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8 15:01: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思考与建议

思考与建议

建议一:成立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

理由:安全监察的职责是对生产和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和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安全监察执行力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模式上的垂直管理。表现在安全监察人员与被监督部门不应存在安全在下的隶属关系,安全人员身在其中,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就是时时刻刻发现不足、提出建议,并对生产和施工中的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安全在下这种监督形式只能定义为思想宣传,根本谈不上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的监督只是一种过场。

另一方面,安全监察人员的职与责应具有等量性。责大职小的现状将会使安全监察没有任何执行力,亦无法对安全监察人员进行可靠的保护。 建议二:让安全监察成为闭环管理的最终环节,为公司把好安全关。 理由:“安全一票否决制”没有被纳入到奖励、评先、人员录用及工程验收的程序之中,因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建议三:将生产部分成独立的检修部和运行部,管理所亦按检修和运行职能进行调整,人员固定。

理由:检修和运行便于职责的界定和相互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使设备的安全风险值降至最低。

建议四:管理所设置专职安全员(运行检修为一人),人员关系落在安监机构,常驻管理所。职责上对安监机构负责,在行使安全监察职责的同时,协助管理所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求:敬业、业务能力较强)

推荐第2篇: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把脉城市管理难题 对症寻策寻计下药

--我县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伴随新一轮城市化和中心城市布局调整,我县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工作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了管理和执法力度,提高了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提升了我县的城市品位与形象,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之伴随着的城市管理问题逐渐显现,本文分析了我县城市管理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就探索破解我县城市化进展中出现的城市管理难题做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我县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逐步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举”转变

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改善城市功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城市管理使得城市功能性趋于最大化,从而推动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我县深刻认识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相互作用关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在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城市园林景观、城市亮化、环卫设施、供排水管网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城市管理力量的投入,以“建管并举”的理念来经营城市,如实施了财政局后花园改造项目、公厕革命,在项目投入

—1—

使用后,整合管理力量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同步跟进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建管并举的树立,我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城市管理新理念转变。

(二)逐步从“杂乱无序”向“法制规范”转变

我县城市管理发展的脉络是一本厚重的经验历史总结,从农民建房的随意性到《XX县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从规划控制的疲软性到《XX县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处理处罚办法》的制定执行、从城市收费性项目的无序化到《XX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等规范的执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推动着我县城市管理体制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进程。

(三)逐步从“职能单一”向“综合多元”转变

我县最初的城市管理仅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工作,职能单

一、缺乏系统。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理念逐步解放思想,城市管理范畴延伸到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生态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文化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发改、交通、环保、文化、经贸和建设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城市管理逐步从单一系统向多元体系,从单一职能向综合管理,大管理的理念正在逐渐形成。

二、我县城市管理存在的难题和困境

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县的城市管理受到日益—2—

重视,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与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形势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停车问题难解决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轿车的社会拥有量在快速增长,2010年新增小型汽车1020辆,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3倍之多,由于城市建设扩张速度远远跟不上汽车增长速度,加之县城停车场地的总量不足,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的矛盾日益显现,汽车乱停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违章建筑难遏制

违法违章搭建是影响我县城市面貌、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县城市管理急需面对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违法建筑的动因调查来看,困难户为增加收入的占40%,增加居住或使用面积占的40%,其它心理占20%。各职能部门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违建户软抵抗,加之社会关系等复杂因素,执法工作很难开展。

(三)流动摊贩难控制

众多无证摊贩流动设摊,造成道路交通堵塞、行人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因主城区用地严重不足,管理部门规划在县城郊区地块设置早市,而摊贩又不愿远离县城中心地带经营。部分摊贩在农贸市场周边占路设摊,导致市场内生意难做,由此也引发部分个体户跟随到街面乱摆设点,造成市场秩序混乱。

(四)环卫设施难更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同济新村、同德新村和在建

—3—

的同心新村等多个下山脱贫小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屏都新区的兴起,落后的环卫设施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不匹配,县城垃圾箱、垃圾收集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五)绿化亮化难保障

虽然我县已有市民广场、濛洲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新建了儿童乐园(财政局后花园)、廊桥博物馆等多个休闲公共设施,开展了植绿增彩工作,但仍然难以满足市民群众对城市绿地公园的需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多次在建议提案中要求对松源溪延溪两岸进行开发利用,以增加城市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品味。此外,县城亮化设施也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很多道路处在“有路无灯”的尴尬处境。虽然县财政每年会安排一定资金进行县城亮化设施维护,但路灯建设投入使用后,高昂的电费一直未能切实解决,又出现“有灯无电”的无奈局面。

(六)部门之间难协调

城市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但现实中各部门常常各自为政,综合管理成效相对低下。在执法中往往存在“有利互相争、无利互相推”的现象。比如无证摊贩管理责任在于城管,但在其放弃无证设摊后如何维持生计问题,又不属于城管部门职责范围,导致只堵不疏,造成“回潮”现象明显,很难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三、做好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一)上马实施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是在县城范围内的街道、社区、公—4—

共场所、机关单位等逐个划分网格点,并通过信息渠道,定点、定时、定人进行管理,一经发现问题,迅速反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派员处理。通过实施数字城管,可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城管工作细节精细化;通过城管办公自动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等手段,逐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二)着力缓解停车问题

在主要街道、支路、背街小巷划分停车位,尽量扩大停车位需求量,满足正常停车要求,切实规避乱停乱放。针对县城停车场不足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住建、国土、交通等部门一起选择合适的地点规划建设县城停车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如东门巷、菇城剧院等城市中心旧城改造开发项目,在项目开发中综合考虑建设地下停车场,以满足城市停车需求。

(三)严厉整治违法违章

继续巩固“两违”整治成果,以高压的态势、坚定的决心、充足的准备,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行为。同时,建立健全土地监察和规划建设监察信息网络,完善防范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的巡查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制止和查处城乡违法占地、新建违法建筑行为。

(四)加大城市管理投入

资金、人才是城市管理的要素保障,城市管理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园林绿化、环卫等方面专业人才,充实城市管理队伍。

—5—

对城市管理养、护作业等项目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一些引导性的规划和政策,调动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的目的。我县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步子,城市环卫工作已经引入市场机制,污水处理厂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城市空间开发管理探索利用,切实起到利用市场杠杆促进城市管理的作用。

(五)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突发性和反弹性,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按照责任主体唯

一、责权费相一致的原则,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由于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应当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提升城市主管职能部门的地位,突出城市管理协调作用,力求形成城市政府主导、主管职能部门统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无缝隙化管理新格局,以利于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相互扯皮、推诿,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六)提升市民城市意识

城市管理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市民是城市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城市管理的受益者,城市管理仅靠城管执法部门是难以管到位的,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管理好城市。因此,要精心设计载体,形成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增强市民城市管理意识,引导市民协调一致搞好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特别是要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充分挖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邻里互助的精神,形成“城—6—

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7—

推荐第3篇:老干部思考与建议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联动机制,积极争取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老干部工作的支持与协调。

曾庆红同志指出:“广大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广大老干部工作者是我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宝贵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进一步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同加强老干部工作部门和队伍自身建设、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部署、结合起来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加强对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把握,自觉地把老干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来抓,进一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共同抓好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工作格局。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老干部工作,分管领导同志靠上抓。组织部长是老干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腾出精力,对老干部工作,给予更多的领导、更多的关心、更多的支持、更好的落实。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目标责任制,定期听取老干部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和问题,把老干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同考核,同步推进。积极发动宣传、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部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从各自承担的职责出发,密切配合,共同营造尊重老干部、关爱老干部、支持老干部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紧跟时代步伐,拓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事业在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我们已经站在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起点;随着我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已经站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起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老干部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对做好老干部工作带来了一些新要求。要站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做好老干部工作,把老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小康、加强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要认真落实好老干部政治待遇,通过制定并逐步完善老干部阅文、听报告、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制度,使广大老干部能够及时了解全局、始终紧跟形势。要巩固和发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的成果,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三)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作用。

要按照中组部制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调整支部结构,改变学习方式,进一步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离退休干部组织建设方面,采取离退休干部混编党支部的形式,或者由在职干部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开展日常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班子建设。根据老同志身体状况和居住环境开展学习活动,对因身体不好或居住太远不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支委成员要定期以电话询问、上门走访或送学习资料入户等形式,经常联系,向离退休干部及时通报党员生活情况及本单位工作情况,保证老党员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任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健全社会管理,协调利益矛盾,维护安定团结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老干部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咨询点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种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推动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教育下一代上发挥示范教育作用。要巩固和总结好青岛在关心下一代组织设置、关心教育、活动开展、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经验,动员和组织更多的老干部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后继有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拓宽服务渠道,依托社区力量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要围绕深入开展“亲情服务”活动,创新工作理念,大力培育单位管理与利用社区优势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老干部管理服务新机制,探索建立家庭、单位、社区(乡镇)、老干部部门“四位一体”和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四个就近”的管理服务模式。针对老同志的需要,开展照料陪护、精神慰藉、应急救助、家政服务、保健服务、热线服务、志愿者公益服务等,真正做到以儿女之心、晚辈之情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同时,要不断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加大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采取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拓宽社区服务内容,优化社区服务方式和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途径,为老同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为老同志解除后顾之忧。

(五)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老干部工作新水平。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实行由组织部副部长兼任老干部局长或老干部局长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组织格局。实践证明,凡是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长,老干部工作领导能力、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就强,反之,行动就迟缓,工作就滞后。加强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提升整体素质,抓学习、搞培训,强调学以致用,从办文、办会、办事做起,形成个人有绝活、部门有强项、整体有作为的良好局面。加强人才建设,强化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和以适当待遇留人的“三个留人”机制,对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要重点培养、大胆使用,创造条件优先提拔、破格提拔,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激发团队活力,增强工作实力,提升整体战斗力。要按照处室和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实施意见要求,建立激励和奖惩机制,做好服务品牌和文化建设内容的征集工作,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深远、富有创新价值的老干部工作文化体系,为老干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激发新的活力。

推荐第4篇:咸阳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咸阳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2011-02-28 14:05 环卫科技网 作者:张永民 0条评论

城市是人们工作生活的集居地,为进一步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各地城市管理者们各出其谋,想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增多、设施老化、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管理的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管理者必须不断创新城市管理的理念、体制、模式与手段,对城市进行高效管理,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的必要性

2003年4月,咸阳市被原建设部列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建设试点市。六年来,经过第一期、第二期数字城市项目建设的实施,我市数字化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每年都实施城市建设十件实事,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区主干道路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对市容市貌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整治和持续开发,增设了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健身娱乐场所等一批城市公用场所,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城市管理内容不断增加,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不能满足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现行的城管体制机制制约了管理效能的提高,存在市、区、办事处、社区责任不清,城市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滞后,突击式管理、粗放式管理等问题。城市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是城市管理创新活动,利用了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GIS)、卫星定位技术(GPS)、遥感技术(RS)、虚拟现实技术(VR)、无线网络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数据压缩和加密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强化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必将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同时,自2004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推行网络化管理新模式以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扬州、成都、宝鸡等50多个大、中城市分为三批,列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并要求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在2010年底都必须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咸阳市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市建设试点市,迅速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内容

1、实施范围

地域范围。按照“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建设可在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分布进行实施。市级平台,秦都区、渭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第一期工程,可于2010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各县列为第二期建设目标,可于2010年12月底建成投入运行。

对象范围。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对象的范围,以原建设部《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2007)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七大类部件(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和扩展部件类)和六大类事件(包括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和扩展事件类)为主,并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新增加部件事件。

2、总体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包括: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一个监督指挥体系、一个自动评价机制,共三个方面。 构筑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依托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方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方法,对单元网格派出监督员,利用信息采集器采集网格内的部件和事件信息,通过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问题处置、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监督评价七个环节,实现城市管理的协同与闭合,实现城市管理快速便捷。

一个监督、指挥体系。为了保证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加强统一管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要求建立一个监督指挥体系,同时对已有的城市管理机构资源进行整合。监督、指挥体系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和政务专网实现全天候无缝对接,信息互联共享。

市设立城市管理中心,分监督和指挥双轴运行,市级负责规范、标准的制定及协调指导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平台建设,直接管理各区监督员队伍,实现高位监督,不处置事件与部件。区级只设指挥轴,与市直有关机构分工处置事件与部件,自觉接受市监督中心的管理。在市、区事权划分上体现以下原则:一是顺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重心下移;二是市、区机构分工必须合理,责权利明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传递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四是体现城市管理整体效能和长效管理。 设立自动评价机制。监督考核体系既能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发生的事件、部件等问题,又能监督各运行环节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绩效。通过考核各专业部门、街道办事处的立案数、办结率、及时办结率、重复发案率,评价和促进各部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我们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内部考核指标,实现自动评价,将系统考核的结果纳入政府部门管理目标并定期向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通报。二是实行外评价,在政府网站上实时公布各部门办结情况,接受公众监督和社会满意度评价,进行社会监督。

3、系统平台建设

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信息发布与公众监督子系统、移动督办子系统等;开发配备满足咸阳实际的监督管理数据无线采集网络。在逐步完善和优化国家所规范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各项功能的同时,根据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和地下管线系统、环卫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城市防汛指挥系统、燃气应急预警系统等逐步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三、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特色

1、机构建设采用市区两级平台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

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可采取市、区两级平台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成立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建立管理职能与监督职能分离的城市管理体制。市级建立监督中心,县处级事业单位,集中行使监督权和考核评价权;市、区两级分别成立指挥中心,行使指挥处置权。形成市级监督为一级监督,市、区指挥为两级指挥,市、区政府、办事处三级管理,市、区政府、办事处、社区四级网络的管理体系。监督、评价、指挥、处置、职能分离,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管理。

2、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咸阳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遵循“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城市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将城市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社区转移,注重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心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合理划分市、区城市建设管理的职权和范围,责权利相统

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按事权的调整变化分配市、区两级财权,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使事权与财权相协调。

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咸阳市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软硬件设备、人员、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中注重系统整体性的同时,还要为将来扩展预留各级部门之间联网接口,为将来进一步完善和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整合资源,节约投资。 (1)整合12319城市热线服务系统

系统建设将原有的12319城市热线服务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升级后统一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软件系统中,统一受理,并且添加监督员核实环节,将受理的市民来电信息转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七个环节中流转。流转处结后的案件再由专人进行案件回访。 (2)整合大屏幕监控系统

咸阳市数字城市路灯节能监控指挥大厅控制室要安装DLP大屏幕、微机等操作控制设备。系统建设保留原有大屏幕监控系统,大大地节约投资。 (3)整合路灯监控视频信号系统 市区要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和RTU分站,对建成区主干道和重点场所进行全时段监控。将现有视频监控信号与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城管问题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可视化监控管理,对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对监控范围内的突发性事件录像取证,起到综合治理效果。 (4)整合地理信息系统资源

整合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利用现有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线划数据(DLG)等,统一搭建咸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提供更完善、更高效的城市管理电子档案数据。 (5)整合广域网

依托现有政府专用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建立连接市、区指挥体系和政府部门、专业部门的广域网络,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网络之间的连接,为监督、评价、指挥、处置提供快捷、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对网络设备进行安全物理隔离与访问控制,体现安全性和保密性。 (6)整合其他资源

整合咸阳市数字城市三维可视化系统、城市路网、管网、建筑垃圾运输车辆GPS智能监控调度系统,降低信息系统建设成本,节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切实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最大效益。 (7)拓展应用系统,打造咸阳数字城管新特色 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要求,不断优化和提升咸阳数字城管应用功能,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技术规范标准确定的功能基础之上,拓展城市防汛指挥、水系信息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等系统建设。

四、咸阳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于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十分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把它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来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共同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2、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涉及多项技术、多个部门,内容广泛。因此,要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要与市电子政务平台、各部门已建立的电子平台、12345市长热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城管12319热线和公安、交通等视频系统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各区、各部门已建设的信息化系统要实现与数字城管系统的联接,凡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信息资源,应无偿共享。

3、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由于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庞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咸阳在推进数字化管理时应根据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选择一条适合本市实际的路子。建议采取统一规划,同步开展,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一期工程,首先开通12319服务热线,同时制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并再逐步扩大覆盖面和管理的深度、广度,管理地域范围扩展到各县(市),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4、明确分工,完善考评。明确责任分工,各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增强责任意识,遵守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流程和规范,自觉服从问题的派遣,不折不扣地完成问题的处理,杜绝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等现象的发生,在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要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科学规范地对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实施考核和评价。

5、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宣传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让广大市民充分了解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工作进程和实际工作效果,努力争取广大市民支持和配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为促进咸阳市城市管理工作再跃新的台阶而共同努力。

推荐第5篇: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思考

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思考

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带来了城市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也是对传统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念的变革,它变粗放的管理为精准高效的管理,变突击、运动式管理为可持续的长效管理,变管理主体的分散和职责的交叉为上下左右的无缝对接,变城管处置能力的低下为高效快捷,有力地解决了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难题,更是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

一、基本情况

开封市坚持“资源整合、无偿链接、信息共享、分工合作、统筹协调”的原则,整合共享现有公安、交警部门电子视频监控图像信息资源;共享开封市前期已建成1:500地籍图(覆盖397平方公里)和1:1000高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图,全面满足了系统建设的原始数据需要,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缩短了建设周期;整合共享全市的电子政务办公网络环境等网络资源。对涉及数字化城管工作的6个区政府和24个相关局、委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整合相关单位便民热线统一为 “12319”城管热线,实现了群众生活的“一键通”。通过对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利用开

封市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使开封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真正发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良好作用。

2010年7月份正式建设,于9月30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系统设有1个市级监督指挥中心、6个区级指挥中心,网络覆盖范围包括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金明区、开封新区,覆盖面积80平方公里,网络终端共连接24个责任部门和6个企业公司。共划分万米单元网格8118个,责任网格37个;普查建库的城市部件为196430件,将城市部件分为7大类97小类,将城市事件分为6大类67小类。

二、运行现状

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按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工作要求,针对开封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分解落实责任,切实强化考核,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式运行以来,受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105903万件,按时结案率达98.2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运行呈良性发展的态势。

