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鼎湖山听泉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15 07:49:18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乾县花口初中

景亚爱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并且,利用本文经典段落,联系课内外相似语段,教会学生描写某种事物时分层次、多角度,生动细致地描绘,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吟哦讽诵”,带领学生抓住四次听泉的思路,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大自然勃勃的;

2、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不同“泉声”特征;

3、

通过“吟哦讽诵”,让学生能够拓展学习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写景状物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切身感受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自主学习;

3、

触类旁通,将课内写作手法眼神到课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聆听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四次“听泉”的写作思路,学会抓住关键词概括事物特征;

2、理解作者通过泉水的描绘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分层次、多角度、生动详细地描绘景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切入上课

二、检查预习:因为本文有很多优美语段,所以正确读音是必须的 肇庆

古刹

遐想

一泓

菩提

繁衍

拾级

生意盎然

怅惘

污垢

泠泠

淙淙

三、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引出鼎湖山的特征,提示写景散文须突出特征

四、通过教师示范、小组讨论、同学发言等形式完成预习学案表格。

明确作者游览鼎湖山的四次听泉的顺序、地点及所听所感,跟随作者聆听泉声、热爱自然、揣摩人生哲理。

几次听泉 在哪里 泉声如何 联

想 感

初听近山 泠泠淙淙

极清朗 如见泉

活泼迸跳 心生雀跃

欢快

再寻 山间

无处不涌

无处不鸣

孩子如铃的笑语 似娇羞的爱女、调皮的孩童

年轻、生气

身心轻快

三寻 半山 越发悦耳

欢快清亮

应和钟声 老人拄杖立于门前,召唤嬉戏忘返的孩子 欢快清亮

和谐自然

夜听 寺旁

客房

层次分明

富于变化

岁月流逝、历史变迁、生命轮回、涤荡心田 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是山的灵魂

教师示范第一次听泉的朗诵、归纳,后面三次的内容让同学分成三个大组,互相读书,思考讨论后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夜晚听泉”部分的感悟要点拨下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历史变迁、生命轮回。

五、利用经典段落,“夜间听泉”部分,反复诵读,了解鼎湖山泉声的不同特征及优美描绘,并为课后背诵奠定基础。

四副不同的泉水引出不同的泉声,或是柔曼、或是清脆、或是厚重、或是雄浑。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聆听安静的夜晚下鼎湖山如交响乐一样的泉鸣合奏,各种轻重缓急、各种层次交叠,通过四种典型乐器声描绘出来,优美隽永!

六、延伸出《老山界》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对声音的分层次、多角度描述,让学生拓展延伸写片断练习《听雨》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陆定一《老山界》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通过三个片段的比较总结,再利用相同格式的模写,希望同学们能试着写出生活中听雨的不同感受,不同的雨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雨声丰富的层次。

者,是

,似

,让人感到

七、有人认为为了突出“听泉”的中心,其他无关文字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这是对课文里没有写听泉内容的探讨,作为一篇游记,有必要提及七星岩与鼎湖山同为广东肇庆的名胜景点、有必要提及鼎湖山重要景点的名字,如“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而鼎湖山的树木茂密、蓊蓊郁郁,能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也正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丰盈充沛,突出文章主题——水是“山的灵魂”、愿“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八、作业布置:

1、请背诵课文指定段落

2、请将片断《听雨》完善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鼎湖山听泉》课后反思

《鼎湖山听泉》,文章比较长,可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可以拓展运用的写作技巧也很多,怎样做到既呈现课文解析的完整性,又能突出“读写结合”的工具性,还要兼顾游记散文类学习的“吟哦讽诵”法,真是有点千头万绪理不出重点。况且这是课赛,整堂课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才会出彩!

“教学要有新思路,课文要想挖得深,必须反复研读文本!”,工作室一贯的教学理念让我能够沉下心来一遍一遍研读课文!在多次研读中,我也在思考“课要怎样上,既能让学生感悟到鼎湖山的泉声之美,又能把这些优美的语句的写法切身地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在以后写景状物以及游记散文类的写作中有所提高。

其实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就是最佳的教学思路!最终我把教学中心和重难点定在“如何突出景物特征、如何丰富生动地写景状物”上,我相信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提高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鼎湖山泉声优美”这个中心,从破题开始,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泉水、聆听泉声。先从情感上接受、爱恋,再从写法上模仿、创作。

应该说前面教学环节中对于四次听泉的分析是细致到位的,而且我并没有走“移步换景”这条路,而是带领着学生依次找出泉声的特质、由泉声引发的联想和感悟。这个部分虽然很花时间,但是是必须要慢慢落实和积淀的。每次泉声的不同——单独的泉声、应和钟声的泉声、夜间的众泉齐鸣声,都要让学生朗读好、感悟好和分析到位。这个部分,我先示范了朗读,再让学生互相读,在共同朗读和之后的讨论合作中学会归纳泉声的特征。有了实质的体验,学生也才会爱上鼎湖山的泉、爱上大自然的水!尤其是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朗读后更正了自己“随意遐想”给出的“答案”,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在读中想”是最大的成功!(中间因为准备仓促,课件中第二次听泉的地方应为“山间”而非“过了寒翠桥”)

本堂课的难点在于通过经典诵读段落“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晚上回看课件,“轰响”错打成了“哄响”,希望没有给学生造成误导。)教会学生分析出泉声的不同层次,感受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表达。但是这个部分的教学似乎太生硬,只是简单分析、挖词回顾,甚至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四幅图对应的四种典型声音,颇感遗憾! 之后引申了原来学过的陆定一《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段落,只是作了类比,也并没有让学生好好体会出比喻的“浑然天成”!现在回头看给学生拓展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片断,更是“浅尝则止”,他所运用的比喻是符合他阅历和情感的表达,但是并不贴近我们的学生阅历,无论是“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学生真的无法深刻体会,这则课外资料的拓展,思路是好的,选材不好!

本来乘热打铁,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内容所学,仿写“听雨”的句子,我以为会是一个很活泼、很出彩的环节,结果恰恰没有。不知道是我给出的句式局限了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他们真的没有时间或心情好好听过雨,被迫起来念自己句子的同学,没有一个写出了又流畅又漂亮的句子。本想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好句子,四五个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是很好的层次、丰富的描写?可惜事与愿违!当然,更多地是感觉到现在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也不能很好地想象和联想,所以表达很苍白。好在我也利用了这个环节教学生如何修改句子、完善表达!

