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信息技术评课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4 12:04:2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2008-2009下学期) 2009-04-15 09:18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中小

叶老师上的是小学信息技术第六册flash动画中《文字变形》一课,是通过制作神奇的文字变形动画,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教学目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本节课有三个教学目的:一是掌握flash动画背景颜色的设置,二是掌握文字工具的使用,三是学会导出flash影片。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每一部分完成一个教学目的。从时间的安排上来看,第二部分内容老师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及难

点。

二、从教学方法来看:叶老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前面已经讲过本课要实现三个教学目的,叶老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将本课分成三个任务进行教学,每个任务完成一个教学目的。老师给将本课的内容分成每一个任务学生让进行探索、演示汇报,教师进行大面积的巡视指导,在操作中,掌握本课知识。

三、从教学效果看:叶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都能关注到全体学生,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文字变形动画。而且本课与前一课《会变色的鱼》联系很大,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要点的“形状动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本节课

的教学。从本课来看,学生上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非常牢。才使得本节课能够顺利进行。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课堂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不够明显,小组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上尤其是上机操作中,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之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使合作学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整节课单独辅导比较多,显得比较累,也没有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长的积极性

与作用也没有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作品评价以及课文总结性评价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评价的好坏将直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课堂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听了叶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都过于

简单,或者说是很少评价。

三、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看书。叶老师在教学文字变形动画之前,让学生自己看书,按照书上的步骤尝试着做。我看了好几个学生,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动手做,主要是学生不会看书。我将操作步骤给理顺了一下,让坐我隔壁那一组学生进行操作,他们很快就做出来。如果在学生看完书后,老师能够及时进

行指导,讲解,并将步骤理一下,大多数学生应该能做一些。

我认为这节课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但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晚,没有一个特定的上课模式,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怎样去设计、实施、评价以及怎样真正从走向信息技术课到走进信息

技术课。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评课结束,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想法:

从几次的教研的活动来看,我校微机室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在我看来,存在两种情况,其一缺少了一套多媒体控制系统。微机室里机器较多,人员较多,噪音也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学生不易听清,课堂就更加混乱,如果配备了音响设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要容易掌控一些。其次,教师演示如果通过多媒体控制软件,控制学生机器,让学生从学生机上进行观看,效果会差很多。首先,颜色会失真,再有,传输速度不快,导致学生机屏幕要慢一些,动画不流畅。如果将教师机屏幕投到大屏幕上,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第二种情况,人多机少。一个教学班有60多人,而机子只有30台,给组织教学带来了难度。

第二、信息技术课起步较晚,参考的资料较少,上课经验不足,课堂模式单一。教学竞赛搞了好几年,我们微机组都是我听叶老师的课,叶老师听我的课。对彼此上课模式已经很熟悉。我想以后搞教研活动,是不是能够走出学校,多去听一听其它学校老师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仅在小范围

内搞这种教研活动,无异于闭门造车,对我们帮助不大。

推荐第2篇:信息技术评课稿

《美化课程表》评课稿

各位:

今天,参加了分局“绿色米都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说教学设计活动,感受颇深,受益非浅。现场感受了( )老师的说课魅力。现在我就()老师的《美化课程表 》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老师上的是黑龙江教育出版信息技术八年级教材内容,是通过对课程表边框的设置、背景颜色的填充入及表格中斜线的绘制来美化课程表。 说课方面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有三个教学目的:课程表边框的设置、背景颜色的填充入及表格中斜线的绘制。老师在说课过程中,分成个部分进行说明,教材及学生情况理解到位,分析透彻,教学重难点确定准确。教学环节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切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说课过程中有课件运用的恰到好处,课件体现出为教学服务,视觉效果明显,说课设计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巧妙寻找契机,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给说课增添无穷的魅力,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说课的教学环节中,老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最充分的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去感受知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老师教师基本功扎实,现场表达能力强,教态自然,落落大方,语速适中,总之,老师的说课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非常良好,如果教师在说课过程能够大胆放开,离开讲稿,教学设计中采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形式,说课过程更富有感染力那么就相当完美了!

推荐第3篇:信息技术优秀评课稿

篇1: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2011兰山区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自我介绍

(二)

评课:

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

的招聘。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爱心大比拼》的伊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课题《数据分析》 (88分) 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增强了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最后让获奖小组发表获奖感言,让学生学会感恩。本节课中,从摆好鼠标、键盘等一些小的细节。可以看到教师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一组五号:课题《数据的图表化》(85分)

评: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导入,活跃气氛,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目标明确,针对学生实际状态,合理处理教材。任务设计精当,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较有激情,课堂气氛也较民主,活跃。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意识渗透生的合作、探索精神,注重生德育的培养,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时间超时。

一组十号:课题《数据分析》(84分)

评:首先以日本地震场面导入,布置四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时,设计了全班的整体任务,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任务,为了照顾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还设计了探究发展的提高篇,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程度完成相关任务,优差兼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也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法对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成绩后两名:

一组六号:课题《数据分析》(78分)

评:教师通过帮助小华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传授。目标不是很明确,重难点不突出。在本课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分小组回答问题有实物奖励(铅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虽然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课堂中实物奖励的方法不可取。本课教师时间分配不当。超时现象严重。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一组七号:课题《数据分析》(77分)

评:本课导课平淡,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本课教学没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清晰,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没有进行检评。

篇2:高中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精选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说课稿

黄冈市麻城第一中学高中组 刘晶 我的说课题目是《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难重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1、课前准备

2、课题导入

播放一段音乐和动画,指出这些资料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的。

引出文件的概念。

紧接着把文件与人进行类比,说明文件有文件名。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得出文件类型不一样,图标就不相同,文件类型是根据文件内容的属性划分的。

引导学生联想图书馆里管理图书的方式,指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把同一类型或相关联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并且每排书柜有一个标签名,同样,每个文件夹也有一个名字。

引出文件夹的概念。

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件夹与文件的组织结构。

3、确定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对素材库文件夹里的文件分类整理。

4、自主探究

发布第一个任务:小组分工确定每一组员要分类整理的部分(校园新闻、校园风光、运动会、军事训练四个部分)。

发布第二个任务:在d:\ 中新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为自己分类整理的部分的名字。 我演示操作后让学生练习。

同学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求助:(1)利用提供的学习文档自主探究。(2)查阅课本。(3)与临近的同学商量(4)向老师求助。

我巡视并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遇到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停下来集中讲解。

以下四个任务,我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与这里一致。

发布第三个任务:在d:\素材库\„中选择自己整理的主题图片,将他们复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

发布第四个任务:在d:\素材库\„中选择自己整理的主题文档,将他们移动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

发布第五个任务:将图片文件按图片内容给它们重命名。

发布第六个任务:将和校园生活网页制作无关的素材删除。

任务都完成了的同学就完成以下的:

在d:\素材库\中选择网页的标题动画和背景音乐,将它们复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中; 将动画文件重命名为“标题动画”, 音乐文件重命名为“背景音乐”。

5、小组协作

任务基本完成之后,组长组织组员做如下工作:

(1)互相讨论自己的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的同学,组长和其它组员帮助解决,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点,发扬自己的特长,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成果。

(2)组员将自己的文件夹复制到小组文件夹中。小组长提交作业。

(3)组长和组员共同填写学习评价表的过程评价。

6、评价总结

结合反馈给我的学习评价表,我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评价总结。指导、点评学生上传的作品及普遍问题。展示典型的小组文件夹。评选出优胜小组。

7、结束准备

课后作业:回家后,尝试着给家里的电脑里存放的文件分类管理。

《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说课教案

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高中 吴 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我这节课的设计思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本节课进行的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

1、教材体系:

《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上一节中学生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在《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本章内容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性知识,放在了首要位置,也显示了这一章内容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一节学习内容的具体化,即:如何通过计算机、通过因特网来获取信息。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初步认识ie游览器,了解与访问因特网操作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分类目录搜索与关键词搜索技巧;了解常用搜索引擎的网址。

能力目标:掌握利用浏览器浏览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网上收集信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浏览、搜索网上信息资源的操作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利用搜索功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是这一节的难点。

学生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目前,初、高中已将信息技术列为会考科目,随着计算机普及力度的加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有了一定的提高。本节课的内容理论知识占有一定篇幅,单纯讲授学生不易接受。 教学方法:

1、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均能上网,学生能够保证一人一机;

网络教室安装“电子教室”软件:老师可以通过“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等方式和学生交流。

2、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老师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较为适合。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平时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所以在布置任务时,难度应该由小到大,逐步深入。课前如果条件,可以先将学生适当搭配,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帮助那些不太熟悉的同学。

教师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检查总体情况,遇到普遍性问题,可以及时解答,对于个别情况可以单独进行辅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一到两位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演示,引导其他学生完成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激发学生兴趣(如: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21分钟)

1、教师活动:通过访问新浪网查看当天新闻,来引入因特网的概念;指出老师访问所用到的工具:浏览器。

简要介绍浏览器的种类

学生活动:在桌面找到ie浏览器并打开。

教师活动:通过打开网页,简要介绍ie浏览器的窗口界面;同时指出网页包含哪些内容:文字、声音、图片、超级链接等等。(3分钟)

2、提出问题: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进入这个网站的? 点拨:是通过输入这个网站的网址进入这个网站的

给出网址的概念:相当于我们的门牌号码,它在互联网上具有唯一性。

3、知识拓展1:出示课件,让学生对网址的类型有直观的认识

网址的类型:通过实例来向同学们介绍三种网址的表现形式

(1)ip网址;(如:202.103.44.5)

(3)网络实名;(如:新浪)(1分钟)

5、教师活动:通过教师演示,并提示学生超级链接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浏览新浪网上感兴趣的内容(3分钟)。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提出问题(本节课重点):如何在因特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搜索:分为目录搜索和关键词搜索两种

目录搜索: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逐级查找的方法来搜索信息。(如图书分类)

关键词搜索:

给出“关键词”的概念:是我们要查找信息的核心词语

使用关键词搜索时,我们需要登录专门的搜索网站。

课件出示常用的搜索引擎网址:

篇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秀说课稿集锦

(这些优秀的说课稿化了大量时间收集整理,希望能给您的说课带来帮助。祝君成功!)

