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6 09:03:0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苔丝》读后感(大学外国文学论文)

摘要:本文企图从《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小姐性格矛盾入手,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苔丝悲剧的原因,并且站在历史所能给予的高度,找寻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苔丝 软弱 单纯 坚强 维多利亚时代 抗争与迷茫

——小说《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分析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托马斯 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年轻的农村女子苔丝的坎坷经历,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风貌。

其中,哈代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苔丝的刻画十分成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是笔者带着对于本作品的喜爱,希望在个人的浅薄与冒昧之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德比费尔德 苔丝这一经典的女性形象。苔丝在作品中是一个性格丰富、内心复杂的人物。正所谓一切的悲剧都是性格的悲剧,正是苔丝这种既坚强又软弱、既单纯又幼稚的复杂性格,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一:单纯与幼稚的一步之遥

在《苔丝》中,所有的读者都对苔丝的纯洁和天真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这种纯真使得他个人的遭遇为广大读者所同情。苔丝从小在农家长大,有着一个酗酒的父亲和许多兄弟姐妹,家境的贫穷和不完整的教育经历并没有使得他成为像其他许多同龄女子一样的粗鄙的农家女。但是,这使得她对生活出现了逃避的情绪。她先是觉得自己来到世界上就是个错误,还不如死了;同时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了解甚少,因此一直像个孩子那样单纯、可爱。他不懂什么是爱情,也不懂与人相处的道理。于是她在将德比家的公子推下马时会害怕和后悔的哭泣,但对德比的侵犯却缺乏防备。她的这种单纯使得读者都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她的单纯也构成了她个性的最鲜明之处。哈代有意将苔丝刻画成一个理想主义的女性,她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之后依然保持这她的纯真。苔丝的内心如同一个天使,毫无害人之心、毫无防人之心,甚至在大部分时间里,连仇恨的情感都是缺乏的。但是,人间终归不是天堂,当过分的单纯遇到风浪,她就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在苔丝和安吉尔结婚之后,苔丝对于贞洁的在意使得她的行为变得诡异。这一方面来自于丈夫的压力,一方面正是他的单纯使得这白璧上的瑕疵影响了她心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所有幻想。她用完全的顺从来抗争着命运的不公,她的丈夫离开她到了殖民地,她即便在万分艰苦下也不向安吉尔家索求怜悯。苔丝总是那么单纯,做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这种性格一方面突出了她的坚强与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苔丝在面对社会、家庭、爱情方面的幼稚。在很多时候,理想主义的情绪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这也是苔丝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许,我们终究是渴望看到一个纯洁、单纯的女性形象的。哪怕这种纯真最终铸就了苔丝命运的悲剧,但正因为这悲剧的原因,才使得我们这些同处于世俗的压力之下的人们在小说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理想的发泄点。

可是,仅仅是单纯或幼稚,还不足以将苔丝的命运推向深渊。如果说单纯与天真构成了这个人物的血肉,那么内心深处的坚强与软弱,则是这个人物的灵魂。

二:软弱与迷茫

苔丝一直被认为是敢于反抗宗教的虚伪、人性的丑恶与男权的权威的代表,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依附品,离开了家庭和丈夫,就变得脆弱不堪,苔丝也是如此。但与普通人不同,她是企图反抗的,并且在许多时候将其付诸实践。可是,苔丝所有的反抗都以悲剧收场,这正显示了苔丝性格的决定要素——她的软弱与迷茫。

苔丝先是在在德比的挑逗和强行之下做了他的情妇,后来孩子夭折之后自己为他做了洗礼,但却被牧师否认其合理性,于是她对教会失望。在爱上安吉尔之后,她没有再次鼓足勇气尝试告诉安吉尔自己不幸的过去,在安吉尔离开之后,最终没能坚持下来,又一次回到了德比身边。甚至在逃亡之中,都多次放弃,最终被抓获……

在每次命运的转折,苔丝都是企图反抗的,但没有一次她坚持下来。她总是迷茫和忧郁,常常敢于挺身反抗,却在反抗之后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打败,最后陷入疯狂之中,杀死了德比,并坦然的面对警察的拘捕,最终以自我毁灭作为她最后的反抗。 我们看到,苔丝在一开始就对生活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觉得自己活着还不如死去。最后在经历了命运无情的捉弄之后,最终以死亡作为最后的逃避。与其说苔丝敢于反抗命运,不如说她只是敢于逃避命运罢了——无论是从德比家逃走还是离开安吉尔家,他都没有完成从逃避到独立的转化。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保护和依靠的,到相对好的劳动环境中时,她都会重新拾起对感情的憧憬;他始终不知道是应该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是应该由他人或者上帝主宰,就在这种迷茫之中,苔丝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并在这种毁灭中结束迷茫、摆脱命运无尽的纠缠。

在那个时代,苔丝作为一个女人已经做了十分顽强的抗争,但是作为一个真正要获得成功和独立的人,显然还不够。

苔丝不像简 爱那样在反抗当中具备独立的人格,她的反抗仅仅是出于对纯洁的守护,因此她缺乏主见,难以坚持且注定失败。也许哈代想给我们刻画的就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以使得仁慈的读者能够从这悲剧中为苔丝的命运感到惋惜,并从一个男作家的角度施以了同情。而《简爱》则站在女性的角度,发表了属于那一时代女性自己的人格宣言。

正如安吉尔所说:“生命是个谜”,而苔丝始终没找到这个谜题的答案。

即便在今天,依然有许多单纯天真的女性像苔丝一样渴望着守护和同情并不惜为此抗争,但是苔丝的命运也告诉我们,软弱与迷茫笼罩下,即便是最美的纯真,也只是易碎的水晶灯,稍遇风浪,便只留一地碎片使人惋惜。

三:维多利亚时代的悲歌

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孕育他的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任何敢于反抗命运的人,同时也都背负着岁月施与他的教化与伤害。

《苔丝》主人公苔丝小姐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巅峰时期。殖民地的扩张达到顶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日新月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失业,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原本对于宗教的虔诚信仰开始动摇——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因此,许多诗人、画家与文学家开始怀念起“单纯”的中世纪,于是便有了《苔丝》。

苔丝拥有者中世纪的单纯浪漫的少女情怀,却生在一个工业与资本主宰的时代,她要面对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苔丝是19世纪的“夏洛特夫人”,被资本家、各种奢侈腐化的贵族和无情的剥削囚禁在“牢笼”之中,却没有“兰斯洛特”来拯救她。苔丝的真实姓氏德伯就来源于骑士,但却早已衰落的一无所有,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却用金钱买到了贵族的头衔,这就是一种讽刺和预言。苔丝迷茫着,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属于这个物欲横流时代的内心,她是渴望一格属于她的骑士来保护她的,但如同他那衰落的姓氏一样,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

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的英国在强盛之中也孕育了许多问题,小说中那虚伪的贵族、狭隘的牧师、理想主义的资产阶级昭示着日不落帝国的盛极必衰。苔丝这个属于中世纪的美丽女子,游离于这一时代之外,发现自己既不属于被人剥削的劳动阶级,也无法接受贵族的虚荣。他找不到自己的路,却又不接受别人的路;他可以宽恕爱人,但爱人却没有宽恕她。维多利亚时代将新的罪恶和无情的剥削带给英国,却又保留着旧时代的傲慢与偏见。而苔丝既守着旧时代的纯真与善良,又敢于“灵魂出窍,游离于星空之间”挑战思想的束缚,他在一方面恪守着旧的美好的理想主义性格,又在另一方面独立的思考着精神世界的问题,她是浪漫与温柔的化身,也是软弱和坚强的结合。苔丝的性格就像洋葱,每剥一层就发现更深的秘密,但在这剖析当中难免使人泪下——不仅仅是感动与同情,还有如洋葱汁一样对时代的辛辣揭露。《苔丝》是哈代的一把利剑,刺中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心脏。直到今天,当我们每每读及苔丝的悲剧,依旧会感叹命运的离奇与无奈。有缺点的,反而才是完美的,而像苔丝这样完美的女性,生于一个错误的时代,恰恰就是她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英国在那个时代的伤疤,甚至在今天,类似苔丝小姐这样的悲剧,也在时常上演着。文学是一面镜子,充满了离奇、幽怨、感人的故事,它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体验,也激励着我们对于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一部名著,一个经典的人物,其经典之处必定是由于其中某些亘古的东西。这种亘古情感的揭露,对于我们来说,一直都不仅仅是内心深处小小的涟漪,还有对于生命深沉的思考。

推荐第2篇: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复活》

内容提要:《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 复活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

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有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走向复归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显得丰满。

综上所述,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就是出生贵族,早期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贵族庄园里,直到晚年他才幡然悔悟,开始与旧制度展开了斗争。

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的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欺骗的卑鄙之后。

半养女的生活环境已经使她不能不能适应工厂、作坊的艰苦劳动,去有钱人家当女佣,结果遭到主人的奸污。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之强大深信无疑。在环境的影响,逼迫下,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痛苦后,最终沦落为麻木不仁,卖弄风情的妓女。与聂赫留朵夫不同的是,她的堕落是由聂赫留朵夫的罪恶和社会逼迫出来的。 玛斯洛娃的复活是在聂赫留朵夫向她表示忏悔的时候。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探监,并提出向她求婚的时候,玛斯洛娃宣泄了自己的全部愤怒和仇恨:“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够,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这是在具体情景下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表达了一个受尽侮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强烈抗议和

控诉。这种愤怒在以前麻木不仁的玛斯洛娃身上是看不到的。她在聂赫留朵夫身上重新看到了人的善,恢复了从前信念,内心也产生了真正的人的情感,并决心做一个新人。这说明玛斯洛娃也开始复活了。

玛斯洛娃态度的转变的过程是真实的,她的复活是有深刻的依据的。转变的契机是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他有两方面感动了她,一方面是他不仅自己悔罪,而且开始真诚的关心她的命运,前途,并向她劝善。二是他受她的委托,真心为监狱中那些无罪的犯人奔走求援,真诚地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她看到他的这些表现改变了看法,接受了他的规劝,戒烟酒,不卖弄风情。当她去了西伯利亚,受到革命者思想的感染后,她的思想和性格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感动了她,使他“弃旧”,那么革命者的感染使她“图新”。这正是她“复活”的全过程。最后她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合,而是跟着革命走者西蒙松走了,说明她已接受革命者的思想,获得了新生。

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托尔斯泰所制定的这种拯救人类的宗教道德药方是空想的,虚幻的,具有消极性。不过,在作品中,作者“撕下一切假面具”,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

会制度,教会制度,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因此,尽管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消极的一面,但它的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都是作者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所不能比的。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任晓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外国文学》蒋承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复活》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6版 《笔的见证∕托尔斯泰理想的实践──小说的赏析与启迪》黄友玲 《新编外国文学》蒋承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外国文学史》朱维之南开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3篇:外国文学期末论文(《悲惨世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

摘要:翻开法兰西的历史,一位有着白色络腮胡子的老人成为无法忽略的存在,

他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凭借对人道主义的不懈追求以及超凡的艺术感染力,用文字描述了波旁王朝和复辟年代里的黑暗现实,又以浪漫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他梦中陈曦微露的天堂——一个有着仁爱、宽恕、和人道主义铜墙铁壁的天主教堂。这部“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的伟作,表现了“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浪漫主义;

一:人物百端尽诉人道主义

——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在卞福汝主教和冉阿让的身上,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是拯救者和被拯救者的“杰出代表”。

冉阿让是整部作品中的主线,也是通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悲惨世界》中最为现实的部分。这个人物形象诠释的是作者在他所处的社会中自身悲愤、同情、爱憎和理想。让我们回顾冉阿让人道主义精神的成长过程:十九年备受煎熬的奴役只因为为了给外甥吃一块面包,当他准备“洗心革面”自食其力的时候却又饱受歧视、排挤。当他拿着那对银烛台仓皇出逃时,他心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火焰已经几近熄灭,然而当卞福汝主教将银烛台赠与他,并说“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面救出来交还给上帝”——他确实被救赎了,灵魂已经堕落如斯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而人性复苏,并将人道主义精神奉为自己终身准则,最终成了一个人道主义和仁爱的化身,一个道德的圣者。在作者的理想中,人道主义精神是拯救这些灵魂堕落的人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使他们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如同冉阿让一样——获得了新生的冉阿让化名为“马德兰”, 冒死在火海中救了两个孩子,而后他作为前瞻者进行了工业上的改革,成为发达的企业家,行善造福,经市民请愿成为市长。这位众望所归的市长雇佣穷人,资助医院、学校,开设免费药房,开办救济储金,等等,做尽了一切一个人道主义者需要做的事情,他改变了这个城市恶浊的社会风气,消灭了贫穷与饥饿,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前边说过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有很多地方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情感,而冉阿让的政绩正是雨果认为的,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人物形象上,不仅是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光芒,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直面现实生活,发现时弊,探索改革方法的勇气。

而卞福汝主教是第一个出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是作者虔诚膜拜的浑身沐浴

这人道主义光芒的基督教神明,也是作者心目中最高的法律准则——遵循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行善终生。那么,作者塑造的卞福汝主教又是怎样践行人道主义准则如烛火般的温暖了黑暗呢?他用道德感化凶残,用宽恕战胜敌人,用仁慈温暖穷苦。卞福汝主教说,“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些制造黑暗的人。”他说:“医生的门,永不关闭;教士的门,要永远保持敞开。”所以主教的房子面街的门从来都是不锁的,他自己的房间向来也是虚掩的,任何过路的人从外面都可以推开——穷人,也可能是盗匪。他的一生是奉献给人道主义精神的,他愿意用他的一切来实践他的人道主义,甚至生命。正如他准备孤身到被强盗占领的乡里巡视时所说的那样,(乡长说:“唉!天啊!您要是碰上他们该怎么办呀?”)“我会求他们救济我的穷人的。”就是这种为了“拯救灵魂”而“活在世上”的精神,使匪盗将“战利品”献上,使决心复仇于社会的苦役犯因为一对银烛台而转变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卞福汝主教无疑是《悲惨世界》中一个具有崇高品德、标准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角色,他的思想是全书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他的这些品质,无疑是作者坚信可以改造这黑暗社会的有力武器。正是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隐约看到了雨果心目中的的乐土——没有纷争,没有压迫,没有苦难,没有饥饿和寒冷的人道主义天堂。

关于一个不得不说的反面形象,一直觉得作者对他的称呼很有意思也很贴切:沙威——这匹“由狼所生的狗”,我们先从这个称呼入手,这个比喻有两层意思,一是狼,狼指什么呢,理性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冷冰冰的法律,还有就是当时残酷统治的资产阶级,而这只狗,就是统治阶级的忠实爪牙,如果说冉阿让和米里哀主教是终身奉行人道主义原则,那么沙威是资产阶级法律的狂热信徒,也是统治阶级最坚固的碉堡——他对冉阿让的抓捕执着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在雨果的笔下,碉堡最终还是被炸掉了——冉阿让的以德报怨(还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方面)使这个冷血的杀人机器最终人性复苏,最终精神分裂自杀去了。我们可以隐约看到雨果认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拯救的界限,因为黑暗而堕落的人,就像冉阿让,可以通过人道主义救赎而最终为善。而沙威所代表的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缺乏人道精神,心肠冷硬,盲从于上层社会的国家机器,可以用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审判,而对于那些制造黑暗的,其下场就无从得知了。

我们通过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命运,可以看到,在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用下,可以感化人,可以改造人,可以惩罚人,几乎如同法律坚硬。这也正是雨果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它是奴役穷苦人的,只会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它能使罪犯弃恶从善、终止犯罪。而雨果的人道主义天堂就是在这样一种法律约束下一个平等、自由、博爱、和谐的世界。

二:现实画布上的浪漫色彩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

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1]《悲惨世界》中雨果采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这部著作中最鲜明的特点,正如序言所说的,那个时期法国的一切都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恐惧,压抑,和饥寒交迫的现实。

我们可以分别从作者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韵味的描写中一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具有现实主义韵味的描写中,莫过于巴黎人民起义——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起义这一部分最精彩,最激动人心,最荡气回肠。在这一篇章中,他塑造了一系列共和主义这的英雄形象,然而这一系列的英雄被作者完完全全赋予了人道主义的色彩,他肯定了革命暴力,但是他认为,“人道主义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而革命斗争只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不得已采取的手段。”[2]他通过安若尔拉斯表现出来他所认为的革命是通往人道主义天堂而“必须缴纳的通行税”雨果有一个人道主义思想的名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的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

《悲惨世界》中虽然不乏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是仍出出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最明显是情节安排上出处透着这位法兰西作家的浪漫,充满了戏剧性的效果。而在这些情节的安排中又处处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最后的一章中,德纳弟化名像马吕斯“出售”秘密,却弄巧成拙刚好让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就是当年自己的救命恩人,并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决定将冉阿让接来与他们同住,而他们所见到的弥留之际的冉阿让临终说的那句“我不知道,那给我银烛台的人在天国是不是对我满意。”让人潸然泪下。而最后的最后,我们为那位人道主义的圣徒而感到安详。

雨果不论是在绘制法兰西历史长卷,还是将浪漫主义色彩涂抹于其上的过程中,都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贯彻始终。如诗般的语言描述了他灵魂中人道主义的圣地。

三:诗人般人道主义的白色圣歌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人道主义的空想性

雨果是一个热忱的民主主义者,幻想用人道主义来改造社会,通过人道主义来缓和阶级斗争和替代革命。他所描绘的革命,是被心目中的人道主义美化了的革命,他在《悲惨世界》中所写的,街垒战中这些英雄的的形象之所以是光辉的,是因为他们的革命史要来实现人道主义的,正如书中安若尔拉斯所说的,“朋友们,我们所生活的和我跟你们说话的时刻是一个黑暗的时刻,但是我们是为未来付出这可怕的代价的。革命——就是我们为了这个光明未来所必须缴纳的通行税”所以,在作品中尽管他对人民革命进行了讴歌,但革命的结局是失败,革命的暴力只是造成了流血和牺牲,而慈爱和宽恕却能征服最凶恶的敌人。在他认为,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感化力量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改造这种“悲惨世界”的唯一手段就是“不使用暴力的、温和的、改良的道路——海滨蒙特猗的道路。”冉阿让——在这座城市里散播着人道主义精神、恩泽广被。使这里所有人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欣欣向荣,失业和苦难都已经被消灭。在这里已经“没有一个

空到一文钱也没有的衣袋,也没有一个苦到一点欢乐也没有的人家。”

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雨果给我们指出的这条道路是多么的无力。现实中怎么可能让冉阿让——受尽资产阶级压迫的穷苦民众在主教的感化下立地成佛?怎么可能让沙威——统治阶级忠实走狗、冷血杀手在冉阿让的感化下良心发现去跳河自杀?让马吕斯——长期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束缚的年轻人在冉阿让的感化下翻然忏悔?好像这个世界时这样的,只要遵从人道主义准则,以德报怨、仁爱待人任何社会罪恶都可随之消逝从而建立起雨果追求的人间天堂。就好像宗教一般,通过禁欲,、忍让、就可以解决一切。来追求来世的永生。这一切充分表明雨果希望用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解决阶级的矛盾,作为对付社会痼疾的武器。然而,这种思想不会解决人民的苦难,只会像宗教一样,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悲惨世界》中体现出来的雨果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没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对暴力通过人道主义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实际上诗人般的空想诗歌,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改良主义。雨果是真的真诚而单纯地希望用它来使“悲惨世界”改变为幸福世界。他认为矛盾是可以这么解决的:穷人通过自己踏实的劳动换来财富,富人要一心向善关心穷人。很明显,这种调和的方案是不会起什么效果的。当然,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一些批评家指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像天堂纷纷飘落的细细的露珠,是货真价实的基督徒的慈悲”,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虽然是空泛的,不切实际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但是,绝不失历史与现实的积极作用和意义。雨果始终关注这他所热爱的这片名为法兰西的土地,关注着他所深切热爱的民族和国家,关注这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其他文学史上的泰斗不同的是,他不仅是文学史的泰斗更是文学界的斗士,他与革命者一起呐喊,一起奋斗。正如高尔基所说:“作为一个讲坛和诗人,他象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为了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主义,将永垂史册,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国内外读者的心中,给人带来黑暗中的光明和孤立无援时的慰藉。

带着人道主义光芒的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以及他的《悲惨世界》必当作为一座高山,伫立于文学艺术的最高端。

参考文献:

[ 1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M ].潘丽珍译 译林出版社,第1版 2001年1月1日中文版译者序:柳鸣九

[ 2 ]:朱维之 赵醴 崔宝衡.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推荐第4篇:红与黑 外国文学选修课论文

大学

外国名著与名片欣赏

课程论文

题目:分析《红与黑》

学院:

班级:05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分析《红与黑》

――主人公于连的矛盾分析及评价

摘要:《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的曲线。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关键词:奋斗;矛盾;虚伪;反抗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红与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展示了一幅贵族上流社会的腐朽和教会内幕黑暗的广阔画面。其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1]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

出身于平民的于连,就是生活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他怀着激进与不平,不甘心于自己低微的平民身份,一心向往着上流社会,使自己成为达官贵人,或是穿着红礼服的将军;或是身披黑袍的主教。他野心勃勃,朝着长满葛藤的岐路跋涉着。所以说,于连是一个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形象。

[2]

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可以从书中体会到现实与浪漫,奇趣与幻想,从中我们能进一步认识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法国社会里人们行动的秘密动机和内心世界的特征。[3]其中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行为和矛盾中挣扎,对于人物的思索是一个极大的宝库,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正所谓“采之不竭,魅力无穷”。

