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古诗小儿垂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06:01:0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儿垂钓古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诵读古诗,学会认读古诗中的五个生字。

2、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将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将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将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咱们将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推荐第2篇:小儿垂钓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

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推荐第3篇: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而准备的教具,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古诗小儿垂钓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诵读古诗,学会认读古诗中的五个生字。

2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基本懂得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童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 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 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 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你赞同哪一种意见呢?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古诗小儿垂钓教案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能力目标: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课件出示河边情景)

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

2、瞧,大屏幕上的汉字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小鱼)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二)生字回文,朗读古诗。

(三)指导写字。

想想哪个字最难写,要注意什么?

三、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古诗,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指名背诵。

二、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大家齐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1、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推荐第4篇: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钢城十一小

朱萍 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

2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文大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边读边想象,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这学期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的背一背?

2 大家的古诗背得真好!师板书: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诵读 (师板书 小儿垂钓),看老师板书,这儿有个生字(垂),谁来读,瞧,钓鱼的丝线长长的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垂纶”.

3 大家一起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生词。.1 大家真会思考,让我们轻轻的翻开书第83面,先自由地读古诗,多读几遍,再将双横线里的生字读准,读给同桌听听。

2 读字卡。同学们读得这么热情,那大家合上书,还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吗? 垂,翘舌音读得真好,蓬,后鼻音真准

3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莓苔,瞧“莓”和“苔”手拉手好朋友,就组成了词,谁来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说明莓苔(和草有关,是一种植物)真聪明,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想不想去看看? 这就是莓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湖边。

4 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词语朋友呢。请看大屏幕:蓬头(多么可爱的孩子),(玩得真快活,头发乱糟糟)你来读, 稚子(就是小孩子,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侧坐(你来读,是怎么坐,一起来坐坐看,这样侧着身子钓鱼,可舒服啦,齐读。“草映身”这个词组谁来读?这些草长得真高呀,把小孩都遮住了,你来读?这些草长得好茂盛啊?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真凉快!你来读。好大的一片草啊,把小孩的身子全挡住了。全班齐读。不应人,不搭理别人(师做动作)呢,在做什么这么专心回答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啊?你来读?把莓苔等所有的生词和词组连起来读一读。

5读古诗。生字,生词宝宝跳回古诗里,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开始吧!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其它同学认真听。师评。

6 师范读。想听老师读吗?如果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一句一句地好好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 品读诗境。

1 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 看到一个孩子学钓鱼。

B 看到孩子侧坐,看到莓苔,看到草映身: C我看到草很茂盛。 你真会读,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草映身)他真聪明找了个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做什么啊?(钓鱼)对呀,这个孩子在学垂纶,师板书 (学垂纶),你来读,这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的钓鱼呢,你来读。

你还看到了什么?(侧坐莓苔)学大人钓鱼的样子,是什么样呢?侧坐读得多好啊,学着大人的样子,侧着身子钓鱼,多么专注啊!你来读。草儿好茂盛啊,把小孩的身子都遮住了。 好聪明的孩子啊,躲在这么茂盛的地方,鱼儿可发现不了?想不想去看看这个小孩?看PPT这就是学着大人钓鱼的小孩,来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你喜欢他,读出来吧。 全班齐读第一句,大家这么喜欢他,就读出你们的喜爱和夸奖吧。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知道了可爱的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学得有模有样呢,还从哪里看出小孩专心学钓鱼呢?自由大声的读第二句。 2 学习第2句。

自由得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一位路人远远地来问路了,

我就是这个路人,你们就是专心钓鱼的孩子,我们来演一演,师:小朋友,请问渔家村怎么走?生自由做动作。为什么只远远地摆手,不出声回答我啊?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和你们想像的一样吗?瞧,他皱着眉头,生怕鱼儿被吓怕,赶紧招手,真聪明,既指了路,又没有吓跑鱼。多么专心啊! 男,女生比赛读。

这么专心地钓鱼,今天绝对收获很大,来,把这句诗齐读一遍。

小结:小儿垂钓,就这两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真有用!

