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木兰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5 21:01: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文学院04专升本2班的汪婷婷。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

《木兰诗》选自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版教材是按文体组元,《木兰诗》所处的这个单元是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而《木兰诗》是本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也就是说,学生们已经学过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对文言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单元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木兰诗》的教学也继续贯彻这一主旨。《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并在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说道:“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接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生活经历贫乏,所以学生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领悟也存在困难,而在木兰身上体现了我国人民爱祖国、爱父母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学习这篇民歌,重要的正是要让今天的孩子感受并理解这种传统。基于以上对课标精神的把握和对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特点的分析,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点: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言句式(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体会民歌的声韵美,背诵课文。

2.学会利用注释、工具书查找、筛选资料,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3.理解诗中塑造的木兰形象,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放在言语教学上,如文言字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理解等;其次是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教法

首先,我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借助工具书尝试自己翻译课文,并利用早读时间布置学生朗读全文,以便学生对《木兰诗》有初步的感知。

本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积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的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充分体现“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满堂灌”。主要教法有:

1、诵读法:读是呈现文本内容的基本方式,尤其对于文言文,古今汉语的差异形成了理解上的隔阂,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语感;同时文言文声韵优美,琅琅上口,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诵读方式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表演读、选段轮流读、模仿读等等。

2、复述法:《木兰诗》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情节发展,理清诗的整体脉络。复述法便是着眼于此,让学生在消化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述木兰的故事,既及时回馈了前面的课文内容及言语方面的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对于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我选择了鉴赏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4、讨论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运用,这是基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消除初学文言文时的畏惧心理而设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讨论的过程能施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有不同解读的句子,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是内在统一的,因此,我主张学生的学,也是一个和文本展开对话交流的过程,正如新课标中所说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理解的对话,是一个多重的对话,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师生和文本及作者的对话等等。这些对话都是以文本为核心,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发的。但因为我们所学的《木兰诗》是文言文,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对话自然就比现代文要难一些,至少古今汉语的差别就使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上存在着障碍;加上古今文化背景的差异,又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造成了困难。因此,我强调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反复接触文本: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使用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来自主学习,和文本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难懂的字词句认真地解释和探讨,而且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始终。以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更深入的对话。整个过程中,我认为是积极倡导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自己能理解和读懂文本。

下面我就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时数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体会木兰形象及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师生共同总结,明确诗歌的创作年代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Powerpoint课件展示)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首先以分组分段齐读竞赛的方式检查早读效果,用竞赛引起学生注意,不仅用心读,还要认真听,从而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做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课件展示需要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字词基础知识。 由于预习中已布置了试译全文的任务,而且《木兰诗》的语言浅显,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应该能初略理解,所以在解决字词问题后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有侧重地讲解学生翻译中有困难有争议的句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引导学生注意在语境中探究句意,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举个例子,如第一自然段中的“唧唧复唧唧”,到底是机杼声还是叹息声,或者是虫鸣声?课下注释有具有倾向性的解释,但我觉得只要学生大胆思考,言之成理,都有可取之处,教师应给与肯定。

第三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课件展示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自选段落背诵等)。

第四环节:表情朗读,感受《木兰诗》的声韵美

我将选取“备战出征”和“回家欢聚”两个情节段落,先放朗读录音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声韵美,然后由学生模仿试读,教师点拨和学生间相互评价,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第五环节:课外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里,我会让学生通过对《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比较阅读,分析刘兰芝和木兰形象上的差异。因为学生在课前的搜集资料中已经获得“乐府双璧”的信息,虽《孔雀东南飞》并没有学过,却也这因为此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安排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练习,一方面,学生可再次利用到自己预习时搜集的资料,从而肯定学生的劳动;另一方面,意在加深对木兰形象的理解,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较灵活,教学方式以课堂讨论交流为主,还学习主动权于学生,教学重点在理解木兰形象。如可以设置疑问:第一段中木兰为什么停机叹息,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第五段木兰辞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什么情操?等等。最终要将总结出的“木兰精神”联系生活,联系自我,使学生从中受益。第二课时的作业安排我采用了单元写作训练的“改写《木兰诗》”,改写要求对原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因此这项作业能在读写两方面检测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对于《木兰诗》一课教学的设计思路,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推荐第2篇: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将学生点滴认识加以集中,必要时也可作补充。下面是讨论后小结的要点(加点的字可板书),仅供参考。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说明]以上关于修辞的说明,可能有争议,但不宜在课上争论,因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诵和了解民歌叙事的铺排手法,至于属何种修辞,可以放在课下讨论。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

8、

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说明]这个环节要着眼于诵读,知识不宜细讲,重点是讲铺排,因为它涉及全诗句数之半,熟悉了这些诗句,背诵的速度必能增快。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总提示:叙事诗的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的全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诵读叙事诗应把握两点,一是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二是情节发展的节奏。关键在于感情的投入,视故事中的种种图景如在眼前。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

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

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五、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解释诗中的“互文”。

七、留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推荐第3篇:木兰诗

初一下册第18课《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

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一、资料链接 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初读文章

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 戎机(

) 金柝( )著( ) 傍地走(

)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疏通文意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

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6.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五、积累迁移

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zhù kâhán jiān pâi yān jiān jiū róng jì tuò zhuó bà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

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 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 格、高贵品质。

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6.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 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

推荐第4篇: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木兰诗》-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

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木兰诗》 - 注释

1.唧唧(jījī):织布机的声音。

2.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3.惟:同“唯”。只。 4.军贴:军中的文告。

5.可汗(kèhá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6.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8.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9.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0.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11.溅溅(jiānjiān):水流声。 12.朝、旦:早晨。

13.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4.啾啾(jiūjiū):马叫的声音。

15.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16.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17.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最高的功勋。 19.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0.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1.不用:不愿做。

22.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23.郭:外城。 24.扶将:扶持。

25.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26.霍霍(huòhuò):磨刀的声音。 27.著:穿。

28.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29.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0.火伴:同“伙伴”。同伍的上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推荐第5篇:木兰诗

《木兰诗》中值得商榷的翻译和读音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历来都是作为经典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材当中,不过,文中有些地方的翻译﹑读音却是相当值得商榷的。

一.“唧唧复唧唧”究竟为何声?

有关于这名话的翻译,向来是众说纷云,总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第一, 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声,以此来说明木兰此时心事重重,无心织布,才会有“不闻机杼,惟闻女叹息”,的下文,而且,在白居易的《瑟琶行》中也有这么一句“我闻瑟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里的“唧唧”就是“叹息声”的意思。在此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道理。

第二, 认为这是“蟋蟀”的鸣叫声,说明夜深了,木兰还在织布,由此来证明木兰的勤劳,也似乎有理,但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还是不全面的,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那就是将 “唧唧复唧唧”解释为织布声,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比兴手法运用的需要。比兴手法的运用的滥觞可以追溯到《诗经》,在魏普南北朝时更是运用自如,在那时,不管是文人笔下所撰写的诗赋还是田头民间所吟唱的歌赋,都贯用比兴手法。如“乐府双璧”中的另一首《孔雀东南飞》中的开首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它托孔雀的“五里一徘徊”起刘兰芝别离时依依不舍之情的兴。而《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由织布不停地发出”唧唧“声来引出一个织布女的形象。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先声的效果,由此来吸引读者﹑听众的兴趣,这如同在戏曲演出前奏的各种乐曲声,它既可以吸引观众,又能让观众安静下来,静候演出的开始。

其次,这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唧唧复唧唧”的“复”是“又”和“再”的意思,说明木兰在不停地纺织。那她为什么在不停地纺织呢?在那个年代里,木兰织布,绝对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桃花源中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式生活。那时的社会是十分动荡不安的,并且是战乱不断的,要不怎么会有下文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 “同行十二年”的描写,尽管这里的“十年”和“十二年”是虚数,但这多少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在那样社会中,生产力是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窘迫,木兰深夜纺织,是出于对家庭状况的考虑,只有多织点布,才可以能多卖点钱,才有可以多换点粮食。如同卖炭翁在寒冬卖炭还希望天气再寒的理由一样,只是为了”身上衣上口中食“罢了,从中木兰那种替家分忧解难、勤劳、懂事的形象就是跃然纸上,其实这也为下文木兰之所以能代父从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里的“唧唧复唧唧”应是织布声的意思,而非前两种。

二,文中“可汉”就是“天子”吗?

