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劝学作者(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1 12:06: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劝学

教学内容:孙权劝学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卿(qīng) 岂(qǐ) 涉猎(shè) 孰(shú) 遂(suì)

(2)形似字区别

(3)解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 到)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4)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同“耶”,语气词)

(5)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6)多义词辨析

(7)古今异义

【重点句子分析】

本文写孙权劝学,着重表现孙权的善劝,而完全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至于鲁肃与吕蒙“结友”,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并为其才略所折服的余韵。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

(2)阅读知识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作者用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方法,因此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遭遇处境紧密相连。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者,其作品多体现平民百姓的疾苦;而那些无意仕途的作者,文笔就较轻松,多山水风景、儿女情长的作品;至于一些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作者,常会在作品中抒发郁闷伤感之情。所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写作背景对理解文言文也很重要。每篇文章都有其一定的创作背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上的障碍已经不少,若对内容理解再有困难就更不利于学习了。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背景知识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层(“初”„„“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及鲁肃过寻阳”„„“结友而别”),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2)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孙权劝学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当涂掌事”的重要作用。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课文写作特色】

1.笔墨简约,言简意赅。

2.运用对话,刻画人物。

【课本习题提示】

一、示例: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的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当涂掌事。

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权谓吕蒙曰( )

A.叫做 B.说 C.告诉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③见往事耳( )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④孰若孤( )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⑤蒙乃始就学( )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⑤及鲁肃过寻阳( )

A.经过 B.到 C.离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表示什么语气,并指出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相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师旷论学 刘 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了。”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昧:暗

①分别指出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

②解释下列词语。

暮( ) 戏( ) 问于师旷( )闻( ) 善( ) 为人臣( )

③“平公曰:‘善哉!’句中“善”字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④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意在说明一个_的道理。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__________,由绚烂到__________。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__________。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果粒,牢记着他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zhuì( )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里,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三个最恰当的,分别将其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

①安详 ②安逸 ③平静 ④平淡 ⑤体尝 ⑥体察

(2)根据拼音把相应的汉字写在其后的括号里。

(2002,山西)

辨析:这是一道检查同义词辨析和汉字识记的题,同样离不开日常的语言积累。解答时,一靠语感,二要联系语境,单纯从词义角度理解,是不灵活的。“激越”、“安详”与“绚烂”、“平淡”是两组相对应的表示一个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两个词语,语义、语境都相吻合。“体尝”的意思是“体会品尝”,下文中的“苦涩”、“甘甜”两个词是你选择它的提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④⑤;坠。

例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

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

(2002,杭州)

辨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逻辑的题目,只要掌握做题的规律,找到突破口,就会非常简单。空白处的前一个词是“分流”,“有的„„有的„„”承接它,很合适;“因为”后的两个原因中,“看电视剧和小品”与上文的“写电视剧、小品”联系紧密,所以应放在前边,而且“相声创作酬金低”也是一个次要原因,所以放在后面。所以本题应选C。

【易错例题分析】

例 用词造句不恰当的是( )

A.和睦: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B.诧异:听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

C.蹒跚:望着蹒跚远去的父亲,我的泪涌了出来。

D.肆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今春风沙肆虐,再次引起人们对环保的重视。

警示:这四个词我们都不陌生,日常使用率较高,因而无形之中就会养成一种使用的习惯。由于大家的年龄特点,思维跟不上表达,往往随心所“语”,而不去探究正确与否,所以,答题时容易受平时表达习惯的影响,产生错觉。“和睦”一词的意思是“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用来形容“笑容”显然不合适,“温和”较恰当,所以正确答案是A。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qīng卿相 jī唧唧 liè猎奇 là腊月 (2)①古时王侯的自称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②只 粗略地阅读 ③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道,当权。 ④重新 ⑤认清事物 (3)①c ②c ③b ④b ⑤a ⑥b (4)D (5)①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①他的,代词 自己,代词;代词,代下文所言的事 助词,的 ②晚 戏弄 向 听说 好 做 ③字面意义:(讲得)好极了。深层意义:赞扬、佩服师旷关于学无止境的劝戒。 ④少年好学,(就)好像初升太阳的光华;壮年好学,(就)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芒;老年好学,(就)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⑤比喻、排比 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不懈追求,任何时候都会有所收获 【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则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 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4.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与运用】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浏览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同“啊”。4.C 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6.(1)吴下阿蒙(2)刮目相待 参考答案: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

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7.比喻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对话。

【精段阅读】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4.(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5.B(正面)6.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拓展阅读】

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此答案仅在参考,只要说的有理即可。)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孰( ) 更( ) 邪( ) 涉猎( ) 遂( ) 2.、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 (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中的“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 (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

)(

) (7)卿今者才略(

(8)非复吴下阿蒙(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3)非复吴下阿蒙(

)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5.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6.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8.回答下列问题。(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

(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

二、课内精段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 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卿今者才略 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文言句子。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卿qīng 孰shú 更gēng 邪yé 涉猎shè 遂suì 2.(1)资治通鉴 编年体 (2)北宋 政治家 史学家 (3)诗 书 礼 易 春秋

3.(1)当道、当权 (2)推辞 (3)研究 (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 (5)知道 (6)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 (7)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8)不再是 (9)重新 (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

4.(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2)古时王侯的自称。 (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5.(1)√(2)×(3)√

8.(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 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3)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二、课内精段阅读 1.(1)当道,当权。(2)粗略地阅读。(3)历史(4)才干和谋略 2.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3.(1)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2)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5.示例: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多读书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见识。(凡言之成理即可) 矣

推荐第2篇:劝学

劝学——为什么要上学

国旗下演讲稿

漫漫历史长河,时间跨入21世纪人类智慧的积淀,创造了巨大的文明。我们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呢?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发展和传承,更有荀子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有牛顿所说的我们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之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怀揣着梦想,背起书包,踏入校园,开始了逐梦。在你上学第一天起,妈妈都笑盈盈的去送你上学,接你放学,你就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希望你将来成为工程师、设计师、科学家、作家、优秀的运动员、优秀的管理者、人民的好干部等等。不论你做什么都要有相关知识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知识的积累都来源于青少年时期在学校的学习,文科,理工科,国学,语言一样都不能少。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修养了品德,培养了气质,培养了乐观的处世态度,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我们上学就像成长的树一样,一年的树只可以编篱笆、烧火,十年的树就可以做檩条,二十几年的树就可以做栋梁,做柱子,做家具了。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越多,也就可以为我们的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也就能取的越多的报酬。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一百多年前我们闭关锁国,没有跟的上西方文明的复兴,我们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基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本性,开始了对我们疯狂的掠夺,他们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腐朽的国门,在我们虚弱的祖国大地上开始了毫无人性的大肆掠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生灵涂炭,水深火热。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个小小的英国占了我们香港99年,一个更小的葡萄牙占了我们澳门110余年,1937年一个小小日本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杀死了我们30万无辜百姓,还有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等兽性,一时间中华大地狂魔乱舞,长歌当哭!翻开我们的近代史课本看看吧。凡是有一点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那个不痛心疾首,那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位卑不敢忘忧国啊!埋下头去努力读书吧,青少年不努力,历史就会重演,谁不努力,谁就是在背叛。

新中国成立后,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之路,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航天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走在了世界前列,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我们的习主席在12.13的国家公祭日上在缅怀罹难的无辜冤魂时语气深长的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在基层工作,就生活在同学们的身边,一些同学的所作所为,我不敢苟同,上课睡觉、自习课逃课、沉迷网络、甚至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终日恍惚,他们迷失了,更是忘却了,忘却了自己的梦想,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忘却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忘却了历史,更是忘却了祖国!浪费了大好青春,失去了绝佳的学习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个人的迷失于己、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该好好反省一下了,荀子说故学数有终,则其义不可须臾舎也,为之,人也,不为,禽兽也!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学,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这样,没理想,不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禽兽有又什么区别。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还有前途吗?

在上学的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家庭贫困,个人先天不足,更多的是学习基础差等等很多种原因,这难道是你不上学,不学习的理由吗?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没有毅力,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可能无法获得名誉及权力。当他申请进入西点军校时,被拒绝了--而且不止一次,是二次。但是他仍然试了第三次,终于顺利进入,从此大步跨进史册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遭留级,而他的前半生也充满失败与挫折,直到62岁他才当上英国首相,以\"老人\"的姿态开始有一番作为。山东人张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瘫痪,通过不懈努力从1983年开始创做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等等,我们还有什么比他们更大的困难啊!愿我们重拾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美好前程杨帆起航吧!

