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城镇化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29 08:37:02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

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推荐第2篇: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临泉县城镇化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发展规划处

临泉县是农产品主产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人口众多,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皖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剖析临泉县城镇化发展,对于推进皖北新型城镇化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临泉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阜阳市,周边分别与豫皖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财政收入7.8亿元,户籍总人口225万,辖31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从人口规模看,城镇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1个,2--3万的2个。1--2万4个,0.5-1万14个,0.5万以下10个;从发展类型看,城关镇和鲖城镇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杨桥镇是传统商贸型乡镇,瓦店镇有较为专业的山羊贸易市场,其他28个乡镇多为农业型乡镇。

(一)临泉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城镇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约为20%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为40.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49.8:20.7:29.5,农业占了半壁江山。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人均占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较少,多数镇供水能力不足,污水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能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2.县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镇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向。十一五”以来,县城和产业基础较好的镇吸纳人口较快,人口数量按年均5.4%的速度增长,主要来源是本县的农业人口。县城人口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9.25%提高到2012年的13%。

3.人口外流仍持续小幅上涨。临泉县的外出务工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劳务输出密集地,近年来前往长三角务工人员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约为60万人,2011年约为65万人,2012年员为68.6万人,逐年上涨。

4.土地规模化经营初现成效。从2011年开始,临泉土地流转开始大幅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50.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8%,土地规模经营户1777户。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一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农民租给规模经营户的价格在800至1200元,农民将土地出租后多选择外出务工,收入普遍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二是使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和专业化种植成为可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三是解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的人员约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镇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不足。一是规划综合考虑不足。正在修编的城乡建设规划中,编制单位太过注重城市规模,对支撑人口集聚的产业发展,以及水资源等问题考虑较少。二是规划标准偏低。新修编的规划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除去河流等约61平方公里,约要建成60万人的大城市,需要对地下管沟有所考虑,然而因资金问题,新规划仍按地下管网设计。三是规划的约束性较差。在城南新区,规划中的医院,因投资商的要求,改建成了体育场馆。

2.产业支撑能力差。一是总量小,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仅8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也只有19.8亿元,全县企业呈现小、散的状态。二是产业层次低,临泉县的产业主要为化工、酿造、机械电子、皮革加工等,其中,化工和酿造属于传统产业,机械电子多为组配产业,皮革加工主要是蓝皮的加工,处于产业的低端。三是尚无带动型的龙头企业。近年来,临泉县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为代工企业。

3.水资源匮乏。临泉县多年地表水资源量为3.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中深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0.6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可用水3.86亿立方米。2010年,全县年用水量2.37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0.4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1.73亿立方米,工业、建筑业用水0.17亿立方米。预计2015年全县用水量达到4亿立方米,将超出多年平均可用水量0.14亿立方米。特别是,临泉县居民用水为深层地下水,目前县城取水深度已达到600米,已近极限。其他乡镇也多在200到300米,潜力有限,且深层地下水恢复和补给十分困难。

4.土地占补矛盾较为突出。临泉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从全县看土地整治潜力较大。但是,受土地指标和先补后占政策的制约,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之间矛盾日趋紧张。比如,转移安置过程中,必须先将安置点的建设用地补上,这个前提是地方政府要有一块等大的空余建设用地,没有这个前提,各项工作就很难推进。

5、资金短缺问题严重。临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发展不足,县级财力薄弱,2012地方财政收入可支配财力为4.48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13.7%,其余86.3%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全县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达8.4亿元。除了保工资、保运转之外,临泉很难再挤出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同时市场化融资能力较差,临泉县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成立以来,才成功融资2次,贷款1.38亿元。面对不断增长的城镇建设资金需求,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二、几点思考

通过在临泉5个不同类型城镇和开发园区的调研,我们对以临泉为代表的皖北同类型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把加快农业现代化作为推进皖北县域城镇化的基本前提

从世界现代化历程看,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历来注重对农业的扶持,不断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农产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下降到1.2~2.1。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实现三次产业生产率同步提升。目前,我省非农产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高达3.9,省土地流转面积2314.5万亩,其中耕地1537.9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土地流转率在全国居第九位,中部地区第五位。面对多重约束,我省要在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走集约型增长的发展道路;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的规模报酬递增,不断减少农业的就业需求,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食品、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移民就业和移业就民相结合推进皖北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

皖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和粮食主产区,资源富集,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我省内需潜力较大的区域。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可以避免因过度劳务输出造成区域内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导致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皖北人均水资源量约470m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不及全国的1/4。目前,皖北地区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的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因此,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来看,皖北地区不适宜走高密度城镇化和大规模工业化的道路。针对当前皖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过低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有序组织劳务输出,采取移民就业和移业就民相结合办法,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诉求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

(三)加快形成适度集中、多点分布的县域城镇布局形态

目前,皖北地区城镇供水以地下水为主,一些重点城市,如阜阳市、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等存在程度不同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根据水利年报资料,淮北地区23% 个县级以上城镇主要开采中深层和深层承压水,承压水开采量占城区实际开采量的比例平均达到80%以上。广大农村地区(含乡镇居民点),则以潜水为主要供水水源,潜水开采量占农村实际开采量的比重超过98%。《安徽省国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明确提出了“控制皖北缺水地区城市采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漏斗引起城市地面沉降。”受水资源的瓶颈约束,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的规模受到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基础上,加快县域重点镇的发展。通过培育一批布局较为均衡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城镇,形成下一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极核,带动一批小城镇的发展,使数量庞大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区域内形成较为均衡的城镇人口分布。

(四)科学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2010年,皖北地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量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产业结构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协调性明显。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皖北地区缺水和环境脆弱状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必须改变粗放式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迅速壮大机械制造、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规模,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严格环境准入,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人口向皖江地区转移。

基于皖北和皖江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建立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人口流动机制,促进皖北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向皖江地区转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移民,鼓励皖北和皖江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引导皖北农村学生到皖江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并在当地就业。加大皖北农村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到皖江就读职业院校资助政策力度,所有中职生可享受3年免学费、2年助学金政策,提高高职生助学金比例,并优先推荐在当地就业。选择部分县市探索开展皖北皖江之间人地挂钩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积极拓宽南北区域合作领域,加强皖北与皖江地区市县政府在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人口从皖北向皖江有序迁移。

(二)允许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用于老城区和重点镇的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临泉等我省部分县级工业园区和乡镇产业园面积相对较小,且大部分紧邻县城老城区和镇区。应该充分利用老城区和集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这类工业园区城镇生活服务功能,加快实现产城一体。当前,我省正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对于面积较大、距离城区较远的县级开发区,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应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其城镇服务功能。对于面积相对较小且紧邻城区的县级开发区和乡镇产业园,要允许试点资金用于老城区和重点镇的城镇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园区共享老城区和集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城区与开发区,集镇与产业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先占后补的周转用地办法。现阶段,由于县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以临泉为代表的皖北各县主要依靠土地整治、土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获取建设用地。在土地整治和置换过程中,由于普遍缺乏多余的周转建设用地,难以实现先补后占。为了加快破解县域城镇化的土地瓶颈,在严格占补平衡的原则下,可探索实行先占后补的周转用地办法。对建新拆旧需要新占农用地或耕地的,可先行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待村民搬入新居后,将旧址复垦,

利用复垦的耕地补充村庄建设先期新占的耕地。使用周转用地的村庄,可按照周转用地面积的

1.2倍补充归还耕地,以确保耕地不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四)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以临泉为代表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必须大力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金融、税收、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大力发展土地托管、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支持探索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制度。

(五)把引江济淮作为推动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皖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皖北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实行适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同时,必须尽快实施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巢)、淮水北调工程程,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引淮济阜、引淮济亳、引芡济蚌等区域性调水工程,实现皖北地区全覆盖。另一方面,引江济淮调水工程应以满足城镇生活用水为主,兼顾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推荐第3篇:宁波市城镇化调研报告

关于宁波市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 前言:

习主席曾经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讲过:“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二. 调查内容:

真是没有想到会议报告中会出现如此人性化、优美的名字,这样的城镇化之路,才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速度飞快,然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却是高度污染。“一切以经济为先”的思想也导致了环境的日益破坏。

我们宜居的家园绝对不能建立在一块被污染的大地上。而我的家乡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中最具宁波代表性的宁波港被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 还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学工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之一。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20]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如今雾霾、水污染等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城镇化的路上,可以迈开了步子使劲走但绝不能把环境踩踏在脚底,绝不能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

三.调查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发展又拉动了经济的扩展,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发展动力不足等,宁波城市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真正做好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2.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上面说到的城镇化建设,都与环保型发展息息相关。既然以人为本,宁波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除此之外,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

宁波有这么一项计划:到2015年,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16年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90%,完成600公里的生态河道建设,全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从此可见宁波的城镇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宁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就地消纳,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016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到2016年,森林村庄达到1000个以上,森林城镇达到50个。提高对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力度。

综上充分可见宁波贯彻落实了中央的要求。

四.宁波各地区城镇化特点:

(1)海曙区,充分发挥商贸基础雄厚、服务产业发达、历史文化厚重的优势,以鄞奉路总部经济区、月湖文化创意街区、南站枢纽综合服务区建设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智慧产业,优先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业,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市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

(2)江东区,以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核心滨水区、东外滩文化创意走廊等城市功能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贸易展览、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文化创意、专业市场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成一批城市综合体,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基本消灭“城中村”,努力建设成为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核心城区和宁波的中央商务区。

(3)江北区,坚持城市化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两江”北岸综合开发,推进甬江新城、姚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品质生活提升区”,建成宁波中心城区的北门户和重点城市拓展区。

(4)鄞州区,按照高端高新的发展导向,依托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明州工业园等平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淘汰铸造、电镀等高碳高耗产业,发展壮大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建设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块和城市综合体,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全面融入宁波都市区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综合实力强劲、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品质城区。

(5)北仑市,是宁波港口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重点发展石化、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大力发展铁矿石、船舶交易、石化产品、煤炭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整合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最终把北仑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6)镇海区,是宁波港口经济特别是石化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做大做强临港工业,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建设成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推进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建设成为我国海铁联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镇海片与三江片的生态隔离带。加快推进镇海新城建设,基本建成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和南部休闲大本营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余姚市,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步伐,推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发展纺织、家电、塑料及模具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与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高水平推进建设余姚中国塑料城,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塑料交易平台。提升余姚科技园区等的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余姚发展成为浙江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宁波重要的文化生态宜居城市。

(7)慈溪市,全面实施“效益和谐新慈溪”总战略,坚持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杭州湾新区、观海卫卫星城和慈东工业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商务办公、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家电、轴承、化纤、汽配等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完善“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结构,建设成为杭州湾南翼现代化海湾城市、长三角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8)奉化市,发挥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高端人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构筑纺织服装、汽车摩托车配件、气动元件、厨卫家居、船舶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起以水蜜桃、花卉苗木、竹笋等为核心的精品效益农业体系,全面融入宁波中心城,努力建设成为宁波现代都市产业拓展区、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

(9)宁海县,要以绿色发展为特色,提升新型生态化、加速新型工业化、突破新型城市化,改造提升模具、文具、灯具、五金机械、汽车配件、电子电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三大中心”,加快建设六大城市功能区,推进三门湾区域、宁海湾区域、大温泉区域的开发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生态型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10)象山县,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象山港大桥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桥海兴县”总战略,以海洋产业开发为特色,提升发展修造船、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重大转型,打造成为现代化滨海休闲城市、宁波的滨海新区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

再说一下宁波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率由1980年的18.2%提高到2009年的63.7%,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这既是宁波城市化实践的一个阶梯式推进过程,也是对城市化认识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1.小城镇发展阶段(1980—1990)。(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先发优势,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城镇集聚的过程。(2)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8.2%提升到1990年的31.1%,年均提高一个多百分点。(3)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模式,造成了“村村像城市、镇镇像农村”、“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城乡景观,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镇的离散发展。

2.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5年)。(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1998年浙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不失时机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战略决策。宁波市“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包括城市化在内的“四大战略”。这一期间,宁波成功进行了乡镇企业的转制和撤区并乡扩镇,完成了鄞州撤县建区。(2)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了57.2%,年均提高约1.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也提高到120多平方公里。(3)城市化特色是典型的“要地不要人”、“兴城不兴业”“重量不重质”,土地利用一定程度上呈粗放的发展形态。

3.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1)发展动力主要得益于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发展。2006年,宁波召开了全市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环境友好、协调和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构筑宁波都市区”。(2)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7.2%提高到2009年的63.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20平方公里提高到242平方公里。(3)这一时期城市化的特色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化发展,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性转变,城市化内涵和质量大大提高。

宁波正在逐步转变城镇化的方式,着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推进城镇化的难题,扎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工作。

五.案例:

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新市民翁意芬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市民化了:

翁意芬:以前住农村的时候想什么时候到宁波去,现在集市港就是宁波了,什么东西都有。身份是农民,享受的是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城镇化的进程,无可避免让一些近郊农村变成了城市。进城后的新市民该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在从一个“镇”向“城”蜕变的宁波市鄞州区集市港镇,面对土地日益升值的诱惑,预留大片土地建设美丽乡村、休闲都市田园,新市民依然嗅得到乡土味。

乡愁在哪里?乡愁就在家门口。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目标,还需城市管理者抵挡得住房地产化的诱惑,回归人的城镇化。宁波市发改委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强:

要更加强调从城乡一盘棋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城镇化。若干年后,我们能够淡化城与乡的概念,那说明我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

推荐第4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湖南省汨罗县白水镇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胡尊国

一、相关理论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 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0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 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 (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 (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4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 (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08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推荐第5篇: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模板

关于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有哪些?下面是刀豆文库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参考阅读!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

一、当前规划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1、规划编制脱离发展实际

规划编制不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趋势、历史文化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基础和约束条件,在发展目标制定、参照标准选取、产业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脱离当地发展实际。

特别是一些规划对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一味求大,而不考虑当地人口基数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导致规划人口规模无法实现,造成按规划配置的基础设施等极大浪费。

例如西部某省会城市提出规划建设3个新区(规划人口总计70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和5个新城(规划人口总计280万,规划用地总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区新城总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2011年该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

2、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

一些规划单位在规划编制中,投地方政府领导所好,以概念为噱头,试图通过吸引眼球的各种视觉效应来打动地方政府,助长了当前规划过度追求标新立异,贪大求洋,复古仿古的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类似“国际大都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等城市概念达40余种。诸如“东方日内瓦”、“东方迪拜”、“重回明朝”等口号层出不穷,盲目崇洋媚外,简单跟风造古城。

例如,山西某市为恢复古城,政府投入数百亿元,而该市财政收入仅有六七十亿元,城市政府为此负债上百亿元。

3、规划为形象工程提供依据

目前城市发展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形象工程问题,如新城新区、CBD(中央商务区)、生态城、楼堂馆所等,过多追求“高、新、奇”,马路公园广场过多追求“宽、大、洋”,规划为这些形象工程浪费土地、浪费资金提供了合法依据。

例如山东某市规划建成由10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1条中心绿化隔离带、2条小绿化隔离带、2条外侧绿化带组成的超宽大道,最宽处达102米,占地千余亩。又如,某市城区人口90多万,重金聘请国际知名规划大师,耗资近30亿元规划建设占地405亩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

4、规划本身成为形象工程

一些规划过多关注水系景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容易滋生形象工程的内容。一些规划成果存在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问题。本应突出规划展示功能的规划馆也呈现出超标准、超豪华的态势,各地竞相攀比,地级市规划馆耗费上亿、县虫划馆投资几千万已是常态。

这些规划馆大都是政府投资,维护运营费用高,且成本投入和社会收益极不相称。例如,某中部经济欠发达城市投资1.3亿元建成1.88万平米的规划馆。

二、主要原因

1、规划思维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

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与上级规划基本雷同

忽视了地方发展特点、阶段和水平,在指标上比照上级指标来确定地方发展指标,在产业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哄而起,造成产能过剩。

例如,某省“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10%的GDP增长目标,省内13个地市设定的指标除一个地级市与全省目标相同外,其他全部高于全省目标。

又如,国家提出发展新能源产业,某省11个地市有10个提出要把光伏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空间规划多考虑布局不考虑成本

用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配置空间资源,多考虑政府投资的道路、建筑、公共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偏重于工程技术设计,不考虑发展阶段,不考虑投入产出等经济社会效益问题,追求过度超前,导致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一致;侧重于物质空间建设,对人的重视不够。

2、规划编制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规划编制主体的市场行为越来越严重

当前规划编制机构多为有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企事业单位,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规划机构为了效益最大化,不仅盲从地方长官意志,甚至推波助澜。

这与目前实行的以规划面积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收费制度不无关系,规划编制机构和希望“以地生财”、彰显政绩的地方政府在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上达成了默契。

3、规划资质垄断和规划学科封闭

一些规划机构代表了各自主管部门的利益,相互交叉衔接少。有些部门通过规划机构的资质管理,抬高了准入门槛,形成垄断。同时造成规划学科单一,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学科话语圈。容不得外界提出批评和质疑,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把责任推给政府,或者指责别人外行,更遑论公众参与规划了。

4、规划专家评审流于形式

规划成果的审查有很多方面,这里只讲规划评审中的问题。规划理应由地方和专家共同来评定。

现实中,只要是地方没有意见,规划评审也就变成“走程序”,规划方案大多都能通过评审,专家的意见作用没有发挥。规划评审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公共关系平台。

一些评审专家由规划编制机构邀请,自然存在说好话的现象;大多参与评审的专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身也从事规划工作,要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敢也不愿得罪地方;参与评审都有专家费,存在“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问题。

另外,规划评审会的专家构成过于单一,同行之间的评审造成大家一团和气、谁也不愿得罪谁,同时也不利于从综合性的角度审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5、规划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地方政府和规划编制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

目前规划决策权在地方政府,而编制机构只有建议权,容易导致规划编制主体在规划编制中盲从于领导意愿,使规划成为某些领导盲目决策的工具。

多年来对规划本身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对规划领域产生的诸多乱象没有从规划自身找问题,没有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几乎没有规划机构或个人因其所编制的规划造成严重浪费或重大经济后果,而承担过相应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建立科学规划的政策建议

当前正值城镇化的关键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规划的作用,因此规划本身的好坏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化成败的重要因素。

我们认为,推进城镇化的各项改革,调整规划利益机制,纠正规划体制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规划问题的研究和科学引导

树立科学规划理念

要重视调查研究,摸清地方发展情况,规划既要符合地方发展实际又要体现地方特色。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多一点常规发展,少一点跨越式发展。

要扭转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划体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根据地方的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等来制定规划标准,避免搞“一刀切”。

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规划一定要重视弱势群体,保障农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和发展机会;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要给人用,方便人用,而不仅是给人看的。

2、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规划责任跟踪追究机制

对编制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城镇发展实际,规划目标与发展实际严重不符的规划机构或个人要取消从业资质资格,依法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建立规划终身责任机制,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调整利益结构和机制