4 让我们听着音乐,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美美地将全诗读一遍吧。 四 背诵

1 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 2 指名,齐背。 五拓展《村居》

今天我们用边读边想象的画面认识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其实古诗还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大家一起读一读《村居》。 六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学垂纶

草映身

遥招手

不应人

推荐第5篇:古诗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 “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 (2)所见 (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池上》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有重点,同时,在充分挖掘想像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其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学生难以体会的词句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评价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图片资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出“小娃的天真、可爱、顽皮”。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两首古诗的学习结束了,班中学生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之中。由于诗中都写到了小孩,他们与班中的孩子有着许多的相似点,因此为了增强古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我让学生将古诗《小儿垂钓》进行了表演。准备开始了,各组学生都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各小组代表便开始登台献演了。在演到“遥招手”时,台下的不满声音出现了:“不对,应该是摆摆手。”“什么呀,应该是招招手。”于是,戏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辩论了。见此状,我便让孩子们坐坐好,想一想,然后再进行有理由的陈述。一时,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见学生不作声,我便开导道:你们觉得遥招手与遥摆手的孩子哪个更讨人喜欢?这下,学生的思路打通了,他们觉得一个全身心钓鱼的孩子加上一点热心助人的品质更受人欢迎。但也有学生表示不同意, 第一首古诗中的偷采白莲子的小孩都能够得到诗人的喜爱,这个专注着钓鱼而拒绝问路的孩子怎么会不讨人喜欢呢?一时,大家无语。这到底怎么解决呢?追根溯源,还是我的引导出现了误差,应该将探讨的话题放在“为什么文中用招手而不用摆手”上,还不是在“喜欢怎样的孩子上”旁生枝节。的确,顽皮淘气的孩子也自有令人欢喜的地方。

推荐第6篇:小儿垂钓古诗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推荐第7篇: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1、搜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垂钓》,试着划节奏。

3、自学诗中两个生字“稚”“侧”,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看图理解“稚子”和“侧坐”。

4、看图大致理解诗意,不理解的地方用“?”在书上标注。

课堂共进:

一、交流分享:(出示先学问题)

1、交流收集的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2、交流初读。

(1)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议,正音,再指名读。

(2)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指名划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谁来轻轻地读。

3、交流自学的生字。“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一起读读这两个字,稚子就是小孩子。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4、交流诗意和先学问题:你理解这首诗吗?说说你理解的词句,不理解的提出来一起交流。

二、探究共进:

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这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呢?下面就请大家围绕这两个问题,再读古诗,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出示合作问题,指名读。

合作小贴士:

1、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2、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从哪儿读出来的?

2、小组合作。

3、全班交流。问题一预设:

(1) 蓬头 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2) 稚子 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蓬头稚子”多可爱呀。(齐读第一行。)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

(3)学垂纶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

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

一、

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

(4)草映身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 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板书:天真、可爱)

1、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头发蓬松。

2、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3、引读:头发乱乱的小男孩。„„

眼睛大大的小男孩。„„ 脸蛋圆圆的小男孩。„„

问题二预设: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有模有样的、认真、专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哪儿读出来的?

(1)遥招手 为什么只做动作?因为他怕惊跑了鱼,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有人问路都不回答了,学得多认真、多专注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2)师生表演:你们是小儿,我是路人。小儿在野草丛中专心垂钓。

* 侧坐的感觉怎么样啊?

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很随意,很轻松。

准备好了,开始表演了。

“小朋友,杏花村怎么走呀?”怎么没有人回答我呢?怎么只是冲我招手啊?我要去问问是什么意思了。

唉,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啊?怕鱼被吓跑。 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怕打扰,你这个小儿真专注。

这位小朋友脸都憋得通红了,冲我摆摆手,你刚才为什么也不回答我呢? 这个小儿钓鱼也像大人一样钓得很投入。

你一个劲儿冲我使眼色,后来冲我招手是想和我说什么? 这个小儿钓鱼可真够认真呀! 你冲我摇摇手这是为何? 学垂钓很投入呢!

我冲你大声喊,你心里怎么想?

看来你们此刻的感受就是诗中的一个字“怕”。怕什么?

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看这个小儿“不应人”只用手势动作来打发我,你觉得他学钓鱼学得怎样?有模有样、专心致志呢!(板书:认真、专注„„)

(3)表演得真有趣,真传神哪!通过表演,走进诗的意境,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的后两行。

挺认真的。 钓得很专注呢!