我们四大发明,张衡的地动仪,美丽的瓷器,巧夺天工的丝织,伟大的丝绸之路,雄伟的长城,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奇迹。使我们民族的骄傲!在民族危难时刻有詹天佑,李四光,钱学深,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等他们奋起读书,成为民族的脊梁。当代更有莫言,马云,李嘉诚,季羡林,袁隆平等民族精英,更是为本民族的伟大复兴增砖添瓦!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你们会成为我们学校的的骄傲吗?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吗?能成为祖国的骄傲吗?我相信你们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即使我们取得不了耀眼的光环,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永不放弃,这也是一种伟大!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

推荐第3篇:劝学

名言警句精选【劝学篇】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玩物丧志。(书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吕氏春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推荐第4篇:劝学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况其人及其成就主张。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的的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4、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落实掌握文言知识点。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二,请学生朗读中国古代的几首劝学诗歌,以导入新课情景: 古乐府诗《长歌行》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佚名 《昨日歌》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 明 文嘉《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清 钱泳《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三,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 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四,课文学习。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zhîng rïu 虽有槁暴 yîu pù •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 吾尝跂而望矣qì •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 騏骥一跃,不能十步qí jì驽马十驾,功在不舍Nú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qiâ lîu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xiâ áo shàn

五,解题 劝:劝告,劝说,劝阻——今义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研习第一。二段:

(一)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二)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设问引出本段结构:这一段作者是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进行劝学的?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这一段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了五个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一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段:

二,课文互动探讨分析:

提问: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三,研习第四段:

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 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四,全文论证结构与层次: 小结: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人要不断地学习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态度和方法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提高能力积累 坚持专心 特点:论证结构严谨、善用比喻说理

五、简析文章写作特色。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一点也不枯燥,很有趣味性,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为什么?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六,练习布置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 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 ,(如果)把它烤弯制作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把它晒干,也不会再挺直,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 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 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 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 音并没有加强,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生资质跟 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 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美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 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 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条腿,两只钳子, (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推荐第5篇:劝学

劝 学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在平日作文中尝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3.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古代圣人 ,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大师们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展示众人的诗词及名句引出课题)

释题: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作家作品简介:

荀子(前330?-前230?),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适时行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形成儒家的对立两派。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其论

在宇宙观方面,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大部分是荀子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20卷,32篇,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荀子》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 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îu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î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艺无止境,学海无涯,活一辈子,学一辈子 ;学须坚持 ,恒久不懈,持之以恒。弃恶从善的工程是人一辈子的事业。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朗读第一段

找到中心句并思考回答: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 寒 于 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 以 为 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朗读第三段

找到中心句并思考回答: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个比喻)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朗读第四段

找到中心句并思考回答: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 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四、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2.采用对比,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 3.句式整齐,在排偶中适当的夹进散句,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总结板书略)

五、难句理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将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圣人”三类

• 教材“君子”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是学习使:普通人--君子--圣人

人性恶--积善--成德――得神明――备圣心

五、拓展延伸

1、课外拓展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谈体会:

聆听了古人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请同学们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展示古人学习态度对联)

推荐第6篇:劝学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注音字

中绳(zhîng) 槁暴(gǎopù) 蓼(liǎo)蓝 靛青(diàn) 须臾(yú) 舟楫(jí)

跂而望(qì) 蛟龙(jiāo) 跬步(kuǐ) 欲盖弥彰(zhāng) 蛇鳝(shàn) 驽马(nú)

可镂(loù) 骐骥(jì) 爪牙(zhǎo) 锲而不舍(qiè) 砥砺(dǐlì) 舆马(yú) 埃土(āi) 参省(cān xǐng)

 容易写错的字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君子生非异也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驽马十驾 7锲而舍之

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使„„

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

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

ì),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

 重点虚词:

(一)而 1而青于蓝 2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 8而见者远 9顺风而呼 10而闻者彰 11而致千里 12而绝江河 13而神明自得 14锲而舍之 15蟹六跪而二螯

(二)之 1取之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 3筋骨之强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輮使之然也

(三)于 1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而寒于水 4善假于物也

(四)焉 1风雨兴焉 2蛟龙生焉 3圣心备焉

(五)者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活用词

(一)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作状语, “向上” “向下”

(二)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水:游水。

(三)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

(四)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写作特点

1形象贴切的比喻: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 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 论证更有力。 2大量运用排比和正反对比,增强了论证效果。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矛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推荐第7篇:劝学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据新课标大纲精选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

三、四。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

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词表》) 补充练习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 )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 )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4.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硕则利 3.蟹六跪而二鳌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 2.

3. 4.

四、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1. 2.

六、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2.反复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

七、比较《为学》和《劝学》两篇课文,它们设喻方法有什么不同?

八、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中任选一题;2写出提纲; 3.用设喻方法;4.字数400左右。 附

一、补充练习参考答案:

一、1.zhì同音2.xìng韵母相同3.hū 声母相同4.yòu、pù同音

二、1.墨线,泛指所有绳索;扩大2.金属制品,黄金;缩小3.蟹腿,跪下;转移4.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三、1.发生;兴办;兴旺 2.学习;学问;学校 3.功效;功劳 4.靛青染料;颜色青

四、1.符合,动词2.横渡,动词3.便捷形容词(使动用法)4.向上;作状语

五、1.递进,转折、因果2.可以,“以”介词虚化;“以”,连词,“而”,成为;无所以:不能、没有用来……办法

七、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附二: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 一 ) 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 )

①木直中 ( zhòng ) 绳 ②虽有 ( yòu ) 槁暴 ( pù ) ③不积跬 ( guǐ ) 步 ④锲 ( qì ) 而不舍

⑤金石镂 ( luò ) ⑥驽 ( nú ) 马十驾 ⑦假舆 ( yí ) 马者 ⑧( róu ) 以为轮

⑨用心躁 ( cào ) 也 ⑩生 ( xìng ) 非异也。

A .①②⑥⑧⑩ B .②③⑤⑥⑧ C .④⑥⑦⑨⑩ D .①③⑤⑦⑨

( 二 ) 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假 ( 借助,利用 ) 舟楫者 狐假 ( 借助,利用 ) 虎威 不假 ( 借助 ) 思索

B .冰,水为 ( 做,凝成 ) 之 行将为 ( 被 ) 人所并 为 ( 为了 ) 之奈何

C .非利足也,而致 ( 达到 ) 千里 专心致 ( 尽,极 ) 志 闲情逸致 ( 兴致,情趣 )

D .劝 ( 劝勉,鼓励 ) 学 劝 ( 用道理打动人 ) 导 劝 ( 劝说,阻止 ) 架

( 三 ) 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 .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 .《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 .《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四 ) 下列红色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

①使之然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⑥吾妻之美我者⑦其至又加少也

A .①② B .⑤⑦ C .④⑥ D .②③

( 五 ) 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六 ) 指出红色多义词的正确义项

1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A .断,断绝 B .极,非常 C .横渡,横穿 D .高超,绝妙

2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A .客舍、房舍 B .住宿、休息 C .放弃、不要 D .施舍

3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A .金属 B .黄金 C .锣 D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 七 ) 将下面这些比喻按要求加以归类

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2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A .用相同类型事物设喻,从同一角度表达意思的有_________________ B .将相反情况组织在一起,从对照中揭示道理的有_________________ ( 八 ) 下面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句的几种翻译,请选出最佳的一句 ( ) A .刻一下就舍弃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B .刻一下就放掉它,朽木也不会折断;一直刻个不停,金石也能刻成

C .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D .刻一下就停下来,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成功;一直刻个不停,即使是金属、石头也能雕刻出成品

( 九 ) 下列红色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 .善假于物也 / 于是余有叹焉 / 青取之于蓝

C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不如登高之博见

( 十 )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人比没有差别, ( 只是 )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 十一 )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写出来。

1 .学不可以 ( ) 已。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3 .驽马十驾, ( ) 功在不舍。4 .车柔以 ( ) 为轮 5 .虽有槁暴, ( )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 十二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6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

A .善假于物也。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蚓无爪牙之利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选出下面各句中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 .达到 隔断 猛烈 功劳 B .得到 渡过 大 成绩

C .得到 断绝 快 功绩 D .达到 横渡 强 成功

3 .填空。

本段在论述学习贵在积累时运用了 ( ) 和 ( ) 的论证方法。

4 .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 )

A .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B .说明即使是个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C .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D .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5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刻几下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B .刻几下但是马上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C .刻几下于是就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D .刻几下并且丢下,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

6 .下列判断正确的几项是 ( )

A .“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B .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述的。

C .文中的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E .本段的比喻有许多不符合科学实际,因此用这些比喻是不能说明道理的。

F .本段三层意思各有侧重,但又紧紧相承,层层递进,即知识必须积累,积累必须有恒,有恒还须专一。

( 十三 )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之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 ”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也。” 选自《春秋》

注: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

1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景公召而数之 数:屡次

B .寡人将大诛于子 诛:责罚

C .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D .仓库少内 内:交纳

2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子退而自察也 自察:自我反省

B .货赂不至 货赂:钱财礼物

C .原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D .再拜,便僻 便僻:气愤的样子

3 .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臣请死之 b .景公许之

c .今子治而乱 d .景公迎而贺之

A .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B .两个“之”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C .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

D .两个“之”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

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 ( )

a .属托不行 b .以利贫民

A .a .下属请求的事情都不准许 b .把好处让给贫民 B .a .上级嘱咐的事情都不去做 b .以此使贫民获利

C .a .不听从私人请求和托付 b .用来使贫民受利

D .a .不接受亲属委托的事情 b .认为这对贫民有利

5 .a .并会赋敛 b .便事左右

A .a .并且乘机增加赋税 b .随意送给您的亲信

B .a .加倍征收赋税 b .随意送给你的侍从

C .a .会同官吏一起收刮 b .随便赏给自己的部下

D .a .上下串通一起收刮 b .就让部下得到好处

6 .a .子强复治东阿 b .寡人无复与焉

A .a .您一定要再治理东阿 b .我不再指责了

B .a .您务必要再去治理东阿 b .我不再指责了

C .a .您尽力再去治理东阿 b .我不再干涉了

D .a .您坚决地再去治理东阿 b .我不再干涉了

7 .以下六句话,属于晏子治理东阿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

a .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b .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 .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d .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e .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f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 .a .b .c .d .e .f .B .b .c .d .f .