“可汉”是中国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君长的称号,而“天子”是古代认为君权为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这是中原一带帝王独有的称号,那么为什么会在《木兰诗》中交替出现“可汉”与“天子”的称呼呢?我认为这里的“可汉”和“天子”所指是一样的,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结晶。北朝是继十六国之后出现的朝代,具体地

1 说,首先是北魏政权的建立,统一了北方,其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后北齐了取代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政权更替更是频繁,而政权的统治者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统治着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汉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明程度远远超越了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所以他们就不断地汲取汉民族先进的文化,他们试着采纳汉族的先进制度来统治黄河流域。所以我想,这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所谓“港人治港”“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一样的吧!这样的话《木兰诗》中出现的“可汉”、“天子”的称呼互换也容易得到解释了,因此作为统治者的少数民族他们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可汉大点兵”,而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习惯于“天子“的称呼, “归来见天子”,可见,民族大融合在那时很深入,已渗透到人们的文化和习俗之中。

三.“同行十二年”中的“行”读“háng”还是读“ xing”

在教学过程中,磁带录音朗读将这个子读成了“xíng”,后来到网上去查找,那里的音频朗读,也是把它读成“xíng”,但我不苟同,我认为这个字应该念“ háng”音,如果将它念成“ xíng”音,那么,它就是“走”的意思,《说文解字》将它解释为“行,人之步趋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该这样解释了:将士们同木兰一起走了十二(虚数)年,竟然不知她是个女郎。这样的解释显然是相当浅层次的,也经不起推敲的。试想,将士们光和木兰一起行走了“十二年”,看不出她是女郎,一点都不足为奇,而且这也不合文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假如将它读为“háng”,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读“háng”,那么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队伍、军队”。试想,木兰代父从军,在外行军打仗多年,在这期间,她与许多许多将士们相濡以沫,挥戈跃马,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即使与男的将士们相比也豪不逊色。只有这样,方显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本色,只有这样,伙伴们同她在一个军队里相处多年认不出她是个女郎,只有这样,她者配得附文的称赞,也只有这样,木兰才会被人所津津乐道而加以传扬,同时把“行”读为“háng”在文言文中随处可见,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必能使行阵和睦”的“行”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所以我认为在这篇文章的“同行十二年”的“行”就读“háng”音。

推荐第6篇:木兰诗

《木兰诗》案例分析

宝山二中

崔玉玲

一、主题与背景:

《木兰诗》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本课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堂课,选用这节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我曾选用这节课作为教学公开课,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当时的授课方式是传统式教学。本堂课是我采用的新的教学模式上的第一堂课,所采用的上课方式是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式。希

望通过这节课同过去的课进行比较。

新的教学模式下,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这堂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二、情景描述:

经过精心地准备,我走进了教室,打开多媒体。呈现花木兰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女主人公是谁吗?”学生纷纷抢答:“花木兰!”“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唱一唱花木兰?”伴随着音乐,我的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接下来,依据导学案中的内容,我采有了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以下几个内容: (1)、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木兰的表现哪一个地方最能感动你? 对于上述的问题,我要求学生能迅速完成,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标注。

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 2

短的时间内就完成的第一项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我边巡视,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当我问:“自学过程中还有疑难的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你解决。”时,有几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几名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在自主学习的几个题后,当我开始发问的时候,立刻有学生站了起来。有的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内容概括得很细致,而有的同学在概括的过程中没有抓住重点。在对他们明确如何概括情节后,有的同学能很准确的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情节:“木兰代父从军、出征参战、辞官还乡”。同学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很踊跃,在要求他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时,学生们都能争先恐后恐后的上黑板上去总结,分别用了“勤劳、善良、淳朴、谨慎、机智、勇敢、刚毅、孝顺”等词语。虽然这样,但是学生并没有理清木兰的传奇体现在哪?于是我又进一步明确了一下:“木兰的传奇体现在即具有“女儿情怀”,又具有“英雄气概”。

这篇文章有很多感动人之处,同学们在表达自己的 3

感动时,也很踊跃,,有的说:“我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因为这一句体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有的说:“我喜欢‘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因为这句诗体现了木兰的淡泊名利”有的说:“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因为这句写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矫健雄姿” 有的说:“我喜欢最后一句话,因为这句话用比喻的方法先赞美了木兰的聪明机智”学生的回答都非常好,他们的学习兴趣都非常的浓。

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开始了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体会它的好处。 (3)、结尾有何妙处?

(4)、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帼英雄。

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课堂效果达到了最佳的状态。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同学们的观点产生了分 4

岐。有的认为详写了“从军缘由”略写了“战争生涯”,而有的又有了其它的看法。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争论的焦点为详略问题。在关键的时候,我进行了适时点拨:“文章的详略是由主题决定的,能直接体现主题的内容要详细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具有英雄气概的木兰也具有儿女情怀。所以战争生涯略写,其它都详写了”。

整堂课,同学们都处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在结束这堂课时,伴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我进行了一些课堂的达标测评,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教学设想

1、案例概述:这是一堂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课例,在设计上,我改变了过去的那种一言堂、问达式的教学,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等方法,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我认为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在上课的开始,先设计一些自主学习的问题, 5

然后分组讨论有难度的问题。虽然这堂课效果不错,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堂课需要重点应强调的地方: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分析,体会本文的主旨。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学生先学为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并加上适当的的练习加以巩固。

4、反思与回顾:

(1)、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文中详略安排的问题没有还是没有明确。

(2)、课中一些好的做法应继续保持,在课堂上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自主探索中去。

(3)、在今后的教学中,仍应注重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

这节课与以前所上的同一课相比较,过去的课是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6

引导学生朝着自己指定的方向走。 而本堂课,虽然思路仍很明确,但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遇到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合作、探究。整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深刻的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两次上课的情况来看,这次的问题比较少,内容比较集中。

本节课,让学生知了解了乐府诗的基本内容,学习了诗歌语言特色,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始终贯穿了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让同学们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法,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评,点拨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明确个人与国家的联系,从而树立为了祖国的强大与富强而学习的目标。

当然,在本节课上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能更好的解决。

2012-4-17

推荐第7篇:木兰诗

八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zhu)可汗(kehan)鞍鞯(an jian)辔头(pei)

燕山(yan)胡骑(ji)戎机(rong)朔气(shuo)

金柝(tuo)红’妆(zhuang1)著我旧时裳(zhuo)

傍地走(bang)阿姊(zi)

2.熟读课文,质疑。查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人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三、正课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含义,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第一自然段:

[闻]听到,今义是用鼻子嗅。

翻译:一阵唧唧声,又一阵唧唧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女儿叹气的声音。

第二自然段:

[何所思]“所思何”的倒装,所想的是什么。古代“何”字宾语提前。

翻译: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第三自然段:

[辞]告辞。[去]离开。[暮]晚上。[但]只。

翻译: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辞爹娘离开家,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辞黄河又走了,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第四自然段:

[寒光]寒冷的月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主语是将军和壮士。

翻译:(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风里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十年后才回来。

第五自然段:

翻译:回来拜见皇上,皇上坐在举行大典的朝堂上,给(木兰)记了很多次功,赏赐的财物很多很多。皇上问(木兰)要求什么,木兰不愿意当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第六自然段:

[皆]都。[惊忙]吃惊忙乱。

翻译:爹娘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打开我东面阁楼的门,坐在我西边阁楼的床上,脱下我身上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额头的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在 一起打了十二年的仗,竟不知道木兰是女孩。

第七自然段:

翻译: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3.请几位同学复述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形象生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4.再次朗读,最好当堂背诵。

四、小结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练背诵课文,思考自读要求中的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意,熟悉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背诵课文。

2.质疑: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3.质疑:文章开头“唧唧复唧唧”是什么声音?

