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3月15日是什么节(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21:04: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第3节 《机械效率》教案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简单计算。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图片观察。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以及下定义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培养学生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观察一些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从而体会提高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定义和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等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将重20 N的重物匀速举高2m,人需做多少功?

二、引入新课

师提问: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把这堆沙子从一楼运到三楼,你有哪些方法?同学们思考讨论,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生发表观点:

1.将沙子装进桶里提上三楼;2.将沙子装进桶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3.将沙子装进袋子里用动滑轮提上三楼;

师: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沙子从一楼运上三楼,但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各自过程中所做的功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用最少的功达到我们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

1、有用功和额外功

如下图所示,将重100N的沙子运到三楼。没层楼高3m

(1)图中三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2)每种方法人需要做几部分功?

(3)哪部分功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 (4)每种方法中,人一共做了多少功?

师点拨:图中三种方法是有区别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上三楼,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

将学生分为三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种情况,将各自小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提示:三种方法的目的均是把沙子运到三楼。在此过程中沙子升高的距离是两层楼的高度即6m)

学生讨论、展示分析结果:

第一组:第一种情况人用桶提沙子走上三楼,客服自身重力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1=G人h+G桶h+G沙h=(400N+20N+100N)×6m=3120J 第二组:第二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桶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桶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2=G动h+G桶h+G沙h=(10N+20N+100N)×6m=780J 第三组:第三种情况是人用动滑轮将口袋与沙子提到三楼,将动滑轮提到三楼做功、将口袋提到三楼做功、将沙子提到三楼做功;这种情况下做的功:

W3=G动h+G袋h+G沙h=(10N+5N+100N) =690J 师点评各组情况。讲解:其实我们的纯目的“将沙子运上三楼”需要需做多少功呢?

生回答:W= G沙h=100N×6m=600J 师讲解:这个600J的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称为有用功(W有)。除了这600J之外,上面的三种情况中,我们都多做了一些功。这些功是人们为了达到目的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称为额外功(W额)。

(1) 有用功: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做的功。

(2) 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客服机械自身重力和机械间的摩擦所做的功。

人们达到一定目的过程中,实际做的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这个功叫做总功W总。

(3) 总功:使用机械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人们总共做的功)W总=W有+W额

2、机械效率

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四个数据,由三个小组分别找出各自情况下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第一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2520J,总功是3120J; 第二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180J,总功是780J; 第三组:有用功是600J,额外功是90J,总功是690J.师:如果让大家来选择,你会采取哪种方法将沙子运上三楼呢?为什么呢?(第三种情况;因为可以少做额外功。)

师:如果我们在选择某一简单机械完成相同的功,大家将会选择什么情况的机械呢?(要选择少做额外功的机械)

师:这应该是反映机械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物理学中将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用字母η表示。

即: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由定义得公式: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η表示机械效率。

 W有W总师强调: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它只有大小,没有单位。 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②机械效率是标志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机械效率越高,这个机械的性能越好。

(2)机械效率由有用功和总功两个因素决定,分析机械效率高低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因素。 ①当总功一定时,机械做的有用功越多,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②当有用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或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③当额外功一定时,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多,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机械效率就越高。

3、例题讲解

起重机把质量为0.5t的重物匀速提升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N/kg。

由一名学生来演算,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了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给出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学会机械效率的计算。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88页第

1、2题 六.板书设计

推荐第2篇:3节能减排承诺书

节能减排承诺书

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践行,也是企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我郑重承诺:

在2018年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国家提出的“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理念,主动承担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社会责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三废”排放达标。全年实现用电节约90万度,用水节约2万升,废料减少60吨,天然气减少9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量700吨。推进低碳制造,确保“三提一降”目标全面实现,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做出应有的贡献。

承诺人:

推荐第3篇:第3节 河流 教案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 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 (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 (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 3 )、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 ( 4 )、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2、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B、辽河 长江 珠江 C、弱水 塔里木河 青海湖 D、淮河 珠江 塔里木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 (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 (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

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

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

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绘长江图

推荐第4篇:第3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第3节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一个人能做到这两条,就能重塑新我。

B.于丹虽成名于对《论语》的阐释,但她说,自己在考虑这些的时候已经不是在考虑一种文化,“我们应该站在当下,把所有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完成一种建设。” C.就设备的购买而论,总得到市场去考察一番,看一看设备的品质、性价比,然后和厂商商谈价格,落实运输、安装、调试、培训、维修……等问题,没有十天半月的时间恐怕弄不下来。

D.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接壤的宁夏汝箕沟矿区,以出产有“煤中之王”之誉的“太西煤”(因位于我国“煤都”太原以西而得名。)而闻名国内外。

解析 B项句号应放在引号之外。C项省略号与“等”重复。D项括号内句号应去掉。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B ) A.屋里面有一面镜子,所有的人只能看到自己。在镜子旁边有一个告示:只有一个人能够限制你的发展: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B.石碑上面的“包拯”两字,被宋代的百姓抚摸出了深深的指痕,据载:“开封府尹题名……独包孝肃公(包拯卒后,朝廷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C.我出来一看就愣住了,这里居然一下子冒出十多个人来,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他们对我齐声喊道:“大叔!早上好。”

D.收获是幸福的,但收获前的劳动是艰辛甚至是痛苦的。这三十年里,我数不清自己到底采访过多少人?一千?一万?我想肯定是有的!

解析 A项两个冒号任改一处为逗号。C项感叹号改为逗号,第二个句号改为感叹号。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句号。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花要开成蓝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花卉本身要有蓝色基因,使花青素类物质的一种——花翠素合成;二是要有能够使花翠素显现出蓝色的条件。

B.“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考生必须正确对待,在填报时做出取舍,”李瑞阳表示,如果看重学校,对专业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尽量服从志愿调剂。

C.去年,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其第十一条规定,银行对零钞清点整理的储蓄业务可以收取费用。

D.电影《后天》的预言真的会成为现实么,持续的暴雪与全球变暖是否有关,全球气候是否面临转型,种种问题,随着雪灾的发生,逐一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解析 B项“做出取舍”引号内后应为句号。C项引号处是法规文件名,应用书名号。 D项前三句是连续问句,前三个逗号应全部改为问号。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C ) A.“希尔顿综合症”正在我们的“80后”“90后”滋生蔓延,他们有一大堆“成长的烦恼”,因而如何让他们能“合理地做人,健康地成长”,就成了一个摆在许多中国“富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而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C.面对所谓的“快乐杀猪法”,真不知道是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首赞歌,还是为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

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目的,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实践,值得肯定。 解析 “真不知道”所领起的句子是陈述语气,句末不该用问号。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强国社区“一语惊坛”栏目,旨在搜集当日论坛睿智深刻、或生动有趣的短评快语。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并期待各位网友踊跃荐帖。

B.“一车人都被逗笑了。”在公交车上看完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像金刚一样捶打着胸脯冲过终点的记者说,“在家看电视不可能有这种与陌生人一同分享快乐的体验。”

C.昨日,贵阳市人民广场热闹非凡,在这里举行的《2009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大型文艺演出》吸引了众多过往市民,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让广场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D.今天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股票、彩票、高尔夫、喇叭裤、流行音乐等……这些都曾被贴上资产阶级的标签。

解析 A项顿号不能与“或”连用,去掉顿号或去掉“或”。C项删掉书名号。D项“等” 表示列举的省略,与省略号的作用一致,去掉“等”和省略号中的一个。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C ) A.这个孩子看上去有十

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B.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

C.挑战纷至沓来:灾难、事故、危机,在这一年始终让人揪心。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进步也显而易见:民族精神在凝聚、升华,以人为本深入人心,公民意识正在觉醒,深化改革成为共识。

D.上世纪80年代末,章太炎先生的后人曾委托章太炎再传弟子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陆宗达整理当年《章氏“说文解字”授课笔记》。陆宗达逝世后,这项工作由其弟子王宁继续承担。由于原稿内容艰深,加之笔迹潦草,这项工作难度很大。

解析 A项表概数时中间不用标点符号,应将“十

五、六岁”改为“十五六岁”。B项 “人生在世”内部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后面。D项书名号使用错误,“说文解字”是书名, 应用书名号,并将原书名号删掉。