C .c .d .e .D .c .d . 8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只好改弦易辙,营私舞弊。晏子痛感景公昏庸,辞官而去。

B .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翻然醒悟。

C .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因而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到易行,使百姓安居乐业,因而受到景公的赞赏。景公挽留他继续治理东阿。

D .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却受到景公的责罚;后来改道易行,反受到景公的褒奖。晏子见景公明白了事实真相,便表示愿终身为景公效力。

参考答案:

( 一 ) A ( 二 ) B ( 三 ) B ( 四 ) D ( 五 ) C

( 六 ) 1 .C 2 .C 3 .D

( 七 ) A .1 .4 .5 .7 B .2 .3 .6

( 八 ) C ( 九 ) B ( 十 ) B

( 十一 ) 1 .之 2 .地方 3 .也能到达很远的地方 4 .之 5 .木

( 十二 ) 1 .C 2 .D 3 .比喻、正反对比 4 .C 5 .A 6 .BCDF ( 十三 ) 1 .A 2 .D 3 .D 4 .C 5 .B 6 .C 7 .D 8 .B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车柔(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上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 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⑤蟹六跪而二螯( )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洲统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驾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6.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7.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课后练习1:课后练习答案

一、1.D 2.C 3.(1)C (2)C (3)B (4)C (5)D 4.①c ②b ③f ④d ⑤e ③a 5.B

二、1.D 2.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 3.B 4.D 5.略

6.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7.比喻论证

《劝学》参考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是具备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一次跳跃,(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在于坚持不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一下就放下来,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虽然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情感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四.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劝学》练习

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跬(kuǐ)步 参省(xǐng) 骐骥(jì) B.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靛(diàn)青 舟楫(jí) 跂(zhī)而望 D.舆(yú)马 中(zhōng)规 闻者彰(zhāng)

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 B.声非加疾也(洪亮) C.而闻者彰 (清楚) D.假舆马者(假使)

四、归纳下列各词的不同义项

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佛印绝类弥勒 .吾尝跂而望矣

五、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下列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B.学不可以已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七、翻译下列句子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八、课内阅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雨兴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下列“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木与金石相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九、课外阅读

(甲)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涅( ) 渐( ) 溪( ) 闻( )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的道理是( ) 比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而学习和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说的是人善恶无常,因而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人。 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人的可塑性很强,要通过教育来使人成为有用的人。

3、上述两段都是阐述学习的有关问题,请写出每段大意和论证方法 甲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乙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论证

5、结合荀子的《劝学》,谈谈你对学习的看法.附答案:

一、A

二、知通智 智慧 ; 生通性 本性 ;輮通煣 火烤 ; 有通又 再一次 ;暴通曝 太阳晒

三、D

四、绝:横渡;断绝;没有出路的;极 而:顺承;转折;并列;修饰

五、D

六、C

七、略

八、

1、兴起;雕刻

2、D

3、C

4、D

九、

1、黑泥;浸染;山谷;听说、领悟

2、A

3、C

4、环境对人的影响 比喻论证;

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 举例论证

5、略

劝学教案2 总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初步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5.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课时按排:8-10课时 求学之道——①劝学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

一、二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查古汉语字词典,掌握重点词,并思考几个问题 劝,君子,已;蓝,青,虽,挺,就,暴;须臾,望,疾,至,能水,绝,生,闻;跬,驾,镂,用,跪,强,躁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分了那几个论点论述?

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三、课文分析:

1、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是什么意思?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什么意思? “劝勉”。“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学习。

2、文章结构:(分析同时串讲课文) * 论点: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

已:停止11]一生都不能停止 2]方法态度是:持之以恒 * 论证过程:为什么学?怎么学? 1]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古今异义。此处增强论据力度[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n.],取之于蓝[于蓝取之],而青[adj.]于蓝;冰,水为[凝结]之[代冰],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輮[糅,以火烘木,使之弯曲]以为[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虽[即使]有[又]槁暴[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弯曲成)这样]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金属刀,借代。]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即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并列]日[n作状,每日]参省[参,检查。省,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青——蓝;水——冰;木——轮;金——利 外物加工结果

1 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2]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眺望[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明显(欲盖弥彰)]。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注意字形]千里;假舟楫[桨,这里是用作借代指船]者,非能水[n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性,本性,资质]非异[(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也,善假于物也。

1 顺风而呼闻者彰;登高而招见者远;假舆马至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善假于物的结果 君子生非异

1 学习的结果能: 提高改变自身;弥补不足学不可以已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3]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兼词,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神明”即“神灵”]自得[“自”是自然,“得”是通.全句意为:精神智慧就得到提升],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焉,表肯定的语助词]。故不积跬[半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驾],功[成功]在不舍[停止]。锲[用刀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难点:之,定语后置标志,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细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也[旧版,用:以,因为。一,专一]。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积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朽木不折 舍

1、驽马十驾;金石可镂 不舍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专

1、六跪二骜-非蛇鳝之不可寄托 躁 学习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十个比喻(尝试背诵) * 论证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排比:说理透彻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鲜明有理

四、知识点小结:(字词句段) *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 取之于蓝(介宾后置);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 见文章结构 分析。

《劝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

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

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劝学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

“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2.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4.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上面的示意图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诵读第2段。

(八)诵读第2段。

1.诵读的准备。

(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练习背诵。方式同前。

3.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九)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十)总结全文。

.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 (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推荐第9篇:劝学

智者如何学习

偃师五高 郭茗扬 辅导教师 常红晓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在劝学中,荀子讲到:整天不停的思考,却不如一刻学习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就能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渐渐的,你会发现,其实你积累了许多许多,你已经成为了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尽管每个人的天资有所不同,但只要你聪明肯动脑,且要学会善假于物业,你也是君子。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会在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行品德,智慧自然就获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积累每一小步,踏实的做完每一件事,渐渐的就能够成为一个“富有”的人。做人还要用心专一,不骄不躁,克若钻研,这样你就是真正的“富有”的人了。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隐居田园后,过着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一天,一位少年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您的学识能如此渊博,请您告诉我您年轻时是如何学习的,晚辈定当感激不尽。”陶渊明听后大笑说:“天下哪有学习妙方只有笨法,全靠

- 12 -

推荐第10篇:作者

作者/福建 陈阿永

中国梦,是个人的梦、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乃至世界的梦,涵盖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因此几乎所有作文题均可围绕中国梦立意、选材,演绎成文。而由此立意、选材的作文,必然因大视角而呈现大眼界、大气魄,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话题解读】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它超越了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以个人成功与人民共同幸福为目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

“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有三大来源:第一,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

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就职宣言: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他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演绎示范】

过去的2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呈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持续的“经济繁荣”。但是,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先要认清“经济繁荣”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再解决问题,扫除发展路上的各种障碍。

下面从“个人梦”“民族梦”“美丽中国梦”三方面进行演绎示范。

一、要实现“个人成功的梦”,我们该怎么做?(从人和自我的关系人手)

问题:浮躁,急功近利。

对策:实干,循序渐进。

立意一: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脚踏实地,不要急功近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实现。每个人都希望事业成功,生活改善,物质进步,而这需要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万事趁早”的心理使人们更加急功近利,使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泛滥,“所谓的怨妇心理、拼爹现象、造假行为、厚黑学横行等,都是这种心理的产物。”

商界的,妄想一夜暴富,不再相信“勤劳致富”,不愿意辛苦研发。(作文素材 www.daodoc.com)他们投机取巧,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甚至有毒产品,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文娱界的,妄想一夜成名,不再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制造各种“门”事件,利用不道德的行为,炒作出名,甚至利用潜规则出名。

学术界的,妄想一次成名,论文著作造假、剽窃、搭车署名愈演愈烈„„

而这样做无异于南辕北辙,不仅不能让他们梦想成真,反而让他们成为物欲的奴隶,不仅没有幸福可言,甚至可能堕落,因之锒铛入狱。

因此,我们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理,要脚踏实地,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正能量。

而要实现梦想,要实干、实干、再实干,少一些浮躁,多做点实事。只要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

