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自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8 08:36:25 来源:自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根据鄂尔多斯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下面将我旗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草)工作情况、今后工作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草)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工作计划[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鄂托克前旗退耕还林(草)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当年建设规模10万亩,完成退耕面积2万亩,宜林地还林8万亩。其中植苗面积34449亩,直播面积6551亩;按林种类型划分我旗均为生态林;按植被类型划分,乔木5629.6亩,灌木94370.4亩。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验收,植苗合格面积28781.4亩,合格率83.5%;直播合格面积59651.4亩,合格率91%;2002年工程综合合格率88.4%。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其中退耕0.4万亩,还林1.2万亩,宜林地还林10.4万亩。

通过两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旗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鄂托克前旗实际情况,从2004年开始,在全旗9个苏木乡镇每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涉及农牧户1000户,涉及农牧业人口3500人。在项目的实施上,要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作业、施工,并做好相关补贴政策的落实,保证让项目的实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并通过后续产业的开发,有效推动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全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让农牧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方面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购买种苗时只能赊欠,大大地挫伤了育苗户的积极性。

二是没有退耕还林工作经验。工程启动较晚,我们是边施工边设计,因此部分地块落实与作业设计不相吻合,作业设计的部分内容需要变更。

三是技术人员少,管理困难。我旗总土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共辖9个苏木乡镇,退耕还林项目分布各苏木乡镇,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再加之我旗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指导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后续产业开发情况

鄂托克前旗从国家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区、市总体发展战略和鄂前旗实际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按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以“绿色产业”统缆经济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即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培植绿色产业龙头,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畅通绿色产品流通通道,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几年来,围绕这一发展思路。鄂托克前旗上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旗正在培植的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五大基地,正在建设的药材产业、生态畜牧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已初具模型。几年来,我们通过将退耕还林工程及后续产业开发有机地融入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当中,从而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的快速健康,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8.21亿元,财政收入334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元。

(一)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初见端倪

全旗已培植形成以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为主的5大基地。麻黄基地,已围封天然麻黄20万亩,人工种植麻黄6万亩,麻黄产业已覆盖全旗9个苏木乡镇、60多个嘎查村,麻黄种植户已达到5800户,占全旗农牧户的60%。甘草基地,已围封抚育天然甘草200万亩,年产甘草100万公斤,林产品基地,发展以沙柳、杨树、柳树、柠条为主的林产品基地136万亩。以舍饲养殖为载体的现代畜牧业迅速发展,全旗舍饲养殖户已发展到6300多户,占全旗农牧户总户数的50%。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户均舍饲收入达到5000元。结合舍饲养殖工程和生态植被建设,全旗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产草量18万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以制种玉米、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

(二)龙头企业不断增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鄂前旗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有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公司、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上海庙生态旅游公司高产饲草料种植和草业加工项目、鄂前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二道川昊派林木加工厂、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市场化农业等六家。

1、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总公司是以麻黄草、有毒灌草为原料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2001年旗麻黄素厂收购麻黄草8050吨,生产麻黄素22吨,浸膏粉62吨,麻黄产业实现产值4285万元,企业创利税385万元。全旗人均实现麻黄产值630元,人均麻黄纯收入410元。以苦豆子、年心卜等为主要原料的有毒灌草项目2000年被国家计委列为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试产阶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向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投产后将达到年处

通报国内外农产品交易情况,指导生产和流通。五是对在外地有固定场所、有工商执照、信誉好的销售点,进行授牌直销。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要解决好千家万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结问题,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向农户提供贷款贴息、预付农产品定金或生产资料,并把加工经营的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农牧民;农牧民可以以资金、劳力、初级产品等入股企业。保险部门要向龙头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开展保险业务,以减少农牧民在生产时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五)努力提高后续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一是放活科技人员,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领办、承包、租赁、入股产业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公司等。二是鼓励农牧业科研院校积极参与开发工作,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技术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合作。三是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四是鼓励各产业争创名优名牌,发展绿色食品。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财政给予一定奖励,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加倍奖励。

(六)加大筹措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并把财政支农支牧资金和涉农林牧等一些部门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重点扶持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和成型规模基地。二是农业银行、信用社要增加对各产业龙头的贷款。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四是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积极将非农产业资金转移到后续产业开发上来。

推荐第2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根据鄂尔多斯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下面将我旗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草)工作情况、今后工作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草)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工作计划

鄂托克前旗退耕还林(草)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当年建设规模10万亩,完成退耕面积2万亩,

宜林地还林8万亩。其中植苗面积34449亩,直播面积6551亩;按林种类型划分我旗均为生态林;按植被类型划分,乔木5629.6亩,灌木94370.4亩。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验收,植苗合格面积28781.4亩,合格率83.5;直播合格面积59651.4亩,合格率91;2002年工程综合合格率88.4。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其中退耕0.4万亩,还林1.2万亩,宜林地还林10.4万亩。

通过两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我旗已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作经验,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鄂托克前旗实际情况,从2004年开始,在全旗9个苏木乡镇每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涉及农牧户1000户,涉及农牧业人口3500人。在项目的实施上,要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市有关要求进行设计、作业、施工,并做好相关补贴政策的落实,保证让项目的实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并通过后续产业的开发,有效推动全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全旗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让农牧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二、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方面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购买种苗时只能赊欠,大大地挫伤了育苗户的积极性。

二是没有退耕还林工作经验。工程启动较晚,我们是边施工边设计,因此部分地块落实与作业设计不相吻合,作业设计的部分内容需要变更。

三是技术人员少,管理困难。我旗总土地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共辖9个苏木乡镇,退耕还林项目分布各苏木乡镇,增加了项目管理难度。再加之我旗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技术指导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三、后续产业开发情况

鄂托克前旗从国家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区、市总体发展战略和鄂前旗实际出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按照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以“绿色产业”统缆经济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即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培植绿色产业龙头,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畅通绿色产品流通通道,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几年来,围绕这一发展思路。鄂托克前旗上下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旗正在培植的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五大基地,正在建设的药材产业、生态畜牧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已初具模型。几年来,我们通过将退耕还林工程及后续产业开发有机地融入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当中,从而推动了全旗农牧业的快速健康,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促进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8.21亿元,财政收入334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9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元。

(一)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初见端倪

全旗已培植形成以麻黄、甘草、高产饲草料、舍饲养殖和特色农业等为主的5大基地。麻黄基地,已围封天然麻黄20万亩,人工种植麻黄6万亩,麻黄产业已覆盖全旗9个苏木乡镇、60多个嘎查村,麻黄种植户已达到5800户,占全旗农牧户的60。甘草基地,已围封抚育天然甘草200万亩,年产甘草100万公斤,林产品基地,发展以沙柳、杨树、柳树、柠条为主的林产品基地136万亩。以舍饲养殖为载体的现代畜牧业迅速发展,全旗舍饲养殖户已发展到6300多户,占全旗农牧户总户数的50。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户均舍饲收入达到5000元。结合舍饲养殖工程和生态植被建设,全旗高产饲草料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产草量18万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以制种玉米、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亩。

(二)龙头企业不断增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

鄂前旗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有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公司、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上海庙生态旅游公司高产饲草料种植和草业加工项目、鄂前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二道川昊派林木加工厂、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市场化农业等六家。

1、鄂尔多斯金驼药业集团总公司是以麻黄草、有毒灌草为原料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2001年旗麻黄素厂收购麻黄草8050吨,生产麻黄素22吨,浸膏粉62吨,麻黄产业实现产值4285万元,企业创利税385万元。全旗人均实现麻黄产值630元,人均麻黄纯收入410元。以苦豆子、年心卜等为主要原料的有毒灌草项目2000年被国家

计委列为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试产阶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向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投产后将达到年处理有毒灌草2.5万吨,生产生物碱60吨、生物农药1050吨的规模,年产值预计可达2.8亿元。

2、2000年我旗引入宁夏长城房地产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已经启动运营,成为以肉

食品加工产业化为主的龙头企业。该企业以鄂前旗实施的舍饲养殖工程为载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目前该企业正在试运营阶段。鄂尔多斯清真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成投入运营,带动了6300户2万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业,户均舍饲收入达到5000元。

3、以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上海庙生态旅游公司为龙头的高产饲草料种植和草业加工产业化项目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高产饲草料基地36万亩,涉及3000多户1万农牧民,年可产饲草料18万吨。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高产饲料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舍饲养殖业发展。2003年,又启动实施了3万头肉牛育肥和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4、鄂前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是以林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建设,建设规模为年产中密度纤维板3万立方米,项目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960万元,实现利税1361万元。项目预计将于2003年9月份投产运营。该项目以林产品开发为主,必将成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开发的一个主要内容。