7.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B )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历史上曾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__①__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景。城市古老值得骄傲,却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__②__百年前的商埠繁华区,后来成了棚户区__③__建国初期建的宿舍,如今成了危房。这些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或砖木房,被围在飞速崛起__④__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一度成为被遗忘的城市角落__⑤__让十万群众告别棚户区,住进新楼房,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确是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B ”、“ 。 ;、。 C ”,“ ,、, 。 D ”、“ 。 ; , , 解析 ①处前后都修饰“美景”,故两者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可排除A项和C项。④处前后也是并列关系,应用顿号。⑤后面的文字是提出的期望,故该处应用句号。 8.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如果你让小学生用“榜样”造句,他会很快造出一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什么是榜样,他们也许并不知道。

B.高考复读生越来越多,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正常发挥水平,但没考上理想院校。另一类是没有正常发挥水平,希望来年再考。

C.某报刊登的《越来“粤”香还是越来越“湘”》一文这样写道:“喜欢吃辣的广州人越来越多,并且吃出了无辣不香的一族”。

D.“你们——放开我——让我进去——多救一个人——”救援队员小张情绪激动,哭喊着,用断断续续的声音对紧拉着他的同事说。

解析 B项“一类是……”和“另一类是……”是并列关系,所以“院校”后的句号应

为分号。C项引号内的内容属于原文引用,所以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内。D项断断续续 地说话,中间停顿应该用省略号,不能用破折号。

9.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D ) A.如何看待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B.武汉城市圈近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获批的还有长株潭城市群。

C.一朵,两朵,三朵……七朵,八朵。我把山菊放进玻璃杯里,习惯用两个指头一朵一朵地拈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着,看它们一朵朵地下落,铺满杯底。

D.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

解析 “随缘”后边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10.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D ) A.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目前的高考“独木桥”式选拔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考改革必须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以及选拔和录取方式,让考生能多渠道、多层次地接受适合自己教育的“立交桥”。

B.自从人类拥有核武器以来,真正在战场上被使用过的只有1945年美国投放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

C.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呢?今天我们请到了国研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就农产品价格变化来谈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为此,中央制定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八七会议”后,8月9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为特派员,与彭公达一起回湖南,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解析 “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是文件名,应该用书名号。 11.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B ) __①__时间简史续篇__②__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__③__人__④__,对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进行了极为感人又迷人的描述__⑤__即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这本书也能够让他们有机会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产生宝贵的灵感。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B 《 》 “ ” 。 C “ ” “ ” , D 《 》 。

解析 “时间简史续篇”是一本书的名字,所以要用书名号;“人”在此处属于特殊强调,应加引号;⑤处对《时间简史续篇》的叙述已经完结,所以应该用句号。 1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 A.中国IT界有人愤而著书“起来,挑战微软„霸权‟”,发出了抗议“微软帝国”的声音。 B.易纲在会上发言说,美国金融危机已严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慢。

C.中国金融业在美国金融危机中损失不大,不仅如此,中国金融体系还十分稳健、安全。所以,我们应当对中国金融业充满信心。

D.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巴斯卡尔•纳拉扬说:“我们将会进行首次探月旅程。中国之前已经进行过了,不过今天我们在努力追赶他们的脚步,力图缩小差距。” 解析 “起来,挑战微软„霸权‟”是书名,应该用书名号。

1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小城的广场边,突然冒出许多地摊来,一溜儿排开,全是首饰,镶了珠的手镯,挂着银铃铛的项链,有着美丽花纹的石头、牛角等。

B.“人生到处知何似”?大半辈子过去了,到过不少地方,许多人事,回首已茫然,唯有当年那位房东,却是教人终生难忘。

C.还有一棵种在瓷瓶中的、不知树名的盆栽(中国叫盆景,多种于盆中,不知为何这株用瓶),想是日本人走时扔弃的,已在园中多年。

D.在这次画展上,舒明浩先生展出了他的二十幅瓷版画《水乡石桥》系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解析 A项“全是首饰”后面应为冒号。B项“人生到处知何似”后面的问号应在引号内。D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1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C ) A.以《勿忘国耻、共创和平》为主题的南京大学历史文化艺术周将于开学以后的第二个星期举行,欢迎广大同学积极参与。

B.“应该给你的朋友写信,”他说:“说你把项链的搭钩弄坏了,正在修理。这样,我们才有周转的时间。”

C.在本周二(17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2009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明确今年税务机关将重点开展38项税收工作,其中就有“研究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方案”。

D.最近有人提倡,国人要穿“汉服”。要不要穿汉服?什么是“汉服”?是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解析 A项活动主题应该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B项“他说”之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因为“他说”在句中是插入语。D项“是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应是选择问 句,前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1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B ) A.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总结自己长期创作的经验时说:“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B.每年两会召开前夕,“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等……都会成为互联网上最热烈的话题。 C.“小金牛”插上由翻动的书页组成的翅膀,色彩斑斓,突 出了本届书博会“齐鲁文脉、华夏书香”的主题。

D.一方面是自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方面是竞争对手招兵买马,图巴的苦又有谁知道呢?鲁能真的遇到了最难迈的一道坎吗? 解析 去掉省略号。

1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C ) A.“你觉得这样做快活”。奄奄一息的病人回答,“你就按照你的计划去做吧!我不拦阻你!” B.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李翠莲是一个聪明、能干、坚强的小姑娘,“从小生得有志气。” C.本次写作有以下要求:①补全题目;②自定文体;③严禁抄袭;④不少于1 000字。 D.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我们学校高

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是十

七、八岁的男生。

解析 A项句号改为逗号,且放在引号内。B项句号放在引号外面。D项应该是“十七八岁”。 1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A.《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名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B.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巨大的差别?

C.鲁迅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 D.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

解析 B项逗号应改为问号。C项句号应放在括号后面。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 A.进入杜甫草堂,便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诗气。它的沉静,它的淡然,它的坦荡,它的优雅,都有让人心驰神往的无限魅力。

B.“以前觉得国学都是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位成都市民告诉记者说:“听了谢教授的讲座,才发现它其实就在生活中,它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C.当我让脚步停留在林间的幽静里,抬眼望去,往日的绿色,忽然显得那么厚重斑斓。是为秋风所感染?还是绿色已经疲惫?是个性的宣泄?还是世界本身的灿烂?

D.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其入选中学课本的作品《我若为王》选自《聂绀弩杂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解析 B项“记者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项“秋风所感染”与“个性的宣泄”之 后的问号都应该改为逗号。D项句号应该放在括号外面。

正确解答标点符号试题,一定要将标点符号的用法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切不可机械地记忆各种标点符号分别有哪些用法。具体来说,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反复试读,以停顿长短来确定句中点号

点号不同,表示停顿的长短不同。在一个句子中,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最长,分号其次,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把握了停顿的长短,便于确定点号。例如:

由于教练员科学指导;由于运动队全体同志的热心帮助;由于家人的大力支持,他才在这次竞赛中夺得冠军。

句中前三句的停顿都是同样长的,却用了不同的点号,显然是错误的,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二、理解文意,依据层次和语义确定标点

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内部,总有一定的层次,把握了语意层次,便于准确地确定停顿,点清标点。例如:

我在武汉听了毛委员演说三个月后,又在郑州听到谭延闿对湖南农民运动的恶毒攻击,什么“糟得很”“痞子运动”等等。

由于不明文意,而未断开层次,结果使人误以为是“听了演说三个月”。据文意这句话有两个层次:一是“我”听了演说,二是三个月后又听到有人对演说否定、攻击。根据上述层次,应在“演说”后有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表示。

三、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

一个句子,总有一定的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书面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例如: 旧社会学校里一个小小职员,要干的杂务多着呢?

