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填空:

1、(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

2、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

和(英雄传说)

两部分。

3、希腊神话的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4、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杰出的文艺理论家,他的主要论著是(〈诗学〉)。填空题:

5、在欧洲文学史上,(但丁)是与荷马、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大诗人。

6、恩格斯在评价但丁时指出:“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7、神曲包括《地狱》、《净界》和《天堂》。

8、《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辛辣的嘲讽、强烈地夸张、巧妙的构思嘲笑了(没落的骑士制度),抨击了(西班牙的黑暗制度)。

9、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修纪〉)两部伟大的史诗。

10、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九世纪到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时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马史诗情节是以(特洛亚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为基础写成的,史诗广泛的反映了古希腊(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

12、据传说特洛伊战争是因希腊美女(海伦)被抢引起的。

13、《伊里亚特》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形象是(阿卡琉斯)、(阿迦门农)和(赫克托耳)。

14、《伊里亚特》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军事)题材的文学巨著。

15、荷马史诗所描写古代英雄的最高美德是(勇敢)。

16、《伊里亚特》的情节以阿卡琉斯的(愤怒)为中心展开的。

17、《奥德修纪》以(奥德修斯的历险)为主线,以(奥德修斯家庭遭遇及其子切利马克贴雷马科寻父)为复线。

荷马史诗善用比喻,这种比喻被誉为(“荷马似的比喻”)。

19、人文主义文学的发祥地是(意大利),但以(英国)文学年成就最为突出。 比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20、(卜伽丘)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他学习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把(一百)个短篇小说组织在一起,是欧洲文学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21、法国以龙沙(龙萨)为首的贵族派人文主义集团叫做(“七星诗社”)。

22、拉伯雷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巨人传》)。这部小说前两部写的是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及他们的文治武功。

24、(维迦)在其最优秀的剧本(《羊泉村》)中描写了西班牙农民的抗暴斗争。

25、西班牙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

26、乔叟的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含有(24个)短篇故事,绝大部分用(诗)体写成。

27、莫尔的主要作品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

28、(司宾塞)的长诗《仙后》是第一部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29、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取材与圣经的三部名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30、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高乃伊NAIYI)代表作是(熙德)。

31、布瓦洛的诗体理论著作是(《诗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文学)的法典。

32、启蒙文学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其典型形式是(哲理小说)和(正剧)。

33、德国民族戏剧的奠基者是(莱辛),他的戏剧论著是(《汉堡剧评》)。

34、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青年时代的席勒先后创作勒名剧(《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35、英国“湖畔派”诗人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36、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是(斯各脱),他的代表作是(《艾凡赫》)。

37、《阿答拉》的作者是(夏多布里昂),他另一部作品(《瑞奈》)中第一次创造了“世纪病”的病态形象。

38、(《红与黑》)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39、(《阿尔芒斯》)是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 40、(法布利斯)和(吉娜)是《帕尔玛修道院》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41、西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人)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

42、(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是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3、19世纪30—40年代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并行发展的是(宪章派文学)

44、海涅于1844年写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是歌颂工人起义的佳作,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里的童话》)。

45.乔万尼奥里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

46.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创始人是(果戈里)。

47.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它始终与(俄国人民解放)运动密切联系。 48.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马克·吐温) 名词解释

俄林波斯神系俄林波斯神系:(是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宙斯及其家族居住在希腊北部的俄林波斯山而得名。俄林波斯神系有12位主神:

众神之王兼雷电之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神和猎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爱神和美神阿佛洛狄特、火神和将神贺怀斯托斯,神使赫耳墨斯、农神得墨特耳。(另外还有九位女神)

梦幻文学梦幻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常常采用梦幻的形及寓意、象征手法表现作品的内容,这类作品被后人成为梦幻文学。如市民文学中的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就是梦幻文学的代表作。但丁的《神曲》也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

