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长沙大众传媒学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17 12:03: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分为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以下为其各个媒体的优缺点:

报纸

优点:1全国的个社会组织有着亲密,是我国目前占首要地位的新闻媒介。2弹性大,版面灵活,可以根据新闻内容,数量要求调整结构或安排版面,

较少受限制。

3报纸报道较细致,深入,易于处理反复思考的问题,也易于处理有深度

的内容。

4报纸上的内容便于检索和保存,可以剪贴,摘抄供日后使用。

5报纸内容丰富,新闻性强,比较通俗,每期出得快,价格低廉,发行量

大。

缺点:受发行环节的限制,不如广播,电视等传递信息迅速,及时。

广播

优点:1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和丰富的表现方法加强传播效果,具有感

染力,能激发受众的想象。

2听众可以边做事边听广播,彼此不受影响。

3覆盖面广,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能较及时,广泛的传播到受众。 4广播节目制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廉,接收设备普及。

缺点:1口语话方式播放,节目内容不易深入。

2节目形式抽象,不像电视,报纸那样有影有形。

3对于感兴趣的节目内容,不能像报纸杂志那样易于保存和反复使用。

电视:

优点:1具有非常大的传播力。

2在传播空间上具有同位性。

3传播的信息直观、形象、具有亲切感,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男女老少皆宜,不需要受众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

4几乎不受时间、地域、气候或环境的影响。

缺点:1节目按一定时间播放很可能与观众的工作学习时间相冲突。

2除了换频道,观众没有选择节目的机会。

3节目制作成本高,广告费用甚至以秒

杂志

优点:

1、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读者范围广

2、其专业性和针对性强,读者群比较稳定,报道的内容深入细致。

3、与报纸相比。新闻性杂志采编时间充足,经过细致加工,形成完整详实的报道,既能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又具有学术价值和史

料价值,易于保存,易于检索,便于读者重复阅读。

4、杂志一般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缺点:

1、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不如报纸、电视等。

2、对于专业性杂志,受众较少,往往要求读者具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专

项志趣。

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兼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优点。

缺点:信息缺乏控制,网络信息交流的随意性,进行信息交流的双方信任度不高,黑客和病毒的入侵,在使用互联网时安全性较低。

手机

优点:1.手机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

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如今手机已不再仅仅是通信工具,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

动上,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较大的潜力。

缺点:1.3G移动通信带来的传播革命,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的社会环

境下对公共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2.3G对公关是一把双刃剑,公关传播要与3G整合,使3G移动通信成为

新时期开展公关最重要的工具。

推荐第2篇:大众传媒

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科目:历史

教学思想:本教材主要从报刊、影视以及互联网等三个方面来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我想只有在古今对比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加深对近现代大众传媒的理解,因此首先让学生了解古代传媒的方式。在讲述大众传媒的变迁历程的环节,考虑到这些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要求中的第一层面“识记”部分,因而在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工作。对于大众传媒对生活的影响,我想同学们应该有一定的感触,主要通过讨论的方式,自然地得出认识和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知道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影视变化的表现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理解:

了解报纸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迅速普及的原因以及互联网媒介的优势,探究大众传媒对我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运用: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从中能够得到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大众传媒也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对此有清醒认识,并能保持自由独立的精神思想。

重点难点:

认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历程 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探究活动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刘翔的照片。 讲述新课:

一、通过讲述古代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同学讨论,了解古代人的传媒方式: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

二、通过一则小游戏,了解古代传媒的特点:传播速度慢,准确度低。

—1—

三、通过同学讨论,了解近现代传媒方式:报纸、电视、广播、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短信、CD等等。

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发出的表格,了解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历程。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两个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

(3)国家政策的扶持

(二)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何新特点?

(1)它集传统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五、通过学生讨论,了解近代大众传媒变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网络问题,展开一场辩论赛,使学生了解传媒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而作为现代的中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传媒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教师小结: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媒造福与人们是主要的,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我想我们同学们应该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对于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我有两句话要赠送给同学们。一句就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任由外界因素摆布我们。另外一句话就是肖伯纳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也就是说,自由并非万能,我们主张思想和精神自由,但是自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祝我们的同学们早日成材!

附:课堂实录

师:打出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冠军刘翔的照片。 师:他是谁?

生:刘翔!(学生不假思索地,带着欢乐的表情)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对他都是非常的喜欢和熟悉。刘翔是第一个在男子短距离竞赛项目中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亚洲人,打破了亚洲人从体质上适合短跑的说法,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老师想知道,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他的呢?

生:看电视、看报纸、上网、听广播。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我们给电视、报纸、网络一个统一的名称:传媒,同学们可不可以给传媒下一个定义呢?(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好,因为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就把说,这种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大众传媒的变迁

—2—

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没有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同学发言,老师举例,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讲述小故事。公元前49O年,强大的波斯军队,在希腊雅典东北的马拉松附近登陆,对希腊进行侵略,雅典只有11000人的军队,抵挡着数倍敌人的进攻。希腊将士同仇敌忾,再加上统帅米太雅得的英明指挥,竟然使希腊军取得了辉煌胜利。因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关系着雅典人民以至全希腊的生死存亡,所以当激烈交战时,雅典人都自动地汇集在雅典城的中央广场,翘首等待马拉松前线的信息。前线统帅米太雅得为了尽快让大家听到胜利喜讯,派出了快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跑回雅典报信。这时斐力庇第斯已经受了伤,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当斐力庇第斯满身血迹、精疲力尽地出现在雅典人民面前时,他激动地高喊了一声:“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便倒地牺牲了(希罗多德《历史》)。这个古代英勇信使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仍使人激动不已。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会上,规定了一项马拉松长跑竞赛的项目,并把战场至雅典的距离42公里195米,定为马拉松竞赛的长度。

师:总的说来,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么多的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用电脑屏幕打出来,并出示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那古代传媒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

[游戏]做一个关于“传话游戏”的活动。老师写一张字条,交给最前排的一位同学,请这位同学看后将字条收起,并将字条内容悄悄告诉后一位同学,如此类推,一直传下去,到最后一位同学为止。

师:请最后一位同学说说传到你口中的内容。 生:什么什么的频道。

师:请第一位同学公开老师给你的字条的内容。 生:地理频道,123.6589。

师:刚才我们传话用了将近2分钟,并且将意思传错了。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传媒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传播速度慢,准确度低。

师: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传媒的局限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也越来越多。大家想想看,现代社会的传媒方式又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电脑屏幕打出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广播、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短信、CD等等,并出示现代传媒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师:在众多种类中,请同学们注意,报纸、电视、广播被称为传统三大媒介,互联网是新生事物,被称之为第四大媒介。广播有点淡出历史舞台的意思,现在优势不明显了,因此教材中只提到了另三的发展变迁的历程,但老师在发给你们的材料中有补充说明。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

—3—

结合课本自主完成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通过这个途径来了解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历程

师: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那请几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在这个过程中有没不解的问题,(没)。那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你们来帮助一下。

探索: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我们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吗?) 与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有何新特点?

(1)它集传统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看来我们的同学们完成得很出色,有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中国大众传媒发展的线索吗?最早是报纸—电影—电视—网络。那么,近代大众传媒变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传媒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也就是传媒与我们的关系比喻出来?

生甲:像鱼儿和水一样。 生已:就像空气一样。

生丙:传媒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 生丁:传媒像蜘蛛网。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的确传媒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中,我想争议最大的可能就是互联网了!网络给中学生、给社会带来利多还是弊多呢?今天老师想借此机会老师也想倾听一下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我们来搞一个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

[比赛规则]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进行比赛,正方同学举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正面影响的例子;反方同学则举出网络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例子,机会均等,正方和反方轮着说,看哪一组说的多说的好,说对一个记一分。为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老师当裁判,课代表记分。

正方:从网络上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我就是从网络上了解到我国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会的精彩表现的。

点评:正方同学就旗开得胜,下面看反方同学的表现。 反方:网络能传播很多病毒,导致系统瘫痪。 点评:反方同学表现也很不错,掌声鼓励! 正方:网络可以用来购物,方便得很。

反方:我的一位好朋友原先很爱学习,自从迷上网络,成绩一落千丈!

—4—

点评:能举出身边的例子来证明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好。 正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现在还有网络大学呢! 反方:中学生上网容易沉迷在网络世界中,不想与人交流。 正方:利用网络发送邮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反方:据说马加爵就是在网上接触了很多暴力游戏,导致他有暴力倾向。

点评:举的例子真好,社会学家也这么说,青少年犯罪有60%—80%是受不良传媒的影响。 正方:老师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给我们上课,不正是利用了网络吗? 反方:现在有一种网络黑客,专门进行网上诈骗和攻击网络。 „„

正方:利用网络可以开展网上会诊,治愈很多疑难杂症。 反方: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浪费钱财。

正方:但网络游戏也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据说还可以赚钱。

点评:这位同学真实见多识广!的确,游戏开发已成为一种产业,这方面,韩国做的比较好,咱中国被他们赚了很多钱!

反方:长时间上网容易引起视力下降。

正方:网上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可以很方便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反方:网上有很多骗子! „„

师:老师真为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口才、这么能见多识广感到由衷的高兴!总的说来,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网络既有利又有弊。总的说来利大于弊。网络是这样,同样的,其它传媒也差不多。如电视、报纸、书籍、手机短信,在带给我们很大好处的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我们如东高级中学的学生应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呢?生:选择好健康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传媒造福与人类是主要的,如今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我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趋利避害,利用好传媒,对于如何老师有两句话要赠送给同学们。一句就是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任由外界因素摆布我们。另外一句话就是肖伯纳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也就是说,自由并非万能,我们主张思想和精神自由,但是自由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最后祝我们的同学们早日成材!

—5—

推荐第3篇:大众传媒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向来互相影响。举凡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都会引起传媒的调整与变化;反之,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培养大众的欣赏趣味、引导舆论及推动社会迈向文明等。

一、前贤对传媒功能的认知

中国报人对媒体社会功能与责任的认知,确切说来始于清末及民国初期,这种认识的产生,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知识阶层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是对报刊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真实体验。 1909年,彭翼仲在他创办的《京话日报》上,发表了《论报馆的好处》。该文用民间唱词的形式指出了报纸“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等教育功能,“广言路”、“达下情”、“直言谏”、“登贪官言污吏”等舆论功能,“知兵工矿政”、“国家事”的传播功能,是“对改良派报刊思想的一种概括”。〔1〕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在一篇题为《说报》的文章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代报纸具有七个特征,同时也阐明了现代报纸的社会功能:

1. 现代报纸不同于“史记百家”。史记百家所载皆前代之遗闻,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辞高古,非文人学士不能遍观。而“报纸则文酌今古之宜,赏为雅俗所共,浅深各随乎所见,耳目总觉其常新”。

2. 现代报纸不同于“宫门辕门之抄”和“京报官报”。宫门抄之类只行于仕宦,不及于闾中,而“报纸则合朝野而编摩,极体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户而识天下之事”。

3. 现代报纸不同于见谏采风。过去依靠见谏采风沟通上下,联系朝野,而“报纸首列论说,务使博闻,虽公局外之闲谈,要在集思而广益,但使民间疾苦达诸长吏庭除”。 4.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地之记载。一地之记载,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报纸则采录东西洋,甄记及南北极,无远弗届,有闻必传讵忧一物不知。” 5. 现代报纸不同于“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顾事或荒诞无稽,文或典深难读,而“报纸则明白易晓,真实不浮,事必简而能 ,文亦质而不俚。” 6.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般传媒。一般传媒记载受到内容局限,包涵不足。而“报纸则大而国家政令之因革,远而人情风土之异同,中外交涉之要务,商买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惊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听闻者,无不具于尺幅。” 7. 现代报纸不同于传统传媒。传统传媒不作行情,不登广告,而报纸“登载买卖之行情”,“记轮船之进出”,“行号广登告白”,“电传紧要新闻”。〔2〕 英敛之这一理念明确地体现在《大公报》的新闻实践当中。该报在评说国事的同时,辅以大量新闻报道批判为实证。他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强调:“本报但循泰西报纸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衷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3〕在《说国家思想》中,他把报纸的两大责任定义为“国民之向导”和“政府之监督”。 在俄国,作为布尔什维克《火星报》的创办者之一,列宁提出了一套关于报刊作用的理论。1901年,《火星报》第4号以大字报标题刊登了列宁撰写的《从何着手》一文,其中有一节被前苏联奉为经典,相当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享有的地位。这段话是: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者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或与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 列宁认为报纸的集体宣传、鼓动、组织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则有如下归纳:

1.守望的功能: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们帮助族人守望着地平线,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刻鸣鼓警示族人武装起来,群起对抗。在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就如“鸣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务是多元的,不是被动消极地告诉你敌之既来,更应进一步正确地反映现实环境,用正确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达到“守望”的功能。 2.会议的功能:当生活群体面临某种困境时,人们会通过亲族的商议或村民的会议达致共同的协议。现今大众媒体取代了这方面的功能,帮助人类将自身的反应与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挑战与机会结合起来,并调和各种不同意见,使人们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 3.教化的功能:在未开化时期,个人一生的言行举止都为父母及周围人所影响。散居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发明、简册的流传与学校的设立使教育文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而大众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城乡的差距缩小,人际间的距离隔阂逐渐消除,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大众媒介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居功甚伟。 4.娱乐的功能:娱乐对人类来说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会也有丰年庆典与迎神宾会,因此不能只强调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杀娱乐所应占有的份量,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娱乐功能至少与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在调剂紧张生活方面,大众媒介责无旁贷。 5.商业的功能: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巿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商之间的供求能够达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4〕 施拉姆所概括关于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于现代社会中,而且功能在不断的增强。当今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涵盖了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和娱乐共享的作用,这些作用进而辐射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与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二、当今媒体功能的体现

首先,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都极其重视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英国“空中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教育的典范。

此外,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这一传播活动发挥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各种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西方国家非常善于运用大众传媒的“排气”功能,来进行社会的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共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作为一般民众都接受的文化,它与大众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书刊以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往积极方面看,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趋向于从众性,这正是构成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意识基础。 大众传媒具有的监测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等几项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占首要位置,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有获得各种信息的需要,并根据这种信息调整相应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表现为收集和发布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例如报纸有经济版,电台有经济台,电视台也有专门的经济频道和财经节目。

