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江苏工业学院(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03 06:04: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江苏工业学院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暂行办法

江苏工业学院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落实《江苏工业学院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精神,增加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作用,规范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现制订暂行办法如下:

一、公示对象、时间和范围

公示对象:支部大会近期拟讨论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支部大会近期拟讨论转为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

公示时间:发展对象为校党委组织部预审通过后,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预备党员转正为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且预备期满后,讨论转正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

公示范围:发展对象所在二级学院、所在班级和所在宿舍区同时公示。

二、公示期限:一般为七天

三、公示内容

公示的内容为发展或转正对象的姓名、性别、所在单位(班级)、申请入党时间或入党时间、主要表现等有关情况,具体参考样式见附件。

四、公示程序和方式

1、确定公示对象、拟订公示内容。

2、张榜公示和网上公示同时进行。

3、收集党内外群众意见。

4、党组织调查核实情况,研究处理意见。

五、公示意见的处理

公示期限内,如有不同意见,单位或个人均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等方式向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或校党委组织部反映。对公示后反映的意见,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应及时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公示后没有意见反映或有意见反映但经核实无问题的,可按正常程序办理有关入党手续。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经核查属实者,视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六、公示中的有关责任和要求

1、基层党组织的责任。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负责做好公示的有关工作。凡应公示的对象,都要严格按要求公示。在公示过程中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对反应公示对象的问题要组织人员认真调查、弄清事实、准确定性,不得隐瞒、包庇、袒护。要保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不致于因反映情况而遭受打击报复和指责非难。对反映人和反映的问题要严格保密。公示期间应设立反映意见的电话及电子信箱。

2、反映意见者责任。在公示期间,反映公示对象的意见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具体准确。

3、核查者责任。核查人员在核查反映公示对象的问题时,要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透露反映意见人的姓名及反映的内容,严肃认真地查清每一个问题,不得似是而非,不得隐瞒事实。

4、对被公示者的要求。被公示者要正确对待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配合组织查明情况,不准阻挠、干扰党员和群众反映问题,更不准打击报复。

七、其他

1、本办法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2、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执行。附件:

1、发展预备党员公示参考样式

2、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参考样式 附件1:

发展预备党员公示参考样式

公 示

根据我校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党支部提名和××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审议,拟发展下列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姓名)×(性别) ××专业、班级×年×月×日(申请入党时间) 主要表现:

×××(姓名)×(性别) ××专业、班级×年×月×日(申请入党时间) 主要表现:

凡对发展上述同志入党有意见者,请于×月×日前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或校党委组织部反映。

×××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校党委组织部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二级学院党委(盖章)

××××年××月××日 附件2:

预备党员转正公示参考样式

公 示

根据我校发展学生党员公示制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党支部提名和××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审议,下列同志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现将基本情况公示如下:

×××(姓名)×(性别) ××专业、班级 ×年×月×日(入党时间) 主要表现:

×××(姓名)×(性别) ××专业、班级 ×年×月×日(入党时间) 主要表现:

凡对上述同志转正有意见者,请于×月×日前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或校党委组织部反映。

×××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校党委组织部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二级学院党委(盖章)

××××年××月××日

推荐第2篇:干部人事档案的保管、保密制度 江苏工业学院

干部人事档案的保管、保密制度

(一)干部人事档案由反映干部职工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工作实绩等方面的材料构成。由人事处派专人集中统一保管。其工作接受人事处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

(二)厅级干部档案,正本送省委组织部保管,校人事处保管其副本。

(三)干部职工离退休以后,其档案仍由人事处保管。

(四)干部离退休后易地安置的,如工作需要,其档案可转至负责管理该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代管。

(五)干部职工死亡后,其档案由人事处保管五年后,移交院综合档案室保管。

(六)干部职工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解聘)后,未就业的,其档案仍由人事处保管。另就业的,将档案转呈其有关组织、人事部门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转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

(七)干部职工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仍由人事处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养后,重新安置工作的,其档案由有关的人事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凡经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八)干部职工出国不归、失踪、逃亡后,其档案仍由人事处保管。

(九)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在本单位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组织部指定专人保管。

(十)人事处应设立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档案柜、去湿机、空调,保持库房清洁和适宜的温湿度,做到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

(十一)人事处应设阅档室,查阅档案有监督,防止泄密。

(十二)人事档案库房和档案箱的钥匙,要严密保管,档案管理人员调动时,必须办理好交接手续。

(十三)档案管理人员下班前要将提出的档案全部入库,并检查门窗、电源关闭情况。

(十四)干部人事档案是党的重要机密,人事档案库房是机要重地,非管理人员一律不得随便进入档案库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准擅自向他人提供和泄露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草稿、废纸等,不得乱扔,一律按保密纸处理或稍毁。

(十五)严禁用普通电话索取或提供有关干部人事档案内容。严禁任何个人私自保存他人档案材料,对利用档案材料营私舞弊的,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推荐第3篇: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概况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是一所具机、电、管、文各类专业的高等工科院校,是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单位。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前隶属愿机械工业部,改制后转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收机电控制与自动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管理工程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十几个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四年制本科生和八个专业的二至三年制的专科生,同时招收培养夜大生和函授生。学院现有研究生、本、专科全日在校生2600人左右,到“九五”末期将发展到3000-3500在校生的规模。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本科生实行按系招生,按大类培养,2-3年后分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培养。

我院校风是“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学院已经实行并将继续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主辅修制、试读制、滚动淘汰制、浮动学制,鼓励优秀学生辅修第二专业,跨系、跨专业选课,以拓宽知识面。逐步推行选拔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深造,继续实行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同时严格坚持必要而合理的淘汰制。学院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00多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百余人、教师中已有50多人曾出国留学、访问或讲学,现正在国外讲学的近20人。

学院本部设在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分部设在朝阳区金台西路。总占地面积约250亩,校舍建筑面积10万3千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万余册,学院设有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机电实习中心及其它实验室16个,设有高教研究室及动态、测控技术、全息技术、管理工程、机电一体化、可靠等研究机构。学院有较为完备的体育场、设施和学生活动中心,并附设机械加工厂及印刷厂。

学院努力办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目前,成人教育学院设有业余大学、函授教育、干部专修科、各种岗位培训班和各类技术短训班。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近几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33篇、著作52部,承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并承担了一些国家科委项目、部基金项目和地方项目,不少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激光测量、机械结构的模态分析、减震降噪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中CAD/CAM方面均有较高水平与特色。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思想方向,面向机械行业和北京地区的经济第一线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学院特别注重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工程师、会计师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训练,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设计、制造、经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院与美国、泰国、原苏联等六所学校建立校际关系,共同协作开展了科研活动并互派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学院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美国、日本等国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1999年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通过评建,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和校风校貌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

目前,学院正在贯彻第三次全教会和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们热烈欢迎品学兼优,有志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报考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推荐第4篇: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山西蒲县华胜煤业有限公司一水平初步设计

名:白

专业班级:2010届矿井通风与安全

指导老师:

推荐第5篇:武汉工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会计学专业

武汉工业学院会计学专业

毕业实习大纲

一.毕业实习的目的:

1.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实践,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树立热爱本职工作的观念,为今后投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好准备。

2.通过毕业实习,学会把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巩固、加深和扩展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毕业实习的要求:

1.了解所在实习单位生产类型,生产结构及管理组织机构;熟悉所在单位会计核算的帐务处理的实际做法,

以及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2.实习掌握会计核算的若干技能,具备一定核算能力,主要包括:

审核原始凭证的能力;

编制记帐凭证和汇总记帐凭证的能力; 登记帐簿的能力; 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查帐、对帐的能力。3.撰写实习报告,内容包括:

对毕业实习的认识; 实习具体工作评述;

实习单位财务状况简介(整体或某方面均可);

实习收获、体会及对实习单位财务状况,帐务处理的评价或改进建议; 实习报告不得少于5000字。4.写实习日记

三.毕业实习内容

毕业实习内容如下:

实习单位总体基本情况与财会工作基本情况; 会计核算形式;

货币资金、工资、固定资产核算; 材料核算; 成本核算; 销售、利润核算; 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 其它。

四.毕业实习时间、地点

毕业实习时间共6周(2月17日——3月28日),包括见习、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安排在第八学期

一、

二、

三、

四、

五、六周进行,3月28日前必须返校。

毕业实习安排在荆门市粮食局所属企业、湖南省岳阳城陵矶国家粮食储备库

五.毕业实习组织

1.成立经贸管理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组长:李焯章

副组长:祁华清钟新桥

组员:龙子午李银兰管顺丰钟生成余红娟穆容

2.实习师生到达实习地点后,与所在企业领导协商后以系的名义聘请企业有关领导、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并按实习大纲的要求制定实施计划,向院汇报。

3.根据实习要求将实习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由实习领导小组决定1—2名实习生担任小组长。

六.毕业实习成绩考核

毕业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实习期间的成绩,作出鉴定。评定成绩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回校后,由院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单位鉴定、实习报告及实习日记综合平衡,评出毕业实习成绩。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

七.毕业实习纪律

1、实习生应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团结互助,做精神文明的模范,严禁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2、实习生应严格遵守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遵纪守法,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岗,各实习小组之间不得相互串门。

3、实习生应服从带队教师的领导,自觉维护各方面的团结,未经实习小组带队教师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地点,各项集体活动不得迟到或缺席。

4、尊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领导和职工,虚心学习,努力完成所在单位交给的工作任务。

5、爱护实习单位的生产、生活、娱乐等一切设施,借用的文书资料用后及时归还,并注意保密。

6、切实注意安全,增强防火、防盗、防爆观念,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7、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参加院里统一组织的毕业实习,若有用人单位需毕业生去试用者,经院领导批准可考虑单独熟悉,但必须有接收单位证明、个人申请并经班主任同意。凡单独实习者严守纪律,严禁擅自返校和离开实习点联系就业单位。

8、实习期间,如果用人单位必须与实习生面谈(面试),至多只能请假一次,并需经实习带队老师批准方可离开实习点,请假时间最久不得超过一周,并应按时返回。否则按《学生守则》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9、实习期间,院领导将到实习单位巡查或通讯联系。若发现学生不在实习单位(包括个人联系的实习单位),则作旷课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聚众赌博或有其他违纪事件发生,一经发现除毕业实习成绩作不及格处理外,并视情节追究纪律处分。

10、实习期间遵守纪律的情况是平定其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有违反、并经批评教育无效者,视情节

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武汉工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实习领导小组二0 0二年十二月

会计论文参考题

1、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2、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

3、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4、加强会计管理、提高核算质量

5、论会计的基础工作

6、内部审计监督探讨

7、论会计假设

8、固定资产折旧听会计思考

9、XX企业财务分析报告

10、论XX企业的成本核算法

11、会计决策职能初探

12、股份经营与资产评估

1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14、论责任会计

15、会计质量初探

16、浅谈股份制企业审计

17、资金性态分析原理应用

18、论成本控制

19、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与对策 20、论会计环境

21、会计目标管理初探

22、加速流动资金周转的探险讨

23、租赁经营中的会计问题

2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改革探讨

25、新税制对企业经营成果影响调查

26、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27、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对象

28、财务信息的特征与运用

29、论企业财务环境

30、企业资产保值增值问题探讨

31、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会计政策

32、论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33、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对策

34、现金流转与企业发展

35、试论期间成本

36、降低成本:市场经济下的再认识

37、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探讨

38、中西企业会计比较研究

39、企业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

40、试论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与改革

41、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之比较

42、现代企业制度与深化会计改革的关系

43、试论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

44、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45、论会计软件的发展方向

46、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初探

47、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

48、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产权资本管理

49、企业内部会计运行机制的转轨 50、刍议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5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探讨

52、论存货的成本与市场价孰低法则

53、论企业联合的会计处理

54、论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55、企业合并购买法与股权合股法的比较

56、公司间关联交易合并会计报表探讨

57、企业集团复杂控股结构合并会计报表探讨

58、论企业联营(合营)会计报表编制

59、连锁分店经营会计报表汇编的探讨 60、连锁分店经营会计核算管理的探讨 6

1、论合伙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6

2、论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方法探析 6

3、论期汇合同会计处理方法 6

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比较研究 6

5、论租赁会计处理方法

66、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分析与会计处理 6

7、企业重整会计处理方法探讨

68、破产财产与破产债权的界定与合计处理 6

9、通货膨胀与物价变动会计 70、论物价变动会计 7

1、企业会计核算软件设计 7

2、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7

3、论会计监督

74、会计学科体系与会计专业教 7

5、会计软件设计(工业、商业) 7

6、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决策的影响

77、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及其对决策的影响7

8、环境保护与会计的关系 7

9、种种金融工具的计价法

80、物价变动对我国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其对策 8

1、企业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探讨 8

2、会计准则运行情况的研究 8

3、试题库系统设计(软件) 8

4、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85、绿色会计计量理论与计量方法探讨 8

6、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8

7、业绩评价系统探讨 8

8、上市公司若干会计问题

89、作业成本法探讨

90、公司高层经理激励制度探讨 9

1、集团公司财务控制模式 9

2、上市公司盈利管理研究 9

3、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发展 9

4、税务策划探讨(研究) 9

5、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探讨 9

6、社会责任会计探讨 9

7、国际管理会计探讨

98、衍生金融工具计量理论与计量方法探讨

推荐第6篇: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简史

一、从上海到镇江(1933~1978)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座落在江南历史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创立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年3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在南市乔家浜创立,校长林美衍,校董事会主席吴开先(解放前曾任上海市市长)。同时在高昌庙局门路辟地三十余亩,筹资集款六万元自建新校舍,翌年迁入新址,设初级机械科、商科、高级工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高级商科,附设初中。1937年抗战爆发,大公职业学校搬迁至重庆市小龙坎,并于1938年10月开学复课。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迁回上海,许恒任校长。因原址已拨给江南造船厂,政府另拨虹口峨嵋路400号为校址继续办学。上海解放后由民主人士孔另境任校长,孔离校后,由许海涛任校长。至1951年,在校学生600余人,教职工40余人。

1952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改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由许海涛继任校长。

1953年初,一机部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调整合并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其前身是国立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及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由余西迈、许海涛主持工作,校址定在上海市浦东庆宁寺陈家宅。征地200亩(不包括家属生活区),于1953年6月1日破土动工,翌年2月基本完成。学校有连通的教学实验办公楼、宿舍、饭厅、各工种实习车间、医务所和食堂、浴室及体育运动场地等,形成小配套。1953年7月完成转并移交工作,

二、三年级学生由四所学校转来,又于当年首次招收新生380人,全校共有26个班级,分三个专业,1322名学生,教职工290人。1953年7月,一机部下达文件明确学校设置船体制造、船舶机械、焊接三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在校生规模2000人,培养目标是造船工业中级技术干部。

8月28日,一机部发文正式批准建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9月15日,学校1600多名师生员工在上海解放剧场隆重举行学校成立和开学仪式。

1953年10月,学校改名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余西迈为首任校长。 1955年6月,上海船校被确定为国防工业学校,此后,学校即按培养军用舰船中等技术干部的要求和条件招收新生。

上海船校1956年增设船舶电气装置专业,1958年增设电动装置专业,1959年增设船舶无线电专业,连同原来的船体制造、焊接、机器制造等共计6个专业。学校从1957年起,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1958年3月,一机部任命马金池同志为本校校长。

1958年至1962年间,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变动和调整,上海船校也曾于1958年11月和1960年3月两度升为上海造船专科学校,后因国家计划调整分别于1959年6月和1962年8月改为上海船舶制造学校,仍办中专。

1960年2月,举行中共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第二届党员大会,建立党委会,刘东明同志被选为书记;1960年11月,三机部任命井田同志为上海造船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4月18日,更名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从1954年至1962年间,上海船校先后培养了朝鲜、越南等国的24名留学生,学校对他们的学习、实习、生活等作了周密的安排。毕业回国后起到了技术骨干作用,有的还担任了政界领导职务。越南、朝鲜驻沪领事馆就此专门来信致谢。在我国建国十周年时,越南驻华大使受胡志明的委托向上海船校校长赠送了友谊徽章一枚。上海船校还先后接受了一些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华侨生来校学习。

上海船校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已具有可观的规模。学校占地228.6亩,建筑面积达38678平方米。有教职工600名,其中教师198名,职工227名,附属工厂职工175名。在校学生年平均数为1862名,1961年为在校生数最多的一年,达2808名。学校建立了23个实验室,12个陈列室、研究室。实习工厂设船体、船电、金工、热加工等4个车间11个工段。有机械设备169台,动力设备114台(套),能满足校内实习的需要。校内自编教材55种,正式出版的有22种,图书馆藏书达57600册,还建有标准田径场和露天游泳池。

上海船校从建校到1966年,共为国家培养了6700名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中国的造船事业和海军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从1966年起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67年—1969年在校的4届学生先后毕业。

1970年3月六机部军管会下令将上海船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市。房屋、土地、水电设施无偿移交给上海柴油机厂,全校人员和财物即于4月间分两批迁移至镇江。

1971年2月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肖流任校长。同年12月,六机部明确学校保留原有的6个专业。1972年10月学校恢复停止6年的招生,从而保住了当时六机部仅存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1972年之后,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不断冲击着学校的正常教学。由于管理体制、生源、毕业分配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在校生最多时只有676人,最少时仅有171人。

从恢复招生至1980年,共培养了1100名中专毕业生。开设各类培训班80期,培养各类人员2000余人。

二、从镇江船舶学院到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78~1993)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镇江船舶工业学校改建为镇江船舶学院,属国防工业性质的工科本科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设置舰船工程、船舶电气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技术、船舶焊接、机械制造、船舶内燃动力装置、工业管理等七个专业,受六机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六机部为主。 1979年4月21日,隆重举行镇江船舶学院成立大会,教职工856人,首届大学生100人参加了大会。1979年6月,六机部任命刘东明同志为党委书记,肖流同志为院长。

1982年5月,六机部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镇江船舶学院隶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83年12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调整院领导班子,肖流同志任党委书记,陈宽同志任院长。

至1983年,学校共有各类学生183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27人。全校有教职工1116人,其中专任教师32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42人。学校占地54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有实验室14个,设备3200多台,图书馆藏书14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

1984年11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任命杜义龙同志为院党委书记;1987年8月,总公司党组任命施国庆同志为院党委书记;1989年8月,总公司党组任命丁育钟同志为院长。

1993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校在职教职工1245人,其中专业人员83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 146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68人。在校各类学生3000余人。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9455万元,拥有各类实验室44个、研究所(室)9个,建有15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拥有仪器设备6000余台(件)。8200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图书40余万册。设有计算中心、电教中心,拥有电教片500余部,具有拍摄、录放和制作能力,学校还有宽敞的大礼堂、体育馆、游泳池、田径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学校附属工厂承担生产、实习双重任务,坚持走技、工、贸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设有船舶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工程、焊接及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机械工程、社会科学等8个系部共12个本科专业、4个研究生专业、6个专科专业及成人教育学院、外训中心等教育机构,设有综合研究所、焊接研究所、材料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此外,还有技术力量雄厚的校办产业和生产实习基地,在上海浦东建有为学生赴上海各船厂实习提供住宿和教学条件的实习基地。

1978年改办学院以来,学校招生数从首届100人发展到1993年招生893人;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达2464人。此外还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并联合培养研究生。截止1993年,已毕业本专科学生4330人,培养了21名硕士研究生,还有10名研究生正在培养中。

成人教育学院已有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14个。自1980年开始招生以来,已培养在职各类专业毕业生1141人,各类培训班、专业证书班等近一万人次。

