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依依之情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8 09:08:0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案

龚颖婷

一、导入

今天,老师先要给大家介绍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她的名字叫于漪。 (板书于漪)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担任过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从何时起,她与语文结下了这段不解之缘?又是什么让她与语文结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对往事的回忆。(板书《往事依依》)

二、解题

依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文章一开始就将这种特殊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第1小节,看看于老师是用何种方法来强调对某些往事的“依依”之情。

对比

不少事情

已经模糊

有的

搜索枯肠不可得 ....

有几件事

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三、整体感知

1、这几件究竟是什么事呢?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既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又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兴趣。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吗?力求精练、准确。(如若学生概括太简洁,可引导他们要在概括中突出事件的性质,才能与“依依”相呼应) ①我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

②我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③我在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④老师入情入理地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⑤老师谆谆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细读理解

1、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与“读书”有关。疑问:第一件看山水画怎能说与读书有关呢?

小组讨论:看山水画事件与看《评注图像水浒传》事件有无联系?与作者的读书生涯有什么关系?

写看山水画是为了引出看《水浒传》。由于平日对看画的入迷,所以当作者打开《水浒传》时,首先是被书中的插图吸引的(一„„就„„)。同时,作者看画的习惯也影响到她读书的习惯——形象思维。(“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在山水之间,乐在其中”

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正是这种形象思维的作用,使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

2、到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对我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或影响?(找原句)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有哪些美的享受呢?

可在诗篇中领略祖国山山水水四季风物,诗中丰富的颜色也给生活涂上绚丽的色彩。

四季之景分别是哪几句?(秋冬之句需解释)

补充介绍文中引用的诗句

宋 朱熹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唐 韩翃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 高骈 《山居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 朱熹 《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 韩愈 《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宋 苏轼 《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些诗句作者信口拈来,说明她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接受了美的熏陶。我们也读了不少古诗,你能和作者一样,当堂背诵一些诗句,来歌颂祖国的山川四季吗?

3、第三件读书往事发生在课堂上。和她的老师有关。我们常说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中,于老师跟我们谈到了她的几位老师?这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两位老师的事与读书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同点: 国文老师

代课的国文老师

教古文《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新诗《南归》

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动作描写)

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

注在眼睛里(神态描

写)

共同点:

讲课时都充满感情,国文老师悲歌慷慨,情满胸腔。代课老师将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通过什么来表现老师讲课时充满感情的投入?)

他们的讲课感染了全班。“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后我每次登上„„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此后,我对新闻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到这里,让作者爱上读书的,是书中丰富的感人的情感了。 补充:

感受诗歌情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最后一任官职镇江知府任上写的。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可以俯瞰长江。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年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此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万端便写下了这首词。 田汉《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盎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孤独、惆怅、感伤

4、老师用她的谆谆教导明确地告诉作者,读书的意义。齐读第6小节——理

五、小结

朗读第7小节

第7小节在全文中的作用: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金色”的回忆,读完全文,你来说说,于老师为什么说这些依依的往事是金色的回忆。

“金色”代表美好,读书带给她童年的乐趣,带给她的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都是美好的回忆。

“金色”代表珍贵,这些故事让她与书结缘,丰富了知识,增添了智慧,更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六、拓展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金色”的回忆的阐述,为我们很好地总结了整篇文章。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故事呢?能否跟我们大家来讲一讲。(可以是课堂表达,也可以是课后随笔。)

推荐第2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

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② 补充词语:

③ 多音字或形似字。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 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推荐第3篇:往事依依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 科:语文

3、课 时:1课时

4、课前准备:a、老师准备:课件b、学生准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于漪生平;上网查阅有关于描写一年四季优美风光的诗句;上网查找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向你的同龄人询问,他最喜欢什么书,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他着迷,将结果进行整理;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预习课文内容。

二、教学课题:《往事依依》(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三、教材分析:

《往事依依》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于漪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因此,教学时着重在于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让学生明白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两点:首先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其次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2、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书的情状。

四、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简短且易懂的散文,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准备这样展开,首先老师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观察体会,把握情感;其次,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临其境,感其情;读后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读写结合,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且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看待事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手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就让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童年时代,一起探寻她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的于漪的介绍。

(二)配乐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听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4、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老师读书时的样子,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把握课文内容。

(三)品析赏读课文: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再次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 ,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适当评价

4、穿插播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自然风光的诗句,有关读书的至理名言。【直观的画面效果,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诗句名言的整理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通过刚才的品析、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往事依依》,就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这些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也能举一例来谈谈你曾经经历的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五)展示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思考交流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交流。)【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酷爱文学的人。

(六)结束语

一节课,45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 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再加上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推荐第4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导入。

师:9月10日是第28个教师节,说到教师,大家接触认识的一定不少。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老师!师读。

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代表论著有《语文教学耕耘录》、《学海探珠》、《语文教学谈艺录》等。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著名生物学家谈家祯(zhēn)评价她是“人民教师的楷模”;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评价她“足为楷模”;《文汇报》原社长石俊升赞她为“教书育人杰出的实践者”!

师:她是谁?于漪!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教师是怎样成长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她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

二、出示本课任务。教学目标:

1、通过选词、选句、选段,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章的方法;

2、通过文章的学习和联读,寻找于漪老师成长的源头;

3、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生活、爱学习、爱老师„„的情感。

三、积累字词

1.学习生字词,给下列生字注音

漪 ( ) 水泊( )

浩淼( ) 徜徉 ( )

晦 ( ) 慷慨( )

镌刻( ) 谆谆 ( )

雕镂( ) 水浒 ( )

停泊( )

2.选词——增加积累

师:我们先选几个词语读一读。这篇文章的语言太优美了,用词用语很雅致,词汇很丰富。拿起笔,自由圈读几个词作为这节课的积累。要求你圈画的词语是你自己精选的、非要掌握的。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

历历在目: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烟波浩淼:如烟的波面十分辽阔。

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身历其境:亲身经历那种境地。

津津有味:形容对某事物兴味浓厚。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婵娟:美好的容态。

骚人:诗人、文人

评章:评论、品论。

绚丽:灿烂美丽。

芳菲:花草的芳香。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五彩纷呈:各种颜色纷纷呈现。 雕镂:雕刻。

悲歌:悲壮的唱歌。

慷慨:充满正气,神情激动。

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某种情绪或思想)。 凝注:凝聚、凝结。

镌刻:雕刻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信口:随口。

谆谆教导:恳切而又耐心地教导。 铭刻:铭记

四.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五.探寻写作思路: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六.赏析文章

(一)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 明确: 不同处:

1.身份: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2.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3.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4.感受和影响:“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相同:

1、内容: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2、情状: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

3、感受和影响: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

容,都激发了对诗歌作品的喜爱

(三)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理解: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文坛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 ”且“一生受用不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

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 七:探究主题

读了文章,你有没有发现于漪老师的成长源头呢?