(一)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搞好主动服务。为搞

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开封市城市数字化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不断转变领导方式,深入数字化城市管理各处置单位一线,对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不理想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工作调研。认真听取各处置单位的情况介绍和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与处置单位一起分析研究,对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对开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征求意见。通过主动加强沟通协调,不断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的处理效率和质量,帮助处置单位加快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配齐配足数字化城管系统终端处置力量。为保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开封市要求各区、各相关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市政府要求各区、各相关单位必须配置数字化城市管理专用电脑终端,做到专机专用,同时,要求各区、各相关单位必须设置专人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成立相应的应急处置队伍,加强职能部门的处置力量。通过强化各基层和处置终端的力量配置,形成以数字化城管为龙头的问题处置系统,确保各类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打造全民参与、自治管理的长效模式。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地区联动机制,将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向学校、企

事业单位和社区延伸,将城管热线“12319”与公安“110”、政府“12345”公开电话和开封社区等涉及城管的信息整合到数字化城管平台上来,与城管监督员采集信息一同管理、一同立案、一同处置、一同督查、一同考评,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形成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互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定期开展环境美化活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打造全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坚持集中整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美化亮化城市环境。为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开封市城市管理工作的占道经营、户外广告和积存垃圾渣土等问题,开封市以数字化城市管理为契机,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在确保市容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效果不反弹的基础上,又确定了30个重点区域进行整治,对这些区域的占道经营、积存垃圾的问题进行集中采集信息,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指挥棒”,促使各区、各相关单位加强处置能力,使得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以大街干线的优美整洁带动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等城市管理问题的解决,促进全市城市环境的明显改善。

三、存在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克服了传统突击式、运动式、被动、多头管理等弊端,使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为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管理好城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城管体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结合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运行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职责不清晰,相互推诿扯皮。由于长期堆积的原因,导致目前职能划分存在部分重叠,交叉职能未能十分清晰界定,给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处置疑难问题的扯皮留下可乘之机。市、区之间、部门之间、交汇地带、共用设施等因部分职能未能明确,相互扯皮而导致案件无法处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二)疏堵结合不够,缺乏治本措施。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累计处理各类事、部件案件总数超过十万件,城市部件问题逐渐减少,但市容环境卫生、街面秩序、小广告等事件的发生总量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城管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基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便民生活类的问题,如各类小型维修、水果摊、

熟食摊点等,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2、没有建立空间、时间合理分布的疏导经营点,仅仅以堵、罚、赶等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类现象反复的发生,缺乏源头治理的措施;

3、城市管理问题牵涉到每一个市民,市民素质的高低是城市管理程度的一个关键点,当前部分市民文明素质较低,为一己私利挤占公共空间、破坏城市环境,使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积弊难以解决。

(三)业务不适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责任部门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各责任部门还多少缺乏相应的意识和投入。各部门习惯于传统的突击式、粗放式、被动式的方法应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数字城管”系统接受到的信息相当一部分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此类的问题不是执法部门一时能解决得了的。但信息是指令,这样就造成执法队员长时间忙于应付协调处理历史遗留的问题,而真正查处现行发生的案件,反而没有精力去做好。对于存在争议的职责、产权划分无法处置,如何加以改进完善等一直未能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考核监督员以上报案件数量简单指标导致部分案件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发现率又提高案件质量尚无有效措施。

(四)群众不了解,社会参与度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市民的沟通能力欠佳。系统虽然提供了公众举报信息的多种渠道,但是因为市民理解较少,总体公众参与度很低,部分市民对数字化城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还有少数市民攻击、阻挠数字城管工作。以6月份为例,6月份开封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共受理案件19439件,其中公众举报仅有219件,仅占受理案件总数的1.12%。

(五)信息采集的定位问题。对城市问题巡查的责任主体是相应的产权单位,而不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如果不作此区分,将会形成城市管理问题发现阶段的权属不清,责任不清,导致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承担不该有的职责。

(六)案件派遣“确权”、“裁决”、“联动”机制尚不完善。根据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实践,积压案卷多数都是产权不清、权责不清、或者多个责任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的疑难问题,对于疑难问题的处理,如果不能做到明确确权、裁决,并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易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案件只能搁置,无法处理,进而影响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七)核查案件专业性不强。一般性的案件由城管监督员核查结案即可,但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问题处置的核

查,仅凭城管监督员的视觉核查,难以确定案件处置的实际效果,可能导致责任单位处置的案卷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结案,但是实际问题却并没有解决。

(八)对案卷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分析不够。目前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运行重点依旧停留在发现案件—处置案卷的阶段,对于反复发生的问题、季节性的问题、时段性的问题的规律的性质分析不到位,为市政府、各区政府、各专业部门提供数据依据的功能较弱。

四、设想和建议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各类数据,加强对各区、各职能部门的指导,努力提升运行质态

要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统计分析功能,为提高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量化评价提供技术保障。在完善各类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建立城市管理辅助决策模式,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城市管理新规范、新政策、新标准提供科学准确的数字依据。

1、加强对各区、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处置情况的分析,通过处置效率、工作量、发案数和实际效果等指标,采用列表、饼形图、柱状图、GIS图等形式,反馈其辖区范围内城市管理问题的分类、分布和时间规律等情况,指导各

区重点抓什么时段,各时段内重点抓什么;

2、加强对具体城市管理重点问题的专题分析。如:对违法建设、流动摊点、市政设施管理专题分析,对季节性反复性较强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予以跟踪督办,强化督查督办,努力提高处置效果,提高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加强对系统运行质态和效率的分析。对各执行主体完成数字化城管案卷质量和案件流程各环节进行分析,形成各主体的绩效评价排名。通过反馈各种分析数据,指导各区、各相关部门发现存在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深入宣传数字化城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要继续充分利用12319热线、新闻媒体、手机短信、网站、宣传活动、市民互动等宣传阵地,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数字化城管工作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城管进校园”、“数字城管进社区”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城管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力;建设网上公共服务系统。以数字城管网站群为载体,结合城管专栏、城管热线、网上咨询举报等,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服务效率,向社会开放可以并应该公开的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实现与市民的网上互动,

并成为广大市民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渠道。切实提高市民通过城管热线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热情,让广大市民了解数字城管、支持数字城管。

(三)信息采集要突出“监督”性,而非“巡查”性 发现问题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后续环节的基础。对发现问题这一环节的性质如何界定,关系到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性质。强调发现问题的监督性,而非巡查性,主要原因是,在城市管理中,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巡查机制,如管线部门的日常巡查,环卫部门的巡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现问题不是取代这些部门的巡查,而是对这些部门工作的监督,和对问题发现必要的补充。

(四)理顺机制,明确“确权”“裁决”“联动”机制

1、明确“确权”机制,重点明确确权的主体单位。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只是确权的汇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才是确权的责任主体,具体来讲,就是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行业管理的相关规定,组织对本行业的确权,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将各行业的确权结果进行汇总入库。作如此改进的原因是,确权本身便是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加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确权工作是动态的过程,需要行业部门依据自己的管理职责作出相应的更改。只有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确权的主

体,才能履行好确权的职责,进而履行监管的职能;

2、明确“裁决”机制,如果相关责任单位对派遣案卷存在争议,由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机构对有争议的问题依法进行裁决,一经裁决,相关部门必须执行,不得找理由推诿、搁置不处置;

3、数字化城市管理要明确“联动”机制。由于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多个部门,或是“条块”管理的交叉事宜,必须相关部门联动,才能有效解决。数字化城市管理立法中应该明确联动的职责和方式。

(五)强调专业人员的参与

数字化城市管理核查问题阶段主要由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的核查人员完成,这种核查,可以完成城市中的常规问题核查,但是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问题处置的核查,需要要专业人员进行核查。因此,在案卷的核查过程中要明确对于专业性问题,首先由责任单位专业人员进行核查,然后交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核查。或者由各区组建专业核查队伍,对专业性问题的处理结果进行核查。

(六)转变思想,提高处置能力,构建长效机制 责任单位需不断转变思想,逐渐放弃传统的粗放式、突击式管理,以数字化城管的实施为推手,提高处置能力和应

急能力,逐步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问题的处置队伍,并落实相应的处置经费。

(七)疏堵结合,务求实效,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是把日常产生的城市管理问题分类研究,区别对待。对于对便民生活类,为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如各类小型维修、水果摊、熟食摊点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加以引导,制定统

一、规范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对于为一己私利,挤占公共空间,擅自占用城市公公用设施的,严重破坏城市市容环境的应当依法严格处理。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媒体等手段,对维护城市环境的进行宣传表彰,对破坏城市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宣传,逐渐引导广大市民爱护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文素质。

推荐第6篇: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唐正元 来源:扬州市信息办 添加日期:08年01月19日

在2005年7月,扬州正式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0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决定尽快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拼搏,2006年6月投入运行并于10月通过建设部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数字化管理的城市。构建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明新扬州的推进器。

一、数字化城管的新模式与创新性

针对传统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扬州市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扬州特色又能在国内大中城市推广的数字化城管新路子。

首先对城市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界定,狭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是对城市的事件和部件进行有效管理,城市事件主要有五大类: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城市部件主要有六大类: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地、房屋土地及其他类。

其次,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将建城区78平方公里管理范围划分为5000多个万米单元网格,将若干个万米单元网格组成一个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各自的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和监督员的网格化监督责任单元,合理的管理空间划分,实现了全城区无缝拼接、精细划分的管理责任区域。

第三应用城市部件管理法将管理对象准确定位。将大到一幢建筑物小到一个地灯的每一个部件逐一进行身份证编码登记,测定每个部件的坐标等建立数据库,制定出六大类127个小类别55万个以上城市部件以及五大类80种事件的图识标准和编码标准,进行编码入库管理。

这一全新的工作流程,用限定的时间、规范的标准、明确的职责,记录、评价各个责任主体工作绩效,整个工作流程以数字化形式流转、存贮、发布,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数字化城管新模式的若干创新点为实现城市又好又快管理提供了保障。

1.组织架构的创新。系统设计者提出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简称„1234‟新模式)的组织架构。其核心是对原有城管体系进行流程再造,推行城市管理的监管分离,形成数字化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轴心”,创新了管理方式;监督中心仅建在市级,负有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有利于统一集中管理;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指挥中心,将市管和区管有关资源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市、区两级城管指挥职能,有利于整合资源发挥两级政府积极性;明确市、区、街办(乡镇)三级管理责任,负责部件和事件的协调和处置,有利于分级处置提高效率;市、区、街办(乡镇)、社区四级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协同工作、信息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这样,既保证监督有力、指挥顺畅,又达到管理到位、执行快捷的要求。

2.构建方式的创新。在系统构建时,立足数字化城管是“数字扬州”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已有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等存量资源,实现数字化城管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前后兼容、上下对接,建立起链接市直148个部门单位、20多个街办、120多个社区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在线协同工作。扬州数字化城管系统,不仅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兼容性好,还节省建设投资成本1700万,而且每年还可节约运营费用近700万元。

3.处置原则的创新。结合本市实际,对城区141平方公里的城市部件、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类、编码和数据建库入库工作。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管理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处置原则,使纷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计算机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发现的问题,凡属于市处置的由市指挥中心直接指挥协调处理;属区处置的问题由市指挥中心派遣到区分指挥中心,转至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则由市指挥中心报到应急指挥系统处理。实践证明,这一原则责任清楚、主次分明,为高效处置奠定了工作基础。

4.力量保障的创新。实行数字化城管后发现问题能力明显增强,各级政府加大处置保障力量,特别是充实加强了基层处置力量,市级将部分管理力量充实到各区;区配强街办力量,建立有2名专职人员的城管科,成立一支应急处置队伍。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要求,加强职能部门的处置力量,市城建、环保、园林等部门也分别建立了一支10—30人的应急处置队伍。并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一线综合处置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5.联动机制的创新。在系统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对电话、网站、短(彩)信等各种沟通方式的全面技术支撑和业务整合,将市长热线123

45、城建110和公安110等涉及城管的信息统一整合到数字化城管中心平台上来,实现了各种形式公众举报信息与监督员采集的信息统一立案、统一管理、统一处置、统一督查、统一考评的闭环处理模式,扩大了群众对数字化城管的参与度,提升了综合集成处理能力。

6.应用技术的创新。系统建设中,大胆运用先进而成熟的新技术,保证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先进性和扩展性。

二、数字化城管的显著成效

自去年6月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正式开通以来,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指挥顺畅,效果明显。截至今年2月底,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案卷100076件,结案98355件,结案率达98.28%。

1.形成了完善的发现机制

应用数字技术对每一个城管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和全面覆盖。首期53平方公里试运行区平均每月上报11399个城市管理案卷,平均每个责任网格每月发现城市管理问题88个。主动发现城管问题的效率是传统被动模式时的数十倍。新建和整合相关资源形成118路视频监控网络,使中心城区和主干道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指挥和监督两中心以及领导终端可以实时核查现场情况,增强实证分析能力。新增了城管热线、手机短信和彩信等受理渠道,公众可通过电话、手机、政府门户网站等多种便捷途径积极参与城管问题的举报,不仅扩大了城管信息采集的来源,同时也强化公众对监督员的监督,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

2.构建了全新的城管模式

数字化城管的关键是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234”新模式形成了统一信息采集处理、统一集中指挥派遣、统一监督核查反馈、统一绩效量化考评的新模式,实现了高度集中统

一、条块结合联动、职责清晰明确的新机制,城管的各个主体单位责任意识和主动处置问题积极性大大提高。

3.提升了有效的处置能力

数字化城管新模式注重了处置能力的提高。处置力量的配置使大量的城市管理问题可以在系统规定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处置已由过去每月不足1000件提高到现在平均每月9483件,处置时间从过去的168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12小时,城管效率大幅提高。平均每个部门每月处置达到了250件。

数字化城管系统运行以来,充分整合和发挥了每个万米网格单元的五股管理力量,即城管执法力量、区和街道应急处置力量、职能部门处置力量、城管监督员力量、社区信息员力量,形成了管理的合力。改变了“小事变大事、易事变难事”,“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4.实现了定量的精细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生成的各类业务数据和统计评价等功能,提高了信息比对和集成分析能力,从各单位每月接收处置的任务数、按期结案数、超期结案数等可分析各责任单位的城管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利用相关数据可分析城管部、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情况。从试运行半年数据可以看出,城市管理问题案件类型街面秩序和市容环境占70%以上。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广陵区发生案件占全市案件总数的47%以上。这为精细化、定量化科学管理城市提供了决策分析的依据、评价考核的依据、奖励处罚的依据。

5.城市面貌显著变化

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随着长期积存的部件问题不断得到发现、处置和完善,路灯不亮、道路损坏、绿化破坏、阴井盖丢失而引发的事故等问题很少发生,部件立案数量逐步呈现下降趋势,从最初占案件总数的20%减少到目前5%以内,市政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为城管不再搞运动、抓突击,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职责不清晰,相互推委扯皮。由于前期职能划分时对部分重叠、交叉职能未能十分清晰界定,给上下级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处置疑难问题的扯皮留有可乘之机。市区之间、部门之间、交汇地带、共用设施等因职责没有明确、相互扯皮而导致的案卷积压,今年以来至3月16日,监督中心督办的积压案件达1415起,有些案卷在多个部门间循环多次无法得到解决。

2.产权不明晰,任务派遣难到位。对今年以来案卷办理情况分析发现,部件有效立案率平均为81%,其中道路交通有效立案最低为56.3%,作废不是案卷本身不真实,而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导致无法界定维护责任主体,立案和派遣无法顺畅进行而最终废止。

3.疏堵结合不够,缺乏治本措施。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运行以来,已累计处置各类部、事件案件总量超过10万件,城市部件问题逐步减少,但市容环境、街面秩序和小广告等事件发生总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城管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对便民生活类的如各种小型维修、水果熟食摊点,没有加以引导、统一规范的标准要求。二是没有建立空间、时间合理分布的疏导经营地点,一味堵塞处罚不能从根本上减少问题发生量。三是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措施。

4.业务不适应,城管部门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意识、人才和投入力量,习惯于传统的突击式、粗放式方法应对数字化管理。对于由不准确的职责产权划分、错误的指挥手册条款、繁琐的处置流程等造成的案卷错误、作废或无法处置,如何加以改进完善等一直未能研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考核监督员以上报案卷数量简单指标衡量导致案件质量不高,如何既提高发现率又提高案件质量还没有有效的措施。

5.社会参与度不够,“门前四包”作用未能得到发挥。系统虽提供了多种公众举报信息的渠道,但因宣传不够,总体公众参与度很低,2006年半年6.67万件案件中公众上报仅占2.1%。企事业、商家店铺等“门前四包”单位作为处置责任主体既可减轻专业部门和街道社区的压力,又能加大自我监管力度、加快处置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期没有将“门前四包”单位纳入数字化管理,社会主体力量参与管理的作用更没有得到体现,2006年10月份共立案事件问题数量10459条,其中72.4%的案件发生的“门前四包”范围。

四、进一步完善新模式的设想与建议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字化城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化城管是为城市管理出效率、出效益、出形象、出财富的有效途径。仇和副省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数字化城管现场会议上指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他要求“全面推广扬州等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确保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全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全国、全省学扬州的形势下,扬州只有进一步加快完善和推进数字化城管新模式,让城市管理向更精更高更好的水平迈进,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才能符合精致扬州、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的荣誉。

2.加强系统研究,提升有效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完善城管执法体制,研究建立综合执法与发挥专业部门作用相结合的体制,促进执法权与管理权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发挥专业部门的管理作用。要持续推进城管机制的创新,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示范“网格化部、事件综合服务外包”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城管部门要积极面对数字化城管带来的严峻挑战,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思考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更加注重研究制定城市管理中涉及的空间布局规划、经营规范标准、监督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部件产权界定、管理职责调整、处置流程优化和指挥与监督评价体系。强化城管自身宏观指导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以系统中的数据和案例,仔细研究事部件发生演变规律,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建设性意见。规划、建设、园林、旅游、交通、公安等广义城管部门要在本职工作中注重研究各种疏导点布局、部件和工程质量、设施人性化设计、店面广告统一协调的风格设计等,不给狭义城管留下“后遗症”,从源头上杜绝和减少部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3.加快系统升级改造,提升新模式功能。一是完善社区管理功能。扬州“1234”模式强调的是“三级管理”,但实际工作中社区作为街道管理的延伸承担了管理任务,目前,系统不能为社区自动进行案卷管理统计,市、区、街道不能对社区处置效率进行评价,影响了整体效能的提升。同时,社区作为“门前四包”模式中五大主体之一担负着责任主体或产权主体与数字城管平台间的纽带作用,也必须纳入数字化系统管理,因此,系统升级改造中将全面提升社区的管理功能;

