.周谷诚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6.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

[1]辐照加工技术具有许多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

[2]早期的辐照加工,是利用射线的杀菌灭虫性能来达到消毒、保鲜等目的

[3]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辐照加工技术,是继上述四大加工技术之后,正在崛起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加工工艺技术

[4]现代的辐照加工技术已突破上述范围

[5]众所周知,机械加工、热加工、电加工和化学加工,是通用的材料加工技术

A.[1][3][2][4][5] B.[5][1][3][2][4]

C.[1][5][3][4][2] D.[5][3][1][2][4]

第11篇:咬文嚼字

(选自《咬文嚼字》第10期,第11期)

一、问:鲁迅原名周树人。关于“鲁迅”这一笔名,有过多种解释。你知道鲁迅自己是怎么说的?

答: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

一、母亲姓鲁;

二、周鲁是同姓之国;

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二、问:茅盾是中国文坛大家,本名沈德鸿,著有《子夜》等作品。请说出“茅盾”这一笔名的来历。

答:1927年8月,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三、问:“巴金”是当代文坛泰斗。有人说他这一笔名是追随无政府主义的证据。“巴”即巴枯宁,“金”即克鲁泡特金。真是那么回事吗?

答:“巴金”这一笔名和无政府主义毫无关系。巴老曾在《谈》一文中,介绍过这一笔名的来历:“巴”来之于一个叫“巴恩波”的同学,巴老曾因他投水自杀而十分痛苦;“金”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帮忙取的。巴老当时想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这位同学便半开玩笑地说了个“金”字。

四、问:“曹禺”是著名剧作家万家宝的笔名,处女作《雷雨》奠定了他在文坛的不朽地位。请问“曹禺”二字是什么意思?

答:“曹禺”是由万家宝的“万”字分解而来的。“万”的繁体字是“萬”,上面是“艹”,下面是“禺”。因“艹”字不像个姓,作家便按照谐音选了个“曹”字。

五、问:“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取名“志摩”有人说是“志在摩诘”,也有人说和“摩顶放踵”有关。到底是什么寓意?

答:“徐志摩”这一名字,是由他父亲取的。原来诗人在“抓周”时,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诗人头上抚摩一圈,然后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正合徐父的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六、问:秦牧以散文名世,《艺海拾贝》已成了经典作品。他本名林觉夫,1941年后始用“秦牧”发表文章。请问这一署名用意何在?

答:取“秦牧”为名,意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权,建设田园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七、问:萧红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才华的女作家,深受鲁迅赏识。你知道她为何取名“萧红”吗?

答:萧红和萧军是一对情侣,当时他们曾和鲁迅通信,并分别用了“萧红”和“萧军”作笔名。两个笔名连在一起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八、问:张恨水曾写过畅销小说《啼笑因缘》。有人说他的这一笔名是向冰心求爱不成而取的,“水”即冰心。事实真相如何?

答:完全是无稽之谈。张恨水自1914年起便用这一笔名,取自李后主的诗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勉励自己抓紧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

九、问:高士其是著名科普作家,原名高仕錤。为什么他要改名呢?

答:1930年高仕錤自美国回国,国家满目疮痍,他为此痛心疾首。改名高士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后来成了他的正式用名。

十、问:吴强的代表作《红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作家本名汪六滨,为什么要有“吴强”作笔名?

答:作家笔名本是“吴蔷”,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怀念两个好友,这两个朋友一个姓“吴”,一个名“蔷”。后来因为“吴蔷”常被人误解为女性,1945年起改用“吴强”。

十一、问:《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请说出她笔名的来龙去脉。

答:杨沫自小喜爱茉莉花,她曾跟三妹白杨商量,两人按排行分别取名杨君茉、杨君莉。后据谐音写成“杨君默”,又舍“君”字写成“杨默”。但她总觉得“默”字和自己的爽朗性格不合,再据谐音改为“杨沫”,意思是愿做革命海洋中的细细飞沫。

十二、问:不久前去世的严文井,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原名严文锦,怎么会成了“严文井”呢?