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长江水哺育我成长,金山、焦山秀丽的景色给我以良好的熏陶,满眼风光的北固楼在我心中播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在中小学读书是认真而努力的。十分幸运我碰到了好老师,……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对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着迷,给我以深深的感染。“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1951年夏,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已60个春秋。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使我激动不已,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始终认识到自己重任在肩,要终身进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主题:青少年应该:

•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八: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风光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

2、你在课外都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

推荐第5篇:西藏之情

西藏之情

看着朋友从西藏旅游回来的相片,一种年幼时对西藏的依念之情又突增起来。跟爸妈从西藏内调回内地,一晃就是十几年了,那时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美丽朴实的景色都想一一把它描述下来,而今灵感又回来了。

西藏不是少年孩子去的地方,也不是你觉得大家都去了,你也非去不可的地方。但你还是无法否认西藏的魅力,即使只是看天空。天空的云排列成舰队,哪怕是阴天,也各自线条分明,这朵与那朵不会混为一谈与内地那种棉絮一样散漫于整个头的云,有天壤之别。

拉萨是路过西藏的第一站。海拔3500米,典型高原气候,干燥得吓人。到处飘着酥油的味道,不过,现在这里却被雨后春笋般的火锅西餐代替。熙熙攘攘的拉萨,陷入城市文明的保围后,让人怀念城外的风土人情,那些原汁原味的西藏山脉下拉伸成一条线的牛羊群,几十公里不见人烟的空阔。纳木措的水草丰美,红布裹身的僧侣对着你相机露齿憨笑。

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在广袤的后藏地区保留了淳朴。尽管现代文明不断把踪迹踏入更深,把力量延及到更远的地区,都无法动摇青藏高原与与生俱来的威严:山脉和天空占据了镜头,人的出现,不过在空阔的镜头中更显自己的渺茫。空阔首先给人以震撼,然后是迷惘:人的力量到底能改变自然多少?而追逐的那些目标,又有多少值得自己如此付出?

因为渺小,所以卑微,才能内省并唤醒灵魂里禅的部分,让所有路过西藏的人都怀揣着哲理回到原处,并将旅途命名为朝圣之旅。

此之朝圣,非彼之虔诚,我们又岂知一步一扣首的辛劳?即使是年轻一代的藏民,也接受了穿牛仔裤T恤的生活,过着和内地人一样的日子。找圣、膜拜、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咿呀咿呀的转经筒,都凝固成传统,定格在某个回眸的瞬间。

有传统坚守的阵地,西藏才得以保全精神的高洁。只是,当我们来此处寻找丢失的信仰后,我们却无力还原和描述一个真实的它了。

今天,火车呼啸着打破它的平静,载着外面的人蜂拥而至。但这样匆匆十几日的停留,不过是一种路过的姿态。祝愿天很蓝,云很白,水很清,海子很美,人很黑,喇嘛笑的很甜的西藏永远有超越灵魂的精髓存在。

推荐第6篇:夕阳之情

夕阳之情

远处的夕阳显得十分的凄惨。我的心也破碎了。爱我的爷爷也不在了!爷爷,你在天堂过得好吗??我很好,妈妈又生了两个双胞胎,瞧!他们又在调皮捣蛋了。

为我好想你爷爷。在以前你总是最疼我,什么都给我。好的留给我,坏的你用。年幼的我认有那个必要。大人本来就是要让小孩的。所以我的你送来的什么零用钱、点心、零食。从来不闻不问,甚至没有吃过一口。但是爷爷你在那天去世了。你是出车祸去世的。那时的你嘴里还反复念着两个字啊琳,是我的小名我心中一阵颤抖,爷爷!爷爷!我发疯似的冲向我的垃圾箱,小心翼翼的把爷爷给我的零花钱,零食拿出来,一些零食还过期了。我泪流满面地吃着。里面包含着爷爷对我这个孙女浓浓的爱,爷爷。你为什么不醒来。看看你疼爱的孙女。看看想你的孙女。在你去世的那一天,我想哭,但是我不能哭,这是爷爷你教我的,可是爷爷你好坏,你怎么可以丢下我呢?呜呜……

那天的你脸色苍白,看着你的的脸,我哭了。我要爷爷。夕阳的光芒照耀在你的脸上,您已经去到另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叫‘‘天堂’’。

福建英埔小学五年级:1605466513

推荐第7篇:根之情

“根之情”

海峡两岸大型系列活动

[总体策划方案]

引语导言:“[根之情]大型系列活动”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导的以弘扬国学、传播传统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文化项目。经国家文化部审定,丙戌年[2006]的活动冠以“海峡两岸”范围性名称,我们将为海峡两岸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一 活动名称: [根之情]海峡两岸大型系列活动

二 活动时间: 丙戌年[2006]3月-12月

三 活动宗旨: 文化之“根”源远流长,同胞之“根”血浓于水,民族之“根”情同手足。用华夏传统文化作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纽带。为弘扬中国国学、传播传统文化,透过两岸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激发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民族感情,进一步增进两岸人民的骨肉情谊。

四 活动主体:

(一)主办单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主管部门:河南省文化厅]

(二)支持单位:河南省龙凤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三)承办单位:东方华人文化艺术团

[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影视专业委员会]

五 活动方式:

(一) 活动地点:

1.“根之情”走进台湾

2.“根之情”走进北京

3.“根之情”走进郑州

(二)活动项目:

1.“根之情”根雕艺术展览

2.“根之情”书法书画艺术展

3.“根之情”才艺文化展示

4.“根之情”企业文化论坛

5.“根之情”大型文艺演出

(三)新闻发布

1.新闻发布会:具体时间另行公告

2.新闻发布会地址:

北京:全国人民大会堂

台湾:正在协商确定中

郑州:河南人民大会堂

(四)活动特邀领导单位与领导人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文化部、民政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局、广电总局、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省政府、省民政厅、省文化厅、郑州市领导与上述单位有关领导人。

六 活动内容:

(一)“根之情”走进台湾的活动

大陆——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历经“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漫长岁月。但海峡两岸同宗