DREAM VISION梦幻体:“梦幻体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文学形式,曾为中世纪诗人广泛采用。这类作品通常表现主人公在一派春色中昏然入睡,同时描述他的梦中经理主人公通常是由他人或动物引入梦境,而他的梦中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寓言。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法国的《玫瑰传奇》。中世纪兰格伦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农夫皮尔斯》,乔叟也采用它创作了《公爵夫人的书》、《声誉之宫》及其他早期诗作。中世纪以后这中梦幻体文学不在流行,但并未消声匿迹。例如又出现了班扬的《天路历程》和济兹的《海披里昂》。此外,路易斯卡罗尔也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爱丽斯梦游仙境》。詹姆斯乔伊斯的梦幻小说《芬尼根们的苏醒》描写了一位原型化梦幻者经历的一次无边宇宙的梦游。

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反对天主教罗马教皇统治的运动。从12到16世纪,意大利国、英国、德等都经历过自己的宗教改革运动。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最初形式。宗教改革后,在许多国家建起了新教派,成为资产阶级争取和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籁体”。它本是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一种短小的诗歌,文艺复兴后,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大学才子派: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伦敦出现了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他们受人文主义影响,并精通古代和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这些人被称为“大学才子派”。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洛。

七星诗社: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法国贵族派人文主义诗人团体。由六个人文主义作家和他们的老师、希腊语文学者多拉七人组成,因号称七星而得名。

文艺复兴:14到17世纪初,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很快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广泛展开,它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称他为人类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性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于意大利,后发展到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这些国家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野蛮、黑暗的漫漫长夜,在封建社会内部先后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增长,逐渐出现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决条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利益和要求,吸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来反对封建制度极其社会支柱-----教会。文艺上则强调重视古代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是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文艺复兴的内容是:

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反对神学,文化上扫荡中世纪的幽灵、鬼魅。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发端。它为现代自然科学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为手工业过渡到手工工场,为书籍印刷和出版的创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繁星般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如比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等。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而且产生了思考上、热情上、和性格上多才多艺和学识广博的巨人时代。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这一名称是由“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的。中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举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和经院哲学相对抗的学科,以人与自然为研究对象,即所谓“人文科学”。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科学,而且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者。直到19世纪,西方史学家才把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称之为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一人为本,一切以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它的锋芒所向主要是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神学和教会。它反对教会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天堂和来世的思想,主张人应当积极的生活,积极的积累财富,积极追求爱情和友谊等权利,主张人的才智应当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个性应当得到解放,提倡冒险精神。反对封建贵族所散布的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主张尊重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应该热烈地去追求知识,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研究唯物哲学,认识世界,并相信自己可以按照新的方式去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它反对残酷压榨和等级制度,主张仁慈、博爱、平等。总之,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道反对神道。这在把神学奉为最高真理,把一切意识形态甚至连自然科学均被视为“神学的婢女”的社会中,确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充分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表现了充沛的革命朝气,满怀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巨大的创造性。它为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作用。但是,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实际上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什么是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恩格斯1859年5月24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福斯泰夫是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亨利4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冒险家的典型。他是一群流氓的头领。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的描绘了上至宫廷、下到酒店、妓院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恩格斯称赞“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旨在要求作家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

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的命题,最早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马克思强调“莎士比亚化”,简单的说,就是要求作家们要象莎士比亚那样进行创作。马克思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应该有人物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应该想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典型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马克思关于莎士比亚化的论述是反对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有力武器,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一种重要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他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为典范,因此有”古典主义”名称.他们有意识的学习古代文学艺术的体裁\\题材情节\\相似冲突和性格,用以表现新的历史内容和作家的现实态度.他的最卓越代表作家是:法国的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戏剧作家莫里哀.德国文论家希瓦洛的则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的意义.这一流派作家肯定国家民族的统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宣扬用克制自我情感,崇尚理性,拥护王权,要求文学语言准确\\典雅\\明晰并合乎规范,艺术形式符合”三一律”原则.结构严谨朴素,故事情节合乎常情,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在刻画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心理等艺术手法上有较大的贡献。不足是与当时的封建宫廷贵族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迎合贵族趣味而忽视人民爱好,清规戒律束缚作家艺术创作,甚至导致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19实际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以后,逐渐消失。

古典主义文学主要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他要求作家把歌颂君主、国家利益、宣传公民义务的责任作为创作的准则。第二,思想上崇尚理性。要求以理

