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单位建设规划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6 09:07: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广东金融学院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银行学校,1985年升格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广东金融学院。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8万。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金融学院抓住省部共建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广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竭力发挥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以“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建设高水平金融学科院校为目标,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绩效。我院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优势,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在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1.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与优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准备人才基础。

2001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才立校”的战略,通过“外引”和“ 内培”,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结构。全学院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职教师70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59人,副高职称教师17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全部专职教师比例34%;博士64人、博士生51人,两者占专职教师比例 16.4%;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例超过83%,部分学科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双师型”专任教师112人,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超过90%。另外,学院还聘一批校外知名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 2.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思路,以“大金融”理念引领学科建设,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基础,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形成了以金融学(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多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布局。2004年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应用经济学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金融学(含保险)被评为广东省扶持学科,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保险学、工商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8个学科被学院列为学院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平台的教学系部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现设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2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建设的机构承托。学院拥有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货币博物馆现有藏品3.5万枚,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和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模拟银行、财务会计实验室、保险实训室和模拟证券营业部等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我院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和广东省其他院校同学科学生实习交流基地的任务;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金融学术圈和实业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华南金融研究所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校内外积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团队,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已经进入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目录,在国内金融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

3.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我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以及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应急项目1项),围绕国家级研究项目形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已经显现。近4年来,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权威期刊级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全院获得国家及省厅以上级别科研奖励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升本以来,我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两届、“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中国保险教育论坛”、“中法保险协会第九期研讨会”等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我院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务管理”专科专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考院校之一;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惟一的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理工学院、美国格雷港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基于我院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

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9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34万元。图书藏书12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金融研究网、中国投资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数,为我院以及全省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 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毕业生被誉为“好用、实用、耐用”人才,社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抽样调查满意率每年都在95%以上。广大社会学子踊跃报读我院,2008年招生录取成为全省高校中的热门。

(二)广东金融学院总体建设目标

我院2008-2020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在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工作、完善与优化我院学位授权学科,并由此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互生共荣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围绕我院“申硕”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研辅助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具体指标体系可分解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成就几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要有包括3-6个研究方向在内的1-2个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达到先进行列,并以此为基础,到2020年建成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或者重点扶持学科;在获取新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2-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硕士授权学科规模,由此推动我院办学层次登上研究生教育的新台阶。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一)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分析

1.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广东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省经济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多项经济社会总量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问题相当突出,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来说,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广州、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辐射效应以及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鉴于上述情况,我省作为全国的金融大省,一方面具备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重要的必须实现的历史转折。为此,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于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以及新时期金融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中心任务,并确定了金融强省“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广东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无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还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无论是金融产业地位的提升,还是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都不可能是自发实现的,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操作和具有现代商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这需要金融教育来推动。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通过本科层教育次就可以胜任的,更加需要研究生教育。《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高水平大学不多,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其中就涵盖了我省高校的硕士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这一内涵。目前,我省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全国287个授权单位中的4个,即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拥有工商管理学科全国230个席位中的5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而其他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所等几所院校也仅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尽管近年来硕士层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依然不能适应我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于金融高层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增广东省属地方院校为硕士授予单位,发展包含金融学(含保险)等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并围绕金融业发展发展符合我省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联的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强省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扩大广东省金融和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十分急迫的任务。 2.新增硕士授予单位是广东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科点布局。截止2007年底,广东省具有硕士授予单位28个(含中科院系统,不含军队院校,下同),其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个数排在陕西、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后。表明我省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和硕士生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其经济领先地位不协调,与其他教育强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规划建设新增授予单位要坚持学科结构、学科水平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不相一致,难以培养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不得不每年从兄弟省份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因此,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及相关学科授权点,有利于完善我省学位授权体系,是实现“教育强省”的基础和保障。

(二)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特殊性分析

1.广东金融学院具备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经过多年本科建制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干、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这种学科布局与广东提升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相吻合,已经表现出其一定特色和优势。我院拥有一支教授和博士比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前期两轮人才引聘过程中所引进的教授中,大多来自综合院校,多数在原单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目前,我院还有超过10名教授被其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另外,我院通过与广东社会科学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办研究生教育,培养了35名硕士生导师。这一方面为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准备了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为我院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院已建设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已在全国影响凸显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实力雄厚独立建制的华南金融研究所及其他学科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货币金融学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实力。就学科基础而言,我院金融学科已经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另有劳动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等8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或者扶持学科。总体而言,我院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如果批准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就可以充分发挥我院经、管等学科的相对优势、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更好地满足我省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2.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具有时代赋予的机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我省首次启动制订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且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根本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广东人才“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惟一的以“金融”冠名的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广东省内、服务于广东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东省属的高等院校,理应承担其这一历史重任。其金融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建设规划,构成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中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立项建设的硕士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金融强省战略的客观需要结合紧密,专业基础好,并有各自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我省金融强省战略,赋予了我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时代机遇。 3.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广东金融学院发展的战略需要

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我院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的立项,将能够带动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完善我院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增强学院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并将推动学院的教育质量跨上更高的平台。

总之,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是认真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行动,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也符合我省学位办《关于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指导思想。

我院如果获得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的经、管类学科优势,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能够改善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我们也会严格按照建设内容,狠抓落实,圆满实现规划建设的目标。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广东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科一级学科建设主要依托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劳动经济系等3个系,以及华南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转型研究中心、保险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国际贸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来承托。其中,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金融学(含保险)科已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保险学等是院重点学科,金融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已被列作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大部分教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博士17人、博士生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学科梯队成员的28%,其他均有硕士学位。在学术带头人或梯队成员中,有几位在湖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有多名教授被省内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2)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本学科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包括有4项国家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的重要项目;还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近4年来发表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同时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或转摘。出版各类著作与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科研项目总经费244万元。该学科以“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BJY163)、“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契约期限与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CJY059)、“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41015)、“企业金融契约和劳动契约期限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2033)为载体,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如“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形成;“广东省农业银行改革”等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有些成果已经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中日股票市场价格形成的实证比较研究”、“日本农协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变迁研究:一个不成熟市场经济视野”等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广东省农村面源污染的实证分析及治理对策”、“广东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广东省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农村金融功能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村信用社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广州市农村信用社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研究,也都直接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

(3)人才培养

我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本科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04年,我院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研究生教育合作中心”,又于今年与暨南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另外还推荐优秀教师到省内外综合院校,受聘硕士生导师资格,独立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课程与专题讲座。我院通过多方位合作,为本学科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准备了包括28位兼职硕士生导师在内的人才基础。

(4)工作条件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拥有专业图书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以及电子图书5万册,单独拥有价值126万元的仪器设备。在金融、证券部门、财政税收部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设立了10个实习基地。学科教学科研活动具有一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扶持学科和三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五个重要的高端平台。实验室设备已完全实现网络联通功能,能够满足本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实验与科研需要。 2.问题及不足

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已涵盖60%的二级学科,在金融学(含保险)、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领域,无论是学术队伍、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均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国家级重点学科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学科集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具有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从事金融实用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我院应用经济学科在华南地区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长期的专科办学层次,曾经影响了我院金融学科对理论前沿的跟踪研究和新兴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从广东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分布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都具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已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我院本学科具有了研究生教育的物质和人力基础,并且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实力,但学科群的集约性、学术方向的凝练以及科研成果的显示度都与应用经济学的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存在一定差距。

(2)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

由于个人教育背景、教育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科内教师知识秉赋呈现出较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该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快速成长和梯队建设,也影响到各学科方向的人力资源调配,同时这也会造成高质量国家级课题的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之间的差距。

(3)本学科“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

本学科虽然师资队伍的规模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要求,学术队伍的结构相对合理,科研活动和成果数量也不少,并且也围绕着若干国家级科研课题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也很好,但是人均高水平成果不多,尽管围绕个别国家级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金融学术界和业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省级纵向课题与横向项目面对于广东乃至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其深入的影响有限。因此,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4)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仍需改善

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购置了一批教学、科研工作必需的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实验设施、文献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5)本学科办学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制约

学校目前只有本科教育,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也不够丰富,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反过来成为引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制约条件。 3.建设目标

本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在现有1个省扶持学科(二级学科)基础上,争取在2020年之前取得2个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资格;3个省重点扶持学科;申报建设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金融学院金融转型研究中心”;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属下的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形成3个左右在广东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2014-2016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稳步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基础上,招收研究生。 4.建设内容

(1)学术队伍建设

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博三者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比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储备硕士生导师。加大经费投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以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人才,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

(2)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 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力争在2014-2016年取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再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争取在2018-2020年获得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规划建设期间,立项完成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40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20部。

(4)规划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本科生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在建设规划期内,为硕士研究生教学预留教学科研用房,力争每位具有导师资格的教授都有一个工作间;加大对图书资源的投入,每年购买专业图书8000册;加大完善金融市场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建设一个专属应用经济学的专业资料室;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升级,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 5.建设措施

(1)学科队伍建设

在金融学(含保险)、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造就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或引进8名左右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充实学术队伍,优化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引进或者培养博士6人,到2020年实现学科队伍博士比例达到75%的目标,形成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

(2)科学研究

在2008年-2020年,鼓励学科梯队成员每人每年完成2篇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梯队成员发表专著提供便利。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至少出版2-5本学术专著,达到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鼓励学科梯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每年获得各级各类立项项目5-8项;每年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每年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争取在2009年-2020年再获10-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3)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创造条件建立学术交流机制,让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中,鼓励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向各类学术会议提交研究论文。加强对外联系,与其他高校、学术团体合作,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4)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学校统一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料配置体系中,与图书馆加强合作,加大本研究方向的图书、报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建设,加大每年要购置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新出版书籍的力度。同时,在国内文献资料购置量提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版文献资料建设,争取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资料库。依托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完善和补充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争取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工商管理学主要依托两个系、两个研究机构和五个实验室,即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以及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其中,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先后被评为我院重点扶持学科。同时,本学科属下的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学术队伍

本学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目前本学科学术梯队共有成员6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34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42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兼)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具有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了以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

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科研成绩显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如“广东休闲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 (广东省社科学基金项目06E01)、“过度信息与多样文化市场环境下的品牌建构理论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06GO-02)、“广州市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演化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市社科项目YZ2-43)等,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54篇。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20余篇;出版专著5部,科研项目总经费100.7万元。在承担省部级的重要项目以及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高的项目基础上,该学科还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对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人才培养

广东金融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作用,并把本学科放在工商管理授权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上。企业管理学科拥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同时还拥有物流管理、金融营销两个专业方向。

本学科拥有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能够讲授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系列课程及专题讲座,是本科学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人才基础。

(4)工作条件

本学科主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室 “ERP实验室”、“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科共有120多台计算机,均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并已注册安装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用户终端,可供在校师生网上检索、利用数字资源,可供利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自建了“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馆藏期刊篇名数据库”、“市场营销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 2.问题和不足

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均有学士授予权,覆盖面较大;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同时,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六大核心产业中包括:“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产业”,以及“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节庆和商务会展旅游”。这也给我院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以及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相关学科建设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规划建设立项,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弥补。

(1)学科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1202工商管理学科的230个单位来看,广东省仅占5个,即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资格的授予权,其他高校如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也已经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广东金融学院现已拥有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二级学科,其一级学科属下二级学科覆盖面较大,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还需要强化实力,努力早日获得本学科硕士学科授权资格。

(2)产学研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 本学科国家级研究项目较少,高水平成果数量有限,得到各级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建议不多。因此,产学研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范围有待扩大。

(3)提升办学层次,需要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目前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较快,学生规模扩张也快,但是培养学生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层次,而合作培养研究生规模较小,并仅限于特定领域。因此,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势必应该扩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 3.建设目标

为达到本学科一级学位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以及实现学校的整体发

展规划,依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潜力,提出以下的建设目标:

(1)提升本学科的覆盖面和办学层次

在现有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在本学科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到2015-2018年前成功申请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

(2)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领军人物

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同时采取特殊政策,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名校兼任硕士导师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比例。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

(4)扩大高水平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到2020年,本学科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50人以上,并努力提高优秀毕业研究生的比例。 (5)提供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1-2个省重点学科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ABI、UMI、EBSCO等外文数据库。 4.建设内容

(1)拓展学科覆盖面,提升办学层次 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专职教师人数2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聘任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同时,围绕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成一支具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高效研究能力的团队集群。2014-2016年争取成功申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6-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省排名的提升。

(2)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队伍

建立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创新队伍,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式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5-10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中青年学者,20-25名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3)科学研究

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形成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方向,并以CSSCI索引期刊论文、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聚合的学术成果支撑研究方向,以独到的学术亮点和学术影响力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体现研究方向的优势。

(4)工作条件建设

在现有的校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建设培育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建设1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现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和学科平台,进一步凸显广东金融学院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5.建设措施

(1)人才引进与培养

2014-2016年期间,力争培养、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

一、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务院特贴专家2-3名,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突破。到建设末期,在学科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期内继续实施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柔性引进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优秀的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学者,每年派出3-5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逐步缩小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人才与重点大学的水平差距,同时带动我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

(2)学术交流

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内涵,每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短期访问或作指导教师,加速提升本学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名教师或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人次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

(3)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学科梯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发展的激励相容机制,克服管理机械化,创造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公平、有利于发展的优良学术环境,高效推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学科梯队建设,确保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学术骨干、学术团队成员的动态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对学术骨干给予攻读学位、科研经费、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重点扶持。同时,对学术骨干的选拔、退出和进补,实行动态考核,真正做到上下、进退的公平管理。

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推动团队所有成员的公平竞争,激活学术潜力,让冒尖人才脱颖而出。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一)法学学科建设规划

1.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 法学为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之一。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开始了经济的法治化进程。WTO法律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进程的标志性成果。在WTO法律框架下,一切经贸活动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规则,任何缺乏法治的经济都只能是短命的经济。违法经营,违规操作,曾使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针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反倾销,都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金融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金融违法行为,则更是在积累了较高的不良资产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必须加速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法律人才的培养。广东地处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经济强省和金融大省,所以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应用经济学,是不能脱离法学学科对其的支撑。

从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须借鉴的重要交叉理论基础,没有交叉理论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就会变得了孤立与单一;二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提供了另一理论视角,即应用经济学在解释和研究现实问题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见解需要多元视角来支撑,否则所用的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基本都会变的机械与教条;三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未来拓展的领域提供了另一支撑,即法学在相当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未来研究拓展的领域。

法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开设了近50门的专业课程,在科研方面,法学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研究课题。随着我国融入WTO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于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了解我国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商务通用的规则和惯例,懂得预测商情动态,具有从事涉外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量激增,这使得国际商法、国际法等专业进一步升温;另外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法、民事诉讼法等传统专业继续被看好;近几年律考与法律硕士专业报考人数也成垂直上升状态,这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凸现的作用紧密相连。其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为法学专业引入了新的课题,例如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法律责任、网络伦理的探讨、以及网络行为的规范等等都成为当前法学研究讨论的热点,和亟待立法的课题;目前商业社会上的犯罪形态也逐步趋于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化,迫切要求法学研究与侦察学也日益高科技化,要求法律的从业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要熟悉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要做文理兼备的法律人才。 国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使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相对较冷的专业逐步升温。