同祖同血脉、同文同种同文化,两岸同胞始终是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是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曾使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经历数千年的分分合合、而始终保持凝聚力的文化之根。根系华夏、根系两岸,是一脉传承的文化,这座无形的桥,她超越意识、跨越汪洋大海,连接起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感情。祖国盼统

一、骨肉要团聚、民族要振兴,这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我会拟于2006年3月——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的举办海峡两岸“根之情”走进台湾启程仪式新闻发布会暨赴台湾之行大型系列活动。

经文化部批准,我会十余年连续举办了“根之情”大型系列活动,得到了文化部和国台办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纳入国台办海峡两岸重点文化交流项目规划(曾划拨专款)。“根”是连接全球华侨华人的纽带,九州同根,华夏同源,一脉相承。“根之情”是我会的注册商标和活动品牌,多次经文化部指定,主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与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东方华人文化艺术团作为两岸相关团体或个人文化艺术、书画绘画和企业文化论坛活动组织人而走进台湾。以“根之情”为主题,举办走进台湾大型系列活动。[注:东方华人文化艺术团是经文化部批准的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团体,演出许可证编号:文演086号]。

全世界炎黄子孙同属一个根。海峡两岸根根相连,情情相通,让我们连“根”带“情”走进台湾、走进北京、走进郑州、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展示联谊活动和企业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你也捧出一片情,我也献上一份爱,让海峡两岸的情和爱撑起一片明郎的晴空。这就是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之所在。

此活动属社会团体牵头组织的纯公益性活动。纯属两岸共抒情怀,两岸真情实意的交融和增进两岸骨肉同胞的情感活动。此活动只作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或任何政治性倾向。

(二)“根之情”走进北京活动

(略)

(三)“根之情”走进郑州活动

郑州地处中原,悠久的历史给河南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荟萃了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厚重的中原文化积淀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郑州商贸发达,是国家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最大陆空交通港和物流中心,每年在郑州举办的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专业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郑州市区绿化覆盖较高,被誉为“中原绿城”。是国家卫生城市。

九州之中的中原河南,居西侧有九朝古都的洛阳,位东坐落有七朝古都的开封,北靠黄河及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安阳殷墟遗址。省会郑州坐落在中国八大古都之首的商城,相伴于郑州南侧有人祖轩辕氏的黄帝故里。刚刚落幕的“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更是全球华人的寻根拜祖胜地。亿万民众的河南既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起源地,更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作出过杰出贡献,推动龙腾虎踞的中华圣贤们,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出生于河南、奉献于河南,他们铸就的灿烂文明和传统文化则是一部不朽的丰碑和史诗。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与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共同携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为河南省与台湾省架起一座美好的感情之桥,而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七 联系方式

(一)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

地址:北京市国务院管理局兴华公寓37号楼1601号-1602号

电话:010-65005606电话:010-65006016

传真:010-65005606邮编:100020

(二)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经三路15号广汇国贸B座1606号-1607号电话:0371-65585395电话:0371-66577161传真:0371-65585815邮编:450003

网址:http://

推荐第8篇:感恩之情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感谢亲人、感谢朋友、感谢反对者、感谢陌生人,感谢集体、感谢自然。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感谢父母,是他们给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在我们碰到不如意时,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默默开心的是他们;在我们劳累的时候,给我做可口菜肴的也是他们。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是他们用心在哺育着我们,我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却一日日变老……父母脸上的皱纹,是我们刻上的,在这其中的辛酸与汗水,他们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对待父母,多一点孝敬,多一点体贴,用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感谢朋友,是他们在我受伤的时候安慰我,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成长。我们一起分享快乐,手牵着手奔跑在梦想的田野,旋转在青春在舞台。感谢他们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感谢自然,是它给了我们清新舒畅的空气,是它让我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花草的芬芳。我们在大自然的羽翼下生活和工作,欢笑着成长,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无私的,大自然给予我们一切。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大自然,拥抱大自然!

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如果人人学会感恩,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1.先准备卤汁:生抽,老抽,盐,糖,八角,姜片,水,料酒煮开试味,稍微咸一点好入味。

卤汁水的多少,看鸡爪而定,至少要能泡过鸡爪。

卤汁老抽的多少,主要是为了上色,到你合适的颜色即可。

卤汁生抽和盐的多少,主要看你个人的咸淡口味,把所有调料放进去煮一下,试试味道,调整到合适即可。

2.准备野山椒,超市都有卖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加,泡野山椒的酸水也倒些进去,提味。

喜欢辣的只流眼泪,可以整瓶放下去。

喜欢微辣就扔个10多只,只为提味。

3.鸡爪切成2半,去掉指甲,先汆水一次,洗干净,再加盖过鸡爪的水和一片姜,一起煮10-15分钟。剩余的鸡汤可以留下煮面啊,煮菜啊吃。别倒掉哦。

4.鸡爪煮好,捞起来放入冰水里降温。这样可以让鸡爪子的皮更爽口。冰可以专门的提前准备一下。

实在没有冰,也要用干净的凉白开冲一下降温。需要大量的冰水才能让鸡爪完全冷却,这时候家里有过滤水器是多么方便啊。我估计外面卖的那些就是直接水管里的水处理了。

5.鸡爪子放入腌制的容器里,放入适量的野山椒和酸水。

6.倒入已经基本放凉的卤水汁,放入冰箱泡上一晚即可。当然多泡就更入味啊。

7.因为鸡爪的胶质,如果没有提前完全降温洗干净,或者是卤汁太热就倒进去,都会让泡好之后多少卤汁有些凝固,这样也没关系,有解决方法,确定鸡爪泡的完全入味之后(一般2天),拿出来稍微加热一下,把鸡爪捞出来,再放回冰箱冷藏,随吃随拿。

8.剩下的卤汁可以继续腌制,也可以煮上一晚面,那卤汁当汤底。也很好吃呦。 小贴士

有一种快捷方式操作。

1)鸡爪子洗干净汆水,准备卤汁和泡椒。

2)把洗干净的鸡爪子扔进卤汁里同煮10-15分钟。

3)捞出鸡爪子放进冰箱冷藏。

推荐第9篇:恋恋之情

三下乡心得

支教组 石头沉梦

总有些东西,如一缕缕清风,你抓不住,摸不透;总有些东西是在蓦然回首时才读懂得它的珍贵。三下乡期间建立浓浓的师生情,至今仍荡漾在每位队员,每个学生心中。即使是未来也一样,如美酒一般,慢慢斟酌,体味它的美妙香醇,体味一段属于你的我的记忆。初次见到你,一双双迷人的大眼睛,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清纯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倍感亲切。携着你们,我们即将度过一段没有句号的夏日。

