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让心灵散发清香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9:07: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新村小学陈俊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我在学生课外阅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我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谈以下几点: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为此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

1、创设激趣

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比如,可以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流的强烈意向。

2、

2、交流激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也可采用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评比等。

在采取这些做法的同时,搞好评比,给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3、目标激趣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就会自觉地找书看,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读书的快乐,兴趣便油然而生。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制定阅读的目标,注意学生的不同爱好,引导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如低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看童话、神话、寓言及民间故事;高年级小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奇、传记、惊险小说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兴趣浓厚。

4、优化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与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好的阅读环境。

二、传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结合来开展阅读。

1、浏览与精读结合

浏览,即看到一本好书,用扫描、跳跃的方式,一目十行,大略地看一遍,比如看一下书的序、目录等,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把握全书的梗概。 精读则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收精华,深入理解。

我引导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阅读的对象以及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了《草船借箭》,可以推荐《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了《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

学生通过两种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节约了时间。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中不动脑,那么,印象就不会深,效果也就不佳。因此必须边读边思,我在学生阅读时常提一些问题,比如读了一篇文章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或是读了以后有些什么收获等。

3、动眼动手结合

动眼即阅读,动手则指动笔,故云: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动笔包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动笔的训练。

4、通用与个性相结合

就是既把多类读物通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也注意把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读物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适应多种文章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优化阅读内容

人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我注意以下几点:

1、参读性书籍

即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参考性书籍。如在教《草船借箭》前,可推荐读《三国演义》;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可推荐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2、延伸性书籍

即与教材有延伸关系的书籍,如学了《海底世界》可 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

3、人文类书籍

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的书籍。如 :中外名著。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让学生在大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推荐第2篇: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新村小学陈俊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我在学生课外阅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我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谈以下几点: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为此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

1、创设激趣

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比如,可以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流的强烈意向。

2、

2、交流激趣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也可采用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评比等。

在采取这些做法的同时,搞好评比,给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3、目标激趣

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就会自觉地找书看,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读书的快乐,兴趣便油然而生。因此,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制定阅读的目标,注意学生的不同爱好,引导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如低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看童话、神话、寓言及民间故事;高年级小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奇、传记、惊险小说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兴趣浓厚。

4、优化环境

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与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倦。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好的阅读环境。

二、传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结合来开展阅读。

1、浏览与精读结合

浏览,即看到一本好书,用扫描、跳跃的方式,一目十行,大略地看一遍,比如看一下书的序、目录等,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把握全书的梗概。 精读则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收精华,深入理解。

我引导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阅读的对象以及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了《草船借箭》,可以推荐《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推荐《安徒生童话》;学了《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

学生通过两种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节约了时间。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中不动脑,那么,印象就不会深,效果也就不佳。因此必须边读边思,我在学生阅读时常提一些问题,比如读了一篇文章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或是读了以后有些什么收获等。

3、动眼动手结合

动眼即阅读,动手则指动笔,故云: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动笔包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动笔的训练。

4、通用与个性相结合

就是既把多类读物通用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也注意把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读物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适应多种文章的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优化阅读内容

人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我注意以下几点:

1、参读性书籍

即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参考性书籍。如在教《草船借箭》前,可推荐读《三国演义》;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可推荐读《安徒生童话》等等。

2、延伸性书籍

即与教材有延伸关系的书籍,如学了《海底世界》可 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推荐《尾巴的功能》等等。

3、人文类书籍

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意识的书籍。如 :中外名著。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让学生在大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让阅读散发弥久醇香!

推荐第3篇:三下乡队员感悟:让淳朴的心灵散发智慧之光

三下乡队员感悟:让淳朴的心灵散发智慧之光

盼望已久的“三下乡”活动终于来临了,我和同伴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前往邵阳的校车。在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顺利到达第一个服务支点——邵阳市北塔区茶园头乡河上村。初来这个陌生的贫困区,大家都表现得很拘谨,有点不知所措。但当地村民的热情与淳朴让大家重新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与老乡渐渐熟络起来。没多久,在老乡的配合参与下,我们策划好的活动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

围观参与的群众大多为老人与小孩,上至80多岁,而最小的则不满一周岁。看着那一张张交织在一起的布满沧桑皱纹的老人的脸和充满童趣稚嫩的儿童的脸,我不禁感到心酸。“留守儿童”、“守巢老人”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今天真正见到了,竟是让我如此不忍。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民们对正规的“运动”几乎毫无概念,对国家大力提倡的“阳光体育”更是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和家庭,每天做的事无外乎打理田地、整理家务、抚养儿女,从农活中“退休”的老人则继续进行人类的伟大使命——培养下下一代。他们生活的目标是保证家人吃饱穿暖;打牌、搓麻是他们最大也是唯一的娱乐活动;村里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当我们告诉他们要多做科学正规化的体育锻炼时,他们说,我们没读过书,走路、干农活就是我们的运动。而当我们问及他们怎么锻炼小孩子的体能时,他们更是很茫然地说:“就是让他们自己玩啊,在学校老师可能会教,家里没有你们说的那些设施,我们又不懂,就随他们自己喜好了……”

对于老乡的淳朴善良和热情,我们倍觉欢喜、深感敬佩,对于他们贫苦的生活,我们深表同情;而对于他们精神的麻木与无知,我们又痛心不已。国家的工作中心虽仍然是经济,但十七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精神文化既已受到全国关注,为何在这里却表现得如此“贫乏”?“百年大计,育人为本”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但我想补充的是,育人不就是自少儿始吗?一个人童年时期成长的好坏对其整个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那岂是基本的物质保证保障得了的?那是需要实实在在的精神充实和文化教养啊。

给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任不管;给孩子关怀的表示也并非溺爱,首先而爱的表达更不仅仅只是物质的满足。既如此,那为何不给这些儿童一个温暖圆满的家庭呢?给与他们父母双倍的爱、最全面的知识教育、发展他们高尚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情和品质,这些,远远比单调的物质享受来得充实、也更有发展前途。另外,我觉得国家也有必要出台具体有效的相关政策来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生活贫困的地区,更要予以关注。志愿者举办的活动和影响力都很有限,要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推荐第4篇: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

一、印象——独特的讲课方式

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2、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好些教师将文中的‚绅士‛一词浅表地解释为‚让女士先上救身船‛。其实不然。轮船即将沉没,但乐队仍在演奏,方寸丝毫不乱;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选择以身殉‚船‛;即使逃,也逃得像个绅士,无论何种境地,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如,不至于六神无主、惊惶失措;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依然勇敢履行承担职责,不放弃责任。这才叫绅士。这篇教材所蕴含的‚职责和责任的担当、承担责任的习惯‛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却被教师的浅层解读给遮蔽了。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如,一位新教师10分钟时间,让一个不喜欢语文的班级,爱上了语文。他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射‛字,请同学读,学生读‚she‛时,老师说不念‚she‛,学生很惊异。(为什么有些课堂上学生很疲沓,同未让学生产生惊异之感是有关系的,教师要善于把熟悉的陌生化--惊异,从而产生兴趣和需要)老师娓娓道来:‚射--从字形看,一寸的身子。就是矮,这个字就念ai。‛学生更惊异了。教师又板书‚矮‛字,并在矮字中间画上一条线使之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并解释说:‚矢‛就是箭,‚委‛是派出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射‛。教师说--对了。学生异常兴奋,感到汉字真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又举例进一步表现汉字的魅力和美。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强效的最高境界:老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例子

一、语文课上,教师正范读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文章,爸爸如何如何,当教师正声情并茂地喊出‚爸爸‛时,一学生在座位‚唉‛了一声,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顿了一下,并没有瞪这个孩子,却说道:这个同学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进入了角色,带着情感。我们明天上课前,我们就花5分钟请他介绍一下他是如何能够这样投入的,并请他读给我们听听。这位同学当天晚上在家‚备课‛到了11时半。