我院法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1个系和两个科学研究机构,即法律系、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本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很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法学专业师资队伍,为我院开办本科法学专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核心保障。现有在岗法学教师30人。其职称结构是: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1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4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和在职硕士生18人;2004年以来,我院法学专业教师累计承担和参与了省级以上课题研究14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红旗文稿》、国务院的《经济日报》理论版,《中国法学》、《中国软科学》、《改革》、《知识产权》、《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等权威和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3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7部,编写教材10本,学术获奖25人次,参与学术研讨会70人次,为广东省地方制定和出台相关经济、金融、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有教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9+2)知识产权论坛发表演讲,有教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法学工作者,在省内具较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我院法学师资具备了较强的法学教学与研究能力,从而为我院办好法学本科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会有足够的来自于法学学科的支撑。 2.建设目标

法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专业增设工作(2008年增设法学专业、2010年增设知识产权专业、2015年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完成法律系教研室组建;制定法律系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定专业建设重点,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通过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本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架构和办学模式,把法学学科各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夯实牢固的基础。具体的建设目标如下:

(1)办学层次多元化

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

(2)深化专业建设

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力争建立1个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重点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到2012年,本学科本科专业达到3个左右,并力争建设1个省级精品课程。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生比控制在1:20以下,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达到45左右。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左右(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双强型(教学、科研)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达20%以上、复合型(具备两门以上异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达10%以上。按照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力争培养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2—3名校级学术骨干。

(4)拓展教学建设

成功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参照国家及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标准,在实验场地、设备、师资、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实验室、模拟法庭建设,争取成功申报1—2项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建立4个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法学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培养1—2名以上校级教学名师,力争获得1个以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在金融法、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民商诉讼法等学科培养、引进2-3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6-8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再培养10-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2)科学研究 办好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及其他新设研究所,为下阶段建成1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夯实基础;每年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0人次;校级课题立项每年1-2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1-2项,每两年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1篇以上);力争出版专著1-2部。

(3)加强条件建设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学院每年增置法学图书2000册以上,法学图书总数达6万册;力争建立法学图书室;建立法学专业学生活动中心,配置计算机 60台,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 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校、院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加拿大北爱尔伯特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教育联盟等院校开展专本硕、本硕项目的合作,力争在5年内选派1—2名教师和3—5名学生到上述大学和其他外国高校学习,争取引进1名以上外教和1门专业精品课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启动和发展法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

(6)学科与研究方向建设

①法学专业重点突出经济法和金融法方向,致力培养精通经济与金融法律规则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满足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对金融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维护经济与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提供法律人才保障。通过8至10年的努力,争取建立金融法、经济法硕士点。

② 在办好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将于2010年开始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拟每年招收学生100名,四年后达到在校生400人的规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通过5—8年的努力,争取建立知识产权硕士点。

(7)建设措施

① 以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为特色。本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主要依托我院金融证券专业、经济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致力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法理论学科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够给应用经济学足够支撑的理论经济学科来。

② 着重专业设置的复合型专业特征。经济法学与经济学具有的天然的密切联系,为适应形势要求,坚持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 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以经济法、金融法为取向。本学科将以金融法、经济法等特色课程来支撑经济法方向专业的发展。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引进“三高”人才,特别是将帅型人才,所谓“三高”人才是指职称高、学位学历高、外语水平高的人才。

④ 加强校际合作,充实教学体系。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没有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专业的建设,学科通过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内其他高校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内外优秀学者学习理论经济学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

⑤ 进一步完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法学学科点现有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比较少,科学研究的力量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资源还很有限。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相互融合。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出具有自特色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体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规划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的支撑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为此它将对工商管理学科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管理思想集成、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提供方法和工具,强有力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个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已经形成稳定而有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在SCI、EI等杂志发表《Soft magnetic devices applied for low zero excursion four mode RLG》、《Micro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CoCu/Co thin films》等论文发表11多篇,CSSCI等核心杂志100多篇,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领域涉及在高密度存储技术、高精度光电信息测试技术、计算机安全、网络业务管理系统、路由器系统、票据识别、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及应用和软件中间件等关键技术以及应用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大的科研成果;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学的支撑作用,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建设目标为: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力争到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影响因子2.8以上的SCI发表论文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引进3-5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培养、引进3-5在市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10-15名

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2)科学研究成果

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增加三大索引论文数量。紧跟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产学研基地。争取每三年分别承担1-2项国家级、广东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在计算机基础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

二、三等奖。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3-5篇。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 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建立通讯实验室,购置小型机。把网络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分别改造成为网络工程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使本学科生均设备占有量达到15000元以上。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 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院系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

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参加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6)学科方向建设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本学科主要学术团队包括44人,以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师资队伍为主体整合校内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仿真、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分布式计算)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研究的师资力量。计算科学与技术学术团队分为三个层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后备骨干。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其他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从学术队伍看,本硕士申报点师资力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合理。

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工程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金融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开展对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7)建设措施

① 注重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是管理实践开发,只有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

② 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特别是将帅型人才。

③ 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④ 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外优秀学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

⑤ 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学科方向研究人员比较分散,对于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有些困难。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深入展开。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具有广东金融学院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

⑥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建设,要根据学科梯队的优势、科研基础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来设置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应选择一两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通过争取承担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创造出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

1.校舍建设功能齐备,可以研究生培养提供基本教学、生活保障

近年来,学院投入2.5亿元拓展校园面积,进行包括校舍改造和校园环境整治等内容在内的校园建设。2008年又投资2.5亿建设北校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北区第一期工程超过9万平方米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学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全部教学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目前已拥有多媒体综合课室72间,2008年12月底将完成覆盖60个课室具有录播功能的高性能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另有教学数字电视系统和红外听音系统、数字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语音实验室4间等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准备方面,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在新校区规划中预留了可专门用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以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学科授权资格留下了硬件设施的扩展空间。

2.实验室体系完善先进,共享性和实用性突出近年来,我院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改造,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条件大为改善。实验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信息化通用系统,以高速以太网(千兆骨干,10/100兆到桌面)和Client/serverIntranet/Internet为运行平台,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示教系统,以卫星接收、扫描识别为信息采集输入手段,以网络打印、网络硬盘和光盘刻录为输出保存方案的硬件设备系统,同时配备一定专业化软件、综合案例、数据、图表、知识系统等要素,构建出一系列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虚拟现实环境,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并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目前建设的实验室有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国际贸易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商务英语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29间,总面积4369平方米。其中由金融、模拟银行、保险和货币博物馆整合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及师资保障。

3.图书资料较丰富,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资源保障

我院图书馆由院本部总馆和肇庆校区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8785平方米,共有书库6个,各位阅览室6个,阅览席位500多个,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图书馆藏书12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7000余册,期刊合订本13000余册,中外文现刊2167种。馆藏文献以经济、法律、英语、计算机类书刊为主,其中经济类图书占全馆藏书的30%。除了纸质印本资源外,图书馆存有电子图书15万种。数字资源建设以引进权威资源为主,自荐特色资源为辅助,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中宏数据网、人大复印资料、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及超星电子图书,自建有馆藏书目数据库、《金融教学参考(内刊)》数据库等。另外,作为广东网络图书馆的成员馆,我院图书馆可以共享广东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馆依托SULCMISⅢ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构建了随书光盘发布管理系统,TPI全文数据库检索发布系统等,设施先进、通畅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服务除了提供传统型服务外,提供网络服务,还提供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服务,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全面网络化管理。实力雄厚的图书资源,为我院经、管等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使得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提供了基本条件。

4.校园网建设水平较高

2001到2008年,我院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通过01年、05年和08年三期校园网建设工程的集中建设,完善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高速出口带宽”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机房占地400平方米,配备2台40KV的不间断电源,具有良好的恒温恒湿系统和监控系统,是全院的数据中心,为学校设备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还配备两台万兆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主干设备,120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及链路优化设备,以及12T容量的光纤存储设备;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度达80公里,信息点数达15000个,联网计算机达6500多台,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服务乃至生活场所,网络通达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物数与比例96%以上。校本部出口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34M)和中国电信网(Chinanet)(300M)两条链路,肇庆校区申请了100M链路,两校区之间通过20M专线连接。初步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满足了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需要。

(二)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学院在本科建制建设完成初级阶段之后,学院工作重点就由本科建设巩固阶段,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申报工作中来。为配合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公共设施建设也就应该围绕着办学目标的转换而转变。在满足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就应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上来,这时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律。广东金融学院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违背这条规律。根据这一导向,就我院公共设施建设而言,在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的2011-2020年,学院将结合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按照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其他学科等分层次投入经费,加强对校舍用房、实验室设备、文献资料、信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力争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承担科研任务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科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校园面积。结合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投入,加强在校舍、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

校舍建设。做好校园建设规划。我院北校区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分别将在2011年和2015年完成。后两期工程完成后,我院北校区建筑面积将增加26.4万平方米,我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等,全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完全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实现教室100%多媒体化。在学院校园建设规划中,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在校园建设规划时科学考虑学科发展规划。分层次、分步骤、有计划地新建主干学科专门校舍用房,为研究生教育预留小课室用房规划与设计。使得硕士学位学科授权学科被批准后,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能够有专门的研究生学科资料室、教室、讨论室,各学科有导师指导室、会议室、活动中心等,并实现100%教室的多媒体化。

实验室建设。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对全院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一级主干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拓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验室功能,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一个满足我校未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地。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可在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各种模型的教学研究和仿真模拟。并为所有学科各专业软件模型提供一个资源交互共享的局域网环境,并在运行和使用中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灵活的性能,成为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有力工具。把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RP实验中心等实验室建设成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高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8-2011年新增加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2011-2015年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到2020年实验室面积累计7000平方米以上,增幅达30%左右。实验设备平均每年投入100-150万元,共计划内600万元左右,到2015年后设备价值达7000多万元,增幅50%。

图书资料建设。学院本部北校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后,新的图书中心面积将达到33510平方米,货币博物馆8605平方米。在图书资料建设上,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学科分类建设的步骤建设图书资料。增加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外文期刊的订阅,使学校图书资料总量要达到200万册;重点是数据库资源建设,继续完善信息网络与数据库建设,使我院数据库总量超过30个,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资源的要求。继续订购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EBSCO外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2008-2015年新增Elsevier 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Westlaw、BSP商业资源全文数据库、ASP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SCI、SSCI、等数据库、JSTOR、ESP、SAGE等数据库。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国内外高校加快发展提升的潮流和重要战略举措,将有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广东金融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实现“数字金院”的目的。

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资源建设,三是管理体制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管理体制建设是保障。 从我院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2006年我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2010年初步建成,2012年全面建数字化校园。

推荐第2篇:建设规划

重庆中国服装城建设规划:(规模) 根据用地与功能结构,总体布局分为服装加工区、配套企业区、服装产业综合区:面辅料市场、产品展示交易区、创意研发区、公共设施服务区:会展、产品发布区、职业培训中心、行政办公区、物流区、配套居住区,集生产加工、职业培训、研发、居住、文化娱乐餐饮、农贸市场、医疗卫生、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等为一体,包括银行、邮政、电信、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项目建设资金:自筹资金

服装城整体完成建设,可形成产能1000亿、容纳25万人的时尚新城市。

经济效益:产能1000亿、巴南区成为投资热土,带动麻柳沿江开发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值空间巨大;

社会效益:解决农民工就业、带动相关行业、种养殖业的发展 解决方案:

入驻企业:重庆本地企业、东部沿海企业(

一、二期目前已经落实)

产业工人:目前在重庆服装企业打工的工人有15万人;职业培训中心5年内培训10万人(巴南区及周边区县)

设计人才:企业已经有的部分+招聘高端设计人才

建设资金:自筹资金(自有资金+入驻企业融资),已经落实。 物流配送: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园区面辅料、产品的进出配送

推荐第3篇:后盾单位帮扶规划

玉马村扶贫两年计划

根据自治区和柳州市两级党委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有关规定,明确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玉马村帮扶后盾单位。我委在充分调研玉马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经研究,制定两年帮扶计划如下。

一、玉马村基本情况

玉马村地处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东北部,东接八江乡,南与本乡高亚村、西与本乡干冲村牙戈相邻,北与湖南省通道县独坡乡接壤。全村分玉马、高宇两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共822户、3219人,聚居“草苗”民族(语言与民俗均与苗族有别)。地域面积1503公顷,其中林地1380公顷、耕地123公顷,人均水田0.015公顷(0.225亩),人均收入2855元。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农业以水稻为主,年产一季。经济作物以杉木、油茶和茶叶为主。因海拔高、气温低、虫害少,茶叶品质优良。

公共基础设施方面。50户以上村寨防火改造已经完成,村通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但农田水利设施简陋,农业用水无保障;通村路未能连通高宇屯,且沿路山体及路基常有塌方阻路,又有宽约3米的小河横亘中途,雨季涉水危险。多数村民依然习惯使用地灶,冬季普遍燃用木炭取暖。

村有完小两所。玉马小学现有教师7人,学生160人。教学楼与办公楼各一座,设施陈旧,配套设施及文体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高宇小学现有教师6人,学生110余人,综合教学楼一座。

玉马为村委所在地,建有卫生室一个。村级组织公共活动场所建设滞后,未建设篮球场、文化活动室、戏台等文化活动场所。

二、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贫困分类标准划分,玉马村特困户、贫困户及一般户比例为11:75:14,贫困面较大。

(一)贫困原因

观念落后、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环境不利、人才匮乏,是导致玉马贫困的重要原因。

1、自然条件差,无高效产业支撑。玉马村地处高寒山区,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少。林业收入主要是杉木、油茶和茶叶,杉木效益低,油茶树龄过老,茶叶种植加工刚刚起步,规模小,还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因林地坡度过大,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受限。

2、劳动力素质低,劳动技能低下。玉马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术,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低技能、高强度、低报酬,或高报酬高风险的工种。极少数高素质人才单向外流。

3、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玉马村通村路建成晚、塌方多,通行条件差,物资运输成本高企;山高坡陡,农田水利设施基本未进行过三面光改造,农业生产用水保障能力低;农业耕作区多位于山坡上,耕、种、收均需消耗大量人力,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村民种田积极性不高。

4、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水平低。村校舍非常简陋,配套设施不全,教师宿舍因陋就简,外地教师生活不便,影响教学质量。卫生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村内还没有文化活动室、电教室,玉马还没有篮球场,村民活动无场地,不易组织集体活动,群众呼声强烈。

