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文化背后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0 06:07: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品牌背后是文化

品牌背后是文化

伴随着摇曳的烛光,如梦幻一般,寿星们一齐对着温馨的烛光轻轻闭上了眼,共同许下美好的祝愿,在一阵欢乐的生日快乐歌中,一起将迷幻的烛光轻轻吹灭。瞬间,中餐厅灯光齐亮,掌声雷鸣,在这个寂静而不寂寞的夜晚,凯歌新创首届员工生日会正在顺利地举行。举办员工生日会,作为凯歌年度企业文化大戏的第一幕,形式简单而意义非凡!如今球场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大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接下来陆续规划中的还有团队技能服务大赛、卡拉OK挑战赛、建设CIS形象系统及一系列员工培训等活动,足见企业高层对于品牌文化建设的不遗余力。

何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从出生、成长到鼎胜时期一种意识的沉淀、提炼,最后形成的一种公约、一种特色文化的结果。那么,现今在我们团队当中是否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呢?

也许我们早已有了,只是我们不够好好将它完善而已;也许我们还未做到,如今由我们这代人重拾昔日隐现的光茫,必将它汇聚成明日太阳灿烂光辉。在打造完成特色企业文化之前,我们面临一段长路要走,而创造企业文化也不单单是企业的事,往往靠的是每个团队成员从中发挥的重要力量。

一家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给员工的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则是赋予员工一个锻炼成长的企业文化平台,这种平台延伸的结果是:员工的个人价值获得成长实现,同时带动企业品牌价值获得最大提升。因此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是将大家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调节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的道理用在企业里:司兴我荣,司衰我辱。

企业获得管理战略成功的背后,往往拥有一个强大企业文化及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员工个人价值观是企业整体价值观的基础。在公司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发展的同时,让员工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也是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所谓员工的个人价值观,是员工长期从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包括对人生的意义、工作前程的看法,对职位、金钱、荣誉的态度,以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如何使员工感受到企业是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之地;如何使让员工愿意把个人价值融入到企业价值里,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动态平衡,这些都是公司企业文化推广的目的。此次球会开展的员工生日会、及历届的中秋、尾牙晚会皆可视为企业亲情文化的集中表现,目的是让员工充分享受到开放、平等、自由的企业文化。

同时,身为企业员工,务必抛弃“为工作而工作”的消极观念。身为员工,我们是否把工作看作是神圣的事业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否在企业所做的创造、奉献看作是自己挑战人生的意义?是否把企业的荣辱视为自己的成败?能否像关心自己的前途和荣誉一样关心企业的前途和信誉呢?我想,这些都是每个团队成员正确认识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古人云:“关舆共弛,同舟共济,舆顷舟覆,患实公之”。 说的是大家同驾马车奔驰,同乘舟辑破浪前行,如果车船倾倒了,那么大家都要遭秧,所得的利益和伤害,由同一辆车上的人及同一条船上的人来共同承受。因此,作为一个团队,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要具备一种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改进、持续创新的精神!目前,公司正积极在内部开展企业文化,利用战略调整来丰富球场品牌内涵;通过规范内部企业形象来塑造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从而为广大员工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本着这一点,让我们相信企业,相信我们的员工,集结团结的力量, 努力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

推荐第2篇:背后的敌人文化软实力

背后的敌人——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大国争雄的角力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应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掘文化软实力,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需要系统研究“和”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入国际竞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提升

正文:书架上的《时事报告》已经静静地躺了大半个学期,某个晚上百无聊赖的我拿起来它,随便地翻了一翻,有个词语跳入了眼帘,文化软实力,这个有趣的词语不禁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虽说这个词语不是第一次听,但是联系上最近对中西电影的思考,让我想要对它进行更深层的挖掘。

软实力,用百度百科的标准词条来解释就是“Soft Power,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针对这个现状,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回归现实,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

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

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大问题。美国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从1996年开始,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如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贡献大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灵魂的拷问。面对美国文化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

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意义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除了文化传播机制的问题,国民对于本国文化保护意识低下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某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过西方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视而不见。中国是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应该是世界各国所学习,研究的榜样。怎么会被历史短的西方文化、或韩国文化替代呢?我认为,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古老文化不能固守本色,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搞好宣传,让外国人来过我们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端午节已成为韩国的合法节日)。所以我们希望,在将来我们看到过春节时,世界各地都挂满红灯笼,在过元宵节时,世界各地都在吃元宵、汤圆,猜灯谜。.在端午节时,世界人都知道那是中国人的节日。那个时候,中国不仅是拥有各种强武器的大国,而且也是文化强国。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于溪滨.软实力理论的内涵、产生背景及运用[J].当代世界,2006,(09).

[2]布热津斯基(美).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李磊.打造中国软实力[J].商业文化,2006,(11).

[4]沈望舒.“软实力”叩响中国之门[J].望新闻周刊,2005,(07).

推荐第3篇:拓展热背后的冷思考论文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语文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可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围绕语文书教,学生捧着语文书学,“教语文”与“教教材”画上了等号,语文的视域仅局限于一方狭小的空间。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毋庸置疑,拓展是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一股“拓展风”吹遍了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语文教师都注重“以内养外”,拓展也为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课“内”与“外”关系的紊乱,“拓展”滋生了种种“耕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奇怪现象。文本的价值没有来得及探究,就匆匆“拓展”,语文课成了科学课、思品课;不深入研读文本,就引入肤浅的材料,“拓展”成了“标新改革”的装饰;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拓展无度,天马行空;拓展无序,游离文本,甚至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零零总总都是为拓展而拓展。因此,我们应该在拓展的热情之余做一番冷静的思考,对“拓展”做诊断分析。

一、拓展,是语文课堂的“规定动作”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基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拓展教学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渐成燎原之势。尤其是在对特级教师窦桂梅“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教育理念极力推崇以来,“拓展”几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备课时就有了这样一个定势:不做“拓展”这一“规定动作”,就无法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于是,为了体现阅读教学中拓展迁移的训练意识,上课伊始,有的教师就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从作者生平简历到其代表作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到其思想历程,乃至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一而足;行课中,有的教师就像贴标签,处处“嫁接”拓展,搞形式主义;课结束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交流拓展,热烈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自己准备的课件完整地展示一遍,进一步加以补充讲解……这一系列所谓的拓展训练,耗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又因为是完成“规定动作”,“拓展”都是生搬硬套的,大多脱离文本,使听课人不禁茫然、担忧……记得有位教师上《三顾茅庐》一课,整堂课拓展了三个内容,而且均以半白话和古诗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内容,学生读通顺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了。相反,教师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解释这些拓展的内容。尽管教师的愿望是好的,想努力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真心诚意地希望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但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因此,不必每节课都非得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选择,并且在操作时,要紧密联系文本,有目的进行。从知识到教法、学法,以及情感态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一块、每一层都应聚焦文本、瞄准教学目标而拓展,放得开收得住,这才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不至于架空。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我就充分挖掘文本中包蕴的许多空白处,让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并自觉地走近《史记》。尤其是第3节寥寥数语,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设计了很多补空问题进行拓展: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感到耻辱甚至自杀?之后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通过了解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直面酷刑,有助于理解“发愤”,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利用“空白”拓展优化了教学。课后又布置拓展作业:搜集资料说“司马迁故事”、说“《史记》中的故事”等。通过交流,这一拓展让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句进行重锤敲击,使我的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当然,除了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外,教师还可以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情境迁移处拓展、在问题生成处拓展、在挖掘主题处拓展……拓展可以出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但前提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学好文本。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二、拓展,究竟是为了把文本读厚,还是读透?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学生单靠课堂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两倍甚至更多的文字内容,并从课内拓展,引发学生对大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层面理解,教师引领着学生与文本相遇,再与文学相遇,构成了一条阅读链,增加了文本的厚度。拓展是为了把文本读厚,但其实这是对“厚”的曲解。“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不是海纳百川,凡语文信息皆为我所用,那样很有可能落个狗尾续貂的结果,这里应是文本内涵的丰厚。我认为,拓展对于研读文本来说,并不在于读厚,而在于读透,它的成效就在于拓展内容与文本构成的张力上。把拓展“挤进”课堂较容易,但如何有助于文本的细读,值得研究。拓展的基点是文本,拓展的时空也是文本,只有在立足文本、回归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超越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比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文本中捕捉到拓展的信息,几次重组教材,把原本简简单单的文本读得透实、饱满,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断换位与思考,使学生在已有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和提高。拓展一:教师巧妙地发挥多媒体的直观作用,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让学生多种感观和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为了读好“滔滔的洪水”,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拓展二:教师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禹”的“科学治水”,在“堵、塞”与“引、导”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在强烈的对比阅读中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禹”的伟大——智慧。拓展三: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就此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挖掘文本隐藏的内涵,更好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从一组数字中来体会“禹”大公无私的精神。拓展四:在课文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练习”,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这是为了提升“禹”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让“禹”这种勇敢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永久沉淀,也让文本的人文气息静静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四次拓展,都是为了把文本读透。教师利用拓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学生的思维情感也有了一次又一次梯度的发展,“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地“大”起来的!拓展与文本,彼此交叉、相互契合,学生的朗读不是“浮光掠影”,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温度”;学生的阅读不是“蜻蜓点水”,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深度”。

三、拓展,如何变“画蛇添足”为“锦上添花”?

拓展具有其显著的优势,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读写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拓展并不能“一俊遮百丑”。有些教师把拓展误解为点缀,形式上的花样增多,内容上的简单堆砌,那就是“镀金“”画蛇添足”。我们的教学需要的是“真纯”,舍弃不必要的“浮华”。因此,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展,如增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等。只有立足拓展目标,选择最恰当的拓展方式,才能使拓展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都有拓展迁移运用这一环节,意在内化文本语言。但不少环节训练下来,学生的言语质量原地踏步,共性乏味。教师更是一时语塞,重复学生回答代替点评,有时甚至连学生表达中的语病,教师都不能及时纠错,这样的拓展已成“败笔”。其实,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出现解读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指引,通过拓展来为学生提供一把“登高的扶梯”,学生便能拾级而上,扫除阅读中滞留的“拦路虎”,在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时,“拓展”又是提升师生言语质量的一个好手段。比如我执教的精品课《爱如茉莉》,在备课时,我就觉得文中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的生命的芬芳和光泽……我就引导学生成功地把握文本的细节和生活的脉搏,“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因学生的个性解读而灵动。在品词析句环节,我设计了“探”字与“照”“射”等字的比较品析,这一拓展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探”的感情魅力,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学生也就会更接近语言的真象。在品读“父母在病房静静守候”的语段环节,我拓展设计了三个镜头的选择性想象说话训练,学生马上活学活用,描述了爸妈关心的话语、关爱的眼神、细微的动作等细节,“景语”“情语”相得益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境界。尽管拓展的过程是短暂的,可收益却是巨大的。在读结尾的总结延伸环节,我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感悟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爱如百合,洁白纯净;爱如玫瑰,浓烈芬芳;爱如咖啡,苦中有甜;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这一拓展设计既是对前段教学的总结,又给了学生心灵释放的时空,使学生对“爱”的理解得到升华。学生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答案自然丰富多采!这也是整节课学生发言最热烈的时候,掀起了教学的高潮。在读懂课文之后把触角伸到了课本之外,这样的发散创新思维训练,把语文教学带入了生活化、实践化的境地,真是一举多得。我们要正确定位“拓展”,不论是文本还是拓展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避免为拓展而拓展,努力做到入乎其内而又灵活地出乎其外,那就一定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游刃有余地走向成功!

推荐第4篇: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

领导的层次要比管理的层次高得多,有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一点:领导水平=哲学素养+管理科学+领导艺术。不懂哲学的人,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不懂管理科学的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战略思路为什么贯彻不下去,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只会自己冲锋陷阵,无法调动属下的积极性。

一个管理者的任务中最困难而且最重要的部分也许就是管理自己,使自己成为下属欢迎而且有权期待的那样一种上司——那么,到底该怎样当个好上司?

“管理深处是哲学,执行背后是文化”。很显然,并不是说你被任命或坐在某个位置上,戴上一顶“官帽”,下属就心悦诚服地追随你了。只有具备影响力,才能拥有领导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力的表现不仅仅是财富,也不仅仅是规模,最重要的还有大家创造财富的方式和运营商业的模式,它不仅包括对商业的远见,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性的关注,还体现着商业和商业之外的王者风范。

1.时常肯定下属的工作。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被上司和同事肯定。让你的下属每天都觉得他(她)非常重要,这样他们才能对工作更加有热情。

2.鼓励下属冒险。给予下属足够的空间,甚至是冒险的空间。你会发现,每个阶层的下属都会想出很多好点子。 ?? ? ?3.保持诚恳的态度。让下属们知道你非常信任他们,同时让他们也诚恳的对待你。要注意,如果下属们感到他们被骗了,那你的“信誉”就扫地了。

?? ? ?4.给予下属挑战的机会。每天千篇1律而且枯燥的工作会消磨下属的效率和热情。要给予下属最佳的动力,那就是给他们富有挑战力的任务。

?? ? ?5.记住金钱并不是所有。金钱奖励并不是鼓励下属的唯一动力。事实上,下属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工作被上司赞扬,个人事业的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因此,你要想留住下属,拍拍下属的肩膀以示鼓励可能比涨薪水更有效。 ?? ? ?6.坦白正直的面对下属。不要为你的下属设定一些含糊不清的目标。下属们很希望知道你的真正期望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你设定的目标表达出来,确切的告诉他们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目标最有助于做好工作。

?? ? ?7.正确把握批评的地点和时间。不管下属的工作做的让人满意还是让人不满意,都要及时告诉他们。不要将批评的话攒到一起说。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下属,否则会让所有在场的人觉得尴尬,而且马上会将同事变成敌人。 ?? ? ?8.保持资讯畅通。下属们喜欢与上司进行坦诚而且持续的交流,希望上司能善解人意。不要在遇到问题和麻烦的时候才想起与下属谈话。在重大事情发生之前,而不是之后提供给下属资讯。 ?? ? ?9.让下属觉得自己重要。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办公室绝对不能缺少的一员。如果你的下属觉得你没有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而这些人中有很大的可能去考虑找其他的工作。要允许下属为公司做贡献,时常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 ? ?10.保持前后一致。某件事情发生后,下属们都希望能猜到上司会采取何种措施。如果下属们总是在猜测会发生什么,那么他们很可能就去找其他工作了。如果前后不一致,那么下属们会生气,失望而且感到沮丧。

?? ? ?11.一视同仁。不要选出哪个下属最好。歧视会打击下属,减少工作效率。客气的对待每一位下属。

?? ? ?12.关注下属的事业。向下属提供资讯,如何才能在公司能获得升迁。要真正的关心下属,细致周到、态度友好,随时准备提供支持和帮助,既为公司谋利。也为员工谋利。 ?? ? ?13.懂得如何说“不”。很多时候,你都不可能当和事佬,有时你需要说不。那怎么说呢?告诉下属你拒绝的原因,这样他们就不会认为你的拒绝是没有理由的。 ? ?? ? ? ? ? ?? ? ? 五精粹当个好上司:

精粹1:踏弱音板

在弹钢琴时,有时你必须这样做。同样在公司里也不例外。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但不停地张扬它的缺点是无济于事的。强调它的优点,避免它的缺点,这样才能鼓起工作中的士气。

精粹2:表扬在先

批评人之前应该这样做。先把他的优点提出来,就是铺平了批评的道路。切记:即使最有涵的人,也不喜欢指出他做错了事。先进行表扬,让他知道上级是赏识他的,他就会诚心接受批评,否则,他就会憋一肚子怨气。

精粹3:以身做则

上级的言行举止、外表衣着、私人生活,以及如何对待妻子儿女等,都会成为下属谈论的话题。有时你会觉得事情怪得很,但的确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听说了吗?他上星期把妻子打了。”类似丑闻很快会传出去。所以,身为领导,必须做出榜样,要言行一致。领导的行为值得模仿,下级就会做得好;反过来,领导的行为不佳,下级也不会有好行为。

?? ? ? ?精粹4:责无旁贷

在一单位里,人际关系是最令人头疼的事。今天的问题解决了,明天又产生新的问题,而且类似的问题过几个月后还会出现。这就是领导者天天所面临的问题,但他必须正视它,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精粹5:就象盖房子

应不断培养人才。下级知道你诚心给他们锻炼机会,提拔他们,他们会自觉为你出力。尚且每个单位都要求上级要不断培养人才。必须让下级对工作精益求精,这样做你自己也有被提升的机会。 ?? ? ? ? ? ? ? ? ? ?? ? ? ?何为一个企业的好领导:

? 不懂哲学的人,没有战略思维能力;不懂管理科学的人,无法知道自己的战略思路为什么贯彻不下去,没有领导能力的人,只会自己冲锋陷阵,无法调动属下的积极性。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很有哲学素养的领导,讲起话来很富有哲理,但就是难以见到他办好了具体的事,为什么?原因在于不懂管理。我们也曾见过有的领导具体措施和办法一套一套,把具体的事情做对了,但战略出问题,结果是全功尽弃。也曾见过有的领导认真负责,可就是没人愿意跟在后面一起干,忙坏了领导,乐坏了下属。要做一个好领导,可真是不容易。 ?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领导的“持久号”南极探险(1914-1916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经过两年的生死挣扎,沙克尔顿把手下所有的人从遥远的冰的洋中安全带回了家,凭借他的领导艺术挽救了28条生命。沙克尔顿爵士成为当之无愧的“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好的企业领导就应该象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一样,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怎样激发具有不同勇力和背景的员工的潜能,并把他们团结起来。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得到欣赏和受到激励。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工作。怎么处理紧急情况,特别是如何摆脱困境,鼓舞士气,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迅速转变方向,最后达到企业的目标。 ?? ? ? ? ? ? ?? ? ? ?如何做个好的领导:

? 第一,关于“给我的权力和我自己的权力”。领导,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权”之人,这是事实。但作为领导本人必须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结构,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够正确对待权力的现象。领导科学告诉我们,领导的权力起码有三种权力构成,即职位权、威望权和专长权。即给我的权力和我自己的权力。其中职位权是组织“给我的权力”,人们习惯比喻为“半张纸飘下来的”(即半张纸任命,半张纸在组织部门存根)。准确地说是“组织”相信你,授予你权力。而威望权和专长权是属于你自己的权力,如何在职工中树立威望,如何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和提高,真正成为知识型的领导,要靠你自己修行。

? 第二,关于“用精神统领下属”问题。人总的有一点精神。人是为一种精神而活着。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自己都没有一种值得下属敬佩的精神,很难想象其下属的精神状态。一个单位的领导应成为本单位一架功力最大的发动机,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要不断地去鼓舞下属的士气,自己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最为关键的时刻要有献身精神。管理学大师彼得·圣杰认为,领导要善于为下属描绘本组织的愿景,提出一个催人奋进的目标,并指引下属去为之而努力。

? 第三,关于“用思路指导人”问题。有人说:“领导就是布置任务,最后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至于中间过程可以不管。即“管头管尾不管中间”。如果是这样的话,领导倒也好当。三岁的娃娃,都可以做到。领导是设计师、是下属的导师,要能够以明确的思路指导下属去行动。

? 第四,关于“用制度约束人”问题。制度安排是带领下属开展各项工作“游戏规则”,人人都知道,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是没有趣味的。任何一个单位,基本制度不健全,就很难以在各项工作上取得良好成绩。一个好领导是善于应用制度来约束人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是管理好自己的重要方略,也是统领下属的基本手段和措施,同时也是减轻领导压力的最好办法,领导不别要为解决内部的混乱而煞费苦心,也不别要为“面子”问题而大伤脑筋,“制度无情”替代了“领导无情”,也便于处理好管理中的“制度严格性”与“管理的人情味”之间的关系。

? 第五,关于“满足需要以激励人”问题。激励理论,简单地说就是满足需要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三个层次的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无论什么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满足他的某种需要,就能够调动其积极性。激励的方法有多种,即不能够单纯地搞精神激励,也不能搞单纯地搞物质激励。仅仅精神激励是愚弄下属,仅仅物质激励是坑害下属。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必须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系统运作,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领导的艺术性之一就是善于激励人,用愿景(美好愿望和远景)激励使人感到有“奔头”、用正确评判激励使人感到很公平,用榜样激励使人感到有参照系,用荣誉激励使人感到受到尊重,用逆反激励使人感到有压力,用许诺激励使人感到一诺千金的份量,用物质激励使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用感情激励使人感到温暖,用晋升激励使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用危机激励使人居安四危求奋进。 ?? ? ? ? ? ? 做个好领导,要有哲学思维,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但不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处理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使人认为“对的也是错的,错的也是对的”,处理问题必须有清晰的是非观,要明确表达谁是谁非。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真正能够将正确的决策贯彻到位,要善于领导艺术,为自己所在的单位明确工作和发展方向,提出战略构想,善于联合下属,强化合作,不断激励和鼓舞下属努力工作,能够清晰地总结成绩,看到工作和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并带领下属一道去为新的目标实现而奋斗。