二是将“门前四包”纳入数字化管理,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行“门前四包”数字化有利于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门前四包”责任主体对责任区内产生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方便快速处置。特别是对于街面秩序、乱停乱放、小广告,“门前四包”责任主体积极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强化社会单位的责任意识,实现城市管理从政府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借助于数字化城管的统计评价功能,有利于工商、卫生、文明办等部门对“门前四包”责任单位的文明、诚信、守法经营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市民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全体市民参与城管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披露渠道功能,推动市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全社会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

三是推行数字执法。数字执法系统是将对执法人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将所有的执法关联信息整合,供执法人员随时随地利用“执法通”进行数据库查询,使得执法队员可以在现场快速调阅审批资料、对比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提高现场执法判断的准确性,提高执法速度和工作效率。

四是提升完善数据挖掘的功能。系统升级改造中,积极探索数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城管案件发生演变规律,研究城市绿化率及绿化种类变化等情况。利用数据分析功能,探索事件处置数量和质量、部件维护量与财政预算挂钩的机制等,使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成为城市建设、发展和运行的数据仓库,使决策者、管理者能够从大量积累的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更加全面真实、更加系统实用的数据,为全面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发展、运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推荐第7篇:城市管理依法行政的实践与思考(材料)

城市管理依法行政的实践与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1,这两个重要概念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出现,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民主法制建设领域两个具有战略号召力的新概念,也成为十七大报告的亮点。贯彻好十七大精神,就要求我们结合城市管理执法实际,坚持依法行政。当前城市管理执法中出现的各种执法不规范,甚至违法执法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将如何规范执法行为作为当前城市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城市管理工作中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从城市管理执法的性质、目的来讲,加强依法行政是当前我们弘扬法治精神的首要任务。城市管理部门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城市管理执法的目的和职能,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由城市管理的公共性质所决定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城市管理执法的目的,即保障和维持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理执法的水平最终要体现在执法的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即是否以最低的执法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转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从城市管理执法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来讲,加强依法行政是规范城管执法行为的根本举措。在城市管理实践中,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有所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有所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存在问题,固然有许多客观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我们城管执法的自身行为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规范执法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法不知道、知道不执行、执行不严格”2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把执法当作一种特权,有的执法犯法,滥施处罚,徇私枉法,以权代法,尤其野蛮执法、暴力抗法事件层出不穷。这就充分说明,我们对依法行政重要性的认识和按法定程序办事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行政执法的现实情况来看,导致失范失当和违规

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主要源于“四个不适应”:一是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在领导层中不少人法制观念还很淡薄,总觉得依法行政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烦,尤其是一些肩负组织指挥职能的领导者头脑里存在着传统的“人治”观念,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顾。二是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适应。目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既有因不懂法而导致出错的,也有滥用权力而违法的,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执法队伍的素质问题,要么是业务素质偏低,要么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三是执法手段不适应。突出表现在,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加上具体操作时的个人偏好及其他人为因素,致使行政许可标准不一,范围失控;行政处罚畸轻畸重,显失公正;行政强制执行往往贸然实施;行政监督检查难免流于形式。种种执法手段目前所达到的效果,显然与依法行政的要求反差较大。四是执法机制不适应。一方面,在执法运作上注重实体法而忽视程序法,注重执法环节而忽视承担相应责任;另一方面,既缺乏有效的激励,又缺乏得力的监督。

从城市管理执法的特征来讲,依法行政是规范执法行为的基本要求。就城市管理执法活动的特征而言,执法人员所面对的管理对象纷繁复杂,由于城管执法的管理对象是广大市民群众,而又大多为弱势群体,不能等同于公安执法的预防犯罪、制止犯罪的执法行为。城管执法的这一特性,就使城管执法行为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对城管执法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城市管理执法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暴力抗法事件,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执法者道德修养偏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并已成为依法行政的一大障碍。每日每时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保证执法队伍具有快速反应、机动决策、果断行动的行为能力,就必须赋予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带来权力的滥用。只有依法行政,才能在保证行政效率的同时,防止执法权力的失控。

依法行政已经成为规范城管执法行为的根本举措;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而且直接影响到执法队伍的形象和政府的权威。

二、现阶段城市管理依法行政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不可否认,当前城市管理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乱收费、乱罚款,暴力执法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了北京城管李志强在冲突中遇害的事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很多的暴力冲突事件,市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虽然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市容秩序得到了好转,但往往治理效果上去了,市民的满意率下去了的怪现象,成了所谓的“挨累不讨好” 。时有发生集体信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大众媒体的频频曝光。上述问题突出的原因,既有城管立法的薄弱,也有城管体制混乱、职能不清、重叠执法的原因;既有行政执法的过度干预,也有城管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力,以致行政执法权力滥用等问题。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依法行政不强,没有做到依法行政。

深刻分析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依法行政水平不高的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

1、城市管理法制体系不健全。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项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城市管理执法依据只是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之中,由于城市管理执法的特殊性,往往无法找到恰当的执法依据,甚至出现了“无法可依”的现象。城市管理立法进程缓慢,制约了城市管理依法行政。

2、行政执法程序还不够规范。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执法随意性大,没有依法办事、有的个别领导在处罚决定生效后随意乱表态不执法或执行大打折扣,也有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办事,擅自低价处理没收财物,同时有的地方存在执法不公正,没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由于城市管理执法性质不同于公安执法等其他执法部门的执法性质,绝大部分处理的是弱势群体摆摊设点、违章占道、乱倒垃圾之类的案件,一旦出现暴力抗法事件,往往由公安机关介入,以民事纠纷对待,淡化了执法权威。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人员遭遇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对侵犯执法人员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的处罚不严格,不具体,又加之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执法人员是非公务员的行政事业编制,处罚时又缺少法律的根据。在遭遇暴力抗法时事后往往不了了之,以致在很多情况下都影响了行政执法队伍的士气。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实行“收支两条线”在有的地方还没有做到,有的地方由于财政困难,执法经费无法保障,仍然实行罚款分离。不少执法队伍实行自收自支,以收费和罚没收入作为补充经费不足,这被称之为“自费执法”,而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和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还向下属单位和执法人员下达经济指标,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执法中,一些人不是重在纠正违法行为,而是只收费,罚款了事。这种以“违法养执法,执法护违法”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执法机关的执法形象,权威和效能。

4、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随意性大。由于城市管理执法范围较广、管理量大,导致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广,导致行政自由裁量权随意性较大,造成行政自由裁量没有制约使行政执法偏离公平、公正、公开的轨道,难以做到行政执法合法、合理。

5、政府行政干预执法。由于城市管理执法相应的不具备执法独立性。往往不是以法律法规为执法管理依据,而是以政府行政长官的意志为中心。为了强化城市文明创建,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往往政府行政长官的命令就进行了集中整治,甚至进行违法拆除,忽视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具体执法中,在服从于法律还是服从于行政命令的选择中往往选择后者,造成难以依法行政。究其原因是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人治观念没有得到根除,思想观念陈旧,轻法律法规重行政命令,轻依法办事重行政权利。

6、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缺乏有效监督。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其权力的行使者即行政执法部门内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而外部监督又存在着约束不力的问题,导致整个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运行失去应有的效能。目前各地行政执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突击性的监督忽视经常性的监督,重视出了问题的时候监督,忽视预防性的事前事中监督,重视对实体法执行的监督,忽视对程序法执行的监督,重视对行政执法个人的监督,忽视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现象。以致公众被不文明执法侵权或受损时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

7、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尚待提高。行政执法队伍处于行政管理的第一线,其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依法行政的效果。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执法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公众对法律的歪曲认识,觉得法非为保护其权益而制定,而是强迫、压制其之根源。还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法律是对人们各种行为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尺,但并非要求使用暴力或不文明的手段来达到法律规定之要求,文明执法才是其根本之体现。

三、城市管理工作中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和实现依法行政的途径

从城市管理执法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分析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依法行政必须依法、依权、依序。依法行政,就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行政事务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依照法律履行职责权限。依法的“法”,包括实体法律、办事规则和履法程序。依法行政首先“依法”,权限法定,即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权力都来自宪法与法律的授予、确认和许可,法律规定以外的行政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二是 “依权”,行为合法,即即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无论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都要符合法律的精神与条文要求;三是 “依序”,程序合法,即合乎法定的程序。法律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必然要求执法的严格性。执法人员务必“心中有法,虑必及法,言必合法,行必循法”3。

笔者认为要有效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达到城市管理依法行政的目的,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的法制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依法行政的规矩。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目前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同时,通过立法推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决纠正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行为失范、超越职权、滥用职权、暴力执法以及执法不作为等现象,要做到明确执法权限,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考核,落实执法责任。同时,行政执法机关还应从注重审批向注重监管转变,从注重结果处罚向注重过程控制转变,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多采用说服教育、调解疏导等方法,以努力提高执法水平,消解执法冲突,化解社会矛盾,防止行政执法简单化、粗糙化、强制化的倾向。

健全的执法培训机制----确保依法行政的基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再好的法要靠执法者去执行。这就要求执法队伍,精通各项法规。在执法培训中不但注重实体法,而且注重程序法,不但重视大法,而且重视专业法。 既加强思想教育,教育行政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加强法律知识和城管业务知识培训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以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熟知主体法、行政诉讼、赔偿、复议等有关法律法规,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强力的执法责任机制---确保依法行政的利器。行政执法责任制体现了行政执法活动中各执法主体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责任是法律的生命,违法不究必然导致有法不依。要把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责任、尤其是领导人员的责任,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着力点。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界定执法职责是前提,逐级分解执法职权是基础,切实做好检查考核是重点,从而健全执法责任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自觉的依法行政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源泉。首先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确立的治国方略,能否依法行政,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态度和政治纪律问题。第二,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就是按人民的意志办事。我们的执法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行动都要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法律不仅不会也不可能时时迁就政府的各种即时性意向,有时还会构成一种强有力的制约。依法行政要求必须学会并习惯于按法律规定的形式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依法行政的助推器。天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行政、关键是执法,难点、重点还是执法,这就要解决一个执法监管的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某种意义上讲,比无法可依更糟糕。在规范执法上,执法监管尤为重要。要真正的发挥执法监督作用,必须在三个方面强化监督,这三个方面一直是城管执法的薄弱点。一是需要强化程序监管。在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执法程序往往被忽视。程序不当,既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执法效率,也影响执法的严肃性。二是强化财政监管。在行政执法管理中彻底摒弃部门经济利益追逐行为。行政权力与部门的经济利益相纠缠,必然影响执法的公正性。对所有符合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不得违反规定擅自设立行政性收费种类、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三是大力推行公众参与机制。即推行 “公众城管”这不但能有效地监督城管执法,规范执法行为,而且能够极大地体现城市管理民主化,并能够在管理中提高执法和管理的效力。监督是多方面的,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府、政协的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健全的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确保依法行政的动力。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而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对实现执法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管执法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有着更为严格的职责性、强制性和自律性。如果不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做不到忠于法律、廉洁自律、修身奉法,执法公正、服务于民,构建和谐城管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综上所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赖于我们对依法行政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只有依法行政才能真正地规范我们城管自身的执法行为,才有可能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健全行政执法机制,搞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才能真正地提高执法效力,减少城管执法矛盾,构建和谐城管。

推荐第8篇: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行政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记得在我刚做行政工作时,母亲问我做什么工作,解释了半天,老人也没能理解,最后,她笑笑说,哦,原来你就是管管迟到啊,管管谁犯错啊,对这样的结论,我开始思考,人事行政工作,究竟是什么?它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起到什么作用?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其实企业的人事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人事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人事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人事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各个部门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在这中间,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建设方面

1、行政制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涉及公司经营的每一个层面,为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少数制度在贯彻落实中存在偏差,导致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其实说到底,公司不缺制度,缺的是执行力,这一点,应该作为每个公司行政工作的重点工作。经营工作中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制度的执行上,公司的规章制度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法律,所以“公平、公正”是正确执行的基本保障。

存在问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双重标准的情况,特殊员工违反制度,部门主管因顾虑太多在执行力度上打了折扣,而对“基层员工”却按章办事,让员工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产生抵触情绪;制度执行的监管不力,该批评的没批评、该警告的没警告,该罚的没罚,员工感受不到制度的严肃性,导致我们的制度失去了权威性。为什么表面上相似的两支团队,业绩会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找不到一种衡量标准来解释这种绩效差距的原因,究其原因,跟细化制度的流程标准和监督落实是分不开的。

解决思路:①明确各项制度的标准与流程。努力做到精细化、流程化、表格化,这对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有积极的作用。②坚持民主和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执行,制度编写和改进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在公司的运行上下畅通;制度起草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员工的参与力度,在保障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主和公平,保证制度的有效和顺利执行。③加强制度的严肃性,只有领导高度重视,以身作则,主动接受制度的约束,对特殊人员不搞特殊化,才能切实保证制度得以有效的执行。

2、执行力与员工培训的关系,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更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必须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些公司制度的学习一般只是在管理人员的层面上进行传阅,新制度审批后也只是印发至各部室负责人,少数部门并没有组织基层员工对制度进行学习与培训,为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埋下了隐患。

存在问题:员工入职后,缺少岗位职责和企业文化的学习,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新员工往往不知所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作效率很低。 解决思路:

1、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告知工作权限与工作内容,学习岗位制度、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2、加强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对员工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要满足员工需求的双重性。

3、为新员工确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新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坦率地沟通对工作的看法,指出其错误或缺点,告诉其正确的方法,让新员工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

二、加强行政工作中协调和服务的功能。

根据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确定行政工作的中心主题,所有的规章制度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去执行和维护,所以要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不但要加强执行力建设,还要提高行政工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真正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面临问题:行政工作应该怎样扮演好协调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解决思路:

1、协调各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明确责任,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平等性,才能为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保障。每个人,尤其是管理层,及领导者,更要从自身做起,为企业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

2、协调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工作,保证各部门信息沟通顺畅,主动做好大家的助手和参谋,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

三、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与运行

通过绩效考核可以评价人员配置和培训的效果、对员工进行奖惩激励、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根据不同职位在知识、技能、能力、业绩等方面的要求,系统提供多种考核方法、标准,允许自由设置考核项目,对员工的特征、行为、工作结果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评。

面临问题:绩效考核逐渐不再是技术性问题,而成为了组织的管理问题,如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何保障各岗位员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绩效考核,以期达到通过绩效考核改善工作、校正目标的目的? 解决方法:

1、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未完成业务量和不尽职尽责的员工,而是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有效改善工作方法,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个人意识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从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人事部协助公司领导着手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并持之以恒的监督贯彻和运行。

2、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细化个岗位考核指标,听取各方面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和改正工作方法,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对形式、项目、结果进行调查反馈及跟踪,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良性运行。

综上所述,行政部门的重点应突出行政工作的服务功能,主动为各部门各岗位做好对内对外的协调工作,完善和改进相关制度,并对制度的执行环节进行督查。

推荐第9篇:汉寿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汉寿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现状调查与建议

城市作为一个多元聚合、构成复杂的动态系统,其管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全局性、不可中断的全程性和不可偏废的全能性”,必然要求诸要素协调统一。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以综合执法的手段统一解决城市管理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城市管理的协调运作和良性发展。2006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汉寿县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工作的批复》,汉寿县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履行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职能职责。

一、城管综合执法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一)理顺了管理机制,工作载体建设得到了加强

县城管执法局组建后,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城市公安交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城市公共客运管理等方面的处罚权,改过去多个部门 执法为一个部门综合执法,解决了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下设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城市规划监察三个行政执法大队,归口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所,在县公安局龙阳镇派出所加挂汉寿县城市执法公安大队的牌子,不单列编制,明确相应的干警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汉寿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明确了城市管理的任务、目标和标准,为城管执法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奠定了体制基础。高标准配备了工作人员。城管执法局从实际需要出发,拟定编制68名,部分工作人员从原城管办、城管大队工作人员中择优招考录用,1名文秘、2名法律专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同时从县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选调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一线执法人员。现城管执法局68名工作人员均已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45%为大学本科文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依法文明执法得到落实,服务形象得到改善

为尽快扭转原来一些执法人员因简单粗暴在群众中造成的不良形象,县城管行政执法局成立伊始便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队伍执法水平。该局积极开展执法人员政治、法制、职业道德教育和准军事化培训,坚持每周一学习、每月一考试,每季度一考核,并将成绩张榜公布。通过这些举措,在全局形成了主动学法、文明执法的氛围,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意识得以强化,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二是配置鲜明的制式包装显示综合执法机构的新风貌、新起色。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对一般管理对象的一般违法行为,第

一次教育,第二次警告,第三次才处罚,避免激化矛盾和形成对立情绪。四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批评、监督与建议。自觉接受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城管工作的监督。完善城管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各项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公布举报电话。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县城管行政执法局建立了监督责任考评制,定期对队容风纪、文明执法、履行职责、执法规范、执法效果等按星级进行考评,按优劣进行奖惩。督察小组每天上路排查,定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当场纠正与跟踪督办相结合、督办结果与执法目标相结合、督察结果与工资挂钩相结合等方式严格督察,促进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五是设立城市管理服务台。全年无休息日接受投诉、举报、咨询,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自成立以来共办理市委书记批示件1件、市长热线6件,县委书记、县长批示件3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包括电话询问)121人次,对上级批转的热线电话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了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管理整治得到强化,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

1、城管难点得以突破。针对城管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县城管行政执法局注重用法律的手段,依法强力推进。以取缔占道经营摊点、占道流动摊点为重点,对主要街道的摊点进行了集中整治。该局成立以来先后取缔占道经营摊点100个,规范设置摊点共30多个。拆除了影响市容市貌的遮阳棚300多处。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开展“禁炮”行动。自成立以来,城管执法局共出动执法车120多台次,执法员近200人次,查获燃放烟花爆竹行为44起,收缴烟花数百筒。解决了城区多年禁炮不止的老大难问题。规范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拆除破损老旧广告牌。组织人员清除“牛皮癣”等小广告1000多处。