5、村寨拥挤,环境卫生差。受地形与当地资源限制,村民住房大多为木质结构,拥挤在沿河和半山腰坡度较小地域,面临山体滑坡、塌方、火灾等诸多安全隐患。

(二)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出台了多项扶贫政策。

2、玉马村劳动人力资源丰富,全村剩余劳动力达1500人,当地苗族群众民风淳朴、吃苦耐劳,对美好生活愿望强烈。

3、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玉马是三江县仅有的4个草苗村寨之一。草苗民风独特,与融水等其他苗族分支有很大的区别,语言、风俗各不相同。高宇是黔湘桂交界地区吴姓祖居地,在三省坡影响颇大,数百年来交往甚殷。

三、未来两年扶贫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十二五扶贫规划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通过2年(2012-2014年)的努力,使玉马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逐步改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贫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或超过本县的平均水平,为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

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力争达到3700元以上,使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摆脱衣食之忧

2、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3、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茶叶、油茶种植加工,稳步推动旅游业发展。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力争实现集体经济零突破。

4、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推动村容村貌尽快改观。

5、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有较快提高。改善村委办公楼工作条件,设置农家实用技术培训用房、标准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规定水平。推动网络宽带进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0%以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广泛发动适龄劳动力接受各类实用技术培训。

四、主要任务及措施

1、抓产业,强基础。立足“两茶”,培育旅游业。 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业。加快成立玉马生态茶叶生产合作社,强化茶叶生产组织程度,引导茶农扩大优质茶叶种植规模,提升茶叶种植、管护、加工水平,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努力创建自有品牌,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促进茶农增收。探索发展有机茶基地的可能性。

扩大油茶种植。大力推动油茶品改;整合近村集体林地,以租赁方式发包给村民种植,集中成片种植油茶,促进村民增收,并藉由林地发包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培育旅游业。发掘和整合本地自然及人文资源,美化村容环境,加强村庄建设规划,稳步推动发展旅游业。借力周边的大塘坳、高定美丽侗寨、马胖鼓楼、岜团风雨桥、侗族款文化等人文、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

2、抓建设,增潜力。

实施交通通达工程。争取实施玉马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较好解决通村路塌方问题;寻求各方赞助,争取建设通村路公路桥;争取实施玉马—高宇、玉马—玉马小学屯级路建设,力争全面连通通村路,解决高宇村民出行难问题。

争取建设三面光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实施村容净化工程。加强村庄建设规划管理,逐步解决村民住房建设无序状态;建设村屯垃圾集中焚烧池,探索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改善村屯环境。

3、重发展,惠民生。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通过开展集体活动、重大活动,引导村民转变发展观念,重视教育,倡导文明村风。

实施文化活动聚力工程。争取建设玉马屯篮球场、文体活动室及戏台;建设高宇屯小学厕所;定期开展周边村屯的联欢联谊、苗寨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心聚力,增强团结,振奋民心。

实施安居工程。帮助地灾危房户申请补助资金,尽最大可能帮助危房户尽快迁建。

完善卫生室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基本实现村民治病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关爱弱势群体。扶助贫困,关爱孤残,关注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基本需求。

4、抓安全,保稳定。发展是硬道理,安全是硬任务。制订防汛工作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突出防范村寨火灾,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巡寨等防火工作制度。重点防范因山林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5、抓班子,强活力。落实党建各项制度,推动党建升级,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协助乡党委逐步完善村两委人员配置,明确责任分工,推行村务公开,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提高村两委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领导村民致富的能力水平。

推荐第4篇: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

某某单位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

为加快我局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依据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精神,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团结、稳定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努力提高统战运行质量,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科学文化建设,全面实现文明行业创建目标,为地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奋斗目标

(一)思想道德建设目标

1、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八荣八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职工的头脑,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从思想建设入手,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基础、战略思想、党性修养,造就一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经得起执政考验和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3、在地税系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服务宗旨、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四项教育”把地税队伍建设成一支具有促进改革和发展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思想道德的,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纪律作风的文明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

4、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战略,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广泛持久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把地税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成“四有”社会主义新人。

(二)科学文化建设目标

1、建设一支总量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2、机关工作人员人才比例达到100%,机关干部必须通过计算机资格培训。

3、机关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参与四项教育培训率达到100%。

三、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训四有新人为中心,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和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配套、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纪律作风。努力把地税干部职工培养成具

有促进深化改革和发展理想信念的,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思想精神的,具有文明行政、文明服务、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纪律作风的,展示新世纪新形象风采的干部职工队伍。

四、工作措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按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我区地税系统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文化建设,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服务的宗旨。

2、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把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解决服务对象需求,作为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和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职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和有效措施,重视人的建设,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物质建设,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目标考核,加大投入,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气息、行业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

3、坚持创新,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含量。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规范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问题的探索研究,不断拓展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4、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实际出现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结构起来,注

意工作的层次性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适应不同层次的接受能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

5、坚持教育、管理和法制建设相结合。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加强法律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融汇于科学有效地管理之中,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环境。

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各方面共同开展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涉及到税收事业的各个方面,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总体目标和统一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上台阶。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1、进一步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单位领导必须总揽文明建设的全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整体工作布局,纳入经常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安排,坚持两个文明建设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统一表彰奖励。部门一把手对精神文明建设负总责,其他成员和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要把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职得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使用和奖惩的一个重要依据。

2、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要根据党的中心任务以及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提出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制定总体规划、年度计划,要进一步明确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工作制度。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建功立业活动,促

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和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健全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使精神文明的投入要不断加大。

推荐第5篇:产业规划参考单位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资委下属的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1965年,距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服务范围包括国防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医药等领域。公司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工程咨询单位甲级资格证书(医药、化工类)。

成功案例:

浙江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省天正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是一家以技术为核心的工程设计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并举的科技型企业。公司具有多项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及工程总承包甲级资质,业务涉及化工、石化、医药、储运、市政公用工程、工业和民用建筑等多个行业。

成功案例: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园区规划方案,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

山东省医药工业设计院是一家承担工业与民用项目建设的大型国有甲级设计院。主要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的工业工程和民用工程的咨询、设计、总承包以及项目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服务等业务。该院院现持有建设部核准颁发的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医药、化工类)。

成功案例:

中机系信息技术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专注于全球产业情报监测、市场调研及战略咨询、产业研究、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全产业链服务(规划、设计、投融资、招商、环评),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单位、欧洲市场研究业协会会员单位,华北地区最早从事决策咨询的股份制企业之一。该单位拥有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临汾市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河工业新区发展规划等。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环保行业、建筑行业、市政行业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是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工程设计研究部,同时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医药、生态建设专业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青海省格尔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如东县洋口化学工业园区二期工程规划设计等。

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BHI”)成立于 1998年1月,隶属国家发展改革委,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和中国施工业管理协会联合创办。 BHI 是第一批拥有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单位,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成员协会会员单位,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理事单位。

成功案例:北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方案、曹妃甸经济开发区区域规划、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等。

北京华福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85年,由原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与美国福陆〃丹尼尔工程公司合资组建,2005年12月,被神雾集团全资收购,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石油炼制设计、EPC业务为龙头。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类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建筑总公司旗下专业公司,2008年,公司收购南京医药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形成了设计资质齐全、设计专业配套、管理体系完善、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队伍。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类工程咨询甲级资质。

成功案例:

推荐第6篇:东北电力大学新增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附件1:

东北电力大学

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2008—2015)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日

目 录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1

(一)学校简介〃〃〃〃〃〃〃〃〃〃〃〃〃〃〃〃〃〃〃〃〃〃〃〃〃〃〃〃〃〃〃〃 1

(二)建设目标〃〃〃〃〃〃〃〃〃〃〃〃〃〃〃〃〃〃〃〃〃〃〃〃〃〃〃〃〃〃〃〃 4

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6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15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0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0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4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28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

(二)建设目标〃〃〃〃〃〃〃〃〃〃〃〃〃〃〃〃〃〃〃〃〃〃〃〃〃〃〃〃〃〃〃〃31

(三)建设内容及措施〃〃〃〃〃〃〃〃〃〃〃〃〃〃〃〃〃〃〃〃〃〃〃〃〃〃31

1

一、东北电力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

(一)学校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建于1949年,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05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开始与国内重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2个。

学校现有17个院系、13个研究所。有34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1161人。由我校教师指导并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36人。

学校有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8人。

学校占地面积80.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大学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近5年,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合理布局、建设平台‛的原则,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积极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促进学科布局的不断优化。通过强化建设,使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学科影响日益扩大。在第九次、第十次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学科连续两次分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方针,

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师773人,其中教授133人,副教授33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7人、硕士学位教师397人,获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8%。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

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0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2、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坚持‚科研强校‛战略,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57项,横向科研项目887项,科研经费总额3501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7003.6万元。主持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0项。

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及其他科技奖励121项。

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279篇,其中439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发明专利22项;获软件著作权28项。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八五‛和‚九五‛期间‚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

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适时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设臵,健全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位论文匿名外审等制度,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荣获‚吉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2006年吉林省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中,我校是唯一获得‚优秀‛的高校。

近5年,授予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六级外语通过率达100%;研究生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3篇,被SCI、EI、ISTP收录170余篇;研究生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人次;逾17%的毕业研究生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校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许多毕业生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大型电力企业等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倪明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孙锐、国家电力监管

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中投公司副总经理陈有安、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那希志、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毕业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地区电力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中8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

4、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

近5年,校园占地面积由47万平方米增至8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33.7万平方米增至4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实验室面积由5.96万平方米增至21.05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个。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臵,近5年累计投入9777万元。现有万元以上先进的仪器设备1808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具有在线使用权的电子数据资源:期刊全文库2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种、电子网络书数据库2种、综合性西文全文数据库(EBSCOhost)。

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各办公室、实验室、研究室,为教师、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5、服务地方的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与服务。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解决了电力安全、油页岩开发与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技术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6370万元。依托我校科技成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油页岩电站—桦甸市热电厂,该厂已安全运行12年,总产值9亿元,利税超亿元,安臵就业人员近1000人。吉林汪清龙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桦甸北台子干馏炼油厂采用我校提出的干馏工艺和页岩油回收技术,使页岩油回收率提高15%,每年创利税2500万元。对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综合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我校教师为主,或以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主,在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办、创办了30余家高科技企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被吉林省评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和‚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6、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

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使我校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近5年,学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13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200余人次。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发表论文500余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发表论文2500余篇。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能源、电力科技前沿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10月,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申报授权学科及支撑学科均完成子项目建设,建成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争取2015年前建成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土木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2、具体目标

(1)学术队伍

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实施‚351‛工程,即力争在2015年前,培养3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50名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00名左右有较强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力争实现全职在校工作院士零的突破。

(2)科学研究

紧密结合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跟踪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在2015年前,新增3-5个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800篇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70部以上;发明专利70项以上。

(3)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加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建设期内,力争使在读博士研究生达到60人以上,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研究生在中文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数量明显增多。使研究生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4)工作条件

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建设期内,积极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实验室,3-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充实图书文献资料,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5)服务地方经济

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能源、电力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更大的贡献。发展壮大学校大学科技园,力争使之升级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园内科技企业超过50家,年创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超过3000万元。

二、东北电力大学申请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障能源供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吉林省是能源资源短缺省,现有能源的自给率只有44%。但风能和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可利用的风能资源800万千瓦,油页岩储量占全国56%。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政府提出:‚我省将按照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要求,优化火电资源,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突破。2010年,我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116.5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装机容量千万千瓦以上‛。吉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利用‛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30%,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目标,这是针对我省能源储量和利用状况所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关系到我省新型工业化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解决风能、油页岩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与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能源、电力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做保障。

我校是一所具有能源、电力学科优势的高等学校,长期开展火(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已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能源、电力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急需培养大量能源、电力类高层次人才。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会充分发挥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吉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保证电力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工业和重要保障,电力工业的发展异常迅猛。大容量、超临界、超(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新特征,使得电力工业的生产、运行与维护日趋复杂,电力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我国南方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给电网造成的危害和全国性的煤电紧张困难,给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更进一步凸显了电力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质的电力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解决电力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和供需矛盾就显得更加紧迫。

我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特色鲜明,整体优势明显。现有‚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流体机械安全‛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7个。主持承担了国家‚973‛

计划等一批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以‚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确保电力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期以来,我校为电力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为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优化区域布局、填补吉林省电气工程博士授权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

根据国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转移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轨道上来。吉林省目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的现状是,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6所高校,除延边大学以外,其余全部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和以化工、能源、电力、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与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当前,在吉林省还没有‚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电气工程‛中的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中的二级学科‚热能工程‛两个学科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36人。我校这2个学科是吉林省同类学科中仅有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因此,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将填补这2个学科在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的空白,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的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具有特殊意义。

(四)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东北电力大学作为已有60年建校历史、31年硕士生培养和17年博士生联合培养经历的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一批特色学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已具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基本条件。

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直是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不仅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现有人才学术潜力的发挥。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必将显著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增列东北电力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推动吉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证能源电力安全的需要;是优化博士授予单位的区域布局、填补学科空白的特殊需要;也是我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一)电气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现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也是吉林省内高校唯一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该学科覆盖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二级学科是吉林省‚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该学科于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2年开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1年被确定为‚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首席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1)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共有成员64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占学术队伍总人数的33%。

学术队伍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省教学名师2人。电气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持续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上世纪本学科在大容量发电机组可控硅励磁控制系统、先进无功电源装臵(ASVG)、拒引结合防雷技术、电网继电保护计算机整定计算、异步电动机故障诊断与综合保护等方向的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完成的‚同步电机优化设计的理论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5年,本学科以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电能安全、高效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重点,在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分析、电网安全监测与保护、风力发电和电能高效转换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承担‚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精度评价及模型校正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子课题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攻关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项,企事业合作项目284项,科研经费总额7701余万元。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状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运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构建电力系统在线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

与综合分析系统‛、‚电力系统输电能力分析与决策的研究与应用‛、‚吉林地区电力负荷预报规律性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等5项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共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5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实验室总面积10296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24万元。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工程实验室1个。

拥有先进的实验研究平台,包括国内高校唯一的66kV/220kV全电压输变电运行系统、东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系统,东北地区高校唯一的电力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拟系统、多级电网及变电站运行仿真系统等设施。

配备了功能丰富的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和EMTP,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DDRTS,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PSASP,PowerWorld和BPA等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722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291人。通过不断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匿名外审制度、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措施的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在第九批和第十批申报博士授权单位硕士毕业论文随机抽检评审中,电气工程学科的硕士论文质量位居国内同类申报学科前列。

近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力系统分析》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4门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共出版教材16部。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43项。

本学科为国家电力工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禹民、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朱永芃、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王会生、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栾军、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王久玲、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任书辉等一批电力企业人才均为本学科毕业生。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本学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我校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中国大唐发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发电集团公司等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全国十五所高校中的唯一非教育部属院校。

(5)科技服务

长期以来,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电力工业、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研制开发的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风力发电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近20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