答:严文井是湖北人,普通话里前鼻音的“锦”和后鼻音的“井”,用他的家乡话读起来没有分别,“严文锦”常被读成“严文井”,他的一批文友索性删繁就简写成“严文井”。后来他本人也接受了这个带有家乡色彩的名字。 现代作家笔名十二问

一、鲁迅原名周树人。关于“鲁迅”这一笔名,有过多种解释。你知道鲁迅自己是怎么说的? [鲁迅好友许寿裳曾于1920年底,当面向鲁迅问过“鲁迅”这一笔名的寓意。鲁迅的答复是:

一、母亲姓鲁;

二、周鲁是同姓之国;

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二、茅盾是中国文坛大家,本名沈德鸿,著有《子夜》等作品。请说出“茅盾”这一笔名的来历。

[1927年8月,茅盾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 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三、“巴金”是当代文坛泰斗。有人说他这一笔名是追随无政府主义的证据。“巴”即巴枯宁,“金”即克鲁泡特金。真是那字。]

四、“曹禺”是著名剧作家万家宝的笔名,处女作《雷雨》奠么回事吗? [“巴金”这一笔名和无政府主义毫无关系。巴老曾在《谈〈灭亡〉》一文中,介绍过这一笔名的来历:“巴”来之于一个叫“巴恩波”的同学,巴老曾因他投水自杀而十分痛苦;“金”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帮忙取的。巴老当时想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这位同学便半开玩笑地说了个“金”定了他在文坛的不朽地位。请问“曹禺”二字是什么意思?

[“曹禺”是由万家宝的“万”字分解而来的。“万”的繁体字是“萬”,上面是“艹”,下面是“禺”。因“艹”字不像个姓,作家便按照谐音选了个“曹”字。]

五、“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取名“志摩”有人说是“志在摩诘”,也有人说和“摩顶放踵”有关。到底是什么寓意?

[“徐志摩”这一名字,是由他父亲取的。原来诗人在“抓周”时,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诗人头上抚摩一圈,然后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正合徐父的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六、问:秦牧以散文名世,《艺海拾贝》已成了经典作品。他本名林觉夫,1941年后始用“秦牧”发表文章。请问这一署名用意何在?

[取“秦牧”为名,意在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推翻“秦”即国民党政权,建设田园牧歌式的和平生活。]

七、萧红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才华的女作家,深受鲁迅赏识。你知道她为何取名“萧红”吗?

[萧红和萧军是一对情侣,当时他们曾和鲁迅通信,并分别用了“萧红”和“萧军”作笔名。两个笔名连在一起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八、张恨水曾写过畅销小说《啼笑因缘》。有人说他的这一笔名是向冰心求爱不成而取的,“水”即冰心。事实真相如何?

[完全是无稽之谈。张恨水自1914年起便用这一笔名,取自李后主的诗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勉励自己抓紧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

九、高士其是著名科普作家,原名高仕錤。为什么他要改名呢?

[1930年高仕錤自美回国,国家满目疮痍,他为此痛心疾首。改名高士其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高士其”后来成了他的正式用名。]

十、吴强的代表作《红日》,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作家本名汪六滨,为什么要有“吴强”作笔名?

[作家笔名本是“吴蔷”,取这个名字是为了怀念两个好友,这两个朋友一个姓“吴”,一个名“蔷”。后来因为“吴蔷”常被人误解为女性,1945年起改用“吴强”。]

十一、《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原名杨成业。请说出她笔名的来龙去脉。 [杨沫自小喜爱茉莉花,她曾跟三妹白杨商量,两人按排行分别取名杨君茉、杨君莉。后据谐音写成“杨君默”,又舍“君”字写成“杨默”。但她总觉得“默”字和自己的爽朗性格不合,再据谐音改为“杨沫”,意思是愿做革命海洋中的细细飞沫。]

十二、不久前去世的严文井,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原名严文锦,怎么会成了“严文井”呢?