三、媒体多元化功能的互补 信息社会,媒介多元化业已形成。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又出现了“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多种媒体各施所长,实现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报纸与时事杂志,因以文字做记录,发布新闻的时效跟电子媒体相比,当然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报纸除了简单记录新闻事件,还可以深入地作出详尽的分析与查证,这一点是电子媒体无法比拟的。摄录机的使用固然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元素,但它的出现也会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产生戒心,难以获得深层次和有价值的信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惊世之作、导致尼克逊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就是电子媒体无法达至的深度报道的佐证。 《纽约时报》享有盛誉的报人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也是一个极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顿出任华府首席特派员,次年展开了他三十多年撰写政治专栏的生涯。他深入权力的内幕核心,采访过九任总统,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拥有二十八个荣誉博士学位。CBS著名电视评论家艾瑞克?谢弗莱(Eric Shevareid)曾说,雷斯顿的专栏是所有具影响力人物的必读之作;詹森总统也表示:“政府中无人不读他的专栏,而且非读不可。”雷斯顿对新闻职业崇高地位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且深信新闻界背负着使命,甚至认为新闻界是一个必要的体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顿以86岁高龄辞世,《时报》以大标题称他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时报》的劲敌《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萨琳?葛兰姆(Katherine Graham)也称颂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报人,是新闻界的英雄。”〔6〕雷斯顿的政治专栏提高了《时报》在报界的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体居不倒之境的至关重要之因。 电子媒体如广播和电视,是以速度取胜的。流动电视广播车(SNG)的出现,更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将整个过程同步向观众报道。然而,其弊端在于:有时会因为追求快速而将未经查证的消息也一并发送。即便如此,仍无可否认电子媒体振聋发聩的作用与功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都是抓住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报道的“皇牌”节目。 在进行深度报道,揭露社会不公不义这方面,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表现不俗。2001年,央视因曝光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成为国内媒体“为民说话”、维护公众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以经营月饼闻名。1993年,南京冠生园与外商进行了合资重组,一度经营红火,月饼年销量达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制作月饼的丑闻被揭发后,生产经营顿陷入困境,最终导致破产,同时株连了国内各家同名的企业。 事件过程:2000年中秋节过后,冠生园食品厂陆续将未售罄的月饼从各地回收,运进了糊着窗纸的车间;然后去皮取馅,重新搅拌炒制,入库冷藏。翌年,食品厂又将这些过期原料加工制成月饼推出市场。中央电视台记者暗地里拍摄了整个过程,并在《新闻30分》中播出,舆论遂大哗。 央视记者表示,报道此一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还月饼市场本来的面目,以及保障老百姓的消费安全。这是国内电子媒体维护公众利益,可见电子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潜力巨大。 网络的传播速度较之电子媒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信息内容的庞杂严重削弱了其公信力。然而,这并不致掩盖其多功能、大容量的优点,电子报刊、网络电视的风起云涌足以涵盖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力量之巨不容小觑。 总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劣,它们若能取长补短,在发展中实现功能的互补,则必能进一步提高大众媒介在社会机制中的影响力。

四、传媒社会功能的失调

传媒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然而对大众传媒的利用不当,就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的失调。如将信息不加筛选地大量灌输给受众,就会产生被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 1901-1976)称为大众传播“麻醉性”的负面效应。媒体为了商业利润,使“信息洪水泛滥”,导致人们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失去感知能力。打开电视机,不计其数的信息瞬间流逝,人们压根儿来不及思考或回味它们的内容。长此以往,汹涌的信息潮必将冲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置身其中,只感觉它们的存在,却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尤有甚者,媒体对一些灾害或社会*信息不加解释地报道,往往引起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此时,大众媒介就完全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了。 然而,大众传媒利用“议题设置”的方法,对新闻进行选择、评论,这种对新闻的过滤和解释,有时反而会造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负作用。因为经过加工、处理的观点、意见,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个人无须再进行分析、评价,久而久之,大众的思维能力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还会削弱社会和个人自身的判断力。此外,大众传播媒介若对新闻信息的报道或解释不当,更会造成社会水平的偏差。例如对犯罪行为的报道有可能为潜在的犯罪者提供了犯罪方法和模仿行为。

另外,二战后,美国记者惯常以“公众的知情权”为由,详细报道政界、商界和其它领域发生的事件,揭露不为人知的事实。但近年来,某些记者的行为却使“公众的知情权”陷入尴尬境地。 这类滥用新闻自由、践踏新闻伦理道德的行为也是媒体社会功能失调的表现。固然,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媒体若自恃地位不可替代,罔顾社会责任,肆意行事,就会导致功能失调。这种现象在电子传播时代尤为严重。 许多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信息化、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真正大众文化时代的开始”。但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呈现出为迎合大众口味,或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的不良倾向。在西方社会,媒介的高度商业化,使其不再局限于制作一般的娱乐性节目,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媒体已然成为获取巨额商业利润的 “摇钱树”。 据统计,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收看电视7个小时。然而,媒介经营者为了赢得广告利润,不惜以暴力、犯罪、色情等节目吸引观众,令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据有关统计,每位观众平均一年从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性行为达9000次;一般中学生到毕业时观看电视的时间超出在课堂的时间两倍,达22000小时,这期间可看到18000起谋杀案。〔7〕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容易导致庸俗化。长远观之,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维能力减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消遣娱乐性阻滞了其凝聚上升为精致文化的途径,前景堪忧。 为此,我们认为,处在电子传播时代的今天,大众传媒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实现的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的真相;揭露社会不公或不为人知但影响大众利益的事件。

2. 督促政府施行利民政策。

3. 宣扬人间美德,倡导良善的社会风气。

4.关注社会大众所关心的课题,传递新信息,让公众诉求可以上达当政者。

5.启蒙作用,媒体除引导舆论外,还可以制造舆论,以唤起受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知,纠正不公正的政策偏差。

6. 为民众消解压力、带来愉悦。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大众传媒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健全的社会体制、多元化的言论环境、活跃的社会面貌是根本前提。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大众传媒为这些功能的唯一承担者,事实上,它们与公众、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权利、义务关系。若将达成大众传播功能的责任完全付诸媒体或国家,则有违情理且不切实际。施拉姆就曾说:“责任应由政府、媒体与大众三方面共同来负担”。

大众传播与通俗文化

通俗文艺书评作为促进通俗读物普及和大众文化传播的功臣之一,曾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术界对通俗文艺书评的研究,一般都着眼于对其做文学艺术上的审美观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和漠视了它在大众文化传播领域的价值。 通俗读物普及与大众文化传播是一个必然的递进过程。小说之类的通俗读物与各种通俗文艺书评在发展市民文化,催生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曾经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主角。大众文化传播时代,是由近代印刷术开启,由市民文化循序渐进演化而来,以刊刻印刷书籍在社会民众中广泛流传,文化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为主要标志。西方传播学研究通常将大众文化传播分为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认为大众文化的诞生以近代印刷术即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大批量印刷曾经只被极少数人拥有的“圣经”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开端。从我国通俗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虽然我国早在“宋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官私坊刻比比皆是,相得益彰,形成了中华民族读书刻书的良好风气。”①但是,市民文化的真正兴盛却是明清小说戏曲普遍存在,通俗小说等通俗文艺作品进入市民大众生活之后。坊刻印刷的通俗读物作为市民文化崛起的表征开启了大众文化时代的前奏。在以市民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传播的初级阶段,书籍尤其是通俗读物,承担了社会的基础性文教娱乐和通俗文化传播的任务。对于小说等通俗读物,“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于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②通俗文化的发展正是通俗读物的刊刻与传播互相作用的结果,不但屡禁不绝,甚至发展到“小说演义,家弦户诵”的程度。这些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区域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崛起提供了条件。不仅明末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泰半以上是江浙人士。明清易代之际,江浙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也逐渐取代了福建建阳作为通俗读物刊刻传播中心的地位。有诗言“奸贾竞牟利,各各争雕镌。此事江南盛,此风吴会繁……”③说的就是江南市镇成为通俗小说刊刻与传播中心地带的情形。文化积淀和经济增长促进了通俗读物文学性与刊刻水准的提高,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叹、毛氏父子等也因缘际会产生于江南城市苏州。 文艺书评本身就是信息载体,提供的是一种对书籍内容与价值进行分析,面向读者大众的信息。书评的对象是能称之为“书”的系统文字,也就是文本。因此有通俗文艺读本才可能有通俗文艺书评。因此,通俗文艺书评不能脱离通俗文艺文本单独存在,对于文本有相当的依附性。书评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以说古已有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对典籍进行阐释的笺注疏正。我国古代文化元典十三经中的《尔雅》,从性质上来说就是注释书。“依经立意”为典籍做传的文字,都可以说是广义的书评。在唐宋以来以诗、文为主的封建正统文学领域,文学批点可谓不绝如屡,但主要都是文人圈子内的小范围传播,读者群非常有限。而通俗读物的“评点”,其实早期就是疏正笺注在通俗文学领域的改造运用。只不过它存在的基础必须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印刷品)的支持,如我国明清时期雕版印刷的完善,木活字印刷的启用,双色和多色套印技术的发展等。其自诞生起,就蕴涵着一种交流的意图,更多地考虑普通读者受众的阅读理解。金圣叹等人极具思想性和号召力的小说评点,对于感染教化读者,普及通俗文学,提高一般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评点”在今日众多的通俗文艺批评形式和手段中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甚至有趋于消亡的势头,但是它在书评史上为大众文化启蒙所起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仍然不可抹煞。因此,解释经典目的和评述诗事本末的那些类似书评的东西,与近代意义上为正式出版作宣传,追求有效地推广介绍文艺书籍为目的的通俗文艺书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近现代通俗文艺书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印刷媒介充分发展,通俗读物普及成为社会现实后的伴生物。《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书评研究》一文甚至认为“文学介入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借助大众传媒通过书评的形式开始它的接受过程”,“书评是现代社会附着于大众传媒而诞生的一种文本形式。……书评决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现代社会文化工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④。 的确,通俗文艺书评的大批量出现并非书籍自身流传过程中的必然衍生物,而是随着通俗文化以及印刷媒介发展等社会条件的形成而产生的。它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这样一种变化,即所谓的“从那些傲慢的„短评‟和„鉴赏‟进化为为广大有洞察力的读者所写的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评论”⑤。如果理解不发生偏差,这段话应该算得上对书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精确描述。通俗文艺书评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依附文本的序跋以及章节字句的具体评点,也可以是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更可以是一种依赖其他传播媒介的各种评说。通俗文艺书评的基本职能是介绍宣传通俗读物,指导阅读欣赏。然而通俗文艺书评不仅仅是推销特殊商品“书”的特殊广告,它既有商业广告效应方面的要求,也有较高层次的文学性和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就是探讨创作方法和研究作品思想,进行理论批评和归纳总结。我国传统文艺书评在原文本上直接针对文艺作品作出评价评论,往往以简洁语言评煌煌巨制,体例虽小,其中却涵盖着揭示精神主旨、沟通受众认知、介绍典故知识、总结创作理论等诸多内容。其与文学文本相辅相成,甚至修正改定文学文本,对通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创作均发生影响,催生了通俗文学领域的杰构佳作出现,如清初小说评点就对《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创作影响至巨。通俗文艺书评是印刷时代推动小说之类通俗读物市场化最得力最有效的传播促销必要手段之一。在当代,通俗文艺书评的主要目的是推荐时尚新书,辅助读者阅读,通过对通俗文艺作品评价推荐介绍,来引起较多人的关注,甚至引发争议,从而提高小说的知名度。从笔者自身的阅读经历来看,对很多当代小说的购买欲望,都是看到了相关的书评介绍后,激发起了阅读兴趣产生的行为。事实上,许多知名著作如果没有评论家的参与,或许只能永远藏之名山,不能传诸后世。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的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之类作品,如果没有清初评点文人的评点改定,很难说能够再续今日之辉煌。 在我们的通俗文化历史进程中,作为书评种类之一的小说评点,是极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文艺书评形式,与小说等通俗读物的市场化几乎是相伴而行的。明清小说的兴盛,与文人、书商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广分不开,代表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是大众文化的先声。笔者目力所及的大多数明清小说都被冠以了《新镌绣像批评XX小说》的名目。袁无涯刻本《水浒传》卷首“发凡”云:“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就是对小说评点作用的充分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大众传播媒介不是很发达,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书籍的剞劂付梓来促进通俗文化的流通,因此评点者自身的名气就是最好的广告招徕。对通俗文学有兴趣的著名文人才子都被书坊主广泛敦请或伪托为小说的评点者以扩大书刊的影响,如以陈继儒、钟惺、袁宏道、李卓吾、金圣叹等知名文人的评点相号召都是通俗书刊市场促销屡试不爽的利器。清徐谦桂宫梯卷四引劝诫类钞中对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的看法云:“此种邪书,一经才子品评,其描写愈工,其声价愈重,其流传愈广,其陷溺愈深。”虽是劝惩之言,却也是评点文字之于通俗文化传播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的最佳反证。小说评点曾经是市民文化普及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几乎畅销小说皆有评点,即便是一些质量和格调不高的小说,尽管书中只有寥寥数字甚至终篇不见一字一句评点文字,书名也要以评点相招徕。这就形成了小说评点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就是有其名无其评。虽然小说评点这种通俗文艺的书评形式在中国近现代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其影响力仍然不绝如缕,当今的文化市场上,类似评点鲁迅小说,金庸武侠小说评点本等读本仍然在不断推出。 印刷产业发展到工业化时代,报刊上的书评专栏和书评版面成为通俗文艺书评的主角,这些简短的书评、书讯,可以极其方便快捷地传达书刊出版以及内容信息。1815年8月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出版,内容中没有新闻专栏,却包括了书评。清末民初通俗读物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刊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扩大了读者面。报刊的小说连载和通俗书评等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小说评点的地位,成为推广介绍书籍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报刊书评可以以单篇文字的形式在报刊上独立存在,因此更灵活、更独立,比附着在原书上以注释、指点、阐发为旨归的评点文字有了更强的广告宣传性。这标志着通俗文艺书评形式的转向。民国时期,连篇累牍地登载消遣性小说的报纸文艺副刊可以被看作市民文化的代表,具有了印刷时代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个时期有影响力的大报一般都开辟有书评栏目。如《申报》的文学副刊“自由谈”早期开设有“小说丛论”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登载了大量书评文章。特别是30年代,对书评很感兴趣的萧乾大胆地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开辟“书评”专栏,将这个专栏办得有声有色,影响很大,并培养了常风那样专写“书评”的批评家⑥。西方的主流报刊则历来就有登载文艺书评的传统,而将其发扬光大的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则是《纽约时报》于1896年开创的专版栏目“纽约时报书评”。它自开办以来便久盛不衰,持续存在了100多年的时间。这个栏目对西方近现代很多文艺作品进行了推荐介绍,推出了层出不穷的作家和佳作,影响力遍及全世界。其作为西方报界的经典名牌栏目被称为出版社和书迷的“圣经”。