这个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呢”不表疑问语气。揣摩文意和语气,可知文中是在指明事实,而又带有气愤的情绪,表明说话人有不平的感情,所以应该改问号为感叹号。

四、掌握引号、括号与其他点号的综合运用的规则

1.冒号与后引号前的句号或叹号、问号必须同时出现,否则错误。

2.解释说明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括号放在句子点号前,解释说明整个句子的括号放在句子点号后。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300毫升浓度为35%的盐酸跟足量的大理石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浓度为35%的盐酸的密度是1.19克/厘米3) B.有一个面对新闻专业学生关于“范长江是谁”的知识测验,有学生回答:范长江是小品演员,并且不止一个学生这么回答。看到这样的笑话,我感到悲哀。

C.“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这为大家所熟知。钱钟书用《管锥》命名自己的著作,谦逊之外别有深意,带有反讽的意味。

D.听到导游说了一句“大家稍快一点好不好?”之后,游客们赶快下车走到了游船上。放眼欣赏湖光山色,大家不禁赞叹道:“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

解析 B项冒号应管到句末,但B项中“并且不止一个学生这么回答”不属于学生回答的内容,故“小品演员”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将“管锥”二字的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应为“真是太美了,西湖的春色!”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互相观望。

C.这儿原先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D.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来聚餐,北京麦当劳把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作为他们主要 的广告词之一。

解析 A项“发扬国光”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B项并列谓语之间用逗号,把“互相惊奇、互相观望”之间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应将“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用引号引起来。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查韦斯日前赠给奥巴马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迅速风靡,目前该书已位列亚马逊在线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

B.中核集团郑重承诺:将努力“推进国防建设和核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人与核事业的和谐发展,推进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C.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避免水利工程有人修、没人管的现象?从一些地方经验看,以“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小农水产权改革是一个好办法。

D.4月16日,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做客《人民日报》的《文化讲坛》专栏,并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进行了主题演讲。 解析 “文化讲坛”应该加引号。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美国《时代》周刊20日刊发了记者发自四川的报道,标题是“从废墟中崛起”,报道称“四川大地震后展开的重建活动是中国最令人惊叹的行动之一”。

B.消息传出,一片叫好之声中,间或也有一些忧虑:4万亿投资会不会造成经济过热,这种忧虑不无道理,至少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

C.资金的投向将直接造福百姓,从安居工程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软件”上关注了百姓的未来生活品质。

D.即将出炉的奥巴马“新政”或许将带来好消息,因为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更有意愿拯救美国汽车工业的“三巨头”:即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解析 B项“过热”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C项“教育”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D项中冒号与“即”重复。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在表现现实。在加缪看来,现实是荒诞的;在梵•高看来,现实是模糊的;在毕加索看来,现实是割裂的。

B.现在,有些教育改革的专家在争论什么“苦读”还是“乐读”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苦不苦,乐不乐,关键在于爱不爱?

C.文字中要见作者的内在心情,而非去伪造他人的心情;写作是为天地立心,而非放心。(把心放于外,只见事事物物,不见生命和性情) D.鲁迅先生在《淡淡的血痕》一文中,进一步形容自己是“叛逆的猛士”,“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并且“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

解析 B项为陈述语气,句末应改为句号。C项句末的括号为句内括号,应紧挨句尾放在句号之前。D项“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为部分引用,是全句的一个部分,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答案 A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社会科学院15日在京发布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今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预计均为6%。

B.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有识之士马上支出奇招:大学生要就业首先要放下精英观念。据说,只要不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 C.最近几十年来,因为“以药补医”机制,形成了扭曲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D.官者,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商者,社会财富的创造与流通的推动者。学者,科学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者。三者各司其职(“官”用好权,“商”赚得钱,“学”尊且贤)。如此一来,百姓获益,社会有序,可曰:和谐。

解析 A项引号改为书名号,即《农村经济绿皮书》。C项“看病难、看病贵”。D项去掉括号,在“各司其职”后加冒号。 答案 B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 A.奥运会开幕式焰火燃放的传统品种包括:喷泉——红闪;花束——彩色花束、爆裂花束;罗马烛光——红绿金银等各种颜色;礼花弹——牡丹类、菊花类、柳类、冠类等等。 B.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携手刘欢,唱响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先生表示,这首主题歌既有国际特色,也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情。 C.如果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有两家饭店,一家是麦当劳,另一家是不知名的当地小店(食物还有本地风味),你会到哪一家去吃饭?

D.本届美国大选股票,是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日上午8时开始(北京时间11月2日晚上9时),美国东部时间2日晚上8时截止(北京时间3日上午9时)。

解析 A项分号应改为逗号。B项“月光女神”应加引号。D项括号应在“开始”“截止”前面。 答案 C 8.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有意思硬要说,那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 B.金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C.看到张明在带球过人时被撞倒在地,李山走过去问:“伤得严重吗?张明。” D.因为道路堵塞,考察组比平常多用了

二、三个小时才赶到县城里来。

解析 A项第二个分号改用冒号,表示总分关系。C项问号改为逗号,句号改为问号。D项顿号去掉。 答案 B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经常读书用脑的人,他的脑力衰退比一般人要慢得多,所以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B.2009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将于5月1日至3日在昆明举行,本届旅游节将以《相约狂欢昆明,体验七彩云南》为主题,除了保留一些传统项目外,还新增了一些特色活动。

C.“这个暑假你到底准备去哪里,小芳?”老彭急切地问道,“是去大理,还是丽江?” D.文征明(1470~1559),字征仲、号衡山,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著有《莆田集》。 解析 A项第一个冒号改为逗号,或把“慢得多”后的逗号改为句号;句末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B项书名号改为双引号。D项顿号改为逗号,“(今江苏省苏州)”移到“人”之前。 答案 C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B.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盈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C.川剧的变脸被誉为“中国一绝,世界一绝”,但它到底是什么时期出现?谁是最先的发明者?已经无法考证,更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

D.布什表示,他的减税措施刺激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不幸的是民主党仍决心加税,他们若掌控国会,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办到。”

解析 B项“这”之前的逗号应改为句号。C项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后面。 答案 A 11.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继续推进地震灾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B.三鹿集团的第二批财产将于4月7日在石家庄公开拍卖,曾以联合竞拍体方式成功拍下三鹿首批破产包的三元集团是否会继续参与竞拍?竞拍的底价究竟会达到怎样的数字?已成为百姓议论的话题,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C.随着城市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大气不稳定性的加强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频次的增加,湖北省气象局的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50年我省年平均气温将继续上升1°C以上。

D.昨日,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在解释最终选择蔡斌执掌中国女排的理由时表示:选择比陈忠和小9岁的蔡斌有利于新周期(从现在到伦敦奥运会)拓展思路,有利于中国女排长远发展。而蔡斌本人坦言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解析 A项省略号应换为“等”字。B项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前两个逗号应改为顿号。 答案 D 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一点。

B.这个年轻人不过二十

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褂子,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C.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

D.翠翠俨然极认真地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

解析 A项“比她小十岁”后用冒号。B项“二十

五、六岁”去掉顿号。D项“你会不会走”后用问号。 答案 C 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干扰素不仅是制服病毒的法宝,还是抗癌的“生力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明:干扰素对淋巴癌、肺癌都有显著疗效。

B.丹麦前驻华大使的夫人、研究汉阙的专家燕妮•帕尔感慨地说:“我在北京看了许多图片、文字资料,没想到这块汉阙竟是这样精美?”

