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上一文章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8: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育儿文章一

宝宝动动小手更聪明

手指运动对于开发儿童智力有着显著的作用,“心灵手巧”确实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促进孩子智力和情商的发展其实并不一定要给孩子报非常昂贵的早教班,爸爸妈妈不妨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来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孩子的小手可以动起来。

一、孩子到了二三岁的时候,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来表现自己的想法,此时家长不妨给孩子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折纸等,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折叠纸,既可以让孩子丰富生活,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意意识。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孩子当然要爱但是不能够溺爱,要让孩子有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即使刚开始做不好,但是爸爸妈妈们也要给她信心,让孩子进行多次的尝试,像是系鞋带,叠衣服等都是很好的手指锻炼。

第三、折手帕,手帕纸柔软细腻,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不用的担心会伤到他们手指,孩子通过折叠手帕纸,可以随意的发挥自己的创意,家长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耍,更能够让孩子融入其中。

第四、寓教于乐,在跟孩子互动或是教孩子唱歌的时候不妨加入一些动作,让孩子的小手可以比划出各种动作,通过爸爸妈妈的讲述或是形容将各种内容可以通过手部动作表演出来,使他们的小手得到锻炼。

总结:孩子若是能够坚持手部运动的锻炼,可以锻炼到他们的思维以及想象力,帮助孩子们可以成长的更加出色,而且越是能够掌握精细手部动作的孩子大脑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记忆力也会优于其他宝宝。

推荐第2篇:文章读后感(一)

《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读后感 在叙事文学备受关注的今天,对叙事理论的研究不胜枚举。想要在这一片天地中有所建树谈何容易,而这篇文章,从古今演变的眼光,将“写人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源起及发展贯穿起来,颇有创意。

文章主要通过四个阶段探讨了中国“写人论”的演变过程。第一部分,形神论:依傍画论的初期“写人论”。作者认为中国叙事理论突出抒情愿望、精神寄托等内容,很少为我们提供切实可操作的写人理论,这样,来自绘画的“形神论”就相对滞后地成为中国文学写人论最初的核心话语。第二部分,性格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作者认为明末清初,金圣叹在继承并发展“形神”论的基础上,标举出“性格”说,从而实现了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独立。之后毛氏父子评三国、脂砚斋评红楼等都以性格理论为“写人论”的独立话语,包括鲁迅也曾用性格论评赏《红楼梦》,并对当代写人论产生深远影响。第三部分,典型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细化及单极化。作者分析了“典型”一词在我国古代的使用情况和不同含义,以及它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所带有的新内涵,进而探讨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论”由于政治影响所造成的偏颇,及八十年代后人们对这种偏颇的努力纠正。作者认为“典型”论既是传统“写人论”的西化,又是传统“写人论”的细化。尽管其政治化倾向一度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伤害,但是由此生发的艺术典型、文学典型等一系列概念,使中国写人论得到不断的深化和细化。第四部分,多重论:中国“写人论”话语的新变及多元化。作者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在冲破种种社会化批评的遮蔽后,开始全方位借鉴西方各家文论来解释复杂的文学现象,各种日趋人文化的“多重论”以及与之相仿佛的“面面观”、“组合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新时期中国“写人论”的主题。实际上,人物的角色性也是中国文论一向突出的内容,如容与堂本《水浒传》和《〈金瓶梅〉序》中都曾有对人的角色性的强调,只是今天人们所关注的“人”不再仅仅是古代文论中社会化的“人”,而是现代话语背景下肩负着“多重文化角色”的“人”而已。

在分析了中国“写人论”四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作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也就是文章的第五部分——以形写神:中国“写人论”的气脉贯通。作者认为尽管中国“写人论”的主流话语在不同历史情境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异,但却始终有一股气脉或暗或显地贯通其中,那就是“以形写神”。在人们已经逐渐远离画论“形神论”的过程中,却在不断地用更新的术语来衍义着“形神论”这一精髓。

看完这篇论文,我觉得本文在组织结构、语言表达上细密严谨、条理贯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资料翔实,论据充分。论文最怕的就是只有论点没有论据,或是论据不足以证明论点。就像是大型团体操表演或是像交响乐团演奏,空有人多不足以成器,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规则、演奏秩序,否则就只能是熙攘的集市、嗡嗡的蜂鸣了。本文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论据,资料丰富,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而由于作者将其行之有效地运用于文中,则使文章显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如在第一部分“形神论”的论述中,作者从《淮南子》、《画品》中找到中国写人论的最初源起,之后又从北宋、南宋之人对《会真记》、《世说新语》的评点中,明代李贽评点、《水浒传》眉批、王世贞和汤显祖评点中,以及清代《红楼梦》眉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评点中找到了大量关于“形神论”的关注,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写人论的初期,是以画论中的形神论为依傍的。其二,对于典型论的新认识。“典型”一词向来是以纯粹进口产品的面貌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文学理论著作在谈到它时,都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作为最权威的解释,殊不知,典型一词古已有之。包括西方人对于“典型”的理解,在我国传统的写人论 1

中也是一以贯穿的,并非由于西方的引进,我国“写人论”才初次认识到这一点,只不过由于西方“典型”理论的引进,使其更加流行而已。文中对于“典型”一词的考证,对于它在金圣叹、张竹坡等人的评说中所找到的古人关于“典型”一词运用的发掘,既体现了作者的细心,也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尽管古人在运用“典型”一词时与现代人的运用有诸多不同,但是从这种溯古的探究中,我们仍能得到一些启示。其三,文章重在对中国“写人论”的发展进行梳理,但并不仅仅停留于古代传统的“写人论”框架内,而是将古代的“写人论”与现当代的“写人论”贯通起来,将当下“写人论”的多重话语放在中国文论的历史演变中去考察,从而得出“以形写神”是中国“写人论”的精髓这一结论。很显然,这样的研究更有整体性,因而也更为可信。

此外,由于本文认为“以形写神”是一道贯通古今的气脉,我进而又想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传统理论中特别重视精、气、神、韵等方面?文中对于它的原因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我想这种现象是不是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有关。因为老子、庄子对于世界的认识都是把“无”看作世界产生的本源,也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道”、由“无”产生的,人的存在只是一种现象,人的真实是人的实体之外的神、气的存在,这样,文学作品要表现真正的人,就必须以表现人的实体之外的神、气为最高境界,而文学“写人论”自然也就以神、气为核心话语了吧。

再有,就是书中对“典型”一词的发掘让我感慨良深。自打西风东渐以来,传统的东西真是被我们干净彻底地丢在脑后了。原本有的不用,偏偏请那些漂洋过海的,这样品读起来才觉得有滋味,莫不然真的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不成?然而,当我们连语言都在放弃、生疏之时,还有什么可以坚守呢?只是可惜了古人聪明的脑袋,这样看来,还真的是非常有必要对我国古代文化来一次大盘点,若是在古书堆中好好地翻翻,还指不定找出多少宝物呢。但愿我们真的能在古书堆里干得天翻地覆,却又兴高采烈、新奇无限。

《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说到底是史书的一种,所以它承载了史书特有的责任。既是历史,就需真是,而既是文学的历史,就需写出美的言辞的轨迹。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作品永远是在被读者不断解读的过程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哪里想到过这许多事情,可是,今天的我们却在分条、分点、分章节地对其作品逐一考察,有点匪夷所思,却又未尝不可。时间允许每一代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化在这样的声音中得以传承。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在这里,我充分感受到了辩证法的强大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对以往关于五四源流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将这些研究归为五种: 一,晚明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周作人及其高足任访秋为代表,他们认为“五四”文学运动源自晚明的公安、竟陵派的主张,这对于纠正新旧文学不可逾越的偏见意义重大,但是它又弃置了新文学运动发生时极为明显的西学背景。

二,明末清初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郑家建为代表,他从六个方面指出了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内在渊源,指证了一反传统自居的五四人物其实本身就带有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印记,很有见地,但是他以局部判定整体一致性的研究方法本身有问题。

三,晚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陈子展、杨联芬、王德威和张全之等人为代表,它作为声势最为浩大的一种学说,对当今学界的影响最为深刻,但由于这一说法内部还村在很大分歧,各家所强调的重点有明显差别,所以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讨论和沟通。

四,辛亥革命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台湾学者陈万雄为代表,他主要从新文化运动的人

员构成、对传统思想的反叛以及文学革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渊源关系,但这一学说只能作为“晚清说”的补充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片面的。

五,魏晋南北朝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以陈方竞和刘中树为代表,他们主要从受章太炎影响最深刻的鲁迅对六朝文学的重视来论述新文学的源流,对通体了解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过分夸大魏晋文学与五四文学之间的一致性,有局部类比的嫌疑。

分析了以上几种观点的优缺点,作者认为“主题先行”、“事后追认先驱”是诸篇文章的通病,而仅仅对中国文学的源头与五四文学的相似点进行比较,缺乏脉络式的梳理,是诸位学者的又一缺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任何条件的更改都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各种历史力量的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替代的动态过程中产生的,而绝不是一种直线主义的简单进化。正确的态度是要抓住“五四”新文学运动这颗“果”,顺“果”摸“藤”,直至最后找到它真正的“根”。也即从“五四”新文学运动本身着眼,从“五四”新文学“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内核、“重估一切价值”的怀疑精神、“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拿来主义”等各个方面,运用“文学的整体观”来追本溯源,才能找到它的真正源头。

推荐第3篇:安全文章一

安全文章一

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省、市政府“两个《责任规定》”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政执法、隐患治理“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严格落实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领导责任、规划责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责任、监督检查责任、安全投入责任、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责任、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责任等监管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责任、行政执法监察责任、宣传教育责任和应急救援、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责任等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责任,严格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保障责任、岗位责任和监督责任等主体责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推荐第4篇:法制教育文章一

法在身边,走好青春第一步 (稿件一)

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好!

如果说人生如四季,那同学们则正处于春季,你们辛勤播种,期待收获;如果说人生如红日,那同学们则是新生的朝阳,你们熠熠生辉,生机勃勃!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你们来说,人生好似长路漫漫,一切都充满希望、好奇与挑战。然而,“人生的路虽然很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于你们来说,美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那就更要走好青春的第一步!

现在的你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的人生关键时期,此时的你们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十分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辨别是非观念非常差,自控能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入歧途。在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我们不时看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新闻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校园欺凌事件更是在最近引起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许多青少年在人生刚开始即走上了人生的末路。我们在为此类事件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使原本天真无邪的美好少年变成无情可怕的恶魔?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次学习,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预防犯罪。

犯罪的青少年中,有很多是没读过书或文化水平低的人,无知和野蛮常常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合肥市少管所2004年8月份关押了17名少年犯,对他们进

1 行文化考核,相当于小学一年级水平的1人,小学二年级的5人、小学三年级的5人、初一水平的3人、初二水平的3人,他们不知道唐、宋、元、明、清。不知道老舍、鲁迅、更不知道《新闻联播》是哪个电视频道的节目。

山西大同市有个还有个13岁的少年,将邻居家两个6岁的小女孩残忍杀死,审讯中问他为什么杀人,他竟说了一句“好玩”。

还有一个是发生在2002午的一名十四周岁的中学生投毒案,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的四月份某天下午,该学生将自己买来未吃的冰袋咬破一口,再灌入一点老鼠药,而后放入附近一小学的某教室的一张课桌抽屉里,第二天,坐该课桌的小学生喝了这有毒的冰袋后,很快就死了。这起案件侦破后,该投毒的中学生后悔不已,他说自己没有想害死人,以为小学生吃了只会拉肚子,但是严重的后果己经造成,该学生的后悔不能代替法律的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投毒致人重伤、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最后该同学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来正是因为对法律的愚昧和无知,所以他们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因此,要预防犯罪,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犯罪。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犯罪是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例如,某中学学生王某,16岁,开学时,其父亲给了他1000元钱交学费,在去学校途中不小心被偷了,王某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就偷了邻居的摩托车,这就构成了盗窃犯罪。从王

2 某的盗窃犯罪我们可以看出犯罪有三个特点:一是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具有违法性,二是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三是犯罪必须受到法律惩罚。

现在大家都是中学生,大部分同学都还未满18岁。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四周岁即为儿童,十八周岁以下统称为未成年人。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第2款又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不满十四岁触犯刑法的孩子,国家法律也有惩罚措施,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可见,法律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法律的约束。

其实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了解了什么叫犯罪及犯罪的相关处罚以后,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做起,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法律约束自己,让法律保护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来做国家的有用之才!

