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4 00:21: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童话故事里的精神分析学

——以《小红帽》为例

王悦

【摘要】《小红帽》作为童话故事里的经典,它在童话人物,时空观念和情节结构上都体现着精神分析学的一些问题。首先,在童话的主人公上,虽然小红帽的母亲并不是继母,但是她与母亲的关系却如同继母和女儿的关系,这就佐证了童话里母亲的角色多以继母的形象出现,与之相应的父亲则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继母更是唯命是从,这多为女儿与母亲的冲突提供了条件;其次,在时空上,童话故事的表现一般不够明确,这不仅与童话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人的潜意识的模糊性,与人内心的精神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次,童话故事里多重复和拯救的情节出现,其重复可以让孩子们对故事感同身受,而且又从精神上印证了人们对时间的重复的感知方式,也从生理方面体现了儿童记忆的特点。其拯救不仅可以促使善良的主人公认清自己的命运或者幡然醒悟,又从一般性的故事内容中促进了故事的圆满结局。

【关键字】 童话人物 时空观念 故事情节

神话有其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独特的隐喻思维。这种神话思维是先于逻辑的东西,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人类的全部知识和文化活动都起源于神话意识、神话思维。不了解神话就不可能为人类知识和文化奠定基础。 ——(德)卡西尔

在西方,童话和神话在民族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神话故事代表了人类思维超脱的一面,那么童话故事更多地表达了人类思维中世俗的体验。每种知识都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童话和神话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的表达都是以一种超越逻辑的隐喻思维。童话是人类对所生活的世界的先期体验,为人类从童年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童话故事在大众心目中是善恶鲜明、天真烂漫、纯洁无暇的,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首选读物。童话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是《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其实两百年前的《格林童话》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从格林兄弟开始整理到现在,《格林童话》受到不断地删改和完善,因为在格林兄弟整理以前,甚至是第一版《格林童话》都充斥着赤裸裸的原始欲望和血腥场面,受社会发展和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可忽略的作用,以后的版本一直想将欲望和血腥淡化,但并没有消失,只是把它们隐藏在了故事背后,它包含着人的本性和道德,所以童话故事很适合用精神分析学来进行理解。

提到精神分析就不能不讲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主要创立者。他在著作《论无意识》中这样说过:“意识和无意识的对立并不适用于本能。一个本能绝不是意识的研究对象——只有代表本能的观念才是意识的研究对象。”无意识、意识、潜意识是他的心理结构学说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无意识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泛性论”。虽然他的“泛性论”不断遭到诟病,同时也是他和自己的学生,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关系分裂的主要原因,但用它来分析充满着原始意味的童话故事应该还是比较合适的。

不同的童话涉及到儿童成长中不同的问题,但作为同一个文学类型,它们有很多的共同特征。比如:童话的开头是主角出发冒险、惩罚叛徒,最终以幸福婚姻终结;还有就是童话故事中极少涉及明确的时间意识;此外,童话的故事情节有很多多次重复之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有很多精神方面的暗示也是《小红帽》中未曾涉及的,但是《小红帽》作为《格林童话》里非常经典的一篇,它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与其他的童话对比和想象的空间。

一、童话人物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曾这样陈述:“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这种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的心里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并且异常重要的角色。从而极其自然地体现在童话故事上。

在《小红帽》中,小红帽作为童话故事的主人公她的心理路程则决定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首先,小红帽终于离开了母亲的庇护,轻松而又愉快。她为什么轻松而又愉快呢?难道有母亲的照顾和关心不好吗?不是,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母亲的依恋,并且这种依恋逐渐转化成不满和排斥,开始渴望父亲的爱,希望孕爱与父亲。这应该就是隐藏在小红帽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果用弗洛伊德的另外一种思想“泛性论”来解释就会感觉到更加直接。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里,鲜花就是植物的性器官,象征小红帽正处于性意识的萌芽期,正式这种萌芽期使她敢于一个人走过森林,摆脱母亲。这应该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她身上最初一次化为行动的体验。