[严文井是湖北人,普通话里前鼻音的“锦”和后鼻音的“井”,用他的家乡话读起来没有分别,“严文锦”常被读成“严文井”,他的一批文友索性删繁就简写成“严文井”。后来他本人也接受了这个带有家乡色彩的名字。]

第12篇:咬文嚼字

 高三年级范文:

规范语言文字是一种责任

高三(6)班 刘畅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并且在文章中确实发现了一些语言文字的差错。这件事引发了极高的关注,我认为《咬文嚼字》杂志社在面对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时,可以在对方是著名作家的前提下,大胆指出语言文字中存在的差错,这足以表现出杂志社对于规范语言文字这件事的重视,甚至把规范语言文字当做了一种责任,此举难能可贵。

当今社会,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忽视了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忽视了几千年来祖先智慧的结晶,这十分令人痛心,而《咬文嚼字》杂志社正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冒着被质疑的压力,鼓起勇气,帮助作家,同时也帮助读者一起规范语言文字,从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规范语言文字的决心和责任感。

同样让我对“规范语言文字”有感悟的是最近备受关注的第二届“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较为生僻的词语,更让我更正了一些生活中常用但是经常误读、误认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和许多人规范的使用语言文字。并且,第二届听写大会还增加了“解冻冰封汉字”的活动,使有些汉字在网络上得到传播,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规范语言文字的行列中来。我觉得该节目的设立与创新,也体现了节目组对于规范汉字的一种责任感,并力求最大限度地把规范语言文字的责任传播到广大群众当中去。在加深人们对于汉字认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提醒国人还肩负着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

其实,除了杂志社、电视台,还有许多有识之士和普通百姓已经意识到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了,让我们也快快行动起来,一起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吧,因为这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对批评你的人心存感激

高三(5)班

白雪松

人们总爱抱怨,我为什么会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总有人仿佛故意刁难我……

那好,那就让这些批评消失吧!可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不接受批评,那么他会变成什么样呢?一个完美的人?不,充其量只是个完美的空壳。如同没有啄木鸟光顾的树,外表似乎坚实;内芯,早就被蛀虫侵蚀成一团枯朽,轻轻一推,便会倒地化为一堆破碎的废墟。人亦是如此,若没有别人来指出自己的错误,便会使错误逐渐膨胀,吞噬并腐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甚至扭曲人的是非观,让人以错为对。

人都有两双眼睛,一双存于外在,观察世界;另一双存于内在,审视心灵。外在的眼睛会被风沙迷住,会被雾霾挡住视线,内心的眼亦是如此,若内心的世界空气污浊,充满尘埃和雾霾,那么心中的眼睛便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

让我们再想:若有一场大雨降临,将雾霾冲刷殆尽,让天空重现那一片蔚蓝,那么人们一定会说这是一场及时雨,一定会对它心存感激。那么此时,若心灵的世界有一场大雨降下,洗尽心中尘埃,让内心的眼睛得以正视心灵的世界,人们是否应该感谢这场心灵之雨呢?

答案当然也应该是感谢。

可是,许多人“并没有!”

有些人在面对批评时,会表现出焦躁、不安、愤怒,或对批评者恶语相向,甚至使用暴力,对批评者大打出手。

呜呼,愚者也!其胸中生尘也久矣,其心眼之蔽也甚矣!

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批评与建议,甚至责难,就像是一场降在心灵的雨。面对这样的雨,无论小雨淅沥,还是暴雨倾盆,我们都应心存感激。

若一个人长期不接受批评,那么他的心就会如长久未经洗礼一样:雾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即使不用生活的压力与打击,只消一点点挫折就可破碎不堪,化为尘埃……

而一个人如能坦然面对批评,甚至欣然接受暴风骤雨般的责难,并能心存感激,那么他的心灵便也会如接受了雨的洗礼。虽然下雨时,天空阴沉而压抑,雨水拍打着心灵,一切似乎都在变糟;但雨过天晴后,心灵又会重见蓝天。如此看来,我们实在应该感谢批评自己的人,就像铁凝、莫言所做的那样:感谢读者对自己作品的“咬文嚼字”。