性来调节社会矛盾,克制个人情望和“自由意志”。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往往忽视个性特征,而重视单一性和普遍性,因此人物性格往往流于类型化。第三,艺术上强调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重视规则,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要求以古代作品为典范。戏剧结构集中、紧凑,恪守“三一律”。语言准确、明晰,风格典雅、崇高。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个整一,即一个剧本全部情节的全部剧情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时间发生在同一地点,展示单一的故事情节。在理论上把“三一律”系统化的是布瓦洛。三一律的优点可使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结构紧凑。但作为规范,他束缚了作家的创作,不仅影响戏剧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带来了结构的绝对化、程式化、以及人物的单一化等弊病。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由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得名。他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运动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主义精神。他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由于历史的条件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80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

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它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湖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昆布兰湖畔,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这些人称为“湖畔派”。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的社会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海盗》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积极浪漫主义表现为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特征,作品以高昂的激情、突出的感情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描绘客观事物时也加入强烈的主观愿望。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文学上荡涤古典主义,对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深远的的影响。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德国的荷而德林和海涅,俄国的普西金。他们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对社会现实表示不满,但由于当时时代的局限,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只停留于朦胧理想状态。

消极浪漫主义以“革新”古典主义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对现实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竭力掩盖社会矛盾冲突,反对革命进步倾向,美化封建宗法制度,沉迷于古老的空虚幻觉中,充满了宗教神秘色彩,实质上是没落资产阶级的消极颓废文学。英国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科勒律治、骚塞。法国的夏多勃里昂和拉马丁,德国有希勒格尔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欧洲19世纪文学艺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有某些差别,但它仍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客观性(或称客观真实性)。与浪漫主义作家不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在这种描绘中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直接表现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现象,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贵族,而且指向大资产阶级,着重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在深入细致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进行概括,强调从人物与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其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在塑造典型人物时,又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这样的典型人物,血肉丰满,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环境的本质特征。

第四,在艺术表现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过去文学的艺术成就,并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因而更加丰富多采,艺术技巧空前成熟,极富表现力。长篇小说的体裁得到充分发展。

第五,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由此出发去批判社会,同情人民,但不能指出社会罪恶的根源及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浮士德》的核心思想是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诗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探索,总结了三百年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断探索的历史经验,批判了中世纪僵死的教条,暴露了封建王朝的腐败和市民社会的鄙陋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否定了对狭隘的个人幸福的追求,最后,肯定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建立幸福社会的理想。它激励人们人们坚信理性的力量,为崇高理想而顽强奋斗。

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派。在创作上,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和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又轻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主张照相式地记录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理学和遗传说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生活,因而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是19世纪后期法国作家左拉,但左拉的创作已经突破了自然主义的理论,既有自然主义成分,更有批判现实主义因素。自然主义作家还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及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超现实的纯粹美,片面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它颠倒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它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及社会教育作用。但唯美主义在艺术上开拓了各种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唯美主义的倡导者是法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王尔德等,而在理论上把唯美主义系统化的则是英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佩特。 自然派:“自然派”,是俄罗斯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形成于1842—1845年间。“自然派”原是代国反动文人对该派作家的贬称,后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该派作家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多有创新。到50年代后期,因对农奴制改革意见不一而分成彼此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贵族自由派。

平民化: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前提出的调和地主与农民矛盾的方法,即地主参加劳动,过农民一样的生活,并在感情上与人民接近达到思想净化。反映了中尔斯泰既肯定人民,又要为贵族地主寻找一个适当位置的企图,实际上这多是一种幻想。

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在解决社会问题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它的要内容是宣扬“勿以暴力抗恶”,个人“道德自我完善”等。表现了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从宗教、伦理中寻求出路的企图。 荒诞文学:在非理性主义、不可知哲学影响下的现代文学思潮。它并不专指一个文学流派或一种文学运动,它以表现荒诞(bsurd)观念为主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一种带有共性的文学现象。

人类的认识史上,很早以前便存在着“荒诞观念”。原始社会中的人们,由于他们没有科学知识,因而他们解释世界、解释人和历史的神话传”说,必不可免地要以荒诞的形式出现。各民族的古代宗教,也充满了荒诞的东西。然而,近代和现代人的荒诞观念,与上述的情况并不相同,它是在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不可知论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对世界、人生的