推荐第5篇: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一

小节不小

有人说,吃喝玩乐纯属个人爱好,至多是小节问题,值得兴师动众吗?此言差矣,小节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必然贻害无穷。

我们共产党是执政党,每个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能否自觉运用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守得住小节,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为,从个人角度看小节问题是小事情,但在一定范围内蔓延成风,就会成为人民议论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难点问题。党的形象好不好,要从领导干部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和判断,特别是从群

众身边看的见、摸得着的领导干部的吃、喝、玩、乐等小节问题上判断的。

从近年来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看,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历史的罪人,多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放肆纵欲开始的,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也常常是从领导干部所谓的“生活小节”上打开缺口的。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节都因小节的不断积累而成,大事多由具体的小事不断汇集形成。一个人的演变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剖析许多犯罪分子的犯罪轨迹不难发现,许多领导干部都经历了小节不注意,逐渐走向犯罪深渊的过程,就像人身此文来自学生无忧网 www.daodoc.com上长的毒瘤一样,不及时“刮骨疗毒”,任其扩散,就会危及生命,不可救药。可见,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还要在生活小节上严谨自律。

“求监督若渴”好

近日,市纪委领导在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座谈会上说:“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对领导干部必须严格监督。就领导干部而言,则要积极倡导监督,热情欢迎和支持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争取监督,有一种求监督若渴的精神。”笔者认为,这一体会切中时弊,颇有见地。

监督与被监督是矛盾的统一体。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等等是外因,领导干部作为监督对象则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各种监督抱着不欢迎、不合作甚至厌恶、抵制的态度,那么即使监督制度再完善、监督者的初衷再好,也无济于事。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主动争取监督,有没有一种缺少监督就寝食不安、食不甘味的惶然感,这是对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的最实际的检验。

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首先要正确对待、欢迎和争取批评。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各项监督制度不断完善,虽然给政治民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但群众和党员在行使监督权利时仍然会有不少顾虑。有些同公文写作志能够“斗胆”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坦诚的批评,已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然而,有些干部由于缺乏严于律己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抵制、害怕监督,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来自上级的监督跟自己过不去,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是互相拆台,下级的监督是吹毛求疵,群众的监督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看法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其实,群众和党员的批评不管方式和场合如何,都是为了你好,并不是要跟你“过不去”。如果硬说这是“过不去”,那也只是跟你的缺点错误过不去。倘若捂着疮疤不让揭,讳疾忌医,势必走向反面,最终在纪律和法律面前“过不去”。这样的反面事例难道还少吗?

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监督自己的环境。在监督的问题上,任何一个单位可以说既有真帮忙的,也有帮倒忙的。有些人整天环绕在领导周围,吹喇叭,抬轿子,实际上形成了一外包围圈,一个防止多数人监督的包围圈。殊不知,廉价的赞誉虽然让人神怡,却很可能在政治上坏我们的大事;坦诚的批评尽管令人不快,却很可能在政治上搭救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最不应受赞誉的最想得到赞誉,而最该挨批评的却最怕别人批评,甚至“闻过则怒”,一触即跳。这对严格实施监督很不利。领导干部要主动争取到群众的监督必须冲破这个“包围圈”,深入到敢于真心实意地监督自己的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同时,还要保护群众监督的积极性,造成一种监督有理、监督有功的氛围,防止和克服那种谁监督谁触霉头的不正常现象。

“好位子”析

时下每逢干部调整,总会有一些人眼巴巴地盯着所谓的“好位子”,无非是握有实权、能得实惠、易于升迁的位子。

一些干部之所以对这些“好位子”趋之若鹜、垂涎三尺,说穿了就是想占据这些位子为自己捞好处,这正好折射出这些干部世界观的错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宗旨观的动摇。单单从这一点说,这些人就不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不配去占据这些位子。如果真让他们去了,很可能会滥用手中的权力,到头来既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害了他们自己。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在与北京市淘粪工人时传祥的一次谈话中,曾说淘粪工人和国家主席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老一代革命家在对待岗位的变迁、职务的升降、去留方面,确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对于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位子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每一个位子都是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应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那些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去衡量位子好坏的人,倒是更需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更需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参加革命是为什么”,从而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否则,把他们放的位置越重要、“油水”越多,他们跌的跤子也会越重。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推荐第6篇:一英语翻译竞赛文章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注: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是首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文章要求参赛者翻译的文章。本人水平有限,不敢参加啦。不过看到这样一篇有一定挑战性的文章,不禁手痒,于是在这里献上自己的译文版本,与翻译爱好者们交流切磋。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翻译就会有一千种译文。欢迎翻译爱好者们不吝指正。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 重返起点的一小步

The Apollo miions were supposed to reveal the truth about the Moon.In fact, they taught us about the Earth – and ourselves 阿波罗任务的本意是揭示月球的真相。可实际上,它们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地球和我们自己。 Mark Mason马克•梅森

In July 1969, soon after their return from the moon, Neil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were shown footage of the world’s reaction to the lunar landing.They saw the US newscaster Walter Cronkite wiping away his tears; people gathered around televisions from China to Brazil; pavements outside TV shops crammed as people watched in awe.Aldrin turned to Armstrong.“Neil,” he said, “we mied the whole thing”.

1969 年 7 月,从月球返回后不久,有人给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放了一段录像,让他们看看全世界人们对登月的反应。他们看到美国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正在擦拭自己的泪花;从中国到巴西,人们聚集在电视机旁;当人们怀着敬畏的神情观看时,电视机商店外面的人行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道,“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That comment (reminiscent of George Harrison’s complaint that the Beatles felt left out because “We were the only people who never got to see the Beatles”) reveals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the Apollo miions: they weren’t about the Moon.They were about the Earth.那个评论(它令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甲壳虫乐队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因为“我们是唯一从来没有看过甲壳虫乐队的人”)揭示了令人惊讶的阿波罗任务的真相:它们并非月球之行,而是地球之旅。

The clues had been there from the start, when the crew of Apollo 8 became the first humans to leave their home planet’s orbit.Orbiting the Moon on Christmas Eve 1968, fulfilling dreams as old as mankind itself, their real wonder was not at the dead grey planet beneath them, but at the vibrant blue globe in the distance.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Moon up close soon realised — with a much deeper sense of reverence — that they were the first three men to see the Earth from a distance.Witneing an earthrise made them feel humble.They read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Genesis to a worldwide audience of millions, signing off with, “Merry Christmas, and God ble all of you, all of you on the good Earth.”

从一开始当阿波罗 8 号的全体乘员成为第一批离开其所在星球轨道的人时,这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在 1968 年平安夜环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的梦想,真正使他们感到惊奇的不是他们下方那颗死气沉沉的灰色行星,而是远方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地球。第一批近距离观看月球的三个人不久就意识到——怀着更深的敬意——他们是第一批远距离注视地球的三个人。亲眼目睹“地出”奇观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卑微。他们向全世界亿万观众朗读了《创世纪》中的开篇,在结束时说道,“圣诞快乐,愿上帝保佑你们所有人,在

1 美好地球上的所有人。”

Over the next four years, Apollo taught u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a word, restle.Curiosity is never satisfied, it merely finds new targets.Quite how quickly the shift can occur was learnt by Pete Conrad, the third man to walk on the Moon (and the first to fall over on it).Once Armstrong and Aldrin had claimed the prize, no one was interested in Apollo 12.Conrad later appeared in an American Expre advert of famous Americans nobody recognised.(Others included Mel Blanc, the voice of Bugs Bunny.) Yet in many ways Conrad’s was the most interesting Apollo miion of all.His fellow moonwalker, Al Bean, never the most naturally gifted astronaut, compensated with sheer hard work.Finally standing on the lunar surface, he threw his silver Nasa badge into the distance, knowing that the moonwalk had earned him a gold one.But as they flew back to Earth, he turned to Conrad and admitted disappointment in the Moon itself: “It’s kind of like the song Is That All There Is?” Another timele truth: achievements themselves aren’t what count, it’s the fact that you worked for them.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阿波罗告诉我们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不得安宁。好奇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不过它找到了新的目标。皮特;康拉德,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人(而且是第一个在月球上跌倒的人)总算体会到这一切改变得有多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抢去了风头,再也没人对阿波罗 12 号感兴趣了。后来康拉德在美国运通推出的“默默无闻的美国人”榜上有名。(其他人还包括《兔八哥》的配音演员梅尔•布兰科)。然而,从很多角度上讲,康拉德的登月之行才是所有阿波罗任务中最有趣的任务。和他一起登月的伙伴阿兰;比恩,绝对不是最有天赋的宇航员,完全依赖于勤能补拙。当他终于站在了月球的表面,他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NASA)颁发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因为他知道在月球上行走已经为他赢得了金质徽章。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时,他转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月球本身有点失望:“它有点像那首叫《一切不过如此?》的歌曲。”另一个永恒的真相就是:成绩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

When Bean returned to Earth he would sit in shopping malls, simply to marvel at the variety of human life.And he has never again complained about the weather: “I’m just glad there is weather.” As so often,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had revealed more about the traveller’s home than about the destination.

当比恩重返地球之后,他总是坐在购物中心,惊叹于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抱怨过天气:“有天气存在,我就觉得很高兴啦。”如同经常发生的那样,一段通往未知世界的旅程展示的更多的是旅行者的家乡,而不是其目的地。

Virtually every Apollo astronaut came back with a deep sense of the Earth’s fragility.Ed Mitchell, Moonwalker No 6: “When we see ourselves in this bigger perspective — call it the ET point of view, the God point of view — a shift takes place in your perception and you start to think quite differently.” Apollo 16’s Charlie Duke describes Earth as “hanging in space like a jewel”.“People are always asking what we discovered when we went to the Moon,” says Dick Gordon, of Apollo 12.“What we discovered was the Earth.”

实际上,每一位阿波罗登月宇航员返回之后,都会深深地感到地球的脆弱。艾德加•米切尔,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员,曾说过:“当我们从这个更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我们称之为“外星人视角”、“上帝视角”——你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开始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考虑问题。”阿波罗 16 号的宇航员查尔斯;杜克将地球描述为像“孤悬在太空的一颗宝石”。“人们

2 总是问我们登上月球之后发现了什么,”阿波罗 12 号的宇航员迪克;戈尔登说道。“其实我们发现的是地球。” The discovery gave a big boost to the nascent Green movement.Sir Jonathon Porritt cites the “deep and lasting effect” that Apollo had on “many environmentalists — including me”.Friends of the Earth was founded in the same year that man first walked on the Moon.The inaugural Earth Day happened a year later.Everyone seemed to agree with Michael Collins’s thought as he splashed back down into the Pacific with Armstrong and Aldrin: “Nice ocean you got here, planet Earth.”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绿色运动。乔纳森;波利特先生提到了阿波罗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同一年,环保组织“地球之友”成立。一年之后“世界地球日”创立。每个人看起来都同意当时迈克尔•柯林斯脑海中闪过的念头(当时他正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起溅落到太平洋里):“地球啊,你拥有多么美丽的海洋!” Politically, too, there was a shift.The Earth from space looks just like a map — except without the national borders.Collins remembers people of every nation saying to him, “‘We did it’ — it was a wonderful thing.” Ed Mitchell,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Moon, realised that “the molecules of my body and of the spacecraft and of my partners were manufactured in some ancient generation of stars — and that was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onene and connectedne”.Inspired by the landings, René Dubos coined the phrase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T minus zero for Apollo was T plus one for globalisation.政治上也同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幅地图——只不过没有国界而已。柯林斯记得每个民族的人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真是个奇迹。”在他从月球返回的路上,艾德加•米切尔意识到“我身体的分子、宇宙飞船的分子以及我同伴的分子都是在某个古代的恒星上制造出来的——那是一种极其强烈、融为一体的感觉”。受登月之行的启发,勒内;杜博斯创造出了“心怀全球、立足本土”这一警句。阿波罗的倒计时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Yet despite the astronauts’ protestations that the Moon itself was a letdown, which of us, given the chance, wouldn’t want to go there? The Chinese are planning mi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 commercial investment being ploughed into space tourism proves just how much we yearn for new experiences.So much so that we resent anyone who dampens our excitement.然而,尽管宇航员们声称对月球本身感到失望,但是如果有机会,我们中又有谁不愿意到那里去呢?中国人正在计划他们自己的登月任务,对太空旅行的商业投资也证明了我们是多么渴望拥有全新的体验。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会怨恨任何给我们的激情泼冷水的人。