别做那尘埃中的愚者,要做个心灵的智者;对批评你的人,请心存感激。

互利共赢

高三(6)班

张冬旭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或是吸引别人关注而不择手段,他们单方面的索取,到最后获得的却是别人的嘲笑或唾弃,所以,想要达到目的一定要懂得互利共赢。

近年来《咬文嚼字》杂志为当代著名作家挑错,此举得到了作家们的认可,很多著名作家虚心接受批评并表示会积极改正。杂志社挑错不仅使作家们认识到错误,更规范了语言文字的使用,推动了语言文字的良性发展,而作家们积极回应不仅代表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体现出会以身作则使用正确恰当的文字的态度,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咬文嚼字》杂志的人气得到了提升。在这里,作家与杂志社可谓共同获利,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

其实,不仅是作家与杂志社可以互利共赢,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网购也是如此。京东商城凭借低价高质的商品和快速的物流打入市场,而消费者在京东商城购物可以节省花销,同时,消费者又会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提升京东商城的人气,使京东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可以说,京东商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受益亦是彼此依赖的,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互利共赢的道理。

今天,想要在社会中发展就一定要遵循利益的共同化原则。中国与欧洲企业合资,为欧洲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大门就意味着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加和利润的逐年增长,企业前景会一片光明,而中国与欧洲公司合资可以不断提升自己企业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与欧洲通过企业合作都直接或间接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如果中国对欧洲商品进行严苛的限制,或欧洲公司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严格保密,那么合作就无法进行,也就无法达到互利共赢。长此以往,中国技术停滞不前,欧洲公司销量惨淡,世界会被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方块,也许又会回到封闭和孤立的状态。

还有很多例子都让我们意识到互利共赢是成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我们也应意识到生活中为人处事时也要想着互利共赢,也就是为人方便,于己方便。双方的满意才是最终的满意。总之,我们应放弃单方面的索取,应学会互利共赢!

第13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

1、

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

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第14篇:咬文嚼字 学案

和静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使用班级:7-18班 学案编号:201410080508 编写人:金花 审核人:王晶晶 审批人:李玲莉 班级 姓名 组别 等级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学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15分钟阅读文本,结合注释和导学案内容进行勾画和标记,全力理解。

2、15分钟,C层至少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部分,并形成文字答案。认真书写,规范作答,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随笔的特点,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的音、形、义,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学会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与材料,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2)过程与方法: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能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做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阐发、质疑和评价。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提高自己的鉴赏评价能力和语文素养。

学习重点 :

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习难点 : 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找出每段的论点,找出每段的论据,识记论点,辨析论据中所体现的“咬文嚼字”的技巧,还可以适当找一些古诗词进行“咬文嚼字”训练。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

设立目标,然后把目标细化为每一步的实际行动。

_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

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拓展探究

文学创作时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其弊端究竟是什么?并从文中的例子和读过的诗句中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达标检测(本题C层必做)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事物都不如习惯那样强有力。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B层必做)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①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②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三、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本题A层同学必做) 1.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枝头春意“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眼”看朋辈成新鬼、/“忍”看朋辈成新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受坏习惯的诱惑。

第15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品位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作者观点,并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其“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深入领会这篇文章所阐述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让学生意识到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有意识地在日常阅读中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几十年前,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英语远比汉语说得流利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致答谢词时,坚持使用汉语,因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在汉语似乎退化成弱势语言的今天,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汉语学习了。

要学好汉语,必须有严谨的态度,要咬文嚼字。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举例说明文字与思想的密切关系。主要运用三个例子,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孤寂文字的联想意义是,“惟陈言之务去”。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第8段)在论证“咬文嚼字”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浏览课文1-5段,找出作者给“咬文嚼字”赋予的新含义,以及“咬文嚼

字”的实质。

1、“咬文嚼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朱光潜先生给它赋予了怎样的新含义?

