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中期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4: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期自评报告

粮食市小学 董 霞

2013年1月我校申报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在校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前景美好。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明确方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如下课例,供教师们研讨:霍翠萍老师执教的《平移与旋转》、周艳红老师执教的《对称》,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 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 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两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 “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解释:

教学资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性、素材性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精神品质、生活经验等,广义上指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外在物化因素和内在隐形因素。

教学资源整合:将教学资源视为一个教学生态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让整合优化后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适时适机的在适合的学生面前展示的高效能和独特魅力。

教学资源整合的本质其实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试图通过和系统中各要素的对话,来使之相互匹配,最终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

1、广泛取“材” ----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本年度我们主要关注苏教版教材和生本资源。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重组等以寻找教材中的多重潜资源,使教材发挥最大效应。同时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创生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材料、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乃至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2、合理选“材”,巧妙用“材”---- 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的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 ---- 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更加自然的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的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在实践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做到“做数学”的境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解决程度:

1、组建队伍,制定方案

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校级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老中青整合优化,共同在课题的研究上出谋划策,确保了课题的成效,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点上扎根,在面上开花。

2、组织培训,丰盈素养。 首先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本年度一共组织了5次外出学习,江阴市华西实验学校、上海市七宝中学、杭州市刀茅巷小学、常州红梅小学,常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岗校区,溧阳实验小学,溧阳外国语小学,溧阳文化小学,溧阳燕山小学等各级名校都留下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学习足迹。这些足迹都是切实可循的,从一篇篇教师们的教学反思中,从一张张珍贵的教学瞬间的照片上,从一字一句记录的点滴收获中,我们看到了课题组成员学习上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课题的责任心。走出去,我们是去呼吸新鲜的教学养分;请进来,我们是要充实厚实的教学底蕴。我们本年度开展了2次邀请课活动,曾邀请了外国语学校的耿红芳老师来本校执教《倍的认识》,佘志娟老师执教《9加几》。课后,一起畅谈教学感悟,将彼此的教学智慧相融,相促,相长。课题组还从中挖掘出本课题研究的阶段专题任务“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扎实而有效的专题活动。

其次深挖自身智慧。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专题讲座, 进行校本培训,给课题组老师展示才能的平台。2012年上半年,由杨宗异校长作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几点思考》。2012年下半年吕璀璨老师给我们上了计算课型示范课《口诀求商》,并围绕该课作了题为《生本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策略探究》的专题讲座。两次讲座都做到紧扣课题研究专题,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透视教学实践的内在,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围绕主题讲座我们撰写了学习感悟12篇,教学反思6篇,都给予专题讲座更为厚实的实践基础和反思力度。