自觉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是:世界是不可知的,没有理性,没有规律,因而处在一种“荒诞”的状态下。人活在世界上,无法认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人们试图运用理性去认识世界,追成个人的幸福与成功,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一切幸福和事业的追求都将归于徒劳。近、现代有不少哲学家,提倡过这种悲观主义的“荒诞观念”,其中最突出的是存在义的哲学家和作家们。现代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缨,在其、品《西绪福斯神话》中,把人类比作希腊神中的暴君西给福斯,上帝惩罚他死后把巨石推上山,每推到山顶就又滚下来,如此循环不已,徒劳无用。加缪就用这样一则神话,比喻人生的“荒诞”和没有意义。

近、现代的荒诞观念,在19世纪就进入了文学。18 7 2年,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完成了他的名作《圣安东的诱惑》( La Tentation hi Salt Afltolne)。它表现的是一个古老的宗教传说,即魔鬼诱惑公元3—4世纪的圣安东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魔鬼对安东说,基督教的《圣经》是无稽之谈。魔鬼白安东“证明”;

人是不能认识世界的,也不能区别真理和谎言、真实与虚幻;人的惟一出路,就是完全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已经提出来世界与人生的“荒诞”问题。但是,真正的现代意义的荒诞文学,还是 20世纪初叶才兴起的。这时,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人的思想危机。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这就为荒诞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本世纪以来荒诞文学的早期代表,

卡夫卡(Franz Kafkfo 1883—1924)、路易一菲迪南·塞林(

L。 ms- Ferdinand C e! in民

18 94— 19 6 1)和阿尔贝·加缪(

A foert

C。mu&

1913—

19 6 0)。卡夫卡深受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诺替斯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思想影响,在其代表作《变形记》中,描写主人公格里高里·萨姆拉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个大甲虫,再也不能动了。他最初还担忧上班迟到,被人解雇:慢慢地也就减弱了对生的渴望,屡受了无可奈何的死亡。塞林在其小说《在深夜里漫游》里,描写一个人努力去寻找生活中的善与爱以及肉体构欢乐,但最后总是走进死胡同。加缪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局外人》和《西绪福斯神活》。这两部作品实际上宣传了这样的思想:人的命运是荒诞的,人只有长眠地下时,才能摆脱世界的荒诞,并获得他寻觅的“幸福”。

本世纪以来的荒诞文学,到了50一60年代达到了高峰。50年代起,在去国产生了荒诞派戏剧(参见该条)。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涅斯库的《椅子》等等。在美国文学界,产生了“黑色幽默”“(参见该条)。“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等。无论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派文学,都把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看成是丑陋的、荒谬的,是值得嘲讽的对象。它们应当列入整个的荒诞文学范畴。”

本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荒诞文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反映。目前,西方世界的荒诞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中,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早在19 56年,波兰就出现了以

A·塔恩、粤·穆罗兹克、T·罗兹维奇为代表的荒诞文学。近年来,中国也有一些用荒诞手法创作的文学作品问世。

但是这些作品与西方荒诞文学相比,非理性色彩不浓,很少对人生表现绝望,二者是有重要区别的。 后现代主义:当代文艺思潮之一。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地, 现波及到世界各国。无论在文学还是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都是众多流派的混合,而不是完整的、统一的文艺运动。‘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最初是西班牙人腓德烈克·德·温尼斯年代在他的一本书中首先使用的。

40年代,当代《拉美诗选》的编者特德莱·费茨( Dudl Flits)沿用了这一术语,用来指称本世纪20一30年代对于正统现代主义( H igh Modernism)反拨。评论家威廉·范·奥康诺在〈大学新才子和现代主义的终结〉(19 6 3)中,将英国

5 0年代的“大学新才子”为中心的一个文学运动称为 ‘后现代主义”。理查德·沃森在〈论新感性〉(1969)中,又把默多克、品钦、格里叶等当代作家称为“后现代主义”。以上的几种说法都是文学方面的,”彼此矛盾,无法统一;在艺术上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更为混乱。

或指“新抽象派”、“概念艺术”等“纯客观”艺术,或指“偶发艺术”、“表演艺术”、“A一V艺术”等“返回生活或疏远生活”的艺术。总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关于后现代主义究竟是现代主义的反拨抑或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发展,迄今并无定论。

19 71 年,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主义》文中,列举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十多条区别,并未能概括得很全面。