在我国大众文化和出版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报刊书评仍然在文化舞台上唱着主角,直接对读者大众的阅读需要发生作用。我国每年推出的新书有数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通俗文艺读物,面对如此众多的出版物,人们如何选择通俗文艺作品,如何找到符合个人口味的读物,如何进行文化消费,就只能借助和依赖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文化的传播来实现。应这种现实需求而生,三联书店于1979年创办了第一份关于书评的杂志《读书》。同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创办了全国第二份书评刊物《书林》。其后相继创办的书评专刊和书评类期刊还有《博览群书》、《中国图书评论》等。专门的书评报纸则有《文汇读书周报》、《书刊导报》、《中华读书报》等,而具有类似性质的报刊更是难以详尽。同时,几乎任何大城市的文学类报刊和主流报刊,甚至包括一些商报、娱乐报也都或多或少地辟有书评、读书专栏。这些文艺书评以不同的评论方式和存在形态,在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高大众文化欣赏水平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电子媒介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信息资讯呈几何级态势增长的今天,大众文化传播变得更为稠密更为立体,真正实现了社会性文化成果的集体共享。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信息符号的各种文艺书评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简短、迅捷、内涵丰富的优势,利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传递多元化的文化信息。通俗文艺书评的载体也迅速由传统的书籍报刊向各种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渗透和转移。广播电视栏目方面,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时间》,河北电视台的《读书》栏目都曾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其它一些广播电视也在相继推出一些读书、书评节目。同样,网上的通俗文艺书评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网络写作就是通过网络上的众口评传,名声大噪之后,才得以通过正规途径正式出版发行。例如网络小说的成名作《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就是如此。上述现代传播手段与技术设备的广泛运用,使各种书评的信息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一些图书发行公司和文化机构已经通过网络开办了网上书店、文化信息平台,其中有不少提供图书的评介信息。如美国的AMAZON,对其网上提供的170万余种图书,除介绍每种书的详细出版信息外,大多数都附有书评,并且可以由网上用户参与书评,形成了能在网上查阅、撰写的书评,实现了书评信息共享,开发了书评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⑦。而以网上论坛、BBS等形式存在的民间化的网上文艺书评则每天都在以惊人的数量产生,时至今日其总量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这种网上的自发文艺书评,作为大众文化的自行繁荣,不能不说是对传统书评文化的有益补充。但是这些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当然,任何文艺批评的文化价值的显现总是有个披沙见金的过程。尤其是通俗文艺书评家们作为以阅读指导、评论赏鉴为职责的文化先行者,只有肩负起对大众文化进行甄别、引导和细分的责任,才能推动大众文化的良性繁荣和全面提升。尽管本文对通俗文艺书评与大众文化传播关系的探讨是非常粗线条的,仍然期待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通俗文艺书评自身更趋成熟和完善,并不断扩大阵营。同时也希望拓宽研究者进行书评研究的视野,促使人们对它的社会作用和传播价值有更多的认识和关注

推荐第4篇:大众传媒

信息时代下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儿童易受心理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这就需要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播手段应运而生,这就是大众传媒。简单地说,大众传媒就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大只包含三种:第一类传媒,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身体语言。口语与体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早的信息交流。第二类传媒,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纸类的)等。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中,信息的接受者人绕要靠感官接受信息,信息的发出者则开始使用一定的传播设施。第三类传媒,无论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必须借助传播设施。这类传媒包括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大众传媒视之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传媒。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也日益发达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深了人们对大众媒体的依赖,人们以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传统上的大众传媒指的是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媒体,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社会下的大众传媒又增加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介——网络。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媒介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网络、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更是当代大众传媒的又一个重要变化,新兴媒介的产生更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大众传媒是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势必能提高人民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让成人们在更好的了解世界动态、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对认知能力并不十分强的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大众媒体的发展丰富了儿童的发展环境。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狭窄,从周边的老师、家长、同学接触来的直接经验较少,因而他们可经由大众媒体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它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不仅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当今的儿童们是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的发展环境,促进儿童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电视、网络等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其画面、动作与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经验,提高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儿童思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过程。

但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也是同时存在的。信息的内容纷繁复杂,其中不乏适应成人、但儿童不能很好理解并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如战争暴力、性爱、与主流社会相悖或与本土文化不符的价值观念等或是儿童广告中存在的违反广告法的问题等。例如:

1、大众传媒加深儿童性别角色定型,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1) 影响儿童性格、人格的发展。传统的角色定型要求女孩是安静、服从、努力的, 男孩子则是要生气勃勃、有创造性的;

(2) 影响儿童对人生理想的选择。男孩偏向于肯定自己的勇敢、进取和创造性活动的品质, 女孩则偏向于肯定自己的关怀、努力和遵守规则等品质。儿童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性或女性, 而忽略发展自己的潜质、才能和个性。被类型化了的儿童实质上是失去自我。

2、传媒中的暴力内容与儿童反社会行为的发展

(1)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会增加儿童的暴力行为, 并使他们对暴力变得麻木。增强了儿童对暴力行为的忍受能力, 影响着儿童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经常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比其他孩子更为相信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和危险, 而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取的手段;

(2)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引起儿童恐惧的情绪反应。能提醒儿童恐怖经历的电视或电影中的情境,如黑暗和孤独、雷雨的夜晚、神秘的影子等;儿童幼小, 难以区分电视情境和现实情境,过多的恐惧反应可能造成儿童适应社会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导致儿童的意外伤害。

3、某些广告误导儿童的消费, 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我国的一些儿童广告中存在以下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嫉妒、霸道、任性、贪吃、贪财、逃避现实、成人化等,这些情绪对儿童的发展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4、大众传媒改变了儿童的生活方式,“电视孤独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儿童在收看电视两年以后表现出了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衰退,而其性别意识以及游戏中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现象则有所上升。过量地观看电视也占用了儿童从事其他一些要求高度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活动的时间,比如阅读、游戏以及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交流。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吸引力转移了儿童对其他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的注意力。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 被试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时间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就越少削弱了家庭的互动关系,增加了儿童自我封闭的趋势,淡化了儿童与父母、与学校老师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以及人格力量的直接感染和模范行为的直接影响的效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儿童“电视孤独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这些儿童有更强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过度上网会损害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调适,造成儿童社会卷入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电视画面、电脑视频、智能手机各种功能,更多地给儿童视觉和听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由于儿童在接受这些信息时,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不但会使儿童身高等身体发育滞后,还会因长时间用眼会创造眼睛疲劳,视力下降,在画面的快速变化中,由于光感刺激儿童的眼睛还会创造散光等眼疾,不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

由于没有文字阅读的困难,儿童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成人的信息世界,在不成熟的时候提前进入成人世界,以至于淡化了童年,出现早熟。特别是很多儿童因看电视上瘾而不愿参加别的活动,严重地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挫折时,更会逃到电视机、电脑前,从中获得解脱和满足。看电视、上网上瘾会极大地妨碍儿童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阻止与现实的联系,妨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推荐第5篇:大众传媒

简答

受众与传播内容的关系:受众的(1个性特征2以往的经验3自身的需要)4大众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5传播者对受众的魅力6受众所属群体的压力7受众的价值观认知能力8认知偏差

突出的主要方法:1使用大字号标题和大篇幅2新闻配以照片,“新闻人物”“新闻分析”等,强化读者的印3在社论版配以社论4在“社论版对页”配以本报专栏作家的文章或其他人的评论5“新闻摘要栏”6星期日版的“一周回顾”组件加上背景材料,新材料,重新改写加以综述7重大事件连续显著刊登,并连续利用以上各种做法加以配合。

编辑的职业特征:1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编辑活动是围绕他人的劳动成果展开的3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精神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4编辑活动离不开符号系统,要熟练运用这些符号系统,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训练5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

采访中常见的心理误区:1观察中的偏差2注重个案,忽视统计信息3带着偏见的观察或寻找

新闻价值:

1时间是突出而且重要的,重要程度以影响的的大小来衡量

2事件具有趣味性,尽管它可能跟人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相关

3事件具备冲突性和矛盾性

4事件是不同寻常的即反常的

5事件是新近发生的或者内容上具有新鲜性

6事件是在邻近的地区发生的或者与受众具有某种利益上的接近性。

对客观性的理解

1记者在事实的报道中不带偏见

2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实之外

3记者不应对事实发表评论

4努力做到平衡和公平)对新闻事件的表述上也要考虑新闻价值。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事件还要具备一定的可视性。

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魔弹论”也即伯罗所谓的“皮下注射论”,德弗勒称之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描写成受其本能驱使、人数庞大、缺乏教养、没有个性和独立见解的群众。他们孤寂无援,彼此隔离,难以沟通,除了有限的社会规章、法制、契约外,严重依赖大众传媒跟社会发生关系。他们被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效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理论核心

1应答型 已知刺激引起反应

2操作型 有机体自身发出反应与已知刺激无关。

直觉的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关系的原则2接近或邻近3相似4封闭5好图形原则6共方向原则7简单8连续

新闻写作的五个环节:(预备期,感知期,内孕期,外化期,反馈期)

写作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克服懒惰心理)

写作中的心理误区:(指认不当,写作中的偏见,陈述无意识投射)

版面编排符号1字符2线条3色彩4图像5版面空间

动机(好奇心,求新,得益,参与,接近)

受众需要大致可以做以下归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获取知识,拓宽社交)

播音主持的心理(对象感,亲切感)

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语言 音乐 音响 画面)

1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正强化(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和负强化(去掉讨厌的刺激物)两种。 强化列分辨别刺激,行为反应,强化刺激。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分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3:潜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潜意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4:顿悟:这一概念是由苛勒提出来的。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顿悟说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而非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5: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6: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7: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8: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动者,也是传播内容的源头。传播者有职业传播者和普通传播者之分。本章研究的对象是大众媒介的从业人员。

9:控制:“控制”描述的是传播者在传播中的双重状态,就是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一方面传播者对信息流通可以进行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即“施控”,另一方面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即“受控”。

10:“伪事件”:西方政府常常为了某种意图,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本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经过巧妙安排而弄成轰动性的大事件,吸引媒体对此加以报道,从而转移媒体和公众对其他事件的注意,有历史学家将这种人为事件称为“伪事件”。

11:印象整饰: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在新闻采访中,印象整饰体现在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

12:发散思维与统摄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周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记者将通过发散思维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以求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13:定势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某种认识或事物前已形成的态势和习惯,它具有固着、潜在和综合性的特点。

14: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5:平衡:西方报纸往往自我标榜公正无私、立场不偏不倚,在新闻报道,社论,评论,特写专栏以及读者来信中,尽量表达不同的意见,并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相互补充。

16:前台性:播音员主持人是一种前台现象,是媒介机构和所在栏目综合水准和整体流程的综合体现,他们不仅以个人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代表组织的形象,他们是某一媒介或新闻机构的人格化。

17:对象感: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也就是说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冤枉,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18: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19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推荐第6篇:大众传媒

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摘要: 流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大众传播形影相随、共生互动。从发生学上讲,流行文化在西方虽然可以溯源到18世纪,但真正的发展是在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出现以后。可以说流行文化是依赖于大众传播的发展才逐步形成的,而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样式与内容,两者共生共荣,密不可分,或者说两者本来就是一枚铜币的两面。

关键词: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 共生共荣

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中通过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在商业性上的一拍即合造成大众传媒这个以传播精神思想文化内容为主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对大众文化的过多关注和商业性追逐使其逐渐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思想行为指路明灯的作用。

1. 大众文化

1.1大众文化的函义

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特征是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色。大众文化是包含在主流文化之内,它是一个社会内与公众舆论、价值观念、社会时尚和生活方式大致趋同、基本适应的、又是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直接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地域性、通俗性、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产业性等种种特征。有人曾把“流行文化”比作是“任性的小姑娘”,荒唐而美丽。

1.2 大众文化的类型

一是印刷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二是电子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三是电脑与互联网中的大众文化;四是日常生活习俗与器物中的大众文化。

1.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1它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2它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3它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1大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时使其难以兼顾社会效益。2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大众在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追求方面的迷茫与媚俗。 3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导致个性的泯灭。

2.大众传媒

2.1大众传媒的函义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片和新闻性的期刊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 2.2大众传媒功能影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众媒体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大众媒体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的环境里面。大众媒介强有力的渗透与覆盖,尤其是电视和网络的发展,让语言的创造越来越快。正是有了大众传播,人们才可以更多地接触到其它的文化,从中吸取精华,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文化。

2.3大众传媒的形式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

3.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关系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大众传媒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如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音像文化、摇滚文化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而实际上,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

流行文化与大众传播共生互动,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着流行文化;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又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媒介。事实上,我们仅从当代新闻类传媒的传播内容、方式与风格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英国文化社会学家约翰·哈利特曾经说过:“通俗新闻看来是一种蒸蒸日上的新闻形式,它正在取代传统的„严肃‟新闻,即使在„严肃‟新闻的最后堡垒即所谓„高品位‟大报也是如此。”他所说的通俗新闻是指“那些大量销售的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节目,它们专门从事名人轶事、生活方式以及„非消息性‟报道,并不注意日常政治新闻报道”。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对大众传媒有重要影响。文化影响传媒,有什么样的大众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大众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反映文化,代表文化,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功能。有人说一张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它默记民族的文化演化与变革的轨迹,预示文化进化和传播的基本趋势