5、二道川昊派林木加工厂是以沙柳为主要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企业。该项目于2002年启动建设,建设规模为年加工沙柳2万吨,年生产木质素纸浆1万吨,年实现产值1400万元。项目预计于2003年底建成投产。

6、通过各种中介组织、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发展起来的以订单农业为主的市场化农业得到迅速发展,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辣椒0.8万亩,制种玉米1.5万亩,其它制种0.7万亩,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

从这些龙头企业看,均属于农畜产品加工型企业,这正切中我旗目前农牧区经济最薄弱环节,能拉动一个产业或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我旗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进行了组织形式的创新,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了加工企业拉动型、市场牵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多样化的产业化格局。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具有积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三)市场得到拓展,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据不完全统计,我旗约有2000多农牧民和200个营销组织常年从事农副产品运销活动,把我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旗共有各类市场近20个,其中已初步形成规模的市场有4个,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各级各部门围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办各类服务组织。全旗共建立公司 农户组织30多个,各种农村专业协会近百个,村级服务组织200多个,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全旗已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等四种服务体系,这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市场购销保障。

四、后续产业开发的工作重点及建议

(一)实行区域布局,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基地。首先,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品种,合理布局,建立成片成带的产业规模基地。重点发展以麻黄草种植为主的麻黄基地;以甘草种植和围封抚育为主的甘草基地;以苦豆草、牛心卜为主的有毒灌草种植基地;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高产饲草料种植、肉牛育肥、奶牛、小尾寒羊养殖基地;以速生杨、沙柳等为主的林产品种植基地。其次,要按照规划,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分离,盘活土地。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属承包农户所有。盘活土地,可以采取向农户长期租赁土地。第三,开发方式上。鼓励区域内农牧户自己开发,鼓励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承包开发,鼓励外商投资开发。

(二)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努力推进后续产业发展

根据我旗实际,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要以农林产品加工企业、购销公司、专业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在经济成份上,不受所有制局限,支持国家、个人、私营、合资、外资一齐上。凡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为农牧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都可以当“龙头”,龙头可以是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市场,也可以是一批营销队伍,谁是龙头扶持谁。龙头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辐射)、多形式等特点。一方面对已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进行改组、改造、扩建;另一方面积极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贮藏、购销企业,鼓励和支持农牧民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外引内联,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税务、金融、土地、电力、农牧业等部门都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

(三)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搞活产品流通

一是要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拿到尽可能多的“订单”。二是要加快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建设。各产业要根据需要在大宗、重要农产品的产地或集散地,建设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对已有的市场要进行完善,规范市场交易机制。尤其要充分利用我旗三省区的结合部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三是积极组织产品销售大军,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干部、职工参与农产品营销。四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各产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脑因特网,及时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尽快向企业和农民通报国内外农产品交易情况,指导生产和流通。五是对在外地有固定场所、有工商执照、信誉好的销售点,进行授牌直销。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要解决好千家万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结问题,而且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实行最低保护价;通过向农户提供贷款贴息、预付农产品定金或生产资料,并把加工经营的利润的一部分返还给农牧民;农牧民可以以资金、劳力、初级产品等入股企业。保险部门要向龙头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开展保险业务,以减少农牧民在生产时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五)努力提高后续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

一是放活科技人员,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领办、承包、租赁、入股产业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公司等。二是鼓励农牧业科研院校积极参与开发工作,积极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技术入股、联营等方式进行合作。三是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四是鼓励各产业争创名优名牌,发展绿色食品。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财政给予一定奖励,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的加倍奖励。

(六)加大筹措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并把财政支农支牧资金和涉农林牧等一些部门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重点扶持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和成型规模基地。二是农业银行、信用社要增加对各产业龙头的贷款。三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四是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积极将非农产业资金转移到后续产业开发上来。

推荐第3篇: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报告

2008-2014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2008年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安排情况

2008—2014年下达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2008年项目总投资966.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77.6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389.05万元;2009年项目总投资1941.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195.8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745.7万元;2010年项目总投资3395.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34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2046.1万元;2011年项目总投资1486.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21.5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864.8万元;2012年项目总投资2387.4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27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395.4万元;2013年项目总投资11532.43万元,其中:

专项资金1469.2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10063.23万元。2014年下达专项资金1115万元。

二、2008-2014年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361万元。建设任务1.3万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500亩,改造提高0.67万亩,田间配套2300亩,土壤改良0.35万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万元,群众投工投劳万元。建设任务为沼气池建设117口,节柴灶4口,任务涉及2乡3村。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7.6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乡村7户21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5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9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4200亩,补造1300亩,共栽植柚松49.7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29.5万元。

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30.1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1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13.1万元。建设任务10425亩,分别为新建基本口粮田1000亩,改造提高5925亩,田间配套1500亩,土壤改良2000亩。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20万元。

农村能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3.9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8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02.9万元。建成沼气池300口,节柴灶500口,太阳灶400台。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81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3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投资61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412万元。涉及三岔、范家卓子、崾崄、柏峪、界头庙、石堡6个乡镇,36个行政村,涉及农户2118户,833个小班,20300亩(包括300亩采穗圃),其中新建8000亩,改建123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6座。目前,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18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7.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9.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7.7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17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8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694万元。总建设任务12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1600亩,改造提高6000亩,田间设施配套2900亩,土壤改良150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2010年项目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8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建成沼气池600口、太阳灶200口,项目涉及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白马滩镇、石堡镇、红石崖社区,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98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德来良种肉猪养殖场扩建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自筹85万元。新建猪舍1000平方米、改造猪舍600平方米、引进种猪56头及购置相关辅助设施和设备。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2、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核桃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700万元。总建设任务18000亩,其中:新建标准化核桃园10000亩、改造核桃低产林示范园8000亩,建设大型标志牌2座,小型标志牌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20套,项目涉及界头庙、三岔、范家卓子和石堡四个乡镇。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2万元,其中专 4

项资金21万元,培训任务为14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21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37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836万元。总建设任务13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4000亩,改造提高5720亩,田间设施配套1460亩,土壤改良2320亩。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发放太阳能热水器200口。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4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元。完成三岔乡曹家塬村2户7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3.5万元。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

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904万元。总建设任务15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3420亩,改造提高6120亩,田间设施配套3000亩,土壤改良2460亩。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60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元。完成柏峪社区柏峪村25户100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黄龙县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326.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3万元;新建大型标志牌4座,小型标志碑4座,购置小型工器具105套,浇水车1辆。目前,已完成国家补助资金我515万元,占计划的85.8%。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培训任务为26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项目:项目总投资100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总建设任务100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2800亩,改造提高3440亩,田间设施配套1720亩,土壤改良2040亩,完成国家补助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完工。

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90万元,其中:中央

补助万元,地方配套万元。建成沼气池100口、发放太阳能热水器500台。目前,项目已完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20万元。

生态移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38.3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139.2万元,地方配套而及群众投工投劳699.1万元。完成界头庙镇和马连坪村57户232人的搬迁任务。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39.2万元。

后续产业项目:

1、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核桃局)

该项目总投资700.73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35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350.73万元。建设总面积11000亩,其中新建核桃经济林示范基地5000亩,改造核桃低产低效林6000亩。目前该项目作业设计正在制作,完成国家补助资金100万元,占计划的28.57%。

2、中药材种植项目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万元,单位自筹万。已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该项目目前已完工,完成中央补助资金60万元。

补植补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6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3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元。完成总建设任务17000亩,其中:补植14000亩,补造3000亩,共栽植苗木60万株。目前,该项目已竣工,完成国家补助资金79.8万元。

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任务是:

基本口粮田:2014年下达我县投资计划为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建设任务22000亩,其中新建口粮田5500亩,改造提高9200亩,田间配套1800亩,土壤改良5500亩。2014年建设任务刚下达,还未实施。

农民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1.5万元,培训任务为1000人次。完成中央补助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核桃丰产示范园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技术以及防虫、施肥、管理等综合技术培训。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三、项目管理情况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一项民生事业一直以来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不断强化管理措施: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县长任组长,经发、财政、林业、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发局,经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协调办理相关事宜。 二是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工作推进责任制,各相关单位都能按照巩固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责任,将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全面完成。

四、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我们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在项目完工时及时邀请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在资金拨付方面,项目完成后,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符合相关要求,项目实施内容与实施方案一致,项目实施结果达标的,及时将资金兑现到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兑现过程要求公开透明,手续完备,杜绝了截留挪用现象, 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五、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 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好各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在退耕还林区域内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

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六、成效

通过项目建设,巩固了我县退耕还林成果,极大的调动了退耕户的积极性,对退耕还林面积的保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不同程度上解决了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问题,改善了退耕户的生活条件,有效弥补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的不足。

一是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贫困缺粮农户进一步减少,退耕还林工程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不仅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通过建沼气池和发放太阳能热水器,降低了森林资源的消耗。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