Pete Conrad used to say he was prouder of his work on the Skylab miions than his walk on the Moon.“Some people even get mad,” he said.“‘What do you mean, the Moon isn’t the biggest thing in your life?’ I say: ‘Well, it isn’t’.They think, ‘Well, it should be’.I say: ‘Why? I’m the guy that did this’.” Maybe life is one long “wet paint” sign: you don’t believe it until you reach out and touch.皮特•康拉德过去常说,与在月球上漫步相比,让他更加感到自豪的是在执行太空实验任务

3 时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人甚至都疯了,”他说。“‘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月球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吗?’我说:‘嗯,它不是。’他们认为,‘哼,它应该是’。我说:‘为什么?我才是有切身体会的人啊’。”也许生活就像一个长长的“油漆未干”标志:只有当你亲手触摸之后,你才会相信上面写的是真的。

Certainly, Dave Scott, of Apollo 15, thought so.Standing on the Moon, he voiced his thoughts to Houston: “I realise there’s a fundamental truth to our nature: man must explore.” Home is never far from our thoughts, though.How many times have you looked forward for months to a holiday, only to find that on day three you’re already dreaming of your own bed? But when you return, the proce starts all over again.This idea of life as a perpetual cycle seems particularly comforting in a receion.Even though we’ve overreached (and overborrowed), and been reminded of some home truths, we know that one day we’ll reach out once more.

当然,阿波罗 15 号的宇航员大卫•斯科特也这么认为。站在月球上,他对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道出了他的心声:“我认识到自然界有一个基本真理:人类必须探索。”尽管故乡永远栖息在我们心灵深处。有多少次你连续数月期待假期,到头来只是发现在假期的第三天你就已经开始渴望躺在自己的床上?可是,当你回家之后,这种想法又开始萦绕在你心头、挥之不去。生活就像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这种想法在经济衰退期似乎特别能安慰人心。即使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借债过多),有人给我们提醒一些有关家园的真理,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我们将再一次踏上征程。

When Bean retired from Nasa he became an artist.His paintings of the lunar landscape, which fetch tens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bear the leons of his time as an astronaut.Just as he worked hard to reach the Moon, now he works hard to perfect his painting.“That’s what I tell myself when the colours don’t come out right or it hasn’t worked like I thought it would: ‘That’s why they call it art’.”

当比恩从 NASA 退休之后,他成了一名画家。他的月球风景画,售价数万美元一幅,承载着他当宇航员时的经历。如同他过去为登月而发奋拼搏一样,现在他为提高他的绘画技艺而努力拼搏。“当色彩不对或者跟我当初的设想不一样时,我就会对自己说:‘那就是他们为什么会称之为艺术的原因’。” Another of Bean’s thoughts sums up the very eence of the Apollo miions, indeed of all human travel: that it isn’t about where you’re going, it’s about who you are.“Everybody came back just more like I knew them.I think maybe succe doesn’t change you as much as reveal you.”

比恩的另外一个想法恰如其分地总结出了阿波罗任务(其实是所有人类旅行)的真谛:它与你的目的地无关,而是在于你是谁。“每个人返回之后,我就觉得他们更像我的老相识了。我认为可能成功对一个人的改变远不如其所展示的本性。” Which is why the greatest reason to celebrate this 40th anniversary isn’t scientific or environmental or political; it’s personal.The next time you go down a footpath just to see where it leads, or when the only thing that will stop your baby crying is taking it for a drive, remember the 12 men who stood on the Moon and looked at Earth.As T.S.Eliot put it: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4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这就是为什么庆祝登月 40 周年的最大理由不是科学、环境或政治,而在于人性。下一次,当您只是为了弄清楚某条小路的走向而沿着它前行,或者只有当驾车出游才能让您的婴儿止哭时,请记住那 12 个站在月球上眺望地球的人。正如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句: 我们不应停止探索 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 将是抵达我们的起点 而且是与此地首次谋面

回首我们开始的那一小步

阿波罗计划被公认为揭开了月球的真相。事实上,它也向我们剖析了地球以及我们自身。 ­——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布兹·埃尔德林从月球上归来,他们很快就看到了世人对登月的一些反响。他们看到了美国新闻播音员沃特·克朗凯特挥洒泪水;看到了从中国到布鲁塞尔的人们围聚在电视前面;看到了电视商店外面路上聚满了充满敬畏的观众。埃尔德林对阿姆斯特朗说:“尼尔,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如同乔治·哈里森由于自己是“唯一没有看到甲壳虫乐队的人”而抱怨错过了甲壳虫乐队的演出,上述报道也披露了阿波罗计划令人惊讶的真相:并非针对月球,而是地球。 阿波罗8号机组成为离开地球轨道的第一批人,这一时刻就是我们追溯的起点。1968年平安夜,当他们完成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的时候,他们真正惊叹的不是他们身下那个死寂的灰色星球,而是远处醒目的蓝色地球。最初看到月球特写的这三个人心中满是敬畏,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是最早在远处看到地球的先行者。亲眼见证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他们向全世界的百万听众朗读了《创世纪》的起始篇章,最后说到“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保佑你们这些地球上所有的人们”。 随后的四年里,阿波罗计划告诉了世人人类的真谛,用一个词来说:永不穷尽。好奇心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人类唯有寻找新的目标。变化之快,从登月第三人皮特·康拉德(也是第一个在月球上摔倒的人)那里就可窥见一斑。阿姆斯特朗和埃尔德林拔得头筹后,没有人再对阿波罗12号感兴趣。随后,康拉德出现在一份美国邮报上面,但这份报纸只登载一些无人知晓的明星,比如兔八哥的配音演员麦尔·布莱克等人。然而,从许多方面来说,康拉德参加的这次是所有阿波罗计划中最有趣的一次。他的登月同伴艾·比恩尽管天赋一般,但努力工作,以勤补拙。当比恩最终站在月球表面的时候,他得知登月将让他获得一枚金质NASA徽章,遂将自己的银质徽章扔向远方。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他向康拉德承认自己对于月球的失望:“这就象那首歌曲《不过如此?》一样。”这就是另一个永恒的真相:成就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之努力争取过。

返回地球后,比恩会坐在大型购物中心里,他完全惊讶于人们生活的多样。他从不抱怨天气,他说:“我对当下的天气很满意。”诚如斯,对未知世界的旅行让旅行者了解更多的是家,而非旅途的目的地。

事实上,每一位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返回地球时都深感地球的脆弱。第六位登月人埃德·米切尔说:“当我们在这个更大的空间,用外星人或者说是上帝的视角看我们自己的时候,你

5 的感觉开始改变,你开始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阿波罗16号的查理·杜克描述地球如同“悬在太空中一粒钻石”。阿波罗12号的迪克·乔丹说:“当我们去过月球之后人们通常会问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鼓舞了兴起之初的绿色运动。 “阿波罗计划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造成了持久、深远的影响。”乔纳森·波立德爵士如是说。人类登月的同年,“地球之友”组织创立。次年,第一个地球日被确定。看来每个人都会赞同迈克尔·柯林斯当他和阿姆斯特朗以及埃尔德林一起降落在太平洋时的想法:这就是美丽的海洋——地球。 登月对政治也有所改变。从太空中看来,地球除了没有边界之外就像是一副地图。 “每一个国家的人们都对我说‘我们做到了’,这是多么美妙啊!”柯林斯对此历历在目。在月球之行的归途中,埃德·米切尔意识到包括自己、太空船以及同伴们的每一分子都来自古老的宇宙产生时代——一种强烈的大一统和大关联的感觉震撼着他。在登月的鼓舞下,雷尼·杜伯士创造了“放眼世界,始于足下”这一名言。阿波罗计划开始之时,就是全球化开展之始。 宇航员们坚称月球热减退;但,如果有机会的话,难道我们中的人不愿意再去登月?中国人正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大批商业投资投入到太空旅行,这都说明了我们是多么渴望新的登月体验,同时又是多么不喜欢那些抑制我们登月兴趣的人。

皮特·康拉德常说相对于月球漫步,他更为在太空实验室计划中的付出而自豪。康拉德说:“一些人尤其狂热,问我难道登月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吗?我告诉他们不是。他们认为应该是的。我反问他们为什么,我才是登月的人。或许人的一生就是一副长长的‘油漆未干’的标示:在你伸手触摸之前,你永远不会相信。” 阿波罗15号上的戴维·斯科特也持同样的看法。在月球上,他向休斯顿中心道出自己的心声:“我发现大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人类必须探索。”心有多远,家就有多远。数月来他们无数次的渴求一个假期,从第三天开始就期盼自己的睡床。但是一旦回到地球,一切又从头再一次的开始。在经济萎缩时期,这种永不停歇、周而复始的生活理念看来非常令人安慰。我们时而越界,或者透支,因此而听到一些逆耳忠言;即便如此,我们清楚终究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次超越界限。

从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退休后,比恩成为一名画家。他的月球景观画汲取了他作为宇航员的经历,这些画作为他博得了数万美元的收入。如同努力争取到达月球一样,他现在努力提高画技,完善自己的画作。“没有云朵出现,或者说不像我原来想象的那样,这时我就告诉自己: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艺术。” 比恩的另一想法概括了阿波罗计划甚至是人类旅行的本质:不在于你要到达何处,而在于你是谁。“每一个人都跑转过来,如同我认识他们一样。我想成功并没有改变我,而是将我暴露给了世人。” 庆祝人类登月40周年最大的理由不是科学上的,不是环境上的,也不是政治上的,而是私人的。下一次当你沿着人行道去看其通向何处,或者当驾车遛上一圈成为让你的小孩停止哭泣的唯一方法的时候,你要牢记登上月球遥望地球的那12位。正如T.S.埃利奥特写下的那样:

探索永不停歇 我们探索的终极

将是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 第一次去读懂它

6

回归出发点的一小步

阿波罗系列任务原本旨在揭示月球的真相,而实际上却教会我们认识地球,还有我们自己。 马克·梅森

1969年7月,刚刚从月球返回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观看了有关世界对登月作何反应的纪录片。他们看到美国新闻评论员沃尔特·克朗凯特拭去泪水,看到从中国到巴西的人们聚在电视机前,看到销售电视机的商店外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怀着敬畏之情观看的人群。奥尔德林转向阿姆斯特朗,“尼尔,”他说,“我们错过了这一切。” 这句话使人回想起乔治·哈里森的抱怨-----披头士乐队感到自己被孤立了,因为他们是唯一永远无法看清披头士的人,从而揭示了阿波罗任务令人惊奇的真相:这些任务的意义不在于月球,而在于地球。

这一真相从一开始就露出了端倪,就在阿波罗8号的全体成员成为脱离他们故里星球轨道的第一批人时。1968年圣诞节前夜的绕月飞行实现了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梦想。真正给成员们带来惊奇的不是他们底下那个死灰色的星球,而是他们远离的那个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最先看见月球逼近而来的三个人立即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崇敬之情,意识到他们是最先以如此遥远的距离看到地球的三个人。亲历地球冉冉升起的场面令他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他们向全世界数百万观众朗读《创世纪》的开篇,最后以祝福收线:“圣诞快乐,上帝保佑你们,美妙的地球上所有的人。” 在接下来的四年,阿波罗教会我们身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简言之就是永无息止。好奇心永远不会满足,它只会搜寻新的目标。皮特·康拉德是首批登陆月球的宇航员之一,同时也是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他意识到人类目标的转变是何其的快。一旦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获得了殊荣,就没人再对阿波罗12号感冒。尽管从很多方面来看,康拉德的参与的是阿波罗系列任务中最有趣的一次,但他还是出现在了美国运通公布的“最无人知晓的美国名人”名单上(其他上榜者还包括:梅尔·布兰克,兔八哥的配音演员)。与他一起登月的同伴阿尔·比恩,一直都不是最有天分的宇航员,然而他凭借绝对的勤奋弥补了这一不足。当最终登上了月球表面时,他将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授予他的银质奖章扔得老远,因为他知道月球行走已为他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然而,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他向康拉德坦言对月球的失望之情:“感觉点儿像那首歌《这就是一切麽?》 ”这又揭开了另一条永久不变的真理:重要的不在于成就本身,而在于你真真切切地为之努力。