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三、反馈提升:

1、小练笔:

小儿,专心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诗人看着情不自禁地笑了。现在,你就是那个小儿,或者就是看着站在旁边看小儿钓鱼的诗人,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老师给你一段开头:

开头一: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随意地坐在小河边长着青苔的小石块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这时…… 开头二: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正走在开满鲜花的乡间小路。走着走着,不禁迷了路。抬头一看,河边的野草丛中这有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钓鱼呢。我走上前去……

(1)生练写。 (2)指名读写作片段。

(3)多么可爱专注认真的孩子啊!此时诗人胡令能就站在不远处看见了小儿垂钓,他会想些什么?

小男孩真是天真可爱,专心致志啊! 诗人多么喜欢这个小儿!

诗人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背诵全诗。

(1)是呀,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所以诗人欣然动笔,写下了这首诗。现在,把这首诗完整背一背,待会儿比一比谁最能把小孩的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自由背) (2)指名背诵

(3)让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背。

课后延伸

1.师再补充表现童真童趣的诗。

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自己读。(出示诗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宋〃雷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诗句。

2、默写《小儿垂钓》。

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认识了一个充满稚气得小儿,看到他学钓鱼的认真专注,特别喜欢,拿起笔,试着默一默这首古诗。

推荐第8篇: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学目的: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

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板书:(

)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课内交流: 1.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3.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或注释: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佛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小组合作研讨问题: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请加以品析

一个“润”字,写出了蒙蒙的小雨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一种怎样的视觉体验?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问题结论参看“阅读练习”四题第四小题解答,见教师用书。这一个问题或可与白居易的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还可探究审美启示。但这对初中生可能有难度。)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五、本课小结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练习(或省)。

塞下曲(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夜书所见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 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推荐第9篇: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案

]

《小儿垂钓》教案

时间:2008年5月14日 地点:广新小学 四(1)班 课题:小儿垂钓 执教:许崖冰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小儿垂钓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蓬头、垂纶、遥招手、应”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引导想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自学古诗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小孩钓鱼的专心,以及他的稚气、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诗中为什么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对钓鱼感兴趣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一个小孩子钓鱼的场景,题目叫《小儿垂钓》。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2、理解题目意思:小孩钓鱼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说——悟

二、初读感知。

1、生轻声读,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习生字:稚、侧。

3、齐读。

三、品读感悟

过渡: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胡令能所写的这首诗描绘的场景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吧。

1、出示课件,看图叙意。

(1)说说图上画着谁,正在那干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蓬头”“莓苔”“垂纶” “草映身”。 (3)观察周围的环境,谈小孩钓鱼的神态以及动作。

(4)小孩有什么反应?你猜他可能要告诉路人什么?说出理由。理解“遥”“应”。

2、合作学习,自悟诗意

(1)请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 (2)交流诗歌大意。

3、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

4、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迁移创新

1、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大家理解了诗意,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的形象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表达我们对诗句的理解。今天我们大胆改革创新,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唱、跳、演等方式表现诗意。(生自由组合,准备表演)

4、学生分组表演,评价。

5、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中,与诗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场面。

6、你喜欢这钓鱼的小孩吗?为什么?

7、指名背诵。

五、拓展阅读

1、过渡:《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诗都刻画出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像这样描写儿童的古诗还有一些,我今天找来了一首。

2、出示《所见》

3、学生自由读。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

5、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集体讨论。

6、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和《所见》。

2、搜集其他描写儿童的古诗,读读背背。

游戏名称:古诗游戏《小儿垂钓》

编辑时间:2010-11-29 20:42:43 发布人:儿童智慧园 阅读数量:122

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热情。2.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动作表现力。 2.培养幼儿按韵律诵读古诗的能力。 游戏准备:斗笠、斗篷、鱼竿等 游戏玩法: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古诗、整体感受诗的意境及内容。

2.以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意思表达给孩子:这首诗抒写了学垂钓的小儿钓鱼时的动作及心情。

3.根据诗意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增强孩子的记忆及动作表现力。4.幼儿边念古诗边做相应的动作。一名幼儿扮演钓鱼小儿,另一名幼儿扮演过路者。路人借问,钓鱼者急忙摇手,表现出害怕惊动小鱼的心情。

小儿垂钓 【教材解读】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读题探究

1.同学们,咱们先来欣赏一组画。 2.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随便说说。

3.对了,这些是历代名家的垂钓图,画中洋溢着悠闲自在,轻松快乐的垂钓情趣。注意图中那些钓鱼的人了吗?他们都是大人,有的甚至是老人了。 4.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讲的也是垂钓的事,那么是谁垂钓呢? 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呢?他垂钓又是怎样的一番情趣呢? 5.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

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 1.打开书,先自己读,轻轻地读上两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字字正确,字正腔圆,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3.“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 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

“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

一起读读这两个字,打开语文书,描红。 4.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字都读正确了,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

钓鱼时很静,读出幽静的意境。很静,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读出了诗中情境,自己有些体会了,齐读。

5.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6.知道怎么读了吗?自己试试,再读一次。指名读 。齐读。 别着急,慢慢来,你一定能读好的。

好,进步了,你真棒!