建立对规划编制主体的利益约束机制。完善对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尝试按照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来确定收费标准,破除盲目按照人口、面积来确定规划收费的既有规则。

3、建立健全多部门、多学科的规划编制体系

打破规划的部门垄断,逐步取消各类规划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规划在部门和机构上的融合。

在县市及以上层面,鼓励地方开展“多规融合”的实践探索。

打破学科封闭,开门编规划,促进多学科融合的规划学科体系建设。

统筹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改变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的规划编制模式。

4、完善规划评审和审批制度

委托专业评审机构组织规划评审会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库进行规划评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经济、社会、环境、文化、规划等领域专家按比例组成,采取回避制,当随机抽取的专家与被评审的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有关时,应进行更换,更换的专家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完善规划审批制度

加强上级政府的制约作用。发挥本级人大的决策监督作用。完善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序,要把公众参与纳入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

5、推广好的规划经验和典型案例

在规划领域大力推广一批好的经验和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各地城镇规划实践经验,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加强宣传推广。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xx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耻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liuxue86.com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四)

我们检索了12个省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文件、规划和新闻报道等,涉及地级以上城市共156个,其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145个,占92.9%。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

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

在我们检索的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大多数城市已经将新城新区建设付诸于行动,并非仅仅存在于规划。

2、新城新区规划面积和人口普遍超越现实。

在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建设的255个新城新区中,公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共有96个,公布的建设用地面积共计610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63.6平方公里。

根据《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抽查的12省平均每个地级市建成区面积为115平方公里,也就是平均每个规划中的新城面积相当于现有城市面积一半多,有的城市还规划了多个新城。

比如贵阳城市规划中,提出建设3个新区,规划建设面积为860平方公里,其中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面积达500平方公里。5个新城的规划建设面积为407平方公里,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总面积达1267平方公里,而2011年贵阳市建成区面积仅162平方公里,考虑到贵安新区部分涉及到安顺,即使贵阳安顺两个市建成区面积合计也仅198平方公里,相当于要增加6个贵阳和安顺。

在145个规划建设新城新区的地级以上城市中,共有121个城市全部或者部分公布了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合计9672万人,平均每个城市新城新区规划人口为80万,而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抽查的12省平均每个地级市城区人口88.4万,规划的新城新区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3、地方政府把新城新区建设作为城镇化的抓手和突破口。

中央城镇化政策的出发点在于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但一到地方,城镇化往往被理解成城镇建设。

比如广东省在2012年提出要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并且从省级层面提出了12个新城新区,在省政府的直接刺激下,地级市的热情被高度调动起来,云浮、惠州、茂名等城市启动了新城新区建设和规划,并将新城新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2013年的重点工作来抓; 韶关市通过对新城战略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整合,进一步拉大新城框架,将规划面积从37平方公里,调整为60平方公里。

辽宁省发文在以沈阳为核心、7个地级市组成的沈阳经济区推动新城新市镇建设,提出了25个新城建设的目标。

河北省将北戴河新区、唐山湾生态城和黄骅新城写入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贵州省提出2013年全省要启动100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实现县级全覆盖。

4、新城新区规划标准高,投资规模大。

在各地有关新城新区的文件规划中,一般都提了较高的建设标准,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现代城等比比皆是,建设配置标准大多竖内和国际领先标准。

比如广州南沙新区提出陆地绿化率不低于60%,各方面的硬件设施都是按照国际最先进水平进行配备。

河北唐山、陕西西安、江西九江等诸多城市也规划建设各类高端生态城。高标准的规划建设也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投资配套,广州市2013年计划在南沙新区安排220亿投资,唐山南湖生态城2010年完成投资180亿,2011年完成投资200亿,陕西安康月亮河生态虫划总投资在147.8亿元,作为县级市的江西省丰城市新城区也规划投资160亿等,新城建设俨然演变成为地方政府拉动投资的手段。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五)

为新城建设不是不可以搞,但是要遵循规律,要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目前的新城模式则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过多过大过滥,在竞争条件下很难实现规划目标。

我国城镇发展和前三十年的区别是,城镇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愈演愈烈。在竞争的格局下,有限的投资主体不可能集中到某个新区,投资的分散很难使新区达到期望规模。全国目前所有开发区和新区都面临这个难题。

2

标准过高,没有那么多可支撑的高素质产业和高素质人口。

中国人才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理高水准和高端的投资也一样面临着短缺,因此也无法吸引这么多以高端作为门面的产业和人口进入。而从各新区规划上看,空间大多是留给富人的,高标准的新城新区规划没有提供适宜中低收入人口和外来农村人口进城居住生活的空间。如此下去,新城新区集聚人口目标必将难以实现。

3

政府财政压力增加,风险逐渐显化。

大部分新虫划都确定了浩大的投资规模,寄希望于未来通过新城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偿还。但是“遍地开花”的新城新区建设,一旦开发主体不到位,地方政府必须面临投资风险问题。目前一些城市出现的债务问题、投资浪费问题和新的债务风险问题已经显现,没有人承担责任。

4

新城新区建设冲淡了中央城镇化战略的初始目标。

各地热衷于新城新区建设,大搞所谓的“城市综合体”,说明地方政府在理解中央城镇化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有可能影响到未来城镇化有关政策的落实,特别是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等问题。社会上对地方的作法反响也十分强烈,担心是又一轮“城镇化投资大跃进”。如果不及时规范和引导,也必定造成社会的不良反响,加剧大拆大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几点建议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如何遵循城市和经济发展规律,规划城镇发展战略,制定相应政策,显然顶层设计明显滞后。

我们建议:

——重新研讨城镇化政策的设计,明确改革的思路,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引导城镇发展重点解决人的问题和城镇发展模式问题。

——要对各地的新城新区建设和规划,组织综合类的专家队伍进行调查,提出意见,统一清理。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切忌行政推动。特别是要防止政府的一把手主观拍脑袋的决策。

——要建立约束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责任追究机制,规范政府决策者的行为。

——中央和各地政府,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精心打造一批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要加强对城镇政府负责人在城镇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对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

——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推广正面典型,介绍好的国内和国际经验,通过各种形式,形成示范效应。

——适时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中央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工作方针,要求地方认真理解,贯彻落实。

推荐第6篇:梧州市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以梧州市为例

梧州,是近、现代“两广商埠”、“水上门户”。梧州,位于广西东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泛珠三角与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点、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其城镇化发展及其健康与否,在全国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因此,出于对故乡的喜爱,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梧州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梧州市坚持实施东向战略,接轨珠三角、融入北部湾,着力打造西江上游经济带的龙头,以“三年一工程”活动为抓手,不断夯实产业、交通和城市基础,按照“一江两岸三组团”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沿江城镇群,依托红岭新区、苍海新区、南岸片区的开发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构架,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城、小城镇建设,有效推进了城镇化发展。

1、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

城乡规划管理任务繁重,政策性、专业性强,需要专门的队伍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梧州市各乡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并充实专门人员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使规划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梧州市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引擎,大力促进规划管理向乡村延伸,高投入、高起点、全方位推进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立开放的工作机制,广泛吸引市内外规划 设计单位共同参与,不断提高规划编制工作水平。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的要求,梧州市自去年起已委托相关设计单位编制控规和各专项规划,力争今年年底达到城区控规全覆盖,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市政工程管线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

3、进一步体现规划宗旨

城乡规划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各乡镇在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围绕提高规划公共服务水平,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努力以规划的实施,改善人居条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各项城市住宅小区、农村建房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规范,对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建设密度、采光、通风、道路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注重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推行规划审批公示、公告制度,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提高城乡居民对规划的知情权、

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梧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还存在的较多卫生死角。

尽管相关部门意识到了,整治环境卫生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真正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明显力度不够,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取到预期的效果,仍存在不少的卫生死角。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市财政对环境卫生整治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足以支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

(2)相关部门对环境卫生的现状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环境卫生的污染程度认识不够准确;

(3)在实施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能取得大家的大力支持。

2、城市职能不够完善,许多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还不够完善,发展品位不够高。

目前城市职能不够完善,许多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还不够完善,与旅游、休闲度假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目前,市政府还没能够充分完善职能,是因为他们没能从城市的更长远发展出发,还没能看到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各种需要;

(2)相关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发展本事经济上,从而未能很好的建设本市的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

(3)由于一直以来梧州市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中心,所以第三产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与旅游、休闲度假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美化城市的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的美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市政府应该重视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成立专门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小组。做好小组内部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2、完善城市职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完善的城市职能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市政府应该看清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完善自身的职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的建设。

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是城镇化的硬件保障,尽管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要建设,但该工作也不容忽视,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重视该细节问题。

4、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应全面开展。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应全面开展,重视总体,而不能只抓局部。

5、加快城市特色塑造,提高城市品位。

注重兼顾城市建设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打造既彰显现代特色又不失厚重底蕴的文化城市。强化规划控制引导。完善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重要支撑专项规划和风貌整治,根据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安排,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亮化规划、市容卫生规划的编制。打造城市特色景观,改变粗放发展方式,增强规划管理深度,加大城市设计力度。

6、加强区域功能划分,并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作用。

一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是在区域功能划分明确,各区域整体协作,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体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划分,并让各区域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所专攻。

推荐第7篇:宽城满族自治县城镇化进程调研报告

宽城满族自治县城镇化进程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3-2

4信息来源:河北省政协门户网站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承德市东南部,与秦皇岛市、唐山市、辽宁省朝阳市交界。地处燕山山脉东段,长城北侧的滦河流域,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17分至40度45分和东经118度10分至119度10分之间,东北偏高,西南偏低,平均海拔在300至500米之间,属东部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6度,年降水量在550—750毫米之间,森林覆盖率为62%,居河北省第四位。1963年建县,1989年成立满族自治县,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辖7镇11乡和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205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24.68万,有满、汉、蒙古等14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15.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4.5%。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3.2%,第二产业增加值117.3亿元,增加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1:37.8:20.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1元;县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连续八年位居承德市第一名,经济综合实力(全省第19)进入全省20强县区行列。

几年来,城市建设工作本着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的思路,紧紧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让整个城区面貌由点到线再到面发生大的变化”的工作目标,以县城道路和宜居工程建设为重点,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拓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塑造了城市形象,切实增强了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0.2亿元,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33项,目前完成89项,完成投资28.2亿元,建设155.61万平方米的商住小区,人均住宅由2005年的21.5平方米增加到33.4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17条、桥梁2 座,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7.8平方米增加到10.5平方米;建设绿地7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由2005年的3.1平方米增加到16.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为建设特色中等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镇化进程情况

(一)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绘就“一城七镇”的城市发展蓝图

为使城市建设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该县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的要求以及完善功能、弘扬特色、美化城市、提升品位的思路,2004年重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12月通过了市政府审批,今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宽城满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进行深化和完善,同时对规划区范围内9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编制,目前已完成规划审批,控规覆盖率达到100%。确定了“一城七镇”城市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七个重点建制镇为集聚点,城乡互动、布局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在中心城市规划上,将县城定位为“区域中心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生态环境之城”,确定了“扩、增、全”、“西移、南扩、北拓、旧改”的发展战略,构建了“一城四区”城市发展框架,规划了“六纵八横、十桥一枢”城市交通网络和“一河一区、一寺五园”城市特色景观;在小城镇规划上,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峪耳崖、板城等重点建制镇为依托,提出了“打造7个综合型、旅游型、文化型、工贸型特色名镇、经济强镇,吸纳人口5万人以上”的战略构想,为促进农村产业与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奠定了基础。

各项专项规划和重点地段修建性规划全面启动,完成了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2010—2012年)、人防规划(2010—2020年)、消防规划(2007—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2008—2020年)、城区地名规划(2008—2018年)、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及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了河西行政新区20公顷、北局子400公顷、陈家曼子、上河西至沟门村缸窑沟路以西84.6公顷等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外贸至五金路12公顷、城中路至城西路16公顷、黄土梁子区域40公顷修建性规划;委托北京青构华筑建筑设计院完成了民族街职教中心至地税局段、北局子迎宾大道两侧民俗风格一条街规划设计,由国内知名的规划师领衔设计,延续满族文脉,逐步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彰显宽城满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委托北京九创观筑模型有限公司,完成了县城规划区总体规划沙盘及城区模型演示动画的制作与安装。

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委托北京核四院编制完成了峪耳崖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规划、汤道河镇、桲罗台镇等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进行编制。目前,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龙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规划已完成规划审批,其余乡镇规划正在编制中;完成了2009—2010年度亮甲台乡杨树沟村、宽城镇上河西村等23个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2011--2012年新民居初步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征求各乡镇意见;县城周边、城镇周边,人口超过1000人以上的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中,目前完成了宽城镇张杖子村,板城镇尖山子、崖门子村,龙须门镇梁前院、骆驼厂村五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健全规划监管机制,不断规范规划审批管理

一是健全了规划审批机构。2010年初,成立了规划审批领导小组,负责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的初步审核,形成初审意见报县规划审批委员会审核,切实提高了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二是明确了规划审批前置条件。严格规范了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的出具,规定了用地性质、建筑退线、绿地指标、容积率、配套公建、开发强度等内容。在审批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的整体效果、四至延伸、高度、基础水平、给排水和供电、供热系统及绿化、通风遮光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认真核准地块总平面图的经济技术指标、审核建筑施工图,使之符合核准总平面图,做到了用科学的数据实施规划管理。三是规范了规划审批程序。制订了《建设局规划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建设项目规划初审程序》、《规划放验线管理制度》和《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一书两证”审批核发制度。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大投入、大规模、大手笔的特点,全县共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3项,总投资67500万元。路桥工程,投资14150万元,实施道路、桥梁建设和改造项目17项,完成山后路改造、瀑河桥路拓宽、延伸、宾馆路延伸、安宁路、宽上公路县城段、民族街加宽改造、民族街延伸改造、县城后街路维修、迎宾路西出口拓宽改造、教育园区北路、滨河街整体维修、大小南沟路改造、平铁公路县城段、小巷胡同改造(包括东山胡同、北街胡同、邮局胡同、西街胡同、下花园小区路、中山胡同)、瀑河大桥加宽改造、城西大桥拓宽改造、滨河街人行道铺设,这些项目实施后,使往日坑坑洼洼的街道变得平整如新,尘土飞扬的小巷得到硬化美化,市民出行条件和县城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县城实现“六纵八横”的城市交通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景观建设工程,投资16255万元,续建和新建景观、绿化项目28项,增加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了平铁公路、宽上公路、迎宾路东出口、安宁路、下花园小区路、民族街道路、瀑河大桥及瀑河桥路等县城主干道绿化、亮化工作;沿河两岸规划了10公里长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完成了A

1、B

1、B2段,建成 3.27 公里、完成县城东、西出入口景观建设工程;充分挖掘满族文化内涵,完成了民族文化广场二期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壁雕;2009年,结合满族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完成了城市总体亮化工程(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世纪大桥、彩虹桥、城西大桥的灯光亮化),督导滨河街临街单位完成了楼体亮化;完成县城内景观花钵、花卉摆设,安装路灯花篮、绿化护栏等设施,使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向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中,瀑河绿色生态景观带A1段被评为样板式街道,民族文化广场被评为省级星级公园。县城集中供热厂建设项目。2008年,对县城内3 家集中供热企业进行整合重组,2009年投资1.35亿元,启动了县城大型集中供热工程,在东城区和西城区建成两处供热厂,一处是上河西原中信公司锅炉房改建成2*100吨大型供热厂;第二处在张杖子沟门交通局工程队院内,建设2*100吨大型供热厂,建成换热站35个,供热承载能力500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网10800 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9900平方米,完成1407户、11.79万平方米既有楼房管网分户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2008年10月4日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总投资11000万元,厂区占地面积80亩,日处理能力2万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3600万元,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3.1千米。2009年11月16日进入试运行阶段,2010年9月底,通过承德市环保局组织的“三同时”和在线监测验收,10月份完成了竣工验收。污水处理厂于5月20日完成了与北京标准水务有限公司签订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工作,使污水处理运行做到了市场化运作。处理后的污水回用工程正在建设中,计划2011年底竣工,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大房地产建设力度,市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该县大力实施旧城区、城中村拆迁改造战略,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房地产开发工程。投资28亿元,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46个,建筑规模155.61万平方米。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活力的激发,特别是鼓励发展高层住宅,促进了城市商贸、楼宇经济发展,天宝酒店、京城名苑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现代气息更加浓厚。出台“城中村”改造扶持政策,带动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用地功能置换。截至目前京城花园、金泽花园、祥泰一期、二期、三期、佳利福苑、丰泽园、天宝花园、天宝花园A、B座、育才苑等38个商住小区交付使用,完成投资11亿元。新增住宅面积78.58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增长11.9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相继出台了《宽城满族自治县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管理办法》和《宽城满族自治县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编制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十一五期间该县已累计实施住房保障1992户,其中实物配租64户,货币补贴1928户,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244.75万元。该县已对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做到了应保尽保。投入资金5749万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519套,按照省政府要求已启动河北省数字住房保障系统,已将各项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户全部录入系统;投入资金5063万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645万平方米、502套;累计改造棚户区1.5万平方米,让广大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危房改造。2010年该县危房改造启动,目标任务为1000户,按照上一年度统计部门人口统计数字已将1000户指标分配给各乡镇,截止目前1000户危房户信息已全部录入到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录入率达到100%,已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100%,竣工入住达到80%。物业管理。十一五期间该县相继成立了物业服务企业8家,使20余个住宅小区纳入物业管理,新增物业服务面积30余万平方米,极大地的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提升了城市形象。

(五)大规模、集中连片拆迁改造,突破难点改造城中村和旧城区

坚持拆治并举、拆建结合,科学确定工作时序,做到旧城区、城中村拆迁和拆违并举,强力实施大规模、集中连片拆迁改造,并逐步向建制镇纵深推进。三年大变样拆迁工作。一是依法拆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按照“一村(片)一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县城东西出口、上河西大庄、县社、黄土梁子、陈家墁子和缸窑沟门等区片拆迁补偿安置方案,规范了拆迁行为,保障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二是阳光拆迁。通过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发布公告等形式,及时向全体被拆迁户公示拆迁政策、补偿安置方案、评估结果、安置楼设计方案等内容,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有情拆迁。通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降低开发成本、由被拆迁户成本价购买回迁安置房等措施,解决了村民“住不进楼”的难题;采取由被拆迁户按成本价购买商业用房,以经营或租赁等方式获取收益等措施,解决了村民“养不起楼”的难题,从而激发了村民“拆房进楼”的积极性,加快了拆迁进程。本着对被拆迁户负责的原则,投资400万元建设了临时安置过渡房400间,可安置被拆迁户180余户,同时及时为拆迁户兑现过渡安置费用,多方协助拆迁户解决临时过渡难题。成功拆除了34.3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市里下达的2008及2010年度32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公路沿线等重点项目拆迁。涉及拆迁566户,拆除房屋面积9.07万平方米,完成了会展中心民族广场东侧、龙泽苑、盛丰钢铁公司四期及技改项目、平铁公路6.4公里延长线、兆丰钢铁公司扩建、民族街延伸工程、垃圾填埋场、承秦高速公路宽城段房屋及附属物、金山路拓宽工程、平青乐公路大修改造、杨三线公路拆迁工程。

