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心得体会

毛特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5 15:07:06 来源:其他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毛特课程论文题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论文题目(可以在现有题目的基础上自拟更为具体的题目,但要求大体是在现有的题目范围内)

1、谈一谈当代大学生对毛泽东的看法

2、谈一谈当代大学生对邓小平的看法

3、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应用

4、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当前报考公务员热原因剖析

8、关于××专业就业前景的分析与思考

9、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搞好我的家乡建设

10、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谈一谈自己所熟悉的地区居民自治组织如何开展基层民主建设

12、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1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4、如何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

15、如何保护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16、如何看待中国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17、如何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18、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如何看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20、大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

21、分析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22、如何看待中国社会诚信危机

23、2008年中国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大事,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24、分析当前农村的教育现状

25、分析当前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6、如何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7、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28、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

29、如何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

30、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先进性

31、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32、如何看待企图破坏中国建设的民族分裂势力

33、分析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局势

34、如何看待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势力

35、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非客观性

36、谈一谈大学生志愿参军、献身国防的意义

37、谈一谈知识分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

38、如何实现国家的创新发展

39、如何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

40、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践为人民服务

推荐第2篇:毛特课程社会实践指导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活动指导书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调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对十七大的关注度以及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为主题,开展本次社会调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目的要求

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调查具体要求如下:

1.就近就地进行。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实际进行调查。 2.社会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3.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

4.居住地相近的同学可以自行结组、明确分工、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5.开展社会调查需要认真填写“南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限3000字左右,开学后1周内以打印稿(或手写稿)形式交指导教师,同时提交电子稿。(格式见附件)

6.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社会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7.指导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完成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并计入课程学习总分。

三、主要内容

本次社会调查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调查方向及参考内容如下: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2.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农村产业化经营状况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4.贫困农民生活状况及当地的扶贫措施调查。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6.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量、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量、结构、工资水平等)。

7.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及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调查。 8.生态文明村的发展历程调查(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经济实力、人民富裕情况等)。

9.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或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状况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入等情况)。

10.进城农民工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社会保障状况等调查。

1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发展状况调查。 1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13.当地政府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情况调查(担保贷款、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

14.当地教育情况调查(普及九年义务、师资水平、学生负担、教育设施及经费保障、社会捐资助教等)。

15.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发展情况调查。

16.对你所居住地的文化建设设施(社区或农村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现状以及发展状况的调查。 17.对你所居住地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情况的调查(数量、服务内容、典型事例、群众反映等)。

18.对你所居住地人口综合素质情况调查。

19.本地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特色民俗资源的开发现状及潜力评估。

20.你所居住地生活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21 调查你家乡的公民对我国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情况(选举方式、对选举的态度、参加情况、当选人员情况等方面)。

22.调查当地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了解情况(是否关注每年两会、是否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利、职责、任免程序等)。

23.调查你家乡乡镇机构改革情况(人员构成情况、工资发放情况、办事效率情况)。

24.调查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土地承包过程、宅基地发放、提留征收、教育经费、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解决的途径。

25.调查当地公民权利保障情况(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26.调查当地政务公开情况(哪些方面公开、落实情况、老百姓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

27.你所居住地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情况的调查(产生、成员构成情况、有哪些职责、作用、重大事情的决定、是否定期召开代表大会?了解基层自治组织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

28.当地法院制度建设情况调查(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巡回审判、简易程序使用等)。

29.当地群众打官司诉讼费用情况调查(诉讼费用收取、支付律师费用、仲裁收费、诉讼费的减免等)。

30.当地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情况调查(最关注哪些方面的法律、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途径、利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身边法律遵守情况)。

31.当地家庭收入情况、工资情况调查。(家庭收入有哪些、家庭收入高和低的差距、最低工资标准、当地职业收入高与低的差距、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 32.当地社会保障体系调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机构)。

33.当地养老情况调查(养老方式、养老院建设、老年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4.对你所在地贫困户的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所在地政府扶持情况、社会资助情况、脱贫措施)。

35.调查当地对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

36.当地城乡医疗保障情况调查(参与方式、涉及的范围、执行情况)。 37.当地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情况调查。 38.参加商业保险情况(人员、年龄范围、险种等方面)。

39.当地慈善事业情况调查(机构设置、捐赠人员构成、捐赠对象、捐赠物品范围)。

40.当地城镇职工住房情况调查(居住面积、购房的承受力、困难、希望和要求)。

(三)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41.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情况的调查。 42.对你居住地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情况的调查(如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腐朽落后文化,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

43.对你居住地人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情况的调查(如继承发展传统伦理观念、传统美德,以及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情况)。

44.对你居住地人们对诚信认识的调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 45.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46.对你所居住地(农村、社区)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

47.对你所居住地的居民自办文化(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的调查。

48.你所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艺、传统工艺、民俗体育、古语言及古文字、各胜古迹)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49.对你居住地运用正确思想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情况的调查(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

50.对你居住地促进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情况的调查。(如有无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等问题上采取的活动及效果等。)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秩序

51.城乡基层基本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设施、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社会管理制度等)。

52.基层推进政务公开、政事公开情况调查(政务公开、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政事公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情况)。

53.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完善基层服务情况调查(居(村)民自治、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54.社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调查(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55.关于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功能的调查(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功能,为经济社发展服务等)。

56.基层政权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情况调(街道办事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信访工作责任制和建立和完善情况、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查。

57.基层政权建立、完善科学有效地矛盾调处机制的调查(社会舆情汇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如何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如何更多采用调节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等)。 58.在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调查。

59.关于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的调查(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预案体系的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加强,公共参与自救能力的提高,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整体联动的实现程度等)。

60.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整治社会治安、扫除黄、赌、毒;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事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院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等)。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1.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创业情况调查(包括创业人群的比例、创业的方向及内容、创业的成果等)。

62.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和政府对人才(包括高学历者、高职称者、高技能者、创造力强者等)的尊重情况调查(包括政策措施、尊重程度、教育导向等)。

63.你所在居住地基层党组织在政策上支持和调动居民创新热情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情况调查(包括党的措施、居民对于创新的理解、热情度、参与度等)。

64.你所在居住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包括信仰那些宗教、比例如何、信仰程度、信仰内容等)。

65.你所在居住地的党的侨务政策的落实情况调查(包括海外侨胞和侨眷的数量、党的侨务政策及侨胞和侨眷如何看待党的侨务政策等)。

66.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对你所在居住地的贡献调查(包括经济投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捐资助学等)。

67.你所在居住地政府及民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情况及对外文化交流情况调查(包括政府吸引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民间零散吸收外资的形式、内容及数量;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内容及外国文化融入情况等)。

(六)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68.基层事业单位(包括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党建情况调查。

69.新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党组织建设情况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70.新社会组织(如司法、财会、审计、税收、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中介组织)党组织建设及其所起作用调查。

希望大家按时完成社会调查并保证人身及财产安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推荐第3篇:毛中特心得体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7个年头,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在中国的这37年来流转得惊人的迅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全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藉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亲历改革发展”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决定开展一次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变化的民间走访调查,通过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答案,我们小组决定探寻主城区内的老街以及至今居住其中的老人,一方面他们的年岁较高,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前后几十年的不同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中带来哪些变化,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沉淀的老街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也是非常直观明了的。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对老街居民的采访。