3、搭建平台,优化管理。

首先建立博客展示平台: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学习就离不开网络。除了利用网络收集材料,我们坚持2周一次的常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既有共性又兼顾针对性,即有具体的优秀案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即有书面的材料,又有形象的视频课堂。更可贵的是我们都自觉地写好培训学习后的理论感悟,及时上传至网络博客,供大家学习和共享。我们本年度一共进行了12次理论学习,撰写了60篇理论感悟。我们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狭隘,课题组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把我们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博客展现在全球网民面前。我们更加可以博采众长,我们可以即时交流,我们可以随时在线------博客让我们置身在课题研究的大环境中,我们在博客上和更多的同道中人为教育事业进行着互动。我们课题组走的每一小步,都可以在网络博客上找到我们留下的足迹,或浓或淡,或双或单,或跳跃或静止,或迂回或长驱------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研究的点滴足迹,更是一份份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心。打开我们的课题组博客,可以看见我们的分类科学而有效。重要通知里面有关于课题专题活动的通知,有学校教科研动态的通知,有市省国级培训的通知,做到及时上传,,方便大家。课题计划和总结中大至学期计划和总结,小至每月的计划和总结。课堂教学中主要存放的是课题组老师上的各级各类研讨课的集体备课情况,从大家发的富于反思的评论,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专题活动中主要记载的是我们这一年中开展的四次专题活动和主题沙龙的情况,里面内容丰富,有实践行为、理论反思、讲座发言、教学反思,重建设计等等。活动花絮是最精彩纷呈的一环,里面存放了许多我们开展活动的影像资料,点开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感受到我们活动时的激情。研究论文和课题成果是课题组这一年中被肯定的成绩。推荐书目和他山之玉是我们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问题吧里有我们在平时实践中的疑惑,教学反思和理论感悟是我们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后的收获。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我们课题组一年的足迹,我们将坚持这样走下去,让我们的足迹延伸的更远。 其次依托主题学术沙龙平台:学术沙龙是课题组成员最身心愉悦的主题享受盛事,我们在活动中成长、感悟、收获、提升。本年度我们共开展了2次主题学术沙龙,2012年上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例谈”,关注的是我们如何整合优化教科书资源。老师们都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撰写了相关的小型论文。比如吕璀璨老师撰写的《小改动,大讲究》就讲了自己在执教《10的分与合》过程中,如何对教科书上的主题图进行创造性改动,以此来提升孩子的思维张力,来丰盈课堂教学过程。后来,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下半年,我们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材料的开发利用”,提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的利弊是很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杨宗异校长还专门围绕此次沙龙主题,上了示范课六年级《认识百分数》。课堂中,他设计的独特个性化学习材料,为孩子们学习百分数起到了架桥铺路、画龙点睛的作用。围绕沙龙,我们撰写了12篇理论学习和6篇反思案例,确保沙龙研讨落在实处,扎实有效。

其三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平台:课题组以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为载体,专题研讨为重点,专题讲座和主题学术沙龙为主要措施,采用研讨课、平行课,同课异构,同人异构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式,解决同一性、根本性的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在2012年5-6月间就开展了《中高年级概念教学资源整合优化的策略》的专题系列活动。在2012年下半年开展了《计算教学专题系列活动》,大家集中精力共同研讨计算教学中资源整合优化问题,对计算教学做深层次的探究。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李伟清老师执教的市级研讨课《认识分数》,吕璀璨老师执教的八校联动观摩示范课《10的分与合》和市级研讨课《秒的认识》。校级研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低年级的同课异构、中年级的同课异构、高年级的同课异班都彰显出课题组成员扎实的基本功和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还努力把研讨课和专题讲座挂钩,做到一课一思,通过和讲座相对应的研讨课集中解决课题研究中某个研究问题,这样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了实践和理论脱节,实现了行思一致。本年度,我们共开展各级各类研讨课20多节,每一节都极具教师个性特点,却又围绕研讨主题,集中解决了课题研究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保证了课题研讨的顺利有效稳定进行。

最后优化课题管理措施平台: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经常召开会议,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及时分析与解决出现的问题,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和完善。精心制订课题研究计划,抓好理论学习、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明确各课题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如从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的写作、承担研讨课等方面对实验教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课题组成员分工。片级示范课、市级公开课,课题组成员勇挑重担,首当其冲。课题组长吕璀璨和骨干教师李伟清本学年就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受到了观摩老师的好评,展示了课题组老师的崭新教学理念和课题研究实效。

4、及时整理,累积资料。

自开题以来,课题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课题研究资料,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对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总结。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我们的材料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堂资料------比如课堂上的练习纸,操作学具,对比测试题等,我们都留有实物资料或者影像资料。

教师的理论学习资料----有手写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 教师的实践反思资料----主要是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影像资料。 外出学习的资料----主要体现为学习小结和相关影响资料。

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料----主要为集体备课的书面资料和上传博客的电子资料和相关的教具,教材。

课题成果资料----主要为获奖证书和论文资料。

四、课题取得的阶段成果

近一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当教学、学习环境上升到信息化平台,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创新的潜能将被大大激发出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利用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资源也更加从容理智,能更加智慧聪颖的进行富于个性化的整合优化,我们的示范课更加出彩,我们的整体数学教学水平也稳中有升,呈现美好的前景。突出的提升体现在这三方面:

1、加强了教师学术级培训。首先是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其次是加强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寻求专家的关心与帮助,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我们努力把经验级的培训提升为学术级的培训。

2、强化了专题系列化研讨。我们的研讨活动避免笼统,做到了研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有课题研究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自己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3、吸纳了学生进入研讨系统。我们的研讨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材料我们都会及时的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整理,寻找其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4、重要获奖情况: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案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行为跟进延迟。理念先行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跟进还有一定的延迟。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转不过这个弯, “穿新鞋、走老路”;二是课题研究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的满负荷工作产生了一些矛盾。很多老师在公开课,研究课以及观摩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常态课中又回到老路上;三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尚不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比如研究内容的前期调查和后续实践还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完善的研讨模式。

2、研究经费紧张。要想开展大型的,更高层次的主题研讨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费。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力求在今后的研究中,跟学校行政领导做好沟通,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得更扎实有效,精彩纷呈。

3、研究成果提升低。课题组老师喜欢实践研究,热于反思探究,也愿意写反思型案例和论文,但是发表论文,参加评比的热情还有待提高。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学区以上举行公开课、讲座,展示研究成果;加大论文的撰写工作,既要有获奖、发表的数量,又要有高层次。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我们将继续在学校教科室的领导下,以专题研讨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实效性的保障。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把我们课题组工作做细,成果做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作出贡献。

1、继续进行专题研究,促进研究的专题化、深入化。

针对教师的研究只有“形似”而欠“神似”,以后研究活动准备进行一些改变与创新,想通过“定一个主题来学习——抛一个案例来剖析——上一节课来反思”这样的形式展开教研活动,继续推出“教学反思四要四不要”:要有理论支撑,不全是大白话;要有独特视角,不面面俱到;要联系教学实际,不空谈虚谈;要互动提升,不作“平面移动”。要求教师及时撰写反思型案例分析,并且切实提高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

2、继续分层落实,注重研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3、成“事”中成“人”,形成研究的持续发展力。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骨干引领、精英辐射。搭建舞台,让优秀的教师不断滚动发展,充盈储备能量。

4、动态调整,加强实践频度,强化日常化研究。《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从2013年1月立项以来,到2014年6月实现了开题及研究,资料的积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课题组以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为背景,以教材蓝本,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质量为目标。按课题组规定,已完成中期的研究任务。现提交我们中期研究的自评报告。

一、回顾课题研究内容,反思课题研究的实际价值 本课题主在研究内容有:

1、开展对“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教学资源的基本价值、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关方面如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

2、开发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辅导与学习材料。丰富的数学学习读物,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制与课程相适应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了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3、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文本)以及“教学资源包”(电子)。包括教学的背景故事、实践活动材料、典型教学案例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怎样运用已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展现教学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等等,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等都是值得研究的。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逐步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仔细揣摩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其最终目的是立足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均衡地发展。两年来,课题组围绕《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能力( 理解能力、应用和推理能力)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目标,本着“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立足校内,着眼于课程资源,致力于开发与实践,在更新数学课程资源理念、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情感资源的开发与实践、错误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生活素材的开发和实践、动手操作资源的开发和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到了可喜的成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明确方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是合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关键。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课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验中老师们不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传达者与执行者,而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积累为现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二)优化教师资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提供可交流的平台。 做为课题研究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教师的配备上,学校把课题组的老师分别分配在研究的学段中。作为课题组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实践智慧、特长技能、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些老师基本功过硬,善于钻研,乐于研究、敢于交流,勇于承担研讨课、示范课。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年级组,营造了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带动了一批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两年内,课题组的教师分别提供了一些课例,供教师们研讨。这些课例向老师们传达的信息是在动手操作中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上传: 胡小丽 更新时间:2012-6-8 15:31:17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课题研究 工 作 报 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是2008年3月省级立项课题,负责人是九江市开发区滨兴小学的李翠萍。2008年8月调入李老师鹤湖学校,立即在鹤湖学校组建新的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最终确定五位青年教师加入,她们分别担任教学一线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学,即一年级的桑巍、陈晓晨、二年级的胡小丽、三年级的李翠萍、四年级的胡美琴。