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年轻的周老师问同学们--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宫殿,是哪四个?学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故宫,其他都不知道,这时一个男孩子故意装坏,说还有‚子宫‛,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男生知道自己闯了祸,很紧张。看周老师怎么处理--她走到学生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说得对。理由是--因为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同学们,周老师,包括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伟大的宫殿里孕育,谈到她,不能用轻率的口吻,要充满对妈妈的尊敬。当然,这节课谈的是建筑上的宫殿,你的问题,留在生物课上讨论。‛周老师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而且不经意间给孩子们上了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教育。

3、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要学思想、观点、精神。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三学成长历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在常州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

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含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

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4)、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 ‚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推荐第5篇:精雕细琢——让语文课散发美的韵味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论文

精雕细琢——让语文课散发美的韵味

精雕细琢——让语文课散发美的韵味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想让职业高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必须以“美”为突破口,让语文课散发出美的韵味。从课堂教学来看,需要美的教态、美的教学语言和美的教学形式等要素。使知识在学生面前闪烁诱人的光芒,在学生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最终实现语文课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语文课 美 教态 教学语言 教学形式

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就行了。他们认为学不学文化基础课无关紧要,因此,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如何上好语文课,让学生能身心愉悦地接受语文课,一直是我们职高语文老师梦想并思索的问题。经过长期思考,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接纳我们的思想并喜欢上语文课,必须以“美”为突破口,让语文课变美,而且要美得有韵味。作为美丽课堂的总设计师——教师,需要从教态、教学语言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精雕细琢。

一、亲其师,信其道——塑造美的教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态“对儿童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他强调了教态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的教态是美的教学品格的重要因素,表现着教师的心态、品格、气质和修养。

教态美,首先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仪表的静态美和表情、动作、姿势等的动态美。仪表是教师文化素质的审美修养的外在表现,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发式要符合自己的职业特点,在整洁、大方、自然、庄重中透露出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气质,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姿态是教师传递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学艺术,一个适度的手势、一种饱含某种感情的眼神、一个自然或严肃的表情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表情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学生在教师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中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使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深化。

其次,美的教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情绪。美的情绪展现着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创造美的教态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情绪中进行并受一定情绪控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步入讲台前的教师一

1 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应用自己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效应,实现情与理的统一。

教态美推动着良好课堂气氛的生成和发展,课堂也因美丽的教态而精彩。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健康的心态,就能充分发挥教态艺术的魅力,促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和交融,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人类崇高精神的对话”!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精雕美的教学语言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① 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去甚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使语言具有科学美、激情美、逻辑美、情趣美、韵味美,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诱发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②

(一)要有科学美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语言的科学美表现在课堂用语的专业性和对知识阐述的准确性、科学性上面。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传情达意,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杂乱无章,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数是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教师的讲解就必须运用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说理要精辟、透彻。例如:在学习梁思成的《千篇1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时,先以舒伯特的《鳟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为例说明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再以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为例,证明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千篇1律与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教师在不仅要讲清文章内部结构的逻辑性,还要在课堂的安排上具有合理性,并用科学的语言讲清“建筑中的重复和变化”与“音乐、舞蹈、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联系和特点,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语言的科学美,取决于教师的学识美。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系统、全面地掌握语文各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样,在讲课时才不至于出现差错,才能揭示出语文学科的科学之美。

(二)要有激情美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如果缺少激情,就会苍白无力,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语言里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畅,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感触是迟钝的”。反之,教师的讲述充满激情,流动着炽热的情感,就会使台下学生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眼里放出求知的光芒。语言有激情就要抑扬顿挫,高亢时就象飞瀑激流,动人心魄;描述时语言则宜平缓清晰,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譬如,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我用深沉而热烈的感情去朗诵这首诗,把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来。这时,学生也受到了感染,共同来朗诵这首诗,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水乳交融。

语文教师讲课必须要有激情,既要触动学生,引起心灵上的震颤,也要控制好感情使它在合适的度内流动,激情过度也会失去美。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必须在理论的经典中注入时代的气息,在深沉的理智中蕴含激越的情怀。

(三)要有逻辑美

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自身也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连成“网”形成“块”。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进行层层深入分析,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作者首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大量的比喻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人尚且知道“学不可以已”,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这样一步一步的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又能达到心服口服的教育目标,又使记忆变得清晰牢固。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才能使语文课散发出思维的光芒,引人流连忘返。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使语言具有逻辑美。

(四)要有情趣美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在讲解复杂的问题、抽象的理论、深奥的道理时,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求得发展。例如我在讲《口语与交际》中的“交谈”方面的知识和特点时,插进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英国作家萧伯纳在街头散步,一辆自行车向他直冲过来,双方躲闪不及,一起跌倒在地。骑车人深感不安地说:“太抱歉了,先生!对不起,真是太不幸了!”萧伯纳幽默地说:“是太不

3 ③幸了。不过,先生,您比我更不幸。要是您再加点劲儿,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名垂史册啦!”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伯纳一句幽默的妙语不仅消弭了可能激化的矛盾,而且也产生了批评骑车人的效果。这些小故事真是学生喜欢听的,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使他们懂得了交谈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情趣美在语文课教学中能为教学锦上添花,恰到好处的运用能引人入胜。情趣美的表现是建立在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上的,所以,语文老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展其他知识面,甚至生活实践。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在不知不觉中,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五)要有韵味美

“丰收不失一,曲韵皆尽意”,具有韵味美的语言才有艺术感染力,学生听了才能够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语言的韵味美,要求语言首先要有一定的力度美;其次要有一定的色彩美;第三,要有一定的自然美;第四,要有一定的节奏美。语言的韵味美,表现着教师的成熟与自信,能给学生可信赖感。例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我用恳切的语气去讲课文;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使语言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我用沉稳的语气去解读诗歌;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使语言有了悲痛的感情;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使语气加上淡淡的忧愁„„总之,随着内容的变化,我们的课堂语言既要有石上清泉感的平铺直叙,又要有惊涛骇浪般的感情倾泻;既要有莺歌燕语的阴柔之仪,又要有高山飞瀑的阳刚之慨!美的课堂语言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能起到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审美意识、升华道德情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潜心研究、细心琢磨,努力创造出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课堂语言艺术。

三、灵活多变——细啄美的教学形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本以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为载体,它以真为精髓,以善为血肉,以美为仪态,集真、善、美于一身,因而只有通过美的教学形式,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宗旨。美的教学形式应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首先,是美的教学方法。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发放的知识”。中国也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材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上。教须有法,教无定法,贵在

4 得法。讲究教学方法不是要人们摆花架子,而是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内驱力。比如,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等,这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充分显示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教学方法,都是美的教学方法。

其次,是美的教学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实现教学目标,在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辅助手段,比如使用多媒体、走进阅览室、走出课堂去参观、调查、采访等,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美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衡量课堂科学结构模式是否美,应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来认识,凡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抽象程度采用最能落实教学内容的方法,并达到最佳效果的课题结构模式,都应该是美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以启发式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情境——陶冶的教学模式、集体讨论的教学模式、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都是美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创造性地构建和尝试美的教学模式,才能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课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特点,只有通过美的教态、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形式,才能散发出绚丽的光芒。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有韵味的课堂,使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语文课,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① 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新)

③ 霍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④ 孙天正主编《教师素质理论》丛书“语言行为”卷 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版。 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

推荐第6篇: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品读让语文课散发语言魅力

摘 要: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享受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 品味 揣摩 探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位”。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一支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了学生的心中,而且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语感。

二、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就大大提高了。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及强烈的爱国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思维,积淀学生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摇 ?摇”。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象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那么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那么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能否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关怀,受到语言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光彩。

推荐第7篇:让酒店个性化服务散发光彩

让酒店个性化服务散发光彩

酒店服务员是酒店品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如何提高酒店服务员个性化服务水平,让个性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呢?