推荐第5篇:“申遗热”背后的文化忧患

“申遗热”背后的文化忧患

[摘 要]兴教寺事件一度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折射出我国“申遗热”背后对文化利用的急功近利。功利性申遗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会对文化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严重背离我国最初申遗的文化理想,值得深思。学会理性地看待世界遗产,同时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并辅以良好的制度保障,是使申遗回归本初理想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申遗热;文化伤害;兴教寺;世界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11 ― 04

上世纪60年代,阿斯旺大坝修建在即,尼罗河谷里的珍贵遗迹有可能因此而被毁灭。为了帮助埃及抢救这些古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很多国家对抢救行动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最终成功地把阿布辛贝神殿等遗迹在高地按原样重新组装了起来。这次保护行动给后来的一些遗迹抢救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之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遗产保护,并最终于1972年催生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缔约国内的遗产资源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申报、考察、评估、审议等程序,并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的投票表决,才能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

一、我国申遗的缘起和初衷

(一)缘起

我国最初决定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由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推动的,侯先生因此被称为“中国申遗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工作与考察的侯仁之从外国同行处了解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许多外国学者都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应该加入这个公约,让世人通过国内珍贵的文化遗址和风景名胜更好地了解中国。侯仁之对中国加入公约的事非常看重,回国后就立即联手一些学者为此起草提案、奔走努力。1985年,提案送交全国人大并引起高度重视,最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我国加入公约,我国从此开始了申遗之路。

(二)初衷

从我国申遗的缘起来看,我国申遗本初的文化理想首先是为了弘扬中国悠久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其次,加入公约,就意味着愿意遵守公约中的各项规定与公约蕴含的精神内涵。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宗旨在于考虑到全世界的遗产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破坏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任何遗产的毁坏或消失都会造成全世界遗产的枯竭;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原因,国家一级保护遗产的工作往往存在很多问题,整个国际社会有必要采用公约的形式来对遗产的保护提供帮助。〔1〕〔2〕由此可知,我国申遗的文化理想还应该包括公约的精神,即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的遗产,确保遗产的价值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得以保持或增强。此外,申遗意味着对本国遗产的珍视,意味着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综上所述,我国申遗初始应该有三大文化理想:一是把中国灿烂悠久、独具魅力的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二是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三是唤起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二、“申遗热”兴起的原因

我国于1985年成为公约缔约国;1986年,经过精心准备,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长城、故宫等第一批申遗项目,并于1987年12月在印度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年会上顺利获得通过。此后,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情便一直高涨,很多地方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去争取世界遗产的头衔。截至2014年6月25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居全球第二。 有文物保护的官员说,我国申遗的队伍已经排到下个世纪。国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申遗,除了申遗成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外,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一)申遗成功带来的遗产地知名度的提升

世界遗产的头衔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遗产地的知名度,这是申遗热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申遗成功后,次年游客量就增加了百分之十。〔3〕西递、宏村等先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世界遗产后,很快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根据媒体报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游客增加明显。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相关负责人认为,梯田申遗成功对游客数量的增加有很大影响。申遗成功使得哈尼梯田从一个风景壮美秀丽之地成为唯一一个以族别命名的代表农耕文明的遗产地。事实证明,世界遗产“金字招牌”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可以给一个景点带来耀眼的光环。

(二)知名度提升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

一个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知名度会大大提升,能够为该地带来丰富的客源,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收益,这是申遗热久不退却的根本原因。山西平遥古城申遗之前的门票收入只有十几万元,1997年申遗成功后,门票收入跃至数百万元,而当地的旅游综合收入则达数千万元。〔3〕2000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将国内的众多世界遗产作为重点产品推向国际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获益极大。丹霞地貌、哈尼梯田等地区成为世界遗产后,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旅游收入也有很大增长。可以说,申遗热背后是巨大的功利性。

三、“申遗热”背后的文化伤害――由兴教寺事件引起的思考

正如前文所述,申遗热背后是追逐经济利益的强大动力。当我国世界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对“申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时,我们却在逐渐背离申遗的初衷:申遗的根本目的不再是为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保护珍贵的遗产、唤起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而是为了借助“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获取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把世界遗产当成 “摇钱树”。事实上,对世界遗产过于功利的利用,已背离了我们最初的申遗理想,也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精髓。2013年兴教寺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功利性申遗的思考。

(一)兴教寺事件始末

2013年4月,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一度面临大规模拆迁。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拆迁源于丝绸之路申遗之需。为捍卫兴教寺的利益,兴教寺住持宽池法师曾提出兴教寺退出申遗,但此建议并没有被有关官员接受。兴教寺事件在社会上和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中国佛教协会等组织以及一些高僧都对此事件表达了严重关切,希望能有个和平的解决方法,无数网友更是一边倒地支持保卫寺庙。2013年7月,西安市政府颁布了《兴教寺塔保护管理办法》,依照该办法的规定,由当地区政府负责兴教寺的保护与管理;2013年9月,一直明确反对兴教寺商业化的宽航法师等被寺院迁单;2013年10月,在当地媒体的默然无声中,兴教寺悄然通过了世界遗产专家的考察;2014年6月,包括“兴教寺塔”在内的丝绸之路项目在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表决,申遗成功。

兴教寺被迁单的宽航法师始终明确反对“变卖”兴教寺,认为兴教寺拆也好,建也罢,申遗与否,都不是有关部门操作的核心,真正目的在于借申遗的便车,把寺庙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从僧人手中夺取过来,完成寺院的商业化使用。

兴教寺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正是大家多多少少都看到了兴教寺拆迁和申遗背后是挟佛敛财的巨大利益集团和利益链条,都不愿看到古朴的寺庙未来会充斥着浮躁的商业气息。正如宽航法师所言,申遗只是一辆“便车”,目的在于借申遗之名,转移僧人对寺庙的管理权,以便将来行旅游开发之实,获取经济利益。兴教寺事件反映出我们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不是珍视和尊重,而是无视和无知,正如凤凰网“保护兴教寺”论坛网页上所写的“为申遗而毁遗,为旅游而灭祖,这不是犯错,而是犯罪!”在文化商业化和粗鄙化的今天,面对如此功利性的申遗,我们不能不深深地焦虑和反思。

(二)“申遗热”背后的文化伤害

正如兴教寺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申遗热”背后是我们对自己文化利用的急功近利,这种功利性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

首先,功利性申遗造成遗产地商业化严重,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和推广极其关键。我国众多世界遗产地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窗口,但前提是这些遗产地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变质。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功利性申遗看重的是遗产地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于是,申遗成功之日便是旅游开发之时,世界遗产地往往变成“摇钱树”,充斥着浓重而浮躁的商业气息,有多少遗产地已经因此而变味。

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1997年申遗成功后,古城的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城市类型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然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丽江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原住民大量外迁,古朴的文化氛围日渐消逝,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丽江再也不是能够安放灵魂的地方,而只是与真实纳西人无关的旅游商品交易之地。事实上,功利性申遗造成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严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因此而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我们借着申遗给宝贵的遗产罩上“世界级”的光环,再借此光环谋取利益和好处,把自己的文化开发得面目全非,如此申遗,很难想象,一个又一个的世界遗产地将给世界展现怎样的中国。

兴教寺是玄奘大师埋忠骨之地,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应是件幸事,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佛教精神和文化。但在中国功利性申遗的背景下,成为世界遗产地对寺庙来说可能是种灾难。

其次,功利性申遗对遗产疏于保护,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遗产地与一般的旅游资源不同,因其不可再生性和不可修复性,一旦被破坏,将无法重现。功利性申遗的目标在于经济利益,而不是更大的守护责任和付出,所以往往会因为对遗产疏于保护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003年,武当山有数百年历史的遇真宫大殿三间房屋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毁于一旦。而失火绝非偶然,是文物部门违反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擅自做主,招商引资,把遇真宫使用权对外转让,由此种下祸患,招来火灾。正是对待遗产功利性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宫庙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失去的不仅是物质性的建筑,更是建筑本身承载的所有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功利性的申遗由于对遗产重开发而轻保护,由此带来的遗产地的商业化也会使一方传统文化慢慢消逝和瓦解,文化的传承将中断。正如来自泸沽湖畔的摩梭姑娘杨二车娜姆在她的著作《走回女儿国》中所写的那样,在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业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才能少走弯路是值得考虑的。对于外来的文化,如果不辨妍媸地一概吸收,将会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使传统文化完全沦为旅游开发的工具,那时我们将只能看到穿着民族服饰的外来服务人员。〔4〕

兴教寺事件中,人们一边倒地支持保卫寺庙,也正是怕这座玄奘大师埋忠骨的佛门清静之地在申遗成功后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中沦为庸俗的商业之地,这样不但无法把佛教精神和文化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反而会使文化在唯利是图的旅游开发中变味。

再次,功利性申遗忽视对全国民众的遗产教育,不利于培养国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功利性申遗重在对遗产的开发利用。当申遗成功之后,大肆旅游开发之时,我们究竟能够真正投入多少资金、精力和责任去守护遗产,让遗产地充分发挥本应有的教育功能,给全国民众树立一个正确的遗产观,从而提升人们的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呢?当一切向钱看的时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没有很好的遗产保护教育,整个社会还缺乏正确的遗产观,所以各种破坏遗产的行为也就层出不穷。

长城作为我国最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敬仰。但有关保护组织对八达岭长城进行考察时发现,城砖上遍布游客笔迹,已经难以找到空白处再落笔,非常刺眼。遗产地各种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层出不穷,常见报端,这固然有游客自身素质的原因,但是与我们过于功利性的旅游开发,而忽视遗产保护教育也是不无关系的,功利性的申遗不重视遗产保护教育,无法唤起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如此之申遗,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兴教寺未来会有怎样的前途和命运,令人担忧。

四、对“申遗热”的“冷建议”

我国“申遗热”背后隐藏的是唯利是图的根本目的,因而世界遗产的称号是一种荣誉,却也更是一种隐忧。面对“申遗热”,我们必须坚守申遗本初的文化理想。有学者曾说,一个一切都向钱看的民族是少有希望的。过于功利化的申遗,投入巨大,且对文化、对遗产损害无穷,我们须有一些冷思考。

(一)要有对世界遗产的理性认知

面对“申遗热”,首先我们要对世界遗产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西方国家近年来对申遗渐趋淡然,因为一处世界遗产从复杂的申报到精心的维护都需要遗产所在国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非常高,而过度商业化开发又很可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黄牌警告,甚至除名;但如果严格保护、拒绝开发,那么就要加大财政补贴或者提高门票价格,这却又容易违背国家法律制度,结果就是每年维护世界遗产地的成本要远大于收入;况且,申遗并不是保护遗产的唯一手段,所以一些国家对待申遗的态度开始变得理性。的确,世界遗产的招牌固然可以体现出一个遗产地的非凡价值,但却并不是评判一个遗产地价值的唯一标准――一个国家的遗产不是只有得到世界的承认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里面有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很多非世界遗产的一般性项目,对拥有它们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同样值得守护。所以,我们要用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世界遗产,不必要为了证明自己遗产的价值而必须申遗。要知,申不申遗,申遗成不成功,遗产的价值和意义都一样存在,都一样值得我们精心呵护。真正对祖宗留下的遗产负责任的态度是:任何时候,都对遗产心怀敬畏,以守护负责的态度让祖宗留下的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对得起祖先,也对得起子孙后代。也只有以更好地守护遗产的心态来对待申遗,世界遗产这个招牌才真正具有意义。

(二)要培养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充分认可和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一个民族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由衷地热爱和守护自己的文化。

十年*对中华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不仅有形的文物遭到大规模毁灭,更是在国人心里注入了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后,国人心中的中华文化已是空架子;紧随其后的改革开放把西方快餐式的商业流行文化瞬间塞满人们空荡荡的精神空间;而高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把大量的历史记忆永远地抹去,传统文化就这样在国人的心目中退却、忘记,变成落后和过时的代名词。〔5〕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人迷恋着西方的“主流文化”,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失根”的危险,更谈不上高度的文化自信。相反,很多地方表现出来的是盲目而浮躁的急功近利,只知道用文化来吸引旅游业的发展、来包装政绩,做粗俗浅薄的表面文章,“申遗热”背后即是如此。

好在政府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十八大以后,中央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一些国内及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显示出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同时这种文化自信也正逐步通过教育被树立。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可,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各种国学教育机构,兴起了“国学热”。2015年,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科书已成功研发,并将很快面世,这表明传统文化的回归大势已至。当然,断层的文化要被重新接起绝非易事,散失太久的文化自信要被重新找回,需要每一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国人重新认可和肯定时,对文化的保护也将会形成自觉,申遗的功利性也就会大大减少。

(三)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申遗成功后对遗产的功利性开发利用,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完善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遗产管理涉及的组织状况非常复杂,由多个部门分割管理。〔6〕这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难题,有利益则争相追逐,遇事则互踢皮球,所以对于遗产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声一直很高。学术界对于该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地方管理”和“国家统筹”。二者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各有利弊。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改革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地方管理也有其优势,如果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未必就会破坏资源,毁坏遗产。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世界遗产的管理体制还是会以地方管理为主,但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国家遗产管理机构,加强国家的统筹管理,协调好各方利益。

其次,要确立遗产管理机构专一的资源处置权,其他部门则只能行使监督的权利,这样可以保证遗产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便于对世界遗产的管理。〔7〕

再次,要逐渐完善制度性监督机制。一是要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遗产管理相关机构的行为。二是要建立专业的技术监督机构,加强科学技术监督能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管理相当复杂,涉及不同类型的学科,因此对遗产的利用必须要有科学依据。〔7〕三是要完善公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世界遗产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公众有权参与遗产部门的重大举措。遗产管理部门的重大举措应该征询公众意见,以便使其决策更加客观、公正,从而减少对遗产不正当的旅游开发。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遗产保护之所以做得比较好,原因之一即在于国家有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54-5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70-80.

〔3〕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74-202.

〔4〕 杨二车娜姆.走回女儿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14.

〔5〕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15.

〔6〕 张朝枝,保继刚.美国与日本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比较与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04):105-112.

〔7〕 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6-24.

〔责任编辑:陈玉荣〕

推荐第6篇:品牌价值聚合的背后是文化认同

品牌,价值聚合的背后是文化认同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品牌研究所所长 梁中国

坛主小传

梁中国,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品牌研究所所长、国际品牌联盟中国区主席,全球企业“首席品牌官”制度和“战略平衡艺术”理念的主要创导者,编写出版《世界平面广告创意精粹》、《世界版面设计艺术精粹》等专著。

核心提示

●基本的市场活动有两极,一个是卖方企业,一个是买方消费者,两者沟通的信息载体就是品牌。

●成功的品牌是“道”和“术”的完美结合,是企业相关战略因素内外兼修、系统平衡的结果。

●任何产品,不管历史长短、经历如何,都蕴藏一个与生俱来的故事。品牌,卖的是概念和故事。

●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是有德的企业,是走大道的企业,而不是搞歪门邪道的。

●作为资源、信息、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的聚合体,必须以战略为引导,以品牌为旗帜,建立优势品牌集群。

“公司即使烧掉,可口可乐品牌还在”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品牌之一,它无疑影响了几代美国人的生活,当然也正在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其董事长有一句名言:“如果我的工厂在一夜之间烧掉了,但是我们的

1 公司并不会因此垮掉,因为我们的市场还在,我们的品牌已深深地植根于消费者心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见,当品牌达到一定高度时,品牌和产品是可以分开的。

美国的通用汽车重组时,仅悍马的牌子就可卖几十亿美元。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视察海尔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说过:“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品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我们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们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品牌”。

品牌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企业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战略的问题。品牌的打造是无时无刻的,关键是要用心捕捉,使品牌能够成长,能够得到传播的机会。

“一部电视剧带动了一个国家产业链”

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虽然整体实力比不过中国和日本,资源又很少,但是非常重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影视产业,“韩流”对中国的影响就可见一斑。韩国也是世界上地区形象、地区品牌塑造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其地区形象设计对于提升国家的城市竞争力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

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书摊上看到一本杂志,题目叫做《发现韩国——一个国家崛起的秘密》,为什么讲一个国家的崛起,说的不是一个总统或是一个伟人,而是一部电视剧的主人翁呢?我就关注这部电视剧《大长今》,它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感动了中国人、亚洲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激发起人们对于韩国的向往,去韩国旅游,尝一下大长今做的东西,它的药和产品都做出来了,还有各式各样的出版物。一部电视剧可以带来这么大的一个产业链和产业集

2 群,大长今甚至作为国家形象登上了大韩航空的飞机,这个文化品牌对于韩国的贡献和影响力已经载入史册。

“爱”是全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是超越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种世界语言。《大长今》这样一部具有清晰价值理念的电视剧,经过品牌化的包装和运营,不仅带来了强大的收视率,同时还传播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增强了一个国家的品牌竞争力。有人不知道韩国的总统是谁,但知道韩国的大长今,这就是韩国给我们的一个提醒。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品牌作为资源,信息、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的聚合体,必须以战略为引导,以品牌为旗帜,建立优势品牌集群。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已进入品牌时代。

“我的脸左边是松下,右边是索尼”

品牌时代有两个基点。

第一,从政府或是从国家战略角度分析,过去中国都是靠劳动力和能源出口来获取经济的增长,所以中国的GDP占了全球的5%,而能源消耗几乎占了50%。2005年薄熙来任商务部长时很有感慨地讲,中国生产8亿件衬衣才可以换取一架空中客车A380的飞机。8亿件衬衣需要多少棉花地、多少农民采摘、多少电力运费?而如果是世界名牌杰尼亚(Zegna),可能8000件就可以换一架飞机。《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可以卖十几亿美元,《哈利波特》带来的相关产业也能盈利几十亿英镑。一位日本首相在访问中国时,很骄傲地说我有一张脸,脸的左边是松下,右边是索尼,这就说明品牌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品牌化之路。

第二,从市场角度讲,我们市场主体是消费者,而我们面对

3 的产品良莠不齐,如果是一个品牌的企业,就意味着品牌具有担保的功能,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引力。很多人宁可花更多的钱购买一种放心的产品,大家吃饭时去肯德基、麦当劳,因为觉得它们的品牌能保证所有产品的安全。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肯定会首先购买你熟悉的产品,看到你不熟悉的产品时就会看看包装,这个包装跟我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可以打动我的地方。我在上海吃早餐的时候,我的秘书给我买了一个早点,当时本来不想喝的,但看了包装就喝了,品牌叫“张小宝”,上面有一句话“做给我们亲人吃的食品”,这种理念就把我打动了,它知道我们顾客想什么。

基本的市场活动里面有两极,一个是卖方企业,另外一个是买方消费者,这里面沟通的信息载体就是品牌。消费者有对某一种产品需求的信息,被这个企业捕捉到,企业会根据信息进行产品的推介和传播,消费者进行比较和选择。联邦快递就是“使命必达”,给人一种非常清晰的概念,在品牌传递的时候,只是讲一个概念就是“承诺”,“我们不仅是递送包裹,更是在递送承诺”,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承诺。品牌可以促使企业的定位更加清晰,更能促使企业形成自律。

品牌是价值的聚合,价值的背后是文化

品牌对于政府、企业、消费者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品牌?大家对于品牌的认识见仁见智。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在北京国贸有种鞋子叫BERLUTI, 1.5万元一双,定制需要3万元,半年才可以拿到,声称全球只有12位鞋匠,其中2位为英国皇室定做鞋子,这一介绍你就知道这鞋子为什么这么值钱了,穿上它你就跟查尔斯王子一样了。

再比如可口可乐,秘方只有两个人知道,其重要程度就跟美国的核按钮差不多,它卖的不是饮料,是概念和故事。

我们在座的不少女士,都以拥有一款正宗的LV包为一种自信、成功的象征,以物理的包来讲,成本也就两三百元,但大家为什么乐意花上万元去买,其实买的是一种自身或是别人对你的感觉。

正如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所说:“营销并不是向客户兜售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为客户创造真正价值的艺术。”品牌就是一种价值,价值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品牌是价值的聚合。我们愿意花一万元去买一个LV包,是因为认为它有价值。我们愿意花几十万读北大的EMBA,也是因为认为它有价值,对于不认同这个价值感的人来讲,即便不花钱他也不会去学。所以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功能和情感是构成价值的主要因素,这是一个主要的变量。

品牌是价值的聚合,价值的背后是文化。一块手表的功能就是计时,为什么花几十万买一块瑞士的手表呢?欧米茄的007邦德“我的选择”,既然我选择了,你也要选择,给你一种引导,这买的就是一种成功感。品牌是对于某一特定人群的一种影响过程,品牌的价值取决于特定人群的理解和感知,实际上就是一种认同,你有没有对这种品牌文化的一种认同。

品牌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概念和故事

在建立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当中,品牌背后的故事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任何产品,不管历史长短、经历如何,都蕴藏一个与生俱来的故事,必须讲故事。

比如说我们的茅台酒,卖得很火,很多人想买还买不到。一个是与红军长征经过遵义的历史联在一起,一个是周总理用来招

5 待外国元首的国宴用酒。

又比如沃尔玛,沃尔玛的概念就是“天天低价”,他的老板是世界首富级的人物,但理发从来不超过3美金,听到这个故事,你就会产生一种正面联想。

品牌除了有个很好的故事,还要有一个很好的概念。中国的民族音乐一直推不出去,因为我们没有新的概念。女子十二乐坊, 12个美女一出现就非常赏心悦目,利用人们这种爱美的心理,打造了一个时尚的民族音乐的组合,到全球巡演,这样一种时尚化的运作把一个民族品牌和现代社会接轨。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形象,表达的不光是视觉,还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真工夫”的概念“蒸”、“营养还是蒸得好”,就在讲故事,讲5000年的文化,皇帝为什么只吃蒸的,蒸的有什么好处?它的所有饭菜都是带着一个盖子蒸出来的。

也有一些负面的例子,比如说金嗓子喉宝,我认为这是一个反面案例。这是治嗓子用的,应该找主持人或歌星来代言,结果他们找了罗纳尔多,罗纳尔多的核心价值在脚上,不在嗓子上,这两个没有任何的关联性,不是说我找一个名人就行。

湖南有一个企业要做防盗门,征求我的意见说要找代言人,他们的品牌负责人说老板非常喜欢宋祖英,想请她来做代言人,我说不太合适,你请拳王泰森做防盗门的代言人还不错,有他在门口把着,谁还敢破门而入?