学校1981年开始组织科研工作,当年科研经费7万元。1981~1985年的“六·五”期间,共承担校外纵向科研项目51项,经费92.35万元;1986~1990年的“七·五”期间,共承担170项,经费267.5万元;1991~1993年“八·五”头三年中共承担127项,经费526.36万元。

1981~1993年的十三年中,累计承担纵向科研348项,经费累计876.21万元。其中已鉴定成果16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国际发明金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1988年11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对外培训中心在我校成立。学校承担军贸外训任务,先后为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斯里兰卡、伊朗等国海军军官及维修人员进行了培训。

从1988年起,学校获得并保持了“镇江市文明单位”的称号,在1991年江苏省教委组织的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中,获“先进集体”称号。

从上海船校到华东船院的40年间,已为国家培养了1.6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造船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与时俱进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2003 ) 1993年9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写“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新校名。

1994年1月,我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的学科专业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机械制造、轮机工程、焊接。

1994年11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任命丁育钟同志为党委书记兼院长。

学校1994年招收学生1010名,自1978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人数,使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不包括成人教育学生1500余人),经国家教委批准新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使本科专业达13个,专科专业达6个。图书馆馆藏量突破50万册,另增加磁盘信息2万条,光盘信息20万条。

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批准,我校于1994年10月24日召开董事会成立大会,首批参加董事会的有50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推举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酆炳林为名誉董事长,学院院长丁育钟为董事长。目前,我校已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

1995年学校首次招收研究生;选拔大批年轻干部;首次进行中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评选;积极推行本科招生“双轨”改革,实行按总的招生计划,划定一条录取分数线,在同一地区实行同一录取标准“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全面启用金龙卡售饭系统。

“八·五”后二年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20项,纵向科研经费418.7万元。完成科研成果9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1996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任命祝山同志为党委书记、吴立人同志为院长。

1996年6月6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继续教育学院”在我校成立。10月27日,学校函授、夜大学教育通过江苏省教委评估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1996年增列“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98年增列“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至此我校的硕士点为八个。

1998年,我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省委教育工委的党委工作评估和省教委的校风建设评估。

1999年4月,学校转制,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为主。10月,原隶属于江苏省粮食局的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1979年建校,原名为镇江粮食学校,至1999年已培养各类毕业生6000余人)并入我校。

1999年11月,“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江苏镇江站”的建站,揭开了我校开辟网络及远程教育系统的序幕。12月2日,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在南校区揭牌,属二级学院。12月28日,我校后勤服务总公司成立,走出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1996~2000年的“九·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7262.15万元,完成科研成果560项,1996~1997年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

2001年3月,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1951年建所,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招收博士生,50年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蚕业科技人才)与学校合并,使我校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6月,成立外语系;成立数理系;成立国际合作交流中心。9月,成立西校区管委会;成立生物技术学院(为二级学院)。

2001年8月,江苏省委任命王德明同志为党委书记。

2002年3月,海军政治部与我校签定了“关于海军依托华东船舶工业学院选拔培养干部协议书”,并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双方将采取多种形式招收、选拔国防生,为海军建设培养后备军官。2002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签定了共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协议书,加强了我校在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以及在招生范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国防科技系统的联系与合作。

2001~2002年的“十·五”头两年科技经费6206.72万元,完成科研成果261项。“九.五”以来,获奖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86项。2003年,在研项目350项,计划经费近4000万元。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各项指标排名持续上升。

学校自1993年起连续十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获得江苏省首批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称号;2000年获教育部“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普通高等学校”称号;多次获得省安全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称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学生在全国及省大学生数学、物理、力学、英语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学校现有东、南、西三大校区以及驻上海办事处,占地总面积1706.66亩。拥有各类设备资产10312台件,计7532.59万元。校舍建筑面积已达43.8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6.3万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35个,使用面积为7.22万平方米。具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学院馆藏文献总量为127.4万册(件),中外文期刊1671种,文献光盘数据库数量9 个。全院教职工1600余名,正高职称近100人,副高职称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部级以上科技专家13人,博士生导师26人;有3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3人被教育部遴选为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有6人被评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被评为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18人被评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60人获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2002年招收学生近4000人,现有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12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78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涉及26个省、市、自治区。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6年招收博士生。近四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学校现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系、材料工程学院、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体育部等9个院(系、部)以及应用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共11个教学单位,还设有成人教育学院、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江苏镇江站等,并附设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我校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到本科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个博士招生专业,10个硕士点专业,3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农学、人文科学等五大学科门类,已成为一所高水平、有特色,以工、商、理为主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

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东船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5月28日正式挂牌。

推荐第7篇:武汉工业学院实验室工作条例

武汉工业学院实验室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和科研与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学校各类实验室(包括实训中心、工程中心)隶属学校,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能力,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 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章 任 务

第五条 实验室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承担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室要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讲义等教学资料,合理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六条 实验室要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吸收科研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 实验室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院、系、教研室创造科研条件,凡承担科研项目的实验室,要努力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第八条 实验室要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实验室要积极参加校间协作,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

第九条 实验室要积极进行实验技术的研究和仪器设备的开发、使用,发挥本室的技术特长和设备潜力,研制、改造仪器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应精心使用、维护和保管仪器设备,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定期检修和计量标定,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第十条 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章 建 设

第十一条 实验室建设要以学校的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计划为依据,统筹规划,全面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进行。

第十二条 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科技发展等各项任务;

2.有符合实验室工作要求的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 3.有能满足实验室任务的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

4.有能胜任工作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

5.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实验室的建立、调整与撤消,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依托在学校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及工程中心的建立、调整与撤消,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四条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要考虑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经费投入等综合配套因素,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的程序,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

第十五条 实验室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其中,实验用房要纳入学校的基本建设规划;仪器设备和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要纳入学校人事计划。

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采取多渠道集资解决。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等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凡利用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都要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建设。

第十七条 有条件的院(系)要积极申请筹建开放型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及工程中心等,以适应高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十八条 院(系)应通过校际间联合,共同筹建学科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也可以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或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对外开放的实验室。

第四章 体 制

第十九条 学校对实验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体制,由校、院(系)二级管理(以院、系为主)。学校由一名校长分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是我校主管实验室工作的机构。该机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结合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拟定相关的实施办法;

2.检查督促各实验室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组织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归口审查建设方案。负责分配和管理实验教学经费,并进行效益检查;

4.组织制定院(系)年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并参与检查和考核工作;

5.组织和推进实验技术、方法及装置的研究和实验技术成果奖的评定工作,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6.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7.主管学校的固定资产,提高仪器设备及低值材料等物资的使用效益;

8.主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事处、教务处及财务处等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 第二十条 学校鼓励院(系)不断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和扩大院(系)级管理,减少教研室(研究室)一级管理,实行校、院(系)管理以院(系)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建设、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布局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三条 实验室要做好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噪声、毒性、激光、粉尘、超静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凡经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部门检查认定不合格的实验室,要停止使用,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落实管理工作。待重新通过检查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安全保密法规,把防爆、防盗、防事故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发现隐患及时报保卫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切实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不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废物,不得污染环境。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按照国家科委颁发的《实验动物管理条理》,以及各地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

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情况的准确数据。

第二十八条 要逐步建立实验室的评估制度。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评估体系细则,对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人 员

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教学、科研人员的组成部分,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实验技术水平;在实验室主任领导下,认真做好实验室工作,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主任要由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相应专业的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九条 实验室主任由院(系)提名,学校批准;国家、省(部)级实验室主任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任命。

第三十条 学校分别对从事实验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的实验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编制管理办法,促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自身专长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为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多做贡献。

第三十一条 对在实验室中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工作人员,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劳保待遇。

第三十二条 实验室各类人员的职务聘任,级别晋升工作,根据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本人的工作业绩,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学校要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违章失职或工作不负责任造成的损失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武汉工业学院实验室管理规则

一.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和秩序。

二. 凡要做实验的人员,必须根据教学、科研或生产任务计划的要求,经实验室工作人员统一安排后方可进行实验工作。

三.使用实验仪器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使用记录,如发现损坏或丢失事故,应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处理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发生事故后隐瞒不报,将追究责任人责任。 四.在进行实验中,实验操作人员或指导学生做实验的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必须在离开时取得主管人员同意并交待其他人员看管,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五.实验室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更不允许存放个人物品。 六.节假日和下班后,必须切断火源、电源、气源,关好门窗。 七.严格遵守安全、保管制度。出现责任事故要追究当事人相应责任。

八.实验仪器设备、工具的外借,应严格办理借、还手续。

武汉工业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各院(系)、重点实验室主管实验室工作的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他们要经常督促检查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室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易燃、易爆、高温、高压和存有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要根据本室情况制订操作规程及防盗、防爆、放火管理制度;要制订管理办法,防止细菌、病毒和辐射的危害。

三.实验室内电气设备及线路设施,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用电规程和设备的要求实施,不许乱接乱拉电线,墙上电源未经允许,不得拆装、改线。

四.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本室条件的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要摆放在明显、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确保有效。

五.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本室的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实验室主任报告。各实验室的钥匙应有专人管理,不得私自配备或转借他人。

六.贵重药品、贵重金属要存放在保险柜等安全可靠的地方,剧毒、细菌病毒、放射源要稳妥地存放在固定的库房内。要严格执行上述物资的计划购置、运输存放的规定,对品种、性质、数量要严格登记入账,专人负责,专人保管。

七.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药品要存放整齐,符合安全要求,严禁乱堆乱放。

八.实验室用过的实验动物、废瓶、废渣、废液要集中存放,按安全、环卫管理要求,统一处理,不能乱丢乱放。

九.实验室安全要定期检查,原则上每月检查一次,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放假前更应认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每次检查都要详细记录在“安全检查记录本”上。

武汉工业学院学生实验守则

一. 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上实验课,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二. 学生进行实验前要做好预习,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复习有关基础理论并接受教师的提问和检查。 三. 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实验室的一切规章制度,在实验室内服从教师指导,在指定地点进行实验;保持室内清洁、安静,不许吸烟、乱扔杂物。 四.实验前应核对自己所用的仪器设备、工具等,如有问题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未经许可不准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五.实验中,要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接受教师指导,按照要求做实验,认真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不抄袭、不伪造。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将实验记录交实验指导教师审查、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六.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出现意外事故时要保持镇静,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电源、气源等),防止事故扩大,并注意保护现场,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七.实验中,若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或被损坏时,要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处理。 八.要爱护仪器设备,节约用水、用电及实验材料。 九.做完实验后,应将实验用的器材摆放整齐,实验场地打扫干净,做到实验台无灰尘、无水滴,地上无纸屑及杂物,实验柜内整齐干净。

武汉工业学院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低值品、易耗品的管理,保证我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浪费,做好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低值品、易耗品,包括教学、科研、校办产业、行政、后勤等方面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物资。

低值品:低值品根据价格和使用年限的不同,又分为低值耐用品和低值易耗品,低值耐用品是指物资单价在200元及以上至800元以下(行政办公指单价在200元及以上至500元以下),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物品;低值易耗品是指单价在200元以下易损、易耗的物品,指各种元器件、原材料、燃料、试剂、金属、非金属等。

第三条 根据需要,使用部门需向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物资购置计划,经同意之后,方可购置。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所管理的低值品、易耗品经费只能用于实验教学,不可挪为它用;物品的购置计划,需报实验项目、人时数,经学院(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签字。物品的购置应本着实事求是、严格控制的原则,视教学、科研等任务的需要和经济财力的许可,做到用多少领多少,用多少购多少,不积压、不浪费。

第四条 购入的物品应有专人验收,验收时必须注意对物品质量的检查,验收中发现问题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到供货单位办理退换或赔补手续。

第五条 购回贵重金属后,要求有三人在场验收(实验室领导、使用者、保管人),暂时不用的存放保险柜。发货时同样要求三人在场,除一人开保险柜外,其余二人作好计量、记账等工作,用多少领多少。

第六条 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须指定工作认真且有一定保管知识的专人管理。对提运、使用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与安全措施,以保证人身安全和物品的安全,危险品的领用须专人审批,限量发放。对剧毒物品的使用过程应予以严格控制和监督,对其领、用、剩、耗的数量须详细记录,用剩数量及时退库。危险品的容器、废质料、废液、渣滓要妥善处理,严禁随意抛弃。

第七条 低值耐用品的验收、建帐(除不建卡外)手续类似固定资产。凡购置低值耐用品未到物资主管部门验收的,学校财务处不予报帐。学校对低值耐用品进行计算机管理,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明细账。每年年底物资主管部门要与实验室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八条 各院(系)要加强对低值品、易耗品的管理,实验室要建立低值品、易耗品明细账,借用、归还手续要清楚。院(系)要定期对所管理范围内的物品进行检查,损坏、丢失的物品由院(系)主管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后,物资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实验室不得对外办理任何调拨业务。

第九条 对不负责任随意损坏、丢失物品的现象,要批评教育,并按规定赔偿损失。严禁将公物占为己有。

武汉工业学院剧毒品、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为了防止剧毒品、化学品在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中毒事故,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凡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申购和使用剧毒品的单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双人管理、双人收发、双人运输、双锁、双人使用条件。凡不符条件,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一概不予受理。

第二条 凡要申购剧毒品,必须由使用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用途和数量,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审核批准后交经办人员,按市公安局有关文件精神,逐级上报批准后执行,做到用多少购多少。

第三条 剧毒品的储存要把好入库验收关、库存关、出库复核关;仓库要制订管理制度和保管员责任制度;要配备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和保养。

第四条 领用剧毒品时要经指定的院(系)领导审批,双人领用,随用随领,一次报料,两人发料;凡使用后因情况特殊有剩余的,须及时清退回库,不得私自保存,更不准转送其它部门和个人,违反规定造成后果的,按情节轻重严肃处理,直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 化学危险品系指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七大类,要加强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 1. 氢气和氧气钢瓶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分库存放,氧气钢瓶严禁与油脂接触。

2. 氯气和氨气及氢气提货过程中严禁混装,以免气体泄露混合后发生爆炸。

3. 化学危险品须专库储存,专人管理。

4. 化学危险品专用仓库应符合有关安全、防火规定,并根据物品种类、性能,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雷、报警、灭火、防晒、除静电等安全措施和相应的急救、防护设施。 5. 化学危险品应分类、分项存放。

6. 遇火遇湿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害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潮湿、漏雨和低洼易积水的地方存放。

7. 受阳光照射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害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存放。

8. 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不得混放在同一仓库。

9. 化学危险品入库前须进行检查登记;入库后,应对账、物进行定期检查。

10.储存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应根据消防条例,配备必要的灭火设施,以及通讯报警装置。

第六条 剧毒品、化学危险品应尽量做到零库存,用多少购多少,商家送货上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武汉工业学院

研制、改造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装备水平,鼓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校的精神,激发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设立武汉工业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为规范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立项范围

1.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研制; 2.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改造;

3.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应用软件的开发。 二.经费来源

1.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经费; 2.科研经费;

3.自筹经费及其他经费。

三.立项原则及立项程序

1.立项原则

(1)项目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学科建设,有利于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生业务水平提高;

(2)技术上有所创新;

(3)价格要比同类仪器设备低,能节省学校仪器设备经费;

(4)能纳入当年学校建设计划。 (5)特殊需要。(如开发设计型实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装置等)

2.申报程序。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研制与改造,实行项目合同制,凡申报立项,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填写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表,并应具有可行性论证报告及相应的技术资料、图纸、开支项目清单、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资料,经实验室和院(系)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申报,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安排申报与评审。

3.项目评审。学校组织实验技术专家,按照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确定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及经费额度,报主管校长批准后,由项目单位执行。 四.管理及地位

1.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

2.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向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提交申请验收报告,学校组织验收组对该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其研制和改造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应用软件,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账建卡。

3.项目地位。在人员编制核定、工作量计算、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一致。

五.经费管理

1.经费由项目负责人管理,使用时经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坚持“专款专用、预算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奖励”的原则,严格按项目成本开支计划开支,不得用于其它方面。

2.项目完成后,由我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完成的项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经费节余经费按6:4分成,即60%由学校用于教学实验建设, 40%用于项目建设参与人员劳务酬金。

3.项目没按要求完成的,视为项目负责人违约,学校视情况给予相应处罚。

武 汉 工 业 学 院

实验仪器设备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提高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减少浪费,保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解决的教学科研实验项目上,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根据发展,学校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教学科研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保证教学科研实验的正常进行,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经费的基本标准。

第三条 经费使用范围:主要用于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网络中心、图书馆、实训中心购置仪器设备。

第四条 受理时间:原则上每年受理一次,受理时间为1月1日至1月31日。

第五条 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经费的使用实行立项申报制。 1.立项范围:教学实验、新建或改建实验室、新开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自制实验设备、图书设备、网络设备、电教设备、实习设备等;

2.立项原则:原则上优先满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需要;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满足重点学科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的需要。立项要符合学校发展规划的要求,要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和教学实验的培养目标相一致,要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把投入和效益结合起来,综合平衡,保证重点; 3.立项审批程序:凡申请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经费的单位,填写《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经所在单位主管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审核后,报校实验室建设与规划指导委员会审查,主管校长审批。对1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须交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购置理由、选型论证、效益预测、安装及使用条件、操作维修人员等。

第六条 所申请的计划被批准后,各单位应抓紧时间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经费单独建帐,专款专用。

第七条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按学校的招投标规定和湖北省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八条 仪器设备到货后,单台5万元以下的由使用单位组织验收;单台5万元以上、新建实验室、10万元以上的工程由使用单位通知相关部门和专家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使用单位填写《武汉工业学院仪器设备卡》和《武汉工业学院设备验收单》,凭设备验收单和发票到财务处办理财务手续。对单台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应将相关的技术资料交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转校档案室存档。

第九条 本办法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

武汉工业学院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勤俭办学的方针,增强师生员工爱护国家财产的责任心,加强物资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科研、开发、行政、后勤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武汉工业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单位要对师生员工进行国有资产的宣传教育,认真建立仪器设备的保管与借用制度,制定科学、严格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对使用、保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基本技术训练,切实防止仪器设备及低值品的损坏和丢失。

第三条 仪器设备及低值品(包括技术资料)因人为损坏和丢失,均属责任事故。因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均应赔偿。

第四条 由于下列主观原因,造成仪器设备及低值品损坏,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的应予以赔偿。

1.不遵守操作规程或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工作;

2.不按制度办事又未经批准,擅自动用、拆卸仪器设备; 3.尚未掌握操作技术和了解仪器设备性能及方法,轻率动用仪器设备;

4.工作失职,不负责任,操作错误或保管不当;

5.由于其他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主观原因造成仪器设备及低值品的损坏。

第五条 确系由于下列客观原因造成仪器设备及低值品的损坏,可不赔偿: 1.因仪器设备本身的特殊性引起的损坏,确实难于避免的; 2.因仪器设备本身的缺陷或使用年久,接近损坏程度,在正常使用时发生的损坏和合理自然的损坏;

3.经批准,试用稀缺的仪器设备,试行新的实验操作或检修,虽然采取了预防措施,仍未能避免的损坏;

4.其他客观因素造成的意外损失(包括自然灾害等)。 第六条 属于下列情况,可按损失价酌情赔偿或免于赔偿: 1.按照指导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因缺乏经验或技术上不熟练造成损失的;

2.一贯遵守制度,爱护仪器设备,偶尔疏忽造成损坏的; 3.发生事故后能积极设法挽回损失,且主动如实报告,认识较好的;

4.因工作需要经常洗刷和移动易损易坏的低值品。

第七条 仪器设备损失的价值,按如下原则实事求是的计算: 1.损坏零配件,只计算配件的损失价; 2.局部损坏可修复的,只计算修理费;

3.损坏后质量显著下降但尚能使用的,视其质量变化程度酌情计算损失价值。

第八条 仪器设备和低值品的丢失 1.因保管不善,造成物资丢失的;