一、酒店服务定位在高起点。应根据酒店的规模安排素质较高的酒店服务人员,在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执行酒店切实可行的服务规范,每个服务细节都要有严格标准,并把个性化服务贯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比如恒8连锁酒店就对酒店服务员有很高的要求,定期会进行培训和测评,力保让顾客享受到优质的服务。酒店的个性化服务是根据酒店的经营特点,在工作实践中客人反馈的大量事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在推行个性化服务工作中,要求经营者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不能流于形式,这样,酒店服务个性化才能健康发展。

二、潜心研究客人消费心理。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客人在用餐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三、强化酒店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酒店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绝不仅限于酒店服务员,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礼貌待客是酒店服务的核心,是赢得客源的重要因素。服务人员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学会观察和分析客人,了解客人的喜好和忌讳,以满足客人意识的需求。

四、提高灵活服务技巧。要求酒店服务员不仅要掌握各项服务技能,而且要善于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灵活掌握好各种礼节,如问候礼节、称呼礼节、迎送礼节、仪表礼节等等。

五、酒店的设备设施要利于不同用餐客人的需求。一些个性化服务搞得好的酒店,利用微机建立客人用餐档案,详细记录了客人身份、性别、年龄、用餐口味特点、生日等等,还有的企业建立了常客登记表,记录客人用餐需求特点,并制定出优惠打折的办法。当酒店在经营中有新创举或到客人生日及时与客人联系,送去祝福,告知客人为之准备的礼品和企业新添菜点信息等,都会酒店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荐第8篇:让高中地理教学的散发乡土气息

让高中地理教学的散发“乡土气息”

——以安徽省乡土地理为例

作者:张志帮 性别:男 职称:中二 学历:本科 单位:安徽省肥西中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肥西县肥西中学 邮编 :231200 电话:13721087780 邮箱:zhangzhibang@126.com

让高中地理教学的散发“乡土气息”

————以安徽省乡土地理为例

内容提要: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及地理教材中的重要性,新课标倡导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乡土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贴近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乡土地理资源的优势,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入地理教学,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提高分析论证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实效性意义。

关键词:乡土地理 教材处理 综合素质

“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竺可桢教授的这段话讲解了认知的一般规律。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事物如山川、道路、天气变化等感知,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若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社会主人翁情感。

1.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知识渗透的作用和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乡土地理展现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直观生动的地理感性材料。在日常的地理必修知识教学中,乡土地理是最好的调剂和桥梁。在课堂中展示安徽乡土地理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共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轻松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很多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一直处于死记硬背状态。其实,“地理不是地理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环境本身。”如果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到活学活用的乐趣,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本乡本土的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创造性能力。

1.3.有利于开放教学,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课时和基础的多方面因素致使高中地理课堂多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实际的师生互动往往难以展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上网搜索、查找部门资料、定期观察、咨询走访等途径,将必修教材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明显作用,地

理教学正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深入到学生生活的点滴,使学生从传统学习方式向开放型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其综合素质。

1.4.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乡土地理教学通过“乡情”教育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具体、扎实。它可以将生动具体的乡土地理材料与科学的地理观点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们从小树立起建设美好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责任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具体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之一。通过“乡情”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联系乡土地理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有其特殊的效果,由于所举事例确确实实发生在学生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中,自己的家乡的土地上,是重要的素质教育材料。

2.乡土地理的渗透教学

考纲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安徽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的自然灾害;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如何从高一开始就把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中去,增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地方特色,实现统编教材与乡土地理的互补整合是高中地理教学重要任务。本人做法如下.2.1.课堂内的教学渗透

目前高中没有指定乡土地理教材也没有规定的教学课时,只能采取结合、渗透的办法把乡土地理知识揉合到高中必修教材的各个章节中去。

2.1.1融合渗透法

安徽处于我国的中部位臵,秦岭淮河一线和长江一线从安徽南北部穿越,在具体的介绍中完全可以将安徽的乡土地理知识融合入大区域讲解,也可将安徽看做为中国南北的缩影,如中国的地形为西部南部多山地,安徽的山地多位于皖西和皖南地区,中国的矿产资源为北方多能源矿,南方多金属矿,安徽北部两淮煤田,安徽南部有重要的金属资源矿城市马鞍山和铜陵。除此以外象安徽的气候,土壤,植被状况,地质状况皆可以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即不会额外增加课时,也可通过安徽的乡情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概况,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

2.1.2拓展延伸法

在讲解知识点时可适当将其拓展,看能否在本地也找到这种现象,如介绍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现象时,可以结合安徽劳务输出大省的现状,结合同学身边的现状,有多少同学是留守子女,进

行拓展延伸。如介绍城市化发展扩散模式,我们可以以合肥为例,分析其是近域扩散还是等级扩散。讲解西南的地质灾害可以让学生分析安徽的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多发地点及成因等。这样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该类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其解题水平。

2.1.3对比论证法

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安徽两淮煤炭的发展,现在他们应该属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说鲁尔区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两淮地区属于较低的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我们能得出安徽两淮煤炭走可持续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巩固了鲁尔区和山西煤炭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对于安徽南部的铜陵发展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稀土资源和华北、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他们都面临共同一些共同的问题,如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转型。

2.1.4案例分析法

由于安徽地理位臵的独特性和国家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倾斜,很多安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完全可以设计成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如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在长三角产业升级中安徽扮演的角色,合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皖南和皖西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由于所分析的为我们身边接触的事物,学生积极性高,便于理论联系实际。

2.1.5例题巩固法

引用例题能快捷有效的巩固学习的地理知识,安徽的乡土地理知识在高考试题和其他模拟试题中皆有体现,如下题:

小麦成熟早晚受热量、光照强度、土壤性质、空气湿度、干热风等因素影响。右图是安徽部分 地区小麦收割等日线分布图。结合材料和示意图, 回答(1)~(3)题。

(1)导致安徽小麦收割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土壤肥力 D.降水 (2)导致Q地小麦收割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 A.选择了生长期长、产量高的小麦品种 B.土壤肥力低,小麦生长缓慢

C.地势低洼,光照不足 D.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小麦成熟期长 2.2.课堂外考证延伸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加之乡土地理知识内容多,较为分散,不可能将其全部融入课堂教学,所以在适当之际可以充分结合课堂以外的教学资源进行乡土地理知识的渗透传递。

2.2.1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并不是指专门的研究,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外出安全隐患,不可能为一问题,而专门实地考证。具体可以借助于自己生活的区域概况,和平时旅游的见闻等,作为资料加以整合。如结合春季的的倒春寒现象,夏季的梅雨和伏旱天气,台风天气等分析天气系统。如很多同学都去过巢湖,皖南的黄山,然后谈谈见闻,感想作为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分析的依据。

2.2.2影视观感法

影视资料是现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利用影视资料中的内容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力,如安徽的《新安家族》,《风雪大别山》和《美丽的中国》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电影的情节,促进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2.3主题活动法

在班级里布臵一块小的黑板,可以每天预告安徽天气,重大事件等,可以借助于黑板报或校报传递安徽的乡土地理知识,即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乡土地理是中国地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运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有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10条) 1.例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知识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0.8 2.谈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 《宁夏教育》 2009 .1 3.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活地理课堂初探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6 4.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特殊作用 《学园》 2010.1

5.浅淡乡土地理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福建中学教学》 1997.12 6.乡土地理教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静爱 7.学习探讨生活中的地理—在课堂教学突出乡土地理 邓春梅 8.乡土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高要市南岸中学 梁少泉 9.试论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期刊资讯网 10.乡土地理的教育实践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推荐第9篇:让幼儿成长档案散发光彩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让幼儿成长档案散发光彩

——浅谈幼儿成长档案创建中的误区与调整策略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幼儿园 张瑾 电话:15923812026

论文类别:学前教育

摘要:本文针对它在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创建目的不明确、内容不全面、主体缺乏多元与个体特色、档案的使用率低等问题根据自己的看法谈谈几个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成长档案;创建;误区;策略

这几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制作了幼儿的成长档案,有很好的收效,在对大家的匠心与智慧以及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惊叹、感佩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在本文中,笔者将面对一些明显的误区进行说明,以期对创建幼儿成长档案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一、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存在的误区剖析