所以说品牌的创建是一个专业化的系统工程。企业无论是在创业期还是成长期,无论是做区域的市场还是做全国市场或是国际市场,都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步入正确的品牌创建之道。

砸钱做标王与创品牌是两回事

什么是正确的品牌创建之道?必须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秉持动态平衡的原则,进行精准定位、品牌规划、传播与管理。作为一个品牌的传播,我们要理解这个品牌是不是和整个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吻合,和企业的目标是不是很吻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行品牌的规划、设计和传递,所以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部分。品牌战略是公司战略的外在体现和最高层次,同时源于对该产品或服务的DNA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形象的“种子”。

品牌与战略实际上是一对孪生兄弟。很多企业认为品牌不着急,先把产品做起来,品牌以后再说,他们理解的品牌就是在中央台投标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我们看看百度,“百度就是搜索”,百度在设计自己公司的名字里面就有了品牌,百度既是一个公司的名字,又是一个品牌名称,来自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明百度就是搜索的概念,很好地把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这就是百度的高明之处,一开始就在做品牌。

战略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做的重点部署和资源安排,品牌战略是对于企业战略的落实与贯彻,对整个企业营销管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品牌资产。在产品还没有出来之前,就应该先设计和定义品牌。

战略管理归结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们作为企业、个人、城市,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这是战略的定位。第二就是“我要去哪里?”,这是战略方向与目标。第三是“怎么去?”,这就是战略的选择和行动方略。我们理解了这三个问题,

7 战略管理的核心基本上就把握了。

在古希腊有一个德尔菲神庙,古希腊人认为这是世界中心,殿门上面写的就是“认识你自己”。从哲学上来讲,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事物的主导,你对于自己的认识不清楚,就会对外部的判断产生偏差。认识自己是最难的,认识别人只需要用眼睛,认识自己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镜子。

品牌定位是品牌创建的核心,是品牌核心价值主张或是诉求,在特定消费者的心智中寻找最佳位置的过程,其目的是让顾客能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某种产品或服务。

话说回来,做品牌也很简单,就是做筛子和放大镜。通过竞争分析筛选,把自己独特的功能找出来,然后用放大镜放大。

2000年我们负责了江苏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我负责品牌这一部分。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旅游主要集中在苏南,苏南又主要集中在苏州,在国外消费者概念中,苏州的名气比江苏都大。我们通过对13个地级市的调查, 提炼一个“梦”,“梦江苏”,情与水的中国文化之乡。为什么提炼出来一个“梦”的概念?首先是湖光山色、烟波佳境、梦萦水乡,之后是烟雨楼台、小橹轻摇、梦境之旅,最后是汉唐神韵、吴越遗风、梦强神州,一个“梦”字统合了江苏旅游的整体形象和特质。设计的LOGO也是旅游的英文首字母“T”,也像汉字里面江苏旅游的“J”,中间大运河贯穿南北,下面又像太湖的感觉,这就找到江苏旅游的独特概念和内涵。

在品牌传播中,一个好名字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不仅有中文的还有英文的。北京在奥运会之前对知名品牌餐厅的菜单英文名做了检查,发现当中有不少问题。

宫保鸡——Government treat chicken (政府虐待鸡)

麻婆豆腐——Doufu made by Freckle wome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

还有一个“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还有一个“狮子头”,人家说狮子的头,你也敢吃?还有人抗议中国人不爱惜动物。我们在命名方面还不够国际化,这是一个品牌的观念问题。

品牌的故事能否动听?还取决于听故事的人,不能对牛弹琴。不同群体、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不同的故事会有不同的感受。赵本山在国内很受欢迎,但到了美国那里人家就告他,说他“卖拐”是取笑残疾人,就诉诸法庭,所以品牌更要研究文化背景。

成功的品牌是一个“道”和“术”的完美结合,是企业相关战略因素内外兼修、系统平衡的结果。品牌的管理最终要上升为战略高度,是企业的长青之道,也是战略法则。

成功的品牌是平衡发展和内外兼修的结果

什么是正确的战略呢?首先就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对民族有利、对自己有利的,社会需要的事情。要有好的选择和方向、合理的制度安排、很好的文化、有效的模式设计和系统的品牌管理,这5方面结合是打造企业品牌、决定成败的平衡。成功是各方平衡的结果,失败或许只因某一个方面。

北京的同仁堂是300年老店,理念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北京的全聚德就是“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而三鹿的品牌是一个与共和国几乎同岁、50多亿的品牌,但在品牌拍卖的时候一分钱都没有人要,这是一个负面的资产。品牌是一个脆弱的东西,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

9 程,如果没有管理好,就会因为某一件事砸掉了。

管理品牌是一个复杂工程,三鹿品牌的流拍就是因为缺“德”。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是有德的企业,是走大道的企业,不是歪门邪道。成功的品牌是企业在德行的基础上,众多要素之间平衡发展的结果和内外兼修的表现。

品牌是企业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战略要素,也是一个地区竞争力的王牌,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品牌所左右的世界。品牌代表着品质、安全、价值、承诺,是诚信的载体,是价值的放大镜。

品牌是一种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卓越的品牌和伟大的企业。

(根据梁中国在珠海文化大讲堂的讲座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新华日报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推荐第7篇:“公祭黄帝争夺战”背后是文化饥渴症

“公祭黄帝争夺战”背后是文化饥渴症

王传涛

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不过,5天后的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短短6天内,一边是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一边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对黄帝的国家公祭究竟应在哪里?其实,自2006年开始,陕西、河南两地的网友关于“该到哪里拜祭”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澎湃新闻4月6日)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宗,在宗法体制之中,从来都是大事。国人都是炎黄子孙,黄帝也被奉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从广义上讲,陕西也好,河南也罢,无论哪一个省份祭拜黄帝,都代表着沿传香火,都代表着对祖先的尊敬与缅怀,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发扬光大。

文化本来应是包容的,多地共同祭祀,也应该是一件幸事。不过,祭祀黄帝的争议点在于,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黄帝庙;陕西是其墓地所在,而河南有其故里所处。从汉字本义上讲,陵是指帝王的墓地;庙是指供奉祖先的地方。陵也好,庙也罢,都是可以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因此,两地分别对黄帝进行祭祀,也都有理有据。

两地分别祭祀黄帝,按理说是好事,也都可谓名正言顺。但如果非要让国家相关部门出面,规定只能在一地搞,恐怕必然会得罪其中一个地方。而关键的问题是,本来是共同祭祀的事,为什么两地必须要争个你死我活,只能存其一呢? 说到底,当下的祭祀不是祭祀,而是一种借助于经济搭台的文化唱戏,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讲,两地之间的竞争与PK,本质上是在争夺以黄帝为文化代表符号的旅游资源,两地都想对这种资源进行垄断。争夺祭祀的目的,并非是显示对祖先有多大的敬意,是不是足够虔诚,而是为了争取经济发展和创造更多的GDP的机会。 争黄帝的祭祀权,与争曹操墓、李白故里等没有什么区别。需要正视的是,我们并非热爱文化以及文化符号本身,而是热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背后的巨大利润。这当然没有什么原罪,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也完全符合节能、绿色、协调等发展理念,但是,地方之间过多的资源争夺,说明的是文化资源本身的匮乏与稀缺。 黄帝、炎帝为代表的古代帝王将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传统文化之外,文化产业的概念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而且,即便是发扬传统文化,也不应该只局限于祭祀圣王先贤这样一种古老的形式。文化垄断的前提应该是文化创新,需要更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在文化产业领域,近年来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叫“IP文化”,即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链。黄帝就是一个古老的“IP文化”。但是,当下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P文化”。正如IP电视剧《琅琊榜》热播之后,多地开始争夺琅琊这个地名,文化产业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概念与符号。文化产业大发展,更离不开对文化规律本身的尊重。只有站在整个文化产业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哪个地方应该祭祀黄帝才不会变成一道“二选一”式的选择题。

推荐第8篇: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

于丹事件背后的文化危机

11月17日晚,在北京大学剧院的昆曲专场大师云集,精彩纷呈,然而最后却出现了意外插曲:主办方邀请北师大于丹教授作最后总结发言,观众高呼“下去”,于丹不得已尴尬离场。

对于于丹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件,评论界目前出现两种比较典型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北大的学子缺少雅量,而更多的声音则是批评于丹“心灵鸡汤”式的评论。

其实在我看来,于丹事件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现象。2001年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百家讲坛》这个栏目,这个栏目在实现了国学与日常生活接轨的同时,但是由于其收视率不断攀升,所以也间接地“红”了一大批的高校名师,例如北大的于丹教授,厦门大学的易中天,还有蒙曼,刘心武,纪连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地发现有些大师的水平真是不怎么高,但是却在百家讲坛上面讲的滔滔不绝。《百家讲坛》从原有的学术和知识交流变为商业化的炒作平台。久而久之,大众对《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崇高性就产生了怀疑,因而这次于丹事件可以看做是这种郁结起来的情绪找到的一个爆破点吧。所以,我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选择于丹或是选择易中天完全是历史的偶然。当然,这纯属我的个人看法。

对于丹事件,有的人认为是她一贯的“心灵鸡汤”式的传授方式引起的。如果那些让于丹下去的北大学生或者外界人士真的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的话,在我看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是极其不恰当的,至少场合不恰当的,选择的方式更不科学理智。虽然大学比之于高中小学,师生间的那种距离很明显的缩小了,师生间更多的时候是平等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关系,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基本的尊重都可以被忽略。退一步说,即使于丹不是一个北大的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人家在上面作报告作演讲的时候,你在下面喊“下去吧,下去吧”,你难道不曾感觉到羞愧。总之,我认为当别人在做很正式的报告或演讲时,你可以很正规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断不可不尊重别人。另外,即使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令你感觉到反感,那么就只有这一次让你反感吗?以前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令你反感的东西吗?

再者于丹所讲的到底是不是心灵鸡汤呢?百度百科载《心灵鸡汤》是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创作。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系列读物之一,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作者选文一直遵照的准则为: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后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满哲理的小故事。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于丹所讲的是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心灵鸡汤”。

对于于丹,我是比较喜欢的,在这里我说的一些话可能在不经意间会拔高她的意义。我会尽量做到冷静。于丹在讲《论语》和《庄子》的时候,总是先将原文出示,然后结合身边的事例给我们讲清楚其中的深意,最后留给我们一些人生的启迪与思考。例如在讲到《庄子》中的“境界有小大”时于丹就举了美国兄弟两个人的例子,这个例子能启发我们思考“到底什么叫做有用?”所以,在我看来于丹教授所讲的是哲学性的知识,但是这种哲学知识和感悟的前提是于丹对于生活和经典的融汇贯通。于丹教授能从经典中读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启迪我们追求一种超然的生命状态。难道这样的讲述不是《百家讲坛》的初衷吗?难道这样的一种“普世情怀”不值得我们敬畏吗?

在看到这个事件的时候,我是非常气愤的。但是仔细思索后才发现这个事件背后潜藏的是深刻的文化危机。市场体制下,一切活动都和效益,经济利益接轨。许多学术研究也成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所以学术界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沽名钓誉之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众对于学术活动的排斥与抵触。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在大学里我们为了

就业,为了前程,对就业专题讲座趋之若鹜,好像真能从里面挖到宝马似的,喜欢每天研究政治动态,研究经济走向等等,而当真正遇到生活中需要我们沉淀下来读国学经典或者做学问时,我们反而会因为里面没有提到“就业指南”而排斥。如此下去,我们的国学,我们的几千年的文化到未来的几十年还真的有人继承吗?

41002059

2010级汉文2班奥建东

推荐第9篇:消解张爱玲:“张爱玲现象”背后的文化解码

消解张爱玲:“张爱玲现象”背后的文化解码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09-1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百度推广

摘要:“张爱玲现象”既是文学价值的深层次解构,更是文化思考的存在方式。它的内涵也相对广泛,它所产生的共振已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本文理性地剖析了“张爱玲现象”的经典化意义,肯定了它的产生对于推动文学 发展 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经典化;热张;小资

从“经典化”到“符号化”,“张爱玲现象”的转变过程其实是文化转变的一个过程。“尽管说„张爱玲现象‟是一种经典化的表现,转型以后这种经典化就走向了„符号化‟,逐渐地随着经典化的演进,„符号化‟所代表的不是文字,而可能成为个人的一个标志。”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文学的发展,“张爱玲现象”的本身在社会环境、群体的思维方式、消费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发达的条件下,都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张爱玲现象”具有了多极化的发展。

一、百花齐放的“热张”运动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百家争鸣”,是历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因为这是他们实现精神价值、发挥仁智才学的理想境界。然而,这一梦想和理想在曲折复杂的 历史 发展中曾倍受挫折,当代文学争鸣经历的风雨坎坷就是见证。“张爱玲现象”恰恰是文学争鸣、百花齐放的最好见证。来自学界的,民间的各种研究、欣赏、仿效恰恰也是这个见证的有力支撑。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热”成为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有人也许不读张爱玲作品,却早知张爱玲的大名,熟知张爱玲的逸闻妙语。更普遍的情形是,“误读”和“浅读”张爱玲,忽略其深刻的人性探寻和别致的审美创造,把张爱玲“明星化”、“小资化”。她的传奇经历、她的爱情悲欢、她的日常喜好、她的华美而苍凉的作品、她的俏皮话,一方面是出版业、影视业的卖点,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小资阶层竞相追逐效仿的热点。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热张‟运动可以理解成学界与民间对张爱玲理解的多个版本,同时„热张‟现象所产生的连带反应就是深层次地促动了文学社会化的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运动中,张爱玲不再是文学的一个符号,而且她成了一个文化图景。”文学作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模本的重现,已故多年的张爱玲的魅力不断被挖掘出新的可能性。

“张爱玲现象”不单单是文学界的一个现象,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容纳与衔接,“张爱玲现象”更直观地体现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意义所在,当然我们还应该还清楚地看到“张爱玲现象”在被世俗化与平庸化,显然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理想的结果。的确,“读张”、“看张”的表面似乎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在这个削平深度、雅俗互融的时代,谈谈张爱玲的贵族出身及“另类”个性和浪漫爱情、欣赏她小说的故事性、品品她的俏皮话,是一件怡情养性的赏心乐事。张爱玲的悲哀与虚无、深刻与独创就这样被“误读”和“浅读”掉了。十年前就有敏锐的学者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张爱玲的读者群大都受过良好的 教育 ,多为正在形成中的白领或是学院中人。然而从普遍的阅读接受来看,除却专业研究者,恐怕少有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深蕴的悲凉,以及那种于人生的„惘惘的威胁‟。张爱玲的作品中隐藏着的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关注背后的犬儒。对价值的嘲弄与颠覆,以及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这一切,大都被浮躁的阅读心态给忽略和消解了。”

二、文化崇尚的“悲凉”性别

在大众谈到张爱玲时,更多的说辞则是悲凉、华美、惊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经典化代表的张爱玲,她的身份界定始终是带着一丝被误读的痕迹。人们常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的生存方式都极为卑劣。她们大多数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而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无可否认,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已一再言明她的女性形象是现实狡猾的求生存者,而不是用来祭祀的生活牌位。”而她们在与现实的较量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丢失了女性自我意识。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意识的无力感。在张爱玲创作的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 现代 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她告诉人们:在生存困境面前,什么是女性真正的归宿,女性又应如何寻找自我的归宿。

不管我们怎么样去评价张爱玲,或者如何去解读“张爱玲现象”,受到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在我们面对张爱玲的时候,女性的性别、女性的意识、女性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制约,这种制约必然地为所谓的文化热与文化景观打上了特殊的烙印。在张爱玲的思想里,死是容易的,生却是很艰难。单纯活着便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这就是张爱玲的生存观。但她更要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强调自我归宿感的重要性。早期的张爱玲为了宣告走出男权控制的体系,而让虞姬自杀。从这以后,她已跳出了这个价值以外,以一种更冷静、更客观的态度,深切地看到男性价值系统对整个社会的渗透,以至对女性自身的渗透。

三、符号化的张爱玲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 中国 社会的转型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学中的宏大叙事渐无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平民化、市俗化的视角,在这种背景之下,张爱玲那些小男女恩恩怨怨的文字特别具有亲和力;再者因为张爱玲的文字与其生活方式迎合了现代都市文化消费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她的个性、她的从容、她的优雅与博识成就了其文学个性。

(一)小资情愫与消费意识的博弈

在多元化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张爱玲由经典化到符号化的转变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具有时代特色的消费意识同时又具备了文学元素的特点。那么在边缘文化时期,张爱玲的小资情愫成就了消费意识,继而使文学作品承载了传统文学与变革后的文学作品的对弈,更为主要的是小资情愫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消费的成本、文学消费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

有评论家也注意到小资写作只学了张爱玲的皮毛甚至是她反感的部分,“张爱玲被错误或者片面当成了偶像。假如抽去了张爱玲的那种虚无的体验,单是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描绘,和津津乐道的都市情感体验,我想刚好是张爱玲的都市形象的反面”,“后来的很多人学张爱玲,……刚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张爱玲小说中消解掉的东西在他们这里努力地被还原出来”。小资写作模仿张爱玲面对俗人俗世的坦然,却不能像张爱玲那样提升出人生的意蕴;小资写作模仿张爱玲玩味细节的能力,却不能像张爱玲那样能从细节中捕捉时代的总量。

显然,小资情愫与消费意识的搏弈并不能等同,而是相互之间有张力,有排斥,尽管也有同一性,但是这种同一性更需要体现文学功能的,文化 发展 的一个考量标准。

(二)文学价值与精 英文 化的同一性

文学价值莫过于被广泛的受众所接受,而精英文化则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一种共性的文化,它是不可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张爱玲具有典型意义。这种意义的推崇对于文学价值的泛化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对决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张爱玲在“重写文学史”的谈论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中被经典化也是社会文化力量“内外夹攻”的产物。“内部”的力量就是上面提到的、当时大陆的思想解放和文坛的自主性、主体性思潮;“外部”的攻势则来自美国学者夏志清的《 中国 现代 小说史》在大陆产生的影响。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译本1985年左右从香港传入大陆,引发了文学史写作与经典秩序的“地震”。此前关于张爱玲的“重新发现”尚带着些许的暧昧,在对她的评价上也显得谨慎、犹豫和举棋不定,远远没有达到要把她置于文学史顶端的程度。夏志清的文学史则非常明确地提出:张爱玲“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国作家”,《金锁记》则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张爱玲、钱钟书等40年代上海文人的创作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峰,“比文学革命时代那一批作家要成熟得多,足以代表新的一代”。正是夏志清的文学史把张爱玲的地位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三)意识问题与女性语权的斡旋

女性意识问题是文学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女性文学话语权的产生将女性的意识问题与女性话语权的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女性意识女性话语权的有机结合最终融合成了自我意识的一个的表达与主张,也就最终完善了女性的意识与话语权的整体回归。