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将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的分散农户迁移到统一规划的居民点,直接降低了农户的生活成本,也避免了为单一或少数农户交通、供电等方面的基础性建设投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提高了退耕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扩大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任务安排了大量补植补造,连同以前退耕地造林,有效增加了工程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了生态功能。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坚持依托退耕还林做文章,立足绿色产业求突破,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核桃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人均8.4亩。农民技术员技术输出可获得劳务费500万元,核桃产业总收入突破2亿元,核桃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七、下一步打算

一是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认真贯彻《退耕还林条例》,深入学习《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退耕还林重要意义的认识,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为抓好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

二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区林业产业实际情况,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培植一批有发展优势的果经果林基地建设。鼓励和扶持具有区域特色优势、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

业,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壮大地方林产业发展。

三是认真开展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回头看”工作,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总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确保我区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

对于后续产业,以抓示范户为重点,将项目资金投向积极性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退耕农户,通过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来推动项目开展。

推荐第4篇: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探讨

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探讨

摘要:退耕还林是国家在环保事业方面的重大决策,能较好维护生态平衡,但是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方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国家虽然针对农户制定了一些补助政策,但是并没有对农户以后的发展进行有效考虑,一旦相应补助到期,将会给农户的生活带来较大问题。本文主要对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是延川县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后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存在着较多的影响因素,如果不加以规划和设计,将难以保障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损害农户的收益。在对后续产业进行设计时,延川当地政府必须对延川自身优势和各种资源进行了解,并选择适宜的产业类型进行操作,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的优势,让后续产业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值,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延川县的发展,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一、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

在退耕还林期间,由于国家颁布了一定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很多退耕农户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保障了农户的生活,而且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基于延川县自身特性,在退耕还林期间,延川县提高了对红枣产业的重视度,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制定了一些列发展措施。

由于当初退耕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等原因,禹居、关庄、永坪三大川乡、镇因槐树易裁、成活率高退耕还林所裁苗木主要为槐树,虽享受到了不少补助,但槐树经济价值低,占用了大量土地,没有持续稳定的增收动力;在经济林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较大,每年红枣快成熟的季节,也是延安地区的雨季,导致红枣在树上就大面积腐烂,近几年每年都出现不是销不出去而是没有产出。

二、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法

在对延川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进行考虑时,延川县政府部门必须对延川县实际地理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考虑各种自然条件,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后续产业的顺利发展。延川且是农业大县,延川县位于陕北地区,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地带。延川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大致为1100m,年降水量较少,近年秋季集中降水量较大,有着丰富的光能资源。延川县全年日照时间较长,年最低温-5.7℃,年最高温24.6℃,年均温为10.4℃。在一些特殊情况,延川县最高温可达40.0℃,最低温可达-21.4℃。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延川县的土壤种类较多,大致有78个土种、25各土属。在土壤方面,主要包括红胶土、绵软土层、浅土层等,土壤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而且热容量较小。土壤厚度大致为17-43cm,磷含量大致为0.117%、氮含量大致为0.037%,且PH值大致为7.1-8.4。在植被方面,延川县的植被类型较多,主要以灌木草丛为主。

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出完善的建设和发展措施,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促进延川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后续产业的稳定发展。延川县一方面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红枣主导产业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多产业组合的产业模式,在不同区块发展红枣、苹果、核桃等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在生态林区积极扶持舍司养殖业,规避近年秋季降水量集中给单一的红枣主导产业带来的风险。合理应用土地资源和以及人力资源,树立一定的建设目标,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促经济林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部门可以完善相应政策,鼓励农户种植经济林、换种经济林、发展养殖业;政府部门还需积极开拓市场,引进相关商会,创新产品,充分发挥出价值链作用,树立延川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促进延川县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经济林产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须遵循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原沿黄三乡、镇(眼岔寺、土岗乡、延水关镇)继续加大红枣产业的扶持,加强秋季防雨设施投资,以辐射状形式向贺家湾乡、马家河乡等适宜种植区发展,逐步扩大经营规模,稳定红枣产业发展;在禹居、关庄、永坪三大川实行以苹果为主,核桃等其他品种为补充的经济林产业政策;同时在生态林集中区大力发展养殖业,采用土地流转与自留、公司与农户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如坡改梯项目、生产道路建设、灌溉设施上山等,实现政府搭好台、农民唱好戏的景象,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重视农枝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力度对农村青年进行农技和创业培训,让他们想创业、创成业。只有建设好长期、稳定的软硬件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延川农业大县的经济。

在对经济林品种进行选择时,政府部门需对延川县水文气候条件进合理分析,明确各类品种的特性及种植条件。在延川县中,狗头枣主要位于延水关镇庄头周边。在实际生长过程中,狗头枣虽然花较少,但是有着较好的座果力,整体产量波动不大。狗头枣味道鲜美、汁多质脆,所以品质较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狗头枣在多种环境下都能够较好生长,所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较好保障红枣产量。骏枣有着较强的干性、汁液中等、果肉较厚,属于一种优良品种。在实际生长过程中,骏枣能够抗旱、抗病。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结果较早,品质较高,但易受雨水影响,所以一般可以在干旱地区进行种植。在对种植区域进行选择时,技术人员必须对枣树特性进行明确,一般可选于盐碱度较低、排水便利地区。在苹果产业发展上,近年周边县区已经比延川先走一步了,如:宜川、延长、宝塔区的苹果产业均已发展的有声有色。所以延川要在苹果等其他品种产业发展上,从规划、选种、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入手,参考多年红枣种植的经验发力组合式产业模式,在种植经济林前,工作人员必须进行整地操作,并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调整整地方式,以维持土壤肥力,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促进苗木正常生长,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延川县经济的发展,实现退耕农户增收。

在发展舍司养殖业方面,政府首先要重视畜牧单位人才建设和机构设置,改变畜牧单位真正专业人员短缺的现状,建立优秀的管理、引导、服务团队;其次应积极保护水源,加大养殖业的配套补助,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创业知识、养殖技术培训,让他们想干、会干;再次,建立畅通的技术支持渠道,如咨询热线、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养殖户科学养殖、降低风险,落实好为人民服务工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结束语

退耕还林能够较好降低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危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国家虽然给予了退耕农户一定补助,但是没有考虑到农户的长久生活,给农户的经济效益带来不利。因此,国家必须根据延川县实际情况考虑后续产业实施情况,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户收益,从而更好促进社会发展。(作者单位:延川县会计结算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磊.彭阳县退耕还林(草)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9):42-44.

[2] 王武林.贵州省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76-22778.

[3] 袁晓琴,谭成静,张玉霞等.浅析平桥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J].现代园艺,2013,(20):27-27,28.DOI:10.3969/j.in.1006-4958.2013.20.014.

[4] 丁捷,路萍.宁南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80-180.

推荐第5篇: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思考

摘 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其林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建设问题; 建议; 定边县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是一项一退一进的工作,退耕还林能促进人和自然长期和谐发展,也是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直接途径,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现实生活和长远利益。而后续产业的发展将是对退耕还林的有力保障和巩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就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陕西省定边县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新中国成立初,定边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5%,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完成造林任务7.17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1.90万hm

2、荒山荒地造林5.27万hm2。2010年,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0.73万hm2,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69万hm2;2010年,种草累计保留面积6.67万hm2;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0.08万hm2,飞播造林1.67万hm2,封山育林0.25万hm2;完成薪炭林工程造林333.33 hm2。各项政策兑现已基本落实,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林地面积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更好地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1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定边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有了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该工程建设和后续产业开发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些问题,影响着后续产业开发和建设速度。

1.1 缺乏引导带头企业 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虽然有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生产较为分散,并且规模偏小,产业链节短,缺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后续产业开发样板工程,林副产品深加工滞后,难以做强做大,辐射面广的项目几乎空白;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民开展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开发工作。同时农民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依赖性,造成他们更多的关注自身短期利益的实现,对后续产业发展积极性不高。

1.2 科技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科技投入较低,使林业科技装备落后,林业的科技进步相对滞后,推广与信息发展滞后,劳动生产率较低,林业基础脆弱,致使森林环境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林木生长率不高,林业凸显生态失衡问题。

1.3 管理、培育不足 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和森林培育工作无法有效跟上, 不少农户只注重国家钱粮补助,不注重苗木抚育管理,存在造林和管护脱节的问题。

