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想北平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0 07:53:1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想北平读后感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的爱,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恋北平的老舍先生常年在国外,当说到北平,他心中的那份悄悄隐藏起来的爱被慢慢唤醒,继而膨胀,

幻化成千言万语堵在喉头,然而在这千言万语中,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他汹涌澎湃的情感,想北平读后感。

他恨自己不能像李白那样——潇洒拂袖,便勾勒出半个盛唐;他只能借自己对母亲的爱类比对北平的爱,他只能用平凡的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熟悉的北平——却不知,当他的文字在许多人面前铺展开来,已经震撼了不知多少心灵。

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从美国运来的橘子算什么?还不是娇嫩地包着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华贵?可笑——这些“贵妇人”遇到北平带着霜儿的玉李,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自然!

城墙、蝌蚪、蜻蜓、香片茶、青菜、白菜、沙果、海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老舍的眼中却都是宝贝,老舍如数家珍般地把它们展现出来——这时奇迹出现了,读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联想起一幅幅画面——那是北平的布局,那是北平的特产,那是北平的风景……如果不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思念,又怎么会有这种效果?又怎么会让每个片断跃然纸上?

然而思念是会呼吸的痛,当老舍慢慢拉回思绪,发现他呼吸的每一口气息,已不再属于他眷恋的家乡;他踏上的每一方土地,已不再触动内心的柔软;他所深爱着的北平,正处于危机之中!

可是,面对着一切,他却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他落泪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是一个爱国者在牵挂自己遥远的家乡,这是一个巨大悲魂的战栗,这是老舍,在用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思念北平……想已不再是想,是缠绵,是牵绊,是撕心裂肺的痛!

我蓦地抬头,仰望着天空,那是北京的天空;我站在宏伟的纪念碑前,那是北京的宏伟;我嗅着校园中浓郁的花香,那是北京的气息;我听着志愿者整齐划一的口号,那是北京的召唤……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离开了北京,我一定会再次回来,回到这个让无数人梦牵魂系的天堂……

想北平》读后感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读后感《想北平读后感》。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推荐第2篇:想北平读后感

导语:读后感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把读书后的思考,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想北平读后感,希望有所帮助!想北平读后感

读了《想北平》,感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境界,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写作,有时并不需要风花雪月华丽的文字,这些谁都会写。也不能写的毫无内容,使文章太空虚,所以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够了。在《望北平》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太华丽的修辞,也没什么优美的语句,只是朴实的通俗的文字,但是,朴实不代表着空虚,里面有内容,包含了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他竟在文章里直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就直接的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

老舍老爷爷还在文中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老舍老爷爷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可见老舍老爷爷深深的爱着这地方。老舍老爷爷还说: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从这可以看出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胜过国外。“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时老舍老爷爷的原话,看来,他真的想念北平。

想北平读后感

初读此文,讶然,一代大家老舍何以有这种不知所云的文章。什么想写又不敢写云耳,心中惘然,便耐着性子品读。文章着笔切入之处皆是些微小之物,较之于北平,实在是难以突出其特点,且最后那“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啊”似乎结束得太突然,仓促以及不够富于哲理或有文采。这篇简陋的作品能登上课本,当时,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此文既无华丽语句,又没有深刻典型例子,快速浏览时又似乎没有真情实感,最后那句话又似是无病呻吟。大胆点说,这篇文章若放在高考,可能连二类卷也上不了。但它又出现在课本中,这实在是…

此文宜细读,慢读,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深深的眷恋。它的语句没有刻意,没有做作,更没有虚伪。朴实的字句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想”。一幕一幕的场景的回忆,一点一点景物的衔接,把一个几年都说不完,道不尽的北平从另一个角度说得淋漓尽致。

作者没有去刻画北平的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和如烟往事——这些北平的标志,而是从每个城市都有的平凡中娓娓道来,感悟出它的不凡。这个北平,似离我们很近,似我们无比熟悉,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特别。

这种味道是难以用华丽辞藻所能写出的,它是一种本质,是必须把废话除尽才能归真之物,若是珍珠又岂需一个美鬻?

重读郭敬明和余秋雨的文章,不知为何,总想用笔把其中的废话删除,但转念一想,若是一句句找,那可读的岂不是没有了吗?有人说,写文章不在于长,在于没有废话,修改文章,就应把文章中的废话删去,最后达到文内没有一句能够舍去的。这点我是深深的认同。记得一次作文,想起老师说的要用排比句来写事例,便写了三行不知所云的事例排比句,但最后此句却被人划起,认为精彩,真令人哭笑不得啊。

听老师说,《想北平》已被老舍多次修改,才达到如此这般的真切自然的效果,实在是佩服。文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句子,其实它们中是别有蕴含,是更口语,更自然而来抒发一位北平人对北平的爱。此文真的宜慢读,如此之后,方能体会最后一句的情深,连我这样一个对北平不甚了解的人,也有些鼻子发酸。

想北平读后感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前前后后已读了不下二十遍吧。感谢老舍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叙着他的北平,袒露着他对北平“与我的心灵向黏合”的浓浓深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本能的思索文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当如何学习。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其实都是一篇富有分析和借鉴价值的学习媒介。《想北平》这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同时也是本文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平时质朴的表现手法袒露着他对故园北平的一腔深情。如何分析和借鉴文章的精彩之处呢?我想着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没有任何问题意识,没有任何真切现实意义的分析和借鉴没有生命、没有生存土壤。支离破碎、干巴巴的解读之后学习者言语生命的所渴望的表现手法依旧在空中漂泊。

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学习主体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意义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尝试就这一文学话题结合自身情形开始自己的写作体验。这样一方面必然产生如何写的困境,有了困境就有了学习的真切需要,因而会对文本产生意义学习;另一方面文本的示范性为自我写作提供了比较和学习借鉴的范本。这样即是学习文本的方法,也是写作乃至文学学习的方法。

远离故园的老舍思念着他那热爱却又陷入外侵者手中的北平,用自己的笔表现着自己的情怀,那么我和我的家乡呢?

我的小山村好像即将逝去了!我长大了,远离父母故乡,走上社会,以一个欲有所作为的姿态只身一人在外面生存打拼,故乡的概念渐渐成为黄昏里鸣虫的哀鸣和雨夜里的倚窗相思。前段时间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村子里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今年上半年又有一户在县城买房,即将离开山村。现在我们村已经有一半的户数在县城或者九江景德镇买房立足,原本不到两百人的山村一下子落寞起来。我曾经这样想过,即使是以后在外地上班,每年放假了还是可以回家乡去看看。现在看来家乡梅雨季节里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声恐怕也只能成为我梦中带泪的回想,烈日下和同伴们结伴放牛、偷偷在山脚的池塘游泳的情形可能将永远向我那沉默的山村话别。这真是一种人生的不幸,远离亲人家乡本已让自己心难所依,现在家乡却要从炊烟袅袅中走向废墟和荒野。我埋怨上天的残酷,为什么给了我一个故乡,却又要从我的生命中将它夺走远去?