不可忽视的是“张爱玲现象”作为文化界,文学界的一种必然现象,在消费主义时代它所引发的现象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我们只有真正意义上读懂张爱玲,深层次去理解张爱玲的作品,才可能促使“张爱玲现象”发挥它的作用力。

注释:

公秀梅.《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张爱玲热现象》,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敏.《从“消失到重新发现”—评半个世纪的张爱玲热》,信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再读张爱玲》,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宋明炜、刘志荣、孙晶.《我们如何面对都市》,《百年文学十二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 文献 :

王晓明.《在新的意识形态笼罩下的90年代的文学和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灵真.《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现当代文学复印报刊资料,1996年第7期。

徐学.《当代中文世界的张爱玲景观—兼谈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评论和研究,1996年4月。

陈思和.《民间与现代都市文化一一兼论张爱玲现象》,现当代文学复印报刊。

推荐第10篇:广告文化论文

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

陈定家

内容提要 商品一方面通过广告形象的审美包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艺术品的外观特征,另一方面,广告艺术也使商品生产在观念上越来越接近艺术生产;在艺术不断商品化的今天,商品也在不断艺术化。而无所不在的广告正是“商品艺术化”神话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关键词 广告 文化消费 工业文化

一、广告的文化意味

在现代社会里,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商业性,主要以时尚为表征。

广 告作为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或品牌信息、树立企业形象的传播活动,就其本身目的而言,是一种商业行为,属经济范畴。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广告的影响,已越出经 济领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如罗斯福所言:“广告充实了人类的消费能力,也创造了追求较好生活水平的欲望;它为 我们及我们的家人建立了一个改善衣食住行的目标,也促进了个人向上奋发的意志和更努力地生产。广告使这些极丰

[1]硕的成果同时实现,没有一种活动能有这样神奇 的力量。”无论这句话说得是否有些夸

张,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广告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关于这点,戈公振早在1927年就已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纪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

[2]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所谓“大众社会”,在大众社会中,原先有着自主自律的主体性的个人逐渐被置于庞大的组织机制中,成为丧失个性、孤立被动的“大众”(ma),即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按照马尔库塞的说法,“单向度的人”的社会,文化已经与商业和工业结成一体,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人所爱,恨人所恨成了最流行的时尚。大众文化成了一种被掏空了批判内容的,能同化各种对立面的万能工具。

大 众文化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而它遵循的是商品逻辑,寻求大量制造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可销售性,基本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广告文化正是大众文化的突出形 态。广告作为企业达到促销目的,获取利润的手段,首先考虑的就是如问视消费者的需求,其文化内涵,也是为其商业性服务,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所 指出的那样:“在现代商业世界里,除非你能把你所创作的东西卖出去,否则,创意、独具匠心都是毫无价值的。”

[3]。因此,广告文化也必然是消费文化。有许多论者甚至认为,大众文化之所以迅速发展并普及,是由于广告的支配作用。

广 告文化中包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主要是引导大众的消费观念,从而改变其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这种影响,往往不是一夜之间发生 的,而常常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就是一个改变消费观念从而影响生活方式的典型例子。对于有着上千年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雀巢 咖啡通过广告迅速开辟了一个咖啡消费的市场,一句“味道好极了”,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作 为大众消费文化的广告文化,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必定要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在广告中融进本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人说“万宝路”香烟广告中的 牛仔形象,体现的正是奋进开拓的美国精神;奥格威得意的“海赛威”衬衫广告中戴黑眼罩的男子形象,也只有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中国的广 告,绝大多数都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如强调权威,所以就屡屡在广告中宣称“金奖”;注重集体,便有“四世同堂”的广告语;重视人际关系,广告中 就经常以送礼来号召消费者。

这 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诉求,表现了同一文化的亲和力,极易唤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从而导致其购买行为。但是,跨文化传播并非轻而易举地实现沟通的,由于 不同文化之间既吸收又排斥的特性,尤其是文化差异性较大的地区,许多跨文化广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一些跨国公司在跨文化的产品营销中,又采用当地化 即以当地文化模式为广告诉求的基础的策略。例如雀巢咖啡,就是以当地化为广告诉求的。其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和言行,包括隐含其中的价值观,就是典型的中国文 化。宝洁公司(P&G)也是当地化广告策略的积极推行者,其在中国销售的产品,都以中国文化为广告诉求的背景。它们均获得了很大

[4]的成功。另人吃惊的是,这些广告,竟然把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功能发挥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丹尼尔·贝尔说,在当代社会,“汽车、电影和无线电本是技术上的发明。而广告术、一次性丢弃商品和信用赊买才是社会学上的创新。戴维·M·波特评论说,不懂广告术就别指望理解现代通俗作家,这就好比不懂骑士崇拜就无法理解中世纪吟游诗人,或者像不懂基督教就无法理解19世 纪的宗教复兴一样。”而“广告颇不寻常的地方是它的普遍渗透性。如果没有灯光标牌,什么才能作为大城市的标志呢?人们乘飞机掠过市区时,可以看到夜幕的背 景上,一丛丛五彩缤纷的灯光广告在闪烁不停,宛如晶莹的宝石。在大都市的中心地区——泰晤士广场、皮卡迪利大街、香榭里舍大街、银座等等——人们攒聚到闪 耀着的霓虹灯广告下,汇入熙来攘往的人流之中,分享都市的活力。如果要考虑广告术的社会影响,那么它最直接、最易为人所忽视的作用正是改造城市中心的面 貌。整修城市市容时,譬如说更换旧教堂、市政厅或宫廷塔楼,广告就在我们文明的门面上打上‘烙印’。它是货物的标记,新生活方式展示新价值观的预告。正如 流行的作法那样,广告术突出了商品的迷人

[5]魅力。小汽车被说成是‘美满生活’的象征,它的诱惑力无处不在。”

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几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应该吃什么样的食品,喝什么样的饮料,穿什么款式的衣服,用什么品牌的护肤品,抽什 么烟,喝什么酒,住在什么规格的房子,坐哪种风格的椅子,睡什么类型的床,甚至什么年龄生什么病,吃什么药,住哪家医院,看哪位医生,它都能给我们一个满 意的答案。

广 告几乎对我们所有的需求了如指掌,对我们潜在的需求比我们自己了解得还要透彻。纵有“难言之隐”,它也能教我们如何体面“了之”。连我们“骨子”里缺少的 那点东西,上哪儿去补,广告都毫无保留地把宝贵的信息贡献给我们。“一句话,教会人们适应新地位的生活方式。最初的变革主要在举止、衣着、趣尚和饮食方 面,但或迟或早它将在更为根本的方面产生影响:如家庭权威的结构,儿童和青年怎样作为社会上的独立的消费者,道德

[6]观念的形式,以及成就在社会上的含义。”其实,五光十色的广告并非突然间铺天盖地、

无处不在地挤满我们的视听的。

应 该说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时代除了街头巷尾常见的“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等等大红标语外,像货币一样流行的不是广告,而是粮票、布票、油票之类的日杂用品限量供应的票证,他们似乎恰恰是与广告相对立的一种存在。那时不少人以为,广告是资本主义社会骗人的玩意儿。当年上海国际饭店树起第一 块日本家电商的霓虹灯广告牌时,大多数上海市民既怀疑又反感,认为为国内看不到的电器做广告纯粹是浪费钱财,而在繁华闹市中心,让外国人做广告,这显然是 有辱国格的大事情。至于改革开放之初,让日本人肆意大做广告,在某些人看来,那简直就是丧权辱国嘛!抗日战争也不过是30多年前的事,当年的抗日英雄们怎么能够答应日本人的东西在中国如此“显摆”?当年那些抵制日货的爱国市民对此怎么能不义愤填膺?

时 至今日,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它无孔不入地弥漫于我们的公共空间,它不择手段地渗入我们的个人生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尚,它不动声色地改变着 我们的观念和情感。广告不仅成了现代都市的装饰,它们也是都市文化的某种象征。每当夕阳西下

华灯初上之时,五光十色的广告,构成了一个令人目眩的“花花世 界”,每条街道都像发着高烧似的,灯光明灭,放肆而绚丽。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广告大军的“围追堵截”中回到居室,长嘘一口气,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打开电 视机,结果,充斥大街小巷的各种招贴上的明星和时尚产品争先恐后地扑向屏幕。如果遇上所谓的黄金时段,差不多每个节目背后,都会埋伏着各路广告奇兵。当我 们刚刚有点喜欢一个节目的时候,或情意微有迁随的时刻,就有可能冷不丁地冒出一个满清王爷对我们说:“您不是腰酸背疼腿抽筋吗?赶快补钙!”或者是“天上 掉下个林妹妹”,以一种不可拒绝的口气说:“您想像我一样保持娇好容颜和魔鬼身材吗?请服用绛珠草茶!绛珠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受天地精华,得雨 露滋养„„”

“广 告不再仅仅是一种商品宣传、一种购物导向;它同时还是一种时尚,一种与明星共穿一个品牌、共食一种美味的满足。在幻觉中,我们与明星共享同一种生活,他们 就在我们的四周,仿佛我们在举杯时,他们也频频点头与我们共饮„„广告就是这样以幻觉的形式号召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它以无比温馨和软性的姿态迫使我们缴械 投降,这就是商品时代的意识形态,它的无处不在已无言地告诉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支配性的力量就掌握在这双

[7]隐形之手中,而它背后则清晰地写着‘金钱就是一 切’!”因此,广告作为消费社会的

“启蒙者”,它不只是单纯地刺激人们的物欲,在激发人们的消费意识方面,广告总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形形色色的广告竟然有能够把一个长期禁欲的社会在转眼之间变成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丹 尼尔·贝尔认为,广告所怂恿的大规模消费和高水平生活,一旦被视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广告所觊觎的一切就出于社会对变革的需要及其对文化变革的接受而产 生了。销售活动变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事业。销售本身直接与节俭习惯相冲突,它强调挥霍,反对禁欲主义,它鼓励讲排场、比阔气。于是“娱乐道 德观”代替了约束冲动的“行善道德观”。若没有了欢乐,人们就要暗自反省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在过去,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负罪感。在今天,如未能得到 欢乐,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

然 而,广告营造的只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人们真正能够实现的愿望比起可望而不可及的高高挂起的欲望如同沧海一粟。所以,人在广告无远弗届的社会里,在期望中过 着类似“坦特罗斯式”的生活,追求即将出现而非现实存在的东西。传统道德或超验的伦理观念已明日黄花般一去不复返了。而文化准则和社会结构准则的矛盾越来 越变得不可调和。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就像在西方人们应该接受所谓的延期报偿理论一样,社 会需要个体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消费社会的“产品和广告却助长快乐、狂喜、放松和纵欲的风气。人们白天‘正派规矩’,晚

[8]上却‘放浪形骸’。这就是自我完 善和自我实现的实质!”更为可怕的一种观念是,消

费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经济学家那里与奉献等同了起来,认为放纵的消费就是无私的奉献,有些人甚至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了所谓的理论依据,因为,马克思认为,任何消费同时就是生产。消费既是生产的动力也是生产的目的。

因 此,消费和享受本身在消费的时代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行为。按照这种逻辑,享受就是革命。“革命就是请客吃饭”这一句当下流行的俏皮话,在某些商家的广 告公关部门其实就是一种体现敬业精神的战斗口号。如今抬头是广告,低头是广告,闭上眼睛还是形形色色的广告,穿过一条地下通道,甚至上一趟公共厕所,我们 都会遭遇数十条广告。有时候,只要我们一开口说话,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地重复着某种产品的广告词。不要以为只有那些所谓的产品形象代言人才有资格成为会说 话的广告,充当肉身广告的先生小姐充斥着每一个大都市的每一个消费场所。大腕明星以广告身价竟相标榜已成时尚,即使无名鼠辈也有可能为能充当广告人而倍感 自豪。常常出没于北京市三环路上的那些XX家具广告的

自行车队里,穿着令人目眩的广告服的浩荡大军都是满脸稚气的青少年,他们的快乐像灿烂的阳光。这一队队年轻的广告大军对“祖国的未来”将意味着什么呢?

其 实,广告的目的主要是美化产品,促进销售。但是,“它从不批判检讨哪怕是十分恶劣的商品,它从来不具有自省意识。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举世无双就是它们的 潜台词。为了争得市场,它们在传媒上耗费巨资,以覆盖性的轰炸迫使消费者就范。渐渐地,人们也习惯了赞美。习惯了就范、习惯了物的引诱而不再有别的关怀。 这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消费。广告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焦虑,不关心任何人的精神与生存处境。在它虚假面孔的掩饰下,这个世界已经阳光普照灿烂无比。所以,就 其形式和取向而言,再也没有比广告更居

[9]心叵测深怀偏见的了。”所以,大多数广告有时候与美丽的谎言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广 告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许愿来欺骗消费者。它以强烈刺激视听的五光十色的感性形象激发消费者的欲望,但是它的许诺却很少能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全部得到兑现, 因为广告所拥有的魅力往往依赖于画饼充饥式的暗示和望梅止渴般的鼓动。有学者认为,现代广告

[10]已将商品消费变成了形象消费。 在商品消费的时代,人们侧重的是经济成本。而在形象

消费的时代,人们的消费心理则必然从侧重经济成本转向侧重心理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衡量一个商品的 价值的标准已经不是花钱的多少,而是花费心理成本的多少了。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也不再是简单的消费活动,而成为一种生存活动;一种对于自身的生存方式、身份 地位、社会形象的选择了。每个人都通过消费选择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命形象;从而将自己生命中潜在的可能性予以实现。被广告引导的购买活动成为现代人一种 自我定性的神圣“仪式”、成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唯一联系。对于一个刚刚从禁欲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的民族来说,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我们还得拭目 以待。

二、“商品艺术化”的现代神话

中 央电视台推出了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别以为这是时代媒体追求的理念,如今,任何口号通常只是一种广告,中央电视台似乎也不例外。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这样一句响亮的广告词:“我们的使命就是享受”!别以为这仅仅是一句广告用语,如今它已经变成了这个消费时代的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理 念。这种“享受生活”的理念,以电子复制的速度从少数小资的日记和书信中,从先锋艺术家的音乐和绘画中迅速蔓延到打工族和工薪阶层、大学讲坛和幼儿园、政 府机关和养老院„„好莱坞影片中“享受每一天”的台词,变成了工业经济宰制下的大众最喜欢的口头禅,即使那些标榜“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媒介人物,在举 杯觥筹交错之际也常常情不自禁地说些类似“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言壮语,以体现对传统文明的传承。一切都是为了享受,享受就是一切?在 现代生活中,人们已不可能脱离文化工业,“为了克服消费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和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的精神状态,就必须生产出大量的文化用品。从文化用品本身来 说,它也是要求大量生产的。广告宣传是使文化用品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今天,广告宣传到处都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广告成了唯一的艺 术品,戈培尔曾狡黠地

[11]把广告算作纯粹的艺术,实际上,广告本身纯粹是社会权力的展示。”即 一种与经济和

技术融为一体的社会权力的展示。尽管广告宣传极尽美化浮夸之能事,却常常能成功地制造令人信任的富丽堂皇的假象,使消费者的欲望尽可能地展开 高飞的翅膀。而所有欲望在真实的消费中都注定要大打折扣。注定无法真正满足的欲望,对追求的目标最终必然只能降格以求。慷慨许诺但是永远不轻易兑现,这就 是广告的秘诀。

广 告所激发的消费需求无论多么虚假、荒谬和不切实际,一旦成为时尚,这些虚假的需求就会制造出众多“自愿的奴隶”。市场的“无所不有”和科技的“无所不能” 的假象,给所有的,只要人能够想象出来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保障”,在这种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望

的无限膨胀过程中,消费者的自由就越陷越深地受到广告制造的 欲望的操纵和控制。通过制造时尚来制造众多“自愿的奴隶”,这就是广告在商品宣传中屡试不爽的秘密武器。在 某种意义上说,广告所制造的只不过是一种审美幻象,但是渗透在人们无意识层次的广告形象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超验力量。它几乎如同一个新的上帝。“这个新上 帝不同于昔日的上帝:不再是禁欲的,而是纵欲的。人们按照广告形象去判断世界,也通过广告形象所提供给人们的认同集体的机会去融汇于集体之中。„„广告把 人工制造物高举在人之上,这究竟是在抬高人还是在贬低人呢?广告形象使原来高雅的事物大众化了,又使原来大众化的事物高雅化了。这究竟是美的获得还是美的 沦落呢?假如人类一意孤行,一味从倾销商品的角度去利用广告形象,这对人类来说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呢?对广告形象的报怨就是对商品对人性的广泛渗透的报 怨。它使人忧患着人性的肆无忌惮的贬值,忧患着人类的

[12]虚无主义时代的悄然降临。”这种警告虽然染上了广告式的夸张色彩,但是,我们似乎没

有理由认为这是耸人听闻的欺世妄谈。

在 工业化、市场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时代,产业、市场、流通、利润等非文化成分日甚一日地渗入文化体系,使文化变成了一个几乎是无限多元和彻底开放的领域; 同时,正如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所指出的,文化也在随物赋形般地变成其他体系的组成部分。例如,文化如今已成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并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 的规范与价值,影响或组成人们的观念和信条。

因 此,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日趋一体的社会里,“市场工业方式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利润,改变先前只是简单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方式,开始以文化方式如广 告、包装、服务、心理满足等附加因素创造出新的价值。这样,原有的物质产品的实用功能便被大大突破,而非实用的超越性功能则急剧膨胀起来。这种超越性功能 不仅包含商品上附加的文化意蕴,还包含着对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消费水准、生活档次,以及在时尚潮流中

[13]的地位等的无形表征,因而成了消费者追求的 超越实用价值的更重要的消费原则。”这

种“超价值的欲望消费”之所以在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的今天得以流行,是人们实现了“绝对需求”后仍然要追求“相对需求”的满足的必然结果。

按 照凯恩斯的说法,所谓的“相对需求”,即自我实现和要求社会尊重的欲望往往是永无止境的,而在任何情况下必不可少的“绝对需求”则相对有限。因此,现代广 告即使推销的是满足人们绝对需要的日用产品,它也会从物品能间接满足人们的“相对需求”的角度大做文章。于是,虚幻的需求在广告的伪装下变得比真实的需求 更加重要。

阿多诺说过,往往是广告中的样品和使用者的审美观(也常常受广告的左右)决定流行的式样。看看身边这个被广告重新包装过的世界,我们相信,阿多诺的话并非仅仅针对他生活的那一个社会。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就是可以满足需要的东西。谁能想到这句讽刺古希腊社会时尚的话,两千四百年后,竟然成了中国社会时尚的精妙写照!