你不仅读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诗的节奏来了。

三、勾勒形象,体会小儿之小(可爱,天真„„)

1.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预设: ① 蓬头

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② 稚子

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

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 ③ 读读“蓬头稚子”看看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怎么图中的小孩头发一点都不乱啊? 这个问题有点难,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叫过你“小毛孩”“黄毛丫头”?

那是不是你的头发很黄呢?

是呀因为你们可爱啊,爸爸妈妈才这样叫的。

所以这里的“蓬头稚子”这样叫,小孩子就显得?显得很可爱! 2.学垂纶

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 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 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

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

一、

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

3.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④ 草映身

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4.孩子们,再读读一二两行,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天真、可爱(板书)„„

能说说他长得什么样吗?脸蛋,眼睛,头发„„

一个充满稚气的小男孩,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头发蓬松。

多可爱啊,来,读好这两行,读出你眼中的那个小男孩,指名读。

头发乱乱的小男孩。 眼睛大大的小男孩。 脸蛋圆圆的小男孩。

四、品读画面,体验小儿之趣(认真,专注,有模有样„„) 1.指图:你们瞧,就是那个眼睛大大的、脸蛋圆圆的小男孩正在学钓鱼呢。不过呀,他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读读古诗,你发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有模有样的、认真、专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哪儿读出来的? 遥招手

为什么只做动作?因为他不能回答人家,只能做手势。

哦,原来是不应人呀!有人问路都不回答了,学得多认真啊!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⑤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们是小儿,我是路人。 正坐着?读读诗的一二行。 ⑥侧坐

侧,斜着的意思,侧坐就是斜着(身子)坐着。 做做侧坐的动作,谈谈你的感受。

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怎么坐舒服就怎么坐,很随意,很轻松。 别看他人小,也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呢! 把钓鱼时的惬意全表现出来了!

从侧坐中我们能体会到小儿学垂纶学得怎么样? 也很像模像样,特别认真。 ⑦莓苔

侧坐在什么上?

莓苔就是青苔。也许他正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或者砖块上呢! 准备好了,开始表演了。

“小朋友,杏花村怎么走呀?”怎么没有人回答我呢?怎么只是冲我招手啊?我要去问问是什么意思了。

唉,小朋友,你为什么不回答我啊?怕鱼被吓跑。 是呀,大人钓鱼的时候也怕打扰,你学得很像。

这位小朋友脸都憋得通红了,冲我摆摆手,你刚才为什么也不回答我呢? 这个小儿钓鱼也像大人一样钓得很专注。

你一个劲儿冲我使眼色,后来冲我招手是想和我说什么? 这个小儿钓鱼可真够认真呀! 你冲我摇摇手这是为何? 学垂钓很投入呢!

我冲你大声喊,你心里怎么想?

看来你们此刻的感受就是诗中的一个字“怕”。 怕什么?

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看这个小儿“不应人”只用手势动作来打发我,你觉得他学钓鱼学得怎样?有模有样、专心致志呢!(板书:专注„„) 5.表演得很有趣,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小儿“不应人”的认真劲读出来吗?读读诗的后两行。 挺认真的。 钓得很专注呢!

专心致志,有小大人的样子了 全神贯注,完全投入了。

6.小儿,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你就是那个小儿,拿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情景。注意把刚才你心里的想法和你的表现写出来。老师给你一段开头:

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随意地坐在小河边长着青苔的小石块上,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

我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河面,这时„„ 7.指名读写作片段。

8.多么可爱专注认真的孩子啊!此时诗人胡令能就站在不远处看见了小儿垂钓,他会想些什么?

小男孩真是天真可爱,专心致志啊! 诗人多么喜欢这个小儿!