C.语文教师应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探索更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积极参加《目标教学》《写作创新》等课题研究。

D.早在1902年,鲁迅先生就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这两本书现在的译名为《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还对这类小说的优点大加赞赏。 解析 B项句尾问号改为句号或者叹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这两本书……《地心游记》”一句要用括号,同时括号前的逗号去掉,括号后的逗号依然保留。 答案 A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4月8日,“气候变化,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2009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城市联合行动在沈阳启动,200多名少先队员发出:“坚决抵制一次性方便用品,坚决抵制使用塑料袋……”“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的庄严承诺。

B.为了庆祝伟大祖国60周年诞辰,《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网》联合举办“共和国60年记忆征稿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弘扬主旋律,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原创性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为一份厚礼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C.我惊奇地问:“怎么回事呢,那棵树?”“这是一次雨天被雷击后形成的,”老乡摸着残存的树干告诉我,“主干已经碳化了。不过,春天的时候,果实依然会挂满枝头。”这棵雷劈不死的果树已有600多年的树龄,是世界上能够结果的最长寿的果树。

D.这里的“木叶”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曹植《美女篇》),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解析 A项去掉冒号。B项去掉书名号,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中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去掉两个后引号前的句号,将两个括号及里面的内容分别移至其前面引文处,紧贴后引号之后。 答案 C 15.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无论从关怀公众健康、维护党和国家机关形象还是维护法律尊严角度考虑,撤销__①__中南海__②__卷烟商标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为此,多位专家学者依据《商标法》第10条__③__“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的有关规定呼吁__④__撤销该卷烟商标__⑤__4月14日人民网__⑥__。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解析 “中南海”为商标名,故①②两处用引号,不用书名号;“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是句子的组成部分,不独立成句,故③处不用冒号;“撤销该卷烟商标”是上文引出的内容,故④处用冒号,不用破折号;“4月14日人民网”是对全段文字出处的标注,不是句中词语的解释,故⑤处先用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⑤⑥处用括号表示标注。 答案 A

推荐第5篇:第3节 垃圾分类教案

第3节 垃圾分类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2日 教学班级:二(1)班——二(5)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发思考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垃圾,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再生(回收)无疑是全民环保的一大举措,但你指导日常垃圾应日和分类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垃圾分类的作用。

1、学生自读相关段落。

2、汇报交流:变废为宝、制成农田用肥或绿化用肥、无机垃圾填埋处理、焚烧发电。

(二)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

1、减少占地。

2、减少环境污染。

3、变废为宝

(三)动一动,给垃圾分类。

1、可回收: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物、布料。

2、不可回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四)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

1、一次性用品的优点;

2、一次性用品的误区:不节约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3、结合实际交流如何做到家庭环保。

(五)学生自学资料袋内的知识

三、实践园地

节约用纸,禁用一次性筷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教师小结

推荐第6篇:第4章第3节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同步练习

(2012·利川一中测试)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为B。

答案: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1 答案:3.B 4.B

(2012·潍坊模拟)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6.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第5题,大力开垦湿地会导致湿地萎缩,生态恶化,加剧人地矛盾。第6题,湿地被破坏后,其生态功能会下降,调节气候能力会降低,温差会增大;湖泊调节径流能力降低,洪水期洪峰流量增大,枯水期径流流量偏低。

答案:5.B 6.B 7.(2012·杭州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2: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3: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

2 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一、选择题

(2012·西安中学月考)2012年2月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湿地与旅游”。据此回答1~2题。

1.健康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

)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调节区域气候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湿地的功能及湿地破坏的原因。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是森林的生态功能。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1.A 2.C 3.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下列关于我国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湖泊具有调蓄洪峰的作用 B.湿地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属于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D.停止围垦三江平原是因为湿地的肥力不高,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

解析:选C。内陆地区的湖泊一般不具有调蓄洪峰作用,湿地不具备防风固沙的功能,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地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

(2012·龙岩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4~6题。

4.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3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5.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6.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4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5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6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4.D 5.A 6.C 7.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就是过湿的土地 B.盐湖、盐沼是湿地

C.天然湖泊、河流是湿地,而水库不是湿地

D.青藏高原上的湿地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湿地概念的理解。A项说法太片面;湿地包括淡水或咸水,天然的或人工的,故盐湖、盐沼是湿地;天然湖泊、河流、水库都是湿地;青藏高原湿地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8.(2012·湛江高二质检)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理解,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能力。(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 4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作为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此题设问若改为“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较为可行的方案、措施”则更利于学生把握答题重点,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BC (2)调蓄洪水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 供水(蓄水) 水产业 航运(任选两个)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9.读以下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试分析图中乙地湿地的形成原因。

(2)请说明湿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解析:乙地为三江平原,有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由于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致使地表长期有积水。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作用。

答案:(1)形成原因: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作用: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10.(案例探究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2: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3: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A

推荐第7篇:第3节_安全用电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并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防雷的重要性;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图片:高压危险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该如何避免这种危险?

二、新课教学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提出问题: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学生回答:变压器上;电塔上;路边的电线杆上;配电房外有……

提出问题: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多高的电压才算是“高压”?多低的电压才算是“安全电压”?

组织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交流讨论: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一般而言,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电压越大时,流过该导体的电流就会越大.所以电压越高越危险.

教师讲述:平时我们习惯把1 kV以上的电压叫高压,1kV以下的叫低压,但这样的区分并不表明它对人体没有危险!要想知道多大才是安全的电压,这就要了解人体对电流的反应特征了. 投影下表: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教师指出:上表不是直接从实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不高于36 V.出示题目;人的双手之间干燥时的电阻是1 000 Ω~5 000 Ω,潮湿时是200 Ω~800 Ω,如果在双手间加36 V的电压,计算一下此时的电流分别是多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比较数据,讨论后回答: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 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 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 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教师讲述: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危险 2.常见的触电事故

提出问题:在用电过程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有没有见过或听过有人触电?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看书,讨论 (1)什么叫触电?

(2)家庭电路中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原因? (3)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 (4)有人触电时,如何急救? 教师讲述:几种类型的触电.

a.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b.常见触电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它们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火线;另外还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c.触电急救:触电后应马上使人脱离电源,然后进行现场急救. 3.安全用电原则 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 4.注意防雷

播放课件中关于雷电的视频资料. 介绍雷电的危害及保护.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板书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经验表明,只有不高于36 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触电的两种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三、安全用电原则

四、注意防雷

雷电是大气中的剧烈放电的现象,避雷针的作用就是防雷.

推荐第8篇:第3节科学观察 教案

科学观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的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

2、知道要排除环境对观察的影响,消除感官的错觉。

3、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4、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观察与实验进行科学研究。

二、教具准备

课件、鸡蛋、烧杯、食盐、水、药匙、玻璃棒、试管架、试管、胶头滴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碳酸钠溶液

三、教学方法

讲演结合、多媒体辅助、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知识回顾: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提问:你是如何发现酒精灯火焰有三个部分?

回答:观察。

引入: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观察”。

【新课教学】

一、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二、用心观察

【图片展示】伦琴制作的第一张X光照片、指纹识别器

1、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用心的观察与发现

【探究活动】为什么指纹可以辨别人的身份呢?

2、很多情况下,观察会受环境影响,因此会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图片展示】海王星

3、科学观察是通过精密计划或研究后进行的。

三、拓展观察力

【图片展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事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遥远的星系、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快速物体运动的照片。

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整理

要求:客观、有效、规范

内容:现象、数据

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

【读图练习】

五、观察与实验

【活动一】混合两种溶液

【活动二】鸡蛋的沉浮

推荐第9篇: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推荐第10篇:第3节能量守恒定律说课

第3节 能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沈天留

本节课的设计,教材继续沿用了前几节的课程模式,先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研究问题,然后用实验加以证实,让学生接受这个物理事实.接着再从理论上推导、证明,从而得出结论.

这节课教材是从生活中骑自行车上坡的实例入手,引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在此过程中是在相互转化的.接着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转化过程中的守恒结论.最后提出了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规律的起点,也是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和展开的重要基础.所以这一节知识是本章重要的一节.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CAI课件、重物、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纸带、复写纸片、低压电源及两根导线、铁架台和铁夹、刻度尺、小夹子.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能列举、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如下图,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图甲.

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如图乙.