2.因防范不严,偷盗者入室作案,盗走物品的; 3.出差途中,所带物品在车船或旅店被盗的; 4.教师出面为研究生、本科生所借物品,学生毕业时未归还的; 5.单位借、还制度不健全,出国、外调人员离开学校所借物品未归还的;

6.因突发事故,当事人故去,所借物品虽然经过多方查找,仍无下落的。

第九条 发生仪器设备丢失事故时,必须立即报告设备主管部门和学校保卫部门,迅速查明情况和原因,分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条 仪器设备和低值品丢失责任的区分。根据上述丢失的种种原因,将丢失赔偿划分为:

1.属于被盗的并经公安部门的查实,视其防范措施是否到位、领导是否重视、工作人员责任心是否强、制度是否建立、管理是否严格等,酌情赔偿或免予赔偿;

2.因管理不善,属于单位责任的,应由单位赔偿; 3.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丢失的,应由个人赔偿; 4.学生借用丢失的,其指导教师有责任督促学生赔偿。 第十一条 仪器设备和低值品损坏、丢失赔偿比例:

计算公式:赔偿金=购置原值×赔偿比例×加权系数 赔偿比例=(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 计算机(电子)类: 折旧年限8年; 仪器仪表类:折旧年限15年; 机械类:折旧年限20年

加权系数(0—1):视事故性质、事后态度、认识及损坏丢失物品价值的大小而定。

第十二条 赔偿处理的权限,可以根据仪器设备性质及损失大小,由使用单位及学校主管单位分级负责审批。财产损失金额在800元以下者,由使用单位负责人审批,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备案。财产损失金额在800元以上者由使用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审批。损坏精密、贵重、稀缺仪器设备和其它重大事故的赔偿,由主管院长审批。

第十三条 赔偿费由负责审批单位根据确定的赔偿金额及本人经济情况决定,一次偿还或分期偿还。如赔偿人经济上确有很大困难,可提出申请,经过有关单位调查证明,报负责审批单位批准,可以缓期偿还。

第十四条 根据审批单位的意见,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设备科进行核实后开出统一赔款单,到财务处办理缴款。

第十五条

确定赔偿金额和偿还日期后,由赔偿人所在单位按期负责催缴,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设备科负责督促检查偿还情况。赔偿费返还使用单位,用于修理及补充仪器设备。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

武汉工业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我校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根据《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仪器设备是指符合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用于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及科技产业的仪器设备。

第三条 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为学校仪器设备的主管部门,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制定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能。

第四条 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现有仪器设备的作用,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加强统筹安排,注重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仪器设备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发挥最大效益。

第五条 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鼓励从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人员,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研究、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第二章 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管理范围

第六条 仪器设备的购置,根据学校制定的招(议)标办法进行。 第七条 十万元及以上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必须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其内容应包括购置理由、效益预测、选型论证、安装及使用条件论证等,经报校实验室建设与规划指导委员会审定后执行。

第八条 产权属于学校的仪器设备,不论来自何种渠道或使用何种经费购买的均属于本办法管理范围。形成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按其用途及单价划分为:

1.单台价格在800元及以上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能独立使用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2.单台价格在500元及以上的行政办公、后勤用仪器设备,能独立使用且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第九条 凡单台在800元及以上的计算机软件,不能附随计算机硬件报帐,须到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单独建帐、建卡。凡单价在10万元及以上的计算机软件,应有专家小组对其进行验收,所有资料(包含合同、软件载体、质保书、说明书及资料等)要归档管理。

第十条 单价在5万元及以上的仪器设备为贵重仪器设备。贵重仪器设备实行省教育厅、学校、院(系)及重点实验室三级管理。

一、省教育厅所管辖学校的贵重仪器设备的范围是: 1.单价在40万元及以上的贵重仪器设备;

2.单台(件)价格不足40万元,但整套价格超过或达到40万元的贵重仪器设备;

3.单价虽不足40万元,但属于国外引进,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为大型精密稀缺、贵重的仪器设备。

二.学校、院(系)及重点实验室二级管理的贵重仪器设备范围是:

凡单台件价值在10万元及以上或成套设备价值在10万元及以上;或价值虽不足10万元,但在学校或地区属于精密稀缺的仪器设备,列为校级贵重仪器设备管理范围。凡单台(件)价值在5万元及以上至10万元以下或成套设备价值5万元及以上至10万元以下列为院(系)及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范围。

第十一条 学校和使用单位要在人力、技术和设备上提供条件,实施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逐步做到各项数据进入校园网,并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如期上报各种统计数据,做到数据准确可靠,情况真实。

第三章 技术管理

第十二条 技术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的运行状态,不断提高完好率。

第十三条 贵重仪器设备要建立技术资料,从购置论证报告到报废整个寿命进程中的管理、使用、维护、检修及校验等记录和文字资料,使之成为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技术依据,使用单位应积极配合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校档案室做好贵重仪器设备资料的立卷建档工作。

第十四条 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要制定操作规程,使用维护、维修制度,并有专人负责技术安全工作,做到严格执行制度,责任到人。

第十五条 仪器设备要建立严格的实物验收和技术验收制度。到货后要及时开箱清点检验和安装调试,进行技术验收;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要监督检查验收工作。

第十六条 仪器设备必须按精密程度分级使用管理,并对其性能和指标进行定期检验,计量和定标,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和性能。

第十七条 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一般仪器设备应做到随时维护和维修;精密贵重仪器,应做到精心维护、定期检修和检测,并做好使用、维修记录,防止障碍性事故发生,学校制定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

第十八条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必须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和指导使用,对上机操作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使用。

第十九条 要重视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的技术改造工作。各单位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对陈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之重新发挥作用。对拟改造的仪器设备,必须提出技术、效益和经济的合理性论证报告。

第四章 经济管理

第二十条 学校通过制定若干政策和措施调动各种因素,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与科技产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 学校仪器设备实行账、卡、物管理制度。购置固定资产要到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验收、建账、建卡。没有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验收签章,学校财务处不予报销。各使用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要认真建立并做好固定资产流水账和分类总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与财务处会同使用单位坚持每年至少对账一次,要求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第二十二条 学校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制度,每年对使用效益进行一次评价。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各单位将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参加校际和地区协作,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设立大型精密(测试)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以提高大型精密设备的共享程度与使用效益。

第二十三条 学校制定仪器设备损坏与丢失的赔偿办法,以规范和完善仪器设备的管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第二十四条 学校制定报废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对确因技术落后、损坏等原因不能修复使用或维护维修费用过高,以及无修复价值的仪器设备统一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 学校制定积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努力避免仪器设备的积压和浪费,尽可能的发挥这类仪器设备的作用与效益。

第二十六条 固定资产变价收入、有偿调拨收入、丢失赔偿收入、报废残值收入等统一由财务处办理收款手续,作为“设备经费”处理,用作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室搬迁等经费。

第二十七条 学校对工作业绩突出、重视开发或增收节支好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并作为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负责任、造成仪器设备损坏、丢失和浪费的人员,应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或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解释。

推荐第8篇:黑龙江工业学院就业工作汇报

就业工作情况汇报

鸡西大学是上世纪80年代建立的地方高校,是鸡西人民的子弟校,是2003年以后鸡西市高等教育的“独苗”。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和全市各界的亲切关怀。特别是2000年以来,学校由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黑龙江省首家专科层次的万人大学,黑龙江省首家全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首家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专科学校,首家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首家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推广50强院校。还是黑龙江省首家“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基地”,“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鸡西市职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鸡西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了“就业能力培养超市”项目,“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项目,“三网”系统推荐就业模式,“新三学期制”促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四环联动”创业教育模式,“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和以“出口畅”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首创项目和模式,获得了黑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成功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上述创新项目和模式,已经被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具有首创性的改革模式,并获得了一系列的殊荣。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0%。该校连续两届当选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被推举为全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大学生就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

1 《黑龙江日报》《鸡西日报》等国家、省、市多家媒体报道和宣传该校就业创业工作经验。鸡西大学,以就业工作品牌而扬名,因就业“出口畅”而步入招生“入口旺”的良性发展轨道,学校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日俱增,学校2013年正式获准晋级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黑龙江工业学院”。

一、构建了完善的就业工作机制

1、实施了“一把手”工程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2004年成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和校长任主任,亲自抓就业工作。通过事业发展规划、党代会、教代会、工作报告和领导讲话的形式,将就业工作基本方针、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下来,将任务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校党政始终将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校长办公会、学生工作会等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制定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各类措施。学校坚持“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园文化, 坚持突出“全面育人、强化培养、精讲多练、提前顶岗”的育人特色,注重培养“素质全、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可创业、后劲足”的特色人才,促进了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形成了校、系(院)、生三级助推的就业工作新模式 学校在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的同时,还成立了由系(院)主任、书记任站长的二级就业指导站,成立了系(院)学生辅助就业工作的三级就业工作部,形成了校、系(院)、

2 生三级助推的就业工作新模式,为全面、全员、全方位推动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形成了“政校合一”共同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文件精神,为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更好地为大学生和下岗职工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强强联合,经友好协商,在合作意向上达成一致,结为合作伙伴,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联合共建,双方融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鸡西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人才中心、就业市场所属功能与鸡西大学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能力超市、创业基地所属业务功能双方共同发挥作用。2011年9月与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率先在省内建立了“政校联合”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联合体,将人力资源市场建到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把公共就业创业人才服务指导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就业创业服务。

2011年2月又成立了企校合作办公室,设在就业指导中心,与企业直接深度合作,形成了“政校合一”共同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二、构建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 1.实施“一规、二塑、三导”全程就业指导

一规是指导大一学生通过职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二塑是指导大二学生围绕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三导是培养大三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创业精神等。学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 3 了每年一度、历时一月、政府扶持、企业赞助、域内大中专院校广泛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节和学业规划节。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生生有规划、人人思成才的校园新风。我校学生连续4年摘取黑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十佳之星”。

2.构建“成功素质训练”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含三门必修课共3学分60学时、五门选修课1.5学分各28学时、就业技能实训考核8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设“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为必修课,全员参训。将大学生的自信提升、忠孝引导、生涯规划、目标实施、习惯养成、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演讲才能、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行动效率等成功素质和职业能力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品行培养和习惯养成中,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职业素养。该项目获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介,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师资培训班”,现已在北京、广州、深圳、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数十所高校得以推广。

3.首创“就业能力培养超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设臵8个就业能力实训区和32个实训项目,网上招聘信息化、远程面试可视化、职业测评科学化、推荐招聘市场化、信息发布即时化、技能培训个性化、就业指导日常化、求职招聘实时化等功能完善,每天开放16个小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仿真的环境里,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实训项目和指导教师。在就业能力超市里,学生就业能力迅速提

4 升,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相得益彰。

4.引入学生社团参与就业指导

独具鸡西大学特色的“学生社团参与就业指导、参与就业能力培训、参与就业工作管理”的就业工作新模式,首开全国先河,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鸡西大学品牌社团——创业资讯园,实施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经理负责制,紧密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训练,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下设18个中心60个培训部门(其中有东方商贸、东方资讯是工商管理部门正规注册的学生公司),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在2008年全国4684个社团参赛的雅虎网站百万悬赏全国高校百名超级社团评比中位列27名。

三、全面构建“学校主导型”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自己的人才市场,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就业。我校联手地方劳动和人事部门,在我校共同建立鸡西大学人才市场,既为我校学生服务,也为兄弟学校和其他社会求职人员服务。我校近三分之一毕业生通过每年100多场招聘会成功就业。经过6年多的不断完善和实际运作,目前已成为鸡西地区空间最大、服务面最广、合作最好、推荐成功率最高的人才市场。已实现“大型招聘会月月搞、专场招聘随时办、就业推荐天天做”,实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多方共赢。

二是建立“三网”系统,确保学生能在全国各地就业。“天网”是学校两个就业网站和全国90多个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的资源共享系

5 统;“地网”是学校在全国建立的120多个稳定的就业基地和就业信息站;“人网”是学校在各地聘请的400多名就业信息员。三网合一,纵横交错、覆盖时空,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实习就业等方面占领先机,扩大了“订单培养”规模。“三网”联动,就业“瓶颈”变通途。

三是实行就业指导“一卡通”管理,让学生时刻想就业。我们把校系两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情况、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情况,等等,均纳入我校自主开发的“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使学校时刻想学生就业,学生时刻想自己就业,学生逐渐产生就业的冲动。

四、深化教学改革,使专业能力成为就业能力保障基础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校构建了以“出口畅”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了以素质为根本、能力为中心、技能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全程化”、“技能化”方面,将校内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成“超市化”运营的开放式、可操作、资源共享、模拟仿真的“专业能力培养超市”,搭建了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应用技能的校内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模拟真实的职业岗位,以真实的职业身份进行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

创立了“

1、

一、O ”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保护学生的健康个性。“1”是对入学成绩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实行纵向发展教育,使其毕业

6 时能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将来“择好业”;“一”是对大部分学生实行横向发展教育,引导学生获得双专业、多证书,毕业时“宽择业”;“O”是对入学成绩较低的一部分学生,划定基本学习内容,使其学到一技之长,毕业时“可就业”。

实行“三学期制”。实行周六天教学制,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压缩出12周时间作为实践学期,

一、

二、三年级分别以认知专业、熟悉专业、适应就业岗位为重点,加之半年顶岗式毕业实习,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无试用期员工。

五、构建“四环联动”创业教育模式,点燃大学生创业激情 我校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于2008年构建了“创业启蒙、创业体验、创业实践、创业发展”四环联动创业教育模式,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创业启蒙阶段,通过与市人保局合作开设的《SYB创业培训》课程培训、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鸡西大学创业资讯园培养,对学生进行创业启蒙教育。截至目前我校已经成功举办10期SYB创业培训课程,6300多学生参加了培训,并申请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

在创业体验阶段,通过五届职业(学业)生涯规划节、“企业家论坛”和参加各种创业技能技巧大赛及《淘宝网》实训,引导学生进行创业体验。2010年“中国移动杯”首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我校手绘POP广告设计创业团队荣获三等奖。

在创业实践阶段,依托我校雏鹰创业孵化基地、鸡西市科技产业园区、138家校外就业创业实训基地,鼓励并资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自

7 主创业,创建创业团队,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目前已有24个创业团队入驻雏鹰创业孵化基地,3家成熟的创业团队已进驻鸡西科技产业园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在创业发展阶段,通过创业启蒙、创业体验、创业实践的引导,200多名优秀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创办了公司,走上了创业发展之路。

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专业对口率、起薪值、岗位满意度、岗位稳定期等“科学就业”指标逐年提高,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和毕业生“零库存”的就业工作目标。同时,出口畅带动入口旺,实现了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就业能力超市,创新就业新途径》等5项就业工作课题获黑龙江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了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四满意”。

推荐第9篇:电子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

7月3日上午,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活动中心大厅人潮拥簇,红旗飘扬,我校XX年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隆重举行。近百名"三下乡"志愿者代表参加了出征仪式,这标志着我校XX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校党委副书记傅进军代表学校作了动员讲话并为每个小分队授旗,要求同学们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加强学习、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探索创新、增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仪式上,校团委陈巍书记介绍了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筹备情况及在非典时期本次活动的特色。人文学院郝丽萍书记对本次出征仪式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且从"两课"教学的要求出发,要求同学们在去年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两课,在社会实践中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并且把问题带回来,作为新学期两课教学的生动案例。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童吟代表近30支小分队、数千名志愿者表示要认真、圆满完成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追求真知、锤炼品德、进取创新,奉献人民。

今年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团委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团学组织精心安排落实,实践活动以育人为中心,突出"实践xxxx、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围绕"我省’生态省’建设和非典防治"两个重点,开展xx大精神宣讲、法律普及、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团建等一系列活动。较之以往,今年的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因为非典起动比较迟,但由于准备充分,所以落实快、组队精、特色明显,在继承和学习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形势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实践xxxx、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主题。

为深入学习、宣传、实践"xxxx"重要思想,积极配合和推动xx大精神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服务于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我校各学院团学组织在实践活动中紧扣"xxxx"重要思想,采取了理论宣讲、实践服务、学习考察等形式宣传和实践"xxxx"。如电子信息分院赴安吉的"xxxx"实践服务团和软件分院"xxxx"实践小分队,通过信息支教、计算机知识培训、乡镇网站建设帮助乡镇村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在服务中宣传和实践"xxxx";自动化分院赴岱山"科技下海岛、文化送船头"--"xxxx"实践活动在海岛小分队、计算机分院轻纺城之信息化实践小分队和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 "xxxx"社区行实践团则通过寻访革命旧址、社会调研、参观调查、文艺演出、图片宣传等使学生们实践"xxxx"重要思想,参与海岛建设、经济建设和社区团建工作。

二、围绕"我省’生态省’建设"和"非典防治"两个重点

紧密结合抗击非典的伟大实践,通过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参与文艺演出、发放资料、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大力弘扬和实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健康成长。作为省级社会实践重点小分队的管理分院"省内主要城镇绿化环境状况"调研小分队和机电分院"生态浙江、环保调查"小分队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赴桐庐"农村基本卫生状况"调查小分队对我省主要城区、城镇、农村如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发挥了在校青年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引导和帮助广大市民群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自身生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了解了各级政府在非典时期及此后的各种有效防治举措,为人类如何保护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

整个实践活动,将围绕"’xxxx’实践服务"、"参与’生态省’建设实践服务"、"’非典防治与环境保护’实践服务"、"’信息化与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实践服务"等四方面内容展开。

三、进一步探索"两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今年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继续结合高校"两课"的改革,组织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团委与人文学院共同组织了"新时期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调查小分队、"全球化对青年人生活期望及教育期望的影响"调研小分队、"对浙江公众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调查小分队等三支小分队,分别由人文学院任课教师担任带队和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活动。参与"两课"实践小分队的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分院、各个年级,通过问卷调查、讲座、调研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教育思想,两课教师、两课研究课题继续充实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活动。

四、尝试社团独立组队与建立实践基地两条新路子。

几年来,校团委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有所创新。社团独立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并建立长期的社团实践基地将是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又一特色。

我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为进一步深入学习xx大精神,宣传和实践"xxxx"重要思想,响应团中央关于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的活动的号召, 组织了"xxxx"社区行社会实践服务团,并成为全国百支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伍的一支。应共青团杭州市上城区团区委的邀请,在XX年暑期将年初由杭电团委与原杭州市上城区城站街道(现小营街道)开展的"党团共建兴社区,携手共奔小康路"的系列活动进行全面升级,将前期的共建成果和经验在整个上城区六大街道进行推广,把"用'xxxx'重要思想推进社区团建工作"作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题,合力探索"区校共建"这一社区团建工作的新模型,并将其确立为长期的实践基地。除了校邓研会外,今年我校独立组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还有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团在校党委、团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独立组团,组织队员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为思政工作"三进"中的"进社团"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校社团发展的新面貌。学生社团负责人在活动方案的策划、实际联系以及组织开展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领导能力,使我们对社团的发展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

推荐第10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优秀党员

附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创先争优

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名单

一、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

土木工程学院党总支

建筑与规划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二党支部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三党支部

管理学院党总支学生第四党支部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教工党支部

法律与政治学院党总支

图书馆党总支第一党支部

机关党总支财务处党支部

总务后勤党总支总务党支部

离退休党总支

二、优秀共产党员(33名):

施国栋 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讲师

谢丹(女) 土木工程学院2009土木1班,副班长

夏淑娟(女) 建筑与规划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

李凯翔 建筑与规划学院2009城规,院学生会主席

刘绍根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魏静(女)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9给排水1班,院学生会副主席 王素凤(女)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

