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劝学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3:48: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三) 第三单元 9劝学

《劝学》教案

一、教学对象:全日制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文言文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及培养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讲解法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怎么样才能学习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荀子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三、学习新课

(一)作家作品介绍

荀子(约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1 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20卷,收文章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在“劝学”中,“劝”字不再是通常理解的“劝告”之意,而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翻译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2.讲解第一自然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讲解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翻译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2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④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判断句。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第一个“于”表示动作“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状语后置。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①参②省③乎④己,则知⑤明而行无过⑥矣。

①日: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②参:验,检查

③省:省察

④乎:相当于“于” ⑤知:通“智”,智慧

⑥过:过错

参考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

3 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4.讲解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翻译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水:名词作动词,指游水

⑥绝:横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

4 助外物罢了。

5.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无以”,这里是“没有用来„„的办法”的意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

参考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6.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四)讲解课后联系三

课后联系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以为轮

3.其曲中规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君子生非异也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容易读错音的字,其中包括通假字。 参考答案:

1.有,读音yòu,通“又”。 2.读音róu,通“煣”,使弯曲。 3.中,读音zhòng,合乎。 4.参,读音cān,验、检查。 5.知,读音zhì,通“智”,智慧。 6.跂,读音qì,提起脚后跟。

7.生,读音xìng,通“性”,资质、禀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归纳总结重要词法、句法,并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师生互致问候。

二、回顾课文

(一)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 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6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三、学习新内容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学生回答:五个。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4.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5.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明确:本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找一名同学背诵第三自然段。 1.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3.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

明确:不是。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4.第三段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 明确:学习。

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5.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 明确: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8 明确: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强调学习要善于积累。

2.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

参考: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3.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4.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5.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9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四、讲解课后练习

一 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比喻句,本文运用比喻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只要把这些比喻之间的关系理清了,课文的内容也就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参考答案: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 木受绳则直。

5 金就砺则利。

6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0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20个比喻句中的1至5句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6至10句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11至20句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11至14句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15至18句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19和20句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四 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参考答案:

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可让学生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1二百字劝学的小文章,注意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2.预习下一课。

七、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提高自己 学习的意义(2) 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 (中心论点) (1)

学习的作用(3)学习的方法(4)12完善自己

注重积累

贵在坚持 用心专一

-拓展自己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劝学教案用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