由于这个写作环节不够流畅,所以本来留了三五分钟的时间来解析为什么这篇课文还有些内容和“听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又必须要有。还没有开始,就被“无情”地结束了,提了个头,让学生下来思考吧。

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课,但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希望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更加稳重、大气,自己的语言也能再干净凝练,希望自己在语文教学的沃土上“清泉永在、清泉常鸣!”

推荐第2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教学难点:

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二课时

一、导课新课,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二、检查预习,汇报交流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2、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三、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用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读懂读通后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自由诵读、思考、交流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四、研读品析,把握重点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一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自由诵读2--4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却仍是遗憾:“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是为什么呢? (树林深密,水在近侧)

但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说说作者听得了山泉哪些声音?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6、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孕育生机,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六、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第三课时

一、导课激趣

上两节课,我们与作者共同聆听了鼎湖山的泉声,这泉声和作者的文字一起沁入了我们的心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在吟哦讽诵中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吟哦讽诵

1、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大声朗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自己读,一定要读出声音)

2、前后同学比赛朗读,相互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抑扬顿挫、情感等)

3、请同学在全班朗读,交流自己朗读处理的思路。(对朗读的处理,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来谈)

4、全班集体诵读精彩的片段。

三、读悟交流

1、在读的基础上,同学间交流反复诵读后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或赏析。(要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来品味)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通过分析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在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喜爱的段落背诵。

4、教师总结读书的方法: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

四、布置作业

1、摘抄并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或家人听。

2、观察生活,写自己聆听大自然声音的感受,如听风、听雨、听雷……和同学们交流。

推荐第3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B.掌握诵读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A、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B、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B、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C、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

2、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朗读、品味、探究

2、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一个单元,叫“江山多娇”,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宝岛台湾,神奇的南疆密林,绚丽的异域风光,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奇幻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线索

【学生活动】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揣摩课文线索的特点。 行踪: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黄昏——晚饭后——夜间

特点:以游踪为线索,行文清晰,层次分明。

2、把握内容及结构

【学生活动】按作者的行踪,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说出作者游览鼎湖山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初闻泉声(亭前仰观 庭园漫步

入夜听泉)

3、揣摩作者情感

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用简洁的词语作一概括。 【点拨】怅然——顿生雀跃之心——萌生爱意——感悟——美好祝愿

4、赏析写景的角度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点拨】①作者着重抓住“泉”来写,是因为他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

②作者到鼎湖山时已是黄昏,山间云雾飘忽“看不真切”。正因为如此,所以“耳则愈灵”,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而听泉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心灵净化的过程。

5、辨析选材的详略

【学生活动】课文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

①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 ②蓄势,为下文写听泉而生的人生感悟作准备;

③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徒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

6、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 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四)、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五)、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明确】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评和鼓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明确】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提问】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推荐第4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 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 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 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 草丛 暮色 古刹 汇聚 穿越 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时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 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3.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 .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 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 轻柔

清脆

黑夜 厚重回响 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

推荐第5篇: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听泉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导入: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用大手笔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高昂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柔的音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让人陶醉。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宛如清纯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诠释着快乐的真谛。

2、

3、走进鼎湖山(指名读)

接下来嘚的时间,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指名读)

肇( )庆

古刹( )

遐( )想

一泓(

)

菩(

)提

辟(

)为

繁衍 (

) 拾(

)级

童稚(

) 楹(

)联

怅惘( )( ) 污垢( ) 万籁( )俱寂

泠(

)泠淙(

)淙

三、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概括。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行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概括。

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明确:行踪变化:七星岩—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总结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顺序是:移步换景的行踪顺序和时间的变化顺序相结合,我们不妨把行踪顺序看做纬线,把时间变化看做经线,这两者交织在一起,成为纵横交叉式结构。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也非常分明。

2、刚才同学们通读了文章,你觉得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作者为什么选择“听”泉,而不是“看”泉?

听 泉

本文作者的写作重点是“泉”,作者的意图是——赞泉、颂泉,而“听”只是在一个特定时段、场景下认识“泉”的手段。

作者登山时,雨意尚未消尽,山间还有雾气、水汽,看不清溪流,所以作者选择了“听”。

四、阅读品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听到了怎样的泉声?你能找出这些描写泉水声的句子吗?

(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泉声?为什么?(指名读,其余同学选择一个角度来赏析。) 炼字角度:作者在写泉水时用到了一些动词,有淌过、漏下、汇于、直下、落下、绕过、拍打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情态。 修辞角度:比喻。把不同的泉声比作四种乐器声音。

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演奏的声音);——轻柔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的声音像(琵琶弹奏的声音);——清脆

万道细流汇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弹奏的声音);——厚重

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的声音像(像铜管齐鸣发出的声音)——雄浑 ,

这些比喻写出了泉声的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适时指名朗读此句。适时评析、指导。

①在草丛中流淌的涓涓细流,它们静静地流淌,就像小提琴演奏的委婉动人的音乐,那声音轻轻的,柔柔的。你能读好它吗?(请

一、二组女同学读)

(教师板书:轻柔)

②泉水从石缝间跌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琵琶弹奏的曲子,多么清脆,多么悦耳。(请

三、四组女同学读)

(教师板书:清脆)

③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就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

(教师板书:厚重)

让我们四人小小组试着读这句话。我们每人都是一道细流,汇聚在一起,就像大提琴演奏的厚重回响的曲子。(四人小组读——一一组同学读)

④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跌落深潭,那声音就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全班男同学一起读这句话) (板书:雄浑)

这么美的泉声,这么美的文字,令人陶醉。

其实,这里的泉声还远不止这些。你听,引读最后一句。(板书:轻重缓急) 夜晚的泉声多美啊,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部分读一下。(教师引读,分组读)教师引读开头,第

一、二组女生读小提琴声,

三、四组女生读琵琶声,第

一、二组男生读倍司声,

三、四组男生读铜管乐声,全体同学读到“交响乐”

2、入夜静心听泉,作者除了听出了泉水丰富的声响,还听出了别的什么了吗? 内心还有怎样的感受呢?

