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咬文嚼字2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第三单元 单元规划

第三单元所选篇目都是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从内容上来看,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而《孟浩然》一文是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对于孟浩然研究的一篇人物评传,它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而现代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学术论文《说“木叶”》探讨的是诗歌创作与阅读中有关“意象”生成的话题。《谈中国诗》则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先生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特点的学术性演讲。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学习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外,最好能够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作一点分析和评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由于本单元几乎全是文艺随笔,因此对涉及到的专家概况以及相关诗人或作家,教师必须让学生提前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如要学习《谈中国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史,并理解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此外,对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写作风格,学生不可不作专题探讨。在学习《孟浩然》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从中把握孟浩然的独特风格,并结合孟浩然所处的时代与地域特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其人其诗,并进而了解“诗如其人,人就是诗”的内涵。在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咬文嚼字”的真实内涵,而且要利用所学知识指导诗歌鉴赏,以实现迁移的目的。而《说“木叶”》一文,则是关注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对意象的发轫及成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学习时应借机拓展古代诗歌中一些典型的文学意象原型,搞清其本源与沿革,也为诗歌鉴赏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单元四篇文章,拟安排8个课时,每篇文章2课时。

9 咬文嚼字

从容说课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他也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家,本文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文章视角独特,具有美学家特有的审美底蕴,实是一篇值得琢磨玩味之佳作。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五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说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在这部分里,作者通过对三个例子的剖析,告诉我们要做到准确地表情达意,应该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六和第七两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谈的是文字联想意义使用的正负两个方面,先举了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诗里

三、四两句的例子,突出强调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然后指出使用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作用便是容易使人们形成习惯,因袭前人的联想意义而形成“滥调”“套板”,全无新奇的意味。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概括来讲,本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具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分析,都咀嚼出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本文例证充足,所举事例具有典型性,充分证明作者的观点,读后不由地让人佩服朱光潜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教授本文,应着重了解作者的基本思想与观点,同时应掌握其中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文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章涉及较多古典诗词,应布置学生作充分预习,了解有关诗词的出处及大致意思,为课堂充分讨论与评价作好铺垫。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一些诗词的解读或观点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探究。这篇课文可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对语句鉴赏的感悟力。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对所举诗词例句的评点(如“推敲”); 2.如何评价字词的联想意义的使用利弊。 教具准备 幻灯投影相关设备、多媒体CIA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路;

2.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掌握文中涉及的有关诗词与相关背景,并采用小组交流探讨的形式突破疑难;

2.明确“咬文嚼字”的真实含义,鉴赏、品味文中涉及的佳句,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3.整体感知与精读、略读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预习,重点熟悉文中涉及的相关诗词。

2.教师做好课件,备好相关教学材料(讲义)。 导入新课 导入1:“推敲”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与诗人贾岛之间的一段文坛佳话——诗人贾岛因吟哦诗句,误冲撞京兆尹韩愈马队。韩愈问明缘由,沉吟良久,觉得“僧敲月下门”胜过“僧推月下门”,这是有名的“推敲”故事。但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对此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光潜先生是怎样看待这段文坛佳话的。

导入2: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先生总觉得这话不够味,后来经过别人的提醒,更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那么个中究竟是何缘故,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境界,来寻求合理的解答吧! 推进新课

一、简介作者

(多媒体课件显示有关朱光潜先生的照片、作品封面及其他资料)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时发表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该著作的问世也一举奠定了朱光潜中国美学泰斗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忘其项背。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课件显示:

(一)字词正音 婵娟(chán)

.斟酌(zhēnzhuó) ..清沁(qìn)

.咬文嚼字(jiáo) .茗烟(míng)

.尺牍(dú)

.付梓(zǐ)

.锱铢必较(zīzhū) ..

胸襟(jīn) .

焚香(fén) .

蕴藉(yùnjiè) ..深恶痛绝(wù) .岑寂(cén) .