二、城市建设突出问题

一是镇村规划建设管理薄弱,专项规划之间衔接力度不够。

二是旧城改造尚未真正破题,规划区内的城中村中,还有下河西、北河沿等尚未改造。

三是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然很高。

四是一些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程序繁琐,影响项目尽快推进。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建议

(一)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的原则。从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都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突出城市“四面环山,一条玉带穿中间”的自然条件,把河道、山体保护好、整治好,使城市融入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碧水蓝天、山清水秀的生态氛围中。

二是设施先行、跨越发展的原则。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道路、交通、能源、绿化、供气、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放,有计划、有步骤、大手笔、适度超前地组织规划和建设,迅速提升城市综合载体功能。

三是科学节约、和谐发展的原则。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按照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推广,避免“雷同建设”、“重复建设”,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和最优配置。

四是力求精品、体现内涵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地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使城市个性鲜明、文脉清晰、底蕴深厚、最适宜人居创业。更多地注入文化元素,在提高城市文化含量上下功夫,不仅要件件是精品,更要处处有文化,营造集自然景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城市形象。

(二)推进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1、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投资2595万元,启动5类各项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加快编制城市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和专业规划,从微观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重点编制宽城县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围绕城市景观风貌、绿地系统、道路交通及供电、供热、抗震、防洪、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安全管理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规划。积极组织县域范围内9个乡镇(大石柱子乡、铧尖乡、大字沟乡、塌山乡、大地乡、孟子岭乡、东川乡、独石沟乡)的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县城重点地段【即上河西旱河以东至钢厂67公顷、宽和新区400公顷、黄土梁子40公顷、外贸至五金路12公顷、城中路至城西路16公顷、下河西(包括前后杨树湾村85公顷)、世纪桥至彩虹桥(东至新兴街,西至瀑河11.37公顷)、山后梁顶至文卫路(东至山脚,西至民族街53.88公顷)、文卫路至南沟路(东至山脚,西至民族街61.27公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推进村庄建设,完成县政府确定的省市级新民居示范村、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确定的25个中心村和57个基层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依法加强规划管理,确保各项规划的全面正确实施。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知名规划师、建筑师参与我县的规划设计,确保规划设计出精品;建立健全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通过规划方案面向市民公示等措施,虚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在规划的参与中感受主人翁的地位,在对规划的认同中增强归属感,在对规划的了解中监督规划的实施。规划设计方案一旦确定,要形象地展示出来,供市民参观,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管百年。对各类违反城市规划的建设行为,依法坚决查处,维护公众利益。

2、高标准建设,打造城市鲜明特色。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围绕“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造价”的目标,全面提高工程的科技、文化、艺术含量,使每一项工程既富有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品位,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计划投资53亿元,实施道路、桥梁、景观、房产开发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00项。

围绕“六纵八横,内外成环”的交通网络,完善城市道路。投资21亿元,重点实施绕城公路、南环路、建设路、缸窑沟路、教育园区东路、学苑街、教育园区北路及延伸、栗康园路及延伸、东冰窖旧路及延伸、岔沟路、杨树湾路、二小路、盛丰路、大马沟路、上大路、世通路桥、泰丰路桥、山后北路、大前坡峪路、五金路、文卫路及延伸、小东环、城中路、兆丰瑞景花园路、盛丰大桥等24项路桥建设工程;拓宽改造金山街(二期)、新兴街、育才路、城东大桥、教育园区南路延伸、滨河街、民族街路面翻新、安宁路延伸、小巷胡同;坚持“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发展理念,做足山水文章。投资4.8亿元,续建泽园、建成西山山体公园、东山山体公园、宽和新区公园、文笔峰山体公园、前杨树湾水上公园、小型休闲广场(在外贸至五金路、城中路至城西路建两处小型休闲广场)、现代广场、前杨树湾广场、宽城之门雕塑;按照县城规划新建或改建停车场、农贸市场;加快瀑河两岸及标志性建筑等夜景照明亮化、县城主次干道的绿化工程;完成瀑河生态景观带A0、A

3、B0、B

3、B4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6.3亿元,完善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电影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议事中心、居民纠纷调解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19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规划天燃气储备站一座,铺设管道30千米;同时实行分户热计量改造、完成新建楼房热计量表的安装、设计工作,完善管网的续建工程,在实现房屋建筑节能的标准要求下按计量收费。本着“科技化、园林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原则,打造住宅小区建设亮点。投资27亿元,加快旧城区及县城村庄整体改造步伐,拆迁下河西大庄、下河西前杨树湾、后杨树湾、老人大胡同到宽城土产门市部区片、北河沿区片、外贸至五金路、五金路至城中路区片、城中路至城西路区片、彩虹桥至西安胡同区片、邮局胡同至福满家园区片、东冰窖汽配城区片40.44万平方米。确保改出一片新居、一片景观、一片产业。不论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同步配套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52.36亿元,启动钓鱼台商住小区、滨河园、龙腾苑、京城名苑、天宝下花园、鑫都三期、中街新村、鑫佳园住宅小区、兆丰润景小区、兆丰生活小区二期、瑞丰家园二期、兆丰润景小区二期、天宝花园三期工程、鸿泰家园、鸿翔花园、兆丰酒店等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商住用房240余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根据上级下达的任务配建,逐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建制镇为重点,按照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重点建制镇,大力发展城镇产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配置区域生产要素,做好现有产业和谋划产业文章,按规划合理布局,壮大镇域特色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狠抓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建制镇城区供电、供水、供热、排水、防洪系统和路桥建设、住宅开发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配套等重点项目,完善小城镇功能,改变小城镇面貌。充分发挥建制镇对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千方百计吸引农民进入小城镇,扩大人口和用地规模,实现农村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3、严格审批环节,抓好建设行业管理

在今后的建设项目审批中,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建设项目申报时,规划部门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和规委会审批的方案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式、色彩等严格审查,按程序逐步报批。凡前项手续不完备或未足额缴清各项城建规费的,一律不予核发规划许可证。加大规划监察力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规划执法人员在施工放线至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监督,切实杜绝擅自改变项目方案、违规调整容积率,改变土地用途、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现象的发生,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严格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认真审查工程项目规划、质量监督等手续的办理情况,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决不允许发放施工许可证,不符合备案要求的坚决不予备案。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及责任主体严格按规定收取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否则,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的检查力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程项目一律责令停工,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工程项目予以停工整改和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企业将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必要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对不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一律清除出现场,坚决不留安全隐患死角。完善防止新欠的长效机制。在今后的建设项目管理中,凡建设资金不落实,不能足额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的项目一律不批准建设,凡拖欠工程款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新项目,凡不进行登记备案的施工单位一律清除出建筑市场。逐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物业项目的前期管理入手,严格要求开发建设单位配置物业管理用房,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工程结束后达不到标准的不予验收,房地产业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和房屋所有权属登记。同时加强维修资金的收缴和使用管理,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的不良行为

推荐第8篇: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引导文:正确的城镇化道路应该是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XX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供参考!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二、工作目标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1个标 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

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三、工作原则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四、重点任务

XX年,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

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 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规划。结合示范小城镇自身发展实际,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和“六型”小城镇的特点,提升优化总体规划,3月底前组织对总体规划(含“四小”专章)进行审查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个百分点,比全国高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

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拉框架。路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推荐第9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育。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会,统一了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讲清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工作组深入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调查走访,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势在必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三是确定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全村4个自然屯都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对比方法。一是算账对比法。为农民明明白白的算了一笔账,把农民自己种地为收入主要手段的和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对比。二是种植技术对比法。把农民自己种的地与附近农场管理的地从地的质量和产量及改良程度进行对比。是农民认识到现在自己经营土地已经不能够成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一是北乐村基本情况。北乐村有四个自然屯,设六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户数673户,人口2600人,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人员980人,在家种地利用农闲期间短期打工人员356人。离土离乡外出打工250户。拥有耕地22148亩。其中,土地自主流转面积7400亩。北乐村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大量的工作,已经有户农民工作被做通,可以流转的土地大约可达到6400亩。有名农民有打工意愿。有35户农户同意搬迁进城。一是把市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实质传达到了村屯,宣传到了农户家中,使受灾后茫然无措的农民看到希望,有了新的寄托。

(二)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受灾群众捐款3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流转还处于开始阶段,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通过调查走访当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份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户存在老守田园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一旦有人流转,他们就存在涨价的想法或有的业主租赁土地经改良后,部分农民就有收回土地、出现违约毁约的想法。这种观念势必阻碍经营业主的信心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部分农户大型农机具和小四轮车流向问题。

(三)部分农户存在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特别是岁数稍大人员就业难和各种待遇落实问题。进城后城市或城镇住房房价高及各种开销比居住农村大承受不了问题。

(四)受灾后的农民欠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农民请求市政府与农村信用社沟通一下,能否让他们还上利息后将贷款转接下年。

四、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要切实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强化规范,建立机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导。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向农场流转、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加强服务。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土地流转应抓好时机,当前应尽快抓落实,与流转对象对接。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规模。首先,要解决土地难以成片,形不成规模的问题。村委会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把暂时不愿意流转又处于流转土地夹馅地段的农户土地与进行合理交换,保证土地规模流转。第二,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镇政府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三是通过农场、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场、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困难的问题。四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引进,集中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村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将农户需要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转包给业主经营。解决农民直接面对业主的纠纷、打消农户的顾虑。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得到土地租金的收入,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农民的实际收入将大大提高。这些措施的实现就需要政府在引进经营业户和农场对接上狠下功夫。另外,在土地流转以后,还可以反雇农民在其租赁的土地上干活,业主付给工资。业主雇佣当地农民干活,其年龄、性别不限。

(六)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的问题。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要切实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建议统一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推荐第10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

1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

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2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

3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

4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

5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

6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

7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

8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

9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2016信访工作调研报告)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xx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10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11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三)

从20**年9月份开始,笔者利用工作闲暇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也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

12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五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农村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城镇、农村规模、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以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互动发展,相得益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依托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就地城镇化、集中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改造提升现有小城镇)等多种方式,顺潮流,应天时、用地利,建设舒心、自然、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在于产业,以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农家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推动农业发展;五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实现农业得发展,农村有活力,农民得实惠的目的,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

13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笔者指出,之所以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因为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笔者指出,城镇化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目共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偏差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到中央精神上,把它建设成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拥护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型城镇化应该赋予三

14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农以新的内涵,即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身份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要遵循客观规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要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保证粮农增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from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来自学优网http://www.daodoc.com/,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五要注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础经济制度和基本政策,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保证。实践告诉我们,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组织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党组织就能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绝大多数村干群关系融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更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县政协今年重

16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点调研课题的要求,县政协文史与宗教委员会展开专题调研,赴嘉兴南湖、上海嘉定进行实地考察,走访我县有关部门、乡镇、村,召开相关座谈会,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经济不断增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的临杭产业带新格局,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成为我县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大,20xx年,完成生产总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总收入28.4亿元,增长10.2%。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给德清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和保障。20xx年,全年完成投资6.87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武康总人口16.5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武康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这些区域拥有85%以上的城镇建设用地,积聚了90%以上的城镇人口。 目前,县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原来的一城一区一湖(武康、乾元、下渚湖)调整为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三区一湖的县域总体规划成果已编制完成,通过了省市联合鉴定,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武康将迎来新一轮的飞跃发展,开始实施东扩、南拓、中间提升的工程。

17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二)和美家园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20xx年,中国和美家园建设周密谋划、加紧建设、成绩显著,成功建成了首批13个精品村和10个特色村,并完成了德桐公路沿线、莫干山生态景观环线、下渚湖生态景观环线一沿两环景观线的建设,共整合项目资金5830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的建设目标。绿化工程方面,全年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0943亩,投入资金1.29亿元。建成16个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编制完成全县农房改造建设规划,实施农房改造4436户。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实施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xx年,我县实施和美家园推进年活动,着力打造中国和美家园精品线路,确定25个创建村,规划建成46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全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步伐,把中心村作为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的主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聚,全年计划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100户。

二、存在问题

(一)城市整体定位尚不够明确。

武康镇自1994年县治搬迁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雏形。但是,什么

18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样的城市定位才真正契合德清实际,体现德清的城市品质以及代表德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曾经有过一系列关于德清城市定位的说法,但叫几年就被换了,因为这些叫法似乎都不够响亮。我县新的城市化总体规划已布局双极三片多点的县域网络和三区一湖的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为德清所作的《德清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研究》将德清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描述为:

长三角腹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品质新城 杭州都市圈北翼新型产业基地

这两个定位对德清的城市特点和发展方向有了详细的描述,但眼界还不够开阔,未能体现德清的城市文化特色。 (二)产业发展动力尚不够强劲。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环节。我县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特色机电、新型建材、新型纺织四大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但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工业产值所带来的收益也不高。20xx年,上海嘉定区工业总产值236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796.4亿,财政总收入达到232.8亿元;我县的工业总产值冲千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56.1亿元,而财政收入只有28.4亿。与嘉定相比,即使排除其中财政性收入的因素,考虑服务业的有关因素,我县工业产值带来的财政收入收益率明显要低。

19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三)城市文化个性尚不够突出。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德清是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原始瓷器诞生地,被我国考古界誉为瓷之源;是中国舞蹈的发祥地之一,有舞出前溪的历史记载。德清曾孕育了沈约、孟郊、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游子文化、防风文化等文化精髓成为德清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景观。但是比较周边县市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显然德清城市文化的营造不够突出,缺乏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和文化产品。长兴有百叶龙、贡茶院,安吉有竹博园、竹子系列产品,桐乡有乌镇近几年,德清大力宣传孟郊游子文化和瓷之源文化,建设下渚湖湿地景区和新市古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缺乏文化景观建设的力度,缺乏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介,以至于辐射影响不大。 (四)农村社区化推进不够明显。

20xx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导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同时印发《20xx年德清县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方案》,确定了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启动了我县农村社区化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基层干部不理解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不了解为什么要抓农村社区、怎么抓农村社区建设,思想有顾虑;广大农民对自己的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怎么保障心中无底,对社区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有上热下冷的现象,农村社区化推进存在一定难度。

20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五)旧城改造的强度不够有力。

近几年,围绕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德清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旧城改造的力度不够强劲,规划不全面,投入有限,以致效果不明显。如武康旧城区,基础设施严重老化。20xx年12月,我县设立了中心镇培育专项基金(每年新市1200万元、乾元800万元、钟管800万元),但新市、乾元的旧城改造推进还是缓慢。

三、几点建议

(一)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城市定位。

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考虑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又要顾及她的自然景观要素和历史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城市文化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与杭州零距离,交通便利,杭宁、申嘉湖杭高速已经运行,杭宁高铁即将建成,杭州二绕正在规划,这赋予了德清明显的区位优势。但这是优势,也存危机。因为快速道路的建立,把所有地方的距离拉近,区位优势被更多的地方分享。德清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既有已经开发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又有许多待开发的文化资源,如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赵孟頫、德清俞氏等,可见,德清具有生态、人文、休闲、宜居的城市特色。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关照德清历史,曾与上海有过发展蜜月期。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

21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上海达贵与商人纷纷筑居莫干山,给莫干山带来了一派繁荣;在近代至抗战时期,新市古镇与上海经济往来密切,蚕丝、羊毛经销上海,远销海外,同时,新市成为附近区域上海工业产品的集散地,经济持续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德清模式也是依托上海,与上海的科研所、高校产学研联合,成为德清发展的动力。所以,德清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意义深远。但我们给德清城市定位的时候,是否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在我们已经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的同时,更多的注视上海,定位如何依托上海发展。因为,德清历史告诉我们,一旦接轨上海有实质的突破,就会带来经济飞跃。

对于德清城市的定位,希望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各种研讨,既要听取外地专家的声音,又要吸取本地人士的见解,全方位审视德清的历史、现实与发展方向,给德清一个能够产生长远影响的定位。

2016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一、灵台县城镇化建设总体情况

近年来,灵台县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五化要求,认真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立足县域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全县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止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2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4万人(具有非农户籍的人口2.55万人,在城镇长期居住并从

22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二、三产业的农业人口2.89万人,另一数据就从业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已达8万多人,城镇化率36.9%)、城镇化率23.43%(这里城镇化率是省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数据)。建成区面积10.6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4.0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6.6平方公里,县城区道路铺装硬化率、亮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了100%,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18.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5%。城镇化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13个乡镇集镇规划、52个专业性详规和154个村庄规划编制,全县规划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县城及重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集镇规划均实现了全覆盖,村庄规划覆盖面达到83%。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什字等4个镇为重点,以上良等8个乡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村庄的城镇体系,加快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县城及重点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明显增加,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城镇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和各类市场开发上,每年集中精力抓建几个重点项目和大型工程,加速城镇扩容。县城建设通过建大桥、筑河堤、拓道路、修广场,实施了东城区开发、西城区开发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发展的空间达到5.5平方公里;4个重点小城镇也都因地制宜,调整完善了城镇布局,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规模。中心村庄建设全面提

23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速,按照三为(即以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为支撑)、六化(即规划组团化、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农民新型化)的建设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了独店姚李、西屯店子、上良杨家庄、新开寺底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xx年,全县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80项,投资44.46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9项,投资16.31亿元;新开工项目60项,投资27.29亿元;预备项目1项,投资0.86亿元。至目前,已开工建设47项,开工率58.8%,完成投资2.1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81%。列入全市十大工程重点调度考核项目23项,计划完成投资28.4亿元。目前已动工建设15项,开工率为65.2%,实际完成投资1.2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5%。拟推荐省上观摩项目4项,具体进展情况为:秦宝牧业.灵台县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120万元,一期工程正在进行办公楼和宿舍楼装修,二期工程制订了产业园建设行事历,完成了规划设计和场地平整。灵台县邵寨煤矿建设完成投资3500万元,主井井筒见煤后已进入井底车场施工,风井、副井已完成冻结正在进行正常掘进施工;地面四大建筑正在进行装修;排水及场区围墙工程已建成;为了办理采矿许可证,在邵寨煤矿西部补充勘探钻孔4个,正在进行修路和平整场地。灵台县中行世融(北京)投资公