第一课:认识计算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一、从教材方面说,《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课内容一课时。从信息技术知识模块上看,本课是文字输入学习和网络浏览的一个知识整合。从任务内容上看,本课又是语文写作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个整合。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文字资料并用写字板编辑成一篇短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网络浏览、文字输入,文字修饰、语言组织等多项能力。

从课堂内容上看,本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趣味植物”介绍怎样从网上寻找想要的资料。第二部分“为我所用”介绍怎么从网上获取文字信息到写字板中。第三部分“修改文章”介绍怎样完善这篇短文,并且提出尊重知识产权的初步做法。

本课的练习是让学生模仿本课示例,通过网上获取资料,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从知识目标来说:要让学生知道从网上可以获取文字资料并要有所选择。

从能力目标来说:让学生学会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学会写字板的字体设置。

从情感目标来说: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本课的重点是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

本课的难点是网上资料的筛选。

二、从教法方面来说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电脑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分成四个部分:新课导入,新课教学,上机操作,课堂总结

(一)第一部分:导入(3-4分钟)

首先问学生:你看到过会吃动物的草吗?再让学生浏览中国科普博览馆的植物馆里的图片及资料

然后问学生: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到网上查到的东西保存下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出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

(二)第二部分:新课教学(8-10分钟)

1、有选择地选中自己需要的文字

2、突出复制操作的作用(右击后选择复制选项)

3、突出文章编辑时几个键(光标定位键、回车键、退格键等)的使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文字的美化操作可以通过对画图软件里美化操作的知识迁移来完成。

在下载的文字前面或后面给出原作者信息或下载的网站网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及网络道德。

(三)、第三部分:学生上机操作(20-25分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进行下载并修改。

出示要求:(1)、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

(2)、部分资料可以从网上复制

主题:一种动物或植物

内容:网上下载部分内容,结尾加上自己的看法

(3)、同学之间相互观赏,学习

4、第四部分: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一:从网上下载资料(文字型);二:对文字进行修改(要注明资料的出处,重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说完了。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美化表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美化表格》是《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第八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制作一个完整的excel表格之后,学习如何合并、居中单元格,修饰文字,设置边框。这节课为整个表格的美化从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上开好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合并、居中单元格,文字的美化,表格背景的设置以及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我为本课确定的教学方法是:

(教法):对比式导入,以两张六年级的课程表为事件导入新课,把此表的全局设置作为贯穿全课新知识教学的主线,边学边练,教法与学法相渗透。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立的依据】

1、教学重点:表格边框和颜色的设置。这是表格美化的基础,又是整个表格编辑的基础。

2、教学难点:边框设置的过程。其中边框设置的顺序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重难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内容课时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下简单的介绍。本课分为6个环节,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4、展示学习成果

5、巩固练习

6、总结本课。

(1)复习提问(2分钟)

首先,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行宽和列高的设置进行回顾,复习,并请1位学生展示具体的操作。

(2)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课程表作为贯穿全节课的操作对象。首先我给他们看了两张六年级课程表,其中一张没有经过任何美化,一张经过了美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文字,边框,背景等几个方面找出不同点,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美化表格。(课题板书:美化表格)接着,我会把今天要学习的三个知识点板书出来 板书:①合并、居中单元格

②修饰文字

③设置边框

板书重点,难点,是想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边框的设置,可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进行选择学习。

(3)自主探索,协作学习(9分钟)

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引言“老师今天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小博士,它能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今天的知识”。

让学生选择要学习的内容,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三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板书: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这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展示学习成果(16分钟)

小组一——合并、居中单元格

①由第一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及时解决。

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学生通过思考,作出自己风格的东西。

③小结本节内容。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明白设置之前,选中对象区域的重要性。

④展示优秀作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

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小组二——修饰文字

①由二组1~2名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学习的内容,边操作边讲解,遇见问题老师应及时解决。

②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测每一步的演示并聆听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常识。

③小结本节内容。

④展示优秀作品。

背景的设置和文字的修饰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背景的颜色和文字的颜色搭配不好,背景的颜色太深,太艳,文字的颜色相比不突出。此时可对两个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注重颜色的搭配,突出文字,培养学生的美感。

小组三——边框的设置

边框的设置顺序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任务三的这个环节上,我仍然会由第三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此时,我准备了两套方案,1是如果他们成功设置的方案,二是如果他们没成功设置的方案。对于前者,如果演示的同学成功了,我会引出一个“小迷糊”的卡通人物,把“小迷糊”设置出来的表格展示给学生看,反问“为什么‘小迷糊’没有设置成功呢?”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对于后者,如果演示的学生没有成功,我会提出问题“他为什么没有成功,有谁愿意帮帮他们吗?”让学生思考,引出设置顺序的问题。

然后,由老师综合讲述表格边框的[颜色]、[线型]、[内、外边框]的设置顺序的重要性,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将表格[边框][颜色][线型]设置次序打乱,并一一记录不同次序所对应的结果。

在学生完成任务三后,由“小博士”提出两个问题,学生探讨学习

⑤ 怎么删除表格边框的某些线型?

⑥ 能否设置一种有立体效果的表格?

接下来是小结本节内容。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搭配,表格边框设置,其他特效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让全班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此环节,可按每小组的表现给每组加上红星。并且,我设置了一个奖项,最佳搭配奖,获奖的学生有三名。

6、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打开事先准备的习题,(六年级体检表)进行联系,(教师可在一旁指导)。其中有要求学生做记录的要做好笔记,需要讨论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双双讨论,尽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评比,完成好的小组加星。

7、总结。(1分钟)

(说课中的亮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①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体现在自主学习。我没有把教学任务一一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②协作学习,交流的方式只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学。 我的说课完毕,课中的不足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篇4: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说课稿

2013-03-02 11:16:07| 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字体,字号和颜色设置》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 初识word 第三课时

授课年级 三年级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信息技术第《初识word》设置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会使word文档整个版面看上去更美观,这是word使用中的一个小的升华,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word中提供了的字体和字号要比写字板丰富得多,这是word有别于写字板的独到之处,学生一定会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展开教学。对一部分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首先应选中这部分文字,这和上一节课文字块的移动、复制与删除方法相同。所以可以借鉴上一节的方法,进行知识扩展。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样的操作,往往不选中文字就去设置字体、字号等,结果设置完了没有看到字体字号的变化,教师应重点提示:在给一段文字设置字体字号前,要把这段文字定义成文字块。。

二、学情分析 通过写字板的学习,学生对设置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并不陌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借助写字板中的设置方法来学习word。由于时间较长,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淡忘了这些知识,所以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做好复习。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这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字录入技巧以及对文章的修改,在作文集中已有2~3篇自己的文章,但是文张字体单一,字号较小,颜色较单一,学生急于改变现状,所以本课适时推出,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应看到,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对于合理的文章美化没有一定的标准,很可能出现技术已经学会,但文章杂乱,审美观点不强,美化不够合理,所以教师要做到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设置的方法。

2、方法和过程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和颜色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科融合,综合创作环节中培养学生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改变字体、字号和颜色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获得知识。通过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鉴赏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字体、字号和颜色的设置方法。 难点:文字颜色的合理应用。

五、设计理念

1、我在设计的时候注意了学科整合。在情境导入与学生练习环节,我特地翻阅了第三册语文教材,并询问班主任教学进度,刚好在本周学习古诗二首,为下周本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综合创作环节中,选择语文课本学生编辑的电子作文,自由编辑文本格式,设置字体、字号和颜色。比一比谁编辑的更美观。渗透了语文、美术两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改变文字字体和颜色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首先通过”画图”的合理配色,通过知识迁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去习得知识,获得成功,突破难点。

3、任务驱动与激励制度的融合。通过任务驱动和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以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主开发的课件。

3、已经输入好的需要编辑的古诗。

七、教学流程: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运用广播教学软件展示古诗。教师点拨:这两首一样的古诗,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说说你的见解。总结归纳不同找出,一是字体不同,二是字号不同,三是颜色不同。同学们想不想让自己打出来的字变得赏心悦目、丰富多彩?我们的word工具完全可以实现大家的愿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运用word工具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

二、任务驱动,学生自主

根据学生学情,本环节突出由易到难,以点带面,由扶到放的过程,分四个层次展开教学:第一层次:从设置字号入手,揭示新知识点。

1、任务驱动。尝试自己设置字号。

2、鼓励会的学生主动上台演示改变字号的方法。(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如讲解的不清楚的其他学生可以适当补充,老师引导点拨)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自我展示过程中得到了成功体验。

3、当这个学生演示完,接着全体学生尝试操作。渗透小知识点,字号有几种单位,每种单位最大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再找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巩固、强化知识点。在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评价,对做得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学习动力。对掌握不熟练的学生给与指导。第二层次:知识拓展,给文字设置字体字号。

1、利用多媒体展示对古诗进行字体、颜色设置的学生,引出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这个效果?