一想到故乡,我的这种复杂心情就涌上心间,难以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老舍先生有着某种相似的情形和心绪。那么老舍是怎样用自己手头的笔娴熟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思呢?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种淡淡的感觉。心里想就这样一篇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语言上都这般平淡的文章还能选入教材让千万人学习借鉴,真不可理解。之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很多遍,对文章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几乎是怀着仰视的姿态来学习欣赏这篇优秀散文。

我起初的阅读困境和之后认识的质变其实间接说明这篇文章的过人精彩之处,还是上面所说的,平淡之中蕴真情。

推荐第3篇:想北平读后感400字

想北平读后感400字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前前后后已读了不下二十遍吧。感谢老舍先生用平实质朴的语言描叙着他的北平,袒露着他对北平“与我的心灵向黏合”的浓浓深情。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本能的思索文中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当如何学习。 任何一篇阅读文本其实都是一篇富有分析和借鉴价值的学习媒介。《想北平》这篇文章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同时也是本文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平时质朴的表现手法袒露着他对故园北平的一腔深情。如何分析和借鉴文章的精彩之处呢?我想着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没有任何问题意识,没有任何真切现实意义的分析和借鉴没有生命、没有生存土壤。支离破碎、干巴巴的解读之后学习者言语生命的所渴望的表现手法依旧在空中漂泊。 那么如何才能使得学习主体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对文本产生真切的意义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尝试就这一文学话题结合自身情形开始自己的写作体验。这样一方面必然产生如何写的困境,有了困境就有了学习的真切需要,因而会对文本产生意义学习;另一方面文本的示范性为自我写作提供了比较和学习借鉴的范本。这样即是学习文本的方法,也是写作乃至文学学习的方法。 远离故园的老舍思念着他那热爱却又陷入外侵者手中的北平,用自己的笔表现着自己的情怀,那么我和我的家乡呢? 我的小山村好像即将逝去了!我长大了,远离父母故乡,走上社会,以一个欲有所作为的姿态只身一人在外面生存打拼,故乡的概念渐渐成为黄昏里鸣虫的哀鸣和雨夜里的倚窗相思。前段时间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村子里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今年上半年又有一户在县城买房,即将离开山村。现在我们村已经有一半的户数在县城或者九江景德镇买房立足,原本不到两百人的山村一下子落寞起来。我曾经这样想过,即使是以后在外地上班,每年放假了还是可以回家乡去看看。现在看来家乡梅雨季节里屋檐下滴滴答答的雨声恐怕也只能成为我梦中带泪的回想,烈日下和同伴们结伴放牛、偷偷在山脚的池塘游泳的情形可能将永远向我那沉默的山村话别。这真是一种人生的不幸,远离亲人家乡本已让自己心难所依,现在家乡却要从炊烟袅袅中走向废墟和荒野。我埋怨上天的残酷,为什么给了我一个故乡,却又要从我的生命中将它夺走远去? 一想到故乡,我的这种复杂心情就涌上心间,难以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老舍先生有着某种相似的情形和心绪。那么老舍是怎样用自己手头的笔娴熟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思呢? 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种淡淡的感觉。心里想就这样一篇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语言上都这般平淡的文章还能选入教材让千万人学习借鉴,真不可理解。之后又陆陆续续读了很多遍,对文章的认识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几乎是怀着仰视的姿态来学习欣赏这篇优秀散文。 我起初的阅读困境和之后认识的质变其实间接说明这篇文章的过人精彩之处,还是上面所说的,平淡之中蕴真情。

推荐第4篇:想北平读后感200字

想北平读后感200字

读了《想北平》,感到了写作的另一种境界,这篇文章是我明白了,写作,有时并不需要风花雪月华丽的文字,这些谁都会写。也不能写的毫无内容,使文章太空虚,所以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够了。在《望北平》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太华丽的修辞,也没什么优美的语句,只是朴实的通俗的文字,但是,朴实不代表着空虚,里面有内容,包含了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他竟在文章里直接说:“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就直接的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

老舍老爷爷还在文中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算什么?比起北平,还太“热闹”,而空旷的地方又太空旷,不像北平既复杂又有个边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让他如此喜欢,他甚至可以快乐地背对城墙坐在石上看一天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无所求,无可怕,仿佛回归童年安适快乐的时光那该是怎样一种惬意!

老舍老爷爷的“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心中最美的景物,不是名胜古迹,而是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院落。可见老舍老爷爷深深的爱着这地方。老舍老爷爷还说: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从这可以看出老舍老爷爷对北平的喜爱胜过国外。“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这时老舍老爷爷的原话,看来,他真的想念北平。

推荐第5篇:想北平

想北平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①伦敦,巴黎,所以

,以便刺激;在北平,

。 。

⑤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1.依次填入第①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 有丁冬的清泉就够了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 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 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2.第②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

A.表转折 B.表插说 C.表意思的递进 D.表连接

3.关于第③段中红色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B.真实地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C.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 D.说明北平的蔬菜水果不注重外观和包装。

4.关于结尾引用陶渊明诗句的用意分析正确的是(

A.说明在北平可以过上隐士般的生活。 B.表明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敬佩。 D.寄托了作者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喜爱。

5.第①-④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1)

。(不超过10个字)(2)

。(不超过10个字) 6.分析第①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1.C 解析:只有C所选事物是最具代表性且又符合两个城市的特点的。

2.B 解析:文中的两个破折号即使去掉表意仍然完整,破折号中间的部分起插入补充说明的作用。

3.D 解析:首先要考虑到本文所体现的对北平的情感倾向,其次考虑红色的词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4.D 解析:引用陶渊明诗句仍然是为了体现对北平的喜爱。

5.(1)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解析:在和巴黎做对比的原文语句中已点明了北平的特点。

6.表明北平“有个边际”;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城墙”表明“边际”;“老”表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摸” 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推荐第6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案 一目标:

感悟什么叫“我的北平”及文章的立意写法 二重点难点:

个人化的记忆写作,从平凡中见真情的私人写作及其表达手法; 三过程:一课时;

1演讲;点评,注意鼓励和避免伤害。 2 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的《想北平》。 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2006年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套用一下,如果让你写我的故乡宁波,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作文构思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你的故乡宁波,从这个角度进去,你会写些宁波的什么?

请学生谈构思,注意其立意角度及所写的事物风景等。总结这些事物的特点,是否和个人的记忆

3进入课文:

刚才我们看了大家的一些构思。(评价)我们来看大作家老舍是怎么来写他的故乡北平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看看老舍写了些北平的什么东东,一二三四组分别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问题:作者提到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或哪些方面,北平的这些事物或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在看课文前,我们先把一些字词落实一下:

讨教(tǎo jiào)

什(shí)刹(chà)海

苇(wěi)叶

辜(gū)负

菜圃(pǔ)

廿(niàn)

黏(nián)合

湍(tuān)流

揣(chuǎi)测

揣(chuāi)在怀里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4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一起看课文:

第四段:

景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温和的香片茶。

特点:1复杂而又有边际,让人感到亲切踏实(能使我摸着);——对比

2 动中有静——比喻;

第五段:

景物:胡同里的房子、院子、树、城楼、牌楼; 方面:北平的布置;

1 特点:1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对比

2处处有自由空闲的空间;——直接叙述和描写;

第六段:

景物:草花儿、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果子、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着霜的玉李; 方面:日常生活的情趣; 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第七段:

景物:园林、菜圃、农村; 方面:北平的城市布置(布局); 特点:接近自然——对比;

5归纳总结:

问:作者写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的质感?和北平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对比一下。平凡,质朴,接近日常生活,更能承载个人的记忆和情感。 引导到写作的立意上来:

和老舍对比一下,自己构思准备写的宁波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展开写作的?

明确老舍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景物入手。我们来看第一段,是如何考虑来写这篇散文的?

看第一段:

“我的北平”

问:他的北平拥有哪些东西? 问:这些东西都有什么特点?

问: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 1北平太大,我知道的太少。

问:北京人都知道故宫,圆明园、地坛,为什么不写这些?好像还有两段文字没有看,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看第二三段:

我真爱北平,却几乎说不出来。几乎说不出说明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口号式的说出来有没有味道了?没有了。文人总喜欢借景干什么?托物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什么景什么物能够表达作者这种几乎无法言说的爱呢? 大家回忆一下,最能够承载我们悲欢离合的记忆是什么?