24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司寿光模式蔬菜生产示范园建设完成投资80万元,完成蔬菜种苗培育240万株。灵台海升现代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成投资660万元,完成了土地流转、示范园建设规划以及水、电、路、宽带四通工程和园区封闭,搭建篱架1560亩,完成滴灌主管道铺设,订购进口苗木12万株,整修矮化砧木圃地块200亩,正在进行栽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以引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经济实体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资源配置、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围绕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灵台项目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加快煤炭资源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规划先行、政策扶持的原则,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构建现代商贸体系和打造商周皇甫人文之都灵台针灸养生胜地为目标,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总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全方位、跨区域、开放性配置资源,增强发展动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1.继续落实和深化各领域改革。以保障规划顺利实施为目标,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25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政府管理经济活动方式。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快农村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健全水权分配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推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迁移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导力量来抓,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政策歧视,改善服务和监督,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经营和市场环境,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采取宣传发动、行政推动、项目拉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等多种形式,制定完善鼓励民资投入的政策,激发民资投入的意愿,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开展民营企业家、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能人六大创业行动,到20xx年,建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孵化中小企业15家以上。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提升县域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按照抓大项目、引大集团、招大企业的思路,紧扣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注重选商引资,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

26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灵台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 BAIDU_CLB_fillSlot(\"939665\"); 4.鼓励城镇化建设政策措施。一是土地优惠政策:新办企业使用土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统一规划、政府统征、确定基价、分档批租的原则,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方式提供。二是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新建的3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在5年内,按当年上缴地方财政税收总额20%的比例,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返还给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县工业集中区内投资20xx万元以上、乡镇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商贸物流项目,由县级财政以企业支付的土地投入的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比例按投资额大小实行一事一议;对产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有利于培植财源的国家鼓励支持类项目,加大政府对贷款的协调力度,并争取有关贴息;对在县内投资10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除房地产、矿产开发项目),自投产运营起(农业项目免税期满后)3年内,由县财政按照企业上缴的各种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四是配套服务优惠政策:外来投资者兴建的各类项目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计划项目申报、各类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申请等方面与本地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其子女入学、入托、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等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所有招商引资项目行政性收费

27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县级保留部分全免,事业性收费减半收取,工商注册只收注册登记费;投资企业所需水、电、原材料、通讯配套设施建设等均按当地企业收费标准计收费用,并给予优先安排;

三、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步构想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实际和最近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我们初步提出:到2016年,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内涵和要求的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全面完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邵寨、独店、什字、朝那4个镇为重点,以上良、百里、星火、西屯等8个乡镇为延伸,辐射全县各中心村庄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环境卫生等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7.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4.4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9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8万人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5%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

28 精品范文

权威资料

升,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条件大为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将我县真正创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协调发展的宜居生态城镇。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1.6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4.3万人以上,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7万人以上,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81平方公里。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分别达到95%、95%、100%和30%以上;城镇排水排污管网覆盖率和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8%以上,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

29

第11篇: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近期,xxxxxxxx区政府研究室就如何科学推进xxxx架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不仅要“生存”,更要“发展”;不仅向往宽敞的马路、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优良的住房,而且希望依靠双手创造财富、成就幸福、融入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造城”,建好基础设施,为农民进城创造良好硬件环境;更要“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创业、就业环境,让他们“进的来、能就业、留得下”。

第二,新型城镇化是“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圈地造城”,不是一味地让农民“脱脚上楼”,而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协调的城镇化。只有让新型城镇化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转变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结构,才能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体制,让外来常住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赋予外来落户人口以完全的“市民权”。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转型”的城镇化。城镇化前面冠以“新型”二字,这个“型”,是指转型,就是实现农民变市民的户籍身份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发展、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设施”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城镇发展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增长的集约型转变。

二、可资借鉴的模式有哪些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方式,能够集中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调动多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欧洲以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造村运动”和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特别是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一度集中了韩国近一半的人口、近六成的制造业和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天津模式”,政府主导“以宅基地换住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力度大、速度快,但往往导致“土地城镇化”,农民合法权益易受侵害,造成“被上楼”、“被城镇化”,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是市场自由模式。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被严格限制在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角色上。美国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坚持市场占主导地位,政府较少进行干预或调控。市场需求成为美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然而,这种过于市场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城镇化出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是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城乡统筹模式。这种模式以大规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河南模式”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鄂州模式”为代表。“河南模式”以新乡市为例,该市3500多个村合并为9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一应俱全,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鄂州模式”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推进城乡“七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尊重了农民的意愿,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

四是产业带动模式。欧洲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产业兴市”的道路,国内主要以“广东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广东和温州以中心镇为依托,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推动城镇扩张。湖北省也有代表,荆州监利县新沟镇的“福娃模式”走的就是产城融合之路,短短十二年时间,新沟镇建成区面积从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从1.5万人增加到6.4万人。可以说,“福娃”成就了新沟,一家企业带动了一座新城。 综合来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最有后劲、最持久,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城镇化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发力

一是政府主导要“给力”。xx年美国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启示人们,政府“有形之手”不可或缺,宏观调控不能削弱。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是如此,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实施规划引导,开展顶层设计,推进试点示范。过去,林区一些地方存在先建设后规划、边建设边规划、甚至乱建设无规划的现象,以致建了拆、拆了建,造成很大的浪费。近几年,林区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有形之手”发挥得很好,更加注重了规划的高标准和严执行,把握了关键环节,城镇建设呈现“八面玲珑”的鲜明特色,好的做法应持续坚持下去。

二是农民主体增“动力”。新型城镇化是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过上城市美好生活是农民的良好愿望和迫切要求,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情。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龙港村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做得好,政府管住小城镇规划,涉及公益性项目由财政拨款支持,农民“自带干粮”就地城镇化,有效避免征地矛盾,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新路子。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城镇化建设,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是产业支撑注“活力”。产业是城镇的支撑、城镇的“命脉”。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兴实体”、“兴产业”。我区是旅游区,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林区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城镇围绕旅游产业来建设。如木鱼镇依托旅游产业,成长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度假区”。松柏镇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推进“四化同步”试点建设,打造林海慢城。红坪镇围绕服务旅游成为旅游节点城镇。下谷乡注重发掘土家族旅游文化,结合“双神”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重镇。大九湖坪阡古镇、红花风情小镇也是围绕旅游产业来打造。

四是增加就业要“加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活城之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得来、能就业、留得下”,这是城镇化的实质。林区政府要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业转移人口都掌握“一技之长”,促进转移农民就地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进城农民创业致富、扎根城镇的热情。

五是绿色生态添“魅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xxxx架独特的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红坪镇、木鱼镇、下谷乡先后获得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木鱼镇、大九湖镇荣获国家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不动摇,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让绿色生态价值的魅力充分彰显。

四、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是切忌“重物轻人”。现行的城镇化模式过于重视城市空间拓展,忽视解决转移人口的切身利益问题。新型城镇化不应是人在城镇、家在农村,不应是就业在城镇、保障在农村,也不应是只有物质保障而缺少人文关怀,必须同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好“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四道坎”,让“戴眼镜的”和“戴安全帽的”、“拿剃头刀的”和“拿手术刀的”都能在城镇有尊严地生活,让城镇成为全体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家园。

二是切忌“重近轻远”。哪些地方住人,住多少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保持什么样的建筑特色,这些都要求我们开动脑筋,科学设计,切实做到旅游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要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的观念,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解决好旅游、人口、产业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三是切忌“重建轻管”。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管理和配套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林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建设“一盘棋”,要把空中、地上、地下统筹建设,防止“重建设轻配套”、“重地上轻地下”,防止今天建、明天挖、后天填;必须深层次地考虑居民的细小需求,配套建设停车场、商业网点等;必须“建管并重、重在管理”,以城镇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推动城镇管理由“管住人”向“服务人”转变。

四是切忌“重外轻内”。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便捷周到的服务只是城市的外表,真正让城市具有吸引力的还是其内涵和文化。我们要建成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立足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从城镇设计、城镇建设到人文涵养,都体现出浓郁的xxxx架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让xxxx架居民有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让海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第12篇:城镇化建设调研

关于如何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乡村的整合部,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介,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可以说,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下,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启动器”和“推进器”,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截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中国城镇化到了转折时期,从快速城镇化阶段正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未来20年中国城镇仍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建设小城镇,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为了解农九师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问题,我于2012年3月—4月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的形式,对农九师167团有关部门和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中,既看到了团场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本文通过对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团场工业化,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团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团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连队,特别是像167团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团场。该团土地贫脊,种植作物较为单一,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有限。而农九师师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要使职工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职工向非农业转移,减少种地职工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连队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加,团场农工走向大中城市就业极不现实。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 1 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团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

(二)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

目前,167团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小城镇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载体,其表现为:(1)通过小城镇将个体私营主、第三产业经营者和乡镇企业逐步聚集、壮大,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2)通过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顺利的进行商品交换,又使团场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团场商品生产更快地发展。(3)通过小城镇比较齐全的市场设施和比较灵敏、快捷、准确的商品供求信息,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4)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如依托需求量吸纳人、财、物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高效经济发展;依托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经济发展。

(三)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是拉动团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通过小城镇,一是可以调节各方,特别是职工群众的投资资金,在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土地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也提高了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三是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资源集中、尤其是人口的集中,使基层单位住房用地面积大大减少,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四)推进加快团场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团场精神文明建设

小城镇是团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把广大职工群众引进了城镇,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有利于开展各种教育,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水平,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进行计划生育和法制教育,使职工群众居民化,形成社区化管理,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

二、团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就以农九师167团小城镇建设为例分析。农九师一六七团场位于额敏县境内,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边境团场。北至中哈边境线;南与额敏县上户乡相连;西与一六六团接壤;东与一六八团毗邻。全团拥有土地总面积37万亩,可耕地面积16.8万亩;总人口6280人。

虽然该团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团场规模小,资金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一产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片面地将城镇化理解为人口的区域性集中,重城镇本身规划,轻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重生活设施建设,轻生产投入,规划与现实的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相脱节,缺乏计划性和远见性,制约了团结农场小城镇全面的发展。

2、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该团小城镇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资源短缺,供水排水设施不发达,环保设施不健全,供暖设施落后,道路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团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团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连队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团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团部小城镇人口仍以搞农业为主,这与小城镇应以

二、三产业为主的要求不相符,

二、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组成不合理导致小城镇企业自身发展困难,劳动力吸纳能力弱,对农业增值贡献小,制约小城镇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缺乏足够的辐射能力。

4、融资渠道不畅。目前团场小城镇建设,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而未面向市场,投资渠道单一,多元投资主体局面设有形成。因此,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短缺,投入严重不足。

5、政策问题。农工进城镇务工经商后缺乏安全感,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住房、教育、社会保险不配套等,缺乏优惠政策鼓励,农工进城镇有后顾之忧。还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城镇维护困难,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城镇化建设。

6、城镇居民约有60%以上的住户仍居住在平房内,条件较差。团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置换建设用地手续十分严格漫长,且不一定能批下来,眼下只好拆旧建新,然而拆迁补偿工作十分困难,花费团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三、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思考

小城镇建设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为主的项目建设。结合团场实际,为使小城镇建设得以健康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搞好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团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要把为农业、基层连队、和职工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团场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建设成为推动团场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

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团场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二)以发展农产品市场拉动小城镇建设。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完善服务设施,培植流通产业,拓展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通过建设农产品市场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发展。

(三)以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小城镇建设。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其规模化采购和生产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力量。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吸引一批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的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科技等企业进镇落户,加快小城镇发展。

(四)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突破,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团场小城镇商业繁荣,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的推进就是工业发展的结果,所以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团建立起围绕农付产品深加工的工业园区。使农业连队居住的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同时发展高效农业,如在国道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释放农业劳动力人口,为工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随着城镇规模适度扩大,人口的聚集,交易的频繁,一

4 方面繁荣小城镇的商业,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人口到小城镇寻求机会,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广辟投融渠道。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要使小城镇建设市场化。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市场融资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组建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创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六)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简化土地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二是逐步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合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解除进入小城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决策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以推进团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第13篇: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城镇化调研工作报告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镇化建设,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在市建设局常务副局长刘昌平带领下,调研一组于2010年8月21日—8月22日深入到交城县和文水县,通过现场视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两县城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找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交城县和文水县作为吕梁的门户,其区位优势明显:307国道、夏汾高速穿越县境,太中银铁路正在修建。同时交城县和文水县也位于“一核一圈三群”的一圈之中,即太原大都市圈,给两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县各地也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一)交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交城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现辖6镇4乡,254个乡村居民点,国土总面积为1822.11 km,2009年全县人口达27.2万,城镇化率达32%。交城县境内地形复杂,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川。平川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2%,却集中了全县74%的人口;而占国土总面积92.8%的西部山区仅分布有26%的人口。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自东向西呈逐渐呈递减趋势。

1.交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条件良好,其位于山区与平原

2的过渡地带,紧邻吕梁市,又地处太原市经济圈范围内,是两种不同经济区的商业物质转移基地,又是吕梁市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和“信息枢纽”,具有典型的“门户”特征。

2.县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较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丰腴,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城市近郊、宗教文化、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并且主体旅游资源如卦山风景区、玄中寺旅游区在区域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太原、晋中等周边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状况好,吕梁山区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对其的开发对完善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意义重大。

3.县域外来投资活跃,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工业企业80家。2006年底,交城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为460316万元,工业增加值为11210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为421344.5万元,实现利润为4545.4万元。2002-2006年年均GDP增长率达到38%,经济增长迅速。

2006年全县国民总产值达到26.5亿元,财政收入5.22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9元,较好的经济基础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4.在太原经济圈内,交城县的建设目标是以太原市为依托,建设服务于大晋中地区,如太原、吕梁等地,乃至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的技术研发、创新、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乃至(市场、技术等)信息的交流平台(或信息港)。对交城提出了较高的定位要求。

(二)文水县城镇化的基本状况。文水县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6%。县城规划区范围约50平方公里,另外在文峪河水库库区划定10平方公里的水资源保护区,规划控制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1.文水县城位于以太原为中心的太原大都市圈重点开发区域,区位条件优越,307国道、夏汾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纵贯南北,文祁公路横穿东西,交通十分便利,是连接离石和太原的纽带。

2.“十一五”期间,文水县基础设施总量迅速增加,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到“十一五”期末,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8亿元。到2009年底,县域总人口45万人左右,城市人口为11.5万人,城区主干道长度20.8公里、路面积为8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10平方米,人均排水管网长度15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完成规划指标。并且对城区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改、扩建,新增道路长度4公里面积12多万平方米。在道路新建方面,新建了西大街延伸工程,工程全长870米,路面总宽30米,其中主干道19米宽,人行道每侧5.5米;大陵街西延工程,工程全长793米,路面宽40米,其中主干道18米宽;新建了新华南路,工程面积15408平方米,同时还新建了滨河东路。在道路改、扩建方面,拓宽改造了东西大街,全长1383米,主干道由原来的13米拓宽至19米;整治改造了凤凰路,道路全长3400米,总宽56米,其机动车道21米。解决了县城居民居住、出行的需求,缓解了城内交通紧张的状况。

同时大力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配套文峪河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新建了水乡广场及几处小游园;新建了凯奇广场活动中心、岳村休闲广场、北街体育活动中心、堡子村休闲广场、韩村文化活动中心;对县体育场实施了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工程面积22160平方米,加强了西山防护林的规划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了高速引线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和改造了307国道区段、东西大街、南外环路等城区主要干道的道路绿化。2006年以来共栽植各种树木4297株,种植草坪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6%;完成路灯改造、安装497盏。

3.近年来,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集资等多种融资渠道,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带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用设施建设有了新发展。

城区主干道燃气管网的铺设基本完工,天然气在城区点火开通,用户已达800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30%;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文峪河水库进城的水源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日处理水2万吨的水厂一座;城区共更新改造和新铺设供水管18910米;城市集中供热项目总投资2.26亿元,预计供热面积317.5万平方米,已完成集中供热管网铺设4000米;县城垃圾处理场一期建设工程总投资2959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155吨,直接服务人口10余万人;采用河道整治和建设污水处理厂两种工程措施对文峪河城区段进行了全面整治,共完成河道整治2公里,新建2万吨/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8664万元,改善了文峪河水质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县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十一五”期间,我局共查处违章建筑59处,清理违章摊点910余处,没收广告牌630余块,下达停工通知134份,查封液化气无证经营户6家。综合治理了市容环境,城市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城区垃圾无集中倾倒点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共安设果皮箱111个,垃圾箱14个,累计完成清扫面积120万平方米,保洁面积35万平方米,共清运垃圾40万立方米。充分保证了县城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

5.全县建筑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截止目前为止,完成设计项目146项,设计建筑面积达到38.7万平方米;完成工程招投标85项,总投资5.70亿元。同时严格实施安全监督,近年来共下达停工整改通知44份,隐患整改通知371份,整改率100%,确保我县建筑生产无事故。

二、两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交城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从城镇吸纳人口和聚集工业的角度来看,交城县还不具备进一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许多小城镇还处于城镇马路一条街状态,城镇功能极不齐全。这种“微型”集镇的重复,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财力配套建设。尤其是以旅游服务建设为龙头的旅游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缺乏吸纳人口的聚集力。

2.城镇规划之后,建设品位不高。城镇建设缺少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城镇的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城区的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不佳。

3.城镇建设资金匮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但目前,总体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同时对某些缺乏论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严格把关,导致匮乏的资金更加紧张。

4.中心辐射带动力不足,县城发展没有形成鲜明的优势,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同时受到太原市的辐射,本身并未形成足够的中心辐射能力。

(二) 文水县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建设理念落后。缺乏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宏观统筹的整体意识,因此,有些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开发。譬如,武则天纪念馆、狄青庙、刘胡兰纪念馆等。文水要打好历史文化这张旅游牌,要创建文化城,建设理念的转变是关键。

2.城市规划执行不力,变更频繁,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存在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城市规划研究不足,编制滞后,缺乏前瞻性,个性化。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编制规划单位追求经济效益,在对城市了解不多,缺乏研究的情况下走马观花就勾勒出城市的发展蓝图,对建设的指导性、适应性较弱。有时会形成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3.缺少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应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推动企业集团和公司采购本地化,鼓励国内外大公司在本地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分销中心。大力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和服务。

4.虽然城区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心城区城市面积偏小,城区开发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还与其他先进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城市建设特色不够,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乡镇规划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公用事业改革步伐有待加快,建筑市场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两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交城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交城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2%,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职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总体布局结构

首先交城县目前属于太原都市圈的内圈层城市,作为其外迁产业的安臵地,规划期内将会有大批产业向此转移,届时,必将会需要大片用地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因此在太原都市区产业外迁的过程中,肯定首选地势平坦且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平川地区。这部分产业迁入后,必然会带动此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会促进县域人口向此区域集聚。

其次,交城县的地形条件及交通网络格局比较特殊。高等级的公路全部集中在县域东南部地区,且路网密度较大,因此经济要素也比较活跃;而西北部山区的广大地域内,只有三条县级公路作为平川地区的纵向联系通道,各乡镇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其不便,致使经济要素活动受阻。