关于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主要出现在美国于法国,英国则在戏剧方面有所表现。据美国批评家丹尼尔·霍夫曼的见解,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后不久,美国就有了“后现代主义”诗歌。代表性诗人有罗伯特·弗罗斯特、克劳·画塞姆、“黑山派”诗人、“深意象派”诗人、“自由派”诗人、“自传体”诗人等等一大批。他们各有自己的诗歌主张,但也形成了几点共同的思想、艺术特征:

反对现代主义的贵族化倾向与学院派作风,上张打破‘高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使文学能为他们所说的“大众”所接受。’实际上,这是对现代主义文学权威的否定。

抨击现代主义文学只强调主体的主张,反对把主体当作艺术的绝对中心。后现代主义者甚至提出“主体意识的死亡”论调,认为个性、个人主义都已经过时,文学作品无须再夸大创作的主体性。

反对现代主义者那种雕辞琢句、旁征博引的对于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追求。攻击现代主义者(特别是艾略特)的诗歌有学究气,攻击现代主义诗歌的格律诗是“封闭体” ( cLo Sed f or M);而他们的后

现代主义诗歌则提倡随意写作,提倡“开放体”(open form);甚至运用普通群众的口语、俚语写作。他们自称这是文学的“大众化”。

反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抽象性、‘非人格化’特点,提倡新的“抽象性”,即是抽象性走到极端后的各种“具体诗”,在“具体诗”里,把事实与虚构结合在一一起,不象现代主义诗歌那样,完全述形象的“重建”。

碎片组合,拼盘艺术。同现代主义者的精心构思不同,后现代主义者突出地强调“拼凑”的艺术手法。“拼凑”类似模仿,但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所谓“嘲讽性模仿”,即通过模仿来嘲弄讽刺原作。“拼凑”观念的思想基础是:一切事物都四散了,但又互相密切相关;一切风格都创造完了,诗人已无法再创造新的风格。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爱好随意地拼凑艺术形象,最极端的例子是约翰逊( B.

Job us o n )的“活页小说”,让读者自己去拼凑页码,怎样读都可以。( 6)攻击现代主义者仍然注意构思的完整,反之,后现代主义者鼓吹艺术形象的分解。为此,他们故意把艺术形象肢解,使人难以辨认。在这方面,他们有三个具体手法:

形象的内在矛盾。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话,后一个行动否定前一个行动;又象是虚构又象是事实,又象是一个人又象是两个人;最极端的例子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如德·勃罗罪的《在运输中》中的人物,又象是男人又象是女人。

时空的错位。后现代主义者竭力打破时间的连续性,使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小说、戏剧中,经常把不相衔接的章节与片断随意编排在一起,并且强调各个市节片断的独立性。

C、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形象的内在矛盾和时空错位,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含义时不确定的。如果说艾略特的《荒原》虽然艰涩难懂,毕竟还有深刻而确定的思想内涵,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品则无法认识其明确的含意,似乎一切都模棱两可。例如日克特的小说《毛洛》,火中有个手持拐杖的人,他究竟是谁,读者永远得不清。

以上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几点特征。关于后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尽管和群式更为繁杂,也有几点比较一致的艺术特征:

反对现代主义对主体性、个性的强调,提倡艺术的“极端客观性”。“极端客观性”的外部表现是“无个性”、“无感情。如法国“新具象艺术”、美国“欧普艺术”,都宣称是‘毫无个性”的、只追“纯粹的视觉效果”的艺术。

攻击现代主义艺术那种‘非理性”的“感情爆炸”,主张用无感情的“理智”来创造艺术。如在“新抽象派”。“概念艺术”中,画面是机械性的制作,甚至用文字来代替绘画形象。

主张艺术回到大众中去,回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但它们所说的艺术回返生活,只是把美术的展览乃至美术的创作搬到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里,如到居民区、游艺场去展览,利用自然地貌来创作“地景艺术”之类;或者利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墩布、报纸、浴盆、火柴盒等)来制作作品。

(4)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来制作新型雕塑绘画,并广泛使用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鼓吹艺术要返回其‘技艺”的涵义,力图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时代步伐。如‘实验艺术”,充分利用了电脑技术:“A—V艺术”则更综合了各种最新的科技成就。他们中的多数人狂热地崇拜科技文明,如卡普罗竟说:“洲际导弹比任何现代雕塑更新颖”。