总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呢,也自然地想到了那些承载着他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所爱的北平„„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它在我的血里,„„是这个北平城所赐给的。”

小结:所以什么老舍会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出他心中的北平,一是因为北平太大, 2 他知道的太少。二是因为他爱北平太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切和深刻的。就像有同学感受到的,哪怕是母亲的唠叨也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

插入讲作者简介等:

老舍为什么会这么爱北平阿,因为他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

插入讲私人写作: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选取的借以表达他对北平的情感的却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非常生活化的细小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作家方方在《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这样文章里提到,文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流淌的东西和你借以表达内心的外在形式是不是想符合。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贴切,你所选用的意向所具有的特点正好和你的情感要相吻合。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他就发现,和他那种对北平的无法言说的爱相吻合的意象,也就是事物和景物不是宏伟的故宫,不是沧桑的圆明园,而是他每天都会浸泡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让我回首在大学里的往事,我会想起想思路上西风漫卷起的落叶,会想起初阳湖畔那些静静的立在早晨的睡眠,会想起在雨中散步时突然有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而那些震天响的摇滚之夜,那些漫长又漫长的大会小会, 我都已经不再记得了。那些令我们哭令我们笑的往往是一个个细小的瞬间。

老舍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到深处只有人自知。老舍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所以他说要落泪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推荐第7篇:想北平

想北平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的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让我们与老舍一起去体验北平的生活,感受他内心深沉的情感。

1、关于老舍的常识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二 基础知识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辜负(

) 菜圃( ) 粘贴( ) 粘合( ) 鲜嫩( ) 廿七(

) 匀调(

) 什刹海( ) 愧杀( ) 悠然( ) 2.文学常识填表空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感受北平景物

1﹑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北平的特点是:环 境——“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第四段写北平城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们容易着摸,容易获得安适,快乐的感觉".”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种身心俱释的感觉只有在非常熟悉,亲切地环境中才能获得,只有孩子在母亲的温暖,宽厚的怀抱中才能获得.布局——“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第五段突出北平布局和建筑的特点:疏朗,空阔,既有人工的创造又有天然的趣味,两者融为一体,很好的体现了古人一直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常生活——“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第六七两段将笔触伸向北平的街巷,城郊甚至农村.这些花,菜,果子多姿多彩,生趣盎然.北平虽是大都市,却紧连着园林,菜圃和农村,虽身居闹市却能享受大自然慷慨的奉献.景物充满生趣. 生活在其中的感受的是:“安适”、“温和”、“匀调”、处处自由而赏心悦目、生活富有情趣、悠然享受清福.

2﹑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写北平的特点?

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①衬托。欧洲四大历史都城文中涉及到巴黎,美国、伦敦都是用来衬托北平特点的(板书中具体体现)。

②对比。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与北平对比。都是大都市,但北平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可贵的是“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

3.这部分语言有何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五﹑感受作者的感情

1.作者反复说我对 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 ”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例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3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2.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①联系题目:“想北平”, 本文是作者客居青岛时写的一篇散文,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思念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乡当然要落泪。

②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③.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六﹑【合作探究】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写北平,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北京的环境、布局和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而不写北平的名胜?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正体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或者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恐怕只能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七﹑【总结提升】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1) 选材:在众多繁复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自己 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 运用衬托的手法, 写出地方特点,细节描写,如第四段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宁静快 乐舒适。

(3)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当堂训练】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15、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课后写作训练】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畅谈 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要求运用衬托的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推荐第8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爱的真情诉说。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然而,爱到深情时往往意塞笔滞,千言万语凝于毫端而难以成文。老舍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这是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命题。老舍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这份情感:首先,爱的深沉——承认这是说不出的爱,知道得太少无法说,爱得浓烈无从说,言语贫乏无能力说;然后,爱的表达——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选择平凡的事物表达深沉的爱意;最后,爱的极致——意犹未尽,黯然落泪。鉴于此,本次教学试图以“爱的真情诉说”为纽带带动对全文的赏析。

打开思想的重门——对话中感悟故园之恋。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而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北平主要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故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且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在作者、文本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 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透过他的双眸,和他对话,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板书:想北平。

2、课型简说:昨天晚上我到了咱们班,向大家询问上课的建议,有同学建议我不要总是老师讲,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较好。我听了很受教诲,同学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文章结构梳理

1—3小节——说不出的爱 4—7小节——爱的表达 8小节——爱的极致

三、交流对话

1、王铭同学课前问我,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想?爱的特点? 提示:

“想”的背后是无尽的爱,深沉的爱,是情感的表达。“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情味淡了,“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想”才说的。

2、讨论对话栏中的问题

(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说不出来,请结合1—3小节进行思考。 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提示:

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小结: 老舍表达爱的方式和角度是独特的,没有大声呼喊,再次大段抒情,而是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 板书:爱的表达 比较手法平凡视角

3、问题探讨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要写母亲?对全文有没有特殊的作用? (王超、张恒溥) (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说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 (李志、李毅、张亚庆、魏星等11位同学)

(3)第

1、

2、3小节全是作者的抒情,意思无非是说“这种爱无法表达”,这样写太浪费笔墨,空洞而直白,不如删去,留下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样简洁明了,岂不更妙?

(吕欣等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归纳得出的问题)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 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铺垫。 (4)“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为什么会寂苦?

(张楠、高银、李勇斌、王涛)

提示:两个层次:A、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巴黎太过空旷,似乎没有依靠感,而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有安全感,还能触摸到她的文化和诗韵;B、同时巴黎过于喧闹,使人疲乏,而北平动中有静,使人完全安适。 附加:“北平像太极拳”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谱了?(李扬) (5)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我仔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魏星、陈亚蓓等8人)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板书:爱的极致 落泪

三、感悟升华

1、美读文章:朗读作者爱的诉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语段,品味其中的情感。(陈梦之、李毅、束安新、张楠)

2、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吗?

四、课堂总结

1、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对话是打破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隔膜的最好方法。而对话离不开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3、爱的表达是一种艺术。

附录板书: 爱的真情诉说 想北平

说不出的爱 爱的表达 爱的极致 知道得少

爱得深沉 对比手法 落泪 言语贫乏平凡视角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冯兴龙 文本简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教学重点:对比手法,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难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评点交流。 设计理念

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了解老舍的生平,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PPT显示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二、文本研习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3.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2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3节) 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和他平凡、淡泊的平民气质。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衬托手法: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4.“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

2、3两节再回答。明确:

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5.“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 【学生自由读,彼此讨论揣摩,尝试把情读出来】 明确:“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品味语言

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

【学生轻声诵读,修改评点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尊重个性化理解】 学生朗诵课文,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四、布置作业

1.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见“读本”)。

2.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 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一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重在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它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一角度选取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体味文本的对比手法,学习文本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深深的乡愁。

2、研习文本是这一专题的学习方式,其操作模式所运用的方法自然成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阅读思考为课堂教学主线,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要课堂活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

2、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的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研习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加以 体味。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3、老舍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分析: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4、那么在老舍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到吗? 分析: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爱北平→赞北平→想北平)

5、可以说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老舍先生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凸现北平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分析:对比。凸现特点,体验真切。

6、“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

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三)深入探究 请大家再读文章,将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个环节较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学生无法深入研究老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探究:

1、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分析: (1)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 (2)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是他的“平民意识”体现。

2、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分析: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四)仰望大师——结语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推荐第9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想北平”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问题导学——研读文本——归纳总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前准备好的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巩固已学的生字和生词,了解作家生平,接着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最后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这版块的第一课,本专题重在家园情感与“根”意识的培养,是试图建立学生与家园的生命关联。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校不久,也就意味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个人在外生活,因此他们对家园的感情还是很浓烈的,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但是对于走读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体会,也许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心智与经验的关系,即便是有这种家园之思的同学对于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的捕捉也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如何建构其学生的“同感”,并利用好这种感觉,是教学设计中值得思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能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通过学习能了解散文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学习任务分析