因此在规划期内,东南部平川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城镇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将作为县域城镇的重点发展空间,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延续单中心结构,即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平川地区的四个乡镇(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洪相乡)共同成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届时县域城镇体系将形成“一区一点”为主的发展模式,“一区”即以县城为中心的东南部平川地区,共包含四个乡镇,“一点”即西北部的重要城镇——庞泉沟镇。

2.城镇化产业发展布局

依据交城县资源条件、产业现状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包括西营镇、洪相乡部分地域、西社镇及天宁镇部分地域的生态农业区;以夏家营工业区和上海工业区为主的生态工业区;以庞泉沟镇、东坡底乡、会立乡以及天宁镇、洪相乡的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以水峪贯镇、岭底乡的大部分地域为主的生态林牧产业区。

3.区域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城共有道路26条,主要干道红线宽度在7~32m之间;道路总面积533100m,占城市用地的9.48%,人均道路面积7.72m,道路总长度12.56km。除永宁路等少数道路外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基本形式为棋盘式和树枝状。县城主要交通道路有307国道、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天宁路、新开路,永宁路、新开路、却波街。目前城市内部除正在运营的8条县城至周边主要地区的中巴外,无公交系统。

交城县共有地下水井946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525眼,深层承压水井139眼,农业用井807眼。小泉水共50眼,正常年份每天流量8966.6m3;干旱年每天流量2659.1m3;现状每天

22流量3295m3。

天然气工程现已完成了交城门站的建设,门站占地15.6亩;供气主管网铺设5公里,完成了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工业用户专线,现已通气;预计年内为2各小区1030户供气。新增工业用户1家。年内总供气量达到480万立方米。

县城集中供热热源为位于夏家营工业区内的华鑫煤焦集团的自备电厂,在规划期内对其进行扩容容改造,满足供热需求。热负荷采用综合热指标75瓦/平方米。规划期内交城县县城、西营镇区、夏家营镇区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体制;庞泉沟镇、水峪贯镇、西社镇采用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体制。其它一般乡镇在规划期内逐步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系统。

4.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社保、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城镇政府应缩小投资领域,只承担难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加大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对凡能确定受益者并能计价的设施,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各部门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对适宜经营性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实行市场运作,放开经营,采取拍卖、租赁、转让使用权,或承包开发建设等方式,盘活存量基础设施,建设增量基础设施。在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水资源管理费、电力附加费、教育附加费、市场管理费等税费和其他设施有偿使用收益,要全额留给城镇,用于城镇的市政、公用、电力、教育、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截留挪用。

深化城镇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覆盖面,开放土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土地开发经营对建设资金积累的作用。

明确小城镇以个体和私人投资为主的发展动力机制,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小城镇建设。对单位和个人到小城镇投资兴办的企业,可按税法、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与国家产业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和有关费用。

积极制定引进内资和外资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商业价值,积极鼓励外部资金直接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用于城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选择经营型、收费型、有回报的市政设施项目,运用BOT、TOT等形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融资。

(二)文水县“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文水作为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山西省重要的商品粮、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吕梁市的清洁煤炭工业、新型建材、冶金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在“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主要有:

1.“十二五”期间城乡建设的措施

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4000万左右;实施县城垃圾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5000余万元;实施新水源地建设项目二期工程及供水管网改造,项目投资估算9000余万元;继续推进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建设,项目投资估算2.6亿元;实施城市供气项目二期工程;继续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区内的道路框架,新建道路项目投资估算2亿左右,维修改造道路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建设、改造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项目投资估算3000万元左右;规划建设城区应急避灾场所、集贸市场,项目投资估算2000万元左右;按照规划,积极引导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城区停车场;建设城市公园绿地,项目投资估算2亿元左右,实施城区亮化工程项目投资估算2000余万元;推进文峪河城区段的建设整治,项目投资估算1亿左右。

2.县域城镇总体布局结构

在文水县建设一个由七个城镇组成的人口规模较大、职能分工明确、空间联系紧密的1主3次四中心、1主2次三轴带的“H”型县域村镇体系结构。

其中七个城镇分别为县城、开栅镇、刘胡兰镇、南安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孝义镇。 1主3次四中心分别指县域主中心城镇——县城、北南东3个门户型和片区型次中心城镇——开栅镇、孝义镇和刘胡兰镇,这四个城镇为县域最重要的4大社会要素集聚点和经济增长极。

1主2次三轴带分别指307国道城镇发展主轴、南安-下曲公路城镇发展次要轴带和祁方省道城镇发展通道型轴带,为县域社会要素集聚的3大带状地区。

3.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构建

文水县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式为:多元投资、三元驱动、形象塑造、制度创新。

以“革命之乡、武后故里、吕梁第一农业大县”为内容塑造全县形象;以女皇贡梨、文水葡萄、大象禽业等为主塑造农业品牌;以胡兰乡、贤美、文通盐桥钾盐、白玉酒等为主塑造工业品牌;以“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庙宇文化”3大文化为主线的8处景点区塑造旅游品牌。至2020年实现主要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区、独立工业小区和工业走廊的集中。完成全部中心村、城镇、风景旅游区、独立工矿区的路、水、电、暖、电信等主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制度创新方面,确定撤并村撤并方案,完成中心村和城镇为撤并村人口预留宅基地的土地范围划定和土地补偿计划。远期逐步消除人口户籍限制,实现城乡人口和区域人口的自有流动。

4.农、工业空间布局规划

以平原农业区为主重点扩大节水灌溉农业和生态旱作农业的面积。结合中心村和城镇布局,重点建设蔬菜、瓜果、油料、花卉苗圃、药材等5类竞技作物生产基地。在307国道和祁方省道沿线形成经济作物种植带的同时,在南安镇、南庄镇、下曲镇三城镇建设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煤炭采掘业可少量布臵在文水县域马西乡和凤城镇西部地区。新建开发区、8个城镇工业区和3个独立工业小区。其中9个城镇区分别指县城的3个城镇工业区和开栅镇、胡兰镇、下曲镇、南庄镇和南安镇等6个城镇工业区;3个独立工业小区则指以重污染工业为主的文水经济开发区、北徐冶金铸造工业小区和马村煤炭建材工业小区。

5.第三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确定文水县以干线公路沿线村镇为依托建立起县域“一轴两线”近工字型的第三产业发展走廊。其中,307国道沿线为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主轴,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为第三产业布局的次重要轴线。

(1)规划布臵县城、胡兰镇2个长途客运站;以县城为中心,以县域各乡镇为基础建立4条公交系统:文水县城-开栅镇、文水县城-孝义镇-北张乡-西槽头乡、文水县城-胡兰镇-下曲镇、文水县城-西城乡-南庄镇-南安镇;建设县城和胡兰镇2大区域性货运仓储基地。

(2)规划至2020年,完成县域所有传统集市、庙会的乡镇驻地和中心村转移,重点实现集市、庙会向307国道、祁方省道和南安-下曲公路沿线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的转移;在县城和胡兰镇建立起工业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区际意义的物质集散市场。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14篇: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 河南 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

1摘 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就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讲,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中心集镇建设为依托,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建设 调研报告

一、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滑县始终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区域性影响力中等城市目标,按照“中心县城、明星乡镇、小康村落”的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着力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县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和“市级文明县城”。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镇布局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起点谋划,城镇规划逐步完善。2005年,滑县全面启动了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同时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对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评审和报批;二是县城空间逐步拓展。将道口镇、城关镇、小铺乡所辖约100平方公里作为县城规划控制范围,县城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空间结构趋向合理。

(二)县城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一是加强道路建设。滑县投入建设资金3亿多元,对县城16条主干道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对城区大部分背街小巷进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了宾北广场、戏曲广场、敬老广场等10个休闲广场和农副产品批发等7个专业市场。建设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是全力搞好新区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区建设,支持新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五园、四区、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0平方公里。四是大力实施旧城改造。

(三)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各乡镇进一步加大道路、学校、敬老院、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场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改善。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初见成效。产业集聚区锦和新城、白道口镇滨河新村社区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已全面启动。锦和新城建设,涉及33个行政村,10063户,39980人,原村庄占地9451亩,新城占地2476亩,节约土地6975亩。

二、产业集聚区整合土地、村庄的主要做法

为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县委、县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先后将原隶属城关镇、小铺乡管理的37个行政村4万多农业人口划归产业集聚区全权代管。代管的这些村庄,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一个新课题。

按照“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的建设方向,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全面启动了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建设。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二是民主决策,积极稳妥城镇化进程;三是政策鼓励,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四是筹集资金,破解锦和新城建设资金匮乏难题;五是整合土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三、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执法刚性不足

县城及乡镇建设普遍缺乏控制性详规指导,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滞后,致使规划控制缺乏依据。同时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乡镇建设缺乏规划人员的监控和指导,规划实施难以落实,规划执法刚性不足。部分居民对城乡规划了解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辐射带动力不强

全县除县城外,其余城镇建设普遍规模较小,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力明显不足。

(三)产业建设滞后

县内各建制镇普遍产业建设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运行困难,产业承载力缺失,竞争力不强。

(四)城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乱”的现象,特别是城镇基础设施管理难以监管到位,损毁严重;绿化、美化、亮化标准还比较低,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参与管理意识不强,社区建设比较滞后。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修编,促进科学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和推进城镇化的基础。突出重点抓好县城、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编制好交通、供电、通讯、环保、绿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二)发展县域经济,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以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快速提升城镇实力,增大城镇辐射、带动、集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化工塑料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

(三)理顺建设体制,探索城镇管理与经营新途径

按照县城发展策略,抓好城市资产经营,做大做强城建投资公司,提高融资和经营城市的能力。加强城市土地储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加快县城管理体制改革,撤消县城区内建制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全面推进村改居工作,实行城市化管理。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道路。

(四)制定优惠政策,打造城镇建设良好发展环境

积极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和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进城农民放弃宅基地、放弃承包土地补偿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园区以外,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

第15篇:荆姚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荆姚镇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荆姚镇位于蒲城县城西南25公里处,全镇共辖48个行政村,283个村民小组,人口8.5万,现有耕地15.5万亩,区域面积163.2平方公里,是蒲城县乃至渭南市农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镇之一,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6.8亿元,同比增长16%,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7元,人均增收712元,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亿元。镇区覆盖东街、中街和西街三个行政村,规划面积

3.8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

一、我镇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荆姚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因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而被列入国家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历届镇党委政府经过不懈的努力,按照“建设区域经济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城乡一体化发展重镇”的目标,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推动我镇的城镇化建设稳步前进。

1、有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先行。2009年我镇对原有的《荆姚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并编制了以完善城镇功能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对全镇镇区外的45个行政村编制了村庄规划。

2、有投入。近年来,我镇依托“百镇建设”和重点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对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镇区及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老区提升改造方面,主要有:一是对原有的东西南北四大街进行了道路的柏油硬化、绿化和亮化,栽植绿化树木1155棵,安装路灯34盏,修通了南北大街的原有排水工程。二是对镇区的三个城中村所有主巷道15公里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三是修建垃圾中转站(垃圾台和临时堆放点)三处。新区建设方面,一是全面完成了高速路引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二是完成了新开的饮食一条街道路硬化工程,三是实施了贯穿镇区南北的东一路道路工程,四是全面启动

第1页共 4 页

实施了荆姚中心文化广场和商住小区建设工程。其中商住小区的建设对促进城镇化在近期可见成效。

3、有管理。一是成立了专门机构。为了应对日益繁重的城建管理任务,我镇成立了相应的城建规划办对集镇进行管理。二是制定了管理措施。出台了《商户门前卫生管理办法》、《加强镇区土地规划管理的意见》、《集镇管理办法》等,让管理有章可循。三是打击了“两违”现象。组建由城建办、国土所、派出所、水电等联合执法工作组,查处“两违”建设多起,有效的维护了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有效果。一是完善了城镇功能,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成和投入使用,为进镇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让镇区居民住的放心,住的安心。二是提升了城镇品位。 随着引线道路工程的竣工,老街道的绿化亮化和中心文化广场工程接近尾声,大大提升了荆姚的品位。在周边乡镇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三是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万事开头难,城镇建设的成果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争做城镇主人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二、我镇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我镇的城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小城镇获得的投入少,资金运作能力低 。由于县政府自身承担的城市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人力、财力、物力有限,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县城建设上,对城镇建设资金支持不够。乡镇本身不是一级独立的财政,镇域上交各种税费资金支配权在县里,难以用于乡镇的建设和发展,乡镇只能靠上级的项目支持来完成城镇化的建设任务。所以乡镇政府作为城镇建设的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小城镇土地政策有效供给不足。土地问题是城镇发展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城镇化所有问题的关键。国家的土地政策和相关制度设计决定着土地问题的解决,用地指标是由上而下层层分解

第2页共 4 页

的,无法充分考虑实际发展的用地需要。土地储备的权限在县政府,镇本级如何通过土地储备而获取资金显得比较渺茫。

三是小城镇综合功能不强。小城镇不能有效整合区域内部的优势资源和要素,小城镇的公用设施网络不健全,人居环境不够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和其提供的综合服务效力和服务质量刚刚起步。上述种种问题导致小城镇的综合功能不强,在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中往往不能被投资者看好,在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处于劣势,通过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方面路途比较遥远。

四是小城镇管理力度不够。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管理和基础设施的维护需要具备的人员和财力对乡镇本级政府提出了新的课题,乡镇拥有着无限的责任,但权利方面大多都实行上级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工商、地税、国税、电力、公安、土地等均为县级派出机构,遇到执法事件时,往往不具备独立的执法主体而素手无策。

三、对我镇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是需要产业支撑的。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认真应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走向,合理确定适应本地发展的工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攻坚克难招引大项目、高新产业,推动项目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农村的发展。积极抓好我镇的果业、畜牧业、塑棚、土布、花炮等产业,通过培训促进农民进城就业,落实农民进城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创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农村道路、水利、阵地、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要拓宽筹资渠道。城镇建设是需要大量资金运作的。因此,要创新举措,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制定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方面,县政府要把集镇的土地长期储备,给集镇土地提供更宽阔的利润空间。

三是赋予乡镇相应的权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及时

第3页共 4 页

进行撤乡并镇和合并村的工作。适当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强镇扩权的原则,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下放城建、环保、治安、财政等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赋予相应财力,增强发展能力。

四是按照建设城市群的思路,统筹县城与城镇的发展步伐。县城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和集镇应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建设,要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区域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的思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边城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的效应,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第4页共 4 页

第16篇: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结合上海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 展和建设的道路,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城镇化总体规划有待深化细化,有关 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组织领导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城镇化;基本情况与特点;突出问题;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 加快,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一系列 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相关实施意见的 推动下取得的,也是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8年底,郊区经撤并后的建制镇有103个,划 入市区的镇有5个,共有镇108个。郊区总人口1007.5 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556.2万人,占55.2%;外来 人口451-3万人,占44.8%。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11.1 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47.52万人,占20%,从事 非农产业的159.36万人,占80%;外来从业人员284.4 万人,占55.8%。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 值12753.56亿元,增长11.5%;投产的“三资”企业 8578家,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280.35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1888.31亿元;郊区财政收入1530.96亿 元,同比增长15.4%。200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1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 元;郊区城镇化率达到70.5%,比上年增加4.5%,城 镇建成区面积10010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上海城乡 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很快,高架道路、地铁、大桥、越江 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 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 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通 过“一城九镇”和宅基地置换试点,呈现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 发展和建设的道路。 1.城市化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展 了第一轮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中心城区面积 不断扩大,一大批居民从中心城区陆续迁居到城郊 结合部,仅南北高架、内环高架等道路建设,10年中 就动迁了280多万人到城郊结合部的乡镇,郊区有31 个乡镇在这一轮城市大建设中发展为城市化地区的 镇。

2.大型居住区所在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和 本世纪初,全市有250多万市区居民需要动迁到郊 区。市有关部门经规划、论证,先后在闵行浦江镇、七 宝镇,嘉定江桥镇,宝山顾村镇,浦东周康航三镇、曹 路镇和松江九亭镇建起了2000多万平方米的6个大 型居住区。这些大型居住区所在的乡镇,由于人口集 聚、交通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和各类社会福利设施 逐步改进和提高,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市 郊经济、社会比较繁荣发达的乡镇。

3.全市产业结构新的布局和调整。带动了一批 乡镇的发展。按照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进 入新时期以后,上海开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6300多平方公里的城乡空间做出新一轮总体规 划。积极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使其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推进 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逐步向郊区转移。随着宝钢、石 化、汽车城和微电子四大产业先后落户到郊区,有关 区(县)和乡镇相继建立起了与这四大产业基地相配 套的园区,并促进了所在地区乡镇的发展。

4.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了浦东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建设,特别是陆家嘴金融贸 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1-高桥保 税区的陆续建成,使浦东的城市形态布局、重大基础 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 浦东地区的大片农村地区变成了具有现代文明气息 的城镇化地区,原来的城镇地区更具规模。

5.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各试点镇建设得到较快 发展。按照“一城九镇”的规划目标,松江首先启动新 城建设。新城规划建设面积6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l007y。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建成由7所大学组成的松 江大学城,竣工住宅商品房40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 40多个设施一流的住宅小区,建成了占地一平方公 里的泰晤士小镇。宝山区罗店镇充yj,-吸收大集团的 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经过7年努力,北欧风貌的 新镇初步建成,老镇改造也开始启动。青浦区朱家角 镇采取“保护古镇,改造老镇,建设新镇”的方针,由 国内5家大集团、大公司筹资建设。一个融文化、历史 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城镇新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县)和镇创造了许 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和特点:一是按照中央 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提出符合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 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政策和方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 一条基本经验;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结合 起来,积极探索组团式联动发展的模式,既可为改革 开放增强物质基础,又使城镇化建设能共享改革发 展成果;三是坚持产业布局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相 结合,提高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能力,六大工业基 地实行以工带农、城乡联动,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和 城镇行政划分界限,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这是上海 城镇化发展的独特的基本经验;四是坚持市政基础 设施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加大财政 扶持力度,鼓励多元筹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城 镇化发展奠定基础和条件;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各 方协同相结合,形成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合力,这是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六是坚持从各镇实际 出发,因地制宜,依靠区(县)、镇自身力量,有力地推 进城镇发展。

二、突出问题与瓶颈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上海郊区也存在一些突 出问题和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 在四个方面:

1.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中央和市政 府的有关文件都十分强调规划的先导作用,但在实 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城镇化 发展规划与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三者之间不够协调。二是规划中产业规划支撑不够,

一、

二、三 产业发展不相协调。三是现有规划存在“三重三轻” 的现象,重试点城镇轻一般城镇,重形态轻功能,重 新镇轻老镇。四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两大副 产品”(即“城中村”和“空心村”)的矛盾日益凸显。五 是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不够。