2、城市规划得到强化。集中整治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行为,在公安、建设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城管行政执法局集中拆除了大面积违法建筑,收到良好效果。安排专人负责对建筑垃圾弃土清运及倾倒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垃圾、污泥污染。自成立以来,共立案查处违章建设工地79处,其中强制拆除5处,停工23处,清理基建占道48处。

3、城区交通秩序得到整顿。加强了公共客运市场管理,和物价部门联合对公交、出租车进行了适当调价,确保城区客运市场稳定。加大了对非法营运出租车的打击力度。对马路停车场进行了重点整治。对城区客运车辆乱停乱靠与违章行为及高音喇叭进行了严厉查处。

4、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改善。组织专门力量对部分学校周边占道摊点及噪音扰民现象进行了重点整治,勒令停止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行为,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城管综合执法的因素

1、执法环境待改善。当前社会各界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期望值非常高,而城管执法的环境又很差,两者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困扰城管综合执法的难题之一。如在整治无照商贩时,要面对三种不同管理对象(分别为:社会弱势群体、见利忘义者、违法对抗者),反管理事件较多,而且十分复杂。很多市民一方面要求执法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取缔和处罚,甚至认为现有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希望重罚重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市民对无照商贩极为同情,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围观甚至围堵执法人员、车辆,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者的气势。从表象来看是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其实质是深层次的,如社会的需求问题、弱势群众的谋生问题、对管理部门的逆反心理问题等。

2、行政处罚难到位。行政处罚决定生效后,很多当事人并不主动履行,城管执法部门既无强制执行权,更无冻结当事人的银行账户权,等到诉讼期满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时,当事人早已将财产转移或隐匿,行政处罚决定便成了一纸空文。再如,店面大型户外广告的违法设置问题,虽然群众反响强烈,但城管执法部门却没有强行拆除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因程序复杂、周期长、缺少执行费等原因不了了之。

3、城市规划不完善。虽然城管综合执法部门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加强了对城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和车辆乱停乱放的整治力度,但是由于城市规划中市场、停车场建设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致使这些现象又得到了反弹,使得城管执法部门不得不又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搞城区整治,这样周而复始,不仅给广大市民带来了不便,也给执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城管综合执法的建议

1、健全机制。城市管理是城市有序运转和城市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要进一步健全城管执法局的管理体制,将城管执法机构列入政府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做好职能调整划转工作。要及时落实城管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专项编制。保障经费供给,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杜绝以费代罚创收,罚没分成等现象。

2、严格落实责任制。县政府出台的《汉寿县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对城市管理目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职责已明确到各部门。城管行政执法局作为执法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县城管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城管工作的协调和督导,定期对各部门落实责任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对成绩和问题进行通报,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局面。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文明优美的环境需要每一个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维护。汉寿作为一个内陆县城,城管工作刚刚起步,群众的意识比较淡薄,要本着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先的理念,加大城管创建法制宣传力度,让城管创建意识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小街小巷,提高人民群众的城管创建意识,从而主动维护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4、注重源头治理。要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市场、停车场的建设;实施切实可行的再就业工程,优先照顾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尽力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如设置爱心亭、再就业商贸街等,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切实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

5、从严治队。强化队伍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执法员的执法水平,提高执法技巧,规范执法程序,增强执法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加强队容考评监督,力争做到“执法全到位,管理全天候,责任无缝隙,考核无盲区”,在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专职监督与广大市民监督相结合、群众举报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把执法队伍的行为置于各种监督之下,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

推荐第10篇:关于魏都区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魏都区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魏都区概况

魏都区是许昌市唯一的市辖行政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7年许昌解放后设立许昌市,1986年实行市带县(市、区)体制,原许昌地区改市,原许昌市更名为魏都区。全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3.9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辖11个街道办事处和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管委会,81个社区居委会。今年前三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4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3亿元的88%。

二、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城市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2001年以来,我区按照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了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游城市为目标的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以我区为主城区的许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森林城、国家卫生城、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全国十佳宜游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最佳特色魅力城、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2007年全国宜居城市排名中我市位居第4位,在2009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省辖市组测评中排名第9位。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区积极发挥主城区在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基础,以建立管理体系、完善长效机制为抓手,以打造宜居城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按照“贴近民生、拓展框架、完善设施、提升品位”的要求,切实加强道路、游园、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搞好生态绿化,形成了路路相连通、处处见绿地、到处是游园的城市布局,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7%。另一方面以管理为平台,动员区、办

事处、社区和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了“统一部署、上下联动、有效衔接、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格局。从2001年至今,我区在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中主要坚持了“六大机制”:

一是创建工作机制。许昌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3月提出了“创三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园林城、国家卫生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在成功实现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园林城创建目标后,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5月又提出了“四城同创”的奋斗目标(国家卫生城、国家文明城、国家森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按照全市部署,我们把创建工作作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立足主战场,打好主动仗,持之以恒地抓好了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面覆盖。

二是民意调查机制。我们坚持把群众作为城市管理和创建成效的评判者,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每两个月由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组织专人,在每个办事处和园区选取2个社区,就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城市管理工作开展问卷测评。测评时每个社区发放问卷30份,每次共发放测评问卷近千份,在此基础上对民意测评结果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双月考评排名的重要依据。

三是新闻发布会机制。为及时通报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让全社会了解创建工作、参与创建工作,我们从2001年开始,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对全区各参创单位和办事处、社区的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排名、通报、点评,对下一阶段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截止目前,我区共召开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55次,每次新闻发布会的情况都通过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

四是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了区级综合督导、部门专业督导、办事处内部督导的三级督导体系,将各主创单位、区直参创单位、参创社区之间的任务、职责捆绑在一起,分层分级考评,确保创建责任全面落实。同时,我们把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求双月联评排名末位的创建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作表态发言。对当年累计两次排名末位的创建单位予以黄牌警

告,累计三次的对该单位主管副职予以免职,累计四次的对该单位党政正职予以免职。对年度总评末位的创建单位,取消当年单位及党政正职、主管副职的评先评优资格。

五是精细化管理机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确保了工作成效。在道路绿化管理方面,要求行道树树木无缺株、无枯枝和树挂,树上无乱钉、乱扯、乱挂现象,每月冲刷一次树叶,做到无明显尘土。在道路保洁方面,要求快慢车道每1000平方米果皮、纸屑、塑膜每项不得多于4片,烟蒂、痰迹不得多于4处;人行道每1000平方米果皮、纸屑、塑膜每项不得多于6片,烟蒂、痰迹不得多于6处。在清扫保洁方面,坚持定人定岗、落实任务到人,每天对道路“两次清扫、两次收集垃圾、全天候保洁”,确保各区域、各时段无缝隙覆盖。在专项整治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除“四害”、农贸市场、城郊结合部和城市出入口、“五小”门店、庭院卫生等专项整治,环境卫生综治水平不断提升。

六是长效管理机制。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明查暗访、限时办结、“日督查、周例会、月点评”、媒体公示和责任追究等监管机制。二是强化管理覆盖。建立工作台帐,实行工作进展日报、周报、月报制度,完善了“五个一”(建立一个阵地,完善一套制度,建立一支队伍,形成一个网络,落实一套责任)的管理模式和“五定”(定岗、定人、定任务、定标准、定责任)、“五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卫生、包治安、包秩序)的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持续性、规范性。三是实行区域分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人人参与创建,优化城市环境”为主题的创建活动,明确全体县级干部、区直单位、办事处班子成员、二级机构的分包范围,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擦洗护栏、规范车辆摆放等,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从今年6月1日起,市区引入了新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模式。数字化城管系统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集成城市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完整、

闭合、互通互连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城市精确、高效、协同管理。许昌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共分3期,目前建成运行的一期工程覆盖市主城区65.3平方公里,共划分“单元网格”1436个、“工作网格”76个,部件数据六大类80小类17万个,主干道182条、非主干道(含村道)1578条。在此范围内,无论是道路卫生保洁,还是窨井盖丢失,甚至工地扬尘、非法小广告、沿街晾挂、黑车载客等,都可进行“数字化”管理。150名信息采集员深入各区域采集城管信息,并第一时间反馈到市数字化城管中心,市数字化城管中心按照责任区域迅速将城管案件逐级派遣落实。按照“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市政府设置一级平台、区政府设置二级平台、街道办事处和相关单位设置三级平台,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逐级反馈落实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高效。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城市管理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片面,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当前城市规模加速扩张,愈来愈重视建设的速度,强调建设的效率,而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强,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建设、公安、工商、交通、卫生、环保、民政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由于权责不清、各自为政、执法交叉,极易出现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致使部分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久拖不治,或久治不愈。同时,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还存在“城市管理是城管部门的事,管理好坏与自己无关”的思想,难以形成管理合力。

(三)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目前市区居民爱护城市、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还不是强,虽然经过了前期创卫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部分居民的卫生意识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乱丢、乱吐、乱放、乱倒的现象还仍然存在,人为破坏、盗窃公共设

施的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市民对城市管理提出了高要求,希望城市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而另一方面,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市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下降,公共意识往往被抛在一边。

四、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城市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上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强化“三项职能”,实现思维的“三个转变”。一是要强化调控职能,立足打基础、管长远,由侧重于管人、管事、管物转为更加重视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城市管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思维转变。二是要强化服务职能,一切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真正向服务群众的转变。三是要强化监督职能,健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实现城市管理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二)整合力量,健全网络,着力创建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而非行业管理的工作,需要协调配合,整合资源和力量,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为此,应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职责明确、有统有分、相互协调的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卫迎检复审工作,成立相关机构,完善长效机制,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二是健全基层网络。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作用,合理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社区主抓的城市管理模式。三是推行综合执法。进一步统筹相关部门职责,把由建设、公安、工商、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负责的基本卫生、基本秩序管理工作,与城管执法队伍负责的违规违法查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单一的城管执法转向综合执法服务,解决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提供体制保障。

(三)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依法治理是城市管理的关键,也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建章立制,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规体系。要针对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城市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依法行政,增强城市管理执法的规范性。要建立健全案件受理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规定,规范办案程序,确保城市管理执法行为合法、适当、有效。三是要文明执法,加强城市管理队伍建设。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

第11篇:城市管理与街道社区

XX市是一个城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30万的县级市,城区有1个开发区,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21个社区。近年来,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以“创建文明城市,打造三湘明珠”为主题,以举办节会为契机,立足于提高市民素质,完善管理职能,提升城市品位,在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绩效,

市民满意率高达97.6。在城市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管理与街道社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离不开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是街道社区的重要工作职责,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工作发展了街道社区,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凝聚了民心,锻炼了干部,并推动了自身建设。

一、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城市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管理职能,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作为城市政府的基层组织,其首要职能便是城市管理。街道社区从事社区其首要功能也是城市管理。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市已把道社区摆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

我市的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担当了责任单位的角色,在具体工作中起了主体作用。

根据国务院《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我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实行了分区管理的模式,环卫处负责主要街道的清扫、保洁工作,并负责河道垃圾清理及全市的垃圾清运工作,开发区、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背街小巷和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针对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将社区进一步细分为小区,即规模小区、一般小区、临街楼栋、单家独院等,根据不同类别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在规模小区中,我市涌现了“欧阳海小区”、“槐园小区”、“梨家园小区”等一大批文明小区;在一般小区中,凡是背街小巷,凡是与背街小巷相连的通道:凡是与通道相连的房前屋后,都纳入常规管理,并涌现了“百里塘小区”、“龙凤小区”、“天桥小区”等众多的星级小区。对环境卫生工作,我市的要求是“三个一样”:即街道社区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平时节日一个样,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这一要求。在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中,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环境卫生当属市民最满意的工作之一。

2、综合协调的主导作用。

城市管理是一项点多、线长、面广的工作,往往牵涉到千家万户,其中不乏锁事、难事、麻烦事,街道社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挑起了综合协调的担子。

街道办事在社会管理中有许多工作要做,就城市管理工作而言,许多既涉及到辖区居民,也涉及到辖区单位,这些单位中有市直机关单位,有省属单位,有企业单位,他们因地制宜地、主动地把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到工作当中,把各种不利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市整治市容市貌,取缔占道摊担,街道社区积极配合,成功地做好了居民的安置工作,比如,将低保居民安排为环节工人,为愿意从事经商、饮食服务的居民联系门面、场地,等等。我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街道社区印制《给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送到每家每户,并要求居民承诺遵守市政府的规定,为我市成功禁止燃放烟爆竹的工作奠定了坚定的群众基础,我市在长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背街小巷、临街通道、楼栋之间,有许多地方没有硬化,制约了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街道社区分责任、筹资金、快施工,博得了市民的充分肯定,近两年,我市的街道社区硬化背街小巷、临街通道、空坪隙地共计2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3、社区服务的主持作用。

城市管理的原动力是为市民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管理的持续性在于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实惠。我市的街道社区深谙个中道理,强化服务意识,不遗余力地撑起了服务社区的工作。

近两年来,我市的城市绿化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街道社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创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服务社区为理念,实施了绿化行动。一方面,街道社区自筹资金,以乔木为主,以灌木、花草为辅,绿化了背街小巷,让市民做到开门见绿,出门闻香,据统计,我市的街道社区仅去年和今年共投入绿化资金300多万元。另一方面,街道社区乘势动员辖区居民参与绿化工作,他们或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花,或在阳台屋顶摆放盆花、盆景,使我市收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近两年来,我市城市新增花圃3个、新开鲜花店20多家,爱绿、护绿已成为我市居民的一种时尚。

二、城市管理在街道社区中的运用

1、建立管理体系。

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已经克服了突击式整治的局面,而步入了常规化管理的轨道,因为,我们建立了严密的管理体系,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调度。市城管

办是市政府的常设工作部门,也是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服务。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城管办和环卫所,社区成立社区管理中心,目前,我市开发区和街道社区共有专职城管人员95人、环卫工人486人。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为街道社区的“块块”管理提供“条条”保障。这样,我市的城市管理便形成了城市管

理委员会管总,各职能部门管线,开发和三个街道办事处管片,社区、小区管点的立体型、网络化管理格局,构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落实和督查到位的工作体系。街道社区一把手是辖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实施了“制度管人,货币管事”的队伍管理办法,即定路段、定岗位、定责任、定考核、定奖罚。

2、优化工作机制。

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是推动城市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组织方式和手段。我市在街道社区建立统一的工作台帐,路段责任、岗位责任、人员责任等等,一目了然。市城管办制订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报表,月月有考核,年终有总评。市委、市政府把考核结果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街道办事处参照市城管办的检查考核办法相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办对所辖社区的城管工作实行月月评比,在检查评比中,他们有权对工作不到位的管理人员实施处罚,甚至辞退,有权对责任不落实的干部实施诫免。目前,我市的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已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3、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素质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程。近两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以城市管理为平台,有效地实施了素质工程。一是用人气的城市建设鼓舞市民。按照管线全部下地,路面全部改造,绿化全部更新,立面全部美化,设施全部到位的要求,我市投入4800万元,将神农路、蔡伦北路、城北路等全长4900米的城市道路一气呵成地建成了样板街,一举提升了城市品位,广大市民深受鼓舞,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家园,破坏市政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二是用辛勤的工作感动市民。环卫工人、城管队员以“你丢我捡,你倒我扫”的工作作风为市民打理了一个赏心悦目的城市环境,环境影响了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由学校兴起并推而广之的“弯弯腰活动”,以废弃物随遇随捡,这些行为感染了广大市民。三是用主题活动教育市民。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我市配合城市管理“百日攻坚”活动,开展了“树XX形象,建美好家园”活动,从市直机关选派210名干部分别进驻21个社区和16所城区中小学校,采取上门入户、面对面的方式宣讲《XX市城市管理办法》、《XX市市民行为规范》,收到了显著成效。之后,我市还相续开展了“抗非黄,树新风”、“三建一高”(社区党建,小区创建,设施共建,提高市民素质)等主题活动,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四是用新闻媒体激励市民。我市在XX电视台开辟了《今日城管》专栏,对不良行为进行曝光,广大市民经常谈到的话题就有电视中的“如此市民”,并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良好的城市行为习惯。

第12篇:通江县城市管理长效化的探索与思考

通江县城市管理长效化的探索与思考

通江县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局

张庆海

城市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通江县按照省委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决策部署和县委建设“三区一城”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拼抢机遇,真抓实干,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日益的发展,社会快速的转型,通江县城长效化管理面临的诸多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长远考虑,加强管理,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通江县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通江县不断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机制,科学规划新城建设,老城区也在不断科学改造,城区风貌正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快速改造,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管知识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创卫”、“三违、五乱整治”等活动,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门市经营业主树立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革除陋习,倡导新风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脏、乱、差”得到有效遏制,县城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城镇人民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通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12公共场所乱搭乱建;除诺江大道外门面招牌已被改造外,一些门市经营者,为了让自己的招牌光彩夺目,创新创意,店门招牌参差不齐、杂乱无章,这些都影响了通江县城整体景观,降低了县城形象和影响力。通江老城区虽然局部风貌得到改造,但整体风貌改造缓慢,有些居民甚至觉得改造后影响了他们的方便,不按改造后的方案执行,随意更改,比如乱放空调、乱制招牌等;有些居民为了躲避执法,在夜晚进行乱搭乱建,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时与居民发生言语等冲突,违建拆除也就不了了之,这些都影响着通江县城的长效化管理。