讨论并归纳:(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个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却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总之,诗无达话,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各种理解均可。

4.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理解)

(1)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5.质疑: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讨论并归纳: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6.质疑: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美丽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7.质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是什么句式?

讨论并归纳: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旬,也是复沓。这是民歌特色的句式。

8.质疑:诗歌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

(1)顶真。第一个句末的词与第二个句的第一个词相同,意思相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是顶真,又称“联珠”。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2)对偶。两个句子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意思相关。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很工整的对偶句。还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都是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3)排比。相同句子三句以上,意思并列或递进的句式。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都是排比句。

9.质疑:“雄兔脚扑朔”等四句应如何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前两句写兔子在静卧时外在行为举止区别很大,很容易判别出雄雌;而当兔子一起奔跑时,就难以分辨出性别了。诗歌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10.质疑: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十年征战的情节。因为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这首诗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极力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如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紧张忙碌,木兰奔赴战场的想念父母,木兰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妆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表现了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详略安排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思想倾向的作用。

11.质疑: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四、小结

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I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

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资料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

开头两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

“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用了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将军百„„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推荐第8篇:木兰诗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

推荐第9篇:木兰诗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②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2.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导语(见“教学实录”):

二 把握情节

1.学生散读、概括主要内容。(明确: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学生再读,理清情节结构。(明确: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三 赏析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教师用了哪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全诗。(明确: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沙场沙场征战──悲壮豪迈;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2.学生揣摩体会,并阐述教师这样朗读的原因。

3.学生模仿、试读,互评。

四 选点品析

木兰荣归故里部分。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揣摩如何读出欢快之情。(明确:语速稍快,音调稍高,表情宜喜)

3.学生试读。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欢快的气氛和情感?(明确:动词的连续使用和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的语势)

4.师生共读。

五 创造性思维训练

1.诗歌讲究文字的简练,讲究读者的再创造,因而留下了空白处。

①请想象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神态变化。

②请想象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妆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2.学生想象,回答

教学实录

师: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师: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板书) (播放木兰英姿的幻灯片)

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壁”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木兰诗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 放声的、自由地读这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书)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生:这首诗讲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 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

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诗中何处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

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板书)现 在请同学再思考一个问题:围绕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哪些经历?(生速读,思考,纷纷举手)

生:木兰先是离开家,然后„„

师:木兰是怎样离开家的?生:木兰是叹息着„„

师:很聪明。木兰是怀着复杂的、矛盾的心情,最后下定决心从军的。

生:然后,木兰勇敢地在战场打仗,胜利以后不愿做官,最后回到她的家里。

经典 教案

师:这位同学说得相当简洁,语言组织也好。木兰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程,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同学们现在看黑板上我写的这四段情节,有没有漏掉诗中的内容?

生:漏掉了最后一段。

师:请你为大家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雄兔„„雌雄。”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一段叫作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要写一段表示赞美的话,叫赞词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边讲边板书)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 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

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

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她很为难。

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有呢?

生:去了。

师: 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

生①:我觉得第二部分“登程”老师读得很悲伤。

师:怎么会悲伤呢?

生①:因为木兰想念亲人。师:想念亲人就悲伤吗?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

生②:我觉得这一段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木兰要走上战场,但又舍不得与亲人分开。

师:说得很细腻。木兰是英雄,但又是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万点。哪心中悬挂着家人,同学们一块儿朗读出来。

生齐:“不闻„„鸣啾啾。”

师:这些诗句写得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这首诗还有两个部分,同学们刚才听老

生:老师读“征战”这一部分是很豪迈的感情,木兰荣归则很高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准确。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影电视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一部分最适合齐朗读一遍。(生读)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画面,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骑着战马驰骋边关,浴血奋战。北方的寒夜里传来更鼓披挂着冰冷的铠甲,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它们传递师:很有进步。同学们,刚才大家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这一部分,刚才有个同学说我再读一遍。(师配乐配幻灯朗读)

师:这一部分的确是欢快的。同学们,老师是用什么节奏和语调表达欢快之情呢?

生:节奏较快,语调很尖。(众笑)

师:说得对。节奏明快,音调稍高,表情呢,也应该带着喜悦。同学们也这样试着读读。(生配乐朗读)

师:的确,我能够听出欢快之情。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先看看用词。生:有很多动词。 师:是啊,“开”、“坐”、“脱”、“著”、“理”、“帖”,一连串的动词,(板书),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生:对偶、排比„„

师:对。对偶、“排比(板书)的修辞手法,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我们读起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兰荣归故里的喜悦 欢快就表达出来了。我们一齐读一次。(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体会了“木兰荣归”这一部分的感情,我们可以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是„„

生齐:“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妆后,一个女郎却款款走到了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的,他们再一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妆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然后争取表演一下。(生讨论,气氛活跃)(男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丰富我们的知识,然 后将从这首诗和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中采撷更多的美。

(下课)

《木兰诗》课件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

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

记叙的详略处理

3、

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1、

反复朗读课文。

2、播放动画片《花木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花木兰》动画片片断:战场上骑兵千军万马,杀敌报国,喊声震天„„

——这是迪士尼公司特聘600多名动画大师历时四年才制作成功的动画巨片。

——《花木兰》!由此可见《木兰诗》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并已蜚声海外了!

二、作品简介: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缰绳 )

燕山:yān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四、听课文录音,全班朗读课文。(第一遍听,第二遍跟读,第三遍齐读)

五、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六、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对诗歌的诵读中体会本诗的思想感情。

(1)学生分步朗诵,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感情,互评得失优劣,并讨论归纳朗诵技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暮”“不闻”“但闻”重读

不闻爷娘唤女声,

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雄壮悲凉

学生分层模仿朗诵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赞赏功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从容辞官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渴望还乡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赞美自豪

(3)自由朗读,自己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全班配乐朗读。

七、作业:

(1)

抄写全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2)再读欣赏:再听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再次的比较欣赏中,体会录音中朗诵者高超的朗读技巧和本诗所表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诗歌的情况。(抽查: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诗意,有感情地朗读了诗歌,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述故事。

——第一部分(

1、

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二、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诗歌以时间为记叙顺序),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

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三、

学习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朗读第一部分。

2、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3、可是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4“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5、第(1)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为何呢?)

6、背诵第(1)段。

7、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出战争气氛。“卷卷有爷名”表明名册上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父从军的缘由。

8、在这种情况下,木兰作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孝两全。

9、背诵第(2)段。

10、木兰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后,接着她干了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排比。

——(虚写)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

11、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对偶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两组对偶句之间,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的神速。

1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写出了宿营地怎样的征后的什么心情?