(一)制作过程“批量式”生产。

在制作的过程中,总容易走入“批量式”生产的误区,因为图“高效”、“便捷”,引入模板式进行填充。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对于它的创建目的认识有误。例如有教师认为做成长记录袋是为了收集、记录、存放幼儿的作品;有的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园联系,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还有其他种种不同的想法。

(二)实践操作“一手包办”。

创建之初教师能遵循“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这一理念为起点,着手创建幼儿成长档案,可实践操作时,多数却是“一手包办”,幼儿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顾虑太多,不敢放手让幼儿参与,一怕制作粗糙,二怕损坏作品,三怕影响整体美观。因而幼儿缺乏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家长参与“昙花一现”。

1 开初教师在创建档案的过程中一般还会重视家长的参与,但是犹如昙花一现,消退很快。其原因一是担心家长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个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二是家长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够,觉得这些工作应当由老师来完成,自己只是“打下手”;三是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对档案工作开展缺少支持。

(四)档案内容“孤影形单”。

在类型上存在展示型居多,描述、评估型较少的状况。内容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绝大多数的成长档案中缺乏有关幼儿的学习日志、文字纪录、录音带和录像带的记录等内容。而且收录的幼儿作品,也千篇1律多为幼儿美工方面的作品,缺乏其他方面能力的作品成果展示。比如:幼儿的口述记录、教师的叙述性报告、家长的评价等。甚至有全班成长档案收录的美工方面的作品完全相同的情况。

(五)个人档案“千篇1律”。

幼儿成长档案能较多地反映幼儿活动的实际表现及成品,折射出幼儿有形的成就,可实际操作时,却变相的成了教师的记录本,幼儿的作品集,没有体现档案材料的价值性,材料呈现笼统,价值性体现不够,幼儿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体差异,千篇1律演化成了班级档案。

(六)成长档案“束之高阁”。

幼儿成长档案的创建不仅仅是一种“档案”,它既是幼儿美丽的留影,也是对幼儿科学的评价,还为家长全面了解幼儿的优势弱势提供了方便。然而档案制成以后,多数把它作为一项“成果”、“艺术品”进行欣赏,没有发挥它的全面作用。

二、粗议对幼儿成长档案存在问题的调整策略

(一)明确实质,追求特色。

有些幼儿园教师之所以在成长档案中出现某些偏差,主要是因为目的性不明确。就幼儿评价来说,创建成长记录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有关资料的收集,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为了评价而收集。通过收集幼儿作品、活动记录、评价记录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是为了给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满足幼儿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图省事,反对模式填充,追求特色,全面反映幼儿的特殊 2 个性。

(二)激发兴趣,自我创建。

成长档案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自我创建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一块自我展示的舞台,去展示和感悟他们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要对幼儿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能力提出怀疑,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幼儿的这方面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有较大的提高。

1.创建档案前,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成长档案?”“它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教师可以随机引导,让幼儿在自由讨论中和老师的引导下知道成长档案是属于幼儿自己的档案,它能把自己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从中回顾和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2.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中大班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参与档案的设计,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自己设计板块,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过程,然后让他们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分别记录他们各自的创意,然后进行整理和编排。小班幼儿可以通过亲子合作的方式参与档案设计,既确保了档案的美观性又为今后的动态评价埋下了伏笔。

3.教师应当把握时机提供适宜的“支架”给幼儿,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教师只有给予幼儿一次次的实践操作机会,才能使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材料的接触,不断地积累经验,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

(三)转变观念,引导参与。

教师是幼儿成长档案最直接的操作者,同时也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重要角色,而成长档案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必须做好这个“引导者。

1.在创建档案初期,向家长介绍档案,如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让家长了解什么是“成长档案”及怎样协助教师将“档案”做得更好。让家长知道它是家园联系实实在在的平台,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活动情况。

2.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指导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表现,如在家长活动中,以某一作品或事件为例,家长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评价或处理反应,然后教师在总结时指出家长做得比较优秀和做得欠妥的地方。通过引导家长相互学习,提高参与水平。

3.教师在档案版面的设计时邀请家长参与,如宝宝趣事、育儿心得等版面请家长自主设计,教师协助整理、编排,并开辟班级新闻、亲子阅读、家长阅览等版面,当家长打开档案就能看到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肯定和采纳,一定会爱不释手。

4.用电话、便条等形式与工作较忙的家长作个别交流,告诉他:关注孩子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小事,每天花5-10分钟来和宝宝作沟通,和老师做交流,会有不菲的收获。

(四)全面收集,丰富内容。

成长记录必须重视内容的全面性,它是通过收录各种有价值的材料来全面反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因此要求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资料或信息,以便于教师参考。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把幼儿的图画、美工作品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价依据。殊不知只有在收集了其他类型的内容,如学习日志、幼儿的口述记录、教师的观察记录、叙述性报告、照片、录音带与录象带等后,成长记录才会更丰富、更有用,成长记录评价才会更有效。成长记录收集的内容应覆盖幼儿在身体、认知、言语、情感及社会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其具体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1.作品样本:既可以是用纸笔方式呈现的绘画,书写的算术或能力的练习及家长、教师整理的记录等,有条件的也可以是活动的照片、录音或录像等其他形式的作品。2.观察记录:观察是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主要手段。3.各种测验与调查的结果。

(五)突出差异,富有个性。

每个幼儿的成长档案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幼儿个体成长过程的记录,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因此,我们在制作成长档案时要突出幼儿的个别差异。

1.在整理个人信息等个性化资料时,要使成长档案在内容、版面设计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更具个性化特征。

2.为每个幼儿做一些个性化的记录,可以是幼儿的逸事趣闻,也可以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童言稚语,还可以是对个体的观察记录。

3.教师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但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幼儿作品,可以是静态的照片、动态的影像资料、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手工作品等,使档案作品丰富且突显个人特点。

4.教师从语言发展、社会认知、艺术活动、操作技能等方面捕捉幼儿的典型 4 表现,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加以把握。如爸爸记录了在日常生活中刘渊小朋友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非常强,能把爸爸和教师的话原本地复述过来,故建议爸爸多给刘渊听故事,并试着复述故事。一段时间后,刘渊真的把故事讲得好极啦,成了班上的故事王。

(六)正确运用,物有所值。

1.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弱点等,从而掌握幼儿发展状况,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幼儿成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这是孩子们生活活动和学习本领的全方位展示,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点滴都可以在成长档案里找到痕迹。

3.定期让幼儿把“幼儿成长档案”带回家进行交流,让每个家长更能清楚自己孩子在哪方面比较优势,哪方面比较弱势,这样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到更加有的放矢,且可经常与老师沟通,针对幼儿的个性进行特别教育。

4.成长档案是成长历程的积累,是每个幼儿成长经历的写照,也是对每个小朋友成长轨迹的一个完整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做父母的要和孩子一起做成长记录,等孩子慢慢长大,随手翻阅这些档案,就会唤醒他们的儿时的记忆,重拾童年五彩的梦,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

推荐第10篇:清香情缘

清香情缘

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 陈福光

校园中间的岩石上挺拔着几棵高大参天的清香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四季常青且香气宜人。它们历尽沧桑却依旧生机盎然。宛若世纪老人,慈眉善目,眉宇间充满慈祥;又像热血男儿,铁骨铮铮,浑身满是力量;更像校园卫士,坚守岗位,呵护成长。

清香树,西南极其普通极其常见的一种树,但校园里的这几棵百年清香树却是不平常的。它们与篆角教育有缘,与我有缘,与我们一家四代有缘:六十年前,杨乡长组织建校时,当民工的爷爷曾在树下擦汗纳凉;特殊的年代里,当学生的父亲曾在树下背诵毛主席语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在树下编织梦想,点燃希望,最后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名教师,每日与清香树为伴;教改的春风吹来,我的孩子在树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带着清香树的庇护与剪不断的母校情缘顺水顺风考上了重点。

其实,忘不了这几株清香树的不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篆角人和为篆角教育做过贡献的他乡人。

六十年沧桑巨变。学校从无到有,规模由小而大,教学质量由低至高。这一切的一切,校史里记载着!清香树就是忠实的见证者!