(一)、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发掘作者描写思乡之情运用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出发抒写自我情感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通过朗读,感知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难点

1、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体验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揣摩语句法、小组讨论法、问题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梦驼铃》,设置情境

(一)、导入:

1、思乡情结,打自人类第一次辗转他乡,便开始纠结。它似一位多愁善感的姑娘,牵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 从遥远的古代到时尚的现在,思乡情结一路款款走来。它始终伴在时间的左右,永远霸占着游子心中那一方神圣的净土。于是,千古文人墨客都拜倒在“乡愁”之下,他们或用诗,或用歌,或用文章表达着对故土的热爱。那些深情优美的旋律和文字,总是让我们感动不已。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从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

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吗?大家交流交流,积累一些素材。

好,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老北京”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他对比平所寄予的深情,看看他是怎样抒写、诠释他的思乡之情的。

(二)、预习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辜负(gū) 匀调 2.字形

拆 拆断

仓 仓皇

辟 开辟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折 折本

怆 悲怆

癖 怪癖

苍 苍茫

僻 僻静

(三)、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两部作品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四)、文本研习

1、题解“想北平”

为什么说“想”北平,而不是“说”、“谈”北平,用“想”字有什么作用呢?

明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想”作为一个常见的动词,它在老舍的《想北平》中主要是“想念”和“怀念”的意思,更表达了对北平的爱。这一“想”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日思夜想般的眷恋。

背景介绍:老舍的《想北平》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一九三六年。一九三六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2、具体分析

(1)、那么让作者朝思暮想、无比眷恋的北平是怎样的,她有着怎么样的特点。(可以放几张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先感受一下)

明晰:第4—6小节

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在老舍的眼里,中国的上海和天津不能与它相比,欧洲的伦敦和巴黎等城也与它不同,它给予人们的是一种“家”的感觉。它的布局“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不但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让人心中感到快乐与安适;它在人为中又显示着自然,既有完全的设备,又给人以空闲和自由;特别是这个都城中的园林菜圃、花草瓜果,不仅使贫寒的老舍能够享受到物质上的“清福”,而且还使他得到了“悠然见南山”的精神之乐。这样的一个“家”,多么可爱,又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惬意

(2)家乡的草木、人情,连同那古老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叶圣陶先生“偶然被藕与莼菜说牵,就怀念起故乡来了”老师想知道提到“家乡”,你们所想到的是什么,被牵绊的是什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

A、作者写了哪些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北平的事物呢?

长者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香片茶、胡同、花、菜、果子等

B、写的都是什么啊?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

C、北平的风景名胜也很多呀,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作者为何只字未写,却写了这些平凡的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3)作者是怎样去写她心目中的北平的呢?

A、运用比喻的修辞:“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B、细节描写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52页对话栏)他没有从北京的悠久历史出发,也没有描写追寻那深厚的文化积淀,相反,作者多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手,从大处着眼,小处入口。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C、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4)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北平的那种喜爱情感,那么文章中他又是怎样说他与北平的情感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 齐读1-3小节( 主要集中在:1-3小节和第8小节)

第一节:①“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②“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3、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

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有落泪;或是对于某种感情,太珍视了,常常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有时,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而对于过于浓烈的感情也常常不能轻易道出。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

北平的爱。老舍是这样深爱着北平,可是他却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去表达,我想,所谓大爱无言,真爱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吧。

(五)、推荐阅读:

《乌篷船》

周作人

《藕与莼菜》

叶圣陶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乡里旧闻》

孙犁

《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

(六)、作业:结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写作启示: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写写那些让你永久难忘、深深回味的人和事。择推荐阅读文章中的一篇,与作者、作品展开对话,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记录下你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七)、板书

想北平

老舍

1-3

我真爱北平

说不出

对比

4-7

北平的特点和我的爱

复杂有边际

动中有静、温和平静----------- 巴黎热闹

我的北平

布局合理

匀调

人为中显出自然----------------

差点儿

贴近自然

闲雅享受-------------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 8

真想念北平

落泪

六、教学设计后记

1 .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但是课堂上的“收”与“放”还没把握好,尤其是学生的朗读时间还不够充分。

2.语言的分析把握和体悟还不够,老舍是语言大师,语言的运用很有洗尽铅华的质相。如果从这方面来切入,对理解平白如话的语言中包含的令人心碎的情感会更有帮助。 3.本文的解读还不够深入。

推荐第10篇:想北平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教学方法;

4、教学设想;

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苏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二、学情分析

从文体上看,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议论文;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接触到了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而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是与编者向学生推荐的“评点”的研习方法相对应的。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都没接触到过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会有一种新鲜感,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极其质朴而内蕴极其深厚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首先,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

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预习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所以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

讨论法,在教学中有两次运用,第一次是在评点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本文的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较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问题就会有点难度,所以这里用了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用讨论法时,也注意到了落实,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至少2次,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设计依据:“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9页。这两个作业既是为课堂作准备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导入

课前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设计依据:“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文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文眼”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非同一般,确定整体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在评点局部的语句时能注意到与整体情感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记录阅读感受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

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起到了连接本文和本专题的作用,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本专题的专题内涵,即“人与故乡的关系”。)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设计依据:“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为了突出专题内涵,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第11篇:想北平.教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有一本书,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每一天能够幸福自信的生活着,那么他必定是个具有完善人格的善良的快乐人。我感觉自己正朝这样的路上行走,并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我对快乐与幸福的定义

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其实每一个人对之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对它的定义很简单: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可以自由的写出自己所想写的文字,让自己的心灵充实,让自己的灵魂干净。幸福是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拥有一颗善良纯洁而又饱满的心灵,因此读书、思考、写作、工作,一天至少在五六个小时的伏案,让我痛并快乐着(颈椎病比较严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能够把每一天看成是崭新的充满挑战的一天,也才能使自己能够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挑战和机遇。同样一天的生活,怎样过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阳光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觉得我们自然能够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何其重要?作为教书育人者,整天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没有一点热情,只有训斥和发怒,只有憎恨和埋怨,那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又会产生怎样消极的影响?况且,对自己的身心和生活也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不管积极还是消极,你都面临同样的一天,那么我更愿意以笑脸迎接!

幸福的体验是靠修炼的

当然,这种幸福的体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想要就能要来的。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修炼这种心态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从来也没有间断过的读书史;探究自己心灵的成熟史,就是一部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史。我喜欢读书,源自于高中,在周浦中学读书,镇上有一个新华书店,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便用自己的方式买书来看;后来念中文系,在一个寒假里,曾经创下一个礼拜看四部世界长篇名著的历史。我把《红楼梦》读了六遍,跟它学做人,每读一遍便会有不同的体验!读《简爱》和《呼啸山庄》我读得泪流满面,读书,真的有太多的故事。当然还包括许多买书的故事,每年暑假都要去参加书展,每个月都要到书城,福州路、文庙、博库、九久网、一城网、当当网等我都是常客。现在,我像守财奴似的积聚下的几千册图书已经没有办法读完,常常是旧书没有读完,新书就已经来了。我常有这样一个感觉,就静静坐在书房里,心便安定和充实起来。读书真的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许多的朋友。刚工作的时候,血气方刚,脾气很不好,很容易冲动,得罪人,但这种习性,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也曾有过“愤青”的做派,但现在能够比较全面看问题了,包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观的认识,在专业上对自己的提升等,都很有帮助。如读了黄老师惠赠的《学会教学》,恍然觉得原来教书是这样的;近几年来一直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包括中国教育史,感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想法越来越多了。这些变化,其实都得益于读书。 另外一点,与读书相伴的是写作,我的写作经历其实也来自高中,自己的处女作是自己纪录87年连民龙卷风的日记,发表在《青少年日记》上,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如今还有写日记的习惯,二十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写作真的是为了名利,为了发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拼命的写,拼命的投稿,当然也小有收获。但近几年来特别是05年后,我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我感觉写作更多的是带来精神上的一种宣泄,心灵上的一份满足和灵魂上的洗礼。譬如每天在日记中对自己言行得失的反思,可以提升自己性格的品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譬如在写作教学中或教育中的一些课例和案例的时候,可以使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积累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而且写得多了,更可以为自己做一点教学研究服务。没有功利性的写作,让我写得更轻松、更自由,不用去考虑什么主题,也不用去考虑怎样构思,写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08年在上海解放网上开了个博客,今年4月在教育1+1上开了个博客,对于写作就更是欲罢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所碰到的教育事故成为我写作的内容,教育1+1几乎每天在更新新的东西。因为写作,我就更加细心留意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每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教室、在每一个课堂,都会出现我的身影。也因为爱写作,我也更爱思考,对教育教学、对学校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随之不断提高。更因为写作,自己的每一天都能留下点痕迹,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有什么还比具有自由而饱满的心灵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充盈,你就会过得更加快乐!