现在我将又一次分析于连思想和行为的矛盾。

于连是聪慧有天赋的,但他却同时又是愚笨的。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别人羡

慕的才华与天赋,但他却只把这种本事用它背诵圣经,刻板的拉丁文。没有一丝创新,更缺少自己的观点与感悟,他的知识是空洞的,有局限性的。或许这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写照,社会不要你有自己的认识,不允许你有什么新的见解。于连想要有所突破,但却做不到,他主观的矛盾和外在的限制,决定了这一切。于连是本性善良的,但又是敏感,脆弱,容易偏激的。当他感到(仅仅是自己觉得)自己受到了有钱人的轻视时,他那恨死有钱人的想法便会爆发出来,此时,他会变得很偏激,心狠手辣,像一个等待战斗的大公鸡,而且,会“讨厌所有的女人,蔑视所有的情感”,不加分辨的否定一切,他甚至会怀疑孩子们的纯真感情:“这些孩子亲近我,就像亲近他们昨天刚买来的狗那样。”如此一个人,他会相信谁?会真心待谁?偏激多疑至此,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就没有被人真心爱过,一个不知道爱的人如何爱人,如何真心待人?当时社会已险恶至此,尔虞我诈,他会变成这样,变得可以理解了。他的本性又无时无刻显露出来,还举对待他的学生为例,他在不教孩子们之后,还常常惦念着孩子们,本性的东西是不能掩盖的。

如果说于连是完全利己,没有真情,那么他对待朋友又是矛盾的,因为他对好朋友富雷格的感情是真挚的,虽然“虚伪和缺乏同情心是他为了生存而采用的手段”,但当他的好友富雷格向他提出合伙做木材生意时,他并没有利用他“他不能忍受对一个爱他的人有丝毫不诚实的想法”。

于连是自傲的,同时又是自卑的。于连有自己的尊严,并时刻准备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是生命的代价,但他这样极力的维护,其实质却是自卑的表现,他怕自己会迷失,会懦弱,会对社会投降,对贵族低头。他可以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决定决斗。这看似可笑的事,却明显表现出他内心对于自己怯懦是多么的害怕!于连的爱情是复杂矛盾的。于连的命运转折可以说是他被聘为市长大人的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由刚上任时的胆小,卑怯到思想一步步被刺激,于连总是陷入自己假想的思想斗争中,他的孤寂生活中,充满着想象。不幸使他与世隔绝。在市长家,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感情,开始时并不是真的什么感情,于连不像夫人那样想法天真美好,他很有钱人,更恨像德雷纳尔先生这样贪婪,凶暴,没有同情心的人。他对夫人的示好带着的是对贵族阶层的报复。犹记得,当他第一次握住夫人的手,“他的内心洋溢着快乐。平不是因为他爱德雷纳尔夫人,而是终止了折磨他的痛苦。”他只是为了自己向自己证明,自己不懦弱,而这更可悲的显出了,于连内心的恐惧与怯懦。他的爱还是一种野心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地位低下,受人鄙视,不幸的穷人的儿子,居然占有如此高贵,如此美貌的太太”,他心中的甜蜜总是参杂着一些占有的骄傲。毕竟这种爱情仅是建立在好奇和满足自尊心和虚荣心上的。[4]

一百多年以来,关于于连的评论众说纷纭。主要都是从两方面来评价主人公于连的:一是追求爱情、荣誉、幸福、英勇(红),二是使用阴谋、野心、罪恶、伪善(黑)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这些说法是对的,但也许也不全对。因为于连是个复杂的人,一个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人。

于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于连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野心家,其实他只不过他不属于那个社会罢。他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朝气蓬勃的青年的代表,他的行动只是平民青年反抗贵族的反映。司汤达用诸多缺点去完善一个人——一个完善的人, 而不是完美的人。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于连性格上的丑与美,善与恶的矛盾的统一,也正是

他被认可的原因之一。

还有许多人认为于连的心理、行为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一点我只认同一半: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到当时环境影响,但这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起决定性因素还是他自身的心理。当时所有人都受社会影响,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于连而其他人没有成为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他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另外,于连的内心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司汤达的内心世界。有人说,我们与作家的区别在于作家能把心里想的用笔来表达出来。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想作者之所想,自然是为作者之所为了。钱钟书称方鸿渐就是他本人,而福楼拜也自诩是包法利夫人。每个作者笔下的人物,除了当时社会的烙印,都该有作者本人影子。否则,它将不是一部好的著作。司汤达之所以能如此细致入微的描写于连的那种畸形的自尊,大概因为他是想于连之所想,至少,作者本人曾有过类似想法。作者写出自己内心的丑恶,非但不会对作者的形象有所影响,却恰恰从侧面反衬出他的坦然。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丽呢?能把自己赤裸裸的放到手术台上一寸寸的解剖,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幸福。勇气,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幸福,也正是要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思想。短暂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于连在他那扭曲的想法之下,开始了他短暂的仕途。于连又在一次次打击中重复着永生的自我,或者说是司汤达本人的自我.[5]

红与黑,两个不同的颜色,两个不同的象征。红与黑就是正和负、对和错、阴与阳、虚伪和正直、反抗与妥协„„于连是红色还是黑色?这个论题还将继续争辩下去。

于连的对和错、虚伪和正直,反抗和妥协、放纵与禁欲、道德和私欲、自尊和自卑„„在现代看来还是存在的,而现代的人所要思考的是到底是物质支配着人呢,还是人支配着物质呢?于是有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正是这样才有了我们现代人,我们需要自我实现,像于连一样的去自我实现。也许这种超越性的自我实现也将是未来人的继续追求,也就是说现代人身上同样有着“红与黑”这两个不同的颜色。

参考文献:

[1].[法]司汤达红与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王立道等 中外文学人物荟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3][法]司汤达红与黑:一八三0年纪事.闻家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风轻云淡博客

[5]外国文学名著简览.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2006.

推荐第5篇:外国文学

1、《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虹》的作者是劳伦斯(英国)。

2、20世纪法国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塑造了一位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

3、《飘》的作者是玛格丽特·米切尔。

4、高尔基:痛苦的、悲惨的、不幸的《母亲》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巴威尔和母亲尼诺夫娜(一个由普通劳动妇女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典型)

5、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象征主义。

6、艾略特《荒原》:“疯人院的肮脏”的呓语。

7、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之父,奥地利小说家。代表作:《变形记》

8、意识流文学三大长篇著作:①《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法);②《尤利西斯》乔伊斯(爱尔兰);③《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美)

9、存在主义文学和哲学的代表:萨特 《禁闭》

10、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克特《等待戈多》

11、黑色幽默: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12、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3、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

14、P225《旧约》:犹太教经书、希伯来文学总汇

15、P225 庞大的宗教性诗歌总集《亡灵书》

16、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17、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18、紫式部《源氏物语》,(东方)最早的完整的长篇小说。

19、《一千零一夜》来自民间文学。

20、夏目漱石《我是猫》

21、川端康成,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

22、泰戈尔《吉檀迦利》,“献诗”,即献给神的诗篇。

一、现代主义文学

又称现代派文学,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出现的以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在情感感受、思想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有十多个,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

二、《荒原》的艺术特征。

1、是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的成功实践。“像是嗅到玫瑰花香那样去感知思想”

2、体现了诗人的“非个人化”的创作主张。“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3、大量用典,显得含蓄凝练、简练而深邃。

4、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性

5、用自由体写成,绝少用韵,语言灵活多变,自有一种严谨、整齐的节奏感,从而增加了诗的音乐性

三、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风行于拉丁美洲的一种小说流派,其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却又不失其真,把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派文学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注重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反映现实中,插入传奇、怪诞与超自然的现象,用奇特、怪诞、虚幻的形式表现主题。

四、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感情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

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简练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

五、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民族特色浓厚鲜明。

3、道路漫长、迂回曲折。

4、民间文学繁荣兴盛。

5、受宗教的影响既广且深。

六、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是叙事性散文的总称,“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是中古日本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不同时期的物语性质有所不同,有的相当于传奇故事,有的相当于轶闻趣事,而成熟的物语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小说。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七、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P67

八、《变形记》是如何揭示现实中的异化现象的。P139

九、《等待戈多》中戈戈、狄狄代表什么?戈多代表什么?作者贝克特想表达什么?(思想内容)

1、戈戈狄狄代表现代受难者,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人类的缩影”。

2、戈多是支持流浪汉戈戈狄狄捱时光的微茫的希望,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

3、作者贝克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十、《禁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哲学理想,“他人即地狱”怎么理解?P188

十一、概括《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要内容。(P202)

十二、分析尤索林的“反英雄”形象

1、尤索林在本质上是个极端个人主义者,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变得胆小如鼠;

2、他信仰丧失,理想落空,英雄气概消亡,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日趋衰败并渐渐走向

衰亡。

3、尤索林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推荐第6篇:外国文学

进得多的启蒙作家,《格列佛游记》是其代表作。

2、18世纪30年代至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斯摩莱特的小说多为流浪汉小说,如《兰登传》、《亨佛利·克林克》。

论述题

1.源氏形象分析:源氏才貌出众,秉性仁慈,多情多爱,一生坎坷。他是全书的灵魂,是平安时期贵族的理想人物。(1)源氏具有古代天子的姿色和才能。他一生下来便异常清秀可爱,“荣华如玉,盖世无双。”求学期间也是“聪明颖悟,绝世无双”,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连琴和笛,也都精通。成年后更是多才多艺,一次朱雀帝举行盛大宴会,源氏表演歌舞,“步态和表情异常优美,世无其比”。(2)秉性仁慈,对待政敌“以德报怨”,当曾将其流放须磨的弘徽殿太后时运不济时,源氏“每有机会必关怀弘徽殿太后,对她表示敬意”。他身居高位却绝不盛气凌人,“他对世间一般人普施恩惠,无求不应。”因此,“世间一切臣民”对源氏无不称赞。当他从须磨流放回来时,“普天之下,欢呼之声载道。”另外,他是一个不“爱名尚利”的“仁者”。书中多次写到源氏不愿担任高官。他任内大臣时,“应兼任摄政”,但,他再三推辞。冷泉帝要让位与他,他却坚决不肯接受,对于“太政大臣”的职务,他也是“暂不从命”。可见源氏是一个秉性仁慈的君子,而不是沽名钓誉,权欲熏心的小人。(3)在爱情方面,他“任情而动”,对女子用情不专。他觉得空蝉丰韵闲雅,便半夜闯入她的闺房,强行非礼。他与六条妃子有私。“经常悄悄到六条去访问”。邂逅夕颜后,就与夕颜频频往来,在须磨,经常与明石道人的女儿幽会。尽管如此,源氏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只有两个:藤壶和紫姬。藤壶死后,他仍念念不忘。紫姬死后,他觉得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久便撒手西归。(4)一生坎坷。出生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由于没有外戚后援,降为臣籍。成年以后,和葵姬结婚,婚后两人性情总不投合,因为是政治联姻。不久,葵姬与桐壶相继去世。源氏连遭不幸,顿感人世可厌。朱雀帝上台,他凄凉地谪居海边,常常夜不能眠。冷泉帝上台,他才得以返回京都。然而好景不长,紫姬患病去世,他却隐遁归去。源氏一生,婚事、家事、政事,诸事不顺,坎坷一生,是个悲剧人物。

2.《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1)歌颂美好纯真的爱情、婚姻,如《巴士拉银匠哈桑》《七仙女》《瓦格岛》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子、公主、仙女,他们对美好爱情的热情向往、执着追求,始终是赞扬,歌颂的。《一千零一夜》的爱情故事大致有三种类型:人与人的爱,有神魔介入的人与人的爱,人与神的爱。其中以两类故事最具特点:一种是神奇物出现的故事,如哈桑、神杖、隐身帽,再如《乌木马的故事》。另一种与城市商品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如《麦斯鲁尔和载玉妮·穆娃绥福》这两种故事神奇迷幻,曲折动人,后者现实主义倾向明显。(2)形形色色的冒险故事是其中最动人的篇章。大体说,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冒险:航海旅行的冒险、为获取某种宝藏的冒险、为爱情所经历的冒险。其中,航海旅行尤为引人入胜。如《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既表现商人奋发勇敢,也有惟利是图。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求,在好奇和探求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3)《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歌颂了真善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不少故事通过男女爱情、家庭幸福、生存温饱这些最基本的情感和需要,表现人们的追求。而《终身不笑者》的故事,则朦胧地展现了一幅“理想国”的画图。(4)在《一千零一夜》中,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恣睢暴戾得到暴露,人民大众的怨愤之声和反抗意识也有所表现。如《一对牧民夫妇》和《死神的故事》。(5)《一千零一夜》中有两篇行骗的故事,故事并不是在褒奖盗骗行为而是将这一现象调侃地反映在文学中。另有两个长篇故事,通过结尾化干戈为玉帛的描写,表达了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愿望。 (6)《一千零一夜》中以女奴为主人公的故事尤为精彩,如《阿拉丁和神灯》中的马尔基娜。

3.《一千零一夜》的艺术成就:(1)朴素的现实主义和奇幻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它的形形色色的神奇故事,无不实现生活为基础。二者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古代东方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丰富想象力和智慧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如《渔夫和雄人鱼》。飞毯、木马、神灯等神奇事物,既是人民群众借以和恶势力作斗争、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手段,又是他们力图征服自然、驾驭某种超人力量的思想反映。(2)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框架。它的整个故事是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其中许多故事本身又套故事,形成纵向的或横向的“连环套”。《驼背的故事》中,裁缝匠的故事套青年的故事,青年的故事套理发匠的故事,继而理发匠又讲了他本人和5个兄弟的故事。这一个故事连套三四个故事,布局和叙述有条不紊,这在框架结构型的故事中是绝无仅有的。(3)诗文并茂,语言大众化。《一千零一夜》中约有1400首诗歌,其中170首可以查明作者。叙事状物朴直流畅,通俗易懂《努伦丁和玛丽娅》中的诗歌把一对沉浸在幸福中的恋人所处环境和心境烘托得恰到好处。(4)还有一些艺术手法运用得也颇为成功。细节描写:米德尔获得宝鞍袋的故事。突发性场面的运用:大鸟劫走宝石的故事。强烈的对比:国王哈里发和渔夫哈里发。成功的心理刻画:真假哈里发的心理错位。此外长篇独白也很生动。(5)缺点:1.叙述单调,形象塑造千篇1律,同类故事多由重复,历史时间上的错误。

4.《罗摩衍那》的艺术成就:(1)《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不像《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杂。《罗摩衍那》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人物,人物形象丰富,具有典型性,在矛盾的发展中不断深化。以罗摩是史诗的主人公,作者在情节的发展中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地刻画:A.在与自然界和恶魔的斗争中,他是一位勇士,是战胜强暴的象征。B.在父子关系上,他虽然对王位抱有自己的见解,但他从不违抗父命,可算作“孝”的典范。C.在夫妻关系上,他对悉多念念不忘,没有再要视为“爱”

4.拜伦式英雄:是拜伦早期创作的通常称为“东方故事诗”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或中心人物。这些男性形象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有的没有家,如《异教徒》中的威尼斯人;有的是强人,如《海盗》中的康拉德,《阿比道斯的新娘》中的赛里姆;有的是犯上者甚至反叛者,如《莱拉》中的莱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诧风云的勇气、狂热而浪漫的冒险经历。这是些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拥有高尚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爱好自由,矢忠爱情,最终成为社会牺牲品。他们发展了哈洛尔德的拜伦主义——忧伤失望和纯粹个人式的反抗,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其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气质个性的深刻印记。拜伦式英雄在欧洲广大的民主阶层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5.《十日谈》主题:(1)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许多故事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不止于对僧侣的丑行劣迹进行嘲讽,更着力抨击他们的虚伪和奸诈。僧侣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盖出于教会的教规,出于教规的虚伪性和反人性。(2)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扼杀人的天性的。(3)批判封建特权和男女的不平等。薄伽丘认为,人的高贵不取决于人的出身,而决定于人的才智。(4)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认为人应当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

6.《神曲》的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历经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寻得在政治上和道德上复兴的道路:(1)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其理想和抱负,比任何时候都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使意大利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国家。(2)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和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对教会干涉国家内政,破坏国家统一的罪恶,对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3)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4)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5)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在《神曲》中也有表现。

7.《神曲》的艺术价值:(1)《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对地狱、炼狱和天堂进行多层次、多色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身临其境。(2)《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如维吉尔的导师形象,又如地狱王、人面妖鸟、复仇女神等妖魔鬼怪的形象。(3)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4)《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是建立于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5)《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6)摒弃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起了重要的作用。(7)历史价值

8.《浮士德》的主题:(1)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现了歌德所理解的人类社会而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2)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3)反映了当时德国及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的历史局限性。 9.达尔杜弗的形象分析:(1)他是一个宗教骗子,这一形象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2)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平日在教堂里极为虔诚,宣称整日不离《圣经》,暗中却觊觎别人的财产和妻子:口头宣扬“苦行主义”,一顿饭却能吃下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表面仁慈善良,骨子里凶狠歹毒;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却是一个好色之徒;善于随机应变,巧言令色。这一形象的成功使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3)达尔杜弗的伪善具有典型性,他是外省的破落贵族,到巴黎寻找发财的机会。当时外省有许多这样的中小贵族,他们大多成为骗子,达尔杜弗只是他们中的代表。

10.《伪君子》的艺术特色:(1)为了塑造伪君子的艺术形象,莫里哀使用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手法。主要是“间接描绘”的方法,使中心人物未上场就成为争论的焦点。歌德认为这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2)描绘伪君子所花的笔墨极为简练。全剧共31场,达尔杜弗只有10场;全剧共1962行诗,达尔杜弗只有290行。但他的场次却是关键性的,他的性格塑造得异常鲜明。(3)喜剧手法和闹剧手法相结合。(4)除了常用的喜剧手法以外,还可以举出一种“重复”的手段。词句的重复,行为的重复,局面的重复,假面具的多次脱下。(5)出现了悲剧因素,但都能化悲为喜或以喜剧手法处理这些场面。

11.坚战形象分析:(1)慷慨仁慈。《森林篇》中阿周那求得天神兵器,而坚战却不计前嫌救出难敌。(2)诚实守信。《森林篇》中黑天鼓动大家起来反抗,而坚战却要信守诺言,完成12年的流放。(3)谦恭。《训诫篇》中,坚战在众人力劝下登上王位,并箭床前恭听毗湿摩对国王职责的训诫。总之,坚战公正、谦恭、仁慈,是史诗所颂扬的正义力量的代表。

12.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类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它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2)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权利,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

13.沙恭达罗形象分析:沙恭达罗形象是丰满的,性格是完整的。他是作家着力刻画的理想人物,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坚贞不渝,且富于斗争精神的具有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1)质朴自然。生于静修林之中,终日与自然为伴,造就了其“自然人”特性。没有世俗的虚伪,也不知人心的险恶和国王的朝三暮四。(2)对爱情忠贞不渝。在爱情上,她也保持着“自然人”的特性,发自内心,纯真自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虚假的意念。(3)勇于抗争。她对豆扇陀的一见钟情,反抗静修的清规戒律;用干达婆方式结婚,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在宫廷中对豆扇陀抨击谴责,放抗夫权,都体现了她勇于抗争的精神。

14.莎士比亚戏剧的基本主题:均取材于英国编年史。10部历史剧具有“两个四部曲”的结构形式,即《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和《理查二世》构成第一个四部曲,《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构成第二个四部曲。它反映了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总计达三百多年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纷争到中央集权的整个历史进程,从而表达了作者谴责僭主昏君,表彰明主贤君。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王权的政治理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15.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1)歌颂爱情和友谊,赞扬机智勇敢、提倡无私精神,表达人文主义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等思想。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热情肯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赞美人的力量和价值,情爱和友谊,这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主旋律。也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主题。同时,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士比亚也进行了揭露和嘲讽,但是他的嘲讽带有温和性。(2)莎士比亚喜剧的共同风格是浪漫与抒情,所以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共10部,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3)喜剧中还刻画了优美绝伦的女性形象,如鲍西娅。

16.“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伊丽昂纪》以战争结束前50天的故事为描写的重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线,故荷马称“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为了平息阿波罗的愤怒,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交出了自己的“床伴”阿波罗祭司的女儿),却蛮横地带走了主将阿基琉斯的战礼“美丽的布里赛伊丝”。阿基琉斯怒不可遏,决定罢兵不战,从而导致了希腊联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主将赫克托耳阵杀阿基琉斯的挚友帕特罗克洛斯。阿基琉斯愤怒异常,重返战场,战杀赫克托耳,扭转了战局。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正是荷马时代的风尚。

17.《恰尔得·哈洛尔德》的主题: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抒情叙事诗。长诗不仅通过游历主人公广泛描绘了各国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怀,而且还通过抒情主人公对当时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作出裁判,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加以深切关注。(2)长诗以游历主人公忧郁的厌世态度和狂放不羁,还以抒情主人公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欧洲各国被奴役人民的人道同情,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也为诗人赢得了全欧的声誉。(3)长诗共四章。第一章写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第二章主要是写景和冒险。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讴歌反抗压迫的自由精神。第四章表达游意大利时的印象,对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给予支持。

18.《浮士德》的艺术成就:(1)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表现的不是客观的、具体的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而是精神世界和精神演进进程。这是导致全局悲剧具有鲜明的象征性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在艺术上达到了形象性和哲理性的高度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结合。(2)运用多种诗歌体裁和包容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地融为一炉。整个作品中有抒情诗、哲理诗、散文诗、叙事诗,也有民歌,当时所出现的各种诗歌样式无所不包。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歌剧的、舞剧的因素,各种格律,诸多艺术形式因素有机融合。