4总结

大众传媒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全面认识和辩证分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而应从发展的、创新的角度来把握,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我们引进外国文化,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和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它更好地为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更新,传播主体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摒除大众文化中消极不健康的成分,正面积极地给人类大众以健康严肃优秀的文化食粮,让人类大众在文明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从而提升其文化品位。因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是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推荐第7篇:大众传媒

传播社会学

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关系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而产生的,大众传媒在进入21世纪后显得尤为重要,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更加密切。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即资源,信息即财富。大众传媒作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最便利主要手段,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不能离开的东西,人的社会化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关系越来越紧密。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代仅具备了一定的视听和阅读能力以后,我们就开始接触到大众传媒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大众传媒可以说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探究的。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也发生了飞速的变化,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层出不穷,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电脑互联网络更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时时刻刻都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我们俨然变成了一个“传媒人”。大众传媒发展到今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化的手段,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同时又受到我们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受众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一是大众传媒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对信息的需求。二是大众传媒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着大众的选择。三是大众传媒同时也受大现代人思想观念的影像。

首先,满足需求是第一位的,是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之所在。其次,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可以影响和引导的。这种引导和影响又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就比如美国对于中国各种政策和报道,我们都知道美国对中国一直是一中敌视状态,大众传媒报道的也是中国如何如何不好,中国的民主制如何的不健全,中国对人权的忽视等,其实这些种种都是为了满足美国民众的需要,对于美国民众来说他们印象中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如果美国的大众传媒反其道就会失去这种需要,同时这种需要也是在长期受美国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下形成的,我们都知道二战结束后中国属于东方阵营与美国对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有经历了“越战”、“朝鲜战争”等,美国的中国的妖魔化宣传深入人心。渐渐的美国人想成了这种需要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今天我们看美国社会无论是总统选举、议会斗争、还是经贸往来都会把中国拿出来说事,这也是一种迎合美国大众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是美国大众传媒自己塑造出来的。

再者,大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有深刻的收到现代人思想的影像。进入21世纪后,电脑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留恋于网络,更多的关注于网络,可是抛弃和忽视报刊、电视、广播等原始的大众传媒,这种情况下大众传媒开始发展大网络,各种新闻网站、各种门户网站开始呈出不穷,大众传媒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开始脱胎于网络。

总之,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一种传播形式,受人类社会的进步,载体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传播信息,引导人们社会化的作用并未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依旧和受众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推荐第8篇:大众传媒弊大于利

1.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2.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3.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4.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5.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

传媒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大,会分散我们的学生精力,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等,还会影响视力。

推荐第9篇:大众传媒论述题

一、中文、日文假名、英文在印刷时代对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有什么影响

在印刷时代,知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书籍、报纸、杂志,三种文字系统对传播媒介来说,在印刷时代存在不同影响条件。

首先,印刷成本方面,英文的印刷成本低 其活字印刷需要的字母少。举例来说,做100套金属活字也才2600个,一般的小作坊能够承担。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一共大概100字左右,成本也不高。但是印刷中文著作,连常用字也有5000字左右,至少也要2000字,印刷成本高,一般机构没有办法承担,基本都是官府组织才能够做到。但是官府机构会限制知识的传播。

其次在识字率和信息传递方面,日文的学习成本较低,同时发音也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的扫盲政策,得益于他的假名系统,传播媒介都方便印刷,在20年内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在知识传播方面,日文的排版更快。而英文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极高的生产效率和书本成本的降低将知识和信息快速传播。中文印刷不便且工业不发达,因此信息传播范围限制大,官方采取愚民政策,方便统治。例如戊戌变法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创建报刊受众是小部分知识分子并没有取得成功,洋务运动也是如此。

综上,技术创新和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影响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但是中文系统并没有像日文和英文一样在此取得成就

二、你怎么看待报业消亡论

报业现状:

1、读者越来越小众化,各类新媒体如网站、播客、博客、社区论坛等抢走了年轻读者,许多中央级的大报发行量也日益下降。

2、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的影响,城市年轻人正在逐渐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阅读,并正在慢慢远离传统阅读方式。

3、自身的局限:时效性差,容量有限,费用较高。优势:

1.深度。它不似网络那样的有较大的变动性与随意性,它独特的纸张印刷犹如书本一样,能够承载更大的信息量,而且文字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是记者和编辑心血的结晶。

2.权威性。报纸由于是一种可保存的信息承载媒介,因此它的独特性时就必然要求它要注重自己的细节,一份报纸的出版必然会经过几道工序,因此,报纸是权威的代表。

3.可保存性。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里面认为,报纸是一种时间偏向的媒介,它利于保存,可以打破时间对信息传递的限制。

此外还有阅读舒服、携带方便、信息精粹等优势,就凭这些,报纸就不会消亡,就不会被网络打败。

如何应对报纸消亡论

一、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报纸品牌影响力。

二、加强媒介融合。

三、重视信息质量,独树一帜,避免恶性竞争

“报纸消亡论”的实质应该是:未来报纸的转变只是形式的转变,而内容则会长存。

三、结合实际谈谈对新闻娱乐化的理解

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使之具有猎奇性或者感官刺激性,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新闻的传播现象,在我国被称为新闻娱乐化。新闻娱乐化现象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突出新闻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新闻娱乐化的出现原因

从社会因素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个多元化的、非理性的浮躁社会日益形成,娱乐化媒体使受众能够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新闻大受追捧。转型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正是中国当代大众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生动体现。

从市场经济条件来看。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通用的效益为先原则。

从受众的心理需求来看。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特别是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娱乐感。

新闻娱乐化的是与非

肯定: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否定:新闻娱乐化使媒介的主功能转移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减弱,从而背离了根本性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闻本体角度来考察,新闻娱乐化倾向实质上是对新闻本性迷失的一种表现,让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必然会造成新闻传播形式与功能的错位。第二,过度追求娱乐化,淡化宣传教育功能,使新闻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歧途,导致新闻向伪新闻的方向发展。第三,廉价占用人们的自由空间,降低大众的品味和修养,过分显示娱乐倾向和游戏特征,倡导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甚至限制了人们的思考能力。第四,传媒教育功能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反面化,对深层问题缺乏关注,缺乏应用思考内涵。第五,受众在娱乐消遣过程中,对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景象逐渐盲视,丧失全面认知现实环境的理性能力,最终导致认知危机。

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娱乐化新闻只是一个配角和辅助。在不损害新闻价值的同时,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在竞争中就不会完全处于劣势。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这个度,既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达到宣传引导作用等目的。

四、谈谈你对大众传媒在政治间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在政治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大众传媒也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亦是议程设置的主体,因此,大众传媒在政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比如,这两天新华社发通稿介绍习近平等领导人的生平经历,家庭生活,就是媒体为了营造和谐安定,团结温馨的政治局面,多则通稿的发出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对新的一届党委和政府充满欣喜,这样就起到了稳定社会的政治作用。 第二个问题。自媒体对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影响。

挑战:挑战也就是自媒体具有的而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及时,信息量更大,传播过程互动性更强(受众有更强的自主性),多媒体接收信息的渠道明显。这些都是带给传统媒体的挑战。 影响:

首先,自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必然分流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和纸媒的受众会变少。 其次,自媒体的出现于发展促使传统媒体改变,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媒介融合,拓展自身传播渠道,往全媒体发展。另一方面是,在业务上,要更加注重信息的深度挖掘与查证,因为公民新闻环境下,公民的新闻专业知识还很薄弱,大众传媒可以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在自媒体上寻找报道线索,然后深入查证挖掘拓展线索,并最终达到专业化新闻报道的目的。

推荐第10篇:大众传媒文化

焦点访谈——电视剧

工商1201班 朱雅婷 1201100423 “男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女孩子沉浸在电视剧里不能自拔。”似乎成了当今一种普遍默认的现象。如果说网络游戏刺激、有战斗力,那么,电视剧呢?电视剧传递的是什么?是帅气逼人的偶像,还是浪漫清新的爱情?亦或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印刻着沧桑岁月的历史?还是狡诈阴险的犯罪者和惊悚的悬疑?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段的答案也在不断变化着。到底电视剧有着怎样神奇的魅力,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带着一堆疑惑,我采访了一位对大陆剧特别喜爱的女生和一位颇爱美剧的男生,答案也不尽相同。(具体的采访内容详见附录)概括总结下来,我将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感性与理性

或许是由于巧合,采访的对象刚好是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本身男女的感性和理性成分也有所区别。男孩子往往更偏向于理性,女孩子更感性一些。因此,在问题的假设性回答上,本以为男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美剧会带给我更理性的思考。可是,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而女孩子出于对大陆剧的喜爱以及电视剧的感染力,感性成分居多也理所当然。虽然对采访对象选取的科学性有失偏颇,但还是能找到此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在和朋友的探讨中,我们都认为是电视剧本身的魅力:人是社会中人,有情感有思想。当电视剧传达出某种可以迎合我们的情感或思想的视觉冲击时,瞬间的触动往往会使感性大于理性。比如说,男孩有英雄梦,而美剧中超级英雄的形象,刚好是男孩所追求、梦想的,因此,此时男孩被英雄的形象震撼、触动,脑海里想的是英雄的伟大,是自己如何可以变成英雄,而不是电视剧里的英雄都是假的。同样的道理,女孩更是如此。简单地举个例子,大多数女孩子心中都住着一个王子,如果电视剧里的男主角塑造得刚好是如此的完美,吻合自己的口味,女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喜欢到底,而此时,便几乎不存在理性的思维:生活中可能有这么完美的男人吗?

二、正常的疯狂

纵观男女生的追剧过程,看似有些疯狂,却又合乎常理。只要有更新,便一集不落;只要有没看的,不管多晚,都要坚持看下去,哪怕熬夜。这种一般人看来比较狂热的行为,放置在电视剧面前,却也合乎道理。电视剧,不像电影这么简短,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讲述完一个未知的故事,也不像访谈这般独立,每一次采访都是新的一个故事。大陆剧也好,美剧也好,虽然剧情不同,连续性也不同,但终归是电视剧,总会以藕断丝连的剧情牵引着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想要一口气将未知的东西变为已知。电视剧就是这么巧妙地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特点,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了解了这点,这种痴狂的行为也不足为奇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潜移默化

电视剧能带给你什么?高深的知识,还是生活技巧?好像都不是„„那么,电视剧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也好像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既没有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完全颠覆世界观,但其实,电视剧早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说话方式。在采访中,男生的回答比较明确,说美剧为他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和追求,而女孩含含糊糊,只是在某些概念上,告诉我们其实电视剧并没有耽误学习,学习之余才会迷上电视剧。但殊不知,女孩已经在穿着、装饰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深深地被电视剧影响了。就像电视剧的播放长度,十几集,几十集,越长,对我们的影响越深入,越震撼,越会持久。我们会偏向于选择电视剧中主角的穿着风格,吃饭的方式,热爱电视剧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虽然不会明说,却早已在心底默认了。

此次访谈的目的,不在于评判电视剧的好与坏,而是从较为客观、深入的角度来剖析电视剧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的心理、行为等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电视剧的魅力不止存在于光鲜亮丽的画面中,也不只存在于玄幻的科技里,更多的是电视剧所射影出的文化、情感,被感知、认同,甚至传播。

附录:

附录一:

对一位颇爱美剧的男孩的采访内容。 Q:你一般看些什么美剧? A:神盾局特工和绿箭侠。

Q:美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贴近生活,想象奇特。 Q:你一般会看大陆剧吗? A:会看一些大陆剧。

Q:不看的原因是什么?如果看的话,你觉得大陆剧和美剧的不同点在哪里? A:大陆剧是一次性拍好的,剧情可变性不强,美剧是一周播放一集的,可以随时更改情节。所以,美剧的情节总是有一种看似猜得透,其实全是意料之外的情节。

Q:你觉得美剧里透露出怎样的美国文化?

A:美剧中经典的有科技和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里卖弄透露出一些人们想象的未来时代科技信息,给人一种新鲜感,值得借鉴,但美剧一般都是一年更新一部,等得太心酸。

Q:有哪些文化是可以接受、吸收的?哪些文化是令你不解的?

A:很多开放的文化我都可以接受,只是美国的一些政治文化会让我有点不理解。 Q:你一般多久看一部美剧呢?看美剧会上瘾吗?

A:美剧基本上是一星期一集。我都是直接追到最新一期。如果存得太多会一次性看到最新,不管时间多晚。

Q:美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A:美剧给我树立了一些生活理念与追求。

Q:美剧带给你的是更加理性的思考,还是英雄主义会让你时而感性呢? A:超级英雄会让我变得感性。

附录二:

对特别喜爱大陆剧的女孩的采访: Q:你一般看些什么大陆剧?

A:古装片、偶像剧吧!太多了,从小看到大,已经无法一一列举了。 Q:大陆剧的主要特点或特色是什么?

A:比较贴近生活,喜欢反映社会,很朴实。古装片喜欢记叙历史,还原历史。 Q:那你会看美剧吗?为什么呢?

A:不太爱看,不像大陆剧,美剧的情节连续性不是特别强,而且一些喜剧的笑点,在我看来根本没什么,因为我不太懂美国的文化、文学,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为何如此欢乐。

Q:一般多久看一部大陆剧呢?会不会有上瘾的感觉?

A:要看有没有好的大陆剧了,如果有的话,我会挺疯狂地追剧的,一更新就看,如果积累的话,熬夜看。上瘾的感觉肯定有的,好像电视剧里的情节是真的一样。哪怕理性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不好的,但一旦投入了,就失去理性了。 Q:为什么会这么热爱大陆剧呢?

A:大陆剧比较贴近生活嘛!而且明星也都是熟知的,反映的也能产生共鸣,就会更热爱啦!