自1952年建校以来,重视教育的承诺在历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行动中兑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一批又一批教师的身上传承;发展教育的火炬在一任又一任(现已是第19任)校长的手中接力;立志成才的誓言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中谱写!篆角乡中心学校(1969年附设初中)几经风雨,几度易名。终于从风雨走向阳光;从‚低谷‛走向崛起;从泞泥走向坦途。从校舍简陋到高楼矗立,环境优美;从缺桌少凳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从毫不起眼到扬名山外;从中考无人上线到考区第一。作为学校的主人——校长、老师和学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与时俱进的篆角教育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走出了十年浩劫的阴影,甩掉了‘中考滑头’的帽子,改写了‘冲天不出人才’的神话,树起了办好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 向勤劳朴实的篆角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校珍藏的31块集体荣誉奖牌充分表明省、州、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在向后人叙说它曾经的辉煌。

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的记忆始终清晰。2011年8月,篆角乡中小学第二次分家,小学迁往新址。但我们相信:分开的只是建制和校产,分不开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目标以及那剪也剪不断的清香情缘!

第11篇:让心灵飞翔

让心灵飞翔,让梦想成真

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生存环境,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升,你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人生模式。曾经有位企业家,在对员工培训的时候讲到精华时,他曾对我们说“如果当时明白这个道理时,也许„„„”,看来学习是越早学越受益,用实践来琢磨真理往往为之晚亦,用理念来引导实践一定能未足先登。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感慨”我们摸打滚爬10几年还不如老师讲的几句话。”因此我个人崇尚:学习就是生产力。学习就是效率,学习就是生命力!

然而,读完这本《生命的重建》给心灵洗了个澡。原来我身上还有这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思维模式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提升,等等。把我从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向正确的更合理科学的思维模式,收益匪浅。书中提到,当下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当下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是真的吗?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简短的几个问号,就把一个复杂思绪,繁重的身躯的我摆在众人的眼前,我成了透明人了。内心的思考,现实的对比,所处理身境,过去的失败,内心的不平等,生活模式等等做了一个大总结。问题找到了,自已充分肯定了。

对问题就出在这,我有这么多茅盾。要改变吗?那是肯定的,我主动的要求自已改变现状,怎么改变。首先我们要宽容自已,宽容他人。过去曾经有人伤害过来,有人算计过你,有人出卖过你。因此产生的愤怒,记恨,、愁恨,复仇的心由然而生。这些不平的心在你的体内得不到释放。成了你得不到快乐,得不到成功的障碍。现在需要解放,心灵的解放,我面对我僧恨的微笑着说:“我宽容你”同时对自已讲“我爱自已,我宽容我自已”,我终于放下了。面向新的一切,。同时还需要不断的鼓励自已,告诉自已我是最棒的,我也是最健康的,我时时刻刻都爱着自已,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我的勇气和热沈都是为生活,学习准备的。没有过不去的困难,我是最完美的,我要为新的起点需准备着。我要把我所学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生活中,和与人相处中。呵呵,这下我感觉轻松多了,身体的能量与意念。足可以让眼前的一切变为现实。我一定可以的。

现在回到现实中了,让以上的理念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意识中,想想我的人际关系关系怎样,我有多少朋友,平时的生活圈,朋友,哥们的关系是否和诣,这些关系是否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和家人之家的关系是否处于正常状况,如果不然,我该如何改变,主动的去改变,现在,立马,当下我须马上行动。理解,宽容和鼓励。放下以往的疙瘩。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出来接受自己,接受他人.

工作,我对公司报怨吗,我的工作出了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做,我的目标是什么,每天的工作我如何去开展。我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声说出来“我完全接受我的新职位,安非常好,能够发挥我所有的才智和能力,使我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我的创造力”。我也我的同事,与我尊敬的人一起工作,他们很喜欢我,我可以赚到很多钱。

成功,现在我一无所有,我是个失败者,当遇到不愉快或外界刺激时,我们内心深处是会与他人相比的,这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更直接的伤害到我们幼小的心灵,也就他人的嘲言疯语,和亲人的白眼和他人的辱骂。如果心灵不够强大,我们可能会被激垮,“真是伤不起呀”。如何调整好心态,找回那颗强大的心灵,重新站起来,“神圣的同赋给予我所需要的全部灵感,我遇到的每一件事都 是成功的,人人有份,我也在其内”我真的做过许多成功的事情„„„„.

财富,曾经对钱的理解,是很丑陋的,是通过非法和剥削得来的,有时认为有钱的人都不是什么高尚的人,都是投机取巧的人。这可能也是改革初期,我们的国民对它的理解,同时也不难看出,这是对有钱人的一种妒忌。所谓的阿Q精神吧,毕竞中国在清朝统治了

500多年,而今是现在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改革开放了30多年,我们要适应潮流,适应适合当代的对财富的理念,他可以说是智慧和才华的像征。所以我原意接受财富。同时我们期望我们很富有,希望能过自已的努力拥有自已的金钱,每次的消费,每月的帐单,我不再为花了多少钱而感到,财富的减小,那正是说明我现在的支付能力,现在我期待最好的,接受最好的。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

健康与养生,这是立身之本,与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身体每个器官,都担任了每一项的身体职能,正是这些器官组成了我们,同时我们又可以通过我们平时对身体各部分的使用,煅炼和护理。来保待这些器观处理良好状态。认识到这点,我们是否爱我们自己每一个器官,科学对身体有害的行为,是不是应该归避,平时生活,日常起居,饮食。是否科学合理。应用我们的头脑和各部位的感觉来对我们身体的机能进行合理的调养。“健康是快乐的”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旅行,生命在于运动,。用全新理念,去改变固有的模式。去拥抱未来,拥报自已和他人,让我们的心灵一起飞翔,让我们的期望和梦想变为现实.

这就是我读完《生命重建》的感受谢谢分享!

第12篇:让词语在课堂中散发光芒

让词语在课堂中散发光芒

[内容摘要] 以往大多数人对词语教学的研究侧重于理解词语方法的探讨,本文笔者将从自身案例中探讨词语教学的思路,引领大家去感受词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词语 意境 切入点 情感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道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在课堂中抓好词语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它也是句子的眼睛。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内容的讲解,而轻视词语的训练,有时竭力回避或“滑过”,有时只要求学生照搬参考书或字典中对词语的解释,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发掘词语的“根”,去品味其中的情感、意境以及更深刻的内涵,我们的对词语的教学只是“浮光掠影”,这样又怎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怎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对于词语的理解,《新课标》在不同学段提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不断变化提升的要求,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例如到了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

1 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下面我以第三学段为例。本文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桥》这个案例中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中进行词语教学,让我们一起走进词语的世界,从课堂中品析词语教学折射出的魅力!

案例《桥》是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本人

一、意境由词语烘托 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好吗? 师:咆哮 势不可当 跳舞 狞笑

师:请大家反复读一读这一组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几个词都是描写洪水的词语。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你从哪个词感受到?

生:我从“势不可当“感受到这是一场很大,很可怕的洪水。 师:“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 生:指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师:文中你又可以从哪些词体会到这洪水“势不可当”? 生:我从“像泼、像倒、野马、咆哮、跳舞、狞笑”体会到。

师:把这些词送进句子中,反复读一读,感受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生:这是一场来得快,来得猛,来得可怕的洪水。

师:这“势不可当”的洪水如猛兽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样?如果你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又会怎样?