【相关理论阐释】

1.知识成就梦想,拼搏成就梦想,实干成就梦想。人生因梦想而改变,祖国因梦想而美丽。我的梦,中国梦。

——央视公益广告“蓝图篇”

2.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在于行动,在于实干。

3.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务实之举。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求实之风。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尤需更多落实之策。

【其他演绎方向】

凡是成功需要的美好品质都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努力、勤奋、顽强、奋斗、创新、不安于现状等。

【相关理论阐释】

1.我们的生活不是没有阴霾,既有“十面‘霾’伏”的尴尬,也有“房叔”“房妹”的不公,正因为还有种种不如意,所以才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2.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精神状态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3.“每个人都有梦,但并不是所有梦想都能实现。只有锲而不舍地去努力,找对了路径和方法,梦想才可能实现。个人、企业如此,国家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战国《尚书·周官》中的一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4.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愿过艰苦生活,不愿奋斗拼搏,耽于纸醉金迷、歌舞升平,根子在于理想信念的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所以,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姿态、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一种责任。

5.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要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梦”,我们怎么做?(从人和人、人和社会等关系人手)

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泛滥,人们的私欲空前膨胀,公平正义遭到亵渎,传统美德正在远离我们。

对策:心系他人,精诚团结,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

立意二: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团结奋斗,少一点私欲,多一点公心。

实现中国梦,就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今,个人主义有如决堤之水,肆意奔流,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不分善恶,只知赚钱,只求私利,无视公道:

官员们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拿原则作交易,拿权力送人情,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们的私欲膨胀是真正危害社会正义、公平、公正的祸根。

学者们以钻营代替钻研,以权术代替学术,对自己并不内行、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难成人才,何谈大师!”

商人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金钱铜臭、不正之风的侵蚀,已经使许多人失去应有的诚信、公信和对法律的敬畏,进而导致了社会上一切丑恶现象滋生和无数恶性事件发生。

如多起学术造假事件,有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

如牛奶行业丑闻频频曝光,瘦肉精、塑化剂**此起彼伏。

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必然亵渎社会的一切公平、正义、准则,引起社会的动荡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心系他人,精诚团结,摒弃无节制的私欲。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如果人们都以自己的愿望为行动指南,那么,可想而知,社会的混乱是必然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专家认为,以家国情怀为特征的中国梦有别于以个人奋斗为特征的美国梦。

也许每个人的国家梦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定是国泰民安、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公平正义。

实现中国梦,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梦,就要求人们摈弃私欲和贪心,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人为社会多做好事。

【相关名言】

1.鲁迅说: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每个人都要学习这样的“大生命”观念。

2.学者崔卫平说过,“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

立意三: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加强道德建设,解除信仰危机。

实现中国梦,就要让人民幸福,不仅有物质的进步,还有精神的满足。道德是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要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领域内的突出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要净化社会的风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让社会多一些温暖,人间多一些大爱,用爱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爱滋润人们的心灵。社会变得美好了,人们心中自然感觉到舒畅,幸福自然会到来。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忙于物质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物欲泛滥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

从十八路人面对小悦悦的冷漠无情,到周克华八年流窜持枪抢劫的冷酷凶残;从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在撞伤人后残忍地将被撞者杀害,到复旦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林某下毒致死;从留日学生汪某机场刺母,到16岁中国最小博士张炘炀逼其父北京买房„„

一系列的“恶”无不在警示:善心需要重建,爱心需要重建,孝道需要重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需要重建,信仰需要重建„„

因而,实现中国梦,不能丢失道德方面的建设,应把道德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在中国梦中注入道德建设内容,使中国梦有了灵魂,让中国梦活起来。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要褒扬“最美人物”,弘扬 “最美精神”,树立更多实现“中国梦”的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求和谐的社会主义风尚。我们这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舍生忘死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到地震中奋不顾身的无名英雄、先进个人和群体;从舍身救人、以身殉职的英烈,到平凡中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无数“当代雷锋”;从刘姝威、高耀洁、任长霞、王顺友、钱学森、朱光亚,到一腔热血铸大爱的“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当代雷锋”庄仕华;还有“最美卫士”、“美德少年”、“棒棒哥”、“白菜爸爸”、“修桥大爷”„„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千千万万道德楷模的先进事迹,高尚的道德情操,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传递着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楷模就是旗帜,就是力量,就是信仰,就是希望,让层出不穷的英雄楷模之精神成为我们的普遍诉求吧!(摘自《宣讲家》)

立意四: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有责任,有担当。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只属于自己的梦,但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孙中山说过: “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中国梦”的实现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还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紧密团结,万众一心;还需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相关理论素材】

1.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然的馈赠,播种与丰收,团聚与喜悦。我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鲜健康的空气,水和食物。让我们用劳动成就自己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

——央视公益广告“中国梦·家国篇”

2.记得2011年利比亚发生武装冲突,在利比亚的许多华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危急时刻,中国政府派出船和飞机把所有华人接回祖国。一位归国华人在受访时哽咽地说: “当我看到有中国国旗标志的船队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每个炎黄子孙的命运都和祖国休戚相关,因此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可能脱离国家独立存在。

【其他演绎方向】

一切美德都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善良、爱心、宽容、仁爱、孝悌、诚信等。

三、要实现美丽中国梦,我们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民族复兴、永续发展”国家梦与“小康生活、诗意栖居”人民梦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近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问题:高增长高污染,边治理边污染;责任意识缺失,利已主义泛滥。

对策:开拓创新,绿色发展,加强责任意识。

立意五:要实现美丽中国梦,不要灰色GDP,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需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已亮起红灯,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严重,一些重点水域受到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了自然灾害频发。近来“潍坊地下深井排污”和“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担忧。

水和空气是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 “生态环境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对当代人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

然而,中国尚未全面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长期形成的“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仍是许多地区的无奈选择。地方民生的改善,要靠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工业经济支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很难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之,没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百姓收入和就业的稳定与增长,又会引发新的、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国梦想,不仅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铁腕治污,更要改变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倡导绿色发展。

立意六:美丽中国,人人有责。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但是,目前一些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个人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利己诉求过重,公益心淡薄,使得人们在生产、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个人方便,而非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出现了农民“自己的菜不打药,打药就打商品菜”,市民“一边堵车骂雾霾,一边开车造雾霾”的社会现象。被邀下河游泳的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就曾表示,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垃圾。

(摘自《光明日报·美丽中国,梦想还有多远》)

不仅如此,一些人为了眼前的私利,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长远根本利益,对国有资源进行破坏性侵占。乱砍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洪水泛滥;毁灭性开发草原,导致草原沙化、环境恶化、沙尘暴频发,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顾国家法律法规,对国有资源、各类矿山乱开、乱采、乱挖,造成国有资源的巨大浪费,给国家的长远开采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小制革、小冶炼、小造纸星罗棋布,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危害当代,祸及子孙!凡此种种,造成了经济建设上的极大混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人、企业心存敬畏,摈弃私利,有责任、有担当。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而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其他演绎方向】

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欲速则不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诗意栖居。

【相关素材】

1.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2.一些不法企业甚至将含有难以降解的剧毒致癌物的工业污水废液排入地下。除了挖渗坑、渗井偷排外,为了躲避查处,有的污染企业还用高压泵将大量污水直接注入地下,南方的一些企业甚至将污水排入地下溶洞。这些污水往往通过地下水上层透水性良好的砂砾石和岩石等岩层渗入地下含水层,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例如,2012年2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广西镉污染事件,便是由于两家企业通过溶洞排放含镉污染物造成的。

【结束语】

梦想照亮人生,梦想改变现实,梦想创造历史! “中国梦”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丽前景,它凝聚起强大精神能量,推动着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我们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团结实干,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个人梦、民族梦和美丽中国梦。

第11篇:作者

作者:县总工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点击数: 212 【字体:小 大】

2011年,钟山县总工会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围绕中心、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了总工会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钟山工运事业发展和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夯实基础,扩大履盖,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不断壮大基层工会组织队伍。按照“哪里有企业,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建会原则,把壮大职工队伍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正确引导劳资双方达成共识,使业主愿意成立工会组织,职工志愿加入工会组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推动党委把工会组建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提供组织、思想、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和联络,适时对未建会企业进行建会宣传发动工作。今年以来,新建工会组织20家,新增会员584人。

(二)巩固发展县级工会标准化建设。在完善机关办公条件的同时,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职工书屋统一规划,改建装修,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深入推进乡镇工会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乡镇工会的指导和服务,将燕塘镇工会作为创建广西“十佳乡镇工会”示范点,依靠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实现达标。

二、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做好工会经费收缴工作工会经费是确保工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为确保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事业单位正常上缴工会经费,今年县总工会把加强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作为经费收缴工作的重点,及时与地税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认真分析2010年地税代收工作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明确2011年的代收任务和目标,联合印发开展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工作的相关文件,并把相关文件送达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开展地方税务稽查查补工会经费工作,努力提高地税代收工会经费的收缴面和收缴数额,较好的完成了市总下达的工会经费收缴任务。2011年共完成收缴2%工会经费145万元,