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才发现你们是一群群调皮捣蛋的小精灵,是披着天使外衣的小精灵。任凭老师在上狂呼猛喝,使尽平生办法,勉勉强强让你们静下来。冒着热汗,有点无奈,对你们真的是时又喜爱又畏惧。

过了两三天,逐渐接触到你们,你们似乎变得乖了些。上课时没有想着用虫子捉弄老师或更高明的办法,而是竖着脑袋呆呆地听老师讲课。下课后,你们总是追着老师,抢着要帮老师摘菜煮饭,问候老师的生活,探究你们那些宇宙般神奇的问题。看着你们那纯真的面孔,心中一种愉悦油然而生。仿佛你们是山间跃动簇拥的小野花,绽放着星星点点的希望。每到下午放学的时候,那是一段最美好的时光。整个校园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一片生机勃勃。你,我,他,不分彼此投入到运动中去。你们总会拉着我们,一起打篮球,排球,乒乓球,踢足球,毽球,等运动中去。在那时,我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接触到一颗颗纯真的心才发现每个不同的你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最难忘的莫过是:我知道自己的乒乓球术很差,但是你们还是称赞老师,给予我鼓励。第一次听到有别人赞我的乒乓球打得好,心里甜滋滋的。其实,你们也是我的老师,你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导我,彼此互相学习学习。时间飞逝,就要结束这10天的支教活动。你们舍不得我们,正如我们舍不得你们一样,总是笼罩着灰色的阴霾。但愿能捉住时间的金鞭子,让它停留一下,让我们再共聚一段时光。你们对老师说,我们一定会考上那间中学的,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原谅我,那天我心情不好,向你发脾气了。老师,您辛苦了……

三下乡期间,让我这个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当老师的滋味。当一位老师很容易,但当一位好老师不容易。不仅仅要花很多心思去备好每一节课,还要灵活变通教学,管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学到东西。而且课后还要对每位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都不同,每个学生放佛是一座城堡,老师需要做的是慢慢发掘里面的秘密,发掘里面的宝库。

而我所掌握的知识又是那么有限,在普通话,字词句,阅读分析方面都不扎实。所以回到学校后要好好充好知识的电源。以备将来在教师的岗位上尽自己微薄的一分力。这次三下乡活动让我懂得了,当一名好老师不容易。但我会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接近它。

推荐第10篇:《往事依依》教案

雄鹰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明确:

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 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 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 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板 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作者126

第11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思 ②明白每段的段落大意 ③把握文中所表达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字词,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难点:把握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大家长这么大,肯定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今天就不让大家详细说了,让我们随着于漪来走进她的《往事依依》

预习:①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其中自己不会读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②再读课文,请每一位同学找出一个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

1、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下列词语,准确读出加点的字 徜徉(cháng yáng) 凝视(níng) 浩淼(miǎo) 婵娟(chán) 雕镂(l......òu) 镌刻(juān) 谆谆(zhūn) ...

2、解释下列词语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走投无路 津津有味 眼花缭乱 鸦雀无声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桌讨论,简单总结每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引出往事 第二段:看画的乐趣 第三段:\

读书的乐趣 第四段:/

第五段:听课的乐趣

第六段:老师的教导使我铭刻在心 第七段:往事给我的鼓舞)

4、请几位同学朗读第二至六段

提问:作者以“往事依依”为题,那作者到底讲述了哪些往事呢?

(第二段:小时候看墙上的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插画

第三、四段:读石印本《千家诗》

第五段:听老师讲《南乡子 登京口北古亭有怀》和《南归》 第六段:老师的谆谆教导)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字词,回忆上节课所讲的几件往事,思考:这些往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老师的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老师的教导: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2、思考作者回忆往事的原因? (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课后总结: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

(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有关)

用文中语句回答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4、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上完课仍旧存在的疑问,大家一起讨论(答案不限)

5、请同学们自由发挥,谈谈读书对你们的影响

课后作业:自己找一些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词读一读

第12篇:依依难舍战友情

依依难舍战友情

——在欢送老兵仪式上的讲话

亲爱的复员退伍的战友们、同志们:

在你们圆满完成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即将踏上返乡归途的时候,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来为你们送行,并对你们为我部建设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最深切的感谢!

从军几年来,是你们努力学习的几年,奋力拼搏的几年,自我完善的几年,不断创造人生价值的几年。几年时间,你们树立了坚强的信念,实现了人生观的质的跨越,培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让火红的青春在军营闪闪发光。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是刻苦学习的模范。你们有90年代青年人特有的求知欲望,有紧迫的求学精神。有的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光辉著作,从中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而开阔了视野,端正了人生的态度,奠定了人生的思想基础。有的同志克服了文化低、基础差的重重困难,坚持刻苦自学,终于学有所获,不但促进了本职工作的进行,而且通过了全国自学考试的道道貌岸然难关,获得了大专文凭和律师资格的证书。有的同志积极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运用到部队的高科技练兵活动中去,完成 了许多的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项目,真正地尝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甜头。有的同志边学习边写作,勤于

练笔,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散文、诗歌、小说,被同行们称为“战士记者”、“小兵诗人”、“娃娃作家”。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是军事训练的骨干。你们热爱国防事业,把自己的热情、智慧、能力、干劲都倾注在火热的军事训练场上。“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已成为你们凝固的心理定势。因而一上训练场,就有极大的训练兴趣,就有用不完的劲,甚至为了做好一个动作,掌握一个要领,可以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在你们思想的天平上,军事训练永远是最重砝码。因而为了参加实兵演练,宁可有病推迟住院,宁可休假提前归队,宁可节假日放弃休息,宁可顾不上父母的病重、病危。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对军事训练的钟情和倾心,也才会有我们团多少次的总分第一,也才会有(讲讲部队军事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是学习雷锋的标兵。从地方到军营,你们怀揣着雷锋的日记,高唱着雷锋的歌曲,讲述着雷锋的故事,背诵着雷锋的名言佳句。在部队如火如荼的学雷锋活动中,你们才真正读懂了雷锋,认识了雷锋,理解了雷锋。你们把雷锋作为人生的偶像,心中的明星,追求的目标,奋进的动力。是你们在(回顾退伍老战士在部队中所作出的好人好事。)

同志们,几年的军营生活,你们履行了自己的神圣诺言,尽到了战士的光荣职责,做到了党所教导的一切,为我们团

队的全面建设添了砖、加了瓦,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我们团队的荣誉里包含着你们的汗水,我们团队的旗帜上凝聚着你们的业绩,我们团队的史册上雕刻着你们的名字。你们的事业、你们的精神、你们的功劳,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同志们,你们在国防建设上已经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你们到地方的经济建设中也能创造出新的奇迹。大家就要到新的用武之地去实现自己的新的理想了。我们衷心希望你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更多的有胆识、有魄力、有特色、有作为的企业家、改革家和技术尖子、生产能手。希望你们尽快地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繁荣经济的带头人。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电视里、报纸上、广播里与你们相会。也希望你们永葆革命军人的本色,继续谱写精彩壮丽的人生乐章!我们盼望着大家的好消息!