2 生1:如果我是其中一员,我会大声喊:“爸爸,妈妈,快起床啊!快!迟一点就来不及了。”

生2:如果我是爸爸,我会说:“儿子,你和妈妈先行,我去叫爷爷奶奶。” 生3:假如我是奶奶,我会说:“儿子,等一等,我走不动了。” 师:(扮演儿子)妈妈,来!我背你。 [反思]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教活了,学活了,才能真正洞悉词语的内涵。但词语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单一化,机械化的模式,不理解的可以查各种词典,查到了准确的意思可以照本宣科地读出来或背出来,从而达到完成词语的教学,导至有些学生能把词语的意思倒背如流却不明词语的深层意思,不能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词语的本质意思根本没有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形成认同,获得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停留在表面。

笔者在这一个片段中,有意识地将描写洪水的词语归纳为一组,让它们处于同一个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范畴,然后对“势不可当”进行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洪水的可怕;再要求学生把词语放在句子中去反复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让词语回到大语境中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洪水来速之快,来势之猛。正因为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当时的环境有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感受,为最后学生的换位说话奠定了基础,学生是真的有感而发,这么可怕的环境,任何一个人都想逃生,读者也被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感染了,也不例外,因此课堂中出了一幅幅逃生的画面。

教学中,如果就字讲字,就词讲词,那词语就是孤零零的小岛,如果让它与浩翰的大海与大海飞翔的海鸟联系起来,那小岛就成了让人着迷的画面。

二、切入点从词语中来

3 片断二

师:求生是人的本能。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请大家再读一读,看看哪个词最快映入你的眼帘? 生:“只有”

师:引读“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多高的洪水。”学生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师生接读,语速一次比一次快) 师:这意味着这座桥是什么?

生:唯一逃生的路。(板书:唯一逃生)

师: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那座窄窄的木桥,这唯一求生的木桥真的能轻而易举地助人们逃生吗?从哪个词感受到? 生:“窄窄”

师:这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那座窄窄的木桥,会有什么后果? 生:这样很容易发生人踩人的现象。 生:这样很可能发生桥塌人亡的后果。

师:人们在洪灾面前疯了,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快点到达木桥,快点逃向木桥的彼岸。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唯独谁例外?这个人是谁?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反思] 大家看完以上这个片段,不难发现笔者抓准了,抓准了文章的支点,抓准了词语的“动脉”。“只有”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东面西面没有路。南面是一米多高的洪水。”“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在

4 洪灾面前,人们只有一念头那就是逃生,而且要快,要争先恐后才行,因为这座桥是唯一可逃生的路。没有“只有”就反映不出人们在逃生中表现出的疯狂以及失去理智的表现,没有“只有”就突出不了老汉的镇定与冷静,不可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可能调动学生对学习老汉的兴趣,以及研读老汉的激动与热情。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抓准词语的切入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使这些汉字符号在学生的心灵中点燃,使词语在学生的心灵中获得生命。

三、情感靠词语浸透 片段三

师:读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跟惊慌逃难的人们相比,句子中哪一个字引起你的注意? 生:站

师:这是怎样的站?你读懂他的用意吗?

生:他是稳稳地站。他在思考着怎样指挥村民安全过桥。 师:句中还有哪一个词打动你的心? 生:拥戴

师:什么叫“拥戴”?跟其相近的词是什么? 生:拥护推戴。近义词是“爱戴”。 师:他为什么会受到全村人的拥戴? 生:可能是之前他为全村人做过许多事情。 师:他可能为全村人做过哪些事呢?

5 生:当村里人有困难时他会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当人们有危险时他也会想办法帮助他们脱险。

师:对!正是因为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处处替群众着想,所以受到全村人的拥戴。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群众是怎样拥戴他的呢?从文中哪些词可以体会到? 生:“停“和“望” 生:“排成队”和“依次” 片段四

师:刚才,我们从词句中领悟到老汉对群众的那份情,同时也体会到群众对老汉的那份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老汉对儿子到底有没有情?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到?

生:我从“揪”字体会到老汉对儿子没有情。 师:他为什么要从队伍中“揪“出儿子? 生:因为他儿子插队。

生:因为他儿子是党员,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但他儿子却不是这样做。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此时老汉心里会想什么? 生:儿子,你是党员啊!怎么可以跟普通群众一样呢?

生:儿子,别怪爸爸,我希望你做一个真正的党员,以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

师:看似无情却有情啊!你又是从哪个词体会到? 生:我从“推”体会到。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 生:我从“推”可以感受老汉很爱儿子。

生:在生死抉择面前,爸爸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此时此刻,又联系上文想一想老汉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儿子快走啊!再迟一点就来不及了!情况太危险了。 生:儿子快走啊!我不希望你失去性命。

师:好,让我们通过朗读,用力,再用力,用尽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让他获得生的希望吧! [反思] “拥戴”让我们感受到老汉爱村民,村民也爱老汉。从“揪”和“推”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中感受到老汉的伟大,在生死抉择面前,在群众与亲人面前,他选择了先群众后亲人,在亲人与自己面前,他又选择了先亲人后自己,这一份难分难解的党群情,这一份痛如刀割的亲情在老汉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老汉那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伟大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这份情感,这种精神恰恰是笔者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所品尝到的味道。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词语与其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课文情境中“咬文嚼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整体性。文章是整体,词语是分体。词语离开了实际内容,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符号是抽象的,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如果把词语离开文章这样的语境中去教学,那势必是空泛的,无根的。

一树一菩提,一“词”一世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就语言学语言,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以

7 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学习、情感的熏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词语教学时必需把个体放进整体中,引导学生从词的意义、意味、意蕴去挖掘,层层深入,领悟词语的内涵,吸取词语的“精髓”,这样词语应有的魅力将在课堂上光芒四射。学生自然也会学得津津有味,阅读教学才会有效可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研究》

3、《小学教学设计》

4、《听名师讲课》——主编:雷玲

第13篇:让每一片花瓣都散发芬芳

让每一片花瓣都散发芬芳

----怎样转化英语学困生

花朵在每个人的眼中、心中都是非常漂亮和美好的事物。尽管花瓣有大有小,只要我们尽心的去给它捉虫、浇水、施肥,它都能散发它独有的芬芳。都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那么每个学生就是一片花瓣。只要我们用心去栽培,他都能散发他独有的芬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英语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小学也开设了英语课程。在刚刚接触英语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英语渐渐褪去它神秘的面纱,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所学内容的增加,学困生的队伍也会逐渐壮大。面对这些学困生,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该如何让这一部分花瓣散发芬芳呢?

为了更好地转化学困生,我先对他们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有一种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就会失去兴趣。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在失去了初学英语的新鲜感后,一些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了,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时常在手中的东西上,对于老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耳听不闻,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想写或是偷懒少写,应付了事,所以逐渐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自身性格的原因

每个班里都有一些胆小、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上老师如果不提问他们,他们就一言不发。每当老师提问时,他们总是表情紧张、含糊不清一带而过,由于胆小,生怕说错单词、读错句子或发音不准受到同学的嘲笑。时间一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敢说了,出现害怕的心里,畏难的情绪,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逐渐形成了“越不想学越不会,越不会越不想学”的这种恶性循环。

3、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

有一些学生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但是学习的方法总不得当,要么死记硬背,在英语下面标注上生硬的汉语意思,不仅读音不准确,还常常让人啼笑皆非;要么前面学后边忘,花了功夫,但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不会对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不会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方法,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因此导致学习成绩上不来。

4、缺乏家庭教育和辅导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课后的复习与巩固也很重要。由于各个家庭的原因,家长的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其他,无暇顾及学生的作业,致使学生缺乏家长的监督;或是由于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不能给予辅导和帮助,致使学生在课后的知识巩固与练习跟不上。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一份关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树立自信心。

一般学困生都有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我们要经常接近他们,鼓励他们,发现一点长处就及时表扬。上课时针对他们的情况,尽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爱护和信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树立自信心的最大动力。

二、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信心是困扰英语学困生的最根本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僵化,缺乏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英语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活泼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三、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法,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这是人生不可缺乏的内力,作为教师尤其不能损失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学困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授课中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些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一提到英语学习,只知道读与背,无法摆脱汉语思维影响,不能主动地有计划地学习,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有的学生甚至生搬硬套别人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差。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教学方法,坚持“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四、因势利导,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教师思想观点,道德情感,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教才有说服力,所以教师要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要我们用爱做基础,坚持不懈,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相信这项任务能够早日实现。

第14篇:让文化由内而外的散发

让文化由内而外的散发

兽药行业是一个快速崛起、发展迅速的年轻行业。行业历史较短是大背景,许多企业没有太多的文化积累是现实情况。但企业文化的生产多是为了对外宣传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下过分的追求企业文化的作用,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的建设,让许多兽药企业的文化,流于形式,成为了口号。