吴静(女) 管理学院2009工程管理1班,学习委员

方绍正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

路云飞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0通信1班团支部书记

丁益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副教授

杨玉超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09无机非,班长

王焕宝 数理系信息与计算数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徐永庆 数理系2009信息,学工助理

陈晋 外语系教学秘书

司锐 外语系2009英语专业,2班班长

何文宏 艺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讲师

徐峰 艺术学院2009环艺1班,副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

张亮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秘书

贺洋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0工业设计,院学生会主席

黄佳豪 法律与政治学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博士副教授 徐旭林 法律与政治学院2009社保1班,副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 金鑫 继续教育学院自考办主任

侯为民 城建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宋吉杰 体育教学部副教授

邓静(女) 信息网络中心信息部副主任,讲师

宋付华(女) 图书馆馆员

戴前宏保卫处(武装部)副处长(副部长)

王道友校车队驾驶员

曹宏伟 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孙永 研究生处招办秘书

方鲁兵 2010级结构专业研究生,学工助理

祝杰 离退休党总支书记、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中共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委员会

20112年6月29日

第11篇: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党委向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去年11月,我们庆祝并总结了我校25年的办学成就。现在,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谋划新的发展征程。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选举新一届校党委和校纪委,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为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我校上一次党代会是1994年上半年召开的。十年来,学校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带领全校党员和群众,圆满完成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

1、十年的成就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就有:

(1)顺利平稳地进行了体制转变

上一次党代会召开时,我校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0年底,我校划归江苏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领导为主的省管高校;2001年原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扩充了学校的办学资源;2002年11月,由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2003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2003-2007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2000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建成省

[1][2][3][4][5][6][7][8][9][10] ...下一页 >>

部级优秀课程14门。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2003年,超过了1350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002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2003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训。尤其是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违纪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学校发展受阻、教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利局面,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实施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团结与协调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少数干部出现急功近利、为群众和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弱等问题。

(2)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科建设水平虽在常州高校中有较强的优势,但与省内外的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比物质待遇、比福利的习惯较多,同办学实力强的兄弟院校比学术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学改革的氛围较少,这不利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3)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个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师人员的比例偏高;面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不足;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明显偏少。

(4)危机感不够强。在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依赖政府办学的心理,对当前高校竞争激烈、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局面认识不够清醒,危机感不强,对新的创业阶段必须经历的艰苦奋斗在思想上准备不足。

(5)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足。面临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沟通不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缺乏足够的酝酿与发动,对发展的总体测算与策划有所滞后,在基本建设的立项、设计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出现一些上下脱节的现象。

3、十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年里,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1)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学校发展的实践再三证明,校内的团结尤其是校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前提。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形成并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团结爱校精神的引导;而全校团结一致,则士气得到鼓舞,前景变得光明,学校的事业也就有了不断推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

(2)发展是硬道理,机遇是大财富。每一次发展都使学校增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力,而发展机遇的丧失则造成人心涣散、矛盾丛生的被动局面。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和发展机遇的宝贵,争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以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执着态度和不懈拼搏谋求发展。

(3)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我们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反之,改革滞后的地方,也总是成为我们工作被动、矛盾较多的地方。当前的矛盾、问题、困难和阻力,绝大多数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对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习惯的改革,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思想,大胆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规范来。

(4)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我校严谨的办学态度、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许多教师以科研水平支撑教学质量的事实,是我们这所办学历史不太长的高校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赞扬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的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较好的教学质量。面临新一轮的高校竞争,教育质量将是决定高校命运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大力加强科研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搞好队伍建设是顺利发展的关键。我校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并且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波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正是因为我校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素质好、能战斗。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全力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责任心是胜利的保障。从上述所有经验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关键,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要团结,就必须有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补台的责任心;要发展,就必须有超前策划、抢抓机遇和艰苦奋斗的责任心;要改革,就必须有不惧批评、敢冒风险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责任心;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敢于创新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要搞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有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责任心。回顾十年的实践,追溯二十六年的办学经历,可以发现,我们每一个进步中都饱含着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责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对学校事业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当我们站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时,必须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2000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瓶颈。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的制高点;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补本校的空白,支撑潜在的学科优势以便日后向制高点冲击。没有这些措施,我校的学科不可能“顶天”,也难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质内涵主要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验平台,其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中的投入重点,要以项目制运行,以此保证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效果显著。要积极探索责、权、利科学配套的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并形成政府、企业、校、系共同投入的机制。

(3)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而研究基地的灵魂是科研优势。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缺乏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二级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要把提高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策划、引导、协调等组织工作以及对相应公共关系的开发和运营,尤其要注重组织和运营若干个大的科研项目。为此,校领导班子、科研主管部门和各系部必须把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作为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落实。有关的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整体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运营者。要把组织机构的调整、干部的任免、二级管理下拨经费的额度等工作与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要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标,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我们不仅要讲投入指标的增长,更要讲产出指标的增长,要讲科研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最大化,我们也就有可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针对目前我校科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状,在今后若干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鉴定率、获奖率,鼓励多出专利和高质量论文(论著)。

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还很小,科技产业规模的弱小与科研到款千万元量级的状况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缩小这一反差,我校的学科无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难以“顶天”。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观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动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校不仅要加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强成果向社会转让的力度,更要在若干个潜力巨大的项目基础上,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建立高科技企业,并且逐渐建立校内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就是以教学改革为生命线的教学。教学改革是科研与教学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也是高校的培养人才功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从教学角度使学校的学科牢牢“立地”的关键。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将于2006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将对我校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今后几年我校教学工作的大目标,以迎接评估为动力,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就我校当前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而言,要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以赴地进行基础建设,还必须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上的特色与“亮点”。因此,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在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中起引领作用。

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质量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必然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必然多样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消费也必然理性化,这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去探索和掌握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反思我国精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就业后并非是对社会贡献最大、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现象,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和自我评价体系的否定。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我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都要继续强调“踏实肯干”的作风,并将其提升为“注重责任”的人格特色。在业务方面,我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工程特点,加强实践、开发专长。我们的理工科本科生应该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适应民办本科学生和专转本学生的培养,后者为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具备以各自的业务专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应该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对各类型及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第二课堂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等融进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艺术必修课的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公共课程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特色课程体系和技能证书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尚无法彻底改变。在此情况下,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教学改革的主角,并对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教育教学改革允许失败,改革也必定会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以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为基点开展教学改革。全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要有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各系部要广泛发动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从经费、政策、协调等方面为教学改革做好服务。

(5)规模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继续快速扩张中尽早进入稳定的招生规模,确保本科在校生早日达到16000人;要加快武进校区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依据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中来。努力达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根据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白云校区。

2、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相对缺乏。我校的教职工队伍一直比较精练,在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的要求同时来临之际,我们的队伍建设尤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今后四年,队伍建设将和学科建设一样成为我校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为我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分级管理机制中,要把队伍建设目标列为各级管理者的首要目标。

(1)队伍结构优化与核心人力资源建设

今后四年,我校要彻底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大力引进教师,严格控制非教师人员的增加,使教师人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后勤企业化改革,使其余的三分之一事业编制基本用于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各支队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强核心人力资源即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者的比例,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在干部队伍中,着力提高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学历层次。

(2)人力资源引进

针对师资数量明显短缺的现实,要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师队伍总人数翻一番,其中高层次骨干教师的数量增加1.5倍。为此,要把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做到中等层次人才(具有硕士学历者)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举。对部分少数干部、职工对师资引进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要从思想工作、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进计划,逐年分解引进任务,确保把人力资源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开发

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在稳定现有骨干队伍的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层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校各级管理者的真正重视。要开掘校内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校内老教师指导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渠道,在即将建立的职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每个培养对象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尤其要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核心人力资源。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培养,要由校、系两级共同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并将培养经费和相关关系的建立等重要的培养条件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对人力资源的卓有成效的引进与开发,必须建筑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之上。为此,有必要对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重点在于职业管理的建立、绩效管理的改革和报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职业路径、帮助教职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为教职工实现个人职业计划提供有利条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职业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战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简洁性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改革和以强调贡献、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待遇上升到本地区高校之首。

(5)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党的队伍是人力资源中的引导力量和中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整个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设好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在深化二级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和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勤奋廉洁的领导集体。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副处级以上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形成后备干部培养规范,继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双肩挑”等对学校发展和干部个人发展都有益的管理干部职业模式。要真正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在深化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行政、业务组织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机制和方法。大力加强在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我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达到10%。规范和完善党校工作,保证并不断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修养。

(6)民主党派建设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共产党的建设指导和带动民主党派的建设,并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为他们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并爱护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离退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离退休教职工队伍是在职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要做好对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工作,稳定并温暖离退休教职工的人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队伍成为我校安定、祥和的“后园”。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参与热情,科学地安排他们发挥“余热”,合理地落实他们的劳动报酬。在师资数量不足、许多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较早走上讲台的情况下,尤其要发挥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培养新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战略措施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两大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而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则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手段,是从学校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领域保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举措。

1、建设校内文化

队伍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工作对象的校内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内文化建设,包括价值观的建设和范式、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校内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1)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全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并用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每个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中,我们要继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中的学校发展趋势,我们建立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并巩固一批重要的观念:责任观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赢得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大的高等教育产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尽可能强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负责,对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负责);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一段时期中较快地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高目标观念(敢于挑战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执着地向我校从未达到过的理想目标前进);竞争观念(不惧怕、不回避竞争,用竞争激发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在竞争中拼搏、取胜);市场观念(摒弃腐朽的“清高”,自觉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检验,主动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学习观念(学习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当前,我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的旧观念和旧的思维习惯主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办学校意识(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粮”、不去主动改善办学条件、不讲求办学效益、只比报酬不比贡献的“大锅饭”思维等);拒绝变革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程序与习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等几十年不变也不允许别人来改变);自我欣赏的习惯(无视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模式评价自己的成绩、抱怨社会或他人的“失误”等);小学校观念(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缺乏远大的目标、“小富既安”、始终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关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过于看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等)。此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还要避免或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弄虚作假的风气。

(2)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校内文化的“实部”;氛围是校内的“感觉”,是校内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主流价值观体系尤其是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冲击各种不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不符合我校的发展战略的范式和氛围,建设并完善我校良好的范式体系和氛围体系。结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范式,同时制订《江苏工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对全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产业人员制订相应的行为规范原则,明确规定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力求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各类岗位规定明确的事故认定和责任追究原则,以此使全校教职工形成并持久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优良校风,尤其要形成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风气,团结容人、心胸开阔的宽容风气,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道理和社会公理的科学风气,少数服从多数、讲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民主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氛围的建设。要借助武进校区的建设和白云校区的整修,建设优美的校园,为塑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支撑。

(3)建设学习型组织

进行校内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校的精神自新过程。自新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学习,而学习的本质也正是自我更新。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只有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成为一所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学校。学习型组织要求整个组织和每个成员都成为思想的勤奋者,用勤奋的思想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不足、系统地探寻前进的道路。要改变那种仅凭直觉判断问题、停留在浅层次寻找答案、不做深思就盲目付诸言行的习惯。

学习型组织需要广泛吸收外界信息,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从中汲取自我更新所必需的养料。我们要“打开校门”,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习惯中解放出来,真正了解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具体需求,从中寻找自己的缺陷和差距,确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竞争,使我校的内部竞争和我校所参与的外部竞争良性化,从中获取自我更新的动力和借鉴。良性竞争是以互相学习为内核的竞争,恶性竞争是以互相摧毁为目的的竞争。我们要引导校内的良性竞争、参与外部的良性竞争,使全校教职工和整个学校在积极的良性竞争中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失败,最终超越竞争,获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关键环节是审视自身的成败尤其是失败或不顺,我们整个学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养成谦虚的作风和自我反思的习惯。面对任何失败或不顺,都应该把对根本原因的寻找指向自己的内因,并在以宽容心态对待外界与他人的基础上从外界和他人汲取自我更新的养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成功。

2、改革管理工作

管理,对于任何组织的健康运行与顺利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我校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大力度的管理改革。管理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在管理工作性质、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等关键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以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保障我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1)深化分级管理改革

大规模、多层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现实。面对这种校情,强调“一刀切”的一级管理模式将必然地让位于鼓励多样化的分级管理模式。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深化分级管理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手段是下放办学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系部和校区两类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创造力。我们要以既简洁又导向明确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经费测算和权限划分办法,激励二级单位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迸发办学活力,大胆进行管理创新,自主运用相应的资源。要完善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保证二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分级管理是对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涉及面广,难以一下子完善。对此,我们允许在一段时间里大胆尝试,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在两到三年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

(2)积极推行“人的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使师生员工的个人成功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我校“人的工作”的主要思想。我们把校内各级机构(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团体)直接面向师生员工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思想工作和其他工作统称为“人的工作”,强调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客户导向”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方法推行“人的工作”,这也是对校内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态势,造成了高校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争夺。我校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一时难以提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物质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此,我们更要大力推行教职工“人的工作”,在物质待遇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用“家”的温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成才积极性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用强制的手段和空洞的说教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成才积极性。对此,我们要大力推行学生“人的工作”,用赢得学生人心的方法进行理念和方法的引导,结合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力。2004年,我们要积极实施教职工“人的工作”,制定《江苏工业学院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并开始实施学生“人的工作”。争取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的工作”的制度体系,成为我校管理工作和校内文化的亮点。

“人的工作”强调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但不等于迁就落后、保护懒惰。与时俱进地更新师生员工的观念,使师生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并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也是“人的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人的工作”,我们要使“温暖”与“压力”同在,要在保护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倡导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精神,要坚决保护在事业或成才上冒尖的个人,用优秀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内文化来建设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改革校部机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作风是顺利推行“人的工作”的关键。校部机关各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要从“人的工作”的精神内核出发,审视现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办事习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管理再造”。对校内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校部机关,要建立群众监督和客户评价制度,奖优罚劣,并与干部的任免和对管理队伍的职业管理挂起钩来。

(3)增强民主管理力度

分级管理是对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人的工作”是对管理的工作性质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代会是教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建设二级教代会,健全教代会的组织体系。同时,强化教代会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决策的校内法规,加强工会作为教代会常设办事机构的职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前提,要鼓励教代会和工会在党政组织与群众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互换,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信息平台。更新观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基础,要引导和鼓励教代会、工会系统的培训和群众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观念平台和能力平台。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我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学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并且不断增强他们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要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民主监督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双赢。

(4)完善服务改革与产业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革除这一弊端的序幕。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在已有后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全校服务体制和产业体制改革。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非专用服务社会化、服务单位企业化;产业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以学校和教职工共同参股的股份制形式为主要形式改造现有的后勤单位,并构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后勤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技术

上一页[1][2][3][4][5][6][7][8][9][10] ...下一页 >>

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还能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知名度。

知识产权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率,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重要手段。对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开发,更应该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关注点,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带头以经营的理念对科研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

学校的各类名称,大到校名,小到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都是学校的重要无形资产。要积极经营这些无形资产,从对名称的使用权和冠名权等的经营中获得利益。

关系,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结成的和教职工个人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我校的重要无形资产,我们要积极经营这些资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高尚目的、运用合法的方式、以双赢的理念开发和经营各种公共关系,不是庸俗的“关系学”,而是具有现代化意识的表现。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都应该成为关系建设的有心人,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尽可能多的社会友好界面。要同各级政府部门、广大校友、友好企业和友好单位、社区结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友好关系,以我校对各方面的良好服务和真诚感情,争取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对我校的支持。

(5)积极而谨慎地开展融资活动

我校正处在一个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融资。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要把融资活动纳入经营学校的范围。在保证学校资金运行的长期安全性和短期安全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式,巩固主要融资渠道的融资数量和融资及时性,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足够的资金。

五、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再好的战略,若不落实为真抓实干的行动,也只能是一纸毫无价值的空文。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不是讲战略,而是实践战略,把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1、深化认识

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应着一连串全新的形势与规律,依据着一系列全新的理念与观点,蕴涵着一整套全新的内容与要求。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了这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实施好这一战略,顺利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客观形势,深刻领会本次党代会提出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真正把握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尤其要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内在的整体逻辑,而不是把它割裂成互不关联的零散片段并进行随意的解释甚至修改。

2、强化落实

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必须与实践发展战略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把战略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加深对战略的把握,以行动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既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只当评论员不做实践者的倾向。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地把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战略化为有力的行动。

发展战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实战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项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或互相冲突的行为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的整合和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是使整个系统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关键,我们要以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这种整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牵涉到几个部门、单位或团体,而每个部门、单位、团体的职能又可能跨到几部分工作。没有哪个部门、单位、团体绝对比其他部门、单位、团体更重要,但在每一项工作中又会分别有为主的和为辅的部门、单位、团体。为此,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部门、单位、团体的关系,去除个人和小团体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协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注意党政工作的协调、整合和“软硬”工作的协调、整合,党的工作应该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为一体,形成“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软”手段改善和优化“硬”工作。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系部要强化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机制。

准确的信息是协调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信息的保障。为了顺利地落实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要着重强化校部与二级单位间的沟通和管理系统与师生员工间的沟通,消除因信息误差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在沟通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

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为了把战略落到实处、化作行动,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把发展战略付诸行动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习惯,而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要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为核心的监督、考核机制。

3、不断完善

任何方案都会有缺陷,任何战略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是实施战略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完善战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为修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建校30周年的四年,是我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前程,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

第12篇: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党委向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去年11月,我们庆祝并总结了我校25年的办学成就。现在,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谋划新的发展征程。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选举新一届校党委和

校纪委,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为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我校上一次党代会是1994年上半年召开的。十年来,学校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带领全校党员和群众,圆满完成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

1、十年的成就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就有:

(1)顺利平稳地进行了体制转变

上一次党代会召开时,我校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0年底,我校划归江苏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领导为主的省管高校;2001年原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扩充了学校的办学资源;2002年11月,由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2003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2003-2007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2000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01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建成省部级优秀课程

14门。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2003年,超过了1350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2002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2003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训。尤其是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违纪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学校发展受阻、教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利局面,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实施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团结与协调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少数干部出现急功近利、为群众和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弱等问题。

(2)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科建设水平虽在常州高校中有较强的优势,但与省内外的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比物质待遇、比福利的习惯较多,同办学实力强的兄弟院校比学术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学改革的氛围较少,这不利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3)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个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师人员的比例偏高;面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不足;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明显偏少。

(4)危机感不够强。在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依赖政府办学的心理,对当前高校竞争激烈、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局面认识不够清醒,危机感不强,对新的创业阶段必须经历的艰苦奋斗在思想上准备不足。

(5)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足。面临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沟通不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缺乏足够的酝酿与发动,对发展的总体测算与策划有所滞后,在基本建设的立项、设计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出现一些上下脱节的现象。

3、十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年里,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1)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学校发展的实践再三证明,校内的团结尤其是校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前提。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形成并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团结爱校精神的引导;而全校团结一致,则士气得到鼓舞,前景变得光明,学校的事业也就有了不断推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

(2)发展是硬道理,机遇是大财富。每一次发展都使学校增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力,而发展机遇的丧失则造成人心涣散、矛盾丛生的被动局面。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和发展机遇的宝贵,争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以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执着态度和不懈拼搏谋求发展。

(3)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我们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反之,改革滞后的地方,也总是成为我们工作被动、矛盾较多的地方。当前的矛盾、问题、困难和阻力,绝大多数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对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习惯的改革,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思想,大胆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规范来。