最后,祝愿大家旅途顺利、马到成功、大展宏图!

第13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试讲教案

科目:语文

一.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六.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那么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î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2.解释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雕镂:雕刻;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依稀:模糊;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万端:极多而纷繁

3.作者介绍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三) 研读课文,探讨

1、师: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很好)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生答: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2、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那么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 生:依依

3、师:请大家看书下的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师:那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一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

4、师:同学们认为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呢?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师:那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这几件事,待会老师请同学概括一下。

生D:主要写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作者的影响。

生E: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F: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来总结一下,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作者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朗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大家拿出昨天老师让大家抄在本子上的这首词。(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流利并且有感情的读下来了。看来是被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H: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作者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作者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 生: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好了,同学们再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思考这几往事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3段。(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收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作者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生: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那还有吗?

生: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7.师: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反复吟读,说说你的理由。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老师待会请两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J: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 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生K: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 师:两位同学回答得很好。那么老师也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两句话。第一句是“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第二句是“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布置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八.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余漪

徜徉(cháng yáng)素蛾(é)婵娟(chán juān) 浩淼(miǎo) 雨晦(huì) 慷慨(kǎi) 雕镂(lîu) 镌刻(juān) 谆谆教导(zhūn zhūn) 心旷神怡(yí)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

二.分写读《千家诗》 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新诗《南归》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九.教学反思

第14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备课时间:2012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和重要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感悟文中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细节的妙处。

4、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明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和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感悟联想和想象的魅力,体会细节的妙处。 教学难点:

感悟联想和想象的魅力,体会细节的妙处。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按常规预习:1.读课文2.标小节3.写字词4.能划出好词好句子5.完成同步导学自主预习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似水年华,曾带走我们多少美好的记忆,或是一件事,或是一个片段„„同学们,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中,总会有些事、有些片段曾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至今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于漪老师的笔触,去探寻一下曾给他深刻印象的依依往事吧! 2.简单了解作者。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能正确书写下面的字。

于漪( ) 徜徉( ) 浩 淼( ) 风雨如晦(

) .....素娥( ) 婵娟( ) 雕镂( ) 镌 刻( ) ....历历在目 走投无路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谆谆教导 ....

三、理解课文。

1.文题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写了哪几件往事?3.这些事情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

方法:可以给个例子,让学生按例子归纳:例如2节用两个字概括为“观画” 其它用相同方法。 往事::

第一件事:观画:(1)山水画 (2)《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

1 第二件事:读诗:《千家诗》

第三件事:听课:(1)国粹 (2)新派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画)有关?这对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因为作者学生时代所读的那些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依依”之情。青少年读了课文,通过与“我”的对话、交流,定会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课内课外结合,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再读课文,感受写法。

联想和想像:仿佛进入画中„„犹如身历其境„„

细节: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歌的情状:一个是“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个是“注满情思的眼睛”

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出来细读,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

四、品味语言

再次走进于漪老师五彩纷呈的文学园地,欣赏美文,体验浓郁的生活情趣。 小小评论家: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找出来读读,并谈谈精彩的原因。

五、迁移运用 你课外有计划地读过哪本好书?有怎样的体会呢?

六、通过这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模仿作者细节的写法,仿写写自己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课内。2.预习下文。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一部分:对比引出往事

二部分:几件往事,

三部分:谆谆教导,铭刻在心,唤起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第15篇:往事依依 教案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往事依依》第一课时

主备:王殿领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并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铭记教诲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热身】

预习内容及要求:

1、正确书写、读准、理解下列词语: 徜徉(

)浩淼(

)婵娟(

) 骚人(

) 雕镂......(

) 镌刻(

)谆谆(

)心旷神怡(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津津有.....味 素娥 油然而生 悲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注出生字的拼音和生词的词意)

2、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填地名),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填职称),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3、从文中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课堂导学】

一、导入 揭题

于漪老师,她就是我们江苏镇江人,北固山下,她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得上是中国教师的代言人。想知道于老师是怎样上课的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于老师正在上一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老师讲到《宇宙里有些什么》中“一千万万颗流星”时,有一位同学突然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猛然醒悟,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再发笑,大家都认真思考起来,一个同学站起来答道: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顺口吧。很好,你的感觉是对的。于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接着又说:那为什么“万万”读来比较顺口呢,那是因为“万万”是叠词,具有音韵美,另外“万万”的数量感更强,似乎数目更多。最后于老师又说:那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入是怎样得到的?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的目光一起射向先前的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那位同学又抬起头来,又了自信。

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于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充满教育智慧,“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这就是于漪老师,于老师上的课总是能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那么于老师写的文章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文学天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深情大声朗读)

二、揭标释题(这节课,我们要达成两个目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并理解选材的精当。)文题《往事依依》“依依”什么意思呢?(看注释,“依依”最早出现于《诗经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里“依依”有“依恋”之意。于老师的这篇散文《往事依依》中的“依依”与此相似,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那为什么题目不叫“萦绕胸怀的往事”“十分留恋的往事”呢?(提示:同学们一定还知道刚才的那个小故事,“依依”是叠词,具有音韵美,比起“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往事依依”更加含蓄,更具诗意和美