商 品一方面通过广告形象的审美包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艺术品的外观特征,另一方面,广告艺术或艺术广告也使商品生产在观念上越来越接近艺术生产;同时,商品 消费由于广告长期的审美化宣传而渗透着浓厚的艺术意味。于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越来越多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特点。广告创造了一个消费的社会,无 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毫无例外地变成了消费品。在这样一个消费一切的文化环境里,艺术成为消费品就毫不奇怪了。但是,另一个倾向却多少有点出人意 料:在艺术不断商品化的今天,商品也在不断艺术化。而无所不在的广告正是“商品艺术化”神话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注释:

[1]转引自《现代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40页。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16页。

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5页。

[4]潘向光:《广告的文化意味》,见《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5][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1

15、116页。

[7]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17页。

[8]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117-119页。

[9]孟繁华:《众神狂欢》,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118页。

[10]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第113页。

[11]陈学明等:《社会水泥》,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12]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版,第114页。 [3]

[13]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页。

年版,第306 1999

第11篇:红色旅游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旅游培训心得

一、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一)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三进”即进教材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色视频、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要组织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整合现有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互动性强的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专项资金支持、多元参与、区域共享,方便大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接收。要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化,通过校园网、手机飞信校园平台、QQ群组等途径建立大学生学习利用红色资源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红色微博赛、红色飞信接力赛、红色自拍微电影展播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受教育,长才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现场资源和虚拟资源利用的关系

通过集中组织到红色景区,利用现场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受到天气、时间、安全、经费等因素制约实施有一定难度,教学频率、次数受限。因此,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得到更多应用。所以,好的教学定位是虚拟资源为主,现场资源为辅。利用网络虚拟资源要做到日常化,利用景区现场资源要做到阵地化、经常化。

(二)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显性教育活动包括集中参观、主题演讲、讨论等等形式,使大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升华精神境界。隐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受到景点景区氛围的感染、熏陶而有所领悟。吃红米饭,喝南瓜汤,重走挑粮小道,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教育影响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际上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融合,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在显性教育中加大隐性教育的渗透力度。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使大学生在去景区途中看到廉石文化,名家题字,山石各异;在景区内既可赏廉文、看廉吏、学案例又可摄影、登山、健身、采摘地方特色苹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处理好远与近、集中与分散等关系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以锦州地区为例,市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周边县区有萧军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就近、就便为主,而以远程的教育活动为辅,可以选拔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活动。还要处理好集中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分散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关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求大学生利用好节假日等时机参观红色景区,登临景点。

三、结语

总之,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带来了新活力、新体验。红色旅游文化使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既有红色主题元素,又包含绿色健身等元素,符合“90后”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红色之旅路漫漫,大学生必将收获多多。

第12篇:感悟文化论文

感悟文化·感悟人生

闽侯实验中学 程美燕

[关键词]感悟 历史 文化 人生 成长

感悟文化,知识才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感悟文化,世界才会给我们打开崭新前景。人生就像一杯美酒,岁月走过,美酒更加醇厚;岁月走过,人生愈显美丽。那些曾经的喜悦与忧伤不经意间已在成长的道路上烙上一个又一个的脚印,那些成长的酸甜苦辣也在心中不断地回味着,回味着„

【正文】

我们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关系到民族 的兴衰,他们的血缘状况关系到时代的脉搏跳动,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高举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实施生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感悟文化·感悟人生”教育措施对青少年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感悟文化

一、从文学作品中感悟文化

我们有值得骄傲的辉煌的文学遗产。在我们的文学遗产里,存留 着我们的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他们的人格操守,他们的志趣追求。从 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岁月,而且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的风度 神态。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诲人不倦”、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1 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 孺子牛。”

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重视自我,重视人性 和人格尊严,又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依存关系的精神。我们看到了 “乡国情怀”,一代代文人反复抒发对乡土的春恋、对国家的执着深 情报国热情,以及以身报国的英雄气概,对山河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这些都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宝贵的民族情怀。

我们的文学遗产里,有先人美的创造,我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其中一些不朽的作品,曾经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以美的震撼,美的享受。

中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 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种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二、穿越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京剧、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 前,它的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而今天 却让“超女”们,嗓门并不优雅的三流歌手们所取代,不免让人心 头酸楚,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似乎是企业界领袖、歌星、影星,或是摘

2 金夺银的运动员,很希望他们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遗憾的是, 有人并不在乎有没有这种文化底蕴。年轻一代,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 如敝屣,对洋文化趋之若骛。因此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捷。

三、探究中华礼仪,感悟文化魅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曾几何时,我们有 “占得清秋一半好,趁得明月十分圆”(中秋)、“爆竹一声除旧,桃

符万户更新(春节)”、“艾酒除瘴己门福,碧水竞舟十里欢(端午节)、“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元宵节)等等丰富的节日文化,我们有无数蕴藏在民间游戏中的文化,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但是,这些民风民俗,这些中华礼仪现在正在悄然消失。有的已经难觅踪影。让中学生探究中华礼仪,实施“中华礼仪”教育,对他们的行为素养的影响应是深远的。

(二)感悟人生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富有。可以说,这两个字包涵了人生所有重要的东西--成功,快乐、亲情、爱情等。如果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我们懂得知足常乐,我们就是最富有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可以说,梦想成真是所有人最美好和最真切的期待。

中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是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

3 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我们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的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良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和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一、要通过语文课内课本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

4 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落难的王子》中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中学生,我们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不向命运低头。又如:通过学习《生命·生命》一文,让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内涵,使他们明白要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必须对生命负责,要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通过课外阅读拓展“感悟人生”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有很多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有体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有执着而深沉的家园情怀,有对人生不幸的反映,有对公正的呼喊。这些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自豪感,是对生命永恒的向往,是个性生命的张扬。

通过开展课外第二课堂的阅读活动,扩大阅读面,品读美文,感悟人生。摘录哲理性语句,组织讨论心得体会。 感悟一: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

没有人能够永远成功,也没有人永远失败;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的不成功。所以,当我们遭遇一些挫折时,不要灰心和失望,要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成功就在前面。

5 感悟二:成功的秘密相当简单,就是比别人多努力一倍。

上帝非常公平,谁付出的努力多,谁就会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珍惜时间和充分地利用时间。在一天当中,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 4小时。然而,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成功者往往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而庸者则在不知不觉中虚耗自己的生命。

感悟三:只有不停奋斗,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感悟四:这世上最靠得住的东西,是智慧和本领。

在这世界上,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竭尽全力,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如果做事都能竭尽全力,那么我们就能梦想成真。

寄语:在你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上,有若、有甜、有酸、有辣„„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书,这部书的主角就是我们自己。

愿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书写自己精彩的人生。

参阅资料:《中外教育简史》

《 走进新课程》

《二十世纪美文大观》

第13篇:检察文化论文

检察文化论文

检察文化论文

建设先进检察文化 锻造过硬检察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先进检察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过硬的检察队伍,也就没有检察事业的发展繁荣。因此,强化检察文化建设,认真培树检察职业精神,努力用先进文化力锻造过硬检察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检察工作的核心任务。“三流管理靠人治,二流管理靠制度,一流管理靠文化。”检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归根结底是检察文化建设。检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创新文化,其主旨在于用精神文化引导人、用管理文化激励人、用创新文化凝聚人,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由被动到主动、由硬文化到软文化的转变,最终目的是用先进的文化力锻造过硬的检察力。

一、建设先进检察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检察工作决策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强化检察文化建设,是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方向,加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纪律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强化自身监督,全面提升队伍整体能力,促进检察事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群众期盼,推动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强化法治理念教育,培树职业理念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检察文化的灵魂,是引领检察文化深入发展的根本。当前,检察工作正处在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敌对势力复杂,发展进程中的新挑战、新变化、新问题和司法需求中的新希望、新期待、新要求层出不穷,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担当型党组织、廉洁型检察干警”等活动,大力引导检察人员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种观念,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重大思想和认识问题,增强检察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和紧迫感,确保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始终保持检察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2、强化核心价值教育,培树职业道德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检察文化的行动指南。当前,个别检察干警还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化堕落、为民冷漠、野蛮霸道等职业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检群、干群关系。要以“读好五本书、践行五个有”活动为抓手,以推广实施检察官宣誓制度为载体,以“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活动”为动力,强化核心价值教育,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文化,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自律、监督、考核并重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精心打造检察机关和检察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职业素养、职业形象、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

3、强化检察队伍建设,培树职业素质文化

推动检察文化的发展繁荣,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从培树职业素质文化入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人才兴检战略。要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历练干警的多项技能、多面能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检察文化人才;要大力开展机关作风整顿,着力解决检察队伍中存在的工作不守岗、在岗不敬业、守业无作为等问题,解决检察干警执法不公、为检不廉、履职不严等问题,引导干警严格做到认识上同心、养性上同德、举措上同力、作风上同严,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严明的检察队伍,为推进检察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4、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培树职业行为文化

检察行为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检验检察文化成效的根本标准,是管理机制、执法行为、文明礼仪的结合体,是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和办案数量、质量、效率、安全相统一的政绩观的综合体。要健全完善检察职业行为基本规范、检察机关文明用语规范、检察机关执法工作规范和干警竞争、激励、考评、制约等各项管理机制,通过细化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完善执法考评等途径,实现对执法办案的动态管理、实时监督和科学考评,促进公正规范执法。同时,要用温馨化提示、关怀式告诫、文明化用语等形式,引导干警在行为、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强化主题实践教育,培树人文环境文化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检察文化的源泉和活力。当前,检察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形式单

一、活力不足、载体不多、特色不显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先进检察文化鼓舞人、影响人、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必须丰富活动载体,改进活动方式。要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和丰富检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加强图书室、阅览室、文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体育活动场地等检察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文化长廊、设置文化标语、名言警句等,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要利用内网开设“学习天地”、“干警论坛”、“建言献策”等栏目,构建干警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展示检察干警的良好风貌。

6、强化廉洁执法教育,培树检察廉政文化

检察廉政文化是检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检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将廉政文化融入检察工作的全过程,把开展“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专项教育活动与“纪律教育周”活动结合起来,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广泛开展岗位廉政教育、纪律作风教育等主题活动,筑牢检察人员拒腐防变、廉洁从检的思想防线,引导干警自觉遵守廉洁从检的规定要求,做到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二、建设先进检察文化的方向定位

先进检察文化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助力的。因此,先进检察文化的方向应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习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具体的检察工作实践证明,事业有成,关键在人。也就是说,要提升检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关键在于全力打造多维度的干警队伍。

站位准确有高度。检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为国司法、为民执法。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干警思想洁净,品质高尚,目光远大,意志坚定,努力做讲政治、有思想、敢担当的巨人。一方面要练就过硬的金钟罩。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另一方面要练就过硬的铁布衫。就是要锤炼心性意志,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养成不敢贪、不能腐、不愿变的良好品质。

知识渊博有宽度。检察工作事关各行各业,情系民意民生,涉及面广,联系点多。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干警要勤于学习,善于积累,乐于提升,勇于实践,努力做懂业务、会办案、有作为的学者。一方面要成为执法办案的博士。要坚持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人文、学社会,多渠道练就多面手,做到知识渊博有宽度;另一方面要成为公正公信的专家。要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人一专,一专多能,身有所长,艺不压身,做到身怀绝技有长度。

联系群众有广度。人民检察爱人民,检察情深系民众。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干警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做到蹲村头、上地头、坐炕头,下工厂、逛商场、走市场,广交基层各界朋友,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爱群众之所爱,憎群众之所憎,努力做晓群众情、懂群众话、解群众难的知己,做到让群众有情向你报、有怨向你诉、有事求你办、有忧和你分、有喜和你享。

执法办案有力度。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是执法办案。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干警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品行修养有厚度。检察干警为人不失大节,为官不失本色。这就要求我们全体干警要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始终牢记自己的公仆身份,牢记检察权的本质属性,崇法尚正,厚德惟民,常思修德、常思实干、常思求真、常思勤俭、常思廉洁,切实把“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到一言一行;同时,要牢记“两个务必”,发扬广大焦裕禄精神,传承接力张飚精神,全心“赶考”在路上,恪尽职守敢当担,切实做到宅心仁厚,厚德树检。

三、建设先进检察文化的目标要求

检察工作首先是人的工作。建设先进检察文化的目标要求是锻造“五过硬”的检察队伍,只有过硬的检察队伍才能提升过硬的检察执行力。“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检察干警既要有维护法律尊严的原则,又要有执行法律尺度的温情,既要有执法的铁性,又要有办案的理性,严格按照“五过硬”的要求,争做“五子”具备的检察干警。

争做温良谦和的君子。检察干警不管身居何职,做人都是第一位的。“君子以厚德载物。”为此,检察干警要人生向往高尚,信念崇尚正义,工作追求完美,人格看齐良贤,为人温良恭俭让,行事高标准严要求,执法上恪守原则,办案上宽严相济,争做奉行“三严三实”的好干警。

争做认真勤奋的尖子。检察工作肩负执法司法的重任,具体工作中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是不能胜任的。为此,检察干警要树立在行爱行的思想,干这行、爱这行、钻这行、精这行,发扬比学赶帮超精神,练就听说读写算硬功,勤学苦练,知行合一,业务精良,出类拔萃,夯实从业之本,砸实职业之基,争做践行执法为民的领先者。

争做奋勇向前的卒子。法律监督任重道远,维护公平正义永无止境。在新形势下,犯罪手段不断更新,反腐倡廉形势严峻,群众要求公信的呼声日益强烈。为此,检察干警务必直面急难险重任务,甘当检界兵卒,勇往直前,恪尽职守,奋勇当先,善做善成,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争做维护法律尊严的阵前卒。

争做择善执着的傻子。为人实诚、做事实在,固守职责、坚持原则,向真向善、善始善终。如果说这样的人是傻子,那么,我们检察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傻子。检察工作是人民的事业,检察干警就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争做不达目标誓不休的一根筋。

争做知错就改的浪子。检察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执法不严格、司法有漏洞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让党和国家的形象打折扣,让检察公信和群众利益受损伤。为此,检察干警必须适应监督者必须接受监督的新常态,早反省问题,早纠正错误,扶正祛邪,幡然悔悟,防微杜渐,有错必改,争做检察队伍知错就改的金不换。

既能德行高尚,业务精良,又能创先争优,执着坚定,防患未然,德能勤绩廉,五面都过硬,具有这样优良品质的检察干警队伍一定能叫得响、拉得出、打得赢。钱穆先生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先进检察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民检察院“应该有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和“怎样建设先进文化”的问题。先进检察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在于维系其纵向的历史稳定性,将社会主义司法的核心价值深深植入广大干警的心灵,成为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心理的精神产物;在于扩展其横向的社会普遍性,将凝结在法治思维、法律规范、司法过程中的价值观念辐射社会,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落实到先进检察文化的建设实践层面,就是要把先进检察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系统中,适应大气候,融入大氛围,藉此推进过硬检察院的全面提升。

第14篇:水文化论文

浅谈对水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水是万物滋生的源泉,发展的依靠,滋养着大地万物。无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庞大的大象,它们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当然也包括人类本身。故而,水文化可以说是始于地球上第一滴水的诞生。水,诞生之后,作为生命之源,为地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与此同时也谱写着悠久的水文化史并用其文化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事物。继而,从古至今,人们或悲伤或快乐皆借水寄情,而且从水中体会出不少哲理和真理。现今了解水文化,解读水文化,不仅是对水的研究,对水的思索,更多的是了解并认识水文化的发展与影响,思考水的特质与精神,并加以学习与发扬。

关键词:水文化;源泉;哲学;失意;归家;年华;风水;

引言:水已然存在于这个世界数万年,走过了无数个春秋,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这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水,也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牺牲为我们奉献,而我们又对其文化了解多少呢?其实了解水并不难,它就在你手边身边,在你身体里流淌,有生命的地方她就在!故而它的文化必将何其丰富多彩。

一、水,作为万物之源水,滋养着大地一切生物。正如鱼离不开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人也是如此。在地球表面上,除了高山、丘陵、平原之外,水要占绝大部分,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可知,地球表面70%是由水构成的,而且在生物各组织部分的元素中,水也是占有最高的比例的。对于人类,水供给我们饮用、烹饪、洗涤,假若一天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便会陷入困境。中国人自古对水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体会,并且视水为宇宙间形形色色生命的根本源泉,例如,在《周礼·天官·冢宰篇》中有“凡王之馈„„饮用六清”,而“六清”即为水、浆、醴、酴、医、酏,也就是水、米汤、酒酿、凉汤、浊浆及薄粥,这说明我们最基本的“食”是与水有密切关系的。自有历史记载开始,水就一直是农作物丰收的主宰,水量充沛,湿度适宜,自然农作物就会丰收,这样农家就有足够的粮食养家糊口,社会就能安定和谐。所以古人常说“瑞雪兆丰年”,这该是长期经验累积的总括,并且具有相当写实的实践意义。古语有云“久旱逢甘霖”是人生四大乐事之一,并且还居于首位。试想没有水用来活命,其他的“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及“金榜题名时”,恐怕都无从谈起。

二、正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承都有赖于水的滋养。古代中国人观于水,思于水,感于水,领悟了许多有智慧的哲思,正如孔子所谓的“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其中奥妙。再者,我们也可以说,水是中国人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食量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古代中国人观水所激发的智慧火花,值得细细品味,深入思索。

三、水的种种特质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水,宽厚能容。水,似柔软,似没有任何物质比它更柔软,故而有“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水亦坚韧,且有“滴水穿石”之说,故而,水,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一滴水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既解不了口渴,又承载不了大船,但其积聚起来,力量就不容小觑了。亦如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积成大海,负大舟就在于它能居于下流,能容纳一切,贵在“容”。由水及人,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有智慧但不能“容才”故败于谦卑虚己能容的刘邦。所以,人有时候不必太逞强,要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君子务本的典范。即使万里长城再伟大,它也是先由一块砖砌成的。万事万物总有从微小开始,才能逐渐成就壮大。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盲本者如是,是之取尔”,也就是流水奔腾入海不舍昼夜地流动,途中虽偶逢坑洞,但最终能够奔向大海,这主要是因为其源头生机盎然,永不干涸,只有这样才不会停滞不动。这就是水不懈入海的根本,就是生命永不停息的泉源,有为的君子应该有这种务本归源的精神。只有根茎稳固,才能通达四方,生命才能长长久久,永远芬芳,故而我们 学习“饮水思源”,“不忘本”,讲求“知恩图报”,并将其作为人的人格特质来要求。对此推本求源,竟是古人从对水的观察中所获得到的灵感,并如此一代传一代,作者简介:马双(1990—),女,河南南阳人,学生,工程管理18703622579 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可见有源头才能江水长流,有源头文化才会有强轫的生命,民族生命才能千秋万世而常新!水,引人联想,发人深思。杜甫面对楼外江水,联想所见虫鸡相食,以《缚鸡行》抒发宇宙万物得失难以估量,说出人世间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失本是相伴而随的,人们要以“得之,我幸也,不得,我命也”的态度去面对的人生哲理。

四、水用其自身的特质或品性引导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与此同时她还在用自身承载着千古以来人们寄托的情感,或失意悲伤,或思乡归家。人生为生活,为事业,为幸福,不免要遭受挫折,或背井离乡,或漂泊无依,种种不顺必然让人感情抑郁,需求寄托或释放。纵观古今,水成为人们情感寄托或释放的首选。孔圣人与张道济都曾在仕途失意时,寄情于把失意的心安顿到海水中去,以海水荡平心头的失意。再者孟浩然,虽满腹经纶却无人问津,壮志难酬的失意可想而知,他亦是将此失意的情结寄托于洞庭湖水。再言杜甫观江水奔流入海,不思其故、不恋其源,只知向前奔流,毫不犹豫,绝不回头的决绝,不禁感念他的心与这滚滚的江水不同,江水的波涛只知流向远方,不归故土,而他的归心却不可阻拦。再有王安石的“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误把他乡当故乡,这是“归心似箭”的远游者常具的心态。

五、水能影响人的心情,能寄托人的情感,同样的它也影响着人的心境,或无牵无挂,或空灵,或闲适。裴迪有诗云:苍苍落日对,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溪水长,诗人游兴更长,纵使天空向晚亦不知归,一颗无牢无挂的心,显露净尽,且以不系之舟来表现心灵的无牵无挂,更是妙不可言。韦应物,在雨后初晴时于郊外溪流泛舟,“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绿野之上,一湾清流,轻烟淡淡,尽兴游玩,心清神爽,俗务的纷扰,一并化为乌有,心境无不空灵自然。徐照,逐溪泛舟,悠然赏景: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其闲适自得之情显而易见。

六、年华的流逝以水来比拟,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水无形,寸光亦无形。流水—去不回,时光亦消逝不再。水自本性似乎就与时光相契合,扯也扯不开,分也分不离。诗人杜牧伫立汉江之畔,放眼望去,江水轻渺迷蒙,春水荡漾,滔滔东去,“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年华的流逝,易老的人生,“时不我待”的生命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江水是不变的,它在月夜里流淌,年年如斯,岁岁如斯。人生是变化着的,今天非昨日,前水非后水。以易变易逝之年华,临永恒如斯之江水,怎不令人生起无限惆怅?何景明在《秋江词》中,更是以向前流去的一江碧水,表露了其对于年华的逝去几乎达到恐惧的感受。

七、水不仅系人的情感、寄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境感悟,而且它还与人们的住宅方位风水有着一定的联系。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人们对住宅等都颇注意风水,且十分注意水对其的影响。清人范宜宾在为郭璞《葬书》作注时也突出强调了风水中水的重要地位,他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所以古人修葺宅院,庙宇,甚至是墓穴都要请风水先生给选一个风水好的位置,以免冲撞了神明给家里带来不幸。这之中,相水成为了重中之重,且规矩繁多,原则很强,譬如“上品之水应回环澄清,既源远流长,而又至此止而不流,朝对山脉的真龙”。就连人们常说的“傍山依水”都还有讲究:“山以得水为面,故不得水者背也”。种种的这些足以证明水在风水中的重要地位了。

八、水孕育了生命,滋养着万物,用它的柔哺育每一个有生命的细胞,用它的刚克服所有的棱角障碍,它的包容大度,无私奉献,创新求知贯穿在它存在的每一个角落,鸣响在任何一个有思维的生物的耳畔。当然,水不仅孕育了生命,它还孕育了文明,丰富了文化。对于人类,它给予的不仅是包容大度的抚慰,更是无私无畏的馈赠。它以博大的对大千世界开放的胸怀,携土拈沙,沉积泥沙,涤荡万物,明澈乾坤,不惜为己之身驱所污,换来寰宇世界之明净。

九、水是伟大的。千百年来,它一路走来,不曾迟疑,留下数以亿计的哲思,承载不计其数的情感纠结。对它的文化的解读仍在继续,更多的精彩等待着你我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楚流.水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 刘四运.水科学与水文明[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第15篇:电视文化—论文