文化是一种信仰:

一个年轻的企业,不要过分的想通过企业文化来为企业品牌加分,也不要急于对外宣传自己有怎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首先是对内的,像一个宗教信仰,是每人员工都恪守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首先能够让每个员工都能心甘情愿的遵守,或者情不自禁的追随。

用制度培养文化:

许多兽药企业近两年面临着企业人员频繁流动的困局。是你给的薪资不够吗?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沉淀不够。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传达给员工的信息为企业是如何对待员工的,它直接影响着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一个企业传达给员工的信息是以员工为中心,一切制度都是为了员工服务的,那么员工就能很自然的形成企业是家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处处压制、监视员工,员工违反规定就罚钱,一切以企业为中心,这样员工没有归属感、在企业得不到好的职业培训、好的福利待遇、好的职业前景,员工跳槽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先播种 再收获

当企业员工和企业有了同样的价值观,企业的愿景就成了全体员工的愿景。一些兽药企业文化积淀不够,文化还没有播种、开花就想用“果子”在经济行为上给自己加分。所以就自己开始创造“果子”。于是“客户至上”、“做到世界第一”的口号就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要知道,真正的文化是需要群众基础的,他需要员工的适应、认可和可执行。企业文化可以是老板文化,可以是某个人价值观的扩大化。但是这个观念在推广之前首先要得到老板本人的践行。推广过程要得到员工的认可,这个观念要跟大家的价值观相磨合,这就是文化的积累过程。

当你的企业文化足以让你的员工信仰、并得以身体力行。那么它对企业品牌的益处才有可能实现。企业文化并无感情色彩,若你想利用企业文化,它就会变味。文化的魅力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而不是策划和吹嘘出来的。兽药企业面临一个洗牌阶段。首先学会怎样给你的员工价值,当每一个员工都能在你的文化氛围里找到自己的价值。你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感染到客户,记住员工是企业的第一客户,让文化由内而外的散发。

本文作者为中国兽药策划网的编辑

第15篇:让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光彩

让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光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个日月,历经风雨彩虹、成功与失败;凝聚了多少教育家、改革家以及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撒下多少教育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卓越——意为超出一般,非常优秀。卓越课堂是师生的“乐土”,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卓越课堂崇尚的是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呈现为多元化、开放化、包容化;它彻底打破教学旧框框,实现课堂教学程序的“翻转”,以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精讲多练等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自学悟学、同伴互助,学中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卓越课堂使师生从“苦教”、“苦学”中解放出来,共同创造“幸福”的教、“轻松”的学的教育生活。 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滞留在传授音乐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等形式的低效能教育模式上;尤其是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多地分析音乐中的要素、曲式、结构等特点,教学过程忽视了审美的主体——学生。教师如痴如醉在讲堂上讲解、板书,学生在音乐一遍又一遍的播放中昏然欲睡。不是音乐不美不能吸引孩子们,而是陈旧的教学模式压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自主地学习,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地位,而教师真正从“包办”、“勤奋”中退隐出来甘当“导”师角色。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卓越课堂《一二五》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小学音乐这一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做了诸多尝试,希望能获得卓越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一、恰如其分地“导”。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好比是交给学生进入“知识乐园”的金钥匙。如何在此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由此引出新课呢?课例

一、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船工号子》。在“导”这个环节,我将事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结构组织图,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孩子们展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的开课方式是根据小学高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所设计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一开始就了解所要学习的东西,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对于他们即将投入艺术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我交代了班级各组学习竞争的游戏方式:“众舸竞翔,飞跃川江”,这项活动使孩子们摩肩擦掌、跃跃欲试。学习激励游戏“众舸竞翔,飞跃川江”的命名,我经过深思熟虑:本课的教学内容《船工号子》是表现船工们与川江的险阻、激流、暗滩、漩涡顽强搏斗,最终战胜川江的经过,歌曲展示和赞颂了劳动者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崇高品格。所以我设想,如果将孩子们的学习竞争机制和歌曲内容中的川江、行船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更能体验到本课所要倡导的精神。于是我在事先制作的课件中,以学生的每一组为单位给每艘小船逐一编号,在接下来的每一项学习活动中进行竞争与评比,看最后代表着小组的哪一艘小船最先到达终点,哪一组的学生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取得优胜。这样的激励机制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同样会使每一组的孩子们为达成目标共同配合、齐心合力、努力进取。开课前“恰如其分、处心积虑”地“导”,好似“一枝红杏出墙来”,会让孩子们满怀希望地联想到“满院关不住的春色”,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到“院”中去欣赏和探求。正如一位名人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短短几分钟的“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将要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主观能动地“学”。卓越课堂提倡以更高效能、非凡的课堂效益,和更科学、省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丰硕的收获。“促情生智、情智共生”,学生在德育、美育,情商、智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长足发展;所以,使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会”学习,自“乐”学习,在学习中自觉、主动探索学习的新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探讨,学会协作配合达成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当家作主’。我们要在“学”这一时段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勇于竞争、勤于展示、积极评价等一系列学习的好方法、好途径。如果说语文和数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多写多算,长于积累的自学能力,那么音乐学科则更注重在交流、探求、演示、创编等活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学习音乐和学习语言、计算的区别在于:联想和想象是音乐教学必须具备的‘血肉和脉络’,实践和创新则是整个课堂不可缺少的‘骨骼和神经’。所以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学科必须更加灵活而巧妙,尤其是在“导——学——教——练——测”这五个教学环节中的“学”这一部分。欣赏教学《船工号子》一课中,学生初步感知阶段中就包括:聆听、思考、交流、演示等步骤。学生需要内化的知识包括:

(一)、什么是《船工号子》?

(二)、辨别《船工号子》正确的演唱形式。

(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劳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其中,《船工号子》的概念由孩子们课前预习所获得,并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当教学进行到:辨别、判断《船工号子》正确的演唱形式时,我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举手抢答。当学生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之后,鼓励他们老师、同学配合演示“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深切体验劳动号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如何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我学习的探索者、组织者、交流者、思想者?让他们真正地意识到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自我才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宰?在《船工号子》课例的第二部分: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师生交流、讨论歌词含义,抓住精炼、典型的歌词,例如:穿恶浪,踏险滩,船工一身都是胆;闯漩涡,迎激流,水飞千里船似箭。乘风破浪,奔大海,行船哪怕路途难。深刻理解旧时代船工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由此感悟出船工们为了达到目的地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我按学生资质和家庭教育的不同程度给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歌曲分段,并依据每段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力度分析概括出每段的情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哼唱,深入体验歌曲。我观察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并在交流和探讨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做好笔记。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做就是最好的学习。只有鼓励每一个孩子参与艺术实践,才能树立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彰显和突兀出孩子们的智慧和才华;毋庸置疑,艺术实践能激发出孩子们艺术灵感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创新能力,因为,一旦孩子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思想上的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各种感官和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尤其是音乐这样的情感类学科,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习音乐艺术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主观能动地“学”对于音乐卓越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三、简明扼要地“精教”。要想使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魅力,我们必须根据音乐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量体裁衣”,将“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理解透彻,将“导、学、教、练”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前面我们提到,卓越课堂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原则,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聆听、关注老师的讲授,约合不超过十分钟,在教的过程之中,始终以问题导学、质疑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事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

(一)、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四、富有探究性地“练”。卓越课堂的“导、学、教、练”四个部分在有的学科可以分得很明显,但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不适宜分得太开;教学进行中常常表现为学后开练、边学边练,学练相济、以练促学。以教学《船工号子》为例,在指导学生“练”这一环节,我抓住歌曲中最精彩、最有特点的乐段——《见滩号子》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挖掘其中的音乐规律和创作手法,并思考和体验这样的创作方法在歌曲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反复地聆听和讨论,还辨别出这段歌曲演唱形式上的变化,那就是:川剧戏曲表演中的“说唱”艺术。在学习活动中,我始终如一地鼓励着孩子们善于发现、勇于探究。教会他们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要懂得为什么会这样,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教会了学生正确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才能真正开心和顺心,教师也才能教得快乐和幸福,卓越课堂才能散发出她的魅力和光彩。