新的课题组一经成立,负责人马上召集全体组员开会讨论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此专题操作性强、有现实意义,符合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及家长对新时代数学教育模式的“呼换”。经过几次深入讨论,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实验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问题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的知识,用不同的语言去理解,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和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语言的理解很重要。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将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3、探究活动生活化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感受到数学和社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安排学生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又可以进行数学知识探究的生活用品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4、数学作业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作业生活化,在作业中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5、课堂延伸生活化

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去,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近三年来,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回顾三年多来我校的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

(一)学校为课题研究创造充分条件。

1、硬件配备完善。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方面学校配备了功能完善的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实物投影仪;购置了学具盒和全套磁性教具,为数学课题研究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课题组活动制度。将课题组成员安排在同一间办公室,并将每周四上午三四两节课定为课题组教研活动时间,并形成制度。

3、我们课题组教师系统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松子评课》、《构建生活的课堂》、《走进新课程》等现代教育理论书籍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现代化的人才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课题实验需要专业引领,在校教科处的领导下,我们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课题组的前期培训学习,我们数学生活化有了深刻认识,对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充满了信心。

(二)深入了解学生现实状态。

在实验开展前我们课题组教师就学生当前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及能力分年级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作了解;还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这方面的思想意识。9月底,课题组以问卷形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生活应用价值的理解程度,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喜爱程度、对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遇到的困难,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我们设想将本次调查的实验班三(2)班作为我们的跟踪班级,在实验结束时,再做一次同样的调查,进行对比,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和此实验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影响。

二、实验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根据省级课题目标及本校实验条件,2008年10月,我们首先确定了课题实验班级为一(5)班、二(3)班、三(2)班、四(2)班,分别由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胡美琴开展实验。

课题实验教师充分运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解决的实践意识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收集信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办法获取和加工运用信息,并能利用生活经验帮助解决数学问题。

(一)采取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

1、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组织课题组人员坚持上研究课,并进行交流、改进、总结,形成材料。这期间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由数学组长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参与评课,上课教师本人写好教学反思。

3、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升每一个课题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每位课题组教师参加省内外学习不少于六次,并坚持写学习心得。2009年3月我们到九江小学聆听了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望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程背景下的“五个读懂”》专题讲座,指导教师上课,对课题组的实验进行具体指导。九江市教研室的数学教研员朱菊老师就多次被请到学校亲临指导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课题组教师还应邀到开发区兄弟学校进行数学生活化的讲课讲座。

4、与名校结对,请市级名师参与研讨。09年3月,与九江小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课题组成员桑巍老师接与九江小学老师同讲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题组将本课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帮助教学,最终本节课受到了专家及名师们的好评。

5、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与说课比赛。2009年月11月在九江市第三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中,课题组陈晓晨、胡小丽、桑巍三位老师带着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参赛,结果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开展大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1、数学中找生活。4月,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在数学中找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中哪些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

2、办数学手抄报。11月,在课题组老师的组织下,学校举办小学数学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通过收集信息、编辑信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市内大型比赛。这期间,课题组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竟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全国二等奖3人次,全国三等奖5人次。

三、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一)重视教研的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承担课题以来,我们积极参加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实施方案做了多处修改,使我们的课题在更加严谨、更加规范的操作下进行研究,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信心。我们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及本市举办的各种课题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使我们的工作能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以先进的理论为实践的依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

在学校领导的宏观调控下,我校建立了多渠道开放式的学习机制。首先是任务驱动,骨干教师积极充电。通过课题培训和刻苦学习做到“善教会研, 开拓创新”,他们还与课题组专家教授保持密切联系,不懂就问,随时请教;二是“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定期开展培训,合作交流,双赢共进。

此外,学校还定期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占据了科研的“制高点”,提高了课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学校的课题研究稳步深入。

(二)严密部署实验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研究。

1、制定学期计划,注重及时反思,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每学期初,课题组的教师们就召集在一起,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提前搜集好关于生活化的典型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如何从数学语言生活化、思维训练生活化、技能训练生活化以及数学作业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将课题实验推向高潮。

“实践+反思”是我校课题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实验教师每周都要写科研随笔,记录自己实验过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他们有过困惑,有过迷惘,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思得、思失、思问、思改,在思考中不断提炼和升华,探索与创新!