2、学生讲解,其他学生二次自主尝试。任务驱动,对古诗进行字体、和颜色的设置。

3、评价并总结合理设置字体、字号、和颜色的方法。

本层次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深入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学科融合,综合创作

1、任务驱动,打开自己前几节课录入的文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进行自由修饰。

2、出示评价标准,为学生创作提供扶手,便于学生有目的的修改自己的文章。

3、学生对文章修饰完之后,小组内互相评价,并推荐出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全班展示。师生对小组推选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课堂评价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学习心得。(2)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在这里重点强调,编辑文章的过程中要注重美观,不要滥用效果,以避免画蛇添足。(3)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找一些文字资料,了解1~2种字体的来历,在下节课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增广见闻,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设置字体、字号、颜色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 初识word 第三课时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对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和颜色设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并运用已学知识变通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以求更好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设置字体和字号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准备】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可以借鉴上一节课的方法,采用两段相同的文字,一段设置了字体字号和颜色,而另一段没有,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接下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字体的设置,让学生总结规律,然后向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尝试性学习。也可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确定问题 任务驱动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

1、学习字体的设置。

2、学习字号的设置。

3、学习字体颜色的设置。

可以一次性布置所有任务,然后一个一个完成。也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布置一个任务解决一个,然后再布置新的任务,再解决„„

(三)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因为对现有文字格式的设置也要先定义文字块,所以可以先复习文字块操作的步骤。通过教师提问,请学生叙述文字块的操作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提醒学生:文字块的操作首先就是要选中这段文字,告诉计算机我们是要对这段文字进行操作,这是关键且必须的一步,请大家注意。 接下来,学生可以根据上节课文字块的操作或通过看书和回忆写字板的使用来自主学习,也可同桌间或小组间互相探讨、尝试操作,共同解决新问题,最后完成任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则在此期间适当点拨和启发指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四)汇报交流 参与评价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介绍学习的经验,叙述操作方法和步骤,对于好的做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差一些的要引导其另辟奚径,以求殊途同归,最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办法解决该问题。

(五)课堂小结 理清脉络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强调易忽视和易遗漏的操作步骤。 篇5: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网站首页 ┊ 电脑网络 ┊ 家居生活 ┊ 健康疾病 ┊ 教育考试 ┊ 金融财经 ┊ 科技新闻 ┊ 美容减肥 ┊ 美食餐厅 ┊ 女性世界 ┊

育婴育儿 ┊ 亲情爱情 ┊ 社会文化 ┊ 时尚生活

思迈资讯网 思迈资讯网 >最新文章 >正文

信息技术评课稿思迈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0-10-01 03:12 浏览: 906 评论已关闭 很好的解决了课的重难点,最后颁发键盘操作高手奖状结束,整节课融会贯通。孙科峰老师从当地的特产草莓入手,要求学生输入草莓的英文介绍短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位老师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并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重视合作交流周老师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信息技术《键盘操作高手》评课稿

3月23日市信息技术研训一体化活动听了周志龙和孙科峰两位老师上的键盘操作高手一课,两位教师上得各有特色,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去探索所要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两节课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主体性体现好,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键盘指法练习又是极为枯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课关键,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点。周志龙老师一开始就以评选“键盘操作高手”的切入点,以闯关的形式设计了“牛刀小试”、“大小通吃”、“火眼金睛”、“争分夺秒”四个任务,很好的解决了课的重难点,最后颁发键盘操作高手奖状结束,整节课融会贯通。孙科峰老师从当地的特产草莓入手,要求学生输入草莓的英文介绍短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位老师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并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重视合作交流

周老师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并且周老师的这一举措使本来会显的比较凌乱的学生操作恰当好处的起到监督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有相互检查、监督之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而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用教材教

两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教师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从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下面我来谈谈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于强制,每次都是很突然,如果让学生再多练习一下,可能会更好。

二、本课的设计意图着眼点在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如果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习一些英语知识,引导学生读读或听听英文通知,读读记记功能键的名称,那就更好了。

三、在书写shift等功能键时,一定要用边框,因为这是一个键名,而不是要打的字母。随机推荐

·市中小学青年美术教师优质课比赛总决赛

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很好地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⑥充分利用“东莞美术教研”的网站和报刊等宣传媒体进行跟踪报道,组织全市美术近700名美术教师参加市级美术优质课的观摩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另外,本次的优质课,还体现了五个注重,即: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把新的。

·教师评课点滴

使学生有明确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三是拔高层:是棉队那些尖子生设计的,让那些尖子生吃饱,让他们的智力更能得到开发,不至于停滞在初步的知识层次里。只有教者练习设计的合理,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做这些练习的能力和效果,学生是否在基础层达90%以上,在能力层达到80%以上,在拔高层达到50%以上,这样才能达到我。

·我心目中的美术优质课

我听过很多美术优质课,听过很多不同层次的优质课,当然,很多地方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众多的优质课大都是精雕细琢,不乏其表演痕迹,总觉不够味道,不适用。就此想谈谈我心中的优质课。

1、有意义。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他的能力;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

推荐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天我评的是小学信息技术三下第13课《宣传海报》,本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环保的意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轻松实现,重点较为突出,难点精彩突破。按照教参上的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认识‘画图’中的文字工具的使用。二是学会运用‘画图’中的文字工具。三是进一步熟练汉字输入法。这几个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中逐步实现和让学生掌握的。按照教参上本节课的重点是画图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执教都是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想环保宣传语然后用‘画图’里的文字工具输入,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先思考后行动;又着重让学生练习了本课的重点技能。本课的难点是合理的评价自己制作好的宣传海报,在这部分执教老师花了好多时间和心思,先利用普通化的点评,然后在通过利用网络上传海报的方式,提高了评价的水平和面,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使评价更有高度。

二、教学方式来看,执教老师采用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导入部分利用了学生一年级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过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方式,逐渐把学生带入到本课情景中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海报组成部分时,执教老师还是利用问答方式,先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总结归纳,出示一份完整海报要包含的内容。在海报制作部分,执教老师通过学生遇到的问题,用一起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既自然的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又教授了本课的技能目标,还使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通过这种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感觉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接近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执教老师也很会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小细节,比如在强调打字姿式和指法时,他不是刻意拿出时间来指导,而是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通过夸奖个别学生起到让全体都注意的效果。还有当因为电脑故障,给学生换座位的时候,看见有一位学生把座位放好这一细小的跟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举动,他确并没有忽视掉,他提高嗓门向全体同学表扬了这位学生。我想老师的这个表扬对学生来说肯定会印象很深刻,他这种好习惯也会继续保持下去的。执教老师这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很是让人欣赏。最后的拓展部分算是本课点睛之处,通过把宣传海报上传,然后浏览评介,使课堂评价上升到另一个境界,既让学生认识了网络的魅力,又使学生能更全面、完整的欣赏到其他同学的作品。

三、从教学效果看,执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符合主题、美观完整有质量的作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技能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对技能的再次巩固和有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也算是本课能大放光彩的硬件基础之一吧。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

二、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在制作宣传海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虽然本课操作技能比较简单,但看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我认为这堂课尽管存在着某些不足,但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推荐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评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 》评课稿

六街镇茶树小学 武金海

今天我评的是 老师执教的小学信息技术 年级第 课《 》,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的意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轻松实现,重点较为突出,难点精彩突破。按照教参上的三个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中逐步实现和让学生掌握的。按照教参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执教通过让学生先思考后行动;着重让学生练习了本课的重点技能。

二、教学方式来看,执教老师采用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导入部分利用了 欣赏图片的方式,逐渐把学生带入到本课情景中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内容,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总结归纳。在制作部分,执教老师通过学生遇到的问题,用一起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既自然的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又教授了本课的技能目标,还使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通过这种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感觉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接近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执教老师也很会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小细节,比如在强调打字姿式和指法时,他不是刻意拿出时间来指导,而是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通过夸奖个别学生起到让全体都注意的效果。执教老师这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很是让人欣赏。

三、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执教老师将时尚的 DIY 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 DIY 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执教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六、从教学效果看,执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符合主题、美观完整有质量的作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技能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对技能的再次巩固和有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也算是本课能大放光彩的硬件基础之一。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是内容的安排稍微有点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可能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虽然本课操作技能比较简单,但看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

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我认为这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推荐第6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模式课评课稿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刘建老师将剪贴画的操作,融合到为课文“新龟兔赛跑”配插图中。

赵莹老师将画笔的矩形、椭圆、填充、刷子和喷枪五个工具的教学融合到小镇的夜色、绿色家园和沙尘天气三个“任务”中。

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刘建老师通过四篇学生创作的“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文”导入新课,赵莹老师通过“雪域风情和自由命题”两篇学生创作的组图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欣赏同时,也感到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位老师所举的例子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赵莹老师在讲解“绿色家园”教学范例时,有意让学生猜测她画的是什么图画,这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猜测意识。

二位老师在导课、范例、练习、作业几个环节上展示的学生作品都非常有创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赵莹老师在讲解画图软件中十六个画图工具时,没有采用传统的逐个列出的方法,而是只根据任务的需要讲解了五个基本工具,其它工具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她精心设计的自学课件来完成。在自学课件中除了画图工具的学习还有教师教学范例的录像。通过它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自学课件也是我市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手段。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二位教师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为奥运做点事、让我来保护地球、珍惜动物我先行和设计精美的文档。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

刘建老师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推荐第7篇:信息技术评课

信息技术评课应注意什么?