3、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四——七节这几处闲笔。

本文主要是写鼎湖山的“泉”,可是在文章④⑤⑥⑦段却写了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尽管这些篇幅写的内容是鼎湖山之景,庆云寺的历史与现在,但是,暗中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因为鼎湖山的泉水,所以鼎湖山林密湿绿如海;所以历史上因佛事而盛况空前的庆云寺,而今又有了花繁树茂的现状;所以鼎湖山被开辟为自然保护区。这一切都因泉水存在的缘故。因此,这几段内容,联系后文来看,是为后文听泉而悟“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蓄势。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人们不再消沉,而是奋起,更加热爱人生。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感悟:生生不息,就是历史;孕育生机,就是美感。

这一节课,我们领略了鼎湖山泉水的独特魅力。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愿这滋润万物的泉水汩汩地流进我们的心田,愿这音乐般美妙的泉声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田。

六、布置作业:

相信本课内容能够使你想起类似经历,并能够回味出类似的感受。听风,听雨,听雷,听雪……,神奇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宝贵的体验啊。请你动笔写一写自己倾听大自然经历和感受。(仿照书后句式来写)

推荐第6篇:鼎湖山听泉 课堂实录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一

执教者:建昌中心小学 潘益斌

评析者:建昌中心小学 王卿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 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

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

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并配以分角色朗读,颇有特色。 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课堂实录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3、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推荐第7篇: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

2、认真阅读,掌握基本词汇,思考、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体会文本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学生可结合假期游历众说纷纭,教师做适当的肯定。

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学生资料交流:

★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2、词语掌握:

肇庆 泓 泠泠 菩提 污垢 遐想 怅惘 翩飞 礼遇 柔曼 万籁俱寂 楹联

二、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猜测,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可配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此类型的文章,我们一般定为什么文体?它们通常以什么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游记散文,空间转换顺序。

4、学生圈划课文中表示空间转换的相关句子。

例如: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过了寒翠桥-----行至半山等

5、学生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6、作者还略微交代了时间的变化,请学生指出并概括。

------黄昏—晚饭后—夜间

7、教师小结:

课文以空间转换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作者就这样移步换景,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一路走来,就像慢慢舒展的画卷,鼎湖山美景层层展现在读者面前。

8、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在颂泉,“听”字支配“泉”字,“泉”是关键,是线索,课文依次是:听泉声(§1)——看泉水(§2-3)——寻泉影(§4-7)——枕听泉(§8-10)

三、朗读体会

学生感情选读若干语段,教师做适当指导和评点。

四、作业布置

1、预习: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标记各部分内容。

2、词语整理及抄写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空间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鼎湖山听泉

寻泉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

枕听泉

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词语的抽测。

2、圈划文中描写山泉和听泉感受的句子,并能适当做旁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顾与复习

1、词语抽测

2、提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

二、阅读赏析

1、研读课文标题,题目隐含了哪些写作内容的信息?

-------课文主要写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的美妙感受。

2、学生圈划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了解作者笔下泉的特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3、师生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生动描写鼎湖山的泉?试从修辞、内容、情感角度做分析。

4、师生小结:

(1)山泉之多“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无处不鸣”

(2)山泉之态美“那半合半露、欲近故远的娇儿之态”

(3)山泉之声美“孩子如铃的笑语”“不同乐器弹奏的不同旋律”

(4)林木之美(衬托)“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直向山顶推去”

例: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表现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后半:“钟”“泉”之声相应,把寺和亭勾连到一起,衬出了山泉的青春气息。

⑤第八段:浑然一片的泉鸣,层次分明,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认识到鼎湖山之魂—泉。

5、精彩再现§8

导入: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课文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画出重点语句。

思考:“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理解难点: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6、作者对于笔下的泉是什么感情?

学生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抓住关键词。

情感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7、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8、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三、扩展延伸

(1)、课后练习讨论: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2)、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千年古刹,百年古木,是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三、课文总结

鼎湖山的泉水不仅泉声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使人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泉水,所以作者感到这泉水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作者的心田,也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句。

2、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3、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鼎湖山

山泉

山泉之多

山泉之态

山泉之声

林木

绿

种类多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推荐第8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

【单元目标概说】

写景散文,大都具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特色。因此学习这类文章,总是要求同学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从自然风光的描写中提升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而要深入体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会吟哦讽诵,在朗读中品析文字的美、意境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本单元的文章各具特色,注意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学习不同的构思与写作技巧。

一、导入激趣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介绍作者: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

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三、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四、文章分层(既然知道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吧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解说重点难点。

1、在课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板书:

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8、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 泉 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六、小结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七最后总结全文思路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推荐第9篇:鼎湖山听泉2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

谢大光

主备人:谢兵 协备人:王晨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示例: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二.赏析精彩语句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有感情地读,然后告诉大家你选择这一部分的原因。 [学生自主活动,选读课文内容。老师应强调,要边读边说] 示例:

(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

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

(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三.精读第八小节

蒙蒙的细雨让人走得匆匆,看得蒙蒙,可就是这特殊的时机给了作者特殊的机遇,让作者享受了一回听觉盛宴,下面让我们随作者去听那寂静夜空下绝美的泉音。

到了晚上,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

[学生交流回答]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

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他运用的法宝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分析:

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

这轻柔的声音其实是——小溪的声音;——柔曼的提琴 这清脆的声音其实是——涧水的声音;——清脆的弹拨

这厚重回响的声音其实是——无数道细流的声音;——厚重的倍司 这雄浑磅礴的声音其实是——飞瀑急流的声音。——雄浑的铜管

鼎湖山的泉声真像音乐一样妙不可言啊!这就是作者用心聆听、品味的结果。我们怎么用我们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同学们呢,让我们试着把自己品味到的所有感觉放到文字中,通过读来表现。

[学生自由朗读] 请大家介绍一下读这一小节要注意什么才能将作者描绘的美传达给大家。 明确:

①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景,读出感情。(技巧,情感) ②借助想象,让作者所绘景象展现在面前;