2.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一是由于政策缺乏连 续性、稳定性,原先实施“一城九镇”的乡镇,有的并 未列入第二批试点乡镇,致使这几个镇的试点工作 踏步不前。二是贯彻落实市政府2009年41号文件精 神方面,在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宅基地置换的补偿政 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贯彻落实的情况并 不很理想。三是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对农民的权利 保障反映不够充分,限制管住的思路大于鼓励支持 的态度。目前还有近10万农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 系,人口导入配套办法也难以落实落地。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待 进一步配套完善。一是一些大型居住区、新建住宅区 以及相当一部分集镇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二 是城镇范围内有部分村的污水基本上没有纳管,近八成被调查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道路建设方面 仍有1.17亿元资金缺口,相当一部分集镇尚处于罐 装液化气阶段。三是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等化 方面,硬件发展较快,但师资、医务力量及人员素质 等还跟不上。

4.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在思想认识 上,一些部门领导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 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尚未从城乡统筹、加快上海城市 发展与转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认识和把 握;二是在工作作风上,一些市、区(县)部门领导对 乡镇基层的情况,缺乏调查研究,缺乏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三是在责任主体意识方面,市有关部门 和区(县)、乡镇政府责任主体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出 现“上冷下热”的不对称状况和拖延推诿的现象;四 是在组织框架上,市、区(县)、镇(乡)三级组织机构 不够健全,特别是工作班子还较为薄弱。

三、若干对策建议

为推进上海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改革试 点工作,根据我们在lO个试点镇调查了解的情况和 区(县)、镇干部的反映,我们认为,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 一体化步伐,在全国率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关于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试点和面上工作领导 问题。一是市和区(县)以及有关乡镇都要建立一个 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的组织机构和精干的工作班子。这个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要统管“小城镇”试点工 作,形成“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狠抓落实,高效有序” 的城镇化建设运行机制。二是协调小组(或领导小 组),特别是工作班子要经常深入到试点乡镇作调查 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汇报会、交流会,抓好典型 示范,帮助基层同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面上工作。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发改委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牵头 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整体合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2.关于科学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问题。抓住“十 二五”规划编制的契机,制订地域特色明显、空间布 局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确保农 村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各区(县)、乡镇要根据自己 的资源优势、产业现状、发展基础等制订有针对性的 中心镇,中心村,农业板块,

二、三产业板块规划。城 镇形态要服从于功能,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 农,建设“组团式、低碳型、环保型”城镇。

3.关于产业支撑问题。支持试点镇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基本农田保护 区、商贸区、公共服务区、住宅区,要科学统筹,合理 布局,并处理好交通组织、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关 系。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国有大集团、大企业,要按 照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在项目、产 品等方面,采取挂钩或扶持的办法,把需要扩散的项 目、产品布点到试点城镇。

4.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根据“适度超 前,优先发展,统筹城乡,远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 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 施向郊区延伸。一是组织力量帮助每个镇政府科学 制订“十二五”规划中镇域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的各 类专业规划;二是用5年时间实现大型居住区大交通 与公共小交通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快建设好所有新 城镇的组团式大型污水处理厂,调整完善好郊区新 建污水处理厂的专业规则,落实政府资金投入;四是 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郊区河道的全面整 治工程建设,使所有大中小河道基本达到“消除黑 臭,变清养鱼”这一日标;五是进一步加大郊区危桥 改造力度,5年内使郊区的区镇公路和所有桥梁达到 “畅通、安全、迅速、整洁”的公路桥梁框架;六是用5 年时间完善郊区每个镇的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 镇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目标是“清洁家园,优美环 境”;七是以行政村为主要单位,实施村庄的综合改 造,积极妥善解决好“城中村”、“空心村”问题;八是 改善郊区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逐步取消郊区高 速公路收费;九是建立由市建交委和财政局牵头的资金管理机构,完善市级资金拨付办法,确保财政投 入稳定增长。

5.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推进城镇化开发 机制创新,组建以镇政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投资公 司,可将规划区内的近中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 转性或征用,形成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 投入。也可以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解决城 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置 换工作,实施征地留用地制度。开放市政公用资本市 场,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建设,将适宜于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市政基础设施项 目推向市场,充分运用国内外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 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资金。

6.关于积极推进试点城镇配套改革问题。一是 认真落实市政府4l号文件制定的有关土地政策问 题,逐步实施对非农建设用地权证的确认。二是按照 中央要求,加快改革城镇户籍制度。三是切实改善外 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居住条件。四是统筹城乡社 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对接、多层次、以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 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协调发展。五是统 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继续重视在教育、文化、卫生 和科技事业等方面向郊区、特别是试点镇倾斜。建立 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公 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7.关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城镇管理水平问题。一是树立“建设和管理并重”的理念;二是充实和加 强管理队伍力量,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管 理队伍资源,形成综合管理合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认真学习和运用中心城区的好经验、好做 法,充分利用网格化和信息化等管理平台,逐步提高 城镇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四是尽快建立和形成权 责对应、界面清晰、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郊区城镇 管理工作体系。建议由市建交委负责统筹推进全市 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 统筹平衡相关专业规划、标准制定、计划安排、资金 落实、政策完善等项工作。调整、完善、理顺市、区 (县)、镇(乡)、村四级推进工作体系,按照精简、统

一、综合、高效的原则,努力做到市、区(县)上下对口管理。

四、【参考文献】

[1] 王格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 城镇发展战略2013 [2] 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对策 天津教科院学报2011.3 [3] 兰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苗雨君.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科技广场2008.9 [5] 孙久文.城市型社会背景下的城镇化 城市发展研究2011.9 [6] 黄祖辉.论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农村城镇化建设2011.6

第17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城镇化程度是权衡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兴旺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涯程度凹凸的主要目标。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行动。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构造的限制和制约,我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城乡发展的差别和不协调依然存在,亟需我们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认真加以处理。

一、近况:起步较迟,发展敏捷

1、起步较迟。我区城镇建立是在原农场集镇建立的基本长进行的。上世纪五十年月初期树立农场,场部地点地“三吉”仅是一个小小的集市,农场场部地点地仅在渠道边有几家商号,名为“半边街”。随着农场的发展,湖州荒滩上的集市逐步发展成为集镇。据计算,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国家对几大农场的投资占农场同期基本建立资金不到一成。依托自筹和银行借款,几大农场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集镇建立,拓展街区,硬化路面,兴建房子,扩改基本设备。还,八十年月中期以来,农场经济构成必然积聚,“农工商”开端鼓起,集镇

二、三财产构成必然规划。

2、发展敏捷。2000年撤场建区以来,采纳财务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地盘收一点、社会筹一点等多渠道筹资方法,城镇建立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超越农场期间集镇建立投入总和,为城镇建立敏捷发展供应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我区城镇建立逐步步入正轨。特殊是中间城区自2002年正式启动新城区以来,依照“运营城镇”的理念加速城镇建立,增强城镇治理,城镇相貌一日千里。详细显示在:

中间城区日现雏形。镇作为区治地点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明中间,城镇化率到达38.75%,高于全区均匀程度4.13个百分点。中间城区人口到达2.5万,比建区时添加近万人。中间城区道路骨架在本来的“一纵一横”拓展到“二纵二横”,建成区面积由建区时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

发展思绪逐渐清楚。中间城区发展定位于树立滨湖明珠城镇,以此为中间,辐射千山红、金盆、和沙堡洲等四个集镇,并带动若干个中间村庄的发展。依据这必然位,我区高规范编制了区城乡一体化规划、中间城区建立全体规划。还,还接踵完成了道路建立与革新规划、小我建房规划、居民房屋小区规划、工业园区建立规划等建筑性具体规划的编制,以及五一路、大路、文明路等骨干道路景象规划。

基本设备不时完美。先后建成大路、文明北路,以及“一园一带一广场”(生态公园、胡子口沿河风景带、市民广场)。110KV变电站、新城区电网建立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接踵完工投入运转。金盆、千山红镇先后完成镇区晋级革新,镇区革新正在进行。还,结合新乡村建立,鼎力推进基本设备和公共效劳向乡村延长,带动新乡村建立的具体提速,近五年来,全区通晓迟滞工程硬化乡村骨干道路161.2公里,使全区乡村公路迟滞率到达55%;新建沼气池1000多个;改水改厕2000户;处理乡村近2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

3、差距分明。从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方面来看,我区城镇规划分明偏小。在建成区面积上,除中间城区近年来空间拓展外,其他几个城镇规划依然逗留在建区前的程度。在城镇人口方面,当前四镇集镇尤其是、金盆镇人口规划偏小,与全省会镇人口规划均匀程度(1.2万人)还有必然差距。城镇化率方面,2007年,我区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市均匀程度辨别相差6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方面,2007年我区人均程度为10393元,与全省均匀程度相差3393元。

二、缘由:基本单薄,不足支撑

就县域而言,城镇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是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窗口、手刺。从我区的实践状况来看,城镇化程度不高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

1、城镇功用不全。金融机构少,全区仅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信誉社三家金融机构,但从2006年起农业银行吊销了4个乡村网点,仅保存中间城区的分行;工商银行上一年才由分理处升格为分行;信誉社2006年正式挂牌营业,当前仍为南县的一个分支机构。因为机构少、信贷规划小,无法对城镇建立和发展供应有力的支撑。邮政、通信行业机构规格低,保险行业规划小,不足行业竞争,治理体系体例上分属南县、沅江管辖。市政设备方面,不足垃圾、污水处置设备。

2、不足财产支撑。城镇不足大企业、支柱财产支撑,城镇财产规划偏小,全区共注销个别工商户1761户、工商企业193家,而个别工商户中到达税收起征点的仅400多户,规划以上工业企业15家。个别工商户首要集中在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效劳业上,规划小,现代效劳业欠缺,有的行业甚至照样空白。财产的带举措用非常有限,特殊是吸纳就业才能小,大都为家庭运营,从业人员即家庭成员;消费市场不旺,到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元,与2004年比拟,添加额不足1亿元,年均增幅12.9%,大大低于GDP增进速度;创税才能弱,2007年全区城镇个别工商税收200多万元,占全区实践税收的比例不到10%。

3、创业气氛不浓。农场体系体例下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使大大都农场职工养成优胜心思,抱着“铁饭碗”小富即安,不足敢闯敢干敢为先的创业胆识,创业路径不广,创业气氛不浓。农场期间,在集镇从事三财产的绝大局部是来自周边地域的农民,被本地职工戏称“公社佬”。随着企业的封闭停产,职工纷繁下岗,构成了新的就业压力和不不变要素。

4、辐射带动才能低。原农场期间,农场各自为战、自成系统,五大农(渔)场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强壮的区域辐射中间。受区域政治中间转移的影响,在建区之初的几年里,城镇发展出现出“东边日出西边雨”,中间城区建立如火如荼,而金盆、集镇衰败萧条,城镇建立望而却步,镇区房价暴降,几年内简直看不到新建房产。新城区自2002年启动开拓建立以来,建成区面积扩展了一倍,但当前其骨干道--大路两厢的“熟地”根本用于行政办公楼建立,贸易发展空间相当有限。加上我们限于本身财力,采纳以地盘置换的形式筹集基本设备建立资金,一局部较好的贸易地段已置换给投资商,县政府享用地盘增值效果的空间相对减少。

三、出路:扬长避短,发掘潜力

从世界兴旺国家的普通发展形式来看,城镇化将先后阅历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四个阶段。但分歧的时代布景、政策准则布景、文明和区域布景决议,我们不会必定反复这逐个般形式。党的十七大申报明白指出:“走中国特征城镇化道路,依照统筹城乡、结构合理、节省地盘、功用完美、以大带小的准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当前的近况来看,我区城镇化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将来我区城镇化将呈现一种集聚城镇化和涣散城镇化并存的格式:中间城区、集镇及一局部中间村庄将持续吸引相当一局部人口(集聚城镇化),但因为城乡生涯程度(尤其是物质程度)的差距减少,信息技能、交通前提的改善,相当一局部乡村人口将直接进入涣散的中间村庄或集中寓居区。因而,要加速城镇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既要克制区域规划偏小、人气不旺、区位前提不优等客观制约,也要应战思想禁锢、观念陈腐等主观影响,扬长避短,发掘潜力,尽量缩短城镇化发展的迂回进程。当时,我区必需发扬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集中寓居的前史。农场期间,农场内部执行的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治理体系体例。1982年以前,我区农民都是以生产队为单元集中寓居、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执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逐渐改集居为散居,但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逐渐构成了小集镇,原23个分场集中寓居的人口规划场均到达1000人,并且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电视等基本设备较为完美。依据这一状况,我区适度超前编制规划,把中间村庄规划建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2005年以较大规划的原分场驻地为基本,完成了10个中间村庄的规划编制,2006年以来依据全市的一致部署,我区又完成了7个新乡村示范村的规划编制。

2、有优越的社会保证。与周边县市比拟,作为农场改制区,我区具有了三大保证系统:一是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我区农业职工享用了农垦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待遇,特殊是2008年养老金待遇调整今后,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479元/月,而工商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程度到达842元/月。二是社会医疗保险系统。2005年开端,我区就施行了乡村新型医疗协作,到当前为止,我区参合率到达91%。还,本年还将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是社会救援福利系统。最低生涯保证的规范逐年进步,由建区时的每月40元进步到当前的每月100元;享用局限扩展,由建区时的城镇居民扩展到乡村居民;享用对象逐年添加,由建区时的500人添加到当前的3400人。还,从居民小我储蓄来看,2008年1-4月份的我区人均存款达500元,比全市人均存款凌驾900元。

3、有发展的空间。依照到2020年中间城区规划区要到达8万人的规划目的,建成区面积在当前的基本上还可以包容5万余人。新建3万吨自来水厂足以供给6万人的用水需求。中间城区变电站将持续扩容,方案年前供电才能在现有基本上添加1倍,中间城区的疾速发展将为我区推进新型城镇化供应动力支撑。

4、有可控的规划。2007年10月经过的《中国城乡规划法》为规划工作供应了司法保证。《区城乡一体化规划(2007—2020年)》,为我区城镇建立描画了发展蓝图,有利于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建立。还,规划区内建立项目简直悉数是新建,因而从建筑式样、作风到建立规划,甚至门、窗等装饰工程均可严厉按规划予以一致。加上我区地盘仍为国有属性,县政府垄断地盘一级市场,地盘征用手续简捷,拆迁本钱相对较低,城镇建立具有有利前提按规划有序进行。

四、建议:政策指导,基本先行

本年5月,市委赞同将我区作为市级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并将制订一系列的规划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办法,此举无疑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供应了可贵的前史时机。在这一布景下,我区新型城镇化将依照城乡统筹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全体联动”的发展方针,用财产建立和培养来联合城乡经济,以准则的变革和创新来疏通城乡联络,以规划和建立来调理城乡要素活动,以政策指导村民进城变市民,构成财产非农化、社区城镇化和准则人本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到年,全区城镇化程度要到达45%,千山红、、金盆三个镇镇区人口均到达1.5万人以上。城区绿化掩盖率到达60%。全区丛林掩盖率到达28%。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到达98%。环绕这一目的的完成,建议:

(一)强大支柱财产,打造“实力城镇”

要鼎力发展园区经济及其配套财产,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强大城镇经济,处理好农民变市民后的就业出路问题,为城镇化供应坚实有力的支撑。 一是做大工业。突出以工业园区为主国场,坚持并完美既定发展思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工业园区建立成为城镇经济新的增进极。还,镇场要发扬比拟优势,引进计谋投资者,打造特征财产带、财产园,构成合理的财产结构和各具特征的城镇经济,进步我区城镇化的全体实力。

二是提拔效劳业。支撑宾馆、休闲文娱业、餐饮等传统效劳业提质、上档,改善对外招待前提,提拔招待才能。鼓舞发展现代效劳业,特殊要优化情况,降低门槛,树立健全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效劳业。还,要包装和发掘、肖公庙、中间城区、农垦文明、军垦文明等人文水景资本,积极发展旅行业,尤其是渔场要用好用足渔业资本优势,开拓“鱼家乐”、“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举行好捕捞节、大闸蟹美食节等节会,进一步推介,提拔城镇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三是鼓舞和支撑全民创业。借鉴温州形式(以“一辆车子、两个轮子”起步,一辆车子,指商品经济;两个轮子,指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苏南形式(以家庭工业起步,以兼业劳动步队为主体,走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乡村工业化、当场城镇化的道路)等兴旺地域经历,鼎力发展个别工贸易,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结合我区的实践,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活动。出台定专门的政策性办法,从行政审批、规费减免、财务奖励、用地优惠、小额信贷和项目等方面赐与支撑,一方面鼓舞有实力的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鼓舞农民和民间本钱积极发展特征“种养加”,打造特征财产。还,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起劲废除安于近况、小富即安、嫉能妒富的不良知态,倡议敢闯敢试、迎难而上、克意进步的创业精神,构成鼓舞创业、支撑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气氛。

(二)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生机城镇”

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在更大局限内完成地盘、劳动力、资金、技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装备,最终到达城乡一起发展、一起昌盛。因而,必需把城镇和乡村归入一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起劲减少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切割,完成城乡治理、规划、财产发展、基本设备建立、公共效劳和社会保证一体化。在详细操作进程中,施行好“六大工程”。

一是村民变市民工程。制订并施行相关政策,如购房补助、就业优惠、低收入家庭住房公积金等政策,鼓舞村民进城购房。启动经济合用房和中等级低小区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二级市场,吸引农民进城,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搞好劳动力就业培训,最大限制转移乡村劳动力,让农民当场市民化、家门口就业,削减农民数目,带动乡村发展。还,争夺“城镇用地添加与乡村建立用地削减挂钩试点”政策,以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建立项目用地,知足城镇建立用地需求。 二是农民变股民工程。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变革为契机,在不变和完美地盘承包关系的基本上,依照自愿有偿的准则,依法进行地盘运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舞离乡进城农民将原承包的地盘运用权有偿让渡。拿出局部前提成熟的试点,以村民个别的地盘承包运营权入股,将农民涣散运营的地盘悉数集中由国有地盘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将农民变为股民,走规划化运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农民交出地盘承包运营权后,地盘运营公司以“保底房钱+股权盈余”的形式对农民供应经济收益,充分调动村民变股民的积极性。

三是乡村金融工程。积极与金融单元联络协商,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以地盘运营权作质押,金融单元对证押的地盘运营权进行融资,构成农业投入不变增进的长效机制。鼓舞组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应用金融部分借款资金,发展特征财产和完美农业基本设备建立。

四是乡村寓居前提改善工程。要依照总体规划、分步施行的准则,在加速中间城区和集镇建立、鼓舞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还,具体启动乡村集中寓居区建立。当时,我们特殊要充分应用现有基本和发扬交通优势,抓住省道202线晋级革新时机,指导农民在公路两侧联户联建。还,以原分场合在地为中间,采纳政策搀扶的方法,鼓舞建筑小康新村或居民集中寓居点,使农民共享公共基本设备资本,既改善了农民住房前提,又进一步拓宽城镇空间,使城乡的空间形状愈加合理。