Q:那你认为大陆剧对你的生活、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A:感觉生活没有电视剧,就缺少了什么似的。大陆剧对我的学习、生活也没有产生特别的影响,只是可能会占用我很多学习的时间,但我还是会以学习为主的。

第11篇:大众传媒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总结

哈尔滨公共关系学院大众传媒系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流程及总结

为贯彻落实我院爱国主义活动月的通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本系严格按照学院的通知要求,结合本系的实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具体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光辉历程,对广大师生员工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紧密围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大历史意义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在校园内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四个”适应,实现“五大”突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二、活动具体安排、流程。

(一)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组织并监督学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国防教育课,运用宣传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围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以及教育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班会活动。

以各专业,各班级为单位分别开展主题班队会。 紧扣“时代、使命、理想“的主题,由各班班长及各专业负责人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班会要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把主题教育与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回头看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建设等结合起来, 具体时间、地点安排:

09级文秘

时间:10月25日

地点:2107教室 09级英语

时间:10月27 日

地点:2101教室 09级广告

时间:10月27 日

地点:2105教室 09级应用日语 时间:10月26日

地点:2105教室 09级应用韩语 时间:10月29日

地点:2107教室 09级公关

时间:10月29日

地点:3205教室 09级装潢

时间:10月29日

地点:3305教室 09级新闻

时间:10月26日

地点:2107教室 10级全体新生

时间:11月4日

地点:3204教室

(三)在全系举办“爱国主义为”主题征文活动。

主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切身感受来反映六十年来全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及我院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巨大变化,紧扣活动主题“时代、使命、理想”。体裁为短篇报道文学、散文、随笔等。篇幅在1000字以内。征文对象以10级大一新生为主。

(四)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各专业导员负责)

三、活动要求

(一)要紧密围绕主题,突出思想内涵。

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深入开展学习和弘扬大庆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围绕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育教学的始终。以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为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建设节约型校园,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关爱自然的现代意识;建设关爱型校园,培养大学生敬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团队的人文素养和美德;建设文化型校园,用优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素养。围绕“爱国主义”活动主题,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着力深化和拓展思想教育内容,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丰富活动形式,深入进行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改革开放教育,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学生既怀爱国之情,又树报国之志。

(二)广泛开展动员,扩大活动参与面。

要充分发挥本系学生会、班委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统一组织活动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结合起来,丰富活动形式,扩大参与范围,使主题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生活、学习、全过程,使教育过程成为全体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顺利安全开展。本系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李兴娟、王淼、付梦 组员:各专业负责人及各班班长

四、总结。

(一)本系各个专业高度重视、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了本次“爱国主义”活动月的各项活动,教育过程适应了形势变化和学生的接受特点,确保了主题班会的教育内容既富思想性、教育性,又富吸引力、感染力;既积极热烈、有平稳有序。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全力维护校园稳定。做到了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安全到位,保证了主题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各个班级如实召开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班长及各专业负责人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了学生更加振奋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光明的前途。同时通过此次班会使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学生们认识到了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增强责任感,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会议记录及影像材料附后)

(三)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也明确了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历史使命的赋予者,他们应该则样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哈尔滨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学院大众传媒系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五日

第12篇:大众传媒与文化

1.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6.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7.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 (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8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 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 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0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 12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13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4.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在十年中既有快速发展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不是十分稳定。党报一统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有独立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新华社逐步奠定世界级通讯社的基础,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报道影响深远。广播和电视尽管无法摆脱政治形势的影响,但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电视实现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 原因:

报纸和期刊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包括政治斗争的扩大化,自然促成了报刊数量大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但同时在整个世界新闻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广电仍然有一定可喜的进步。

15.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今后将如何进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西方的新闻频道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1)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和培养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反应最迅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系统,强调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2)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新闻的干预性和及时性可能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由于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等问题,整体上仍缺乏像西方新闻频道如CNN的鲜明的国际影响力,缺乏在国际性的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16 你如何看待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1)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媒介再次发展的有一个契机。

(2)从理论来看,网络和其他媒体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长处,网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其他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互动而相互促进,融合是具有前景的。特别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够提供跨媒体的平台和优势,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3)从实践来看,在现在各大院校新闻专业都很注重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业界也都纷纷开始尝试媒介的跨媒体合作,特别是各大纸质媒体纷纷开展和网络的互动合作,这些表明业界和学界都是认可并积极实践媒介的融合的。 17

第13篇:大众传媒通论复习资料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29

2、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新闻生产的要素是什么?什么是消息来源?29 34 38

3、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大众传媒?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第6-7页的传播媒介变迁大事记列表需要了解)

5、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6、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9、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第四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

6、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7、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

第五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 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6、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

3、二十世纪中国电视发展的新气象?

4、找出一档你感兴趣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体会其对于电视媒介特点的运用、分析其背后投射出的观众的文化诉求。

2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的基本知识背景

2、蒙太奇理论

3、什么是长镜头、场面调度长镜头(景深镜头)?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九章:网络与新媒体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web2.0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2、网络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应该如何进行媒介融合?

3、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功能和角色的变化?什么是网络暴力?

4、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PUGC?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 (10分)

二、名词解释(20分)

三、简答题 (40分)

四、论述题 (30分)

第14篇:大众传媒通论知识点

大传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

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

新闻只是信息大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二者是种与属的关系,新闻更多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有关,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信息。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

答:所谓信息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实际上,指的是信息化社会,也就是整个社会在广阔的领域里和深入的层次上,以运用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处理实践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特征:

1、信息工作的主导地

2、巨量的信息流动

3、关系的互动性

4、各种活动的整合和交融

5、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

6、全球化趋势

7、后现代文化科技信息大量出现,引发知识爆炸、信息革命、信息工业集聚扩大、实证资料收集服务大发展、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4、新闻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学在与新闻实践密不可分的表象后面,新闻学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和问题领域——侧重研究新闻事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答:历史的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5、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

答: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6、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

答:及时 接近显赫 重大 趣味;真实性 客观性 公正性 全面性 快捷性

真实: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真实是新闻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 客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要“客观”。公正: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的机会。全面:是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迅速:报道快捷、及时。

7、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答: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指信息的交流与分享,或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宣传是宣传者(政党、集体、企业、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向宣传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拥护,是一种争取群众的社会行动。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为很多人关心的信息 。

它们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新闻事业脱胎于早期的政治、军事、宗教宣传活动。

8、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

答:媒介即传播活动的中介或中介物。

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区别: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而以传播新闻信息符号为主的物质实体是新闻媒介,它包括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电视等。广义的新闻传媒古已有之,而大众传媒则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今天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通常归于大众传媒门下

9、大众传媒: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前三种又称印刷传媒、后三种又称电子传媒)

10、大众传媒特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种传媒,这些传媒与新闻传播关系密切,即以新闻传播为重要使命,因此又被成为新闻传媒。

11、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

12、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

答:传播的五个层次 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特点:传播参与者越来越多;信息的个性越来越淡薄,而共性色彩越来越浓烈;受众在时空、感情等方面越来越分离;传播技术和组织越来越复杂

意义与局限:在当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要在大众传播层次上进行,然而其他传播层次仍然很重要,与大众传播相互补充。特别重要和特别不重要的事件主要是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层次上传播的。由于在大众传播中传受双方角色的分化和固定化信息被定期传向难以捉摸的受众,受众反应和意愿难以及时反馈给传播者,就形成了单向传播;如果媒介无视受众需要,单向传播就更加彻底,传播效能就会低下或传不通。

13、简述“传媒的四种理论”,分析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世纪、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国家仍然采用。主张传媒充当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但传媒不一定为政府所有。

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1688年以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国家。主张传媒充当监督政府或满足社会其他需要的工具。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主张传媒必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否侧就要被迫执行。

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苏联,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也采用过类似理论。主张传媒为国家所有并被严格控制,传媒作为国家的助手而存在。

14、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认为,传媒对文明的产生、社会形态和社会心理都有高于一般人想象的深重影响。他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的一个重大结论是,从古代到中世纪的传媒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

15、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相信,一个社会所流行的传播方式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本质和程度。他认为冷媒介是指低清晰度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它们要求人们深度参与和卷入,这样就为受众填补其中去世的、模糊地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积极性;热媒介指高清晰度的媒介,如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此受众被剥夺了深度参与和再创造的机会。

以19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将1450年古登堡印刷术问世至今的500余年分为前新闻事业时期与大众传播事业时期。

世界五大传媒集团: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 第二章:报纸

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 直译为新闻纸,是主要登载新闻和评论,面向普通公众,定期联系出版,有固定名称,一般为散页装订的出版物

媒介特点:

A报纸的信息量受制于报纸的版面数量

B报纸以文字语言符号作为传递新闻信息的手段。 C报纸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D析事说理的深度报道和旁征博引的新闻评论。

E可以保存、便于查阅、方便携带、阅读自主

F由于没有有声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支撑,其传播的实证性、对事件的再现力受到影响,其传播的时效性、感染力也因此不足。

2、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3、纽约时报是美国最有影响的日报,1851年9月16日创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是《今日美国》。

4、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

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请简要说明。

答: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署名评论P78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P79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P90

9、试以《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任选一份你熟悉的都市报)的头版为例分析报纸的固定版式及现实意义。

京华时报: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时间、时效、立场、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真正新闻纸 与国际接轨的版饰风格:京华时报的版面设计以便于阅读为最高原则,简单明快一目了然。全面导入CI整体深化理念,视觉效果独树一帜,极大提升和强化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价值和地位,大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将令读者耳目一新。小报报型,大报风范,大俗大雅,紧贴市场:双面彩印4开报型符合现代都市读者节奏紧张、空间狭窄的阅读特性;内容取舍以读者的需求为最终标准,以市场导向为根本诉求;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大俗大雅。目标读者以都市白领为主,兼顾所有京城市民,凡有阅读能力者皆是我们的潜在读者。我们相信,每一个日复一日购买京华时报的北京市民都是其它商品的强势消费者。

10、深度报道、新闻评论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11、消息是由新闻标题、消息头、导语、新闻躯干(又称主体)、新闻背景和新闻结尾构成的。

12、什么是头条、倒头条

头条——横排报纸左上方、竖排报纸右上方的位置,通常用来刊登最重要的稿件 倒头条——版面右下方与头条同等规格处理的重要稿件 第三章:杂志

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

面向公众,定期或不定期成册连续出版的印刷品。刊期介于一周之上,半年以内P90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是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5年8月15日创办于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英国现有杂志7000余种,其中创办于1843年的老牌杂志《经济学家》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的评论和报道为主,是英国最有影响、最富权威性的大型综合周刊。

4、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5、了解《新青年》的历史,分析它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6、杂志和图书的差别。P91 第四章:图书

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

答:广义图书:泛指各种类型出版物,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还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以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狭义图书:用文字、图片等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

2、图书的结构:图书由封面、书名页、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几部分组成。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

答:国际标准书号(ISB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印在版权页和封底上,是个十位数的编码,由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和校验码组成,四段间用连字符相连。

中国标准书号(CSBN, 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ISBN是主体,可单独使用。

4、外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书”是一个刻在一块泥片上讲述有关古巴比伦的迦勒底故事,产生于大约公元前4000年。

5、书名页:主书名页、副书名页。主书名页分为正反两面:图书主书名页正面、主书名页背面。

5、图书版权页一般应包括图书版权说明( 在版编目数据)和( 版本记录 )。

6、试结合《于丹论语心得》、《哈利·波特》等畅销书谈谈你对图书选题策划的理解。

选题定义:出版社为打算编辑出版的图书制定主题、内容和名称的总体设计。(教材P137)

选题来源一:生活中来;选题来源二:市场中来 :遵从读者,遵从市场,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泡书店、与读者聊天;QQ、MSN或E-MAIL与网友交流;选题来源三:深厚的“人脉”中来。策划人要与作者、学界或者相关领域建立广泛的联系

好的书名与封面设计都是畅销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适的上市时机; 面向批发商的宣传 ;上市宣传 好书名的要素:一是新鲜感强;二是概括性强;三是艺术性强四是时代感强,充满时代的气息;五是个性强,给人深刻印象;短书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的人群,书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7、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文学风;家教风;经管风;名人风;电视剧风

跟风原因

1、利益驱动的必然产物

既可以减少内容开发的成本,又可以降低试水市场的风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搭便车”现象。 ;"一书得道,众书升天"

2、跟风是有市场观念的表现一个好的点子,引发不同角度的表达,应该是好事。的确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

3、市场规律造就的必然结果 全世界的畅销书主要有5种:第一种是爱情小说;第二种是医疗保健书;第三种是励志书,又分商业励志,一般性的励志,或者像《心灵鸡汤》、《人性的弱点》;第四种是商业企管书。第五种是流行影视剧改编的书。

第六章:广播

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

(1)广义的广播: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音节目,或图像和声音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

(2)传播优势:媒介中,唯一不附加任何条件就可以实现超远距离接收的媒介,特别是短波频段;全世界的接收机的接收方式都是一致的。1 .接收信道单

一、集中2 .占用感觉比例小,兼听性强3 .理想的速报媒介。4 .对象广泛,不受文化程度限制。 传播劣势:1 .顺序接收,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往往处于被动或半被动状态,他们的选择是不完全的,即只能宏观的选择节目,而不能微观的选择节目的具体内容。2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声光符号)

(3)广播新闻的特点:速度快。在几分钟内。能将最新的消息制作成可用的新闻播出;新闻报道多以简短的形式表现,有关的新闻编播在一起;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体育、会议、灾害等 ——进行实况传播 ;新闻可以播送到客厅.一家人或一群人都可以同时收听;运用导播技巧和语调,使新闻戏剧化,加强其效果。 报纸新闻的特点:速度慢;不能像广播那样报道实况;新闻送到读者手中,每张报纸每次一般只供一个读者阅读;可分别处理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材料。

2、从广义上来讲,广播按照传播信号分为声音广播和电视广播。

3、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4、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5、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1、螺丝钉式的结构: ①按时间顺序安排 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

2、倒金字塔结构

3、金字塔式结构

4、散文式结构(使用顺叙结构的句式

6、广播 窄播 大众化 分众化 报纸 电视谈话节目 冷媒介 热媒介 电影 网络 播客

7、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同步报道,直播;采录一次完成,熟练驾驭现场;驾驭广播听觉传播特点和规律;熟练驾驭录音技术