③细心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品读泉美时,应重点体会作者的心情,带着感情去读,我即作者)揣摩作者的情感, ④技巧上,修饰性词语能表现情感的词应重读,并安排好停顿

[老师可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 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霪雨霏霏时登楼,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时登楼,喜洋洋。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

五.作业

《补充习题》 “积累运用”和“阅读理解”

(一)

六.板书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走得匆匆,看得蒙蒙” —— 怅然、失望 顿生雀跃之心 —— 好奇、探究

娇态想起爱女 —— 喜爱

教后感

如入清澈之境 寻泉 品泉悟泉

—— 轻快 —— 怅惘 —— 陶醉

推荐第10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理解本文描写景物的角度。

3.理解“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的内涵。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扣住一个“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2.夜宿僧寺听泉而生的感悟,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预习: 1.注音:

肇(

)庆

泠泠淙淙( )(

)一泓(

佯作(

)楹(

)联

童稚(

怅惘(

嬉戏(

) 迥(

)然相异 万籁(

)俱寂 释迦(

)牟尼

污垢(

)遐(

)想

汩汩(

)生意盎(

)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它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前人为此写过很多的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来写,却写的与众不同。

2.作者简介:谢大光,当代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落花》报告文学集《天鹅之歌》等。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思考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听 泉----------- 作者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空间转移顺序为主,以时间先后顺序为辅来组织材料的。 寒翠楼---补山亭---庆云寺

(黄昏----晚饭后----夜间)

2.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第一段:最后几句“过了寒翠楼„„已入山中”

雾中观山,总会有点迷惘,但泠淙明朗的泉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使得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段:写泉水的踪影和流向,泉水之多:“不止一脉,前后左右„„无处不鸣

写出泉水娇态特点:半含半露,于近故远 并让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爱女,由爱女而爱泉,萌生爱意。 第三段:“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从形和声两方面写泉的可爱。 第四段:一路浓阴一路泉,因为有了泉,才灵动鲜活了山林;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第八段:重点写泉声。

3.分别概括出4—7段的段意。讨论:这几段是否偏离了文章“听泉”的中心? 4.重点研习第八段。

(1)用简短语句概括这段的内容。

深夜听泉,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 (2)“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这句话你认为哪个词用的传神?为什么? 浸---------- 传神地写出了泉水的清泠之声与月光的胶结之美交融在一起的情形。

1 (3)“那柔蔓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飞瀑落下深潭”作者听出的许多层次的泉声的句子,运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体喻,分析一个分句的特点。

比喻 , 先说喻体,再说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声音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通过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山泉的温柔美和雄壮美。

(4)仿句:那柔蔓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5)作者听泉听出什么人生感悟?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想像的?(课后练习二) (6)“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指大自然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7)试着给这段分层并用两个字概括层意。 (8)为什么说“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以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五.作者为什么要用“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作为结尾?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鼎湖山未来的祝愿,发出了内心深处对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呼唤。文章如此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作者雨后游鼎湖山,夜宿寺旁客房听泉的一段经历。极力描写泉水之美,讴歌了祖国的大自然的壮美,揭示了从泉水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四、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丝丝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 2 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来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要想办法飞得更高。”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的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选文有改动)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yíng)

②娇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本题不仅考查了对汉语拼音的认读,而且同时考查了对汉字的识字及书写能力。正确的词语是:轻盈、娇嫩。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是为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3.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线索的分析。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蒲公英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本题通过分析文题,深层次的考查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 3 为题,是因为“会飞的蒲公英”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6.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11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5、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作者的感悟。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一、激趣诱导,巧妙切入。

1、看图片感知:学生看幻灯片2—5,说出所看所感。

2、介绍鼎湖山:学生自主朗读(片6)

3、老师质疑课题引入新课:游鼎湖山作者为什么“听泉”而不是“看泉”?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全文,完成下列要求。

1、学习下列词语。(片

7、8)

2、理清文章线索(即作者行踪)(片

9、10)

三、组织讨论,集体交流。找出全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勾画

1、学生齐读

2、

3、4段写泉的句子,齐读第8段。(片11)

2、自读思考:这些写泉的句子有何异同?(片12)

四、精读领悟,达成目标。

1、研读

2、3段:片13

2、精读第8段:片14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即文章主旨)。(1)找出并朗读写作者感悟的句子。

(2)抓住关键词分析归纳主旨: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片

15、16)

五、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1、总结:片17

2、背诵精彩段落:片18。

3、让学生积累写声音的古诗词:片19。

第12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教案 01

编写人:张洁 审核领导: 使用班级:

教学目标:

1.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3.写景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宝岛台湾的秀美,南疆密林的神奇,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介绍作者:谢大光:男 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二.出示自学目标 同上

三.出示自学提示1. 初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概括文章内容。5分钟后做自学检测1: 1.给加点字注音

肇( )庆 一( )泓 怅惘( ) 楹( )联 汩( ) 汩 迥( )然 繁衍( ) 滤( )过 2.解释 佯装: 可见一斑: 生意盎 然: 万籁俱寂:

3.本文写的内容是:

4.本文作者以经线和纬线描写山泉,即本文按 和 顺序写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7) 第三部分:(8-10) 四.出示自学提示2.再读课文,领会作者在写本文时运用比喻修辞的妙处,找出描写山泉的句子,细细品味,5分钟后做自学检测2.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

1.山泉做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2.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凉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3.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五.自学提示3.