我们走访调查的路线是:黄桷古道—磁器口—十八梯。沿途将乘坐轻轨,索道,汽车等交通工具,穿越繁华的渝中半岛,在路上,我们也将一路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队伍集合完毕后就出发,第一站便是位于学校不远处的黄桷垭街道,此地是黄桷古道的终点,黄桷古道乃是当年进入重庆主城、前往贵州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的不断发展、发达,这一条路也逐渐的落寞下去,变为了人们周末休闲健身、锻炼身体的一处步道,从上新街一路沿古道拾级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便是到了黄桷垭街道。我们从公路一旁的斜坡向上而行,一排排的年代略显久远的老房子豁然出现在了眼前,房前的门旁上钉着“黄桷垭街道XX号”。

我们将走访对象选择为那些正在闲聊或者稍作休息的老婆婆老爷爷。我们走访的第一位是一位老婆婆,看到我们的突然出现,一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也还是不知道回答我们什么,我们试着用浅显的语言问了几个问题,希望能把对方带入进来,老人家这才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当我们问到改革开放给她带来什么变化的时候,她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起居还是饮食方面,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吃饭要粮票,买肉要靠肉票,生活质量明显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同时她也指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经济飞速的发展了,人们的腰包也渐渐的鼓起来了,可以经常出境旅游,可以吃大餐,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在一点一点的变淡,她举出了现在很多人在街上遇到小偷不会选择见义勇去制止偷窃行为,而是看热闹一样的围观。的确如此,正如唯物辩证所支持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的经济虽然是大步稳健的上升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但人们的道德素养的进步却在这飞速的发展中被忽视了,或者说被耽搁了;我们还采访了一位年事很高的老奶奶,也许是早已看遍人生,老人家一见到我们就是笑盈盈的,十分大开爽朗的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让她们这些老人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补助,虽然早已退休,但老人的社保福利还是能够让她们不用愁吃穿,这些让她感到很满足。

中途我们乘坐索道从南岸区跨越长江到达渝中半岛,又立即换乘轻轨前往磁器口,一气呵成。若是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十年前,这样一趟路程得花上多久的时间,翻山越岭、跨江钻洞。而如今,只需在网上事先查询好路线,了解起点和终点站即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改变,不就是体现在这些上面么。

来到了古镇磁器口,如今已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每天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处旅游业的发展也拖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我们采访了都是当地居民的一位环卫工人大妈和一位摆售小商品的大叔,大妈表示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政府提供了这份工作,让自己能养活自己,并且社区也非常关心她们;大叔也有相同的回答,当问到对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搬迁和对从小生活的故居的留恋的矛盾冲突时,大叔沉思了一下,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住在老家。我想这便是国人的故乡情结吧,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面对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人又会是怎么不同的看法呢。

最后我们前往了十八梯,这个老重庆的下半城,现在已经被打满了“拆”的痕迹,许多稍有内涵的外地游客亦或是重庆本地人会来到这儿,看一看曾经的老重庆的风光。我们采访了一位号称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的老板,大约60多岁,有着作为茶馆老板所特有的豪爽性格与见多识广,他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肯定了带来的巨大飞跃,同时也透露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谊,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起来,同样我们问了他关于老街拆迁与故居情结的矛盾,他则表示理解与支持旧房拆迁,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历的。

三条老街的访谈调查给我的印象颇深,每位无论是依然悠闲如初的黄桷垭街道,还是处于经济开发与老街留守博弈的磁器口,亦或是已经在拆迁衰落的十八梯,老人家对于改革开放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或者有针对自己生活所提出的不足之处,就像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一般,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肯定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改变与进步。而我们采访途中的一路所见也亲历着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巨大变化。通过这次为其一整天的走访调查,使我们小组更加深刻的体会与拥护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和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决心。

推荐第4篇:毛中特心得体会

毛中特心得体会

俗话说:理论联系实际,在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这本书后,我们有必要也很需要进行社会实践,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理论去指导生活实践。在本次实践中,我们进行了题为“贵州大学学生对社团的态度及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的社会调查。在本次调查中我们组五个人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因此每个人既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的工作,又能相互配合完成团队任务,高速有效的完成了本次实践,因此大家都从中收获了很多,也有颇多的感悟。

一,选题的必要性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许许多多的学生怀着对象牙塔的憧憬来到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怎样过才能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过的多姿多彩,风生水起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组织活动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多种选择,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通过参与各种学生组织活动或参加社团组织,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与宽度,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而现状却不如我们想象那般,我们校园中的往往有一些 名存实亡的社团,往往存在着一些“僵尸社团”,完全无法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更有一些社团活动流于形式,往往没有什么创意和很有趣的点子,学生自然就对其渐渐失去兴趣。在贵州大学数目纷繁的社团中当然不乏那些官僚风气严重盛行的学生社团,往往对学生没有什么帮助,反倒是会让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影响校园的社团发展。因此我们有感于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能得到学生和学生社团的发展的契合点。运气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用真诚的付出于这次艰辛又富有意义的调查,我们得到了我们前面虽然片面但却真实有效的结论与建议。

二,实践感悟

1.寻求帮助,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万事开头难就像一魔咒,我们在开始的时候也一不小心就遭遇到了更换选题的厄运。困难会有的,化解困难的勇气我们同样拥有。我们五人小组积极思考,再给出的选题中进行遴选,终于一致同意选择“贵州大学学生对社团的态度及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这个题目。我们还参考了陈中老师的意见,让老师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让老师帮助我们不断地对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 2.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进行团队工作。

还记得我们在一起设计问卷和访谈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了能够设计出较为合理的问卷,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翻阅了无数前辈的鸿篇巨制,最后进行小组内的模拟调查,不断优化问卷题目的设置,不断的对问卷进行浅斟慢酌,最终形成了如下的问卷(详见附录)。当然进行人物访谈的时候我们也颇费精力,为了能够得到较权威的数据,为了得到较为客观真实的情况,我们在寝室把访谈问题进行了不下十余次的修改,但在访谈过后,大家还是觉得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值得我们反思,这也印证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以后得引以为戒。在团队工作往往比一个人工作艰难,因为你考虑到的不止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你需要照顾别人比你睿智的思维,你需要认真聆听别人对自己和对问题的见解,你需要将自己的工作与团队紧密围绕在一起。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这次的调查的题目是“贵州大学学生对社团的态度及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调查的主体是贵州大学在校大学生。我们采取网上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的有125人,访谈社团负责人,校社联相关人员,校团委相关老师等若干人。收集到数据后我们进行到了详实的统计和认真的分析。最后我们也基本得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次小组彻底完成了本次实践活动。这次的调查,虽然这只是一次小的调查,但我们小组齐心协力一起把它设计好,各司其职的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共同体验到了未曾收获的感觉,共同经历了大大小小很多困难与挫折。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我们也确实了解了我们校园社团的相关工作以及我们学生的自身对社团的态度以及社团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我们得到了自己的见解,也提出了部分的解决方案,感觉这次实践课程除了对自身有所提升外,也对我们周围的环境的改善有所帮助,即使再辛苦,所有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推荐第5篇:毛特

平顶山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

称:调 研 报 告题 目:调研报告负责人 :所

系 :任

师 :日

期 :