第16篇:让调研工作散发更多“泥土芳香”

让政府调研散发更多“泥土芳香”

人们常说,为有源头活水来。调研工作的“源头”在哪里?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对此作出了响亮回答——在基层一线的鲜活实践里,在人民群众的摸爬滚打里,在广袤大地的泥土芳香里。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调研工作只有扎根大地,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才能汲取永不枯竭的养分,调研工作才能与群众的脉搏一起跳动。

然而,一些调研工作者似乎不懂得或是不在意这个理,只是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只是“宅”在冬暖夏凉的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工作的呆板,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写出来的报告怎会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群众的鲜活语言?怎会有吸引力、感染力?群众用不读、不听、不看、不屑来“表态”也就在所难免了。

植根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基层一线是调研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民生资源。尽管如今处于信息时代,网上有着海量般的信息,但不论网上信息多么丰富,都代替不了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深入基层,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接通“地气”,也就有了调研的价值,有了写不完的题材。散发“泥土芳香”的调研报告,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文字,就会有家书般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当今时代,“人人都是联络员,人人都有麦克风”,你不说、晚说或说不到位,就可能被边缘化、被淘汰出局;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靠双脚搞调研”是我党工作的优良传统。真正“俯下身”、“弯下腰”,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刻认知,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调研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调研内涵,写出的调研报告才会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在基层这座 “富矿”里开掘得越深,越有可能挖出五彩斑斓的宝石。在新的形势下,调研工作更应该“迈开双脚”,走进基层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火热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才能做到心里有底,说话有力;才能启发思路,激发灵感;才能焕发精神,创新方式,调研工作才能永葆生机。

第17篇:清香的粽子

清香的粽子

转眼又到了端午节,它除了让人想起龙舟盛会以外,粽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日子。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我家自己做的香喷喷的粽子,据我奶奶说味道好极了。自己做的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欢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爸爸妈妈被我弄得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爸先将猪肉、香菇切成方块,然后将猪肉放在锅中炒制,加些事先准备好的调料炒出香味,才将猪肉捞起。接着,将香菇和事先泡制好的食物调好配料后一同炒熟,剩余汤汁炒以预先洗净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进去为止,再放入刚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匀。

接下来,该我妈上场了,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只见,妈妈取了两张碧绿的箬竹叶子重叠在一块,双手抓住叶子两端,轻轻向中心一卷,熟练地卷成圆锥形,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刚才炒制好的馅料装进圆锥形里边,直到把圆锥形填满了。这时,只见妈妈右手拇指和食指将叶子两头捏住轻轻向前一压,再一个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来的右手拿一绳,一头用牙齿咬住,一头用右手拽紧,沿粽子腰间绕两圈扎紧系牢。一个绿莹莹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着,妈妈继续不厌其烦地包着,包着这有棱有角的小东西。

包好后,我爸把粽子放在锅中去煮,并告诉我说:“这叫炕肉粽,炕肉粽的时间,一般是8小时,这样肉粽才能出胶,香味四溢。”

我一听晕了,还要这么久,我都快垂涎三尺,但也无可奈何,等吧,真是等到花儿也谢了„„

等待中,我觉得粽子真是个有意思的小东西,只需用那么几张碧绿的箬竹叶把糯米和馅料包起来,蒸煮一番,糯米和馅料就带上了箬竹叶味儿,而且家里也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我真喜欢由粽子而带来的这清香的味儿,也希望明年我家还能继续飘着这清香的味儿。

第18篇:教案侯清香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与反思

侯清香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教学重难点: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石头随处可见,没什么稀奇的。可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却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奇怪的大石头》,就会明白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

著名

藏在后面

孤零零 悄悄

躲闪陨(yǔn)

石大坑(kēng)

卧进

突兀(wù)

旅行

考察

秦(qín)岭

流域(yù)

遗(yí)迹

研究

震(zhèn)惊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能理解以下词语:

陨石

地质学家

第四纪冰川

秦岭 (2)再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认真看一看,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先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认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并听写,进一步加以巩固。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1.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2.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布置作业

1、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句式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搜集一些名人勤学好问、善于动脑的故事,跟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反思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

本堂课的不足点总结如下:

一.课堂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指导阅读的针对性不强。阅读形式多样.如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就行.有感情地读要在深入了解了课文后,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方面做得不够好。

第19篇:清香玉米抒情散文

小时候,家里生活紧张,到了秋天玉米快成熟时,我们兄妹便迫不及待的要奶奶煮玉米。饱满的玉米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在棒子上,在沸腾的开水锅里自由翻滚。煮熟的玉米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煮玉米吃多了,就有厌倦。看着奶奶又捞出一盆子煮好的玉米,我就嘟囔:“我要吃馍馍!”奶奶听了,笑着说:“小馋猫,那好办!”奶奶将掰回的玉米晒干,磨成粉,放上白糖,给我蒸馍。用玉米面做出的馍颜色黄黄的,酥香柔软,家乡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黄儿”。奶奶做的黄儿香甜可口,可是,经常吃的话胃会泛酸,肚子也觉得鼓胀。奶奶为了调节我们的胃口,变换着用玉米面做“糊汤”、“搅团”等面食。总之,玉米面不及小麦面那么细腻,做出的面食茬粗,吃了也不耐实。上顿下顿吃,更是难耐。看到奶奶做玉米面食,我就使性子,哭喊着:“又是玉米面,不吃!”每次当全家人吃完了,奶奶就背着其他几个兄妹,给我做小麦面。

奶奶在铁勺里给我烙白面馍馍,下白面条。全家几个孩子中,数我身体棒,我想,这与奶奶给我吃“偏饭”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再也不用为吃饭而发愁了,大鱼大肉,雪白的小麦面,玉米面也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饭桌上,成了一段封尘的回忆。

前几天,我们在饭店里给爷爷过九十大寿。全家人坐在饭桌旁,津津有味的品尝美味佳肴时,弟弟说要吃蒜泥搅团。看着服务员端上一盘飘香的搅团,盖着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和几捏绿菜,像极了奶奶当年给我做的搅团。我不由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可是,那种掺了麦面的搅团索然无味,更没有往昔的味道。弟弟也摇摇头:“不好吃,没奶奶做的好。”这时,坐在一旁的爷爷满含热泪,他说:“其实,你奶奶的病是长时间吃玉米面太多,伤了胃,留下了祸患!要是她能活到现在,该多好!”爷爷泪汪汪的眼里写满对奶奶的深情。

我的心瞬间被触动。那时,我才明白,奶奶为了我,她天天吃玉米面呀。玉米面里竟藏着奶奶无尽的爱。

漫步于小街,耳旁不时传来小贩们熟悉的声音:“水果玉米”,空气中飘散着阵阵清香。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奶奶给我们煮玉米,蒸黄儿,打搅团的情景,还有奶奶浓浓的爱。

第20篇:清香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充实的一学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2)班和八(1)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现总结如下:

一、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替学生设想,只从主观设想出发,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失败。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必须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讲,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来理解文本。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询问,或查看,以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补缺补差。我极力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因而学生上我的课一般不会感到累。我很注意让课堂节奏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心是不平静的,这时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的做法是:①提前进班;②把任务写在黑板上;③对那些不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说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上课十分钟左右,学生的心平静了下来,进入学习的黄金阶段,这时我便抓住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以典型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这中间我注意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从不一讲到底,也不会总是让学生讨论。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语言的感悟。临近下课时,学生有些疲惫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二、努力方向:

1、加强每节课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积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表达。

2、继续夯实基础知识,抓好基本技能的训练。抓住文本,吃透教材,扎实掌握文本的知识,多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作业设计要精,题型灵活,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

4.加强写作训练。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

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写好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做到精益求精。

5、加强对学生的书写要求、指导。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占清香

2013-6-19

让心灵散发清香范文
《让心灵散发清香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