读了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你会被山泉的悦耳所陶醉,那么你认为本文哪一段最精彩,找出来反复朗读并品味。8分钟后做检测3.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 2.指出下面乐声分别比喻什么泉声 柔曼提琴: 清脆弹拨: 贝司轰响: 铜管齐鸣: 3.作者为什么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4.你怎样理解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六.当堂训练 详见学习指导第4页 七.课堂小结 1.课后作业

2.这篇散文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人生哲理。

八.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

(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九.课后反思

三、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四、文章分层(既然知道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吧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解说重点难点。

1、在课前读书的时候大家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板书:

轻柔 忽高忽低 清脆 忽急忽缓

厚重回响 忽清忽浊 雄浑磅礴 忽扬忽抑

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8、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 泉 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六、小结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

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七最后总结全文思路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第13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背诵优美语段。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重点:

1、强化诵读,在诵读吟咏中,思考、体会、感悟,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精髓,体会文章要旨,是本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

2、其次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悟,是本文阅读的又一重点。教学难点:

本文寓理于景,在景物感悟中理解哲思是本文阅读的难点。 教前准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初步感知鼎湖山的美。教学思路:

一、导入激趣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今,他用大手笔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高昂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柔的音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让人陶醉。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宛如清纯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诠释着快乐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预习汇报

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将预习中你借助工具书所解决的生字词里,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生字词写在黑板上,共同认读。

课前同学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下面请用一句话说说读了文章后,你对鼎湖山之泉有怎样的认识。

三、范读课文

将你所喜欢的句子圈画下来,并注意老师是怎样朗读这些句子的。

四、自由诵读

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你认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句加以简要阐述。 交流汇报

明确: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研读品析

1、老师在课前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可以先请教大家吗?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3、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4、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5、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 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6、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

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

(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危险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

7、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六、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懵懵懂懂背起书包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一生中注定会遇到恩师无数,他们或传道授业解惑,或给予我们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我们的心灵。其实,一个人不管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权势有多大,学问有多深,生命中总会有一位老师像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在他的人生征途中温暖的闪亮。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1位伟人和一个普通老师的感人故事,那就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和他的《藤野先生》。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附:第二课时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第14篇:鼎湖山听泉学案

《鼎湖山听泉》学案

一、预习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整理在下面:

2、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2) 由此得出,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抓住一个什么字来理解课文内容?

3、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方位: 时间:

二、课堂自学,合作交流:

1.多媒体播放画面,生听朗读录音,并思考:

(1)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那么,文中写山泉的句子有哪些呢?

(2)课文以“听”字组织材料,那么,作者在鼎湖山都听到了什么,听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赏析、品味

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进行感情朗读,并对语言进行赏析、品味。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班级进行交流:

“我们最喜欢――段,因为这一段用了――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产),――地描述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拓展:1.文中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这句话?对于这种现象,你觉得我们、包括社会该如何去做?(生讨论、交流。) 2.请你结合课文内容,为鼎湖山写一个广告语或或拟写一副对联。

《鼎湖山听泉》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与课文类似的片断,完成1—7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1、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 )一样( )的,是( )。

2、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答:

3、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4、淅沥秋雨的夜晚,你静静躺在床上,此刻能让你欣赏到雨的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试写一小段想象雨儿声音的文字。

(二)探究与实践

5、请以“勤奋”为开头,仿照“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写两个句子。

勤奋是

,勤奋是 。

6、根据下列故事的内容,体会加点部分的含义,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地问他:“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大惑不解:“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然摇头。欢呼者似乎有所悟,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道天堂何在,原来你没有去过地狱!”

你若 ,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你若 ,那么 便是进了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的一..........样,你是断然不会拥有另一样的。 ..............

7、参观你家乡的某处名胜,摘取该名胜内所有的楹联,还可尝试检索地方志和互联网,收集与该景有关的文章诗赋,了解这背后的名人掌故。请将收集到的楹联抄录在下面。

第15篇:《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article/

投影出示: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鼎湖山听泉,鼎湖山听泉-教案教学设计厉害,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6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一个“听”字,扣住一个“泉”字来组合材料的方法。

2.能够激情诵读欣赏,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虚实相生,手法多变的写作特点。 3.理解作者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扣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对鼎湖山的描写,可写之景很多,但作者却扣住一个“泉”字,以“听”为主线,移步换景。行文走笔,同时又兼顾其它景致的描写。文章明暗交错,虚实相生,读来一点也不庞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扣题组材,可适当安排一个小练习。

2.理解作者在听泉时对人生、历史的感悟。

学生在反复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运用圈点勾画读书方法,品味语言,揣摩感悟,了解作者如何多角度设喻,写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感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

二、初读感知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 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 怅惘 楹联 泠泠淙淙 汨汨 嬉戏 污垢 遐想 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

(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

①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②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

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读书方法。

(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

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

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

三、个性阅读 1.吟哦讽诵。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

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

2.激情美读。

教师示范朗读(也可放课文录音)第二段。让学生想想为什幺要这样读。 指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学生相互评读。在此基础上,激情美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四,指导背诵第8段中的文字。

四、课堂小结

1.文章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详略得当,而又独辟蹊径,紧扣一“泉”字,引以一“听”字,浑然一体。

2.课下可反复诵读,就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吟哦讽诵,揣摩领悟。板书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的学习方式,说出大家的感悟与收获。

1.读一读。

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8段,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幺发现。

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语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品味语言的美点与作者的人生感悟。 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

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

2.品一品。

(1)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 (2)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

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之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同学间相互交流。

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3.谈一谈。

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幺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探究质疑

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文章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2.文章

5、

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赘笔?能否删除? 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 明确1: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明确2: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

三、拓展延伸 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

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板书

听泉声 ——看泉水 ——寻泉影 ——枕泉眠 ——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资料宝藏】

1.鼎湖山诸瀑

鼎湖山在肇庆市东北18公里处,游人从广州出发,可乘江轮溯西江而上,经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等西江三峡,直抵肇庆市。

鼎湖山,包括鼎湖、三宝、凤来、莲花、白云、鸡笼、伏虎、青狮等10多座山峰。因山之顶有湖,湖水碧清洁净,四季不涸,故旧称鼎湖山为顶湖山。后因民间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造过鼎,所以现在都习惯称之为鼎湖山了。鼎湖山不仅山峰奇秀,更有泉瀑深藏,山水之景甚秀。故有人云:“桂林家家晓,鼎湖胜二樵”,二樵即是“南粤名山数二樵”的东樵罗浮山和西樵山。鼎湖山亦以其“鼎湖幽胜”之美名,被列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