调 研 报 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平顶山市城镇发展调查

邱布布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邵全慧

2012年10月15日

平顶山市城镇发展调查

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班级:10级资环二班 姓名:邱布布 学号:101240236 摘要:通过平顶山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及现状分析,了解平顶山市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加对平顶山经济,生活水平,产业,工业结构变化的认识,了解平顶山市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现状,城镇化,存在问题,总结

平顶山市发展现状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1957年建市,现辖2市4县4区,土地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01万,中心城区人口100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景观众多、工业基础良好、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

平顶山市于1957年建市,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平顶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城市功能相对完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能切实结合平顶山市的每十年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通过切合实际的规划到步步落实,平顶山得到很快的发展。对于城区建设,强力实施“东扩西进”战略,

2

大规模改造旧城区,大力度开发新城区,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实施了建设路、矿工路、光明路等四横、四纵、三连线、两支路道路改造工程,兴建了一批城市广场、游园、绿地和水冲式公厕,建设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区,现代气息明显增强。对横贯市区的湛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实现了堤岸变绿、河水变清,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新老城区之间采煤塌陷地开发建设了大型生态园工程,市生态园已成为居民休假日休息游玩的场所。新城区起步区12平方公里的排雨、排污、供气、供水、供热管网建成投入使用,区域绿化面积达到306万平方米。城市交通伴随着许平南、南洛、郑尧、太奥、叶舞等高速公路和平郏公路、平鲁快速通道、平桐线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施工和建成,平顶山由铁路、公路、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密布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36.2%和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平方米。2007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目前国家园林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县城和小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六县(市)和石龙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舞钢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宝丰县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2%。

平顶山市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平顶山市是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伴随煤炭开发和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煤炭大量直接燃烧造成大气污染;煤层甲烷大量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煤炭开采造成地

3

表塌陷破坏土地资源;煤田自燃对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整合问题,传统的城镇化,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这样不仅不利于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定造成潜在威胁.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强调城乡协调发展。

3、土地利用问题,煤矿产业的发展造成平顶山大面积的塌陷和土层的松散,以及平顶山隶属伏牛山山脉,多丘陵和山地,可利用土地受到限制,农民开荒用地减少,城市建设发展受到土地制约,城市发展呈现条形走向。

4、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问题,中心城市集中发展,是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基于这种规律,以平顶山市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市域中心城市,以各县城为中心的县域中心城镇,以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的节点城镇,应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共同促进城镇建设。

5、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对传统文化载体进行科学保护,并伴随经济发展,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认识、挖掘、继承、传承、利用和弘扬,确实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随着部分村庄被复垦或者变成建设用地,很多宝贵遗产被遗弃,甚至被毁掉,这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造成很的损失。

总结:

1、针对平顶山市城市化的发展,应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结构布局,增强城镇的吸纳承载能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不同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

4

载体系,建立城市集群发展协调机制,完善土地保障机制,创新投融资体制。

2、通过对平顶山博物馆的参观浏览,让我认识到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物,见证了平顶山的发展历程,平顶山市的发展是紧跟党的路线和方针,步步落实,逐步发展,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大发展力度,使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从平顶山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加深了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书本上相关理论和体系的认识。

3、社会实践的过程让我们这些整天在课堂的学生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课本上的理论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体验,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实践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6篇:《毛中特》课程基础试题

(单选题)1.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的外交战略是()

A.“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真正的不结盟”D.“一条线”

(单选题)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 A.民主集中制B.协商民主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民主制度

(单选题)3.“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提出后,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全面”就是治党要覆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是() A.制度建设B.作风建设C.组织建设D思想建设

(单选题)4.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 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A)

A.思想建党B.制度建党C.组织建党D.从严治党 (单选题)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社会主要矛盾B.阶级关系C.根本任务D.经济基础

(单选题)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单选题)1.【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党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单选题)2.【答案】B 【解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单选题)3.【答案】D 【解析】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加强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方向,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提供思想保证。据此,本题选D。 (单选题)4.【答案】A 【解析】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思想建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据此,本题选A。 (单选题)5.【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单选题)6.【答案】D 【解析】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即分为依法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股东股息红利四部分,股东的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长等的酬劳金可占全年盈余总额的25%左右,公私合营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所有。因此,D选项符合题干要求。

推荐第7篇:毛概课程心得体会

毛概课程心得体会

这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我对于平时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程有了新的改观。众所周知,上了大学就会有几门必学的课程,其中,“毛概”是必不可少的。本来以为这会是非常枯燥的课程,但是在老师的教学下,它变得有趣了起来。

在听取我的第一节“毛概”课程之前,我一度认为它是一个和党课非常接近的,充满着理论和晦涩的哲理的政治课。所以我在大二才硬着头皮选下了我唯一没有修习的必须政治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上课之前,我以为“毛概”课会像马克思之类的课程那样通篇的理论体系让我一头雾水,或是如同党课那样沉重又枯燥,让人严肃无比。老师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我开始不排斥本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起来。

老师利用每节课开堂的时候,让我们对自己所了解的关于毛概和关于社会主义的知识进行一番分享和讨论。在课程初期,老师布置给我们课题,让我们自己去了解与课题相关的内容。于是我在下课就只对老师所布置的课题进行了了解,并没有带入生活中去。后来,老师白每节课开场的分享变成了同学提问,这大大地提高了我们对于身边的时政的兴趣。由于提问和回答,我们可以自我发挥,平时对于学习的热情明显比以前高涨了许多。开设“毛概”课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教育这三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而老师用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更多地接触到了与毛概课程以及其他社科类课程的知识,并且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让我觉得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因为由于对 “毛概”的学习,我对于先前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加深了我对于现在我所处于的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祖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价值观,端正了自己目前学习的态度,思考了我现在学习,生活的意义。

我觉得老师的上课方式非常得好,是个好老师,因为老师让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尽可能的多样化,并不是一味的“满堂灌”、“我说你听”而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施,如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和手段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所以在课堂上我明显的觉得我主动听课的时间变多了,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我不再觉得上政治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同时老师也会和我们分享他以前的学习经历和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趣事,这种做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前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老师是知识化身,是生活的典范。”所以如果老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且知识渊博的话,课堂自然不会太冷清。很幸运的,我正碰到了这么一位老师,卢老师用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多彩的生活经历点亮了我们的课堂,也给予了我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我们这一届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了,虽然不是非主流之类的,但是还是个性鲜明的,思想活跃的,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同时会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希望与他人交流,以获得他人的理解。所以如果老师只以一种单独的教学模式,没有新鲜事物的话会让我们有一种对于课程的抗拒心理。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给我管科其他老师的教学录像资料,还有一些有意义的,有利于我们掌握课程的视频,这样让我们不觉得单调,同时在上课之前的交流又满足了同学们希望表现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要求。所以我觉得老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好老师!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体系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发现了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艰难,并且了解到了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远远胜出的,为何表象上的中国步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也开始慢慢能够理解。从而更加热爱我的祖国,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入党的决心和信心,获得了自身价值观的认识。

朱晓蕾 10123192 美术学院

推荐第8篇:毛概课程心得体会

毛概课程心得体会

进入大二这个学期,我们接触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在严向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已经认真学习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改造理论。