(一) 2008-11-17 19:04 日常评课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评课目的。进行评课,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听课目的确定评课的目的。评课时一定要围绕已确定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引导教师们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评课必须围绕这些已确定了的目的进行,以便使评课活动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的效果。

2、把握评课内容。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看,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㈠评教学思想。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思想,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等。在现阶段还应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㈡评教材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克服旧的惟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再如是否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㈢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从正确的标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何种的评判,形成何种的反馈信息,又是如何处理反馈的信息,以及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㈣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如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㈤评教学过程。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㈥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讲究评课的技巧。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⑴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⑵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⑶要坚持激励原则。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评课记录:

于德旺老师:老师们好,今天听了刘老师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总体上来说,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清晰,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基本功扎实,这一点值得肯定。下面我主要来说一下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纪律上,我觉得不太理想,有些时候是老师在前面讲自己的,而学生们在下面操作自己的,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就失去的老师教学的意义;

2、在最后的学生发挥创意完成作品环节,本应是本堂课的亮点,但我发现基本上没有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并大胆创作的。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一定的作品,这一点同样也是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两点,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刘老师应该进一步提高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

黄清艳老师: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首先总体思路的设计不错,开始的导入环节“提问建国时间,国旗等相关知识”,充分结合了祖国60周年大庆这一主题,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由此引出本课内容“画一面五星红旗”。其次,在中间的讲授环节中让学生先自主合作学习,然后由两名学生分别演示两种不同的绘制方法,这种做法也较好,比老师自己去讲,要好的多,还有一点就是刘老师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表扬和不同形式的激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一些都是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当然,我觉得如果在本节课的最后再次提及祖国60华诞,同祝祖国繁荣富强,使本节课首尾呼应,效果会更好一点。 刘克耀:首先感谢老师们给我提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在课前更加认真的备课,特别是在任务设计时,努力设计一些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任务,然后在课堂纪律方面,我多听听延滨老师的课,从他的课堂上吸取一些经验,同时在课下我们也多探讨这类话题,争取将这一问题解决,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谢谢大家。

信息技术评课

我觉得《图形的复制与粘贴》《拼图游戏》《超链接》三课的共性优点有:

一、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导入

新课程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它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学习。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值得探讨的问题:

《图形的复制与粘贴》一课,教师的语言平淡,感染力不够。 《拼图游戏》一课,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 《超链接》一课,学生的评价过少。

为认真落实信息技术新课标精神,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了组内的汇报课。本次共有六位老师做课,上课的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

一、几节课的优点:

(一)对教材的处理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每一课内容一般就安排一节课的教学,但是决不能搬过来就用,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这六位老师做得不错,做到了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对教材进行挖掘。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电脑运用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对难点进行反复练习。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里面的实例并不一定是最科学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新进行设计。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快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上课开始,王老师以“字体字号顔色”为内容,一开课就让学生一观察二观察三观察,从中体会观察的不同。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兴趣中去体验完成。这样,使学生有了参与的愿望、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了教学,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被唤醒,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有所创新。孙老师以兴趣爱好导入,然后通过观看教师的范例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梁爽老师先用众人皆知的QQ图片导入。在导入这一环节上,三位老师处理得都相当不错。上课伊始,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六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如王老师在向学生授新知时,就通过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然后进行边讲解边演示。刘老师先提出本节课任务是做一个网站,然后围绕这个总任务进行分项完成。孙老师让学生看了教师的范例后就用课件启动了任务一。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学习。

(四)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这次的汇报课,老师们尽可能地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的每一节课的教材都是开学初进行整编,而现在进行创造地使用,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为主,协作完成。

六节课的六但教师都尽力较好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操作,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也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做到的。我们的原则是不要怕学生不会,要敢于放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多,也不是很难学的。如梁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来图形并用上曲线;常老师的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和文字,让学生回忆WORD中的方法进行自己操作;孙明启动任务一后就让学生自己试着操作等等,使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注重学生个别辅导,帮助每个同学都有所提高,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素养,我们现在教的操作技术、现在用的软件种类繁多,并且三五年后很可能被淘汰,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教材中涉及的几个软件,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有了自主探究能力,就会自主进行学习,更新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 从本周的汇报课活动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也是本次活动的目的。特别是原先一贯使用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年段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等。具体问题如下:

(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语言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应变能力强,课堂的随机评价就会跟得上来。

(二)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没有进行更好的评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流于形式。

(三)个别教师偶尔仍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听讲、回答老师的问题,非常被动,致使学生无精打采,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四)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个个埋头苦干,缺少小组合作意识,即使说合作了,仍是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五)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一门纯技能的学科,我认为应该更多渗透德育教育,也应该和其他学科结合得更紧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科变得有血有肉。

三、改进建议:

(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感染力尽快提高上来。

(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做到语言到位而鲜活。

(三)课上要多训练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合作要指导到位,落实到位。使教师解脱自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

08年11月15日,在杭州景城实验学校共听了三节课,首先我认为本次活动整体安排非常好,其中有新老师执教也有让湖州的老师来上杭州学校的教材,从而让各学段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碰撞。这三位老师整体水平较好,他们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其中杭州采荷教育集团的王超杰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下面我就这节课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过程是整体性的:上课的引入,王老师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课程表、值日表、名册等例子展示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师生讨论word表格的一般应用引致word中表格的特殊应用。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从而实现操作技能的学习。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养成独自思考的能力,在正真动手之前,师生共同分析,有助于学生自己动手时能快速掌握其中的要点。

对前一阶段的尝试操作进行反馈,发现问题后通过学生讨论演示来完成存在问题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可以更加好的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同时在我秀我show环节中,通过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十字绣,分析在电脑制作十字绣用到了word中的表格的哪些功能在正真开始新课之前能有个知识储备,并提供相应的技巧,最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十字绣作品,达到兴趣与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愿意学,学习积极性更加的高,学生的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王老师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课程表、值日表、名册中表格的特殊应用,以及如何制作十字绣等。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自己的作品。

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六、值得探讨的问题:

㈠ 教师的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㈡ 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没有进行更好的评价,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 ㈢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大多数都还没有完成任务所以回答老师的问题,非常被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㈣ 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不是一名导演,完全导演着整堂课,而是一个组织者,能引导着学生创作动向,能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提炼解决。

㈤ 我相信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一门纯技能的学科,我让为应该更多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科变得有血有肉。

信息技术课《画图》评课稿

执教者整体水平较好,他们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思想的更新上,对教学内容的驾驭与处理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上,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教 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 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该老师将画笔的矩形、椭圆、填充、刷子和喷枪五个工具的教学融合到小镇的夜色、绿色家园和沙尘天气三个“任务”中。

通过教师“展示任务”、“讲解演示”,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并展示作品给大家看,使他们有成就感,更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该老师通过“雪域风情和自由命题”两篇学生创作的组图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美的欣赏同时,也感到很吃惊“我们也能做出这么美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举的例子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变知识导向型教学为技能训练型教学

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力。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即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一个教学范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在讲解“绿色家园”教学范例时,有意让学生猜测她画的是什么图画,这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猜测意识。

在导课、范例、练习、作业几个环节上展示的学生作品都非常有创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该 老师在讲解画图软件中十六个画图工具时,没有采用传统的逐个列出的方法,而是只根据任务的需要讲解了五个基本工具,其它工具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她精心设计的 自学课件来完成。在自学课件中除了画图工具的学习还有教师教学范例的录像。通过它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该教师在学生练习阶段突出了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首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为奥运做点事、让我来保护地球、珍惜动物我先行和设计精美的文档。

其次,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可以在多个主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第三,采用分组协作式学习。使学生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协调的能力,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1、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推荐第8篇:信息技术评课稿该怎么写

请教信息技术评课稿该怎么写?

信息技术评课稿该怎么写?应该重点写哪些方面?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卞振江

怎样评课!^_^,提供我的学习资料!

作者(来源):西安教育网 中国教育曙光网发布时间:2005-12-31

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对上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确立现代教学观,和对其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评课还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日常评课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评课目的。进行评课,应该根据教研活动的目的或听课者听课目的确定评课的目的。评课时一定要围绕已确定的目的进行,做到既有理论阐发,又有具体的教学建议,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评课过程中,要根据上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交流教育与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上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同时引导教师们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做第一,鼓励每个教师都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因此,评课必须围绕这些已确定了的目的进行,以便使评课活动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的效果。

2、把握评课内容。评课评什么,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看,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㈠评教学思想。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思想,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等。在现阶段还应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㈡评教材处理。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克服旧的惟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再如是否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

㈢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结,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从正确的标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何种的评判,形成何种的反馈信息,又是如何处理反馈的信息,以及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㈣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如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㈤评教学过程。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

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㈥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装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讲究评课的技巧。评课效果如何,这是个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效果就好。否则就会失去评课的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评课的方法技巧上应该注意:

⑴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⑵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⑶要坚持激励原则。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益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下面谈谈评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2、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因此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有的同志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要谈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其标准是否可行。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Ⅰ知识目标Ⅱ能力目标Ⅲ思想教育目标,即学生对知识掌握与技能转化的程度有否实现,教学中对学生所促成的智能发展状况如何,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或熏陶了吗?以及这些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现状,是否突出其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的很漂亮,或者板图画的

非常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往往会使听课的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盖全。如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

②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③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求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5、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有些评课中的庸俗化要注意避免,如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捧。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总之,评课中真诚是一种修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everyday is a new day!

评课:打开教评相长的通道

评课的内容:

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评价,也即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作用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教学态度

对教材等相关资料能进行深入研究,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一种希望和爱心,对课堂教学的活动组织和开展有一种激情,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极为重视,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总是朋友式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

可以采取对学生调查或访谈,问卷等形式来了解.

2教学方法

实效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儿童性和易接受性相结合.

3教学组织安排

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

对教学组织的时效性\\自然融洽性和可调整性.

4教学语言

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吐字清晰,形象生动,有一定幽默,有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

5课堂板书

简要工整,布局合理,脉络清楚.