问题: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11篇:第3节 电磁铁的应用

第3节 电磁铁的应用

主备:曹丙林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2 能用电磁继电器设计简单、实用的控制电路。 【学习重点】

1.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及其应用。2 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3 用电磁继电器设计简单、实用的控制电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课前练习】

.小红利用电磁铁设计了一种微机室防盗报警器(如右图) 。在微机室房门处安装开关S,电铃安在传达室。当房门

被推开时,开关S闭合,电流通过电磁铁,电磁铁

(填“有”或“无”)磁性, 并且B端为

极,跟金

属弹性片上的磁铁相互

,电铃电路

,电 铃报警。 【自主学习】

一、电磁继电器

1.结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2.工作电路:由____和_____两部分组成。

3.实质: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____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4.工作原理:电磁铁通电时,具有____,吸引____, 使____和____接触,工作电路闭合;电磁铁断电时, 失去____,弹簧把____拉起来,切断工作电路;这样 就可以实现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控 制____、____电路的目的。 5.作用:实现远距离操纵和自动控制。

二、扬声器:

1.作用:扬声器是把___信号转换成___信号的一种装置。2.构造:由_____、_____、_____构成。 3.原理:当线圈中通过____时,线圈受到永久磁

体的____向左运动,当线圈中通过相反的电流时,线圈受到永久磁体的____向右运动。由于通过线圈的电流是____,它的方向不断变化,线圈就不断地来回______ ,带动锥形纸盆也来回 ,于是扬声器就发出了声音。 【课堂检测】

1.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

2.电磁继电器的作用可描述为:________压电路控制________压电路;________电流控制_______电流;________距离控制________距离。

3.扬声器是把______ 转化成______ 的一种装置。

4.在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比起控制电路来说一般是 ( ) A.高电压、弱电流

B.高电压、强电流 C.低电压、弱电流

D.低电压、强电流 5.下列装置中没有应用电磁铁的是 ( )

A.扬声器

B.电磁继电器 C.电热器

D.电铃

6.下左图是控制两个电动机的继电器工作原理图,当手控开关闭合时,电动机________开始工作,当手控开关断开时,电动机_______工作。

7.上中图是一种水位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当水位没有达到B金属时,电磁铁中 电流, 灯电路接通, 灯亮。当水位达到B金属时,电磁铁中 电流, 灯电路接通, 灯亮。 8.上右图是张强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某仓库设计的一种防盗报警器,其踏板放在仓库的门口,电铃和灯泡放在值班室内.观察电路可知,这个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有人踩踏板时 __________ _;无人踩蹋板时___________ ___。 9右图为一种温度自动报警电器的原理图,在水银温度计的顶端封入一段金属丝,以下正确的是 ( ) A.温度升高至74℃时,L1亮灯报警;

B.温度升高至74℃时,L2亮灯报警; C.温度升高至78℃时,L1亮灯报警;

D.温度升高至78℃时,L2亮灯报警.10.右图是用热敏电阻(受温度影响阻值会发生变化的电阻)和电磁继电器组成的火警器的示意图,热敏电阻R受热后,其阻值会减小, 然后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 ) A.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B.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断开 C.当电阻减小到某特定值时,电磁铁的磁性增强足以吸引下衔铁,L2发光

D.当电阻减小到某特定值时,电磁铁的磁性减弱使得衔铁能复位,L1发光

11粮仓为了防止谷物缓慢氧化积聚热量 过多而发生火灾,如图所示,用带金 丝的水银温度计和电磁继电器安装成 自动报警器,正常情况下绿灯亮,当 仓内温度升高时红灯亮,同时电铃也 响,以此来报警,请按上述要求把各 元件连成电路。

12如图所示,给你如下器材:电磁继电器一只,红、绿灯 各一个(均标有“6V,0.8W”),开关—只,电流表一只, 滑动变阻器一只(最大电阻为20Ω),干电池— 只(1.5V),蓄电池6V。请按下列要求连接实物。 (1) 开关作为控制电路开关,当开关闭合时绿 灯亮,开关断开时红灯亮。

(2) 电磁继电器的线圈,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为0.1A,用滑动变阻器改变控制电路的电流 并用电流表进行监测。

第12篇:3节_独特的民族风

《独特的民族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学生通过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对于他们各自的音乐特色有所掌握,能够很快的分辨出各自的音乐特点,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讨论今后我们该如何传播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本课选取了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本节课藏族民歌选取的是《宗巴朗松》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音乐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其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衬词中有长有短,在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本节课中新疆维吾尔民歌选取的是《牡丹江》,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各区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2、教学目的:

1、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维吾尔民歌《牡丹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2、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民族乐器等

3、分析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讨论如何发展及如何弘扬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3、重点、难点:

1、欣赏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维吾尔民歌《牡丹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解决方法:本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类似于中央10套《探索·发现》栏目的风格,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课件中音乐、视频(包括传统的音乐风格、现代的音乐风格)的欣赏,学生能够了解到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从中有能够掌握各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而能够分辨去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体会或者是学生自主、分组讨论等不同的组织方法,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

4、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影碟机或三用机或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

投影设备,投影仪、幻灯机等,以便把地图、图片等投放到屏幕上。

二、说教法

1)问题聆听法: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

3)对比欣赏法:

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一个比较,学生能通过这样的比较,能更加的了解到各个民族音乐的风格上的不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分析”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验证结论,进一步加深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

师:眺望北方,牛羊如同珍珠,撒落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远望西北,天山下的葡萄在欢快的琴声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仰望西方,雄鹰在圣洁的珠穆朗玛峰上,自由的翱翔。

这样的开场白,跟以往的课程导入有所不同,学生会觉得十分的新奇,有利于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程内容

1、走一走、逛一逛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聆听具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风格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我选用的各种有关这些少数民族人文景色的画面,边听音乐边介绍它们的风土人情。这个方式类似于导游给旅客们介绍风景名胜,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种音乐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这类风格的音乐。

在介绍完一个少数民族后,就引入要欣赏的音乐(《辽阔的草原》、《总巴朗松》《牡丹江》、),在欣赏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如:歌曲情绪是怎么样的,速度是怎么样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在欣赏过后,学生发言自己对于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并且写下其分析内容。 运用带问题欣赏音乐的方法,即可培养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又可让学生做到有目的的参与音乐活动。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手势或是画图的形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和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各自不同的音

乐表现方式。

2、比一比、看一看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者是师生讨论,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少数民族的歌曲。

3、想一想、说一说

在黑板上写上课本第二十六页的《嘎达梅林》的旋律,让学生判断是哪个民族的,曲目名称是什么。在观看一段《嘎达梅林》的电影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然后观看一些现代的少数民族改编乐曲,然后让学生们谈谈这种音乐与刚才听到的用传统方式演唱的少数民族民歌有什么异同,那种更好,为什么。进而引出下一个话题:如何弘扬与传播我们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4、课堂小结

对于本节教学作总结,同时再点出课本的上的俄国作家居伊的一句话:民歌中表现出整个民族的创造力量。希望同学能在平时生活中多多关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为弘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贡献。

四、教学反思

根据我本身的研究调查,高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学习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也有了一点的了解,高中学生对于知识容量的要求很大,而且很多学生可能在平时的电视或者一些媒体中了解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信息,但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种渠道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来欣赏这些民族民间音乐,因此高中的学生普遍对于这类的音乐有所排斥,反而对于一些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很多学生都是非常喜欢观看中央10套的节目,类似于《探索·发现》等栏目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第13篇:第3节《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三个板块:(1)实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认识比热容这一物质的重要特性;(3)利用比热容概念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实验探究设计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温度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热传递或内能转移的过程,涉及的相关因素较多。为了降低探究难度,可以首先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宜参考教科书的做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烧水经验,先讨论交流同种物质(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

教师应首先提出讨论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学生将提出各种猜想与假设,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支持自己的猜想,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推测自己的猜想,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最终,汇总学生的观点,应得到以下结论: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而且,此结论可推广到其他物质(如煤油、沙子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种类的物体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也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为了比较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利用什么办法更好?怎样比较?