传媒与性别

论女性在传媒中的重要地位

鲁琛兆20090304201017

内容摘要:通过近年来女性在传媒中的突出成绩,分别举出李响以及凤凰卫视女记者示例来说明女性在传媒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某些男性领域,已经成为女性的天下。女性运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挖掘新的重要信息,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也在传媒中闯下一片天地。

关键词:女性,传媒,魅力,

不难看到,最近几年,女性在新闻媒体舞台上呈现出活跃的趋势,不少场合女性超过半壁江山,许多记者招待会简直就是女性的天下。女性越来越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的靓丽风景。从现代人学的意义上,女性做新闻媒体具有天然的优势,现代女性观念前瞻,十分敏锐,细腻柔和,风度翩翩,具有美好的感染力和自然的亲和力,男性拿不下的采访,女性往往能从容得之。在现代社会,女性在传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889年7月,一家英国商业报纸刊登了一则关于女性记者重要性日益显著的新闻,内容是:“原本男性记者圣地的舰队街,如今到处被新闻闺女(journalistic damsels)霸占位置、夺走桌子,她们在午夜时分冲向办公室,带着‘抄袭’来的稿子——主要是社会新闻”。这样表达女性记者“侵犯编辑室神圣性”的想法仍然大有人在,但不可否认,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新闻生产部门不再是男性的垄断场所,虽然在数量和地位上,女性新闻工作人员处于被动和被忽视的角色,但在有些场合,女性在进行新闻报道和写作时也有自身的性别优势。女性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女性的心思缜密细腻,能通过直觉发现事物的变化,这就有助于及时把握事物的新闻点;女性新闻从业人员在与被采访对象打交道时更为容易打开对方的心门,女性相比于男性,在气势上不会对采访对象造成威胁和压迫感,能减少对方的戒备心理,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女性新闻从业人员在一些男性领域更受欢迎,这就有助于女记者打进男性领域内部,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

李响——专职足球女记者,2000年调任《广州日报》下属《足球》报的中国国家足球队随队采访记者,采写了大量中国队征战的报道,其系列报道亚洲杯《西征日记》和世界杯小组赛《随军手记》在足球界和球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李响在工作中与中国足球队教练米卢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友谊,是所有记者中最贴近米卢的,因此她常常能挖到其他记者无法挖到的中国足球“独家”。正因为如此,李响逐渐成为《足球》报的顶梁柱,有“足球第一女记者”之称。她的长处在于擅长站在女人的视角写那种比较生活化的细节。比起那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男记者,身为女记者的她在采访时就多了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1.女性总是被视为弱者,在人们的印象里,女性是不足以畏惧的,跟她们打交道时不必设防,于是教练或是队员在接受女记者采访时一般比较轻松,思维也较活跃,比较容易出彩,尤其是在采访一些敏感话题时,这种安全感会使被采访者产生一定的信任,然后即使不能敞开心扉,也会尽可能告诉你他真实的想法。2.女记者的细致入微更是男记者无法比拟的,女记者的细致体现在文章里,就是常常会有细

节描写,对这些细节部分的描写也会让读者感到更真实,更为重要的是,通常男人是不会在另一个男人面前暴露软弱的,女记者却往往在采访时能轻而易举地洞察那些平时在绿茵场上风云叱咤所谓球星的弱点。3.说到女记者的第三大优势,男记者更是无法做到——她们的“琐碎”往往可以轻松探的球星和教练的隐私,问人家里长短、有没有女朋友、准备什么时候结婚,这些男记者多半不屑启齿,于是女记者的“八卦”文章大有市场。

调查显示,近年来,女性进入新闻院校的人数越来越多,女性传媒从业人员在表现上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传媒女性队伍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同时,也说明了女性更容易进入媒体制作的某些领域。女性身影在现代传媒中逐渐增多,除了才能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善于利用这就独特的性格魅力,能比男性更好的驾驭传媒工作。女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善于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疑会给竞争双方都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主持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更能胜任。女性特有的微笑、善解人意的亲和力使女主持人有了广阔的表现空间。打开电视我们都不难发现,女主持人的数量远远超过男主持人,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众多的女主持人在当代社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尤其是综艺节目,更是使女主持人的魅力展示无余。特别是在战争报道中,女性的优势和重要性也展现出来。首先,作为强调视觉效果的电视媒体,女记者的娇柔身影为严肃、残酷的战争报道增加了别样看点;其次,女记者们深入战争最前线采访,挑战“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旧观念,本身就充满了悬念,而这种悬念正是媒体吸引受众关注,提高收视率的有利因素;再次,在阿富汗那些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男性休想接近妇女,女记者装扮成那些永远蒙着面纱的妇女成为获取新闻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女记者们也用自己的热忱、耐性和勇气,不畏艰险地深入到战场的第一线,采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把整个战场活生生地呈现给广大受众。更因为性别上的差异,在女记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战争对广大平民的摧残,尤其是对妇女、儿童的摧残,通过她们的报道,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反人性和残酷性,经过女性的视角,我们可以从硝烟四起的战场看到人性良知的闪亮,体验战争的残酷血腥,使大众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抵制。

以凤凰卫视在伊拉克的报道为例,凤凰卫视众多女记者的出色表现成为此次报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闾丘露薇、隗静、沈玫绮、莫乃倩、罗晓莹从战争一开始就分抵各处战争要地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闾丘露薇更是在战争爆发第五天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批进入巴格达的华语媒体记者。一时间,舆论哗然,许多人对其“巾帼不让须肩”的胆魄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在美国打击阿富汗战争中,闾丘露薇三次进入阿富汗采访报道,一举扬名。因此,闾丘露薇又成为中国记者的骄傲,凤凰台在直播报道中称其为“战地玫瑰”、“全体凤凰人的骄傲”。在这次凤凰台的战争报道中,女性既不是点缀与陪衬,也非靠美貌或暖昧的花边消息成为媒体炒作的牺牲品。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训练有素,能力、学识与胆魄比起男记者都丝毫不逊色的女性报道者形象。她们不仅以出色的职业风范完成报道任务,又不失女性自身的细腻亲切风格,用特有的女性视角阐释这场灾难,为阳刚十足的战争带来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初步显现出现代女性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形象。伊拉克战争报道促使人们对中国女性记者重新认识,也使女记者在新闻行业中的角色定位有了质的飞跃。

女新闻工作者善于将真情实感渗透到新闻实践中,直接促成了她们的新闻报道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的特色。在新闻实践中,生活化、情感化感性视角几乎伴随着女性采访报道的始终。她们总是先感受新闻,而后才开始记录新闻。这一特

点使她们在给读者讲述事实或传情达意时会更有趣味,也更生动感人,让读者在易于接受的方式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女新闻工作者用女性的观点来讲述新闻故事,用女性的感知来描写新闻人物,用女性的视角来剖析新闻现象,与女性受众在心理上更为靠近,让女性读者更为感同身受地了解事实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这种女性眼光也使大众(特别是男性读者)对被传播的客体有好奇的理解,从而达到相对客观全面地表达新闻。

在对汶川地震这场灾难的报道中,我们看到许多女记者、女主持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流泪、哽咽甚至泣不成声的场面,人们非但不认为这是失误,相反大家理解为这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她们获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极大的尊重,认为她们的真情之美超越了外表之美,这是新闻采访中女性特色的成功。

现代医学证明,女性有比男性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她们的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和记忆力明显强于男性群体。无论是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一起,她们总能寻找到话题,她们的自然和随和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亲切感,更快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采访氛围,被采访者会在不经意中敞开自己的心灵。而且,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微笑,注视对方、对他人做出的非语言信息的含义更敏感,善于解释非语言信息;交谈时,女性善用肯定性打断,例如点头或说“嗯”,而男性更喜欢用侵入性打断——即抢夺话语权;女性更多地使用程度副词,而男性更多地使用指示代词。女性在谈话中比男性更富于试探性,这让交流保持开放,有鼓励他人参与的愿望。许多女性在语言的流畅性、阅读能力、词汇积累等方面具有优势,对色彩、声音等方面的敏感度也比男性普遍高40%左右,且更具有艺术鉴赏和美学鉴别能力。女性更多地依靠语言的表达来达到人际的和谐。情感交流的深度,往往决定着采访的深度。女性记者往往更具备细腻的情感体验,对女性经营事业和家庭的艰辛有着深刻理解,从而能够引起被采访者的共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女性新闻从业人员几乎占据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半壁江山。在新闻传媒界,女性越来越成为一支主力军。因媒体的特性,女记者更成为业务核心骨干,活跃在采编一线的记者70%是女性。而在新媒体中,更是“江山如此多娇”。随着女性传媒人员在各个领域创造的突出成绩,女性传媒人员不仅在技术上产生质的提高,赢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和肯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女性在传媒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李树喜—《以人制胜——媒体变革与媒体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刘利群—《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卜卫 —《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2001-10-1

第16篇:日本文化论文

《日语概况

》论文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胡江华 班级:090412 学号:09041211

2010

年12月25号

日语文化习俗

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公元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868年“明治维新”,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1947年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

一 道德教育与风俗文化

教育: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年至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大学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地位非常高,著名的国立综合大学有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私立大学有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等。

文化: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剑。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二、日本人的一年

日本人的一年中有12个法定的国民节日,分别为:元旦、成人节、建国纪念日、春分节、宪法纪念日、儿童节、敬老节、秋分节、体育节、文化节、劳动感恩节、天皇诞生日。届时学校,政府机关,公司都放假休息。在日本,新年是最为重要的假日,被称为“正月”正月: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12月31日被称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夜。“大晦日”日本人都在家团圆,吃荞麦面。大晦日的晚餐是家庭餐。日本国家电视台NHK在大晦日播放红白歌会,通常看完后日本人会去神社参拜。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夕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到来。过了年第一次去上庙或去神社参拜称为“初詣”。日语里“初”指第一次,“詣”是去的自谦语。 有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之意。“初詣”有晚上去和早上去,晚上去是为了得个“新年第一拨”的好彩头。

镜饼: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祭年神以感谢神明这一年来的保佑,并且新的一年也能够顺利平安。人因为感谢神灵而供奉镜饼,神灵也为了赐福于人类而将福气放入镜饼之中,因此人们只要食用镜饼就可以得到神赐予的福气。镜饼的外形都是扁圆形的也代表这一家团圆,圆满,幸福。而上下交叠就是这份福气会越来越多的意思。镜饼食用时不可以用刀切,要用手或者木槌分成小块,然后煮成年糕汤食用。

门松:是用松竹梅与神福寿草、菊花等装饰而成,现在大多数以常青的松枝和生命力极强的柱子为主,谕示着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它是用三根竹子围住松枝,然后用绳子打结做装饰。因为摆放在门口,所以被称为“门松”。 七草粥:最早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岁末年初的寒冷季节,古人们相信新芽嫩草的生命力会有避却一年邪气和灾祸的功效。所谓七草,就是萝卜、铃菜、水芹、荠菜、鼠曲草、繁缕、稻槎草。通常再正月7日食用。 三

富士山、刀、樱花

(一)日本名胜

富士山位于本州岛中南部,海拔3376米,使日本最高峰,日本人奉之为“圣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位于距东京约80公里,跨静冈、山梨两县,面积为90.76平方公里。富士山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四周有剑锋、白山岳、久须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驹岳和三岳等“富士八峰”。

东京塔位于东京市内,建成于1958年,塔高333米,是日本最高的独立铁塔。铁塔上部装有东京都7个电视台、21个电视中转台和广播台等的无线电发射天线。铁塔下部为铁塔大楼,有休息厅,商城,蜡像馆等。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中国唐朝高僧鉴真所建。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中不能满足武士道的那些东西,都被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充分提供了。

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道的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刀与武士:

在武士道里,刀是力量和武勇的象征。腰上佩带着刀就象征了此人心中已有武士道精神。武士刀共有大小两把,大的称“刀”,小的称“肋差”,这两把刀是武士寸步不离的身份象征。如果,刀是武士的灵魂,那么,勇敢就是包裹刀的表面的表示武士身份的刀鞘,刀和勇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人心中的武士道:

用樱花比喻武士,因为他们认为樱花的几个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四 樱花

樱花前线:

所谓“樱花前线”就是借用气象学用语,将开花日相同的地点连结成一条类似气压前线的“樱花前线”,以预测樱花的开花日期。 日本人将樱花尊为国花,认为樱花是神的化身。日本人眼中的樱花,美在盛开时的那种执著追求和热烈,美在绽放后飘落时的那种弧高纯洁和壮烈。日本人酷爱樱花,更乐于赏樱,据说赏樱在日本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在日语中被称为“花见”。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虽然单朵单株的樱花树并无奇特之处,但当千百株樱花树簇拥聚集在一起,竞相绽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形成的气势,及其规模和力量。这未尝不是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写照。

五 日本和服、花道与茶道

(一),和服

和服指的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称为“着物(Kimono)”;因为是由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又称吴服。和服同样体现出日本国的民族文化和人们的山水观、风土观以及人的精神情境。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

(二) 花道

所谓“花道”就是适当截取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艺术地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术。“花道”或“华道”,也叫“生花”,“花道”和茶道同样是日本独特的传统艺术之

花道的由来可以从观赏及宗教两方面看。 花道的种类:立花、生花、盛花投入、*

(三) 茶道

“茶道”又称作“茶之汤”为日本独特的一种简朴又洗练的喝茶礼仪。喝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入的,早期只有僧侣才喝茶,不久也成为武士阶级的嗜好,然后才慢慢扩展至民间。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六,日本住宅与饮食

(一)住宅

日本式的住房,都是木结构,基本分为平房和二层小楼两种。由于日本列岛的地理气候条件比较特殊,因此建造木质结构住房跟有利于抗震、防风、防潮。平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和式房屋。主要有三大特点:灵活无碍的自由空间。陈设简单。适合日本人低坐的生活习惯。 楼房,大多为2层别墅。

(二)饮食:

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是原汁原味,无论是那种烹饪方法,菜的原料都要保证新鲜度,保持本味的清淡。

日本料理主要分为四类:本膳料理、怀石料理和卓袱料理与 茶会料理。

日本料理中的著名菜肴 :寿司、天妇罗、刺身、日式牛肉火锅、涮涮锅、荞麦面 七,日本文艺

(一)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只要分为三个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上古文学(八世纪) :《古事记》、《萬葉集》

中古文学 :《源氏物語》、《枕草子》

近现代文学:《我是猫》、《罗生门》、《伊豆的舞女》、《饲育》

(二)日本艺术

日本传统戏剧:

歌舞伎、能剧、木偶净琉

璃、狂言。

日本传统艺术品:

浮世绘、和纸、手工风铃

日本影视:

电影:《伊豆的舞女》

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

动漫与游戏:《机器猫》、《最终幻想》

第17篇:安全文化 (论文)

供热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探索

供热公司,黑龙江省,SUNSHINE,

要:通过对供热公司在构建本质安全文化过程中的思路、模式及应用,对总结推广安全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供热;本质安全;安全文化

一、引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安全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动、素质与修养的总和,是理论和实践上对传统意义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升华,它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反映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信誉。当前,供热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管理,而本质安全文化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持续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二、企业本质安全文化

企业的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和,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它是企业长期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体现了人、机、环、管的系统安全观,通过追求人、物、环境、制度的和谐统一,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三、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形成一个“我想安全、我能安全”的良好氛围和“不能违章、不敢违章、不想违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使安全管理由外部监督控制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模式,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二是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众性安全监督网络,逐步形成负荷本企业实际的安全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形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本质安全文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实现管理的本质安全。

三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业环境建设,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自觉规范作业行为,创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管关系,实现设备和环境的本质安全。

四、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凡在超越一切的位置。安全第一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安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企业财产的损失,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转,企业将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安全形势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鸡西龙唐供热公司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是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生命、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安全宣传、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为手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要将“善待人生、珍爱生命;为自己负责、为家人负责”、“零起点、大安全”、“安全是送给员工的最大福利”、“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融入于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具体工作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通过本质安全文化建设,来影响各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供热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供热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既关注员工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等内在素质,还重视员工的行为、安全装备、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分四层推进:

1.安全观念文化的宣贯

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力的具体过程和结果。本质安全观念文化建设重点是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养,树立安全第一的哲学观、珍惜生命的情感观、合理安全的风险观、安全生产的效益观、综合效益的价值观、人机环境的系统观和本质安全的科学观。

企业安全观念文化的宣贯主要是:总结提炼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等,综合运用丰富的宣传载体,按照本质安全创建的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实的宣贯计划,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灌输、沟通和互动,全面导入,逐步提高本质安全文化在广大员工中的认同感,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培育“安全人”。

2.安全制度文化的梳理

将安全管理溶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过程中,形成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行为,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是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指: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形成上自领导下到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网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绩效量化考核和奖惩制度,实现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建立健全安全、技术、管理标准体系,应用管理体系对照检查安全工作,进行危险因素辨识与控制,排查安全隐患,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技术管理创新体系,对制约供热企业安全生产的热源、电源、水源故障预警系统、换热站强排水系统等进行专题研究,为安全开采提供依据和保障;建立健全现场隐患整改管理制度,对查出的重大隐患,落实整改要求和措施,限期整改;对现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完善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生产的实际;按照本质安全综合管理体系要求,修改和完善矿各项工作程序,优化管理流程,增强管理意识,使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轨道;建立有效的本质安全文化建设考评机制,及时反馈和改进。 3.安全行为文化规范

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梳理,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几率,避免触电、有限空间作业窒息等各类人为事故的发生;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都是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安全行为文化的规范主要包括:辨识不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标准,制定控制措施,监督检查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推进风险预知训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和安全责任意识,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使安全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总结安全生产模范人物事迹,大力弘扬先进,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培育良好的员工精神风貌;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规范班组岗位操作,形成人人联保、自主保安、互助保安的现场安全保障格局;定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安全生产周(月)活动、事故防范活动与案例分析、安全技能演习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检查活动等,使员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4.安全物态文化的推进

安全物态文化建设的推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安全设施的“硬件”建设;二是加强工作、生活环境建设,建立安全警示体系;三是完善员工个人防护装备。

供热企业安全物态文化的推进要按照本质安全企业建设总体要求,根据《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办法》、《标准换热站评比办法》、《星级班组管理办法》等,统一安全宣传标牌、广告牌的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并及时更换内容;进一步抓好报纸、网站等文化宣传载体和阵地建设,扩大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营造健康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现代化;规范个体防护装备。

五、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奖惩

企业本质安全文化建设关键是要考核奖惩,否则,先进的安全理念、完善的安全制度是很难真正落实的。为此,供热企业要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实施了考核奖励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考核办法。公司先后制定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量化考核表》等。切实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工作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企业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其次,将检修任务进行细化,确定安全任务、明确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采用月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到现场察看安全活动组织开展情况,随机查看员工对安全指令、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详细查阅各种记录、资料、台帐等。第三,按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对考核排名靠前的部门或班组分别给予奖励,对连续两次排到最后一名的部门或班组,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年度评先资格。并对安全先进个人给予奖励。通过奖与罚,极大的促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的提高,确保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六、结束语

对一个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一切。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安全文化是在工业社会生活及生产活动管理中完成其安全价值功能的。它对于企业既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反映在生产现场既是有形的安全规范,又是无形的安全文化场,因此它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完善人员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安全文化既是现代工业社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现代企业应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

第18篇:宠物文化论文

宠物文化

论文

我国养宠现状分析

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转眼之间,大一的第二学期就要过去了。在这学期我选修了赵焕瑛老师的《宠物文化》课程,赵老师用她饱满的热情、丰富的知识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课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学到了丰富的电宠物文化知识,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了解了一些品种的宠物并熟悉了这些宠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生理习性,感受到了宠物带给人们的快乐与温暖。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而且自古就有着圈养宠物的传统,据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只宠物,宠物经济的市场潜力至少可达150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宠物养殖业尤其是犬养殖业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在中国,目前犬类产业的规范化道路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犬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即使在宠物市场,目前也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但我国养犬业已成为了一个行业,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犬业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宠物市场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犬业发展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平台支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中国,宠物也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密切的伴侣。无论是狗、猫、鸟,还是鱼或龟,这些往日看家护院、供人娱乐的小动物,开始成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宠物的可爱活泼为正处于紧张的现代生活中的人类派遣孤独、增加情趣、缓解压力。经过专门训练的犬,不仅可以充当家庭伴侣型的宠物,还可以开发各种各样的工作潜力。

中国南北方宠物市场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宠物交易基地之一,为全国及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类犬种,充盈着整个宠物交易市场。宠物行业的兴盛,一定会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就业门路,引领人们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南北方宠物交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中国宠物业繁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未来宠物业的长足发展。