回到地球上后,比恩会坐在购物中心里,只为赞叹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他再也没有抱怨过天气:“光是天气的存在,就令我开心了。”一次未知之旅赋予旅行者对故土的认识往往要多过对目的地的认识。

事实上每位阿波罗宇航员回归地球时,都会深深意识到地球的脆弱。六号月行者埃德·米歇尔说:“当我们以更开阔的视角(不管你称其为外星人的视角,还是上帝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时,思想便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阿波罗16号成员查理·杜克形容地球“就像悬挂在太空中一颗宝石”。“人们总是问我们去往月球时发现了什么,”阿波罗12号的迪克·高登如是说,“我们真正发现的是地球。” 这一发现大大促进了新生的绿色运动。约纳森·博瑞特爵士称阿波罗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环保主义者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挥之不去的”。登月那一年,名为“地球之友”的组织创建起来,其后一年地球日也跟着确立起来。看起来每个人都赞成迈克尔·科林斯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起返航入洋时发出的感叹:“地球啊,你拥有美不胜收的海洋”。

7 转变也发生在政治上。从太空看地球就像一幅地图,一副没有国界线的地图。柯林斯记得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对他说:“我们成功了-----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儿。”埃德·米歇尔在从月球返航途中意识到组成自己和同伴的身体,以及组成航天器的分子都是在古老的星际时代产生的,这种唯一性和联系性带来一种震撼的感觉。受到登月的启发,勒内·杜博斯创造了“以全球模式思考,以地区模式行动”这一提法。阿波罗倒数计秒之时便是全球化开始之时。 尽管宇航员们抗议说月球本身是个令人扫兴的地方,可是倘若有机会,我们之中又有谁不想去月球呢?中国人正在策划他们自己的登月计划,进军太空旅行的商业投资无不表现出我们是多么地渴望这一全新的体验。鉴于此种渴望,我们讨厌所有跟我们的热情唱反调的人。

皮特·康拉德曾说,比起在月球上行走,太空实验室的任务更令他感到骄傲。他说:“对此,有些人甚至很抓狂。他们问我是什么意思,难道登月不是你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麽?我回答说不是,他们想了想又说,应该是。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个该我说了算才对。”也许人生就是一块长长的标牌,上面写着“油漆未干”,你只有凑过去触碰到才会相信这回事。 阿波罗15号的成员大卫·斯科特显然也同感。站在月球上时,他对休斯敦方面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领悟到一个最本源的事实:人类必须探索。”诚然,我们的思想总是离不开自己的家。多少次,你对假期望眼欲穿几个月之久,最后却发现,假期过到第三天时,你就已经梦到自家的床了?一旦回来以后,这一过程又重新开始。这种观念将生命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这在萧条时期似乎格外能带给我们慰籍。尽管我们好高骛远(并已债台高筑),同时被一些不愉快的事实所警示,我们仍然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再度探索。

从NASA退休后,比恩成为了一名艺术家。他画的月球地貌图为他挣得数以万计的美元,这些图画中凝结着他身为宇航员时的经历。如今,他拿出登月时那股干劲致力于完善他的画技。当色彩调得不对,或者画不出他的构想时,他就会对自己说:“这不正是人们称其为艺术的原因麽?”

比恩另一个想法总结出了阿波罗任务,乃至于人类探索之旅的本质:不在于你去到哪里,而在于认识到你是谁。如他所言:“每个人回来后都变得更像我印象中的他们了。我想也许成功不仅能改变你,更能使你认清你自己。” 这便是认为此番40周年庆典无关乎科学,无关乎环境或者政治,仅关乎个人的原因。下次当你为了弄清一条小径通向何方而一路走到底,或者为了让你的小宝贝儿不再哭闹不得不开车带它兜风时,别忘了站在月球上注视过地球的12个人。就像T.S.艾略特写到的: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 在探索的尽头,

我们将回到出发的地方, 并第一次认识了这个地方。

8

推荐第7篇:法制环保文章一

法制环保 伴我成长

环保从点滴小事做起

——小学四年级廉雅涵

说到保护环境这个话题,自古以来我们便经常听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尽管这样在我身边也发生过件与保护环境不和谐的事情。

还记得那天一个小学生从我家门前经过,我看见他边走边吃着糖果随手就把糖纸扔在了地上,我走过去悄悄地把糖果纸捡起来,并有些生气的喊住了他,他向后一看,刚好看到我正揉的哗哗作响的糖纸……。他的脸色也不如刚转过头时后那样淡定了,似乎是明白了什么,“你平时吃完糖都是这么随手就扔的?”我说。他顿时懵了,“是啊,吃完不扔我还攒起来啊!”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语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这下换成我呆住了。一股无名的火立刻窜了出来,我好生气的说:“这个环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没学过吗?”“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难道你想生活的垃圾堆里吗?”“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就要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知道吗?”男孩慌乱的低下了头……

一件这样的小事却能让人明白很多道理,保护环境亦是如此,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呢?怎样才能生活在一个如花园般的世界呢?是的,我们要立足身边

的点点滴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抓起,做为一个小学生的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保护环境已被纳入法律条文,有了法律的保护,记得前段时间就听爷爷说到过什么法制环保,当时我还不是很懂,而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嘛,相信有了法律的保护我们各自的努力,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定会有很大的起色。

学生廉雅涵

指导教师王晓英

推荐第8篇:时事评论文章集锦一

时事评论文章集锦一

开学的行囊,当盛放开阔的人生

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入学的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

又是一年开学季,数百万学子将踏入大学校门。新生入学报到画面,不仅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别致风景,也勾连起不少“过来人”的岁月记忆。

50、60后大学生开学,一床被褥几乎是全部家当,70后带来的是随身听、BP机,而电脑和手机则是80后的新宠。如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三件套”,担纲了新一代大学生的行囊主角。开学季循环往复,新生行囊却在不断翻新,从中足以窥见时代变迁、观念革新乃至风尚改易的脉络。40年前恢复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根钢笔就是流行的时尚,手表、皮鞋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从那时起,先前大家眼里的奢侈品,隔上几年就会成为下一个时期新生们的标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联起来,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升级的“文明辙痕”。

行囊里的物件在与时俱进,行囊里的感情却从未更移。从过去乘坐一二十个小时的绿皮车,到现在乘飞机坐高铁开自家小汽车,“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惜别中有父母的眷恋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长。辣椒酱、腌黄瓜、咸鸭蛋,带着妈妈的“味道”去上学,将亲情包裹在行囊里;亲人殷切的嘱托、乡邻热切的盼望、恩师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铭刻在心间,带着乡愁走进大学,莘莘学子自会用奋斗书写青春时光,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也有人透过新生行囊发现,“开学经济”已经成为商家必争的节点。学生实际需要、父母关爱、市场促销等各种因素叠加,催生了开学前后的消费浪潮。有人背着一袋苹果上学,也有人集齐“苹果”3件套;有人置办行囊只花几百块,也有人“一掷万金”,随便一个手提包、几瓶化妆品可能就要数千元。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不想让孩子过苦日子,为孩子添备高档生活学习物品,无可厚非。但也不可否认,个别新生行囊里也潜伏着一些虚荣和跟风心理。而过度热衷名牌,以奢侈品为孩子壮行,让开学季异化成了“烧钱季”,也难免会埋下攀比炫富、奢侈浪费的种子。让孩子过一过紧日子、养一养艰苦奋斗精神,应是家长主持的“开学第一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种自卑感油然而生,但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梦想。”一位网友回忆起入学场景,写下了这样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行囊可以说是家底和“身份”的外衣。走入校园意味着走出家庭,但毕竟没有完全脱离家庭的援助和父母的扶持。理性看待家庭背景的落差,对学生而言,是一堂心灵必修课,也都是一次成人礼。一位新生说得实在:“去大学重点是学习,哪有时间攀比。”放下攀比,放下自卑,拥抱学业,比拼梦想,校园里的青春时光定会五彩缤纷。

1 没有征途就没有行囊。打包行囊,不要忘记打包好精神与梦想的行囊。盛放着开阔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着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场,“象牙塔”里所有的欢笑与泪水、不舍与瞩望汇集起来,就是一幅亿万人追求梦想、尊重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画卷。

别担心儿童读不懂古诗文

据媒体报道,语文“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对此,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会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而低年级学生又难以理解古诗文的含义。这种担忧过虑了。少年儿童完全可以读古诗文,这种阅读并非机械地读,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感受。

明代王士禛7岁入家塾,学《诗经》,已能领会诗情。诗人臧克家童年时喜欢听祖父读诗,他在《我是怎样成为诗人的》中说:“有时,他突然放开心头的铁闸,用湍流的热情、洪亮的嗓音朗诵起《长恨歌》来,接着又是《琵琶行》,他的声音使我莫名其妙地感动。”作家张恨水9岁时对《孟子》产生了兴趣。幼时便喜欢阅读古文经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八岁以及十来岁的孩子,对古诗文自然不能有理性的认识,但他们是有感受的。这种感受,也可以说是儿童的“懂”。文学家金克木曾提出,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有一些书是必读的,如“五经”和《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他在《书读完了》一文中分析说,这些书,除《易》《老》以外,“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我国古人并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常很切实,用语也往往风趣,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一部书通读了,读通了,接下去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是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

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这是很深刻的见解,也是过来人的经验总结,值得重视。“从前的孩子们”能做到的,今天的孩子也能做到。笔者在批阅研究生试卷的作文题时,有一位考生写的是初遇《论语》的感受:“我依稀记得,当我翻开《论语》时,仅仅上小学的我便被其中简短却又复杂深刻的句句箴言所吸引。虽然并不懂其中的奥义,但它有力和缓、抑扬顿挫的韵脚语调,磅礴大气或内敛平实的语言氛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儿童完全可以读古诗文,而且会有自己的感受。儿童读古诗文产生感受的过程,即是激发情感和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的过程,这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庭及语文教育,都应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懂”有正确的理解,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

2 自然,儿童对古诗文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感受强,有的孩子感受弱一些,这也没有关系。孩子们只要是认真读了古诗文,将这些优美的文字记在心中,随着自身的成长,终究是会有感受的。

“农村日常”直播唤醒返璞归真

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后直播:扫地、做饭、喂猪、插秧、打鱼、捉黄鳝„„90后四川泸州农民刘金银从今年2月起直播“农村生活的日常”,半年内收获近10万粉丝,打赏8万多。刘金银用真实、质朴的直播打动粉丝成为一股清流。(8月30日《成都商报》) 农民网络红人在网络直播火热背景下,已经屡见不鲜。在很多短视频研究者眼里,农村题材的小视频早已声名狼藉,为博眼球,自虐、低俗,甚至各种荒诞和怪异场景和行为越来越没有底线,乌烟瘴气、不堪入目。农民刘金银选择直播“农村日常生活”,朴实不加任何修饰,用最直接的方式让热爱直播的观众们看到了新农村积极的一面,正能量爆棚。

农家乐,乡村游的兴起,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纷繁庸扰的生活中开始向往返璞归真。儿时简单的生活往往是最让人怀念的,铁道旁赤脚追晚霞,玻璃珠铁盒英雄卡,玩皮筋迷藏石桥下,姥姥又纳鞋坐院坝。曾经的生活并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夜不闭户也并不只是个“神话”,质朴的生活永远是我们印象中农村生活的主流,也是如今最为难得的一股清流。“农村日常”直播获赏,打赏者并不仅仅是为了鼓励刘金银敢于讲真话,热爱生活,也是为了“弥补”已经渐行渐远的那份久违的情怀。