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应达成一定探究方案,如:

各小组任选两种不同物质(例如水、酒精、煤油、沙子等)。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二者所升高的温度。考虑到容器吸热及向外界散热的影响,被加热容器应该相同(例如用自制的相同的易拉罐金属盒)。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等)时,要将控制变量意识具体落实到设计方案中。

也可以采取以下备选方案:

①取同种物质(水或沙子),质量不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②取不同物质(水和沙子),质量相同,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的热量。 在确定探究方案之后,需要求学生明了以下问题:

①为保证被加热物质质量相同或不同,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天平称量质量、滴管微调)

②如何保证被加热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需要准备什么实验器材?(温度计)

③如何保证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或比较他们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的加热器:同一酒精灯、同一加热金属板、同一规格的“热得快”、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可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反映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科书选用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内,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同时放在用同一酒精灯加热的金属板上,比较沙子和水的吸热情况,设备简单,易于随堂进行,可考虑优先选用。若以“热得快”为加热器,则宜选用水、酒精、煤油等液体,且量宜大。 在实验操作之前,还要求学生明确: 你设计的实验研究的是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个因素的关系?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实现,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设计出实验的记录表格。

在探究前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各小组宜在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分工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并记录观察结果。由于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较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求认真记录实验原始数据,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评价。

在完成实验之后,通过各组之间的交流与总结,得出以下实验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它是什么物质有关。

2.教师在总结实验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引入“比热容”概念,并分析其意义

既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及它是什么物质有关,要比较不同物体的吸热本领,就要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的条件下比较。大家约定:取单位质量(1 kg)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的多少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并命名为“比热容”。比热容大,就意味着物质的吸热本领大。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相等,因此用比热容同样可以描述物质的放热本领。比热容大,物质的放热本领也大。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收与放出热量的能力,它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这种特性不仅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且对我们理解大自然、预测气候变化十分有益。不同物质通常具有不同的比热容。教师应在引入比热容概念之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比热容。尤其应认识水的比热容特点(c水≈5c干泥土)。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所给的比热容表,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和规律,如:

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 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比热容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③水的比热容较大,是干泥土的5倍。

在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物质比热容大小的基础上,讨论它们在生活、生产、自然界起到了什么作用?必要时教师可适当提示。例如: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理解生活、生产中广泛利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介质(水暖,早春培育秧苗,汽车散热水箱,发电厂冷却塔„„);比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每日温差或全年温差的不同,海陆风与陆海风形成的原因等。

在引出并讨论了比热容概念之后,有必要介绍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一个,它涉及质量、温度、热量三个单位的组合。为避免死记硬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来把握复合单位的规律。可以类比密度、速度的单位,组合出比热容的单位。

气体的比热容情况更复杂,除了涉及上述物质种类、状态等因素之外,气体的比热容还与过程(如等压、等容、绝热过程)有关,详见参考资料。

3.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

本教学板块的设计初衷仍是凸显并让学生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采用算术法导出物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一般公式的原因。教学中不宜直接给出计算公式,也不宜引出热平衡方程,更不宜由此引出题海中的一些怪题。 建立教学过程是:将本板块作为本节教学过程的小结,组织学生结合具体计算讨论本节教学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实验中的数据信息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会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含定量解释)相关现象。

可酌情增加一些练习题目:

① 两个大小相同、外观一样的铁球,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怎样利用比热容知识将它们区别开来?

② 沙石的比热容(查表)是J/(kg·℃),2 kg的沙子从80℃降温至40℃,放出的热量是J。这些热量可使500g的水从10℃升温到℃。

③ 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将比原来下降2℃左右,而冬天将比原来升高2℃左右。请你对产生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做出说明。

第14篇:第3节 内燃机的教学反思

第3节 内燃机的教学反思

热机是“热与能”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属于应用性的知识,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热机本质上是将化学能转换为内能,再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能量转化器。就其相关知识的外延而言,热机的教学可以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相联系,可拓展的范围相当广泛。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发动机”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对于“热机”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却基本上都是空白。本节内容的学习要以机械能、内能、能量的转换等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引入,帮助学生复习了过去的知识的同时,引出了新的一课:热机,逻辑清晰严密。再通过热机历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作用及艰辛的演变道路,帮助学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凡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通过热机工作原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热机,由于本节内容热机属于知识性内容,不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固我结合了flash,ppt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重点,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本节内容教学的不直观,不容易理解的困难。

配合一定数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在课堂之中就把所学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时间分配合理,下课正好打铃,课上时间充分利用,效率较高。

板书设计以树状结构进行展开,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状结构,吸收消化知识。这些就是本堂课的优点。用一个词语概括本堂课,那就是:顺利。当然本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的,第一:flash不是原创作品,都是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如果能自己制作flash就更加好了。第二:本堂课实验不多,不能体现物理课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的课程特色。

我希望能有更多老师对我的这堂课进行点评,帮助我找出我课中的一些问题,促进我的提高。

第15篇: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热量计算;难点:比热容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的发烫,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海水的温度和沙滩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10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11-1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比热容”部分,阅读“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知11道什么是比热容及其单位;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白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及其应用。

2.阅读课本p“热量的计算”部分,学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吸放热的计算。14利用10分钟时间,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10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第4小题要写出过程,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_______。 2.比热容是指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他的______和___________的乘积之比。用符号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_______表示,物体的质量用_____表示,升高的温度用_______表示,则根据概念得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_______。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___。6.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当吸收和放出同样热量时,比热容较大的物质温度变化_______。因此比热容______的物质对调节温度有很好的作用。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

(1)你认为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本实验应采取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的探究方案。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____,它的物理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热容相比较,有什么关系?

3.观察课本P12“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表格”,你会发现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它的大小只跟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2.砂石的比热容为0.92×103J/(kg·℃)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103J/(kg·铜球的比热容为0.39×℃),则半个铜球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3.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___J,这是用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6.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7 .热水瓶内有1.5千克水,如果它的温度从100°C下降到30°C,可放出多少热量?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做功,可以做多少功?

(师用利用多种方式统一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3.3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他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c水=4.2×103J/(kg·℃)

二、热量的计算 1.概念公式:

2.变形公式:

第16篇:第3节 比热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2.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

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 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

第3节 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第17篇:公开课讲稿,色彩构成(1~3节)

第四章 色彩构成

授课教师:周赟

授课章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搭配初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色彩的定义、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生成的原理和几种方法

2、能力目标:

能够对进行简单的色彩搭配,掌握设计创作中的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色彩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对了解色彩和运用色彩产生兴趣,激发同学们在生活中关注色彩运用的热情,进而为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

加色法、减色法,色彩搭配原则

三、教学难点:

加色法、加色法及RGB色彩体系

四、教学方法:

Lanstar演示+上机练习

五、教学内容:

内容导入

(一)、色彩的定义及其属性

1、色彩的定义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2、色彩的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色相,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自然界中各各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色相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

3、色彩的明度

简单说,明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其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绿、红、蓝、橙的明度相近,为中间明度。另外在同一色相的明度中还存在深浅的变化。如绿色中由浅到深有粉绿、淡绿、翠绿等明度变化。

4、色彩的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洁性,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色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发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对于人的视觉,每种色彩的饱和度可分为约20个可分辨等级。

(二)、色彩的混合

1、三基色和三原色

从理论上说,色彩的种类是无限多的,就人类的肉眼而言,可以区别的色彩大约为一千万种左右,而我们目前主流的电子显示设备其能够显示的色彩也达到了1600万种(思考:1600万的显示器是不是可以显示出所有人类可见的光?)。那么如此多的色彩是如何被归类和划分的呢?

三基色

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这是色度学的最基本原理,即三基色原理。三种基色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种基色都不能有其它两种颜色合成。红绿蓝是三基色,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范围最为广泛。

三原色

三原色由三种基本原色构成。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以数学的向量空间来解释色彩系统,则原色在空间内可作为一组基底向量,并且能组合出一个“色彩空间”。由于人类肉眼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光体,因此所见的色彩空间通常可以由三种基本色所表达,这三种颜色被称为“三原色”。一般来说叠加型的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色,而消减型的三原色是品红色、黄色、青色

2、加色法和减色法

加色法

所谓加色法,就是用红、绿、蓝三原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取得其他色彩的一种方法。一种色光与另一种特定的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色光。混合后产生白色光的两种色光的色,称做互补色。

减色法

从复色光中减去一种或几种单色光,呈现另一种颜色的成色方法称为减色法。色料或物体成色是因为吸收(或减去)了白光中的某些色光。色料混合时,因每种色料在混合前均减去了白光中的某些色光,混合后又可以减去某些色光,是最后呈现的色光被减弱,即色料混合时,是对白光的再次减弱。

3、色环、互补色和类似色

随堂练习:类似色的创作

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生成的原理,通过练习强化对RGB这一色彩生成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色彩的搭配

1、色彩搭配初步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图形和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之间的对比,对比越强烈,主题在视觉上就越突出,理想的阅读体验:保持文字和背景80%的对比度。

近似色、互补色

近似色:色换上距离较近的色彩搭配被称为近似色搭配,或者类似色搭配,一般这种色彩之间的搭配显得平静而舒适

近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所以对眼睛来说,这时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在使用近似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