(赞同)

第12篇:《想北平》说课稿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 环节二:快速浏览课文,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得出结论后,举荐一两名学生代表交流成果。 ①作者所“想”的北平有怎样的特点,请加以概括。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积极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深入文本自己概括。学生能够从文中找出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匀调、物产丰富、贴近自然。

1

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②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比喻、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展现北平的特色。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拨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作者选材的角度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环节三: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品读或质疑,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自己对这些语句含义情感的赏析与点评。教师先赏析一个句子给学生做示范,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在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这一环节的设置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开放性的问题设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示范有助于帮助学生筛选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通过点评、自主探究、展示等形式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情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这样就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教师示范如下语句: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明确: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可能品读或质疑的语句:

①第

2、3自然段的四个“说不出”,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不出”对于北平的爱?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于北平之爱的深沉、深刻、不同寻常。表明作者已经难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北平无尽的挚爱,爱到极致,文字难以言尽。 ②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好在哪里? A.从结构上讲,“要落泪了”与第二段“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B.从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用感叹句加强语气,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高潮,练联系背景,写出了爱国知识分子的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很震撼人心。

环节四: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结论后在班级里进行展示。教师出示PPT介绍老舍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的思考讨论提供帮助。

新课标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知人论世”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力方法,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也就便于学生把握文本思路,领会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教师提供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情感。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回顾教学主要内容,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2

第13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文本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

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明确:

4、

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请男生齐读第

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作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明确: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凤凰新学案”中的“知识梳理”和“语言知识应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文中

4、

5、6节写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二、评点文本(18分钟):

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 第一节:

2 ① 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小结

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三、情感体验

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

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凤凰新学案”课后自评。

六、课外拓展

1、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2、选作:

(1)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2)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第14篇:想北平[推荐]

《想北平》说课稿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方法(4)教学设想(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新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二、学情分析

从文体上看,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议论文;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接触到了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而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是与编者向学生推荐的“评点”的研习方法相对应的。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都没接触到过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会有一种新鲜感,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及其质朴而内蕴及其深厚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无疑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

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自学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故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

讨论法,在教学中有两次运用,第一次是在评点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本文的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较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问题就会有点难度,所以这里用了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用讨论法时,也注意到了落实,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课前布置自学作业:

1、朗读课文至少2次,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设计依据:“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9页。这两个作业既是为课堂作准备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导入(1分钟)

课前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5分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明确:(1)第2段:①“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②“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③“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2)第3段: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3)第8段:“真想念北平呀!”

2、请大家用一个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明确:爱。

教师小结:这个“爱”字可谓是本文的一个“文眼”,全文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而所选资料、所写内容中也都渗透着这个字,这就是这篇散文不散的“神”! (设计依据:“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文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文眼”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非同一般,确定整体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在评点局部的语句时能注意到与整体情感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记录阅读感受(16分钟)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这里给学生8分钟的时间)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

学生代表交流各组的评点。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这里也给学生留了8分钟的时间)

找出的句子大致有: ①第2节: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比作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类比手法写出了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

②第2节: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作者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③第3节:

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的性格是北平赋予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他熟悉的,也只有这里才是适合他的,作者也只属于北平。作者与北平早已融为一体。

④第4节: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⑤第6节: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教师小结:评点其实是较随意的一种记录读书心得的方法。它可以是对内容情感的评价,可以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点评,当然也可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总之,只要你在阅读时有所思,并写下你的思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读书的收获。评点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希望以后同学们读书时也坚持动笔。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8分钟)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生读,教师也可以选择一段读读。 这里的时间是8分钟。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7分钟)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学生思考,再四人一组讨论,发言。 明确:(1)对养育自己的北平的回报

①第1节:“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②第3节:“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老舍生于斯,长于斯,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给了作者很多很多东西,几乎可以说,北平铸就了作者,作者自然以同样的爱回报给了生他养他的北京。

(2)北平让作者有种归属感

①第4节:“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②第7节:“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只有在北平作者才算是找到自己的归宿,他对北平有着对家的感觉,只要在北平,怎么样都很舒服,北平的一切都让作者感到安全、惬意,作者在北平才会有在家才会有的那种闲适的心境,作者只有在北平,心里才会自适宁静有归属感。

(3)在社会动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显得更加强烈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这也是题目“想北平”中“想”的意蕴所在。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7分钟) 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这个问题起到了连接本文和本专题的作用,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本专题的专题内涵,即“人与故乡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设计依据:“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为了突出专题内涵,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七)板书设计

想 北平

老 舍

评点语言

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

感受文化

第15篇:想北平学案

《想北平》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巧用对比衬托、比喻、细节等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

1、整体思路是: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巧用对比衬托、比喻、细节等写作手法。

三、课前预习

(一)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一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穷人出身的一个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本文写于1936年,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

(三)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落实以下内容:

1、正音

廿(niàn)“二十”的意思。黏(nián)合什刹(shí,chà)海 匀调(tiáo)橘(jú)子菜圃(pǔ)

2、主题思路梳理

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

3、层次梳理

- 1 -

第一至三段:交代写北平的独特视觉(我的北平)以及我对北平有着特殊的爱。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四、课堂研习

1、解题:“想”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老舍会“想北平”,而不是想其他地方?

2、阅读1——3段,分析老舍真爱北平的原因。

3、有感情的朗读

2、3段,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爱的?(诵读体会情感)

4、阅读4——7段,概括老舍先生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诵读体会语言)

5、概括北平的特点:环境、布局、物产(4——7段)

6、理解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7、如何表现对北平的“想”的?

(1)选材角度: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2)艺术手法:作者运用类比手法,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将对..........北平深沉而炽热的爱蕴含在字里行间,让我们真真实实地触摸到了那颗远

方游子的赤子之心。

(3)抒情角度:直抒胸臆与含蓄委婉相结合;

五、拓展阅读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思 (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2 -

第16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⑶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课时:1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两个字,轻轻念来,胜却了人间无数。我们所熟悉的家乡,山不巍峨却是翠绿的,水不秀丽却是清澈的,每一处墙角,每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故乡,就像一首温柔的歌,在每个人的心中反复吟唱,一直唱到,我们都白发苍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老舍先生心中那首故乡的歌。

二、介绍老舍(强调其在北平生活多年)

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先生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三、研读课文

解决“想什么”的问题(4-7段)

1、学生自读。

要求:一边标出段落的序号,一边找出 “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方面,将重要的句子用笔勾画出来。

2、明确段落:4-7段

3、请学生回答,每段想了北平的什么方面?(用原文回答) 明确:

4段: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

5段:布置匀调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

7段:更接近了自然

(一边明确一边对每一点进行适当讲解,并指导学生朗读个别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深入分析4—7段