自觉的扬弃艺术中的人性。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现今的社会人性已经丧失,任何人的形象都是不真实的。因此,除了“波普艺术”偶尔表现人的形象外,其他的后现代主义流派极少有人的形象出现。

反对精湛的艺术技巧追求,否认专业学习和艺术训练的必要。他们甚至反对传统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范畴。如果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同样有形式主义特征的话,则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缺少美的形式特征。

追求空无、静穆和“无界限境界”。后现代主义造型艺术喜爱造成静穆的乃至冷漠的艺术效果,以便显示事物的“共相”。他们的口号是“空洞的形式”、“有意的虚无”,“减少,减少减少”。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理的平衡”。进一步,他们要打破美术与非美术界限。达到“无界限境界”。如“录象主义”者用摄影代替绘画。“废品雕塑”用垃圾代替雕塑等。

共同制造的艺术趋向,后现代主义者十分强调吸引群众来共同创作作品。他们提出“环境”这一美学

观念,力图在布置好的环境中让群众共同来参与创作,并提倡群众创作的“偶发性”。这是“偶发艺术”、“地景艺术”、“表演艺术”的理论基础。

归纳上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特征,可以看到在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中,有极为繁荣的不同流主义文艺思潮和创作实践,主张摈弃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与更新的科技革命时代相结合。它们的许多艺术“创新”违背了艺术规律,因而在群 众中的反响不大。但他们的新颖观念和技法,可以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思考。

从思想倾向来看,后现代主义者普遍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满。他们的作品主题包括了反集权主义、绿色革命、反西方传统文化、“性解放”乃至无政府主义等。其中有可取之处,也有很多严重的思想混乱。从实质上看,后现代主义是进入信息社会后,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异化心理、无政府倾向、厌世情绪、怀疑精神乃至颓废的生活方式。但也表露出某种企图与生活、与集体交流的愿望,以及随时代变革的自发意志。

总之,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诸多矛盾的混合,必须分别地、具体的进行分析。

表现主义:继象征主义之后,在欧美风行一时的现代主义流派。他们反对自然主义的只写事物的皮相,也反对印象主义的“由外向内”,而主张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SHENCANG 内部的灵LINGHUN”,从自我出发,从主观出发,“由内向外”,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使“内心外化”。他们的口号是,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的名称由此而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变形、分身、交混、渲染、割裂等,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不怪不成艺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和恰佩克。

异化:异化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特点,在环境的压力下,即人失去了自我,成为“非人”。现代派作家着力反映的是人与物的矛盾和人的自我矛盾。反映人在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与自我矛盾中,由于社会的原因,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人丧失SANGSHI了价值尊严和地位,也就变为“非人”,这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在人的认识上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高度赞美的截然不同。从真实性上说,现代派对人的复杂性的反映有自身的特色和独特的认识价值。例如在卡夫笔下,人成为甲虫;在萨特的《禁闭》中写“他人就是地狱”;在尤奈NAI斯库的《秃头歌女》中,写夫妇关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也无法确定等等。异化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时代病”的写照。

反英雄:在命运面前显示不出豪爽、尊严、权威和英雄气魄的人,一个渺小、屈辱、无能和消极的人。其极端典范是那些处在丧失了所有的确实感,价值观甚至意义的世界里的人物,如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的流浪汉弗拉基米尔等,属于荒诞派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悲剧经历了新的突破,包括各种实验悲剧类型。如尤金·奥尼尔《厄勒克特拉的哀悼》,是对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亚》的改编,剧情从希腊移到美国的新英格兰,诗人改为散文,命运悲剧移转为“弗洛依德情结”,搅乱的一家人心理上的强烈冲动的悲剧。艾略特的《大教堂凶杀案》,揉和了中世纪“奇迹剧”和“道德剧”两种戏剧形式的因素。

补充: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极盛于于69年代,为拉美所特有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以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为目的,其特色是把现实放在一种魔幻的环境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即所谓“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这种把现实和幻想熔为一体的兼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色的创作方法,被拉美的评论家称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马尔克斯、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鲁尔费等。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练习题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