“咬文嚼字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3段)(齐读)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①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重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3段)(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嚼的就是文字与思想情感。)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②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第5段)

③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5段)(齐读)

这三句话都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作者的观点。

五、品位鉴赏

作者如何证明他的观点?采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举例子。 ① 郭沫若改台词:

A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作者认为该得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明确:前者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是不带情感的判断;后者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感情。

(读一读,体会这两句在情感上的差别)

B作者还补充了《水浒传》当中的两句骂人的例子,我们以石秀骂梁中书为例,进一步体会这种深恶痛绝的情感。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你这”句式不完全表现憎恶的感情。

奶奶对孙子:你这小淘气!——亲昵,慈爱

妻子对丈夫:你这坏蛋! ——①暧昧 ②气愤

E这个例子说明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于相同的句式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所以选择句式,我们要从情感出发去。

拓展: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B.“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内蒙访古》

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②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A请学生翻译原文

B王若虚认为要删掉几个“石”字,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讨论) 明确:删掉了几个“石”字,就删掉了李广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C 你有没有咀嚼出作者没有咀嚼出来的味道呢?

提示:一个小孩从三楼阳台跌落下来,小孩的母亲正在马路对面,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成为新闻。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跑过来了。

明确:李广是在“见草中石,以为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因为紧张害怕的情绪加上他骁勇的性格才能以千钧之力,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的,“视之,石也”之后他自己也感到十分的惊讶,所以才“因更复射之”,却“终不能复入石矣”。如此难得的情境,一旦被删就太可惜了。

D这个例子说明文章中的许多细节有时是必要的铺垫和渲染,用简笔反而会失去文章的韵味。所以文字的繁简,要根据思想情感而定。

拓展: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句话是否重复啰嗦,为什么?

明确:我同小伙伴结伴而来,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叫天的出场,然而,小旦、花旦、老生的角色又唱又打,就是不见叫天,从九点等到十二点,还是不见叫天——多么叫人失望又无可奈何呀!文章借“啰嗦”将那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里描绘得淋漓尽致了。又是一个思想感情决定繁简的例子。

③“推”和“敲”的故事

A作者认为“推”比“敲”好,请找出他的理由?

明确:“推”写的是月夜独步归寺的冷寂场合,“敲”写的是月夜访友的热闹场合;结合上句“鸟宿池边树”,“敲”字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推”字较为和谐些。

B作者认为“推”好,韩愈认为“敲”好,各有各的道理,那你觉得呢? 原文如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经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老师观点:钦佩朱光潜的精神,赞同韩愈的观点。 精神:不盲从,不恭维定论,敢于创新。

1、万籁俱寂中,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有了敲门的动作和声响,更显出四野的静谧,以闹衬静,切中提中“幽”字。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诗中信息说明作者是去访友,而非自家,用“推”不礼貌。

客观来看,用哪个字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哪种意境是作者当时所要说的,且与全诗协调的。这个例子的真正意义在于告诉我们,文章中用字不同,意境也就不同,我们锤炼文字不能光从字面上着眼,重要的是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拓展:

补充诗句: 清风----杨柳,淡月----梅花 相传,一日苏轼与苏小妹、黄庭坚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似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在中间加字作腰,

成为五言联句。苏轼文思很快,立即响应:“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岂知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 黄庭坚接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谓之中品,东坡无奈,求苏小妹作答。小妹给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不禁拍手称秒。

“轻风”缓吹,“细柳”稍显动态,“扶”字运用拟人手法,贴切地摹写出和风轻吹细柳的情态。“摇”、“舞”动态过猛,和“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映”、“隐”过于直白,音节也显生硬。而“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小结:作者选取句式、繁简、用字三个不同角度的例子,来论述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让我们懂得,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思想情感是文字的核心,我们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应“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第六段,如何评价“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种观点? 明确: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拓展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A.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

——《现代汉语词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二、阅读第七段,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些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光潜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 ‘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三、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诗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格格不入的。

拓展:

1、本文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下面选择了1990年高考两位考生关于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一段写得较好,哪一段有“套板反应”?试简析之。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参考答案:两则短文虽然都文通字顺,但第一篇显然有些“套板反应”,有些“千人一面”之嫌;第二篇较生动,如“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一句,观察细致。同时也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所说其语言的个性特点。

1、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病是假的。

2、从电话费的账单中,最能体会出“言多必失”的道理。

3、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游客”。

4、有钱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哭穷,就是“贫嘴”。

5、喜帖,今名乃“喜帖”,主人喜悦,客人“贴”钱。

6、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家书才能“抵万金”。

7、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就“顶”。

四、齐读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3)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课堂小结

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聆听大师的教诲,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学习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不单是读文章要咬文嚼字,写文章也要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学习这篇文章,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16篇: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者观点,学习并借鉴作者的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立足课本整体感知,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观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同学们讲一个老笑话。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回事,该来的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了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不该走的人,怎么走了?”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啊!”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启示:说话要注意技巧,更要谨慎。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

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是把文字说出来,用语要谨慎,那么写作是把文字写下来,是不是也必须严谨呢?在运用语言文字时我们应该有什么精神呢?——“咬文嚼字”的精神。

1.《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 ,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

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

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 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第17篇:咬文嚼字学案

《咬文嚼字》学案

刘莹

2012-10-07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

。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品风格:旁征博引,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富有“理趣”。

二、背景介绍: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朱光潜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随笔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人们常说的文艺随笔,往往指的就是文化随笔。

四、预习作业:

1.给下列字加点注音:

倒涎(

深恶(

)痛绝

没镞(

...咬文嚼(

)字

岑(

)寂

尺牍(

下乘(

) ....

2.解释下列词语:

镞:

援引:

不即不离:

深恶痛绝: 辎铢必较:

岑寂: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杀青:

付梓:

尺牍:

3、“咬文嚼字”的含义有三种:

A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 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根据意思选出正确的选项:

例①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②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③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五、课文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3.作者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道理?

4、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5、“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哪个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

练习: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

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分别说了这么三句话,“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试分析这三句话的意味 参考答案: 吃在中国—— 在中国吃—— 在吃中国——

6、快速浏览第六段。

①找出什么是“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②它们有什么区别?

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问题。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1)解释①②③的“意思”之意。 (2)说出划横线的句子的言外之意

7、分析第七段

联想意义要慎用,否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作业: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第18篇:咬文嚼字学案

《咬文嚼字》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内涵并能学以致用

2、培养阅读、写作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内涵并能学以致用 【相关链接】 有关锤炼的名句

1、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梁.刘勰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4、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 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B. 形容卖弄才学。 C. 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二、关于“咬文嚼字”,朱先生发表了怎样的观点?通读课文,找出有关观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证明的。

【合作探究】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能更精妙的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1、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理由:

2、郭沫若先生的另一文里: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理由:

3、《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A、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B、你这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理由:

作者举以上几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

4、《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王若虚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复更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理由:

5、贾岛月夜里吟诗: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B、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理由:

6、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

A、独携天上小龙团,来试人间第二泉 B、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理由:

7、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还是“付梓”“杀青”。 理由:

作者引用

6、7两例,目的是什么?

【你的收获】

1、

2、

【实战演练】

1、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2、诗词改字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在本诗的颔联有人改动了一个字,更能体现“早梅”之早,你觉得是哪个字?

第19篇:《咬文嚼字》学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垂涎

援例

适宜

逻辑 B.啰嗦

婵娟

含糊

凝练 C.斩截

船索

鲁莽

胸襟 D.搅扰

妥当

流敝

烟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我们没有自鸣得意的资格,但我对

我们有着正确的战略感到审慎乐观。”

B.在世界杯之后,炎炎夏日有这样一部超级爆笑的电影去看

一下,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刻意挑剔的快乐,未必真的快乐,对

于那些瑕疵,何必锱铢必较呢?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日正式公布。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做了400多处的细致修改,真可谓咬文嚼字。