1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概括四件事。 (要求:必须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 先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这里老师先介绍两种语段概括的方法:一是要素回答法。“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针对要素先罗列出问题来,即问,就是问: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或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接着再找,在文段中找答案。最后再理,即对答案加以整理,形成一句表达通顺的话。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模式来概括刚才我们讲的小故事。二是句子摘录法。大多数语段中往往有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关键句,往往经过提示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摘录这些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概括大意了。用句子摘录法,有时可以直接摘,有时摘录关键句后,还需要把前后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使概括更完整,有时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或换一种方法表达,使句子更精练。我们尝试着来概括第六段——文章的最后一段往事。)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文中的几件事,先写在本子上,然后小组内交流。概括时注意:表意要完整,语言要简洁。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好又快) ①我小时候看山水画,入了神,乐在其中;②我小时候读《水浒传》,被插图吸引,犹如身历其境;③我学生时代读《千家诗》,沉醉在诗的意境中;④我听国文老师教辛诗,爱国之情油然而生;⑤我听代课的国文老师教《南归》被深深感动;⑥老师的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益。(其实第二段的和第五段的事是可以合起来概括的。第二段中的两件事,都是小时候的,又都是看图画,就可以概括成:我小时候看书观图,如身历其境乐在其中。第五段中两件事,都是学生时代发生的,都是听老师讲课,可概括成:我听老师讲课入情入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 再用更简介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我们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如用三个字概括段意呢?老师先来概括第二段:看图画。大家想想,老师是怎样概括的,当一句话要缩成三个字,六要素中应保留什么呢?当然是主要事件,就是要直接回答干什么这个问题。概括模式:动词+宾语。大家来试试概括其他段。读诗歌、听讲课或听教课、记师言或记教导) 2最后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四件事,这几件事在作者心中有什么地位呢。(让我们读第一段,到那里寻找答案。范读。)(这些事 “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追问:为什么偏偏这几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呢?这几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就要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了: 看图画:入了神,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读诗歌: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听讲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对新文学更有兴趣,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记师言: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3.“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记师言”这几件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在“看图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看到的不是图画,而是自然的山水,家乡的风景,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网络流行语: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请同学们仿照这个样子把下面两句补充完整。)

她看的不是图画,是自然的山水、家乡的风景。

热爱自然 她读的不是诗歌,是四季的风光、五彩的世界。

热爱生活 她听的不是讲课,是爱国的情怀,阅读的兴趣。

热爱祖国

2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她记的不是教诲,是生活的箴言,人生的真谛。

同学们再想一想,这几件事都与什么有关?(读书。因为作者在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了自然的优美,生活的情趣,祖国的壮美,激起了对文学的热情,使他爱上了文学。)

活动二:明确写作宗旨。(于老师受邀撰写此文时,已年逾古稀,这些五六十年前的往事,仍然萦绕于于老师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心中,她写下这些往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指名回答后,齐读。)让我们来读一读于老师给我们的告诫吧。

齐读于漪寄语: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组我们认识、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

活动三: 理解并学习选材的精当。(课文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我们体会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启迪,明白了阅读对我们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文章在写法上,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写法借鉴:①选材精当,构思精巧。(选取的几件事都是作者印象深刻的事,能充分体现作者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与本文是主题一致。本文开篇点题,总领下文,接着回忆几件往事,扣住“依依”“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篇末点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另外本文②叙事感人,感情真挚。(因为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所以感人。)

四、课堂小结

五、反馈·训练

1、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先找出错别字,再进行改正,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犹)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投)鸦鹊无声(雀)历历在目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怡)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生)眼花潦乱(缭)滚瓜烂熟

2、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那几件几件小事?这些“往事”激起了“我”青春怎样的激情?至今,老师什么样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 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记师言。爱自然、爱生活、爱祖国的深情。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3、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宛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于老师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语文教育大家。同学们只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就一定能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最后让我们深情的朗读第

六、第七段,结束这一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往事依依》第二课时

主备人:王殿领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3 义丰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

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

【课前导学】

1、背诵默写文中引用的《千家诗》中诗句及《京口北固亭怀古》 2摘录文中写得美的词语和句子。 用得好的词语: 用得好的句子:

【课堂导学】

一、预习反馈

1、指出默写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摘录的好词好句。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活动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

2、活动二:重点赏析听课中的描写方法:

自读文中“听课”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活动三:写法借鉴

四、课堂小结

五、反馈·训练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后作业

《与课堂同行》相关练习

背诵4段中《千家诗》的有关诗歌。

附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

开启下文

看图画

热爱自然

读诗歌

热爱生活

回忆往事

选材精当 ========>听讲课 =======>热爱祖国

真情实感

记师言

篇末点题 呼应开头

教学反思:

第16篇:《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同目标2

三、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 )( ) 浩淼( ) 镌刻( )

2、解释

年华:

依依:

邱:

淼:

旷:

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作者sohu

第17篇: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理解文章选材的精当,品味本文典雅凝练、准确贴切的语言。教学重点:

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品味本文典雅凝练、准确贴切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第二课时:理解文章选材的精当,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像巴金那样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像冰心那样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让我们以这篇文章为桥梁,一起去踏寻于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点击“继续”,进入“课题”帧)

二、走进作者

首先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于漪。 (点击“继续”,进入“走近于漪”帧)

(点击“走近于漪”按钮,显示“于漪简介”)

师读: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始终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去更真切地感受一下于漪其人的人格魅力。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走近于漪.flv”)

三、课文朗读

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股热流。请问课题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生答: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我想请同学们在听完本课的朗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朗读”帧) (点击“《往事依依》课文朗读”按钮,播放“往事依依课文朗读.swf”)

四、初读感知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感知”帧)

(一)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生答。

(点击“感知1”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1、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看图画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读诗歌

3、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听讲课

4、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聆教诲

(点击“返回”按钮)

(二)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生答。

(点击“感知2”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与读书(画)有关。

(点击“返回”按钮)

(三)这几件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有益的影响?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点击“感知3”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开启心智,成长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请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齐读课文中老师的教导。

五、研读探究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问题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了感知,下面我们将进入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一)看图画

1、指名一女生朗读

2、首先以“同学们,你们有人看过《水浒传》吗?好看吗?”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这一问题可以不作归纳总结,但可由此另设问题“作者小时候读《水浒传》也觉得非常有趣,她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水浒传》的有趣。

(点击“继续“,进入“课文研读”帧”) (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1)语言典雅凝练、准确贴切。

示例:典雅凝练,如雄伟险峻、烟波浩淼、乐在其中、津津有味等四字短语;准确贴切,如“烟波浩淼”表现了水面开阔、水汽蒸腾的景象。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使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形象。

3、要求学生根据三峡风光片,多用四字短语进行描述。(点击“②”按钮,进入“练习一”帧)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三峡风情MV,音乐风光..flv”) 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下可以描绘三峡美景的四字短语或优美诗句。(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示例: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挺拔秀丽

连绵不绝

鬼斧神工

峡长谷深

百折千回

飞流直下

水平如镜

回清倒影

郁郁葱葱

山花烂漫

满山红叶似彩霞

心驰神往

引人入胜

美不胜收

如诗如画

(二)读诗歌

1、《千家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答:歌咏祖国风物。

2、划出文中引用的描绘祖国风物的诗句,并说出美之所在。(点击“③”按钮,进入“问题二”帧)