(4)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我校严谨的办学态度、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许多教师以科研水平支撑教学质量的事实,是我们这所办学历史不太长的高校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赞扬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的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较好的教学质量。面临新一轮的高校竞争,教育质量将是决定高校命运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大力加强科研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搞好队伍建设是顺利发展的关键。我校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并且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波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正是因为我校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素质好、能战斗。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全力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责任心是胜利的保障。从上述所有经验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关键,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要团结,就必须有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补台的责任心;要发展,就必须有超前策划、抢抓机遇和艰苦奋斗的责任心;要改革,就必须有不惧批评、敢冒风险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责任心;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敢于创新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要搞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有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责任心。回顾十年的实践,追溯二十六年的办学经历,可以发现,我们每一个进步中都饱含着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责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对学校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当我们站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时,必须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2000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瓶颈。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的制高点;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补本校的空白,支撑潜在的学科优势以便日后向制高点冲击。没有这些措施,我校的学科不可能“顶天”,也难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质内涵主要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验平台,其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中的投入重点,要以项目制运行,以此保证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效果显著。要积极探索责、权、利科学配套的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并形成政府、企业、校、系共同投入的机制。

(3)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而研究基地的灵魂是科研优势。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缺乏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二级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要把提高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策划、引导、协调等组织工作以及对相应公共关系的开发和运营,尤其要注重组织和运营若干个大的科研项目。为此,校领导班子、科研主管部门和各系部必须把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作为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落实。有关的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整体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运营者。要把组织机构的调整、干部的任免、二级管理下拨经费的额度等工作与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要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标,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我们不仅要讲投入指标的增长,更要讲产出指标的增长,要讲科研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最大化,我们也就有可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针对目前我校科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状,在今后若干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鉴定率、获奖率,鼓励多出专利和高质量论文(论著)。

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还很小,科技产业规模的弱小与科研到款千万元量级的状况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缩小这一反差,我校的学科无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难以“顶天”。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观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动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校不仅要加强成果向社会转让的力度,更要在若干个潜力巨大的项目基础上,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建立高科技企业,并且逐渐建立校内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就是以教学改革为生命线的教学。教学改革是科研与教学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也是高校的培养人才功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从教学角度使学校的学科牢牢“立地”的关键。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将于2006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将对我校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今后几年我校教学工作的大目标,以迎接评估为动力,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就我校当前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而言,要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以赴地进行基础建设,还必须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上的特色与“亮点”。因此,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在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中起引领作用。

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质量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必然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必然多样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消费也必然理性化,这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去探索和掌握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反思我国精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就业后并非是对社会贡献最大、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现象,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和自我评价体系的否定。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我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都要继续强调“踏实肯干”的作风,并将其提升为“注重责任”的人格特色。在业务方面,我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工程特点,加强实践、开发专长。我们的理工科本科生应该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适应民办本科学生和专转本学生的培养,后者为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具备以各自的业务专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应该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对各类型及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第二课堂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等融进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艺术必修课的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公共课程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特色课程体系和技能证书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尚无法彻底改变。在此情况下,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教学改革的主角,并对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教育教学改革允许失败,改革也必定会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以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为基点开展教学改革。全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要有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各系部要广泛发动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从经费、政策、协调等方面为教学改革做好服务。

(5)规模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继续快速扩张中尽早进入稳定的招生规模,确保本科在校生早日达到16000人;要加快武进校区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依据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中来。努力达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根据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白云校区。

2、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相对缺乏。我校的教职工队伍一直比较精练,在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的要求同时来临之际,我们的队伍建设尤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今后四年,队伍建设将和学科建设一样成为我校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为我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分级管理机制中,要把队伍建设目标列为各级管理者的首要目标。

(1)队伍结构优化与核心人力资源建设

今后四年,我校要彻底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大力引进教师,严格控制非教师人员的增加,使教师人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后勤企业化改革,使其余的三分之一事业编制基本用于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各支队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强核心人力资源即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在干部队伍中,着力提高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学历层次。

(2)人力资源引进

针对师资数量明显短缺的现实,要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师队伍总人数翻一番,其中高层次骨干教师的数量增加1.5倍。为此,要把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做到中等层次人才(具有硕士学历者)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举。对部分少数干部、职工对师资引进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要从思想工作、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进计划,逐年分解引进任务,确保把人力资源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开发

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在稳定现有骨干队伍的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层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校各级管理者的真正重视。要开掘校内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校内老教师指导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渠道,在即将建立的职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每个培养对象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尤其要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核心人力资源。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培养,要由校、系两级共同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并将培养经费和相关关系的建立等重要的培养条件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对人力资源的卓有成效的引进与开发,必须建筑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之上。为此,有必要对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重点在于职业管理的建立、绩效管理的改革和报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职业路径、帮助教职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为教职工实现个人职业计划提供有利条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职业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战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简洁性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改革和以强调贡献、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待遇上升到本地区高校之首。

(5)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党的队伍是人力资源中的引导力量和中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整个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设好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在深化二级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和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勤奋廉洁的领导集体。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副处级以上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形成后备干部培养规范,继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双肩挑”等对学校发展和干部个人发展都有益的管理干部职业模式。要真正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在深化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行政、业务组织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机制和方法。大力加强在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我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达到10。规范和完善党校工作,保证并不断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修养。

(6)民主党派建设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共产党的建设指导和带动民主党派的建设,并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为他们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并爱护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离退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离退休教职工队伍是在职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要做好对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工作,稳定并温暖离退休教职工的人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队伍成为我校安定、祥和的“后园”。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参与热情,科学地安排他们发挥“余热”,合理地落实他们的劳动报酬。在师资数量不足、许多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较早走上讲台的情况下,尤其要发挥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培养新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战略措施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两大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而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则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手段,是从学校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领域保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举措。

1、建设校内文化

队伍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工作对象的校内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内文化建设,包括价值观的建设和范式、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校内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1)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全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并用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每个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中,我们要继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中的学校发展趋势,我们建立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并巩固一批重要的观念:责任观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赢得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大的高等教育产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尽可能强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负责,对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负责);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一段时期中较快地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高目标观念(敢于挑战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执着地向我校从未达到过的理想目标前进);竞争观念(不惧怕、不回避竞争,用竞争激发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在竞争中拼搏、取胜);市场观念(摒弃腐朽的“清高”,自觉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检验,主动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学习观念(学习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当前,我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的旧观念和旧的思维习惯主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办学校意识(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粮”、不去主动改善办学条件、不讲求办学效益、只比报酬不比贡献的“大锅饭”思维等);拒绝变革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程序与习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等几十年不变也不允许别人来改变);自我欣赏的习惯(无视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模式评价自己的成绩、抱怨社会或他人的“失误”等);小学校观念(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缺乏远大的目标、“小富既安”、始终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关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过于看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等)。此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还要避免或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弄虚作假的风气。

(2)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校内文化的“实部”;氛围是校内的“感觉”,是校内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主流价值观体系尤其是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冲击各种不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不符合我校的发展战略的范式和氛围,建设并完善我校良好的范式体系和氛围体系。结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范式,同时制订《江苏工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对全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产业人员制订相应的行为规范原则,明确规定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力求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各类岗位规定明确的事故认定和责任追究原则,以此使全校教职工形成并持久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优良校风,尤其要形成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风气,团结容人、心胸开阔的宽容风气,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道理和社会公理的科学风气,少数服从多数、讲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民主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氛围的建设。要借助武进校区的建设和白云校区的整修,建设优美的校园,为塑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支撑。

(3)建设学习型组织

进行校内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校的精神自新过程。自新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学习,而学习的本质也正是自我更新。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只有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成为一所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学校。学习型组织要求整个组织和每个成员都成为思想的勤奋者,用勤奋的思想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不足、系统地探寻前进的道路。要改变那种仅凭直觉判断问题、停留在浅层次寻找答案、不做深思就盲目付诸言行的习惯。

学习型组织需要广泛吸收外界信息,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从中汲取自我更新所必需的养料。我们要“打开校门”,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习惯中解放出来,真正了解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具体需求,从中寻找自己的缺陷和差距,确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竞争,使我校的内部竞争和我校所参与的外部竞争良性化,从中获取自我更新的动力和借鉴。良性竞争是以互相学习为内核的竞争,恶性竞争是以互相摧毁为目的的竞争。我们要引导校内的良性竞争、参与外部的良性竞争,使全校教职工和整个学校在积极的良性竞争中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失败,最终超越竞争,获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关键环节是审视自身的成败尤其是失败或不顺,我们整个学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养成谦虚的作风和自我反思的习惯。面对任何失败或不顺,都应该把对根本原因的寻找指向自己的内因,并在以宽容心态对待外界与他人的基础上从外界和他人汲取自我更新的养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成功。

2、改革管理工作

管理,对于任何组织的健康运行与顺利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我校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大力度的管理改革。管理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在管理工作性质、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等关键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以保障我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1)深化分级管理改革

大规模、多层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现实。面对这种校情,强调“一刀切”的一级管理模式将必然地让位于鼓励多样化的分级管理模式。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深化分级管理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手段是下放办学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系部和校区两类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创造力。我们要以既简洁又导向明确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经费测算和权限划分办法,激励二级单位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迸发办学活力,大胆进行管理创新,自主运用相应的资源。要完善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保证二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分级管理是对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涉及面广,难以一下子完善。对此,我们允许在一段时间里大胆尝试,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在两到三年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

(2)积极推行“人的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使师生员工的个人成功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我校“人的工作”的主要思想。我们把校内各级机构(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团体)直接面向师生员工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思想工作和其他工作统称为“人的工作”,强调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客户导向”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方法推行“人的工作”,这也是对校内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态势,造成了高校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争夺。我校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一时难以提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物质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此,我们更要大力推行教职工“人的工作”,在物质待遇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用“家”的温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成才积极性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用强制的手段和空洞的说教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成才积极性。对此,我们要大力推行学生“人的工作”,用赢得学生人心的方法进行理念和方法的引导,结合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力。2004年,我们要积极实施教职工“人的工作”,制定《江苏工业学院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并开始实施学生“人的工作”。争取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的工作”的制度体系,成为我校管理工作和校内文化的亮点。

“人的工作”强调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但不等于迁就落后、保护懒惰。与时俱进地更新师生员工的观念,使师生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并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也是“人的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人的工作”,我们要使“温暖”与“压力”同在,要在保护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倡导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精神,要坚决保护在事业或成才上冒尖的个人,用优秀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内文化来建设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改革校部机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作风是顺利推行“人的工作”的关键。校部机关各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要从“人的工作”的精神内核出发,审视现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办事习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管理再造”。对校内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校部机关,要建立群众监督和客户评价制度,奖优罚劣,并与干部的任免和对管理队伍的职业管理挂起钩来。

(3)增强民主管理力度

分级管理是对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人的工作”是对管理的工作性质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代会是教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建设二级教代会,健全教代会的组织体系。同时,强化教代会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决策的校内法规,加强工会作为教代会常设办事机构的职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前提,要鼓励教代会和工会在党政组织与群众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互换,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信息平台。更新观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基础,要引导和鼓励教代会、工会系统的培训和群众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观念平台和能力平台。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我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学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并且不断增强他们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要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民主监督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双赢。

(4)完善服务改革与产业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革除这一弊端的序幕。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在已有后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全校服务体制和产业体制改革。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非专用服务社会化、服务单位企业化;产业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以学校和教职工共同参股的股份制形式为主要形式改造现有的后勤单位,并构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后勤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在这些企业从事兼职工作。

3、经营学校

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我国在人均经济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办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界依赖政府办学的事实,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深深陷入经费紧缺之中。而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粗放式的办学模式,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办学经费的紧缺程度。我校在没有得到政府重点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自觉地改变粗放式的办学模式,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做好“经营学校”这篇大文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学校,就是用资产乃至资本的概念看待学校的所有资源,以集约化方式走可持续的办学道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产品,并在学校对社会贡献最大化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使之达到常州高校的前列水平。高校是非盈利机构,但非盈利机构不等于不要讲求投入产出比,更不等于有权浪费资源。我们必须强化责任心,对学校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负责,一方面要以有效的工作争取政府的更多财政资助,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工作去经营学校。

(1)努力控制办学成本

成本控制是集约化办学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理念,认真借鉴邯郸钢铁厂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我校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精细的控制,逐步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

对高校办学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人力资源成本,要进行高效化改造,即提高单位人力资源投入的优质教育产品产出比率。为此,要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尽可能减少低知识工作岗位的比例;要继续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减少乃至消除各类岗位的闲职比例;要改革报酬制度,尽力避免对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激发作用的“大锅饭”式的报酬增长方式。

对高校最大的投入──基本建设投入,要进行集约化策划,即以最低的投资额满足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要求。今后三年,我校仍处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相关设备投入时期。对此,我们要突破陈旧规定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调度方法和管理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设备台套;要从建设之初就引入社会化理念,减少非市场化的服务投入;要建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验收一整套的科学规范,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完善严格的责任制,精心控制基建成本。

要严格控制学校的日常运行成本,尤其是水电、燃料、通信、交通和各类事业及管理中的消耗品的成本。要提高测控技术,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消耗;要提高全员节约意识,制定鼓励节约的政策;要改革管理方式,减少会议、文件、报表,降低管理层面上的物资浪费和人员时间的浪费。

(2)全力办好公有民办本科教育

公有民办模式是对教育有形、无形资产的重要经营方式,是以最小的边际成本扩张教育规模、充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赢得良好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尽快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大到超过总办学规模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程度。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目前的公有民办体制可能发生变化,但我们“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的思路不能变,在规范化操作的前提下,要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把民办本科教育或类似的办学形式作为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高收费的民办高等教育将遇到比公办高等教育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直接表现是生源竞争,深层次的内涵是就业率竞争,其本质是教学质量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竞争。目前这种把公办本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简单地套用到民办本科教育的思路,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把教学改革视为公有民办本科教育的立足之本。通过教学改革,获得高教学质量,实现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这就是我校民办本科教育的方针,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民办本科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以责任制的形式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民办本科的教学改革。

(3)精心经营有形资产

高校拥有大量优质、高价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大型设备和基础设施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这些优良资产只有使用的概念,没有增值的意识,甚至连利用率都不考虑,因而造成巨大的闲置性浪费。我们要在本校范围内改变这种状况,尽力提高各类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乃至杜绝对资产的无效或不合理使用,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的闲置部分进行合法、合理的盈利性开发,以增强资产自身的保值、增值作用。当前,以合适的规模和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两个校区的资源,是我校有形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科学的测算与论证的基础上,以集约化的方式建设武进校区、改造白云校区,并将学校的重心由白云校区迁移到武进校区。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资产经营,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坚定不移地推行校区制改革。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校区管理者对本校区的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这是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统筹一致的资产运营责任制的基础。在今后的两到三年中,要完善武进校区的管理体制,并且对白云校区实行校区制管理,同时精简与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的职能部门。

(4)积极经营无形资产

高校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而且拥有大量优质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还能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知名度。

知识产权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率,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重要手段。对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开发,更应该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关注点,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带头以经营的理念对科研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

学校的各类名称,大到校名,小到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都是学校的重要无形资产。要积极经营这些无形资产,从对名称的使用权和冠名权等的经营中获得利益。

关系,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结成的和教职工个人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我校的重要无形资产,我们要积极经营这些资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高尚目的、运用合法的方式、以双赢的理念开发和经营各种公共关系,不是庸俗的“关系学”,而是具有现代化意识的表现。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都应该成为关系建设的有心人,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尽可能多的社会友好界面。要同各级政府部门、广大校友、友好企业和友好单位、社区结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友好关系,以我校对各方面的良好服务和真诚感情,争取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对我校的支持。

(5)积极而谨慎地开展融资活动

我校正处在一个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融资。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要把融资活动纳入经营学校的范围。在保证学校资金运行的长期安全性和短期安全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式,巩固主要融资渠道的融资数量和融资及时性,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足够的资金。

五、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再好的战略,若不落实为真抓实干的行动,也只能是一纸毫无价值的空文。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不是讲战略,而是实践战略,把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1、深化认识

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应着一连串全新的形势与规律,依据着一系列全新的理念与观点,蕴涵着一整套全新的内容与要求。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了这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实施好这一战略,顺利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客观形势,深刻领会本次党代会提出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真正把握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尤其要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内在的整体逻辑,而不是把它割裂成互不关联的零散片段并进行随意的解释甚至修改。

2、强化落实

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必须与实践发展战略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把战略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加深对战略的把握,以行动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既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只当评论员不做实践者的倾向。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地把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战略化为有力的行动。

发展战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实战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项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或互相冲突的行为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的整合和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是使整个系统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关键,我们要以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这种整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牵涉到几个部门、单位或团体,而每个部门、单位、团体的职能又可能跨到几部分工作。没有哪个部门、单位、团体绝对比其他部门、单位、团体更重要,但在每一项工作中又会分别有为主的和为辅的部门、单位、团体。为此,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部门、单位、团体的关系,去除个人和小团体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协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注意党政工作的协调、整合和“软硬”工作的协调、整合,党的工作应该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为一体,形成“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软”手段改善和优化“硬”工作。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系部要强化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机制。

准确的信息是协调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信息的保障。为了顺利地落实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要着重强化校部与二级单位间的沟通和管理系统与师生员工间的沟通,消除因信息误差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在沟通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

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为了把战略落到实处、化作行动,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把发展战略付诸行动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习惯,而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要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为核心的监督、考核机制。

3、不断完善

任何方案都会有缺陷,任何战略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是实施战略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完善战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为修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建校30周年的四年,是我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前程,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抢抓机遇,不懈拼搏,争取早日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江苏工业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王雪峰

第13篇: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党委向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去年11月,我们庆祝并总结了我校25年的办学成就。现在,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谋划新的发展征程。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选举新一届校党委和校纪委,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为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我校上一次党代会是1994年上半年召开的。十年来,学校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带领全校党员和群众,圆满完成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

1、十年的成就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就有:

(1)顺利平稳地进行了体制转变

上一次党代会召开时,我校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XX年底,我校划归江苏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领导为主的省管高校;XX年原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扩充了学校的办学资源;XX年11月,由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XX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XX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XX-XX年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XX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XX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建成省部级优秀课程14门。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XX年,超过了1350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XX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XX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XX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XX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瓶颈。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的制高点;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补本校的空白,支撑潜在的学科优势以便日后向制高点冲击。没有这些措施,我校的学科不可能“顶天”,也难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质内涵主要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验平台,其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中的投入重点,要以项目制运行,以此保证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效果显著。要积极探索责、权、利科学配套的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并形成政府、企业、校、系共同投入的机制。

(3)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而研究基地的灵魂是科研优势。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缺乏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二级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要把提高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策划、引导、协调等组织工作以及对相应公共关系的开发和运营,尤其要注重组织和运营若干个大的科研项目。为此,校领导班子、科研主管部门和各系部必须把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作为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落实。有关的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整体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运营者。要把组织机构的调整、干部的任免、二级管理下拨经费的额度等工作与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要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标,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我们不仅要讲投入指标的增长,更要讲产出指标的增长,要讲科研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最大化,我们也就有可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针对目前我校科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状,在今后若干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鉴定率、获奖率,鼓励多出专利和高质量论文(论著)。

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还很小,科技产业规模的弱小与科研到款千万元量级的状况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缩小这一反差,我校的学科无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难以“顶天”。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观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动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校不仅要加强成果向社会转让的力度,更要在若干个潜力巨大的项目基础上,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建立高科技企业,并且逐渐建立校内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就是以教学改革为生命线的教学。教学改革是科研与教学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也是高校的培养人才功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从教学角度使学校的学科牢牢“立地”的关键。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将于XX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将对我校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今后几年我校教学工作的大目标,以迎接评估为动力,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就我校当前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而言,要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以赴地进行基础建设,还必须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上的特色与“亮点”。因此,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在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中起引领作用。