6教态

亲切,庄重,自然,有一种亲和力.

7学科专业技能

8应变能力

9教学媒体

恰当,规范,高效

10教学设计

评价教学设计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准备较什么和学生准备学什么?

2)教师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

3)为确保教学的高效,教师组织和指导的措施和策略有哪些?学生如何完成学习任务,采取哪些学习方式和方法?

4)教师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和他评.

5)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人制社会,复杂

推荐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说课及评课稿

说课吧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说课稿

一、说教材: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能已经拥有免费电子邮箱,并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及贺卡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校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采用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

(2)学会利用网上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的电子邮箱。

2、能力目标:

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和意识,体验交流的愉悦。

(2)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设置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是这样设计的:

1、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科特点,我将以“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2、直观演示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根据实际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第一步,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邮箱?肯定有许多学生会说出几个大型门户网站。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如新浪、搜狐、163等,并以在126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为例,明确本课的第一个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打开浏览器登陆126网站,根据学生实际,提示学生在输入126网址后不要忘记按回车键确认,巩固上网浏览网页的操作。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填写注册信息的操作。

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在新浪网站上哪里有注册免费邮箱的链接?找到后打开注册页面,要求学生依据网页上面的提示填写注册资料。我估计一小部分学生能成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注册不成功,估计不成功的原因是:会员名(即用户名)填写不正确,注册资料填写不完整,有些同学没有仔细看填写要求。此时,我充分调动已经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请一个学生通过广播演示讲解注册过程,请不成功的同学仔细观察,自已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在学生演示 - 1 -

的同时,我提问:(1)为什么注册条款必须选择同意?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注册条款,说说通过注册条款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知道注册条款其实就是126网对注册用户正确使用电子邮箱签订的协议,必须遵守,所以,在注册条款下必须选择“我同意”选项,否则不能申请。教育学生要健康使用网络资源与他人友好交流。(2)用怎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又好记又安全?提示学生在填写会员名和密码时要仔细阅读填写要求,用户名和密码要便于记忆。注册资料填写完整后,按提交,当出现注册成功的页面后,根据页面提示记下自己的邮箱地址。学生演示完后,请不成功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注册时存在的问题,网站会提示注册不成功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修改注册信息,直到成功注册。

第三部分,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许多学生会将网址地电子邮箱地址混淆。因此,我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基本格式。首先请愿意公布自己的邮箱地址与大家交流的同学,将电子邮箱地址写在纸条上,通过实物展示台播放到大屏幕上。请学生观察这些邮箱址址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些邮箱地址都有@126.com,而@前面的一串字符都不一样。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电子邮箱都是在126上申请的,所以提供邮箱服务的服务器都是126,而@前面的表示注册的用户,所以不可以有重复的用户名。这样,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接着,我选择几个学生的邮箱地址,并故意将一个网址夹在其中,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给这上面的邮箱发邮件,都能收到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电子邮箱地址,看看每个人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赶快改正。

二、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你想不想到其他网站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个大型网站的网址,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交流注册心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我进行本课总结: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输入的用户名的具体要求不同,服务条款的内容有多有少,个人资料的填写栏目要求不同,只要同学们在填写注册信息时仔细阅读注册要求,将信息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成功注册拥有一个免费信箱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知识。

拥有了电子邮箱,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如何通过电子邮箱来给他人发送邮件,我为学生提供了我的电子邮箱,鼓励学生课后自已尝试:(1)如何登陆自己的邮箱?(2)如何给我发邮件,与我交流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美好愿望?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课,始终渗透 “自主—尝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教学、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评课稿

评目标制定:

三维目标准确可行,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理念新。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分析,我再具体的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谈谈自己的课程设想:首先,现代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即“学会不如会学”。由此我将通过比较设疑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挥大胆的猜想,凭借网站上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申请邮箱的过程。由于学生知识层次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差异,在实践操作部分采用有层次性的任务驱动更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 2 -

评教法和过程

《申请免费电子信箱》一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在Internet网上申请信箱和使用信箱不好控制。针对这一情况,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校园网内部的电子邮局,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了电子信箱的使用过程和作用,课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电子信箱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够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教学公平,体现教学民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好,从课的整体效果来看,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是内容的安排,量大且头绪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在上一节课将学生自己的信箱地址提前在校园局域网上交流,那么本节课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邮件发送练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三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还有再准确、精练一些。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对信息技术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不仅仅是传授一些技术,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学生特点,合理运用校本教材,在当前形势下,注重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研究,既传授了应用技术,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

- 3 -

推荐第10篇:小学信息技术说课及评课稿

篇5:小学信息技术说课及评课稿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说课稿

一、说教材: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传输交流的主要方式,并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免费资源与他人进行远距离友好交流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能已经拥有免费电子邮箱,并已经有过收发电子邮件及贺卡的经验。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基础校差的学生,可能连注册资料的填写都有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采用协作学习使这部分学生也能完成任务。结合教材的分析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 (2)学会利用网上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的电子邮箱。

2、能力目标:

通过自我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和意识,体验交流的愉悦。 (2)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他人交流。 本课主要围绕申请免费电子邮箱展开,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填写注册资料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导致申请不成功,所以我将本课的难点设置为注册资料的填写。

二、说教法学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 本课的教法和学法是这样设计的:

1、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科特点,我将以“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贯穿本课,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去发现、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将一个个任务击破的同时也就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体验成功的快乐。

2、直观演示法。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独立完成一项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当然,直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演示,根据实际让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演示,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3、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法。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课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过程设置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动探索,获取新知。

第一步,首先组织学生讨论:哪里可以申请到免费的电子邮箱?肯定有许多学生会说出几个大型门户网站。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大型的门户网站都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如新浪、搜狐、163等,并以在126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为例,明确本课的第一个具体任务。并指导学生打开浏览器登陆126网站,根据学生实际,提示学生在输入126网址后不要忘记按回车键确认,巩固上网浏览网页的操作。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填写注册信息的操作。 首先我让学生找一找在新浪网站上哪里有注册免费邮箱的链接?找到后打开注册页面,要求学生依据网页上面的提示填写注册资料。我估计一小部分学生能成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注册不成功,估计不成功的原因是:会员名(即用户名)填写不正确,注册资料填写不完整,有些同学没有仔细看填写要求。此时,我充分调动已经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请一个学生通过广播演示讲解注册过程,请不成功的同学仔细观察,自已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在学生演示

的同时,我提问:(1)为什么注册条款必须选择同意?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注册条款,说说通过注册条款你知道了什么?使学生知道注册条款其实就是126网对注册用户正确使用电子邮箱签订的协议,必须遵守,所以,在注册条款下必须选择“我同意”选项,否则不能申请。教育学生要健康使用网络资源与他人友好交流。(2)用怎样的用户名和密码又好记又安全?提示学生在填写会员名和密码时要仔细阅读填写要求,用户名和密码要便于记忆。注册资料填写完整后,按提交,当出现注册成功的页面后,根据页面提示记下自己的邮箱地址。学生演示完后,请不成功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注册时存在的问题,网站会提示注册不成功的原因,然后鼓励学生修改注册信息,直到成功注册。

第三部分,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许多学生会将网址地电子邮箱地址混淆。因此,我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基本格式。首先请愿意公布自己的邮箱地址与大家交流的同学,将电子邮箱地址写在纸条上,通过实物展示台播放到大屏幕上。请学生观察这些邮箱址址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些邮箱地址都有@126.com,而@前面的一串字符都不一样。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电子邮箱都是在126上申请的,所以提供邮箱服务的服务器都是126,而@前面的表示注册的用户,所以不可以有重复的用户名。这样,一个正确的电子邮箱的地址由用户名和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器名组成,中间用@隔开。接着,我选择几个学生的邮箱地址,并故意将一个网址夹在其中,在大屏幕上展示,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想给这上面的邮箱发邮件,都能收到吗?为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电子邮箱地址,看看每个人的邮箱地址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赶快改正。

二、自主学习,巩固新知。

你想不想到其他网站上申请一个电子邮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老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几个大型网站的网址,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取免费电子邮箱,交流注册心得,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后我进行本课总结: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的电子邮箱的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输入的用户名的具体要求不同,服务条款的内容有多有少,个人资料的填写栏目要求不同,只要同学们在填写注册信息时仔细阅读注册要求,将信息填写完整,你一定会成功注册拥有一个免费信箱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知识。

拥有了电子邮箱,就可以通过网络与远距离的朋友进行通信,交流。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如何通过电子邮箱来给他人发送邮件,我为学生提供了我的电子邮箱,鼓励学生课后自已尝试:(1)如何登陆自己的邮箱?(2)如何给我发邮件,与我交流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美好愿望?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本课,始终渗透 “自主—尝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分层教学、实际操作、合作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评课稿 评目标制定:

三维目标准确可行,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理念新。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分析,我再具体的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谈谈自己的课程设想:首先,现代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即“学会不如会学”。由此我将通过比较设疑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发挥大胆的猜想,凭借网站上的提示一步一步完成申请邮箱的过程。由于学生知识层次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差异,在实践操作部分采用有层次性的任务驱动更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评教法和过程

《申请免费电子信箱》一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主要是在Internet网上申请信箱和使用信箱不好控制。针对这一情况,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校园网内部的电子邮局,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了电子信箱的使用过程和作用,课上大多数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电子信箱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够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教学公平,体现教学民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好,从课的整体效果来看,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是内容的安排,量大且头绪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在上一节课将学生自己的信箱地址提前在校园局域网上交流,那么本节课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邮件发送练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三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还有再准确、精练一些。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对信息技术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不仅仅是传授一些技术,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学生特点,合理运用校本教材,在当前形势下,注重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研究,既传授了应用技术,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第11篇:信息技术《制作数据图表》评课稿