2、注重教研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确保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的次数和质量。 为了确保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校拟定了“九江鹤湖学校课题实验跟踪记载表”的内容,要求教师们在下课题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记写教学随笔,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并设法解决。 另外,由于小学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学校提出要在有效的黄金时间内完成教学和实验两项任务,要求实验教师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进行较为规范性的整合实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探索生活化的典型数学课例,加以推广和运用。

开展课题实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成果之一就是要探索出数学生活化的典型课例,以便有效地推广和运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积极行动在第一线,在课堂上开展实验,并做好分析和记录。每学期还由承担课题实验的教师轮流上示范课,在全校进行公开教学,并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推动课题实验的开展。

陈晓晨老师的课例《长方形与正方形》、桑巍老师的《平行四边形》获国家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胡小丽老师的《七巧板教学》获省级课例比赛二等奖,还有李翠萍老师的《前后》、胡美琴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分获市级

二、三等奖。还有其他老师设计的生活化的课例,如夏茵老师的《桌子有多长》获全国二等奖、《观察物体》 获市二等奖;刘国庆老师的《东南西北》获全国二等奖等等。 如今,课题实验的典型案例已是百花齐放,给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校以师为本,师系教之魂”,教师们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精雕细琢,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4、校内外各类教学大赛,生活化教学模式全面铺开。

(1)课题组教师坚持每人每学期上四节与课题相关的研讨课,并及时写教学反思。三年来,实验教师手写的生活化教学预案及教学反思经过装订汇编,已成为校数学组一笔宝贵的原始财富。

(2)四月份课题组教师陈晓晨参加开发区优质课比赛活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经过课题组集体备课,以学校大门视频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几何图形,还以设计世博会门票来开展课堂活动。最终我们这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何图形认识课在我们九江开发区获得了一等奖。

(3)学校一年一度六月举行教研论坛,在近两年的论坛获奖名单中,课题组教师独领风骚;所撰写的生活化数学教学论文全部获奖,包揽两届论坛所有

一、二等奖。

(4)九月份,学校为新进的教师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数学教研组长,也是本课题成员之一胡小丽向全校新老教师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思想、研究方向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学校教科处还聘请了课题组胡小丽、桑巍、李翠萍三位教师为校“青蓝工程”的辅导教师。 (5)十月份,陈晓晨教师课题组参加九江市小学数学“同构异构”活动,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找次品》一课,利用生活中种种因一个小次品零件导致大事故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找次品的欲望开展探索。最终我们设计赢得专家评委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在此次活动中,课题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全程的观摩和评课,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十一月份,在学校开展的全体教师赛课活动,请来九江市教科所的数学专家、九江小学的名师、九江开发区的数学教研员担任评委。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或是指导徒弟、或是自己参赛,最终进入决赛的五节课全部是课题组教师参与设计的课,课题实验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7)十二月份,课题组打造的一节五年级生活化的数学课《相遇》,由课题负责人李翠萍教师执教,以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九江市交通路线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解决相遇问题。本课经九江电教馆制成录像,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8)十二月,学校为提高教师基本功,开展了全校教师评课活动,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李翠萍老师被学校聘为评委之一,其他四位实验教师全部获奖,胡小丽、桑巍还获得一等奖。

5、开展层次性的学生活动,重在培养应用意识。

(1)写数学学习日记。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写数学日记活动,提倡将数学学习生活写进日记。3月份,课题组联合小教处开展了数学日记比赛,共征得不同处级数学日记260余篇。从学生的日记内容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最可贵的是,学生已经能留意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生活中找数学。10月份,实验班教师带领学生拿着相机到生活中去寻找与数学课堂联系十分紧密的生活素材,并进行加工整理,学生还根据自己发现的信息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次活动使得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生活化数学应用测试。12月,课题组对比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测试,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应用意识还是应用能力,实验班学生都比普通班学生的强出很多,这表明,近三年来,我们的实验是有效的,成功的。