诗人多么羡慕这样的生活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9.是呀,正是孩子的天真、活泼、专心致志打动了诗人,所以诗人欣然动笔,写下了这首诗。

现在,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最好能背诵出来。呆会儿比一比谁最能把小孩的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练一遍就好了吗?谁敢跟我比? 10.指名读

我有一点胆怯了,给他掌声。

前三句钓鱼专心的样子读出来了,最后一句有点分神。 胆子太小,放开一些就更好了。 要是能背诵就更好了!

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帮我跟他比。

11.让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背。

五、激发童心,回归生活

1.儿童可爱天真的样子令人陶醉,其实古往今来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从唐朝一路走来到宋朝、清朝,不少诗人不约而同的写下了儿童有趣的形象,让我们走进那些熟悉的诗句,体会体会诗中的童趣吧!自己读。2.在这些诗句中,孩子们又带给你什么感觉? 横牛背:横着骑牛多惬意、悠闲,请你读。 挑促织:斗蛐蛐男生们肯定喜欢,一起读。

追黄碟:黄碟追不到,自己倒满身菜花了,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 放纸鸢:放风筝的孩子,无忧无虑„„ 3.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诗句。

因为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勾起了诗人的向往,所以雷震描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宋·雷震

即使在夜晚,孩子们也有无尽的生活乐趣,于是有了叶绍翁笔下斗蛐蛐的孩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季节更替,孩子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乐趣,在菜花金黄的春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即使上学了,回家后也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放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清· 高 鼎 3.写儿童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搜集,查找。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认识了一个充满稚气得小儿,看到他学钓鱼的认真专注,特别喜欢, 拿起笔,试着默一默这首古诗。

让我们再次感受小儿垂钓的情趣,一起读古诗。

推荐第10篇:古诗小儿垂钓胡令能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塘边聚精会神的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天真、认真、童心、童趣。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白话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诗词简介-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

第11篇:20、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稚、纶”。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向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

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第12篇:《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3.释词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第13篇:《小儿垂钓》说课稿

《小儿垂钓》——“遥招手”字理说课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活泼,专心致志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教学“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通过找准渗透字理教学的点,引导学生品味了“遥”“招手”激起了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本教学片断的特色在于,我采用“字理析解”“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重在感受“遥招手”的细节内涵与韵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诗中为什么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字理识字——遥

生动的情境能为儿童识字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背景支持。当我说到:“小儿, 因为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场面多么有意思啊! 那我们就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让这幅画活起来,你们就是那个小儿,我是问路人。”通过师生合作表演,为学生创设识字情境。准备好,开始表演了,我一脸疑惑地问孩子们:“我该站在哪里呢?诗中哪个字提醒了我们?”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遥。我出示了“遥”的字理课件,按照字理识字“先分解,再组合”的原则,我引导学生观察“遥”的演变过程:“遥”是形声字,把它分解成形旁“辶”表意,篆书“辵”上部像路,下部像脚(止表示脚)表示路远;“ ”表声,它是瓦器的通称,那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古时去远处取水需要瓦器。本意是远。,学生们直观形象地理解了“遥”的意思, 让我这个问路人应该站得离他们远远的。以此相机教学,给“遥”换个偏旁学习形声字“瑤”“摇”“谣”“徭”“窑”。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遥”的字理教学使得“学一个字,带一串”“通过字形理解字义”的识字规律和方法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字理析词——招手

当我大声地冲着学生们喊道:“小朋友,请问到杏花村怎么走?”孩子们都不回答我,朝我做着各种手势,随机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遥招手”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问路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问路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招手走进的动作)叫问路人走进的手势,然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吓跑鱼儿了。

一个“招手”,同学们就有这么多的理解,真是各有各的情趣,其实呀,专家们也一直在争议呢!让我们运用字理析词的方法,探究一下“招”的字理,你的心中就会有答案了。出示“招”古代象形字图片和其演变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它是会意字,篆书形体象手,表示用手招呼人:从召,表示招呼;召兼表声,本意是打手势叫人。以古字入手,引导学生们思考,释解字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呼唤,所以小儿“遥招手”不是拒绝回答,而是怕说话声惊动鱼儿,急忙招手示意,叫问路人走近些再回答。“这样招手,钓鱼助人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这样一句简单而又充满激情的提醒,孩子们都愿意伸出可爱的小手让路人靠近为他指路,这在学生心海里定会掀起美丽的波澜。字理析词的教法了无痕迹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堂课中,教师字理品诗,充满激情,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有滋有味,学出了古诗的味道。其中也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14篇:小儿垂钓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才能怎样钓鱼?(指名学生说一说)