通过对《毛概》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了解到了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经历的历史进程以及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认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背离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对《毛概》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基本内容。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应该走怎样的道路?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在《毛概》这本书中我们得到了答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学以致用,实践真理。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必须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根据实际环境因地制宜,才能避免教条主义的错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按着这条理论逐步发展的,并且这些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就告诉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用实践检验真理这也应该是我们以后对自己理论体系正确与否检验的最佳途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一路艰辛走来的理论经验,这也应该是保持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也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推荐第9篇:毛中特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毛中特的心得体会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几乎每家每户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总会看到一幅长得一摸一样的墙画——毛泽东画像,那时候搞不懂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受崇拜,后来明白了。他不仅是一个满腹谋略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才气纵横的思想家。

曾经多次读过一本外公留下来的《毛泽东传》,书本有点泛黄,散发着陈年的味道,里边有不少外公写的笔记,令我惊异的是,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竟然可以挖掘出如此多的东西,他的创见及战略远非常人所能及的,怪不得当时都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看成必修课,掀起了一股思想热潮。几十年后的我们,远离了革命战争年代,仍然在学习着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可见它的价值非同一般。

今日和同学们讨论学习过后,更是体会尤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继承先辈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用有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承担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学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之成为更自觉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里,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令我感慨颇多的是我们的课堂也不是一味的是枯燥乏味的讲述大道理,而是结合实际更多的将生活中的事情与书本中的知识相结合,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我们都可以参与进去,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冷静的聆听与思考书本中的内容,对我影响很深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同学们更多的讨论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其实在当代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们讨论这个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指引,不要把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做是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拥有高尚的灵魂,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每个公民都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 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党把振兴民族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在搞好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篇2:毛中特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接触了《毛中特》这门课程后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的明显特点一样,也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虽然老师在授课 的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事迹有机结合来进行讲解。但是,仍旧没有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自我反思,大致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其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简略地学习,大学的深入学习,便面临着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与目前较为散漫的大学生活难以适应。也和社会中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常常脱节,导致对此类政治理论的合宜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这也是我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反省。

在课堂活动方面,我想,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环节。适当地课堂讨论发言,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进行一个现实条件的交流。有利于较好的发展知识思维。巩固所学知识。而课堂的小组报告,可以更好地增加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对理论研究的能力,锻炼知识交流能力。

我认为这门课是在为我们以后进入社会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门课程里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性的习得,还学到许多人生问题。人的一生从点滴的积淀自我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是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实现自我的价值.篇3:学习毛中特的体会 ——期中作业

学习毛中特的体会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的学习收获:

1.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纠正了我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以前,我一直想当然地把毛泽东思想也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上是相互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

2.在宏观上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知识的整合,较以前系统化、体系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从内在上把握各个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我对课程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建议:

1.我想建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这样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地更全面一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某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在某时某地发生、此事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及对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等。

2.我想建议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多讲一些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这样一来,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枯燥、索然无味,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与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小故事可以充当历史背景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更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某一历史事件;三来,小故事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记忆,其情节常常能够提示我们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信息,且由于故事的情节性,更方便记忆,并且相对来说不容易淡忘。

3.我想建议老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开展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章时,可以让学生编排以爱国为主题的情景剧,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的同时,还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再次,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认为自己以后应该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用知识武装头脑,并通过各种学习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实践创新,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重视自身基础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开拓思维,启迪智慧,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篇4:毛中特心得体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7个年头,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在中国的这37年来流转得惊人的迅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全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藉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亲历改革发展”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决定开展一次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变化的民间走访调查,通过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答案,我们小组决定探寻主城区内的老街以及至今居住其中的老人,一方面他们的年岁较高,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前后几十年的不同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中带来哪些变化,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沉淀的老街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也是非常直观明了的。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对老街居民的采访。

我们走访调查的路线是:黄桷古道—磁器口—十八梯。沿途将乘坐轻轨,索道,汽车等交通工具,穿越繁华的渝中半岛,在路上,我们也将一路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队伍集合完毕后就出发,第一站便是位于学校不远处的黄桷垭街道,此地是黄桷古道的终点,黄桷古道乃是当年进入重庆主城、前往贵州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的不断发展、发达,这一条路也逐渐的落寞下去,变为了人们周末休闲健身、锻炼身体的一处步道,从上新街一路沿古道拾级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便是到了黄桷垭街道。我们从公路一旁的斜坡向上而行,一排排的年代略显久远的老房子豁然出现在了眼前,房前的门旁上钉着“黄桷垭街道xx号”。

我们将走访对象选择为那些正在闲聊或者稍作休息的老婆婆老爷爷。我们走访的第一位是一位老婆婆,看到我们的突然出现,一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也还是不知道回答我们什么,我们试着用浅显的语言问了几个问题,希望能把对方带入进来,老人家这才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当我们问到改革开放给她带来什么变化的时候,她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起居还是饮食方面,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吃饭要粮票,买肉要靠肉票,生活质量明显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同时她也指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经济飞速的发展了,人们的腰包也渐渐的鼓起来了,可以经常出境旅游,可以吃大餐,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在一点一点的变淡,她举出了现在很多人在街上遇到小偷不会选择见义勇去制止偷窃行为,而是看热闹一样的围观。的确如此,正如唯物辩证所支持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的经济虽然是大步稳健的上升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但人们的道德素养的进步却在这飞速的发展中被忽视了,或者说被耽搁了;我们还采访了一位年事很高的老奶奶,也许是早已看遍人生,老人家一见到我们就是笑盈盈的,十分大开爽朗的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让她们这些老人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补助,虽然早已退休,但老人的社保福利还是能够让她们不用愁吃穿,这些让她感到很满足。

中途我们乘坐索道从南岸区跨越长江到达渝中半岛,又立即换乘轻轨前往磁器口,一气呵成。若是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十年前,这样一趟路程得花上多久的时间,翻山越岭、跨江钻洞。而如今,只需在网上事先查询好路线,了解起点和终点站即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改变,不就是体现在这些上面么。

来到了古镇磁器口,如今已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每天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处旅游业的发展也拖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我们采访了都是当地居民的一位环卫工人大妈和一位摆售小商品的大叔,大妈表示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政府提供了这份工作,让自己能养活自己,并且社区也非常关心她们;大叔也有相同的回答,当问到对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搬迁和对从小生活的故居的留恋的矛盾冲突时,大叔沉思了一下,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住在老家。我想这便是国人的故乡情结吧,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面对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人又会是怎么不同的看法呢。

最后我们前往了十八梯,这个老重庆的下半城,现在已经被打满了“拆”的痕迹,许多稍有内涵的外地游客亦或是重庆本地人会来到这儿,看一看曾经的老重庆的风光。我们采访了一位号称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的老板,大约60多岁,有着作为茶馆老板所特有的豪爽性格与见多识广,他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改革

开放,肯定了带来的巨大飞跃,同时也透露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谊,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起来,同样我们问了他关于老街拆迁与故居情结的矛盾,他则表示理解与支持旧房拆迁,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历的。

上完毛概课给我的感想

上完毛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之所以这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好听一点,华丽一点而已,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并不缺乏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工厂制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基础工业之中,中国存在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现代化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大混合工业。

综合分析1949年建国之后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段时间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要想迅速在现代社会中崛起,就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先走这种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化的发展道路,其实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很重要的,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老大,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当代唯一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走这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化的道路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偏离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也不能太快地向这一中心靠近,靠的太快太过度了,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化大革命就是个典型例子,大家啊,包括领导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走。那为什么必须走这种道路呢?