⑴老舍想的是北平,为什么又总是提到巴黎、伦敦和罗马呢? 明确:对比,衬托

巴黎太热闹或未免太旷——北平既复杂而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置比上北平来还差点事儿

偏爱北平美国的橘子——北平带白霜的玉李

伦敦的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⑵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以小见大。“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他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优雅而热烈的情怀。 解决“怎么想”的问题

1、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学生一起口头填空) “我(

)我的北平” 明确:爱

2、除了描绘出自己心目中北平的模样,这份浓烈的爱还表现在哪里呢? 教师朗读1-3段(配乐《思乡曲》)

要求:将你觉得最能体现“爱”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一般会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明确) ⑴爱北平和爱母亲 明确: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作者拿爱母亲类比爱北平,可见这种爱朴素而真挚。将个人的、抽象的情感转化为人人熟悉的、具像的对母亲的爱,其爱的程度不言自明。 ⑵杜鹃啼唱

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可是我说不出来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3、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投影这句话)

(提示背景: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军阀混战)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投影老舍的《乡思》,解说背景)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

四、总结

和老舍先生一样,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因着这种情感,便含着笑或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爱,即使那情感不仅说不出,连最美丽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万分之一。

许多的美好,并不是我们看不见,并不是我们不想赞美,只因它们藏在内心最深处而未激起涟漪。但是,当有一天,你背上行囊,离开家乡,甚至离开祖国,你就会想起,校园里幽幽的花香,课间同学传来的字条,母亲熬的粥,还有屋旁的那条水沟„„这一切即便将来远去,在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被怀念,而一首叫故乡的歌也就在回忆中悄然唱响了。

四、品味语言

老舍一生的创作几乎都围绕着“北京”。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从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话剧《茶馆》《龙须沟》,无不以浓郁的“京味”贯穿着其中。而那平淡质朴的语言,“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解说什么是语言中的“京味”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⑵举例分析(投影):

(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京味” )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

明确:北京人的“忍”, 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老舍《黑白李》) ”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赐传》) 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2、品味好句 ⑴朗读

①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京味儿,同时划出自己觉得作者写得好的句子或词语。

②请几位同学试读。并做一些语调和语速上的指导。 ⑵举例赏析:

①“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

明确:一个“捡”字,表明作者可以写的东西很多,简直信手拈来。 ②“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明确:将北平比喻成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的“闹中有静”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新颖简洁又显得韵味无穷。

③“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明确: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⑶让学生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3、归纳语言特色 ⑴“京味”浓郁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⑵通俗隽永

老舍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小结:老舍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读了《想北平》,我们不得不赞叹老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五、拓展:作业

写作练习:“念__________”

现在,大家再想想自己的家乡,想想有没有让你动情的一草一木,你是否想大声地呼喊出您的爱,或者更想将这份爱诉诸笔端?请大家拿出纸笔,写下你对家乡,或对亲人、朋友的眷念之情。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设想: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 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已经学完,本文是第二小板块“经典的力量”(仅一篇)。这个板块引外国作家的一篇言论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教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境界。选文纯粹是为板块设计,文章也过于高高在上,本文给成人读,还可以算得上是精神传教,给刚刚就读的高一学生读,多有云里雾里,难切实际之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白读书的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

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3、理解和基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学方法:自读讨论 教学课时: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劝学》劝勉我们终生学习,《师说》教我们好好从师求教,读书的意义在于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提升我们的心智境界。今天我们要学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将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还指导我们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现在我们学《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e,1877-1962)20世纪初的德国作家。后来加入瑞士籍。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对我们中国的老庄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多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1927)等。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读思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

明确: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三、老师布置思考题,学生自读课文,先自我思考。思考题:

1、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先概括段义,再认识本文思路结构。

3、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

4、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5、黑塞批评了哪些现象?

6、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的含义。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四、交流讨论

(一)和自己的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交流讨论思考题的答案。

(二)班级交流讨论

1、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先概括段义,再认识本文思路结构。

第1段——简说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需终生。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3、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专心的,无功利的,反复的;不为消遣的,不为装门面的。

4、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每个民族尊奉的经典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5、黑塞批评了哪些现象?

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以为是为消遣,是为功利。

6、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的含义。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才能有独到的发现和共鸣,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才能融会贯通。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五、课堂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名片。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六、作业

第17篇:想北平1

《想北平》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特点,培养学生自我鉴赏课文的能力,感受老舍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北平的特点,让学生能够自己找出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在品评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讨论法

五、课型:新授法

六、教具: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这种情感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很久的烙印今天我们就看看老舍先生对故乡北平又做了什么精妙的诠释

复习回顾老舍:你对老舍了解多少?(大屏幕)

[明确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特点,感受老舍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品评鉴赏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师:同学们对北京熟悉多少?

生自由回答

师:老师这儿有几组北京的图片,你能辩认出是哪儿吗

(出示大屏幕)

师:北京作为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北京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一草一木已经深深印在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的老舍的脑海里,那么老舍记忆中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老舍记忆中的北平„„

(出示大屏幕)漫步老舍的故乡

师:明确要求: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这些特点的?

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出示大屏幕交流讨论

师:作者用了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历史的都城”和自己心中的北平对比,从巴黎的“空旷”写到北平的“安适”,从巴黎的“疲乏”写到北平的“温和”从巴黎的“布置”写到北平的“自然”并用“天下第一”来盛赞北平,其骄傲之情,呼之欲出,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师:作者在这里用最能引人共鸣的方式,通过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了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这样的北平北平寄托了作者的思念,北平的一草一木都写入了老舍的记忆

(出示大屏幕)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思乡的千古绝唱乡音袅袅,乡韵悠悠,总能触动我们心底的一根弦作者正是通过最普通的事物传过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这篇文章里有许多饱蘸真情的语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涉入人类情感的殿堂,品味老舍的故土情思

出示大屏幕)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找出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品味赏析,做一个小小品评家

例句赏析:

1.我真爱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2.我所爱的北平„„只有说不出而已

表达作者对北平深切的爱,爱的是整个北平,不光是地域,还包括历史文化,作者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血浓于水的关系,对北平思之深,爱之切

3.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活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浸”“啼”都蕴含至深真情

4.我将永远道不完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也图画所引起的爱

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厂家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像图画一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

5.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座古城所赐予的

北平赐予我生命,见证了我成长,我的一切都是她赐予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6.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结合背景理解这句话,(出示大屏幕)

(说明,如果学生体会到这些语句,让学生带着感情来读来体会)

师:正是这些饱含深情的语句,让我们品读到了老舍的故土深情,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老舍语言的特色吗?

(出示大屏幕)总结老舍的语言特色

生,自由谈看法,举例来谈

师出示投影

老舍语言特色

师:老舍的语言达到了“有技巧似无技巧”“有雕琢似无雕琢”的境界对此,老舍自己是如何评价的呢?

(出示投影)

对老舍的语言,冰心是这样评价的(出示投影)

师: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以他纯净、简洁的真挚的语言,于最普通的景物中传达了他对故乡最难以割舍的真挚而炽烈的思乡之情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是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既没钱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旅,今天也让我们以老舍先生的这首诗结束这节课吧!