2、那么怎样才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杆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来要钓到鱼的确不容易。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微机出示)你们看看他能否钓到鱼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

2、学生学习生字。(这一课里有这几个生字,我们首先学习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词。)

3、学生根据注释,想一想:你觉得这个钓鱼的小朋友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学生自学。

三、精读课文

1、侧坐:全神贯注。莓苔:不怕呆在野草丛中。草映身:一心一意。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3、当时这个孩子的心情如何?

4、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机灵可爱)

5、学生看导语。(课件出示)

6、练习朗读。

7、现在你们觉得这个小孩能否钓到鱼呢?

四、问题与思考

1、你觉得诗人怎么会发现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的?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看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五、交流资料

关于古人写小孩子的古诗有哪些?交流一下。

1、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

六、作业设计

课本剧的表演。

第15篇:《小儿垂钓》课本剧

时间:夏天。

地点:小河边。

人物:小儿甲、乙、牛牛、路人。

(幕起,初夏的早晨,绿草繁茂的小河边柳树成阴,鸟鸣婉转。小儿甲、乙手提鱼竿、水桶,蹦跳着上。)

小儿甲:今天阳光灿烂,正是钓鱼的好天气。你看,那边水草丰茂,又有树阴是钓鱼的好地方!

小儿乙:是啊是啊,瞧,还有一块大石头!呢正好让我们坐在上面。咦,牛牛怎么还没有?来呢说好了在这柳树下等的。

小儿甲:可能是有事耽误了,我们就不等他了吧!

乙:哎,说好了的事怎么能不做到呢,我相信牛牛一定会来的,再等等吧!

(两人坐下,打开各自的渔具介绍起来。)

甲:为了钓鱼,我一早起来做了许多准备,这是用红薯和面粉做成的鱼饵,(把鱼饵递到乙鼻子下)闻闻,多香啊!听说鱼很喜欢吃的。

:乙:鱼才不喜欢吃这个呢!你看我,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胖吗,吃肉吃出来的!那肉可是好东西呀,谁见谁喜欢,鱼儿一定也喜欢!我今天带了一些肉,用肉做鱼饵,那鱼呀,还不乖乖上钩,等会儿,我一定比你钓得多。

甲:我不信!你以为都向你这样爱吃肉吗?

:乙:不信?你敢和我打赌吗?

甲:有什么不敢?等会儿牛牛来了,请他做个见证。

(牛牛上,蓬头垢面,提着同,钓竿,一路小跑。)

牛牛:伙伴们,我来了,让你们久等了。

甲乙(齐):你怎么才来呀?

牛牛:唉,别提啦,今天早上,我娘不让我出门,毫不容易我才瞅准了机会溜出家门你们

猜,我干什么去了?

甲:掏知了?

牛牛:(摇头)

乙:捉蜻蜓?

牛牛:(摇头)

甲乙(齐):那你干什么去了?看你,头发乱蓬蓬的,脸上还有泥呢?

牛牛:我们不是约好了来钓鱼的吗?我怎么还会去掏知了,捉蜻蜓呢?你们把我看成什么人了?(神秘地掏出一个玻璃瓶)看,就是它!

甲乙:(齐)这不是蚯蚓吗?有什么稀罕?

牛牛:(有些得意)这你们就不懂了吧!这蚯蚓是鱼儿的最爱,上次,我爷爷去河边钓鱼,就是用蚯蚓作饵,嘿,那鱼儿呀,一钓一条,灵着呢!

甲:(半信半疑)有这么神吗?

乙:(惊喜)等会儿也给我试试。

牛牛:别废话了,我们快去钓鱼吧!我们一定会收获多多的。(边走边说)我要钓条大回家给我爹当下酒菜。爹爹一定会很高兴的。

甲:我也要钓条大鱼回家,让我娘给我做红烧鱼。(回味似的)那红烧鱼的味道可美了,现在想起来,我还流口水。

甲:瞧你那馋嘴的样,口水都流下来了,我要是钓到大鱼呀,让我娘做成鱼汤喝下去,我娘身子骨弱,听说鱼汤能补身子,我要我娘喝了鱼汤身体健康。

甲乙:(走至草丛中)就在这儿吧!