2 提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思考

2.1 培养龙头企业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最终目的是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而实施的工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提升传统林业,把发展后续产业同林副产品开发、加工结合起来,培育对退耕农户带动力强、辐射面大的龙头企业,以基地连农户,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纽带,从而走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的林业产业体系,真正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2.2 提高林业科技投入 当前,我国林业存在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等问题,首先作为地方政府,应认识到科技是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不断完善林业科技的立项机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对林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林业科学研究、林业成果转化与林业成果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及应用,鼓励涉林企业参与到林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及实施活动中,促进其林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引导社会各界资金流向林业科技。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林业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展林业科技的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林业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定边县林业生存布局及其林业产业结构应及时全面地予以调整,改变以往对森林资源地过度依赖情况,结合定边县资源优势,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本地的林业产业潜力。实现种苗产业与多种经营的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出森林的各项功能,例如,根据定边县分布大量拧条灌丛的特点,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推动本地牲畜养殖业的发展;可以对该县丰富的沙柳、花棒、红柳等林木资源进行合理地平茬利用,在不影响生态效益,不破坏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轮流平茬,获取大量薪材,这些薪材是牲畜人造板材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将沙柳、花棒、红柳等林木资源的合理用于发展板材加工业,不但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造林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推荐第6篇:峡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探讨

峡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探讨

——以杨梅+黄桅子模式为例

黄 飞

(峡江县林业局,江西峡江,331409)

摘 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成果的保护、后续管理及产业化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赣中地区的峡江县为例,就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中的杨梅鲜果销售、林果休闲结合及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退耕还林;杨梅产业;发展;探讨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路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1] 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林种,为后续产业发展创建坚实的平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应成为今后林业工作的侧重点。位于赣中地区的峡江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根据本地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杨梅+黄桅子为主的营造林模式,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创建了纵深发展平台;依托已有资源,初步形成了杨梅观光采果旅游和加工两大产业链,为工程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也为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较为成功的模式。

1 杨梅+黄桅子模式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杨梅是我国著名特产果树,以其酸甜适度,果肉含糖量在12%左右,酸0.8%左右)、营养丰富(富含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与17种矿物质)、能消暑、解渴而倍受消费者青睐。杨梅生长旺盛,能快速覆盖地面,避免土地冲刷,具有良好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的功能,且鲜枝叶不易燃烧,可作为防火林带种植。江西省野生杨梅分布较广,属于乡土树种,栽培安全性高,并兼具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2]但杨梅始果期较其它果树稍晚(东魁5-6年),成年果树高大(冠幅4-5m),要求栽植密度小(330-450株/ hm2),导致杨梅园土地利用率低,前期投入时间长。为弥补此缺点,我们在建园中采用了杨梅与黄栀子行间混交造林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黄栀子生长快、结果早、见效快,耐瘠薄等特点,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提高杨梅园综合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就玉笥山林场1998年种植的10.7 hm2示范区,采用这种混交模式,到2004年共收获黄栀子鲜果12万kg,实现利润 12万元,达到了以园养园,以短养长之目的,在生态方面又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且杨梅与黄栀子皆为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中公益林备选树种,实践证明杨梅与黄栀子进行行间混交可作为退耕还林中公益林作业的一种较佳模式。

峡江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杨梅+黄桅子”模式,在红壤山上,海拔在300 m以下栽种杨梅,配种黄桅子,自1998年至今,全县杨梅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hm2,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杨梅种植县,杨梅也成为该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杨梅种植户也成立了“杨梅协会”和“杨梅合作社”,对全县杨梅的种植管理及产品销售等进行技术指导及培训,并配套“公司+农户”,办起两个杨梅加工龙头企业,逐步使杨梅种植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2006年峡江县“玉林”牌杨梅获绿色产品标识,基地被列为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同年该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之一。杨梅产品受客户高价追捧,鲜果销售价格一路攀升,由2004年的8元/kg 增至2009年的32元/kg。2009年,峡江县“玉林”杨梅又获丰收,仅玉笥山林场10.7 hm2杨梅示范园鲜果产量就达15万kg,产值近500万元。由此推算,到“十二五”期间,全县万亩杨梅盛果,产量预计将达1500万kg,仅鲜果产值可达4个多亿。

与些同时,峡江县依托玉笥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发杨梅观光采果旅游业。2007年由县政府牵头,县林业局和旅游局携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峡江县杨梅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扩大了知名度。开发杨梅观光采果业,既可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资源.又为杨梅销售开辟新的渠道。杨梅植株伞状球型,婀娜多姿,果实成熟时灿烂发紫的果串掩映在层层绿叶巾,乌中有紫,紫中有红,红中有青,色泽艳丽,形态优美,引人人胜。另外,杨梅果蛮酥软,富含有机酸,能杀菌消食,整天食用也不会吃坏肚子。久居城市的居民,进入杨梅果园,既可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又可任意采摘满意的紫黑果宴,还可以为亲友捎回几篓真正的绿色馈赠品。 “杨梅+黄桅子”退耕还林模式产业在峡江蓬勃发展起来了。这种混交栽植模式,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也起到了长、短效益结合的作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2 杨梅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杨梅作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力度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农民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也对企业在当地投资后续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有浙江客商欲投资经营千亩杨梅果园而因林区道路不佳未果。在规划设计的杨梅种植区域内,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政府及各业务部门没有及时介入,主动提供服务,帮助解决问题。

2.2果品贮藏性差,销售时间短。

杨梅与其它水果相比,受时间限制性强,贮藏技术制约了销售渠道。随着杨梅挂果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势必会给销售带来很大压力。采收后的杨梅只有3至5天的保鲜期,销售时间短,从开始采摘到结束不到1个月,且常遇梅雨季,雨水多,更难贮藏,保鲜问题已成为一大难点。

2.3分散经营,管理粗放。

该县发展的杨梅皆分散经营,管理不一,造成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从“整地、苗木质量、种植密度”到“施肥、打药、修剪”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造成杨梅生长和结果状况不一,难以达到“丰产、稳产”效果。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必将造成杨梅生产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下降,最终会严重挫伤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2.4 市场意识不强,营销力度不够。

没有一支营销队伍,部分果农为了眼前利益,弄虚作假,欺骗客户,造成不良影响。

2.5加工规模有限,工艺相对落后

杨梅鲜果市场销售有限,目前只有一家杨梅加工企业,且工艺落后,加工品种单一,只能加工最简单的浸制酒。规模小、档次低,产品就缺乏市场竟争力,从而导致杨梅产业难以发展。由于杨梅有果期短、难保鲜等特点,在杨梅小年,由于杨梅原料价格高,企业收购杨梅数量极少。杨梅大年,收购价格低,农民收益少,企业加工能力又不足,造成部分杨梅烂在山上,势必挫伤果农的积极性。

3 杨梅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推动杨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工程实施后的产业发展很难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政策,强化服务,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扶持林农发展后续产业。改善生产、加工、销售条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杨梅规模市场建设,冷库、包装,加工企业的引进,基地道路建设,资金补助等。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建立杨梅网站,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让更多的人了解峡江杨梅产业的发展。积极举办杨梅节活动,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杨梅,品偿杨梅,体验果农生活,领略杨梅风光,加大宣传力度,参加杨梅品评等,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杨梅销售,推进杨梅产业发展。[3] 3.3提升科技含量,延长销售期。

促进杨梅产业发展,发展无公害精品杨梅是我们的方向,实行优质安全杨梅生产是我们责任。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科技含量。进行杨梅早、中、晚熟品种统筹搭配,做好利用深山小气候条件推迟杨梅成熟期探索试验,延长杨梅销售经营期。

3.4加强杨梅管理,提高杨梅质量。

从近几年来看,质量好的杨梅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但质量差的杨梅价格便宜,甚至相差几倍。因此,只有加强杨梅生产管理,提高品质,这样才能提高杨梅经济效益。加大杨梅产销合作社支持力度,做强做大杨梅产业,由于单户生产,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杨梅产销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统一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强做大杨梅产业。

3.5增强市场意识,强化行业组织

行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产物,成立杨梅协会是杨梅产业化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由广大生产、加工、销售的个体业主或法人单位组织成杨梅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内外交流观摩,培训产业人才,调研献策,组织开展宣传等工作,力求做到能够解会员之难,帮会员所需,使服工作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生产实际。树立开拓的经营理念,活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实际运作中,可以鼓励林地经营权的承包经营、有偿流转、多户合作建园等,以强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经营水平;也可以鼓励以资金、技术等形式人股经营,以增强活力,盘活资源。

3.6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工艺水平

杨梅产业化经营,基地是基础,企业是核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纽带。“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杨梅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加快万亩杨梅基地建设步伐。企业建设中,一重点扶持玉林杨梅酒厂,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二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或民间资本入股等形式建立杨梅果干、果脯、饮料等加工企业。积极组建杨梅协会行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探索企业+杨梅协会+生产户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接机制,使我们的杨梅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引导扶持产品的深加工利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形式的链条式订单产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李育材.退耕还林工程[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171—172 [2]郑嵘,罗洪,等.杨梅黄栀子混交公益林作业模式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3(2),44-46 [3]罗洪,晏晓龙,等.峡江县杨梅产业建设经验及发展方向.[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51-52 [4]罗洪,周立勋,等.峡江县发展杨梅产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62-62