随着我国国内养宠的越来越多,养的宠物也越来越多,因此与饲养宠物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兴起,例如宠物饲料、宠物服饰与配饰甚至宠物墓地。目前进入国内宠物行业的商家全国在以每年上千家店的速度猛增,据业内专业人士分析,2008年我国内地市场将进行行业洗牌,面临被淘汰的将以个体店面为主,因在巨大的行业竟争下,其不具有品牌优势和依托力,保留的将是有强大品牌优势的企业。

帮小狗买衣服,可能不会具体有什么牌子的要求,看着舒服就买。而宠物食品市场却和宠物用品市场不同,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程度非常高。因此,宠物食品生产企业打起了品牌之战。品牌之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各大生产企业为了争夺中国的宠物食品市场利润所进行的明争暗斗。首先进入市场的是国外专业宠物食品生产商,市场上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法国皇家”等老牌宠物食品。随后,跨国公司,尤其是传统食品生产企业,也进入了这一领域:跨国公司玛氏,其名下有“宝路”、“伟嘉”;而雀巢公司则采用收购方式将“普瑞纳”、“康多乐”,收归旗下。与此同时,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品牌和合资品牌也鱼贯而入。

在宠物食品市场看好的情况下,国内资本也纷纷转向该领域,并在市场上占据了半壁江山。笔者采访了目前发展迅猛的中国本土宠物食品生产企业“上海福贝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迎春。据他介绍,由于进口品牌价格较高,而宠物食品市场正在走向平民化,所以国产品牌市场的销售逐渐看好,尤其是那些性价比高,宠物适口性好的国产产品。正因此,他们生产的“AIBEI爱贝”犬粮、猫粮才能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使他们的销售总量增长速度在两年内实现了翻两番的突破,成为国内宠物食品市场中数一数二的一线知名品牌。

目前国内的宠物食品市场是这样的情况,洋品牌价格贵,国产品牌价格便宜,两者的产品其实相差不远。然而,许多爱宠人士却很迷信洋品牌,不过这种情况在几家国产宠物食品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会慢慢好转起来,福贝等国内企业都在努力,要多打造几个象“AIBEI”的国内品牌。

由于中国的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要远远低于国外,所以,很多外国品牌的产品也选择在中国生产加工和包装。而国内目前合资的宠物食品品牌则大都是在国内生产或者找工厂代加工的。比如雀巢就通过收购在天津建立了其生产基地。其次,很多企业选择“中国制造”是因为随着中国对于食品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中国的饲料原料行业不断规范,品质也不断提高,已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标准。更有“中国制造”的宠物食品成品远销国际市场。

在国内,宠物食品制造行业已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宠物食品生产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四川,三地。其中上海和天津的宠物食品制造业最发达,这些企业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以生产出口产品和品牌代加工为主要业务。具体分析一下目前的情况是:一,上海地区以“上海福贝宠物用品有限公司”等为该地区龙头宠物市场企业,生产自主品牌如:“AIBEI”系列,畅销国内市场,并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二,天津地区则聚集了很多大中小型不同类别的宠物食品和饲料生产企业:如品牌的生产型企业,雀巢;以及一些专做出口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专做原料的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围成圈,也占据了市场一定份额。而四川,虽然也有部分优秀的宠物食品生产公司,规模和所占的市场份额却比前两者少一些。 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食品的市场教育越来越普及,很多爱宠人士都认识到了给宠物喂专业宠物食品的重要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养宠人士选择长期给宠物喂食宠物粮食。

而进口品牌高昂的价格却往往让许多平民家庭望而却步。因为宠物已经不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了。许多中老年人,为了排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都养起了宠物。而对于他们来说,显然不能承受太高的宠物消费费用。根据调查,北京人平均在宠物消费方面每月花费200块钱,(宠物护理花费也包括在内)。因此,市场的主要消费层次还是集中在中端价位的产品上。专做宠物食品生意的王先生告诉笔者,目前,市场上销量最好的产品都是价位在12至16元每公斤的品牌。他们店卖的最好的就是那些国内生产的价格适中,质量过关,适口性好的宠物食品,比如福贝公司生产的“AIBEI”系列的宠物食品,因为价钱实惠,质量也好,狗狗和猫咪们爱吃,所以主人们一般买过一次后就会认准这样的品牌,下次还会继续来购买,所以他们也很愿意代理这样的产品。虽然国内宠物食品市场风起云涌,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总体而言,却是本土品牌与洋品牌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促进了所有宠物食品公司的进步,造就了像“AIBEI”这样的优秀品牌,我相信,国内宠物食品市场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第19篇:文化话语论文

文化话语论文

小组成员:

曹旭(组长)3110000338

陈晓 3110102176 陈卓 3110100846 戴栋(组长)3110102153 樊张鋆 3110102179 高岩 3110000167 胡晖 3110102156 王一多 3110102151 曾弋 3110000035 周鹤婷3110000402

文化话语研究——

中外企业的媒体使用和于危机公关时的应对情况以及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媒体使用基本概况的介绍,进而对三鹿集团和丰田集团面临危机之时进行危机公关的话语分析比较,从而探究媒体在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为中国企业利用媒体进行危机公关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媒体使用、信息透明、食品企业、汽车企业、广告宣传、话语研究

1.1 媒体基本概况、分类 及定义与使用

媒体一词来源自拉丁语“Medium”,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媒体有两层含义,一为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1] 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户外媒体、广播和电视。具体而言,报刊可涵盖如报纸杂志、路边分发的宣传小册、画报、传单等;户外媒体则涉及如路牌、霓虹灯、车厢显示器、电子屏幕显示、灯箱、大型充气模型、走廊楼道张贴等;广播则以电台播送的节目为主;电视则有各电视台制作的节目。

新媒体,又称第五媒体,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包括数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移动短信以及触摸媒体。新媒体并不是完全超脱于其他传统媒体而存在,而是在传统媒体四种不同媒介的基础之上加之随后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媒体与移动网络媒介,在现代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作用下演变而来。简而言之新媒体的“新”包括了同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叠。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融合。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全球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状传播整体。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观念。[2][3] 以社交媒体为例(社交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知名国际会计机构——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最新公布的2011年《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显示,48%的中国国内企业已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平台,高于43%的全球平均水平。调查同时显示,66.7%的内地企业计划增加在社交媒体方面的使用。由此可见,在中国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企业媒体使用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1.2 中国企业媒体使用情况概述

西方传播学的诞生环境是在于形成了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与之相较,中国

的研究和现实活动则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过程当中,由于逐步出现的诸如经济环境的巨变(改革开放)、经济组织性质转移、经济利益团体的崛起以及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才逐渐展开并发展的。正是出于此原因,中国企业媒体的使用情况较之西方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众所周知,企业对于大众媒体的使用有内外之分。对内主要是为提供外部信息,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主要获取的信息包括五个方面:经济动态、行业信息、市场动态、时事政策法规以及反馈信息。此外对内还包括作为员工娱乐和教育的资源。

而在对外方面,企业运用大众媒体则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一方面,企业通过大众媒体刊登有关企业本身和企业产品或营销的广告,通过大众媒体广泛的影响力扩大自身影响范围和知名度,从而在社会中形成有利于自身营销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危机公关,从而在企业面临危机之时,挽救自身于水火,重塑品牌在大众心中的可信赖度,从而避免因信任危机而导致企业最终走向倒闭之末路。

由此可知,中国企业对于大众媒体的期许主要在于借助其为自身提供各类信息资源、以此作为重要载体刊登广告和宣传品、以此为平台反映有利于本公司形象的内容、实施市场和舆论监督、实行危机公关以及利用其提供娱乐和教育信息以丰富企业员工的生活并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在具体的大众传媒的选择上,企业同样有对内和对外之分:企业进行内部宣传之时,多以书籍等纸质媒体作为载体;宣讲、培训等次之;再者便是通过互联网(企业自身的网站)和电视电台等传播媒介;除此之外,以企业内网的形式进行对内信息传播也是相当常用的形式。

而在对外方面,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趋向,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向主管的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并由其向政策制定执行部门转达,以协调改进弥补错漏为主,而通过大众传媒媒介向外界传递信息或者直接采取门户网站形式进行自我宣传则属于次一级的宣传手段。其中也体现了中国式的东方话语特色,东方文化讲究谦卑和集体意识,追求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而企业的管理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治”,其中被加以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多少也体现在媒体的执行方面。但是个中原因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其所影响的社会文化,中国企业的构成相当复杂,并不是单纯的私有制的存在,而是以国有制、集体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多种形式并存为主,因此评价中国企业整体对于媒体使用的状况由于受到复杂企业组成的影响显得并不容易。就目前来说,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中国企业也正相对顺利地在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行进,因而社会曝光度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性也日趋增长,曾经单纯向上级反映也逐渐向全社会广而告之过渡。

再者,就关于大众传媒媒介的具体使用理念上,差异也是普遍存在的。而此差异不仅仅是国内和国外企业之间存在,也涉及到国内大小企业之间的差异以及国内不同制度的企业。就大众传媒的关系处理上,无论是国内抑或国外的媒体都表现出了对其的重视,然而,就国内的情况来说,大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主动程度方面的较大差异。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自身品牌知名度较高和销售范围较大的原因,在传媒使用上较为主动积极,加之其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更为其使用媒介提供了便利之条件。与之相较,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无法负担媒体使用相关的费用,此外由于自身定位并不需要极其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也并不需要太多的媒体曝光度。根据调查显示,虽然许多中小企业主个人都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但绝大部分并不知道该如何利用社交媒体为其企业所用。因而大部分中小企业主未曾在社会化媒体上有所投入,也不曾雇佣专门的技术指导。[4] 在就大众媒体的独立性方面,不同的企业出现了差异显著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在公司对媒介投放广告或者其他信息之后,“媒体应该接受公司对如何进行与本公司有关的报道的建议”,持这样观点的以国内的一般性公司为主;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媒的报道具有其独立性”认为媒体不应当接受来自公司关于自身的建议,这一观点受到大部分国外企业以及国内的合资外资企业的支持。[5]

1.3中外企业于危机公关中就媒体使用的对比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企业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危机,既有外部原因所造成的,也有内部原因造成的,譬如产品自身质量问题,竞争对手的恶意抹黑、天灾人祸的影响、顾客的投诉等等。危机很多时候会将企业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除去企业自身的因素,更在于媒体的介入往往会给企业造成灭顶之灾。任何一个对媒体抱着旁观者心态的企业都是危险的,只有积极和正确的媒体危机公关策略才是企业顺利发展和摆脱危机的正确抉择。[6] 众所周知,“三鹿”品牌作为闻名中外的奶粉品牌,曾获得来自国内外的诸多认可和褒奖。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6年“三鹿”奶粉位居《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名,许多产品都被列入“国家免检产品”。2007年三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并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一举夺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中国乳业界20年来空缺国家科技大奖的局面。汶川大地震后,三鹿集团向灾区捐赠乳制品,并捐款500多万元。至此,“三鹿”集团 4

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达到顶峰。 在媒体宣传方面,“三鹿“采用了准内部宣传主要依靠国家进行的评选,认定(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活动评价,宣传为主。以及外部宣传如”福布斯“评选,以及社会公益事件为辅,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倾向于采用内部传媒为主通过依靠国家力量进行宣传。

宣传语方面,三鹿幼儿配方奶粉广告特别醒目,广告宣称,这种幼儿配方奶粉经过\"1100道检测关,呵护宝宝健康,值得妈妈信赖!\"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 (1)以具体数据传达可靠性和科学性。“1100道检测”表现出质量的完全可靠性;

(2)直接将产品与其功效联系,即给婴幼儿提供营养。“呵护宝宝健康”简介有效地展示了产品的作用,将产品的效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之中;

(3)直接向消费者传达概念,亲近消费者。奶粉的主要购买人群就是母亲,这里和消费者很好的建立了感情上的联系,将母亲对孩子的呵护关爱之情转移到对这个产品的信赖与喜爱。 而“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更加是传递概念和激发认同感的话语,由于中国社会特定的文化,此广告语依据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振兴民族的愿望将人们的普遍价值与这一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使人印象深刻,对消费者造成广泛影响的效果,同时又树立了企业良好的正面形象。

“三鹿”在传统媒体上的宣传(如在健康类报刊上的广告,在一些杂志上的相关研究或是介绍的文章,和电视广告、露天广告牌等)上做得细致,许多细节比如甚至在许多电视节目交替时,出现的“三鹿乳业提醒您”等提示语给观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鹿集团在发展自己产品的同时将影响力扩大到其他活动。三鹿集团冠名娱乐节目,资助体育赛事,举办社会公益活动。2006年三鹿乳业50年宣传活动,我公司全权代理三鹿乳业“三鹿相约,美梦成双·迪士尼”媒体宣传项目,同时以《旅游真好》专题版为平台,对该活动进展状况进行相关报道。为了配合2007年三鹿乳业纯牛奶单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三鹿公司为其举办了三鹿牛奶“鲜起欢乐潮”大型抽奖路演活动。活动恰逢“六一”儿童节,活动在内容设置上更加凸显出亲情等特点,充分迎合了家庭消费者与儿童的喜爱。同时,三鹿集团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国家事业发展的行为作风也引起社会反响,2008年三鹿集团向汶川地震灾区先后捐款,2009年与中国航天科技训练中心合作支持中国航天事业。这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对新的媒体组合和宣传渠道的发展。

与之相类似,丰田汽车同样是日本汽车行业的顶尖品牌。创立于1933年的丰田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近年来,丰田公司经营状况继续步步攀升,全球销量不断增长,并于2007年超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全球汽车销售的霸主。丰田全球汽车销售的主要面向地为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近年来丰田在日本和欧美市场的销售有下滑趋势,因此其加大了对巴西、俄罗斯以及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入。丰田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称为TPS,即精益生产系统,讲求杜绝浪费,以准时化和自动化为标准。其营销策略的最大特点是对各因素进行细致划分:譬如其根据销售地区、销售价格、消费行为都有明确而精细的划分。再者,丰田公司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重视销售本地化以及构建完善的销售体系和销售制度,注重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丰田的媒体宣传有其他汽车行

业的一般性,这里主要就危机公关的例子对其详述。

汽车媒体广告主投放广告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种: 树立和强化汽车品牌广告; 详细介绍产品广告; 配合产品促销广告,譬如发布新车上市信息等等。但从汽车广告主现阶段广告投放情况来看,他们的广告投放策略似乎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广告主实现他们的广告目的。

电视广告主要通过向受众展示感性的故事来塑造产品品牌的形象。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电视频道的不断增长导致在该媒体上发布广告的声音份额越来越混杂,到达目标受众的频率也就越来越低。目前汽车还属于奢侈品,其潜在消费者有很大部分来自于经济能力比较强的那群人,很多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白领。这群人非常注重其生活品质,不满足上班——回家的两点一线,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也非常注重享受生活,随着他们娱乐活动时间的增减,我们可以看到这群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报纸媒体是一种适合产品广告发布的媒体。从我国汽车广告主的广告发布策略来看,报纸是他们最经常采用的媒体之一, 但他们在报纸上投放大量的广告费用的同时,却忽略了我国汽车市场上具有的实际性和特殊性,无法将广告费用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在中国,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关注的行业,几乎所有媒体都会对中国轿车工业的动态采取贴身式的关注和报道,因此,就算没有广告宣传,在中国轿车 市场上有数的几种车型和品牌都会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在任何一种新车型上市前,所有与该型号车的相关信息已经被炒得火热,所以汽车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更多要考虑的应当是广告带来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但是我国现实情况是很多报刊或网络广告充当的是只是信息告知的角色,所以未免有浪费广告费用之嫌。

尽管轿车的决策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可能并不是一个人,但可以明确的一点就是,这些人当中懂得汽车专业知识的人是少之又少。仪表盘的种类,轮胎宽度,安全气囊、FPS防火系统、ABS防抱死系统和EBD电子制动分配系统,这些专有名词为何用,普通的消费者知之者甚少,而在报刊媒体上发布的汽车广告,大部分都是将重点放在传达这些信息上,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再者,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总是货比三家,他们在汽车经销商,汽车专卖店里得到的资料和信息比报刊上全的多,而且任何品牌的销售人员都可以将车的独特之处介绍得十全十美。因此厂商选择报刊媒体投放广告所充当的告知信息的角色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广告传播的意义。

大型看板能够帮助建立和维持品牌知名度,但是这种媒体的位置局限,大多数都是在主要干道的高处,难于和受众的目光交汇,目标受众非常有限。 而且大型广告牌的灵活性比较低,合同的签订期一般为半年或者1年,不太适合短期的促销广告和新产品上市的广告发布。

总之,汽车市场上进行广告宣传是一种非常讲策略性的市场推广行为,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轿车品牌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心理份额,让目标受众能够感受到某个汽车品牌的实力和人气。 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大多数汽车商而言,最主要的任务是在消费者中建立起健康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只有当他们的品牌知名度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然后再将重心放在产品广告上。

随着户外媒体的不断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更能接近潜在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其他媒体,譬如候车亭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低千人成本、高到达率的媒体特点证明了它是一种物有所值的媒体。这种广告投放方式对树立和维持品牌形象,特别是对于名气不是很响的国内品牌来说,将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1.有效地覆盖汽车产品的潜在消费者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大部分汽车潜在消费者来自于经济能力比较强的白领,他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也非常注重享受生活,随着他们娱乐活动时间的增减,他们在户外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了。CMMS的数据表明,汽车预购者平均每天呆在户外的时间长达2.67个钟头,这就说明了,候车亭户外媒体可以接触到这群潜在消费者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Asia Poster公司的CEO Small Wood曾说过 “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 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广告。”

2.清晰传递广告信息/述求

能否清晰地将广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是评价一则广告是否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候车亭媒体是一种强制的,固定的媒体,每天24小时,一周7天反复地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广告信息。 由于候车亭广告的目标受众是流动的人群,受众对该媒体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受众可以停下来看,在车上反复地看,等车时无聊也看,对该广告感兴趣时再看。清晰,反复的信息传递就能够非常有效的从外部刺激消费者,驱动他们内部的购买欲望,最终采取购买行动。

3.更好地树立和强化品牌形象

对于很大部分的汽车预购者而言,他们购买汽车产品除了用以代步以外,还包含着很多的情感因素,譬如虚荣心等等。 就如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这群人非常注意生活质量,当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可能会宁愿多花点钱购买品牌知名度比较高的产品,对他们而言,品牌形象在某些程度上就是品质好的证明。而候车亭的媒体特征就可以很好的帮广告主在消费者中建立起其汽车品牌的形象。

汽车候车亭广告的目标受众是准备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它可以在适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利用科学合理的点位组合,将广告发布的边际效果最大化。特别是户外与电视/杂志/报纸的媒体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广告回忆率,更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7] 7

由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三鹿集团和丰田公司都是各自行业领域的翘楚。然而时过境迁,两大公司相继遭遇到重大的打击。三鹿公司于2008年8月爆出于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乳制品行业投下一块巨石。而丰田公司则在2010年因汽车油门踏板存在的技术缺陷不得不面临来自美国二十多个州的律师事务所联盟的起诉,一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召回大批生产汽车,使得其原本美好的企业形象瞬间破灭,后续而来的“刹车门”、“漏油门”等事件更是使得其声誉跌至谷底。

如此境况相同的两大企业,在面临可以将企业置于死地的舆论压力之时,究竟是如何应对的呢,而又是何原因导致两者最后截然不同的结局呢。通过对两者危机事件公关的话语研究,我们就中外企业对新媒体的使用比较以及中国企业今后在进行危机公关之时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1.3.1.三鹿奶粉应对危机的处理

2007年底,三鹿集团就已经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的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婴儿尿液中出现颗粒。2008年6月中旬又收到婴幼儿患肾结石去医院治疗的消息,三鹿集团于同年7月24日将16种奶粉样品委托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然而同时,三鹿并没有对奶粉质量问题进行公开,而是通过原奶事业部、销售部和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软文发布,将有关信息进行封锁和掩盖。

2008年7月29日,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送了《婴幼儿尿结晶和肾结石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多、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等理由安抚消费者。而对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同样采取了糊弄的手法,对经销商隐瞒事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2008 年6 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但三鹿集团对外封锁消息, 甚至在2007 年12 月至2008 年8 月2 日的8 个月中,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三鹿集团的外资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在2008年8月2日得知情况后,要求三鹿在最短时间内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的方式引起了恒天然的极大不满。恒天然将此事上报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克拉克于9月8日绕过河北省政府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政府。9 月11 日, 三鹿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然而,三鹿集团通过人民网公开回应:三鹿是奶粉行业品牌产品,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产品质量合格,而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就在当天,当中国卫生部发布高度怀疑三鹿集团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消息,三鹿集团这才发布产品召回声明。从奶粉事件全过程可以看出,当出现产品质量危机时,三鹿集团按封锁消息,抵死不认的伎俩来进行应付危机。