2、问题和不足

(1)目前本学科尚无博士学位授予权,制约了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学术队伍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数量相对较少,部分研究方向上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

(4)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建设目标

努力把‚电气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

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争取在3年内,将电气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和学术水平高的学术队伍;继续巩固在大规模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网安全监测与控制等主要研究领域的优势和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电气节能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在国家重点项目立项上有新的突破;研究平台建设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中期建设任务(2009年~2015年)

(1)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重点发展领域‚能源‛中的三大优先发展主题‚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和‚工业节能‛,以及吉林省在电力供应保障、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降耗的重要任务,结合本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凝练学科方向,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以下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

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主要包括电力市场机制下电力安全与经济问题、基于WAMS的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基于WAMS的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等。

2)电网安全监测、保护与控制

主要包括高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数字化变电站相关技术等。

3)可再生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控制技术、风电场接地保护技术、风电场功率预测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综合控制技术、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的匹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电气节能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电气驱动能量转换、装备以及集成优化与控制技术、电能质量监控技术、

电网经济运行与节能控制技术、大型工业企业电气节能技术、电气节能审计方法与评估系统研究等。

(2)围绕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紧密围绕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1)力争在2015年前后,增选全职在校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2)在保持优势学科方向学术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非优势学科方向带头人的影响力,力争在3年内培养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4-5人。

3)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提高学术队伍中的博士学位人员比例。

4)围绕本学科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设3-5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

(3)加强研究基地及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合本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以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为带动,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的整体水平。

在3年内,力争‚风力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开展研究平台建设,建设期内建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风电并网模拟控制实验平台、太阳能发电模拟实验平台、电力变流柔性综合控制平台、电力终端能效与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测试平台、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平台、基于光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平台等7个实验研究平台。

(4)系统规划,重点突破,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以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重点,力争实现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新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上有较大提高。在电网安全监控、风电场并网运行关键技术等方向上取得2-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数量有较大增加。

(5)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大应用性项目的研发力度和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重点加强‚地区电网线损综合管理与分析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分析系统‛、‚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电能质量监控系统‛、‚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温度和压力在线监控系统‛、‚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变电站电缆温度在线监测装臵‛、‚大型变压器自适应冷却与控制系统‛、‚变压器铁心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等项目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本学科的科技服务能力。

(6)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整体水平

1)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去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攻读学位。 2)邀请本学科院士及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力争在3年内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2-3次。

近期建设任务(2009年2月~2010年10月)

本学科的近期建设任务主要通过三个子项目的立项建设完成。 子项目1:商业化运营环境下的大规模电网运行分析与控制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6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220万元,共计2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努力开展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基于广域量测系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输电能力、电力系统安全性评估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预期成效:

1)建设完成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实验平台;

2)‚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验收通过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2~3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2:电气设备监测与节能新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40万元,共计17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本项目以‚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电力系统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分析、保护与节能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和变电站运行操作防误闭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理论与分析、新型动态无功调控技术、大功率有源电力滤波器等装臵的研制与推广,和电气节能审计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预期成效:

1)扩建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试验室,使本实验室能够实现1000V以下电力变流装臵的物理实验;扩建电力电子系统仿真和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室;增建交流电机调速控制实验平台;

2)‚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吉林省工程实验室通过吉林省发改委的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子项目3: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20万元,共计15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密切结合吉林省西部大规模风电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风功率预测及其特性分析、风电机组联网运行建模及其有效性验证、风电机组所接入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改善接入运行性能的风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预期成效:

1)建设大规模储能系统、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模拟系统、风力发电联网运行模拟实验平台、柔性交流输电实验系统等平台;

2)‚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吉林省政府检查验收; 3)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人,力争在项目建设期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论文论著发表以及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

5、建设措施

(1)重点实验室是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学科将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实验室‛、‚电力变流与电气节能新技术‛吉林省工程实验室等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专职科研队伍建设,健全实验室人员业绩考核、科研项目管理、研究生培养等运行机制,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实施‚未来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在重点研究方向上通过选派国内外学术单位进修、与国内外学术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着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坚持特殊人才政策。围绕优势和特色学科,在重点学科方向上加强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加快学术队伍建设;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校外兼职博士、硕士导师等方式,多方位提升学术队伍层次和水平。

(3)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在学科内建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队伍,为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积极组织‚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在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数量上有新突破。积极开展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

(4)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保证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平台建设、探索性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规划

1、现有基础

我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创建于1949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3个二级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

热能工程学科从1992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1)学术队伍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7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占教师比例44.2%。

学术队伍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4人,吉林省优秀留学生回国人员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5人。

(2)科学研究

针对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要求,本学科开展了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

近年来,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本学科开展了多相流体流型在线智能识别系统和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可靠性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应用‛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了‚油页岩综合利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以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研究,‚吉林省油页岩基础燃烧特性研究‛项目获2008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提高换热设备能源转换效率,‚能源有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换热设备污垢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制开发,‚水处理技术阻垢及缓蚀效果在线监测评价系统研制‛项目获2007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成果的应用为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学科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项,科研经费总额6054余万元,其中在研项目经费2368万元。完成的科研项目中有1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它科技奖励4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61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147篇。

(3)工作条件

本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8219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108万元。现有省级工程研究

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1个。

本学科已建成多个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如油-气-水三相流实验装臵、油页岩综合利用实验装臵、换热器污垢智能监测装臵、大型风洞实验装臵、流化床冷(热)态实验台等各种大型实验装臵;有多相流数值计算中心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仿真中心。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系统为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教学和人才培养

本学科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826人、博士研究生19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09人。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做到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完善了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使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硕士生就业率达到100%,考博比例超过30%,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第九批、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申报评审中,连续两次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

本科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优秀教材奖1项;‚工程流体力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6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使本学科成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学科毕业生大部分都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即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锐、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洪源渤、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永兴等均为本学科的毕业生。

(5)科技服务

按照国家能源政策,结合吉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特殊需求,积极开展为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的能力。

本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发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5t/h油页岩流化床电站锅炉研制‛任务,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2006年-2008年连续承担了吉林省科技厅‚提高油母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油页岩微波干馏炼油及半焦发电集成技术研究开发‛、‚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关键技术‛等系列科研项目。

在多相流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电站锅炉调峰低负荷水循环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长春一汽热电厂、大唐珲春发电厂、四平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火力发电企业的21台锅炉机组,取得经济效益达21640万元。

在换热器污垢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换热器污垢在线智能监测系统‛和‚基于电导检测的阻垢剂性能快速自动评价装臵‛并应用到吉林热电厂、吉林市热力总公司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100万元。

开展了风机叶片防磨、燃气轮机进口冷却及风电机组叶型优化等方面的研究,研究

成果已经应用到吉林市源源热电厂、洮南市热电厂等企业,取得经济效益1250万元。

2、问题和不足

(1)本学科尚未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只能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博士生,制约了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还不均衡,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3)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偏少,国家级科技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4)研究领域需进一步拓宽,需加强对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研究。

3、建设目标

努力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力争在3年内建成‚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结合电力行业和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科水平。争取国家级重点科研立项、申请发明专利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有较大提高,力争实现国家级科技奖零的突破,使本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建设内容

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突出特色,继续加强学术队伍和研究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建设目标:以油页岩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为主导,油页岩炼油、发电、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的研发为核心,强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程服务与产业孵化功能,使中心成为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的创新基地。

项目内容:建设能源动力装臵运行测试、污染控制控制实验研究系统;油页岩干馏炼油、半焦燃烧、烟气脱硫除尘及污水处理综合实验装臵。

项目特色:能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局势,开发利用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油页岩是储量巨大的化石燃料,其储量折成发热量仅次于煤炭,折成页岩油相当于天然石油可采储量的5.4倍。因此,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价值日益凸显,成为各国能源资源发展战略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我国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原始创新体系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建设能源有效利用与油页岩综合开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油页岩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20名左右,发表相关高水平学术论文25-30篇,申报发明专利4-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设流体机械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测试研究平台建设,此研究与测试平台为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内容:建设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测试平台包括a、大型离心泵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b、大型离心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平台;c、大型水泵气蚀性能研究与测试平台;d、油气水三相混输研究与测试平台。购臵必要的仪器和设备,新建大约2000平方米实验室。

项目特色:汽轮机、水轮机、泵与风机均属流体机械。前两者是把流体的热能和动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动力设备,而泵与风机则是把机械能转变为流体(液体、气体)的势能和动能的一种动力设备。

泵与风机是电力、石油化工、冶金、机械以及一些军事工业部门的关键设备。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其结构复杂,工作在高温、高速的恶劣条件下,泵与风机比较容易发生各种机械故障,降低或失去一定的功能。机组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设备甚至整个生产过程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引起严重的灾难性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大型流体机械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对于对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预期成果:此系统建成可以从事多相流体动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和流体机械节能、安全以及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如a、石油工业油气水超长距离混合输送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b、石油管道油气水三相混输流型识别新方法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研究;c、泵与风机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装臵研制与工程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研究,利用此实验系统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4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25篇,申报发明专利2-4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工程热物理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目标:在某一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

项目内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在‚换热设备的污垢‛,‚火电厂节能诊断与运行指导‛及‚电站系统和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分析‛等研究领域形成完善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体系。

项目特色: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的损失为0.25%GDP,2007年污垢损失为616.5亿元。。本中心从90年代开始污垢研究、已形成以污垢预测、监测

和对策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特色,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预期成果: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在污垢研究方面形成1-2项应用背景明确的原创性成果及实验支持。培养青年学术骨干2-5名,博士研究生3-5名,硕士研究生15-2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30篇,申报发明专利3-5项。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5、建设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筹划,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搞好‚三个工程‛建设,即、‚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人才引进工程‛。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提高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3)结合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火电厂节能诊断技术、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技术、电站辅机优化设计与节能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与自动化、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实施‚科研攀峰工程‛,以承担国家、地区和省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课题为重点,按照横向推进、纵向突破的原则,做好标志性成果的规划和目标责任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5)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学校自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资金,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实验平台的途径,保障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及优势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本学科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原电力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臵‛、‚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学科;‚系统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2个学科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还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对应的‚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强的学术梯队。学科成员共43人,其中教授10人(占23.3%),副教授18人(占41.9%);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占32.6%),在读博士6人(占13.9%),具有硕士学位者23人(占53.5%);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人(占48.8%)。

本学科实验室面积4100m2,设备总值1550万元,拥有‚节能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和‚自动化技术研究所‛2个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在学科发展中,注重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与开发、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5年,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电力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74项,经费368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6部。

本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223人。已毕业研究生141人,绝大多数人已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对象的共性问题。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相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的这一特点,使它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表现出突出的活力。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就专业内容而言,自动检测技术、自动化装臵、自动控制技术等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理论与技术也是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本学科教师也承担着2个学科的教学任务。

本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动力工程学科。为了适应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站向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所带来的对自动化新技术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自动化学科从动力工程学科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两学科的科研课题始终紧密结合,相互支撑。

本校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的部分研究领域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技术为基础的。两学科共同研究了污垢问题,通过研究促进了污垢相关理论的完善,解决了提高换热器效率的工程问题。研究成果获得了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研究工作得到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同行专家的肯定,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

2)控制科学与工程与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步,推动了电、动等学科在实践应用领域的发展。电力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及‚大容量、高参数、高电压、远距离‛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必须依靠先进的自动化理论及技术来保障系统的安全及经济运行。能源及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提供了大量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学科建设目标

以国家电力行业及吉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凝练与拓展研究方向,积极与电气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基础理论普适性及与其它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优势,全面提升本学科的综合实力。力争到规划建设期末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特色,把加强学科前沿技术研究与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重,加深同相关学科的交叉合作,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在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队伍、研究平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目标。

子项目1:火电厂先进控制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控制为背景,设计并建立一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符合火电厂复杂热工对象特性的模拟实验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为平台,开展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理论及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及服务行业与社会的能力。加强智能测控技术及电站应用、电站仿真及故障诊断技术等研究方向的整体实力。

力争建设期末,达到成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80万元,共计22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火电站运行监督实验中心建设

项目内容:以火电站机组运行工况为背景,以热工参数和化学参数监测为重点,建立一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且功能较为完备的参数测试计量实验研究支撑体系。集先进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仪器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开展电力生产过程特殊参数检测技术、电力信息化技术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方向稳定、攻关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培养较高水平的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提升重大项目攻关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力争建设期末,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臵‛学科具备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60万元,共计8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3: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内容:以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的信息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处理、信息决策及智能控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型组轮式机器人足球竞赛为背景,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结合电力系统对机器人的需求情况,适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设计并构建本项目研究所需要的实验环境。通过项目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1-2人,学术骨干4-8人;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力争建设期末,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万元,共计1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健全学科建设的保障机制

成立院级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加强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考核和激励制度;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调动全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2)建设高水平学术梯队

按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的要求,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引进或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家,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成长、提高。

3)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

以电力生产过程为对象,突出新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的主导作用,形成相对稳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整合资源,建立学院统筹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重点改善研究条件及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以‚智能控制及机器人研究中心‛、‚过程控制实验室‛和‚故障诊断实验室‛等为重点,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实验中心为目

21

标,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4)支持高水平研究,培育标志性成果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重点扶持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全面规划,落实责任,力争实现纵向项目和横向课题经费的较大增长。

强化成果培育责任和意识,落实省部级奖项指标。以纵向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为重点,抓好科技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培育标志性成果。

5)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专项资金、重点学科专项经费。通过重大研究项目和工程项目承揽、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保证学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22

(二)土木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1、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81年,现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结构工程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结构工程硕士点。经过27年的建设与发展,本学科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学科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取得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1)师资队伍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

本学科学术队伍共3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6人,占学术队伍总数的66.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队伍中46-55岁教师11人,36-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4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成果显著

本学科已形成4个稳定的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其中输电线路工程方向填补了省内空白。近5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39项,科研经费总额3924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部分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8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4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

3)实验室条件明显改善

本学科拥有土木工程实验研究中心,总建筑面积近10000m2,包括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输电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建材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其中,结构试验室的试验规模及试验条件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建筑面积1440m2,内有大型试验台座带双向反力墙,仪器设备总价值1000余万元;主要设备有四通道MTS拟动力实验系统,自主开发研制的输电导线振动疲劳实验系统,微机控制电液伺服5000KN压力试验机等。

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与国内1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成立了工程测量、工程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直接面向企业和社会服务,重点开展新结构体系的设计研究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学科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并依托学科科研成果,形成了以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论文匿名评审和外审制度,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实现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统一,研究生教学和毕业论文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2人获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23

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招生人数由2004年的3人,增加到2008年的45人。‚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16部;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优秀课程2门。