——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

——衬托了木兰出征后的思亲之情。

——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13、背诵第(3)段。

四、

多种形式朗读第一部分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分组背诵第一部分。

二、

学习第二部分。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2、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夸张。这两句诗,写出军务紧急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3、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4、背诵第(4)段。

三、

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朗读。

2、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顶真。

3、木兰凯旋归来后得到了什么赏赐?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夸张,对偶,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4、当可汗“问所欲”时,木兰怎样回答?表现了木兰怎样的性格品质?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5、背诵第(5)段。

6、木兰回到家园后,家中各人怎样迎接她?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7、这几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了一片欢乐。

8、木兰回家后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六个动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写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9、木兰恢复女妆后接着做什么?

——出门看伙伴。

10、伙伴们有何反应?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

(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11、背诵第(6)段。

四、

学习第四部分。

1、全班朗读。

2、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对偶、反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3、“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一段,其原句是是什么呢?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常用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分辨。

4、

背诵第(7)段。

五、

小结木兰形象。(概括法)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

讨论概括: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七、

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

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

之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利,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而不是战场的情形。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巾帼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八、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九、讨论:生活在古代战乱时代的木兰忠孝两全(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那么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又应以哪些具体的行动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十、全班背诵全诗。

十一、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略写)

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补充知识:

•对偶: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表达相似、相反和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互文: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将军十年归。”按字面意思解释是:“将军经历了千百次壮士从军十年归来。”这就使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经历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那?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的统

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方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里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文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课!老师播放《木兰从军》主题歌,让我们一起随着动听的歌声来吟诵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篇读来琅琅上口的美文,老师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范读。感知课文]。(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扫除理解障碍]。

(学生朗读、点评) 注释细读课文,把课文读懂。注意同桌或前后同学互相监读,不读错字、漏字。[细读。重在读懂读通](生高声朗师:(播放录音磁带后)请7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的7个小段,比比谁读得好。全班同学一起监读,然后点评。师:同学们读得都很好,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木兰《木兰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00个字,却刻画了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其思路清晰、情节自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目的不同,读生:我认为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自然段,写木兰代父出征;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主要写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十年征战;第四部分为第5自然段,主要写获胜辞归;第五部分为6-7自然段,主要写归家从军;第三部分为第4自然段,主要写木兰征战;第四部分为5-7自然段,主要写木兰还乡。

师:那么,同学们同意哪种分法?(作询问状)

生:„„(辩论激烈,各抒已见)

师:以上两种观点都很有道理,主要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法。我认为应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自然段,主要写木兰纺织;第二部分为2-3生:分别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所附插图来分的。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分法吗?(板书文章结构)

师: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解说了这个问题。

生: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此替爷征。

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很好。如果加上“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更好了。那么木兰又是怎样做出征前的准备呢?你从文中师:真棒!东西南北四句排比,写从军前的准备,紧张全面,承接了上文。那么“旦辞”八句又如何理解呢?情深和舍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师:(赞许地)那么木兰代父从军的战斗场景仅写了六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征程、军情;两组“不闻„„但闻„„”写景写情,写出从军之急和思生:(热烈讨论)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的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

生: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生:木兰辞官是因为她怕天子早晚会知道她是女儿身„„

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扮演文中人物,教师把握好尺度)。

生:请问老师,文章结尾用兔子作比喻有什么作用?

的主题是什么呢?

劳动生活的向往。

师:主题已初步明确,但这不一定是唯一的,允许我们有新的探究。你们认为木兰的形象高大吗?

生:高大。木兰勤劳、勇敢、机智、爱国、爱家,不暮权财的形象,令我们敬佩不已。

师:那么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呢?(试从文中句式着手)

生:“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运用了排比,“旦辞”八句运用了对偶。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夸张。

师:木兰与家人团聚,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请问老师:“当窗”与“对镜”是什么修辞手法?

什么这样安排呢?

师:(掌声鼓励)很好,大家的理解能力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并剖析木兰辞官和归家团聚的语段,谈谈师:大家说得很不错。第2位同学的发言更有趣味„„木兰归家团聚的喜庆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师:问得好,请同学们说说看!师小结: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突出了生:(热烈地讨论)我来回答,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师:(赞赏地)问得很好,这是一种互文的手法。(教师引导阅读课本后资料)那么从全文看,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生:(热烈讨论)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郎”的性格特征展开情节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进行了详写。

师:学完这篇课文,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谈谈你的认识。

师:现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堂教学,内容翔实,教法得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真棒。详略得当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修辞手法多样,请同学们细细揣摩,品味诗人精美的语言。(生:木兰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好男儿志在四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为人类的和平多作贡献„[朗读、背诵,以读“始,以”“读”终,“读”贯始终](教师配上《木兰从军》主题歌的音乐,在齐声背诵①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尽量以

是本教案教法上的最突出特点。在问题的提出,课堂讨论,关键内容的选定乃至师生交流时教师的语气等方面,都②“读”贯穿始终。整节课,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侧重点不同,“读”的方式就不同。语文课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电教手段,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③本课设计多次学生互相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有冷场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当然由于学生阅读面较窄,教师对有些问题的引导又不够深入放手过多,因而留给学生探索的问题显得有些“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1、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2、预习《最后一课》

推荐第10篇: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中 江 东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填词完成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â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â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ïng(军事)

朔气 shuî(北方)

金柝 tuî(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ï(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案例二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

(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 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â 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 kě hàn。

鞍鞯:ān jiān 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pâ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 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 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 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î,北方。

金柝:tuî,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 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ï,穿。与“著作”中的“著”,念 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⑵ 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⑵ 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9、布置作业:

⑴ 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⑵ 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7、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津沽高中 田克君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可汗(

鸣溅溅(

胡骑(

朔气( )

金柝(

百千强(

十二转(

云鬓(

相扶将(

2、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⑵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为全诗每一小节取一个小标题,并划分全诗的结构层次(用“//”线)

⑴ 例:第一节:停机叹息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你认为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些部分又写得比较简略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古代民歌善使用铺排的手法。如:本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体会民歌的这种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练习: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⑴ 木兰征战十年,九死一生,好容易得胜还朝,领赏封爵,她为何要辞官还乡呢?

⑵ 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木兰重返故乡做回女儿身的快乐?为什么作者要如此细致地描绘这一情形?

⑶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4、对于这首诗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塞肃杀之声。角:军中号角。

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勒,刻石记功。

1、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图景?你从哪些词句可以感知?