推荐第7篇: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2012-10-16 00:00:00

为了推进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深入实施及后续产业的发展,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制定《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是全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后续产业的行动纲领。

一、“十五”退耕还林还草及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部署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后续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林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2000年开始实施,到2005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种草28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62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其中成林近200万亩。完成退耕地造林种草面积占全省坡耕地面积的45.4%。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风沙危害减轻,地表径流增加。近5年间,环青海湖地区沙化面积减少1.53万公顷,戈壁减少1690公顷,湖水水平面由萎缩转为上升。2005年龙羊峡水库水位达到2595.72米,水体面积达到402.4375平方公里,创近年来的新高。2005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比2000年减少1403 吨。

(二)全面兑现了钱粮补贴,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通过落实政策,兑现钱粮补贴,不仅使农牧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障,而且使农牧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加。六年间全省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29万户、133万人共补助粮食折合现金137819.32万元,补助生活费19493.8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退耕还林还草农牧民的生活问题。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486元增加到2005年的2165元,年均增加97元,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的收入约占30%左右。

(三)促进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后续产业,使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与农牧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全省新建基本农田117.31万亩;新建太阳能70483座;新建沼气池23662座,改建节柴灶(坑)59182座;生态移民20677人;封山禁牧6626.99万亩;建成速生丰产林0.32万亩,经济林0.46万亩,林药种植3.58万亩;新建温室大棚24887座,新建棚圈781.27万平方米,增加圈养牲畜50万羊单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促进了“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的深入实施,农林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2000年全省农、牧、林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65%、49.48%和3.70%,到2005年分别调整为39.73%、52.66%和7.61%,畜牧业和林业总产值分别上升了3.18和3.91个百分点。

(四)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牧民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据测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每亩地每年可节约用工17.5个工日。这既为加快城镇化、发展非农产业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又为广大农牧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回顾总结六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实践,其基本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好群众生计问题。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解决好群众生计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钱粮补贴,及时做好林权发证工作,调动广大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这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关键。——坚持造管并重,努力提高退耕还林还

草工程质量。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做到乔、灌、草合理配置;坚持种苗先行,严把种苗供应关,有效保证苗木质量;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检查监督,落实管护责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推广实用造林护林技术,这是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全面落实配套措施,积极发展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配套措施的落实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劳动力培训转移结合起来,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草牧发展模式、林草药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这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主要途径。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推向纵深,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有利条件分析,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经国务院批准,从2005年起,我省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我省将会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二是六年来全省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我省有比较丰富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森林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我省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生态环境脆弱,水热资源匹配度差,造林种草难度大、成本高,苗木生长缓慢,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弱,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益,影响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二是退耕后适合发展的与农林牧关系密切的舍饲畜牧业、林果业、药材种植业,因多种因素受到局限。由于气候寒冷,经济林树种基本不能生长。由于农牧民缺乏舍饲圈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缺少发展舍饲畜牧业所需的棚圈、饲草、饲料基地等支撑条件,发展舍饲畜牧业需要有一个转型过程。三是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地方财政困难,企业实力弱,农牧民收入低,筹措建设资金难度大。“十一五”期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粮钱补贴将陆续到期,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省筹措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尤其是配套措施资金、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的难度,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的进度和成效。四是我省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尤其是缺少对农牧业生产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社会化、市场化发育程度低,受自然条件、生产技能和建设资金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后续产业的产业类型受到很大局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全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发展后续产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调整农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增加农牧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大力扶持和发展后续产业,以生态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生态,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后续产业相结合。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资源,加快发展后续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发展后续产业要循序渐进,注重特色,努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发展后续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完善市场和利益导向机制,推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自主创新的原则。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动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的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全面提升造林种草工程和后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陡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迈出较大步伐。五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总面积1556.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300.29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54.16万亩,封山育林801.95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各项配套措施基本落实,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区五年累计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74.4万亩、生态移民14.5万人(包括易地脱贫人数)、封山禁牧6500万亩、建设沼气池14万座、太阳灶29万台、推广节柴灶15万座、培训劳动力15万人次、输出劳动力25万人次。——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力争到2010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建设中藏药基地5万亩,森林旅游业的游客规模突破300万人次,藏毯编织业吸纳6万人就业,经济林果业、非木质林产品采集及加工业、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综合产值达到6亿元。

四、任务与布局

(一)退耕还林还草 在巩固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封山育林工程,使陡坡耕地基本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进一步扩大荒山种树种草和封山育林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提升林分质量及其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全省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生态保障。

1、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地貌单元特点、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分为江河源区、东部黄土丘陵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区4个区域。主要任务和实施范围如下:江河源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43.8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50.12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1.75万亩;封山育林142.00万亩。实施范围包括黄南州的泽库县、河南县;海南州的兴海县、贵南县、同德县;玉树州的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果洛州的班玛县、玛沁县。东部黄土丘陵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30.1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217.8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09.55万亩;封山育林102.80万亩。实施范围包括西宁市的所属四区三县;海东地区所属六县;海南州的贵德县;黄南州的同仁县、尖扎县;海北州的门源县。环青海湖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22.1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22.01万亩;荒山造林种草40.36万亩;封山育林59.75万亩。实施范围包括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刚察县、海南州的共和县。柴达木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760.2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种草10.36万亩;荒山造林种草252.50万亩;封山育林497.40万亩。实施范围为海西州所属县、市和大柴旦镇、茫崖镇。

2、林种与树种布局林种布局:林种以生态林为主,退耕地造林和荒山造林全部为生态林。造林种草方式采取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等多种模式。东部黄土丘陵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可选择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树(草)种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江河源区结合封山禁牧加大种草比例,草种以耐寒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品种主要为披碱草、老麦芒、星星草等;东部黄土丘陵区,除选择乡土树种如油松、落叶松、杨树、刺槐、榆树等进行常规造林外,可结合经济林果业和沙棘产业的发展,重点营造以梨、桃、杏等小杂果为主的经济林带,以及柠条、沙棘为主的灌木林带;柴达木盆地区和环青海湖区,乔木树种以云杉、落叶松、柏树、杨树、柳树等为主;此外,结合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大力营造以枸杞、花椒等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加大林草间作比例,大力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

(二)配套措施综合协调,统筹安排,使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做到口粮基本自给;搞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林草植被;积极推进移民安置,改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努力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扩大林草保护面积,促进畜牧业发展。

1、基本农田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推广节水灌溉,实施“沃土工程”,不断改良和培肥土壤,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切实做到“树上山,粮下川”,确保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做到农牧民基本口粮实现自给。

2、生态移民。对居住在三江源地区、东部干旱地区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实行异地生态搬迁。搞好生态移民迁入地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生计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其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移民脱贫和生态保护目标。

3、封山禁牧。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全面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优化畜种结构,搞好繁殖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为发展舍饲畜牧业提供优质服务。安排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牧地。

4、农村能源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渠道筹资,多元发展,多能互补的原则,发展替代能源,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太阳灶、节柴灶建设,减轻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大力建设沼气池。对不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大力推广太阳灶、节柴灶。

5、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为此,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工程” 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向乡镇企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三)后续产业发展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以科技为支撑,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农林特色产业、中藏药产业、藏毯编织业和生态旅游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区域优势突出、整体效益显著的后续产业发展格局,确保生态建设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