3、文中引用的这些描绘祖国风物的诗句,顺序上能交换吗?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不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4、分组齐读文中引用的描绘四季风物的诗句。

5、请学生说说还知道其他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点击“④”按钮,进入“练习二”帧) (生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示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6、限时背诵,看谁最多。

7、教师小结,课后自己补充其他的表现色彩的词语。并鼓励学生积累词汇,勤背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生活情趣。

(三)听讲课

1、学生朗诵两首诗词。

(点击“资料补充”主按钮,显示两首诗词。)

2、指导学生对两位老师的描写作比较。(点击“⑤”按钮,进入“问题三”帧) (生讨论,答。)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参考答案)

相同之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讲的内容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是爱国的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的方式;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的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激情。

不同之处: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与肩膀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深情凝聚在眼睛里。

3、教师小结生动的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我开阔眼界、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作文片断练习:仿照作者的写法,描绘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点击“⑥”按钮,进入“练习三”帧) (生练习,展示习作。)教师点评。

(点击“人物”按钮,显示“习作示例”)

姚老师接过本子一看,顿时皱起了双眉,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然后转过头,用温和而歉疚的目光看着我,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对不起!” 这些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我依旧和同桌小声地说着。老师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我抬起头。老师那双锐利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眉毛凝成了一个显眼的倒“八”字。我不由地一阵颤栗,脸上犹如火烧的一 样烫。

六、总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应当学会摘录词汇和优美诗句,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并能用积累的词汇准确描绘出读书、听课等情状。

(点击“继续”,进入“总结延伸”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应当认识到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2、(点击“延伸”按钮,进入“延伸”帧)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那么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有过像作者童年那样的美妙经历。你读过哪些课外书?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 (生答。)

阅读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营造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的效果开始显现,社会读书热度逐年升温。阅读节、读书月等活动已成为深圳、苏州等城市的名片和重点工程。

(点击播放器“播放”按钮,播放“拓展视频.flv”)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倡导读经典书籍,激发了重庆市民的阅读热;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参与“南国书香节”,也带动了当地阅读风气。相信只要大家都去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就是书香之国!

3、最后我想带领同学们再次重温课文中老师的教导,以结束本节课教学。

七、布置作业

(点击“继续”,进入“总结延伸”帧) 布置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

第二课时

一、理解选材的精当,感知严谨的结构

1、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明确: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看,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个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不是多余呢?

明确:不是。开头用来引出下文。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还指出这几件事情对我的影响: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因此是总结,也是主题的深化。

3、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4、小结:文章选材精当,脉络清晰。

二、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说往事依依,我们也看到这些事在作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我们从一件件往事中进一步探究。

1、为什么看图画会留下深刻印象呢?或“我”在看图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图画中看到祖国自然山水,家乡风景,感到仿佛身历其境,其乐无穷。

2、《千家诗》里有什么内容?在《千家诗》里作者读到了什么,或者说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祖国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山山水水美丽非常,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

3、听讲课这一部分,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或者说是什么打动了作者?

明确:虽然,这两位老师并不相同,可是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4、小结: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问答之前的问题了。为什么这几件往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作者本身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所以山水画才能使她凝视良久;一幅幅插图才能吸引她;才会在《千家诗》中编织自己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才会被老师左右摇晃的身子和注满情思的眼神所感动;也才会铭刻老师的谆谆教导:多读书,读好书,成为志趣高尚的人。

第18篇:往事依依说课稿

《往事依依》说课稿

蚌埠市英才中学

刘坤平二0一一年十一月

《往事依依》说课稿 英才中学 刘坤平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来自英才中学的刘坤平。

今天我给大家说的课题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往事依依》。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着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边文章是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在“金色年华”这章节的第一篇,属重点研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既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又能寄予理性的思考。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它真切告诉学生了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新课改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进行启发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安排的三维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2)积累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 (3)仿写课文片段,力求听说读写一体化

2: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价值观,并把前两者充分的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教学重点: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难点: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教必须以学为立足点,我以引导式体验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朗读讨论和解答,提高学生语文素颜,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2: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学生由学会到乐学进行转变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现,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情景导入、阐释课题、走进作者、扫清障碍、朗诵课文、整体感知、品味欣赏、学以致用、作业安排这九个步骤。 1:课前准备

生预习: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画出生字词 2:情境导入

本文即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我就以英国湖畔派诗人华滋华斯讲述往事的一段优美的诗歌导入,引出于漪有关往事的文章——《往事依依》 3:阐释课题

请同学来谈论依依的意思并引出本文描述的是美好的事件。学会管中窥豹,由题目了解全文大致内容。 4走进作者

因学生提前准备,故由学生展示,其他学生补充,若还有重点没有指出,由课件来展出。 5:扫清障碍

师展示课件,让学生朗读重点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6:朗读课文

老师先表情朗读法朗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选出一段进行小组pk,生为评委,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7: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概括作者描述了那几件往事,并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感受的词语,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次,让学生复述四件事

给出方法指导,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品味欣赏、学以致用

重点研读

2、

4、5三段,通过学生畅谈自己相似的经历、欣赏美丽的图景、书写曾经的画面、推荐优秀的书籍,做到听说读写一体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态度 9:作业安排

(1)积累有关四季的古诗 (2)制定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采用框架是结构,力求清晰明了,让重点突出。 以上就是我整个的设计思路

总结: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线,让学生能从形象感知升华到理性思考中来。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节教学环节。同时做好教学反思,注意提高个人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19篇:六 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2)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熟读课文。

3.搜集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复习巩固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1 2.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1)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2)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3)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4)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

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1.写一段话描述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辛弃疾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4.古诗词集锦

(1)描写春天的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描写夏天的古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3)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4)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5)写友情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6)带“鸟”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

第20篇:《往事依依》学案

《往事依依》学案

件www.daodoc.com编制人李兴

审核人李振仁

费正和

编制时间:XX-9-14用时40

班级

姓名

小组一.

学习目标

.正确书写、读准、理解、运用下列词语: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徜徉

浩淼

津津有味

素娥婵娟骚人雕镂

油然而生镌刻

谆谆

心旷神怡

悲歌2.,领会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3.掌握文中引用诗句的基本意思。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的文采。二.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三.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积累《千家诗》中歌咏祖国的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其他精妙词语四.

学习内容

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2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3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④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

4、品味语言内涵

读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一篇好往往要用一些精彩

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犹其是第六段,要谈出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的类型,并说明这些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五.学法指导阅读课文积累古诗句等文学语汇六.