(四)环境卫生状况大幅度下滑。去年,通江县在“创卫”上下大力气,在创建过程中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形象有了大幅提升。但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乱扔垃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行为习惯成自然,商店随意将增垃圾堆放到人行道上、违章饲养家禽家畜、广告乱贴的现象严重。一些不法人员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随意破坏环卫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时垃圾箱和垃圾桶清运不及时,导致垃圾外泄,夏季苍蝇满天飞,臭气随处闻。酒厂沟、南寺沟等地居民直接将垃圾丢入小河沟,污水直接排到通江河,住房出租等广告越贴越高,环卫工人搭着梯子清理等,环卫工人每天都在忙碌打扫却提高不了环境卫生的指数,环境卫生没有强化日常管理,导致如今的环境卫生状况大幅下滑,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五)暴力执法抗法时有发生。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由于被管理者大多是外来农民工、下岗工人及残疾人等城市底层的弱势人群,与被管理人员发生摩擦是在所难免。有些被管理者也明知自己行为是错误的,但总是明知不可违而违之,我行我素,拒不整改,这就引起了执法人员和被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有的执法人员性格急躁,采用暴力执法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有的被执法人员对执法人员撒泼耍赖,故意损坏违章物品或躺地耍赖,甚至一边喊着“城管打人”,一边主动袭击执法人员,致使正常执法变为群体抗法。由于被执法人员多数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为了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有时执法人员把保全自身放在首位与被执法人员打“口水仗”,对劝不动的被执法人员也就视而不管,不闻不问,虽然减少了暴力执法抗法事件发生,但是不利于城市管理,阻碍着城市长效化管理。

三、实现通江县城市长效化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通江县城在不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功能,如何让通江县城市管理科学、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性,是通江县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现就如何实现通江县城市管理长效化浅谈几点对策:

- 56势群体就业,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使其不再从事违法违章经营等。六是加强与国土、城建、工商、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系,实行信息共享,违规互控,组建工作组,开展联合执法。

(六)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讲卫生、爱环境浓厚的氛围。二是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等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三是开展专题报到,进行全方位、全时段报道,对破坏环境和破坏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及时曝光。四是提高广大市民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市民关心、支持、理解、配合、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管理长效化创造良好环境。

第13篇:关于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书记陈安众在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属地管理、部门协调、权责分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这对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在执法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城管工作者,笔者尝试就如何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展开浅论。

我市自2002年开始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市管理目前总体上运行良好,管理效能日渐提高。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笔者以为,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必须从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完备的路段管理权责体系,加强部门协调,完善保障措施,创新执法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一、狠抓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效、严明的城管“新军”。

孔子云:修己以安百姓。九江市执法局组建仅五年,是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队伍。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近94.3%。但这支队伍也存在着干部队伍年龄梯度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配备不齐、从政经历单调等不足。部分一线队员存在业务不熟、经历单纯(很多刚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等问题,导致目前城市管理中依然存在思路不多、方法单一和办案技能低下的现象。建议首先从干部配置上配足、配强,让不同专业、不同经历、多种年龄结构的干部进入队伍中的中层甚至高层,从而提高城市管理决策机构的指挥效能,更好地把握形势、驾驭全局,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出点子、谋思路、定决策。要在全局积极倡导并形成“少谈理论,多讲实战”,“既讲战略,更重战术”,“多谋操作,力戒虚浮”的务实政风,使整个城管指挥系统更好更高效地运作。

其次要加强基层执法队员的业务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城市管理涉及到数十部法规、上千个法条。执法者若不精能法规、精能业务或者经验欠缺,就必然导致乱执法、乱作为或不作为。应经常性地开展法规闭卷考试,将日常应用较多的法律条款和办案技能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在教育形式上要改变只在会上讲大道理的做法。业务培训既要讲基本理论,更要注重具体操作技能,注重细节,并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具体要做好“四书”、“两录”、“两票”、“一证”的制作、填写方法和格式方面的学习。“四书”指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听证通知书,“两录”即询问笔录、现场检查笔录,“两票”即罚款标据、收费票据。“一证”指送达回证。针对部分队员临场处置经验不足的问题,可现场设计情景模式,由有经验的老队员表演处置、应对方法,演示如何在语言、行为上做到既文明又不失威严,集体执法中处置矛盾较大事件时如何做好队员分工,如何把握分寸、临机应变等。通过多层次培训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城市管理执行力才能进一步增强。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作风教育,切实有效地改进政风,塑造城管新风尚、新形象。

二、落实定人定岗,构建完善的路段管理权责体系。

市容管理动态性、反复性强,必须从制度设计上切实建立起人、事对称,权责挂钩的完备体系,达到事有人管、路有人包的权责统一。

(一)定人定岗,不留空档。可仿效公安部门“片警”制度的做法,将涉及城市管理的每一路段、每一个点的管理责任依次明确划分到大队、中队及每名责任队员。大队长负管理全区总责,副大队长负责所分管街道(乡镇)辖区,中队细分落实各社区、各路段管理责任到普通队员。重心下移到中队,中队长负本中队辖区总责,副中队长负责管片,责任队员管路、管点。达到不留盲点、不留一处死角,覆盖城市每条街巷、每条支路、每个社区。

(二)依托政府,紧密联系。紧密依托基层政府,逐级与区政府、街道、社区紧密协作配合。大队长联系区政府,中队长联系街道(乡镇),责任队员联系社区(村),确保每一社区(村)至少有一名责任队员为联系人或驻点人。

(三)集中整治,攻坚攻难。日常工作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对重点、难点、热点路段须集体攻坚的,可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中队内部全员集中、大队跨中队调派、市局跨大队调派等集中方法,不定期实施集中整治、交叉执法,以加大执法威力和效力。

(四)完善考评,奖优罚劣。将个人考评与单位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考评采取按职位、权责同位考评的做法,即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副中队长、责任队员五个层次横向比较、考评,达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有绩效。考评细则应尽可能量化,方便操作。日常考评与集中考评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分数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每季度对各单位、各责任人打出一个最终考勤评分,分数张榜公布,考评结果与单位评优评先、个人评优评先及年终公务员考核挂钩。可评出前三名与后三名,实行奖优罚劣。为配合考评,建立日常工作量化登记制度,中队在做好每天的工作日志的同时,指派专人对责任队员每天出勤的工作量、工作内容及绩效实行登记,对其清理占道、制止乱晾乱挂、清理牛皮癣、规范门头广告、制止乱扔乱倒、拆除乱搭建、办案处罚、收取规费、送达法律文书等工作内容逐项统计,每周汇总上报,作为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和内容。

(五)重划职能,合理配置。考虑到与基层政府的衔接配合等问题,建议以属地管理为原则,调整现行各大队管理分工。即直属大队负责机动支援及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单位(法人)违章建筑查处,其它各大队按区属划分分别负责辖区内除国有土地上单位(法人)违规建房查处以外的所有城市管理职能,包括户外广告(门头)、余土的申报收费等。市局机关(除办证大厅窗口外)不参与广告、余土的审批、收费等具体工作,相关业务科室重点抓好对各大队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适用法律及程序等方面的检查、监督、指导等。

三、加强部门横向沟通、协调,努力培养和营造“大市容”格局,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执法局履行的现有职能是从市容环卫、市政、园林、规划等四个部门的剥离出来的全部行政处罚权及从环保、公安交警、工商三个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但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很多职能是“剥”而不“离”。如处罚乱扔乱倒涉及环卫清扫,处理占道施工涉及到市政部门占道审批,处理乱砍滥伐涉及到园林部门的复栽、定价,查处违章建筑涉及到规划部门的对违章程度(是严重影响规划还是影响规划)的认定和规划审批材料的调取,治理油烟污染和施工噪声涉及到环保部门的专业检测及环评,查处无证经营涉及到工商部门的发证审核、市场建设等,遏止路面余土泼洒、带泥上路涉及到建设部门从源头监控土建工地、规范施工企业行为,强制拆除违章建筑涉及到人民法院如何受理、执行的问题(一些法院不愿受理拆除违章建筑案件)。而效区农民私房的强制拆除涉及面更广,如果缺少乡、村、组三级干部的配合、区政府的组织实施,“拆违”则无从下手等。

目前,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的衔接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处罚余土泼酒、带泥上路后,因执法局无清扫、洒水专业队伍,在督促当事人整改上显得被动,难以达到好的清洁效果。联系没有隶属关系的区环卫工人作业,环卫部门要么不情愿要么嫌服务费少等;市政部门负责审批占道施工,但市政部门往往难有市容方面的考虑;园林部门担心市执法局只罚不顾复栽、赔偿,执法局担心园林部门只顾复栽;规划部门只批不罚,对市执法局的认定申请及在办案中调阅审批资料的要求往往不甚热情、主动,造成执法局办案陷于被动,甚至发生过规划部门越权、越位争罚款的事件;环保部门的专业检测若只是为执法局无偿服务,其决不可能甘当这个“冤大头”;个别工商人员为完完成收费任务而对无证经营的马路摊点收费甚至发证,造成部分地段城市管理陷于被动,而在市场建设、市场规划等与城市管理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上,城管部门也常常难以发声;建设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规范施工约束力不够,没有将市容环境的保护纳入监管重点,建筑法也没有相关硬性条款,建筑工地的市容管理从源头抓起便成为一纸空谈;由于法院不愿受理违法建拆除案件,一些企事业单位违章建筑案卷至今仍在法院的抽屈里沉睡;规划审批权上收到市里后,对农民建房申请的受理仍未形成市、区、乡、村、组五级有效衔接,对农民违规私房的强制拆除仍停留在运动式集中整治,日常的强制拆除和动态管理效果不明显等。因此,与各相关部门明晰职责、明确分工、紧密衔接、正确处理部门利益关系非常紧迫。建议在执法局自身主动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协调的同时,市政府建立一个强力的行政协调机制,定期协调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后有关部门衔接、职责划分、有效配合等问题,化解部门间因利益或责任而互相扯皮、互为掣肘、互相推诿等矛盾,使城市管理凝聚强大合力。

四、完善保障措施,为正确履行职责提供坚强后盾。

(一)执法安全保障。城市管理对象大多为下岗职工、进城农民、不确定的外来人员(如制“癣”者)、建筑业工头等法律意识较淡、城市地位较低的特殊群体。发生因管理而引发的治安纠纷甚至群体事件在所难免。过去,我市城市管理领域存在着城管队员“打了白打”、行政相对人“打了赔钱”等许多不正常现象,状况堪忧。如2005年的“十项整治”虽然成效显著,但执法力度的加大也造成了多起执法人员被打、行政相对人受伤的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政风造成了负面影响。执法人员无论被打或打人,无非是造成两种不良结果:要么城管执法形象受损、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积怨,要么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挫、城市管理力度弱化。建设借鉴宜春、长沙等先进城市经验,在治安事件隐患较多的城管执法领域尽快导入公安协同机制,组建城管公安大队(中队),专司处理城管执法纠纷事件,有效预防、制止、惩处暴力抗法或暴力执法。

在具体操作上,考虑到目前九江治安任务较重、公安队伍警力不足的实际,建议由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派出五名警员、交警支队派出一名警员进驻市执法局,组建城市管理公安大队(正科级),为市公安局派出机构,接受市公安局和市执法局的双重领导,日常业务工作以市执法局领导为主。各辖区大队成立城管公安中队,协助公安大队开展一线值勤业务。从市执法局现有的原在公安系统工作过的队员中选拔素质好业务精的人员(按执法局现有的建制每中队2名)组建五个城管公安中队,接受执法大队、公安大队双重领导,以公安大队领导为主。公安中队队员着协警制服,工资、编制、经费仍保留在市执法局,日常办公在各执法中队,公安中队队员上岗前接受市公安局严格的专门业务培训。

建立城管公安协同机制可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效应 :

一是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威力、执法效力,从速查处暴力抗法事件。对法律意识淡薄、恶意阻挠城管执法的少数人可达到较好的震慑、教育效果,形成查处少数、教化多数的效应。交警的配合可有效地解决城管队员查处余土泼洒、无证运输、人行道乱停放车辆中遇到的扣车难、验证难等问题。

二是有效预防、减少执法引发的群体事件、暴力抗法事件,保障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落到实处。执法局组建五年来,遭遇暴力执法上百起,但公安机关介入并抓人的不到5起(基本上是造成了执法人员受伤住院的),其余暴力抗法案件均以民事纠纷调解处理了事。由于公务人员在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有效救济,基层队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部分执法队员难免产生执法畏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少数队员或协管员以暴易暴、伤害行政相对人。有了公安的坚强后盾和安全保障,执法人员才能真正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才能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规范。

三是有效减轻各警种的出警任务。由城管公安大队专司处理城市管理领域治安事件后,相关辖区派出所可不再受理此类案件。除发生重大群体性、恶性案件,由城管公安大队直接联系110指挥中心或其他警种外,110指挥中心及其它各警种均无须介入城管领域警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警种的出警次数、人数。在现行没有城管公安协同机制下,110指挥中心、公安各警种、各辖区派出所都因城管领域执法纠纷而承担了较繁重的出警任务。由组建的城管公安大队专司处理此类案件,也有利于统一把握处理标准、规范公安办案程序和尺度,使城管执法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双方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对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政风大有裨益。

(二)、财政财力保障。城市管理没有昼夜之分,动态性强,管理面广点多,行政成本投入耗费较大。因此应从财政上切实保障城市管理机关的人员、车辆、办公、加班、装备等必要经费。一是可以保障执法效力,二是可以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乱罚乱收、以罚代管、只罚不管等不良现象。目前,市执法局相对集中了七个部门的行政处罚职能,财政保障若不予以完善极易导致基层滥用、乱用处罚权、以罚代管、只罚不管等。建议参照南昌、宜春等城市做法,以执法局组建五年来的各项经费开支数为为基准,制订一个基本的财政经费标准,编列纳入年度市级财政预算。

(三)、执法装备保障。城市管理仅靠队员双手很难实施。如清理门店占道砂石、水泥、砖块等建材须用铲车、运输车,拆除违章建筑须有钩机、铁锤、钢钎,拆除违章门头、广告须使用电焊机、长梯及相关保险设备,处理违章停放车辆须使用拖车等。建议将装备购置纳入机关建设规划,分步实施。部分设备可由指定的社会机构专门配置,实行有偿服务,从而保障行政强制措施顺利、安全实施。此外,在各基层中队配置上网电脑,将执法业务输入数据库进行网络化管理,机关内部可顺利实现网络传输信息,使文件交换、传输便捷化,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往来和经费开支。

(四)、城市管理相关职能保障。建议在法制的框架内由市政府赋予市执法局以下配套职能:

1、赋予参与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资金分配及集贸市场建设规划等职能。市容管理难易在很大程度与市容环卫基础设施息息相关。如果壳箱配置不足,处罚乱扔乱倒就显底气不足;缺少垃圾中转台,垃圾箱设置在人行道上让执法局接投诉后也无奈;地面清扫不干净,清理占道时往往引起业主找茬;公厕严重不足造成的随地大小便让执法人员管理时遭遇尴尬……;集贸市场没规划建设好,摊点管理就难以实施疏堵结合、长效管理。目前市区市容环卫基础设施经费由各区承担,由于区级财力不均,造成各区市容环卫基础设施配置不平衡,相对于浔阳区,庐山区、开发区明显薄弱。为有利于城市管理,建议在市级城维费(该费中本身就包含市容环卫设施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待市执法局结合各区实际,制订分配方案及相关建设规划及资金分配方案后,由市财政拨付各区弥补市容环卫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使各区均衡发展。参与集贸市场建设方案的规划可使工商部门听到并采纳城市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意见,有利于市容的长效管理。

2、赋予对九江市区环卫清扫保洁及各县(市、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的检查、评比、监督、指导职能。俗话说:“体育要竞赛,卫生要评比,文化要交流”。建议设立市容环卫专项奖金,对市区的清扫保洁绩效和各县(市、区)的城市管理质量进行奖惩,市区每季度一次,各县(市、区)每半年一次,检查评比评出名次,对名次靠前者给予适当奖励,对后进者公开通报,推动全市市容管理工作整体进位。

3、赋予参与城区房屋建设项目的先期规划及峻工验收职能。《江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第13条规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规划要求,统一组织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第15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在进行城市社区开发或者旧城改造时,应当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进行规划,所需经费应当列入开发和改造工程总概算中,环境卫生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作为市容环卫主管部门的执法局参与项目的先期规划,可有效防止一些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小区内配套垃圾收集设施的建设用地、建设资金投入。参与开发项目峻工验收,可形成与规划审批部门的紧密衔接,防止规划部门因部门利益或人情案以收代罚或对较轻的违规行为隐瞒不报。规划审批部门与处罚部门的相互监督可大大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和严肃性。

4、赋予将车辆乱停放违章处罚导入交警车管部门对驾驶员和车辆的年检、扣分的审核环节的职能。自2006年开展“彬彬有礼过马路”活动以来,市执法局依法加大了对人行道违章停放的处罚力度,但执法手段单一,仅靠数台锁车器锁扣,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发生了多起违章驾驶员趁执法人员离开现场后撬锁逃逸案件,事后处理费神费力,耗费相当的行政成本。而50-150元的处罚幅度也明显偏低,仅罚款了事,对违章者震慑不足。建议对车辆在人行道乱停放的,由市执法局负责取证并告知,定期汇总报交警车管部门备案、处理。对已取证的在人行道乱停放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城管、交警分别予以罚款、扣分等处罚措施。逾期未接受处理的,由车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城管部门发现“黑车”的应及时移交警部门没收处理。

5、赋予对影响市容的乱搭建物、广告招牌或其他设施强制拆除的批准权。《江西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第34条规定:“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部门责令有关单位或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实行强制拆除,并可处500-2500元罚款”。该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这一规定限制了作为一个县级机构但非一级政府的市执法局的批准权限。在批准程序的实际操作上,如果拆一个门头还要报经市政府批准的话,执法效率则大大降低,也增加了市政府的审查工作量。建议以专门文件明确赋予市执法局对拆除影响市容的建筑物或者其它设施的批准权,从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也避免出现了程序缺失、程序不当等问题。

五、创新执法方式,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千秋伟业在于创”。创新是是活力的源泉,进步的源泉。市委书记陈安众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也提出了“完善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管理”的明确要求。城市管理如果仍走过去“掀摊子、踢担子、踩篮子”,“一吼二叫三撕票”,只堵不疏,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有利的争着上、难缠的全推让”等老路子,执法形象将继续受损、执法效果将无法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执法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真正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这也是对城管机关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考验。个人以为,当前我市的城市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