互补色:色环上相对的两种色彩的搭配为互补色搭配,比如红色和绿色。这种色彩之间强烈对比在高纯度的情况下会引起色彩的颤动和不稳定感,在搭配中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情况,不然会使得画面冲突非常严重并破坏整体。

互补色搭配在正式的设计中比较少见,主要由于它特殊性和不稳定,但是很显然的是,在各种色相搭配中,互补色搭配无疑是一种最突出的搭配,所以如果你想然你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互补色搭配或许是种最佳选择。

2、色彩搭配进阶

互补色搭配

互补色和近似色

互补色和近似色是最基础的两种色彩搭配,几乎所有的色彩搭配

原则都是由这两种搭配原则加上冷暖色搭配衍生而来。

三角及变形三角搭配

三角搭配:这种搭配是在色环上等距的选出三种色彩进行搭配的方式。

三角形搭配是种能使得画面生动的搭配方式,即使使用了低饱和度的色彩。在使用三角形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选出一种色彩作为主色,另外两种作为辅助色。

变形三角搭配:这是种互补色搭配的变体,它的本质是用使用类似色来代替互补色中的一个,以达到既有互补色搭配的优点,并弥补互补色搭配的弱点。

分裂互补色的对比依然非常强烈,但它并不会像互补色搭配那样产生颤抖和不安的感觉。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搭配,一般来说,使用分裂互补色搭配的画面对比强烈,而不易使色彩产生混乱的感觉。

正方形和矩形搭配

正方形搭配:这种搭配中四种色彩被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色彩空间。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矩形搭配一样,需要注意冷暖色的对比和平衡。

矩形搭配:这同样是互补色搭配的变体,相比上面的分裂互补色,这个搭配把而种色彩都替换成了类似色。这种搭配的色彩非常丰富,能使画面产生节奏感。

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搭配中要同时注意色彩冷暖的对比。

随堂练习:简答的色彩搭配创作

目标:利用色环作为基本工具,用RGB色彩生成方法,熟悉和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通过练习强化对六种色彩搭配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较好的接受了色彩的定义和三属性等相关概念,也较好地完成了近似色的搭配实例,但因为接触色彩的时间较短,同学们对色环的理解尚不深入,在完成第二个色彩搭配实例的时候,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的理解和使用色环,需要在下节课进一步讲解和实操练习。

第18篇: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案

第3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3、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难点: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或直方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食物链的故事》

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在我国遥远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西沙群岛。别看这些岛子小,岛上却生长着青翠的树林,生活着各种昆虫和海鸟。解放军叔叔在这里日夜守卫着祖国的海疆。小岛上生活很艰苦。不要说粮食,就连喝的淡水,种菜的土壤也要从大陆上运去。解放军叔叔不怕困难,在岛上种菜养花,把小岛打扮得像花园一样。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自力更生,在岛上养了鸡。后来,经过不断地繁殖,鸡群越来越多。只要到林子里转一圈,就可以拾回满满一筐鸡蛋。可是,没过多久,不知为什么这里的老鼠成了灾。由于老鼠的危害,岛上的鸡大量死亡。大白天,一个小时内,二十多只雏鸡就被老鼠咬死;夜里,两、三只大老鼠竟向老母鸡发动了进攻。由于鼠灾,鸡群越来越少。侥幸活下来的鸡干脆躲进树林里,再也不敢出来。“老鼠怕猫,还是请猫帮帮忙吧!”为了消灭老鼠,战士们又把猫带到小岛上。果然,老鼠就被消灭了。可是,战士们在岛上巡逻时,又发现低矮的麻枫桐树下有一堆堆鲣鸟的尸体。经调查,原来是猫作的孽。猫不仅吃老鼠,同时也危害珍贵的鲣鸟。鲣鸟是国际重点保护鸟类。为了不让这群谗猫为非作歹,残害鲣鸟,战士们又养起了狗。狗的嗅觉很灵敏,一发现猫,就扑上去把猫咬死。猫少了,老鼠又再次猖獗起来。狗爱打架,到处汪汪乱叫,搅得小鸟整日不得安宁。驻守海岛的解放军叔叔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了。 师:请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千万种生物组成了一台十分巧妙的“机器”,各种生物是这台机器的零件,他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如果人类不小心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就可能带来许多麻烦。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想想这些分别属于什么生态系统? 生: 师: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情景: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时候,自己躺在广阔的草原上,那个时候我们会有暖暖的、软软的感觉。那么大家躺在这样舒服的草原上,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影响它的结构因素有哪些? 生:植物,草原鼠、牛、羊、兔等食草动物,蛙、蛇、鹰等食肉动物。 师: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和鹰之间的关系? 生:草被鼠吃,鼠再被鹰吃。(草→鼠→鹰。)

二、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老鼠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老鼠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

师:对。当老鼠的数量增加时,蛇、鹰也因为有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数量增加,相反由于食物缺乏和天敌数量的增加,老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老鼠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老鼠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大家能不能用曲线来表示这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呢?(看PPT)随着草的数量增加时 ,鼠的数量也会增加,,随之鹰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是鼠的数量是在草的数量增加的最高值时,再逐渐增加,鹰的数量也是在鼠的数量增加到最大值时,再随之逐渐增加的。

三、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师: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大家想想,如果生态系统里的成分很少,也就是说如果生态系统里的生物种类很少、营养结构简单的话,那么这样的生态系统容不容易遭到破坏? 生:容易。

师:对的。同时这个生态遭到破坏后容不容易恢复啊? 生:容易。

师:很好。大家在初一的时候也学过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内容吧。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这个食物链中,如果由于捕杀老鼠,那么鼠不断的减少,就会对这个食物链有很大的影响;而在这个食物网中,鼠的数量减少就会对食物网的影响很小,因为它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弥补。

师: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般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同时,这样的生态系统也比较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它的稳定性就很低。那么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自我调节能力就高,稳定性也就越好。

师:同学们请思考: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林和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哪个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师:为什么?

生: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且营养结构也很复杂。 师:江南是个水乡,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由此请同学思考一下: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图片,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上86页的内容,森里大火和厄尔尼诺现象。这就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了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师: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事例呢?

生: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大自然不合理地开发,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物种、大量地施用农药或化肥等。 师:地震等原因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但是更为严重的是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产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沙尘暴,海啸)

四、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我们要好好的保护环境,而且要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同时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板书: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2.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附:“厄尔尼诺”现象

20世纪末的几大灾害,如1998年中国长江全流域洪灾和1997年印度尼西亚有史以来最大的森林火灾的祸首就是厄尔尼诺。它像妖魔那样,可以让久旱的南美洲沙漠骤降暴雨,又会让利马外港海滩上的海鸟海兽相继夭折,使海水变色臭气熏天,这些残骸腐烂后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吹向大陆,给海港城市卡西俄的建筑物和汽车涂上一层黑色,因而当地人又把厄尔尼诺戏称“卡西俄漆匠”。那么,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它的成因又是怎样的?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能消减吗?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几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圣婴”的老家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世界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这里生产的鱼类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由于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造成的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海兽它迁,渔类大幅度减产。这种现象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或稍后一两个月出现,因此秘鲁人称此为“厄尔尼诺”,即“圣婴”。除了秘鲁南海岸之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西南非洲、西澳大利亚等地的沿海发生,只是影响程度比较小一些,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冷热失去均衡,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可能与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大气环流变化和含盐量有关。更多的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有科学家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周期逐渐缩短(近百年来已有16次,199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一点推断:厄尔尼诺现象同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加剧的全球变暖有直接关系。

厄尔尼诺发生的时间并不固定,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最近一次(1997-1998年)则是有记录以来最强的。1997年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全球气候搅得一团糟,所到之处灾痕遍地:智利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连续的滂沱大雨把这个国家的沙漠变成了花儿盛开、河流湖泊纵横的草原;我国夏季的酷暑中心移至华北乃至东北,出现罕见的“南凉北热”异常现象;印度尼西亚由于雨季推迟,长期干旱,引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东非暴雨频繁,洪水泛滥,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饱受洪灾之苦,相反南非等地却在经受干旱的煎熬,大部分粮食作物颗粒无收。