19.《唐·基诃德》的艺术成就:(1)创造性地改造了小说文体。广泛地吸收了拉丁文古典小说、英雄史诗、西班牙民歌、田园小说、传奇小说、流浪汉小说和骑士小说等在叙事与描写上的特点,摒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体,从而将欧洲长篇小说创作推进到新阶段。(2)塑造了唐·基诃德和桑丘·潘沙这一对艺术典型。他们的性格迥然相异,又彼此补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故德国诗人海涅认为,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3)塞万提斯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迄今为止的全新观念。初步提出了阅读即作品的延伸的看法,深刻全面地揭示作品的不确定性,对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1)小说家笛福和斯威夫特首先登上文坛。○1尼尔·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不顾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表了《鲁宾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等。○2斯威夫特在思想上是比笛福激进得多的启蒙作家,《格列佛游记》是其代表作。 (2)18世纪30年代至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理查生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代表作《帕米拉》、《克拉丽莎》。斯摩莱特的小说多为流浪汉小说,如《兰登传》、《亨佛利·克林克》。

推荐第7篇:外国文学

1.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2.古希腊神话的特点:①神人同形同性说、②道德淡漠、③神谕至上、④视域狭隘.3.希腊神话的内容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大部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古希腊神话是史诗。 4.天后:赫拉(罗马名:朱诺)海洋神:波塞东(罗马名:尼普顿)太阳神:阿波罗(罗马 名:阿波罗)女战神:雅典娜(罗马名:密涅耳瓦)爱神:阿佛洛狄忒(罗马名:维纳斯)他们都属于新辈神谱.5.希腊神话中的神袛,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6.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①想象力极强②故事性极强③哲理性极强。7.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8.《伊利昂纪》中关于战争的起因,在神话故事“不和的金苹果”里有详细的说明。其中的人物赫克托耳是真正的悲剧英雄。

9.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被看作是最早的长篇小说。

10.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萨图罗斯剧(羊人剧)和拟剧(模拟剧)等,期中成就最高的是悲剧和喜剧。

11.古希腊戏剧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12.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亚》(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13.索福克勒斯写作了被亚里斯多德尊为悲剧典范的《俄底浦斯王》。

14.司芬克斯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出处为《俄狄浦斯王》。

15.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在希腊悲剧中开创了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先河,它的素材来源于希腊神话《押送金羊毛》。16.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和欧洲政治讽刺喜剧的创始人,最有代表性的喜剧诗人,雅典旧喜剧诗人,代表作《阿卡奈人》、《鸟》、《和平》、《骑士》、《云》、《马蜂》。

17.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和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18.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圣徒传教)。

19.中世纪早期史诗代表作—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人的《卡列瓦拉》。20.中世纪中期史诗代表作—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21.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它是在民间创作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但丁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23.但丁在《新生》中抒发对贝娅特丽丝的纯真的爱,这种爱是理想中的、精神的爱,带有中古时期的神秘色彩,但表达了摆脱中世纪禁欲主义、追求世俗生活、渴望情爱的情怀。

24.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初恋贝娅特丽丝带领但丁游历了天堂。25.《论俗语》是最早一部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用拉丁文写成。

26.《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游历。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27.炼狱(又称净界),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忿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

28.《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

29.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意大利文学)

30.弗朗索瓦·拉伯雷长篇小说《巨人传》。(法国文学) 31.“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癫子》。(西班牙文学)

32.维加是西班牙戏剧的奠基者,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剧本《羊泉村》 33.托马斯,主要作品是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欧洲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英国文学) 34.埃德蒙·斯宾塞的长诗《仙后》

35.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他被狄更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36.《训诫小说集》是仅次于《堂吉诃德》的又一部名篇,是继薄伽丘的《十日谈》之后给予西方文坛影响最深的短篇小说集。

37.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着意刻画的另一个人物是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主仆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照。 38.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39.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高峰,是以三部“欢快喜剧”为标志的,即:《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他们完满的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浪漫、抒情的风格。

40.莎士比亚悲剧以《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最为著名,它们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41.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哈姆雷特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42.17世纪文学主要包括古典主义文学、巴罗克文学和反映清教徒思想的文学。43.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

44.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之作。

45.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拉辛,代表作《安德洛玛克》。

46.布瓦洛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诗的艺术》提出了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成为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47.清教徒文学以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和约翰·班扬为代表。48.莫里哀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

49.“理性崇拜”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也是启蒙文学的思想基础。

50.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英国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代表人物小说家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德国:莱辛和席勒。 51.笛福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启蒙思想较为温和,但他的小说创作却是一次真正的文学革命。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 52.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他享誉世界的讽刺名著。

53.塞缪尔·理查逊是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其作品以《帕米拉》《克拉丽莎》最为著名

54.孟德斯鸠的理论著作《法的精神》把法治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该书成为关于国家学说的世界名著。他的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是第一部著名的启蒙哲理小说,为法国启蒙文学开辟了道路。

55.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德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奠基人,现实主义美学家和剧作家。他以美学名著《拉奥孔》、戏剧评论辑集《汉堡剧评》及一系列剧作把德国文学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并使德国民族文学终于形成。 56.德国启蒙文学70—80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中得到迅猛发展,这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德规模的文学运动

57.《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人物:维特、绿蒂、阿尔伯特)是歌德早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58.《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59.《浮士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贯穿全剧的主要特色。

60.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61.《唐璜》因诗人早逝而未能最后完成。

62.《唐璜》的创新特征①对故事内容进行彻底改编②具有自传成分③人物的社会意义扩大

63.拜伦创作出一组通常称之为“东方故事诗”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6部。

64.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之序言,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这条对照原则一直指导着雨果的文学创作。

65.雨果是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派小说家,他是浪漫手法的集大成者。66.《悲惨世界》的四个主要人物:福来主教、让·瓦尔让、芳汀、珂赛特。 67.惠特曼《草叶集》唱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新声,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68.《草叶集》基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民主。69.《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所做的革命性贡献是大胆打破了传统诗歌格律,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诗的新形式。惠特曼最喜欢运用的是“目录诗”和“平行句”。

70.鲍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他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歌》。71.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72.冈察洛夫他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

73.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篇美学宣言。74.《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的问世标志着巴尔扎克的创作达到成熟阶段。

75.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俗研究》,第二部分是《哲理研究》,第三部分是《分析研究》。

76.福楼拜的艺术主张:①追求真实性②追求客观态度③追求艺术美。77.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78.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 79.巴洛克文学:

80.包法利主义:爱玛的悲剧表明理想生活与现实灰色生活的差异,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生活,只能加重自身的痛苦和悲剧性。她的病态的热情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包法利主义是一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行。它是平庸卑污的现实,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81.“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向塑造的一类英雄形象。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才识出众,意志坚强,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敢于和封建强权社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为,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悲愤忧郁。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

82.骑士文学:它是伴随着中世纪欧洲社会骑士制度而出现的一种世俗文学,盛行于

12、13世纪,它描写骑士爱情、冒险故事,宣传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要内容,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主题是讴歌骑士爱情,它的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破晓歌”最为有名。骑士传奇盛行于法国北方,歌颂尚武、冒险精神。骑士文学后世对欧洲小说和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83.“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它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运动的参加者多是青年,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强调“天才”“经历”“自由”“创造”的口号,崇尚天才,强烈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民族风格,信奉卢梭“返回自然”的思想,这一运动的理论家是赫尔德。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 都是其代表作。

84.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主观性和抒情性,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所以又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等提法。 B、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C、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D、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85.《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的比较:①主题:前者歌颂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英雄主义主旋律、战争),同时展现出人文主义因素(人性);后者歌颂人的智慧与和平重建

②情调: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伊利昂纪》西方第一部战争文学作品。《奥德修纪》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情节发展主线的作品,西方流浪汉文学的滥觞。

③人物配置:男主角《伊利昂纪》双英雄《奥德修纪》单英雄;女主角红颜祸水的海伦和坚贞聪慧的佩涅洛佩。

86.《俄底浦斯王》艺术特征:①激烈的悲剧冲突:命运—自由意志②崇高的悲剧性格:抗争、勇于承担③强烈的悲剧效果:无辜者遭毁灭,悲壮而震撼的审美性④复杂巧妙的结构:回顾式“发现”、“突转”,事与愿违的巧合。

87.堂吉诃德人物形象:(①博学、健谈,富有文采,勇敢,坚毅,具备模范骑士的美德②生性严肃,严肃对待遇到的每一件事以骑士小说中的话语言谈,以古代礼节待人待物。(a疯癫可笑的骑士b以讽刺世的侠客c理性和道德的化身d不切实际的悲剧家).88.《堂吉诃德》的特色:①游历小说的结构,叙事形式。游历小说以主人公的游历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小说类型②虚实结合的讽刺手法a、虚拟的讽刺视角b、现实的讽刺视角c、讽刺的讽刺。堂吉诃德想建立的与其说是“骑士道”,不如说是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该讽刺的是他所处的现实中的人,也就是“对讽刺者的讽刺”。③大量使用民间语言

89.《浮士德》精神和形象: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索性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浮士德是一个进取者、自我否定者、人道主义者的形象。

90.莫里哀与古典主义:①遵守古典主义戏剧结构,五幕,诗体。②赞美君主。③突破了古典主义对喜剧的歧视,大胆塑造一系列出身下层的鲜活人物。

91.莫里哀的艺术成就:①以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对旧的喜剧形式进行了改造。②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不同的环境,展现了17世纪法国的社会风貌。③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嗜癖型的,如吝啬、伪善、恨世、轻信、贪婪,这些分别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④对喜剧手法进行了探索,为喜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⑤善于利用舞台动作制造喜剧效果,语言的笑料引人发笑。

92、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①秩序的重建者。复仇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任务。②优柔寡断的复仇者。行动延宕,将个人复仇上升为国家复仇。③时代变革的迷惘者。关于生、死、人、自己、灵魂。

93、《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道德感化、爱仇敌、无私奉献 ①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②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③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④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⑤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94.雨果浪漫主义的成就:①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②雨果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③雨果力图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去再现社会和历史④情节的传奇性⑤雨果注重心理描写⑥雨果善于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的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

95.《神曲》的象征手法:

1、意象 黑森林---意大利黑暗政局。豹---佛罗伦萨政治迫害。狮---法兰西国王。狼---罗马教廷。维吉尔---理性。贝娅特丽丝---信仰。

2、结构布局上,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每个境界都分为9层,每部33篇,“三”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地狱”增加了一篇全书的序幕,全书共100篇,“十”是完全的象征,“一百”是完全中的完全。这都与基督教神秘、象征的教义相对应。

96、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①叙写人情风俗史。②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1)反对浪漫主义的主观性,抵制和排斥想象力(2)坚持批判性和揭露性(3)观察的艺术(4)暴露多,歌颂少③描写普通人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④描写典型环境⑤细节真实⑥坚持人道主义⑦悲观情绪⑧以小说为主要体裁。 9

7、《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②“红”代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代表卑鄙可憎的复辟时代的概括。③“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98、《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于连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为出人头地而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热情。①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③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④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于连形象的多元多层次结构:单一性元素:A确立自我。B向往民主。C善心不泯。D生性敏感。E刚强坚毅。两重性元素:A反抗与妥协。B自尊与自卑。C雄心不已与野心勃勃。D虚伪与正直。

99.《风俗研究》的六个场景:①私人生活场景,表现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因生活经验不足或感情冲动酿成的种种错误与不幸。②外省生活场景,描写人们走向成年时,因野心、欲望、自私自利的盘算引起的冲突。③巴黎生活场景,描写人心的衰老、腐化、恶的欲念代替了一切真诚朴素的感情。④政治生活场景⑤军旅生活场景,表现风云激荡,离乡背井。⑥乡村生活场景表现秩序、道德原则。 100.《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的原因: 爱玛的浪漫心性、物欲要求、厌世思想、理想追求、宿命观念等,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对所谓高雅艺术的批判、浪漫与现实的冲突、腐败的社会风气酿造的悲剧、虚荣心过度膨胀的悲剧。 爱玛的悲剧中,其本身的弱点也是一个因素:贪慕虚荣(对虚荣的追求孜孜不倦,不甘平凡)过于关注自我(在追逐幸福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丈夫和女儿)轻信,不够理智(对他人的虚情假意不够警觉)不懂得珍惜,贪婪 (对于已有的美满不在意,贪心不足的寻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01.《包法利夫人》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的贡献:A是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B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胆接触到了女性性心理描写的小说。许多地方表现出爱玛性的苦闷、压抑、欲望、幻想、追求。影响了莫泊桑和左拉等人。C明确提出“创作客观化“原则,作者退出小说。D为法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与批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人的看法不同,自然主义从生物的角度看待人;批判现实主义从社会的角度看待人。

102.《伪君子》人物:奥尔贡-巴黎富商。达尔杜弗-宗教骗子和无赖。他伪善,狡黠,狠毒。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艾耳密尔-奥尔贡的妻子。陶丽娜-女仆(机智)

103.《伪君子》的艺术成就:①先声夺人的开场②环环相扣的结构,是该剧的另一个特点,“突转”。③塑造了单一性格人物 104.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 莎士比亚喜剧特点:①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②以爱情和友谊为主题,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理解为善与恶两种力量的斗争,结局是恶人的悔悟和好人的宽恕。

第二时期:悲剧和悲喜剧创作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 莎士比亚悲剧特点:把悲剧主人公放到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和斗争中,让他们经受尖锐的内心斗争,最后以正面人物的毁灭作为结局,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强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是一部讲述关于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主要人物有哈姆莱特,克劳狄斯(贪婪利己,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奥菲利亚(一个凡间的天使,是纯洁和美丽的代名词,承载了美德和欲望的双重十字架),波洛涅斯(趋炎附势,世故圆滑,毫无是非曲直之心)。

《奥瑟罗》写黑人将军奥赛罗(正直坦荡,嫉恶如仇,忠于爱情,勇承其咎,但是刚愎自用,听信谗言,嫉妒之下丧失理智)与威尼斯原老之女苔丝德梦娜的爱情悲剧。伊阿古(有恶魔般自私狠毒的心肠,对财富和想了疯狂追求,对权势和地位贪婪角逐,但却带着一副“待人忠诚”,“为人正直”的面罩) 《李尔王》改编自古老的不列颠传说,讲述了李尔王的家庭和大臣葛罗斯特的家庭中,都发生了儿女背叛父亲、出卖父亲的惨剧。(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在他有权财的时候对他百般奉承,甜言蜜语,一旦得手后就翻脸变样,凶相毕露。而三女儿考狄利娅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她诚实善良。葛罗斯特的儿子爱德蒙是个外表漂亮、殷勤而内心凶狠的阴谋家、两面派。) 《麦克白》取材于苏格兰的传说。诱惑与野心的悲剧。动作性强,心理描写杰出。(由于野心的驱使麦克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成为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但他原是一个万人敬仰、品行卓著的英雄) 第三个时期:传奇剧创作时期 莎士比亚传奇剧的特点: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悲剧情节在其发展过程中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带有空想性质的乐观精神和积极信念、宽恕与和解的主题表达等。

推荐第8篇:外国文学

填空:

1、(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2、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

和(英雄传说)

两部分。

3、希腊神话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4、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主要论著是(〈诗学〉)。填空题:

5、在欧洲文学史上,(但丁)是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大诗人。

6、恩格斯在评价但丁时指出:“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7、神曲包括《地狱》、《净界》和《天堂》。

8、《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辛辣的嘲讽、强烈地夸张、巧妙的构思嘲笑了(没落的骑士制度),抨击了(西班牙的黑暗制度)。

9、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两部伟大的史诗。

10、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九世纪到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时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马史诗情节是以(特洛亚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为基础写成的,史诗广泛的反映了古希腊(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

12、据传说特洛伊战争是因希腊美女(海伦)被抢引起的。

13、《伊里亚特》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形象是(阿卡琉斯)、(阿迦门农)和(赫克托耳)。

14、《伊里亚特》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军事)题材的文学巨著。

15、荷马史诗所描写古代英雄的最高美德是(勇敢)。

16、《伊里亚特》的情节以阿卡琉斯的(愤怒)为中心展开的。

17、《奥德修纪》以(奥德修斯的历险)为主线,以(奥德修斯家庭遭遇及其子切利马克贴雷马科寻父)为复线。

荷马史诗善用比喻,这种比喻被誉为(“荷马似的比喻”)。

19、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是(意大利),但以(英国)文学年成就最为突出。比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20、(卜伽丘)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他学习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把(一百)个短篇小说组织在一起,是欧洲文学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21、法国以龙沙(龙萨)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叫做(“七星诗社”)。

22、拉伯雷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巨人传》)。这部小说前两部写的是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及他们的文治武功。

24、(维迦)在其最优秀的剧本(《羊泉村》)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25、西班牙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

26、乔叟的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含有(24个)短篇故事,绝大部分用(诗)体写成。

27、莫尔的主要作品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

28、(司宾塞)的长诗《仙后》是第一部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29、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取材与圣经的三部名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30、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高乃伊NAIYI)代表作是(熙德)。

31、布瓦洛的诗体理论著作是(《诗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

32、启蒙文学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其典型形式是(哲理小说)和(正剧)。

33、德国民族戏剧的奠基者是(莱辛),他的戏剧论著是(《汉堡剧评》)。

34、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席勒先后创作勒名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35、英国“湖畔派”诗人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36、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斯各脱),他的代表作是(《艾凡赫》)。

37、《阿答拉》的作者是(夏多布里昂),他另一部作品(《瑞奈》)中第一次创造了“世纪病”的病态形象。

38、(《红与黑》)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39、(《阿尔芒斯》)是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40、(法布利斯)和(吉娜)是《帕尔玛修道院》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41、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人)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

42、(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是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3、19世纪30—40年代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并行发展的是(宪章派文学)

44、海涅于1844年写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是歌颂工人起义的佳作,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里的童话》)。

45.乔万尼奥里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

46.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创始人是(果戈里)。

47.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它始终与(俄国人民解放)运动密切联系。 48.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马克·吐温) 名词解释

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宙斯及其家族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而得名。俄林波斯神系有12位主神:

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神和猎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特、火神和将神贺怀斯托斯,神使赫耳墨斯、农神得墨特耳。(另外还有九位女神)

梦幻文学梦幻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常常采用梦幻的形及寓意、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内容,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如市民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就是梦幻文学的代表作。但丁的《神曲》也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

DREAM VISION梦幻体:“梦幻体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文学形式,曾为中世纪诗人广泛采用。这类作品通常表现主人公在一派春色中昏然入睡,同时描述他的梦中经理主人公通常是由他人或动物引入梦境,而他的梦中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寓言。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中世纪兰格伦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农夫皮尔斯》,乔叟也采用它创作了《公爵夫人的书》、《声誉之宫》及其他早期诗作。中世纪以后这中梦幻体文学不在流行,但并未消声匿迹。例如又出现了班扬的《天路历程》和济兹的《海披里昂》。此外,路易斯卡罗尔也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爱丽斯梦游仙境》。詹姆斯乔伊斯的梦幻小说《芬尼根们的苏醒》描写了一位原型化梦幻者经历的一次无边宇宙的梦游。

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天主教罗马教皇统治的运动。从12到16世纪,意大利国、英国、德等都经历过自己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形式。宗教改革后,在许多国家建起了新教派,成为资产阶级争取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它本是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一种短小的诗歌,文艺复兴后,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受人文主义影响,并精通古代和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这些人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洛。

七星诗社: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法国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团体。由六个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文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

文艺复兴:14到17世纪初,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广泛展开,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称他为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于意大利,后发展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这些国家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野蛮、黑暗的漫漫长夜,在封建社会内部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增长,逐渐出现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决条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利益和要求,吸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来反对封建制度极其社会支柱-----教会。文艺上则强调重视古代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是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文艺复兴的内容是:

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反对神学,文化上扫荡中世纪的幽灵、鬼魅。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发端。它为现代自然科学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为手工业过渡到手工工场,为书籍印刷和出版的创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繁星般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如比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等。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思考上、热情上、和性格上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的巨人时代。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这一名称是由“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和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科学,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者。直到19世纪,西方史学家才把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之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一人为本,一切以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它的锋芒所向主要是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神学和教会。它反对教会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天堂和来世的思想,主张人应当积极的生活,积极的积累财富,积极追求爱情和友谊等权利,主张人的才智应当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个性应当得到解放,提倡冒险精神。反对封建贵族所散布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主张尊重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应该热烈地去追求知识,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研究唯物哲学,认识世界,并相信自己可以按照新的方式去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它反对残酷压榨和等级制度,主张仁慈、博爱、平等。总之,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道反对神道。这在把神学奉为最高真理,把一切意识形态甚至连自然科学均被视为“神学的婢女”的社会中,确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表现了充沛的革命朝气,满怀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创造性。它为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实际上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什么是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恩格斯1859年5月24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4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冒险家的典型。他是一群流氓的头领。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的描绘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恩格斯称赞“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旨在要求作家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