在这个班上,陈**教师紧紧围绕这一课的目标,设计渐进操作的层次,工作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对学生感兴趣的调查开始,学生学习热情突然兴奋,然后对感兴趣的学生的家长的认可程度,最后以学生关心的温州作为材料,生产适当的图表来结束教学教学,教学效果是非常好,学生真的向上移动,思考跟随老师一步一步前进,让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仍然有与感觉有关的东西。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小班长作业的研究成果。它不会复制教科书中的示例,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以进行统计,并得出明显的结果。

此外,在课程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健康上网,使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危险,学生在线上网,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第12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勾股定理》评课稿

信息技术背景下《勾股定理》评课稿

吴忠二中

陈光清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备课,在备课中建立学科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的具体应用

马倩老师所教的《勾股定理》这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1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本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拼图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各类型的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发挥自己特长,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老师的介绍,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3、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那么本节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备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的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并从中选了柏拉图证法、拼剪证法、赵爽弦图证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素材,对调动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磨课:所谓:旁观者清,除了虚心接受同学科教师提出的建议外,马倩老师还反复琢磨在录课室录制的视频,发现问题并反复纠正。 上课:马倩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

1、由赵爽弦图引入,此环节利用白板展示图片及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探究新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即与本堂课勾股定理相关的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学生实践探索 猜想归纳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利用图形探求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探求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来探索勾股定理的公式。在由特殊到一般的两个图形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实验了更多图形,让学生自然的猜想出本节课的知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此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了教学中启发、刺激、反应的可能范围,使几何教学发生重大变化,使学生能主动地加以观察、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思维。

3、证明猜想,得出新知此环节教师在信息

技术的支持下,真正地体现了“形数统一”:图形的动态 变化是参数驱动的结果,数可驭形,形可表数.

4、习题练习:习题的安排非常合理到位,有针对性,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此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做题过程,节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的效率,同时有最后一题引出勾股树,并利用媒体动态展示勾股树

5、课堂小结:邹老师能采用前呼后应的方法对本堂课进行小节,这样能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于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本堂课需改进的地方:

1、课堂活跃性有待加强。

2、课堂上要给学生提问和质疑的空间。

3、教师感染学生的能力要加强。

总的来讲,本节课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了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造理想的学习环境。

二、信息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其作用和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创设灵活、有效的教学环境 合理的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有机会在现实背景中,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探索规律,建立模型,实现再创造,并从中寻找相应的数学模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几何课的教学中,各种图形变化很多,特别是立体图形,要将其画出来不容易,而利用多媒体能用语言、文字、图像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则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让其更有效地做出反应。用计算机的制图功能,能以不同的层次或色彩将立体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功能大大的扩大了教学中启发、刺激、反应的可能范围,使几何教学发生重大变化,使学生能主动地加以观察、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思维。

例如,初中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若单纯讲授则显死板,相反若是利用计算机,则可设计如下情景:屏幕上给出一个三角形和“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个按钮,选中哪一个,三角形都能产生相应的变换,于是出现不同位置的全等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很好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而且接触到了“变换”的思想。 又如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 “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这样同学们就会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理解 “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和隐藏功能,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进行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再如,在学生开始学习初步的统计知识时,统计图是分析、整理信息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这方面的知识。在讲授数列知识时,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医疗制度改革.引导学生计算出父母的医疗保险账户中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医疗保险金,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数列公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学习变得轻松自由。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在讲授〈EXCEL公式与函数的应用〉一节课时,可以把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指导学生运用电子表格计算自己和本班同学标准分的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先后安排了《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利用计算机求几种统计量》。这些都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既圆满完成了信息技术课自身的教学任务,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数理统计知识的认识和进行统计计算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注重过程教学,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则为学生进一步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改变了传统的重知识、轻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概念与数学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利用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生成图像的功能,在一定的程序控制下得到函数的图像,从而增强学生对函数概念与性质的理解。因此人教版教科书先后安排了《利用计算机画函数图像》、《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独立地或互助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用观察、类比、分析、归纳、猜想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高层次的能力,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则使信息技术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如几何画板可以为 “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的环境。用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这样,就可用新型教学结构取代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结构。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这样,教师就由课堂的主宰、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们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又如学习《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一课时(如右图),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画出精确度很高的反比例函数图像,而且画图的速度也非常快,通过画出的反比例函数图像,研究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还先后安排了《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旋转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探索位似的性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探索轴对称图形观察得出轴对称的性质;探索旋转的图形,得出旋转图形的性质;探索二次函数,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 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然而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形象直观上,产生思维惰性,这恰恰与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相悖。因此,“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有人将这种方式称为“嵌入式教学”),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第13篇:初中 信息技术评课稿《键盘高手》

信息技术《键盘操作高手》评课稿

**月**日市信息技术研训一体化活动听了***和***两位老师上的键盘操作高手一课,两位教师上得各有特色,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去学习,去探索所要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思考完成学习任务。

两节课思路清晰,学生参与度高,主体性体现好,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键盘指法练习又是极为枯燥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本课关键,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点。*老师一开始就以评选“键盘操作高手”的切入点,以闯关的形式设计了“牛刀小试”、“大小通吃”、“火眼金睛”、“争分夺秒”四个任务,很好的解决了课的重难点,最后颁发键盘操作高手奖状结束,整节课融会贯通。*老师从当地的特产草莓入手,要求学生输入草莓的英文介绍短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两位老师都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打字兴趣,并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重视合作交流

老师通过分组、小组监督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从而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其它学生。并且周老师的这一举措使本来会显的比较凌乱的学生操作恰当好处的起到监督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有相互检查、监督之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而课堂合作交流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用教材教

两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教师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从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破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下面我来谈谈有待商榷的地方:

一、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过于强制,每次都是很突然,如果让学生再多练习一下,可能会更好。

二、本课的设计意图着眼点在于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如果加强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学习一些英语知识,引导学生读读或听听英文通知,读读记记功能键的名称,那就更好了。

三、在书写shift等功能键时,一定要用边框,因为这是一个键名,而不是要打的字母。

第14篇:评课稿

直线、射线和角》评课稿

曹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开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曹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总结,把对直线、线段和角的基本知识学习转化成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这节课教学中,对直线、射线无限延伸的这一特征以及射线在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的车灯、手电筒的光、太阳的光),运用信息技术,采用动画、闪亮、移动的方法来演示其特性,借助这样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就会出现”无限长”的图景。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发散思维,既建立了空间观念,提高了空间想象的能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其次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以归纳整理,突出了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理解。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唯有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思维被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曹老师注重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分析中点拨,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好再谈一点自己不成熟意见,在课的最后能不能设计一点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活动,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以上只是个人的意见,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加指正。

《直线、射线和角》的评课稿

2011-10-18 10:19:25| 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射线、直线和角》是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基础,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杨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位目标:通过迁移,观察分析等认识直线、射线,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联系与区别,以及角的概念,角的符号;学会用直尺画直线、射线。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同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达到从教到用的转变。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层次清楚,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具体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

1、引导观察,感受射线、直线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复习线段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层,角的认识:通过一点画两条射线,展现角形成的过程来引出角,再教学角的读法、记法。第三层,全课堂总结,引导规范认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突出特色:

1、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充分利用,由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射线的一段无限延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2、概念的抽象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射线引入时,以往是以生活现象引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由线段引入、

3、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动眼看、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让学生想象、体验建立了射线、直线、角的概念。

4、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操作,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演示的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长,三线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多媒体有效应用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对这节课提点自己的意见:

在画一画练习中,教者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学生画后,教者问学生画了多少条,有个学生说可以画无数条,我认为教者这时顺势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说可以一直画下去。得到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结论。教者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最终学生理解的也不透彻。

《直线、射线和角》反思

大碶小学

方莉婷

2009年5月14日,我参加市数学优质课评比,听完何朝勇何老师的《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有了很大的收获。何老师的课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思路清晰流畅,教材处理得当。

整堂课的思路分三层次:第一层,运用实际教学:上课了铃声是起点,下课铃声是终点,教学感知有限的实际意义。第二层,认识有限的直接代表——线段(有始有终叫做线段)。第三层,去掉一个限制(端点),就是射线(用灯光作为实际教学事物),有始无终叫做射线。第四层,再去掉一个限制(端点)就是直线,(无始无终的直线)。第五层就是拓展练习。运用3个四字成语,简要生动地概括了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分特点,简单易懂而且实用。

二、从生活出发,教学生活中的数学。

从一开始的:你们的数学何老师和贺老师的区别(生:男女性别),到后来利用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教学有限的意义,再到利用灯光照射到黑板、墙壁、天空来教学有限和无限的细微区别。贺老师运用生活中的简单常见的现象,精辟地知道学生学会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本质区别。

我们要学会挖掘生活中一直存在的简单的事物,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它们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才能完成把生活中的数学变成课堂上的数学,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把数学教学的生活意义发挥到最大。我们要学会这样的本领,做一个神奇的老师,做一个对生活有心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也是学生热爱的,能引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老师。

三、精心设计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在浅显易懂的教学后,贺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归纳总结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使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形成系统、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牢固的记忆。

接着,用灯光教学3种线的区别,使学生的知识更加深刻、思考更加完善。并在此认识生活中的线段、直线和射线,加深学生的感悟。

最后,经过一个点能画几条直线(射线)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并结合老朋友(角)再来认识射线。

这些练习层次分明,从浅到深,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思考中不断吸收到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方法,新的感悟。

《射线和角》是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基础,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曹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位目标:通过迁移,观察分析等认识直线、射线,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联系与区别,以及角的概念,角的符号;学会用三角板、直尺画直线、射线和角;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同时创造性地教材,用活教材,达到从教到用的转变。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层次清楚,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具体设计了一下几个层次:

1、引导观察,感受射线、直线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猜谜语的故事情景复习线段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层,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既巩固了对射线、直线的进一步认识。又通过画射线,展现角形成的过程来引出角,再教学角的读法、记法。第三层,全课堂总结,引导规范认识。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突出特色:

1、情景创设不仅注重新颖有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始的猜谜语,重视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充分利用,由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射线的一段无限延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引出角

2、概念的抽象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射线引入时,以往是以生活现象引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由线段引入、

3、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通过动眼看、动口说、动手画、动脑思让学生想象、体验建立了射线、直线、角的概念。

4、本节课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和操作,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Cai演示的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长,三线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多媒体有效应用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也有一下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1、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让学生说出射线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因为是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课觉得有些零碎,师生在课堂中思维没有达到高潮。

3、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要不要处理?