其次,从小红帽对鲜花的迷恋上来看,这是她无休止的欲望的一部分。她遇到了狼,但狼并不想马上吃掉她,而是想连她奶奶一起吃,所以就用鲜花来诱惑她,让她在路上耽搁一段时间。小红帽果然上当了,真的去采花。并且“她每采下一朵花,总觉得前面还有更美丽的花朵,便又向前走去,结果一直走到了林子深处。”小红帽无休止地采花体现了人们难以填补的欲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依附”。自我将心理能量投入到某一物体以满足本我的需要就是“依附”的例子。有依附就有反依附,弗洛伊德认为:“反依附就是用能量来控制或干预,因为本我都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如果没有反依附,那么很容易沉溺于所追求的事物”。自我和超我既有依附也有反依附,但本我则只有依附,它只是寻求满足而没有控制或干预。显然,小红帽作为一个孩子,反依附这种理智大于感性的精神力量并没有发生作用。此时的小红帽完全沉浸在了本我的快乐中,早已忘记了妈妈的警告“不要离开大路”。而小红帽则要为她的沉迷和欲望付出被狼吃掉的代价。

既然提到了俄狄浦斯情结,那么就不能不说一下童话故事里的家庭结构。从普洛普的童话角色功能分类表中可以简单地概括出,在童话故事里大多数主人公都是与继母发生冲突,像《亨塞尔与格莱特》、《灰姑娘》、《白雪公主》等。为什么呢?其实随着子女的长大,恋父、恋母情结的直接后果就是子女与父母的对抗。单从子女来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叛逆,用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自居”。在人的无意识中,谁都不想与自己的亲生父母产生正面冲突,所以继母成了替罪羔羊。与继母的冲突就为孩子离开家庭创造了可能性,如果孩子在有继母的家庭里体会不到爱的话,他对这个家庭也不会太留恋,所以其离家行为也显得顺理成章,并且如果孩子不离开家庭是不会长大的。还有,童话故事里的父亲形象往往对孩子的继母惟命是从,这就更加为子女与继母的冲突提供了可能性。就单从《小红帽》来看,她的母亲很放心她一个人走进森林,对她的安全的考虑也不过几句叮嘱,这种母女关系其实已经接近了继母与子女的关系,小红帽对母亲的摆脱也正为接下来的故事做了铺垫。这种故事结构和家庭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用出来的结果。

二、模糊不清的时空观念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童话故事里的时间通常都是模糊的,没有清晰的介绍。不只是在《小红帽》中,几乎所有的童话故事都是如此,对时间的描述不是没有就是模糊不清。总是用一些“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过了一会”、“等了很久”、“不知道有多久”等等含糊的词语。

而这种模糊的时间概念在《小红帽》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小红帽年龄交代的缺失。《小红帽》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就是小红帽是个不太大的孩子,其他的别无所获。不过我们可以猜想一下,通过母亲对她交代的口吻,她大概还不足十岁吧。再通过小红帽自身的表现来看,她对鲜花的无休止的采摘可以看出她的理智还没有成长,完全凭借喜好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她对危险还没有独立的意识,仅仅存在于母亲对她的叮嘱上,根据弗洛伊德对人发育成长的一个年龄界限的分析,我们猜想,这样的孩子大概才有六七岁吧。

二、小红帽去奶奶家的季节也不清晰。从《小红帽》中我们可以读出的是天气有点冷,而且又有开得那么艳丽的鲜花,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大概只有春天才有这样的景象吧。但是为什么没有直接交代呢?仔细思考一下,除了春天,秋天似乎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为什么一般人们第一感觉都觉得是春天呢?人的情绪易受季节影响从而产生心理的作用,春天天气变暖,人的心理容易萌动。小红帽也不例外,她追逐鲜花,好奇促使她在狼的面前毫无防备。