1、区域布局江河源区。充分发挥该地区生产环境洁净、水质好、无污染的优势,利用暖季饲草丰富,品质好的条件,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生产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牦牛、藏羊产品,建立牦牛犊、藏羔羊生产基地,逐步发展壮大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高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东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舍饲畜牧业、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浅山地区加快发展以沼气池、水窖、暖棚为中心的旱作农业生态模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脑山地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饲草料生产基地,走发展设施养殖业的路子。大力发展犊牛、羔羊生产,使其成为我省农区优质肉牛羊生产基地。 环青海湖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采用林草间作、林药结合等模式,扩大优质牧草和中藏药材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犊牛、羔羊产业,促进传统畜牧业向优质、高效舍饲畜牧业转变。柴达木盆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料产业,通过种植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为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效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产业布局农区畜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在退耕农户中发展养殖专业户3万户,建设占地面积1500亩的标准肉牛养殖场1个。藏毯编织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三到五家龙头企业,做大“藏羊”牌藏毯、“海湖”牌地毯等优势品牌。新建藏毯生产加工点和车间240个,逐步将藏毯编织业培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中藏药产业。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一些优势明显的品种,形成专业化生产、加工格局。东部黄土丘陵区重点发展大黄、黄(红)芪、秦艽、甘草、板篮根、党参、花锚等生产;柴达木盆地重点发展枸杞、红景天等生产;环湖地区重点发展甘草、麻黄草、微孔草等生产,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到2010年东部黄土丘陵区形成5万亩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柴达木盆地形成5万亩枸杞种植基地。在三江源区设立冬虫夏草、藏茵陈等名贵稀有品种保护区。生态旅游业。依托现有基础,加大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将贵德黄河、西宁湟水两处省级森林公园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将兰采、尕愣两处地县级森林公园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充分吸纳退耕户剩余劳动力参与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保护、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退耕户借助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餐饮、娱乐、住宿等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拓宽增收来源。沙棘产业。充分利用我省适宜沙棘生长的气候资源,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沙棘林,同时加大对现有沙棘低产林的改造,培育和建设沙棘林基地。“十一五”期间,改造沙棘低产林100万亩,建设大果沙棘种植基地20万亩,建设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综合生产加工企业5家。经济林果业。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经济林,提高退耕户的经济收入。争取“十一五”期间在河湟谷地发展苹果、梨、桃、山杏、核桃、花椒和枸杞等经济林果1万亩。草产业。大力推进退耕地种草、荒山种草,着力打造草产业链。到2010年,全省种草总面积达到 万亩,草产量达到 吨,饲草料加工企业发展到3-5家,生产规模达到40万吨,生产草饼、草颗粒、草粉、青贮草捆和干草捆等产品,解决牲畜饲草料的季节、地区间不平衡问题。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充分利用原有房屋及圈舍,发展高原经济动物养殖业。到2010年,形成祁连、海晏、门源、泽库、班玛、格尔木、德令哈高原经济动物养殖基地7处,养殖高原经济动物2万头(只)。主要品种为马鹿、梅花鹿、雉类。 野菜加工业。充分利用我省野菜资源优势,打造蕨麻、鹿角菜、蕨菜、柳花菜、苦苦菜等高原野生、绿色品牌,发展速冻菜、罐装菜、脱水菜、保鲜菜。“十一五”期间,扶持2至3家野菜综合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野菜10万公斤。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发展后续产业提供资金保障。对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运用公共资源组织全社会共同完成;对兼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后续产业项目,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赠款支持;对于经济效益显著的后续产业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投资者开发建设。

(二)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在现行退耕还林还草粮食、资金补助政策到期后,适当延长补助期,并对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后续产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和后续产业的发展。

(三)强化政府责任制。继续完善和强化各级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发展后续产业的目标责任,将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业绩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干部任期和离任考核制度。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有关法规、规章。加强对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项目管理,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资金安全。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及发后续产业的任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生态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能力。稳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机构和队伍,配备业务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专职管理人员,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后续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加快科技进步。全力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别是要把推动林业自主创新作为调整林业经济结构、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发挥科学技术对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突破和带动作用。加快信息体系建设,使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种植大户延伸,通过网络把市场与基地和农牧户联结起来。建立健全分层次、多形式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增强科技开发、示范、推广的活力,加快农牧民易掌握、见效快、覆盖面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加快成熟科学技术的转化,努力提高生态建设和后续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推荐第8篇:对西吉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思考

对西吉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思考

杨建富,张国强

1、西吉县林业与旅游局

2、西吉县沙岗林场宁夏西吉 756200)

摘 要:通过分析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初步成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该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五条思路。 1 2

关键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1退耕还林的现状及初步成效

自2000年以来,西吉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增资源、增效益,绿起来,活起来”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流域治理为重点,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林、草、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初步形成荒坡山地林草化,侵蚀沟道坝子化,口粮耕地梯田化,农田地埂林网化的格局。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6.13万hm2,其中退耕造林4.38万hm2(含林间带草1.78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5万hm2,林业用地总面积增加到9.1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8%,比工程实施前的1999年底提高了19.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5.1%提高到7.2%,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8.7%提高到32.2%,提高了23.5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后,已有5.3万户农民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平均每户收益3350元,人均收益592元。事实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程被广大群众称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2工程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西吉县退耕还林以建设生态防护林和发挥生态效益为主,主要栽植了山杏、山桃、沙棘、柠条、杞柳等树种,就其本身而言,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从目前看,退耕后,农户有粮吃,有- 1

钱花。但是从长远利益看,在西吉县这样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条件落后的山区,8年补助期满后,如何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不仅事关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只有在培育工程后续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切实提高退耕林地土地利用率和工程经济效益。

3后续产业的发展思路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发展以杏为主的经济林产业。

在近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西吉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区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西部黄土丘陵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选择光热条件较好的乡、村、组,重点发展山杏、山桃等乡土树种,建设生态型经济林,同时,选择缓坡退耕地、川台地种植大接杏、仁用杏、花椒等经济林树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山杏、山桃抗旱性能好,成活率高,经济效益明显,广大退耕农户乐意栽植,目前,全县共栽植山杏1.87万hm2,山桃1.33万hm2,栽植比例分别占退耕造林总面积的43.1%和30.8%,这为实施山杏、山桃高接换头,品种改良,建立优质杏基地,发展已杏为主的经果林产业,进而为培育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全面发挥奠定基础。在今后的退耕还林工作中,要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对适宜嫁接改造的,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户进行低产林改造,发挥新品种的优势,提高杏树的产值和效益。同时做到精心规划,科学经营,通过发展典型户、建立示范园带动规模化栽培,通过扶持,开通杏仁和杏脯加工生产线,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逐步形成企业加农户的服务体系,使企业和农户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走林、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形成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模式。

3.2 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种植,加快草畜产业发展。

自2000年以来,西吉县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种植,累计种植紫花苜蓿等

牧草1.78万hm2,预计退耕区每年产干草20余万t,能满足40万头牛所需饲草。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县草地面积将逐年递增,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走“种草—养畜—致富”,“草多— 畜多— 肥多 — 粮多”的草地农业生产路子,大力扶持退耕农户,发展养殖大户,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养殖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些不同规模的饲草加工网点,发展饲草加工业,以此推动全县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西吉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3.3 做好灌木林的抚育管理,积极发展林副产品加工业。

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后,全县以沙棘、山毛桃、山杏、柠条、杞柳等为主的灌木林面积将达到6.67万hm2,工程区每年可出产大量的林木种子、果实和柳条等林产品,利用这些原材料,可发展沙棘饮料、柠条种子饲料、杏脯加工、桃仁加工、柳条编织等林副产品加工业,从而提高灌木林的经济效益,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山上有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利益驱动的原则,由加工企业与退耕农户签订林副产品收购合同,由农户进行采摘和初加工,企业收购并进行深加工,然后出售到本地及外地市场,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林副产品难卖问题,也能带动原料基地建设,较易形成产业带,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增加农民具有重要作用。

4.4 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业。

新世纪之初,旅游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大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西吉县林地面积会迅速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基础。加之,西吉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东部火石寨扫竹岭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在西北独为仅有,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可谓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佛、道和伊斯兰教在这一带盛为流传,以云台山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群有十多处,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有很大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西部苏堡乡的党家岔水堰为世界第二大震湖,“北有沙湖美,南见震湖秀”,党家岔水堰以其独特的历史成因,秀丽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民俗风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广大游客的青睐,目前正处于初步开发时期。另外,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单家集清真寺、华夏第一古钱币博物馆等景点也为发展西吉生态旅游业锦上添花。近年来,西吉县紧依托全县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资金,强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使火石寨扫竹岭景区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旅游亮点,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03年底,西吉县火石寨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依托西吉旅游资源,以保护生态为先决条件,以浓郁的回乡风情为基调,以开发“火石寨丹霞地貌”和“震湖”湿地资源为中心,以发展生态观光游、丝绸之路游、红色之旅游、回乡风情游为方向,把开发旅游产品和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力争将几大景区建设成为集森林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我县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5 加大种苗工作力度,培育新型种苗产业。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结束后,工程造林对种苗的需用量将会逐年减少,因此,种苗产业必须及时改变生产经营方向,由生产普通林木种苗向生产名、特、优、新品种发展,建立绿化苗木、经济苗木、观赏苗木、园艺花卉等培育基地,不断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实现公司化经营,走出一条新型种苗产业化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杨建富(1977-),男,宁夏西吉县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林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联系电话:0954-3012892

推荐第9篇: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

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

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务)局,韩城市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

根据《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报指南(暂行)》(陕发改农经[2010]1471号)精神,现就做好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及重点

申报项目须在《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范围的10市97个县(市、区),支持的重点主要包括:

1、畜牧养殖业。支持猪、牛、羊、鸡等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及水产养殖和特色养殖(小区)建设。

2、特色种植业。支持建设日光温室和薄膜大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和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