刘金银父母不能理解这种不务正业是正常的,其实这种不理解又何尝不是对“城里人真会玩”的一种“讽刺”?朴实的农民或许不能理解端坐高楼各捧手机四目不视的尴尬,不能理解“王者荣耀”与生存之道的巨大反差,更不能理解屏幕前倍受观众青睐打赏的妖娆,到底是新潮还是“好逸恶劳”?反过来,既然在镜头前跳一跳舞,唱一唱歌,不必大费周折便能“火热”,那么直播一下农村真实的生活又有何不可?刘金银从不对直播进行美化,自己也不浓妆艳抹,规律又充实的“简单”生活或许才是当前许多“套中人”可遇而不可求的。

粉丝经济邂逅农村生活,是退后还是突破?“金牛”哥希望有一天能去大城市,开拓眼界的同时,将农村题材与城市接轨,这种转型升级的探索实为难得。不可否认,个体经济持续走红确实困难,“走得出来”也“回得去”的专家建议,为刘金银孤独的探索掌起了舵,如何将已产生的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互联网企业和社会协同关注,为直播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肃清道路,不要让这难得的一股清流无奈地走向干涸。

“指示”孩子闹机场,家长行为不应当

3 8月23日,因台风原因,南宁机场一航班无法起飞,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发原因是因航班受台风影响后,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在未经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允许情况下,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最终,警方赶到现场,劝离进入柜台内的孩子,并对孩子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8月31日新华网) 飞机误点是航空公司与旅客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情,事情发生了,就要理智分析原因,冷静下来商量对策,调整后面的行程,尤其是天气原因更是无奈。大家的急躁情绪与行为都应当合理合法宣泄。作为家长更应当在孩子面前保持“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的优雅与大方。

可惜的是南宁机场的旅客,竟然让孩子充当自己不当维权的工具,真是不该! 文明出行,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与规则,爱护文物、自然环境,市民不能扰乱公共汽车、火车、航空器等等交通秩序,更不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等。身教大于言传,旅行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机会,家长的行为应当时刻约束自己,旅行中给孩子作一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举止优雅修养良好的示范。

未成年人的孩子,本来就是一张白纸,对于是非的判断与规则的遵守还不成熟,作为家长应当用实际行动与言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规则意识。不能将错就错“指示”孩子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影响航空公司的正常工作秩序。家长这些作为是一种对孩子不负责的行为,是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一张白纸上作画,一定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慎重落下每一笔。孩子是祖国未来,家庭的希望,我们一定要随时保护孩子稚嫩心灵不被我们大人的失误所玷污。这种任性的“指示”孩子行为,不该! 这里我们不好分辨航空公司与旅客纠纷的责任,但是家长指示孩子进入柜台的行为的确是对孩子的伤害,是家庭教育的失误。保护孩子的心灵,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

4 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博士生帮父母扫街,不该问值不值

这两天,同济大学博士生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发关注。面对记者,小伙子很坦然:“他们在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

5 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父亲也很淡定,认为儿子帮忙干点活理所当然。可是,网友们却炸开了锅,有人点赞,认为博士生放下身段,扫出孝心。有人认为不值,博士生扫马路,掉价。还有人提出质疑,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考博,不早点挣钱孝顺父母? 孩子假期替父母工作,减轻老人的负担,父慈子孝,人之常情,这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大力倡导的。而此事引发的争议如此之大,无非是因为贴上了博士生、环卫工这两个反差巨大的标签。人们争议的聚焦点不是该不该,而成了值不值? 先说该不该。答案毋庸置疑,帮助和孝顺父母,当然应该。正如小田自己所说,“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是我父母的儿子”。学历和尽孝没有半点关系,尽孝和父母职业也没有关系。不少中小学都给孩子留过这样的作业:帮父母洗脚或是做饭,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孝顺和感恩。如果因为儿子是博士,父母是环卫工,这样做反而成了不应该了,岂不是很荒谬? 再看值不值。值和不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学生牺牲自己救80岁的老人值不值?为了两三个孩子坚持办一所学校值不值?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处境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会以值不值来看待博士生帮父母扫马路的,是以“利”为衡量标准的,他们会因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博士生的时间价值比环卫工更高,认为博士生以扫天下之手来扫马路,是大材小用,不值。可是,帮父母,尽孝心,恰恰不是一个可以用“利”来权衡的行为,而是发自于“情”。正因为这样,小田朴实的行为和感情才更值得点赞。父母种地,就帮着种地,父母扫地,就帮着扫地。在不少人眼中,环卫工是低人一等的,而他不仅尊重父母的职业并为他们分担劳动的辛苦,是真正对父母的理解、尊重和深情体谅。而且,也许博士生勤工俭学的报酬会比扫地更高,但很显然,在他心目中,亲情和孝顺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一家人相互陪伴、相濡以沫的时光,比赚钱更值。相信就算博士毕业了,他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仍会抽时间来陪伴父母,帮父母干活。

我们身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对同一件事情,多元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行为。同济博士生帮父母扫大街的正常行为成为新闻,引起争议,正是反衬出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偏见、对亲情的淡漠和利重于情的功利心。对那些以忙为借口一年都很难回家看看父母的人来说,对于习惯以物质和财富来进行情感表达的人来说,同济博士生的举动值得他们反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的责任都承担不了,又何以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学会感恩,敢于承担,不仅仅是个敬老孝老的家庭问题,博士生帮父母扫大街给我们上了一课。

6 外卖小哥成“马路公害”,安全意识待加强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戴上头盔一顶,身披红黄蓝制服,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或骑摩托,或驾电瓶,车后总有一个附着大大logo的方形保温箱。没错,这个来来往往不愿停留的群体,就是外卖小哥,与时间赛跑就是他们的谋生姿态。是他们拯救了无数宅人足不出户享用美食的平凡理想,也撑起了一个年交易额超2000亿元的外卖市场。(8月29日 新华每日电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都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活。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餐饮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尤其夏季高温时期外卖生意更是火爆。有人下单,那么就必然需要有人送餐,现如今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的送餐员是随处可见,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在马路上上演着“速度与激情”,逆行、低头看手机、超速等违规行为随处可见,俨然成了新的“马路公害”。

诚然,外卖送餐员每天风吹日晒,无论天气如何,只要有人点单他们就要风里来雨里去。对于外卖送餐这份工作,可以说是只有跑得快,才能挣得多。很多时候外卖送餐耽误在路上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是在店里等待,送餐员到了店里,可顾客的餐品还没做好。而送餐时间如果超过顾客预订的时间送餐员就可能会受到差评,进而影响收入,而差评对于店家却没有任何影响,所送餐员就要在路上将时间“抢回”。由此看来,一些送餐员会无视交通规则,随意行走、逆行也就变得“情有可原”。对于送餐员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可是为了抢单就将安全置之度外真的值得吗?近年来,外卖送餐员发生交通事故不在少数,等到除了事故之后再来后悔为时已晚。笔者以为,提高送餐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方面需要交通部门加强对电动车的管理,加大对遵守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面对送餐人员的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为他们敲响警钟。另一方面作为送餐平台更应该加强对送餐人员的就业培训,不能只顾利益而罔顾送餐员的生命安全,除了配备送餐车辆更应该“配备”安全意识。

工作虽重要,但生命价更高,还希望外卖送餐员能够从一起起交通事故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正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自身开始提高安全意识,千万别心存侥幸,把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当回事。

“十岁小侄子”,教育焦虑应成改革动力

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是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这么优秀的孩子,当然是父母的骄

7 傲。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十岁小侄子”火了,家长们炸了锅。 一个对自己家庭分析得一针见血,对人生道路规划得极其清楚的孩子,身上完全看不到童真和感性,让不少网友觉得“冷汗直冒”。

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网络热帖不排除伪造的可能,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帖子可以引爆舆论热点,因为在字里行间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状,戳中了现实教育的痛点。

从客观层面来讲,这个孩子的想法没有一处错误,甚至比许多大人更深思熟虑和自律: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大脑;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这位网友10岁的侄子知道光靠聪明还不够,要从体能到思维上都彻底蜕变,他已经认清当下教育的本质了。这样一位看似逻辑正确,思想成熟的孩子,不能不说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哀。

孩子会清晰映照出成人世界的问题,很多家庭普遍存在一种逻辑:让孩子接受好教育,找份好工作,稳固现有的小资状态,或者改变人生进而改变家庭的处境。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提升。如果把所有精力资源都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中,那么毫无疑问,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谁也不可能是人生的赢家。小到一个健全的家庭,大到一个健全的社会,如果惟阶层论,惟功利论,为名利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价值观必然会扭曲。这个孩子内心充斥着出身论、阶层论留下的各种后遗症,而孩子的功利心何尝不是大人的映射?没有了基本的人伦道德,没有了家庭情感的羁绊牵挂,没有健全的人格,再优秀也只是成才不成人。

当我们集体陷入为孩子的未来焦虑时,当全民都在吐槽教育现状时,我们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前进,家长在集体焦虑中往往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家长的焦虑产生于教育,但根本上是社会因素所致。

但或许,这种社会集体情绪可以是变革的动力。群众情绪是一种要求改造社会的自发性,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但也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破坏性;善于引导这种自发性并使之成为自觉性,它就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否则就有可能对社会发展带来破坏。

重要的是,问题存在之后,我们有没有回顾和反思,有没有尝试修复和改善。当焦虑情绪蔓延开来,我们更应警惕这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教育,对于家庭来说,首先是爱的教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教育好的家庭,父母会把爱和信任给孩子,孩子会把爱和信任给父母。一个教育不好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情感的空虚,心理的失落。他们会把这种不满和失落带给他人,带给社会。好的教育改变一个人的状态,而更好的教育是让人超越阶层,看到比地位、财富、受人尊敬等更重要的东西。

8

推荐第9篇:一(上)

亲爱的小朋友:

岁月的时钟走得很快哟!转眼间,我们度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大家盼望已久的寒假生活开始了!你想怎样度过这个快乐的假期呢?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份寒假计划吧,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实而精彩!

我的寒假计划:

1、寒假里我准备每天用(时间)认真完成书面作业,不拖拉。

3、我每天要坚持的体育活动是:。

4、我要去游玩的地方是:。

5、我要帮妈妈爸爸干的家务活是:。

6、我要在寒假中养成的一个好习惯是:。

7、我要在假期中改掉的一个坏毛病是:。

8、我想在假期中学会的一样小本领是:。

一旦制定了计划,就要按计划执行。等到假期结束的时候,请爸爸妈妈检查一下,自己制定的计划都完成了没有。要从小养成办事有计划、有条理的好习惯哦!

小朋友,老师还为你们设计了动手又动脑的假期作业,一定要努力呀!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语文作业:

导言:一年级是正规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低幼衔接,以温柔的心、温暖的手去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本班推荐的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在图像与文字的合奏中,感受到书籍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希望家长们和孩子一起读,孩子可能更在意的不是读书,而是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温馨感觉。孩子会有样学样,如果家长自己有阅读习惯的话,孩子也会模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阅读,那么当父母的必然要有一个陪读的过程,现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是很提倡亲子阅读的。

1.多读书,读好书。

每天坚持阅读一两个小故事,最好是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生也可以独立阅读一些配画﹑注音的简单读物,阅读后试着复述书上内容给爸爸妈妈听,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开学后交流心得。

推荐书目:《小布头奇遇记》、《小猪唏哩呼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蚯蚓的日记》、《彩虹色的花》……(注:有的可以在网上订购)

2、画几幅漂亮的图画,并给图配上几句话。(如:你和家里人过新年的情景;在假期发生的有趣事情;出门旅游的所见所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开学后带到学校,装饰我们的教室。

3、过新年时记得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送上祝福的话,也可通过表演(唱歌、跳舞、讲故事、念儿歌等)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4、你是这么聪明的孩子!你每天能认多少字?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帮你记下来贴在房间里。(可以用一大张纸贴在墙上,每天记住的字就用笔写上去)开学后收集起来与小朋友们交流,比比谁认的字最多!