《直线射线和角》是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知识的基础,这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而且比较抽象。但王娜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利用游戏使这节课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自然。

王老师的这节课比较全面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三位目标:通过迁移,观察分析等认识直线、射线,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联系与区别,以及角的概念,角的符号;学会画直线、射线和角;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同时创造性地教材,用活教材,达到从教到用的转变。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层次清楚,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

1、引导观察,感受射线、直线的意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猜一猜的游戏情景复习线段的知识,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射线。接着由射线引入直线,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关系。

2、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既巩固了对射线、直线的进一步认识。又通过画射线,展现角形成的过程来引出角,再教学角的读法、记法。

3、课堂总结,引导规范认识。

另外,课堂上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常规培养。简单的话语,却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例如:“用坐姿告诉老师画完了”,“同位俩都做对的做好”,这些话语一方面注意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第15篇:评课稿

《狮子和鹿》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 张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的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 张老师亲切自信的教态、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狮子和鹿》是一篇美丽忧伤,令人庆幸而又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张老师通过想象说话引出课题,再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情境中。 通过 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逐步落实目标,达到预期目的。其教学亮点有三: 亮点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由于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它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因此, 张老师紧紧抓住文体特点,并结合三年级儿童的好奇的心理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在课伊始,她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狮子和鹿”说起。这样的导入,一能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课文;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开课,为后面的教学进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亮点二,抓住一点,统领全文。

整节课给人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在整堂课中, 张老师始终抓住“美丽的角和四条难看的腿”不断地循环推进,利用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加上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使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更趋理性化。 亮点三,注重学法,关注成长。

现在对一节好课的评价,首先要看老师能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组织自己的教学。我认为, 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的是一学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好课。如:当学生出错时,张老师能及时指出并鼓励学生再思考,这样,学生在出错时也不会担心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了。

从这一节课中,不难看出张老师的心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只有老师的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才能在实施教学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然而,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在指导读字词时,生字是否需要注音?这对刚接触课文的学生来说,单凭一时自学,就完全读准确,困难比较大。这一点,在后来的请学生起立单独读词语和读一段话时就特别明显。我认为,新学课文时,不管几年级,生字还是要明确注音的。

2、本课教学中,老师的语言过多,相对而言,学生表达的机会就少了。老师可把自己的语言精简些,让学生有更多想象的、表达空间。

3、读的指导欠缺层次。我想,在指导学生读“鹿狮口脱险”部分时,让学生边读边感悟,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徐老师亲切自信的教态、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狮子和鹿》这篇寓言故事属于略读课文。下面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注重学法,关注成长。在整堂课中,徐老师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教给方法:如何利用简单凝练的板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二、抓住一点,统领全文。在整堂课中,徐老师始终抓住“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不断地循环推进,制造冲突,使学生逐步理解寓意。利用简单凝练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使学生对寓意的理解趋于理性化。 其实这应该是这篇课文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前面这篇课文。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此环节的操作。我们可以把学生二年级学过的寓言故事拿过来进行比较,以突破这一难点。徐老师这堂课的设计环节中,在语气词的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这个难点问题只是一语带过,两者的比重其实应该对换好一点。 另外,本课的教学其实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课文中引发的道理。通过读说到感悟,深化道理,让学生明白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懂得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的的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第16篇:评课稿

评课稿

评课人:盛菁菁

评课时间:2017年5月10日

在五月10号的上午听了尹丽老师的一节《驿路梨花》这节课。尹丽老师在这次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尹丽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通过学生自由读与默读,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会,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以读为纽带,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为后面的说、写打下基础。精心的教学设计,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尹丽老师在合作探究中用一个小表格来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简单明了就能找到文章的重难点,很容易就解决了老师提的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尹丽老师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文本的局限性。又进行了拓展延伸把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把校园内学生做的好人好事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突出了文章最后要表达的意思。 最后尹丽老师的“心动不如行动”体验了课文的内含,又让学生在课文原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得生成与发掘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使得教材内容和体现的内含在课堂上得以延伸,使得课堂教学的功能出现了倍增效应。

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小缺点,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课件只照顾到前面的学生,没有顾忌到的学生,背景的字体不是太清楚,学生讨论有点少,学生没有把答案给出来,尹丽老师就开始讲解了。

第17篇:评课稿

评张建芬老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节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受益非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张老师为我们,尤其是我们新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课。

一、第一印象

这是我第一次听张老师的课,就被张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张老师工整、秀丽的板书,还是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张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而且课堂非常的安静,每个学生在发言之前都会举手,而且在别人发言的时候都会认真倾听,这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都非常佩服。

张老师讲授的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楚,流畅,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二、教学目标明确

前面学习了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化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是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蒸发或被植物吸收,剩下的雨水在地面流动成为径流。雨点降落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微粒,径流在地面流动带走了这些微粒。由于重力作用,径流和它携带的物质向低处运动,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径流汇合,力量增大,带走更多的土壤,在土壤中形成切沟,切沟相互汇集又形成大的冲沟。水流通过冲沟时力量已经很大,能带走土壤和岩石,因而拓宽了冲沟„„流水就是这样不断地侵蚀着地表的。 学生常看到降雨,但是不一定想到它会侵蚀土地,会改变地形。张老师这节课始终是围绕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开展“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体现了以生为本。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张老师的导课非常直白,由天气切入,提问“当雨水落到地上会对泥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提出猜想,并让学生用实验来证实猜想。在实验前和学生做好约定,“能不能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地面干净?”由于这个实验用到了很多土壤,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

在张老师的课堂中,非常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取长补短。讲清实验要求之后,给每一个学生做好任务分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还要求学生将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疑惑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张老师还会及时作出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张老师的评价机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新教师,我的评价语言非常匮乏,往往学生回答后我却不知道怎么接。而张老师不但会评价,还很会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进一步的引导深入思考,这一点正是我们新教师常常忽略的问题。

在课要结束的时候,张老师用泥石流的图片引出提问“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侵蚀?”并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研究的因素写一份实验方案。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课后再写一份实验方案有助于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和延伸,张老师给我们上了很精彩的一课,不愧是骨干教师,有机会真应该多跟张老师学习学习。

第18篇:评课稿

领略字理教学的风采

———观《台湾的蝴蝶谷》有感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台湾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感到受益匪浅。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好字,理解少量的词句,读好课文。黄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他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所运用的字理教学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开课伊始,黄老师板书课题后,就浓墨重彩地讲“谷”这个字。他边画图,边讲解。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后面的“飞”、“斑”、“斓”等字的教学,也都是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来理解字的意思,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为正确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老师的识字教学渗透了“通过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字义记忆字形。”的识字方法,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生字更加轻松,而且能牢固地掌握字的形和义。

黄老师还运用字理教学生词。如“温暖”、“斑斓”等词语的理解,都是从字的偏旁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平时的词语教学,都是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理解词语。而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则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弄懂词义。所以说,我们教的是词语的意思,而黄老师教的是理解词义的方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个句子的教学。黄老师结合“飞”、“穿”、“越”这三个字的字理,引导学生理解“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是不能交换位置的,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生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

总而言之,整节课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优势,让我们领略了字理教学的风采。

第19篇:评课稿

评课稿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前几天,我们一行在南坪中心校,跟四位老师学习了四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前面多位聊友对这几节展示课都做了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自身审美情趣、观念与行动不自然地在课堂得到一定的展现,因此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达到师生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黄维陆老师《云南的歌会》一课中就特别关注了与学生的互动。从开头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浏览课文,找出依据;到现实中的演唱会与云南歌会的不同,去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及将文中环境描写一段去掉与否的探讨;还是学生谈这篇文章的收获,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在黄慧老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中,对课题的解读,抓住“泊”字的字形,并让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对过去、现在的罗布泊的画面的展示,用文中词句给画面配上解说词,去表述画面的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哭泣的心灵”的写作指导等等,无不体现出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这样做不仅让师生互动起来,而且有声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课堂要焕发出活力、有生气,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接受知识较为轻松。我觉得这两节展示课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二、在师生互动的阅读中,老师还特别尊重每一个同学发言的权力,以人为本。

以往公开课的课堂中往往发言提问,是优秀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损害。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学生。

但是,在这几节课中老师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在《云南的歌会》中,老师提出:从人物外貌“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中能读出什么时?其中有个同学回答“生机”,还招来了同学的一片嬉笑,但黄老师并没有一口回绝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给了这位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黄老师激趣活拨的语言,让这位同学受到了感染,放松了情绪,充分思考后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试想如果黄老师在听到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时,不去点拨、鼓励,或者迅速提问下个同学,或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个同学很可能会因为这次回答的阴影而影响以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在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也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灵活多变,恰到好处,这无形中也给予那些在课堂上胆怯发言的同学一个无声的鼓励。