(2)本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土木工程学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学科,国家基本建设水平与本学科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本建设投资越来越多;对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大容量电厂建设、新型结构、高层结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土木工程学科的高级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也为土木工程学科与电气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相互支撑、共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本学科对电气工程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输电线路工程方向是本学科通过长期办学和科研积累形成的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为国家电力建设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方向主要为电网建设服务,研究输电线路中有关超高压输电铁塔结构体系、紧凑型输电结构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理论及寿命评估。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设更多的500kV及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了节省线路走廊,紧凑型输电线路和同塔多回线路的建设要求越来越多,为电网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结构工程和电气工程研究人员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共同研究和解决。根据电气工程研究人员提供的导地线布臵方式和参数,本学科开展了适用于紧凑型输电线路的猫头塔设计研究,为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保证。针对冰雪等自然灾害开展的输电线路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开发出的抗裂、抗腐蚀、抗冻融的高强活性粉末混凝土电杆,解决了普通混凝土电杆容易开裂、不能用在高电压等级线路等问题。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研究,对吉林供电公司和通化供电公司老旧线路的运行寿命进行了评估,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公开出版教材4部。并获东北电力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吉林省电力局科技进步奖。

2)本学科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国家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始终将节能建筑的研究作为重点支持领域。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达到节约24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要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及在役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这需要土木工程和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通力合作,培养大量的高层次管理与技术人才来支撑,两个学科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可为吉林省的节能建筑研究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本学科低耗能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方向属于土木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交叉领域

24

研究,主要研究适合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模式,同时大力发展新型节能建筑及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针对我国应用太阳能采暖发展迅速,节能效果明显的特点,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相结合,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建筑容积率低,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丰富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商品能源,产生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解决锅炉尾部受热面的堵灰技术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低温省煤器,利用锅炉排烟热量加热实用热力系统的大量冷水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该技术改造现有锅炉系统或制造新型锅炉产品,可减少煤耗5%,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

上述研究成果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2、本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的整体实力。经过3年建设,达到博士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土木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3、本学科建设内容及措施

(1)本学科建设内容

子项目1: 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成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输电线路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一批从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设计及施工运行与维护技能型高级人才,大力提升土木工程学科输电线路工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电网建设及吉林省电网“十一五”规划需要,充分体现本学科发展特色,开展富有自主创新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在输电铁塔结构选型、铁塔基础选型、新型输电导线静动力性能试验与应用、铁塔吊装技术、输电线路灾害防治、电网设施评估与改造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与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土木工程学科在电力工业中的新的研究领域,以达到保障电力安全生产及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要求。

建设期内完成输电实验室及力学实验室相关技术改造、实验仪器设备购臵与开放基金项目立项,在硬件上形成一个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及优势的输电线路工程实验研究平台,提高土木工程学科输电工程领域的学术水平,更好地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输电工程实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3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30万元,共计16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25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输电线路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电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 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实验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依托科研项目、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省内领先水平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养一批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建设内容: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落实及吉林省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计划的实施,以新能源开发应用、新节能技术研发、新结构材料应用为重点,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城市防震减灾、大跨度桥梁结构、自锚式混凝土桥梁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近断层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新型混凝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结构主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强化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学科整体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建设期内完成结构试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的相关设备更新改造,拟购臵设备包括MTS结构动力实验系统、MTS结构材料疲劳实验系统等,可广泛开展各种结构的多向动力性能测试,完成结构和节点的动力性能实验,力争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使结构工程试验室具备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5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90万元,共计24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建设效果:成为具有省内领先水平、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结构与防灾减灾工程方向的一流技术创新与实验基地,为国家土木工程基本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学实验研究和技术服务。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本学科建设措施

1)加强对学科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学科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大对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计划,确保学科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4)以中央地方共建项目、吉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主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自筹力度,吸引企业投资和赞助,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科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建设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26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规划

1、支撑学科对授权学科的作用

(1)本学科现有基础与优势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5年,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不断增强。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LY高效过滤器‛在7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近4亿元。现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应用化学二级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学术队伍中45-55岁教师5人,35-45岁教师14人,35岁以下教师17人;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梯队。

2)研究方向稳定、成果显著

近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合成与应用、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电分析与生物纳米电化学等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近5年,承担国家‚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及其它科研项目172项,科研经费总额5513万元,科研成果转化累计创产值超亿元。获省部级及其它科技奖励12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62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授权专利2项;出版教材5部。

3)实验研究设备先进,条件完善

本学科在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资金及学校配套资金基础上,积极与企业联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煤油分析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水处理工程实验室、水处理系统仿真实验中心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456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4)人才培养质量高,综合评价好

学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力度,规范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公开出版教材5部。

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及技术骨干。

(2)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对授权学科的支撑作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一门研究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工程技术学

27

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紧密相关。多年来,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化学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换热设备污垢、清洁高效燃烧及环境污染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换热设备节能方面的合作研究

90%以上的换热设备存在污垢问题,污垢会增加换热设备的传热和流动阻力,加速换热设备的腐蚀,降低换热设备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据统计,污垢给工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约占GDP的0.25%。污垢形成及其机理研究涉及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微生物学、表面科学等理论,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紧密相关。本学科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TYHB水处理阻垢在线监测仪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参数检测的微生物污垢诱导期及影响因素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油页岩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合作研究

本学科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在环境污染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油页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共同承担了科技部项目‚油页岩炼油、半焦发电及灰渣综合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页岩微波加热干馏过程中痕量元素迁移机理的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大项目‚提高油页岩炼油收率新技术研发‛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为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及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2、学科建设目标

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经过3年建设,使本学科达到博士授权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力争2015年前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3、建设内容及措施

(1)主要建设内容

以电力行业为依托,突出本学科在水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特色,侧重节能节水技术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水平。

子项目1 :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

以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站水处理与环保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不断加强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建设。开展水质分析及水处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解决工业用水处理、废水处理等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进行面向火力发电厂补给水、炉水、凝结水、发电机内冷水、循环冷却水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水处理技术的开发。

力争建设期末,建成水处理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承担1-2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培养1-2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取得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8

子项目2: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建设

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是促进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体系。本中心主要建立以工业用水、废水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所涉及的化学自动化分析及在线实时监测的研究开发平台。该中心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TOC等大型仪器设备,为本学科从事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电力系统煤油等研究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平台。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培养1-2名学科带头人,3-6名学术骨干;努力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学术梯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4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160万元,共计2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具体措施

1)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研究方向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影响力;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客座教授制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保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与特色,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着力做好科技项目鉴定和报奖工作,努力培育标志性成果。

3)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导师遴选制度和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估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保证学科建设经费专款专用,促进学科发展。

29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博士授权立项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本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臵,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十分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强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实力逐年增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建设的投入力度。专业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面积增加到7197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08多台(套),仪器设备总值23916万元;有中外文图书资料1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71种。

积极支持导师的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为近200名导师设立了研究室,面积达4000平米,配备了必要的设备。

学校不断改善研究生的教学条件和文化活动及生活设施,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保证。

2、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按照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部分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检索存在一些困难;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努力构建设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优良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措施

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子项目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目标: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建成高水平的大学科技馆,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提升学校实验设施、科研平台建设水平。

建设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加快学校科技馆的建设工作。在验收期结束前,建成使用面积1.5万平方米的科技馆。

建设成效:通过大学科技馆建设,集中部分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导

30

师研究室。为研究生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条件,为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服务。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8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3200万元,共计4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子项目2:信息资源支撑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通过完善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建成现代化的学校信息资源支撑系统。 建设内容:在学校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明确信息资源内容,按照统一标准加强包括公文、议案、会议、教学、图书文献等在内的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对已建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重新组织,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建设成效:通过建设,使学生和教师可通过学校信息目录进行检索和调度相关信息资源,使学校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共享,形成科学、高效、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支撑系统。

建设经费:政府专项经费200万元、学校自筹经费8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主要用于实验设备的购臵及相关研究平台建设。

项目建设期:2009年1月—2010年10月

2、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督察组和办公室,实行专项任务责任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

(2)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计划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与年度计划,认真落实并严格执行,保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完成。

(3)保证投入,统筹规划资金使用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由学校和具体部门共同负责,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把握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与使用,保证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4)定期考核,建立激励机制

实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年度总结制度和年度考核制度,学校将定期总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完成较好的单位或部门,学校给予奖励和增加支持力度;对建设较差的单位或部门,学校将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31

推荐第7篇:学习型单位建设

工会关于开展学习型 单位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积极开展学习型单位建设,在我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现结合我会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会部署,紧密结合我会实际,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准确把控学习节奏,有序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在我会形成全员学习、全面学习的浓厚氛围,促进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提升素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县工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目的和意义

开展学习型单位建设的目的是为提高我会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挖掘在岗干部职工的潜在能力,提升干部职工的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想通过干部职工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凝结默默无闻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工会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同时开展学习型单位建设也有利于工会干部提高管理创新能力,有利于工会事业的发展。

三、基本要求

1、健全组织机构。我会要把创建学习型单位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学习型单位领导小组,由领导班子当头学习,做出表率。

2、营造浓厚氛围。我会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整合优质学习资源,搭建学习的平台,为干部职工高效学习尽可能提供方便;同时,充分利用简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果,以此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创新学习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习,跳出传统,简单说教式的学习框架,要探索高质高效的方式方法。

4、严格逗硬考核。坚持把学习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接受领导班子成员评议,将评议结果直接与干部职工当年评优评先相结合。

四、学习内容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系列重要论述,注重对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党章》的学习。

2、强化政策法规学习。加强对党中央新近出台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及时传达学习中、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增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时效性和自觉性。充分利用工会活动开展好“法制大讲堂”活动,加强对中、省、市新近出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升职工法律意识。

3、组织业务技能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外出学习、组织专题培训。倡导干部职工勤钻业务,拓展学习领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

4、深入开展调研活动。鼓励干部职工多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开展实地调研,充分听取基层群众和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不断拓宽工作视野,提升工作水平。

五、学习载体与具体举措

以开展“四学”活动为主要载体,促进学习活动的落实。

1、领导干部带头学。领导班子成员要在学习中走在前面、深学一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按期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建设学习型单位的组织者、实践者、促进者,要带头先学、学深学透,争当学习表率;同时,还要就分管人员学习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学习不走形式、不图应付。

2、集中分散结合学。采取集中领学、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把读与写、学与思有机结合,既做好学习笔记,又撰写学习心得。对于规定的自学篇目,由职工个人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学习,撰写自学笔记和体会。

3、讨论交流互动学。原则上每期集中学习均以设定的主题开展讨论,注重对工会工作先进经验的挖掘与推广。年底前,结合专题组织生活会,广泛征求意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摆在思想、组织、工作、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4、充分整合资源学。聘请专家授课。全年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工会知识技能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行选择视频资源学习。

六、实施时间和步骤

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时间从2017年1月开始持续到2017年12月。整个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2月28日前)。主要做好动员部署、组织学习、制定印发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各科室及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结合我会实际工作情况,细化“四学”,落实学习情况,突出学习重点,加强学习考核评比,扎实做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培育典型、督促检查五个环节,推进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

第三阶段:深化提升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抓好各项学习活动,深化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干部职工学习先进典型教育;实行工会工作水平提升目标管理,各部室逐个列出提升目标、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逐项进行落实,打造示范型文明单位。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7年9月至2017年12月)总结回顾学习型单位创建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落实整改工作;对在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并总结经验和先进做法。

七、组织保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创建“学习型单位”事关干部职工的执政能力建设、工作水平的提高、工会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认真做好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建立“学习型单位”的目的意义、指导原则和丰富内涵,全面掌握建立“学习型单位”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方法步骤,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创建“学习型单位”营造良好的思想基层舆论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规划。把推进“学习型单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工作上定期研究。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部门总体学习计划,提出具体任务和学习要求。

3、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在尽快制定学习计划的同时,要逐步完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尤其要注重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机制,同时要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把党员的学习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探索有效的考学评学办法,完善考学、评学、奖学制度,形成科学、管用的学习评价体系。

4、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建立“学习型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实际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逐步提高。我会将继承和发扬以往好的学习制度。好的学习方法,并用新的理念思考问题,用新的措施开展活动,用新的载体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经过长期努力,使学习成为一种共识、一种责任、一种境界,让广大干部职工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表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表率,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表率。

推荐第8篇:学习型单位建设

2014年某市某部门建设学习型单位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队伍,经中心党委研究决定,2014年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现结合本中心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发展”精神,以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实效、建设人民满意的新型单位为目标,加大学习力度,完善学习制度,切实在全体干部职工中普遍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形成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氛围,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学习效果,努力实现单位干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全面实现市中心党委提出的“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铸质量诚信,创文明行业”的工作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目标统

一、行政推动原则。以建设高效、廉洁、务实的服务型单位作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目标和使命,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紧迫感,力求通过政策指导和舆论引导,营造尊师重教、求知好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鼓励和引导人们参与终身学习。

2、体现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原则。中心领导是建设学习型单位的宣传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要在学习中起好带头和表率作用,推动和促进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学习,主动吸取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和自我抱负的重要途径。

3、倡导注重实效、力争创新的原则。要着眼于新形势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善于学习新理论,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力戒学习上的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鼓励支持大家大胆探索学习的新机制、新方法,使创建学习型单位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4、突出抓好学习制度建设、建立学习长效机制的原则。要以满足职工学习的需要,发挥好各类学习载体的作用,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推动力和约束力,使创建学习型单位成为全体干部职工的一种自觉行动。

三、主要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切实在干部职工中普遍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健全学习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学习设施设备,努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网络和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实现创建省、盐城市、东台市文明行业的目标。

四、学习内容和学习制度

(一)学习内容

一是政治理论知识,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二是适应单位工作的综合知识,主要包括单位公文写作知识、办公自动化应用知识、实用外语知识、学历教育知识等,学习、使用并推广普通话。三是法律法规知识,主要包括《宪法》、《劳动法》、《社保法》等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和《行政许可法》等公用法律法规知识。四是市场经济知识,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规则、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等。

(二)学习制度

1、建立学习型单位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督查指导,对学习效果的考评。

2、制定学习规划。各部门负责组织职工制订个人年度学习计划,鼓励其参加以自学为主的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类专题学习和培训。

3、建立健全学习的组织、考勤、档案、通报、经验交流、检查、考核等制度;要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每年每人保证12天学习时间;领导干部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每年至少撰写1篇理论文章或学习心得、调研报告。

4、建立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讲党课是党内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是加强自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5、建立典型教育制度。结合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树立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正面典型教育,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6、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将学时任务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内容,与业务工作目标一并布置,一并考评。

7、建立全员读书活动制度。要精心组织好 “学习日”活动。确定每月第一周周五下午为“学习日”时间,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辅导、参观考察、读书会、研讨会、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心得交流等活动。

五、方法步骤和创建要求

(一)方法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1月至3月)

按照创建学习型单位的有关要求,搞好工作调研,做好准备工作。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动员,明确建设学习型单位的目的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全员参与学习型单位创建的内在动力。

2、开展学习阶段(4月至11月)

按活动实施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形成完整的方案规划体系;制定干部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制定个人中长期和年度学习计划;落实各项制度和规划;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计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实行双向推动和促进学习,使学习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