游人观赏鼎湖山诸瀑,可先至后龙山,这里有许多瀑布深藏,其中以飞水潭瀑布最为壮观著名。游人登上潭顶的观雪亭,由此观瀑,只见溪水翻崖降落,若白练垂挂。那瀑布向左侧奔突而下,被巨石阻挡,瀑布分成三股,喷雪吐雾,轰然而下。那主瀑,像一条玉龙天降,蓦然跌入深潭,激起无数水花雨雾,四处飘散。把飞水潭附近变成了一个清洁小世界。游人至此,暑气顿消,确有“清凉来无暑气”的感受。在炎热季节,会游泳的人可以解衣脱鞋,跳入飞水潭中畅游一番。此情此景,用苏东坡的诗句“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鲩公,手持玉芙取,跳入清冷中”来描绘十分贴切。1917年,孙中山先生曾与爱国华侨共游鼎湖山,在飞水潭中游泳,并题写了“众生平等,一切有情”的木匾。62年后,孙夫人宋庆龄又为此亲笔题书:“孙中山游泳处”。潭边崖壁还有章太炎的题写“涤瑕荡垢”四个大字。在崖壁还刻有一诗,现仍清晰可见。诗曰:

危亭激赏奔雷势,万转千回认主流。 便使征途多曲折,不随渣滓共沉浮。

沿山径继续前行,只见满目浓碧,溪流淙淙,瀑布相连,水气迷蒙。几乎每登高几十米,就可见到一处瀑布,由于山势和水潭形状各异,瀑潭之名形象贴切:有的叫白鹅潭、有的叫跃龙潭、有的叫水帘洞等等。游人来到水帘洞前,但见一个圆圆的碧潭,四周悬崖如削,好象进入了一个天井。这里,平时很少能照射到阳光。水帘瀑布便从崖壁的一个缺口处飞泻而下,由于飞流倾注之处,有岩石向外突出,故而形成了一排绣球缀玉般的水帘。晶莹透明,惹人喜爱。水帘后面,是一条狭长的信道,恰好可以容身。穿过迷迷蒙蒙的水雾,顺着环绕水潭的小径,钻进洞内,方见洞中亦有雪珠冰花,四处激起,游人顿感周身凉彻!

游览飞水潭瀑布等鼎湖山诸瀑后,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瀑诗,诗曰:

石磴迂回千万曲,似带如环往而复。 秋深隔树笠帽凉,松阴覆地衣裳绿。 溪声渐大人声小,高岩瀑布飞难了。 万丈狂涛五到本,轰雷掣电忘昏晓。

诗人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飞水潭瀑布的美丽景色。

2.《鼎湖山听泉》解读(沉郁)

读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感觉如同在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娓娓唱来。跳跃的字符里涌动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寻着作者的思路“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体悟作者的情思,仿佛自己也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漫游。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享用一顿精神大餐,跟随作者聆听大自然的音响。

“刚下了几天的小雨,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把我们带进一个似幻似梦的迷人境界。让人不得不展开想象的翅膀,撩开这帷幔,张开智能的耳朵,聆听山籁的声响,寻找梦中的家园。山葱郁,水清凉,绿荫缤纷,自由畅想,精神的漫游从这里渐行渐深,如一段精致的序曲叩开了作者、读者心灵的窗户。

“草丰林茂”将“清纯悦耳”的泉水“欲盖弥彰”,跳跃着行进的步伐,使一路的旅行更具欢乐的气氛,愈密愈浓的山树遮不住清脆的泉声、安详的钟声,而这一片美妙的音响更衬托出山的宁静与厚重。有“空山不见泉,但闻泉声响”的意境,以“响”衬“静。让我们的心思随着作者的情思一路前行,此乐曲进入一个小小的高潮,作者带领着我们走到半山腰,浸在郁郁的丛林里,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倍感亲切与自然,有如母亲的怀抱般温馨。此时,作者的主旋律戛然而止,忽然来了一段独白。就像在小提琴协奏曲中出现的一段小提琴独奏——介绍庆云寺的情景。看似和文章的主题无关,可是这里正是作者情感酝酿、积淀、生成的“温床”,为后面作者情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作者首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氛围,创设了一个情境,为乐曲进入高潮做了一个铺垫,使得“文曲”一下子进入到高潮。作者在“聆听、辨识、品味”,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我们一起飞翔在“鼎湖山”上空。居高临下,作者的情思如火山、如瀑布一下子奔腾而出。“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虽是爆发,却井然有序,描写的是动态的景象、躁动的泉声,文字中透露的却是一种静观的状态。作者以一种“佛观万象皆生于心”的姿态,与大自然对视,与大世界对语。“天人合一”“物与神游”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也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万千多姿。同样也引领我们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起游想。

文章最后,似梦非梦,余音缭绕。“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作者枕着泉声入眠,品着泉声入梦。清纯悦耳的泉声编织着作者的梦,曲终而音未绝,言尽而意无穷。

读《鼎湖山听泉》如欣赏一曲幽雅的小提琴协奏曲,缓缓流淌,娓娓道来,披着汉字的符号,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体悟着作者的情思,享受着一次精神的旅行。游哉悠哉! ——自“凤凰语文网”

第17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激情与诗意同显、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课堂是我目前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作家用交响乐的方式著文,奏出一曲泉的绝响。“听”字是这篇美文题眼,在文章开头我们随作家的笔触看到的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群山远去,绿树郁郁。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姿色和声响,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幅幅诗的画面和令人陶醉的意境,他以深厚的文笔功力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万泉齐鸣的世界里。本文集诸多美的因素于一体,是一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品味的游记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因此我把“体验、学习、倾诉”作为设计本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倾诉自己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让少年的灵感在本课的教学中涌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教者上出意境,上出美感,在环节的设计上,课堂气氛的调动上,语言的表达上都要做精心准备才可能成功。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发现美。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电教手段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泉声或低吟、或激昂、或雄壮、或深沉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在加上相继出现的生动画面,学生仿佛真的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朴、幽雅、寂静的庆云寺和作者一起美美的听泉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感悟美。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在作者的文字中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那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因素,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他们对作者谢大光先生非常敬佩。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悟表达和作者的体悟表达得以比较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到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在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字的体悟时,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学生朗读“夜听泉声”这段精妙的文字时趣味盎然,真情流淌,让人感动。你看,有的同学读“小提琴般的泉音”时,语调是那样优美,而有的同学读时优美中又带点悲伤,有的同学读时语调显得活泼轻快,有的读时语调又低缓沉郁,这都是他们用自己方式感受在传达独特的体验,我欣赏这样多样化的凸现个性的朗读,这正是我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学生朗朗读书的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就从课本上流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仿文写意,倾诉美。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倾诉之情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需说了,老师就可像渔翁似的等着饥饿的鸬鹚跳入水中收获而来了。为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