5、经过练字,你的进步很大,假期间再练练字吧,把字练得更漂亮些。用一本有笔顺提示的铅笔字帖—《司马彦字帖》(一年级下册),每天坚持练写一页,认真按笔顺临摹,要求写出书法的味道。开学时我们将评比最佳优秀作业!

数学作业:

课本第78﹑79﹑112页的加减法表用作业本抄了做,并会背这些加减法表。 温馨提示: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完成的情况,可以为孩子打上星,最高为5颗星。请家长督促检查,谢谢您的配合!

愿小朋友们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既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

推荐第10篇:一创双优理论文章

从社会科学发展的

高度感悟“一创双优”活动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大势所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濮阳是不断进步着的人类文明一部分,更是一处大势所趋不停发展的经济社会。“民生”为目的,“民政”为保障,“民情”为基础,“民愿”为精神,“富裕、和谐、美丽”是人民追求的现实社会生存发展的幸福境界。今学市委段喜中书记在全市“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感悟颇丰,抒发心得如下:

一、阐明“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1、濮阳市当前的形势分析:

段书记讲:“当前的濮阳面临着兴衰进退的重要关口,也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愿望异常高涨。” 第一,濮阳既有发展,也有差距。 第二,濮阳既有优势,也有问题。 第三,濮阳既有机遇,也有困难。

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时期,只有全市上下横下一条心,背水一战,团结实干,用超过别人的付出和代价,才能有效推动濮阳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的依据: 段书记讲: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开展这个活动,正是顺应了濮阳发展需要,顺应了群众愿望。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发展环境,是决定任何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好与坏、快与慢的三个重要因素。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既符合我们党始终坚持和遵循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又符合濮阳当前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个载体,使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作风进一步转变、环境进一步优化,使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更加统

一、精神更加振奋,形成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加快推进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建设。

(1)、创新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学习、认识的程度决定着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和出路,最终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和成效。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得益于观念更新和思路创新。要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可谓十分繁重:既要赶超全省的平均水平,又要在与周边地市的竞争中崛起;既要追求发展的速度,又要注重发展的质量;既要实现经济富足,又要追求社会和谐;既要塑造良好的城市外在形象,又要提高市民的内在素质;既要坚持我们现在推动工作的好做法、好措施,又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如果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夜郎自大、盲目乐观,状态萎靡、死气沉沉,要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只能是空谈。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上下大工夫、下真功夫,不断拓展思想的宽度,提升思想的高度,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

(2)、优化干部作风的重要性。作风建设应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始终充满朝气与活力、经得起风浪考验和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作风扎实不扎实,群众满意不满意,直接关系一个地方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关系着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就我市来讲,党员干部的作风整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认真抓干部作风建设,就势必损害党群关系,势必影响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全市各级党组织都要切实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从领导做起,从解决问题入手,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3)、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形象等;“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方的干部作风、市民素质、政策制度、政府效能、政府诚信度、治安环境等。环境是吸引力,是生产力,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资金和项目加快发展,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的竞争尤为激烈。哪个地方的发展环境优越,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就会向哪个地方汇集,从而也就为哪个地方带来发展先机。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着力营造“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都是投资形象”的浓厚氛围。

3、“一创双优”的内涵与辩证关系:

(1)、“一创双优”包括“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三个方面。从内涵上讲,创新思想观念,就是要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破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体制、旧机制,扩大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优化干部作风,就是要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有作为的干部队伍;

(3)、优化发展环境,就是要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行政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4)、以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具体讲,创新观念是前提,优化作风是手段,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发展是目的。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工作作风的好坏决定着推动工作的力度和效果,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和对外形象,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明确“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基本要求

1、“三个带头”,全民参与:

“三个带头”:市委常委带头,市级领导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带头。市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一把手”,一定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推动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要广泛动员,层层发动,从市级领导,县级干部,到乡镇村居,人人都要参与,做到不留盲区,不留空白点。无论是职能部门,还是社会团体单位,还是垂直管理部门,都不得游离于活动之外,都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参与,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争先创新观念、人人争先改进作风、人人争先为优化环境做贡献的良好局面。

2、深入查摆,形成共识: 所谓“深入查摆”,就是一定要深入,抓内因,抓实质。就是要坚持从深刻查摆问题入手,引导大家把重点放到查深层次的问题、查工作中的顽疾、查矛盾的根源上来,这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导向问题。要从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科室,每一个班子,自下而上深入查摆问题。主要查思想观念上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旧思想、旧观念需要破除,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新思想、新观念;查干部作风上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不良风气需要整治,应该弘扬哪些优良的作风;查发展环境上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应该打造什么样的发展环境。要把查摆出的问题一一记录,科学归类,建立整改台账,以便进行整改落实。

3、自纠整改,突出实效:

查摆问题阶段,一共30天时间,目的就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开展自纠。就是要通过自纠整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让广大群众看到实效,得到实惠。要采取有针对性、管得住的过硬措施,本着错什么改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能立即纠正的,要迅速行动,彻底整改;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的,要制定台账,列出计划,限期整改。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要认真做到“四个结合”、“两个贯穿始终”:“四个结合”,就是“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与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普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推动当前工作、谋划明年工作相结合;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相结合;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相结合。“两个贯穿始终”,就是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把查摆、解决问题贯穿始终。

三、指明“一创双优”集体教育活动实效目的

1、“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四个重在’,重点突出、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重大战略任务;

(3)“四个重在”是我省推进工作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思路; (4)重点突出、全面提升是我市基本工作要求; (5)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是我市的宏伟目标和百姓的追求;

(6)富裕、和谐、美丽是我们开展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所谓“富裕”,就是经济宽裕、人民富足。所谓“和谐”,就是和睦、协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领导与群众的和谐,领导与领导的和谐,等等。所谓“美丽”,就是城市形象要干净、整洁、文明、漂亮。

3、全市上下要树立“三种意识”。(1)是家园意识。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家园,如何让这个家更美、更温馨,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濮阳是每一个濮阳人的濮阳,是全体濮阳人共同的家园。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以振兴濮阳为己任,都能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干事创业,我们这个家园就一定会更加富裕、和谐、美丽。

(2)是和谐意识。和谐是发展的基础。

(3)是赶超意识。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了不承认落后;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在差距和问题面前,不能等待观望,更不能丧失斗志。干事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艰辛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只要肯吃苦,不怕困难,大力弘扬超前的理念、超前的思路、超前的谋划、超强的力度、超常的做法、超硬的作风“六超精神”,凡事立足于早干、快干、多干,多出奇招、妙招、高招,一切工作向前赶,争取早出效果、快出效果、多出效果。

总之,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刻认识到:市委领导站得高,谋得远,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引领“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学习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一定要振奋精神,迅速行动,积极投入到这次集中教育活动中来,结合教育教学本职工作实际,在进一步“创新观念,优化工作作风,优化育人环境”上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为繁荣教育事业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做出积极贡献!

第11篇:一创双优心得体会文章

一创双优心得体会

在10月8日的全市2011年度“一创双优”集中教育阶段动员大会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阮金泉通报了全市30起影响濮阳发展的典型案例,其中,慢作为案件5起,乱作为案件15起,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10起,这30起案件只是所有案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但其代表的意义则是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一创双优”、大力解决干部作风的坚定决心。

一年来的“一创双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一创双优”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激发了活力,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的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通过活动的开展,理清了工作理念、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激发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营造了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市委书记段喜中在讲话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仍然存在一些干部观念陈旧、作风不良,发展环境中的问题有所反弹等现象。因此,这次集中教育阶段活动的开展务必要找准定位,紧扣优化干部作风的重点,采取相应措施,将活动引向深入。

对我局来说,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扎实不扎实,直接关系着我局的社会形象,也关乎着单位的生存。只有作风好了、作风硬了,才能凝心聚力、加快发展,才能确保我局的各项工作定一件对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虽然通过“一创双优”活动的开展,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工作作风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从目前的工作状态来看,一些方面与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思想是否真的解放,工作中是否用新观念、新理念来谋划,工作的标准是否真的提高,自我要求是否更加严格,服务发展大局的意识是否真的很强,具体工作中到底是否存在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每项工作能否做到率先垂范、亲力亲为等等,这些现象或许在某一项具体工作中不发生,但很有可能在另外的工作中存在反弹现象,所以追其根源是在于旧的思想观念还根深蒂固,新的工作作风没有彻底形成。

因此10月8日上午我市召开的2011年度“一创双优”活动集中教育阶段动员大会非常及时,市委书记段喜中强调本次活动要把握要

求,突出重点,强化深入。主要是突出优化干部作风这个重点。2011年度“一创双优”活动集中教育阶段,在抓好创新思想观念、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这三个重点的同时,要把重中之重放在优化干部作风上。要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强化综合素质,健全完善机制,树立先进典型的基础上,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用干部作风的转变来检验思想观念的创新,用干部作风的转变来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推动活动再深入一步。我局也快速行动,于10月9日召开了全局的动员大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神,进行了具体安排落实。

进军的号角已吹响,所以在下步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按照 “十破十立”、“八弃八扬”和“淡泊名利、吃亏奉献、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三李”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用“一创双优”活动创新的观念、焕发的热情和激发的干劲,拉升标杆,高标准高质量,把目标定好、把任务定实、把措施定得力。

二0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第12篇:如何当好“一把手”(文章一)

任何一个领导班子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一把手”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一把手”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班子”战斗力的强弱,影响着一个部门的形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地税部门的“一把手”只有做到“有知”、“有德”、“有为”、“有威”、“有廉”,用高尚的人格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带好队,收好税,执好法,服好务,

与广大干部共创地税辉煌事业。

一、加强学习,做到“有知”。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学习,应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是能够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锻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袭的能力。二是能够把上级的指示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上级精神,真正把上级精神吃深吃透。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到上级精神与本单位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把上级精神细化、具体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能够严格执行上级的纪律和政策。要通过学习,增强党性观念,在纪律性和政策的严肃性上表现出自觉性,保证决策符合政策、感情服从原则;增强大局观念,坚持用大方向管小方向,用全局管局部,自觉跳出个人和局部利益的小圈子。政治理论上的成熟是“一把手”首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修养,做到“有德”。作为地税干部,品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执政的好坏。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塑造领导者的形象,有助于增强领导的影响力,有助于创造健康的组织气氛。一要有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时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要树立大局意识,抓住主要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以队伍建设促各项地税工作。二要用人格魅力感召部属。“一把手”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做官先做人,以身作则,处处作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搞阴谋诡计,自己首先要光明磊落、为人忠实、表里如一。“一把手”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有好的官德,把清正廉洁作为成事之基、立身之魂,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三、加强锻炼,做到“有为”。作为“一把手”,要努力提高领导能力,靠能力来驾驭形势,统揽全局,统领队伍,推动工作。一是要会谋事。“一把手”必须要有科学决策的能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决策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多方论证,集体研究形成决议,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二是要会干事。要多谋善断,多分析思考,多思考才能办法多,办法多才能做到善断,避免工作失误。三要敢干事。“一把手”应敢于拼搏、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克服因循守旧,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敢闯敢干,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四是要干成事。“一把手”要督战一线,查找问题,加强指导,勇于解决棘手问题,以带动其他问题的迎刃而解。解决棘手问题,一是吃透问题,找准症结,借助多方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二是敢于触及矛盾,敢闯敢试,快速处理到位。

四、加强团结,做到“有威”。作为“一把手”,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必须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做到以诚容人。一是要容得下不同意见。“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不同意见应该能听得进,容得下,让忠言入耳、入脑、入心。“一把手”如果头脑不清醒,就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牵着鼻子走,就容易出现失误。二是要能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容人之短不是姑息迁就,不是任其发展,要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总结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逐步改正缺点。三要防止搞小团体、拉帮结派。作为“一把手”,只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一得一失;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一时一事的好恶;以德为本,不计一丝一毫的私利,才能团结一班人,调动起班子成员和整个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地税工作。