三、在教学中,能把握学生充分读书的度和个性朗读的美。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课堂上如果不让学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在这几节展示课中,蒋大浩老师的“学生初读——师范读(如果用录音效果更好)——生再读——齐读——自由读”用去近二十分钟,这篇短文有了这读的基础,怎么可能不好分析人物形象呢。黄慧老师“学生初读——速读——用欣喜、惊叹的语气美读过去的罗布泊——用痛苦、惋惜的语气品读现在的罗布泊”。有了这样恰到好处的朗读点拨指导,怎能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珍视感情,怎能不激起学生“哭泣的心灵”的感情涟漪呢。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这几节课对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

另外,关于这几节课,我还有几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见谅。俗话说:旁观者清,找别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还不会有这么好。但是为了我们八年级语文老师的共同进步,所以我还是要谈几句:

每次听公开课都佩服人家老师水平高、学生素质好,就这几节课而言,每节课都是用一课时,如果我们平时这样上课,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么多知识。这样的课是否实用,这也是一只困惑我的问题。另外,蒋老师语言的感染力有待加强;《端午的鸭蛋》课堂思路不够明晰。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思考,有许多不当、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

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影响深远。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一、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能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勇气。以无私的爱心、童心去包容学生,用甜甜的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动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

1、旧知引入新知。课堂伊始,教师对A 部分的食物类单词进行了复习。接着,借clock展开对话, “It‘s 10 o\'clock.I’m hungry.Can I have some„?Have some„。”通过这样的free talk活用旧知,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并以一句 “ I have so many food.I‘m full, but 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 water?”过渡到新知。新旧知识相联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知引入新知。杨老师在用旧知引入新知时,还能利用新知引入新知。如:从drink the Coke到drink the juice.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Coke来引入drink the Coke,继而也引入了drink the juice.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新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创设真实贴切的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贴切的情境中,将每个单词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如:前面讲的 “I‘m thirsty.Can I have some water?”呈现 “water”,而后以a bottle, a cup 这样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具,依次呈现了 “coffee”, “milk”,教学了 “pour the water”这一动作。又如:show the milk,教师又是在Listen and do当中呈现,而不是生硬地把它搬到学生面前。

四、注重形成色彩明朗的视觉刺激

从教师的课件到板书,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在课件中出现的chant “ Water, water, I like water.” 等,教师就根据不同饮料的特征,设置不同的颜色,给学生形成明朗的视觉刺激,从而为教学服务。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几种亮色带给学 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可以做一点补充说明,我们杨老师在大学里主修的是美术专业,所以有着特别的视觉观察力,审美能力,她把这一点带到了她的课堂当中,把 美的享受带给了大家。

五、注重培养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结束,教师设计了一个Group work,要求学生操练所学单词,运用所学语句:I like„。 Can I have some„? Have some„。此活动设计一方面能巩固所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其次,课文中的Let‘s do,经杨老师巧妙设计,以一个Listen and number的形式得到了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练习中。看似简单,内容却丰富。

那么英语教学,我本人会比较注重学生“说”的这一块,这也是英语学习应用能力的一方面,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都能引领着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那么在课后,我们是否也能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呢?又怎样培养学生课后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我从最后这点引申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英语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学习优秀老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关于毛冬珍老师所开《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这一课,有着很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分在里面,学生第一次接触国歌,对国歌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周一学校都会有升旗仪式,学生对这种场面很熟悉;陌生的是往往忽视升国旗、奏国歌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国歌奏响的时候,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来扮演不同的人物、学唱歌曲,让学生自己用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学生一起动手来制作国旗等一系列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来了解我们的国歌,加深学生对国旗国歌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这节课的内容和其他单元课的内容比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实际参与进来的活动不多,但上起来比较有特点,属于是“春雨润物” 似的慢慢地把知识点渗透给学生,主要是这课受题材所限,音乐是庄严肃穆的音乐,歌曲是优美抒情的歌曲,没有欢快热烈的音乐节奏,没有可供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的因素,所以要让这节课的内容上得充实、饱满、学生愿学爱学,不是特别容易。

在这节课中,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了三大块,第一部分:聆听《国歌》音乐,感受《国歌》音乐;第二部分: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并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创编动作;第三部分:教师学生共同制作国旗。学生前半部分聆听国歌部分,要求学生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场合和气氛中感受音乐,所以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包括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群表演观看升国旗奏国歌时候的情景,都是围绕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亲自体会和感受国歌的庄严这个目的来服务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群,可以使本来比较严肃的话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能够变得轻松一些,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与集体间的团队合作精神;3.师生共同制作国旗,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增强合作意识。

一节课能够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从而让每个学生印象深刻,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语文课文《登山》评课稿

最近,我有幸听了杨小秋老师上>一课,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讲课艺术所折服。在这堂课中,杨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

字,落实“读”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一、立足一个“趣”字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谈学生所喜乐见。

比如:深入体会列宁上山时的心理、动作、神态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杨老师设计了学生们到教台前“演一演”、“访一访”、“评一评”的形式,请左边的同学扮巴果茨基,右边的同学扮列宁。下面的同学当评委。学生明确了当时列宁的动作与神态。首先由观看的同学评,最后杨老师又采访了扮演列宁的学生,说说当时你心里想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演演”、“评评”、“访访”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的列宁的心理、动作、神态、不知不觉地化解了难点。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杨老师把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教师的导语充满了激情,教师的范读更是声情并茂,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带动下进行感悟。如:让学生感受这是一条“危险小路”时,杨老师先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并结合图注上相应的词语,在看看、读读、想想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条小路之险;然后再读课文,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行动中感受小路之险,用“一一”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词句。由图到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感受到小路之险。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杨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让全体学生起立、背手、扭头、闭眼听“小路险情”的课文话外音。

那紧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学生自然地进入“危险”的情境中,从学生强烈的反应中可见,此时学生与其说在听音乐,不如说是在亲身走“危险的小路”。通过“临其境、观其行、闻其声”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情感相统一。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听了以后,我真是毛骨悚然。”有的学生吓得哆哆嗦嗦地说:“我觉得天昏地暗,腿脚发软,一步也不能移动。”还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渊的感觉,真是太可怕了!”„„“危殓”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感情体验可谓是水到渠成。。

在经历那“危险的旅程”之后杨老师随即出示图片,展示了“美丽的日出”景象,并配有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情感由原来的“害怕”一下子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饱此眼福”„„学生感慨万千。整堂课学生时而喜;时而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深意长,情感起伏跌宕。

三、落实一个“读”字

教育专家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借助朗读,让学生肆意宣泄自已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杨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上,我们的确看到了由于杨老师精心引导学生而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20篇:评课稿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幸、勇气和信心有机地组合起来,配以恰当的情境烘托,使学生随情而动、依境而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于其中,自然而不刻意,让我们再一次体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文以情而生”“情动而辞发”,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在学生尚未深入课文之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轻声的呼唤一下(指课题)。生:海伦•凯勒。” 从学生的呼唤声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人物了解的程度。接着,介绍海伦生平。再次呼唤„„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情是被动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怎样入?入到哪儿?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俗话说的“火候”,把握起来是不容易的。陈老师的“入情”切入点应当说找得很准,对学生初学时的情感要求也没有人为设置门槛。

我们知道,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失明失聪的海伦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仅从字面上学生是难以感受的。陈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运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海伦的距离,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课堂上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可能有,但我还没想到(模拟情境体验也做了)。随后,教师反复抓住第6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评词析句步步为营,打下情感共通的基础,使学生的朗读拾级而上,最后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指导第7自然段朗读时,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有效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三次引读,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要想学生被打动,自己首先要被感动!”这一直是我的观点,教师的这三次引读没有做无谓的技术要求,那一句句充满激情的导读语,就是最好的榜样!

二是在引读之后,教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乘势而上又搭建了一级台阶——出示了“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爸爸妈妈)仿佛看到海伦曾经

,曾经

,曾经

。”引导学生回味、想象、说话。以本为本,却又不唯本是本,我以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在我以为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却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进得去,出得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境界,教师务必具备很高的教学技能和对教材的透彻领悟。所谓高屋建瓴即是指。这最后的一读,学生是真的动情了,直到现在,学生们那饱含深情的朗读犹在耳畔萦绕。

最后,用我最喜欢的一句海伦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9 海伦·凯勒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身边。

沙利文老师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父母为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只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当夏天来临时,海伦在盲哑学校的课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190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 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扎实,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不会到会的过程。

首先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扎实。在导入课题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自己读,再检查“瞻仰、繁衍”两个词语,预习的检查很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说写“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完后老师边总结边范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楚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非常准确地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瞻仰”“繁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解释词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发现词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况,也是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首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讲对樟树的了解时,学生回答完,楚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透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所有活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发言,有的学生板书,所有人的思维都动起来了。其次,在讲“蓬蓬勃勃”这个词时,楚老师用“蓬勃”和“蓬蓬勃勃”比较,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接着楚老师又自然地把叠词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照样子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叠词表达的意思更深。最后抓住“伸的远远的”中的“伸”字,让学生扮演樟树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双臂,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使用,但是重要的是,体验是否有效,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楚老师的课中,楚老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伸”字写出了樟树竭尽全力地往远处伸展。

作业的布置也是独具匠心。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提出自己的疑问。很多学生问的都是“为什么大家要在樟树下留影?”在课堂上楚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说了一句“只有走进宋庆龄才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给学生渠道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宋庆龄,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引导到了阅读发现的路径中。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