3、考核评比阶段(12月)

严格按建立的各项学习制度和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进行检查考核,总结学习创建成果,弘扬和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并在实践和考评的基础上,形成总结经验材料,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严格兑现奖惩。

(二)创建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成立创建学习型单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创建学习型单位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评。徐斌任组长,成员:范日华,何滨,陆昕。创建学习型单位日常工作由办公室具体承办。

2、制订计划,精心组织。要按照创建学习型单位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计划,统筹安排,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要妥善处理本职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3、健全制度,强化示范。在坚持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创建学习型单位的要求和学习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学习学习制度。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抓好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把本单位建设成为学习的主阵地。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加强学习培训,积极开展辅导报告、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参观考察、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学习体会交流、理论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广开思路,拓展新的学习途径,创造新的学习载体,增强好的学习实效,确保我中心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5、严格考核。要将开展学习型单位纳入目标管理,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对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进行专项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凡不参加学习的或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其年度考核应评为不称职,其所在的部门不能评优。

某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 二○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深化“三学三提升”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中心人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全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大中心。经研究决定,在全中心人社系统继续深入开展“三学三提升”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开展“三学三提升”活动为抓手,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整体素质为目标,紧密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机制,努力做到学以立德、学以知行、学以致用,推动我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以学理论、学典型、学业务,提升队伍素质、提升机关效能、提升窗口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三学三提升”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起全员学习热潮,转变学习理念和思想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

三、学习内容

(一)学习理论。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上来。

(二)学习先进典型。学习中心系统内部先进工作者、服务明星,学习省、市、中心窗口行业模范人物,学习社会上各种模范人物、感人事迹,把学习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人社事业中来。

(三)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公务员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各项业务知识。

四、具体措施

1、坚持领导示范。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全面带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心组学习成员为全系统职工至少上一次理论辅导课,各单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在活动中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学习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2、灵活学习方式。采用集体统一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六的上午定为集中学习时间,确定学习主题,由中心班子成员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轮流授课,全系统干部职工集体参加,每次学习不少于2小时。各单位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严格组织本单位人员制订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努力把自学渗透到“八小时以外”。

3、落实活动载体。开展以“三个

一、三加强”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即每月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体会、发表一篇工作信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业务知识考查、加强活动成果展示,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定期开展业务知识测试、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等方式,提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激发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4、搭建学习的平台。充分利用中心门户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展示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果,公布学习信息,交流心得体会,拓宽交流渠道,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5、严格考查考核。每半年组织全体机关人员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考查考核,并将成绩作为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实施步骤

从2013年7月中旬开始,时间半年,分三个阶段开展。 学习动员阶段(7月)。制定学习计划,召开活动动员大会,下发活动方案。做好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全面推进阶段(8月—11月)。按照活动计划,完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档案,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学习载体,改进学习方式,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总结提高阶段(12月)。通过“回头看”,对活动进行全面验收评比,总结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巩固活动成果。

六、相关要求

1、精心组织,不走过场。各中心、各科室要严格按照计划落实相关工作,坚持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明确专人负责,把深入开展“三学三提升”活动,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摆上重要位置,进行专门部署,认真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结合部门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2、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各中心、科室根据工作需要拟定调研课题,经领导小组审核后组织实施。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

3、定期督查,严格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领导小组牵头,对学习制度和计划执行情况、规定学习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和学习心得撰写、信息发表、理论调研等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4、选树典型,奖优罚劣。对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进行表彰。对不按时参加学习、学习不认真的个人以及组织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级晋升及提拔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关于在某部门开展“读书月”活动的实施方案

根据市直机关《关于开展市直机关“读书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的要求,为引导我中心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使机关各党支部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全体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特制定我中心机关开展“读书月”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快乐读书、创先争优”为主题。通过开展“读书月”活动,促进机关党员干部主动读书,快乐读书,使读书活动成为机关党员干部的一种精神需求,一种良好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以读书求新知,以读书促进步,在学习和工作中创先争优。

二、活动时间

“读书月”活动时间为:2014年4月1日至30日

三、活动内容

本次“读书月”活动以开展“六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即:开展一次宣讲活动、一次“荐书活动”、一次征文、演讲比赛、一次理论研讨活动、一次知识测试活动和一次“读书月”活动成果展示。有关方法步骤如下:

(一)组织机关党员阅读推荐的书目。中心党总支负责提供市直机关“读书月”活动推荐的14本阅读书目。各党支部要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为目的,按推荐的书目组织党员干部至少精读2至3本,阅读6至8本推荐的书目。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做好笔记,撰写。

(二)举办党员干部读书报告会。各支部要结合实际,自行组织开展党员干部读书报告会,中心党总支也将适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为广大党员干部作专题辅导或组织党员干部读书报告会,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评选表彰“读书先进个人”。党总支将制定相关考评标准,结合党建工作进行一次考评,评选“读书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并积极向市直机关工委推荐有关征文和演讲参赛人员。

四、具体要求

1、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读书月活动的组织领导,中心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总支委员为成员的“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总支。

2、要狠抓工作落实。各支部要充分认清开展“读书月”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读书活动顺利开展。

3、要注意搞好结合。要把开展“读书月”活动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抓好党员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大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4、要及时上报信息资料,及时将读书活动情况,上报中心“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附件:2014年市直机关“读书月”活动推荐书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

3、《国情备忘录》

4、《苦难辉煌》

5、《解放战争》

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7、《中国共产党简史》

8、《中国共产党历史二十八讲》

9、《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

10、《党的历史知识简明读本》

11、《长兴之路》

12、《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3、《毛泽东传》

14、《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文件选编

(一)》

推荐第9篇:文明和谐单位年度规划

年度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年度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把我院建成廉洁、高效、文明、和谐的集体,积极争创2012-2013年度文明单位,根据市、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要求,特制定和顺县人民法院2012-2013创建文明和谐单位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创建平安和顺、法治和顺、和谐和顺的工作目标任务,秉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三个至上”为先导,以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全面完成好以审执工作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县域经济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服务大局,注重民生,深入开展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积极参与社会综治,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二、工作目标

按照文明单位“领导班子坚强、工作成效显著、道德风尚良好、科教文体发展、单位秩序井然、环境整洁优美”六条创建标准,通过深入扎实的创建活动,争取以新的业绩争创文明和谐单位。今年着力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领导班子建设。实现建设好、团结好、作风正、党性强、廉洁奉公、群众威信高、发挥作用好的目标。

2、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在各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庭室等各类创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文明行业创建,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争创2012-2013年度文明和谐单位。

4、内部环境建设。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美化、净化环境,实现良好的内部风气、公共秩序和办案环境。

5、文化体育活动。多形式开展健康活跃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活动和公益性系列活动,增强干警素质。

6、综治计生工作。单位无渎职犯罪、治安案件、经济案件、刑事案件等违法乱纪行为。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计生工作达标。

7、绩效评估工作。通过扎实工作,促进绩效评估、效能建设、党建工作、平安单位等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

三、创建任务

1、创建坚强的领导班子。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的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廉洁高效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把党组建设成为能带领全院党员干部建设新局面的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坚强战斗堡垒。抓好广大干警的培养,提高中

层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培养和选拔优秀干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作用,做到抓龙头,创特色;抓重点,带全面;抓达标,争一流;抓基层,求实效。

2、创建一流的工作业绩。以“为民、公正、廉洁”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和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保持党员纯洁性。继续深入开展 “和谐司法、文明办案”活动,树立长效管理制度,完善基础设施。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等活动为载体,创新特色,挖掘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单位持续共建。

3、培育良好的精神状态。建立良好工作运行机制,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创建渗透到审判工作中去,在选拔任用干部和评先评优工作中,做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公民道德实践主题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干警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4、促进科教文体发展。建立和完善干警活动室、党员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经常性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结合纪念日、节假日和休息日,组织开展登山、跑步和郊游等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全体干警的文体生活。积极鼓励和支持在岗干警职工参加自考、函授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党校干训班学习,

提高文化和业务素质。

5、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形成集体决策、分工负责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学习、考勤、请假、财务管理、车辆管理等规章制度。完善机关效能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以及失职追究制等机关效能八项制度建设。

6、创造整洁优美环境。完善和健全单位卫生保洁制度,落实保洁经费,确保办公场所、楼院周围环境干净、整洁、卫生、绿化美化,要积极配合县里定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抓好文明创建工作,确保卫生、治安状况良好。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办事机构,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明进行调整。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常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和谐单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专门抓,并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奖惩。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与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2、抓好道德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广大干警;坚持每

周二定期学习制度,制定和落实干警理论学习与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制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新风尚,提高干警的现代文明意识。

3、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上墙公开,实行阳光司法,接受社会监督,扎实推进我院审判职能效能建设。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使机关效能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实行廉政责任制,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干部反腐拒变的能力。抓好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干警参与非法活动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严肃查处。做好工作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

4、扎实推进创建。认真对照文明和谐单位评选的标准,抓好创建工作。积极参加所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主动参与文明城区、文明行业等各类创建活动。通过互动联动、共建带创等载体,组织、指导、协调有关庭室深入乡村和社区,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5、树立文明形象。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鼓励干部职工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家庭,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道德新风尚,开展扶贫济困、结对子、献爱心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

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不断提高我院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推荐第10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单位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单位

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线网规划、咨询、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施工监理、运营管理、信息化应用、设备及原材料、安全维护及其他、知识产权、建设单位、资本运营、综合产业。 线网规划、咨询设计方面,国内已形成多家分天下的局面,不过领头的还是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以下是几家主要设计轨道交通的单位。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

50年来,从中国第一条地铁线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内2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且承担了北京地铁7条线路,上海地铁

1、2号线,南京地铁

1、2号线,大连轨道交通3号线、长春轻轨等近20个项目的设计总体及设计总包任务。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成为了“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2003年底通车的北京地铁八通线工程,则荣获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目前,正在开展设计的地铁车站超过了100座。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除圆满完成了德黑兰地铁

1、2号线工程外,公司又赢得了德黑兰地铁1号线北延伸工程的设计咨询总承包合同,并且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已经扩展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铁一院) 主要参与了西安、广州、哈尔滨等城市的轨道交通以及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设计咨询工作。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铁二院)

如今铁二院已更名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担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等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任务。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三院)

铁三院承担了天津、深圳、上海、沈阳、伊朗德黑兰等国内外、5个城市10个轨道交通项目的总体、总包工作,以及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总体工程和系统设计,市场份额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铁四院)

国内: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武汉轨道交通、苏州轨道交通、广州地铁三号线、长沙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福州线网规划,此外还有无锡、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轨道交通的部分设计任务。

国外:巴基斯坦卡拉奇市轻轨、以色列红线轻轨、泰国曼谷机场轻轨„„

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铁五院)

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1984年“兵改工”并入铁道部,2000年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名称为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隶属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CRCC)。2004年哈尔滨铁路勘测设计院、齐齐哈尔铁路勘测设计院并入之后,院从做优做强的目标出发,引进了大批专业人才,拓展了业务范围,壮大了企业实力。2005年7月1日经总公司批复和国家工商总局变更登记,更名为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目前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正按照“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主要目标市场,为工程建设全过程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以突出的土木工程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为鲜明特色的工程设计咨询公司”的市场定位,以先进的经营理念,高水平的技术队伍,规范的企业管理,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逐步成为我国铁路勘察设计行业的一支劲旅,为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从事隧道、轨道交通、给排水、道路、桥梁、建筑、装饰、勘察和测量等专业的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具有建设部颁发的与上述工程设计资质相同的工程总承包甲级资质。获国家外经贸部对外经营权和上海市外经委批准的可以同境外设计单位进行合作设计、担任顾问单位的设计研究院,是中国从事软土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与研究历史最久的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软土隧道设计和研究的单位。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轨道交通总体设计与研究的单位之一,同时也荣获了“上海市金杯公司”、“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2004年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可以担任全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估的三个咨询机构之一。并在城建行业率先推行了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 40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点工程设计和科研项目,填补了我国水底道路隧道的空白,开创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先河、率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研究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研究室,以工程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优化工程设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使我们在某些专业领域的设计研究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院40年来,隧道院不仅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千余件设计作品,还荣获了上百项国际、国家、部委、市、局的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在中国软土隧道交通建造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该院轨道交通专业,依托工程建设,专业咨询和设计水平,专业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形成规模,具备总体线路、特殊结构、车站建筑、轨道车场、机电设备等综合设计能力。由该院主持设计的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线和参与设计的多项轨道交通工程的投入运营,标志着该院在轨道交通专业咨询设计方面的技术进步和水平。

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承担了上海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及3号线北延伸的总体设计,还完成境内第一条集地面交通、高架公路和高架轨道交通为一体的——上海市轨道交通1号线北延伸一期工程的长江路一体化车站设计; 上海轨道交通各线地下车站、高架车站、区间高架、车辆段、通信信号等专业设计;

上海磁悬浮弱电系统初步设计和部分通信系统设计及施工管理 积极参与重庆市轨道交通较新线黄花园车站和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八王坟至通州段工程部分高架区间设计工作,广州市轨道交通

二、八号线拆解工程和三号线北延段(机场线)工程的设计咨询项目,深圳轻轨高架车站。做最好的地铁生活门户论坛5 r& Q2 y {%?0 Q }-

主持编制《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规划、车辆段、停车场布局规划》。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主要从事上海市的轨道交通设计

中铁(洛阳)隧道勘测设计院

三十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先后参加了北京地铁

1、

4、

5、

9、10及机场线,上海地铁M

7、M8线,广州地铁

1、

2、

3、

5、

6、8号线和广佛线,深圳地铁

1、4号线以及1号线续建工程,南京地铁

1、2号线及1号线西延线、南延线工程,沈阳地铁

1、2号线,天津地铁2号线,武汉地铁2号线,西安地铁2号线,成都、哈尔滨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青岛、苏州等城市地下铁道的设计工作,累计设计车站70余座,区间180余公里。

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

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广州市和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广州市轨道交通2010年建设项目实施研究等工作,承担了广州市轨道交通

二、

三、

四、

五、

六、八号线,和广州—佛山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等工程的前期咨询、勘察及设计总体总包管理工作;并完成了大量的轨道交通车站、区间、系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包括珠江沉管隧道、珠江两岸环境景观工程、广州内环放射线增槎路、东晓南路等各种大型市政项目设计工作 中铁咨询工程有限公司

第11篇:创建平安单位活动规划

耿马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创建

“平安单位”活动工作实施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耿马县平安创建办公室及总队、支队要求,创建“平安单位”实施方案和实施办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效地推动创建“平安单位”的活动,全面、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耿马路政管理大队的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规划。

一、组织领导

支队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导员杜朝勇任组长,大队长谭志明任副组长,同时以综治小组成员为骨干成立了创建平安单位(保卫)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管领导具体负责创建日常工作,实行主管领导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并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保证。路政大队综治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使平安创建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创建平安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创建活动以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