为年度任务的103.57

%,比上年增长5.90%。同时,建立健全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

三、服务职工,扶贫济困,实现工会帮扶工作常态化2011年,钟山县总工会以为职工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宗旨,积极完善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帮扶救助工作实现了全覆盖,推动了困难帮扶由节日送温暖向常态化保障转变,由关心城镇困难职工为主向农民工在内的不同弱势职工群体拓展,由工会内部帮扶为主向职工队伍全覆盖帮扶发展,全力打好工会组织的“爱心”品牌。

(一)积极开展“真情送温暖、助困进万家”活动。元旦、春节期间共慰问困难企业3家、困难职工371户,困难劳模23人,发放慰问金17万元。

(二)开展夏季“送清凉”活动。县总工会组织慰问团深入企业、工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把清凉送到生产工作一线工人的心坎上,送出绿豆、王老吉等解暑物品,共计7128元。

(三)开展困难职工子女高考慰问及“金秋助学”活动。为改善困难职工子女高考期间的伙食,县总工会制定了高考慰问计划,通过调查摸底、入户走访、征求意见等,对全县29名参加高考困难职工子女实施慰问,发放帮扶款 1.45万元。为让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就读大学,县总工会对43名困难职工子女实施帮扶,共发放助学资金8.75万元。

(四)关爱职工,坚持为一线职工办好事实事。开展为特困职工日常生活救助行动,对20户特困难职工给予每月240元资金的救助;组织一线职工开展疗养活动,今年

八、九月份先后两次组织一线职工前往南宁工人疗养院、陆川工人疗养院进行疗休养;开展为一线职工送健康保障卡活动,为110名困难职工每人赠送一份职工指定疾病保障健康卡。

(五)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活动。5月份组织80名困难企业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到县妇幼保健院参加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同时对5名单亲困难女职工和女农民工实施每人400元的救助,共投入资金0.76万元。

(六)关爱先进劳动者,切实做好劳模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维护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困难职工的切身利益,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构筑第二道健康防线,县总工会“五一”前共组织31名劳模到县医院参加健康体检,并及时将体检结果反馈给他们;同时,为荣获自治区劳模钟荣胜同志购置高档组合衣柜、餐桌、液晶电视机一批共8000元,极大的改善了困难劳动模范的居住条件。

(七)深入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积极与企业、乡镇联合开展企业职工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家政服务和创业培训,今年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2期,培训职工及农民工1100人,投入培训资金9万多元。

(八)强化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大力宣传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和基本知识,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扩大职工保障范围,缓解因疾病导致职工家庭的经济困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年我县共有参保职工487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0.70%,为52例患者进行大病救助8.10万元。

(九)对困难职工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对全县的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建立档案,完善工作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给予帮扶。对已建立的特困职工档案,坚持做到随着职工家庭经济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

四、依法维权,保护广大职工经济政治利益我们始终把维权工作作为工会发挥职能作用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全县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重视支持、工会牵头运作、部门配合联动、职工群众有序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格局。

(一)加强工会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开展劳动者权益保护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及上街接受咨询等活动,加强《工会法》、《劳动法》的宣传,提高干部职工、企业主的劳动法制意识。

(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深入基层和企业了解职工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做好改制企业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做好职工信访接待工作。为加强信访工作,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信访工作制度,实行工会领导接待职工信访的规定,努力帮助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协助有关部门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的劳动权益、民主管理和工伤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今年共受理职工群众来信来访4件,8人次。

(四)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和工资协商制度。今年以来,我县各级工会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以工会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来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企业不拖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障资金,促使职工劳动条件的不断改善。目前我县共签订集体合同198份,覆盖企业198个,覆盖职工18975人,覆盖面为100% 。其中,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161份,签订率达到81 %。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组织职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我们切实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一)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围绕县委提出的工作发展思路,按照市总的部署和要求,以组织企业职工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和“百万职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及“贺达纸业杯”职工安全交通知识演讲比赛为契机,在全县掀起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新贡献的热潮,全县有32家企业职工参加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县实验小学的吴娟老师参加了“贺达纸业杯”职工安全交通行动演讲比赛活动,并获得了三等奖。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和职工安全意识,企业综合效益和行业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和“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在推荐评选贺州市“工人先锋号” 和“五一巾帼标兵岗”活动中,县总工会坚持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原则,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各基层工会中推荐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参加评选,今年钟山公路管理局红花养护站、钟山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钟山县食品公司屠宰场等3个单位被市总工会评为贺州市“工人先锋号” 荣誉称号;贺州华安汽运公司钟山县分公司客运服务站售票班、钟山县环卫站叶莉平清扫保洁班、钟山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病房等3个部门荣获“贺州市五一巾帼标兵岗” 荣誉称号;贺州华安汽运公司钟山县分公司客运服务站的黎美英、钟山县环卫站的胡小平、钟山县妇幼保健院的虞晓燕等3人荣获“贺州市五一巾帼标兵” 荣誉称号。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职工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努力为促进钟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三)认真组织“五一”节活动,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为了营造热烈隆重的喜庆氛围,进一步活跃和丰富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五一”节前夕县总工会组织各基层工会职工参加气排球比赛,共有34个代表队、33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广西真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财政局、县二高等工会代表队分别获得了比赛的冠、亚、季军。

六、认真做好党报党刊和工会报刊杂志征订及宣传报道工作为抓好工会系统的宣传工作,不断扩大工会工作的宣传面,及时完成党报党刊等征订任务,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布置,分成两个工作组,每个组由一名领导带队,到各乡镇和县各基层工会开展报刊征订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2年征订《工人日报》68份,完成市总工会下达征订任务的104.62%,征订《广西工人报》234份,完成市总工会下达征订任务的106.37% 。完成《人民日报》、《广西日报》、《贺州日报》等报刊征订任务。同时,认真做好宣传报道工作,2011年《广西工人报》用稿7篇,《贺州日报》用稿7篇(其中调研文章1篇),钟山信息16篇,上报市级信息24篇。

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做好县委各项中心工作

(一)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根据县委的工作安排,今年我单位继续抽调1名干部到钟山镇罗旧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在罗旧村开展党建、新农村建设、维护稳定、农民增收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指导员的作用。

(二)认真做好乡镇联系点的工作。协助联系乡镇开展计生、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今年以来参加计生大行动2次,出动车辆5次,为联系点办实事好事8件,联系点经济发展和谐稳定。

(三)认真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外资2460万,为任务的102.5%。

八、加强管理,强化措施,不断提高工会自身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强化措施,规范管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狠抓理论学习,加强党建工作。我们按照市总和县委的工作部署,在县总机关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活动开展中,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深入开展向王远文、蓝云同志学习活动,掀起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的比、学、赶、超热潮。把开展活动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国工会十五大、广西工会十一大以及自治区总工会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采取集中学习和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每周一为集中学习时间,个人自学每周不少于4时。同时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班子成员撰写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不断提高班子的议事决策能力。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廉洁自律制度、考勤制度、接待制度、财务制度、帮扶中心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目标工作奖惩办法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人人有目标、工作有重点、任务有时限,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用《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以中纪委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廉洁勤政、为民、务实、清白,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形成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九、存在问题及2012年工作计划一年来,在县委和市总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总工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对基层工作指导还不够,基层工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我们将给予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201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上级工会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团结动员全县职工,为建设平安宜居富裕幸福新钟山作出新的贡献。

1、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调查研究,为自治区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立法提供基础材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签订。

2、不断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以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为基础,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制度。

3、继续开展好扶贫帮困、“送温暖”及“金秋助学”等活动。不断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网络化建设,促进帮扶中心有序开展。

4、加强工人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县工人文化宫建设,认真组织2012年“五一”节和平时的“职工文化”系列活动。

5、强化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不断强化工会信息、信访工作。

6、强化工会经费收缴、资产管理和审查审计监督工作。

7、继续开展职工技能培训,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就业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

8、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抓好工会职工互助医疗的续保及参保工作,不断提高单位及职工的参保意识,解决职工因病致贫现象。

9、在巩固提高县级工会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乡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女职工“四好”标准化建设。

10、加强工会组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及巩固率,重点加强非公企业、“两新”组织中的工会组建力度。

11、努力做好县委县各项中心工作。开展好本部门和联系点的党的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机构节能、招商引资、城乡清洁工程等工作

第12篇:《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学校:册亨县民族中学 说课人:黄成姣 时间:2013年4月17日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晚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根据对文本的把握,以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我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的生平简介,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地朗读,初步理解文意,背诵本文。

2.通过诵读、研读,完成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多项文言基 础知识学习的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劝学》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学生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一(11)班,学生在高一年级里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积极性不是很强,他们的高中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另外学生对于文言文是未上先畏惧,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多大的阅读兴趣。基于这样的现状,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细致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说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诵读的一些技巧,了解本文中重要的知识点。

2、ppt演示法:在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演示,直观的展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的思路,这些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3.、合作探究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文本,并初步掌握文言文诵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

五、教学过程

首先引入新课,以问题“学习有什么好处?”切入,不仅贴近本文内容,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其次是讲授新课,因为《劝学》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而这类文章往往是学生平时考试和将来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因此在教学时,我立足文本的解剖,注重方法的引导与讲解,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考试打基础。再次是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紧扣文本,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把对学习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就是课堂小结以及作业布置。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三点不足:

1、准备不够充分。

2、在教学中,文言文诵读技巧指导不够。

3、没有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重要句子讲解时大部分自己教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3篇: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岭中学

田继松

师:先说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

生:好!