(一) 实施疏堵结合,破解市容与繁荣互为矛盾的难题。

对于一个城市政府而言,要市容还是要繁荣确实是个两难选择。这边是城市底层人群要就业要生存、广大市民需要便利实惠的送到家门口的商品、劳务服务;那厢是城管机关依法履职维护市容市貌、规范城市秩序。表面看来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但若通过实施疏堵结合,市容与繁荣间的矛盾应可化解。可仿效上海、青岛、石家庄等地做法,对马路摊点实行“改禁为限”,结合九江实际,在征求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九江市临时摊点设置导则》,以指导市区临时摊点的规范设置。在指导思想上可确定十六字方针,即“分类设置,便利群众;规范管理,严格准入”。城管执法部门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平时市容管理动态实际,充分听取街道、社区、物业等基层单位意见,将市区道路划分为“禁设”、“限设”、“规范摆设”等三类路段,对临时摊点的经营种类、范围、时间、地点进行严格、详细的设定,并予以公布。可将所有摊位划分为四大类以进行分类管理,即:社区便民服务摊位(如修补、水果摊等),季节性摊位(如西瓜、清明花、冷饮、烧烤等摊位),早夜市摊位(如放心早餐、夜宵摊等),旅游景点服务摊位(如摄影、水果饮品、地方特产摊等)。临时摊位各要素均精确设立后,由政府牵头,城管、工商、交警、防疫、民政、环卫、劳动、社区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受理临时摊点申请的专门机构,对申请资格、项目等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结果对社会公布。各相关部门对经批准的临时摊点依法进行严格管理,对超过规定时间、地点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或弄虚作假、随意转让摊位从中牟利,或多次违反规定拒不服从管理的,取缔其摊位更换业主。确保临时摊位的经营活动不扰民、不妨害公共安全,不损害公共利益,便利群众,秩序井然。

(二)、开展亲民执法,破解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不相统一的难题。

“管理即服务”。应将用情执法、用心服务、亲民爱民作为今后城管执法的主旋律。通过教育在全体城管工作人员心中树立强烈的、发自内端的服务意识。戒除“利”字当头、随意处罚的不良习气。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宗旨,通过教育可达到管理目标的一律不罚,可罚可不罚的一般不罚,确应罚的尽量少罚,即便实施处罚也应实行“三先一后”,即查明缘由在先、宣讲法律在先、帮解困难在先,依法处罚在后。严格慎用各类行政强制措施,多用沟通、协调、教育、疏导等手段达到管理目的。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每个社区安排一名城管员,面对面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对首次违章行为人发放“温馨提示卡”,向管理对象发放“便民联系卡”,既宣讲城管法规,又在管理和被管理都间架起沟通之桥。塑造和谐城管、亲民城管的良好形象。同时,利用摄影、摄像、居民举报等方式,对屡次违章、严重侵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违章行为加大调查取证力度,按法定程序依法予以处罚,抗拒执法的交由司法机关惩处,从而达到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真正统一。

(三)、利用社会力量,破解行政力难涉及领域的缺位难题。

行政力并非万能。城市管理牵涉到千家万户,加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即使执法人员24小时不间断巡查仍难以在管理上做到滴水不漏、万无一失。例如,为了遏制居民在夜间私运乱倒余土(含装修垃圾)的不良现象,执法局及各街道都曾派出专门人员昼伏夜出不间断巡查,结合蹲点守候、居民线报等方式,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违章形象。究其原因,与市区现行的余土申报审批程序的设计有密切关系。如某居民家里装修产生500公斤垃圾,需缴纳余土规费仅1元(物价部门核定每吨余土收调剂费2元),但他要完成以下申报程序:打电话预约执法局工作人员上门量方---接通知后在家等候量方---填表申报---接通知后到执法局取表---回家联系余土承运车辆---运土出门倾倒到指定地点。这套程序下来,居民电话费、交通费平均要10元左右,而执法局须支付行政成本(车辆耗油、电话费、加班费等、申报材料工本费等)也不会少于10元。这仅仅是算了经济成本,还未计算执法局和申请人在这个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一些居民就因嫌申报程序繁琐,转而请民工板车私运偷倒装修垃圾,省事又省钱。建议由市容管理协会牵头,联络目前在市区承运余土量较大的车主,组建2—3家余土代运公司,为经济独立、公平竞争的经营实体,为居民(单位)承揽余土代运业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居民在家一个电话打给代运公司就可让垃圾“轻松”出门,既方便居民申报,又可从根本上遏制乱倒私运余土或装修垃圾现象,城管执法部门的行政管理成本也可大大降低。

(四)实行人员互派,破解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互为掣肘的难题。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是两种不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但两者又密切相关。绝大多数行政处罚的设定是以行政相对人是否获得行政许可或是否违反行政许可内容作出决定为处罚依据的,而行政许可的能否顺利实施则往往要以行政处罚为后盾。这两种行政权剥离并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部门行使后,如果缺少积极的协调和沟通管道,极易因部门利益而“各唱各的调”,造成只批不管或以罚代批等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增加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能,损害群众权益,败坏政府形象。窃以为,在现行的行政管理架构下,履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市执法局与剥离了处罚权但仍行使行政许可权的部门间进行人员互派,可较好地解决两种行政权互为掣肘的难题。人员派驻后,通过跟班作业,及时互相了解对方与已方相关的行政管理事务,行政管理信息互相公开透明,为正确履行各自的行政权提供了必要保障。实行人员互派,既是互相监督,又是互相学习。不但增加了信任,通过朝夕相处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促进机关间密切协作、增进合力、提高效能。

六、加强宣传造势,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一是要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教育教化功能,提高全民的城市意化、文明意识。积极争取民众对城市管理的积极参与、配合、支持,破解执法阻力大的难题。二是要利用宣传造势树立良好的城管执法形象,大力培养城管队员的职业自豪感、使命感。通过对履行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赢得各级党政、各个阶层及广大市民的广泛认同;三要积极协调宣传部门敢于对不服从管理、恶意损害城市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揭短曝光,形成一定的舆论攻势,促动问题的解决。四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管理工作不负责任、不全面的负面报道,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某报在2006年夏初连续发了几篇关于“西瓜摊”能否在城市人行道摆卖的评论文章,便有众多西瓜摊业主抗拒执法;《行政强制法》尚在全国人大审议还未审定公布,某媒体关于“城管不得强制扣押财物”的报道刚出来,便有占道摊贩阻挠城管执法人员依据现行的《查处取缔无证经营实施办法》正常执法等。诚然,勇于接受舆论媒体的监督,不护短、不诿过也是城市管理机关应有的襟怀和立场。

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快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宣传骨干力量。选拔有写作能力、有新闻报道敏感性、懂宣传策划的人员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从机关到基层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专门(或主要)从事宣传报道,形成上下一体的宣传网络,定期研究、策划各阶段的宣传报道活动。在外宣方面,争取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网络、简报等媒体上创设一定版面或栏目的城市管理专版或节目,把市容管理的工作动态、先进事迹、工作绩效、存在困难反映出来,让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听到、看到城市管理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在哪方面需要大家如何配合和支持等。拓宽宣传渠道,让城市管理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大众。“从娃娃抓起”,在各中小学开设城市管理辅导课,辅导员定期进校上课;从各学校选拨一定数量的“城管小卫士”定期配合城市管理执勤及宣传活动;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在易发生管理纠纷的领域,主动邀集行政相对人召开恳谈会、交流会,及时预防或化解潜在的矛盾或冲突;每周设立“局长接待日”、“大队长接待日”,打开大门“大接访”,并与各媒体热线栏目、市长热线、信访、行风办等部门保持密切的信息联络,及时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潜在的恶性问题消解在萌芽状态;每年选择一个月开展“城管宣传月”活动,组织各级城管干部和业务骨干放低身段下到基层、社区,走近群众,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亲耳倾听他们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在工作中具体落实。在内宣方面,通过简报等自办媒体互相交流执法经验,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县)的市容管理工作,建议可由市容管理协会牵头主办《九江市容管理》周报,把全市15个(市、区、县、山)的市容环卫工作动态归集并反映出来,使之成为全市各地同行交流的一个平台,同时可籍此加强对各地市容工作的指导、检查、评比和监督,使全市各地城镇面貌同步改善。

“帆扬风正清”。打造美丽九江、构建和谐社会、更好的服务于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的宏伟战略是九江城市管理人光荣的历史使命!虽然城市管理事业目前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咬紧牙关、破解难题,城市管理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

第14篇: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

湘乡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纪委辜凤翔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常常因被称为‚不文明执法、不规范执法‛而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甚至状告至纪检监察部门或信访部门。然而,城管部门却也深感困惑和无奈。本人对我市城管行政执法工作中引发的信访问题进行了一些剖析,有关城管部门的信访案件较多,研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管没有自己的‚祖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城市化、市场化伴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相应产生,引起了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一个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相对陌生的领域——‚城市管理‛随之应运而生,大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地、县两级城管部门逐步建立。由于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基本上仍是农业国,对城市管理范畴的中央和省级掌控缺乏实质性举措,以至于各地新组建的城管部门无论从机构名称还是机构性质,无论是管理范围还是工作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用一句老话形象地表述为‚各有各的高招‛。比如机构名称,北京市现在称为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海市称为市

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南京市称为市容管理局,而在绝大多数地、县两级城市,基本上都叫城市管理局或城管委、城管办,实行综合执法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除少数地方是单设的以外,大多也都是在上述机构加挂一块牌子。再如机构性质,有的是行政部门,有的则是事业单位,还有的属于非常设的临时机构。而管理范围,有的只负责市(县、区)本级建成区,有的则垂直管理到区(县)、镇。至于管理内容,那就更加多样化了,少的只负责单一的市容环境卫生,多的则包括市政公用、园林绿化、自来水及污水处理、公交客运、路灯亮化、户外广告、工程渣土、城市沟河等等,还有的地方将房产物管、规划拆违等甚至将旅游景点管理和文化市场管理等都纳入了城管执法内容。即使是国务院法制办和各省级人民政府授权进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的市、县(区),其执法职责也有‚5+1‛、‚6+1‛、‚7+1‛等不同,其中前一个数字是授权执法管理的主要事项,后面的‚1‛则是当地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交给城管部门的其他执法管理任务。这些多少带有各自为政色彩的不统一现象,固然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关,也与中央一级和省级缺少相应的与时俱进的规范要求和管理措施不无关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社会群众不知道城管究竟有多大权力,究竟该怎样‚被城管管‛;有些地方政府经常拿城管当‚别动队‛使用,让城管去干一些公安、武警不便干、相关部门不愿干、基层组织又很难办的‚拔钉子‛、‚得罪人‛的棘手事情;而城管队伍则由于组建时间短,基础差,管理事项和对

象相对复杂,且自身执法依据不够充分,人员素质和执法保障方面又与执法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因而很难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权,让社会方方面面都能满意,日积月累,使得一些地方的城管部门已经成为当地质疑最多、评议最差的单位之一。

城管面临的社会压力和自身不堪重负的现实,使得城管人内心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叹:我们要是有个‚亲娘老子‛该有多好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使体制机制问题得到合理的统一,客观上已经成为规范城市管理,减少政出多门,让城管名正言顺干事情的首要前提。

二、城管综合执法为什么‚‘7+1’、‘8+1’,就是难统一‛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实施综合执法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不管是‚7+1‛还是‚8+1‛,底气不足是不统一。实际上,不论是国务院法制办的批复还是省政府的批复,说到底只是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对特定区域所做出的工作决策和采取的授权程式,严格地讲属于‚个案‛,目前还很难与普遍都适合的法律意义上明确界定的执法主体划等号。所以,只能以‚试点‛的名义在部分城市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然而这条‚河‛现在看来是有点过宽过深了,城管执法部门不仅很难胸有成竹地涉水摸石,甚至还常

有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别种滋味。那么城市管理到底该不该实行综合执法,综合执法的内容和范围能不能基本统一并让社会充分知晓,这些表面上仅仅属于认识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城管综合执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先决条件。

我国现在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但《城市管理法》这样的十分迫切需要的法律法规却至今仍难以出台。没有硬通货,底气从何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若仅从字面上看,毫无疑问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执法机构,而且被授权拥有的执法权项也较多,可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明确过城管到底执得是什么法,社会人士客气一点的会说,‚你们城管管得也太宽了吧?‛带有情绪的相对人则常常振振有辞:‚我这点事凭什么由你们城管来管!‛可见当前社会群众对城管执法普遍缺乏认同度,处臵稍有不当,便可能激化矛盾。而一些媒体对少数城管执法恶性事件的追踪报道、频繁暴光乃至刻意炒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上是把本应对立法与否的质疑,单纯地引向对执法的质疑,为社会对城管执法的不认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安执法有《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商执法有《公司法》、《广告法》,环保执法有《环境保护法》等等,而城管执法虽然看似风风火火,试点还在不断扩大,但立法却远远没有跟上。传统上分别属于规划、公安、交通、工商、环保、城建等部门的一些执法责任,由于‚七八顶大盖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的缘故,被‚相对集中‛

到城管部门,不好管、管不了的事就由城管去干吧,而与部门利益明显相关的权责那是轻易不能放的。即使政府已经明确,仍有一些部门和单位找出若干依据继续行使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原有的执法队伍大都依然存在,以致经常出现一件事两家做的情况,这不仅容易让行政执法相对人产生困惑,也常常使执法者处于进退两难缩手缩脚的尴尬境地。此类现象从表面上看是部门如何协调的问题,实际则反映出目前城管执法本质上是借法执法,而法定执法主体和社会公众又难以充分认同并真心实意配合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只有从法律层面上统一城市管理执法的权限和执法队伍的设臵,出台《城市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执法主体资格,界定执法职责范围,赋予有关强制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难的状况。一句话,就是城管执法要变被动应付、打‚擦边球‛,为主动出击打攻坚战,法律层面的强有力支撑与体制机制的正规统一同样重要。

讲到立法问题,可能有同志会提出,城市管理的概念很宽,准确界定很难,国际上此类立法可供借鉴的不多,目前这种颇有中国特色的城管模式还是继续探索吧。笔者认为,正因为难,才需要创新,才需要抓紧,才需要立法跟上,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可能一下就完善,有总比没有强,先搞出个试行或暂行的也行。否则,城管综合执法的路子很难继续走下去,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的初衷也难以实现。

三、城管执法着装为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毋庸讳言,城管着装问题十分敏感,它既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城管规范执法的现实问题。城管到底是‚正规军‛,还是‚别动队‛,抑或是某种意义上的‚土匪‛,在着装问题上似乎也能窥出一斑。

城管着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描述,形象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样两层含意:一是制服样式军不军、警不警,五花八门,经常变换,给社会以‚想怎么穿就怎么配‛的不良印象;二是城管该不该着装上级不明确,着也不是,不着也不是,颇为两难。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度称城管为‚土匪‛?除了执法不规范、行为不文明、作风不端正等因素外,着装不统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曾对十几个执法部门的着装有过明确规定,或许是因为国家和省一级没有城管部门,因而对社会接触面很广的城管执法如何着装没有提及,而各地城管机构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实在是很难做到既规范执法而又不正规着装,这就使得从中央直辖市到乡镇城管队,各种不同质地、颜色、式样的城管制服自行其是,各领风骚。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老百姓产生反感,有关部门发出质疑,个别财政相对紧张而又严格按章办事的地方,甚至以违反财经纪律动用公款乱着装的行为予以查处和进行 6

整顿。于是,长期以来城管着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难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城市管理执法工作。

城管执法究竟该不该着装,如果确实应该规范着装,那又该由哪一级来使之统一规范呢?我们党历来强调实事求是,政府出台各种行政措施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城管执法要不要统一规范着装,如何统一规范着装‛这一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同样也不例外。从目前各个执法部门的工作情况看,除了公安、工商、税务几个部门外,大概就数城管部门的执法任务面广量大了,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段、面对各种各样的执法管理对象去履行若干项执法使命,执法人员如果不身着容易辨识的执法制服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身穿便衣,谁能知道你是在执行公务,又如何知晓你是在执行什么公务?很难想象这样的执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初衷之一,便是将‚七八顶大盖帽‛改革为‚只需一顶大盖帽‛,而如今城管综合执法队伍却不能着装,把这‚一顶大盖帽‛也给取消,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执法人员的自律性当然会受到影响,综合执法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城管执法不能不着装‛已成为基层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的共识,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理解和默许。首都北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执法人员身着城管制服在**广场等地进行执法值勤的情况,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中央领导也曾亲切接见身着制服的北京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由此看来城管执法人员应该规范着装已经没有太多的异议了,现在的问题是该由哪一级来予以

明确并进行统一规范。去年5月,江苏省政府法制办已经就全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使用统一的执法文书、执法标志和工作服饰发了专门文件,并要求在2008年底以前全省统一规范到位。这一含有‚小岗村‛意味的重要举措,至少在江苏全省范围内为规范城管执法行为、改善城管执法形象提供了一项基本条件。可以断言,在这方面如能尽快出台全国性的统一规范举措,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事业必将大大前进一步。

四、城管工作异常艰辛为什么却‚吃力不讨好‛ 笔者在城管部门工作多年,此前也在其他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过,对比之下感慨颇多。体会最深的就是:城管部门的工作难度之大,辛苦程度之强,社会压力之巨,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绝大多数城管人不分白天黑夜,不顾日晒雨淋,不论节日假期,为了城市的整洁有序、市容亮丽、市民方便,长年超强度运转,超负荷劳动,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在缺少理解、支持、配合的情况下默默奉献,他们的辛劳与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敬。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人员素质、执法环境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之极少数害群之马自毁形象引发的轩然大波,使得城管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毁誉参半。在各地的机关作风评议活动中,城管排名靠后已屡见不鲜。‚花谢花飞花满天,城管艰辛有谁怜‛?心中有着满肚子委屈的城管人不免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么,城市管理工作为什么常常‚吃力不讨好‛呢?除了本文前面提到

的一些客观原因外,城管部门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认真查找队伍内部的主观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尽快扭转城管工作的被动局面。

从许多地方城管暴露出来的问题看,社会群众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城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管理简单粗暴。尽管你工作很辛苦,但那些人们通常看不到,而只要你在执法中情绪稍有激动,或者是执法管理相对人故意制造事端而你不够冷静,处臵不当,马上就会引来大量围观路人,这个瞬时形成的强势群体中尽管大多数人可能不明真相,但因具有共同的同情弱者的心理,几乎都会不假思索地站在执法对象的立场上来指责城管。由于这种情况三天两头经常发生,极个别的还曾引发恶性事件,时间一长,对城管执法的逆反心理便在一些社会阶层中悄然滋长和蔓延,造成恶性循环,使得城管执法变得更为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城管的社会印象,就必须强化队伍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灌输文明执法理念,提升执法修养水准。同时,还必须严把进人、用人关,这一点尤为重要。一些城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子其实就在这里。由于城管基本上算是‚吃皇粮‛的新部门,并且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而不断扩大管理范围和增加管理内容,因此必然需要增加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些地方便把城管看成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安人进人的理想渠道,人事腐败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少数不具备基本执法素质的人通过关系吃