牛牛:好地方。这儿草这么茂盛,刚好遮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倒影也不会映到河里,惊吓了鱼儿。

(三人放下渔具,挂好鱼饵,甩线,钓鱼。草把三人的身体遮住,只露出小脑袋。周围静极了,只听得几声鸟叫。)

甲:(一连两次把鱼钩提起。)怎么还没有鱼上钩?

乙:你要有耐心,不要一直把鱼钩提起来,看着鱼漂一个劲地沉下去,就是有鱼上钩了。这时才可以提鱼竿。

牛牛:(手势)嘘!安静!当心惊动了鱼儿!

(三人继续垂钓)

乙:(提起鱼竿),咦,鱼饵没了,牛牛,你的蚯蚓给我一点行吗?

牛牛:好啊,你自己来拿!

甲:(手势)嘘!安静!

乙轻手轻脚地走到牛牛处取饵,回到原位,甩线,坐下。)

(路人上,身背包袱,一边走,一边擦汗。)

路人: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好友书信来邀,我才不辞辛苦,前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

(举目四望)

路人:河边有几个小孩在钓鱼,不如问问他们。(拖长声音)喂——小孩——

甲乙牛(齐手势)嘘!安静!

路人:(走近些,大声)小孩,去张大人家怎么走哇?

(三小儿急忙摆手,招手)

(这时,牛牛的鱼漂直往下沉,他使劲一提,一条大鲤鱼被钓了上来。)

甲乙(惊呼):哇!好大的鱼啊!

(牛牛把鱼放进水桶,转身朝路人走来。)

牛牛:先生,刚才是问去张大人家吗?我知道,沿着这条路向东,走到大槐树下,往北看见一个村庄,从东起第二家就是张大人家!要不,我带您去吧!

路人:多谢多谢,我自己去吧,你还是在这儿钓鱼吧!

(路人按指引方向渐渐走远)

(三小儿继续垂钓,音乐起,诗朗诵声起,路人,童声吟诵。三小儿钓线此起彼伏,鱼儿纷上钩。)

第16篇:领悟《小儿垂钓》

领悟《小儿垂钓》

这首古诗,流传自今,很多人都觉得它很有趣,你觉得哪里很有趣?听老师读,自由读(同桌交流)

交流:

1.小孩钓鱼的样子很有趣。头发乱蓬蓬。

(师:你抓住了外形的趣,“蓬头”写出了农村小儿的顽劣淘气,真是野趣十足啊。)

2.他的动作“侧坐”有趣,他不像大人坐好,而是随心所欲,

(师:你抓住小孩的动作来体会,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无拘无束。)

3.“学”这个孩子一本正经地学,故作老成。

(师:你抓得很好,这个孩子一本正经地学,故作老成。多有意思呀!)

4.“草映身”也有趣。孩子很小,草都把他的身子掩住了。

(师:如果是大人,哪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5.指导读: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多悠闲、天真的孩子,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这儿草木茂盛,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还有哪些有趣的情节?

1.

“遥招手”很有趣。别人来问路,他只招手不说话。

(1)创设情境。(这是为什么呢?)

师: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就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模拟表演。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xx村怎么走?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预设1、我的鱼儿快上钩了,你不要大声说话,吓跑了鱼儿。

师:你招手时,眼睛盯着鱼竿,是一个神情专注钓鱼的孩子。

预设2:你走近一点,我小声告诉你。

师:你招手后,做了一个“嘘”的动作,可见你钓鱼之用心。

预设3:你等一下,我把鱼钓上来了再告诉你。

师:你钓鱼的同时,不忘告诉我,你是一个热心的孩子。

3.看多有趣、机灵的孩子呀!一个“遥招手”写出了他的担心,写出了他的认真、专注。加上动作再读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专心致志钓鱼而不应人的样子是多么有意思,诗人看了情不自禁地地笑了,(指名读)是呀,正是小儿的天真、活泼、专注打动了诗人(指名读)

小儿的这份野趣、乐趣、情趣,便是难得的童趣。(齐读)

来,我们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起赞叹小儿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起感受他的天真可爱、认真专注。(齐读)

第17篇:《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授课者:莫拥芳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会写2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垂钓吗?常常跟谁去钓鱼的?

2、带着你们兴奋的心情跟老师到池塘边去看看一个小朋友。他也喜欢钓鱼, 我们去认识认识他吧!