在我看来,在世界历史上,大型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我们建设都没有经验,要想纯粹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大可能的事,而另一方面,世界超级大国几乎是资本主义国家,

他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我们不能说资本主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同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怎么会格格不入呢?不过根据不同国家应该实行哪一种制度罢了,如果我们走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那么必然落后甚至永远不要想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世界上是先有资本主义而后有社会主义,他们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如果某一项科技在国外已经很盛行了,而自己不愿去学习,自主研发,那等你研发出来了,人家不知道又研发了什么高科技,这样你将永远落后于别国,永远被别人拖着,弱国不外交的道理大家都懂,中国落后的曾经也不是没有过这种经历。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不要搞拿来主义,随便什么都顺手拈来,那迟早我们社会主义将变成资本主义的奴役,适合的有用的才能拿过来,才会有用,如果拿来了一堆垃圾,不但没用,而且还会拖自己后腿,只有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像真正的社会主义靠拢,才可实现东方巨龙的再度崛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改革是必须的,但是幅度不能过大,得慢慢探索,幅度太大会偏离原有路线,导致一个国家的迷茫状态。以前感觉社会乱七八糟,到处是问题,我经常怀疑,社会难道就只有这样了吗?还有的救吗?可能是我阅历太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国家的缘故,社会发展必然会有问题,不过得先解决

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先放一放,不能主次颠倒,以前我总以为中国腐败问题很严重,但是和发展问题比起来,根本算不了什么,一个国家不发展,不富强,就算消除了腐败问题,那又如何呢?所以现在发展了,有一些富强了,也该搞搞腐败问题,在新一代的领导集体中,我看到了希望,当今中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发展问题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其他腐败问题之类的,只有让他在发展中慢慢消亡,但是要根治是绝对不可能的,几千年来都有的东西,怎可消除,中国的关系问题已在民族之中根深蒂固,也只能是用法律政策尽量去约束他。我相信,中国迟早会再度崛起,不再让那些以前的西方列强再在我们的国土上猖獗,想当年唐朝时候,他们算什么呢?既然古代能崛起,今天没有不能崛起的说法。国民需努力,要崛起还是得看大众的。

推荐第10篇:毛中特课程复习思考题(ultimate)

毛、邓、三复习纲要

2010年毛中特课程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依照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两重镜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要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一是剖析时代特征,解答时代课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任务。 二是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目标要求。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是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解2】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P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理论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3、全面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P31

1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110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作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P37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6、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资产阶级专政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用的、过渡性质的,又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解2】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 / 10

P65

毛、邓、三复习纲要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革命斗争的基本策略;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解2】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相互关系: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如何认识其中的失误?

【解2】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历史经验: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 / 10

P70

P87

毛、邓、三复习纲要

第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 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第五, 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失误:

我们对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加以正确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三大改造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问题,也不是在实现社会主义方向、路线和最终目的上的问题,也不是总路线本身所造成的,而是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由于领导人的认识同正在变化中的实际相脱离而造成的。在三大改造的高潮中虽然出现了上述缺点和偏差,但是,有两条基本的事实必须看到:① 这一改造是在保证国民经济基本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了改变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其间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② 这一改造是在得到人民群众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与关系的大调整、大改变不仅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是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 所以从总体上讲,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9、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P130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在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10、怎样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在理顺两者的关系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4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P170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原则,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原则,是指权利和机会的平等。

效率涉及经济是否增长和增长速度;公平涉及社会绝大部分人群是否都有权利从经济增长中获益。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矛盾统一体 :首先,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其次,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主要是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如何找到最佳的均衡点。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概括地说,就是十个字:“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 。同时,还要重视发展慈善事业。

11、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P148 1.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2.要注重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3.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4.要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5.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6.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2、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什么地方?

P162 P163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里的优势不仅指公有资产在数量上要保持优势,而且要注重公有资产质的提高,具有质的优势。因此要跳出仅用公有制经济数量比重来衡量的旧框框。

第二,国有经济具有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前途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基础设施产业、高科技新兴产业、战略资源性产业、国防产业、金融产业等起支配作用。

5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第三,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全国经济发展及其运行态势起控制作用上,能够有实力调控国民经济整体健康运行,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在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1.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成为社会总产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创造了全国6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2.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吸纳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

3.有制经济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目前非公经济掌握的资本总量达12万亿,贡献了全国近50%的税收, 4.有制经济促进了公有制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有制经济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 6.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7.经济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13、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内涵: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既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来讲的,也是

6 / 10

P177

毛、邓、三复习纲要

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讲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来讲,其新在: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第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其新在:

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工业化的主体是多元的,社会资源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配置; 二是在新的内外环境条件下的工业化。 三是将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的工业化。 总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突出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工业化是和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二者的互动关系。

二是突出工业化发展的效益、质量,以及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关系,把这作为与传统工业化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防止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为什么要强调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P173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这个发展理念。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但所要求的

7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速度应该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

15、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P175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6、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作用,

P172 内容: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预防或化解某些社会经济风险,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向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帮助和相关服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总和。 作用:

第一,是社会的安全网,社会保障可以有效 地防范 和应对社会风险。 第二, 是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调节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 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的团结与合作,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粘合剂)

第四,社会保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会成员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水准。(助推器)

17、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应采取何种政策措施来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

P166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题。二是按劳分配的客观性在于所有制、生产力、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在这些既定的条件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三是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因此,在不同的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范围)

8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第二,按劳分配的“劳”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标准)

第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形式)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的客观性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策措施:

(1)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1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9、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P213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9 / 10

毛、邓、三复习纲要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P235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0 / 10

第11篇:毛特.9.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1987—199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建设阶段 第二阶段(1998—2003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建设阶段

第三阶段(2003—2005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阶段

第四阶段:(2005--2008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阶段

第五阶段:(2008年至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阶段

2.本课程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核心课程,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当代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结晶。是个理论附诸于实践的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课程极富现实感。是现代和当代中国国情的最集中讲述。

总之,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国民的教化功能。 3.课程特点

1.课程内容政策性、政治性强;

2.知识块与时间段联系密切、理论与实际联系密切; 3.知识点跨度大、涉及面广;

4.在考研政治题中份量重、分值权重比例大。(30分) 4.“概论”课的基本内容和开课目的

“概论”课的基本内容是全面论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开设“概论”课的目的在于使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5.“概论”课的总体设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点

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1 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 的具体过程(动态),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静态)。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7.课程的教学体系

设计开展 “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特色和创新: 1.围绕一个教学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讲清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阐明三条特色道路: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4.构建四个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课后辅导答疑教学 5.突出五大教材内容:总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 8.课程的宏观体系

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9.横向内容简单归纳:概论的全部内容:

1、2、3、4

一、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课本的名称)

三、三件大事(从大的方面看,中共历史分三大段)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革命);

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3.实施了改革开放,开创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

四、解决四大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胡锦涛2011年在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大会新表述);

3.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0.学习“概论”课方法

学习《概论》课程,最基本的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首先,要掌握理论。要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除了认真听课外,还应认真阅读党的文献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有关著作。

其次,要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和现实的实际 (客观实际)。二是自已的思想实际 (主观实际) 。 几点赠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思结合)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北宋著名水利专家)