(二)词语解释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4.粗枝大叶:原比喻简略或概括,现多指做事不细致,不认真,不研究事物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5.深恶痛绝: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恶,厌恶。 6.清沁肺腑:清新地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7.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五车:书多。

8.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9.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多含贬义)鸣:表示。 10.索然无味:形容文章的内容空洞,文字枯燥。也作“索然寡味”。

11.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即:接近;离:远离。 12.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合作探究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当怎样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课文是怎样阐述“咬文嚼字”的?(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1~5)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部分(6~7)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惟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个部分间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

方法引导

1.理清课文脉络,一定要建立在掌握每节大意的基础上,然后综合考虑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后作出划分。而段意的归纳与概括应学会抓“关键词”与“关键句”,比如就全文而言“咬文嚼字”是关键词,就某些段落而言,“文字与思想情感间的关系”又成为关键词。 2.建立研究小组,共同突破阅读教学中之难点,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之能力。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做到各抒己见,这种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取长补短,迅速突破难点,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共同性难点可整理出来,由指定的小组代表提交全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择情处理。

合作探究

研究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五个自然段内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课文第一段先简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第二段则对两次改动的得失作出评述与分析,而第三段则在前两段分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紧接着进一步阐述“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以《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为例稍作阐述。而第五段则以众所周知的“推敲”文坛佳话为例,强调了“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总而言之,前两段是为了引出观点,而第

三、第四段则具体阐述了“咬文嚼字”的内容,而第五段以读者熟悉的典故为例作进一步阐述。因而,从逻辑上看,它们之间是典型的层层深入的关系。

2.第一部分谈到了郭沫若两改戏剧台词,《史记》中“李广射虎”文字的改动与“推敲”文坛佳话三个有关“咬文嚼字”的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

明确:“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史记》“李广射虎”例说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推敲”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这三个例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3.如何看待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分析?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不盲从,勇于质疑的精神)

明确: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分析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他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比如他以《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巧云两例为依据,便断言“你这”句式“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你这”句式也可用于表示其他的感情,比如妻子撒娇时常对丈夫说:“你这坏蛋!”而年轻的母亲对淘气的儿子也常说:“你这淘气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它们都不含“极端憎恶”的情感,因此判定“你这”句式包含的语气或情感还应视具体语境而定,不可一刀切。

对于“你是”这类句式,朱光潜先生不同意郭沫若先生说的“只是单纯的叙述语”,并举出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的话作为例子,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中“你是”含有“假定语气”,其实“你是”本身并不包含假设的语气,那么句中假定的语气从何而来呢?稍作分析不难看出,这里的“你是”是“你要是”的省略,而“你是”毕竟不是“你要是”呀! 因而,朱光潜先生的上述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

4.《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必修5 第三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殆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而文中第一种改法中前半句去掉了“见草中石”,一下子就说“以为虎而射之”,既显得突兀,又使后文“既知其为石”,没有了着落,前面既然没有“见草中石”,后面为什么还交代“既知其为石”呢?而且“既知其为石”也没有必要交代,原文中已经暗含此意,过于直露反而失去韵味;再者,原文的后半句“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望而斩截地放弃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就索然无味了。

第二种改法的前半句“见草中有虎”改变了原句的意思,因为“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以为虎”是误认为是虎,而“见草中有虎”是真的见到了虎,意思怎么能一样呢?另外,原文中间部分“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感情,这里去掉了,就失去这一意味。

5.怎样评价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看法,你怎么看待“推”与“敲”的优劣?

明确:朱光潜先生觉得用“推”较“敲”为好,理由是“推”能表现出僧人的“独往独来,自在无碍”,而“敲”显得“拘礼些”,虽富有“人情味”,却与诗境不合,而且用“敲”则“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有人认为还是“敲”字好,它结合考虑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按理晚上看不到宿在池边树上的鸟,万籁俱寂中,归寺的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闹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又不露痕迹地切中了题目的“幽居”二字。“敲”字正见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而“推”的“自掩自推”的“冷寂”,不仅让“鸟宿池边树”显得无理,意蕴也浅得多。

其实,上述两种认识各有优缺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必拘定于某一种认识。用作者的话来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6.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在课文第一部分就有多处纰漏,鼓励学生挑挑他的“刺”。

明确:1.根据课文注释,说韩愈月夜听见贾岛吟诗,是朱先生误记。2.文章第二段开头:“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上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3.第二段中先说:“‘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而接下来分析《红楼梦》中的话却说:“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这“讥刺”怎能没有情感色彩呢? 方法引导

设置上述几道探究的题目,只是为了开动学生的脑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扩散性思维,同时也为将来操练诗词鉴赏类题型作好了相应准备。

当然对几道难度较大题目的探讨,只是为了从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作业布置

1.预习课文后两部分内容,重点关注其中涉及的古代诗词。 2.查找一些“咬文嚼字”的资料,以备课堂进行交流。

咬文嚼字2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
《咬文嚼字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