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咬文嚼字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3: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咬文嚼字》教案

主备人 李庭娜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评价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三个等级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二.介绍作者:

1.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字、词。 1.字音识记

倒涎(xián) 锱(zī)铢(zhū) 岑(cén)寂 付梓(zǐ) 王嫱(qiáng) 憎(zēng)恶 尺牍(dú) 没镞(zú) 嚼 (jiáo)咬文嚼字 (jiào)倒嚼 (jué)咀嚼 漂 (piào)漂亮 (piǎo)漂洗 (piāo)漂泊 乘 (chéng)上乘 (shèng)千乘之国 藉 (jí)狼藉 (jiè)蕴藉 隽 (juàn)隽永 (jùn)隽秀 鲜 (xiān)鲜活 (xiǎn)寡廉鲜耻 2.字形辨识

辑(jí)辑录 揖(yī)作揖 楫(jí)舟楫 缉(jī)通缉

牍(dú)案牍 犊(dú)牛犊 渎(dú)渎职 黩(dú)穷兵黩武 椟(dú)买椟还珠

蝉(chán)蝉联 婵(chán)婵娟 惮(dàn)肆无忌惮 殚(dān)殚精竭虑 涓(juān)涓涓细流 娟(juān)娟秀 绢(juàn)手绢 3.词语释义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索然无味:也写作‚索然寡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词语辨析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顺畅•通畅

顺畅: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通畅:(1)运行无阻。(2)(思路、文字)流畅。 简洁•简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1)直截了当。(2)简便快捷。 幻觉•错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四.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 3

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 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 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文学小故事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起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提出了一个用词恰当的问题。而用词恰当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用词的生动、形象问题,也涉及到用词的准确问题。而用词的准确与否问题,首先是一个涉及对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即词项的内涵是否明确的问题,也就是语词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地适应具体情境需要的问题。而这显然属于逻辑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的问题的。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苏小妹却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于是,苏轼又改用‚舞‛和‚隐‛两字。这样,两句诗便成为: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绘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然而,苏小妹对此仍不满意。

一旁的黄庭坚见苏轼的两次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扶‛也是动态的,但较之‚舞‛,更有形体感,使无形的风人格化了;‚失‛也是静态的,但较之‚隐‛更具有月下景象的朦胧美,更有意境的真实感。确实朴实,而毫无夸饰,但又能最恰如其分地描绘出‚轻风‛、‚淡月‛下的‚细柳‛和‚梅花‛的淡雅和秀丽,因而,也就可以说较之苏轼所嵌各词来说,是更为恰当的语词了。从逻辑的角度说,也就是适应诗句所描绘的具体意境,其概念的运用更为准确了。(可让学生先讨论这三组字的区别,教师再点拨)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 5

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5,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讨论:课后练习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小结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 .作业(上作业本) 1.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2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意思。(扩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抒发主人公苦闷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教学反思: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