召回方面,从2008年7月10日到8月底的几轮产品召回中,三鹿集团从未

向经销商公开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以更换包装和新标识进行促销为理由,导致经销商响应者寥寥。正是召回的迟缓与隐瞒真相耽搁了大量时间。大规模调货引起了部分经销商对产品质量的极大怀疑,但是销售代表做出保证表示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问题产生伊始,局势尚在企业控制范围之下的时候,三鹿集团应对危机的首先策略,是在企业内部将问题逐渐上报,并由总部组织各部门对产品进行召回。而对外,则是采用回避、隐瞒甚至于欺骗的宣传方式。

在此过程之中,媒体是被利用为工具,在危机尚未爆发之前,媒体为自身利益考虑,偏向三鹿集团,替其挡回不利的报道,而通过自身影响力为其稍微受到影响的企业声誉进行挽回。而在真相昭然若揭之后,三鹿集团被全社会舆论淹没,媒体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并对利益进行分析,则将实情全盘托出,舆论彻底倒向对三鹿集团罔顾性命,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的批判和谴责。

三鹿集团危机公关存在三大致命失误:对潜在危机熟视无睹、错过了展开危机公关的最佳时机以及触犯了危机公关的大忌(对外信息公布不一致,出尔反尔,给公众以猜测的空间)[8] 众所周知,食品行业危机公关的主体和客体存在其客观性。在对此进行话语分析时,必须将其纳入考虑范畴。食品行业危机公关中,说话人往往是食品生产企业,而他们生产的则是直接关系人身安全与健康的食品;而听话者,则是食品消费者,是直接利益相关人。但在听话人和说话人并非直接交流,而是借助于第三方——媒体。因此在危机公关的处理当中,如何才能使说话人的信息尽量正确地进入到听话者耳中并为之接受,需要企业掌握良好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把握好时机。而三鹿集团,或许是因其行业龙头老大地位而自傲,失去了这样的机会,最终为消费者摒弃,以致一败涂地。

1.3.2.丰田公司应对危机的处理

2009年8月28日,圣地亚哥塞勒一家4口因车祸身亡,后经证实此次车祸是其当时所驾驶的Luxus ES350油门踏脚板卡住引起。该事件引起了美国民众对于丰田汽车质量问题的怀疑,成为了本次事件的导火索。

2010年1月起,由于油门踏板和脚垫的原因,丰田在美国召回了109万辆汽车。不到两周时间,丰田已召回了超过346万辆汽车。

2010年2月5日,丰田公司决定在日美两大市场召回刹车系统出现问题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预计总量为27万辆。这是丰田公司继2009年底的“脚垫门”和2010年1月的“踏板门”后,再次卷入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召回。

2010召回是丰田企业70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丰田章男于2010年2月24 9

日于出席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听证会。此次听证会不仅是为了解决国会的质询,很大程度上还是对全球丰田顾客的一个回应,是对信任危机作出的公关。会上丰田章男发表了针对此次事件的演讲。

此次丰田章男的演讲可谓是一次危机公关的典范。作为说话人,丰田章男具有四重身份:个人、丰田公司CEO、汽车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丰田公司员工代表。

作为个人,丰田章男提起自己的姓氏,其目的是使听众(除竞争对手)相信他不会使自己和祖先的姓氏蒙羞,进而继续信任丰田公司。 “I love cars as much as anyone, and I love Toyota as much as anyone 另外他向塞勒一家致以哀悼,则是对全体美国车主的一个交代。

作为丰田公司的CEO,他提出了三大解决措施,主要对象是美国国会以及丰田股东。对美国国会,丰田章男主要是为了应付过当前召回危机,而丰田股东,丰田章男才是真正最在意的,他最担心的是股东撤资。但是,丰田章男在提起这些措施的时候都将的很笼统,没有用什么专业术语,这显然难以让听证员做到真正信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并不是因为丰田章男不懂那些专业术语,相反他本人也是个汽车专家,但他把具体措施内容交给其公司北美CEO稻叶良来说明。这其实是因为丰田章男此次听证会的真正对手并不是美国国会听证员,而是丰田股东,他要稳住他们,以应对此次危机。可以作为证据的是,之后的第2年,也就是2012年,丰田赔偿了股东2550万美元。相比股东的撤资,2550万美元可以算是破小钱消灾了,也说明了丰田章男的缓兵之计起到了一定效果。 丰田章男下文中提到自己本人也是一名专业人员,主要目的在于说服丰田车主继续相信丰田。可以看到,丰田章男在这里用的自身的例子似乎增加了一些专业性,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里稍微专业性一点的词只有“accelerator pedal”,而油门踏脚板也因前一年的塞勒一家的车祸而家喻户晓,已经不算什么专有名词,更不要说对听证员了。所以,丰田章男其实在这句话中的对象,只有丰田车主和丰田股东而已,而并非听证员。

“I drove the vehicles in the accelerator pedal recall as well as the Prius, comparing the vehic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medy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settings.As a profeional, I am able to check on problems in a car, and can understand how severe the safety concern is in a car.”

最后,作为丰田公司代表,丰田章男提出的三个解决措施,也是对丰田公司职员的一个改革信号。丰田此次召回危机究其原因是全球发展太快,发展不稳,导致零配件供应质量下降。就算此次丰田章男躲过听证会质询,躲过股东撤资,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的话将来还会发生。他就趁此次机会表明改革立场。 all the Toyota vehicles bear my name; My name is on every car.”

就以上几点而言,丰田章男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主要是为了稳住股东。而客户与国会听证员,他只是扯虎皮,能蒙则蒙。对于丰田车主,丰田章男只要做出赔偿的表态就可以稳住;丰田股东则是需要希望,因为擅自撤资不仅对丰田是个打击,对他们自己也是一笔大损失;至于国会听证员,丰田章男明白这次是美国汽车行业带着国会冲着丰田来的,他没有必要也不能死拚,主要采取糊弄策略。事实上,国会听证员虽然对丰田章男模糊的回应感到不满,但也没找到什么大纰漏。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丰田公司,在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之时,反应极其迅速。而其面向不同对象的处理措施以及应对方式也可以说是因人而异。丰田公司清楚分析了在本次危机当中,首先应当做的就是为丰田股东们带去积极信号,以避免其撤资威胁企业的安全。其次,则是对质量问题的明确承认和表明解决问题之措施,向产生质疑的消费者们作出改正的保证,以尽可能挽留住支持者和购买者。再次,面对美国国会的质疑和谴责,他们则并不着力进行辩解,以模棱两可的态度进行周旋。这样明确的针对性,在大厦将倾之际,最大限度地支持住整个公司在全球市场岌岌可危的地位。

2.1危机公关成功的关键在于信息透明

在危机发生初期,人们通常面临着知识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这时企业又是公众和媒体的焦点。企业应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 说明事实真相,尽快与公众沟通,消除公众的疑虑与不安。因为人们最怕的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及时给予真实的信息,哪怕这样的信息是令人不愉快的,其结果不会是社会的混乱而是有秩序的克服困难的行动。

1.信息透明,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损失,求得消费者的谅解

危机发生后,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事实,但却可以改变媒体和公众对其的看 法。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危机状态下,企业应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媒体诚实地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并表示歉意,减少消减少消费者的损失,进而求得消费者的谅解。

2.信息透明,可以重新树立企业负责任者的形象

在危机状态下,企业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媒体诚实地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并表示歉意,勇于承担责任,不仅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损失,求得 消费者的谅解,还可以树立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的形象。 3.信息透明,可以挽回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在危机状态下,企业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媒体诚实地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并表示歉意,承担责任,不仅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损失,还可以求得 消费者的谅解。还以三鹿为例。2004 年,真三鹿替假三鹿上了劣质奶粉黑名单,三鹿奶粉的销售遭遇重大打击。事发当日,三鹿集团马上进入紧急危机公关状态。先将真相书面告知媒体,同时,针对误报事件,写了十多篇新闻稿件,在二十多家权威媒体上刊登。随后,阜阳市工商局、卫生局、消协、专项领导小组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三鹿奶粉为不合格产品”系误报,并向三鹿集团公开道歉。 且中央四部委就“三鹿奶粉事件”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地执法部门允许三鹿奶

粉正常销售。《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报道。

事发之后,三鹿集团与九十多家媒体进行沟通,在最大范围内澄清了事实真相,从而强有力地阻止了错误信息的传播,阻止了危机的蔓延,通过四部委等权威机构及央视权威媒体发布消息,增加了可信度,从而换回了消费者对三鹿的信任。当企业发生危机时,封锁消息只能对消费者造成更大伤害,使企业声誉扫地,而实行信息透明却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损失,求得消费者的谅解,可以重新树立企业负责任者的形象,挽回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化危机为机遇。

2.2危机公关怎样做到信息透明

危机发生后,要求危机主体通过媒体及时全面发布真实有效信息,掌握话语权, 让自身成为媒体的主要信息源。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断行动,利用媒 体跟公众进行沟通, 从而控制事态发展。

1.事发后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

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 小时内,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度地传播。在危机发生初期,谣言经常会因没有真实的消息而疯狂肆虐。这时,每一秒不必要的延迟,将会导致更大的被动。企业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布事实的真相,及时发布真实的信息。

2.针对消费者心理诚实全面发布信息

全面告知真相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和盘托出全部真相,要把握真相取舍的“度”。这个“度”要兼顾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双方需求。因为危机“受害者”真正关心的不是危机怎样产生的,而是危机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麻烦,所以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诚实全面地发布信息。危机爆发后,公众会关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利益方面( 事实层面) 的问题,一是情感方面(价值层面)的问题。公众不仅在意企业的物质赔偿,更在意企业是否关注自己的感受。在危机发生后, 企业应该时刻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并采取合适的行动来切实维护公众利益, 不仅承诺在物质上会给予赔偿,更要表示出对受害者的关心和关爱,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赢得公众的一个关键。公众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忽视公众利益和诉求就意味着失败。更何况你的产品的确是有问题,不及时向广大消费者表示歉意,不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全面发布信息,而是在事实面前仍发布虚假信息,仍在狡辩“我们的产品是安全的”,这样只会使公众丧失对企业的信任。 3.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信息

危机一旦爆发会迅速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企业要使自己成为信息源,而不是任由媒体或公众猜测。企业要和媒体合作,利用媒体宣传、阐释组织的危机管理政策, 掌握媒体的舆论导向,保证自己是主流声音的发出者。三鹿奶粉事件化为了整个奶制品行业的危机,三鹿已彻底丧失了媒体的话语权。

小结:经过上文有关于媒体的定义以及使用介绍、中国企业媒体使用情况的简要介绍以及三鹿集团和丰田集团面对危机时公关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中,企业运用多种媒体多渠道发展宣传影响的趋势已经不可扭转。怎样使用媒体,使用什么媒体,何时使用媒体成为了企业进行危机公关之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中国企业怎样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情势之下幸存,怎样在一片荆棘之中开辟出通往成功的道路,多种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http://baike.baidu.com/

8.孙绍华,景庆虹,《论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的重要性》,《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

第20篇:文化创意论文

从文化创意到影视产业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化创意无时不在影响着影视产业,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又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并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领域。本文就影视产业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重视和努力实现文化的再造与创新,从而生成一种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谈若干意见。

电影或者说影视创意产业是构成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是发展文化创意集群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代影视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加强“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影视文化建设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下进行的,人们常说“影视产业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创意,最困难的方面也是创意”这就需要我们去找到一个突破口,既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落到实处,又要跳出传统影视文化研究相对狭小的圈子,将影视文化建设置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更为宏观的视域下来审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与国际接轨不仅关乎国内产业自身发展问题,也关乎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问题。况且关于这一领域还存在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西化,完全套用西方的产业、资本运作等理论、思维方式来处理本土问题;二是以民族化的名义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话自说,甚至自娱自乐,而忽略产业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但实际上,一方面我们需要融入到世界影视文化的大市场中,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影视文化的发展战略,汲取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迷信西方,而是要立足于国家实际,牢牢把握本土市场的需求和国人的喜好,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世界彰显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禀赋。因此,我们说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意在将“影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整合,以避免过于狭小和过于宽泛的倾向,为影视文化建设灌注富于鲜明时代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必须以“问题”为切入点,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对其基本要素和研究命题及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予以认真观察、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创意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影视艺术及文化作为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的载体本身需要创意,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让传承的文化发扬光大,是文化传播业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要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文化创意传播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传播的优势互补、功能互动、效应共振,要按照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

1、文化创意的内涵与理解

所谓文化创意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发现”。文化创意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含义、多种价值,大凡与文化、与精神有关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这种广义的“发现”,可以是科学上的发现和人文的发现,亦可以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和内心世界的发现;可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发现和纯粹精神的发现,亦可以是合乎逻辑的发现和“没有多少道理”的发现,等等。比如,当你在一棵纯红花色的玫瑰树上最先看到了一朵粉红色的玫瑰花时(究其原因是植物自身的变异而成),这就是一种“发现”。

2、树立文化创意思想意识

培养文化创意的意识,提高文化创意的自觉性,是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的前提。世界万物都以一种自然的、自在的方式存在,只有通过人们自觉去探索和发现万物的奥秘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赋予万物存在的意义。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萨特也说: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了万物的存在。总而言之: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同时万物也是人借以实现自己的对象。不过,万物也有无数被遮蔽的地方,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揭示这些被遮蔽的地方。从最广的意义上讲,人们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如有 2

一个街头盲人乞丐,很是可怜,但来来往往的行人却对他视若无睹。有一个诗人,很同情这位乞丐,想帮帮他,但诗人自己也身无分文。诗人想了一下,便给乞丐写了一句话,让乞丐放在身边。过往的行人看到诗人写的这句话,便再也不能忽视这位可怜的乞丐了,纷纷慷慨解囊。诗人的一句话胜似任何可怜的祈求。这句话是:“春天已经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故事说明,诗人的创意将乞丐的命运与当下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而让乞丐的命运与行人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打动每一位路过的行人。这个创意的文化性,就在于它能够动情。这位诗人“发明”的这句乞讨的话语,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这“打动人心”的作用,就是诸多文化创意成果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娱之以乐,是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的基本法则。这样的法则说起来简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要创意起来,又似乎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打破思维的束缚,让我们的心灵飞扬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意者,让每天都成为创意之日。

文化创意在文化这个领域类创出新意,或指文化创新的成果,实际上文化创意最核心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一种是“原创”,是前人和其他人没有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比如京剧、昆曲、武术就属于中国原创;另一种是“创新”,其意义在于虽然是别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它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东西,就可以给人新的感觉。如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采用西方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包装中国内核的故事,属于一个创新过程而不是原创,也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力。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迪斯尼集团,该集团不仅生产发行了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还将这些卡通形象做成玩具、服装,建造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以实现创造力的途径也是无限的,迪斯尼的许可产品一年在全球的零售达1120亿美元,其中290亿来自于娱乐人物形象,不管是玩具、服装、电影还有电视等等。文化创意无时不在影响着影视产业,文化创意既有浓厚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影视产业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创意的所谓“发明”,就是依据各种文化材料创造出本来没有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而这个“发明”,可以是一部鸿篇巨制巨制,也可以是一个小品涂鸦;可以是多年劳作的结果,也可以是一时妙手偶得;可以是众人合作的作品,也可以是个人独自完成的成果。凡能有新的文化发现或能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活动,都可谓之文化创意活动。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达到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日的效果。

3、文化创意与产业的关系

有一个公式是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科技支撑+商业模式,文化创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一目了然。有了这些要素的组合,便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没有这些要素的成功组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不免要“发虚热”深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当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起点。

“创意产业”概念于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被首次正式提出,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广告、工艺品、出版、表演艺术、设计、软件等13个行业被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工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特定的形象为核心,由形象延伸出的作品、衍生产品等所组成的循环的产业系统,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增值。衍生产品包括玩具、文具、服装、音像制品、印刷制品、主题公园、改编权等等。形象是产业链的核心,形象最重要的方面是创新。例如,动画片《海尔兄弟》海尔兄弟形象造型美观,活泼可爱,色彩鲜明,能够满足主要受众群的爱好,因而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有关公司由此生产了有关海尔兄弟的玩具、文具等一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怎样转化成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创意。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广阔的市场,积极地把有关文化资源转化成电影电 4

视。例如,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即华龙和索尼首字的合称。华索主要开发和制作中文影视娱乐节目,包括电视栏目、情景喜剧、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电影,并在中国境内外发行。该公司的成立是索尼影视为提高在亚洲的制作能力而做出的重大举措的一部分。华索影视公司制作亚洲地区本土化的电视节目,包括在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制作电视节目。

二、当前文化产业国内形势

2007年5月24日,第10届北京科博会开幕,在以“科技与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展区里,人们看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经形成。这个展区成为整个科博会展览中最聚人气的地方之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创意产业部部长埃德娜·多斯桑托斯在科博会上透露,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创意出口国。这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当然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建立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吸取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创意。“影视艺术是一种国际性艺术样式,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开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诚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应该充分使用这一宝库。

一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02亿元,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达到11052亿元。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为23.28%,高于同期GDP增速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为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1倍。

二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是我国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条件之一。以电影为例:2006年,全国电影观众为0.98亿人次、票房26.2亿元,到2010年分别达到2.81亿人次、101.7亿元,观众人次增加近2倍,票房增加接近3倍。

三是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需求的规模(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数据,绝大多数为估算或推算)。目前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规模约1万亿元,根据城乡居民住户 5

调查数据估算: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6.69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966元,文化消费额为6463亿元;全国农村居民6.71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约367元,文化消费额为2456亿元,这两项合计8919亿元,再加上各级财政超过1000亿元的文化支出,总量约1万亿元。我国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究竟有多大?纵然城乡居民用于文化消费的比例较低,但按照最保守的算法,2010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7.2%,农村居民为8.4%(其中含文化用品购置费)。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占比约为15%至18%,如果取下限15%估算,全国文化消费总量将会增加近1倍,就是9000亿元以上。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推算,文化消费需求都是潜在的,要转化为现实需求,关键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电影为例:近年来,故事片产量大幅增加,2006年为330部,2010年增加到526部,但进入影院公映的不足一半,这说明,在内容上,急迫需要从追求产量转向提高质量;在技术上,就要求有所创意和有所创新。文化产业本质上属于内容产业,但离开了渠道,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文化产业是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统一体,迅速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也需要“两手抓”,一手抓内容生产,一手抓渠道建设。

三、文化创意促进产业发展

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居民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后,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总量在增加、范围在扩大,文化消费不仅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而且像当年耐用消费品需求一样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爆发。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势必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活动就会全面影响当代文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无疑创意产业的提出,打通了一条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格局、把握新的核心要素、建构新的产业构成的新通道。

1、知识是创意产业的基础

知识是精神层面的,它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一经形成就会凭借其极强 6

的渗透力、借助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于生存方式。创意产业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资本是构成了创意产业兴起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浪潮就没有新经济;没有新经济,就没有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文化化、文化科技化的文化、经济、科技一体的三者相互融合创新的产物。此外,知识不仅能够提升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提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根本

尽管创意产业的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十分复杂,但其核心依然是创意,创造性是创意产业的生命线。虽然所有的产业几乎都需要创造性,但在传统的行业或领域中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指相当普泛化的一般概念。过去人们熟悉的特指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的独创性,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自然创意或创造性就成了特指的市场趋向的产业方式的核心。

3、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创意产业是当代世界消费社会的机制催生的。消费社会的大众流行文化遵循时尚化浪潮化的运行方式,使得文化产品的新颖性、短时性和强烈的空间(视觉)特征空前凸显出来,创意产业所包含艺术、广告、工艺品、表演艺术等等等无不强烈地要求新的创意或新的设计。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人才问题,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是一项不同产业的发展模式,“人才为创新之本”。一个有人才,有创意,能够兼容并蓄,鼓励创意的国家,才有源源不断的泉水,也才有发展的契机。为了应对21世纪的世界舞台,培养出拥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4、注重创意者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充分条件。发达 7

国家版权经济的发展着力于知识产权保护,这种保护首先保证了创意者的利益,推动了创意者阶层(群体)的形成并维护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保证了对外文化贸易的国家利益,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文化利益。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只能建立在创新创意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创意者的基本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就会形成创新创意的市场环境和普遍的社会氛围,以吸引和推动创意人才源源不断地成长。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同时,我国影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有电影电视的立法问题,如何建立一套公开、公平、严格、严谨的制度规范,让电影电视产业与市场中的各方都在有章可循的条件下,厘清各自的权利,理顺相互的关系,使电影电视产业与市场能够顺利、健康地发展。这需要影视教育界的人士与影视产业界的人士共同来完成。

我们应该遵守影视产业的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的格局,使影视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①彼得·康纳利斯等.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全球竞争力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②柳州.发展创意产业的必然性分析.未来与发展,2006 ③《文化产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012年5月30日

文化背后论文范文
《文化背后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