上了‚皇粮‛,自以为门路宽、后台硬,本事大,了不得,在执法管理岗位上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甚至胡作非为,违法违纪,不仅在社会上造成很坏影响,而且还败坏了队伍内部风气,这是令城管人非常痛心的事情,也是真正需要从根子上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选人、用人首先必须规范。城管执法遇到的复杂情况多,面对的弱势群体多,处理的棘手问题多,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政策法规把握水平、言语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严把入门关,选准人、用好人,进一步严格队伍管理和行为养成,才能弘扬正气,令行禁止,打造出一支群众信任得过的城管执法队伍。

五、城管综合执法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 自古以来,‚好汉‛就是专指具有行侠仗义、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品质,受到‚草民‛期盼、敬佩和拥戴的人,用现在的话讲,算是个体的民间执法人员。假如这个观点基本成立的话,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套用,如今的执法队伍就应该是法律地位明确的‚好汉‛群体。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实践证明,城管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进行执法与管理,充当着‚好汉‛的角色,如果离开了方方面面的‚帮‛,只靠孤军奋战显然是不行的。现时许多地方的城管执法环境并不理想,舆论氛围更有谈城管色变之势,少数基层城管,本应是‚好汉‛的执法管理人员,甚至

已被喻为‚土匪‛不堪一提。由此看来,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不仅要在内部管理上动真碰硬,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帮助,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城管要正确认识自己,善待市民群众;社会也要正确看待城管,善意帮扶城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领域多种矛盾交错,问题繁多。城管往往处于这多种矛盾和问题的交汇点,特别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同时也有些对其他现实不满的人常常会把怨恨发泄到城管头上,以期‚墙倒众人推‛。因此,城管工作者必须从政府关注民生的实际出发,去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和程式,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城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要构建和谐社会,建成法制国家,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城市形象,各行各业任务都十分艰巨,城管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城管人的辛劳和汗水,我国现在绝大多数城市的市容环境秩序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各级政府和城管部门真诚地欢迎社会监督,希望各有关方面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提供热情帮助。个别媒体借题发挥、以偏概全、哗众取宠、诋毁城管,摆出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的做法,其实并不是社会所期望的,也是有悖本行业职业道德的。生活在城市里的各阶层人士也该扪心自问,我们爱惜自己的城市吗?我们珍惜自己的环境吗?我们为改善我们共同的人居环境究竟做了多少呢?如果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丽,装点得更温馨,那就善意地帮助城管,热忱地支持城管,自觉地配合城

管吧。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创未来,那就一定会实现《好汉歌》里所希望的那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

第15篇: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一、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是科学管理城市的必然要求。法制是克服城市管理执法随意性的重要手段。目前的城市管理中随意执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手段来规范、制约和调整。依法管理城市是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优美的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依

法管理城市的任务就是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秩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依法管理城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城市管理工作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必须建立和完善城管法规体系。

依法管理城市,必须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城管法律体系应该是一个“树”形的网络:一是由全国人大根据国家根本法和基本法的规定制定国家统一的城市管理法典,这是城管法律体系的“树干”。二是各省、自治区及享受立法权的城市,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章,这是城管法规体系的“树枝”。三是各市的城管工作部门根据城管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一般规范性文件,这是城管法规体系的“树叶”。依法管理城市,必须重点解决好城管立法的突出问题。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水平。

(二)是要明确规定主管部门,防止行政机关职权交叉和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

(三)是应当赋于城管部门一定的强制措施。(四)是应当赋于城管部门多种行政处罚权力。

三、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必须加强公民的整体素质教育。

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是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的基础。必须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市民的城管法制意识,提高文明素质,使市民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要组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城管法规。全民参与是依法管理城市的根本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动群众都来做城市美容师,动员市民自已动手、美化家园。

四、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城管监察队伍。

只有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硬、纪律严、业务精、形象美的执法队伍,才能保证各项城管法律法规的顺利、正确实施,才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于的城市管理监察任务。

依法管理城市,必须加强队伍素质的教育。首先,城管监察队员必须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指示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要注重加强队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准确执法、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业务基础。

五、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必须加强城管执法监督

加快城市管理法制化的进程在建立一套完整的城管执法监督机制,以确保城管执法的严肃性,规范城管队员的执法行为。

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必须强化内部监督。要在城市管理机构内部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监督执法人员行使权力的严格纪律保障。 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必须开展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一方面要求城管队员在执法时做到“五统一”,便于群众监督;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向社会公布监督热线等,同时,还要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法制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基本手段。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城市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城市,我们的城市就一定能变得更加美丽、文明。

《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对于城市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第16篇:城市管理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城市管理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参加2013年桂林市委党校城市建设管理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4月20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市委党校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建设管理专题第二期培训班。几天的学习,收获很大,既交到了朋友,又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所学知识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听取专家的知识讲座、理论指导,还是走出课堂实地考察,甚至与同行们茶余饭后的交流沟通,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无处不在,已容不得管理者固步自封的懈怠和无作为。为理论联系实际,让它山之石为己所用,经反复思考,我深感在我县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要解决好深层次问题,以下三大抓手,缺一不可:

一、城市管理要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城市的管理社会性强、涉及面广,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然而在城市发展中,很多城市往往只注重城市建设,到处高楼林立彰显大气,反而忽略了城市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大部分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空间需要,“城”和“市”的未能有机结合,城市包容性不强,未能实现城市综合性繁华,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特别是像临桂这样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新兴县城,一方面城乡功能尚不健全,另一方面作为打造世界旅游名城的主战场,二者间的矛盾不言而喻。因此,在城市管理中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政策的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利民高度来看问题。就整治沿街倚门设摊,乱停乱放摊位等突出问题而言,要堵更要疏,对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当然要严禁,而对既能满足市民群众一时急需,又能促进进城农民及下岗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就业的,就应该加以疏导和规劝。为此,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管并重,同步推进。针对市场容量小、市场少,专业市场发育不健全等情况,城市管理和

1

建设主管部门应在市场的规划及建设上下功夫,做到建管不脱节,把农贸市场、小商品专业市场纳入规划之中,确保新建城区功能完善,方便人民群众生活;要合理有序进行疏导,因地制宜增加市场容量和数量,创造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二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和市场功能不完善的城区,按照“三不”和“三分”的原则有序进行疏导。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不影响群众生活秩序和治安的前提下,划分行业、划分区域和地点、时间,对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特色型,对群众消费必需型而又暂无市场的,要进行有序疏导和规范管理。如修鞋、擦鞋、修自行车、缝补衣服等群众生活需要的服务项目,划出固定的街段进行规范管理,这样既能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扩大就业,又可完善城市功能,以满足人们群众的消费需求,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二、城市管理要以教代罚,教罚并举。城市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对象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何种机制,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哪种手段,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现实难题,重“罚”轻“教”行否?显然不妥;重“教”轻“罚”能否?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面对临桂这样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多、机关人员和受高等教育人员比重偏少,城市建设起步晚的县城,如是缺乏以民为本、与时俱进、执法为民、讲究执法办案艺术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必然导致干群关系对立,政府公信力下降,直至激化社会矛盾。因为人民群众是良好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不良环境的受害者,只有强化主人翁的意识,使之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整体作用,才能使广大市民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城市管理主体,造就全民参与的一批又一批马路城管、志愿城管。只有以教育为先,处罚为辅,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不文明行为和违章行为,才能形成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只有通过管理和约束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因此,将城市管理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是我们当前城市管理走上快速通道的有效措施。为此,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发挥舆论

2

的导向作用,宣传部门要把握舆论的导向,弘扬文明新风,创新载体、手段和方式,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舆论宣传声势。二要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由社区、社会团体组织推选出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强的居民代表,进行培训和示范,让居民代表学习、了解城市管理的意义,让居民宣传居民,居民教育居民,居民带动居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从学生抓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中开设“做文明市民”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创造宣教平台,利用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的画廊、公示板等载体,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强化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让法律法规和规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市民遵章守法的社会环境。

三、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同步。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服务城市,服务市民。临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工矿企业大部分集中于县城,在实行城镇化建设的当今,不少弱势群体为维护生计,他们不得不在“城”和“市”之间营生,这就给每一个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值得深思的课题。只有社会的公平才有社会的和谐 ,在城市管理中如何才能体现社会公平,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用真情去关心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注重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于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不仅仅注重从专家、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更要注重公众需求的角度,真正了解公众的需要,使公众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养成关心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的良好品德,使公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切实提高公众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自觉遵守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规应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只有把关怀和管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才能把城市管理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以上几点,便是本人在该次专题培训中的点滴体会。

第17篇:城市管理创新方式的思考

城市管理创新方式的思考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推进长效管理是城市管理部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深化依法行政的新形势下,突出“亲民、文明、规范、和谐”四大主题,秉承“以人为本、堵疏结合、文明执法”的工作理念,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方式,推进工作的新跨越。

强化管理创新,构建城市综合管理新格局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上下一体、左右协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动和倡导高效协调的城市“大管理”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城市管理领域推诿扯皮的现象,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其机制优化的有效路径:

一是建立以高位参与为特征的宏观管理机制。建立全市性城市管理例会制度,由市长或常务副市长每月牵头召开一次城市管理专题会议,并列入市长常务会议日程,从宏观上解决城市管理难题;同时,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社区的办法,每个市领导挂钩联系一个社区,定期召开社区市容管理现场会,以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构建城市管理效能监察机制,实行城市管理保证金制度,由市纪委、市委办、宣传部等联合组织城市管理督查、考核,其结果与部门经费拨付、评先评优直接挂钩,以强化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高压态势。建立“城市管理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三者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保障机制,实行“跟随式”、“紧密型”保障执法,开通城市管理执法案件司法执行“绿色通道”,以维护城市管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是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基础的属地管理机制。坚持“责权配套、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社区城市管理工作职责,保障日常经费,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促进社区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社区管理、环境整治和社区服务上来,充分突出社区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思路,以社区为依托,由城市管理、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按照“三带一不带”(即带人员、带经费、带职能、不带编制)的做法,分别选派执法人员下沉社区,成立联合执法中队,由社区统筹安排,直接指挥,实施属地管理,全面解决办事处辖区内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形成“基础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下放事权、落实责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双重领导、依法行政”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格局,切实根治和消除城市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见”的弊端。

三是实施以数字监控为纽带的综合管理机制。按照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城区主次干道和社区设置监控设施,组建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中心与城市管理监督考核中心,构建城区地下管线、城市道路、环境卫生、市容监察、园林绿化、城市路灯、公交客运等城市管理领域的数字监管机制,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职,齐抓共管,迅速快捷发现问题、及时有

效解决问题和高效监督考核的良好格局。推行部门包保制度,由市级机关部门分别包保城区路段、社区,协助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清洁道路,整理车辆,宣传教育市民,督促沿街店面遵守管理规定,举报违法违章行为,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到挂钩小区开展义务劳动等职责,营造出城市社会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强化城市容貌,营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形象

要稳步落实日常控制措施,探索精细化管理方式,定期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推动粗放式、经验型、突击化的城市管理向精细型、科学化和高效规范的城市管理的转变。一是实施基础强化工程。制定和实施“城市管理基础工程”,实行政府城市管理部门领导力量下移一线的做法,将政府工作与业务管理两结合,保证有一定时间参与基础工程的管理。实行市、局、行政执法大队的三级考核,构建随机与错时、定性与定量的考核机制。开展创建“示范路段”等竞赛活动,把管理内容、工作责任和考核办法融入其中。定期组织观摩交流、考核评比、树立典型、培植市容亮点,从小到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以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动为契机(例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花博会等活动),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抓住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整治、猛攻突破。对户外广告、店招店牌、配套亮化、街面景观、排档整治、集镇环境、票亭设置、车辆秩序、非法运营等管理规范,实行“多管齐下、多项并举”,切实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有效化解和消除城市管理难题、顽症和积弊。

三是落实长效管理措施。长效管理在于制度、责任、督查、评价和落实到位。既要有严格的标准,又要有严管的措施和可行性、操作性的规定。诸如,实施《摊点》的管理方案,应当分地段规划设置定时、定点、定项、定经营、定责任的摊点经营区,作为便民流动摊点的集中疏导区,以降低市容和道路管理的压力。

三是提高市容环境设施质态。修订完善城区市容环境的专业规划,加大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确保城区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符合城市容貌的标准要求,实现粪便、垃圾、环境保护等废弃物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质量不断提升。

强化机制改革创新,塑造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亮点

为走出城市管理财政投入少、运行成本高、管理效果差的窘境,必须坚持经营发展的理念,积极倡导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向空间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

一是着力推进户外广告、环境卫生的市场化运作。要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城市空间、城市环境资源的升值增值。比如建立户外广告泊位使用权的拍卖机制,向社会公开招标、公

平竞争,环卫作业吸引社会经营、企业实体参与、个体承包等有效优化劳动力的资源配置,以达到资源共享、减少污染,促进城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双赢共进效果。

二是着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市容管理。为有效解决城区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可会同相关部门利用沿街拆迁待建工地、闲置人防工程等可用资源,建成小商品综合市场。按照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经营者承担一部分的原则,强化城区市容管理。如,将摊位面向城区露天摊贩进行安置性租赁、实行环卫个人双岗双责制、整理沿街车辆停放秩序、垃圾杂物清除和市容管理与环卫作业耦合,以避免重复投入协管人员,以及实行市场化“除癣”措施等,实现民生、市容、繁荣多赢的局面。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打造精湛的城管执法精兵

新一轮行政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成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实现执法力量保障的重要一环。

一是广泛教育,提高全员素质。积极推进学习型城管执法的创建活动,以工作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分级的培训。要提高行政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切实营造出“学理论、学文化、学业务”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大投入,夯实硬件支撑。本着装备强队、科技兴队的思路,按照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的标准,不断加大局域网、电子化硬件的投入力度,构建城市管理系统智能化办公平台,提高规范化、严谨化程度。强化执法装备保障,增强执法队伍的综合反应能力和规范办案能力。

三是抓好主体,强化进位意识。建立岗位竞选机制,根据不同的管理区域,分别制定执法工作标准和任务指标,达不到工作标准或完不成任务指标的自动解聘。按照独立核算、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捆绑式考核,着力改变“出工不出力”、“费劲不讨好”的工作状态,形成“比拼、作为、想方设法、主动工作”的良好进位态势,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第18篇:凤翔县域经济发展思考与建议

凤翔县域经济发展思考与建议

当前,国内及周边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凤翔县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关键节点,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突显。下面我们结合统计工作掌握的相关资料及凤翔实际,围绕凤翔县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方面,谈一谈对凤翔县经济发展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建议。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近年凤翔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2010年凤翔县地方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2011年较快增长达到120.84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为:15.9:61.0:23.1。经济总量凤翔县在宝鸡市排名第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三区:渭滨区(343.81亿元)、金台区(204.60亿元)和陈仓区(134.9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83个县中2010年排12位,2011年可望进入前十。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5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增长18.1%,总量宝鸡市第4位。列凤翔县之前的是:凤县(3.36亿元)、渭滨区(3.32亿元)、陈仓区(2.96亿元)。2006年-2011年凤翔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翻番,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2011年凤翔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9亿元,增长31.0%。投资总量2011年凤翔县位列宝鸡市第三,排在凤翔县前面的是渭滨区(117.20亿元)和陈仓区(107.15亿元)。2006年-2011年凤翔县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31.43亿元,年均增长3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都创下了历史之最。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凤翔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896元(全国6977元,全省5028元,宝鸡市6340元),增长24.5%,净增1554元。总量高于全国、全省、宝鸡市水平,在宝鸡市十二县区中,凤翔县位列第二,低于渭滨区(8785元),增长速度凤翔县位列第十二。2011年凤翔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096元,(全国21810元,全省18245元,宝鸡市22337元)增长17.5%,总量在宝鸡市十二县区中,排名第二,位居凤翔县前面的是凤县(23387元),高于全国、全省、宝鸡市水平。2006年-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加14866元、5192元。

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凤翔县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51.5:17.3调整为2011的15.9:61.0:23.1。农业经济保持稳定,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北果中菜南牧”的农业产业格局。2011年凤翔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1.78亿元,增加值19.2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15.9%,2011年果蔬业产值5.3亿元,畜牧产值9亿元,发展苹果14.6万亩,蔬菜17万亩,建成畜牧小区37个,凤翔县牛存栏12万头,猪存栏13.5万头,羊存栏7.8万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凤翔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4亿元,增长15%,实现增加值61.8亿元,

占凤翔县经济总量(GDP)的51.1%。其中:46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增长25.2%,占凤翔县工业总产值的64.6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26亿元,增长15.6%,占经济总量(GDP)的36.6%。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规模以上工业又是工业经济的中坚,经济发展及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工业的增长。宝二电、东岭集团、西凤酒厂等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对凤翔县工业经济起着巨大的带动作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业态多样化新格局,商贸业态和档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4亿元,同比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8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23.1%。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观,县乡公路网络初步形成,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城区街道和重点镇街道拓改、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的实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凤翔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5.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大力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2011年城镇社保覆盖率83.2%,农村社保覆盖率83.2%。

(二)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集聚效应初步体现

1、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园区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凤翔县抢抓宝鸡市打造12户百亿企业的战略机遇,坚持园区承载、产业支撑、集团引领、项目推进,突出电力能源、焦化冶炼、煤化工、白酒酿造和水泥建材五大重点,率先发展“一区三园”。

——长青工业园。依据园区总体规划,加快环境优化,快速推进宝二电二期和三期扩建、东岭集团技改扩建、徐矿集团60万吨甲醇等项目,积极引进与之相配套的产业。依托园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政策支持,努力发展电力能源、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工等工业主导产业园区,加快“陈长尹一体化”步伐,努力建设新型循环经济示范园。