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的命题,最早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马克思强调“莎士比亚化”,简单的说,就是要求作家们要象莎士比亚那样进行创作。马克思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应该有人物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应该想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典型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的论述是反对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有力武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一种重要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他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为典范,因此有”古典主义”名称.他们有意识的学习古代文学艺术的体裁\\题材情节\\相似冲突和性格,用以表现新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现实态度.他的最卓越代表作家是:法国的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戏剧作家莫里哀.德国文论家希瓦洛的则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的意义.这一流派作家肯定国家民族的统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宣扬用克制自我情感,崇尚理性,拥护王权,要求文学语言准确\\典雅\\明晰并合乎规范,艺术形式符合”三一律”原则.结构严谨朴素,故事情节合乎常情,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在刻画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心理等艺术手法上有较大的贡献。不足是与当时的封建宫廷贵族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迎合贵族趣味而忽视人民爱好,清规戒律束缚作家艺术创作,甚至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19实际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以后,逐渐消失。

古典主义文学主要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他要求作家把歌颂君主、国家利益、宣传公民义务的责任作为创作的准则。第二,思想上崇尚理性。要求以理

性来调节社会矛盾,克制个人情望和“自由意志”。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往往忽视个性特征,而重视单一性和普遍性,因此人物性格往往流于类型化。第三,艺术上强调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规则,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要求以古代作品为典范。戏剧结构集中、紧凑,恪守“三一律”。语言准确、明晰,风格典雅、崇高。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个整一,即一个剧本全部情节的全部剧情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时间发生在同一地点,展示单一的故事情节。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三一律的优点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结构紧凑。但作为规范,他束缚了作家的创作,不仅影响戏剧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带来了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化、以及人物的单一化等弊病。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得名。他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主义精神。他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历史的条件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80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

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它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湖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昆布兰湖畔,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这些人称为“湖畔派”。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的社会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海盗》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积极浪漫主义表现为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特征,作品以高昂的激情、突出的感情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描绘客观事物时也加入强烈的主观愿望。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文学上荡涤古典主义,对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深远的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德国的荷而德林和海涅,俄国的普西金。他们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但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只停留于朦胧理想状态。

消极浪漫主义以“革新”古典主义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对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竭力掩盖社会矛盾冲突,反对革命进步倾向,美化封建宗法制度,沉迷于古老的空虚幻觉中,充满了宗教神秘色彩,实质上是没落资产阶级的消极颓废文学。英国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科勒律治、骚塞。法国的夏多勃里昂和拉马丁,德国有希勒格尔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欧洲19世纪文学艺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某些差别,但它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客观性(或称客观真实性)。与浪漫主义作家不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在这种描绘中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直接表现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贵族,而且指向大资产阶级,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强调从人物与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其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又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典型人物,血肉丰满,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本质特征。

第四,在艺术表现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过去文学的艺术成就,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因而更加丰富多采,艺术技巧空前成熟,极富表现力。长篇小说的体裁得到充分发展。

第五,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出发去批判社会,同情人民,但不能指出社会罪恶的根源及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的核心思想是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诗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探索,总结了三百年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断探索的历史经验,批判了中世纪僵死的教条,暴露了封建王朝的腐败和市民社会的鄙陋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否定了对狭隘的个人幸福的追求,最后,肯定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建立幸福社会的理想。它激励人们人们坚信理性的力量,为崇高理想而顽强奋斗。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派。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张照相式地记录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说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因而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后期法国作家左拉,但左拉的创作已经突破了自然主义的理论,既有自然主义成分,更有批判现实主义因素。自然主义作家还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及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现实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它颠倒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它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但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是法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王尔德等,而在理论上把唯美主义系统化的则是英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佩特。 自然派:“自然派”,是俄罗斯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形成于1842—1845年间。“自然派”原是代国反动文人对该派作家的贬称,后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平民化: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前提出的调和地主与农民矛盾的方法,即地主参加劳动,过农民一样的生活,并在感情上与人民接近达到思想净化。反映了中尔斯泰既肯定人民,又要为贵族地主寻找一个适当位置的企图,实际上这多是一种幻想。

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它的要内容是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个人“道德自我完善”等。表现了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从宗教、伦理中寻求出路的企图。 荒诞文学:在非理性主义、不可知哲学影响下的现代文学思潮。它并不专指一个文学流派或一种文学运动,它以表现荒诞(bsurd)观念为主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带有共性的文学现象。

人类的认识史上,很早以前便存在着“荒诞观念”。原始社会中的人们,由于他们没有科学知识,因而他们解释世界、解释人和历史的神话传”说,必不可免地要以荒诞的形式出现。各民族的古代宗教,也充满了荒诞的东西。然而,近代和现代人的荒诞观念,与上述的情况并不相同,它是在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不可知论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对世界、人生的

自觉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是:世界是不可知的,没有理性,没有规律,因而处在一种“荒诞”的状态下。人活在世界上,无法认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人们试图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追成个人的幸福与成功,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一切幸福和事业的追求都将归于徒劳。近、现代有不少哲学家,提倡过这种悲观主义的“荒诞观念”,其中最突出的是存在义的哲学家和作家们。现代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缨,在其、品《西绪福斯神话》中,把人类比作希腊神中的暴君西给福斯,上帝惩罚他死后把巨石推上山,每推到山顶就又滚下来,如此循环不已,徒劳无用。加缪就用这样一则神话,比喻人生的“荒诞”和没有意义。

近、现代的荒诞观念,在19世纪就进入了文学。18 7 2年,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完成了他的名作《圣安东的诱惑》( La Tentation hi Salt Afltolne)。它表现的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传说,即魔鬼诱惑公元3—4世纪的圣安东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魔鬼对安东说,基督教的《圣经》是无稽之谈。魔鬼白安东“证明”;

人是不能认识世界的,也不能区别真理和谎言、真实与虚幻;人的惟一出路,就是完全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已经提出来世界与人生的“荒诞”问题。但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荒诞文学,还是 20世纪初叶才兴起的。这时,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人的思想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这就为荒诞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本世纪以来荒诞文学的早期代表,

卡夫卡(Franz Kafkfo 1883—1924)、路易一菲迪南·塞林(

L。 ms- Ferdinand C e! in民

18 94— 19 6 1)和阿尔贝·加缪(

A foert

C。mu&

1913—

19 6 0)。卡夫卡深受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诺替斯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思想影响,在其代表作《变形记》中,描写主人公格里高里·萨姆拉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个大甲虫,再也不能动了。他最初还担忧上班迟到,被人解雇:慢慢地也就减弱了对生的渴望,屡受了无可奈何的死亡。塞林在其小说《在深夜里漫游》里,描写一个人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善与爱以及肉体构欢乐,但最后总是走进死胡同。加缪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局外人》和《西绪福斯神活》。这两部作品实际上宣传了这样的思想:人的命运是荒诞的,人只有长眠地下时,才能摆脱世界的荒诞,并获得他寻觅的“幸福”。

本世纪以来的荒诞文学,到了50一60年代达到了高峰。50年代起,在去国产生了荒诞派戏剧(参见该条)。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涅斯库的《椅子》等等。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黑色幽默”“(参见该条)。“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等。无论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派文学,都把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看成是丑陋的、荒谬的,是值得嘲讽的对象。它们应当列入整个的荒诞文学范畴。”

本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荒诞文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反映。目前,西方世界的荒诞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中,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早在19 56年,波兰就出现了以

A·塔恩、粤·穆罗兹克、T·罗兹维奇为代表的荒诞文学。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用荒诞手法创作的文学作品问世。

但是这些作品与西方荒诞文学相比,非理性色彩不浓,很少对人生表现绝望,二者是有重要区别的。 后现代主义:当代文艺思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地, 现波及到世界各国。无论在文学还是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都是众多流派的混合,而不是完整的、统一的文艺运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最初是西班牙人腓德烈克·德·温尼斯年代在他的一本书中首先使用的。

40年代,当代《拉美诗选》的编者特德莱·费茨( Dudl Flits)沿用了这一术语,用来指称本世纪20一30年代对于正统现代主义( H igh Modernism)反拨。评论家威廉·范·奥康诺在〈大学新才子和现代主义的终结〉(19 6 3)中,将英国

5 0年代的“大学新才子”为中心的一个文学运动称为 ‘后现代主义”。理查德·沃森在〈论新感性〉(1969)中,又把默多克、品钦、格里叶等当代作家称为“后现代主义”。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是文学方面的,”彼此矛盾,无法统一;在艺术上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更为混乱。

或指“新抽象派”、“概念艺术”等“纯客观”艺术,或指“偶发艺术”、“表演艺术”、“A一V艺术”等“返回生活或疏远生活”的艺术。总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关于后现代主义究竟是现代主义的反拨抑或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发展,迄今并无定论。

19 71 年,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义》文中,列举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十多条区别,并未能概括得很全面。

关于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主要出现在美国于法国,英国则在戏剧方面有所表现。据美国批评家丹尼尔·霍夫曼的见解,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后不久,美国就有了“后现代主义”诗歌。代表性诗人有罗伯特·弗罗斯特、克劳·画塞姆、“黑山派”诗人、“深意象派”诗人、“自由派”诗人、“自传体”诗人等等一大批。他们各有自己的诗歌主张,但也形成了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化倾向与学院派作风,上张打破‘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文学能为他们所说的“大众”所接受。’实际上,这是对现代主义文学权威的否定。

抨击现代主义文学只强调主体的主张,反对把主体当作艺术的绝对中心。后现代主义者甚至提出“主体意识的死亡”论调,认为个性、个人主义都已经过时,文学作品无须再夸大创作的主体性。

反对现代主义者那种雕辞琢句、旁征博引的对于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追求。攻击现代主义者(特别是艾略特)的诗歌有学究气,攻击现代主义诗歌的格律诗是“封闭体” ( cLo Sed f or M);而他们的后

现代主义诗歌则提倡随意写作,提倡“开放体”(open form);甚至运用普通群众的口语、俚语写作。他们自称这是文学的“大众化”。

反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抽象性、‘非人格化’特点,提倡新的“抽象性”,即是抽象性走到极端后的各种“具体诗”,在“具体诗”里,把事实与虚构结合在一一起,不象现代主义诗歌那样,完全述形象的“重建”。

碎片组合,拼盘艺术。同现代主义者的精心构思不同,后现代主义者突出地强调“拼凑”的艺术手法。“拼凑”类似模仿,但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所谓“嘲讽性模仿”,即通过模仿来嘲弄讽刺原作。“拼凑”观念的思想基础是:一切事物都四散了,但又互相密切相关;一切风格都创造完了,诗人已无法再创造新的风格。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爱好随意地拼凑艺术形象,最极端的例子是约翰逊( B.

Job us o n )的“活页小说”,让读者自己去拼凑页码,怎样读都可以。( 6)攻击现代主义者仍然注意构思的完整,反之,后现代主义者鼓吹艺术形象的分解。为此,他们故意把艺术形象肢解,使人难以辨认。在这方面,他们有三个具体手法:

形象的内在矛盾。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话,后一个行动否定前一个行动;又象是虚构又象是事实,又象是一个人又象是两个人;最极端的例子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如德·勃罗罪的《在运输中》中的人物,又象是男人又象是女人。

时空的错位。后现代主义者竭力打破时间的连续性,使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小说、戏剧中,经常把不相衔接的章节与片断随意编排在一起,并且强调各个市节片断的独立性。

C、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形象的内在矛盾和时空错位,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含义时不确定的。如果说艾略特的《荒原》虽然艰涩难懂,毕竟还有深刻而确定的思想内涵,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品则无法认识其明确的含意,似乎一切都模棱两可。例如日克特的小说《毛洛》,火中有个手持拐杖的人,他究竟是谁,读者永远得不清。

以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几点特征。关于后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尽管和群式更为繁杂,也有几点比较一致的艺术特征:

反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个性的强调,提倡艺术的“极端客观性”。“极端客观性”的外部表现是“无个性”、“无感情。如法国“新具象艺术”、美国“欧普艺术”,都宣称是‘毫无个性”的、只追“纯粹的视觉效果”的艺术。

攻击现代主义艺术那种‘非理性”的“感情爆炸”,主张用无感情的“理智”来创造艺术。如在“新抽象派”。“概念艺术”中,画面是机械性的制作,甚至用文字来代替绘画形象。

主张艺术回到大众中去,回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但它们所说的艺术回返生活,只是把美术的展览乃至美术的创作搬到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里,如到居民区、游艺场去展览,利用自然地貌来创作“地景艺术”之类;或者利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墩布、报纸、浴盆、火柴盒等)来制作作品。

(4)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制作新型雕塑绘画,并广泛使用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鼓吹艺术要返回其‘技艺”的涵义,力图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步伐。如‘实验艺术”,充分利用了电脑技术:“A—V艺术”则更综合了各种最新的科技成就。他们中的多数人狂热地崇拜科技文明,如卡普罗竟说:“洲际导弹比任何现代雕塑更新颖”。

自觉的扬弃艺术中的人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现今的社会人性已经丧失,任何人的形象都是不真实的。因此,除了“波普艺术”偶尔表现人的形象外,其他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极少有人的形象出现。

反对精湛的艺术技巧追求,否认专业学习和艺术训练的必要。他们甚至反对传统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范畴。如果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同样有形式主义特征的话,则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缺少美的形式特征。

追求空无、静穆和“无界限境界”。后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喜爱造成静穆的乃至冷漠的艺术效果,以便显示事物的“共相”。他们的口号是“空洞的形式”、“有意的虚无”,“减少,减少减少”。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理的平衡”。进一步,他们要打破美术与非美术界限。达到“无界限境界”。如“录象主义”者用摄影代替绘画。“废品雕塑”用垃圾代替雕塑等。

共同制造的艺术趋向,后现代主义者十分强调吸引群众来共同创作作品。他们提出“环境”这一美学

观念,力图在布置好的环境中让群众共同来参与创作,并提倡群众创作的“偶发性”。这是“偶发艺术”、“地景艺术”、“表演艺术”的理论基础。

归纳上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征,可以看到在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有极为繁荣的不同流主义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主张摈弃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与更新的科技革命时代相结合。它们的许多艺术“创新”违背了艺术规律,因而在群 众中的反响不大。但他们的新颖观念和技法,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思考。

从思想倾向来看,后现代主义者普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满。他们的作品主题包括了反集权主义、绿色革命、反西方传统文化、“性解放”乃至无政府主义等。其中有可取之处,也有很多严重的思想混乱。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是进入信息社会后,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异化心理、无政府倾向、厌世情绪、怀疑精神乃至颓废的生活方式。但也表露出某种企图与生活、与集体交流的愿望,以及随时代变革的自发意志。

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诸多矛盾的混合,必须分别地、具体的进行分析。

表现主义:继象征主义之后,在欧美风行一时的现代主义流派。他们反对自然主义的只写事物的皮相,也反对印象主义的“由外向内”,而主张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SHENCANG 内部的灵LINGHUN”,从自我出发,从主观出发,“由内向外”,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使“内心外化”。他们的口号是,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的名称由此而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变形、分身、交混、渲染、割裂等,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不怪不成艺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和恰佩克。

异化:异化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在环境的压力下,即人失去了自我,成为“非人”。现代派作家着力反映的是人与物的矛盾和人的自我矛盾。反映人在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矛盾中,由于社会的原因,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人丧失SANGSHI了价值尊严和地位,也就变为“非人”,这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在人的认识上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高度赞美的截然不同。从真实性上说,现代派对人的复杂性的反映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的认识价值。例如在卡夫笔下,人成为甲虫;在萨特的《禁闭》中写“他人就是地狱”;在尤奈NAI斯库的《秃头歌女》中,写夫妇关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也无法确定等等。异化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时代病”的写照。

反英雄:在命运面前显示不出豪爽、尊严、权威和英雄气魄的人,一个渺小、屈辱、无能和消极的人。其极端典范是那些处在丧失了所有的确实感,价值观甚至意义的世界里的人物,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弗拉基米尔等,属于荒诞派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悲剧经历了新的突破,包括各种实验悲剧类型。如尤金·奥尼尔《厄勒克特拉的哀悼》,是对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的改编,剧情从希腊移到美国的新英格兰,诗人改为散文,命运悲剧移转为“弗洛依德情结”,搅乱的一家人心理上的强烈冲动的悲剧。艾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揉和了中世纪“奇迹剧”和“道德剧”两种戏剧形式的因素。

补充: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极盛于于69年代,为拉美所特有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以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为目的,其特色是把现实放在一种魔幻的环境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即所谓“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这种把现实和幻想熔为一体的兼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色的创作方法,被拉美的评论家称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马尔克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鲁尔费等。

推荐第9篇:外国文学

1、什么叫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由于现实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批判性,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为基本武器,研究社会,深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苦难,提倡改良社会。

(2)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3)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 (4)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3、(英国)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简爱》,要求掌握简爱形象。安妮·勃朗特、爱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

《简爱》中简爱的形象: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爱憎分明,敢于反抗,崇尚平等,倔强

(1)自尊自爱、叛逆反抗 简爱寄居舅妈家,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瘦小的她和表哥大打出手,并怒斥他:“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他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可你坏,你狠心。”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简爱只是一个穷教师,但她却敢爱,在园男主人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因为她坚信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当罗彻斯特试探她假意要娶一个贵族小姐时,她愤怒了,她因为罗彻斯特的等级观念而愤怒。 (3)感情炽热,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

她对罗彻斯特的爱是真诚而专一,执著而强烈的。然而当她得知罗彻斯特还有一个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不愿做他情妇。因为她要的是完整的爱,当罗彻斯特失去一切后,最后身体也残疾了,她义无反顾的回到他的身边,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 (4)意志坚强、智慧过人 在盖茨海德府,她是个“小家伙”“异种人”“外来人”,但她却没有被现实摧毁,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并且非凡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在劳渥学校的悲惨体现,更表现其坚强和惊人的意志,在吗,面对上层人物主人时,也无所畏惧与自卑。她经历一切使她成为一个富有智慧、善良敏感,坚强独立的人。

4、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莫泊桑:善于描写小人物及其心理,用平实的语法写出深刻的哲理,莫泊桑注重性格、情节、主题几个因素,形成和谐整体。

契诃夫:善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其心理,揭示出沙皇俄国社会的虚伪。契诃夫注重主题和性格,将情节淡化,人物性格和小说哲理性更为强一些。 欧亨利: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展示普通市民生活,构思布局精巧,将主题和性格淡化。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风格特点:(1)朴素—选材叙述风格。(2)简练——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语言。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三者小说特点的比较

契诃夫主要描写俄罗斯的黑暗;欧亨利温情脉脉,善于描写平凡人的小事;莫泊桑为法国当时社会画全图三教九流各种场景风俗都再现于其笔端。 欧亨利:《四百万》、《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杰克·伦敦:《马丁·伊登》自传性

莫泊桑一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菲菲小姐》、《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1)擅长从平凡的生活中择取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以小见大地反映出普遍的生活真实

(2)善于构思布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3)刻画人物很有贡献

a、善于选取人物一生的关键时刻表现人物性格

b、用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c、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5、《红与黑》中红与黑的含义

红: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法国红色军官服 热情 于连献血 新型资产阶级及其革命热情

黑:教会 教会复辟猖獗时期 教士教服 阴谋 马蒂尔德所穿来服 保守贵族复辟势力 红与黑艺术成就:

(1)司汤达通过于连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于连一生的奋斗,主要在维立叶尔城、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侯爵三个典型环境中进行的,他的性格也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不过,于连的性格演变并不是被动的由环境决定的。而是受制于环境的作用,又决定于性格系统内部的驱动力。环境的作用是性格演变的前提,性格系统内部的驱动力是性格演变的根据。如:于连的虚伪是由自私自利伪善的环境始终有一种抵抗力,致使他没有良心泯灭,而是在虚伪的背后保持着正直与善良的天性。在司汤达笔下,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

(2)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红与黑中,不仅写出了于连在环境的多重压迫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他心灵中酿成的自卑与自尊、虚伪与正直、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等多种心里矛盾。也写出了德瑞纳夫人,马克尔小姐等人的复杂心理内容。主要人物的心理冲突成了这部小说情节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根据。 (3)语言简洁易懂 作者反对矫饰浮夸的辞藻和过分修辞的表现,主张简洁精确的语言风格。小说中既没有对风景、建设、摆设、人物肖像等作深长描写,更没有长篇议论,制剂室简洁语言描写,如对称侯爵府壮丽巍峨描写只是于连的一声赞叹和惊慌状态。 (4)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小说以于连这个人奋斗史为主线,以他和马特尔小姐、德瑞纳夫人的恋爱生活为主要内容相互交织,条理分明,重点描写了他在神学院、市长家和侯爵府的生活,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使作品主干明显,详略得当。三个场景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低至高把复辟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形式集中反映。 (5)运用象征修辞手法

作品标题《红与黑》的象征,红—军服,黑—教士服。

6、《高老头》的艺术特点

(1)精细地描摹物质环境,为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服务。

如他对伏盖公寓的描写,形似牢狱的黄色屋子,到处散发着闭塞的、霉烂的、酸腐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的家具和器皿,这是下层人物寄居地,突出了下层人民的贫困潦苦人生。高老头女儿家里,则是金碧辉煌的房子,贵重的器物,但毫无气派的四廊,挂满意大利油画客厅装饰得像咖啡馆,显示暴发户的资产阶级的俗不可耐。

(2)刻画性格,紧紧抓住人物的一种炽热的情欲进行描写,突出人物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对高老头两个女儿性格的描写,大女儿身材高大,结实,眼睛炯炯有神,进宫见过皇上,眼中没有妹妹。小女儿则娇小,极有风韵,自知地位不高,撇家仅被侵吞,又遭情夫遗弃,性格忧郁善感。但两个人都是虚荣心极强的利己主义者,为了满足欲望,不惜榨干父亲所有积蓄。 (3)结构上的创新