师: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对孩子说:“小孽种,今天我们来学写数字,把笔拿起来。”先生说:“一字是一横,会写吗?”孩子回答:“会”。“二字是两横,会写吗?”孩子回答:“怎么不会写?”“三字是三横,你不会写吧?”孩子把一扔,跑去见富翁,兴奋地说:“现在我已经会识字写字,还要先生干什么?”于是富翁就辞退了先生。一天富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喝酒,就叫儿子早晨起床写张请贴。到了中午还没有看见儿子把请贴送过来,富翁就去儿子的书房看个究竟。儿子说:“有那么多种姓氏,为什么就偏偏姓万,我从早上到现在只写了五百画。”

生:(笑)

师:天下没有免费的笑,笑过之后思考一下这则笑话是笑话哪种人?

生:自以为聪明的人。

师:其实猪都会说他是笨瓜。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应该是嘲笑那些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人吧?

师:地球人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不是有句俗话: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驴。怎样才能把学习搞好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荀子老人家的教导。

生:(翻到《劝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

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

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

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

师:看注释①: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 生:(作上记号)荀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今存《荀子》,为荀子及门人所著。

师:荀子只是儒家“三个代表”之一,还有两位代表分别是谁?

生:猛子和孔子

师:司马迁的《史记》分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生:(记)《史记》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师:虽然孔子是野合而生的,但司马迁把孔子列为世家(诸侯的子弟),整篇文章有5600字左右。猛子、荀子都放在列传里面写,写猛子的文字在1200左右,写荀子的文字只有273个。字数的多少反映三个人在司马迁心中位置的高低,其实荀子多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有人认为荀子和庄子包办了中国文化,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庙堂什么意思?

生:(沉没)

师: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朝廷和朝野

师:韩非子和李斯一同跟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李斯帮助秦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担任了秦朝的丞相。韩非子是法家的开山鼻祖,而法家的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说荀子荀子通过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创建了中国的庙堂文化。庄子是不想当官的,在江湖中自由的行走,但他的思想和文章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庄子创建了中国的江湖文化。

生:(津津有味)

师:荀子培养了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超级男生,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宝典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认真研究,你很有可以一不小心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韩非子和李斯,那我就会高兴得停止心跳。

师: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先看标题:《劝学》什么意思?是不是荀子劝说李斯与韩非子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笑)

师:有个成语叫“惩恶劝善”, “惩”就是惩罚,那么“劝”呢?

生:鼓励,勉励的意思。

师:惩罚坏人,勉励好人。劝学什么意思?

生:勉励学习。

师:记下。

生:(记)劝:勉励。

师: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让学习“休克”?

生:不能。

师:荀子是怎么说的?

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师:“已”什么意思?

生:停止。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就像地球不能停止自转和公转(zhuàn)。一旦停止,后果很严重。

生:(笑)

师: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坚持学习,就会成为真正的人;放弃学习,就会退化成禽兽。做人还是做禽兽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值得诸位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在上高中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做了半个学期的禽兽,后来觉得做禽兽很无聊,就又开始不停的学习,又变成了人。从此以后,我再没有给自己做禽兽的机会。

生:(笑)

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文中占有何种地位?是总舵主,还是二当家呢?

生:总舵主,全文的中心论点。

师:深山里的尼姑——开门见山。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了总论点,真的是“快男”。

生:(笑)

师:学习不可以停止。荀子到底要我们学习什么了?请同学把课文朗诵一遍。

生:(朗诵)

师:荀子勉励我们学习什么?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坑蒙拐骗?偷鸡摸狗? 生: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师:没有勉励我们做禽兽。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荀子勉励我们学习做人?

生: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君子坐下。这三句话是荀子送给我们的“做人三宝”,如果我们按荀子所说的去做就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人生就会吉祥幸福,这样“做人三宝”就成了“吉祥三宝”。

生:(笑)

师:×××,请你把人生三宝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谢谢你,祝你吉祥。我们齐读“做人三宝”。

生:(齐读)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请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其他同学也要动手。

生:(翻译句子)

师:×××哪儿没有翻译好?

生1(略)

生2(略)

师:(订正)“日”这个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参省”的前面做“参省”的状语。

生:(记)名词做状语

师:“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生:(记)“乎”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动作的对象,不翻译。

师:“则”,承接关系,就。

生:(记)“则”,承接关系,就。

师:“知”同“智”,智慧。

生:(记)“知”同“智”,智慧。

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生:(记)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反错误了。

师:“面壁思过”是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里面的男主角令狐冲,他是华山派掌门岳不群的大弟子。因为接受了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二人的《笑傲江湖》曲谱,被师父惩罚,去思过崖面壁思过。机缘巧合,竟得华山前辈风清扬传独孤九剑。如果同学经常上石夫人面壁思过,也会有惊喜。

生:(笑)

师: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里面有几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适可而止,那么的意志就有了定力,有了定力就能够安心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就能够静下心来,心能够静来,那么就可以好好地考虑问题和反思自己,从而能有收获。古人的一些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充分利用。一个人如果能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特别是反思自己的过失,就能得到一些警醒,避免在以后的日子里重复同样的错误。我建议同学每天在入睡以前反思自己当天的生活、学习:今天我吃饱了吗?学好了吗?睡足了吗?听话了吗?

生:(笑)

师:×××,你上来翻译做人第二宝。

生:(翻译)

师:(强调、订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荀子写的错别字,怎么改?

生:“性”

师:“生”通“性”。有的同学心里想:古代的名人会写错别字?我也会啊,看来我可能成为名人。

生:整理通假字可以增强信心。为了增强你们的信心,我就忍痛牺牲一些课堂时间,给你们找荀子的错别字。

生:(归纳、整理通假字)

师:文中有哪些错别字?

生:①柔同揉(电脑找不到相应的字)②有同又 ③知同智 ④生同性

师: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记)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师:在荀子看君子和小人,他们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没有差别,本性都是恶的。人人都恶贯满盈、无恶不做、凶神恶煞、穷凶极恶。

生:(笑)

师:既然人性都是恶的,为什么会出现善气迎人、择善而从、慈眉善目、与人为善这四大善人呢?哪句话?

生:善假于物也。

师:奥原来是这样,这些四大善人善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像浙江人一样。

生:(笑)

师:对吗?

生:不对。“假”是“借助”的意思。

师:谢谢你纠正我的错误。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手于人、假公济私,这四个成语里面的“假”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

师:一样,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做人的第三宝有详细的注释,我只强调一个字,“圣心备焉”,“焉”字怎么解释?

生:(略)

师:(订正)“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生:“焉”兼词,兼有代词和句末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此”。

师:“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这三“焉”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做人要择善而从,如果坏事做多了,生儿子没有屁眼。

生:(笑)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荀子介绍的学习做人的三大宝典。说到学习,我想到了一个典故:断织劝学。知道这个典故吗?

生:古代有一个叫乐羊子的人。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海,于是他就外出就学,但一年之后就回来了。妻子跪在地上问你什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乐羊子说:“长时间在外面,想你想得实在不行了,没有其它原因。”妻子于是就拿了一把刀走到织布机的旁边说:“现在如果割断织布机上的线,那么布就织不成了,你外出求学,中途而废,这与割断织不机上的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男耕女织。妻子利用职业特长,割断线来勉励丈夫学习,那么荀子是不是就要杀死耕牛来勉励后人学习?

生:(笑)

师:荀子是男性,他不可能用“断织”来劝学,他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朗诵全文。

生:(朗诵)

师:荀子文章的威力确实很大,效果奇佳。老师只教了20分钟,同学就能熟练地朗诵了。早知如此,《劝学》应该最先教。

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如此听荀子的话?他主要用什么手法勉励你们学习?

生:比喻

师:《全文》290字,用了21个比喻句。这哪是文章,简直是比喻句博览会。

生:(笑)

师:农村人说话很喜欢用比喻句。我出身在农村,老家的一些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关系,我只介绍几句。

生:(很好奇)

师:“你说话好象捣大蒜”(用土话讲),捣大蒜的动作是很快的,你说话的语速太快了像捣大蒜一样。“你牙齿咬起来像烧死的疯狗。”被烧死的疯狗,牙齿是露在外面,而且咬得很紧,有的人骂人是咬牙切齿的。你咬牙切齿就像被烧死的疯狗,样子很难看。如果有人骂你,你

就有这句话回敬他。

生:(笑)

师:“他奥,干蛤蟆都要宁出水”(用土话)。他那个人太固执了,固执到非要从干蛤蟆里面拧出水来不可。

生:(笑)

师:我相信你们温龄方言里面也有很多比喻句,谁愿意向佃老师介绍几个?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生4:(略)

生5:(略)

师:方言里面的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生: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师:同学总结得很好。比喻论证的特点就是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生:(记)能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地阐述深奥的道理。

师:课文里面的比喻句与方言里面的比喻句一样,所用的本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常见的现象。朝阳轮胎啊,自由泳啊,汗血宝马啊,美女蛇啊。

生:(笑)

师:荀子用朝阳轮胎、自由泳、汗血宝马,美女蛇等比喻句来阐述什么道理呢?我们先看第一段,谁来读这一段?