学习小结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少年时代从读好书中获益匪浅,也了解了别的同学读过哪些好书还计划读什么样的书,相信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发。回去后请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以便自己有更丰厚的收获,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七.

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浩淼(

如晦(

雕镂(

镌(

)刻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装满婵娟(

)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3.文中四件往事给“我”的启示最大的是(

)A.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B.多读优秀文学作品,能使人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c.听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能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人的爱国情怀。D.听老师的话,一生都会受用不尽。4.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第2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______________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_______________”。五.

学习反思

作业完成情况

2作业易错之处

巩固案一.生字词水泊()停泊()浩淼()涟漪()徜徉()水浒()

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尤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串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瞭乱

心旷神怡

由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鹊无声

谆谆教导二.问答1.

作者记叙了哪几件往事?2.

作者的读书应给你哪些借鉴?3.

怎样理解课文中老师“谆谆教导”这番话?三.拓展阅读训练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刘绍棠

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

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现今年已八旬,退休归里十几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住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

八、

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

二、

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如今,我每逢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坂,遇到老人拄杖散步,仍然像五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田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我十岁到通州城内念高小,级任戴鸿珍老师是通州女子师范毕业生,回民。戴老师擅长算术教学,国文课却不如算术课教得好;她在思想上也是重算术而轻国文的。

第一堂作文课,戴老师命题。出了一个什么题目,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弓i_不起我的兴趣;于是,我便不作。别的同学都已经动笔,我却不打开墨盒,也不展开作文本,只是坐在椅子上失神发呆。

“刘绍棠,你怎么不作呀?”戴老师问我。

“不会作r”我歪着头回答。

“剐人都能作,你怎么就不能作呢?”

“我觉得这个题目没意思。”

戴老师火了:“什么题目才算有意思?”

“我自己给自己出的题目。”

“依你,写!”

“我在课堂上写不完。”

“你想到堂下抄别人的吧?”

“您发现我抄别人的,打我的手板。”

“好!”戴老师忿忿地同意了,“我看你写得怎么样再说。”

我在课堂上构思,晚自习便写起来,题目叫《西海子游记》,连写了五册作文本。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通州城内西海子东岸,我常到这百亩碧水的柳荫翠堤上玩耍,也曾下水凫来凫去,惹得警察把我脱在岸上的衣裳扔到树梢上。我对西海子的风光景色十分喜爱,因而下笔千言。

我把这篇作文送交戴老师审阅,戴老师读后给我打了满分,从此便允许我自由命题,不必当堂交卷。

当时,学校有一个佳作栏,类似墙报,由一位爱好文学的国文老师主编。每周将各班的优秀作文集中起来评选,入选者重新誊写,画上题图尾花,张贴公布于大墙上。戴老师很爱面子,每次作文都要叮咛我:“刘绍棠,想个好题目,写得好一点,争取每周都有咱们班的佳作上墙。”

呵,那时候自己的作文能上佳作栏,比今天获得这个那个大奖和溢美之词的赞誉,更令人感到喜悦和激动。

不久,通州潞河中学的三位学生创办油印杂志《益智》周刊,读者主要是城内各小学的高年级学生,每期发行数百份。《益智》周刊选登我的作文,后来又连载我的模仿刘大白先生的《三儿苦学记》的小说《飘零》。

戴老师感到脸上光彩,却又声严色厉地对我说:“刘绍棠,别光顾了在《益智》周刊上出风头,还得把课堂上的作文写好!”

戴老师喜欢打人,我不敢在课堂作文上偷工减料。

然而,我还是挨了打。

那时,除了两周一次作文以外,每天还要写一则日记,算是课外作业。戴老师新婚,常回北京家中与丈夫团聚。我是班长,她便委我以代阅的重任。我觉得有机可乘,便从中捣鬼,不但自己不写,还免除了一些要好同学的“劳务”。不料,有一天戴老师忽然检查我的作业本,发现我一连数日都未写一字,气得当众对我进行严惩,以杉木板子的窄面打我的手心,格外疼痛。

我常常偷偷到通州万寿宫大街听评书,渐渐的听书不过瘾便买武侠小说来读。

戴老师是严禁学生阅读武侠小说的。我不但违禁偷阅,而且暗中写起武侠小说来。我给全班同学都分配了角色,有的是侠客义士,有的是绿林响马,每人又都有一个江湖绰号,逐日编写一个故事,同学们争相传看。

一天,已经放学两个小时,就要净校关门了,我们的教室仍然笑语声喧,走读的同学不想离校回家。

戴老师赶来,发觉我在撰写武侠小说以飨读者,将我大加申斥:“没有出息,不学好,写这样的东西!”没收了我的作品,严令不得重犯。

十二岁我高小毕业,考入北京市立男二中,从此与戴老师一别五年,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向一些过去的老师和同学打听她的消息,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如果我的记忆无误,她已经年逾古稀了。

对于我的习作,戴老师并没有给予多少直接帮助,但是她能对我实行创作民主,在我产生不良倾向时又能及时予以规整,使我没有走入歧途,是应该感念不忘的。

童年,说不完的故事„„

.“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将“桃李”比做学生,古已有之,为什么要将“桃李”比做学生呢?“我”对田老师概括得极为准确,好的老师就应该具有哪两个优势?

2.学校设在关帝庙,开学要叩拜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

3.一首古老的启蒙数字诗,田老师又把它编成故事,你怎样看待田老师的授课艺术?

4.怎样理解田老师所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段文字?

5•四十年代,小村、小城的小学教育,学历并不高的两位老师,只是记述他们讲数字诗和自由命题写作文这两件事,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今天的教育者感到震动。请你说一说你有哪些触动?

6•寥寥数语,戴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是怎样刻画戴老师的?

7•两位老师,各有不同,作者给老师以怎样的评价和寄予怎样的感情?

8.从《往事依依》和《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中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三、写作

正如刘绍棠所说,“童年,说不完的故事”。从他们的往事中,一定会想起你并没有远逝多久的童年,童年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梦。请你以《啊,童年》为题,写一篇回忆童年的。如果你也如当年的刘绍棠一样.,觉得此题“不会作”,也可自命其题,“依你”但决不打手板。

要求: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表现出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1明确:形容留恋,不忍分离。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②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一、看图画时,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二、读书犹其是读《千家诗》让我享受自然美。

三、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3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4培养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会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达标检测3.A4.(1)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比喻;(2)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

件www.daodoc.com

依依之情范文
《依依之情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