2、哪些词句可以反映出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此词慷慨悲凉,其中是否传达出了将士们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kâ hán jiān jiān jì shuî tuî qiǎng zhuàn bìn jiāng

2、① 对偶

② 互文 对偶

③ 互文 排比

3、⑴ 从军缘由 踏上征途 十年征战 还朝辞官 亲人团聚 附文赞美

⑵ 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理解鉴赏

1、详写从军缘由,离别、征途中的心理活动,辞官还家,亲人重聚等内容,略写十年军旅生活。这样写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态,使得她的英雄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2、前一句渲染了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后一句渲染了木兰回乡,亲人重聚的激动、欢乐之情。

3、⑴ 说明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封建礼法不允许(两个答案均可)

⑵ “开我东阁门„„贴花黄”。作者意在表现木兰既有勇敢刚强的一面,又有可爱骄柔的一面。这正是这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⑶ 比喻。作者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辩雄雌的比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一点都不逊色于男子。

三、拓展延伸

孤寂凄清、荒凉、肃杀。秋。

【资料链接】

《木兰诗》: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赞歌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作者将女主人公放在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背景中加以刻划。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在于对这场战争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将它作为抒写一种思想认识的媒介。因而整首诗作在时间上有大跨度,在地点上有大转移,在人物上有大变换,大场面上有大铺叙。诗作对木兰从军的缘由、准备、战地的艰辛生活以及立功回朝、自请还乡等情节,都有简洁而必要的描述。作者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对古代妇女在获得与男子同等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杰出的聪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勋表示极大的欣喜与敬佩。为突出创作主旨,诗作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风趣的铺叙渲染出或紧张或热烈的场面气氛,还特别注意句子的押韵、对偶句的使用,使得诗句流丽,音韵铿锵,诗风明朗生动,质朴刚健。这样诗作以轻快明朗的刚健笔调刻划出木兰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的女中豪杰形象,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情与激情赞赏。

诗作以木兰的停机“叹息”引出“可汗大点兵”的事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极写国家局势之严峻,前线形势之吃紧,急需补充大量兵员。可是家庭的现状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让年迈的“阿爷”走上惨烈撕杀的战场,木兰实在不放心也不忍心,可家中实在没有能够顶替“阿爷”的男儿,怎不叫人烦恼?“可汗大点兵”的背景为木兰代父从军、发挥其潜在智慧与才能提供了契机。可是,在“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封建礼法约束下,妇女是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的。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非一般女子所能为,更非一般女子所敢为。它需要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在国家安危面前,木兰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抉择:“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沉重的“叹息”中作出这一决定,既表现出木兰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阿爷”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木兰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作者对女主人公这种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是由衷赞赏的,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喜悦。“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的排比句式,极写征途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匆忙神速;“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复咏叹,则是真切刻划木兰在生活的骤然变化中产生的微妙心理。这里既有她热血沸腾、气概豪迈的一面,渴望奔赴沙场,杀敌卫国,也有她紧张担忧、思亲恋家的一面,她毕竟还是闺中少女,未曾远出家门,更兼这次代父从军是隐匿了女儿身份、有违于“女治乎内”的社会礼法。作者细腻地刻划木兰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够真实而立体地再现木兰形象,丰富其英雄性格。木兰倘若就此打退堂鼓,溜之大吉,本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正统要求的,只会受到称赞,而不会遭责难。但木兰开弓没有回头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她抓住这次能与男子一样显示自己身手的难得机遇,以矫健豪迈气概奔赴战场,将一显自己女儿身手的可能真正变成现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作者特意为历经漫长边地生活的女英雄留下的一幅星夜巡逻的剪影,其中倾注着作者对这位浴血卫国的巾帼英雄的无限敬意。在纷飞战火中,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她的潜在智慧与作战才能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示和发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漫漫征战中木兰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这是她以“男儿”身份受到天子特别的重视、赏识与嘉奖,倘若她的“女儿”身份能够公开的话,不知人们对立下如此卓越战功的她会怎样刮目下待。只可惜当时的木兰绝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

木兰最终“不用尚书郎”,是因为她自有秘密在,确有难言之隐,不能就官受禄。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说,这是颇有戏剧意味的。无论如何,立功回朝,受到天子的接见与奖赏,这本身便是当朝最高统治者对这位巾帼英雄潜在智慧与才能的直接肯定。木兰最终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踏上解甲还乡道路是时势使然,别无选择,木兰及其家人对此有清醒认识,因而无悔亦无怨。作者对此结局也无异议,所以满怀喜悦之情,着意描写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动人场面。这里既有家中爷娘“相扶将”、阿姊“理红妆”、小弟“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气氛的渲染,又有木兰归家后喜不自禁地开东阁门、坐西阁床、著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的激情流露,更有同伴“皆惊忙”的烘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伙伴们的“惊忙”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伙伴们的“惊忙”既是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那么长时间而未被发现破绽的谨慎、机敏的惊奇,也是对木兰敢于代父从军的过人胆识与无畏勇气的钦佩,更是对女儿身的木兰在漫长征战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非凡身手、卓越才能的由衷赞叹。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叙写完了,作者还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点燃了作者的思想火花,激荡着作者敏锐的心灵,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诗作最后以兔子同跑,难辨雄雌的奇妙比喻,鲜明而形象地揭示其创作主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妙趣横生的比喻令人玩味不尽。木兰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非常时期,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特殊情况下,秘密从军,这一偶然的机遇使她与男儿们一道浴血沙场,杀敌卫国,使她发挥了自己作为普通妇女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由此欣喜地认识到只要为普通妇女提供能与男子一样拥有施展才能的平等机会,她们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妇女们本来就富有聪明智慧与杰出才能!尽管作者还未能象明朝末年的人那样用“海内灵秀或不钟男子而钟女子”明确大胆地说出来,但作者确实借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激情地为古代妇女的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唱出了一曲动人的赞歌。

本文刊于《语文天地》2002年第12期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学海中学 王加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我国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并以精美的语言和多种方式的铺排手法见长。在叙事时常抓住能更好刻画木兰形象的地方加以铺排。铺排时又多用排句、叠句,回旋复唱,摇曳多姿,弥足玩味。

一、按心理铺排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一问一答的铺排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当然,也可看做是歌者的口气,因为它是口头传唱的民歌嘛!其目的是引出木兰的自述,她是为父亲被征而发愁。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对后面说出的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一铺排注重了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二、按方位铺排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其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拟,意在表达“许多地方”。按东西南北方位词语铺排,除了工整贴切、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外,还能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三、按时空铺排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时间从每天的“旦”到“暮”;地点从家乡到黄河、黑山直到燕山。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同时有见其迤逦行军、艰苦转战。透过“不闻”、“但闻”的重复词语,可以想见木兰的离乡思亲之情。这八句按时空铺排,是把叙事和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典型例子。

四、按辈分铺排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按“爷娘”“阿姊”“小弟”的长幼顺序进行铺排,写木兰在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分和特点。

五、按动作铺排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其中的“开”“坐”“脱”“著”“理”“帖”,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不厌其烦铺排具体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作铺垫。

六、按性别铺排

如诗的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脚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此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了。首先,这样铺排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其次,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这四句俏皮风趣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还有什么能比这四句话更有趣巧妙呢?真是个锦心绣口的木兰姑娘!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结尾这四句的比喻,既质朴,又风趣,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文人是写不出来的,而且它带有木兰对伙伴的调侃意味,笼罩全篇,回翔照映,余韵不尽。

铺排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它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木兰诗》用铺排手法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第11篇:《木兰诗》说课稿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木兰诗》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4.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与学法

依据“三有利”原则,主要采用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鉴赏法、④讨论探究法、⑤竞赛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课前准备: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历代在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小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知识”栏目中,也了解了历史上有关木兰的情况;另外是现在学校都有微机室,学生都在学习电脑,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上网查阅的资料整理好,制成知识卡或幻灯片,供上课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

由学生交流木兰资料,《乐府诗集》知识引入,师生共同总结(PowerPoint课件展示)。从而掌握文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由学生利用字词典,课文注释,自由试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接着播放课文朗读课件(《木兰诗》flash课件),学生看书听读,作上批注。听完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提醒。教师课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课件)。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拼读、比较、识记,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由学生观看木兰故事过程图片(PowerPoint课件)练读。由图引入故事情景,初步体验朗读感受。

最后感情朗读展示:师生同读,表演读,自选文段读,上下句轮流读,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环节:默读诗歌,理解诗意。