6、制定学段教学目标指标,形成教学评价机制

2010年12月,随着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学校数学教学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为了更好地评价课堂教学,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又拟定了《九江市鹤湖学校课题实验学段教学目标指标》,用于对实验教师的生活化教学进行评估和分析,促进了学校整个数学教学教研的发展。

四、反思和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一)进行课题研究量化评估, 推动课题研究的步伐。

依据《九江市鹤湖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提出的量化指标,对课题组及实验教师的研究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于工作既积极主动,课题研究有较为突出成效的教师,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的热情。

(二)编辑优秀课题研究论文集,以便推广和运用。

2011年2月,我们的课题实验工作已临近结题,三年多来,我们尽心于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乐此不疲,实验教师们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论文,对于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所开发的这些课例与论文,我们做了精心的点评或分析总结,并把它们分别装订成册,以便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推广和运用,提升和发展。

(三)整理课题资料,准备参加课题验收的结题工作。

撰写课题结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修改和完善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和编辑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集。成果集包括: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典型课例、课题研究的教学资源、课件和学校的动态学习网站。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普及,各种数学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程度也相当高。 在我国,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几年才提倡的。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技术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使得各种教学信息来源广泛而充足,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内容中安排了若干篇“你知道吗?”的数学阅读小文章,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学生只对故事性的文章感兴趣,他们对“你知道吗?”的内容,只是按老师布置的要求,一读了之,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得不出独到的体会及创新见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因此,从小学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和数学课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市场上有少量关于小学数学的文化资源,但呈零散状态,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教材进度而编写的数学文化资源基本没有。为此,要想进一步开发出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并得到推广,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组织专门的研究力量,结合先进的技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一种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稳定性。

数学文化:从文化视野中理解数学。它表现为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训练功能和发展的创造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数学文化作为人类基本的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文化是血肉相连的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看,数学文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动态系统。

本课题中的数学文化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以小学数学内容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着眼于有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各种软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即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以学校教育和数学课堂教学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显性资源,开发隐性的数学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数学文化资源。

校本化:以校为本,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理念,校本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化研究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化研究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是指在学校中以数学资源开发为主旨,研究构建数学文化的途径和策略,让数学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生动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教科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起主要指导作用,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3.新课程改革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核。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和不断深化有赖于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合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教学人本论。教学人本论认为课程教学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师生的心理逻辑。 5.《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要依据标准,有意识、有目的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应当开发多品种、多形式的数学普及类读物,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阅读数学、了解数学、欣赏数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动力,开拓数学视野,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个性化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总目标:“开发校本化的数学文化资源,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弘扬数学文化,体验数学的真、妙、趣、美,营造特色化的校园数学氛围”。 【分目标】

1.通过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研究模式。

2.开发一套与小学数学内容相配套的体现数学文化的数学阅读校本课程,完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建设。

3.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小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 4.形成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和校本化实践的优秀教师团队,推进学校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5.推动学校校园数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

①数学史话的开发,主要收集、改编、整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文化渊源、由来和数学背景。

②数学故事的开发,主要收集、整理、创作古今中外的数学故事、名人轶事、趣事。

③数学童话的开发,主要以小学数学知识点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配以漫画的开发。

④生活数学的开发,以数学日记撰写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带着数学眼光看生活。 2.小学数学文化资源进课堂的研究。

3.小学数学文化资源校本化实践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张

鉴于以上课题研究的目标,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我们形成了以下的研究主张:

①在新课程视野下,学校教师要成为数学文化的开发者和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者。 ②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校本化实践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经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生长点,而且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直接参与者,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数学文化内容的研读、开发、实施,发掘学生和教师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我们学校数学特色更特。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查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相关资料等研究,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文化资源研究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2.教育调查法。运用观察、访问、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数学情景和数学问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 3.个案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的步骤科学地、系统地对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对一个典型的实验班,进行个案分析。