3、优质果业基地。支持苹果、猕猴桃、柑橘等地方优质果业示范基地建设。

4、重点经济林示范基地。支持核桃、红枣等干杂果和蚕桑、茶叶等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等示范基地建设。

5、特色加工项目。支持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加工项目。

二、支持方式

后续产业发展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补助两种方式。

1、贷款贴息:贴息额度原则上按照申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额度及当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确定,不超过两年贷款利息。

2、补助:一是参照国家现行同类项目补助标准进行补助;二是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发展空间大但暂时难以获得贷款的项目可采取财政补助方式。

三、申报条件

在退耕还林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的符合支持范围的项目,同时项目须是在建且有一定的规模,符合当地实际,带动退耕农户增收,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可按照要求申请资金支持。

1、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条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1年以上,合作社成员50户以上,从事养殖、种植等相关产业1年以上,管理运行规范,经营效益好,收益分配制度健全。

2、企业申报项目条件。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产业1年以上,管理运行规范,经营效益好。

3、申报的项目,必须明确是采取何种形式、如何促进退耕农户增加收入,并且效益显著。

4、在近2年内已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今年不再支持。

四、材料要求:

提交资金申请报告、《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及附件。

(一)资金申请报告包括:

1、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1)单位及法人基本情况

(2)人员情况

(3)财务状况

2、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1)建设背景(项目涉及退耕还林情况);

(2)原有规模、现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及专项资金用于的主要生产环节。

(3)总投资、资金来源、筹措情况及申请补助(贷款贴息)资金的数额、方式、建设期限。

(4)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3、经济效益和退耕农民受益情况,同时须说明是采取何种形式、如何与退耕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

(二)附件包括: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核准(备案)文件,环保部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意见,项目土地证明或用地预审意见等相关文件资料。

2、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资金进账单及付息凭证(复印件),贷款合同应明确贷款用于申报项目的投资。

3、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专业合作社须附成员名册等相关资料,企业须附如何带动退耕农户增收的相关证明。

4、项目建设单位对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及所提供文件、资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五、申报程序和要求

1、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相关网站发布《关于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面向全省退耕还林地区公开项目申报条件。

2、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项目单位将申报材料报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经合规性审查、实地考察、综合平衡后,联合报设区市。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对所报项目进行初步评审、汇总,并填写“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附件1)”后,联合向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及省行业主管部门申报。

3、申报项目数量和要求:

(1)各县按2个项目数量进行申报。

(2)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重点扶持延安、榆林两市的标准化规模养羊项目,2市各县可再申报1个养羊项目,其中,榆阳区、定边县、靖边县、横山县、神木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等8个县可申报2个养羊项目,主要支持存栏1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3)为扶持我省优势果业发展,洛川县、白水县、富平县、旬邑县、礼泉县、印台区、耀州区、富县、宜川县、黄陵县、澄城县、合阳县、淳化县、永寿县、长武县、宜君县、蒲城县、韩城市、陇县、陈仓区、岐山县、扶风县、彬县、千阳县、凤翔县、乾县,安塞县、宝塔区、延川县、延长县等30个苹果主产县,眉县、周至县2个猕猴桃主产县可再申报1个果业项目

请按照通知要求,于2014年2月20日前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和省行业主管部门,申报材料一式4份(包括电子版),分别送省发展改革委2份,省财政厅和省行业主管部门各1份。逾期和不按数量要求上报的将不再受理。

附件:

1、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表

2、2014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汇总表

2014指南附表.xls2014年项目申报汇总表.xls

推荐第10篇: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华宁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华宁建置久远,位于滇中偏东南,西北部与抚仙湖相邻,四周分别与弥勒、建水、通海、江川、澄江、宜良等县交界,与昆明、玉溪、开远三个重要城市毗邻。且城驻宁州镇,距昆明129公里,距玉溪48公里。华宁地处低纬高原,气候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立体季风气候。由于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两脊夹雨槽”和高山河谷,盆地相间交错的地形地貌。全县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由于地形复杂,不同海拔区域形成了四个类型的气候区,海拔1110米至2663.1米,年平均气温15.7℃。全年降雨量800至1100MM。具有垂直变化大,季节变化小,干湿季分明,地区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是亚热带至南温带多种类型植物生长适宜区,农业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自然群蔽繁茂,人工生物群落发达。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43.43%。

1.2社会经济状况

华宁县辖四镇一乡,73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委会,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总耕地面积17.48万亩,农民人均耕地0.9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

1.3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畜牧业发展情况

1.3.1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

华宁县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年、2003年、2005年三次实施全县累计退耕还林面积共2.7万亩,分布在四镇一乡的64个村委会,涉及农户5597户,人口22241人,其中:青龙镇0.64万亩,涉及农户1124户,人口4299人;宁州镇0.995万亩,涉及农户2166户,人口8664人;盘溪镇0.31万亩,涉及农户804户,人口3378人;通红甸0.43万亩,涉及农户873户,人口3380人;华溪镇0.325万亩,涉及农户630户,人口2520人。分年度具体完成情况是:2002年度工程完成14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000亩,荒山造林7000亩;2003年度工程完成24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000亩,荒山造林10000亩;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完成26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

种植的树种分别为:华山松10308.3亩,桉树10167.5亩,竹子13096.7亩,板栗854.8亩,柑桔659.3亩,李子84.7亩,梨248亩,柏树1455.1亩,冬桃161.4亩,旱冬瓜277.3亩,柿子593.6亩,车桑子5202.1亩、核桃753.3亩,石榴5亩,枇杷54亩,野樱桃78.9亩。

1.3.2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

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重要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生猪存栏达196093头,比上年增加18931头,增长10.7%,肉猪出栏237908头,比上年增加43422头,增长22.3%。牛存栏43387头,比上年增加5943头,增长15.8%,肉牛出栏25127头,比上年增加5341头,增长27%,肉羊出栏37235只,比上年增加5865只,增长18.7%;家禽存栏72.49万只,比上年增加8.79万只,增长13.8%;肉鸡出栏达到208.3万只,比上年增加58.6万只,增长39.14%;生产禽蛋126.3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58.93万公斤,增长87.35%。2008年,完成肉蛋奶总产量3121.94万公斤,比上年增加437.57万公斤,增长16.3%;完成畜牧业现价产值4.30亿元,比上年增加0.73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800元,比上年增加130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1.4项目区情况

1.4.1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马鞍山村委会鸡蛋村项目区地处县城所在地宁州镇,距离县城9公里,位于县城南方,海拔1685—2010m之间,该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具有该区所特有的“光足质好,冬暖夏凉,夏秋多雨,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为14.5℃,多年平均降雨量930mm。项目区地处低纬高原,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主要分为赤红壤、红壤。鸡蛋村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7户,总人口163人,总耕地面积307.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515元。

1.4.2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全组退耕农户数为41户,退耕面积297.6亩。退耕地全部种植竹子,在水肥条件较好、种植较早的地块竹子已成林、成材,为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植被,绿化、美化荒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1.4.3畜牧业发展情况。

鸡蛋村村民小组总人口163人,2008年猪期末存栏380头,出栏601头;牛期末存栏26头,出栏10头;羊存栏612只,出栏190只。项目区对后续养殖产业项目认识到位,要求迫切,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并且交通条件较为方便,有发展商品草食畜生产的基础。

二、总体思路

1.1编制依据

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联合文件《关于下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云发改农经[2009]99号和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22号等文件要求编制。

1.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住机遇,选择符合退耕还林坡地,开展种植优质牧草,积极发展草食牲畜示范,以肉牛、羊为重点,建设具有一定饲养规模、设施完善、畜草配套的养殖基地,示范带动全县符合退耕还林区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1.3基本原则

坚持退耕还林地必须种植牧草,饲养牲畜必须是草食牲畜,畜、草、棚厩、青贮窖必须配套,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实行公开,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等原则。

1.4发展目标

项目实施后,牛的存栏数74头,年出栏肉牛增加51头;羊存栏1200只,羊出栏增加200只。通过加快后续产业建设,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推进生态移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到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项目建设布局和设计

3.1主要建设内容和总体规划设计(附设计规划图)

改扩建牛、羊棚厩700平方米;

新建青贮窖70立方米;

种植紫花苜蓿100亩。

3.2建设内容设计

3.2.1棚厩建设设计 (附设计图)

建牛舍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经济适用的原则。牛舍以坐北朝南或朝东南背风区为宜。要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窗户,尽量利用自然界有利条件(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屋顶有一定的厚度。牛舍建设原则上坚持用闲置房屋和老式厩改扩建,做到紧凑,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棚厩建设布局在基础较好的养牛、羊农户22户中进行建设;材料使用水泥、红砖、红沙、风化沙、钢管等;建设成卫生厩,每户改建15.5—65平方米不等,共计700平方米。厩内设有栓栏、食槽、水槽,建固定水泥槽为食槽最适用,食槽上宽0.6—0.8米,底宽0.35—0.4米,成弧形,槽内缘高0.35米,外缘0.6—0.---8米。厩舍地面与粪沟有30度倾斜,便于粪尿的冲洗。