(知行统一)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

(研究问题)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写相承)

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有大小。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地世界大,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的世界小。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

3 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课堂互动:

三个工人在砌墙,问:“你们在干什么?” A:“没看见吗?砌墙” 十年后,仍是砌墙工。 B:“我们在盖一栋高楼。” 十年后,成为工程师。

C:“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成为前二人的老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 第一,“learn to be”,学会做人;

第二,“learn to do”,学会做事;

第三,“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与人相处;

第四,“learn to know”学会如何学习。

教师的教学立场 替国家思想,为人民说话

---胡适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

关怀莫过朝中事,袖手难为壁上观

---李锐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逝世,前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蒋介石也亲到祭吊,并亲书挽联: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介石

新文化,同于下联中的“新思想”;旧道德,同于下联中的“旧伦理”。上下两联交互映衬,一说胡适是旧道德的楷模,一说是新思想的师表。看似矛盾的“楷模”和“道德”却在胡适身上得到高度统一,这不只是作者的文字的技巧,更是胡适人生的独特性之体现。

胡适故居内塑像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ei),学名洪骍[xīng] ,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4 学问是做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胡适做学问做人流传最广的几句话是:

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二、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就是:做学问要要一丝不苟,为人要耿直;做学问:要在耳熟能详的地方找到疑点;待人处事:要不拘小节))

三、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胡适对统治阶级有两大对抗:

一、宁鸣而死,不默而亡(引自范仲淹)。(宁可为抒发出自己的思想而死亡,也不为一声不响而苟且偷生。)

二、梵志翻着袜,人道皆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唐初诗增王梵志的禅诗)。

胡适墓上有四个大字:智德兼备,这四个字最配得上他,是他一生的写照,胡适无论做人、做学问都是吾辈的楷模,没有了胡适和鲁迅智慧的笑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无聊和无趣。

江冬秀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不能说不是一件奇闻。因此,“胡适的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江冬秀(1890—1975)安徽省旌德县人,著名现代学者胡适的妻子。江冬秀是安徽旌德县江村名门之后。江家与胡适家原有亲戚关系,1904年,胡适随母到中屯外婆家,刚好江冬秀之母吕贤英也在那里作客,暗中相中眉清目秀的胡适,便托江冬秀的塾师胡祥鉴做红娘,经胡母排“八字”认定二人命中无冲后,一对

13、14岁少男少女便算完成了订婚手续。

毛主席词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译诗: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本姓郭,原名定生。后其父因方便替他转校,而易学名为立邦,后又因升大学问题而自行改名为郭衣洞(详参《柏杨回忆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籍贯为河南省辉县。

柏杨虽然有相当多的历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学上)较为保守的人士认为柏杨并非历史学家(因为他的历史著作尚未达到传统人文科学考据的学术研究标准),而是个作家、思想家及历史评论家。

经历过政治牢狱近10年的柏杨相当关注自由、人权与尊严等议题,曾创立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且担任会长。

5 李锐,男,1917年4月生,湖南平江人。原名李厚生,曾用名李候森。毛泽东研究专家,作家。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大学文化。

学生学习“概论”的直接目的(务虚) 辨是非------对世界和国家的大是大非

知对错------自己与他人之间所说的话、所做的事 明事理------了解为官之责、明白为民之权 学生学习“概论”的直接目的(务实) 1.完成修学分的需要(必修课); 2.考研和考公务员的需要。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非文科生的需要:增加一些文科知识,了解国情的需要。(涉及哲学、经济、历史、政治、心理 ); 4.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思想教育关于做人,专业知识是做事; 5.成为管理者的需要;

6.理论指导大学生实践的需要。独立自主---依赖心理。

我所了解的马克思

中文名: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 外文名: Karl Marx 别名: 摩尔 国籍: 德国 民族: 犹太族 出生地: 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 出生日期: 1818年5月5日 逝世日期: 1883年3月14日

职业: 《莱茵报》主编 毕业院校: 柏林大学

信仰: 辩证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 创建马克思主义

代表作品: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逝世地: 英国伦敦

人物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早年时期的马克思:

马克思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父亲是犹太人的律师,这对于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份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莱因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

7 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斯的活动与生活费,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就读于法律系,之后转入柏林大学。重点学习历史和哲学,1841年4月从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证书。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考试中的作文引起了他的老师的注意,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容为教师们所惊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出身德国贵族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喜结连理。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

1844年9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马克斯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中年时期的马克思:

1848年4月,在德国无产者的资助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鲁士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随后几乎所有的编辑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驱逐出境。

1849年5月16日,马克思接到普鲁士当局的驱逐令。6月初,马克思又来到巴黎。他被迫选择或是被囚禁于法国布列塔尼,或是再次被迫驱逐。8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前往英国伦敦。 在伦敦,马克思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的晚年: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

8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两卷为在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遗稿,分别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马克思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

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

伟大贡献,卓有成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

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从事科研目的,指导革命 斗争是他生命要素

两大发现: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第12篇:“毛特”问答题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要求。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2、论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案:

一、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是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3、它的重大意义有:(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总之,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重要而长远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

1、(1)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3)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3)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4)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5)邓小平理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因此,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第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 1

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2、简述解放思想与事实求是的关系。

3、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包含哪些基本要求?

二、论述题

1、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3、如何理解创新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答案:

一、

1、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证券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当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不首先解放思想,从各种陈腐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3)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首先是因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其次,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再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如果不解放思想,这些新问题、新课题就很难解决。最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深入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认识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所以,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第一,解放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根据和基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和结果。

第三,四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基础,与时俱进是结果,求真务实是目的,缺一不可。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就不能停顿。理论创新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②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 2

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什么是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内容和特点?

5、简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的内容。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3、试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

一、

1、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其次,中华民族资本本身先天不足,它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没有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事实证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从而使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且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5、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 3

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必须既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也要反对右的“二次革命论”。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既然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经济占明显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现阶段的革命是为了终结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既然中国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革命的任务是为了推翻这两个敌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既然这个革命还有资产阶级参加,它还曾领导过这个革命;既然这个革命的经济政策不是一般地废除私有财产,而是一般地保护私有财产,具体地说就是要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关系,就等于正确理解了全部中国革命。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和不平衡性决定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哪些经济成分,它们的关系如何?

2、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3、什么是赎买,为什么要采取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4、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哪些具体形式?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为什么中国在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

一、

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营经济将逐步扩大,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此外,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 与“三改”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的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二、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国营经济将逐步扩大,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2、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当时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这些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和平改造解决了诸于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2、简述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内容。

3、邓小平是如何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

4、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3、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

一、

1、主要内容:第一,要严格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二,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而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第三,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意义:这一学说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2、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它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6

它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更快。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5、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答案:

一、

1、答: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首先: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2、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4、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答: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

1、答:第

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有自身的起始条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差甚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没有达到成熟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第

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2、答: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历史表明,产生“左”和右的干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不清。“左”的思想总想快一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当遭受挫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是否可行,跳到另一个极端。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4、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两者 8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七章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4、何谓“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2、试述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

一、

1、答:(1)、发展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4)、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缺一不可。

2、答:这是因为(1)、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2)、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说改革也必须坚持革命年代那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3、答:第一,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4、答: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5、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6、答: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二、

1、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社 9

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2、答:(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三,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四,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不仅完全符合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最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一,可以引进外资,缓解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第二,可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可以广泛地吸引和利用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第六,有利于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答: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极其重要的。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有哪几种?