首先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把不懂的语句作上记号。(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个体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木兰诗虽是古代诗歌,但语言浅显,学生应用工具书,都能初略理解。所以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接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难懂词句,通讲诗意。(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合作、探究”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在知识方面能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况且学生在自读自译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学习水平、能力差异,会出现一些疑难问题、思维偏颇。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生生互动,释疑订正补救提高。)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然后以全班为单位,小组互动,师生互动。

先全班释疑,解决小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再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特殊字词、诗句的正确意思。

A数词的理解。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识别。例如把“壮士十年归”和“同行十二年”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看出木兰从军的年数矛盾,从矛盾中也轻易地掌握了数词虚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排比句。二是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联系实际,对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学习互文句。PowerPoint课件展示①出示诗句,抽生翻译。②师质疑“战死的全是将军,归来的全是士兵吗?”学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为补充说明的,翻译时要把上下两句的意思合起来理解。③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这就是古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再让学生找出类似句子理解,我想,学生掌握这个新知识点就不成问题了。)

最后是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可采取竞赛的方法。(在这个环节采用这个方法,意在学习方法的变化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稍稍疲惫的神经又活跃起来。)具体作法是将全班按座位(或学号、男女生)分成两组,展开竞赛,勇闯三关。一是对手关,此环节由对手组出题问答。二是抽答关,由老师出题,两组抽签解答。三是抢答关,老师念题,两组抢答。小组竞赛完毕,师生共同总结。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让同学按照写作顺序或不同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板书课文结构。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过程图片复述课文。然后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强化背诵(如: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五环节: 课外拓展(PowerPoint课件展示)

1.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学作简要介绍。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制作名人小档案——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五、板书设计:

说明:学生按“家中——征途——战场——朝堂——家中”地点转换来分是可以的;按“战前——战时——战后”事情发展顺序来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兰对“惊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为作者“隐喻赞美”另外划开也是可以的。我们应该放开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是选取了其中一种,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便于学生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复述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停机叹息

愿替父征

代父出征

备战出征

十年征战

十年征战

受赏辞官

得胜归来

回家欢聚

双兔隐喻

比喻赞美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12篇: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设计 江西安远县重石初中:廖益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教师请学生对范读进行点评。 3.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â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4.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5.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

)从军(准备 )奔赴(战场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

(1)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讨论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交流互动释疑

教师请学生任选下面三个话题中的一个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课件展示)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2.假如“你”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师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完成《训练与测评》的练习(3)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

木 果敢坚强

兰 英勇善战

诗 不慕名利

谨慎机敏 雄

第13篇:《木兰诗》解说词

《木兰诗》解说词

刘集中学

指导教师:陈祥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这首诗详细的介绍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辞官还家的经过。借此表达出对古代妇女潜在智慧与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与敬佩。让我们走进木兰的世界,看她的替父从军之旅。

第14篇:木兰诗打

23、《木兰诗》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目标 1.会背诵全诗。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了解木兰的形象。

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 文学常识(幻灯片4)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壁”。它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机 杼( ) 鞍鞯 ( ) 金柝( )胡骑 ( ) .....戎机( ) 军帖( )可 汗( ) 鞍鞯( )辔头 ( ) .溅溅( ) 燕山 ( ) 啾啾( ) 朔气 ( ) 金柝( ) 铠甲( )十二转( ) 红妆( )著 ( ) 云鬓 ( )

2、解释重点字词。

(1)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赏赐百千强( )...(2) 出郭相扶将( ) 出郭相扶将( ) 惟闻女叹息( )...(3)旦辞爷娘去( ) 愿驰千里足( ) 关山度若飞( )...(4) 朔气传金柝( ) 赏赐百千强( ) 出郭相扶将( )

3、...翻译重点句句子。

(1) 利其然也,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然众人矣。

(2)

4、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 (3)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

二、全程合作

(一)

1、生生合作

说说这首诗分为几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3、根据诗句概括木兰的性格特点 (二)师生合作

1、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2、

三、全员提高。

(一)

1、填空 课堂检测

(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 __。

(4)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句,用 _______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7)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在战斗中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拓展延伸:想象作文

阅读课文第六段,木兰还乡后与亲人团聚的喜庆情景,发挥联想与想象,扩展诗中的画面内容,扩写为200字的小作文。

要求:

(1)有故事情节。 (2)有具体人物描写。

2、解释重点字词。

(1)关山度若飞(过) (2) 朔气传金柝(北方) .. (3)赏赐百千强(有余) (4) 出郭相扶将(扶持) .. (5) 出郭相扶将(扶持) (6)惟闻女叹息(只) .. (7)旦辞爷娘去(早晨) (8) 愿驰千里足(愿意) ..(9)关山度若飞( ) (10) 朔气传金柝(北方) ..(11)赏赐百千强(有余)( ) (12) 出郭相扶将(扶持 ..

【基础存盘】 2.D(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3.A 4.(1)“帖”通“贴” (2)“火”通“伙” 5.(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6)对偶、互文(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阅读经纬】1.A 2.C 3.木兰奔赴战场,经过英勇战斗最后胜利归来。 【课文巩固】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3.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4.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1406班 邱远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使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个体的满意主体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价值目标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对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准则的就基本价值标准。

那么,我们青少年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怎样做呢?我们少年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每天可以想一想:我们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对父母小静吗?这样多想想,就会促使自己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了。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体现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今天我们这一代少年,要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星星之火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为复兴伟大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第15篇:木兰诗改编

唧唧复唧唧,木兰开飞机,开的什么机?波音747!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有所思,没钱买飞机.昨夜见军帖,要用轰炸机,飞机十二架,架架买不起.阿爷无大钱,木兰无金银,愿去买钢铁,从此造飞机. 东市买图纸,西市买螺丝,南市买玻璃,北市买铁皮.旦辞爷娘去,暮宿旧机库,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铁皮摩擦滋啦啦.旦辞机库去,暮至军营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将军大呼哈哈哈. 万里开飞机,关山一下没.热气传机翼,日光照玻璃.将军被吓死,壮士魂已飞. 飞来撞天子,天子躺病床.策勋十二转,赏赐俩耳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进牢房;愿开747,飞着回故乡.爹娘闻女来,端起机关枪;阿姊闻妹来,当户举手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智障.开我机舱门,进我飞机舱,脱我战时袍,换上飞行装,多装手榴弹,对外架机枪.出门埋炸弹,亲友皆惊忙:离别十二年,不知木兰变猖狂.疯子脚蹬地,呆子眼紧闭,两人并排走,谁能说我不正常? 唧唧复唧唧,想吃肯德基。不闻口水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把汉堡思,女把鸡翅忆。昨夜见鸡券,节曰大减价。鸡券十二张,张张有鸡翅。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去肯德基,从此替爷吃。 东店买汉堡,西店买饮料,南店买鸡翅,北店买薯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汉堡香味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鸡翅香味鸣啾啾。 万里越长城,珠峰度若飞。银行送金币,皇上发毛衣。母鸡年年死,木兰十年归。 归来见孔子,孔子坐天堂。鸡券十二张,赏鸡百千筐。孔子问所欲,木兰不愿做天使,愿驰千里鸡,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想吃肯德基: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准备吃。开我东阁锅,取我西阁勺,脱我战时袍,著我餐时巾,当窗取碗筷,对镜吃起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这么馋。 雄兔嘴三瓣,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吃,安能辨我馋不馋?