当然人们在猖獗的厄尔尼诺面前并非束手无策。各国海洋及气象局对引发世纪性灾难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都进行了及时的预报和预测,并对其形迹进行监测,不断发出最新研究报告,使有关国家和地区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深入探索厄尔尼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过程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与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 Nina)现象。有人称之为圣婴的邪恶妹妹“女婴”。虽然威力不及厄尔尼诺,但也会给人类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拉尼娜现象也是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是东太平洋沿着赤道酝酿出的不正常低温气流,导致气候异常。其发生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低,上一次较强的情况发生在1988-1989年。

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成为全球科学家的一个长期的课题。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全力以赴,研究这对臭名昭著的“姐妹”引起的种种神秘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家坚信,只要能研究出这些神秘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就能揭示出它们的活动规律,从而有效地对付它们。

第19篇:第3节 地图的阅读 教案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 教案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

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教学准备:

南昌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

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板书:第三节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

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 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

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台湾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提问:如何辨别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

2.活动:比较下列三种比例尺的大小。 1/10000,1/10000000,1/100000000000 比较“台湾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内容的详细程度。

(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

(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2)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比例尺愈小。

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

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 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 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 无指向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基础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

举例:一张南昌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南昌十六中的什么方位? 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

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

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

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内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 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

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

活动4: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中山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

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

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

第20篇:压缩 8章3节 校园会展设计

第三节 校园会展设计

展示设计包括展览、橱窗、陈列设计,是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传递交流信息、宣传报导的最为直观的有效艺术形式。展示设计工作包括场地(展览会场、橱窗、展厅等)平面、立体图的绘制及版面、展台、模型、说明牌、指路牌、海报等设计。展示设计要注意主题明确,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设计前要有周密的规划,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图表、文字和实物之间的关系,注重色彩、节奏和比例等因素的协调。展台可就地取材,利用桌椅。还可以再纸箱上铺纸、布搭成。

在美术展厅展出的美术作品展

师范生在教学楼大厅看美术展览

一、展示设计要素

普通的展示设计一般包括展览路线、展览主题、前言、作品陈列、展览标签等内容。对于有多个展厅的大型展示设计,还包括展览平面图、各种宣传(海报、视频、语音)、展示期间的互动活动、后记等。

1.展览路线

展览路线分为单展线和复展线两种形式。单展线即单面布置展牌的展线,单展线的展览,观众自左而右循序参观,人流向统一方向运动,秩序易维持,采光也好。如能适当增加一些隔断,则可延长展线,提高展室的展览面积。

单展线参观路线示意图 单展线增加隔断参观路线示意图

复展线即双面布置展牌的展线,复展线可以充分利用墙面和场地,但参观顺序不易掌握,如必须采用时,可以用绳索加以间隔,便于人流向统一方向运动。

1 复展线参观路线示意图

2.展览主题

各种展览要主题鲜明,文字醒目,所配图画、色彩能够为主题服务,展览主题所占的面积要大,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展览主题《第九届“雏鹰杯”全国少儿画展》 展览主题《青年毛泽东纪念馆》

3.展览前言

前言一般放在展览主题前比较低矮的地方或贴在墙上第一版醒目位置,前言周围还可以摆盆景烘托气氛。比较低矮的前言非常适合让人们俯视观看,而不感到疲劳,前言以不挡住展览主题为宜。

船山学社展览前言 第九届“雏鹰杯”全国少儿画展前言

4.作品陈列

作品陈列是展示设计的重点。作品陈列要充分考虑到灯光、色彩、空间分割、装饰工具材料的恰当使用。平面作品与立体作品展示方式的不同。平面作品一般贴在墙壁或立柱上;贵重的立体作品(如出土文物)一般放在透明的玻璃柜里;较轻或体积较小的立体作品可以悬挂在空中,还可以在墙上用支架支撑或悬挂在墙上;较重或体积较大的立体作品则要做底座支撑,或直接摆在地上。

以下是美术作品的展品陈设图。

第九届“雏鹰杯”全国少儿画展作品陈列——在红色KT板做成的方立柱上贴画格外引人注目

立体美术作品与平面美术作品完美结合的展览

体积较大的立体美术作品直接摆放在地板上进行展览

美术作品连起做成条幅拖在地上的感觉很好 较轻的手工布娃娃作品固定在木架上然后悬挂在墙上

将儿童绘画作品悬挂在天花板上 地面灯光衬托现代瓷器展陈列

在异形展架上展出的儿童手工作品平面和立体手工作品展览与墙壁上的题词呼应得很好

以下是其他展览的作品陈列。

小学成果展通过图文展板、立体模型、奖杯证书实物、视频播出等全方位进行展示

青年毛泽东纪念馆中的文物陈列催人奋进 青铜器文物展造型独特

5.展览标签

学校美术展览标签包括展览名称、作品种类和名称、作者、指导教师等内容,打印或手写标签后,贴在作品的前面或旁边。级别高的展览标签一般用电脑设计打印出来后,贴在KT板上,KT板可直接摆放在陈列物旁。

展览平面标签 黄卫 “银饰之美”展览的展品与KT板标签

二、展览布置步骤

(一)美术书法展览的布置

步骤包括整体规划、设计展览主题、选择展出作品、贴好后进行展览。下面以“传承·创新·发展”美术书法展览为例,进行展览布置。

1.确定展览主题,设计展览海报草图,主题字要打格子书写美术字。 2.画出展览海报的主题“传承·创新·发展”,设计好配色方案。

(左一:KT板 左二:尺子 左三:美术书法作品 左四:双面胶 左五:透明胶 右一:水粉颜料 右二:铅笔和水性笔 右三:裁纸刀 右四:剪刀) 3.准备展览的工具材料,选好要展出的平面美术作品。 4.用颜料和彩色纸剪贴的形式画出展览刊头。

5.贴好要进行展览的书法、美术作品。

6.将展览主题和书法、美术作品摆在展厅内,小型学校书法美术展览完成。

(二)德育展览布置

在学校里,除了美术书法等进行展览外,很多德育、其他学科的展览也要进行布置。以下用手工喷绘做底纹的团总支、学生会风采展示布置步骤图。

1.设计好展览主题的美术字,并进行装饰。

2.将写好的美术字剪下摆好相应的位置,将画好的图案摆放在底色纸上。

3.用牙刷蘸水粉颜料在梳子上来回刷,颜料呈点状洒落在底色纸上,做成朦胧状的底色图案。

4.将要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贴在做好图案的底色纸上,并贴在宣传栏上进行展示。

三、会场设计

会场设计原则上要根据不同的会议性质进行不同的布置。如报告会、动员会可庄严简朴些,一般只要一条会衔(会议的名称)条幅就行了。庆功会、表扬会、欢迎会、运动会就可以布置得热闹些。而联欢会就应该布置得更活泼些,如窗上贴窗花,在屋顶上挂些拉花、彩球、灯笼、气球等吊饰物。

隆重的庆祝会(校庆、国庆)或欢迎会,可以从大门开始布置。如大门门楣上挂条幅、灯笼,在门两侧插彩旗。校园内可贴宣传画并对黑板报加以美化,以加强气氛。主席台是布置的重点,国庆活动可以挂国旗、国徽;文娱晚会可以比较自由地配置与晚会内容有关的装饰物。

会议室将字画挂在墙上进行装饰 王勇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教师研讨会会场布置

湖南省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研讨会会场布置 第二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会场布置

第二届”溢美”全国少儿美术精英论坛暨当代少儿美术研讨会会场布置 黄卫 游铁辉

四、校园会展设计参考资料

湘西农村小学利用教室和课桌做成的民间美术展览

贵州农村小学做的综合材料手工展览

张宽红

丝网花陶艺作品利用舞台楼梯铺布进行展览

刘玄 姚英

利用桌子和走廊墙壁来布美术作品展览

刘玄

陶艺作品在美术展厅的布置有高低层次感

水墨作品在展厅展出讲究疏密对比

“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展览一

谢丽芳

“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展览二

谢丽芳

校园户外儿童绘画作品展览

张昕

11

3月15日是什么节
《3月15日是什么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