(出示大屏幕)

乡思

老舍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带文章千古室,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羊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鸭

《想北平》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的时候,心情突然轻松了许多,其实不管成功与否,总觉得像完成了一件重大的使命,毕竟紧张了好多天,终于放松了精心准备了一堂课,总会有得有失的,尽管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这节课是我在学校做的一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示范课我想每一个学校有它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也有学生的水平差异,单纯的模仿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也只能不断的摸索尝试,在学习别的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结束这节课之后,回想这节课的点滴,喜忧参半

课堂上我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交流,自主合作,畅所欲言,提高了语文能力鉴于目前学生语文学习很大的障碍就是不会赏析语言,所以这节课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对语言的品味赏析上,整堂课下来,觉得还是有些成效的,学生们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既突破了教学重点,也让学生收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这一点说来,还是有些欣慰的但完美无缺的课也是很少的,正如人无完人,细致地分析这节课,还是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应该从内容的了解到语言的赏析,由表及里,这实在是我考虑不周全造成的;其次,那些思乡的诗句堆砌的也多了些,应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去回忆,这样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举两得;还有就是自我感觉语言的品味深度还是不够,学生的活动人数相对也少些,全员参与意识还是欠缺;最后就是学生在赏析语言的时候应该教给学生方法技巧,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不至于漫无目标,无从组织语言

我想上一堂课就是一次锻炼,通过锻炼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样才会不断的进步,我期待着我能进步得更快,能够让我的语文课更完美些,这一直提我追求的目标,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我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期待着自己能够更出色些!

第18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并概括总结“老舍的北平”的特点。

2、学习比喻、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

1、2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大家对文本的点评,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系统地研读文本。

上节课最后我们提到《想北平》写于1936年,当时老舍不在北平而在青岛教书。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何梅协定”签订。华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先生满怀对故乡的挚爱写下了这篇散文。结尾“要落泪了”不仅有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故乡的担忧。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已被日本占领,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大家在听的时候注意《我爱这土地》与《想北平》在结尾上有什么相似点?

听朗读带《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与《想北平》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结尾处都满含泪水。

诗人艾青是直接抒发了他对故土的那份深沉的爱,那么老舍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对北平的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齐读前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研习文本

(一)、老舍对北平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明确:“说不出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

爱到极致往往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他对北平“说不出的爱”,作者与北平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已融为一体。

(二)、老舍对北平有如此“说不出来”的爱,那么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学生分别读4~7段,讨论老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 明确:

1、动中有静

2、布局合理

3、贴近自然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北平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进行对比(在文中具体明确那些对比语句),不仅形象而突出展现了老舍的“我的北平”,而且以“家”作为对比的标准,突出了老舍对北平的一种“家”的偏爱。

像北平这样的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分别在第四至第七段中明确老舍都写到了那些具体日常事物)。这体现了老舍不是北平的匆匆过客,而是真正地与北平融为一体,北平是他的家,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从而照应文章第一部分所写的作者与北平已融为一体。

(三)语言美

分析完文本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过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的说理性的严谨语言风格、《乡土情结》的大量引用古诗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风格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后明确:舒缓、平淡、质朴且富有感染力;体现了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在文中明确具体的体现“京味儿”特色语言的词句)

三、作业

1、完成《课堂新坐标创新作业》P96~98

2、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

第19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眷恋和思念之情。

2、学习作者所用的对比衬托手法,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技巧。

3.品味老舍直白平实而生动的语言,对其天然成趣的语言进行评点和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情感,体会家园之思是人类成长的精神滋养。

2. 学习作者所用的对比衬托手法

教学设想:

这堂课整体思路是:谁想北平——为什么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如何表现想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段著名相声《关公战秦琼》,说的是山东军阀韩复榘的老爹。有一天这位老爹过生日,儿子韩复榘请了一个戏班子到家来唱戏堂,唱的是“千里走单骑”,大家喝彩声不断。这位老爹傻乎乎的没啥反应,听完后问旁边的人:那红脸的家伙是谁啊?人家告诉他是大英雄关老爷。这位老爹有点生气,什么大英雄,有啥了不起,难不成比我们山东好汉秦琼还厉害啊,叫他跟秦琼比比。戏子说,两人差好几百年呢,怎么比?这位老爹更不高兴了,说怎么没法比,饿你三天不管饭,看你比不比!谁让他是韩复榘的爹呢,只能大战一场。这位老爹为什么要让关公与秦琼PK?因为他不相信关公比我们的山东好汉秦琼厉害。说明这位老爹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

2、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热爱故乡方面的散文《想北平》。

3、“想北平”是什么类型的短语?(动宾短语)请同学们补出主语。谁想北平?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我”——老舍(师板书)

二、为什么想北平——对故乡北平的刻骨铭心的爱

(1)请同学们从刚才读的“有关作者”知识短文中筛选重要信息。——北平是老舍故乡。

(2)老舍想北平,是因为老舍什么北平?加哪一个字?——爱。爱北平,爱前面再加一字——真爱。老舍是真爱北平,他有没有说: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没有)老舍是怎么说的?——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两句话文眼,统摄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我说不出来”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四次,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4)如果面对面地对一个大活人说:I love you,确实有点难为情,但是老舍面对的是自己的故乡,为什么爱你在心口难开?

——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难以用语言表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你不善于表情达意,感情上便秘了,也够你受的。轻则抑郁症,重则神经病。你们有没有看极个别人几乎赤身裸体地在大街上闲逛?这些人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方面出问题了。

(5)老舍是怎样表达对故乡北平的刻骨铭心的爱?

1、赏析第二段:与母亲的爱的对比

①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

②在这一段里面老舍脚踏两只船,哪两只?——北平和母亲

③老舍是怎样爱自己的老母?——微笑着讨母亲喜欢,为母亲的健康而落泪。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的母亲是个乐于助人 ,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喜欢吃亏。受母亲的影响老舍也喜欢吃亏,从哪儿可以看出?

(他的字),他的字很有特点,是把自己的姓拆开了,他的字有什么含义?

(希望自己有一种“舍我”精神。)像母亲一样有一种吃亏精神。他的笔名“老舍”含义与他字的含义是一样。在1966年,为了人格尊严,老舍先生把自己的命舍弃了,跳水自杀了。

“七七”事变以后,老舍从山东去了西南,他很想受到家信,了解母亲的情况。但是每次收到家信以后又不甘马上拆开,他怕看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由此可见老舍十分爱自己的老母,但是他没有唱:老妈老妈我爱你,阿弥陀佛保佑你。而是用微笑、落泪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动作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他对母亲深沉的。

你想过自己的母亲吗?想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略);生2:(略);生3:(略)

去年浙江年仅7岁的一年级学生郦思哲写一篇107个字的小文章《妈妈回来了》,这篇文章竟然从从5万多篇参赛作文中胜出,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这是篇怎样的文章呢?我用季氏普通话读一遍:

妈妈回来了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

如果你是评委,会给这篇文章投上一票吗?

生1:(略);生2:(略);生3:(略)

据说在评奖时,评委们“拿”不准,觉得作文篇幅太短,内容太单薄,甚至不像是一篇作文。但是这篇文章里面有一颗童心,“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温暖,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写出童趣;“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写出纯真的感情。这篇文章是以纯真的感情和宝贵的童趣,打动了评委们。小思哲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老舍想母亲的感觉也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人类所有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④在这一段老舍写自己爱老母的目的是什么?

——用自己对母亲的深沉的爱来类比自己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爱,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

故乡北平无法言说的爱。

2、赏析第三段:

①老舍觉得用老母类比,还不能体现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什么人?成为可爱的兵哥哥?——真愿成为诗人。

②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多情种,都是抒情王子,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柳宗元,柳王子的一首抒情诗:思乡是我国文学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思乡方面的文章多如牛毛,下面我们来看一首:(自由朗诵,齐背)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地球人都知道诗歌最的特点是抒情,这首诗抒发的是哪一种情?——思乡之情

谁来点评前两句?——四周陡峭高耸像一把把利剑,割断了我的愁肠,通过比喻来抒发自己思乡时愁苦的心情。

继续点评后两句,可以吗?——周围的每一座山都可以望见故乡,诗人想象自己有分身之术,分出千亿个自己,每座山上站一个都望故乡,通过幻想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人柳宗元用生动的比喻,奇异的想象和构思来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使诗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③可惜老舍不是多情的诗人,不能像柳宗元这样十分艺术地来抒发自己的故乡的爱。“但我不是诗人”,请问我老舍是什么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老舍又哪些主要的小说和主要的剧本?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龙须沟》。

生:(记)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龙须沟》。

④我老舍没有诗人的基因,成不了诗人,但是我变成鸟总可以吧?老舍想变成爱情鸟?