D.一如2008年雄鹿与勇士这两支鱼腩部队让人无法寻找到看

点一样,易建联的再度失约让2010年NBA中国赛顿时索然无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银行加息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行为,由此引发舆论狂欢的背后是公众试图通过对政府这一行为的解读,看到能改变自己或者自身群体生活的积极因素。

B.受台风“鲇鱼”影响,台湾东部苏花公路多处地段严重塌方,1名大陆旅游团领队失踪、19名大陆游客失去联系、3名台湾人士失踪的严重后果。

C.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要“以民为本”,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D.在赛后拥有与自己知名度相当的代表作,成为关乎选秀歌手成败的生死命题,没有一两首传唱度很高的好歌,歌手的人气终成镜花水月。

第20篇:咬文嚼字2

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第三单元 单元规划

第三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从内容上来看,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而《孟浩然》一文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对于孟浩然研究的一篇人物评传,它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而现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论文《说“木叶”》探讨的是诗歌创作与阅读中有关“意象”生成的话题。《谈中国诗》则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先生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特点的学术性演讲。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外,最好能够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作一点分析和评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由于本单元几乎全是文艺随笔,因此对涉及到的专家概况以及相关诗人或作家,教师必须让学生提前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如要学习《谈中国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并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此外,对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写作风格,学生不可不作专题探讨。在学习《孟浩然》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从中把握孟浩然的独特风格,并结合孟浩然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特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其人其诗,并进而了解“诗如其人,人就是诗”的内涵。在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咬文嚼字”的真实内涵,而且要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诗歌鉴赏,以实现迁移的目的。而《说“木叶”》一文,则是关注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对意象的发轫及成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学习时应借机拓展古代诗歌中一些典型的文学意象原型,搞清其本源与沿革,也为诗歌鉴赏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单元四篇文章,拟安排8个课时,每篇文章2课时。

9 咬文嚼字

从容说课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他也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本文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文章视角独特,具有美学家特有的审美底蕴,实是一篇值得琢磨玩味之佳作。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五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说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在这部分里,作者通过对三个例子的剖析,告诉我们要做到准确地表情达意,应该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六和第七两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谈的是文字联想意义使用的正负两个方面,先举了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里

三、四两句的例子,突出强调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然后指出使用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作用便是容易使人们形成习惯,因袭前人的联想意义而形成“滥调”“套板”,全无新奇的意味。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概括来讲,本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具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分析,都咀嚼出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本文例证充足,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读后不由地让人佩服朱光潜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教授本文,应着重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与观点,同时应掌握其中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文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章涉及较多古典诗词,应布置学生作充分预习,了解有关诗词的出处及大致意思,为课堂充分讨论与评价作好铺垫。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一些诗词的解读或观点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探究。这篇课文可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对语句鉴赏的感悟力。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对所举诗词例句的评点(如“推敲”); 2.如何评价字词的联想意义的使用利弊。 教具准备 幻灯投影相关设备、多媒体CIA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掌握文中涉及的有关诗词与相关背景,并采用小组交流探讨的形式突破疑难;

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鉴赏、品味文中涉及的佳句,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3.整体感知与精读、略读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重点熟悉文中涉及的相关诗词。

2.教师做好课件,备好相关教学材料(讲义)。导入新课 导入1:“推敲”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与诗人贾岛之间的一段文坛佳话——诗人贾岛因吟哦诗句,误冲撞京兆尹韩愈马队。韩愈问明缘由,沉吟良久,觉得“僧敲月下门”胜过“僧推月下门”,这是有名的“推敲”故事。但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对此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光潜先生是怎样看待这段文坛佳话的。

导入2: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先生总觉得这话不够味,后来经过别人的提醒,更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那么个中究竟是何缘故,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境界,来寻求合理的解答吧! 推进新课

一、简介作者

(多媒体课件显示有关朱光潜先生的照片、作品封面及其他资料)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时发表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该著作的问世也一举奠定了朱光潜中国美学泰斗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忘其项背。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字词正音 婵娟(chán)

.斟酌(zhēnzhuó) ..清沁(qìn)

.咬文嚼字(jiáo) .茗烟(míng)

.尺牍(dú)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zhū) ..