五是城乡建立和治理一体化工程。增强规划的指点和调控效果,指导农民在规划区建房。打破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场面,整合政策性项目和资金,优先搞好规划区内水、路和洁净动力工程,以及公共效劳、信息平台等公共设备建立延长工程,从村庄规划、建立到治理一概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起劲完成城乡在政策上对等、治理上统筹、城乡社会保证具体接轨的目的。

六是财产带开工程。在做大做强主导财产的还,鼎力发展新型财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尤其是近郊村可借鉴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形式,走出一条专业化、规划化、品牌化的休闲旅行农业发展路子。在详细操作上,可先期施行强人带动、示范户带动和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经济组织带动,让局部群众尝到甜头、让广阔群众看到但愿,然后最大限制地调动社会参加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镇文明,打造“魅力城镇”

城镇化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城镇文明程度。城镇文明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除增强日常治理以外,当时重点要处理城镇形象、次序、市民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塑造城镇形象。农垦前史塑造了特有的农垦文明和人文禀赋,城镇建立更应留意发扬固有的前史文脉,更多地开拓建立既有传统文明思想又能知足现代人需求的精品工程,打造代表优越城镇形象、表现进步前辈开拓理念、营建新城镇文明档次的人居情况。

二是注重城镇平安。在坚持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的前提下,树立健全城镇生产生涯各个范畴的应急预警治理机制,进步疾速处置好各类突发性公同事件的才能,进步城镇居民的平安感和幸福感。

三是培育市民社会。加速教育、文明、科技发展,提拔市民的思想、人品、本质。增强以人的发展为中间的理念,表现人文关心,加强城镇亲和力。依照市场经济要求,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调整管治形式,合理指导市民参政议政,促进决议计划科学化、民主化。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文娱活动,鼓舞群众参加,进步凝集力、向心力。

第18篇:阆中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阆中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主要工作及绩效

(一)主要成绩 在推进“两化”互动工作中,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坚持以工业技改扩能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化解资金瓶颈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2006年以来,阆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保护古城,开发新区”的战略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有序实施古城区企业南迁退城入园。目前,城市规划区域已经拓展到保宁、江南、七里、双龙、河溪等地域范围,城市人口已经增加到30万人。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建成10平方公里工业集中区, 15平方公里高速路互通道产业经济走廊正在建设中,10平方公里江东工业园区进入前期筹备阶段。先后招引了天罡木业、康美药业、三大伟业、炭纤维工业园、华圣源建材、德雅丝绸、宜华集团等企业入驻园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000人。

(二)主要工作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做大做强。今年,阆中市重点推进了精益机电有限公司渝阆机械厂迁建入园、卓尚丝绸公司退城入园技改扩能、汇诚纺织棉纺生产线迁建和保宁醋生产(科研)基地项目等4个南充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总投资达到59130万元,年度完成投资19130万元。阆中市级工业项目25个,总投资30余亿元。工业园区内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强力支撑,形成产业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食品加工产业领先发展。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和持续发展的势头。工业园区内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四川鸿宇冷冻有限公司两户企业是全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和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两户食品企业获国家驰名商标称号,列入全省龙头倍增型企业;阆中市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食品加工业基地园区”和“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业园区食品加工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川东北地区的长效支柱产业和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保宁醋、张飞牛肉、阆州醋、华珍牛肉、贵人可姜茶、芽菜等品牌产品已经融入阆中乃至川东北地区旅游市场,成为旅游消费市场主打产品,为阆中旅游产业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目前,保宁醋、张飞牛肉、煜群公司等食品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在食品产业带动下,种植、养殖、加工等相关产业效益大幅增长。

医药产业强势崛起。康美药业落户阆中成功实施并购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两户企业后,以项目为依托,在短时间内全面实施车间改造和恢复生产,原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中药饮片基地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图纸设计、可研编制、工程设计、环评、场地平整,目前正在进行土石方开挖和基础混凝土浇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800万元。在大项目带动下,小企业积极跟进。四川阆峰川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在园区建设川明参精深加工生产线项目,目前已完成基础开挖,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校企联合,利用葛根、川明参等从事新品研发,生产加工葛根浓缩口服液、葛根浓缩口服液(养颜装)、葛根粉(袋装)等,以及精品川明参、川明参二合一草本参等系列产品。在医药产业带动下,阆中已在千佛、五马、方山等乡镇建立中药材基地5万亩,带动了超过1.5万户5万农民致富增收。

丝纺产业再现辉煌。阆中汇诚纺织有限公司是最早进驻工业园区的丝纺企业,2010年6月全面完成技改扩能,现已达到年产8万纱锭的生产能力,比原产能净增4.5万锭,年可入库税金16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锦洋丝绸、卓尚丝绸、德雅丝绸等丝纺企业陆续进驻园区实施技改扩能和提档升级。2008年3月,阆中锦洋丝绸有限公司投资2216万元,在园区征地30亩,新建厂房和购置先进设备,2009年6月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到年产真丝绸100万米、丝棉2万床、白厂丝和双宫丝各60吨的生产能力。2009年12月,阆中卓尚丝绸工业有限公司投资4230万元,在园区征地41.3亩,新建加工生产线,2010年12月项目全面竣工投产,现已达

到年产200吨生丝、8万床丝棉被、10万套服装的生产能力。阆中德雅丝绸有限公司2010年通过招商引进园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征地30亩,新建新建蜀锦(绣)、丝绸大提花丝绸面料生产线项目,生产研制蜀锦(绣)、高档丝绸和高档丝绸礼品,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其他产业齐头并进。2009年3月,阆中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5200万元,在园区征地180亩,新建厂房设施,2010年6月全面竣工,2010年10月关闭老厂成功完成搬迁。新厂从动工建设到完成搬迁,短短一年半时间,同时老厂的生产经营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是企业实现整体搬迁的一次创举,现年可达到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2010年底,新型炭材料工业园项目落户阆中,整个项目投资达30亿元,2011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这是阆中市成功招引投资额度最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将促进阆中产业深度调整和提升。华圣源建材、金博瑞建材、恒元节能建材、东升农机、泰安车业等企业落户园区后,实施技改和设备更新,企业产能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阆中产业园区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力度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阆中市还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节能减排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上。近几年,阆中市先后关停(闭)三合热电厂、保宁制药、光玻公司、银河地毯等环保不达标企业的部分车间;对烧煤锅炉进行煤改气改造;对鸿宇冷冻、阆苑食品等企业废水排放进行重点治理。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互动发展。阆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权强县的的战略机遇期,以实施“三名战略”(名师规划、名企建设、名人参与)为重点,科学决策,创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园城统筹,同建同管;项目依托,招商引资;基础建设,配套对接。以城市规划修编和行政中心南迁为契机,拓展城市规划区面积,促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化。以建设工业园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排污等管网建设力度。以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推进服务功能完善,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以工业园区物流和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物流和信息化建设。

阆中市累计投资10多亿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连接七里与江南新区的落下闳达到建成通车,广南高速公路连接线全面贯通,新建巴都大道西段、华胥路东段、长青大道、奎星大道、南池路、文化路、塔山路等26条,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滨江路南段、新村路、观音路、阆南桥路等30条道路完成改造。新建华胥广场、嘉义广场、天象广场、滕王阁广场、鱼翅广场、人民广场、东方广场、贡院广场、马哮溪广场等10余处,供市民休闲娱乐健身。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拆迁、城乡环境治理和风貌整治工作,以及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工业企业发展建设供地等重点工作,围绕拆迁安置、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对20余条古街道、近10户古院落进行了打造和修缮;对老城区新村路、张飞大道、演武路等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和路面等级提升;对郎家拐街、张飞大道等主要街道临街门面进行了立面整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阆中市的城市品位、形象风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宜居人气指数大幅上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不够;

二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特色不鲜明,成效不明显;

三是城镇化推进和远景规划前瞻性不够。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把“两化”互动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工业、园区建设、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等作为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安排布置、同检查督促、同考核评比、同奖惩兑现。

二是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统筹协调。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新城进行重点打造和利用,实现园区道路、物流、信息、商贸等新区资源与城市资源共享共用。

三是强化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阆中市近几年在着力推进传统优势企业技改扩能的同时,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成功招引了康美药业、三大伟业、新疆创越能源集团炭纤维工业园项目、黑牛食品、佳隆食品、宜华集团等重点知名企业,扶持保宁制药、滕王阁制药、光玻公司、阆州醋等企业走出低谷,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安置社会富余人员,为社会创造更多税利和财富。

三、今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产业集群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实现“两化”互促互进、科学发展、集约高效、产业突出、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二)奋斗目标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面积扩大,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区进一步拓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工业和城市经济大幅攀升。

(三)主要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食品加工业和医药产业为主导,纺织服装和建材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服务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使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水平,发挥更大作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提升产业结构,又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社会就业压力。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企业成为科研开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战略资源储备。加大投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污染治理。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城镇化道路。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第19篇:关于雨城区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雨城区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4-4-7

信息来源:雨城区政协办公室

关键词 雨城区 城镇化 发展现状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雨城区已初步形成了“城区带动近郊乡镇,中心场镇带动边远乡镇”的整体发展布局,以草坝等为领头羊的特色集镇正在形成,并正发挥着聚集和辐射作用,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具备了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城镇化虽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全市独有的区位、交通、产业、科技优势,特别是有一支善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作支撑,必将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正文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

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包括: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

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地域性质和景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地域、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的城镇化。

雅安市雨城区区域面积1061.3平方公里,辖12个镇,7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2007年全区人口33.82万人,城镇建设规模15.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47.1%,非农业化水平39.38%,城镇人口密度为378人/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城镇维护建设资金115元;人均用地面积31.3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15.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83平方米;用水普及率为96%;用气普及率为25.38%;人均拥有道路、广场用地面积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3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6.5%。今年1-9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0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913元。目前,雨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正在凸现,并已初步形成了“城区带动近郊乡镇,中心场镇带动边远乡镇”的整体发展布局,具备了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当前,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多结点,五大片”格局,进一步打造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片区中心镇为支撑,以国道和旅游公路为轴,以产业园区、风景区和中心村为结点的城镇体系恰逢时机。大力发展水禽产业、汽车服务、旅游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支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打造草坝、大兴、多营、孔坪、上里等具有一定产业和资源优势的重点集镇,加快发展以草坝等为领头羊的特色集镇,带动其它乡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区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区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人居环境迅速改善、社会效益加速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雨城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市区建成面积19平方公里,除城区四个街道办事处外,还有北郊、南郊、姚桥、多营、大兴、对岩等6个乡镇的部分村社归属城区,以城代乡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区以外,上里、草坝、孔坪等重点场镇人口集聚,商业繁荣,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在带动农村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农村场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根据“97规划”修编的《雅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已于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除南郊、北郊、对岩、大兴、姚桥五个场镇已纳入城市规划区和凤鸣乡目前尚未编制场镇规划外,其余13个乡镇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制了城镇规划。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11421”发展战略,坚持贯彻“工业强区、农业稳区,旅游兴区,开放活区”的基本思路,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多结点,五大片”的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片区中心镇为支撑,以国道和旅游公路为轴,以产业区、风景区和中心村为结点的城镇体系要求,着重修编了碧峰峡、上里、草坝、孔坪、多营五个场镇总体规划及11个中心村规划,同时配合全区工业发展重点——“两区一中心”的建设制定了《草坝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大兴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总体规划》和《多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合“南北两线”旅游经济走廊的打造制定了《上里古镇风貌整治规划》、《陇西乡场镇街景立面改造规划》、《碧峰峡镇后盐村红豆树、红豆屋规划》和《孔坪乡街景穿衣戴帽景观规划》。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大力投入资金进行场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了上里古镇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上里污水处理站工程等场镇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上里黄家坝小区、龟都府电站搬迁小区、孔坪乡

一、

二、

三、

四、五小区等一批新型农民居住小区。在大兴、孔坪、草坝、上里等中心场镇实施了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在大兴、碧峰峡、上里、中里、合江、望鱼、观化、对岩、多营、沙坪、南郊等乡镇建成了场镇供水站集中供水,水质水量均满足场镇供水要求。实施场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各乡镇积极推行垃圾统一清运制度,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规划集镇贸易区进行规范管理;组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推进“两建、三清、四改、五通”(即:建庭院经济、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房、改厕、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小城镇的对外形象和品位,大大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中心场镇商铺聚集、经济繁荣,对周边乡镇的带动辐射作用明显显现。全区已初步形成“城区带动近郊乡镇,中心场镇带动边远乡镇”的整体发展格局。

(二)道路交通建设情况

雨城区是进出川藏线的交通咽喉,成雅高速公路到省会成都仅需1小时车程,国道108线、318线穿境而过,“三山环线”全线贯通,雅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雅乐高速公路完成立项,区内各乡镇道路通畅,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交通建设本着为旅游开发修路、为发展水电产业修路的思想,本着交通行业要为“六个新”目标的实现打下牢固的交通运输纽带,为城乡统筹建设创造畅通的交通运输环境为目标,以“一会一节”和“旅发大会”的召开为契机,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对三山环线以及雅上路进行了改造,不仅打通了南北两条旅游线路,而且还改善了南北沿线8个乡镇的交通状况,为8个乡镇的一体化建设创造了畅通舒适的交通环境。今年,雅安至和龙的道路进行了大修,协助市交通局对国道108线进行改造,沿线4个乡镇的交通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区已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国、省、县、乡、村、社道辐射全境的路网结构,实现了乡乡通,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

国道:108线,起于对岩镇坎坡村,与成雅高速南站出口相连,止于麂子岗,与荥经县相连,沿线经过对岩镇、八步乡、观化乡,是雨城区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境内长22公里,今年即将完成对岩至观化13.2公里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设,观化至麂子岗8.8公里采用混凝土路面。318线,起于金鸡桥,与名山相连,止于大深溪,与芦山县相连,沿线经过姚桥镇、市区、多营镇,是雨城区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境内长23.6公里,“一会一节”期间对姚桥至多营19公里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多营至大深溪4.6公里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破损情况较重。

省道:305线,起于竹箐关,与洪雅县相连,止于姚桥镇,与国道318线相连,经过草坝镇至姚桥镇,是雨城区通往乐山的交通要道;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境内长23.6公里,全线采用混凝土路面,路面破损情况较重。107线,起于货运站,与国道318线相连,止于对岩镇坎坡村,与国道108线相连,经市区至对岩镇;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全长4.9公里;货运站至泛华厂1.5公里采用混凝土路面,泛华厂至坎坡村3.4公里,今年与108线一同进行了改造,铺设了沥青混凝土路面。

县道:雅赵线,起于市区邮电大楼,止于望鱼乡与洪雅交界,全长36.2公里,沿线经南郊乡、孔坪乡、沙坪镇至望鱼乡;市区至孔坪乡11.8公里,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于“一会一节”期间进行了改造,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孔坪乡至望鱼乡22公里,采用山重三级标准建设,于“旅发大会”期间进行了改造,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雅柳线,起于孔坪乡,止于洪雅柳江,全长33.6公里,沿线经孔坪乡、严桥镇、晏场镇至洪雅柳江;采用山重三级标准建设,铺设混凝土路面;是晏场镇和严桥镇通往城区的唯一交通道路,也是雨城区通往洪雅的重要道路;1982年改造以来,受地质灾害的影响,路面破损较大。 雅和路,起于市区三九大桥,止于大兴镇陈水碾,全长19.4公里,沿线经市区至大兴镇的范山村,与洪雅相连,是雨城区通往洪雅的东大门;今年区交通局对该路进行了大修,三九大桥至农业园区8公里,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农业园区至和龙11.4公里采用山重三级标准建设,铺设混凝土路面;雅和路的改造完毕,必将为大兴镇的城乡统筹建设创造更坚实的交通硬环境。雅太路,起于市区北二路,止于上里镇石桅杆,与邛崃市相连,全长32.3公里,沿线经北郊乡、碧峰峡镇、中里镇至上里镇;北二路至成雅高速北站出口2.7公里,采用山重二级标准建设,铺设混凝土路面;成雅高速北站出口至碧峰峡大桥10公里,采用山重三级标准建设,铺设混凝土路面;碧峰峡大桥至上里古镇14.3公里,采用山重三级标准建设,于“旅发大会”期间进行了改造,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里古镇至石桅杆5.3公里,采用山重四级标准建设,铺设混凝土路面;雅太路是南北旅游线的北线,现已成为拉动上里、中里、碧峰峡三镇致富的纽带和展现雨城旅游形象的窗口,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中发挥了交通枢纽的作用。

乡道:姚凤路,起于姚桥镇,与国道318线相连,止于凤鸣乡,全长6.1公里,是凤鸣乡通往市区的重要交通要道;1994年进行了改造,采用山重四级标准建设,路基宽5.5米,混凝土路面宽5米,部分路段坡陡弯急,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草合路,起于草坝镇,与省道305线相连,止于合江镇,与名山县相连,全长7.7公里,是合江镇与城区连接的唯一通道;1995年进行了改造,采用山重四级标准建设,路基宽6米,混凝土路面宽5米;合江镇已成为雨城区重要的茶叶生产及加工重镇,草合路的现状已不能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马晏路,起于严桥镇的马鞍腰,与雅柳路相连,止于晏场镇,全长4.3公里,是晏场与外界交往的通道;1995年进行改造,采用山重四级标准建设,路基宽7米,混凝土路面宽6米;晏场镇是全区离市区最远的镇,交通道路的畅通无阻是晏场镇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

村道:全区191个行政村,现有通村道路 183条, 388公里,已建成等级公路标准以上的道路有52条, 137.8公里,其中硬化21 条, 59.6 公里,碎石路面及毛路 31条, 78.2公里;正在建设的有22 条,53.5公里;等级以下的道路 130条,250.2公里。2006年以来,全区通村道路建设按照川府发[2006]20号文件的要求,依据《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的标准,通村道路建设统一按照山重四级标准实施,路基宽4.5米,路面宽3.5米,个别特殊地段路基宽3.5米,路面宽3米。“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村道 72 条,116 公里,改造硬化61条,350公里。

社道:全区有通社道路246 条,606 公里,其中已硬化114.5公里。社道建设目前为止政策上没有明确的补助办法,都是村民自行出资修建,路基多达不到等级要求,属等外路,建设标准低,排水设施不完善,没有防护设施,雨季不通车的现象经常出现。

客运:为了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给农民出行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全区已将6条农村客运线路纳入公司化运作管理,现主要由雅安市客运发展有限公司和亿鑫物流公司两家公司负责管理。其中雅安市客运发展有限公司投入客运车辆104辆,承担了雅上线4个乡镇,雅草线1个镇,雅和线1个镇,雅赵线4个乡镇,雅孔线2个乡镇及雅凤线1个乡的农村客运运输;亿鑫物流公司承担了雅观线3个乡镇的农村客运运输。姚桥镇和多营镇已纳入城市规划,其客运分别由市区1路、5路和3路公交承担。全区只有合江镇还未开通客运运输,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十一五”期间实现乡乡通客运。