《高老头》中心人物是拉斯蒂涅,他在整部作品中起着穿针阴险的作用,把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的故事穿在其中,多个故事编织成一张有机的情节网,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榨干钱财又被抛弃为中心展开,通过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7、福楼拜的创作风格:严格而写实,精细的世俗风情描写。

(艺术观:客观而无动于衷,为艺术而艺术) 《双城记》中人道主义代表:梅尼特医生,伐尔那,卡尔登、露西 《无名的莱德》是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伯德家的苔丝》:哈代 果戈里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者,《死魂灵》自然派的奠基者 《死魂灵》:乞乞科夫是贵族过渡到新型资产阶级的典型

《穷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主人公:杰弗什金(小人物形象) 《白痴》:主人公梅什金公爵

《卡拉与佐夫兄弟》“弑父”主题 一家父子与人的悲剧故事 《复活》中赫涅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左拉是自然主义代表,自然主义由他组织总结

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 实验小说代表 包括20部长篇小说

海明威::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 《太阳照样升起》被称为迷惘一代的最高成就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伊泽吉尔老婆子》讲述三个故事(英雄丹柯、部胸取心、照亮森林,带领族人走出)

非理性主义文学思潮理论

柏格森《心理时间》詹姆斯首先提出“意识流”

叔本华《唯意志论》 尼采《上帝死了》 弗洛伊德《潜意识》

8、《安娜卡列尼娜》的拱形结构 小说用有形和无形的方式使两条主线连接成自然严谨的拱形结构,表面上看安娜与沃伦斯基之间爱情婚姻的悲剧与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蒂的家庭生活毫无内在联系,两条线索平行独立发展,但实际上相互呼应,巧妙而深刻的联系在一起。

9、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青年同盟》

10、现代主义文学分为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50年代后也称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派别

前:后期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 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 意识流小说 后:存在主义 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 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家《等待戈多》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名字是:格里高尔

11、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条件(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1)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2)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纪大战的爆发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

(3)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4)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文学中继承和借鉴了某些因素。

名词解释:

人间喜剧:这是巴尔扎克的创作总集。包含了他1829—1848年近20年间创作的91部小说。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主要研究法国当代社会风貌,内容最为丰富,包括的小说也最多,它成了《人间喜剧》的主体部分。

人物再现法:是人间喜剧中,作者让同一人物在几部作品中出现,每部作品中只表现这个人物的某一段或侧面的生活。几步作品合在一起,就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生活史的描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彻底的与贵族阶级决裂,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这套思想主要有:否定贵族“老爷式的人的生活”;否定官方教会,否定资本主义,倡导为灵活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摆脱罪恶,使人类达到最后的幸福。否定现存的沙皇专制统治。忏悔贵族赫涅留朵夫是代表。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来影响波及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写作特点:以写实验小说为主,代表作《卢贡马卡尔家族》。

冰山风格:海明威曾在《死于午后》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理”,他的作品长以简约明快的电报式文体,清楚文章里的堆砌铺张,而以不动声色的语言叙述一个个貌似简单却包含有丰富感情和巨大内蕴的故事,以刺激读者去思考探究。

硬汉性格:海明威在他一系列作品中塑造的众多主人公,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是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失风度。在面对困难,厄运时,都能表现出一种优雅的风度,人们把这样的特点称之为“硬汉”性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宣布要去苏联作家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方法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或现代主义。侠义的现代派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文学艺术中在概念、感觉、形式和文体风格方面最为与众不同的流派。广义的现代派则是指现代世界中反传统的一切文学艺术运动。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来流行于西方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一反传统戏剧的规律。其特点是淡化情节,以极度荒诞和夸张表演来代替情节,使荒诞本身戏剧化,戏剧形式荒诞化。因此又被称为“反戏剧”。 代表作: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腐化,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不合理性,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赫涅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 其特征表现为:

(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想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主要作家及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存在主义:代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要思潮,也是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潮流。

威塞克斯小说:即哈代以他的故乡为背景所写的一系列小说。哈代自己把它们称之为性格与环境小说。这些小说展示了资本主义对这一代农村生活的侵袭,由于哈代故乡古地名称之为威塞克斯,所以便把这一小说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 希腊神话:神话是早期人类最初活动的意识成果,是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初期民间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征:

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作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了浪漫主义色彩,出色描绘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风貌。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是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拉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追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是真诚和美好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代表、善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任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的对比,如加西莫多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加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巴黎圣母院》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波西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的名义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我们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和王权的强烈愤恨。至于副主教克罗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罗德表面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得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感情。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注重艺术效果。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40年代后,纯粹的意识流小说已不复存在,但其写作技巧已渗透进后来的各 种创作中。 什么是流浪汉小说:这是16世纪出现在西班牙的一种新型素材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的流浪经历为主线,按单线索的先后顺序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小说弹性较大,情节可长可短,可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这种小说后来成为欧洲小说的一种主要类型。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法国产生,而波及全欧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启蒙运动和启蒙主义政治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不过它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自觉的革命性。 写实小说:写实小说是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这种小说是在流浪汉小说基础上改造而成,他仍以主人公一生为主线,但改变了那种结构松散的弱点,取材于普通人的普通日常生活,尤其对生活日常做如实的描写,这种小说为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奠定了基础。

推荐第10篇: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史复习题 28:名词解释 (1)《人间喜剧》: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包括长、中、短篇小说90多不,主要采用“分类”和“人物再现”的手法,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写了两千多个人物,真实地再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场景,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帅往事和一部资产阶级罪恶发迹史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主义伟大巨作。

(2)哥特式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悚神秘小说的一种,属于英语文学派别。一般被认为随着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朗图堡》的产生而产生。小说大多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常常充斥着暴力、复仇和死亡的情节。

(3)托尔斯泰主义: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资本主义的剥削、真服机关的暴虐和官办教会的伪善的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以外,还热切宣扬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 等观点、基督教的宽恕和博爱等,就被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4)冰山原理: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在海明威看来:创作就像海上漂浮的冰山,有八分之七应该隐藏在水下,让读者体会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因此,海明威的小说情节中心极为突出,毫无枝蔓;叙事客观,不加任何解释和议论;修辞质朴,一般不用富丽的比喻和形容词;多用简短而潜台词丰富的人物对话,尽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所形成的是一种非常简洁、清新、干净的散文文体。

(5)自然主义:19世纪后期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最先产生于法国。代表作家左拉和龚古尔兄弟,代表作有《日尔米尼•拉塞德》。自然主义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主张用客观的态度把生活重的一切细枝末节精确而毫无遗漏地社区出来,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还主张作家对社会英尺客观而科学的超党派、超政治的态度,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露思想感情和对事物作结论。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前期的文学流派之一,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除了坚持现实主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在线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文学的党性和社会主义精神,代表作家有高尔基、肖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主要代表作有《母亲》、《静静的顿河》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7)现代主义文学:指的是思想上具有反传统倾向、艺术形式上追求实验创新的20世纪西方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文学流派,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欧美文学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

(8)意识流小说: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一是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主要采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有普鲁斯特、乔伊斯、沃尔夫等。

29:什么是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极端利己主义;金钱法则课;道德沦丧课

3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个矛盾,在当时出现了重大的政治分野和哲学分野,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二是仁爱,宽恕,自我牺牲精神。 (2)描写当时社会的“小人物”,如小市民、小商人、手工业者、家庭教师、破落贵族子弟等,通过他们的经历遭遇,广泛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3)女性主义文学令人瞩目

(4)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倾向

31: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那三个阶段?

女权主义:女性彻底的社会革命,反对男权,追求女性解放 女人主义:男女二元的和谐互补关系,相互融洽,相互补充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独特的价值与才能

32;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在心理描写上各有什么特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心理描写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心理现实主义,即内心真实的描写,从环境与人物的再现转变到内心的描写与表现,陀氏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特别注重人物病态的、扭曲的、不完整的心理和分裂的精神状态,他笔下的人物内心中常常是正当与不正当、理性与非理性的东西混淆在一起,后者往往占据中心地位,这种矛盾对立的人物内心特征,构成了他们的“二重人格”;其二则是浮雕小说,即意思相对化为核心。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心灵辩证法”,他不仅善于表达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结果,而且还善于深入各种人物的内心,抓住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展现其辩证的发展过程

33:为什么《母亲》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纪元?

第一,《母亲》是遵循列宁的无产价级党性原则写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俄国广大农民群众的觉醒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生动的展现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对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它真实地描写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展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同时,有歌颂了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表现了无产阶级的理想。

第三:它第一次使完美的工人英雄形象进入文学领域,使之成为作品的主人公。

因此说《母亲》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之作,它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4: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流派?有那些代表作品? (1)象征主义:艾略特《荒原》、瓦雷里《海滨墓园》、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青鸟》 (2)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城堡》、韦尔弗《世界之友》、奥尼尔《琼斯皇》 (3)意识流:乔伊斯《都柏林人》、《尤利西斯》、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4)存在主义:加缪:《局外人》、《鼠疫》、法国萨特、《恶心》《自由之路》 (5)超现实主义: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 (6)魔幻现实主义:鲁弗尔《佩德罗·帕拉莫》

35:为什么说《呼啸山庄》是一部具有超前性的作品?

因为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36:从《复活》看托尔斯泰对俄国社会揭露批判全面性,深刻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时期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批判倾向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说他的主题就是“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其对俄国社会揭露批判的全面性、深刻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的全面暴露,司法的不公正,导致马斯洛娃平白无故地被判了苦役,上诉驳回,反映出上级法院的腐败,毫无公理正义可言,尖锐地揭露了沙皇专制机构的反人民本质;其次深刻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利用宗教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教会已经成了官办的机构,神甫也已是身披袈裟的官吏,小说揭示:无论是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还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祈祷仪式都充满了虚伪;小说还暴露了贵族地主阶级的腐败、寄生和资本主义的祸害。聂赫留朵夫及其亲戚、柯尔察金一家、玛丽叶特等贵族过着浮华奢侈的生活,而农民则是极端贫困,农村是一片凄凉破败。这样,《复活》确实对沙皇时代的俄国社会做了空前的揭露和批判,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专制政府和官办教会的统治、消灭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37:《复活》的艺术特色? (1)《复活》以单线的情节线索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地描写了俄国社会,描写了俄国的制度和风俗习惯,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是一部成功的社会全景小说。 (2)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深入各种人物内心,抓住瞬息间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熟练地表现“心灵辩证法”,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和斗争,展现其辩证的发展过程。 (3)小说很重视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外貌和生活环境的描绘,这些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使形象异常鲜明,作品往往还利用细节描写适时地对统治阶级及其人物进行讽刺,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外貌、内心、言行时,经常带着讽刺的笔调。

(4)小说充满着批判的激情,用鲜明的哲理和道德说教来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表明作者的观点,作者采用大声疾呼直接诉诸读者的形式使作品具有宣言式的风格。

38: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简爱形象 (1)简爱对平等,真诚爱情的追求

(2)简爱身上具有强烈的女性独立精神和人格意识 (3)对社会压迫与不公的强烈的反抗精神 (4)继承遗产拉近罗切斯特与剪的距离 (5)女性的解放以经济独立为前提

39:分析《老人与海》的主题及象征意义 主题:小说通过桑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人在同自然界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你进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崇高。 象征意义:(1)桑地亚哥具有一切普通人的情感,同时又具有劳动者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漫长而又艰巨的道路上,他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甚至难免有垂头丧气的似乎,但他最终能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起来,表现出那样的无畏勇气和奋斗精神,因而,桑是一个完美崇高的人的形象;

(2)小说中的“大海“”鲨鱼“作为人的对立面,象征着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因此,老人与大海,鲨鱼的搏斗就象征了人类与自然,命运以及一切外在邪恶力量的抗争。 (3)老人与马林鱼之间的关系,象征着艺术家与他的杰作之间关系,捕鱼的过程正是艺术创造的过程的象征,老人在捕获马林鱼,并与鲨鱼搏斗中遭遇的苦难,正是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磨练,鲨鱼作为敌对的势力,象征了阻碍艺术家取得成功的各种外在力量,从这角度不难看出,桑地亚哥正是作者本人的象征,尽管他已“老迈“,创作力大大衰退,但仍顽强不屈,具有排难勇进的气魄和胆识,《老人与海》正是海明威在艺术的长河里打捞的一条最大最美的“马林鱼”。

40:举例分析现代主义文学中异化主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所谓人的异化,指的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全面颠倒与扭曲。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理想的社会本应该给他的每一个成员带来幸福,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达给人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如劳伦斯的《恰特里夫人的情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自然失去了有浪漫主义笔下的和谐与美好,在现代派的心目中,大自然是邪恶的、丑陋的,艾略特把正在蔓延开来的黄昏看作是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托马斯说:“天空是一块裹尸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疏远的,是相互仇视的,不要说一般人之间,就是亲属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无法沟通,互不信任,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人成了非人,完全丧失了自我,毫无自我价值,甚至人不知道自我为何物,如荒诞派戏剧家代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第11篇:外国文学

童话故事里的精神分析学

——以《小红帽》为例

王悦

【摘要】《小红帽》作为童话故事里的经典,它在童话人物,时空观念和情节结构上都体现着精神分析学的一些问题。首先,在童话的主人公上,虽然小红帽的母亲并不是继母,但是她与母亲的关系却如同继母和女儿的关系,这就佐证了童话里母亲的角色多以继母的形象出现,与之相应的父亲则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继母更是唯命是从,这多为女儿与母亲的冲突提供了条件;其次,在时空上,童话故事的表现一般不够明确,这不仅与童话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的潜意识的模糊性,与人内心的精神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次,童话故事里多重复和拯救的情节出现,其重复可以让孩子们对故事感同身受,而且又从精神上印证了人们对时间的重复的感知方式,也从生理方面体现了儿童记忆的特点。其拯救不仅可以促使善良的主人公认清自己的命运或者幡然醒悟,又从一般性的故事内容中促进了故事的圆满结局。

【关键字】 童话人物 时空观念 故事情节

神话有其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隐喻思维。这种神话思维是先于逻辑的东西,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文化活动都起源于神话意识、神话思维。不了解神话就不可能为人类知识和文化奠定基础。 ——(德)卡西尔

在西方,童话和神话在民族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神话故事代表了人类思维超脱的一面,那么童话故事更多地表达了人类思维中世俗的体验。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童话和神话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的表达都是以一种超越逻辑的隐喻思维。童话是人类对所生活的世界的先期体验,为人类从童年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童话故事在大众心目中是善恶鲜明、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首选读物。童话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其实两百年前的《格林童话》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从格林兄弟开始整理到现在,《格林童话》受到不断地删改和完善,因为在格林兄弟整理以前,甚至是第一版《格林童话》都充斥着赤裸裸的原始欲望和血腥场面,受社会发展和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可忽略的作用,以后的版本一直想将欲望和血腥淡化,但并没有消失,只是把它们隐藏在了故事背后,它包含着人的本性和道德,所以童话故事很适合用精神分析学来进行理解。

提到精神分析就不能不讲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主要创立者。他在著作《论无意识》中这样说过:“意识和无意识的对立并不适用于本能。一个本能绝不是意识的研究对象——只有代表本能的观念才是意识的研究对象。”无意识、意识、潜意识是他的心理结构学说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无意识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泛性论”。虽然他的“泛性论”不断遭到诟病,同时也是他和自己的学生,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关系分裂的主要原因,但用它来分析充满着原始意味的童话故事应该还是比较合适的。

不同的童话涉及到儿童成长中不同的问题,但作为同一个文学类型,它们有很多的共同特征。比如:童话的开头是主角出发冒险、惩罚叛徒,最终以幸福婚姻终结;还有就是童话故事中极少涉及明确的时间意识;此外,童话的故事情节有很多多次重复之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有很多精神方面的暗示也是《小红帽》中未曾涉及的,但是《小红帽》作为《格林童话》里非常经典的一篇,它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与其他的童话对比和想象的空间。

一、童话人物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曾这样陈述:“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这种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的心里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并且异常重要的角色。从而极其自然地体现在童话故事上。

在《小红帽》中,小红帽作为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她的心理路程则决定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首先,小红帽终于离开了母亲的庇护,轻松而又愉快。她为什么轻松而又愉快呢?难道有母亲的照顾和关心不好吗?不是,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母亲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逐渐转化成不满和排斥,开始渴望父亲的爱,希望孕爱与父亲。这应该就是隐藏在小红帽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另外一种思想“泛性论”来解释就会感觉到更加直接。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里,鲜花就是植物的性器官,象征小红帽正处于性意识的萌芽期,正式这种萌芽期使她敢于一个人走过森林,摆脱母亲。这应该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她身上最初一次化为行动的体验。

其次,从小红帽对鲜花的迷恋上来看,这是她无休止的欲望的一部分。她遇到了狼,但狼并不想马上吃掉她,而是想连她奶奶一起吃,所以就用鲜花来诱惑她,让她在路上耽搁一段时间。小红帽果然上当了,真的去采花。并且“她每采下一朵花,总觉得前面还有更美丽的花朵,便又向前走去,结果一直走到了林子深处。”小红帽无休止地采花体现了人们难以填补的欲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依附”。自我将心理能量投入到某一物体以满足本我的需要就是“依附”的例子。有依附就有反依附,弗洛伊德认为:“反依附就是用能量来控制或干预,因为本我都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如果没有反依附,那么很容易沉溺于所追求的事物”。自我和超我既有依附也有反依附,但本我则只有依附,它只是寻求满足而没有控制或干预。显然,小红帽作为一个孩子,反依附这种理智大于感性的精神力量并没有发生作用。此时的小红帽完全沉浸在了本我的快乐中,早已忘记了妈妈的警告“不要离开大路”。而小红帽则要为她的沉迷和欲望付出被狼吃掉的代价。

既然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那么就不能不说一下童话故事里的家庭结构。从普洛普的童话角色功能分类表中可以简单地概括出,在童话故事里大多数主人公都是与继母发生冲突,像《亨塞尔与格莱特》、《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为什么呢?其实随着子女的长大,恋父、恋母情结的直接后果就是子女与父母的对抗。单从子女来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叛逆,用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自居”。在人的无意识中,谁都不想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产生正面冲突,所以继母成了替罪羔羊。与继母的冲突就为孩子离开家庭创造了可能性,如果孩子在有继母的家庭里体会不到爱的话,他对这个家庭也不会太留恋,所以其离家行为也显得顺理成章,并且如果孩子不离开家庭是不会长大的。还有,童话故事里的父亲形象往往对孩子的继母惟命是从,这就更加为子女与继母的冲突提供了可能性。就单从《小红帽》来看,她的母亲很放心她一个人走进森林,对她的安全的考虑也不过几句叮嘱,这种母女关系其实已经接近了继母与子女的关系,小红帽对母亲的摆脱也正为接下来的故事做了铺垫。这种故事结构和家庭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用出来的结果。

二、模糊不清的时空观念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童话故事里的时间通常都是模糊的,没有清晰的介绍。不只是在《小红帽》中,几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如此,对时间的描述不是没有就是模糊不清。总是用一些“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过了一会”、“等了很久”、“不知道有多久”等等含糊的词语。

而这种模糊的时间概念在《小红帽》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小红帽年龄交代的缺失。《小红帽》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就是小红帽是个不太大的孩子,其他的别无所获。不过我们可以猜想一下,通过母亲对她交代的口吻,她大概还不足十岁吧。再通过小红帽自身的表现来看,她对鲜花的无休止的采摘可以看出她的理智还没有成长,完全凭借喜好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对危险还没有独立的意识,仅仅存在于母亲对她的叮嘱上,根据弗洛伊德对人发育成长的一个年龄界限的分析,我们猜想,这样的孩子大概才有六七岁吧。

二、小红帽去奶奶家的季节也不清晰。从《小红帽》中我们可以读出的是天气有点冷,而且又有开得那么艳丽的鲜花,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大概只有春天才有这样的景象吧。但是为什么没有直接交代呢?仔细思考一下,除了春天,秋天似乎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为什么一般人们第一感觉都觉得是春天呢?人的情绪易受季节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的作用,春天天气变暖,人的心理容易萌动。小红帽也不例外,她追逐鲜花,好奇促使她在狼的面前毫无防备。

三、小红帽到奶奶家到底需要多久的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需要穿过一片很大的森林才能到奶奶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穿过一片森林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如果要很久,在家还是那个她采花浪费的时间,到奶奶家应该需要很久吧。但是母亲并没有为她准备食物,由此可见,大概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吧。

但是童话里为什么并没有说清楚这些时间呢?主要因为对于孩子而言,在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故事情节,不可能注意到这些细节。而且,童话其本身的虚构性质不要求也不需要对这些时间上的因素做出详细的说明。

另外,从空间上来说,童话里的空间因素也是极其不明确的。故事的发生地点一般都是比较跳跃性的,可以随着主人公的境遇不停地变化。而且,一般的童话故事很多都发生在森林里。例如《白雪公主》、《亨塞尔与格莱特》等等。《小红帽》也是以森林为背景的典型。以森林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从森林本身的特点来看,森林是一个很容易迷路的地方,充满了危险,但是也暗含着希望。虽然走进森林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仿佛走进了迷宫,好像要把人的认识甚至连同生命一起消融在里面,但是同时森林也向人透露着无限生机,让人始终坚信光明就在森林的尽头。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人类的潜意识的特点。人类的潜意识可能没办法轻而易举的了解,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混沌和懵懂。森林在童话故事里正是这种象征,主人公对森林的探索代表了人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挣扎,并且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种懵懂状态。