生:(朗诵)

师:这位同学的朗诵能力比我强多了,这叫„„

生:青出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两个“于”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一个是比目鱼,另一个是美人鱼?

生:(笑)

师:你说说。

生:(略)

师: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另外一个是比的意思。回答问题要完整,不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出来一点。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如果在后面加一句就容易理解了。(加:人,源于猴而惠于猴)

生:(笑)

师:荀子用“青”和“水”这两个比喻句来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呢?

生1:学习可以使人进化。

生2:学习可以使人进步。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生:(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我们来看第三个比喻句,朝阳牌轮胎。齐读有关句子。

生:(齐读)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中”是符合的意思,“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生:(记)中:符合。“揉”使动用法,使„„弯曲。

师:×××,你上来翻译一个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生:(翻译)

师:哪儿没有处理好?

生:(略)

师:(订正)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生:(记)虽,即使。者,表原因。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师:“金就砺则利”,“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生:(记)就、靠近、接近的意思。

师:,朝阳轮胎、倚天剑屠龙刀和少林棍这三个比喻句是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

生: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荀子在第一段里面用五个比喻句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生:(记)学习的重要意义:①学习可以提高自己②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有些女同志为了减肥什么恶心事都做得出来,竟然在肚子了养蛔虫。蛔虫把人体里的营养吃掉,人不是就瘦下来了吗?人是瘦下来了,但健康也没了。没有必要这样做,你就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你的体形就好变得苗条,因为荀子说了学习可以改变自己。学生的学习认不认真,看看体形就知道了。

生:(笑)

师:今年黑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是禹奇锋,总成绩是667分。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今年黑龙江的理科状元是马超,总成绩是718分。马超说自己每次做练习时,总会先总结一下上次做题时出现的错误,认真思考下一次遇到该类型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答题,找到做题的思维方式。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请同学朗诵第二段。

生:(朗诵)

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这两位高考状元学习的法宝。荀子会认可他们的做法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强调的是学习,荀子认为思考的效果远不如学习的效果。

师:思考是事倍功半,而学习是事半功倍。×××,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而”表什么关系?

生:修饰关系

师: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生:(记)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死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孔圣人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荀子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不一样,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生:当然是孔子。

师:那我就纳闷,既然荀子的学习观点不对,那为什么他还能培养出李斯、韩非子这样的超级男生?

生:(笑)

师:文章的标题是什么?

生:劝学

师: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劝思”,荀子又会怎样说?

生:(笑)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

师:这叫“卖瓜说瓜甜,卖醋说醋酸”。

生:(笑)

师:这一段里面有六个比喻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两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师:这两个比喻句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生:(记)说明学习能事半功倍。

师:后面有四个比喻句:登高、狂叫、驾车、乘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什么意思?

生:借助

师: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生:(记)者,„„的人;利,形容词作使动,使„„快;而,表转折。

师: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生:(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去能够达到千里之外。

师:《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他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他凭借什么?火箭?

生:(沉默)

师:戴宗会一种惊人的道术,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甲马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再神的人要想跑得快,跑得远都必须有所凭借。

生:(听)

师:“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游泳。

师:“绝”,什么意思?

生:横渡

师:别说蛙泳、蝶泳,有的人连狗刨都不会,但是他能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为什么?

生:坐船呗。

师:登高、狂叫、驾车、乘船这四个比喻句的本体是哪一句?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生:(记)这四个比喻句说明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师: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生:(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师:有学者认为天才是基因错排的结果。由于基因的排列顺序被打乱了,于是有人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才能。爱因斯坦的基因排列是有问题的。

生:(笑)

师:你们的基因排列有问题吗?

生:(笑)

师:没有。毕竟天才,几百年才会出一个。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但为什么做人的差距往往很大呢?

生:学习

师:关键是学习。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学习态度,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阅读)

师:关键词是哪三个?

生:积、不舍,用心一

师:这三个词分别可以换成哪些成语?

生: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年累月;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师:这就是荀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生:(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生:(记)无以:没有„„的办法。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师:学习在于积累,一口是吃不成大胖子。大胖子也是日积月累的狼吞虎咽的结果。

生:(笑)

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到前面来翻译这个句子。

生:(翻译)

师:(订正)“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和“下”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的意思。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去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生:(记)

师:荀子在《劝学》里面写到了一种动物:石鼠。石鼠的外形像兔子。它有五种本事:能飞而不能上屋,能爬树却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却游不过河,能行走却没有人走得快,它会五种技能,能挖洞,但洞很浅,连自己的身子都藏不了。石鼠会五种技能,但没有一种精通。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什么就要精通什么。

生:(点头)

师:大量地运用比喻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我们要学会使用。下面我们来完成一道小练习。濮存昕拍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电视公益广告很好: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条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

,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比喻句完整。

生:(补写)

师:轻同学读一读自己补写的句子。

生1(略)

生2(略)

生3(略)

师:同学很有创意,句子写得很好。这则广告的原句子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

来。把这句广告词齐读一遍。

生:(齐读)公益广告就好象是一盏灯,灯光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而且我更相信,每个人的心灵都象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

师:我暑假看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幅对联: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生:(抄)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三上:欧阳修说自己所写的文章多数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的。说明他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取得令人钦敬的成就。三余:三国时,人想拜魏国的董遇为师,董遇说:“你想跟我学习,必须先得自己把书读上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人一听就为难地叫苦道:“我是愿意读书的,可是哪有那么多时间啊?”董遇说:“你可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啊。”那人问什么是“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遇的“三余”,就是泛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余暇时间。五车:成语“学富五车”的接缩。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四史: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由于这四部史书被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因而也称“前四史”。千户:官名。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希望同学都够像韩愈一样在马上、枕头上、厕所里都没有忘记读书。

生:(笑)

师:齐读对联。

生:(齐读)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师:下课以后可以去上厕所,但不要带作业去做,不方便,有不雅观。

第14篇:《劝学》说课稿

必修一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劝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表达思想的方法。《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是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

1

必修一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习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归纳了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劝学》的学习,看荀子是怎样将学习的道理娓娓道来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为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环节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划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设计意图是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按照荀子论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学习清晰有力、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环节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①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②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③“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④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本环节设计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四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理解了比喻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环节四:《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完成句子“《劝学》告诉我_____”。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引用,可以设喻,也可以自拟。 参考答案:《劝学》告诉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劝学》告诉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善假于物”。《劝学》告诉我生有涯而知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 。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把作者的观点吸收、内化。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环节五:结合本节课的分析过程,尝试背诵全文。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

2

必修一 ·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

巩固课堂效益。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

劝学提出问题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的作用荀子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不足积累、坚持、专心解决问题怎样做学习的方法态度比喻说理铺锦列绣气盛言宜

3

第15篇:劝学诗

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

一、立志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第16篇:孙权劝学

14、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⑵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⑶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能力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2、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品读课文,赏析文章意简意丰的对话美,指导学生美读课文;体验反思,本文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比阅读,比较本文与《伤仲永》的异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

三、整体把握文意,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显示:

卿(qīnɡ)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ɡēnɡ)

请一名学生认读,如有错误,由其他同学订正,再指定一名学生领读两遍。

2、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a、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b、教师指导翻译 注意辨析下面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就:蒙乃始就学 但当涉猎指物作诗立就 意:收族为意名:并自为其名 意少舒 不能名其一处也 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E、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F、卿言多务,孰若孤?