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

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以上设计中摒弃了传统教学对内容的琐碎分析,直接从整体入手,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教者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从认知规律来看,这是合理的,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才能有如此个性鲜明、精彩纷呈的精妙语句。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再加上教者成功地利用电教和语言情态创设了课文情景,使学生获得了来自“语言、情感、氛围”等的全方位享受,课堂学习任务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的天地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好学上进,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才能真正达向理想的境界,为此,我将不懈努力。

第18篇: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出泉声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 【课前自学】:

1.找出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2.运用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体会好词佳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作者在山途中观景听泉,感受到了泉声之响,泉水之多,泉声之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说出作者的行踪:(多媒体展示)

登岸——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黄昏)——(晚饭后)——(入夜)

2.学生交流:作者在四次听泉中所听到的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 泉声:(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清纯悦耳、欢快活泼、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忽高忽低、忽缓忽急、忽清忽浊、忽抑忽扬、不绝于耳„„) 感受:(顿生雀跃之心 见泉思女,萌生爱意 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 越发悦耳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指导学生扣住文本,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三、自学指导——品味美语,感悟哲理

通过同学们的初步阅读,作者笔下鼎湖山山泉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还是模糊了一些,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划出文中表现泉水优美的词句,加以赏析看看鼎湖山的泉水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阅读,划出相关词句赏析,可以畅所欲言,侧重于他们的主观感受)

提示: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 1.学生赏析语句,自由发言。 例句:“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形象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例:“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脆、厚重、雄浑等特点,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鼎湖山泉水的美丽景象,表现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之情。要求学生仿写句子。

(2)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赏析:一个“送”字能让人体会到鼎湖山的“殷勤、好客”,“枕边”比“耳边”更确切,“枕边”除含有“耳边”的意思,还说明“我”已“躺在床上”,静下心来。

(3)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作者在玄思妙想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谛,字里行间蕴涵着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催人奋进之情,突出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重点欣赏精彩段落第8段)

2.同学们,读了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 明确: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就是源于对清泉的喜爱,使作者能感受到这么有层次的泉水交响乐。让我们来品读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的第8段。

4.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把泉水形象化,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将这种美传达给其他人。

(指名同学朗读)

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聆听泉声(播放课件) 5.我们也来发挥想象,试着仿写几个句子 (1)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2)同组推荐同学上讲台评点赏析。

(提示:是否运用了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自学指导——总结作者写景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移步换景——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将景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刻的感受了作者奏出了一首奇妙的泉水交响乐,人的灵魂是否也如泉水一样清澈,能在漆黑的夜里,发出多层次的音响与节奏,扣人心魄,引人思索呢?作者把山泉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的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六、课后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附: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鼎湖山泉水: 妙不可言、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悦耳、欢快、轻柔、清脆、厚重、雄浑

作者情感: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第19篇:《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

鼎湖山听泉

设计理念:

1.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著名古刹、雄浑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

4.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好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2.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块儿再来读一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理清脉络

1.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用笔圈出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轻纱薄雾草丰林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著名古刹 轻柔清脆清纯悦耳悠悠扬扬厚重回响雄浑磅礴(bo) (1)第一组注意教音:薄(bo)雾著名古刹(cha))。 (2)第二组注意通过朗读来区分词语的意思。 3.画出课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

三、深究,听懂泉声

1.被称为“天然氧吧”的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儿的泉水闻名遐迩,夜晚的泉声更是充满神奇。(师配乐范读第四自然段) 2.请学生自由地读读第四自然段。 3.通过“抓词”读好第一句文字:

(1)作者在夜里听泉水,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2)根据字典中“籁”的解释,理解“万籁俱寂”的意思。 (3)练读这句话。

4.通过“扣字”理解第二句文字:

(1)在这样宁静的夜晚,作者是怎样听泉的? (2)“辨识”的“辨”是一个生字,你还知道哪个字跟“辨”字的字形相近?怎样区分这些字? 5.通过“品句”读懂第三句文字:

(1)听:播放四段水流声(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2)辨:你能辨识出这四段泉声吗?

(3)品:你听懂了哪种泉声?最喜欢哪种泉声?

(4)比:这四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这四种泉声又有什么不一样? (5)读:同座合作、全班分角色读好这四句话。 6.通过“自读”鉴赏第四句文字:

(1)默默品味这段文字,在书上这段文字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练读。

四、总结,唤醒耳朵

1.请学生说说平时听到的美妙的声音。 2.仿照例句完成写话。第二课时(简案)

一、复习

1.回忆作者游鼎湖山的顺序。

2.交流上一课作业情况。深入品析“那像()的,是()。”的句式特点。

二、聆听白日的泉声

1.上一课我们主要研究夜间的泉声,白天的泉声又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泉声”的句子。 3.同座交流。

4.读读评评。注意“用读的方式”告诉别人“泉声”的特点。 5.比较白日与夜间“泉声”的不同。

三、理解泉水的特点 1.课文着重写“听泉”,但也有几处是写“看泉”的,找出有关句子认真读读。 2.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

3.注意在练读中感受泉水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心情。

四、感受自然的和谐

1.课文除了描写“泉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些与泉水有关吗? 2.组合作交流:

(1)安详厚重钟声意味着什么?

(2)与古刹同龄的茶花、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又说明什么? (3)„„

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五、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介绍作者谢大光《鼎湖山听泉》的原文。 3.作业(略)。

《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

(播放音乐。)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生答) (教师板书繁体:听)

师: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字?你知道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 师:你喜欢听什么?

生:我喜欢听银铃般的笑声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乐曲,请注意这些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第一段:小提琴 第二段:大提琴

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第三段:二胡。

所以,我们还必须用心去听。 第四段:钢琴。 第五段:琵琶。

师:等一会儿,我们就跟着作家到鼎湖山去听一听。

齐读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听泉”呢? 生:二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听者的地点和方法有哪些不一样? 生:白天的听泉。

师:第四自然段又是什么时候的听泉? 生:入夜的听泉。

师:快速浏览第

一、

三、五自然段,然后我们来交流交流? 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 生答。

师:第三自然段呢? 生答。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是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看一段鼎湖山的风光。

(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的美景。) 师:尽管没有声音,大家都很认真,你觉得美不美啊?美。请大家自由浏览第二自然段,勾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淙淙、清亮、不绝于耳、山鸣谷应泉水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成语来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

我们这里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组我们称它为入耳;第二组称它为入目。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你会感受到什么?