胸襟(jīn) .

焚香(fén) .

蕴藉(yùnjiè) ..深恶痛绝(wù) .岑寂(cén) .

(二)词语解释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4.粗枝大叶: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做事不细致,不认真,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5.深恶痛绝: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恶,厌恶。 6.清沁肺腑:清新地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7.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8.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9.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10.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11.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12.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合作探究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方法引导

1.理清课文脉络,一定要建立在掌握每节大意的基础上,然后综合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出划分。而段意的归纳与概括应学会抓“关键词”与“关键句”,比如就全文而言“咬文嚼字”是关键词,就某些段落而言,“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又成为关键词。 2.建立研究小组,共同突破阅读教学中之难点,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之能力。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做到各抒己见,这种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取长补短,迅速突破难点,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共同性难点可整理出来,由指定的小组代表提交全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择情处理。

合作探究

研究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五个自然段内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先简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第二段则对两次改动的得失作出评述与分析,而第三段则在前两段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紧接着进一步阐述“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以《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为例稍作阐述。而第五段则以众所周知的“推敲”文坛佳话为例,强调了“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总而言之,前两段是为了引出观点,而第

三、第四段则具体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容,而第五段以读者熟悉的典故为例作进一步阐述。因而,从逻辑上看,它们之间是典型的层层深入的关系。

2.第一部分谈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史记》中“李广射虎”文字的改动与“推敲”文坛佳话三个有关“咬文嚼字”的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例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推敲”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这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3.如何看待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分析?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盲从,勇于质疑的精神)

明确: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他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比如他以《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巧云两例为依据,便断言“你这”句式“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你这”句式也可用于表示其他的感情,比如妻子撒娇时常对丈夫说:“你这坏蛋!”而年轻的母亲对淘气的儿子也常说:“你这淘气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它们都不含“极端憎恶”的情感,因此判定“你这”句式包含的语气或情感还应视具体语境而定,不可一刀切。

对于“你是”这类句式,朱光潜先生不同意郭沫若先生说的“只是单纯的叙述语”,并举出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话作为例子,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其实“你是”本身并不包含假设的语气,那么句中假定的语气从何而来呢?稍作分析不难看出,这里的“你是”是“你要是”的省略,而“你是”毕竟不是“你要是”呀! 因而,朱光潜先生的上述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4.《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殆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而文中第一种改法中前半句去掉了“见草中石”,一下子就说“以为虎而射之”,既显得突兀,又使后文“既知其为石”,没有了着落,前面既然没有“见草中石”,后面为什么还交代“既知其为石”呢?而且“既知其为石”也没有必要交代,原文中已经暗含此意,过于直露反而失去韵味;再者,原文的后半句“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截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索然无味了。

第二种改法的前半句“见草中有虎”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因为“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以为虎”是误认为是虎,而“见草中有虎”是真的见到了虎,意思怎么能一样呢?另外,原文中间部分“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感情,这里去掉了,就失去这一意味。

5.怎样评价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看法,你怎么看待“推”与“敲”的优劣?

明确:朱光潜先生觉得用“推”较“敲”为好,理由是“推”能表现出僧人的“独往独来,自在无碍”,而“敲”显得“拘礼些”,虽富有“人情味”,却与诗境不合,而且用“敲”则“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有人认为还是“敲”字好,它结合考虑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归寺的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其实,上述两种认识各有优缺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定于某一种认识。用作者的话来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6.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在课文第一部分就有多处纰漏,鼓励学生挑挑他的“刺”。

明确:1.根据课文注释,说韩愈月夜听见贾岛吟诗,是朱先生误记。2.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3.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这“讥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 方法引导

设置上述几道探究的题目,只是为了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同时也为将来操练诗词鉴赏类题型作好了相应准备。

当然对几道难度较大题目的探讨,只是为了从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作业布置

1.预习课文后两部分内容,重点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诗词。2.查找一些“咬文嚼字”的资料,以备课堂进行交流。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