第七章:电视

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1)书本:综合性,现场性,参与性,开放性,逼视性。

Ppt: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电视时效性较强;电视的保存性较差;电视的选择性较差 (2):A:摄影与摄影技术的差别:电影摄影属于照相技术,承像的物质是胶片;电视则通过电子扫描的方法完成光电的转换,承像的物质是磁带。B:播放条件的差别:电影屏幕大,在电影封闭性的环境中放映,观众的审美心理集中;电视屏幕小,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播出,观众注意力容易分散。C创作规律上的差别:电视由于屏幕小,清晰度低,观众在家庭开放性的环境中收看等特点,因而在表现手法上夜产生了有别于电影的特殊性。

3、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

4、运用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分析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状况。

当他把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手写稿、电话、电视、口语被他划分为冷媒介,因为清晰度低;而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则被看成是热媒介,因为清晰度高。显然,这里的“清晰度”并不是指图像的可视感觉,而是指这种媒介传载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把握的较多的含义。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并使之具有“高清晰度”,也就是使媒介处于充满数据的状态。

5、电视广告的“标王”

6、几个概念: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电视频道。电视节目与电视栏目的区别。

电视节目:电视台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视听作品,是电视传播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

电视栏目:是一种电视节目的编播形式。是电视台定期,定时编播的具有特定内容或特定对象的某类电视节目。 区别:一个栏目,可以有内容,性质,功能或形态相近的若干节目编串而成,如《新闻联播》;有的栏目则每辑只播一个节目,如《焦点访谈》。 第八章:电影

1、电影诞生,蒙太奇

(1)电影艺术的诞生1895 年 12 月 28 日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2)格里菲斯的影片里 ,一个场景则由若干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成 , 一部戏由不同场景构成。这就使镜头与被摄物的距离变得灵活 , 摄像机被释放了出来 , 同时由于他把镜头作为影片的构成单位 , 才产生了蒙太奇。因此可以说 ,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基础。

2、长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

场面调度,在电影中“场面调度”的涵义是指导演对话框内事物的安排

电影从无声变为有声以来,运用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蒙太奇分切,但是并未完全排除蒙太奇手段。场面调度与蒙太奇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以藉助于蒙太奇技巧,通过演员和摄影机运动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在相互对比之中,揭示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涵义。只有当这两种表现手段融为一体时,电影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才更具有强烈的感染人的作用。

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书本p241)

第九章:网络

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

(1)网络的核心内容是互联网,即Internet指的是全球信息系统,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首先,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而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唯一的地址”。

其次,如果网络上的主机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那么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通讯。

最后,在前述的技术基础上,互联网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2)网络上主机的名字或地址。在万联网上,每一个主机都有惟一的名字与之相对应。域名可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称为子域名,各个子域名间由”.”分隔。通常一个域名可以用如下方式表示:[提供服务类型.]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方括号里的部分为可选部分。

例:www.ruc.edu.cn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域名。其中:www表示它是一个提供www服务的主机,ruc表示该组织的名称,edu表明它是一个教育机构,cn表示它在中国。

2、网络传播的特点。描述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解释。

(一)技术特征1.数字化:信息都转化为“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表达。2.多媒体: 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声音、文字、图像等能够很方面地相互转换,并以同样的信息形式保存,使网络能够集合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传送信息。3.超链接

(二)传播特征1.海量信息 首先,网络媒体的拥有海量的信息,突出表现在数量多,内容杂,来源广,载体多样化。 其次,网络媒体更新频率快,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再次,网络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信息是有条理的、秩序化的。2.时效性强 报纸的时效概念是用天计算,电视是以小时,而网络出现后,时效竞争的单位缩短到分钟 案例:地震中的“第一时间媒体”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全国20多个省区均有震感,灾情牵动全球关注。网站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并快速推出专题,成为本次地震发生后受众获得相关信息的“第一时间媒体”。3.受众自主性(互动性)首先,受众参与传播过程。美国知名的前卫IT杂志《连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着重强调受众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受众自主控制消费过程。消费内容方面,网络传播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多元,受众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消费形式方面,受众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4.传播范围广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都有可能进行网络访问、浏览和下载。

3、什么是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请举例分析

舆论[public opinion] ,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网络暴力: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2.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第一,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网民缺乏缺乏责任意识,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导致网络舆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潜在的隐患。第二,网民的结构特征。中国网民群体的特点——包括网络管理员在内的网民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决定了这里更容易诱发“网络暴力”事件。第三,网络道德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

哈尔滨警察打死学生案

第一回合,死者家属胜死者亲属网上法帖引爆网络舆论,“六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 ,帖子被迅速上贴、转载。结果:网络舆论几乎偏向死者一边。第二回合,涉案警察赢得舆论支持10月12日,哈尔滨市铁路公安局在黑龙江省电视台,播发了事发当晚的监控录像,录像画面显示,死者林松岭主动挑衅,多次攻击警察。事件最终演变成群殴。

结果:舆情转向 “六提辖拳打林衙内”。第三回合,警察再胜, “人肉”搜出所谓“恶少”网络传言四散:死者家庭“有背景”;死者吸毒;林家“狂砸50万人民币在网上找托儿制造舆论,意图影响司法公正”。

结果:舆情漩涡:传言四起三人成虎 第四回合,林家挽回颓势“林托”全面出动反击,澄清网络流言;质疑警方公布监控录像的倾向性;官方澄清了林松岭家庭背景等传言。结果:舆论回转,“还事实真相,人间公道”第五回合,双方进入胶着状态。“不论是弱者还是强者都想站在网络的制高点,期望从网络这里得到对自己有利的支持。”网络也成为各方势力的角逐场。结果:引发思考,谁在操控网络民意 网络抵制法货风潮是如何形成的

南京市民烧狗事件。从“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恶毒后妈事件”,到现在的“小学生遭恶搞事件”,在网络世界,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有发生,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多次受到“舆论”的严重侵害。

第15篇:大众传媒导论原创

禁止外传,不得在群里传播。尊重相关同学的劳动成果

传播概述:

人类传播的本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传播媒介:能够负载、传递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在人类活动中是两种事物彼此发生关系的中介和中介物。

媒体:构成传播功能的实体,即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载体及其发行机构。 传媒含义:一是具有承载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二是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传媒分类:以历史发展分: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媒介。

以物质形态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

以是否使用特定工具技术分:亲身媒介和技术媒介。

以传播规模和传播媒介所针对的受众对象分:个人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

以用于人的感官方式分:听觉型媒介、视觉性媒介和视听结合型媒介。 传媒发展:口语传播、手抄文字传播、印刷传媒、电子传媒和网络传媒等五个阶段。

这个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以此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印刷传媒时代。

1936年,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新闻媒介的传播规律:是指支配、制约新闻媒介报道新闻的必然要求。 新闻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体现重要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传媒性质: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是其基本的属性。

社会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属性,经济属性是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的经济实体特征。

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播、宣传教育、形成舆论、提供娱乐、社会协调、文化传播等功能。

1、传播信息是最基本的功能。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出现,传媒开始真正面向社会大众,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反馈和互动也越来越快。

2、各国各种利益集团尤其是政党都把传媒当做自己发挥影响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宣传工具。

3、传媒的教育功能:传媒为受众提供全面的社会知识,传媒间接指导受众的社会行为。传媒通过有关信息的传播来缓解受众的不良情绪。

4、大众传媒的报道往往成为人们舆论的重心,他通过对信息的传播、解释,动员受众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基本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用以调节社会内的矛盾冲突,使这些矛盾冲突趋于缓解乃至消除。“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传媒肩负的重要职责。

5、传媒强化娱乐功能的过程中消极影响。一是媒介产品缺乏创新,存在着跟风和雷同的现象,浪费传媒资源。二是娱乐节目在贴近受众生活的同时呈现迎合媚俗倾向。

6、如何协调社会:搭建有效的公众信息平台,平衡与协调各个阶层利益,发挥“守门人“作用。

7、大众文化需要借助传媒才能成为受众认识的社会文化。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文化带来的文化衰退。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世界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传媒业态 报纸

1609年世界上第一份印刷版报纸《报道与新闻报》在德国诞生。

报纸定义:报纸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

特点:

1、受众面广,数量庞大。

2、信息量大。

3、时效性强。

4、制作简便。成本低廉。

5、影响力大。

6、选择性强,保存性强。

7、长于深度表达。8相比广播电视网络等时效性差,可读范围局限性较强。感染力相对较弱。

报纸的版面构成要素:字、图、题、线条、色彩。 分类:以报纸幅面大小:对开报、四开报。

以报纸内容:综合性和专门性。 以报纸发行范围:全国性和地方性。

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晨报、午报、晚报、周报、旬报等。 以办报方阵: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和政治性企业报。 发展历程:公元前59年,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罗马公报》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周报《报道与新闻报》1660年,最早日报《莱比锡新闻》也在德意志诞生。第一份经营成功的大众报纸在美国杰明·戴于1833年创办——《纽约太阳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编《新莱茵报》,成为第一张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日报。19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中国古代报业:《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发展趋势:

1、报业大兼并,资源大整合。

2、向国外拓展,走国际化道路。

3、开发媒介网站的服务潜能,探索盈利模式。

4、积极研发并采用新技术,报纸形态将实现无纸化。

杂志

杂志的定义:杂志是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的连续出版物。

杂志的传播特点:

1、杂志内容分类清晰,专门性强,拥有特定的受众群体,适合专门性研究和信息的获得。

2、媒介生命周期长。

3、印刷精美,图文并茂。

4、发行面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5、杂志时效性较差,发行周期长,灵活性较差。

6、读者范围小,影响力受到局限。

构成:封面、目次页、正文、封底。

分类:按形式:大型杂志、中型杂志、小型杂志。

按时间: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

按读者:少儿杂志,青年杂志、中年杂志和老年杂志。

按内容:生活娱乐、社科时政、军事法制、文化艺术、电子通讯、工业技术、农林牧

渔、科技科普、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教育培训等。

发展历程:世界上最早的杂志诞生于1588-1598年 德国,《市书大事件》。同盟中央机关刊物《共产主义者杂志》出版,第一份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组织的正式机关刊物。1665年《学者杂志》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杂志。

发展趋势:细分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国际化、数字化。

图书

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本书,公元868年,中国线装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图书的定义:图书是出版物的主要类型,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

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的记录于一定的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

特点:专门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信息含量大,保存价值高。 构成:封面,书名页、序(前言)。目次页(目录)、正文、附录 图书的功能与作用:政治方面:开展思想教育、形成舆论导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而促进社会整合。

经济方面:

1、通过图书出版物传播科技知识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实际

的生产力。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图书进行信息传播)

3、图书出版物本身就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文化产业

形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文化方面:图书本身就体现了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所以图 的功能还深刻地表现在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上。

图书出版的基本知识:①印数、码洋(总价)和实洋(打折后的钱)②开本、印张和装订③重印(没有库存了)和再版(对内容进行变动,需要重新申请书号)

发展历程:最古老的书是莎草纸卷。西方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广播

定义:广义的广播泛指电台、电视台发射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播送节目。狭义的广播专指电台传送的声音广播。

传播特点:信息传播的直接接受性、快捷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时序性。 劣势:受众无法选择信息内容,信息接收时间,无法自主调控传播进程,难以保存、剪辑和再次传播。

广播的声音结构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种要素。

发展历程: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尔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论证了电波传播的可能性。被誉为“无线电之父”。1920年美国西屋电气专家康拉德建立的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是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

广播功能: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

电视

定义: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为传播符号、利用电子技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优势:从传播符码上看,电视拥有各种视听符号,更为直接可感。

从传播内容上看,可兼大多数信息传播形式,承担新闻、知识、文艺、服务、教育等

全方位功能。

从传播通道上看,电视具有最强的传真力和最广泛的覆盖面。

从传受关系上看,电视观众已于同屏幕上传播活动形成特殊互动关系。

从传播方式上看,按时间顺序的线性传播使电视节目必须进行顺时有序的编排。 劣势:线性传播方式制约传播效果的实现。对节目的随意选择、保存和复制相比都比较困难。

电视传播的直接性容易形成观众对可视影响的依赖性

电视的社会功能:新闻传播功能、社会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信息服务功能。 电视的语言符号系统:可视符号系统(图像、文字)可听符号:声音。 电视节目:新闻类节目、文艺类节目、社教类节目、服务类节目。

电视的发展:贝尔德为电视之父。现在“无线上天,有线入户”成为今天电视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1958年北京电视台成为第一座电视台。《一口菜饼子》成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1985年。

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集团化、产业化。电视传播国际化。电视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电视频道专业化。

电影

定义:电影是借助现代声光技术,以具有画面性质的连续影像为依托,以声音图像为传播符号,融合多种综合艺术的大众传播媒介。

特点:具有创作和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语言上的声画合一和时空转换的自由。

优势:声画合一。影院观赏环境比电视更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电影都有一定较长的上映周期,电影可拷贝、可保存。 劣势:必须有创业场所。对文化层次、审美素养、经济状况、闲暇时间和年龄等方面有要求。制作过程复杂。难以传受者之间的互动。 分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 电影的发展:卢米埃尔兄弟为“电影之父”。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诞生日。电影艺术先驱:梅里爱。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发展现状和趋势:

1、美国的“电影帝国“地位依然存在,称霸全球。

2、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电影走上高科技时代。

3、电影产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

世界电影主要奖项: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法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等。

网络传媒

定义:网络媒体是指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具有公信力的、能够产生巨大社会影响

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互联网站。

类型:传统媒体网站、网络自身媒体、个人新闻传播。

传播特点:传授双方的互动性、传播结果的非线性、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

1、网络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却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补充。

2、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网络媒体发展中的问题:知识产权的问题、信息安全的问题、虚假信息传播问题。

新媒体

概念:

1、基于时间序列认识的泛指。

2、基于技术层面的特指。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直播卫星电视、数字电视、户外电视、手机等。

特点:互动性、共享性、丰富性、清晰化、多媒体化、个性化。

通讯社

定义: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

核心业务:专门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介和各类用户服务的专门的新闻机构。

分类:按服务范围:世界性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地区性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