二、从人类的思维特征来看,对森林总是又渴望,又敬畏。探索性和挑战性要求人能够突破森林的界限,从而达到成长甚至成熟。主人公也一样,总是通过森林里的拼搏才能够承担责任。敬畏是因为人本身的胆怯使他们无法去达成自己内心的渴望。就像童话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迫于无奈或者形势所逼才走进森林的。小红帽是因为要去看奶奶,本来可以不必承担狼吃掉的后果的,结果她自己因为花的诱惑而走进了小路,也是进入了森林的深处。

这些空间的不确定性更为童话增加了又一层色彩。使其更加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三、故事情节的拯救者和重复性

俄国叙事学专家曾提出了叙事功能的概念,他的分析方法是将童话人物在情节中的行为与所起的作用定义为功能,并从一百则俄国的魔法童话素材中归纳出三十一个通话中必须出现的功能项(然则,不是每一则童话故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功能项),并给予每个功能项以说明、简短的定义与符号。如《格林童话》中的《十二个兄弟》一样,《小红帽》中也出现了一个拯救者的形象,那就是猎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拯救者正是小红帽父亲的化身。

小红帽和她的奶奶被狼吃掉了,这时猎人出现了,他剪开狼的肚皮救出了她们。猎人的形象象征着谁呢?是小红帽的爸爸。这则童话里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提到小红帽的爸爸,而其他的童话里父亲的形象也一再被弱化。孩子在的童年时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本该是最需要父亲出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但父亲缺失了。父亲的缺失可以使孩子更早地走向独立,但必要的时候父亲还是要远远地以另外一个身份来保护自己的孩子的。

对于小红帽而言,她过度迷恋鲜花,被狼诱惑,但是她只是个孩子,她有权利犯错误,她也应该有机会改正,所以,不管猎人是不是小红帽父亲的化身,他作为一个拯救者的出现,给了故事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狼被投进井里。这应该才是拯救者出现的关键。

另外,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往往会出现不断重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应该从孩子对事物或者故事的感知方式上来说,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让他们不断地感受故事,不断地进入故事,以达到感同身受。其次,对于儿童的记忆特点而言,重复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不断的重复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产生记忆。再次,这就要重新回到时间上了,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分割的,时间的流逝对于人而言一般的体会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也正是这种摇篮曲似的重复给人以宁静。这应该就是童话故事多重复的故事情节的原因了。

其实童话是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思考,去分析。或许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童话,走进童话。

第12篇: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了解

1.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素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这两部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汇。

3.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

4.古希腊神话特点人神同形同性(神的名称)

5.中世纪文学基本类型教会文学史诗摇曲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6.但丁地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神曲》思想内容

象征寓意地狱-灾难天堂-幸福

7.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8.“三一律”创作原则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9.清教徒文学代表作品弥尔顿《失乐园》班扬《天路历程》

10.莫里哀《伪君子》答尔丢夫的形象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

(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

(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宗教、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11.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征

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摒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

12.英国启蒙文学代表笛福《鲁宾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

13.湖畔诗人代表作华尔华兹《抒情歌谣集》拜伦《唐璜》雪莱《伊斯兰起义》济慈《伊莎贝拉》

14.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15.凡尔纳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

16.惠特曼《草叶集》

17.麦尔维尔《白鲸》

18.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19.《高老头》主要人物高老头拉斯蒂涅

20.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艾格尼丝格雷》

21.契科夫代表作《变色龙》

戏剧创作《樱桃园》最后一部创作呕心沥血的绝笔

22.自然主义艺术特征

(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出现了放纵性欲的描写,削弱了批判精神。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地创造,如《萌芽》中的矿工场面,“研究气质而不是性格”,因此人物性格都是人物的气质表现,由他们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并不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

(3)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左拉笔下的矿井是吞噬人的怪物,菜市场、火车头等都具有生命。

23.左拉《萌芽》内容劳资双方你死我活正面描写产业工人罢工再现罢工的过程

24.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

25.唯美主义代表人物 瓦尔德

26.萧伯纳《芭芭拉上校》

27.德莱赛《美国的悲剧》

28.劳伦斯《虹》

29.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30.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

31.布莱希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32.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33.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34.卡夫卡《变形记》

35.奥尼尔《毛猿》

36.乔伊斯《尤利西斯》

37.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38.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39.加西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特色魔幻性

40.贝克特《等待戈多》

【掌握】

1.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思想内容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艺术特征: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

2.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形象

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典型形象有美好的思想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忧郁与精神危机行为上的迟疑

与延宕是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的表现

3.古典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首先。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

其次。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再次。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最后。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4.狂飙突进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卢梭《新爱洛伊丝》

5.歌德《浮士德》

基本内容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寓意人类对至善的追求

形象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五个悲剧一知识悲剧,说明陈旧腐朽的书本知识不是美,主要描写浮士德在“返归自然”中挣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而获得新生。二爱情悲剧,说明低级的吃喝玩乐和个人的爱情生活不是美。浮士德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贪恋情欲和克制欲望的矛盾,并从自我主义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三政治悲剧,写魔鬼引诱浮士德为封建小朝廷服务,浮士德识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是美。四美的悲剧,写浮士德追求与希腊美女海伦的结合,说明只有形式而无灵魂的古典艺术不是美。五事业悲剧,浮士德终身探索,最后发现与人民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

6.“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7、《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的运用美丑对照原则。

8.《红与黑》于连形象

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一生的遭遇,她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命运。他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他的反抗性产生于社会对他的压制,基于个人向上爬的野心。他所以追念大革命时代,是因为那时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在公共事务的广大场合大显身手,可是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他蔑视贵族阶级“合法的权威”,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鄙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产”。他对社会进行了绝望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议情绪。

9.《人间喜剧》内容分类

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其中以《风俗研究》内容最为丰富,又可分成六大类:《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10.《双城记》巴黎伦敦两个城市、

11.俄国“多余人”“小人物”“新人”系列(择一)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1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

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是女性觉醒和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13.波德莱尔《恶之花》艺术特色

一是同感的运用;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语言极为精辟。

14.海明威“迷惘的一代”“硬汉子”“冰山”风格(择一)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15.艾略特《荒原》内容及意义

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和绝望。

16.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

17.萨特《紧闭》

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意义一,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二,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地狱

18.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择一)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第13篇:外国文学

题型:

一、填空题(10分)10个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0个

三、多选题(20分)10个

四、名词解释(10分)2个

五、解答题(30分)3个

六、论述题(20分)1个

1、古希腊神话的三次集结:①《荷马史诗》②《神谱》③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

2、欧洲(世界)文学史上“三大寓言家”:古希腊—伊索 法国—拉封丹 俄国—克雷洛夫

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诗人):①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②索福克勒斯“戏剧界的荷马”《俄狄浦斯王》

③欧里庇得斯 “舞台上的哲学家”《美狄亚》《特罗亚妇女》

4、古罗马三大诗人、文艺理论家:维吉尔 贺拉斯 奥维德

5、中世纪文学主要样式:主流—教会文学 边沿—英雄史诗、民谣;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6、四大英雄史诗: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7、四大诗人:荷马 但丁 莎士比亚 歌德

8、欧洲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法国剧作家 莫里哀 喜剧《吝啬鬼》)

.葛朗台(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 果戈里 长篇小说《死魂灵》)

9、《俄狄浦斯王》分析。

思想内涵:A,这是一曲命运悲剧的绝唱,是不可摆脱的命运 B,作品刻画了直面人生的

英雄形象。

艺术特点:A,运用了“闭锁式”的结构B“动作性”强,

10、古希腊悲剧的起源:春祭—祈祷丰收

11、古希腊文艺理论的代表作家: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

12、荷马和《荷马史诗》的内容及评价。

荷马的地位:荷马堪称西方文学的始祖,他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生活场景

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荷马史诗》的内容:主要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分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古希腊从

氏族公社制度到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

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为个人的荣誉和权利而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表现了古希腊人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史诗通过描写个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出一种

独特的被拒意识,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评价:①这是一部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②这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

③作品描写了一系列人话的神。④作品体现了人与命运冲突的悲剧意识。古希腊人

怕神却部敬神,他们承认命运,同时也顽强、勇敢的挑战命运。

思想价值: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特点:①反映

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③反映了古希腊人幼稚而

积极乐观的思想特点。

艺术价值:凭借希腊人艺术天性创作:①规模宏大、风格崇高,②机构巧妙、布局完整③塑

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④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质朴,人们集体创作,富于生活气息。

13、古罗马重要诗人、地位、代表作

①共和时期:利维乌斯—古罗马文学奠基人—《奥德修记》

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编年史》

②黄金时代:贺拉斯—《诗艺》—古罗马文艺理论最高成就。

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埃涅阿斯记》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奥维德—《变形记》诗歌体神话集

③白银时代:卢肯—白银时代最出色的诗人—《法萨利亚》塞内卡—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家阿普列尤斯—小说之父—《金馿记》—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14、但丁与《神曲》

但丁的地位:中古到文艺复兴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称之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神曲》:内容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三部分。

分析—思想特点:①作品带有明显的基督教烙印②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③具有明显的矛盾性(现世与来世、原欲与灵魂、人智与神智)

艺术特点:A、采用了梦幻文学的艺术形式B、写了大群形象鲜明的人物C、善于运用通俗的比喻D、整部作品结构匀称严整E、作品采用俗语写作

15、中世纪英雄史诗:早期《贝奥武夫》:英国文学的开端。中期: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16、早晚其英雄史诗的异同:①创作过程: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文人加工整理而成。异:成文时间晚期成文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基督教昌盛,受到贵族地主及基督教思想影响,早期则反之。②分布范围:同:反映欧洲范围内事物。异:早期主要产于北欧地区,晚期主要产于中欧、西欧、南欧。

③思想内容方面:同:歌颂英勇善战的英雄人物。异:早期主要烦忧部落战争,歌颂部落英雄,大公无私。晚期反映封建战争,歌颂封建国家英雄爱国主义,忠君爱国。④:艺术特点:同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粗狂、自然。异:早期以神话作为中心故事,具神话色彩。晚期以历史事件作为中心,具有传奇色彩。

17、文艺复兴:14世纪初到17世纪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18、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文艺复习的主导思想,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解放,理性和科学,反对神权、禁欲、愚昧和盲从,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神学思想,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它推动了文艺复习运动的发展。初步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具有局限性。

发展简况:产生于意大利—德国(一定成果)—在法国得到发展—西班牙高潮—英国顶峰—迅速衰落

19、文艺复习时期的主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诗集》薄伽丘—意大利民族文学奠基者、人文主义先驱—《十日谈》欧洲文学史上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但丁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拉伯雷—《巨人传》欧洲近代第一部长篇小说。其艺术特色:采用幻想+讽刺。

维加—代表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最高成就,塞万提斯—现代小说之父—《堂吉诃德》

20、《堂吉诃德》分析

一、基本情节:全书共由二个部分所构成,叙述了唐吉诃德的三次冒险历程。

①堂吉诃德 第一次历险:单枪匹马,范围不出堂吉诃德的家乡拉·曼恰地区,不幸受伤而归。家人把整屋子的骑士小说全烧了。②堂吉诃德 第二次历险:他找到邻居桑丘·潘沙担任他的侍从,并承诺给他一个总督的官。主仆两人偷偷地出门,一路上做出许多荒唐可笑的蠢事,将风车当成巨人、把旅店看做城堡、又将羊群视为敌军。最后差一点丧命,被人用笼子、牛车带回家中。③堂吉诃德 第三次历险:两人经过萨拉戈萨,并参加了几场当地举办的比武,被公爵夫妇请到城堡做客,桑丘正式担任总督治理海岛。他的邻居加拉斯果先后变装成镜子骑士和白月骑士,试图透过骑士道的决斗打败唐吉诃德,打醒他的游侠骑士梦。堂吉诃德被打败后,

抑郁回家,病倒在床,临终时痛斥骑士小说,告诉侄女说想要继承遗产就不准嫁给骑士甚至喜读骑士小说的人。

二、思想内容:①打击骑士文学②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现实: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风俗等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挖掘,反映西班牙腐朽反动、由盛而衰。③正面宣扬了人文主义理想—通过堂吉诃德理想表现出来。

三、堂吉诃德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脱离实际:①落后性—丧失了正确认识、理解现实生活的能力。②进步性—否定现实、时时处处体现出为真理正义献身的精神。

理想主义:①落后性—他的理想及实现理想的方式都是错误的。②进步性—带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又是先进的。

四、艺术成就:总结了中世纪以来所有长篇叙事性作品的成就,为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继承、总结—①骑士文学:艺术上借鉴题材丰富、结构灵活、体裁自由、扬弃平庸、肤浅。②流浪汉小说:背景广阔,真实反映下层社会生活,扬弃悲观、激愤。

创新、开辟: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作为中心任务。

21、莎士比亚

一、地位:文艺复习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

二、四大悲剧;:家庭悲剧—《李尔王》 爱情悲剧—《奥塞罗》 社会悲剧—《哈姆雷特》政治悲剧—《麦克白》

三、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1959)标志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成熟。它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a,有史诗般的悲剧气质b,讴歌恋爱自由c,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d,反映时代

四、《哈姆雷特》分析

①基本内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当时在德国维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回国后,通过父亲的鬼魂,叙说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为父报仇,这时叔父国王克劳狄斯,开始对哈姆莱特产生了怀疑。在大臣波洛涅斯的策划下,利用其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两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前去打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哈姆莱特利用剧团在宫廷演戏的机会,准备杀死国王。结果他误杀了情人奥非利娅的父亲,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计用毒剑刺死了哈姆莱特,该剧的结尾,哈姆莱特、国王、王妃、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②哈姆雷特形象实质: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a,对人的看法:赞美人的一切,肯定人性、人权,否定神性、神权。b,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体现宣扬平等、自由、反对等级、压迫、体现反封建。c,对现实生活的看法:注重现实世界,否定虚幻来世d,本人才学品德方面:品德高尚、才华超群。

③哈姆雷特性格特征:忧郁苦闷、犹豫不决

乐观—闷闷不乐—忧郁苦闷—悲观厌世,标准精神陷入深重危机,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犹豫不决—渴望行动而不知该如何行动,渴望改变世界而不知如何改变世界。④形象的典型意义:他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玩真的理想人物形象。

完整性:优点、缺点较为完整的统一,显得真实,具备强烈的个性色彩,性格内涵丰富。理想性: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人类理想。

⑤思想特点:通过写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体现了作家对人文主义理想弱点的批判,也体现了作家对人性深刻的认识,体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中,作者内心的痛苦、挣扎已经深沉的思考。

⑥艺术特点: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悲喜剧相结合,诗与散文相结合。b,情节丰富生动,冲突紧张尖锐c,人物形象丰满,性格有发展变化d,发展了“独白手”法e,语言丰富多

彩、高度个性化。

22、古典主义

内涵:它兴起于17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有感于文坛的混乱状态,作家们主张消除这种状态,提倡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统一的原则,并服从王权的支配,而国王欲控制文艺,于是在王权的扶持下,一种拥护专制政体、主张创作有法则、有规范,并以古希腊文学为标准的文学流派迅速兴起,它把古希腊罗马文化奉为典范,因此被称为古典主义。当时的法国文学以古典主义为主导,从创作到理论都达到了此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文学的发展,持续影响欧洲文学长达200年之久。

基本特征:①主张统

一、拥护主权、歌颂君子(政治倾向)②崇尚理性、宣扬义务、克制情感(思想倾向)③摹仿古典、恪守准则、追求完美(艺术形式)

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弥尔顿—17世纪英国最重要作家,17世纪欧洲最杰出诗人,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诗人—《失乐园》《复乐园》

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奠基人—《熙德》

拉辛—代表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将法国古典主义喜剧推向成熟—《安德洛马刻》莫里哀—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喜剧家“喜剧诗人”—《伪君子》

23、《伪君子》

一、基本内容:《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形象:①答尔丢夫—他是一个伪善的天主教徒和丑恶的实用主义者典型形象,充分体现出天主教会和封建贵族的狠毒、荒淫、伪善、贪婪的本质特点。反映了“圣体会”等反动教会势力的猖獗、揭示出人类社会中伪善的劣根性—对天主教会的批判。

②奥尔贡—保守、虚荣、刚愎自用。莫里哀对他是既同情又讽刺、既披露又开导—对资产阶级的规劝。

③桃丽娜—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勇敢机智—对勤劳的劳动人民智慧的赞扬。

三、思想内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作家的戏剧艺术观,即寓教于乐,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展现丰富的内涵。作品通过中心人物答尔丢夫对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进行揭露,对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富商奥尔贡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作家认为人具有理性的本能,应该按照理性的准则行事,模式理性就会招致失败,通过聪明的女仆桃丽娜形象,体现了底层人物身上的优点,是作家贫民视觉和贫民倾向的展现。

四、艺术特点:①遵循古典主义原则并发挥其长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矛盾集中、戏剧冲突尖锐。②突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打破悲喜剧界限,融入民间闹剧手法。③语言个性化

24、启蒙运动

一、基本内涵:启蒙运动是18C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并具有更强的革命性。它提出“自由、平等、人权”等正面纲领,以理性为武器批判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批判宗教迷信和专制政治,主张用启蒙教育来改造社会,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打下思想基础,对欧洲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启蒙运动最早在法国形成,在法国发展到高潮。

三、启蒙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英国:笛福—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第一个长篇小说家—《鲁滨逊飘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菲尔丁—《汤姆琼斯》被成为18世纪英国现实小说的最高成就。

笛福、菲尔丁、理查生三人并成为英国现代小说三大奠基人。

法国:孟德斯鸠—法国第一启蒙家——《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领袖、思想启蒙界泰斗—《天真汉》《老实人》继高乃依、拉辛后法国古典主义的第三人。

狄德罗—启蒙运动中坚、现实主义作家—《百科全书》《修女》

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论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忏悔录》

25、德国文学:莱辛—德国民族文学奠基人—《拉奥孔》 席勒—18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强盗》《阴谋与爱情》

歌德—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作家、思想家—《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作品内涵:通过维特充满短暂烦恼的一生的描绘,体现了“狂飚突进”时代德国知识青年的觉醒以及他们面对现实时的困惑、他们对落后黑暗的德国现实极为不满,幻想自由和高尚的新生活,但现实的强大使得他们消极而感伤,最终走向孤独和绝望,维特是18世纪德国知识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被拒揭露封建社会等级偏见和生活环境的庸俗,作品用书信体写成,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浮士德》—“现代诗歌的皇冠”—黄林

一、基本内容: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靡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靡菲斯特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①两个赌赛:A,天帝与魔鬼:天帝—人类和世界都值得肯定,总在向上发展。魔鬼—人类和世界都应否定,人类禁不住诱惑。上帝默许魔鬼诱惑浮士德,看他能否经得住诱惑。B,魔鬼与浮士德②五种生活:学者生活 爱情生活 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事业生活)

二、作品思想意义(主题):浮士德的生活经历是西欧三百多年历史的概括和总结,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分子从文艺复习的哦啊19C初三百年来不断探索、追求、奋斗的历史。学者—否定神学 爱情—否定享乐主义,摆脱儿女情长 政治—否定走拖鞋道路 艺术—否定了用美改古典造社会的幻想 事业—劳动创作幸福

三、浮士德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①对现状永不满足,陶醉理想环境。②不管追求真理③重视实践

四、艺术成就: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②用矛盾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③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刺 ④诗歌形式丰富多彩、语言风格变化多端 ⑤结构宏达完整、富有史诗气质。

26、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史诗:《荷马史诗》《神曲》《失乐园》《浮士德》

27、欧洲四大名著:《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

28、浪漫主义

基本内涵: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潮流,作为创作方法,反映客观时他侧重于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种倾向由来已久;作为思潮,它是指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期盛行于欧洲并表现文化与艺术各个门类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基本特征:思想内容—①不满现实 追求理想②宣传绝对自由,塑造叛逆形象 ③谴

责城市文明,号召返回自然。艺术形式—④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奇特 ⑤重视民间文学,富于地方色彩⑥极度夸张、鲜明对比。

二、发展简况:在德国产生 在英国充分发展 在法国长期持续 在其它国家产生巨大反响

三、各国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德国:耶拿派海涅—德继歌德之后最重要的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英国:华兹华斯—山水田园诗堪称英国文学史第一—《丁登寺》与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宣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诞生。拜伦—《恰尔德·哈洛尔游记》 司各特—英历史小说创始人—《艾凡赫》 间·奥斯丁—应该小说之母—《傲慢与偏见》

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运动领袖、法国重要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克伦威尔)宣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耶拿派:奥古斯特·施莱格尔 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 诺瓦利斯 蒂克(消极浪漫主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骚塞(桂冠诗人)

29、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笔下富于叛逆精神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他们与现实社会尖锐对立,同时又远离人民,看不到人民的力量,独自向整个社会挑战,为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他们高傲、倔强而孤独、苦闷,以悲剧结局;他们反映了拜伦世界观中的矛盾和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面貌,在文学史上产生很大影响,代表人物为《海盗》中的康拉德

30、《巴黎圣母院》:A,用浓墨重彩写哀婉动人的悲剧故事 B、采用了强烈的美丑对比。拜伦—天才的作家,伟大的反抗者—郑振铎

31、《悲惨世界》

雨果:诗歌成就最高,戏剧成就最低,也是法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小说居于第二位,次于巴尔扎克。

基本情节:主人公冉·阿让为了养活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四次越狱均遭失败,十九年后才获释。后来,他受福来主教感化,重新做人,改名马德兰,开设工厂,成了富翁,还当上市长。他将女工芳汀寄养在德纳迪埃德小酒店里的私生女柯赛特领回,抚养成人。柯赛特长大后,在公园里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轻人马里于斯,两人一见钟情。这时爆发了一场共和党人的起义,冉·阿让将在街垒战中受伤的马里于斯救出,成全了一对年轻人的婚姻,但自己却一度受到误解,抑郁成疾,最后在柯赛特和马里于斯的怀里与世长辞。一个圣人的故事—米里哀(主教)

一个男人的故事—冉阿让(苦役犯):由下层贫民转化为高尚道德家的典型—贫穷是男人潦倒 一个女子的故事—芳汀(女工)深受封建压迫剥削的妇女形象—饥饿使女人堕落

一个孩子的故事—珂赛特(私生女)受虐待、被推残的儿童形象—黑暗使儿童羸弱

沙威:社会法律的象征,现存制度的维护者。

思想内涵:①这是一部批判现实黑暗的作品 ② 力图以仁爱精神对抗恶

艺术特点:①塑造人物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 ②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气氛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第14篇:外国文学

20世纪西方文学——从现代到后现代(复习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什么是现代主义?影响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思想有哪些?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是什么? 以作品为例,说明后现代主义文学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 现代主义的主要文学流派有哪些? 什么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有何主要特征?