1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稳定作为第一职责,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民族更加和睦、群众更加安康,有效地防范和抵制敌对势力、邪教组织、暴力性犯罪、黄赌毒治安等违法犯罪下降,民族内部平等相待和睦共处。通过创建工作呈现出团结和睦,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创建“平安单位”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开展创建活动,落实职责加强协作,真正的形成创建平安活动的整体合力,力求在提高基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整体水平上见成效。大队把创建平安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要求必须出示执法证,做到文明执法、阳光执法,全力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

四、做好信访、上访的调处工作

针对路政管理的实际,在处理群众信访、上访事件时,要人性执法、政策执法、温情执法,避免和当事人激化矛盾,积极配合省、市、县信访办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妥善处置来人来访事件。办公区内悬挂公开办事制度,增强透明度,严格执行对外服务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发生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杜绝当事人围攻上访事件的发生。

五、开展三创活动,力争达到“八无”目标

在大队干部职工及家属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达

到“八无”目标,即无当地人在当地或外地犯罪、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吸毒人员、无参与邪教活动、无重、特大火灾事故、无重大交通事故、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信访事件。以创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等活动推动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总体目标的实现,推进“平安单位”创建活动的实现。

六、工作要求: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平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平安建设作为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认真抓好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切实落实保障工作,按照“十一个有”的要求;即有创安工作领导机构,有办公室、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方案,有工作台帐,有工作经费,有宣传方式和内容,有工作措施和要求,有奖惩、考核,有工作成效。切实解决规范化办事的问题,在提高全支队路政人员维护社会稳定的整体水平上见成效。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路政信息的宣传有利条件,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平安单位创建的全过程,落实群众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按照县委、县政府、社区创建“平安单位”的要求,切实加强大队内部治安防范管理工作,增强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意识,把大队办公及生活区创建成“平安单位”和“平安小区”。

00九年十月十日

第12篇:创建市级平安单位规划

创建市级平安单位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措施任务,大力开展“平安***”、“平安***”的创建工作,使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按照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会议精神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新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1*年市级平安单位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20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继续坚持“巩固、提高、创新”的创建工作原则,以“创建”的形式进一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创建市级“平安单位”建设为载体的各种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市,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目标

力争在201*年底达到市级平安单位的标准。今年单位的 - 1 -

经济指标任务和综合管理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异常重要。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狠抓落实,牢固树立抓发展是第一要务、抓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市。通过开展创建市级平安单位建设活动,推动和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以创建的形式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为保持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安全稳定,提供有效保证,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要提高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做到责任落实、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职工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创建市级平安单位的各项工作列入单位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定期检查和考核,同时与年终评选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挂钩。

2、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为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市,我们要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各项管理的

规章制度,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定期督查,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市,认真扎实地开展市级“平安单位”的创建工作。

3、加强治安防范工作,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突出重点,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努力筑牢本单位的治安防控网,落实各项防范措施。主要抓好自防自治,加大防控力度,做到管好自已的人,看好自已的门,办好自已的事。门卫坚持24小时值班,重点防范部位加固防盗设施,落实人员和经费。制定安全文明公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单位内部无政治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无安全隐患、无职工犯罪。

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要求,突出宣传教育的重点,抓好经常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五五普法”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普法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法治宣传力求实效。坚持普法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形式多样化,在“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安全教育,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5、加强职工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作用,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发地形成争先意识。大力开展比工作、比思想、比作风、比团结、比贡献活动,对服务对象热心、耐心、诚心,做到热情周到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

6、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经常化的法律宣传和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重视教育和监督,做到警钟常鸣。

四、组织领导

为了使创建平安单位的工作持久、顺利地开展,成立创建市级平安单位领导小组,**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平安单位创建的日常工作。

平安单位创建活动是一项内容广、要求高、任务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大全方位管理力度,全体干部职工要切实行动起来,按照创建规划,积极投身到创建市级平安单位的活动中来。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单位营造较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促进单位各项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健康

发展,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努力,为争创市级平安单位而努力。

第13篇:创平安单位规划(工程)

重庆和黄南滨路商住区一期工程

创平安单位规划

一、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市建设管理年”,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二届十三次全委会、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执行《南岸区平安建设第二阶段(2007年-2009年)规划》和《整合社会力量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创建“平安南滨”一条街》,以创建“平安单位”为目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南滨路一期沿线区域社会秩序平安稳定,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平安单位工作目标 (2007年-2009年)

1、达到“五个坚决防止和五个确保”的基本目标。(即:坚决防止造成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确保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坚决防止发生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刑事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确保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坚决防止发生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确保社会和谐安定;坚决防止发生恶性的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实现“六无三减两好一满意”的社会平安稳定目标。(即: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人员、无集体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无重特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灾情治安事故、无干部职工违法犯罪;刑事发案减少,群体性事件减少,杜绝触电、坍塌、物 1

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食物中毒、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秩序好;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在90%以上。)

3、完成本单位的“平安单位”创建;争创重庆市安全文明工地。

三、创建“平安单位”实施保障措施

为确保创建“平安单位”的贯彻落实,做到人员落实、队伍落实、机构落实、职责任务落实;有人办事、有人管事、有章循事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组织机构落实:

成立创建平安单位领导小组

组长:石兆祺

副组长: 甘彦国陈庆

成员:周畔袁卫国代伟*义林松松

(二)人员、队伍落实:

建筑施工安全员:袁卫国

治安信息员:代伟

保安巡逻员:*义

义务巡逻员:梁海中赵云黎福明戴永桥王行满

(三)制度措施落实:组建建筑行业自保组织

为实现辖区内建筑行业的自我防范、邻里守望、场所联防的目标,根据南滨路的治安特点,联合辖区内建筑企业,组建20人的本工程安全内保组,负责本工程的治安防范工作。

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管,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杜绝拖欠民工工资、工程款以及在施工中不文明行为、以及违背劳动法、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引

导、化解矛盾,防止引起民工闹事,堵路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现象的发生。

四、创建“平安南滨”建设的重点工作

1、加强巡防,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2、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

3、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加强安全工作,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五、创建“平安南滨”建设的工作措施

创建“平安单位”建设的工作措施做到开好“三个会”,抓好“三个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季度领导班子定期研究部署一次综治工作会。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2、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安单位”创建工作。更新观念,丰富内涵,进一步健全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本单位防控体系平安稳定工作会,落实本单位内部的保卫、调解、消防等各项措施,加强对重点要害部位人防、物防、技防的控管。对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不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南滨路沿线治安秩序良好,实现“六无”目标。

3、每月一次定期对本单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检查,加强对社会各个单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进行督促整改。加强南滨路的治安防范和安全管理工作。突出抓好防火防盗,坚持值班、值宿制度。做好经常性的思想疏导工作,深入细致地抓好群

众思想工作,特别对不稳定苗头要注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度的落实。积极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工作,不断提高本单位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质,形成遵纪守法、严于律己风尚。加强对重大节日期间的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和引导,本着喜庆、热烈、安全、节俭的原则文明过节,杜绝黄、赌、毒和邪教、封建迷信活动。

5、加强对社会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指导制度的落实。根据综合治理办公室关于《2007年南岸区社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履行好综合治理工作职能,发挥三级联保作用,解决影响稳定和治安的突出问题。不发生因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引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等治安突出问题,不因工作不积极、处置不力导致不稳定问题事态扩大或治安问题蔓延。

6、加强健全各项制度的落实,完善基础工作,执行情况报告、信息反馈工作,各类台帐的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工作人员政绩评价和年终考核制度的落实。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工作研讨,积极完成本单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单位”工作。

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二00八年 九 月 二十 日二00八年 九月 二十 日

第14篇:平安示范单位创建规划

林业局

麟林发(2008)号

麟游县林业局

二00八年平安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规划

局属各单位:

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2008年平安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治安模范单位创建成果,为全县林业经济建设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良好秩序,推动全县平安示范县创建顺利达标,根据全县总体安排,结合我系统实际,特制订以下规划,请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

2008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平安创建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巩固“平安

1麟游”创建成果、争创市县级平安示范单位为主线,突出治安防控,纠纷调处两大重点,健全完善城镇巡逻、单位内保、毗邻地区联防三支队伍,狠抓维稳安全、治安打防、矛盾调处、法制教育、基层创安等五项工作,着力在保平安、创亮点、上台阶上实现新突破,最终实现“一控制、四下降、两提升”(控制群体性事件,刑事发案、治安案件、越级上访、重大不安全事故下降,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提升)的总体目标,为林业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今年,林业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和平安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综治维稳组织机构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全局意识、法制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在全系统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防控体系,扎实细致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和科学规范的治安工作体系,巩固创安成果,使局机关全面达到市级平安示范单位标准;大力开展基层创安,局属各单位年内全面实现无治安案件、刑事案件、越级上访和不安全事故发生,力争达到治安模范单位标准。

三、具体措施及要求

1、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狠抓落实。各单位要成立

综治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办事人员和工作职责。并对本单位的调解组织、巡逻队、护楼护院队等组织进行及时充实和调整,坚持正常开展工作。要及时研究部署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定工作规则,逐级签订责任书,细化工作目标和措施,把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工区、班组和股室,夯实工作责任。各单位与股室班组、与职工个人、与流动人员综治责任书签订率必须达到100%;要定期检查,至少每月召开一次领导会议,定期评析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认真研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要严格按照中、省、市关于维稳治安责任事故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综治例会、矛盾纠纷排查、定期督导、检查通报和考核奖惩等六项制度,完善维稳机构、重大不稳定隐患、赴省进京上市访、重大治安事故、维稳信息、群体性事件等六个台帐,对于排查出的不稳定隐患和纠纷,要严格按照一把手负责制和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及时予以调处化解,将纠纷解决在单位内部和萌芽状态,对于因排查不仔细、上报不及时、解决不主动,导致矛盾激化,影响单位稳定的,将按照责任倒查法,从严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2、强化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单位综治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把宣传教育作为前提,广泛开展《公民基本道德

实施纲要》、《安全生产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知识及各种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采取召开会议,办板报、心得体会交流、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综治知识,教育职工树立良好的政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增强广大职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崇尚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要强化对少年儿童、流动暂住人口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确保万无一失。

3、狠抓防范,坚决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杜绝不良行为。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实行治安管理、劳动用工、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为一体的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业主负责制”。通过“以房管人”签订治安责任状,治安协议书等形式,明确责任,加大检查,真正落实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对于刑释解教人员要继续落实帮教人员和帮教措施,坚持做好经常性的帮教感化工作,以防再次步入歧途。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防范工作机制,从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效果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强单位基础设施和治安防范设施建设,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条件;要把检查监督和有效防范作为一条基本方法和长效机制深化、细化,持之以恒,抓紧抓实;继续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和专项整治制度,把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增强干部

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来信来访,杜绝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一人(事)多访问题,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

4、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重点工程活动,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声有色,实实在在。按照“谁是法人代表、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法人代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在重点工程和建设工地要建立健全综治组织机构,落实综治措施,实行群防群治,化解矛盾纠纷,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要把创建平安示范单位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制定规划,拟定措施,狠抓实施,以此深化和巩固建设成效,从而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推动单位整体工作的开展。

6、认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到实处。各单位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从思想上树立起“综治工作不出问题就是政绩”的政绩观念,切切实实把综治维稳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与各项林业生产活动同安排、同研究、同落实。要以全县开展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矛盾纠纷百日排查,信访积案大案集中排查化解等综治重点工作为突破口,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真正把虚事实抓,坚持不懈,抓出成效,为各项

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各单位要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实行谁排查、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坚持每月排查一次,其中,3月—8月底每半月排查一次,并务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表上报局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半年,年终总结务于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报局办公室,对于不按时上报的,每少1次,在半年、年终综治考核中扣1分。

二○○八年四月日

抄送:县综治办

第15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3399亩(其中水田3238亩、旱地161亩)、770户、3879人,劳动力人数1287人,其中外出务工1140人。全村有贫困户34户,五保户10户,享受低保86人,加入合作医疗3100人。全村以种养殖业、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红苕、玉米等作物,饲养牛、生猪、家禽等。XX年年种植水稻3238亩,油菜XX亩,年末生猪存栏400头,牛存栏22头,人均纯收入3582元。全村2个组通有线电视,有4个组通了自来水,有12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卫生室1所,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交通区位优势双溪村为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双溪桥镇位于咸宁市东大门,与武汉、黄石两市交界,距107国道、京广铁路12公里,连接10

6、107国道的省级公路——沿横公路纵贯镇区40公里,镇内乡村硬化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到株洲、广州,北上武汉,交通十分便利。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nextpage]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今年粮食经济作物规划面积6202亩、粮食总产2356吨,比XX年年总产2301吨增55吨。

2、苎麻生产依托镇龙头企业,新发展优质苎麻示范基地110余亩,麻苗由村提供,对发展苎麻大户购买苎麻剥打机给予一定补贴。

3、蔬菜生产在本村

5、8组建蔬菜基地120亩,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并选派10人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村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4、发展养猪业计划发展牲猪年出栏20头大户8户。

5、发展养鸡业依托温氏集团,由农户选好基地、建好鸡舍,达到要求,和服规格的由村牵头办理小额贷款,全村力争年出栏2万只大户5户。

6、水产养殖全村拥有水面面积350亩,XX年年规模养殖100亩,2011年新增养殖面积120亩。发展养虾、蟹大户5户。

7、林业生产利用荒山、荒地、荒坡、荒坪等资源,抓好百株万户工程,全村计划植树2.5万株,泡桐繁育基地300亩,泡桐栽植基地3个,面积达800亩;林浆纸项目基地3个,面积4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工程加强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水利死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由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疏通和清污六号支渠,解决了4至8组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全年新建和维修塘堰8口。

2、道路硬化工程2011年已硬化6个组的道路共3.8公里,2011年计划硬化10和11组道路2公里.

