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6: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

期情况报告

《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自申报,立项,研究,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成员按照各自的分工,积极努力的完成各自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学期,本课题继续从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校的初一至初三部分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了本次课题研究。在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和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本阶段的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章节结束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该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设计学习和生活学习。近年来,发达国家进行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策略贯穿始终,并成为其最大特色。在西方,通常把综合实践课看作创造教育的一种方式。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自主学习的研究等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确立“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做这方面的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构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表明了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是:摒弃一纲一本的课程结构,倡导标准下的多样化与个体化的课程形式,重点关注是人解决问题而不是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人的多元思想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培养,立足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认识我们的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民主、平等、公正、对话、倾听、关心以及人的解放等。从而感悟到先进文化和先进决策机制就蕴藏其中,为了实现这一科学理念,就必须寻求人性化的民主讨论教学方法,多层面、多维度的进行教学情境沟通。

目前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尚未形成理论性资料,相关配套的教学参考没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法研究以及如何考查等资料也几乎没有。另据课题组调查,由于综合实践课内容难以把握,平时在上课时老师们大多不开设数学综合实践课。原因有四:一是教材中供学生研究的素材不多,要老师上一节课,老师感到困难。二是对于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究竟怎样组织教学?教师不知所措。三是平时供教师参考的课例很少,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大都为选择某个知识点的新授课,对于这种活动课很少涉及。四是中考试卷中很少涉及“数学活动课”的试题,即使有也是非活动内容的实质。换句话说,不开设数学活动课照样参加考试。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教材中的活动课可有可无,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基于上述原因,我校课题组开展了本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有趣和富有探索性,倡导有意义的教学、合理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显重要。

二、课题的准确定位

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为了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或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而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调查、观察、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以在就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数学综合与实践属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启发、一种诱导,目的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体验,最终要转化为思维活动。思维价值是数学活动课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每一章的最后都安排了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时是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史料,有的是拓展的数学研究内容。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本课题中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的开发、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等。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按教程进度定期开设综合实践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因为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活动内容对于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达到“数学地提出问题”、形成“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都是很好的材料。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意义不仅通过教师教授而得到的,而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写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而社会实践活动课为数学教学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为学生之间的交往、协作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会听到、看到真实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利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给初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动手能力并不比其他学生差,这是多元智能的最好说明。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开设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为了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从更高层次上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外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方法和过程及与之相适应的师生的角色定位、管理方法、活动模式,为更多学校开展数学活动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推广活动,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我们具体研究教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着重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点评的基础上获取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素材开发、作业设计等方面的实验经验,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数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落实课程标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相关要求。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和探索、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的探索、数学活动课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方式的研究,数学活动课的评价研究,对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进行开发,探索适合我省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推广的价值。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研究,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在较大范围内改变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形成一批具有数学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开发具有特色的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具体目标:

1、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和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探索研究成功的体验。

3、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优秀教研团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东海中学的《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是课题研究的攻坚阶段,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确定活动的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初中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继续探索课堂有效性分层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适合数学新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形成经验文章。

3、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并从中检验各种教学策略的成果。

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确定活动措施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认真学习,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前一阶段研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的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具体工作: 本学期我们东海中学初中三个年级都有班级参与课题研究,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从头开始进行的。

1、调查问卷

组织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并且经过分析,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层次。教师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积极性、习惯和数学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学生自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

通过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考查,使得教师掌握学生的大体水平,有利于下一步调查的进行。

2、具体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要搞好弹性教学首先是认真备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部分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降低,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应多给予指导,问题的设计要简单,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可,重在培养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课程,分工合作

本课题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首先在课题小组会议上确定各个教师的研究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年段不同教师的课程内容,通过备课、上课、测验开展研究,最后再对于各个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通过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学习和研究,提出论点,收获研究理论成果,完成本次研究。

四、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各个教师通过实践进行的综合实践实验课产生的成果。具体的成果有综合与实践实验课的内容、教案、课件、反思等等。除了这些材料成果以外,还有如下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

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 (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

(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f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

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

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

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