7、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哪“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案:

一、

1、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2)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3)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 10

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答: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的,不涉及经济成分的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第

二、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非公有制经济也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多元产权主体的形成,可以加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形成一种竞争态势,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为发展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提供空间。

3、答: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答: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为条件的。

5、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6、答: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7、答: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

1、答: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首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由于实行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实现是和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其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其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都属于生产要素,凭借它们获得的收入都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大部分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按生产要素分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公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要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 11

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3、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是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试述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案:

一、

1、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扩大基层民主。

2、答: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生活,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决定的。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使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建立单一制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要求。第二,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第三,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错的,早已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经济生活往来密切,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很广泛,适宜实行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

4、答:“有法可依”是前提,就是要建立统

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有法必依”是核心,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执法必严”是关键,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 “违法必究”是保障,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给予惩处。

二、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的民主事业要靠党来推动。同样,依法治国也要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意志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法律就无从产生;没有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依法治国只能是空谈。 (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党不发扬人民民主,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背离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执政的目的。人民民主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就无法监督,就会出现以权代法或以钱代法。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执政来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党作为执政党就无法执政,进而无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主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如果没有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就无法操作和实现。

2、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创造出来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全体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政权机构,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决定国家及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优越性。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和长处,就在于它符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符合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也有利于保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也有必要的分工,但不同于“三权分立”。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体现了“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答: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民主是个政治概念。它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因而也是最先进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

自由通常是指政治自由式,主要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社会主义的自由又是与社会主义的民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自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将自由与民主混为一个概念,他们认为,只需要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在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民主,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任何人也都可以实施自己的绝对自由与民主,这样一来,势必妨害别人的自由与民主,其实别人也就没有了绝对的自由和民主,那么人人都可以有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其实也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很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社会主义的人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平等。它比只讲政治权利的资本主义人权更具有广泛性。人权不仅包括个人人权,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时抽象的、绝对的。

第十章

一、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四有”的相互关系

二、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案:

一、

1、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心情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害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答: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

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二、

1、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文化。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指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其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所接受和掌握,自觉遵守和奉行。要通过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 14

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体现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

第十一章

一、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试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请你谈谈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案:

一、

1、答:一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答: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更充实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又显著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4、答: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二、

1、答: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上的升华。

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 15

点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一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答: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只有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了,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3、答:(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十二章

一、简答题

1、“一纲四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试述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2、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案:

一、

1、答:“一纲”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由蒋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从缓,待时机成熟并尊重蒋的意见,协商解决;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2、答:(1)“一国两制”是统一祖国的最佳方式。(2)“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3)“一国两制”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4)“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它更有利于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5) “一国两制”也可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借鉴。

3、答:(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二、

1、答: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第一,提出“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注定要失败的。第二,提出两岸 16

关系现状的定义。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对分裂国家法》。第六,两岸关系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

2、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十三章

一、简答题

1、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简述我国外交工作的布局。

4、简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

1、试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中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作用。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哪些具体内容?

3、如何实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答案:

一、

1、答:(1)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保自己的国家主权。(2) 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3)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

2、答:(1)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2)经济全球化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3、答:(1)大国是关键;(2)周边是首要;(3)发展中国家是基础;(4)多边是舞台;(5)政党、组织交流是补充。

4、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二、

1、答:(1)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它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 (2) 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① 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② 是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世界经济的需要。③ 是发展中国家早日走上富强之路的需要。 (3) 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离不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不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世界的进步与繁荣离不开中国。

2、答: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更加强调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并赋予了新的内容。首先,发展对外关系必须以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

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赋予了我国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首先,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其次,争取和平的环境搞现代化;其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答: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也约束自己永不称霸。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第十四章

一、简答题

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如何认识新社会阶层的性质和地位?

3、如何贯彻“四个尊重”?

二、论述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论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3、论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

一、

1、答: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答:(1)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2)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3)把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但这并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3、答:(1)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2)要通过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 (3)要严格劳动执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二、

1、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点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职工所依存的仅仅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已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2、答:(1)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2)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3)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编制体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4)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5)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3、答:“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 ”(江泽民)

(1)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2)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3)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十五章

一、简答题

1、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党建的根本要求是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解决好哪几方面的问题?

4、简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一、

1、(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当前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

2、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3、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4、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这一角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第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

1、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是确保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1)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是我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也是我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2)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标准。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基础的广泛性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党不仅代表先进的工人阶级,也 19

要代表同新的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其他社会阶层,从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党提出新的要求,给党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这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的、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问题。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第二,这是我们总结世界上很多大党老党执政的兴衰历程所得出的历史性启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党要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先进性建设。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保证其执政地位,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多世纪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必须看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丧失了先进性,有些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党的形象和战斗力,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13篇:毛特资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必修 学时:54 适用专业:本科 任课教师:周琴芳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等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知识目标:

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含义、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基本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学习党的领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和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理论的方法。

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通过教学,指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提升政治素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伟人风范,树崇高品格,提升道德素质。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既要对本学科的一些特定范畴、原理作全面、准确地阐述,也要对这些范畴、原理产生的过程、背景及其地位和作用进行讲解,更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品质和规律。在系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做到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阅读文献、阅读教材相结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基本认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中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使学生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和发展的经过、基本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难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历史地位,提高对近代中国走人民共和国道路必然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历史经验及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意义;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形式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提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解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共党人对社会主义特征、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探索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及其理论、实践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正确认识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出现的种种挫折及其原因,明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区别,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难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经过及其基本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讲解,使学生清楚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自觉拥护党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难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使学生懂得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而增强推进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难点: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等。帮助学生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等问题。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将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奋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推进自主创造,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难点: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先富”与“共富”、注重社会公平与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旨在使学生认识我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懂得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什么要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既要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又必须分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人民民主专政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促进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难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通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的讲述,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历史背景、科学涵义、主要方针政策和重要意义,积极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我国党和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所作的努力及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转变过程;把握“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等,进而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出贡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二、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奥门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一、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正朝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相互激荡的方向发展;掌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方针和宗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没有广大群众的充分发动、参与和创造性的实践,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可能取得成功;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把自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新世界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难点: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懂得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难点: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教学方式: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赴社会实践基地参观考察、主题演讲、学生主讲、辩论、写小论文或心得体会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约为总课时的1/4至1/3;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适当播放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录像。

四、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根据教育部要求,选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配套教材,以及优秀的参考教材。

主教材:

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首席专家:吴树青、陈占安、田克勤、肖贵清、秦宣 配套教材: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参考书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辅学读本 柳礼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 魏晓文 杨慧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辅助教材: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丁俊萍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指南》,主编:谭劲松,副主编:许新

三、张国宏 ,2009年5月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计划

本课程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开课时间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

二、教学对象

财务会计专业3班、4班,文秘教育专业1班、2班

三、使用教材

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四、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计划一周多4课时) 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

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教学难点和重点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预期目标;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理论成果的联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内容和意义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难点和重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和重点

1、近代中国国情与两大历史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4、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及其意义;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经验与失误;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认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和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过程与成果;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和重点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辨证关系;