——柳林酒业工业园。柳林酒业工业园重点实施西凤酒扩建技改项目,打造百亿西凤。园区总体布局以镇区为中心,形成东大街西凤酒业工业区、西大街柳林酒业工业区的基本框架,向四周辐射,东扩南移,合理规划园区功能分区,构建以西凤酒厂为依托,以柳林酒业、神泉酒业、双凤酒业等民营酒业为支撑的北方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

——川口河建材工业园。充分挖掘石灰石和陶土资源,依托冀东水泥,盘活园内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拉动建材企业聚集,形成水泥、陶瓷等建材企业集群。园区成为凤翔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县城新区。按照新区功能规划,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钛粉厂搬迁、西凤华山论剑、西凤老字号包装生产线等12个重点项目入园建设,配套跟进市民中心、奥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县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魅力新城区。

2、突出农业特色,“北果中菜南牧”格局形成。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稳定粮油、突出果菜、强抓畜牧、做大劳务”的发展思路,围绕“北果中菜南牧”的农业产业布局,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凤翔县粮食连续八年获得丰收,凤翔县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面积达到30万亩,夏秋两季粮食总产稳定在28万吨以上。横水、城关、南指挥、彪角等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和柳林、长青等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

——果业发展获得突破。范家寨、田家庄、糜杆桥等北部沿山镇重点发展果业生产。全面推广“果、畜、沼、窖、草”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加大果园品种改造力度,推动果业生产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止2011年凤翔县发展苹果14.6万亩,产值3亿元,产业效应、品牌效应正在凸显。

——设施蔬菜发展加快。横水、城关、柳林等中部西宝北线和凤千公路沿线乡镇重点发展了蔬菜产业,特色精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标准化设施蔬菜发展加快。到2011年已建成1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

——畜牧业大力发展。南指挥、彪角等南部平原镇不断壮大、突出奶牛、生猪、肉鸡养殖三大特色畜牧,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小区规模化养殖、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发展路子。到2011年建成20个标准化养猪小区、300头奶牛场12个,畜牧养殖专业村60个,畜牧业产值达到12亿元。

3、中心城区建设加快。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精细管理”的思路,推进了县城东扩、西进、北移,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功能提升。西部工业区、北部居住区、南部文物保护区、东部综合服务区的城市区域功能布局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亮化绿化、天然气、排污管线、垃圾无害化处置、污水处理及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极大的提升了县城形象,聚集和吸纳效应日显。201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2万人。

二、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面对新的形式和发展的要求,必须看到凤翔县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突出表现是:农业特而不优、工业大而不强、三产小而不活。

(一)从发展现状看,凤翔县经济素质还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要求。

1、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不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果菜、畜牧是凤翔县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产能,但缺少(几

乎没有)使之形成市场优势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其结果是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价销售,缺乏深加工,附加价值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萎缩。就设施蔬菜发展而言,凤翔县设施蔬菜经过10多年的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与集约化规模发展的地区相比,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大户不大,小区过小,规模效益不明显。大部分以集体集中建设,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属于低层次、低水平、低质量的设施蔬菜项目,存在技术落后、品种单

一、效益不高的问题,种植户弃种现象严重。凤翔县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一直是短腿,基本上没有形成带动力强、辐射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现有的专业性、行业性协会少有活动,未能发挥协会职能作用。

2、工业经济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工业“大”而不强。工业经济在凤翔县经济中虽占很大的份额,但就企业本身而言缺少有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引领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强。凤翔县, , , 总体上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至2011年底,反映工业化水平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10.6%,远远低于全国36.3%的平均水平。一是规模工业户数少。凤翔县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共有46户,从宝鸡市来看,户数排第五位,少于三个区及凤县。二是产值低。2011年凤翔县规模工业产值119亿元,列第六位。在46户规模以上工业中除宝二电、东岭集团、西凤酒厂、冀东水泥产值、红旗民爆、关中工具超亿元外(产值占凤翔县规模工业产值的60%多),其他工业企业产值大多在2000万元-3000万元之间,工业经济乃至凤翔县经济靠几户大企业支撑的局面长期没改观。三是私营企业发展不充分。在工业经济中凤翔县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落后于眉县、岐山、陈仓,中小企业产品单

一、品牌很少。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链不完整,有企业无产业、有产业无配套的现象较为普遍。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翻砂铸造、小食品加工等行业。企业生产同质化情况严重,缺少配套协作,总体上处于扁平的组织结构。四是高耗能企业份额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大。在凤翔县规模企业中几户大的企业均是高耗能企业,受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生产波动较大。同时,甲醇、冀东水同样也从在搬迁的问题,企业正常生产也会受到影响,血铅事件教训深刻。

2011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3.1%左右,份额偏低。2011年,凤翔县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5.9:61.0:23.1与“十二五”规划目标10:58:32对比,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比规划目标低8.9个百分点,旅游产业缺少地理、人文优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矛盾

1、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及目责考核的要求都需要经济要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但凤翔县近几年建成投产的企业太少,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经济增长乏力,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凤翔县经济在目责考核的压力下,各项经济指标连续5年高位运行,基数大,统计指标数据挖掘殆尽,加之国家统计制度改革,实行企业“一套表”制度,企业网络直报,统计局调控数据空间缩小,保增长,难度很大。

2、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凤翔县地处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凤翔县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在承接的这些产业中有一些是能耗大的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制约,生产波动性大。同时环境安全、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作为长远发展目标,付出的代价太大。将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染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三、凤翔县经济发展升级转型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凤翔县经济发展方式尚在提升,经济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就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不成熟建议:

就凤翔县经济发展而言我认为:稳一产,农业突出特色,以做优为主;强二产,工业突出企业主体,强民营经济;活三产,突出服务业,做大商贸和文化产业。

(一)农业。农业经济在凤翔县经济中起着稳控器的作用,凤翔县农业占经济总量近年稳定在16%-18%之间,上升和下降空间不大,所以应保持大局稳定。但就产业而言,粮食总产稳定在25万吨以上,问题不是很大,各地之间的竞争也不强。关键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苹果、蔬菜特色产业做优,提升品牌和效益,形成规模。关于苹果产业:要在稳扩面积的基础上,提升品质和做好市场,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加效益。关于设施蔬菜:设施蔬菜要在“三集中”规模推进上下功夫。大棚蔬菜是许多地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做法。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我们要想占领市场不被淘汰,大规模集约化种植是首要的条件。不成气候就难以保证效益,不保证效益就难以调动农民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发展和外地的经验看,要确保蔬菜产业较强的生命力、较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必须连片、园的推进。牢固树立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理念,坚决克服零敲碎打、难成气候、制约效益的弊端。坚定不移地走连片布局、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路子,盐坎村丰椒园的经验、做法、值得推广。今后要高起点规划,规模推进,做到“三集中”:集中利用土地、集中使用资金、集中技术力量。重点建设5-10个蔬菜专业生产小区,努力实现区区有特色,靠特色争得市场,摒弃“村村开花”的做法。

(二)工业:工业经济的支撑,增长的主要动力,就凤翔县来看宝二电、东岭集团、西凤酒厂、冀东水泥、红旗民爆、关中工具应以稳定和扩产为主,这些企业生产稳定,不出现大的波动,凤翔县经济也就会相对稳定,所以加强联系,搞好为这些企业的服务是重点。现阶段的关键是强化一个主体:就是要强化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民营经济是凤翔县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点(不论是工业还是第三产业),也是我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点。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放宽政策,拓宽渠道,充分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让各种创业力量加速释放,形成全民创业的“铺天盖地”之势,改变凤翔县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局面。要结合经济结构性调整,放心、放胆、放手让民营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小城镇建设及社区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在总量、质量、产

业升级、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发展。要保障二电、东岭、西凤大型骨干企业聚集、壮大的同时,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民营经济上,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西区项目、甲醇项目建设要加快,尽快形成新的产能,久拖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在具体的推进上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项目包抓、现场办公,限时完成。

(三)服务业:以扶持引导为突破,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是抓规划引导。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做好服务业的统筹布局、谋划重大项目,切实推进服务业发展。县城在建的商贸项目也要加快进度,同时应提升项目的层次和水平,要有现代化的形象,适应设区的规模和要求,二是抓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公共平台等方面,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

三、是抓区位布局,重点培育形成“一城三镇”的空间发展格局。围绕打造县城副中心,通过妥善集中安置居民、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等办法,促进紫荆山新城形成新型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以省级重点镇建设为契机,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和柳林酒城商贸住宅小区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促进柳林镇形成中心城镇带动型发展模式;把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中村改造与县城西区建设相结合,引导居民向住宅楼集中,促进城关镇形成三产服务带动型发展模式。四是抓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服务业领域,把抓民俗文化做为突破口,力争在2-3年内做大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形成凤翔的亮点。

(四)以人才战略为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要加大县域内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留住高科技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人力的竞争。在县域经济中,“能人经济”非常重要,作用很大。要出台支持鼓励人才发展的系列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发展环境。对企业法人机构高管人员、管理和专业人员,根据其贡献和作用大小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贴;对企业所从事的人才开发、引进、培训、研讨交流或改善人才居住环境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攻关企业、创新团队、重要人员,根据其贡献程度,给予一定的资助。

第19篇: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今年的两会,首次将医疗保障作为民生问题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把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提上了重要的历史日程,广大老百姓十分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今年以来,xxx街在解决辖区居民看病难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七次深

入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听取了居民群众对看病问题的意见,与此同时对辖区的几家医院走访协商,听取了医院领导及专家的意见,并会同天佑医院、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了为社区弱势群体送爱心小药箱、爱心体检卡和送健康咨询服务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得到了居民的充分肯定,但这些工作对于解决多数人群的看病问题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市场条件下广大群众的看病问题,必须从医疗体制及保障制度上进行系统改革才有出路。

目前的医疗体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对居民群众的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一是看不起病,尤其一旦有家庭成员中得了大病重病时,整个家庭就面临崩溃。小的感冒发烧,治疗起来少则上百元,多则几百元,如果得了大病重病,想要治疗,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一个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如此负担,要么病人等死,要么四处借款,来凑住院费治疗费,就这样病还不一定能治愈,整个家庭要背负巨大债务的包袱,甚至要背负一辈子。

二是医保的身份壁垒,在同一个城市,省属单位与市属单位的医疗保障还不一样,市属单位职工进医保,而省属单位职工还沿用传统的医药费报销办法,不可思议;城市的发展,农民的谋生,“农民工”一族不可或缺,由于某种原因,按照目前的医保制度,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决定了无法进入打工所在城市医保,一旦生病住院,巨大的医疗费用将可能导致他(她)多年或几十年的打工赚钱要一口气付之一病,甚至拿出全部家当也看不起病,而在农村的一家多口还在嗷嗷待哺。

三是定点医保不合理,目前武汉市的市民医保,只有在定点的医保医院看病住院,几乎所有的省级重点医院都没有进入医保范畴,医保患者如果得了重病,一些定点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患者或家属怕耽误了患者治疗,想选择省级重点医院看病,却不能报销医药费,让病人和家属进退两难。

四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首先是医院的地域分布不合理,给看病就医带来不便,几家大医院集中在一起,而有的区域却找不到上档次可以看病的医院,其次是几家省级大医院,集中了医疗设备、专家人才及配套设施,自然患者扎堆,而有些市级区级医院,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出现门前冷落安马稀的景象。

五是医疗卫生领域腐败风行,社会上的腐败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其中主要表现在药品与医疗器材的采购吃回扣、官商勾结、医生收红包、流通环节中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小病大治、漫天开药祸害患者等等。

为此建议医疗改革从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出发,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为落脚点,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改变和完善当今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政府必须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农民,都要得到医疗保障,国家至少是省市,要统筹保障,在有效的财政支出范围内,尽可能公平地解决公民看病就医问题。规定医院的收费标准与药价,对医疗设施的投入、医务人员的工资及各项开支,按医院的医疗服务态度进行考核后给予财政补贴,保证医生的收入,降低医院的创收压力,确保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施医疗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完善医疗保障及保险体制,尤其是象白血病之类的重大疾病,要按一定报销比例纳入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范围,制定并实施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避免以往曾出现的那种“缺钱治病无奈等死”的悲惨局面。

二要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增加医疗在国家与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多数比我国要高,同样我国的地、市、州也不例外,政府过去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将医疗卫生这一公益性事业变成产业来经营,将医院推向市场,医疗设施的投入及医疗费用的开支主要靠向患者就诊收费、出售药品来维持运行和发展,医院为了追求高收入,设法高收费,造成看病费用越来越贵,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救死扶伤的医德在市场化运作中逐渐淡漠。希望各级政府在今后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份额,建立一个由国家、省、县市乡、单位、个人多级保障的医疗保障体系,将经费投入到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服务网络、改善医疗卫生环境、对重大疾病患者实施有效救助等过程中去,尤其要加强乡镇医疗合作社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集中投入经费,做强社区卫生服务,以缓解大医院门诊的压力,同时,

为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控工作在组织架构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真正做到了社区卫生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实现了患者“小病不出社区,重病、大病进医院”的愿望。

三要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率。国家给予免费定向培养农村、社区的卫生人才,增加农村、社区基层医疗设

施的投入,组织大小医院的人才交流、挂钩帮带,专家下基层门诊等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目前我国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相比,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与医疗水平不足,设备简陋人才稀少,缺医少药,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资源不合理配置,导致群众患病在当地难以有效就诊,要到外地、到大医院看病,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如何合理配置,在医疗设备与药品方面,应该采取有条件的医院自由购置,无条件的医疗站(所),除自由购置外,可由政府实行财政补贴来补充药品和设备,均衡资源配置。

四要强化药品的生产及流通管理,药厂太多,鱼龙混杂,竞争激烈,药品生产、经销单位为了推销药品给予医院高额回扣,腐败现象严重,增加了销售费用,造成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质次价高的药品泛滥的畸形市场状况,增加了公民的看病成本。整顿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与销售实行计划管理。对现有药厂进行整顿,清理不符生产规范的企业,按需设厂,制止不正当竞争而引发的腐败,并将涉及民生的药品纳入计划管理,由国家投资设立专门的药品研究机构,加强新药的开发,避免低质量重复,实行定点生产、计划供应,使不良药品退出市场,从源头上制止腐败;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形成生产厂家、药店和医院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五要加快建立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干的医疗队伍。 加强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考核考评及激励机制,营造用人的良好环境,树立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理念,对有特别贡献、安心基层、患者认可的医务人员,以政府津贴、基层岗位补贴等形式,提高待遇,解决他(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玩忽职守置人民健康于不顾、重利轻德、业务不精又不肯学习钻研的要加强教育,教育不改者要清除去队伍。建立一套医务人员能升能降、能进能去的动态高效的用人机制。

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国家及各级政府的财力,又要考虑各地的现有医疗卫生条件,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照顾市场条件下医院及职工的切身的利益,既要看到城镇居民的看病就医的难处,又要填补农村农民在医疗保障上空白,医改之路可谓风雨漫漫,但各级政府只要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民众的呼声,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在不久的将来,医疗卫生保障上会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景象。

第20篇: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机关效能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瑞昌市国家税务局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行政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国税职能、实现国税目标的必由之路。作为“窗口”单位,国税部门机关效能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对外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自身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国税工作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近几年机关效能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机关效能“建设年”和“提高年”的基础上,使我们更加感觉到今年全省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优化发展环境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国税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各项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此,努力打造法制、公平、廉洁、高效的国税机关是我局一直以来紧抓不放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局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

切实加强领导,把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同政风、行风评议、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局干部职工在税收工作中“思想用心、学习虚心、服务诚心、办事细心”,队伍素质普遍提升,工作作风根本转变,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1、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地调整和完善了税收征管体系,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集中征收、贴近式服务、集约化稽查”的现代征管模式,形成了规范、协调、高效的税收执法管理体制。

2、全面落实了能级管理制度,建立起了机关作风建设和工作能力建设的动力机制,充分挖掘出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潜能,激发起每名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全局形成了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严守纪律、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3、牢记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了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健全并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建立健全网上申报和认证系统,全方位为纳税人提供实时涉税服务,有效地构建起了和谐征纳关系。

4.制定了各项岗位责体制和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目标,形成了“事、岗、人”相适宜的

人员调配制度,“职、权、责”相对应的权利约束机制,“点、线、面”相兼顾的工作协调制度,“考、评、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目前机关效能建设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很到位。有的同志没有充分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学习抓的不紧,工作满于现状,生活贪图享乐,缺乏创新观念和开拓意识,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推诿扯皮、应付差事、甚至行政不作为。

2、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文秘技能、办案技巧等还比较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不足,业务知识和执法技能与目前工作的高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3、自身学习有待加强。一是干部自我学习不够,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够,自觉性欠缺。二是被动学习,学以致用不够。三是使学习成为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不够。

4、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机关各科室之间的统一协调不很到位,内部运转不够顺畅,存在多头布臵、多头管理、多头检查的现象,岗责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5、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奖惩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虽然从基本工作层面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八项制度,但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效能考评、告诫教育的效能建设奖惩保障体系,有些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仍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有关今后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创设教育平台。深入引导是抓好机关作风建设有效开展的基础,因此就要从思想认识抓起,只有认识提高了,行动才能自觉。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岗位交流。要通过教育、宣传交流、案例警示、典型示范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机关作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机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和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切实提高大家积极参与作风建设的自觉性。

2、要加强优质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把纳税人关心的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要做好公开办事依据、程序和结果。要进一步加强我局“窗口”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服务形象,根据工作特点我们可以推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特色服务,完善服务承诺制,创

建满意“窗口”。

3、以“三个观念”转变为基础: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国税部门而言,不认真分析机关内部情况,深刻认识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观念作转变,将很难提出机关效能建设的有效措施,因此,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基础。必须把“官本思想”转为“民本思想”, 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变“官本位”为“民本位”,真正做到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以“四项制度”建设为关键 。制度建设是落实机关效能建设的关键,国税部门要从领导决策制度、权力约束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责任考核制度等四个方面入手,为机关效能建设提供全面的机制保障。总之,国税部门的机关效能建设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真正提高国税机关效能建设,实现国税部门长远建设的目标,需要干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会使国税部门的机关工作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运行程序更畅,工作成绩更佳。

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