4.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针对调查结果,创作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并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文化的内涵。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数学教育的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为了切实有效的搞好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课题组以孔粉富校长为课题的蹲点领导,以陈东栋为课题具体负责人,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活动规则,并给予资金支持,购买一批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并请相关的专家来校作指导。

1、活动时间:每两周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2、活动方式:以集体学习理论、互相交流心得、观摩评课等为主要内容。

3、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必须准时参加集体活动、做好理论笔记,认真完成课题的研究计划与总结。

(二)开展沙龙活动,在争辩中明方向。

教育“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明确方向和责任。课题组先后进行了《我眼中的校园数学文化节》、《数学文化如何进课堂》、《如果进行数学文化开发》等一系列沙龙研讨活动。

(三)开发校本化数学文化资源。 课题组经过前期调查与分析,对每项数学文化资源的发开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四)数学文化阵地建设。

着重打造三个阵地: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文化网站的建设。 数学文化节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节实施方案,让读、写、画、讲、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读:读报,一周一中午的读报活动、橱窗专栏、班级图书角。写:数学日记,一月一次的数学日记写作。画:数学小报评比。讲:讲数学故事。比:各类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智力大冲浪、数学大家猜、数学论文评比、口算比赛等。

数学兴趣小组建设:各班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主要负责班级数学文化布置,数学小课题研究、数学日记撰写、数学活动策划。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出好一期《苗苗数学报》。

数学文化网站建设:依托“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作品赏析栏目”和课题网站“小学数学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化实践的研究”ME博客两大平台,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扩大研究成果在全省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影响力,推动课题研究朝更高目标前进。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文化资源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体现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就必须以数学活动为抓手,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从而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课题组认为:数学文化资源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文本,同时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和开发与学生数学学习相适应的趣味数学文化资源成了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编排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开拓结构性学习资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有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人文性的丰富素材。 目前我们在编的数学文化资源有以下几类:

1.数学童话集:把学生容易错的数学知识点、数学的核心知识点等内容编成学生喜欢阅读的童话故事,在读童话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 2.数学故事集: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生活等内容。通过数学家成长的经典故事,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数学与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数学日记集: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数学史:收集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如中外名题、数学名词、数学典故,数学历史事件等。

5.数学趣味阅读材料集:主要收集一些数学相声、数学笑话、数学魔术、数学游戏等内容。

(二)搭建了数学文化展示的平台——校园数学文化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举办数学成果展示,来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以丰富多彩的数学阅读趣味比赛、趣味竞赛、研究探索活动,内容有“考眼力游戏”“谁是计算小能手”“谁是高明医生”“我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我编数学故事”“大家猜猜看”“数学手抄报评比”“班级数学文化布置”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写作能力。

(三)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整合

在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我们课题组经过实践,得出了两条实施途径:①在新授课与复习课中穿插引用。通过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中穿插引用“你知道吗”?,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增加课时,同时也能达到上述的育人功效。②单独开辟数学阅读课教学。所谓数学阅读课,就是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某个“你知道吗”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对“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掌握。

数学阅读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引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课始激趣:用数学故事、数学谜语、数学笑话、数学日记等。②课尾总结与拓展: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所学知识历史渊源。

数学阅读课,着重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课题组对“田径场上的周长”“图形的旋转”“古代计时工具”“认识计算工具”“三角形面积”“古代求体积的方法”“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二进制”等十余个内容进行了开发与实践。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改变。 1.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

数学大师陈省身为中国少年数学论坛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题了四个字:“玩好数学”。利用趣味的数学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以提升。 2.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多样化。

原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主要集中在数学课堂,课题组为学生搭建了数学文化节、数学兴趣小组、校园数学文化布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置学生于数学文化的海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数学的滋养。