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质量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必然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必然多样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消费也必然理性化,这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去探索和掌握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反思我国精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就业后并非是对社会贡献最大、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现象,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和自我评价体系的否定。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我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都要继续强调“踏实肯干”的作风,并将其提升为“注重责任”的人格特色。在业务方面,我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工程特点,加强实践、开发专长。我们的理工科本科生应该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适应民办本科学生和专转本学生的培养,后者为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具备以各自的业务专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应该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对各类型及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第二课堂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等融进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艺术必修课的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公共课程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特色课程体系和技能证书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尚无法彻底改变。在此情况下,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教学改革的主角,并对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教育教学改革允许失败,改革也必定会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以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为基点开展教学改革。全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要有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各系部要广泛发动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从经费、政策、协调等方面为教学改革做好服务。

(5)规模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继续快速扩张中尽早进入稳定的招生规模,确保本科在校生早日达到16000人;要加快武进校区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依据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中来。努力达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根据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白云校区。

2、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相对缺乏。我校的教职工队伍一直比较精练,在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的要求同时来临之际,我们的队伍建设尤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今后四年,队伍建设将和学科建设一样成为我校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为我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分级管理机制中,要把队伍建设目标列为各级管理者的首要目标。

(1)队伍结构优化与核心人力资源建设

今后四年,我校要彻底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大力引进教师,严格控制非教师人员的增加,使教师人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后勤企业化改革,使其余的三分之一事业编制基本用于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各支队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强核心人力资源即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在干部队伍中,着力提高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学历层次。

(2)人力资源引进

针对师资数量明显短缺的现实,要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师队伍总人数翻一番,其中高层次骨干教师的数量增加1.5倍。为此,要把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做到中等层次人才(具有硕士学历者)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举。对部分少数干部、职工对师资引进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要从思想工作、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进计划,逐年分解引进任务,确保把人力资源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开发

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在稳定现有骨干队伍的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层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校各级管理者的真正重视。要开掘校内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校内老教师指导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渠道,在即将建立的职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每个培养对象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尤其要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核心人力资源。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培养,要由校、系两级共同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并将培养经费和相关关系的建立等重要的培养条件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对人力资源的卓有成效的引进与开发,必须建筑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之上。为此,有必要对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重点在于职业管理的建立、绩效管理的改革和报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职业路径、帮助教职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为教职工实现个人职业计划提供有利条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职业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战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简洁性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改革和以强调贡献、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待遇上升到本地区高校之首。

(5)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党的队伍是人力资源中的引导力量和中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整个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设好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在深化二级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和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勤奋廉洁的领导集体。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副处级以上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形成后备干部培养规范,继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双肩挑”等对学校发展和干部个人发展都有益的管理干部职业模式。要真正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在深化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行政、业务组织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机制和方法。大力加强在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我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达到10%。规范和完善党校工作,保证并不断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修养。

(6)民主党派建设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共产党的建设指导和带动民主党派的建设,并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为他们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并爱护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离退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离退休教职工队伍是在职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要做好对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工作,稳定并温暖离退休教职工的人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队伍成为我校安定、祥和的“后园”。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参与热情,科学地安排他们发挥“余热”,合理地落实他们的劳动报酬。在师资数量不足、许多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较早走上讲台的情况下,尤其要发挥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培养新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战略措施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两大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而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则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手段,是从学校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领域保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举措。

1、建设校内文化

队伍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工作对象的校内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内文化建设,包括价值观的建设和范式、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校内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1)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全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并用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每个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中,我们要继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中的学校发展趋势,我们建立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并巩固一批重要的观念:责任观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赢得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大的高等教育产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尽可能强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负责,对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负责);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一段时期中较快地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高目标观念(敢于挑战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执着地向我校从未达到过的理想目标前进);竞争观念(不惧怕、不回避竞争,用竞争激发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在竞争中拼搏、取胜);市场观念(摒弃腐朽的“清高”,自觉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检验,主动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学习观念(学习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当前,我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的旧观念和旧的思维习惯主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办学校意识(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粮”、不去主动改善办学条件、不讲求办学效益、只比报酬不比贡献的“大锅饭”思维等);拒绝变革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程序与习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等几十年不变也不允许别人来改变);自我欣赏的习惯(无视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模式评价自己的成绩、抱怨社会或他人的“失误”等);小学校观念(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缺乏远大的目标、“小富既安”、始终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关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过于看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等)。此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还要避免或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弄虚作假的风气。

(2)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校内文化的“实部”;氛围是校内的“感觉”,是校内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主流价值观体系尤其是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冲击各种不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不符合我校的发展战略的范式和氛围,建设并完善我校良好的范式体系和氛围体系。结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范式,同时制订《江苏工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对全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产业人员制订相应的行为规范原则,明确规定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力求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各类岗位规定明确的事故认定和责任追究原则,以此使全校教职工形成并持久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优良校风,尤其要形成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风气,团结容人、心胸开阔的宽容风气,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道理和社会公理的科学风气,少数服从多数、讲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民主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氛围的建设。要借助武进校区的建设和白云校区的整修,建设优美的校园,为塑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支撑。

(3)增强民主管理力度

分级管理是对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人的工作”是对管理的工作性质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代会是教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建设二级教代会,健全教代会的组织体系。同时,强化教代会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决策的校内法规,加强工会作为教代会常设办事机构的职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前提,要鼓励教代会和工会在党政组织与群众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互换,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信息平台。更新观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基础,要引导和鼓励教代会、工会系统的培训和群众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观念平台和能力平台。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我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学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并且不断增强他们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要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民主监督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双赢。

(4)完善服务改革与产业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革除这一弊端的序幕。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在已有后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全校服务体制和产业体制改革。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非专用服务社会化、服务单位企业化;产业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以学校和教职工共同参股的股份制形式为主要形式改造现有的后勤单位,并构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后勤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在这些企业从事兼职工作。

3、经营学校

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我国在人均经济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办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界依赖政府办学的事实,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深深陷入经费紧缺之中。而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粗放式的办学模式,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办学经费的紧缺程度。我校在没有得到政府重点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自觉地改变粗放式的办学模式,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做好“经营学校”这篇大文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学校,就是用资产乃至资本的概念看待学校的所有资源,以集约化方式走可持续的办学道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产品,并在学校对社会贡献最大化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使之达到常州高校的前列水平。高校是非盈利机构,但非盈利机构不等于不要讲求投入产出比,更不等于有权浪费资源。我们必须强化责任心,对学校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负责,一方面要以有效的工作争取政府的更多财政资助,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工作去经营学校。

(1)努力控制办学成本

成本控制是集约化办学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理念,认真借鉴邯郸钢铁厂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我校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精细的控制,逐步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

对高校办学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人力资源成本,要进行高效化改造,即提高单位人力资源投入的优质教育产品产出比率。为此,要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尽可能减少低知识工作岗位的比例;要继续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减少乃至消除各类岗位的闲职比例;要改革报酬制度,尽力避免对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激发作用的“大锅饭”式的报酬增长方式。

对高校最大的投入──基本建设投入,要进行集约化策划,即以最低的投资额满足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要求。今后三年,我校仍处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相关设备投入时期。对此,我们要突破陈旧规定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调度方法和管理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设备台套;要从建设之初就引入社会化理念,减少非市场化的服务投入;要建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验收一整套的科学规范,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完善严格的责任制,精心控制基建成本。

要严格控制学校的日常运行成本,尤其是水电、燃料、通信、交通和各类事业及管理中的消耗品的成本。要提高测控技术,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消耗;要提高全员节约意识,制定鼓励节约的政策;要改革管理方式,减少会议、文件、报表,降低管理层面上的物资浪费和人员时间的浪费。

2、强化落实

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必须与实践发展战略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把战略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加深对战略的把握,以行动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既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只当评论员不做实践者的倾向。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地把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战略化为有力的行动。

发展战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实战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项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或互相冲突的行为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的整合和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是使整个系统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关键,我们要以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这种整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牵涉到几个部门、单位或团体,而每个部门、单位、团体的职能又可能跨到几部分工作。没有哪个部门、单位、团体绝对比其他部门、单位、团体更重要,但在每一项工作中又会分别有为主的和为辅的部门、单位、团体。为此,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部门、单位、团体的关系,去除个人和小团体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协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注意党政工作的协调、整合和“软硬”工作的协调、整合,党的工作应该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为一体,形成“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软”手段改善和优化“硬”工作。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系部要强化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机制。

准确的信息是协调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信息的保障。为了顺利地落实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要着重强化校部与二级单位间的沟通和管理系统与师生员工间的沟通,消除因信息误差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在沟通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

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为了把战略落到实处、化作行动,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把发展战略付诸行动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习惯,而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要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为核心的监督、考核机制。

3、不断完善

任何方案都会有缺陷,任何战略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是实施战略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完善战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为修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建校30周年的四年,是我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前程,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抢抓机遇,不懈拼搏,争取早日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 王 雪 峰

第14篇:武汉工业学院更名CIS策划书

武汉工业学院更名CIS策划书

小组成员:陈凤翔

方丹凤 朱丹娜

2011 年 12月日

目录

前言……………………………………………………………………………………………………..1 CIS简述…………………………………………………………………………………………………..

1第一部分 CIS前期调研……………………………………………………………………………2

一、CIS导入时机的选择………………………………………………………………………….2

1、宏观时机………………………………………………………………………………2

2、具体时机………………………………………………………………………………2

二、CIS导入动机……………………………………………………………………………………..2

1、素质教育的要求………………………………………………………………………………..2

2、品牌效应的建立……………………………………………………………………………………3

3、校园形象的推广……………………………………………………………………………………3

三、调研内容计划………………………………………………………………………………………3

1、调查计划的目的及内容…………………………………………………………………………3

2、调查对象……………………………………………………………………………………………..3

3、调查方法………………………………………………………………………………………………….3 第二部分 现有CIS调研………………………………………………………………………………4

一、学校的发展背景…………………………………………………………………………………..4

二、学校的远景目标…………………………………………………………………………………….5

三、学校CIS现状诊断…………………………………………………………………………………….5 第三部分 CIS设计…………………………………………………………………………………………5

一、CIS总概念…………………………………………………………………………………………………..5

1、学校发展方向………………………………………………………………………………………….5

2、学校形象定位…………………………………………………………………………………………………6

二、CIS规划…………………………………………………………………………………………………….6

1、MI(理念识别系统)……………………………………………………………………………………….6

2、BI(行为识别系统)…………………………………………………………………………………………….7

3、VI(视觉识别系统)………………………………………………………………………………………7

前言

本策划书是针对武汉工业学院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根据已有的办学理念,重新评估并构造经营策略和CIS总方针,将“武汉工业学院”更名为“华中粮食大学”并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

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我校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方面应该说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获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以优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大标志性成果的取得,表明学校良性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学校良好的发展态势正不断呈现。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势能否保持住、发展好,取决于我们对国家高等教育形势的把握、自身的定位、发展的举措。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特此对“武汉工业学院”更名为“华中粮食大学”计划进行调研,导入CIS策划方案。

CIS简述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的英文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规范体系”。这是指一个企业为了获得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将其企业的宗旨和产品包含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自己的视觉体系形象系统。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与纯商业化企业有着天壤之别,但“企业形象规范体系” 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了其强大而独特的功效。故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学校以一种具备一定经营理念的规范化的整体形象出现将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IS最初虽是为企业设计服务的,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经营理念同样不可缺少。企业CIS理念亦有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内容,现结合武汉工业学院的实际情况及小组对 CIS的理解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理念识别系统(M I):即学校的办学方针、指导思想等; 行为识别系统(B I):即学校校纪、校训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视觉识别系统(V I):即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LOGO设计等。

CIS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进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

换言之,也就是结合现代设计观念与学校管理理论的整体性运作,以刻画学校个性,突出人文精神,使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学校声誉

影响的设计。

现代学校导入CIS对外是宣传学校办学方针及展现学校整体形象与实力,对内,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体现。

CIS具有管理思想和文化模式的统一性、独特性和权威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CIS的理念贯穿整个学校内、外部活动的始终,并最终成为社会对学校的综合印象,即学校的整体形象。

所谓独特性,即“个性化”是指学校的理念及所统制的视觉识别系统及行为识别系统与众不同,具有很大的识别性,并最终成为社会公众将该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

所谓权威性,就是CIS对学校运作、师生活动长期起着宏观上的指导规范作用,是学校的“宪法”,即师生行为准则。

第一部分 CIS前期调研

一、CIS导入时机的选择

1、宏观时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我国教育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机遇、最大的特色。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教育事业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发展成为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高等教育进入了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2、具体时机

时值六十年校庆之际,我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上步入一个新台阶,借助六十年校庆,我校大力宣传本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使得外界媒体对我校长篇累牍报道,更是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我校的更名计划提供契机。

二、CIS导入动机

1、素质教育的要求

通过校园视觉形象策划,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浓浓的素质教育氛围。良好的学校形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积极向上、宁静有序、健康和谐的视觉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故学校重新导入CIS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品牌效应的建立

系统地导入CIS系统有利于学校良好个性化形象的树立,使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符号,从而更易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同时整体的视觉形象规划有利于学校的对内对外宣传,将更加有利于每年常规的招生等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

3、校园形象的推广

对于学校而言,导入CIS系统的相对作用在短期内可能不见波澜,但从长远意义上看,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学校等文化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向产业化方向转换,是未来的趋势。即使是现阶段,学校与学校间竞争关系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扩大生源、引进师资,创造品牌,是新世纪学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CIS系统的创建有利于将学校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使外界产生固定印象,从而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良好的VI 视觉形象也会在吸引生源、师资人才的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故学校导入CIS系统应该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工程。

三、调研内容计划

1、调查内容及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对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了解,参考学校校纪、校训及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内部、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的整体视觉形象评价,明确学校今后的发展战略与办学特色,为学校CIS策划中三大识别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为后期的CIS策划和执行提供依据。

2、调查对象:

(1)武汉工业学院全体师生与在职员工 (2)武汉工业学院各级校友 (2)社会各阶层人士

3、调查方法:

(1)资料查找法:收集学校的招生简章、宣传册、校庆资料;阅读《武汉工业学院校庆志》与《武汉工业学院校友录》中相关信息;登陆学校网站(http://www.daodoc.com/)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学校网站的介绍情况;查阅我校的校报,关注我校的公益事业和与各大媒体的联系情况。

(2)网络调查法: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将问卷的内容信息化,发送到各院各班的QQ群中,发给自己的好友参加调查;具体方法:将调查表做成电子版的形式,借助QQ信箱发送给自己的QQ好友,说明情况,请他们务必接受调查,要求将调查的问卷回发给调查组员(考虑到网络问卷的回收率问题,每个成员尽可能发放好友,只

要能每个调查员能获取20份以上的问卷就算成功。(3×20份=60份)

第二部分 现有CIS调研

一、学校的发展背景

1、学校概况

武汉工业学院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1980年组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学院。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

学校现有办学用地面积8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1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6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是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亿余元,建有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校外实习基地128个。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13000余人,继续教育学生90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专科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学校科研优势突出。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出版著作、教材3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00余篇;发明专利26项;累计科研经费2.5亿元;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行按院系或专业大类招生,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近5年来,学校先后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2项;受到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学生230人(次),获省级以上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奖1200余项。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鲜明特色受到社会欢迎。

2、历史沿革

1951年武汉粮食工业学校创建;

1960年武汉粮食工业学校升格武汉粮食工业专科学校;

武汉粮食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

1969年武汉粮食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粮食学校;

1979年湖北省粮食学校更名为武汉粮食工业学校;

1980年武汉粮食工业学校升格为武汉粮食工业学院;

1993年武汉粮食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食品工业学院;

1999年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学院;

2000年武汉交通卫生学校并入武汉工业学院;

1958年长江航运卫生学校创建;

1978年长江航运卫生学校更名为武汉水运卫生学校;

1997年武汉水运卫生学校更名为武汉交通卫生学校;

2003年湖北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并入武汉工业学院;

湖北省农垦学校创建; 湖北省农垦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二、学校的远景目标

学校面向世界,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学校通过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形成优良校风,不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5年来,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60年的风雨与磨砺,60年的成就与辉煌,武汉工业学院始终与祖国共奋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弘扬“敬业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努力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三、学校CIS现状诊断

1、MI现状分析

武汉工业学院是由国家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政府对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弘扬敬业爱校、艰苦创业、团结拼搏、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

2、BI现状分析

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原则,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条件和环境,负责干部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教育、考核和监督;领导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组织,对校内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实行政治领导,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坚持“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校训。

3、MI现状分析

中文名称:武汉工业学院,英文名称: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英文缩略名:WHPU。 校徽为圆形,基调为白色,图案为蓝色,由校名简称“武工”拼音首字母“WG”构成楚文化中“凤”的图形、学校创办时间“1951”字样以及代表工科特征的齿轮图案组成。

第三部分 CIS设计

一、CIS总概念

1、学校发展方向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2、学校形象定位

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粮油食品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粮食产业为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吸收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二、CIS规划

1、MI(理念识别系统) (1)学校导入MI系统的目的及必要性。

理念识别系统在现代高校品牌建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武汉工业学院CIS策划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六十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在原有的办学理念的支持下,我校重新导入理念识别系统(MI)的过程,实际上是MI识别渗透于武工院员工,学生行为及视觉标识的过程。实际上理念识别系统(MI)的目的在于将武工院理念转化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和员工学生心态,从对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 (2)名称的设定

华中粮食大学,武汉地处华中地区,而工业学院是以粮食产业起家,回归本源,突出特色。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均已达到一所高等大学的标准,故此更名为“华中粮食大学”。

(3)办学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学科建设

学校设有13个学院、2个教学科研部,举办有继续教育学院、独立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4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5个,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有湖北省重点学科9个,湖北省优势学科1个,湖北省特色学科3个,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1个。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部、国家粮食局等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

(5)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潜心治学、从严执教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4.3%。国家级、省(部)级专家2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

程人选5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部)级优秀教师5人,博士生导师18人。现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0个,已聘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和主讲教授18人;学校还聘请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2、BI(行为识别系统) (1)学校导入BI(行为识别系统)目的

行为识别(BI)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理念而采取的系统化的行动。而行为识别系统(BI)是CIS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行为识别系统(BI)策划是为了使学校为实现其理念而采取的系统化的行动更加规范、合理、科学,通过对我校的学校校纪、校训及各种规章制度等员工行为规范进行设计,在视觉行动上给人认真负责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我校的严谨、科学的办学态度。

(2)校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校训,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提倡学生德才兼备,勤俭节约,更为符合我校“华中粮食大学”的定位。

(3)行为识别系统内部的构建: ① 学校的校纪校规的制定和完善; ② 学校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部门的优化; (4)行为识别系统外部的构建: ① 学校的教学成果和科研项目建设;

② 学校形象宣传活动、营销活动、广告活动策划; ③ 公关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3、VI(视觉识别系统) (1)VI(视觉识别系统)的含义与目的

VI是以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制、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约占80%。由此表明VI视觉识别系统在整个CIS识别体系中,是最先被受众所接受的要素。VI视觉识别在CIS系统中的独特传播力和感染力,使其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据有主导的地位。

(2)、VI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

校园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美化、文化设施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精神文化层面看,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本质、学校的个性和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

VI视觉识别系统由“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A:基本要素系统部分

标志:

学校标志是学校形象的符号象征,是CIS设计系统的核心基础。学校的标志即校徽,是以最简化的图形造型传达学校的精神内涵。校徽的设计要求简练、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要表达出学校办学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感亦不容忽视,同时易于识别和记忆。良好的标志设计能切中社会公众的心理,以期唤起共鸣。我校的新LOGO主要是由一个圆形的印章构成,以圆环的形式,分为内圈和外圈,内圈有两片叶子,是粮食的幼苗,外环是学校的小篆中文和英文名字,外围是一组麦穗,与中间的幼苗相呼应,由幼苗到成熟的麦穗,也象征着一种付出与收获。