列举象征主义前后两期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艾略特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陈述艾略特《荒原》的主要思想内容。 艾略特的《荒原》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

什么是意象?

列举意象主义的代表诗人和作品。 什么是未来主义?

列举未来主义代表作家和作品。 什么是表现主义?

列举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卡夫卡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为何被称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列举卡夫卡的重要作品。

如何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主题? 什么是意识流?

列举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乔伊斯创作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乔伊斯《尤利西斯》与《奥德修斯》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文学?

列举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和作品。 什么是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有哪些代表作家? 什么是“境遇剧”

萨特《禁闭》的主题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哲学内涵? 什么是荒诞派戏剧?其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列举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列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

如何理解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主题? 什么是“黑色幽默”?

列举“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何艺术特色?

第15篇:外国文学课程论文——中外神形象

古希腊与中国神话中神形象的对比

摘要:古希腊神话故事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世界文学史中的两朵奇葩。而神这一形象以其传奇的故事和丰富的形象塑造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神,其形象与意义两相比较有很大区别。本文试图从神的形象、体系、精神内涵、现实意义以及女神形象五个方面,逐一将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加以对比分析,以彰显地域、历史两大因素在神话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的共性,但不同地域的民族产生的神话具有各自的个性。

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都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记载了各自先民们的实践中足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始祖神话和英雄故事等内容,两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文化。通过对古希腊的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区别中看到两个文明大国璀璨的古文化精髓。

(一) “神”的形象不同

古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①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因此,古希腊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他们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性格、情感等特征,使得诸神形象非常接近于人。希腊人认为,“神是最美的人”,都拥有漂亮的外表,比如宙斯就拥有漂亮的外表,这也说明了神实际上是人之美质的集中体现者。②希腊神话不仅记载了神的“人神同体”,而且神也具有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无论男神、女神关于恋爱故事的特别多,即人神互通血缘。例如宙斯与女神生子或是爱上普通女子;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达夫妮。因此他们也有人的痼疾,比如说嫉妒心,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为争夺“最美的女神”的赞誉而彼此使尽心计。

然而,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则是把神描绘成“人兽同体”。①天神伏羲是人首蛇身,太阳神炎帝是牛头人身,他们或是动物的化身,或是感应天象而生,他们往往是神秘的,以一种图腾的形式存在,是先民们在愚昧状态中对自然的敬畏、取悦的反映。②中国古代的神一般不会有人所谓的“心性”,他们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严肃刚正的,情欲对于他们是一种污蔑和亵渎。

(二)“神”的体系不同

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完整的神的系统。①神的体系以家庭为单位组建,诸神基本有一个繁衍的家族体系。例如众神之首宙斯与天后赫拉结为夫妻,其儿子阿瑞斯为战神。②希腊神话里的神有“新”、“老”之分。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的,形成了具体的诸神谱系。在希腊神话里,新神和老神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在宙斯拯救兄弟以后,新辈神取代了老辈神,这就是一种接替和繁衍。这是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规律的反映。

中国古代神话则没有脉络清楚的系统。 ①中国古代神话一般是以社会为单位,众神与主神之主要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大多不存在亲属关系。②中国古代神话的神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因此,自古以来,神都被当成祖先来膜拜。

(三)女神形象差别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涉及女神的形象,但两相比较差别可见一斑。①从女神数量来看,古希腊先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女神形象,如大地之母盖亚、天后赫拉、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智慧之神雅典娜、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等,女神数量之大。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数量要少得多,关于女神的故事也仅有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为数不多的一些。②从女神命运与个性来看,古希腊女神的个性充满人的七情六欲,她们有博爱,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形象饱满。如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费劲心思争夺“金苹果”的故事。表现女神们嫉妒心极强,追求自我满足,仇视敌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她们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大多为劳动女性,个性醇厚,与普通大众一样劳作,肩负创造人类,为人造福的重任。③从女性权威来看,古希腊神话女神不是最高权威的所在。首先,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其次,纵然古希腊女神的数量占了其神数量的近一半之多,但最高权威仍是宙斯,也无人能挑战宙斯。古希腊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中心,先民们创造神话时,也充分将权利赋予男性。从古希腊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甚至于男性的附属品。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高权威的掌握却在女性,比如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起源时,母系社会尚存,人类对女性是崇拜和尊敬。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意识里,女性拥有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贡献。

(四)神的精神内涵不同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探索人。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交换。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求知、去创造,他们充分相信自己。

相反,中国神话宣传的神灵则高高在上,认为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自然能力;神与人之间的界限根本无法逾越,即人类必须绝对地敬畏神、崇拜神和服从神,不可对其有任何冒犯之处。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神永远是不可战胜、不可挑战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五)“神”的现实意义不同

www.daodoc.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希腊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比如希腊诸神的“乱伦”现象,大地女神盖亚与其子乌拉诺斯的“天地相交”,而后乌拉诺斯在盖亚的教唆下阉割了父亲乌拉诺斯,之后又与自己的妹妹瑞娅结婚,此中关系极为复杂。古代希腊神话,神具有人的特征,被人格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复杂,阴暗的一面。

中国神话的“道德性”,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们承担着维护宇宙秩序的崇高责任,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是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们不看重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他们大多善于控制情感,控制欲望,与希腊诸神的“乱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神话里的神都是以道德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国的神话,基本都是理性人格,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时儒家道德思想的一种反映和暗示。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形成,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源泉。

参考书目:[1]郑克鲁,黄宝生,陈建华,蒋成勇《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2]斯威布[德]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06

[3]吴华群,张西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06.06

[4]史晓静,于银.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女神地位的比较[J].文教资料.2006(28)

第16篇: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外国文学必读书目

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外国文学必读书目 以下六十本是基本书目,不排除你认为很好的书但其中并没有包括的可能。这个书目主要是针对目前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基本阅读不足而列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在阅读时,请大家注意版本,这对于无法直接阅读原文的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希)荷马 / 2001-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6.00 /平装 / 罗念生,王焕生 / 691 pages

推荐罗念生翻译的版本,译文较准确。陈中梅版次之。

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 1961-0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0.46元 / 精装 / 罗念生

悲剧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经典,尤其是索氏的悲剧。

埃涅阿斯纪

(古罗马)维吉尔 / 2000-1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7.0 / 精装 / 杨周翰 / 371

罗马文人史诗的代表

神曲

但丁 / 2004-0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三册) / 43.00 /平装 / 田德望

恩格斯的评价,中世纪的最后一位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田的译本较好。十日谈 / The Decameron

(意)卜伽丘 / 2006-8-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 /平装 / 方平/ 王科一框架式故事结构。深入研究会发现它与东方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关系,该命题具有科学价值。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 2001-1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38.0 /平装 / 杨绛 / 全2册译本很多,杨绛译本较好的原因在于是从西班牙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另外,她的学养是最好的保证。昆德拉把现代小说称为:塞万提斯的遗产,指的就是这部作品。

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装

如果你想追求畅快的阅读感受,朱生豪的译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从事研究,梁实秋的译本做到了忠于原著。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欧洲的文明,不是戏言。

失乐园

(英)弥尔顿 / 1996-3-1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8.0 / 精装 / 朱维之宗教文学,可以加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朱维之的译本。

拉辛戏剧选

(法)拉辛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 1.60元 /平装 / 齐放

古典悲剧的典范。所谓古典时期,就是向古希腊经典模仿的时期。

鲁滨孙飘流记

(英)笛福 / 2003-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1.00 /平装 / 徐霞村

冒险小说。现在看来很让人费解这部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何以吸引了当时的读者。联系当时的时代状况你便会明白,殖民主义思想最早在这部作品中有所表现。

忏悔录

卢梭 / 1982-9-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9.80 /平装 / 黎星 / 范希衡

这里推荐的不是他的哲学著作,但是由于“卢梭的面具”成为人格面具的代名词,因此,通过这部小说,你会对他自觉的“善感性”思想有所省悟,这也是他的哲学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浮士德

(德)歌德 / 1994-1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5 /平装 / 绿原

坦率地说,译本真的很让人恼火,音韵全无,而且生涩难懂,所以最好读英文的,当然会德文更好。ps:好象郭沫若翻译的很好,没看过他译的~~

华滋华斯抒情诗选

华滋华斯黄杲炘译 / 桂冠 / NT$ 500

这个版本较好。浪漫主义的杰作在消极主义者手中,浪漫主义的中心在英国,英国的中心在“湖畔派”,而“湖畔派”的中心在华滋华斯。

拜伦诗选

拜伦 / 1982.0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28 / 查良铮

查的译本最好,意义精微。“拜伦式的英雄”。

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 / 1982-6-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2.50 /平装 / 陈敬容电影的版本比翻译的版本还多,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红与黑 / Le rouge et le noir

司汤达 / 2006-8-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7.0 /平装 / 郝运

1830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代,这部作品的不寻常也正在于作者的预言,他的作品不是写给当时的人看的,过八十年后人们才会逐渐理解他。这就是不朽吗? 高老头

(法)巴尔扎克 / 1989-9-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6.8 /平装 / 傅雷

事实上,他的全集都应该通读,像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在与你交谈,尽管他的描写技巧在现在看来显得非常没有效率。高老头被西方学界称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李尔王》,其中的分析就不展开了。其美学价值可见一斑。傅雷的版本没什么挑剔的。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 2003-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2.00 /平装 / 李健吾

在现代小说中,该作品成为他们效仿的典范。精神分析也偏爱此作品。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

(法国)波德莱尔 / 1996-10-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4.1 /平装 / 钱春绮 / 513

建议读英文本。学习法语只为读懂该作品也是件快事。

艰难时世

狄更斯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0.97 / 全增嘏 / 胡文淑

深沉的现实主义。

简.爱

勃朗特 / 1995-7-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1.4 / 精装

文笔优美,是我读的第一本西方小说。女性主义批评的范本。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 1999-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7.3 / 精装 / 张玲 / 张扬

哥特小说的压抑氛围,恐怖的气氛,开爱伦坡之先河。

普希金抒情诗选集(上,下)

普希金 / 1982年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37元 /平装 / 查良铮 / 1070页

第一次觉得会背外国诗是件快乐的事。奥涅金是所有曾经年轻过的男孩子的回忆。死魂灵

(俄)果戈理 / 2002-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6.00 /平装 / 满涛,许庆道

数学般的精确,出人意料的玩笑。第一次接触俄国人的幽默,竟然也能笑出来,相比之下,英式幽默太难懂了。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03-3-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2.00 /平装 / 朱海观,王汶译犯罪心理小说,个人不太喜欢跳跃的思维和过分浓郁的宗教气。

复活

(俄)托尔斯泰 / 1979-03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0 /平装 / 汝龙

该作是托氏晚年作品,对理解他的宗教思想很有帮助,该作也是我最喜欢的两部作品之一,我更喜欢他的另一部作品《安娜卡列琳娜》。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超越了过去情感小说的一切藩篱,是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

易卜生戏剧四种

易卜生 / 1958年10月北京第一版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00 / 潘家洵

社会剧,反映了当时风起云涌的大革命风暴的来临。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

莫泊桑 / 2006-6-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7.0 /平装 / 郝运 / 王振孙

细节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写小小说应该以他的作品为榜样。

金钱

(法)左拉 / 1996-1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0 /平装 / 金满成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永恒的话题-”金钱”.这部小说对金钱的认识远远比巴尔扎克深刻.左拉确实有他过人的地方.

约翰·克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四卷本 / 4.30 /平装 / 傅雷

太长了,关于青年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 / 1984-07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5.50 / 精装 / 张谷若

小农与新兴资产阶级、旧贵族的矛盾,注意场景设置中的隐喻。这不是一个爱情悲剧。结尾托付妹妹的情节透露出原始的婚俗观念。

草叶集(全二册)

(美)惠特曼 / 1994-5-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56.8 / 精装 / 楚图南 / 李野光

五四时期影响了一代学人的不朽著作,不过现在读来可能感觉不到它应有的魅力。郭沫若的诗受其影响很深。PS假如他的诗也算诗的话~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美)马克·吐温 / 2006-8-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3.0 /平装 / 张万里

“流浪汗类型”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揭露的社会问题是广泛而深刻的。

儿子与情人

劳伦斯 / 2007-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1.0 /平装 / 张禹九

精神分析的完美范本,女性主义者们的分析文本。

荒原

(英)艾略特 / 2006-7-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T·S艾略特诗选 / 15.0 /平装 / 赵萝蕤 / 张子清最好读《四个四重奏》中的《荒原》,现代人的宗教情怀,显得有些复杂,面对的是残酷,心中默念的却是基督的宽怀,是精神分裂还是坚持信仰,答案在寻找圣杯的返乡旅途中。康拉德小说选

康拉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 / 袁家骅 / 赵启光

最好读着这本合集。收录了他的几部最重要的著作,可能最有名的就是《黑暗的心》了。到灯塔去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2000年12月第1版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3.90 / 精装 / 瞿世镜

瞿世镜是研究吴尔夫的专家,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合适不过了。事实上,《墙上的斑点》在表现她的风格上更典型些。

尤利西斯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 2005-8-1 / 译林出版社 / ULYSSES by James Joyce / 58.0 / 精装 / 萧乾 / 文洁若

这部据说全世界只有不超过三十人才能读懂的学术式小说,这部据说让容格感慨略有些磨损神经的使人精神分裂的小说,有勇气考验的自己的理解力的人,应该考虑这部著作。卡夫卡小说全集(1-3)

卡夫卡 / 2003-8-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60.00 /平装 / 韩瑞祥等

卡夫卡,现代小说的第一位实践者,没有他很难想象现代小说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没有他现代小说还要在先辈荣耀的压抑下探索多久。马尔克斯读完卡夫卡的作品后感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昆德拉最喜爱的作家。

魔山

(德)曼(Mann,T.) / 2006-5-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45.0 /平装 / 钱鸿嘉

国内翻译的德语文学与其他语种的文学比较起来显得非常寒碜,与这个文学艺术大国的形象也极为不符合。翻译啊~~~~

茨威格小说精选

茨威格 / 2003-8-1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5.0 /平装

茨威格笔力精悍,甚至优于海明威。《来信》和《象棋的故事》应该最为大家所知。他写的传记作品同样也是极好的文学作品。有兴趣将他与司马迁做比较吗?你会有新发现的。布莱希特戏剧集

【德】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88.00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发战争财的隐喻似乎是对后来二战美国的命运的预言。

Make big money.这句经常挂在妈妈嘴边的话,使她牺牲了她的全部孩子,而她最后坚定的继续走向战场的步伐,使人不禁怀疑她究竟要埋葬谁,或者她根本不知道是谁让她迷上了这种死亡游戏,是谁的战争,留下她一个人去思考。

荒原狼

(德)赫尔曼·黑塞 / 2007-1-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7.0 /平装 / 赵登荣 / 倪诚恩

德国文学难读不在于它的技巧花样多,而是它其中的哲学思考。黑塞读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美国的悲剧(上下)/名著名译

德莱塞 / 1986-2-1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34.5 / 精装(无盘) / 许汝祉

并不是悲剧,正面人物被毁灭才是悲剧,小说中并没有正面人物,只有政客、党棍、黑帮。在一个罪恶的社会里,只有自己更邪恶才能出人头地。费尽心机反误了自家性命,所以从效果上讲其实是部喜剧。

天边外

(美)奥尼尔 / 1986-01-01 / 漓江出版社 / 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 4.15 / 精装 / 荒芜 / 汪义群

《奥尼尔集》中没有这部作品。心理分析的范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 2004-06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2.0 /平装 / 姚乃强

描写小人物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专长。

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 / 2007-1-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2.0 /平装 / 李文俊

题目来自《麦克白》:“人生就像是一场戏,充满了喧哗与骚动,醒来后却没有任何意义。”三个叙述角度,白痴的叙事角度被当作最客观的角度。阿来《尘埃落定》有用了这样的叙述技巧。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 2004-6-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 /平装 / 林疑今

跳跃的叙述,开放的结尾。海明威的作品都值得细读,简练单纯。武器--“arms”还有怀抱的意思,是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母题。

母亲高尔基 / 2001-11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13.00 /平装 / 孟庆枢

生活的强者。该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母亲是个群众并没有很高的觉悟,曾为儿子的被捕而感到羞耻,儿子的言行教育了他。作品的寓意就在这里,老俄罗斯需要青年人的拯救。静静的顿河(1-4)(名著名译插图本)(苏)肖洛霍夫 / 2002-09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66.0 /平装 / 金人

思想的野性来自民族性的复杂,活着的信念战胜了所谓的阶级觉悟,思想的矛盾来自于善已经被摧毁,宗教没有生存的空间。

收藏

追忆似水年华 /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马塞尔・普鲁斯特 / 0001-1-1 / 译林出版社 / 68.0 /平装 / 李恒基 / 徐继曾 等

时间,空间,记忆,欲望的故事。在作品中甚至有关于现象学的讨论,关于精神分析的分析,关于时间与自由意志的关系的讨论。

萨特戏剧集(上下)

2000-01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34.60 /平装

之所以推荐他的戏剧集,而不是其他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的小说不重要,我个人更喜欢的他的小说。而是因为在他戏剧里更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建议结合作品读《存在与虚无》。

加缪文集

(法)阿尔贝・加缪 / 郭宏安等 / 2001-1-1 / 译林出版社 / 29.3 / 精装 / 郭宏安 袁莉 周小珊 顾方济 徐志红

加缪的存在主义与萨特的并不相同,认识到荒诞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荒诞才愿意坚持。正如德尔图良所说:“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

荒诞派戏剧集

贝克特 / 尤奈斯库 / 阿尔比 / 品特 / 1980年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0.86 /平装 / 施咸荣 / 屠珍 / 梅绍武 / 郑启吟

荒诞感与真实感一样,都是一种感觉,不同的是只有觉得真实了才会有荒诞感,而一开始就觉得荒诞则不会有真实感的存在,这种权力关系压抑了荒诞感的合法性。

卢布林的魔术师—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美)辛格 / 2001-8-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4.3 /平装 / 杨怡 / 吴劳 / 鹿金

也许是个爱情故事我没看出来,更觉得是个悲喜剧。

洪堡的礼物

(美)索尔·贝娄 / 2006-1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9.0 /平装 / 蒲隆

贝娄的代表作,国内对贝娄的研究还为未达到成熟,很有发挥的余地。

第二十二条军规(全译本)/译林世界文学名著

(美国)约瑟夫・海勒 / 0001-1-1 / 译林出版社 / 14.0 /平装(无盘) / 杨恝/程爱民/邹惠玲荒诞派小说,可以说是。幽默倒是可以再商榷一下。

蝇王

(英)威廉·戈尔丁 / 2006-8-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译文名著文库 / 13.0 /平装 / 龚志成 用一群孩子的经历,对希特勒集团的暴政作了隐喻。

博尔赫斯全集

博尔赫斯 / 1999-11-1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150.00 /平装 / 王永年 林之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畅销小说的质素,反映了当前西方精英小说的趋势。《我的名字是红》也是部侦探小说。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世界文学名著珍藏本 / 硬皮带护封 / 黄锦炎 / 沈国正 陈泉 / 385页

在卡夫卡的探索足迹上进一步的探险。现代小说时间的主题在这部作品的表现里具有独创性。

第17篇:外国文学练习题

《外国文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荷马是哪个国家的诗人?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是

3、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可分成哪三大类?