6、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对外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一周多5课时) 教学内容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现在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2、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3、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和怎样扩大民主。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计划一周多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与文明,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3、和谐文化的建设;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计划一周多5课时) 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思路 教学难点和重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3、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四、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台政策;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与实践;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共产党人对战后时代主题的判断;

2、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3、和平发展道路与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三、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教学难点和重点

1、现在工人阶级依然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2、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

4、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计划一周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教学难点和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2、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途径 最后一周第18周复习

五、教学方式方法

具体做法是把“听、看、读、思、议、写” 等六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看影像资料;读:即读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思: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即组织课堂讨论;写:即撰写心得体会。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 “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3、教学录像

4、讨论、辩论

第14篇:毛中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

1、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

政治上——混乱状态

经济上——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国际背景

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明显加大。

举例:1949年,我国与美国人均GDP之比为1:19,到了1978年扩大为1:43

我们党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曲折中深刻认识到,要拜托我们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要加快改变中国的面貌和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必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必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通过开放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上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二)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什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和性质 (1)改革开放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②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什么是革命呢?一般意义上讲的革命是指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指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空前尖锐的程度时,代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第二、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

三、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第15篇:毛中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题目

1、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从经济、文化等某具体方面)——以家乡为例

2、新农合实施情况的社会调查——以家乡为例

3、合肥学院近两年毕业生跟踪调查

4、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5、目前农民收入或消费状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6、安徽某地农村基层党建情况调查——以家乡为例

7、××地区农村养老模式调查研究

8、合肥某国企经营发展状况的调查

9、安徽某地农村乡镇企业状况调查

10、合肥某高新企业情况调查

11、安徽某地旅游业(或红色旅游、特色旅游等)发展情况调查

12、安徽某地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使用状况调查

13、安徽某市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调查

14、安徽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发源地调查

15、农村食品卫生安全情况调研分析——××村食品卫生调研

16、巢湖水污染状况及原因调查

17、合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调查

18、网络文化对合肥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调查研究

19、××村(乡、镇)农民外出打工决策分析 20、××地区文化名人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21、合肥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状况调查——以某企业为例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3、合肥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状况的调查

24、××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调查研究

25、大学生微博问政的关注焦点与话语体征调查研究

26、文化强国离我们有多远?——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及文化生产研究

27、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社会实践地区的区情

28、社会实践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29、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30、农业产业化对现代化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31、××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调查研究

32、××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调查研究

33、农村适龄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地区为例

34、关于“大学生眼中的两会”的调查与分析

35、××地区农民工闲暇时间支配状况调查

36、××地区市民(村民、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思考

37、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38、××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调研

39、加强和健全我省的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40、(农村/城市)子女教育支出与学校收费问题调查

二〇一五年四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第16篇:毛中特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17篇:毛特重点

毛 邓 江 胡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额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哪几个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简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一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5、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由无产阶级领导?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

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的步骤。

1964年周恩来提出 “两步走”:1.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87年邓小平提出 “三步走”: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11、判断改革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自

己的特征。

2.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5、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二、论述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原因: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面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色和纳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

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夜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一,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立足中国和世界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解放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的10年间,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解放思想推进了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的新把握,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这一道路的开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哪些重要启示?

必要性:这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內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重大意义:1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2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3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具有重要意义。

启示(要点):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试述中国革命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第

一、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基本策略原则。

二、特殊国情和阶级构成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阶级构成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的统一战线。第

三、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和长期性,这就要求无产阶级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可能性: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4、如何评价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偏差?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

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察觉,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5、我国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阐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职工下岗和大学生就业问题?

性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认识和解决: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7、阐述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规定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实现共富,不搞两极分化。2.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点决定了我国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8、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阐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要点:①一方面收入差距的存在刺激了人的积极性,说明我们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防止两极分化。②产生收入差距的必然性:⑴按劳分配⑵按要素分配⑶市场经济⑷社会差别 ⑸分配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⑹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 ③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手段和目标、途径和目的的关系。④规范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9、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执政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做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2)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0、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内部传阅

第18篇:毛特参考书目

阅读书目

1、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2、费孝通:《乡土中国》

3、刘瑜:《民主的细节》

4、李泽厚:《美的历程》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6、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

7、传记:《毛泽东传》、《晚年蒋介石》、《周恩来传》、《宋氏三姐妹》、《四大家族》、《苏共兴衰透视》、《陈独秀的最后十年》……

8、史:《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世界通史》、《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上下五千年》、《

9、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希腊神话》

……

第19篇:毛中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参考选题

1、自制问卷调查表以班级同学为对象,进行社会调查,对照各自家庭近五年来,家庭年收入、家庭的恩格尔指数、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家电的数量等,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利用网络,调查一个企业近十年在所有制情况、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产品的市场销路、职工的收入等情况,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3、利用网络,解有关家乡近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就某专题:比如教育、工农业产值变化或交通状况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巨变,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观看小沈阳相关作品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5、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6、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7、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8、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9、农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情况调查与分析

10、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11、某地城镇居民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3、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4、假日经济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15、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6、和谐校园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17、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18、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的调查与分析。

19、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0、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22、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3、关于XXX市(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4、关于XXX市(县、乡)农民工问题调查与分析

25、关于XXX市(县、乡)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6、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火葬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27、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消费结构调查报告

28、ⅩⅩⅩ市(地区、县)农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29、城乡居民防火意识调查与思考

30、关于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31、大学生消费状况与农村家庭承受力调查与分析

32、XXX大学生校外租房问题的调查

33、XXX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34、关于XXX高校贫困生现状与需求调查

35、关于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6、XXX高校学生社团(学生团体)状况调查与分析

37、XXX大学生勤工助学调查与分析

38、关于家长和学生对教育高消费看法的调查与分析

39、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0、大学生理财能力调查与分析

41、大学生入党动机与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43、调查你所在的村或社区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注:可根据专业、兴趣、支持条件等实际,缩小范围,确定相应实践主题。以小见大。

法政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

第20篇:学习毛中特的心得体会

学习毛中特的心得体会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几乎每家每户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总会看到一幅长得一摸一样的墙画——毛泽东画像,那时候搞不懂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受崇拜,后来明白了。他不仅是一个满腹谋略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才气纵横的思想家。

曾经多次读过一本外公留下来的《毛泽东传》,书本有点泛黄,散发着陈年的味道,里边有不少外公写的笔记,令我惊异的是,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竟然可以挖掘出如此多的东西,他的创见及战略远非常人所能及的,怪不得当时都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看成必修课,掀起了一股思想热潮。几十年后的我们,远离了革命战争年代,仍然在学习着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可见它的价值非同一般。

今日和同学们讨论学习过后,更是体会尤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继承先辈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用有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承担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学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之成为更自觉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里,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令我感慨颇多的是我们的课堂也不是一味的是枯燥乏味的讲述大道理,而是结合实际更多的将生活中的事情与书本中的知识相结合,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我们都可以参与进去,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冷静的聆听与思考书本中的内容,对我影响很深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同学们更多的讨论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其实在当代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们讨论这个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指引,不要把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做是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拥有高尚的灵魂,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每个公民都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与行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乏奉献精神。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了,协作意识降低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 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党把振兴民族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在搞好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毛特课程心得体会范文
《毛特课程心得体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