标准字体:

学校的标准字体,可自行设计专用美术字体,亦可请书法名家或教育界知名人士题字。因此,我院设计了自己的标准字体,小篆字体更能体现我校历史悠久。

标准色:

标准色是用来象征并应用在所有的媒体上的指定色彩,是学校理念的象征。学校运用绿色为主题,主色彩,既表现了我们粮食的健康生态,又合乎环保,同时象征生机和希望。

B:应用要素系统部分

应用要素系统设计即是对基本要素系统在各种媒体上的应用所做出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应用要素系统的规范化,有利于学校保持一贯的自我形象和主张,便于学校常规管理,同时应用系统的建立也可适当避免盲目建设、重复设计,从而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1、学校办公用品

学校办公事物用品,除其实用功能外,还起着学校形象宣传的作用。如信纸、信封等办公用品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如能结合VI视觉识别系统,将能更好地将学校的精神内涵通过形象符号传达给广大社会受众。

⑴ 名片

⑵ 信纸、信封

⑶ 便笺、备忘录

⑷ 资料袋、文件夹、内部档案用品

⑸ 请柬、赠品

⑹ 印刷出版物

2、师生制服设计、校园员工服装设计

师生的制服,是学校形象的流动广告。各系都设计有自己系部的服装,在各系设计的服装中我们应该加入学校的标准字体和颜色,让整个着装看起来协调、统一。在对员工的服装设计要讲求一致、美观、方便。专用的学校服装有助于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荣誉感,增强全院师生的责任心

3、标识识别设计

标识识别设计是从根本上塑造、渲染、传播学校识别形象,并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统一化、标准化和正规化,保持高度的识别统一性。设计对象包括:学校招牌、旗帜、场室标识、指示警示标牌、学校交通工具的识别设计等。这些静止或流动的标识除了具有鲜明的标识警示的功用外,还是随时随地地教育学生和传播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 标志应用请参见策划书附录。

第15篇:黑龙江工业学院书法书法比赛策划书

黑龙江工业学院书法协会“发扬艺术之光,传承书法风采,共创魅力校园”

赛 策 划

主办:黑龙江工业学院书法协会

承办:校团委

机械工程系

一、活动主题

积前人之学,浴墨林之风,传承书法风采,共创魅力校园

二、活动背景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气魄盛久不衰,它是一种集肢体和脑力于一体,将全身气力和思维运用于笔端的一种艺术。你喜欢书法吗?书法,横如列阵排云,戈如百军弩发,点如危峰卵石,牵如万岁枯藤,纵如惊蛇激水。相信你落下的笔一定形如流水,穿梭在树林中,潇洒自如,那么就伴着激动的心跳,用你的笔为你的生命写一首歌。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中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展现自我的大舞台,丰富你的课余生活,聊以励精自慰的艺术,何乐而不为呢!本次书法比赛等待您的参与!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气氛,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特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以便促进书法方面有爱好的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为学生活动增添生气,展现我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制造一个舞台。

四、活动地点

初赛将交自己的作品交到黑龙江工业学院书法协会601办公室,决赛在黑龙江工业学院西校区阳光大厅举行

五、活动时间

本次书法比赛(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初赛将于2016年11月26日下午2:30将作品交到东校区主楼601办公室,决赛将于12月4日 9:30准时举行。(如有变动,则另行通知)

六、活动流程

第一阶段 前期宣传和准备工作

1.前期宣传

制作活动的展板、海报、横幅等 2.人员安排

本次比赛的人员安排暂定如下: 总负责人:燕建鹏 人员调动:边立君 魏星星 柳宝鑫 场务组:冯耀辉 漆立存

礼仪组:陈永晴 朱聪聪 杜长敏 邹蕤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

2016年12月4日是活动决赛时间。

参赛选手到指定教室进行现场发挥,活动开展,工作人员做好以下

几方面:

 比赛前请工作人员布置好比赛用桌。

 比赛活动前1小时工作人员进入比赛场地,商讨比赛进程和注意事项,并布置比赛场地。

 比赛前15分钟比赛选手进入比赛场地进行准备比赛,并签到。  比赛选手进行比赛题材抽取,并准备开赛。

 比赛前10分钟评委嘉宾进入比赛场地做好准备工作。  比赛开始,介绍到场评委及嘉宾。  由嘉宾讲话。  由评委宣布比赛规则。

 比赛开始,各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

 比赛中有先行比赛完的同学,请工作人员安排其等待比赛结束。  比赛结束由嘉宾总结。

 工作人员安全引导比赛人员,嘉宾有序离开比赛场上。  工作人员打扫比赛场地,并恢复比赛场地。

第三阶段(活动后期的总结阶段)

1.工作人员于第二天以短信的形式通知获奖选手。2.开展表彰大会并统一颁发证书及奖品。

3.工作人员于2016年12月

6、7日展览比赛作品,展览时间为2天。

七、参赛要求

书法比赛由分为硬笔书法比赛、毛笔书法比赛的形式进行比赛。 1.硬笔书法比赛作品要求:以抽题形式作为比赛题型,进行比赛;比赛工具要求自己带;比赛中途不得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比赛用纸不得随意乱改乱画,不得随意抛弃在比赛场地。

2.毛笔书法比赛作品要求:以自己座右铭、人生格言为写作题材,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比赛工具只要求除纸墨以外的工具;比赛题材不得超过四尺整张;比赛中途不得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比赛用纸不得随意乱改乱画,不得随意抛弃在比赛场地。

八、评委安排及评分细则

为确保此次书法大赛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此次比赛共邀请了三位评委:

师范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殿录老师 机械系党总支书记韩学贵老师 校办雒文龙老师 机械系王迪老师

比赛规则: 1.软笔

1.内容抽题,字体不限,自由发挥。但是要求积极向上,思想健康。 2.由主办方供应四开宣纸【约70X35公分之宣纸】每人两张,以直式书写。 5

毛笔、印章、纸镇(可用手机代替)、垫布(旧报纸)等书法用品请自行准备,墨汁由主办方提供。

3.字帖或预先写好之作品,不得带入比赛场地。

4.请于比赛开始前10分钟进入赛场,领取宣纸及听取比赛注意事项。5.作品中请不要写标点符号,但是必须写姓名【即落款】,盖印更佳,书体不限。

6.作品风格不限。完成后,请只交一张作品,参加评比。 7.注意保护自己的作品。

8.不要大声喧哗,保持赛场安静,清洁。有特殊需要可举手示意工作人员。 2.硬笔

内容以抽取题目为主,现场抽题,不得改题。 1.比赛用纸统一发给,用规定纸完成作品。 2.书写字体及书写格式不限。

3.要求书写正确,不能有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或添字、漏字。4.不要大声喧哗,保持赛场安静,清洁。有特殊需要可举手示意工作人员。

评分细则有4项:

要求作品具有美观性、完整性、艺术性、健康性 字体架构(共30分)

笔 画(共30分)

美 观(共30分)

页面整洁(共10分美观)

九、总结和表彰

本次书法比赛评分在12月7号进行,在阳光大厅进行总结表彰大会,由团委老师对获奖选手进行颁奖。 颁奖完后,在次日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展示地点在东校区主楼一楼,展示时间为两天,以此优秀作品来表扬获奖同学并鼓舞同学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十、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置的奖项有: 软笔:

一等奖 1名

二等奖 2名

三等奖 3名 硬笔:

一等奖 1名

二等奖 2名

三等奖 3名

十一、注意事项

1、比赛开展之日书法协会大二全体人员到位

2、备用比赛场地的确定及调配利用

3、比赛进行时进行摄像工作

4、及时分发矿泉水

5、未尽事宜临时商量

十二、可行性分析

1、本次比赛定在周日下午,不占用学习时间,可以进行。并且,比赛简单可操作,不易发生危险事故。同学们在比赛的同时,还能领略祖国灿烂书法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因此,本次比赛的可行性较强。

2、经过第一届书法大赛的参加人数及比赛结果,书法大赛取得很大的成功,参加人数众多,并且得到的学校领导的支持与关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本次书法比赛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项目,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因此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黑龙江工业学院书法协会

第16篇:兰州工业学院 IT精英联盟 工作总结

兰州工业学院

IT精英联盟

部门:软件与网络技术部

2017年1月5日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2016学年上学期的工作已结束,回顾本学期我们计算机协会软件与网络技术部的成长程,其中,既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方面;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经验。在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在学期末来临之际,计算机协会软件与网络技术部对本学期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二、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一)成功的经验

1、准备较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们协会举办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考虑、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这些活动才有了成功开展的前提。

2、分工具体,安排合理 。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会长就已经将工作合理分配,同时也注意到宣传组织及工作时间的协调。

3、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各成员间的密切配合使得活动能够有序地进行,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一、组织成员员进行集中培训与实践操作

在开学后不久我们协会的成员在会长的带领下,由老师或者有丰富知识的理事进行培训,如:电脑硬件的认识、PS图片处理、网线剪接、电脑基本故障排除、系统安装、网站学习等。在这一系列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部成员的电脑知识与手动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理事层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我们协会的日常维修电脑能力有了保障。同时在会长的指导下,很多会员从一开始的不认识电脑到对电脑有了熟悉的了解,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协会会员的总体电脑知识层面,这对于协会以后的发展是具有相当基底实力的,同时也是协会成长必经历程,也是协会发展壮大的体现。这将是我们协会以后发展的基础做法,也是普及广大会员乃至我们学院学生电脑知识的最有效的策略。

二、开学的的义务维修

我们部每个月在南校区的电脑的义务性维修,通过维修我们理事得到动手的锻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平时我们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真正的掌握一门技术,才能牢牢掌握知识,同时也能让理事们锻炼独立处理电脑故障的能力,为理事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学以致用。而且以维修也是一种无私为他人服务的一种精神所在,能让理事与更多同窗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沟通能力方面的锻炼,促进和谐校园气氛,增进同学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身养性,开朗那些具有孤僻性的理事。同时也是锻炼理事之间的协作能力,团结理事的公事协调力,增进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这将是我们协会以后发展的秉承发展战略。

三、定期的专业课培训

从协会创立开始,凡我协会有技术能力的人才均实行日常上门维修策略,这为更多电脑有问题的同学与方便的同时又可以帮他们省去维修的钱,而且可以让技术人员的技术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在解决电脑问题的同时锻炼了技术人员动脑的能力,提升维修的效率,加强了计算机运作的灵活性,也显示出我们协会义务性服务范围与协会的作战力,从提高协会在广大同学心中的形象,也让同学对我计算机协会的技术有了信赖度,为以后协会发展与声誉上做了最有效的战略性措施。只有从基层群众与同学的服务做起,我们的协会才能日益强壮,在成长的阶段,我们会始终坚持这一有效的发展战略。

四、相互讨论与活动

凡我们协会的理事均要求学会电脑系统安装,凡我们协会会员均要求认识电脑硬件,凡我们协会技术人员均要教导不懂电脑故障排除的知识,凡我们协会理事均要在维修期间到场,进行实践学习,在日常中经常保持电脑或者网络与软件方面知识的讨论,对于一些电脑问题摆出和每一位理事研究,这从整体上提升理事与技术人员的日常处理与应变电脑问题的能力,提升以后就业方面的可能性,整体电脑素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为协会发展作出重要力量。同时,我们计算机系电脑机房也不定期地让我们协会的会员或者理事过去帮忙做维护,在知道老师的带领下,把我们协会的技术员从层面上得到了提高,也增进我们理事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这会是我们协会以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将一如既往。

协会的发展前景是无量的,在以后的道路上难免不了艰难与困惑,但是我们是不会说放弃,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急于一时,我们要持之以恒,对此,我提出一点意见:

一、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我们需要的,但是实践能力才是硬道理,只有把真正的实践能力提高,才能让我们以后在就业方面有了可靠的保障。我们不能做书呆子,天才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二、招贤纳士,广迎英雄

在日常中,我们要时常观察有能力有志趣的人才,要让他们都加入我们协会,为我们协会增添力量,因为一个团队不能只有一个人,人才就是发展的最有力的力量所在。

三、集思广益,举头并进

不能一个人独自走,要与协会同进步,实现知识共享,不抹杀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士,事情要摆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因为人无完人,个人的想法总不会永远是对的,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有依靠整体的力量才能在发展中日益强壮。

四、日常活动不可无,主打赛事不可灭

我们协会的装机大赛会一直举办下去,不会因为任何阻碍而停办,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比赛,而是一种锻炼,一种展示才华的方式,一个宣传协会的窗口,一个礼贤下士的平台,一种获取学校认可的有效途径。在展示的平台上,会让我们协会更加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学校方面的活动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其他协会的活动我们也将踊跃报名。

五、开放视野,社会同步

我们要与周边学校的计算机协会建立沟通,达成一致交流平台,取其精华所在,学习新知识,然后逐渐扩大范围之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等,从而建立一个全国交流网,形成知识网,以强大我协会,扩展影响力,进行互访学习,以强强联手来巩固并深入发展。我们计算机协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前景是美好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有最伟大的理念“一个团队,一个世界,一个梦想”。

第17篇:本溪钢铁工业学院铁水爆炸

本溪钢铁工业学院铁水爆炸

(1958年11月15日其他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58年11月15日10时50分,本溪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工业学院,实习学生铁301班从炉后工作与炉前工作的铁302班调换不久,在自建6.88立方米高炉的铸铁场砂型处发生铁水与铁管爆炸事故,造成师生26人的重大伤亡,其中死亡8人,伤18人。

11月15日10时30分,由生铁301班实习生孙某等三人开始打出铁口,但是没有打开,他们为了及时出铁就请来工人孙某将铁口打开了,火龙般的铁水从炉内一跃涌出。当铁水流淌到砂型上时,在现场观看的人员都看到铁水往上冒泡,待别是铁水淌到砂衔模型时,在铁管周围冒的泡较大,在铁水快要流完的时候,砂型的铁水表面已发暗红色,稍有凝固状态。这时教员陈老师、职员程某、学生李某等人看到代有铁管模型的铁水向四周浦喧,而且还上下鼓动着,大家都往后退。当时陈老师就喊了一声:“可能要爆炸!快跑开”!职员程某也喊了一声:“要爆炸!”随着大家转身后退的倾刻之间,即在10时50分许发生了强烈的爆炸,铁管和将凝固的铸砂衔已被全部崩碎。 经对事故现场检查,发生铁水爆炸地点是在砂型流铁沟西侧,钢302班学生姜某与职员程某合作的8个砂衔中靠近炉体方向的第

三、第四砂衔段。爆炸点地形低洼潮湿,地表面上有约10厘米深的砂子,砂土底下有石头和红砖,地表面无爆炸痕迹,爆炸的铁水面积直径约70厘米,8个砂衔铸件只剩下4个。距爆炸地点5米远有一个汽油桶,双层被穿透。距爆炸点12米远的热风炉和煤气管道约有一分厚的钢板也被击穿,飞片从爆炸点击穿距离26米远的机械厂窗玻璃后进入屋内,又击中11米多远的墙壁上,造成工人、教员、学生共26人伤亡,死亡者和受伤者的伤害部位多数是胸部、头部和四肢,惨不忍睹。当时死亡和受伤的人员相距爆炸点最近的3米远,最远的8米远,可见其杀伤面积之广,爆炸威力之巨大。

二、事故原因分析

这次铁水爆炸事故的发生,与炼铁无关系,而是搞土转炉炼钢的302班学生以及教职员炼钢组,他们为了捣固土转炉、炉体,缺少工具,就利用高炉铁水铸造砂衔(工具)。并且是没有组织领导的进行铸造砂衔,谁用工具谁就自己去铸造,这就形成了盲目乱干和铸型处砂子水分过多,以及麻痹大意思想。铸造钞衔两个湾型铁管用木棒将两个铁管上端堵塞,并连接在一起。当赤红的铁水流到潮湿的砂子上,便产生大量的气体,当铁水在液体状态时发生冒泡,气体还可以跑出来,当铁水快要凝固时气体就跑不出来了,因而大量的气进入铁管内,气体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当气体压力超过铁管的耐压力时,铁水与铁管同时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导致了重大伤亡。

第18篇: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事记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05年大事记

一月

1月25日,在廊坊市公安局召开的2004年度创建安全校园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我院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创建安全校园活动先进单位”;院保卫处张福军被授予“创建安全校园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二月

2月27日,廊坊市精神文明办领导到我院检查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对我院申报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

三月

3月2日,学生工作部组织召开学生工作专题会议。院长助理郝玉龙就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中央领导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院学生工作实际提出了明确要求。会上,学生工作部部长郭洪博就本学期主要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署。为了适应学院发展,今年改革了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工作系(部)责任制。

3月11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黄国昌主持。与会代表听取了院长郭铁良作的2004年学院工作报告和财务处处长谌勇作的2004年财务收支情况报告。会后,各代表团对两个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

3月17日,我院财会金融系谌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有关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经济管理系刘二亮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两个项目获得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证书。

3月19日,我院华航科技公司的“河北省石油成品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顺利通过了河北省教育厅的鉴定。

1 3月25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团校正式成立。

3月29日,学院召开ERP实验室建设论证会,会议由院长助理韩文仲主持,财会金融系主任朱连生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3月30日,学院召开后勤服务质量管理年动员会,后勤管理处、后勤总公司和学院相关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副院长臧乃青总结了2004年的后勤工作,同时对2005年开展后勤服务质量管理年工作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3月31日,学院召开数控专业和汽车专业实验室建设论证会,会议由院长助理韩文仲主持,机械工程系主任王怀明、副主任王春海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3月,学院进行2002—2004年教师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及新一轮岗位聘任。

3月,学院社会科学部承办的第三期国家创新能力培训班结束。共有646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获得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的OSTA等级证书,其中6人获初级证书,497人获中级证书,143人获高级证书,高级通过率位居全国第一,此项工作在连续两期位居河北省第一名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月

4月,学院举行首次高级职称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由教务处和院工会联合组织,共11个系部参加。

4月7日,在廊坊市教育局召开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开办20周年工作总结会上,我院成教学院被授予“廊坊市自学考试工作先进集体”,成教学院副院长李淑杰同志被评为“自学考试工作先进工作者”。

4月8日,院党委副书记田士起主持召开了纪检监察审计安全工作会。田士起副书记在会上指出,领导要重视安全稳定工作,重点确保饮食、交通、设备财产、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郭铁良院长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坚决杜绝火灾、爆炸和食物中毒等恶性安全事故。会上,制定下

2 发了《常规安全工作项目》,郭铁良院长与各单位负责人续签了《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书》。

4月13日,国家劳动部职业培训教材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全国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及教材开发研讨会,我院电子工程系参加了此次会议。

4月14日,学院召开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工作经验交流会,拉开了中层干部培训工作的序幕。会上,院党委书记陈济生宣布了中层干部培训计划。

4月22日,省教育创新能力培训工作会议在我院召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教育厅、全省各高校、各地市教育局、部分中学的相关领导150余人参加了会议。院党委书记陈济生、院长郭铁良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主席台就座。在上午的会议上,我院等6所院校被授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学校”,包括我院在内的11所学校被河北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河北创新能力培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4月23日,“河北省高校ERP沙盘巡回赛暨华航第二届ERP沙盘模拟大赛”在财会金融系模拟实验室拉开帷幕。此次比赛由用友公司发起,财会系承办。河北省用友软件分公司培训部经理以及财会系部分老师为比赛进行指导和评分。我院共有6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为期一天半的激烈争夺,资产评估代表队最终获得冠军。