4、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吝啬鬼形象是

5、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是。

6、但丁是诗人。

7、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

8、《威尼斯商人》中的高利贷者是。

9、在古希腊神话中,爱神的名字是

10、但丁将《新生》献给了他钟爱的少女,这个少女是

11、但丁的《新生》在形式上属于。

12、彼特拉克是

13、《神曲》全诗分部分。

14、但丁、彼特拉克、被合称为意大利“文学三杰”。

15、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时模拟了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是

16、据《旧约·创世纪》记载,在大洪水到来之前,上帝对一个人说:“我决定要灭绝人类。„„你要选用好木材为自己造一条船”。这个得到上帝特别眷顾的人是

17、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指的是。

18、“中世纪中以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

19、但丁《神曲--地狱篇》第十九歌把一个当时还活着的教皇预先打入地狱。这个教皇是。

20、《堂吉诃德》的作者是。

21、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22、悲剧《奥赛罗》的作者是。

23、《堂吉诃德》的主人公是。

24、骑士文学的思想内涵是。

25、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作品有。

26、《》是西方文学第一座里程碑。

27、与其他民族的神话相比,希腊神话的显著特征是。

28、《威尼斯商人》的女主人公是。

29、普希金,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被誉为“”。

30、雨果,欧洲19世纪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笑面人》、《九三年》以及人道主义三部曲——《》《》《海上劳工》。

3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总称为《》。

32、笛福,17-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主要作品《》,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33、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

34、歌德,18-19世纪德国诗人、作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主要作品为书信体长篇小说《》,诗剧《》。

35、欧•亨利,19-20世纪美国短篇小说家,主要作品为《》、《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他的作品被誊为 “”。

36、世界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指的是英国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喜剧《》中的阿尔巴贡(阿巴公)、法国巴尔扎克长篇小说《》中的葛朗台、俄国果戈理长篇小说《》中的泼留希金。

37、川端康成,20世纪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等作品,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8、泰戈尔,20世纪诗人、作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品: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长篇小说《沉船》等。1913年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选择题

1、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最根本的戏剧冲突是()

A.人与自然的矛盾B.人的独立意志与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C.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充满罪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D.民族解放的要求与腐败的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

2、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的是()

A、《哈姆莱特》B、《李尔王》C、《麦克白》D、《罗密欧与朱丽叶》

3、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

4、《伊利亚特》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它开篇写的是()

A不和的金苹果B阿喀琉斯的愤怒C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D.阿喀琉斯的父母结婚

5、、莫里哀的《吝啬鬼》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这个形象的特征是()

A.爱钱,要女儿嫁给富有的老头,丧失人性

B.爱钱,但更爱女儿,具有温馨人性

C.不爱钱,不爱女儿,只爱儿子

D.不爱钱,不爱女儿只想娶一个年轻漂亮姑娘为续弦

6、下列四个剧本中以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而著称于民的古希腊悲剧作品是()

A、《哈姆莱特》B、《俄狄浦斯王》C、《浮士德》D、《玩偶之家》

7、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是()

A.阿里奥斯托B.塞万提斯C.乔叟D.薄伽丘(和彼特拉克)

8、在《神曲》中出现的少女贝雅特丽齐象征了()

A.理性B.宗教性C.信仰D.人文主义

9、《荷马史诗》中刻画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其中英俊骁勇,然而又任性固执的是()

A.赫克托尔B.奥德修斯C 阿卡琉斯 D.帕里斯

10、《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

A.历史B.神话传说C.圣经故事D.意大利现实生活

11、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A.《吝啬鬼》B.《伪君子》C.《可笑的女才子》D.《太太学堂》

12、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一个仁爱的化身,即主教。

A、克洛德B、米里哀C、西朗D、丁梅斯代尔

1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名句出自以下的哪一部作品?()

A、《安娜·卡列尼娜》B、《复活》C、《死魂灵》D、《战争与和平》

14、高尔基的创作中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的小说是()

A、《在人间》B、《母亲》C、《阿尔达莫洛夫家的事业》D、《童年》

15、1954年美国作家由于小说《老人与海》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A、威廉·福克纳B、艾兹拉·庞德C、T·S·艾略特D、欧内斯特·海明威

16、70.小说《老人与海》充满象征和隐喻。老人是现代人的象征,他的失败是人类命运的隐喻。而大海则象征着() 。

A、海洋文明B、自然景观C、大自然的强大力量D、老人的硬汉性格

E、充满暴力、不可理喻的世界

三、判断

1、与其它民族的神话相比,希腊神话的显著特征是人神同形同性。()

2、《荷马史诗》反映的是公元前12世纪初期的特洛伊战争。()

3、《新生》的作者是但丁。()

4、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塞万提斯。()

5、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代表作是《亨利四世》。()

6、拉伯雷的代表作是《巨人传》。()

7、塞万提斯是文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

8、《唐吉诃德》的写作目的是要打击骑士小说。()

第18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19世纪西方史学家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总称。中世纪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开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而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用人性论反对以神和禁欲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反动世界观。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它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流浪汉小说──欧洲最典型的一种流派小说,起源于上古时期。它大多描写下层人物的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因其主人公多为失业者(流浪汉)而得名。16世纪中叶,流浪汉小说在西班牙获得了蓬勃发展,最著名的作品为《小癞子》。此后,它扩展到欧洲各国,至今仍有流风遗响

大学才子派:在莎士比亚之前,“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中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大学才子派──系指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从而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欧洲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作用,主张要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

十四行诗──本是中古欧洲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彼特拉克将之独创成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簌体”。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在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中作者将阶级纷争与广阔的社会背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描写了以封建没落骑士福斯塔夫为中心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动荡不宁的生活画面,被恩格斯称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恩格斯对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特点的理论概括。在莎士比亚笔下,福斯塔夫是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破落骑士,作者以他为中心,再现了五光十色和平民社会,给历史剧中帝王将相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广阔而深刻地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风习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其悲剧风格庄

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紧紧围绕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和寻找凶手这两条线索展开。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人个意志与命运的冲突,英雄人物在面对厄运中显示了人的精神的神圣崇高。剧作结构复杂而严谨,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他留下的完整剧本有11部,代表作为《阿卡奈人》,他的喜剧涉及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尤其关心。其喜剧手法夸张,妙趣横生,在嬉笑怒骂中表达了严肃的主题,被恩格斯称为“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英雄史诗:分前期和后期。前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具有较浓的神魔色彩和巫术气氛,著名的有《贝奥武甫》、《埃达》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荣事迹。后期英雄史诗形成于封建国家逐渐形成的中世纪中期,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斑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国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歌集》歌颂诗人的爱情,表达作者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观。《歌集》创造性地运用了意大利民歌的十四行诗体,使之成为欧洲诗歌中的一种新诗体。

《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理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作者运用框形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争取自由幸福,不惜以生命殉情,最终使家族世仇得到和解,这是一曲爱情的赞歌

荷马史诗中心与人物内容:《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荷马所作,故合称“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讲述战争第10年最后51天中的事,描写部落战争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愤怒”是其主题。《奥》写主人公奥德修10年漂泊最后40天内的事。两部史诗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颂扬人在和自然及神斗争的过程中,人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人的决定因素。也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情况。颂扬了在奴隶制初期形成的这种新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风尚及一夫一妻制。结构紧凑、安排巧妙;人物性格塑造立体多元;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后人赞誉“荷马式的比喻”。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指导思想。因此这种新型文学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它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抛弃中世纪的象征与梦幻,直接具体的描写社会反映时代,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还具有民族特色,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为后世欧洲文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一律: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创作法规。 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缺点:人物类型化。启蒙主义:18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反封建斗争发展,从社会历史的递变以及文学自身发展的两方面看,资产阶级都需要一种足以表现他们思想感情和理论主张的文学使其成为

锐利的思想武器,于是欧洲文坛诞生了启蒙主义文学。它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代表作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中叶德国启蒙运动在英法影响下兴起,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同名剧本《狂飙突进》。它推崇天才,主张个性解放,强调民族意识,具有反封建意义。它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代表作家是莱辛、歌德、席勒。

耶拿派: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作品充满神秘的大自然气息,前两位合著的《抒情歌谣集》从内容到形式都引起一场变革,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此歌谣集的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拜伦式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孤傲反叛、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与罪恶社会誓不两立的个人主义者形象,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文学史上称”拜伦式英雄”。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其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这类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所统称“威塞克斯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观念的虚伪性。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

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心理描写不仅表现人物某时的想法而且还表现心灵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博爱思想。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

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叫社会问题剧。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

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

冰山原则:海明威在他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意识流:20世纪初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此类作品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特征是: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家:品特、阿尔比、贝克特。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作品总汇,其中收录长中短篇小说有96篇。作品分为3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展现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它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的同时对共和主义者赞美对社会理想探索。

第19篇: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俄林波斯神统: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话系统,因众神居住在希腊最高的俄林波斯山而得名。其中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2,荷马史诗:古代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称为“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名叫荷马的诗人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辉煌的代表,两千年来一直被看做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3,荷马式比喻: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喻人,句式比较长,在“像„„一样”的基础上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描绘性语句,比喻直观,画面感强,后人誉之为“荷马式比喻”。

4,《埃涅阿斯纪》:《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5,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最早产生于法国的普罗旺斯。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把荣誉看成高于自己的生命,忠孝心爱的贵夫人,内容主要是写冒险和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骑士叙事诗常写的题材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依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

6,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它是12实际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文学。其内容特点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在艺术上,它的主要手法是讽刺,风格生动活泼,因受教会文学影响也采用隐喻、寓意和象征等手法。城市文学体裁众多,有韵文故事、市民抒情诗、市民戏剧和长篇叙事诗等。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传奇》的成就最为突出,长诗《玫瑰传奇》也颇有声誉。

7,《俄底浦斯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该剧主要通过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意志和命运的矛盾冲突,因而被称为是典型的“命运悲剧”;该剧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结构上,亚里斯多德将它尊为悲剧的典范。

8,人文主义:指的是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文学。它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范畴。人文主义包括下面几个主要内涵:第一,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第二,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第三,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张个人才智的多方面的发展,反对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第四,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9,文艺复兴: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2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0,人曲:指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它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的价值的文学作品。意大利评论界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11,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是十八世纪世纪

七、八十年代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是启蒙运动的继续与发展;该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反对封建束缚,强调“天才”,同时受卢梭“返回自然”影响,歌颂大自由和淳朴的人民,重视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民歌和民谣。该运动带有个人主义的自发性质,未能引向政治斗争。代表人物是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 代表作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阴谋与爱情》等。

12,魏玛古典主义:18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因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合作而得名。他们刻意追求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个人与集体,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崇古典艺术中的和谐、宁静、纯朴的美,主张以此来构造人的个性,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因此,魏玛古典主义是德国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3,《十日谈》:是意大利薄伽丘的代表作。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实理想,反对禁欲主义,用冷嘲热讽的手法揭露腐败的罗马教廷。作者运用框型构架,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14,三一律:“三一律”是古典主义剧本创作的规则,要求戏剧描写的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它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简练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

15,“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滋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曾卜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寓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故称“湖畔派”。他们对大自然的歌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16,“耶拿派”: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17,大学才子派:是在莎士比亚之前。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18,拜伦式英雄:拜伦笔下特有的主人公。他们都是一些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宁折不弯,但又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只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所以均以失败告终。他们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故被称为拜伦式。

19,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是17-18世纪文学的主潮,最早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具有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创作上遵循古典,取材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他们基本上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二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某些方法奉为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

20,巴罗克文学: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洛克”原意为未经雕琢、外形不规则的珍珠,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西班牙。

意大利巴罗克文学代表:马里诺《阿多尼斯》。西班牙巴罗克文学代表:阿尔戈特《莱尔马公爵颂》“饰主义”(贡戈拉主义);卡尔德隆《人生如梦》。法国代表:小说-于尔菲《阿丝特蕾》,诗歌-多比涅《惨景集》,马莱布《圣彼得的眼泪》。

21, 古希腊悲剧 :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22,中世纪英雄史诗:中世纪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如撒克逊族的《贝奥武甫》和芬兰的《卡列瓦拉》(又译《英雄国》)。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第20篇:外国文学上

“三大历史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包括巴基斯坦、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西亚、北亚文化圈,即中东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包括波斯、土耳其、阿塞拜疆、塔吉克、乌兹别克、埃及等。

“三大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 《圣经》:指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分为四部分: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圣文集;《新约》分为福音书、历史纪事、使徒书信、启示著作。 《塔木德》: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的犹太典籍,核心内容是对《托拉》——通常指摩西五经,有时亦指先知书、圣文集乃至某些释经著作——的注释和解说。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奥古斯都”时期四大诗人:维吉尔、李维、贺拉斯、奥维德

英雄史诗:又叫英雄叙事诗是在民间长期口口相传,以歌颂民族英雄为内容的人民文学,是中世纪欧洲文学的重要成就。根据史诗形成的时间和表现内容,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罗兰之歌》、《熙德之歌》、《尼伯龙根之歌》、《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是世俗的封建主义文学,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它虽然宣扬封建道德,但其中所表现的锄强扶弱、保护妇女、尊敬老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民性。而肯定世俗爱情,更有客观上反对教会禁欲主义的积极意义。 虔诚文学:11世纪中叶以降,受伊斯兰教影响,印度发生了一场历时长达五六个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由于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通过对神的绝对虔诚和无限崇信而获得解脱,故被称为“虔信派运动”。14世纪之后,虔信派运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弘扬,虔诚诗潮流也应运而生。虔诚派宗教文学是宗教虔信运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有虔信文学之称。 《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是日本紫式部。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大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它将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传奇物语”的虚构性,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歌物语”的抒情性和有《蜻蛉日记》开创的女性日记特有的细腻心理表白集于一身,成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

元禄文学:日本17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的文学被称为“元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贯穿着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主要成就是小说、俳句,前者的代表作家有井原西鹤,后者的代表作家是松尾芭蕉。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对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指导思想。因此这种新型文学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学。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文学的主流。它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倾向,抛弃中世纪的象征与梦幻,直接具体的描写社会反映时代,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还具有民族特色,创作中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人文主义文学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为后世欧洲文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

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各种社会现象。小说主人公大多是广大的破产者、流浪汉,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以玩世不恭对待生活。无名氏的《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西班牙戏剧:西班牙民族戏剧起自16世纪。胡安·德尔·恩西纳为民族戏剧的开创者。代表作《克里斯蒂诺》、,《普拉西达和维多利亚诺的牧歌》。早期代表作家:卢卡斯·费尔南德斯、巴托洛梅·德·托雷斯·纳亚罗、洛佩·德·鲁埃达。在西班牙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洛佩·德·维加。他的创作彻底改变了西班牙戏剧的落后状态,并且为之成熟,因而享有“西班牙戏剧之父”的美誉。

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产生于法国、流行欧洲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一种文艺思潮,因其以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为典范而得名。作为法国专制王权的产物,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在艺术上提倡摹仿古典,重视规则。 悲剧代表作家:高乃依《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拉辛《安德洛玛克》

喜剧代表作家:莫里哀《伪君子》、《唐璜》、《恨世者》、《悭吝人》 理论家:尼古拉·布瓦洛《诗的艺术》

清教文学: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清教旗帜下,掀起反封建专制革命,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代表有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和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启蒙文学:是资产阶级文学,资产阶级和平民阶级是他们描写歌颂的对象,而王公贵族、教士僧侣是被嘲弄批判的对象;启蒙作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擅长借助富于形象性的文字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参与哲学问题的讨论,批判谬误的观念,以论理、评论干预生活见长。艺术特点是强烈的政论性、教诲性和浓烈的哲理色彩。 法国四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史诗《亨利亚特》、小说《老实人》、狄德罗:《拉摩的侄儿》、卢梭:《忏悔录》《新爱洛伊斯》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湖畔派:英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位诗人。他们潜心诗歌创作,讴歌古朴的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书写神秘离奇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借此批判英国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否定丑恶的现实,被称为“湖畔派”

拜伦式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孤傲反叛、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与罪恶社会誓不两立的个人主义者形象,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他们带有诗人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故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美国文学: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欧文《见闻札记》、库珀《水手》、布莱恩特《关于死亡的冥想》

新英格兰诗人,朗费罗《夜籁集》、罗威尔、爱默生《美国的哲人》、梭罗《瓦尔登湖》、霍桑《重讲一遍的故事》、麦尔维尔《白鲸》、惠特曼《草叶集》

俄国文学: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和意义(基本内容):荷马史诗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的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由两部史诗组成,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各有24卷,均已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起社会的重要文献。《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基琉斯的愤怒及战争结束前50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和意义:①荷马史诗是一种长篇叙事诗,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细致的人物描写,在情节和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于两个10年中所发生的事,分别只表现了其中51天和40天中的内容。②塑造了众多的性格特殊的人物形象。③诗句流畅自然,比喻生动形象,往往借用自然界的动植物来比喻,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④多处使用重复手法,一唱三叹,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意义:《荷马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神曲的思想内容:

1、《神曲》是但丁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出路和寓言性的总结。

2、《神曲》在宗教性的构思中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教会的倾向。

3、《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初萌芽。艺术成就: 全诗的结构经过精心安排,显得极其严密而完整。 具有新的文学因素,即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方法的萌芽。诗人所描写的地狱、炼狱、天堂这些未来世界,并不是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幻想世界,而是一个清晰可见的具有立体感的境界,原因就在于其中的材料多半来自现实生活。所写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现实感很强的艺术形象。通过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就总体而言,字里行间充满了宣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民主精神,贯穿了正义战胜非正义、真理战胜谬误的人文主义精神。描写了很多故事,主要有爱情、婚姻、经商冒险、贫富悬殊、神魔幻化等主题。全面反映阿拉伯中世纪社会的民族、宗教、理想等问题。

艺术成就:1:想象丰富奇特,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2:结构精妙奇巧,情节曲折离奇。3:人物鲜明生动,语言丰富优美。《一千零一夜》具有人民口头语言的显著特点:通俗流畅、生动活泼,并且时常运用讽刺幽默、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段。另外,在故事的散文叙述中不时插入一些押韵的诗歌、谚语、寓言和警句,使作品形式更趋活泼、故事内容愈加充实。 《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堂吉诃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在性格上,首先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是个理想主义者;行动虽有盲目性,办事不切实际,但往往出于善良的动机;其次,堂吉诃德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通晓数国文字,精通古今文化,对政治、经济、法律等都精辟见解;此外,他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不顾个人安危,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艺术上的主要特点:第一:真实而精确地描绘当时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明生动而又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第二,在结构上吸取并革新了骑士小说和流浪汉小说的一些写法。第

三、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第四,语言通俗流畅,文字活泼风趣。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1)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对爱情、友谊,对人生都有一整套的人文主义观点。他本人也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特点,也是一个人文主义的青年王子形象。

(2)他的个性特征是忧郁和犹豫。戏一开场,他就陷入到了家庭的不幸之中,父王突然死去,母亲很快就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他所珍惜的爱情、友谊,所追求的人生理想都开始破灭。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同丑恶的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造成了他性格的忧郁。对于哈姆莱特来说,为父复仇,既是做儿子的职责,又是一个王子挽救国家应尽的义务。他一个人孤军奋战,任务艰巨,这就造成了他犹豫的特点。

(3)哈姆莱特形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坚持美好理想,同丑恶势力进行不妥协的斗争,这是他性格中闪耀光辉的所在。

(4)哈姆莱特的斗争以悲剧告终,他的悲剧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反动势力还很强大;同时,他又忽视日益觉醒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总把这一艰巨的人当成个人的事情,这就必然造成了他的悲剧结局。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达尔杜弗的形象及意义: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宗教、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莫里哀在剧本中塑造这个典型形象,揭露这个骗子的罪恶用心和严重危害,这就使剧本对于伪善恶习的揭发,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答尔丢夫”在西方语言中,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

《天路历程》的寓意:通过基督教的朝圣这个中心隐喻,展现了多个层次的寓意,其中最明显的是宗教寓意,对于18世纪的读者来说,《天路历程》是一部像《圣经》一样的书籍,书中表现了上帝的仁慈,即使在基督徒误入歧途,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进时,上帝也会宽恕他,用自己的仁慈把他召唤回来,让他再次走上通往天堂的道路。

卢梭《忏悔录》的基本内容: 作者回顾了从童年开始的人生历程,讲述了个人成长的经历,展示了自我发展的道路,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洞察,传达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新爱洛伊斯》的基本内容:一部凄婉动人的时代悲剧,作家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歌颂了圣*普乐和尤丽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世俗幸福的戕害,发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呼声。

《浮士德》人物形象: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精神探索概括了自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以至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由“小我”到“大我”。

2、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浮士德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贪图享乐、软弱妥协的一面。但其主导方面是积极进取,他身上所体现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

3、浮士德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对德国封建社会的批判、对资本原始积累残酷性的揭露和对资产阶级自身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否定。

4、他的理想就是启蒙主义者所宣扬的建立“理性王国”,但他实现理想的手段是非人道的,掠夺式的,表面上为人民造福,实际上以个人奋斗的方式把自己扮成人民的救世主,自居于人民和革命之上。

“魔鬼形象”:(1)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是浮士德的对立面,是“否定的精灵”。 “恶”是其本质,不相信理性,阻碍人类的进步。(2)有现实依据,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野心家、极端利己主义者某些特征,又能够清醒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有尖锐的批判精神。(3)对浮士德从反面起了推动作用,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靡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

《唐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艺术特色:讽刺手法的运用(被喻为“讽刺百科全书”);得心应手的运用八行诗体,将插话处理的自然亲切并与故事融为一体;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律格和诗体语言创新,是英国史诗上运用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的诗篇。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

《巴黎圣母院》人物对比分析:成功运用对照原则,爱斯美拉达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作者将她的善与孚罗洛的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邪恶势力及宗教禁欲主义虚伪实质的无情讨伐;她的美与加西莫多的丑形成巨大的反差,衬托出两人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对仁爱的歌颂,对理想和灵魂美的追求;她的真与弗比斯的虚构成对照以此颂扬忠贞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运用夸张,巧合手法,对比强烈,反映浪漫主义小说的特征。

雨果《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及艺术特色:成功塑造了冉*阿让诚实、善良的失业工人形象。为了给饥饿的孩子偷一块面包,服苦役19年,后来多做善事,却受到了欺侮,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晚年,冉*阿让的形象是当时千千万万劳动者悲惨生活的缩影,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穷苦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罪恶,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大学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大学外国文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