按所有制性质分:私营通讯社、官方通讯社、半官方通讯社、合作性质的通讯社。

按提供的产品性质分:综合性通讯社和专门性通讯社。 通讯社实务特点:时效性、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

发展特点: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业务发展和经营上日趋多元化。提供的产品日趋多媒体化。

世界主要的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通讯社。 挑战:

1、媒体用户个性化服务需求与通讯社发稿模式之间存在矛盾。

2、新媒体弱化或剥夺了通讯社原有的独特优势。

3、媒体之间的兼并重组降低对通讯社的依赖。

第16篇: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目 录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2

(一)美国建国前 ................................................2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2

(三)20世纪

三、四十年代........................................2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3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3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 ........................................5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 ..................................6

三、总结 .................................................7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摘要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大众传播媒介依靠《权利法案》第一条的保护,享受着充分的自由,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势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治生活的主角,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推动着美国政治的前进。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美国建国前

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

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三)20世纪

三、四十年代

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21 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在国家建构中, 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 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 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 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 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西方主流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的卫士自居,标榜自己独立、客观、公正。近期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反映出一些西方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完全可能做出侵犯人权和公民利益的行为。那么,其他西方媒体又怎么样呢?它们能做到尊重人权尤其是其他国家公民的人权吗?它们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能做到客观、公正和独立吗?我们不妨从美国媒体与美国外交决策的关系来看这些问题。在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复杂。仅就过去十年而言,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从反恐到防核扩散,从中美关系到美俄关系,媒体与政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依赖并且在多数时候相互配合的关系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也颇耐人寻味。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美国媒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有着上百年的传统。“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 者的屋子里面。 ”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 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国际 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 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 据。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 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 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 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 CNN 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 道要多得多。 ”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 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 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通过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美国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 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 与此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所提供的信 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潜移默化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 间 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

大众媒介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 暇。这时大众媒介的角色就好比加速器,迫使政府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 以小时分秒计算。据了解,1998 年 11 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 国准备于 14 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 9 点。8 点刚过,国家 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 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 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积极的”反应。8 点 15 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 CNN 的报道,同时与他 的安全顾问们在电话里进行讨论。 点 45 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 8 结果,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在该项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合作方的 政府,可以促使其短期内做出决定,缩短决策时间,以免贻误战机;而对于敌对 方的政府,则可以扰乱其政治议程设置,迫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归而总之,媒体对美国内、外政策制定的影响体现在推动政府采取行动、阻碍和延缓政府行动两方面。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和反作用也是在美国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基于媒体求新的本能,很少有事件可以长期得到媒体的“垂青”,而一旦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失去兴趣,这一事件就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如果一件事情本身既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又缺乏商业意义,就很难受到媒体的持久追踪。美国媒体所特有的“本土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是一场发生在与美国没有多少关联且地域狭小的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内战,美国媒体就很少或根本不予报道。例如,美国媒体经常会忽视一些非洲国家的内战和人道主义灾难。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

在美国23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政治制度,民主程度日益完善和提高,美国一度成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而大众传媒为美国人获得民主和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1690年《国内外公共事件》被当地政府禁止,这也拉开了美国政界与大众传媒的恩怨情仇史。总统,作为政界中最重要的角色,也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保持着一种微妙和暧昧的关系。

此外,随着本世纪 50 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媒介制造政治人物的作 用日益凸现。1963 年,25 万人的队伍进军华盛顿,进行为黑人自由与平等权利 的游行演说。 期间, 电视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从而直接使本次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进入美国公众的视线,成为政治明星。据统计,1960 年总统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赛至少有8500万美国观众,首场辩论,三大电视网现场直播,这是竞选关键时刻。肯尼迪 以年轻、干练的形象战胜老气横秋的尼克松,成为上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明星也 是如此。根据当时辩论以后民调发现,凡是通过看电视听辩论的,绝大多数人认 为肯尼迪赢了;但是凡是听收音机听辩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为尼克松赢了。为 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 了。全国选民看到的一个尼克松就是一个穿着灰色的西装、跟灰色的背景也模模 糊糊的, 然后呢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 看上去还老冒汗, 不断的拿出手帕来擦头, 给人的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无精打采的一个人,是一个已经被繁重的国事 给压得不知道该如何去办的人。相反,肯尼迪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 感觉,生气勃勃的,而且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11月,肯尼迪以领先118550张选票获胜,这归功于他良好的电视形象。

大众传媒对总统竞选起极为重要作用,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们关于竞选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

2、大众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约翰•莱恩赞特指出:“因为电视每天把政治领导人的形象送往千千万万公民的家里,电视也就引发出对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助于电视观众关注政治候选人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关注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他们对有关问题发表的意见。”

3、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候选人的偏向。

4、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民意测验对选民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

媒体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执行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影响公众舆论来对政府施加影响。由于多数美国人对国外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知道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真实情况,因而在外交事务上缺乏自信,这使得他们更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专家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民众在外交问题上看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显而易见的。

一个对媒体有利的事实是,美国人对媒体的依赖性非常大,而美国媒体显然也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所在。根据传播学家的描述,媒体对什么报道得多,公众就可能对什么感兴趣,而公众(也可以说是选民)感兴趣的事,政府就要给予更多的注意。无形之中,媒体就可以通过公众的力量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方向。换句话说,决定什么是新闻,即“新闻制造”是媒体的日常工作,这使得它较改变民意更容易制造出“新”的民意,而这种新的民意常常会对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但同时,在影响监督政府和外交决策方面,媒体与公众舆论是存在着共生和互动关系的。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热切谈论的外交话题,也往往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使得公众舆论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在美军虐囚丑闻中,美国公众对媒体的高要求就对媒体产生了影响,也成为了媒体必须有所作为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在表达民意、影响外交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博客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格外引人注目。博客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形式,一种内容不断更新的新闻出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兴起后,成为了一种越过传统新闻出版部门直接与广大受众见面的新的传播形式。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博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让传统媒体汗颜。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三、总结

美国之所以大众传媒对政治有巨大影响,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具体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第17篇: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不仅会失去方向和目的,而且不能别称为传播活动。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总之,传媒要想迎得青年受众,一定要在了解青年受众接受传媒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整传播方式,制作一切切合青年受众需求的,能牵动青年受众感觉的和符合青年受众直接兴趣的高品位节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服务于他们,真正做到满足青年受众的娱乐与求职需求。

第18篇: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

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对外政策、影响吸引外资、影响对外贸易。

第19篇: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

报刊业起步阶段有两份报刊:其一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由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这应该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其二是1872年一位名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的问世冲破了旧时报纸的局限,消息已不限于单纯的政治公报,开始重视对国内外大事和市井社会民众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形成了一份现代意义的中国报纸。1912年史量才接任总经理,大刀阔斧致力于改革,《申报》蒸蒸日上,提到《申报》无人不晓,以致把“申报”和“报纸”当作同义语,把一切报纸都叫作“申报纸”,成为新闻界和报业的巨擘,对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发展

(1)在近代,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如《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3、繁荣

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我国报刊业走向繁荣。 小结: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从19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诞生: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世纪末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不久传入了我国。在电影发明仅仅10年后,中国就有了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的主演是京剧界须生泰斗谭鑫培。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很快走向成熟。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如果学生要求可简单介绍剧情。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如《渔光曲》、《风云儿女》等。1935年3月,《渔光曲》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获“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激励着全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新生,为了祖国的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3)走向辉煌

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广播事业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1924年8月交通部(中华民国)颁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无线电法规,其中规定老百姓可以使用广播收音机,并且准备成立中国自己的无线电广播电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纵观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广播业的宣传特征十分明显,产业化运作和市场经验相对薄弱,这和发达国家的广播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们当前最显著的形势和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市场机制和国际接轨。

3、电视

(1)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做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这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

2、功能: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特点: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第20篇:大众传媒文献综述

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大众传媒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媒介符号的空间中,报纸、电台、广播还有电视、网络等等整日连续不断地传输信息给我们,不管我们需要还是不需要,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媒体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在各方面的作用以及它的正面、负面功用,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 功能作用 传播

美国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其一,对环境进行监视;其二,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其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里的“社会遗产”指的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文明和文化成果。之后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认为,除了上述三种功能以外,还又增加了一种功能——娱乐功能。美国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雷达、操纵引导、指导教育和娱乐的功能。我国学者邵培仁认为传媒的功能包括个人、社会和组织三个层面。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则认为,新闻事业的社会功用归纳起来有五种: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9-113.)

樊娟娟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在《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一文中,根据大众传媒的特点,认为其功能与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治舆论方面;

二、经济发展方面;

三、文化教育方面;

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五、娱乐功能作用方面。(大众文艺.2010 (17).)本文也将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大众传媒的作用做以整理归纳。

一、政治舆论方面: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提出,报刊应该成为对立法、司法、行政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大众传媒是一个公共的场域,在这里有识之士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国家事务、日常议程起着监督评论的作用。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这一公共的场域就是区别于私人领域的“公共领域”,即公共的传媒话语平台。在这里公民有权利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与批判,使国家政策、政治管理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发挥人民智慧,集思广益,集中民意、民情,反映公共舆论并引导公共舆论,切实地实践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行使着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下,大众传媒更是担当起引导公众视听,承担着分辨是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社会责任。(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 马武刚在《大众传媒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探析》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在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具有现实的需求。 1.党的建设离不开大众信息的传播大众传媒的本位就是信息传播。在党的建设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历史经验、党的先进性等,都需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将相关的信息送到到群众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党的建设就是在制定各种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实现党的思想能够上传下达,向广大群众传播党的信息,统一群众思想,消除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实现党的执政职能。 2.党的建设中需要大众传媒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众传媒在发挥信息传递作用的同时,其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舆论引导功能。从党履行的历史任务来看,党的建设就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工作出发,采取科学的工作策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现实性,因此在推行党的建设意见中,需要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向广大群众其中阐解党的思想,解释党的理论,都需要大众媒体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众传媒中的解释工作,二是大众传媒中的社会矛盾的化解工作,三是社会特殊问题的关注工作。3.党的建设中需要大众传媒发挥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职能。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很多是深层次的、潜在的,而不是暴露于表面现象中的。因此这就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按照媒体求真、求实的原则,关注问题,深入问题,敢于剖析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当前,在党的建设中,腐败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党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党员、党的领导干部监督,维系社会的公正,需要社会的积极参与。其中,舆论监督就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通过舆论监督,尤其是对社会中突出问题的针砭时弊、批评引导,可以有效地表达群众的意见、建议,起到舆论监督的良好作用。近些年来,由于有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公开报道,保证了人民的知情权,激发了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对少数党员贪污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 揭露和批判,维护了社会正义,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大众媒体通脱对质量问题、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农民工问题等的监督,保护了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4.党的建设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先进文化的教育作用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就是文化传播。由于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对人们的文化认识、文化观念和文化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政党,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秉承党的宗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尤其要针对社会中存在的腐朽文化思想,进行猛烈的抨击,抵制粗俗文化、低级文化,取得广大人们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马武刚.《大众传媒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探析》.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严功军也提到了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他的文章中讲到“在当前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利用各种形式普及先进性建设相关知识,传递党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方针、指示,阐释领导讲话内容精神,介绍先进典型,进行先进性建设方法讨论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以很快使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对整个先进性建设活动迅速扎实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大众传媒全面、及时、深入的信息传播功能决定了其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可以使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党也可以准确地了解老百姓的呼声,获知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适时做出调整,真正做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既能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又能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又看到前景和希望,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这就是传媒舆论监督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应该达到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严功军.《大众传媒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作用》.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裘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 0046)也指出“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参与者,它对公共政策议程的设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源于大众传媒有着巨大的信息优势。大众传媒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一种公开性,它往往也是公众进行意见与利益表达的一种渠道,由大众传媒来影响政策议程的设定以及影响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有利于政府相关决策的民主化与公开化。保持大众传媒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让其深入社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现状,有利于政府及时地发现社会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同时可以结合大众传媒所反映的专家与民众的意见来制定政策,减少决策失误。”(裘敬.《论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管理观察.总第429期)另外,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张互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提出:“在权力制约机制中,舆论监督的重要贡献就是提高了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弥补了司法监督和行政机构监督可能存在的不足和缺漏。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对政府工作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权力和掌握权力的人进行监督,将腐败行为、不法分子曝光,舆论监督通过公开报道、公开评论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舆论的支持,不仅在监督范围上是全方位的,在参与监督主体上也可以发动广大公众,它的巨大影响制约了政治权力极端扩张和膨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民主化,对消除腐败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发挥了莺要作用。”“对政治权利的法律确认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方面。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宪法都规定了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言论、出版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而表达自由的重要现实体现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仅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的体现,更是公民行使和维护自己公民政治权利的有效表达方式,也是民主政治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借助大众传媒来表达意愿、影响决策,是当今在民主政治发展中最常见的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是公民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对政治的参与权、知晓权和监督权等权利的重要途径。”(张互桂.《浅谈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在民主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市场.2010(26))

二、经济发展方面: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里的精神生活应该就是指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范围很广,所有跟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等等相关的精神生活的内容都涵盖其中。媒体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呈现与表达,当然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根据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原理,当经济自身影响着包括大众传媒的上层建筑的时候,上层建筑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大众传媒对经济运行起着一定作用。当经济运行良好时,它可以发挥其示范宣传的功能;当企业发展不景气时,它又能及时提供经济情报,对经济发展走势进行预测,同时传播经济知识,引导企业走出低谷,进而协调经济活动,使企业发展步入正轨。(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

李娟和刘勇(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进一步论述分析了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大众传媒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产业,传媒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对大众传媒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历时地考察传媒业的发展脉络,新闻事业诞生的原初目的即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信息尤其是经济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信息产业,传媒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尤其在人类步人信息社会的当代,大众传媒业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巨大拓展。”他们考察的经济对传媒的推动作用有以下四点:“

1、经济体制影响大众传媒功能和活力的全面发挥;

2、经济发展推动传媒变革;