4月26日,院党委书记陈济生主持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各党总支、支部书记、各系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会上,陈济生书记强调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应对目前中日关系带来的影响,把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4月26日,学院举办第八期职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本期培训班自4月26日至5月17日,共有19名学员参加培训。

4月27日,学院与英国胡佛汉顿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教学科研交流及学生培养方面进行合作。

4月29日,在全省学校安全工作会议上,学院被省委教育工委、省

3 教育厅授予 “河北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保卫处窦宜民被授予“河北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4月30日,经过为期18天126场紧张激烈的角逐,学院第七届教职工羽毛球比赛落下帷幕。实习工厂男女队双双折桂,薛凤岭、张智会获得混双比赛冠军。本次比赛设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混合双打三个项目,27支男队、21支女队和43对混双选手,共260人报名参赛。比赛丰富了学院的文体生活,增进了教职工的交流和友谊。

五月

5月4日,共青团廊坊市委对我市各级共青团战线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我院03242班团支部荣获2004年廊坊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生工作部王闻道荣获“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学生工作部晁怀翔荣获“优秀团务工作者”荣誉称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师李娟维、财会金融系教师李蔚娅、院学生会主席郭慧荣同学获“2004年度廊坊市优秀团员”称号。

5月11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学生国旗护卫队成立仪式在操场举行。学院党委书记陈济生、副院长刘向东、院长助理郝玉龙、学生工作部部长郭洪博、教务处处长付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廊坊校区军训办公室主任徐革中校等出席了成立仪式,大会由院团委书记孙晓丽主持。

5月14日,受财政部教科文司和教育部财政司的委托,北京华盛中天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到我院就2005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调研和评估。院长郭铁良、院长助理韩文仲及教务处、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处、电子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基础实验部等部门领导参加了评估会。

5月19日,省教育厅学生处武中利一行来我院就如何贯彻落实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院和廊坊师范学院作了汇报。

六月

6月2日,学院党印发《中共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院党委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6月3日,学院第十届教职工排球赛落下帷幕。比赛自5月17日开始,17支男队、15支女队共360人,分两组进行了比赛。经过16天113场比赛,男女冠军分别被实体中心一队和机关二三四联队获得。

6月9日,学院召开会议协调毕业生离校工作。院长助理郝玉龙主持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田士起、副院长臧乃青、刘向东以及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组织部、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6月11日,在2005年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选送的21项作品有8项获得大奖。由胡辉、孙东辉二位老师指导蒋威、陈大凯、齐阳同学等申报的作品《车载卫星天线控制系统》在此次大赛中获特等奖。该项目是本次大赛15位获特等奖的参赛选手中唯一的专科生作品,同时也是我院在省内历届科技竞赛中获得的最高奖项。另外由李卓华、田亚平二位老师指导刘斐、刘毅、张文志、杨超屹、董江辉等同学申报的作品《廊坊市信息化建设调查与分析研究》获一等奖,由邓振杰、安志远二位老师指导王龙、刘志文、冯朝辉等同学申报的作品《大学生综合运动会信息管理系统》获得二等奖,由杨伯成、郭凤燕二位老师指导易慧君、樊飞莉、刘彩珍等同学申报的作品《简析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措施》获二等奖,由张守学、文全兴二位老师指导张永辉、刘峰、叶志文等同学申报的作品《高级全自动护理床》获三等奖,由张盛福、许振忠二位老师指导马永奇、程峰、谢锐玲等同学申报的作品《嵌入式γ射线石油含水、含气分析仪》获三等奖,由李建义、安志远二位老师指导史朋辉同学申报的作品《人事管理系统》获三等奖,由张盛福、王俊红二位老师指导项军、王军起、林中任等同学申报的作品《空气净化器控制系统》获三等奖。

6月15日,院党委副书记田士起主持召开了新任干部廉洁谈话会,

5 组织部、纪检审室的有关领导和9位新任中层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

6月15—30日,院工会对学院工会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听取时事报告、工会工作录像,自学工会知识材料,学习交流讨论等。

6月18日,学院印发《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关于规范教职工社会兼职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教职工社会兼职的管理。

6月21日,院党委书记陈济生为全体中层干部作了题为“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认识”的报告。至此,从4月14日开始的中层干部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6月,我院2005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员通过公开招幕、自愿报名、组织选拔,最终确定。2002级经济管理系付保利同学(中共党员、02341班长)将赴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象耳镇青年服务中心工作。

6月28日,学院隆重举行2005届学生毕业典礼。学院党政领导及教务处、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刘向东副院长主持会议。今年,学院共有2080名学生毕业,其中417人通过河北省的专接本考试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107名毕业生荣获“河北省优秀毕业生”称号,1人被招募为“2005年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

6月28日,由我院与华为公司联合举办的“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华为3Com网络学院”在市政府举行成立签字仪式。院长郭铁良在成立仪式上作主题发言,副院长刘向东代表学院与华为3Com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七月

7月11日,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财会金融系、外语系、社会科学部、校园规划与建设处迁往东校区。

7月26日,省教育厅审计处、财务处工作人员来我院检查审计整改情况。

7月27—29日,“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东北分会、华东分会、华北分会学术交流会”在我院召开。会议由我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承办。

7月28日,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主任刘凤庭、

6 副主任扈焕霞、市委组织部部长赵杰、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成员等来我院调研,了解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前期准备情况,探讨如何在高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八月

8月,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以“展青春风采,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院团委重点组织了十支小分队,共300多人,分赴全国六省区开展活动。

8月15—17日,以微电子制造工程技术应用与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微电子制造工程技术与教育高级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8月15日,廊坊市电子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我院举行。 8月18日,学院党委书记陈济生、副书记田士起带领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的负责同志慰问我院四位抗日老战士及三位抗日老战士的家属。

8月27日,学院东校区食堂开灶,学院党政领导陈济生、郭铁良等与同学们一起在新食堂就餐。

8月29日,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财会金融系、外语系、社会科学部开始在在东校区上课、办公,东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8月30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华为3Com网络学院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九月

9月2日,学院举行抗战奖章颁发仪式,向4位抗战老战士颁发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奖章。

9月4日,中共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委员会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部署在全院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9月8日,学院印发《关于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暂行管理办法》、《享受学位津贴人员的专项考核办法》、《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实

7 施办法》、《关于在部分岗位实行聘用制的实施办法》、《临时聘用人员暂行管理办法》等五个文件,以规范学院人事管理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聘用制度,。

9月10日,学院表彰2004—2005学年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9月10日,学院印发《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关于考试工作的规定(试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试行)》、《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生校内申诉规定(试行)》等四个学生管理文件,规范学生管理工作。

9月13日,学院举行2005级新生开学典礼。

9月14日,学院在原社会科学部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系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文法系。原社会科学部建制撤销。

9月27日,学院与中国农业银行廊坊金光道支行签订助学贷款合作协议,根据此协议,中国农业银行廊坊金光道支行将向我院贫困生提供为期五年的国家助学贷款。

9月27日,学院召开新教师欢迎会,33名新教师加盟我院教师队伍。 9月29日,刘向东同志不再担任学院副院长,调任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十月

10月12日,院党委召开先进性教育转段动员会。 10月18日,学院实习工厂更名为“工程技术训练中心”。 10月,经美国思尔文公司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学院外语系成为河北省首家高校托业考试报名咨询站。

10月24日,学院东校区书刊阅览室正式开放。

10月24日,“电子系贫困生基金会”成立。基金主要源于获奖的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捐助,用于帮助未取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和有突发事件的学生。基金会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

10月25日,“菁菁校园,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廊坊赛区复赛在学院礼堂举行。

8 10月27日,学院举行2004年国家奖学金颁奖暨贫困生表彰大会。 10月28日,学院举行2005级本科生军训结业典礼。 10月29日,院工会组织举行第十四届教职工乒乓球比赛。 10月30日,学院法律实训中心成立。 10月31日,学院召开教代会主席团及团长会。 10月31日,学院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十一月

11月2日,学院2005年教研教改立项答辩工作在学术报告厅举行。 11月3日,学院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学院副院长郝玉龙主持会议,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11月4日—6日,河北省2006年专接本会议在我院召开。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学生处主办,我院承办全省近30所本科院校主管专接本招生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制定了2006年全省专接本政策、核定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11月9日,学院召开2006届全体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

11月11日,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整改提高阶段。 11月14日,美国医学博士麦克〃乌诺(Michael Wayne Uno)夫妇在我院进行了题为“Friends for life”的专题讲座。中国红十字协会全民健康教育项目办公室于2004年发起“心灵阳光工程”,开展百所大学公益讲座活动。这次讲座是就是心灵阳光工程讲座活动中的一场。

11月16日,学工部对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修订后学生手册学习情况测试。

11月19日,各系在东西校区组织全院一年级学生进行《学生手册》集中考试。

11月18日,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SHATF)在我院设立“SHATF”奖教金。

11月22日,由胡辉、王文斌老师指导,魏延旭、蒋威等同学的作品《车载卫星天线控制系统》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9 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

11月24日,学院举行2004—2005学年度学生先进表彰大会。 11月,经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批准,材料工程系成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基地。

十二月

12月9日,学院举行纪念“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十周年合唱比赛。此次比赛由院团委主办、院学生会承办,全院九个系的合唱队参加了比赛。

12月14日,学院召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学院党政领导陈济生、田士起、季福坤、臧乃青及廊坊市委先教办第四督导组的同志与全院党员参加了大会。院党委副书记、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士起主持会议,院党委书记、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陈济生作总结报告,并就进一步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提出了意见。

12月16日,学院成立高教研究室。

12月18日、25日,学院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12月18日,第十届“华航英才”辩论赛圆满结束。

12月19日,学院公布2005年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评审结果,43项科技创新项目受到资助。

12月20日,学院副院长季福坤主持召开期末考试抓考风专题会议。 12月27日,学院副院长季福坤主持召开全院中层干部会,解读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院本科教学水平迎评促建工作正式启动。

12月28日,学院学生申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对9名学生提出的申诉请求进行审查复议。

12月30日,首届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奖教金评选结果揭晓。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从2005年起,在我院设立“SHATF”奖教金。

12月30日,根据《中共廊坊市委组织部、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10 廊坊市司法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要求,学院组织中层干部参加全省干部法律知识考试。

第19篇:武汉工业学院校科协章程

武汉工业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协会名称

全称为“武汉工业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英文名为“Student Aoci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简称“大学生科协”。 第二条 协会性质

“大学生科协”是武汉工业学院以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体所组成的群众性科技学术团体,受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并在校团委指导下开展工作,是学校促进大学生科普、科研、创业的重要力量。 第三条 协会宗旨

协会以“活跃大学生科技学术氛围,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团结和组织广大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的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调动全校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刻苦钻研、锐意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繁荣和发展,营造学校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及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的成长做出贡献。

第四条 协会目标

努力构建好三大平台,一是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构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平台;二是积极开展学会沙龙,构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三是积极完善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广大会员的平台。我们开展科协的主要目的是:服务同学,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同学能加入到科技活动的大潮中,尽展武工院学子的风采。

第二章 任务

第五条本协会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为中心,并开展相应的讲座、讨论会、培训班、科技竞赛等活动。其具体任务如下:

(一)积极开展科普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专家作科技讲座,定期播放科技录像,举办科技培训班,举办各类操作技能竞赛及贴近热点的征文活动,进行各专业学科学术讲座、科技探讨、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引导广大同学积极发表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二)广泛宣传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活跃校园科技学术活动的气氛,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合格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协助学校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咨询活动,沟通教师与学生科技方面的联系,向学校提出有关学生在科技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活跃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组织学生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并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

(五)组织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成果鉴定及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推荐发明创造人才,宣传、表彰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及为支持和组织上述活动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六)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评定等级并予以奖励,选拔优秀论文或成果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以及全国性竞赛。

(七)指导院(系)科协分会的工作,协调全校的学生科技活动。关心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八)加强与校内外科技团体的联系,保持科技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向社会推广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并提供有关情况的说明。

(九)积极组织开展科教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应用等活动,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科技“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国情、区情、民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第三章 会员

第六条 凡是武汉工业学院在校学生,承认本会章程,愿意履行会员义务,经正式注册后即成为本协会会员并建立会员档案。

第七条 校科协实行团体会员制和个人会员制。 第八条 会员条件:

(一)团体会员

1、各院(系)科协分会为校科协的固定团体会员。

2、凡经校团委批准成立的科技学术类学生社团组织,承认大学生科协章程,愿意参加校科协活动,支持科协工作,可申请为团体会员。

(二)个人会员

1、我校在籍研究生、本、专科生,对科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有创作经验或有该方面特长,思想积极向上,承认大学生科协章程,愿意参加校科协活动,可申请成为个人会员。

2、个人会员由各院(系)科协登记注册,并报送校科协备档。第九条 会员的权利

1、享有本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对协会的工作有建议和批评权。

3、有优先取得协会的有关科技资料和信息的权利。

4、优先参加协会举办的各项活动。

5、优先取得协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资助。

6、个人会员有权利向所在院(系)科协申请指导老师给予指导。

7、会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协会给予维护。第十条 会员的义务

1、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协会章程和制度,执行本会决议。

2、积极参加业余科技活动,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

3、各院(系)科协须协助开展科研活动的同学申请指导老师,并建立档案,上报校科协,并作跟踪调查。

第十一条 本协会实行入会和退会自愿的原则。科协对不遵守章程,不履行会员义务的会员,给予批评教育。对于长期不参加本会活动者,视为自动退费。

第十二条 支持我校学生科协课外科技活动的校内外人士,经主席团研究决定可成为协会的特邀成员。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三条 大学生科协由校,院(系)两级组成。

1、各院(系)学生科协负责人由学生申请,经科协和各院(系)分团委审查后予以任命。

2、校科协主要负责人由校科协各部或各院(系)科协推荐,个人申请,经考核后,由校团委任命。第十四条 大学生科协由理事长(老师),主席,副主席及秘书长负责领导协会的日常工作。

第十五条 大学生科协常务理事会包括理事长(老师),主席,副主席及秘书长,每届任期一年。特殊情况下,经校团委批准,可提前或推迟换届。

第十六条 大学生科协理事会由常务理事、各院(系)科协主席以及校科协各部部长组成。定期举行工作会议,检查近期工作进展情况,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十七条 大学生科协接受科协顾问委员会的指导。顾问委员会由学校有关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分管科研的院长组成,负责指导大学生科协的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各院(系)成立由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本院(系)科协的科技创新活动。

第五章 职能职责

第十九条 大学生科协在主席团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下设秘书处、宣传部、活动部、竞赛部和外联部五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对主席团负责,其主要职能如下:

(一)秘书处:

1、处理科协日常工作,制定学期初的工作计划及提交学期末的工作总结报告;

2、负责各种文件的起草整理,下发和保管;监督并执行本科协的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和协助各部、各分会的工作;

3、收集对本协会的批评建议,并向主席团提交书面报告;

4、负责办公物品的购置和非学术性活动的组织;

5、秘书长负责主持有本协会全体成员参加的会议,负责会议材料的准备与整理,并对会议进行记录;

6、负责会费支出情况的管理,并定期进行公布。

7、负责会员资料的采集和管理,并对协会各成员进行考核。

(二)宣传部:

1、负责推广科协常规活动的宣传,树立本科协的外部形象。

2、负责各项活动的宣传准备以及制作宣传板等宣传工作。

3、负责维护大学生科协网页,并策划、安排网上宣传。

4、负责科技学术文章、报告的整理、编辑。

5、负责与兄弟院校和其他协会的联系。

(三)活动部

1、负责大学生科技立项申请与相关工作的实施。

2、负责科技普及活动的组织、策划、举办,带动校园学术氛围。

3、协助各科技分社团科普宣传工作。

4、将我校的科技成果向外展示,并进行科技交流。

(四)竞赛部

1、负责“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竞赛的组织筹备工作。

2、积极组织筹备本科协的各项竞赛工作。

3、协助各团体会员组织的竞赛活动。

4、举办培训班,针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成员进行参与竞赛的培训。

(五)外联部

1,负责校科协日常对外的接洽和交流。 2,主动与外校组织联系交流。

3,积极与外界商家联系,争取为校科协活动提供一定的赞助。 第二十条各部门间积极协调,互相帮助。共同开展工作。

第二十一条 根据科协各项工作的需要,在确定机构职能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主席团设主席1名,秘书长1名,副主席4名;各部设部长1人,副部长和部员若干人。各负责人职责如下:

(一)主席职责

1、负责学生科协的全面工作,拟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制定协会的整体发展规划;

3、负责定期召开例会,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学生科技工作,

4、宏观督促各部的工作,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科协与其他学生组织,学校管理机构的关系;督促、检查本会各部门及分协会的工作,协调各项活动的开展;

5、与其他高校科协或相关科研机构、社会组织进行礼节性往来,并安排接待各种来访。

(二)秘书长职责:

1、协助主席做好科协日常工作统筹安排,协调整个组织内部关系;

2、有重大活动时,可担任执行主席,总体负责活动;

3,有权利组织召开科协内部大会,经主席团五分之四投票通过,可直接行使主席权利或弹劾主席。

(三)副主席职责:

1、对分管部门工作进行监督,对部门人员情况进行管理;

2、经主席授权,可代行主席职责。

(三)部长、学院协会负责人职责:

1、带领本部门成员,充分发挥其创造性、积极性,组织开展本部门相关工作。

2、制定学期初各部门工作计划及做出期末工作总结。

3、开展综合性重大活动时,各部门要以大局为重,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第六章 奖励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年结束对各院(系)科协进行综合实力的评比。包括活动开展的质量,所取得的成果,参加科技学术活动的学生数量,及其获奖情况等。

第二十三条 对参加学校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获奖的个人或团体会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学年结束对全体科协干部进行综合考评,评选出优秀科协干部若干名。

第七章 协会经费与使用

第二十五条 协会经费来源

1、校团委划拨经费。

2、学生科协开展大型活动所获赞助经费。

3、校内外有关单位,部门和个人的资助。第二十六条 协会经费全部使用于协会活动开展。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武汉工业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第二十八条 本章程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20篇:兰州工业学院学生会干部考核管理办法

兰州工业学院学生会干部考核管理办法

为规范兰州工业学院学生会干部的管理,完善竞争机制,调动全体学生会干部的积极性,同时为保证完成学院及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制定此管理办法。

一:基本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理论及政策水平。

2.带头贯彻执行和遵守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倡导良好校风和学风,认真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关心帮助同学。

3.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善于在工作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创造性的完成工作任务。

4.协助学院及团委工作,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学生干部应关心和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准确及时向学院反映同学们的意见,不允许任何学生干部凌驾于学生之上,凌驾于自己的干事之上。

二:处罚办法

1.学生干部处罚的种类有:

(1) 通报批评

(2) 停职

(3) 降职

(4) 免职

2.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相关负责人通报批评

(1)不能遵守办公室制度者

(2)不能按规定时间交纳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策划书等

(3)开会或参加活动有迟到、早退现象者

(4)本部值班人员出现迟到、早退、无人值班、无值班日志、填写有误者

(5)不能按时清洗宣传板者

3.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相关负责人停职决定

(1)不能遵守例会制度者

(2)无故有两次不参加常委会或部长级会议或全体大会者

(3)无故两次不召开本部门例会者

(4)无故推脱所安排的任务者

4.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相关负责人降职决定

(1)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者

(2)给所带部门干事不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者

(3)不主持本部门日常工作者

5.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相关负责人免职决定

(1)违反校规校纪造成不良影响受到学院处分者

(2)学生干部之间不团结互相拆台使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或全体利益及声誉受到影响者

(3)以职权谋私利,经教育不改者

(4)不能胜任所担任职务者

兰州工业学院学生会

2012年4月23日

江苏工业学院
《江苏工业学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