嘎嘎复嘎嘎,木兰欲自杀。不闻惨叫声,维闻粗绳拉。

问女傻不傻,为何要自杀。木兰既不傻,木兰又不答。昨夜见罚单,共罚三万八,罪名十二条,条条要画押。木兰所有钱,只有三毛八,又要坐监狱,决定要自杀。

东市买菜刀,西市买手枪,南市买吊绳,北市买砒霜。回家写遗书,然后画画妆,不觉菜刀剖腹疼,但觉自杀不宜用手枪。穿好白长褂,遗书兜里装,不觉拉绳上吊痛,但觉自杀不便用砒霜。

自杀何方好,木兰想又想。扔掉刀和枪,倒掉毒砒霜,粗绳梁上吊,木兰已死亡。

死后见阎王,阎王坐明堂。抽她十二鞭,赏她百千棒。木兰问为何,阎王说她罪太长;愿派千里马,送女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双双去投江;阿姊闻妹来,坟墓里面躺;小弟闻姊来,自投身体喂猪羊。木兰成鬼魂,衣服穿不上,走路如飞行,处处可穿墙,官吏来捉人,大门敲咣咣。出门看官吏,官吏皆发狂:同斗十二天,不知木兰是鬼像。

自己变成魂,家人全死亡,罪名一火车,木兰为何活世上

叽叽复叽叽,公鸡泡母鸡。考试够刺激,答题靠心机。上课听不懂,都怪老古董。老师废话多,麻烦又啰嗦。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要我学英语,根本不可能,至今思项羽,不会说英语。语文不合格,更显我性格;数学不合格,老师全负责;英语不合格,因为我爱国

考试得好,全靠同桌好。考试考不好,同桌做不好。天天上学愁更愁,老师讲课无离头,听得我就像梦游,次次批评无理由。功课多得想报仇,作业做得像傻头,光阴不似箭。日月不如梭。功课全靠抄,不然就不交。上学等放学,放学就过节。一年又一年,此意恨缠绵

同学本是同班鸟,一到放学各自飞,一天就这样OK

东风吹,战鼓擂,现今世界谁怕谁。

只因南风吹,雨微微,全怪自己太会吹。

天苍苍,野茫茫,作文纸上见四行。

吧友122.159.216.*积积复积积,唔识就唔识: 考试够刺激,居然无题识;上课听唔识,捣乱多款式;生系中国人,死系中国魂;要我学英文,梗系冇可能;英语唔合格,更显我性格;数学唔合格,老师负全责;语文我合格,系我有办法;考试考得好,全靠隔离好;考试考唔好 ,隔离唔识做;日日返学愁更愁,老师讲嘢无厘头;我就听到似梦游,次次批评冇理由 ;功课多到似报仇;返学为咗乜,日日被糟质;作业都系抄,一系就唔交;返学等放学,放学饮可乐;敲铃各自飞,就咁又一Day

第16篇:木兰诗课堂实录

优质课

《木兰诗》教学实录 宝山二中

崔玉玲

一、导入:

打开多媒体。呈现花木兰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女主人公是谁吗?” 生:“花木兰!”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唱一唱花木兰”伴随着音乐,我的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为课堂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花木兰的故事。

生2: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故事的主人公花木兰就诞生于一千多年前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今天我们带着语言这把钥匙,开启想象的大门,一起来解读这个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英雄形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3、学习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二、课前预习展示

师:文言诗词贵在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谁愿意来读?

有六名同学站了起来准备朗读。

师:老师来分工,同时还有一个要求,朗读中,全体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我们的朗读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有三个:读准字音、读的通顺、读出节奏。 师:哪位同学想对我们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 (分工后开始朗读)

师:他们读完了,谁为评价一下。 生1:我认为刚才都把读音读准了。

生2:我同意把字音读准了,但节奏感没读出来。 生3:我认为刚才“出郭相扶将”的“将”应该读一声。

生4:我认为刚才读的有点快。

师:你们评价得都很准确,看起来你们真的认真听了。

三、自主学习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非常生动。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故事内容,将不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2、(1)、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木兰的表现哪一个地方最能感动你?

先自己学习,再小组讨论。

(生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边巡视,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自学成果展示

师:自学过程中还有疑难的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你解决。

生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怎么翻译。 生6:爹娘听说女儿要回来,互相搀扶着出来迎接。 生7:还有“朔气传金柝”的翻译。 师:谁来帮他解决,“朔”指北方。 生8:北方的寒气传来大更的声音。 师:还有问题吗?

生9:“将士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再来读一遍。

生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11: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师:同意他的翻译吗?

生12:我不同意,征战并不是指真正的十年,因为后面说的是十二年。

师:对,这里的十年是虚指。你再来翻译一下。 生13: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战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师:这位同学非常有思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难的

句子。若按常规的翻译应该是“将军们经过战斗都死了,将士们十年之后胜利归来”这样的翻译符合实际吗? 生:不符合。

师:对,这里用到了一种“互文”的修辞,翻译时将上下句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因此这里就应该翻译成“将军将士们经过无数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师:还有吗? 生:没有

五、初读诗歌,感知故事

师:接下来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学的成果,谁能用几句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要注意我的要求: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生14:我觉得应该分为五个故事情节。第一个是替父从军;第二个是战前准备、辞别父母;第三个是从军作战;第四个是战归策勋;第五个是归家团聚。 生15:我觉得应该是:木兰织布、决定从军、征战沙场、还朝辞官、

师:同学都能概括出主要的情节,但有的同学在根括课文情节时,有的太详细,而有的同学没有抓住重点。老师也总结了几个:代父从军、出征参战

辞官还乡

师:通过朗读,同学们对木兰的性格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形容词把木兰的精神品质。概括到黑板上。

几名学生纷纷上黑板总结“勤劳、善良、淳朴、谨慎、机智、勇敢、刚毅、孝顺”

师:同学们总结的不错,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在她的身上,既体现了———— 生:儿女情怀 师:又体现了———— 生:英雄气概

师:一千多年前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其英雄的形象流传至今。那么你从相关的故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 老师给大家一个句式:从———这几句诗句中,我读出了木兰的————让我——————。用上这个句式,三分钟的时间,先在小组内讲给你的同位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我们再全班交流。

示例: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急于还家的木兰,因为这里的“愿””驰”写出了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 (学生小组内自由交流,教师巡视)

师:下面来展示你的读书成果,老师有一个要求:先来读句子,再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因为

——。同时读到这个句子的同学,你若有补充,起来发表你的观点。

生16:我读的句子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我读出了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木兰。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所以自己去参军,可以代替父亲战死沙场。 师:为了父亲,勇于牺牲自己。

生1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我从这一句读出了一个不羡慕钱财、不羡慕官位的木兰。 师:不慕荣利的木兰。

师:木兰不用尚书郎,她为什么“不用”? 生18:因为她非常想回家,见她的父母。 生19:她不想在乡亲面前摆出很高的架子。 师:她想表现一个平凡的木兰。

师:立了战功的木兰与一般英雄的光宗耀祖、富贵还乡恰恰相反,她舍弃的是—— 生:荣华富贵 师:她要的是—— 生:亲情

师:对,亲情、天伦之乐。这里面包含的是对家乡、对父母最深切的眷恋。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样一个单薄、朴实的木兰又立在我们眼前。

生20: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柔美的木兰。

师:一个“柔美”的木兰,刚才我们解读的是木兰英雄的一面,原来英雄也柔美,英雄也妩媚!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真的很高,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组来解决一下下面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中的问题)

(1)、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并体会它的好处。 (3)、结尾有何妙处?