客运站建设:为了方便群众赶车,给群众提供良好的乘车环境,自一会一节以及旅发会以来,区政府在客运站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已在上里镇、严桥镇、晏场镇、望鱼乡、合江镇、草坝镇修建了等级客运站,在和龙、孔坪修建了简易客运站,在雅上路沿线设置多个招呼站,方便乘车人候车。“十一五”期间,将修建和完善各乡镇的客运站点。

(三)全区场镇社会事业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24个,人员编制260人,编制床位187张,固定资产总数540万元,正式职工145人,专业技术人员136人(其中,中级26人,初级110人),大专以上学历18人,中专63人,高中及以下55人,主要负责全区农村医疗、防疫、保健及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全区191个行政村,建立医疗点121个,村卫生室100个。

“十五”期间,完成了区疾控中心建设,完成了市二医院建设,新建并维修改造碧峰峡、凤鸣、孔坪、中里、上里镇、对岩、严桥、南郊、观化等卫生院,新建、改造业务用房8500平方米。200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补偿兑付,全区参合农民17.7763万人,参合率达90.8%,乡镇村参合覆盖面达100%。

教育:全区农村有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村完小21所,非村完小32所,中小学教职工2056人,农村教师1224人(初中429人,小学795人)。农村小学学生14902人,农村初中学生7489人。十五期间,排除中小学危房1720平方米。目前,晏场中心学校新建教学楼1670平方米设计方案已报王永庆先生基金会审批同意,进入开工报建阶段。观化中心校713.2平方米教学楼招投标工作已顺利完成,进入报建阶段。新和小学250平方米平房教室交付使用;严桥三九学校旧楼改造、场地硬化等校园建设、上里中心校新教学大楼及附属设施已经建成使用。确定孔坪中学、草坝中学、草坝中心校为寄宿制学校试点,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经验。草坝中学寄宿制宿舍已投入使用;孔坪中学寄宿制学校配套工程正在施工中,住校生宿舍及洗浴房已竣工,学生食堂进入装修阶段。下一步将实施观化中心校、大兴中学、上里中心校、碧峰峡中心校、严桥中心校、晏场中心校、八步中学的寄宿制建设。今年,按照“农村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原则,结合我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和农村学生分布情况,进行部分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多营大深村小、观化麻柳村小、望鱼塘口和回龙村小。

二、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及其产生原因

基本情况:近年来,虽然区委、政府加大了农村交通、电力、通讯、水利以及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面貌有所改善,但要在短期内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困难仍然很大。

(一)规模偏小、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差、管理薄弱

建设规模偏小。全区小城镇受自然条件限制,集镇规模过小,小城镇建设的质量运行迟缓,社会效益提速艰难,加之分散的行政体制导致了政府运作成本偏高,重复建设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短缺,使农村的辐射功能发挥受阻,农民负担加重。乡镇规划滞后,村庄规划编制率低。中里、沙坪、晏场、严桥、望鱼等位于旅游沿线乡镇的总体规划均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编制,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深度不够,内容单薄,缺乏地方特色,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的重点中心村还应制订相应的村庄治理规划,全区建制镇中心村规划制定率远未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其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是造成规划编制滞后的根本原因。基础设施条件差。全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乡镇仍延用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基础设施,许多乡镇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供排水管网系统、未建立污水处理厂;街道沿线没有水冲式公共厕所;镇区内无消防设施;无35KV以上变电站;镇区干道没有安装路灯照明;街道镇域电话普及率低;草坝、八步、凤鸣、孔坪、晏场、严桥等乡镇仍存在供水量不足、水质达不到标准的问题;大部分乡镇镇区公共绿地面积偏低,远远低于省规定的“占建筑用地5%的比例”目标。其中,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最大因素。管理统筹薄弱。小城镇建设的依法管理历来是全区的一个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小城镇规划区内私搭乱建、违规修建现象还未得到完全抑制,建设执法力度仍须加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制约全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显著问题,至今无一个乡镇成立城建办公室,没有专业建设管理人员,无法形成健全的建设管理体系,再加上部分乡镇领导对建设工作的不重视,被动地消极地实行规划,造成了规划与建设脱节、建设与管理分家。

(二)道路等级低、病害重、路况差,部分乡镇存在以路代市

乡道普遍等级低,路面狭窄,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如姚凤路、草合路。部分道路病害较重,路面破损较大,不利于车辆的通行,严重制约着沿线乡镇的经济发展,如雅柳路。一部分乡镇还以路代市,每逢乡镇赶场,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容易引起交通事故,不符合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部分乡道等级低、路况差,车辆运行不安全,给农村客运的开通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社会事业还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医疗卫生:农村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卫生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我区24个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基础卫生设施简陋、就医条件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服务功能不全的问题。防疫、保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随着卫生改革力度的加大,政府职能的转变,医疗卫生单位亟需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作为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卫生系统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严重缺编现象,受人事政策的影响,人才进出口渠道不畅通,高素质的人才引进困难。农村卫生服务网建设滞后,村卫生室覆盖面低。全区191个行政村,有医疗点121个,多数都集中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镇,建立了村卫生室的只有100个村,尚有91个村没有建立村卫生室(主要是在人口稀少偏远村);村卫生室缺少医疗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较差,是多年来一直都未解决的问题。基层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农村卫生发展的需求,全区农村卫生院中能开展三大常规检查的约占40%,拥有心电图、B超、X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的占58%,能开展下腹部手术的不到1/3,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农村“三项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限价服务、规范医疗收费,开展“卫生进社区、进农家”巡回医疗活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等措施,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院(室)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建设工作。

教育:农村学校教学楼陈旧落后,配套设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中里中心校和中学、大兴镇和龙中心校、望鱼中心校、望鱼镇三台村小、孔坪中心校、观化刘杨村小需要改造和重建;南郊中心校、碧峰峡三村村小需要新建教学综合楼;多数学校课桌急需更换。全区农村教师学科不配套,教师编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育后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教师岗位交流机制不够健全。由于教师编制不足,造成学校(尤其是农村边远学校)聘任代课教师的问题。学校在聘任代课教师时只考虑满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一般每月聘用工资在450~500元之间,这样长久下去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将会形成新的代课教师生存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全区在教职工职称评定时实行评聘分开,现有中级和高级职称资格教师高达576人,职称聘任矛盾较为突出。由于农村实施新机制收费制和省教育厅的“双八条”规定,教师福利待遇较低,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教师。

城镇公共文化服务 体制上:广电,城市网络市为主,区获利微乎其微,市上还计划将区属广电资源全部收归市上,难以实现城市带动农村。文化,将原区属图书馆上划,自身文化馆没落实,全区缺乏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依托、载体。如果不解决区文化馆的问题,省文化厅将收回已经安排给我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乡镇文化、广电管理体制:以乡为主,职能几乎完全淡化,处于停瘫状态。机制上:用人机制不健全。2000年后乡镇文化广电合并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一部分被辞退,一部分被提拔,一部分被挪作他用。目前,19个乡镇仅有4名文化专干,其他均由年龄编大,文化偏低且身份没有明确的广播员兼任;城市街道、社区也没配备文化专干,编制不落实,人员不齐不力导致全区城乡文化工作除了交差性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外,其他重要的文化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从城镇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的1%也无法到位。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未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年度目标考核,被各级党委、政府严重忽视。党政干部观念上或者执政理念上:抓

经济出干部,计划生育抓不好会影响干部,唯有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成败不影响干部(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全区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因此很多领导干部在执政理念上只重视抓经济而忽视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三、着力提升雨城区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构建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区域化布局、点状展开、剃度推进”的思路和集中布局的原则,编制完善城镇规划。坚持重点乡镇、区域中心镇、重点旅游区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片区中心镇为支撑,以国道和旅游公路为轴,以产业园区、风景区和中心村为结点,初步构建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目前,急需要做的工作是:

保障经费,加快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全区“十一五”场镇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2008年要编制好合江镇规划,到2010年逐年完成望鱼、凤鸣、严桥、晏场、沙坪、观化、八步、中里等乡镇规划编修,力争使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率达到100%。2008年要完成《草坝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草坝主街整治规划》和《多营迎宾大道风貌整治规划》,到2010年要在重点乡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逐步完成编制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力争使详细规划编制率达到50%。2008年要完成对岩清江村、青元村,多营上坝村、下坝村整治规划,进一步做好中心村的规划工作,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有效载体,突出村庄的个性和特色,保护好传统历史文化,注重现状基础上的适当改造和环境整治,力求形成“区、乡、村”一体的科学规划体系,到2010年力争完成70个中心村整治规划。建议将规划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障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工作,对场镇发展作出前瞻性、综合性的部署和安排,引领城镇科学、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阳光规划”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实际,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合理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9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临近规划末期,已不适应现在形势的发展需要。要充分认识到规划不仅是法,而且还是生产力。要正确面对当前国家严格土地调控的规定,抓住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高质量的编制适合我区特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场镇发展留下良好空间。要依托产业发展,依靠市场手段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土地使用效益。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发展和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的作好市场预测,使优势项目用地优先落实,以提高土地使用的整体效益。

(二)准确定位,重点打造以草坝镇为领头羊的重点集镇

按照“一中心、两走廊、多结点、五大片”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片区中心镇为支撑,以国道和旅游公路为轴,以产业园区、风景区和中心村为结点的城镇体系,在充分发挥好中心城区辐射和集聚作用的同时,重点发展水禽产业、汽车服务、旅游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产业为支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打造草坝、大兴、多营、孔坪、上里等具有一定产业和资源优势的重点集镇。

草坝:集中力量抓好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重点打造“天府水禽”第一镇,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水禽养殖加工产业。

大兴农业园区将与草坝工业集中区统一规划,努力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按照“特色产业规模化、农业园区工业化”的思路,建设成为西南生态农业科技产业试验区的窗口。

多营:以汽车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物流业和机械加工业为其配套延伸产业,逐步建成雅安市汽车服务中心和物流基地、川藏线上重要服务站。

上里、孔坪: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打造“南北两线”旅游经济走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型产业,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旅游型集镇。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草坝、大兴、多营、孔坪、上里等重点集镇的吸聚效应,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聚集人气、创造商机,切实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农村人口、资源、资本向城镇聚集,促进“观光休闲产业发展区”、“茶叶产业发展区”、“水禽及配套产业发展区”、“高山奶畜发展区”、“林竹产业发展区”等五产业发展区的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边远乡镇和村社的发展。

关于优先将草坝镇打造为重点集镇的思考:调研组认为,目前,草坝镇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看,都已具备城镇化的条件,尤其是在草坝镇的草坝村、河岗村,农民(城镇化主体)实现城镇化的愿望非常强烈。调研组在座谈中了解到,草坝村有一个社已在实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已取得较好效果。接下来,该怎么办?调研组在此建议:在保护好农民积极性的前提下,成立机构,组织人员,充分调动镇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草坝村及其所属社进行解剖,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同时,探索在城镇体系中如何发挥好“中心村”(基础和细胞)的作用这一“课题”,率先为全市破解城镇化课题开路。此外,在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方面,草坝村的超前做法也值得借鉴。

(三)认真抓好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抓好草坝镇220KV变电站建设,建成独具特色的河鲜一条街和水津、金沙新村。到2010年改建好现有场镇道路,发展好新建道路,力争建成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好排水管网,完善供水管网并接入城市供水网,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到2020年,全面建成省级重点镇。完成多营镇迎宾大道两侧建筑风貌改造、上坝商贸小区和下坝安置小区的建设,完善场镇供、排水管网并接入城市供排水管网。到2010年完成场镇原有道路改造,新建部分道路和广场。到2020年,全面建成雅安市汽车销售、维修服务中心和物流基地。着力抓好大兴镇110KV变电站的建设,完善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道路和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接入城市供排水管网,把“兴贤”小区二期建成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亮点。重点抓好上里镇古镇二期开发(包括古镇内水厂扩建,新建垃圾转运站、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及黄家坝新区建设。到2010年完成上里污水处理厂扩建,高水平打造白马泉景区。到2020年,黄家坝新场镇全面建成,古镇各项管理配套完善,形成新、旧场镇协调发展的局面。全面完成孔坪乡温泉搬迁小区建设。到2010年进一步完善场镇道路和给、排水管网的建设,力争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到2020年,温泉开发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着力申报国家级温泉疗养度假中心,全面完成场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统筹管理,整体提升小城镇品味及对外形象。对重点集镇进行亮化、美化、净化打造,加快场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未达标场镇的供水工程建设,完善道路绿化带的设置,修建美观适用的公厕,完成场镇主要道路的电灯照明,场镇道路有专人清扫,设置果皮箱及垃圾桶,定期清运,建立长效保洁机制等。建议在重点集镇成立“城镇化管理办公室”,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管理,执行乡镇一级的规划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要做到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严格控制五道关:一是统一规划关。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项目建设必须服从规划;二是审查批准关。严格执行规划审批手续,“一书两证”发证率达到100%以上;三是定点放线关。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点放线后方可施工;四是检查验收关。实行建前、建中、建后控制;五是城建监察关。充实执法人员,加大违规建设查处力度。乡镇政府领导要切实加强与建设部门的联系,正确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紧密配合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平衡发展、完善场镇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增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力度。投入资金引进先进医疗设备,逐步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所有乡镇卫生院要配备救护车,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新建和改建大兴、草坝等14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备设施,实现“一无三配套”建设目标,彻底改变农村卫生设施落后的面貌。落实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设备,每个村卫生室规划面积40-60平方米,房间不少于三室,且设置科学,布局合理,光线充足,周围环境无污染。有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中药柜及村卫生室必备的诊疗设备。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到2010年,各单位临床医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其他医务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学历教育,4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每年建设和改造3-5所学校;积极发展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和片区初中,逐步减少村级小学的数量和规模,五年内逐步撤销20人以下的村级校点,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规模效益,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中里中学、望鱼中心校和望鱼三台村小、大兴镇和龙中心校、兴贤小学、南郊中心校、中里中心校、实验小学、碧峰峡三村村小、孔坪中心校十所学校教学综合楼建设工作;按照 “农村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原则,结合我区的实际,着力搞好孔坪中学、草坝中学、草坝中心校寄宿制的试点工作,加快观化中心校、大兴中学、对岩中心校、晏场中心校寄宿制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建立教师人才交流中心,激活用人机制,实施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交流调动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2010年前使所有农村教师完成不少于240学时全员培训。以五大重点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充分利用无线、卫星、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套数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到2010年全面完成国家110个、省80个建设点任务。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基本完成区级分中心和乡镇分中心建设,推动进村入户,以农村为重点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至2010年建成规范化的区级分中心,完成2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1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任务。同时,向社区延伸,建立16个社区服务点,将省、市与社区、乡镇的文化信息共享信息工程融为一体。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区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按照整体规划、分年实施的原则,在2010年底实现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个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农村书社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工程建设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方针,多渠道吸收资金,整合各种资源,“十一五”期间计划在全区建立19个农村书社、210个“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依托刚刚重组的雨城区农村电影放映中心,积极争取市上、省上“2131”电影放映工程的相关资金与设施,至2010年基本实现全区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四)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探索场镇社区化管理的路子

为破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村孤、多村难”的管理难题,打破一直以来农村居民以乡、村、社为划分的旧观念,提升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区应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实施“联村自治”,整合资源优势,节约管理成本,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本着就近便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结合为适度规模的“联村”,以先进村带动落后村。分类指导,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新突破。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村镇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根据镇和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步实施,重点把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作为试点单位,探索经验,然后再逐步推开。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加速农村社区化管理进程。引导各驻区单位积极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站、文化广场等资源优势,实现社区内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在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救助、保障、法律等公共行政服务的同时,采取以无偿为主,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就业等方面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使农村社区建设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各片区统筹联办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服务功能。统一规划道路、学校、卫生所,建设文明一条街、村民学校、阅览室等。培育组织和协会,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中介组织、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协会,努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服务,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协会里的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的作用,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各种便民、利民服务。

[附]调研组成员名单:

组长:曾西军,副组长:赵志雷,成员:常虹、李宜军、李家贤、刘滟、李幼萍、孙璐娜、王小虎、张德武、魏龙。

执笔: 赵志雷 孙璐娜

第20篇: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1.3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2.扬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2.1扬州城镇化发展趋势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扬州城镇化趋势图8060城镇化率40200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份城镇化率(%)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

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20年,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2006年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

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反映出扬州现状城镇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现阶段扬州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状在乡镇级地区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的问题,认为扬州的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一些旧城区垃圾无法及时有效清理。更为紧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大量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的性能。

4.相关案例

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

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乐活智慧新市镇建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闻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镇。阳山镇的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社区等四大功能区。

阳山镇利用本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打造了地区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方针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规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的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美丽建设”。并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

桐庐县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美丽县城的载体;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美丽发展的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通过保护、改造等多种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美丽乡村精品村,突出了美丽亮点;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式,夯实美丽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今的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当代商业元素的美丽县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

5.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扬州地区地域文化独特,具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的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区可以因地制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式: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都漆画,高邮民歌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的技术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的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

立扬州旅游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城镇化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长。因此,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内涵增长”。

为了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的集聚能力,使零散的产业结构系统化,我市可以学习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助于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准定位与系统化的运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的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未来的规划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的蔓延。

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减少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加大市场的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规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的状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注重前瞻性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新型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引导,产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于缓解传统规划带来的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减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并且降低交通污染。

桐庐县的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的产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根据地区特征,扬州可以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动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区优势的规划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途径。

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

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行动,增强

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要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保持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随着城市规划技术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扬州地区水体改造条件较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非常符合创建海绵城市的条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积极实行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创建海绵城市有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保持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附录(参考文献篇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 扬州日报.谱写创新精致幸福扬州新篇章,2011-04-08.[3] 张建云.转变传统城市化理念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就地城市化[J].理论学刊,2010(9).[4] 李佳 ,孙铁山,李国平.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 学,2010(4).[5] 赖明勇,周玉波.国内外城市品牌建设模式差异研究[J].求索,2011(8)

[6] 程进,曾刚,方田红.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地理, 2012(1).[7] 中国政府网.徐宪平:新型城镇化主要“新”在六个方面 [8] 扬州市统计局.2014年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 ,2015-02-06.[9] 扬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分析研究.[10] 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初稿.[11] 上海市政公路.扬州5条省道将构筑中心城区快速外环道路,2013-12.[12] 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13] 江苏省统计局.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2009-06-26.[14] 扬州时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3-03-06.[15] 马兵,欧名豪.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以扬州市为例.广东土 地科学,2007,(5).[16] 中国建设报.苏南新型城镇化的地方标本.2014-09-15.[17] 尹福臣.产业园区发展的十大趋势,2015-03-31.[18] 钱存林.产城融合:扬州城镇化的基石,2014-09.

城镇化 调研报告
《城镇化 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