五、加强自律,做到“有廉”。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重点在领导干部,关键也在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好的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这就要求“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一是要不图虚名,一心为公,树立一身正气。二是要爱才、善选才、会育才,通过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三是要做到“四慎”,即慎权,做到权为民所用。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慎欲,经得起各种诱惑。慎独,加强自我监督,每时每刻都把自己的言行管住管好。

第13篇: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一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一:Nothing is impoble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二:那一年的“高四”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三:人生可以由你自己选择!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四: 花开不败!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五:高三祭!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六:经历高三,也是一种幸福!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七: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八:高三了,过得好吗?高三经典励志文章九:那年,我高考

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十:一夜能走多远

第14篇:文章一我们需要理想主义

文章一:《我们需要理想主义》

在北京四中第九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

刘长铭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中,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中,需要有一种社会上所缺少的东西。什么呢?这就是理想主义。这的确是今天社会上很稀缺的,因为我们今天太看重现实了!许多人都在辛辛苦苦地追求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几年来,总有人问我,你是校长,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四中的特点概括出来?我们每年都要填写一些表格。我最头痛的一栏就是“办学特色”。我真的不知道应当怎样用一句话,或用几个词来概括。许多来四中参观的同行,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都觉得四中有些特点,有些与众不同。但是我们怎么把这个与众不同概括出来就很难了。我们得过篮球冠军,游泳冠军,能不能说我们的特色就是篮球游泳?我觉得不妥,因为我们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说北京四中坚持全面育人,那么哪所学校不是全面育人呢?有一次,一个朋友又问起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这样说,北京四中是一所坚持和坚守着理想主义的学校。简单地说,我们所追求的,不全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现实的东西。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使我觉得这个国家其实充满了理想主义。说是有两个美国小孩儿,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每个人说自己的理想。有一个小孩儿一下子说出了两个理想:希望有一匹小马和去埃及旅行,还有一个孩子始终没有说出来。于是老师建议这个没说出理想的孩子,从有两个理想的孩子那里买一个。于是他花了三分钱购买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去埃及旅行。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长大了。那个卖理想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到过很多国家,唯独没有去埃及,因为作为一个诚信的商人,他认为,自己已经把这个理想卖了出去,它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要到埃及旅行,就要先把理想买回来。于是他找到了当年的同学,提出了赎回儿时理想的请求。不幸的是,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于是这件事被提交到法庭。法庭判决的结果是,赎回这个理想需要三千万美元!但即使是这样,那个孩子仍然不肯卖出,不是钱的问题。他在法庭上说,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我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自从买了这个理想以后,我变了一个人,我发奋学习,考进了大学;就是这个理想使我遇到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因为她是一个埃及迷;就是这个理想,使我的孩子考进了斯坦福大学,因为我答应他,如果考上斯坦福大学,我们就去埃及旅行。这个理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无价之宝。然而那个人说,即便是花上三个亿,即使是倾家荡产,也要把这个理想买回来!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我被它深深打动了。我常想,在一个缺少理想主义的社会中,法院会不会受理这样的诉讼?即使是编造,但是在一个缺少理想主义的社会里,我们能不能想象出和编造出这样的故事来?我们觉得很荒唐是不是?但是理想主义,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就是显得荒唐,因为它关注的不是眼前的现实,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意义。我觉得,今天,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我们宁愿需要一点这样的荒唐。我甚至认为,小到一个学校,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理想主义,那是没有希望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物理学家卢瑟福研究原子,有人问他,你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呀?他说还不知道,也许纯粹是学术研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他还要坚持,因为这是他的理想,他关注的不是现实,而是自然界的本真。然而,他说这话后只大约十年,人们就造出了核反应堆,造出了原子弹,人类的发展由此而变。所以从这点来说,理想主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是一种超乎现实的智慧。所以我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话,这个国家是没有眼光和智慧的国家,没有眼光和智慧的国家怎么能够发达、怎么能够先进、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怎么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今天,我们的学校——北京四中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尽管我们今天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一流学校,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方向,我们看到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片曙光,我们就是要朝着这片曙光去发展,去行进。这片曙光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泉。

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在热议“大师”的问题。温总理在07年9月4日在四中也谈到这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原因是复杂的,答案是多样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今天,我们缺少了理想主义,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理想主义。我总觉得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不缺少机敏,不缺少解决问题的技巧,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缺少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的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为功利的、坚定的、执着的追求精神。再聪明的人,成绩再优秀的人,离开了学校后不再去学习,不再追求,不再去进取,他也不可能成为大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这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理想主义与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从某个角度讲,是形成价值观的前提。其实,很多大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坦言承认,当初自己在学校里绝不是最聪明的、功课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后来一定是最执著的人,是发现了价值并不懈追求的人。这就是价值观。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不会轻易被诱惑、被动摇,他就能坚定、坚持、坚守在一个领域中,去做去完成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一个人成长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想他一定也会从中获得幸福。这就是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里包括或者说决定了生活观、工作观、事业观、幸福观、苦乐观、财富观、处世观、交往观……等等。有一次,我和一个老师吃早餐时聊天,她说昨天备课一直到三点,但是我观察到,她讲这话时,脸上没有一点痛苦的神情,相反,越来越兴奋的说她准备如何如何上今天的课。我确信她是幸福的,她从工作中找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价值观的作用。 我之所以说四中仍然是一所秉持着理想主义、坚守着理想主义的学校,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工作都不是眼前马上能实现的、能够看到的,不是能够很快得到利益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价值的。中国的高中教育被定义为是升学预备教育,但是今天的四中,我之所以说我们还坚守着理想主义,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可能跟眼前升学预备教育不是直接有关的事情。我们做的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工作。所以我听语文组讨论的时候,我说,你杨志刚老师领着学生去研究庄子,追求的什么,不是追求高考;你王楚达老师和学生讨论对生命的敬畏,也不是为了考学。学生的价值观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的目标的锁定,不是学生两年三年以后的升学,不是为了怎么把一份卷子给做好。但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是学生成长、成人和人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和元素。没有理想主义,不会有我们今天四中的文化,不会有我们今天确立的教育价值体系。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每一个老师,应该有一种理想主义,应该有一种坚守的精神,这是我们四中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主义,国家没有理想主义,怎么能够有无限的动力,怎么能够有深邃的眼光,怎么能够有澎湃的激情,怎么能够有高尚的境界,怎么能够有伟大的追求?

当然,我还要接着第一个问题来说,其实,追求理想,坚守理想主义,不是一个痛苦的自我折磨的过程,恰恰相反,我认为它一定是一个幸福的过程,是一个幸福的奋斗历程,是一段值得终生记忆的生活时光。因为一定要付出,而付出也会带来快乐,带来学校和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我们幸福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对幸福与痛苦的判断,不能仅仅基于我们时间与精力的付出,说我们今天只睡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觉,就不幸福了。不是,我想一定不是,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我要说,在你们身上,是否有着理想主义的闪光,将决定着四中的未来,决定着北京四中的未来!

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北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来,两千多个日子里,姚晓静老师每天都在用《做人的故事》、《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在这温暖的阅读之巢,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了孩子的肺腑,融入了孩子的灵魂,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在书香中长大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秘诀,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布什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的“家庭朗读”,给这个荣耀的家族的孩子给与了良好的熏陶,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

范晓明老师上《小石潭记》:当教学出现“卡壳”时,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体现出了丰厚的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如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水”的句子时,学生只找到了直接写“水”的句子:“水尤清冽”。这出乎范老师的意料,她没想到教学进程会在这里“卡住”,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范老师想到了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其中也有写“水”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范老师灵机一动,就以此提示学生,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一点就通,很快就找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如果范老师没有对整套教材的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这样如此从容地应对意外,调控课堂。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我基本不读教育名著,原因之一,做过17年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立足于个人经验,我将自己混得还行的原因归纳如下:深厚的文学修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威信。

可是,仅仅两年时间,薛老师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 她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从强迫开始。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因此当学校把《论语》、《大学微言》定为教师必读书目,还要定期开读书交流和汇报会时,她最为反感。然而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第二,要有选择地读书。

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第三,与写作同行。

写,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读得最多也没有用。

闫学: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年度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李迪,网名初荷。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现在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任教。《李迪文集》一共四本,包括《我班有女初长成》(

一、二)、《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第五本书即将出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所以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姚晓静说: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一直以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

第15篇:反腐倡廉网评文章一

地方“一把手”把好权钱色关是工作开展前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2015年1月13日 南都网)

作为一个县区的“一把手”,县委书记在当地官场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十八大以后中央不断加强反腐的力度,查处了一大批的腐败分子。而这其中,有不少地方主要领导被查落马,甚至出现腐败窝件,造成当地官场“地震”。不仅严重损害了相应官员的自身形象,而且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当前中央反腐的决心不容质疑,一方面继续保持着反腐的高压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转变党员干部不良作风,为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其中,严格落实“两个责任”,确保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落到实处。而地方“一把手”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当地从政风气的好坏。 首先,地方“一把手”需严格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一把手”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负总责,对地方的作风建设起主要作用。为了使当地的政治生态回归风清气正,地方主要领导应该时刻从严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带头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讲情面,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只要地方“一把手”能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带好头,下面的官员也自然不敢乱来,在主要领导依法从政的风气下,整个地方的风气也会逐渐得到好转。

同时,地方“一把手”敢于担责,不怕得罪人才能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从严治党、依法治国,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都需要以落实为基础,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沦为形式。“一把手”必须要有魄力,敢于直面机关单位的内部顽疾,敢于向自身开刀,对问题官员毫不留情,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才能形成震慑,督促手下人不敢乱来。

所以,地方“一把手”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是廉洁从政的前提,也是培育地方官场良好从政风气的基础。为了反腐败工作的最后胜利,地方“一把手”应该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进一步当好地方的父母官,严格管理好手下的党员干部,按照制度办事,远离腐败,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到实处。作者:许勇军2733740549兼职代写。

第16篇:一(上)猜字谜

一(上)猜字谜

1、一笔穿起两座“山”。

( )字

2、一点一点大,人人都有它。

( )字

3、“毛”尾收起,立正站好。

( )字

4、中间高,两边低,一座连一座,爬上看风景。( )字

5、叉子里面没食物。

附答案:

1、出

2、头

3、手

4、山

5、又

第17篇: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难易程度:★)

【考点2011】

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11年河南)《漓江情韵》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2011年 大连)《回家去问妈妈》

【考点讲析】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注意: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点测试】

一、2011广东茂明市

窗外

(李均)

在语文阅读课上,班主任王老师给学生们讲岳飞小时候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呀,有一个叫岳飞的孩子,他的家境很贫寒,念不起书。每当周围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学堂上学时,小岳飞就跟在后面,等学生们都进了教室之后,他就一个人站在教室窗户的外面听老师讲课。有一次,他在外面听课的时候不小心被老师发现了。老师问明情况后,被他这股爱学习的劲头打动了,便破格免了他的学费,允许他进教室里面听课„„”

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入迷了一般,故事讲完后好半天,教室内仍静悄悄的,鸦雀无声。

看学生们都被故事打动了,王老师顿了顿,微笑着问,“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都有什么感想,请举手发言。”

学生甲说,“条件那么艰苦,岳飞还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生乙说,“岳飞交不起学费,本可以整天玩的,但他没有,反而努力学习,他确实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学生丙说,“岳飞后来当上了大元帅,这和他小时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也要像他那样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其他的孩子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踊跃发言,教室内的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恩,不错。”

正这时,教室后排靠窗的地方出现了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一个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你看,窗外。”

王老师循着声音望去,发现在教室后门靠窗的外面,露着一个扎着羊角辫子的小脑袋。王老师抿了一下嘴唇,似乎有些不悦,他用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走了出去。

小女孩面色黝黑,年龄和教室内的孩子们都差不多,大约七八岁的样子,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较干净的。小女孩看到王老师出来了,有些害怕,水汪汪的大眼睛稍微和王老师的眼神对视了一下,便移开了,她低下头,手足无措地摆弄着衣角。

王老师声音有些严厉地说,“你怎么又来了,你这样老是站在教室外面,影响很不好的,别人还以为我是在体罚学生呢。”

