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5: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

11、3---20

11、7)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检测学生朗读水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初,组织教师检测学生朗读水平,发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如下:

1、部分学生养成拖腔拖调的习惯即“唱读”没有纠正,相当严重。

2、多数学生朗读声音细小,捏着腔读,声音没有放出来,有的同学朗读时听起来像“蚊子哼一样”。

3、一部分学生朗读的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快慢。

4、少数学生仍有多字、漏字、读错字现象。

5、还有部分学生朗读时不连贯,一字一顿,读破了句子。

(二)、反思教师的朗读教学,找出问题的根源。

1、没有保证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课堂上的朗读只是蜻蜓点水。

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先重视生字教学,再注重字词理解,接着就是通讲课文,如何分段,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朗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字词、主要内容,其余内容完全交给学生早读课去背诵。

2、教师的朗读水平尚需提高。

教师的朗读水平需要提高,否则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如何交出出色的学生呢?

3、朗读具有盲目性,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教学,但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前缺乏方法指导,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不能丝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朗读教学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没有提高。

一节语文课下来,只有那么几位学生不断的举手回答问题、大胆的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都是人云亦云,没有丝毫朗读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又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5、教师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

教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学生见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又例如《雷雨》一文中,老师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重读。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三)、针对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对策,总结方法如下。

1、分层次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从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起,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开始时先一句一句地读,再连起来一段一段地读,最后通读全文,读不好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先小声读,再大声读。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读书姿势正确,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不加字,不减字,不唱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为成功的朗读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创设语文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情感需要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实物情境、立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艺术情境或其它形式的情境,并力求使所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有大量的多媒体资源,有课文的插图,课文朗读录音,与教材配套的音乐、动画等等。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就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上课开始,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聆听了课文,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所以用音乐导入新课,学生一开始就兴趣盎然。接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既疏通了生字新词障碍,又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朗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出示了课文的插图,配上音乐,再加上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为学生的朗读做好情感的铺垫。最后让学生欣赏了动画FLASY《找春天》的配乐朗读,让学生的朗读热情达到了高潮。 (2)、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我们在听完学生的朗读以后,先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这次比上次读的流利、读的有感情”、“比以前有进步”、“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等等,再婉转地提一些建议,相信学生们会喜欢上朗读,培养出朗读兴趣。

3、朗读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齐读。齐读应在文章的关键处,体现文章的中心或文章最精彩的段落,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

分角色表演朗读。表演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真切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课本上有许多的课文,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儿童的心理也喜欢分角色朗读,他们天生喜欢表演,喜欢融入到角色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分角色朗读。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既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又提高了朗读水平。

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评读。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教学中可以从三方面去评读:学生在朗读后自己评价,或同学相互评价,或教师评价。通过评读,让学生认识自己朗读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比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朗读潜能。学生的好胜心强,为了战胜对方,学生会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朗读水平,尽量让自己的朗读完美无缺,因此,最容易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4、范读引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艺术朗读能生动、具体地表达课文活生生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鲜明的形象,从而使听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受到感染。正因为艺术性的朗读有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范读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爱听爱读。 (1)、教师范读。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范读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当然,课文的范读必须要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才行。“打铁还要榔头硬”,说到底,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才是提高朗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地指导、点拨;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2)、学生范读。

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中挑选一些发音清楚、响亮、普通话比较流利的学生,重点加以培养。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让学生示范朗读,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有的学生好胜心强,争着范读,使班中的朗读气氛越来越浓。

六、几点思考

1、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怀疑学生能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2、我们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做出更大的努力。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课题调查报告

课题: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1

朗读课题工作报告

提高农村学校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

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点滴体会

《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