(4)、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帼英雄。

师:这一组题我们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看那组能又快又准。

生21:我们组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组认为行军前的准备和还乡是详细写的,而辞官是略写的。 生22:我们组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们认为辞官也是详写。

生23:我组认为从军缘由也是详写。 生24:我组认为战争生活是略写

师:看起来你们分析的很准确。那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的的文章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出示课件) 师:由此可见,内容的详略是由主旨来定的。

生25: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主要表现木兰的儿女情怀,次要表现木兰的英雄气概。所以详写的是“从军缘由、行军准备、恋别、辞官、还家,略写的是战争生涯”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一大特色,谁发现了?

生26: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师:举个例子

生26: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师:具体说一说

生26: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木兰回家后的喜悦之情。

生2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师:说得不错,这样的句式还有很多,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乐府诗的一大特色。

我们再看文章的结尾,又表现出了什么? 生28:这也是比喻,是赞扬木兰的聪明机智。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她宁愿抛弃高官,回到故里去过她的平民生活,她这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是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人生的取舍,她放弃了高官厚禄,回到平民中,她在享受着平凡的人的幸

福。当然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但有一点就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再大的困难留给自己克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可贵品质,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个人的选择,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这种牺牲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千古流传,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然而历史上不独有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生(纷纷说):居里夫人终生追求对于科学的探究,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刘胡兰面对屠刀无所畏惧;穆桂英、佘老太君等杨家女将;王昭君出塞;秋瑾为了推翻清朝政府而牺牲;英国的撒切尔夫人;„„ 师:看起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这些巾帼英雄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她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赞美传唱。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在这节课中,我们共财感受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儿女情怀和英雄气概。最后,让我们再次唱响英雄的赞歌吧! (伴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我进行了一些课堂的达标测评,并布置课后作业。)

第17篇:关于《木兰诗》

关于《木兰诗》的教学反思

《木兰诗》是一篇文言文,第一课时的重点是:(1)文言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重点语句的翻译

我从以下四点谈谈关于这节课的感受:(1)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2)课堂上的亮点(3)不足 (4)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 关于学案的设计

标学:做到目标明确,共分为三条:字音字义;反复诵读;句子解释

互学:(1)朗诵:小组读以及齐读(2)字词解释,设计是:保证每个小组分到的题里都有可以深度挖掘的内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3)句子翻译:各段中各选取一句,有助于对第二课时关于木兰从军内容的概括有更好地了解。

示学:本身设计是三个小组到黑板上展示字词解释;其余六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后,在讲桌前展示讲解,老师是修正视听,引导作用。

用学:严格按照标学来走,有检测互学的作用:按照标学顺序,字音、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第二 关于课堂的设计

(1)在孩子展示朗诵时,关于朗诵技巧的点播

(2)关于翻译方法的贯穿与运用:在选取的句子里,都有着“增、删、调、换、留”这五种方法的贯穿,可惜是课堂上只是细致讲到了“调”和“留”两个方面。

第三 本节课的亮点

课上的亮点就是孩子们的读书声,由一般到朗诵技巧点播后的朗诵升级,孩子的改变也证明了方法传授的成功。

第四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前引导的纠错不及时(2)对于课堂上对于孩子们注意力的把控不到位

(3)激励、评价性的语言太少(4)孩子讲题是的姿势、声音有些不到位

(4)上下互问的次数不多,说明没有能很好的启发孩子思考

(5)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机智

(6)讲课的语调声音不够亲切,末尾音过于生硬,有口语化现象

(7)对于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和把控是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 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语文课的精髓就是让孩子运用:听说读写,在课堂示学环节,可设计有写的有讲的,不一定全都到黑板上去写,这样会相对节省一些时间;古文的讲解更侧重的就是对字词的掌握,应强调反复记忆

(1) 孩子上台展示,应面向大家,而不是低头或是背对大家

(2) 课堂氛围不热烈,让听者不激动兴奋

(3) 对于孩子的上下互问,应给与时间让多思考,多回答,抛出石头越多,思维的火花越多

(4) 激励鼓励性语言应加强,注意多一些的正向评价,语言应生动活泼些,抑扬顿挫感。

(5) 重难点的点播要到位

(6) 关于学生学案完成度的监控

(7) 对于孩子的易错字、读错音的字应在黑板上重点体现

(8) 注意用学,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得到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

(9) 在修正视听中,黑板上的圈点应使是用双色笔

(10) 多多引导孩子们发散性的思维

(11) 课堂上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要多项问题,预设情景,在平时上课时候养成好的习惯。

第18篇: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主义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说教学目标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通过六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我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可汗燕山鞍鞯鸣溅溅扑朔迷离金柝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我将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注意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给学生时间进行小组内练习,再小组推荐学生复述本诗的故事情

节。其余学生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中看出木兰是一个﹍﹍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例:

木兰

勤劳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热爱生活

第六环节:背诵。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二课时通过五个环节来展示。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思考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

美的女儿。(板书)

女儿情怀英雄形象

(详)↓(略)

热爱和平的杰出巾帼英雄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木兰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

第19篇:木兰诗 教案

《木兰诗》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及民歌语言的质朴生动

(2)、使学生体会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她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

(1)从朗读上品味语言特点。

(2)从修辞手法和结构上欣赏诗歌。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简介背景

介绍作品。《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背诵)

三、积累文言知识

1.正字音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âi(缰绳)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ɡ(军事)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ɡ(装

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ɡ(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尤其注意下列词句:

词: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迷离 安能

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五、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复述故事、强化背诵。

1、复述提示:

复述时不仅要掌握叙述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清晰、流畅、有条理。

情节提示:

第一部分(

1、

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

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2、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4、按要求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

写战地环境恶劣的句子: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

赞颂木兰聪明谨慎勇敢 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

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身跨战马,矫健雄姿,

万里迢迢奔往战场的句子是:

5、文中有两个成语,请找出来:

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六、赏析人物语言

(1)读课文,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荣华,机智警觉,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2、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中国古代女子形象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

替父出征——详 写

征战沙场—— 略 写

凯旋受封——详 写

辞官回乡——详 写

好处:(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3、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

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

的激动心情。

4、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同意。因为木兰当初代你父从军是因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

5、找一找诗中出现的各种修辞

互文比喻夸张顶针对偶复沓排比

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复沓句: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回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顶针句: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对偶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排比句: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夸张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比喻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6、本文语言生动质朴,繁简得当。试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有人说这二十字呆板累赘,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你怎么看?)

作用:

这二十个字用得简洁面灵活,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周密地准备战前准备戎装的气氛。

(2)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有何好处?渲染了家中的欢乐气氛。

(三幅人物情态画各具其妙,又无一不贴合人物身份,试评析加点内容。)

爷娘相扶将写出了两位老人在与女儿阔别十几载后的苍老之态与相见的迫切之心,阿理红妆写出了女子爱美的天性和整装迎贵客的端庄之态。小弟磨刀堆霍邮少年伯虎虎生气和盼姐回家后内心的喜悦兴奋之情。

七、板书设计

木兰诗

(第一课时)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第二课时)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第20篇:《木兰诗》读后感

《木兰诗》读后感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花木兰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子。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名列其中,但父亲年岁已大,而家中又无长子,木兰决定代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披上战衣,渡过黄河,越过黑山,征战沙场。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有的凯旋归来。木兰就是凯旋归来中的一个。木兰不贪图名利,回到家过平民生活。

这首诗表现了花木兰的忠、孝、智、勇。诗最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句话用兔子在一起跑,雄雌难以分辨的隐喻,说明了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虽然时代不同,但木兰爱国与奉献的精神永存。新世纪的我们,应该学习木兰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高尚品质和纯朴、善良、忠贞的美好品德。

《木兰诗》
《《木兰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