(五)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两年来,由于我校课题组切实有效的开展各项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中,教师们勤于积累,平时能自觉的阅读教育教学书刊杂志,认真做好笔记,大量的理论武装了我们教师,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死教书、教死书”变为“学教书、教活书”,同时教师们将课题研究与平时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整理点滴经验,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案例等,已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且有多篇论文分获省、市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七、课题研究的困惑及今后的方向

(一)课题研究的困惑

1.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尽管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数学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课后学习数学的方式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觉得我们这种研究是浅层次的,只能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刺激,让学生感觉好奇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学生内心需求,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使学生进入一种内在的、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状态。

2.在数学文化进课堂上,虽然我们在这一方面已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是非常肤浅的。不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长期的有效性。

3.数学文化节的举办,如何让数学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中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目前也感到较为困惑。

(二)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1.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尽力根据教材的进度编写数学文化校本教材,让数学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仅起到激趣的功能,还能适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针对我们目前研究的困惑,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数学文化进课堂的研究力度,让新、趣、奇的数学文化知识润泽学生的学习。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提供了支持系统,这必然带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2.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参,内容来源于地方和学校的自主开发生成,需要师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对各种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究、开发。在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纲要仅仅规定了“课题研究学习”和“社会体验性学习”,而各个学校具体设计和实施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应视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定。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优化问题正逐渐被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因此,开发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课程实施的必需。 3.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推进及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的策略,要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与地域文化有机整合,与特色学校建设牵手,根据实际,有意识地在项目、主题选择上有所侧重,进一步彰现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确立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课题涉及的“资源”即“课程资源”,为狭义的课程资源。 2.乡土特色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的实施服务;研究,指师生充分利用特色课程资源,共同创生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我们平阴二中地处济南市的西南部,南与东阿于阁老遗址、西与翠屏山千年佛塔相邻,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我们开发活动校本课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富内容。我们在有计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划地开展了校本活动课程《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与全校教师、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多种形式的乡土教育资源,经过科学整理、反复实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有广泛借鉴与推广价值的成果。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假设 ㈠研究的目标 根据总课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将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体系。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以地方乡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资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行热爱科学、主动创新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选择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形个性的发展。 3.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特色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可推广的个案以及经验。 ㈡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炼与分析以校为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教师采用的指导策略的多样性、统一性与实效性。 2.比较:开展对比实验,比较不同指导策略的特点、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与条件。 3.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以及研究的趋势;编印《校本课程》,利用学科论坛等渠道,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课程培训活动。

4.行动研究:近一年来,我们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以课堂观摩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针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将研究情况做小结,撰写论文,交流发表。 5.个案研究: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课程研讨活动,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报交流。

四、今后研究的措施

1、立足“知行意合一”,制定课程“三维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以乡土历史资源《民族团结》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为例: 1.知识和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 2.过程和方法: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天祝文史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乡土资源作为素材来了解我县的县情,了解民族区域自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我县的状况,学习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国策,增强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期望学生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怎样的程度,即预期的有效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情感、行动的和谐统一。

2、立足课程“二次开发”,选择课程内容 平阴的乡土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究,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提供的学习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发,以学习主题形式加以实施。其方式一是新课程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使之适合本校学生要求和学习水平。二是发挥本校教师特长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根据

3、立足“学以致用”,转变课程实施方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经验从做中学。因此,我们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立足“学以致用”,多途径地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 途径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重难点适当补充乡土史课程资源,可缩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时空距离,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途径二: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史以专题的形式,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它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展示学生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等)。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途径三:举办专题讲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文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途径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主题应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掘;研究侧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过渡,即深入解释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客观史实,进而做出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校有多篇关于活动育人课程开发的理论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过程开发模式,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进行统筹有序合理的规划。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重要改变。 教师通过参与活动课程的开发,自然形成了新的课程理念,也自然地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这种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是一般的培训和行动研究达不到的。可以说:活动课程的开发使教师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二)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质疑批判的能力,进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老师和社会成员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和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和体验中培养起对自然和社会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共同学习中树立更好的合作意识,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尊重、理解和宽容,初步的形成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的知识。

4、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主要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及本校的办学理念,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拓展型校本课程。

六、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课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陈树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
《课题中期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