——杜鹃。为什么不变成乌鸦呢?(别傻笑,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生:(略)关于杜鹃还有一个传说。周代末年,杜宇在蜀地称帝,号称望帝。望帝委派鳖泠到巫山治水,大获成功。杜宇觉得自己无德无能就把王位让给了鳖泠,自己归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啼叫,嘴角流出了血,所以民间有“杜鹃啼血”之说。杜鹃鸟的叫声听起来好象是:不如归去,因此在古诗词,杜鹃经常被用来抒发游子的思归之情。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就应该明白,老舍为何想变成杜鹃,而不变成乌鸦。

⑤不管是想成为诗人,还是想变成杜鹃,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3、理解“我的北平”

①老舍爱谁北平?从第一段里面找个短语。——我的北平,我的北平应该指我所知道的北平,我所爱的北平。老舍所爱的是怎样的北平?老舍在哪儿做了明确的交代?

——第二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只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件小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一个北平,这只是说不出而已。

②齐读这几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相黏合”,如胶似漆,谁与谁如胶似漆?

——北平的历史、北平的一些地方,北平的风景名胜与老舍如胶似漆。所以老舍所爱的是与他血肉相连的北平,深深影响了他性格和脾气的北平。

三、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达这种爱的?到底爱北平的什么?

(1)老舍爱北平的什么呢?“我爱北京**,**上太阳升”?在老北京老舍看来,北平有哪些可爱之处呢?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

4、

5、6段。

(2)赏析第四段

1、请男同学齐读第四段,女同学思考这一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热闹但动中有静,空旷但有边际,不令人疲乏。

2、作者是如何来写这个特点呢? ——对比和比喻。主要用世界名城巴黎与北平对比,用巴黎的热闹来衬托北平动中有静,空旷但有边际,不令人疲乏。巴黎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人称“花都”。如果与巴黎比漂亮,比热闹,比繁华真的自取其辱。老舍很聪明,与巴黎比安静,这样比巴黎必输无疑。

(3)赏析第五段

1、从第五段来看,与世界名城相比,北平的特点是什么?——布置匀调

2、其实原文在“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这种分配方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老北京的城市布局真的是天下第一。老北京的主体城市规划的是一条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有**、紫禁城的午门、故宫、神武门、鼓楼和钟楼等十分重要的建筑,标志性的建筑,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左右严格对称。老北京的这种布局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4)赏析第六段

1、请女同学齐读第六段节,男同学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花多菜多果子多。

2、花多菜多果子多说明北平虽然是大都市,但接近什么?——接近自然(第七段)

3、接近自然是北平的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特点。北京是封建帝王之都,不管是皇家建筑,还是百姓人家的房子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四合院由两部分组成,四周的房子和中间的小院子。院子比较宽,用来种树栽花,养鱼养鸟。这样不仅可以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以感受大自然,使人人生活在一个和大自然非常亲近的环境里面。四合院的这种布局是由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决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所以传统的中国人都追求一种自然、闲适的生活。

4、这一段里面哪些地方使体会到了一种自然、闲适、惬意的生活。自由的朗诵第六段,体会体会。有谁体会到了一种自然、闲适、惬意的生活?生(略)

(5)赏析第八段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在哪一年写了这篇文章呢?——1936年,这一年,作者当时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在旦夕。“真想念北平呀!”这句话除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外,还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什么?——担忧

2、小日本是否把母亲养的鸡抓走了?小日本是否砸坏了姐姐、哥哥的家?小日本是否把慈嬉睡过的床抬走了?小日本是否把故宫放火烧了?北京沦陷炎黄子孙是否要做亡国奴?作者忧心如焚、忧心忡忡,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3、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

——点明题意;照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四、学习老舍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感情的技巧。

1、公元938年,辽国统治了中国的北方的,以北京(时称燕京)为陪都;从此以后,金、元、明、清各代都以北平为首都,前后达650多年。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有天坛、有长城等等,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有数不清的题材可以挖掘。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观看2008申奥短片)

2、在4分钟的申奥短片里,除了紫禁城大门、太和殿长城、北海、胡同、钟鼓楼等北京的几大标志性建筑之外,张艺谋还选用了哪些题材?——京剧、石狮、体育场馆、舞蹈表演等。短篇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哪个镜头?——微笑

3、2008年奥运会由哪个城市举办,是由奥委会委员投票决定,当时绝大数的委员没有

到过北京,他们就是通过这个短片来了解中国,所以申奥短片十分重要。投票的结果说明这个短片拍得很成功。下面请同学从选材的角度来讲,来点评这个短片。

生1(略);生2(略);生3(略)

4、张艺谋选用了紫禁城、太和殿、长城、北海、胡同、钟鼓楼、京剧、石狮和人的微

笑。老舍选用哪些题材来写北平?

——北平的安静、北平的匀调、北平的青菜、毛豆角和黄瓜。

5、老舍偏偏喜欢北平的安静、北平的匀调、北平的青菜、毛豆角和黄瓜。这是为什么呢? 生1(略);生2(略);生3(略)

6、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北京是帝王之都,封建思想浓厚,受北平文化的熏陶,老舍的性格平和、中庸,连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都没有参与,做事有秩序,喜欢清静和悠闲。

7、作者说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大款吗?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

——老舍这样说不是捋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他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确实很贫寒。他出生的第二天是农历的立春,父亲图吉利就给取名庆春,庆贺春天的到来,希望他一生像春天一样美好。谁知道老舍一岁多一点的时候,父亲被洋人的炮打死。哥哥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老舍才一岁半,全靠母亲独力抚养。为养活几个孩子,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衣服。在老舍的记忆中,母亲的手终年是红肿的。当老舍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朋好友一致的劝他去学手艺,帮助母亲。但是,老舍希望继续上学,就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衣服、吃饭、住宿、书籍全免费,但是要交十块钱的保证金。为了这笔钱!母亲辛辛苦苦地做半个月的苦力。老舍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所以对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很熟悉,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来审视北平。

五、品味老舍直白平实而生动的语言

1、有人曾问过老舍的舒乙,你爹与中国其他现代作家相比有什么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A、他是北京人;B、他是一个满族人;C、他是一个穷人;D、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E、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从文章的语言可以看出他是北京人吗?

——北京方言里面儿化音特别多,课文里面儿化词也比较多。例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草花儿”、“挤得慌”等。课文的语言有“北京味儿”,俗白、凝练、纯净。

2、“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齐读这几句。

——老舍说:“我尽量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从我们刚才齐读的这几句来看,老舍

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是说话当钱用?。

短短几句,普通的几句,既描写了自然景物、环境氛围,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

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令人回无穷。

板书设计:

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

(我的)北平

想什么

布置匀调人为中显自然

为什么想

花多菜多果子多

(真)爱(故乡)

景致自然

怎样想

比喻

对比衬托

以小见大

第20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探究文本内容,感受并分享作者对故乡的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并分享作者对故乡的爱。2.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幻灯片“故乡”,请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个词语,能联想到什么。

2.老舍先生的故乡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自己故乡的散文《想北平》。

二、解题入情,知人论世

1.作者为什么要说“想”北平呢?

2.我们能不能将标题中的“想”改为“写”呢?

三、探究文本,共叙“爱”意

(一)“我”对北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爱” 思考:

1.老舍先生对故乡北平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是怎么写这种“爱”的呢?

(二)“我”究竟“爱”北平的什么

思考:北平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

四、微信传情,作业拓展

请同学们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发一张关于你自己故乡的照片,并为这张照片写上适当的几句话。

想北平读后感
《想北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