三、小红帽到奶奶家到底需要多久的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需要穿过一片很大的森林才能到奶奶家,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穿过一片森林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如果要很久,在家还是那个她采花浪费的时间,到奶奶家应该需要很久吧。但是母亲并没有为她准备食物,由此可见,大概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吧。

但是童话里为什么并没有说清楚这些时间呢?主要因为对于孩子而言,在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主要是故事情节,不可能注意到这些细节。而且,童话其本身的虚构性质不要求也不需要对这些时间上的因素做出详细的说明。

另外,从空间上来说,童话里的空间因素也是极其不明确的。故事的发生地点一般都是比较跳跃性的,可以随着主人公的境遇不停地变化。而且,一般的童话故事很多都发生在森林里。例如《白雪公主》、《亨塞尔与格莱特》等等。《小红帽》也是以森林为背景的典型。以森林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从森林本身的特点来看,森林是一个很容易迷路的地方,充满了危险,但是也暗含着希望。虽然走进森林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仿佛走进了迷宫,好像要把人的认识甚至连同生命一起消融在里面,但是同时森林也向人透露着无限生机,让人始终坚信光明就在森林的尽头。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人类的潜意识的特点。人类的潜意识可能没办法轻而易举的了解,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混沌和懵懂。森林在童话故事里正是这种象征,主人公对森林的探索代表了人类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挣扎,并且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这种懵懂状态。

二、从人类的思维特征来看,对森林总是又渴望,又敬畏。探索性和挑战性要求人能够突破森林的界限,从而达到成长甚至成熟。主人公也一样,总是通过森林里的拼搏才能够承担责任。敬畏是因为人本身的胆怯使他们无法去达成自己内心的渴望。就像童话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迫于无奈或者形势所逼才走进森林的。小红帽是因为要去看奶奶,本来可以不必承担狼吃掉的后果的,结果她自己因为花的诱惑而走进了小路,也是进入了森林的深处。

这些空间的不确定性更为童话增加了又一层色彩。使其更加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三、故事情节的拯救者和重复性

俄国叙事学专家曾提出了叙事功能的概念,他的分析方法是将童话人物在情节中的行为与所起的作用定义为功能,并从一百则俄国的魔法童话素材中归纳出三十一个通话中必须出现的功能项(然则,不是每一则童话故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功能项),并给予每个功能项以说明、简短的定义与符号。如《格林童话》中的《十二个兄弟》一样,《小红帽》中也出现了一个拯救者的形象,那就是猎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拯救者正是小红帽父亲的化身。

小红帽和她的奶奶被狼吃掉了,这时猎人出现了,他剪开狼的肚皮救出了她们。猎人的形象象征着谁呢?是小红帽的爸爸。这则童话里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提到小红帽的爸爸,而其他的童话里父亲的形象也一再被弱化。孩子在的童年时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本该是最需要父亲出来保护自己的时候,但父亲缺失了。父亲的缺失可以使孩子更早地走向独立,但必要的时候父亲还是要远远地以另外一个身份来保护自己的孩子的。

对于小红帽而言,她过度迷恋鲜花,被狼诱惑,但是她只是个孩子,她有权利犯错误,她也应该有机会改正,所以,不管猎人是不是小红帽父亲的化身,他作为一个拯救者的出现,给了故事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狼被投进井里。这应该才是拯救者出现的关键。

另外,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往往会出现不断重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应该从孩子对事物或者故事的感知方式上来说,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让他们不断地感受故事,不断地进入故事,以达到感同身受。其次,对于儿童的记忆特点而言,重复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不断的重复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从而产生记忆。再次,这就要重新回到时间上了,人对时间的感知是分割的,时间的流逝对于人而言一般的体会都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也正是这种摇篮曲似的重复给人以宁静。这应该就是童话故事多重复的故事情节的原因了。

其实童话是文学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想象,去思考,去分析。或许这样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童话,走进童话。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练习题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