3、经济增长为传媒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

4、经济发展为传媒培育日趋成熟的受众市场。”根据[英]丹尼斯·麦奎尔(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69—179.)探究的媒介经济的七个特征(即:一是媒介在市场、产品和技术方面是混合体;二是媒介成本结构的特性是劳动力密集和高额的固定成本;三是媒介商业既含创造性又含不确定性;四是媒介产品的多重使用性和反复利用性;五是媒介自然地倾向集中;六是媒分产业难以进入;七是由于公众兴趣方面的因素导致媒介产业不同于其他商业),李娟和刘勇总结出大众传媒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以下三点:“

1、大众传媒业本身就是建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2、作为最佳广告载体,通过登载商业广告,刺激、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

3、通过特有的“守望”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李娟、刘勇.《 经济视域中的大众传媒业——论大众传媒业与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而张颖霞、王鹏玲(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116029)则以后奥运旅游为例,探究大众传媒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她们在文中明确地阐述了大众传媒与旅游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代人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包围的世界,旅游作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众传媒有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空前强大,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加大了旅游活动的社会覆盖面,加速了旅游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介绍旅游产品、塑造旅游地形象、引导旅游消费观念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众传媒通过其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的进步,推动着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对旅游业的关注成为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量媒介信息中传播旅游文化、报道旅游动态、预测旅游前景常见诸于报刊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之中。各种电视频道、收音机节目、旅游网站及旅游相关方面的书籍及杂志在人们生活周围不断更新,这不但拓展了大众传媒的空间而且也有利于广大旅游者的参考和学习。同时旅游的发展又丰富了大众传媒的内容,成为其源于生活、贴近大众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现代旅游业之所以对广大受众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们提出:“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影响的表现在:

1、大众传媒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1.1 增强吸引力,提升知名度,1.2 减弱负效应,打造新形象;

2、大众传媒对旅游者的影响,2.1 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动机,2.2 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3、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影响。

4、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时期旅游开发的影响。”并且阐述了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影响的手段:“

1、加强国家形象宣传,优化旅游环境;

2、加大奥运遗产宣传,丰富旅游产品;

3、细分媒体受众,扩大旅游市场”。( 张颖霞、王鹏玲.《大众传媒对后奥运旅游的影响——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研究》.现代商业.2009(4))

张君君(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则以衡阳地区为例,从大众传媒构建人文环境这个方面探究了衡阳大众传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建构人文环境主要表现在对内、对外宣传上。对内宣传,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稳定和发展“内部资源”,为引进持续稳定的“外来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内部人文环境塑造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把人们一时的“注意力”转化成长久的“影响力”,是一地区能否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外宣传,为本地区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本地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同时,大众传媒也必须先做好自身建设,才能在建构本地区人文环境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传播,才能吸引最大的注意力,这对一个地区的主流媒体质量提出了一定要求。”(张君君.《衡阳大众传媒构建人文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4期)

三、文化教育方面:

“大众文化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讯息表达。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传媒的讯息按摩。传媒所承载的社会传统文化观念、时事评论标准以及社会规范等等都在传递着、实践着它给予人们的文化心理、信息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

大多数学者都论述了大众传媒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玉函在《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中提到:“

一、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一、信息传递的快捷性。

二、教育对象和教育信息内容的广泛性。

三、教育活动的替代性。

二、大众传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三、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玉函.《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学习导报.2009年09期)

黄富峰, 赵丽臻(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提出“ 大众传媒在社会道德变化的积极作用是: 大众传媒的道德理念优化了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 其道德权利意识提升了人在道德行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良好德性提供了社会道德变革中的新观念; 其解决道德冲突方式的创新为社会道德变革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方式。”(黄富峰, 赵丽臻.《 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道德变化中的作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夏安提到“大众传媒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的传播方式使其比其他教育方式更具有广泛性和影响力。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获取各种知识的主渠道,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的指导,它们充当着社会教师的角色。”(夏安.《论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中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年第9期)

在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推动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赵莉在《浅析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中明确表达了大众传媒影响民俗的方式:“1. 对民俗生活的描述。大众传媒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描述性报道使受众能感受、了解和认知各地的民俗文化。2. 对民俗生活及其变迁的诠释与思考。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文章一方面客观地再现民俗生活和文化形式,另一方面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审视和诠释传统民俗的意义,对人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和指导。3. 影响民俗并再造新民俗一方面受现代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影响,一些民俗事像发生了改变。以商业民俗为例来看,现代媒体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现代广告营销策略理论与理念得到广泛的宣传,在现代商业民俗中许多广告营销手段被充分的运用,如灯箱广告,店内POP 招贴等。再如,过春节时,燃烛守夜对于城市人来说已经断环了,看《春晚》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拜年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电话、短信、e - mail 拜年等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拜年已成为流行方式。另一方面,现代传媒对民俗事像的报道次数、报道内容、版面大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众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大众媒体的功用也可以延伸至社会文化领域。在对传统节日报道的议程设置、主题把关、以及符号象征上,媒体无时无刻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力和甄别力,具有再塑和重塑节日符号与意义的功能。”(赵莉.《浅析大众传媒对民俗的影响》.鸡西大学学报.第10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宦晓渝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民俗文化具有保护作用。“从媒体的角度看,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保护,都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大众传播更加注意受众群体的细分,以电视为例,频道专业化已经日益成熟,如中央电视台开辟专门的戏曲频道,将传统剧场里小范围传播的戏曲与大众媒体相结合,赋予了民间文化更顽强的生命力;不少地方台也立足本土,弘扬民间文化,如福建电视台推出《走南闯北》栏目,通过对民间文化采取表演性转变、角色转变和时空转变等影视艺术手法,创造性展现民间文化。这些都为我们依靠媒体,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即将媒体的传播特点与民间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的传播手段,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他指出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大众传媒可以为民间文化的创新创造新的机遇,也可以利用品牌传播,打造民间文化优势品牌。“近几年,张艺谋团队策划的“印象系列”,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等山水实景演出,利用品牌传播的理念将当地文化与旅游资源较好地结合起来,打造出“印象”品牌,应该说是对民间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有效尝试。”(宦晓渝.《浅析大众传媒与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新闻知识.2012年01期)

“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作为现代城市人们的精神食粮之一, 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通过大众传播, 传承社会遗产和社会文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 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外地、本地文化信息和文化专栏、专版, 提升文化品位。大众传媒通过对外地、本地文化人物或事件等的报道, 使受众了解文化领域的最新变化和最新成就, 通过文化专栏、专版甚至专业频道, 解读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 拓展受众视野,陶冶受众情操, 提升受众文化品位。”“大众直接接触文化栏目和板块, 如报纸的副刊, 这是最具文化意味和色彩的了。副刊以其宁静多彩的文字、画面带人进入一个审美世界。”“通过音乐、电视剧、电影等, 感受大众文化魅力。大众传媒有提供娱乐的作用,也即为消遣活动, 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大众传媒的这种作用在今天体现得格外充分。”“通过媒体举办或参与文化活动, 活跃城市文化气氛。媒体举办的活动, 比如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朗诵演讲大赛、剧本创作大赛、感动人物系列评比、年度人物评选、重走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道路等, 这既是媒体提升品位档次、扩大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也是活跃城市文化气氛的途径之一。在活动中, 媒体在制造的新事件中提供新视点, 人为地制造文化的热点和兴奋点, 从而使媒体成为文化热潮和发源地,引导正确的文化走向。大活动提升大活力。比如河南的恳亲大会、祭祖大典、中原文化上海行等, 由于传媒的作用, 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使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杜付贵有关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作用的研究。(杜付贵.《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8·9(下半月))

侯健、李丽娜、程丽丽(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 北京 100083)提出:“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决定了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同时大众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其与文化价值潜能的释放、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异常深厚。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文化则是大众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传媒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传媒。传媒受文化的浸润影响, 反映文化、代表文化, 成为一定文化的喉舌。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塑造者、引导者, 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使者, 如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流行文化等。而实际上, 大众传媒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 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侯健、李丽娜、程丽丽.《大众传媒在城市文化价值潜能释放中的作用》.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增刊)

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大众传媒是一个涉及到政府、公众和新闻机构等组织性团体;它有一定舆论导向功能,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能够成为民意表达的社会公器,所以它对社会的协调发展起着一定作用。受众就是广大的人民,大众媒体作为公众代言人的权利表达工具,大体是通过“议程设置”的办法来参与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的。”“新闻媒体不仅要促进议程的有效设置,还要建立公民积极、公平的参与意识,使广大的受众最普遍地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传媒在危机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政府和新闻单位最广泛地利用手中的宣传工具广播、电台、电视等对地震灾情进行了报道,使大众能及时了解灾民的真实境况。通过真实镜像的信息传递,调动了广泛的社会各界还包括娱乐界人士对灾区的爱心捐款和捐物。不仅如此,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及时地进行了信息反馈和双向连通,使大众能在第一时间对物资运输、人员救助、伤员医治等救援工作进行掌控,从而有利于灾后重建、灾民安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的开展。”(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 曹丽虹在她的调研中提到大众传媒的作用:“预警作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有效沟通作用。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曹丽虹.《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3(上半月))

徐彤彤(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提到:“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受到严重的威胁。社会很不稳定。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民众需要知道如何在危机中获得救助。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工具。由于其权威性和广泛的覆盖面,能够及时传递各种知识和信息,无疑是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舆论机构。是在危机管理中能否促成危险向机会转化的关键。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利用新闻媒体传播信息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及时传递信息。给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安抚民众情绪,更好地化解危机。”(徐彤彤.《浅谈突发公共事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及管理》.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第9卷 第15期 2011年8月)

李洁则论述了大众传媒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大众传媒是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推进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农村、农民与外界沟通的最主要途径。1.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首先,大众传媒是生态文化、环保理念的传播者。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传播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资源有价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绿色消费等先进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大众传媒的生态使命。对广大农民而言,大众传媒是他们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培养、提高环境意识的最重要渠道。其次,大众传媒能满足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环境信息公开的最主要渠道,也是农民了解各类环保政策、环境事件以及本区域环境状况的主要平台。2.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民充分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危害性。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生产的乡镇企业,予以曝光。可以提高乡镇企业领导和村、镇干部的环境意识,促使他们摒弃不科学的政绩观,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清洁生产,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当然,大众传媒也可以对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实施节能减排、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乡镇企业进行宣传,使他们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3.大众传媒的沟通作用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信息表达与利益协调,实现政府、技术专家和农民的全方位沟通,以促成相互之间的了解、共识与合作。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导者,技术专家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农民则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政府的政策被技术专家和农民知晓、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技术专家的建议被政府和农民采纳,农民的意愿被政府、技术专家了解都要依赖大众传媒这个沟通的平台。大众传媒发挥好沟通作用,便可促进公众参与,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李洁.《浅析大众传媒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12(1))

五、娱乐功能作用方面:

“传媒娱乐的功能作用是源于其自身是大众文化的载体。这里的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通俗文化带给人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当然也包含高雅文化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愉悦。通俗文化平易近人,使广大受众能在短暂的休闲空闲内,放松心情,释放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高雅文化也具有通俗文化带给人的消遣功能,但它更多的是给人审美观念和高尚情趣的熏陶,促使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

宋正在《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中谈到了大众传媒对广告音乐、影视音乐、数字音乐等得积极传播作用。大众传媒对于这些音乐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宋正.《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新闻界.2011年第2期) 包力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在他的论文中提到:“影的成功,正反映出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的统治力量。电影通过它虚拟真实的方法抓住受众的心,使其欲望得到一定满足,又激发受众更多欲望,潜在地改变其世界观; 正如媒介通过虚拟的实践最大限度繁衍出符号化的权力,人在这种景观世界构筑理想,消费虚假的梦想素材。我认为,通过这种美观而使人愉悦的假象以达到对人的控制,正是大众传媒最终所要达到的隐秘目的。”(包力维.《以电影为例,浅析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8期)

以上都是从积极方面论述了大众传媒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众传媒也有负面的作用。例如樊娟娟提到:“比如对新闻报道当事人隐私权、名誉权的侵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的较量,导致的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现代社会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大量网民沉溺于网络,使人对社会的认知局限于传媒;还有娱乐传播中的媚俗化,西方世界的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引导着人们的生活观、世界观。这些都严重悖离了人类求发展、求和平、求共通的全球化传播理念。”(樊娟娟.《大众传媒内涵及其功用探析》.大众文艺.2010 (17).)章辉美提到:“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 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章辉美.《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黄富峰, 赵丽臻(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也谈到了大众传媒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变化的消极影响:“信息的泛滥与缺失导致了人们价值观的迷失。大众传媒时代, 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 信息的廉价但并不意味着信息的真正丰富。文化垃圾、虚假广告、欺骗性推销、因特网上和手机短信中的信息垃圾等, 不仅没有任何价值, 还会给公众带来思想和行为上的误导, 扰乱正常的社会关系。”“信息时代的公众对大众传媒所创造的虚拟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他们把它们当成最重要的信息源, 这些都增加了公众对现实环境的不真实感。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大众传媒过滤后也被虚拟化, 真实的接触和情感体验被排除掉, 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冷漠。”“大众传媒, 尤其以网络为主所造就的虚拟世界, 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在虚拟世界中, 有虚拟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它们或者模拟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或者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大相径庭, 后者对现实的道德生活形成了强烈冲击。虚拟的道德往往呈现出游戏性特点, 缺乏责任意识, 受虚拟道德的影响, 某些公众尤其是对大众传媒成瘾者, 就会形成游戏人生的道德心态。更有甚者, 虚拟社会中的一些反道德现象, 被某些公众所模仿, 应用于现实社会道德生活中, 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对大众传媒的瘾恋和错误利用导致了现实道德矛盾的增多。一方面,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社会的强势信息通道, 具有快捷性和按需所取的方便性, 许多公众成瘾成恋, 难以自拔, 表现出对大众传媒中某种特定媒体的特殊依赖性, 如电视迷、电影迷、网迷、手机迷等。他们把对这些媒体的享受当成生活中的唯一乐趣, 甚至可以不工作、不交朋友、不谈恋爱、不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还有可能被强势利益集团所错误利用, 成为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黄富峰, 赵丽臻.《 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道德变化中的作用》.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总体来说,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是大于它的消极作用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和观念看待大众传媒,要用正确的行为来对待大众传媒,这样才能让大众传媒的正面作用发挥到最大,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社会,让它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长沙大众传媒学校
《长沙大众传媒学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