3、沼气工程2011年全村五改三建已有70户用上沼气,11年计划新增100户用上沼气。

4、村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综治、计生阵地和村支部阵地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及新农村绿化建设。

(三)村容村貌建设(村庄建设)

解决本村9组45户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做好清洁家园工程,以谭家咀为模范,逐步解决村庄“脏、乱、差”形象,树立新农村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建设

搞好新型农家书屋工程,满足人民学习知识的要求,做好新型科技农民;依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加强全村卫生建设,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全村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引导全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五)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1、民主管理:实现村级组织的党务村务政务财务的全面公开,切实维护村民的选举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选举村民代表10—23人,参与村内重大事务的决策,成立5—7人的村务管理财产小组,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

2、法制建设:创建“平安村”建立公安与联防队为主的专防队伍,加强基层巡逻分队工作,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村内各种矛盾,做到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析。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要让全体村民都知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制、推进法治进程。

3、精神文明: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倡导“五讲四美”,村民之间团结友好,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和睦相处。

4、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及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村“两委”班子的公推直选,广泛开展主主评议,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干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完善工作运行机构,加强群众的有效监督,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健康发展。

四、规划建设投资概算

今后5年需建设的项目为:一是全村自来水安装,共需300万元;二是张天甲、阮香、谢黄道、潘福、新屋王方、张午门、清塘刘、黄土刘这八个组长达8公里的通组公路,以每年4个自然组的规划建设,11年动工,20万元/公里的标准,共需170万元(需要添加一座桥);四是环境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投入资金320万元,明年动工;五是沼气池建设,以每年150户的建设速度,加强沼气池的清洁能源建设,共需100万元;六是全民信息化工程建设,共需电脑30余台,合计15万元;七是养鸡业扩大规模,以10户/年,五年共增加50户鸡农,年产鸡2万只,共需资金500万元。

五、规划建设组织领导

规模建设实行区委区政府领导督办抓,由镇领导成立专班组织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负责抓,分管党委亲自抓,包村干部具体抓,村干部落实抓,加强领导,层层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扎实推进整体规划建设的进程。

第16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nextpage]

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今年粮食经济作物规划面积6202亩、粮食总产2356吨,比xx年年总产2301吨增55吨。

2、苎麻生产依托镇龙头企业,新发展优质苎麻示范基地110余亩,麻苗由村提供,对发展苎麻大户购买苎麻剥打机给予一定补贴。

3、蔬菜生产在本村

5、8组建蔬菜基地120亩,以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并选派10人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村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

4、发展养猪业计划发展牲猪年出栏20头大户8户。

5、发展养鸡业依托温氏集团,由农户选好基地、建好鸡舍,达到要求,和服规格的由村牵头办理小额贷款,全村力争年出栏2万只大户5户。

7、林业生产利用荒山、荒地、荒坡、荒坪等资源,抓好百株万户工程,全村计划植树2.5万株,泡桐繁育基地300亩,泡桐栽植基地3个,面积达800亩;林浆纸项目基地3个,面积4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工程加强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水利死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由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疏通和清污六号支渠,解决了4至8组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全年新建和维修塘堰8口。

3、沼气工程2011年全村五改三建已有70户用上沼气,11年计划新增100户用上沼气。

4、村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综治、计生阵地和村支部阵地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及新农村绿化建设。

(三)村容村貌建设(村庄建设)

解决本村9组45户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做好清洁家园工程,以谭家咀为模范,逐步解决村庄“脏、乱、差”形象,树立新农村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建设

搞好新型农家书屋工程,满足人民学习知识的要求,做好新型科技农民;依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加强全村卫生建设,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全村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引导全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五)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2、法制建设:创建“平安村”建立公安与联防队为主的专防队伍,加强基层巡逻分队工作,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村内各种矛盾,做到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析。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要让全体村民都知法、懂法、用法,维护法制、推进法治进程。

3、精神文明: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倡导“五讲四美”,村民之间团结友好,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和睦相处。

4、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及工作运行机制,实现村“两委”班子的公推直选,广泛开展主主评议,建立目标,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干部目标责任制和干部岗位责任制。完善工作运行机构,加强群众的有效监督,促进村“两委”班子的健康发展。

四、规划建设投资概算

五、规划建设组织领导

规模建设实行区委区政府领导督办抓,由镇领导成立专班组织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负责抓,分管党委亲自抓,包村干部具体抓,村干部落实抓,加强领导,层层管理,明确责任,层层落实,扎实推进整体规划建设的进程。

第17篇:班级建设规划

班级建设规划

一、工作目标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调动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上来,争创民主决策的新班级;

4、在班委工作基础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二、工作安排

(一)班级建设

1、班级学风建设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学风建设是关键,在大学这样一个比较自由而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应该树立新的学习观,确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探索学习方法,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树立学习第一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目标,拟定良好合理的学习规划;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指导他们在专业方面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进一步加强自己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并且进一步抓好专业知识的应用;

3)建立学习小组,努力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级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学风必不可少,拟开展多项有益的学习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

4)根据学习需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实现学习互动效应。

2、班级组织建设

“服务”是班委基本也是必需的意识,班委一定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意识,全身心地位整个班级和同学服务。班委不仅要配合院里的各项工作,使之确实落实到位,更要积极开动脑筋,从各个细节入手,加强班级联络,扩大情感交流,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一个团级和谐友爱的班集体。

1)名曲班级内部的组织----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分工以及职责明确,相互之间配合协作,使班级、团支部、党支部运转有序稳定,严格管路制度;

1 2)每班在每学期初由班级干部讨论本班的建设目标和本学期的建设规划,于每次工作活动做好记录,并做好活动后的经验总结,每学期末做好工作总结,以期班级有序良好的运作;

3)严格按照学校有关文件指导我们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建设。

3、班级内部建设

1)不定期召开班会,正对普遍感兴趣的话题,有话大家谈。努力建立一种大家积极发表意见、参与班级建设的良好和谐的民主氛围,从而使班级工作透明化,使班级活动能代表大多数同学的心愿;

2)建立生日薄,有组织委员和生活委员具体负责,按月或季度给班内同学庆生,提前动作;

3)为解决班委内部矛盾,对班委有意见,先河班长商量,由班长做协调;若对班长意见,通过心理委员转告班长,坦诚说出,避免把问题复杂化;

4)班里同学集思广益,定班规及奖惩措施。同学们应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旷课、不抽烟酗酒、不打架斗殴、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他人作业、按时就寝。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5)组织班级同学深入学习《学生手册》、校规校纪,使得他们对遵守校规校纪有着理性上的认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回到主动学习的行列。

4、班级文化建设 1)德育工作

A发挥各班委的核心作用,在班级活动中加强班级德育渗透,发挥班级对同学思想道德提升的作用;

B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成绩与思想评定工作相结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C组织多次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全面发展; 2)文化生活

A定期组织班级聚餐,动员全体参加,增强同学友谊;

B组织春游秋游,找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尽力组织全员参加,希望在交友的欢畅和轻松中加强交流;

C加强班际和级际值得学习交流。可以邀请学长传授学习生活经验,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大学,努力建立同学们学习生活和学长交流的边界通道。

(二)宿舍建设

1、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安全、纪律、培养教育的主要阵地。为加强宿舍文明建设,确保同学们在清洁、文明、规范、美观、高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谨的生活作风、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文明修身、健康成长;

2、定期屏蔽优秀宿舍,按半月或月制计算宿舍卫生平均分,并设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3、从布置个性宿舍开始,可以适当的时期搞宿舍文化评比等活动,促进同学们个性、艺术、情操等的发展,每个人可以将自己的空间,布置得新颖别致,不拘一格,还可以订立宿舍内部的小条约,小规矩,从而使室友们的行动一致,培养感情,增强团队精神、团结力量。

第18篇: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安仁镇2011年度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安仁镇村镇建设工作在上级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安仁镇打造博物馆小镇和田园城镇的总体目标,坚持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指标增减挂钩为平台,全力推进土地整理新型社区建设、场镇改造和建设、川西林盘整治和利用等工作,现将我镇这一年的规划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规划建设、突破难点,统筹推进建设进度

2011年我镇在12个村(社区)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搬迁农户1149户,4309人,拆旧面积1193亩,新建了新团一期、新团二期、新和、三河、陈河、石瓦等六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以健全机制为突破口,落实措施、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安置点水、电、路、气、讯、光纤、电信等配套工作。一是强化 “一把手”负责制。由镇上主要领导统筹推进安置点住房和配套建设,定点、定时协调督促建设进度,针对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组织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二是统筹配套建设。结合安置点房建工程进度,统筹协调配套部门同步铺设弱电管线,集中力量,突击攻坚。三是提前谋划。在上级规划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先易后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引导群众主动配合、参与、支持,合力共推配套设施建设。目前,新团一期、新团二期、新和、三河、石瓦等五个安置点已建成,陈河安置点正在加紧做总评,预计春节前可完成。

二、建立机制、强化管理,保证各项建设按规划实施 针对我镇建设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实际,探索创新,规范管理,形成了镇、村到项目点位的村镇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为了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力度,我镇统筹办的工作人员采取责任到人,分片负责的原则,在辖区内进行巡查,对发现的违章、违规搭建坚决予以制止,2011年我镇查处违章建筑5例,拆除5例,拆除面积350㎡。对新、改、扩(建)等从审批到验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程序,为了保证规划严肃性,建房户和施工方都要缴纳建房保证金,施工工地必须按规定打围。

三、小城镇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以“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目标,以完善提升规划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创新政策为动力,以完善配套为关键,以培育产业为核心,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

(一)启动一般场镇改造任务

按照年初我镇制定的目标任务,我镇唐场、元兴2个场镇改造建设项目。目前唐场的场镇改造工作已启动建设,元兴集镇改造正在优化方案,改造项目涉及场镇雨污管网、电力下地、天然气、光纤、电信以及集镇风貌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镇建设迈上新台阶

安仁镇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按照建设国际化旅游目的地高标准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场镇控制性详规,以安仁镇民国风情特色商业街建设为牵引,全面加快博物馆小镇、安仁五星级酒店、安韩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以完善配套增强功能为动力,新建了安舒路、金明路、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启动了民国风情街二期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场镇功能,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三)强力推进林盘保护利用示范点建设。

按照田园城市建设要求,以土地整理增减挂钩政策为突破口,以林盘保护和建设为载体,建设了以三河安置点为代表的川西林盘院落。在规划上,以院落为中心,结合林盘树木疏密,周边耕地自然散落,采取组团式布局,充分体现多样性和相融性;在建设上采用砖混、钢构、木构等多种结构方式和不同手法,体现个性独特的川西民居风貌。同步完善了水、电、路、气、讯、光纤、排污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田在院中、院在田中”独具田园特色。

综上所述,我镇在规划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要求差距甚大。一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后续管理探索市场化步伐还需加快;二是农业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农民集中居住支撑力不强;三是林盘保护和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价值还需要不断挖掘和开发利用。四是小城镇改造和建设思路方式亟需转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安仁镇统筹办公室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19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枫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紧紧围绕中央“二十字”方针和县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创”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坚持以试点示范,产业推动,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巩固试点成果,积极示范引导,努力提升全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强化示范引导,促进以点带面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和管理机制,巩固现有示范点建设成果。要继续组织评审修订和跟踪监督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坚持科学规划,并按规划建设。

2、抓好试点扩面工作。按照“尊重民意、公开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自然村集体申请,村同意,管委会初选,新村办考评,领导组审批的方式,新增一个综合示范自然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加强环境整治,改变镇村面貌。

综合示范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三保四清”工作。三保:建立健全到路交通清洁、森林资源、“金盆湖”要有专人管护措施,确保专人保护;“四清”: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垃圾入桶、柴垛入院、道路清障、河塘清淤”,大力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村庄绿化,做到各个自然弯都有垃圾池,有专人保洁管护,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实现村庄洁化、硬化、美化目标。实施旱厕改洁,加快卫生厕所建设步伐。要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民休闲健身场所和文化宣传场所,丰富百姓业余生活。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提高卫生保健水平。积极开展文明村户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环境整治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三清”工作,清垃圾: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污泥,农户家庭内部、庭院做到每日清扫,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垃圾堆放点,户

集村收,常年保持村庄环境卫生;清污泥:房前屋后要建设排水沟,排水沟要做到每日清理一次。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得污泥清理干净;清路障:农具、柴草等物件不占道堆放。无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

交通沿线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新建建筑必须体现徽派建筑风格,要切实落实“清河道、清门前废弃物、清路障、清违章搭建,清乱停乱摆乱晒,清废品收购站”六清工作,建立有责任领导、有制度、有专职保洁人员,有专项经费,有清扫保洁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党建工作,推进民主管理

1、巩固和发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围绕“三级联创”和深化农。村“小学教”活动成果,深入开展“联村帮教”、“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建立和健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年活动,推进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切实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村干部创新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2、健全村级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乡镇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和村级代理点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的要求,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设,加快兽医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长效机制,构建为农服务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机制;同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的机制。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

五、倡导乡风文明,发展社会事业

1、广泛开展农村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引导农民开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竞赛评比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规范农民日常行为,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新风尚,推进村风文明建设。

2、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乡村文化场所、农民休闲健身广场、农民夜校等阵地建设,力争60%以上的试点村建立文化活动和休闲健身场所,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建设工程,村党支部、村委会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紧密配合,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合力,不断开创村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村党支部

2011年3月12日

第20篇:新农村建设规划

李家铺乡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乡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切入点。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

二、主要工作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成北扩500米街道的土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770米南扩街道的亮化、绿化、硬化工程。硬化土桥1.5公里通村公路。二是高标准完成双堰、同乐、万家3个村的三万米沟渠防渗、三座抗旱机埠的更新改造。修建机耕道100公里。三是整修扩建当家堰塘30口,完成沟渠清淤68公里。

(二)、产业发展。

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在压“粮”扩“棉”,压“单”改“双”上加大工作力度。杜绝直播、杜绝抛荒。二是扩大獭兔养殖产业。养殖户由现在的5户发展到10户,达到年栏20万只的规模。三是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养猪500头以上的由去年的8户增加到20户。四是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由去年的80亩扩大到200亩左右,并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金银花。五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在有序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维权和返乡创业上狠下功夫。

(三)、环境整治。

一是植树添绿完成湘北公路补植。新棠公路新栽、通村公路补栽共计3750株。二是完成项目造林700亩。三是庭院绿化充分利用空闲地、庭院、村道两侧、渠道边、公共场所等,本着见缝插绿的原则,乔、灌、花、果、藤相结合,能栽树种草的地方全部植绿。三是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做到“全覆盖、上机制、求长效”。准备新建中转站1处,已采购转运车1辆,收集箱11个,拖车15辆。实行村村有保洁员。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市处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垃圾处理。并在人口集中地修建垃圾池。四是继续开展八方坪、黄金堰水库、当家堰塘水资源保护工程。

(四)、阵地建设。

一是完成双坪村部建设。使村综合服务中心面貌焕然一新,集文体活动和党群议事于一体,更好的便民,为人民服务。二是搞好土桥村部办公配套及绿化工程,优化办公环境。

(五)、乡风文明。

一是继续开展“十佳卫生文明户”、“十佳致富能手”评选活动。促进农村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农村的生活、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启民智、修民德、正民风”为主要内容的民德民风建设活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卜茂平为组长,乡长高见、纪委书记马大平、副乡长鲁秉勰为副组长,对全乡新农村建设谋划、推进进行调度、督查、协调。

(二)多方投入,倾力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投入资金量大,要在充分发挥村组农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引导、民办公助、面向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宽投资渠道,要紧抓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支农项目和资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强化督查,严格考核。

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坚持月通报、季督查、年考评。并把点村建设、面上建设的工作成效作为乡村干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李家铺乡人民政府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单位建设规划范文
《单位建设规划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