3、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小儿\"就是\"小孩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

6、作者简介。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朗读。

2、生自由朗读古诗,强调朗读的节奏。

3、圈出生字。出示生字,齐读生字。一组开火车读生字。

4、“蓬”是什么结构?带有草字头还有哪些字?(芳、草)

5、“垂”是独体字。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同学们真聪明。我们的祖先更聪明。

6、字理识字:“垂”。(土上长着一颗树,树上挂着两个果。)我们的祖先这 样记下这个字,也这样写着着。后来又写成,最后又写成现在的楷书。

7、指导书写“垂”字。出示“垂”字笔顺分解图。

8、“侧”古今对照。

9、“应”是多音字。(应该、答应)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蓬头:头发散乱,没有梳理。

垂纶:纶指垂钓用的丝纺线。垂纶就是指垂钓的意思。

莓苔:长在湿润之处的低等植物。一般长在太阳光不容易照到之处。 映身:掩饰着身板。

2、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

3、这句写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4、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探询看望,指有礼貌地问。 遥:远远的。应:应答。

5、说说诗句的意思。

6、这句写出了小孩钓鱼专心认真。

四、背诵古诗,拓展训练。

1、背诵练习。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景。板书设计:小儿垂钓

遥招手 怕鱼惊 不应人

第18篇:《小儿垂钓》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2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才能怎样钓鱼?

2、那么怎样才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杆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看来要钓到鱼的确不容易。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微机出示)你们看看他能否钓到鱼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出示)

2、

学生学习生字。(这一课里有这几个生字,我们首先学习一下;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词。)

3、

学生根据注释,想一想:你觉得这个钓鱼的小朋友当时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来的?

4、

学生自学。

三、

精读课文

1、侧坐:全神贯注。

莓苔:不怕呆在野草丛中。

草映身:一心一意。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3、当时这个孩子的心情如何?

4、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机灵可爱)

5、学生看导语。(出示)

6、练习朗读。

7、现在你们觉得这个小孩能否钓到鱼呢?

四、

问题与思考

1、

你觉得诗人怎么会发现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的?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

2、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人看到的画面描写出来。

五、

交流资料

关于古人写小孩子的古诗有哪些?交流一下。

1、

学生交流。

2、

教师出示。

六、

作业设计 课本剧的表演。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第19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不解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钩(

) 准(

) 摇(

2.多音字组词

3.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第20篇:《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

江苏启东市长江小学(226200) 包李花 [摘 要]《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文本解读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5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纷呈 《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都是唐朝人。《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作者的经历不同。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色,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同类题材的古诗适合比较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同中求异,能够把诗挖掘得更深。就这两首诗而言,在比较中,学生不但领略了乡村孩子的淳朴、天真,更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上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二、教学设计,异中求同,结构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首诗的思路也是清晰可见的。 1.初读两首诗,要求读通

学生自读这两首诗,要求读音准确,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大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节奏;同桌互听互评。 2.略读两首诗,要求读懂

(1)重点词语理解。同桌、小组讨论,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小组交流不了的,可以全班交流,教师也可以适当点拨。

(2)诗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接着小组交流,互相印证,最后全班交流。

3.品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出感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是读出来的,特别是古诗,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需要学生慢慢品读,毕竟教师是讲不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对诗歌的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更容易与诗人跨越时空对话,从而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乡村儿童,但品读需要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池上》是轻快明亮的调子,要着重读出小娃兴奋的心情。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则需要轻一点,慢一点,读出稚子的那份专注与谨慎。 4.拓展阅读

出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这首诗重点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认真品读,并对照所学的两首诗说一说它们都写了儿童什么样的特点。(由于是补充阅读,只要大意对即可。)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呢?请列举一二,全班交流。 5.赞美儿童

今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活泼,各位同学也大多是农村孩子,你们能不能结合实际也说说乡村孩子的可爱之处?你们可以结合具体事情来谈谈吗? 6.全课小结

儿童的美,美在天真,美在可爱,美在活泼。古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节奏,美在意境。今天我们学了《池上》《小儿垂钓》,也再一次感悟到乡村儿童的那种天真烂漫,那种淳朴可爱。现在就让我们再次齐背《池上》和《小儿垂钓》,作为对它们的赞美。

古诗小儿垂钓
《古诗小儿垂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