小女孩低着头,单薄的身子随着王老师音调的高低不住地哆嗦着,她一句话也不说,仍是来回搓着衣角。

王老师看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有些不忍,便尽量使声调和缓下来,“你们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处境我是很同情的,但我不是领导,我也无能为力呀,我上次不是跟你说了嘛,你回去让你的父母去找找关系,会有学校接收你的。”

小女孩仍是低着头,半天才小声喃喃道,“校长对俺爹说,俺应该归那个学校,那个学校说俺应该来这里„„”

“哦,是这样呀。”王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抬腕看了看表,离下课还有十分钟,便有些着急,课还没上完呢。于是,他对小女孩说,“你还是先回去吧,看,他们还都等着上课呢,你站在这里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女孩的身子动了动,终于抬起了头,她眨着乌黑的大眼睛不舍地朝教室望了一眼,然后,拉了拉肩头上破旧的书包,漫无目的地走开了。

王老师稳了稳情绪,面容平静地走进教室,请学生们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发言。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刚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有点想不通。”

“什么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王老师鼓励道。

男孩子看了看刚才小女孩站的地方,说,“为什么岳飞就可以被破格允许进教室学习,而刚才那个女生就不行呢?岳飞如果生活在现在,他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上学了?”说着,他再次看了看窗外。

王老师听了,面色凝重,嘴角动了动,“这个„„”

看老师没表态,学生乙说道,“这有什么想不通的,因为岳飞是个男的呗,而她却是个女的。”

学生甲反驳道,“不对,不对,是因为她没有岳飞穷,老师不是说,岳飞连个书包都没有嘛,她起码就有一个。”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模棱两可地说,“是不是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毕竟那是在宋朝。”

“胡扯!”王老师发怒了。他似乎想说些什么,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铃铃铃„„”

王老师环视了一下教室,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他只说了两个字,“下课。”然后,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

(选自《2010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1.请简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王老师?你认为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说以“窗外”为题目,有何含意?

4.小说以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作结尾,这样写在表现主题和小说结构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老师上阅读课,给学生讲岳飞的故事;学生报告发现教室的窗外站着一位听课的小女孩,王老师劝走了窗外听课的小女孩;学生对岳飞可以被破格读书,而窗外的女生不允许走进教室学习提出了疑问;王老师走向校长办公室,向校长报告和交涉。

2.语言、动作描写(答“神态”也行);王老师是一位专心教学、爱护学生,富有同情心(通情达理),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或正直、有良知)的老师。

3.一是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和特定环境;一位小女孩站在窗外听课;二是“窗外”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现在还有一些农民工的子女被拒绝在教室的窗外,指出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4.答案要点:结尾处写到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便大步朝校长办公室走去”,结尾句向人揭示,像王老师一样具有正直和良知的人,使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契机,提升了文章主题(或:使小说主题得到升华)。

本结尾句是小说的结局,该结尾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或:造成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变得合情合理;同时,王老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似的”,与前文“岳飞可以破格入学读书”的伏笔作了呼应,前后照应,这样,全文结构更为完整和严谨。

二、2011 黑龙江绥(suí)化市

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 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束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1)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12)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13)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14)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15)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2.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2分)

4.从本文中,你悟到什么有益的人生道理?(3分)

3 参考答案:

1.文章记叙了上海公交车司机陈乐平在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的时刻,用尽生命的余力,拔下钥匙,确保乘客安全的故事。

2.心理描写。起到了突出人物优秀品质(精神)的作用。

3.示例:工作认真负责,尊老爱幼,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等。

4.示例一:在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

示例二:人生短暂,一个人能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壮举,乃人生一大幸事!

示例三:陈乐平的事迹,能唤醒埋藏在心底的责任与大爱。

示例四: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考验,有的是幸运,有的却是灾难,我们应该像陈乐平一样,笑对生死,灵魂永恒。

(读后感:本文是有问题的:不真实!开车还能有这么多想法(3——5段)?)

三、2011年 三明市

轻 放

(安吉)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 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 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 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4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2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考点一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

(1)

(2)

(3)

2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4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

处;批注:

(2)我选

处;批注:

2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6分)

参考答案:

1.(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示例:A处: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B处: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开脱。C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D处: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 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3.(1)虽然“我”受过高等教育,但自私冷漠、计较得失,与父亲的助人为乐、友善待人、重义轻财相比,人格上显得苍白无力。(2)比喻或对比;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4.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第18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典申论文章一

申论课堂60——75分之道

首先在这声明一下,高手就不必看此贴了。这里是针对那些功疧较差,想掌握一点技巧,考个6070不至于丢面子的人。

靠文字功底固然很好。但对大家多数应试者来说,他们的只需要技巧。掌握了技巧不一定能得高分,但绝对不会低分。我敢保证,功底差的60分没问题,一般都可以得70分以上。

首先,描述现状,也就是概括材料反映的问题。

其次,分析问题。分析这和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展望未来。也就是适当拓展一下,眼光看长远一点,不只是就事论事。

大体结构是这样,但不要搞三段论。中间两点要分一下段,比如解决问题,一个方法一段,两三条措施就两三个自然段,整篇文章五六个自然段就漂亮多了。

另外再强调一点,中间两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整篇文章的关键,可详写一方面,略写一方面。比如你分析问题拿手,就重点写分析问题,搞出三四个方面来,那么解决问题就一毛带过,稍微提一下就行了。这样详略得当还更好。不然,申论试卷只有不到两千个格字,你尾毛胡子一把抓,啥也不是。

最后,字要写漂亮点,多看一些文字,句子通顺一点。要不然,给定格式你也填个狗屁不通,龙飞凤舞,要是你阅卷你会如何评呢?

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科目《申论》有关问题问答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第19篇:一创双优理论文章11

“一创双优”学习理论心得

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执政之基

“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是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市各项工作的抓手和载体,是推动动濮阳发展核心动力,对于推动濮阳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转变干部作风,是新时期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机关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机关干部,只有加强自身干部作风修养,才能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公仆。

一、加强干部政治作风,从政治上讲“强”。

转变干部作风是机关干部加强干部作风的关键所在。干部作风的核心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作为机关干部,要始终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在挫折面前不悲观,在复杂环境中不迷失。在当代,就要坚信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不仅要做共同理想的实践者,更要做共同理想的示范者、传播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自己,影响他人。要增强政治理想的坚定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政治忠诚的可靠性,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好政治关,始终做到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下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政令畅通。

二、加强干部理论修养,从学习上讲“勤”

干部理论修养是机关干部干部作风的基本内容。学习是提高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学习态真上,不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要求,精神追求,孜孜不倦地学,持之以恒地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习业务知识,而且要学习政治理论,特别是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学有所思,而且要善于体悟,钻进去,更要跳出来,善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说出别人说不出的东西,;在学习目的上,不是单纯造就博学者,而是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前沿的问题要及时钻研,对敏感的问题要敢于思索,对重大的问题要超前研究,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举措,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力量。

三、加强干部道德修养,从思想上讲“纯”

干部道德修养是机关干部干部作风的终身课题。以德为上,以德服人,以德树威,以德取信于民,是机关干部非权力影响的人格品德魅力。加强道德修养,重要的是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做到思想纯洁,心灵净化。全心全意

为人民谋利益,是机关干部道德修养的核心要求。作为机关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体察民情,聆听民声,尊重民意,关心群众疾苦,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办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办,凡是对人民群众有益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机关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机关干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常怀律已之心,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慎独、慎初、慎微、慎行、自觉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

四、加强干部能力修养,从工作上讲“能”

干部能力修养是机关干部干部作风的集中体现。提高能力修养,既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又要敢于负责,善于合作。善于继承是硬道理,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敢于创新是真本事,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善于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不因循守旧,也不标新立异,对符合科学发展和本地部门实际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在全面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经过论证或实践检验属于不科学或错误的思路和决策,大胆地、适时地进行调

整、完善和纠正,避免造成失误的和损失。同时,要根据中央的新要求发展的新实际,坚持一切从客观规律出发,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探索建立新的机制和载体,推动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敢于负责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实践,敢于负责才能有所作为。要把工作作为一种事业,作为一种责任,敢于负责任,勇于挑担子,切实做到负责而不推诿,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善于合作是成功的土壤,是实现共赢的前提。机关干部要成就事业,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在一个集体中,由于年龄、性格、阅历、能力上的差异,想问题、办事情的态度和方法不尽一致是难免的。要努力做到“四讲”:讲民主,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讲集中,善于集思广益;讲真心,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讲原则,要有心胸,但也不能“一团和气”。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要注重外部合作,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为推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加强干部作风修养,从品德上讲“正”

干部作风修养是机关干部干部作风的外在表现。加强作风修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求真务实,保持做人本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是加强作风修养,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根本要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只有养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才能做到勤于思考,勇于探求,敢于创新,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真正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推进发展,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的实绩。做人本色是生命的底色,是从政的底线。人的本色体现风格,彰显品格,展现人格。机关干部保持本色,需要做到“率真、本分、简单、低调”。率真的天性是人生最自然、最宝贵的东西。机关干部一定要以真为本,真诚做人,真心干事,真情为民,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正依赖和拥护。本分才能本色,要以本分之品为人处世,以本分之心从政为官,以本分之道待人接物,踏实地干好分内之事,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简单是一种为政之道、一种处世境界。做到简单,并非易事,需要大智,悟得透,看得清,辨得明,能处理好复杂中的简单,简单中的复杂,要学会举重若轻,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用丰富的心灵装点单调的日子。低调是保持本色的行事作风。机关干部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多一点谦虚,少一点自负,多一点“样子”,少一点“架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淡定的姿态,切实做到身居要职而不显摆,取得实绩而不炫耀,确实有本事而不狂傲,作出贡献而不张扬。

六、加强干部纪律修养,从自律上讲“严”

干部纪律修养是机关干部干部作风根本保证。廉洁自律

是纪律修养的最重要体现。要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从思想上筑牢反腐防线,保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中,要把牢“三条线”:即把牢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这个高压线绝不能碰,谁碰谁触电;氢牢公与私和警戒线,公就是公,私就是私。做到公私分明;把牢个人与家庭的情感线,忠于家庭。要把好“四个心”:即以平和之心来对待名,不为名所累;为淡泊之心来对待利,不为利所诱;以敬畏之心来对待权,不为权所惑。要做到“五个一个样”:即始终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进家离家一个样,上班下班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机关干部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每位机关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六讲六加强”,切实营造出“政令畅通、风清气正、团结协作、务实重干”的发展氛围,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范县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0篇:《图画文章》活动一教学设计

《图画文章》活动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用图画美化文章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学会用图画美化文章。 教学难点:

图画替代文字要恰当准确。 教学准备: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对比欣赏导入

1、学校运动会马上要举行了,给大家带来了两张海报,你喜欢哪张?谈谈自己的想法。

2、学生讨论:为什么第一张更好?

3、教师小结:第一张的文字里有美观有趣的图形(图画文章)

二、探究方法

1、(1)学生尝试训练:相同的字用不同的图形准确替代、打扮。(光阴似箭、铃儿响叮当)

(2)师生互动:学生小训练、作业展示、教师示范,总结打扮方法

同一个字可以局部打扮,也可以整个变化,如“铃儿响叮当”的“铃”。

选择替代的字必须特征明显,如“光阴似箭”的“光”和“箭”。

选择的替代图形需要简洁、准确。

2、(1)观察比较:两篇打扮好的文章,那篇效果更加好? (2)学生讨论,小结。 文字书写工整; 图形大小适中一致;

用特征明显的图案替代文字; ④文章周围背景适当添画美化。

3、欣赏学生优秀图画文章作品(贺卡、书信、海报等)

三、作品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编写一段文字,选择合适的图形替代字或词,创作一幅“图画文章”。

2、教师巡视指导。

四、评价扩展

1、自评、互评、师评。

展示学生作品,评出三个最佳作品:

(1)替代文字最恰当最准确 (2)最美观整洁 (3)最有趣味性

2、欣赏短片:古代形象文字组成的动画故事

总结:打扮文章,传递字里行间的温馨和快乐,生活需要发现,文字乐趣无限。

上一文章范文
《上一文章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