明确:卿:古代君称臣或朋友之间爱称,相当于“你”,这里指吕蒙。孤:古代王侯自称。当涂:当道、当权。见事:认清事物。涉猎:广泛浏览和学习。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辞:推托。过:到。就:从事。见:了解。

博士:(今)一种学位名;(古)当时专指负责经学传授的学官。

往事:(今)过去的事;(古)指历史。 句意:

A: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注意语序)

B: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注意“邪”,表反问,译作“吗”)

C: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注意“耳”,表限止语气,译作“罢了”)

D: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E: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注意“乎”,表感叹)

F: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3、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 ⑴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⑵理清背诵思路。

“孙权劝学” “吕蒙治学” “鲁肃叹学”。

四、研讨与赏析

1、赏析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这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然后自由发言。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人主身份。

鲁肃叹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吕蒙味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选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甲同学扮演孙权,乙同学扮演鲁肃,丙同学扮演吕蒙。 读毕,其余同学评议:孙权谆谆告诫,应读得语重心长;鲁肃惊异、赞叹,应读出情不自禁的神态;吕蒙显得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不同的个性、情趣。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教师提问: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

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长才。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赞赏鼓励,给他们成长的信心。

六、延伸拓展

1、学生齐背《孙权劝学》。

2、学生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背诵《伤仲永》。

明确:《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之中。

七、布置作业

1、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成语吗?请解释成语的意思并造句。(提示: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说课稿

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的感人事迹。《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告东吴大将吕蒙认真读书的故事。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却能在寥寥数语当中描摹出人物对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虚心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鉴于此,我制定如下四个教学目标。(注:教学目标不要太复杂和冗长,简洁为好,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来,最好在说课时用一句话点出来)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和文中出现的成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本文言简意丰的对话美。

4、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勤奋努力的精神。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师范读,学生由初读到品读再到悟读。

2、竞赛法。将学生分成两组比赛翻译课文并回答问题。

3、分角色朗读法。选三个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进行朗读。

4、讨论法。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古人勤奋苦读的故事,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采用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用一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导入是:同学们,也许你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你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借鉴吕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学生有关于作者作品及背景的预习情况,用多媒体出示填空题来进行检查,如《孙权劝学》选自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等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以下词语的读音“卿 岂 邪 孰 遂 更”,然后由学生齐读,在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体现教学目标2)。

为了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我设计了两道思考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2、请找出文中一个我们常用的成语。经过信息的筛选,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由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写成板书——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赞学;刮目相待(体现教学目标1),因为板书也是说课的一个内容,可灵活地穿插在说课过程中)

第三个环节、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让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翻译,看哪个组翻得又快又好。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同学们要积累的文言词语“卿 孤 涂 邪 博士

往事

遂”,让两组学生比赛解释它们的含义。(体现教学目标1)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三道思考题:

1、孙权是怎么劝学的?

2、吕蒙是怎么做的?

3、鲁肃是如何赞学的?这三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均用原文句子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熟悉课文内容,并有利于加快对课文背诵的速度。

第四个环节、品读课文,赏析言简意丰的对话美(体现教学目标3)

选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进行朗读。扮演孙权的同学应读得语重心长,扮演鲁肃的同学应读得吃惊、情不自禁,扮演吕蒙的同学应读得自得、自豪。通过分角色朗读,人物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孙权善劝,吕蒙知错就改,鲁肃敬才爱才。(体现教学重点)(板书——孙权善劝

关心部下,吕蒙知错就改

勤奋努力,鲁肃敬才 爱才) 第五个环节、悟读课文,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车胤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苦读、苏秦刺股苦学等古人勤奋苦学的故事。看完后,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这样的安排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讨论找到答案,更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养成虚心好学、勤奋努力的习惯。(体现教学目标4及教学难点)

家庭作业:

1、请同学们对《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进行比较。

2、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老师送给学生九个字“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最后在学生朗朗的背书声中结束本课的教学。(体现教学目标2)

第17篇:《劝学》读后感

《劝学》读后感

卢盛蜀

《劝学》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已”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才能青出于蓝。

不断向学,能增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笃心向学,勤奋向学就是方法。

所以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积月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学习难在精。有目可识字,有口可读书,有耳可听教。然而,同一个老师授教,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每个人都想精益求精,但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这不是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就可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也启示我们,有时宁可将一本书读百遍,而不去读一百本书。在《劝学》里有句话:“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这也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追求完美,要讲究方法,要学思结合。多读多思多问,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

专心致志,埋头苦学固然很重要,但学习也需多与他人交流,讨论。我们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都有值得自身学习之处。多与学识丰富的人讨论,多与博学多才的人交流,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我们不断进步。《劝学》中有道:“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便是鼓励我们多接触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向这些人靠近,与这些人交流,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收获的还有美德。

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人知道路的尽头。我们应该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

第18篇:孟母劝学

孟母劝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第19篇: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咸林中学 廉伶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劝学》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先秦历史散文。

2、单元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3、课文特征:《劝学》围绕着“学习”这个话题,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以及学习的态度,是一篇优秀的论说文。《劝学》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根据学情我计划安排3课时完成教学。这里重点说明一下第二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新课标中明确规定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基础上,读懂文章内容。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并理解其涵义。此处留空,是为了让学生在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时再填写一次,以加深认识、加强印象。

2、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而写作是语文最大的应用。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二: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3、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三: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二)说重难点的确立

这篇文章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全文短短20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六个方面,说得明白流畅,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论证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根据课文特征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之一:认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自己观点的,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

另外,新课标提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本文的美正在于使用了大量比喻来说理,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第二个重难点:领会议论中使用比喻的效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门应变性很强的艺术,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

1 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法如下:

(一) 说教法

1、诵读法。新课标说到: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增强语感,熟悉文本,为分析鉴赏打好基础

2、检测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因此行之有效的随堂检测很有必要。

3、问答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点拨法。我们的学情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于问题往往是能答出来却答不准,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只有教师深入点拨,学生才能准确掌握。

(二)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自主学习法。相关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高,学习效率越好。一些基础而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一方面保证了课堂深入学习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则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2、师生合作学习法。我在上面已提及我们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面对学习,往往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抓”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扶上马,送一程”师生合作开展学习。

3、合作探究法。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还提出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因此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很有必要。

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部分准备采用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合作探究法与随堂检测法来突破,预期效果良好。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前两天备课时,一时兴起把仓央嘉措的一首《见或不见》改写了一下,现在读给大家听听:

你看 或者不看 书就在那里 不多不少 你念 或者不念 知识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爱 或者不爱 学习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放你的手在我手里 让我带你走入知识的殿堂

或者

让我走进你的心里 烙下学习深深的印迹

2 大家听了,能知道我的改作意图吗?我的目的在于鼓励学习,“鼓励”在文言文中可用“劝”表达,是为“劝学”。早在战国末期,就思想家荀子创作了名为《劝学》的文章,流传千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板书课题)

(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便于学生迅速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前检测(PPT展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 / 故不积跬步,无以( )千里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蟹六跪而二螯

以上几题包涵了古今异议,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以及默写等基本的文言文考点,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重视这些方面的知识积累,切实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依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首要是积累文言字、词、句基本知识)

(三)学习新课

1、明确学习目标(导学案)

(依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标明确,前进才有方向)

2、师生合作学习(提问、引导)

此环节设置以下问题:①我们已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同学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呢②荀子是怎样提出他的观点的③中心观点已然明确,接下来该干什么

明确以下内容:对本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知道中心论点提出的特点,即开门见山、立意鲜明;清楚中心论点提出后,就该进行分析论证了,也就是“问个为什么”确定分论点;最后明确本文分析论证的段落为第

二、三段。(依据: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二)

3、生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点拨)

前三组负责第二段,后三组负责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后,个别小组派代表板书相关结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最终明确以下内容:第二段五个比喻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也有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依据:新课标大力倡导此学习方式)

4、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明白了“学不可以已”的理由: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文章分析论证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该如何呢?该解决问题了即回答“怎么办”。请同学们课后自学第四段,回答问题:既然“学不可以已”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布置作业。依据:学生越参与,课堂越高效)

3

5、统观全文,运用大量比喻来说理是其主要特色,那么在议论中运用比喻有着怎样的效果呢?结合课文及以下随堂检测思考这个问题(随堂检测资料见导学案)(小讨论)(PPT)

明确: 取喻寻常现象,通俗易懂

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

(依据:完成学习目标三)

5、至此,我们再将写作方面荀子教我们的总结一下(PPT):

议论文三步走,提出分析加解决,开门见山立意明,分析问个为什么,解决就是怎么办。比喻论证好处多,取材生活很形象,深入浅出更易懂。 (依据: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方便学以致用)

6、拓展延伸,情感态度教育(PPT)

分享:我身边的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或改变自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的小故事。自己亲历的、听来的皆可。

(依据: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四)课堂小结(PPT)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正是通过学习获取的,因此我们也不妨说学习就是力量。学习能让我们到达新高度、获得新改变、实现新自我!通过荀子的《劝学》我们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相信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关教案、导学案附后,主要板书由学生完成)

第20篇:《劝学》说课稿

《劝学》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劝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劝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一篇高中文言课文――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言文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本文文质优美,在写法上非常独特,比兴写法、比喻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作者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通假字等,可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完成这一单元要求。

二、说重点难点目标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将本文的基础目标确定为:

基础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了解通假字的定义,积累10个通假字。

3、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独立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养成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绝、强、假、望、闻”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兴的写法,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释题,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感知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简析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积累五个实词,熟读成诵,能准确默写蕴含深厚的名句。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三、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以学生自读为主,贯以串讲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用原文语句作答,译出较难的文言句子,改变教师串将到底的做法,在质疑启发时,力求达到引而愤,愤则启、导则悱、悱则发的效果,始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说学法指导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五、说教学程序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是学生求知欲望被不断激发的过程。因此,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

2、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3、学生读。

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

四读研究性学习。

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

“輮”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

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

(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

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劝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2、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劝学作者
《劝学作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