师:我们带着感受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 泉水清亮

师:你还发现泉水什么特点? ……

师: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淙淙悦耳,泉水

师:通过词语,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道前去赏泉吧!

生读课文。

师:就这样,我们随着泉水来到庆云寺……,一路上……品味。 师:聆听,是怎样地听? 生:用心、用耳细细地听。

师:让我们用心、用耳细细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泉水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肯定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练说。

生:我听到荡气回肠的大提琴的声音。 生:我听到……

生:我听到狮吼的声音……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写他听到的泉声的。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美。 生:妙。

师:究竟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呢?这还需要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去发现文中的美,体会文中的美。

学生自由再读课文。 师:咱们交流交流。

生:我发现它的声音非常美。

师:你最喜欢的哪一种泉声。把你喜欢的声音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播放音乐,生再读。) 师:你听出来了什么? 生:低沉的、悲哀的声音。 ……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小溪流水的清与柔。 一生读。

师:还有什么声音还回想在你的耳畔?

大提琴的声音还回想在我们的耳旁。这种声音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浑厚,像老人的声音。

师:那你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读其他的地方? 生:一泻千里……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那像……”

师:如果是晚上,只听见一股泉水,那是怎样的声音? 板书:品味

师:再读读,仔细品味,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再读此段。教师巡导。

师: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泉声的美? 生:作者用了很多的排比。 师:具体说说。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排比的特点。请女生读前半句。 分男女生读。 师:你有没有发现?

生:都是把泉声比作一种动听的声音。 师:其他的三种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同桌练说。

师:读完了没有,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汩汩清泉。 同桌练读。 一生读。(很好)

如果再注意什么,就可能读得更好? 生:清脆的声音读脆就更好了。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对刚才朗读的男孩)你觉得怎么样?请再来读一读吧! 此生再读。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建议?(生:想)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生:万籁俱寂。

师: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读?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

师:还有谁来读一读。

再次分男女生读。女生读前面的半句。

师:大家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句式来写:

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__。 学生练写,教师巡导。

师:老师刚才看了大家的感受,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我给他提个意见。忽清忽浊…… 师:用一个词来归纳,就是—— 千变万化。

生:我还体会到泉水的多,因为……后面有个省略号。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师:这汩汩的泉水,已流到了我们的心中,下一个课我们将深入探讨鼎湖之泉与鼎湖山的关系。最后,老师想用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念谢大光的一段话,下课。 附课文:

16鼎湖山听泉

从肇(zhao)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阴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ling)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pi)琶(pa)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bo)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gu)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第20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鼎 湖 山 听 泉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刘须云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 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这话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注重情感的熏陶。教师应用深情饱满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感悟语言的美丽,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愉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图画,能做到正确、通顺、感情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通过感情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泉声的美妙。 情感目标:凭借语言材料,通过想象、诵读,感受语言的美,受到情感 熏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材料,感情诵读描写泉声的句子。 教学难点:想象泉声的变化,并能根据语言文字的优美,简单地赋诗。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揭题。

1、有一问题想问大家,你喜欢听什么?说出你的理由。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一起到广东肇庆市的风景名胜鼎湖山去聆听泉水的声音,感觉大自然

1 的乐章。

2、板书:鼎湖山听泉。注意鼎的读音、写法。

3、指名生读题,注意读的语气。然后听老师问你来读,注意要把老师问的地方突出来。(在哪听泉?在鼎湖山干什么?)

4、质疑:你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评点:由深入学生实际的听,引入课文中听泉。教者再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再引导读题质疑,这样教学的开头新、趣、疑。给了学生读、说、思、想的机会。)

二、初读、感悟、交流。

1、带着你的疑问,走进我们的课文,用你喜欢的方法阅读课文,观察图画。注意教给你的第一个读书任务是:说感受,说疑难。(小组交流)

2、检查读书情况。(说感想后可以让生在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你的理由)

3、设问:对这样的课文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读好?(根据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舒缓、清纯、悦耳、清的语音来读)

(评点:让学生在初读中感悟、体验、思考、总结读书方法,使学生情感上升)

三、深读、品味、感悟

1、简单地问一下,听泉的段落是两段?(

二、四)有什么不同?(白天、入夜)

2、来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就是描写泉声的句子读出来。(先是第二段)①指名学生读。(适时引导读、谈话:泉声之响、泉声之多、泉声之美)②、泉声并不寂寞还有谁和他相伴?(浓阴、钟声)读出这样的句子来。浓阴伴着泉声,泉声和着浓阴,这真是一路……一路……(赋诗一句)

3、来第四段写泉声的句子,找出你最能读好的哪一句。

①生读,师适时指导。(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②分角色读。

③这样的声音不仅要用耳朵去听而且要用——(生答)(心去聆听、辨识、品味)这各种清泉的声音在我们的眼里就仿佛奏出了一支支……

4、鼎湖山的清泉给了我们听觉上的享受,我想还不仅如此吧。

出示小黑板: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 ,所以 。来说出你的见解。(生答)

5、是啊!清泉使鼎湖山成为名胜,清泉使鼎湖山草丰林茂。清泉使鼎湖山繁花似锦,清泉使鼎湖山呈现生机。

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这样说——生齐读。

(评点:深情的诵读、体验、感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合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四、总结、谈话、激情。

泉声听在耳里,泉水流进心里。(板书:耳里、心里)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啊!这样的泉水叫人不忍离去,这样的泉声叫人难以忘怀。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音乐般美妙,愿它永远流进我们的心田。

(总评:鼎湖山泉声的特色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受。这样的泉声需要去聆听、辨识、品味。这样的课文也需要创设情境。教者要用深情饱满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诵读、感悟,。让学生去听、去说、去想、去思。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

鼎湖山听泉读后感
《鼎湖山听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