羊舍应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向阳的地方。羊舍地面要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建筑材料应就地取材,总的要求是坚固、保暖和通风良好。羊舍的面积可根据饲养规模而定,羊舍高度视羊舍的面积而定,封闭羊舍的高度要考虑阳光照射面积。羊舍紧靠出入口应设有运动场。饲槽的建设以清洗、消毒方便为原则。

3.2.2青贮窖设计(附设计图)

青贮窖选择在房前屋后空地、荒地或是厩舍附近建设,且地势平整、场地宽大、交通方便,便于饲料的加工和运输。青贮窖的建设在22户养牛羊户中进行,窖的大小根据青贮原料的多少和经济条件决定,每户建2—6立方米不等,共计70立方米。

青贮窖的建设要做到不漏气、不漏水,操作管理方便。主要是由红砖、水泥、红沙、钢筋等砌成永久窖,窖内壁要光滑。窖的顶盖为混凝土预制板,且留有一开口方便青贮料的取用。

3.2.3饲料地设计(附饲草料地分布图)

选择棚厩附近符合退耕还林的山坡地,开展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紫花苜蓿100亩,在鸡蛋村22户退耕户的山坡地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分户,户种户管,谁种草,谁拥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种植。

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1)、土地整理 播种牧草的土地必须耕好,耙平,类似种小白菜的地面那样整理好。(2)、肥料准备及用量 农家肥1000公斤/亩;钙镁磷100公斤/亩;硫酸钾30公斤/亩; 硼砂0.5公斤/亩加上钼酸铵15克/亩拌种后与种子同用。(3)、播种方法 在进行地面前把农家肥均匀撒在表面,然后耙地;地面处理完毕后的播种前把肥料按用量进行混合并均匀撒在表面;播种在6月中旬左右,按照紫花苜蓿2公斤的亩用量进行条播,行距25公分(最好拉线,种子就顺线条播),其条以顺通风方向为宜,播种深度为2-3厘米,土湿宜浅,土干则深。(4)、覆土 播种完成后最好进行重压,用汽油桶灌满水在上面滚动即可。(5)、田间管理 紫花苜蓿管理得好,牧草草地可使用二十年,适时灌水、除杂、施肥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刈割完后一定要灌水和施一次肥,农家肥或磷肥均可。(6)、刈割利用 草种出来就要利用,不断进行刈割,不但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促进它生长,牧草不易倒伏、腐烂。一般在草长到40—60厘米就要刈割,一年适宜刈割6—8次。

四、建设进度与施工组织

4.1建设进度安排

2009年2月,落实项目实施地点及具体参与实施项目的退耕农户,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报及上报,做好项目实施地点、牛、羊棚厩、青贮窖、饲料地的规划和设计;3月—6月,安排项目实施农户扩建盖牛、羊棚厩700平方米、青贮窖70立方米,组织种植饲料地100亩;7月—10月,进行肉牛、羊的育肥饲养,开展农作物秸秆的青贮示范;11月—12月,迎接上级组织验收。

4.2施工组织

项目规划、设计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组织实施由项目实施小组负责,建筑材料由农户自购,工程建设由农户投工投劳自建。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5.1投资概算

5.1.1棚厩建设面积及投资

棚厩建设700平方米×250元/平方米=17.5万元

棚厩投资:红砖 4.56万元、水泥 3.9万元、风化沙 1.08万元、红沙 0.36万元、钢管 0.5万元、工时费 7.1万元,合计17.5万元。

5.1.2青贮窖建设任务及投资 配套青贮窖70立方米×100元/立方米=0.7万元

青贮窖投资:红砖 0.35万元、水泥0.112万元、红沙0.042万元、钢筋0.056万元、工时费0.14万元,合计0.7万元。

5.1.3饲料地建设面积及投资

饲料地100亩×400元/亩=4万元

饲料地投资:草种量200公斤1.6万元、整地费0.3万元、施肥量农家肥100吨,钙镁磷10吨,硫酸钾3吨,硼砂50公斤,钼酸铵1.5公斤计0.5万元、播种费1.6万元,合计4万元。

以上三项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共需投资经费22.2万元。

5.2 资金来源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其中棚厩每平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100元,青贮窖每立方米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80元,饲料地每亩国家财政资金平均补助200元。鸡蛋村项目区总投资22.2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9.56万元,农户自筹12.64万元(含投工投劳折资8.84万元)。

六、保障措施

6.1组织领导措施

健全的施工管理机构,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项目区实施方案批复后,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坚持分级对口分工和相互协作管理原则。项目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县畜牧兽医局局长任组长,县畜牧兽医局畜牧股股长、宁州镇兽医站站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人员为成员,负责项目支持政策的制定,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兽医局畜牧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项目实施小组由宁州镇兽医站承担,全面负责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做到明确责任,抓好每个建设内容,并抓出成效。

6.2政策保障措施

按照国发[2007]25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云发改农经[2009]99号《关于下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云农(计财)字[2009]22号《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实施。

6.3技术保证措施

引进良种肉牛、羊育肥。良种杂交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快,饲养效益高。

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是经济价值最高的豆科牧草,誉为“牧草之王”。1公斤优质紫花苜蓿草粉相当于0.5公斤精饲料的营养价值,具有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病虫害少等特点。每亩年鲜草产量8—12吨,易于种植和管护。

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饲料。应用秸秆青贮技术,将玉米等农作物的秸杆制作青贮饲料。制作青贮饲料应把好秸秆的水分、踩紧、密封等技术关键环节。

搭配配合饲料。采购牛的预混料或浓缩料,配制成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营养齐全,蛋白质含量高,催肥效果明显,饲料报酬高,每头牛每天饲喂0.5—1公斤。

加强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牛的抗病能力强,相对疾病较少。主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卫生,定期消毒,同时搞好肝片吸虫、肺线虫、胃肠道线虫的驱虫工作,开展W病、牛出败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做好紫花苜蓿的监测,设计试验小区,对紫花苜蓿各个阶段的生长性能作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分析、总结。

6.4资金管理措施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安排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

项目投资主要由国家投资和退耕户自筹,退耕户积极投工投劳。 6.5建设和运行管理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中搞好安全生产,避免减少安全事故,保证项目组织的顺利,按照国发[2007]25号《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的总体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提出本项目的建后管理措施。明确产权归属,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办法。工程产权原则上归属相应的村民,项目产权所有者要切实承担责任,做好建成项目维护工作。畜牧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以便科学养畜、饲料合理利用,确保后续产业养殖业项目良性运行,完成可持续利用。

七、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以后,牛存栏74头,牛出栏增加51头,按每头3500元折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17.85万元;羊存栏1200只,羊出栏增加200只,按每只800元折算,农户增加经济收入16万元,两项共增33.85万元。项目的实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7.2社会效益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和充分利用坡耕地及闲置地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利用剩余劳力、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草料过腹还田”实施循环经济,既增肥地力,又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养畜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实施“菜篮子”工程,增加市场供给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2人,预计退耕养殖户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对全县种草养畜的示范和带动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7.3生态效益

退耕地种植牧草紫花苜蓿,对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作用。一是紫花苜蓿属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一是一年种植,多年使用(管理得好,可使用二十年;二是紫花苜蓿高30—100厘米,根系发达,主根深入土中长达数米,侧根主要分布于20—30厘米的土层中,对保持水土和防止山体滑坡有保水和稳固山体作用,并且有改良土壤的功能;三是绿化、美化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态环境。

第11篇: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

编制单位(加盖公章)

可行性研究报告:XX年XX月

XX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

XXXX(具体项目名称)建设项目布局图

一、总论

1、项目概要: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地点、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名称、项目法人代表、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性质、项目建设目标、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期及进度、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效益、编制单位等。

2、可研报告编写依据

3、可行性研究结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2、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条件

1、项目区现状: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资源、退耕还林状况、基础设施、其他需要分析的项目建设条件。

2、土地资源权属现状

3、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项目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

2、建设原则:

五、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项目建设目标: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六、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

1、环境现状调查、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

2、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按国家有关要求和相关标准编制。

七、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1、投资估算及编制说明:

2、资金来源

3、进度安排:确定项目实施年限,起止日期及项目的建设和进度安排。

八、项目组织管理

1、组织机构:

2、项目管理:

3、项目保障:

九、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2、招标组织形式:(自主或委托)

3、招标方式:(公开)

十、效益分析

主要分析预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简述项目的新增效益、年新增收入、运

行成本及盈余多少;退耕农户所得经济效益,占退耕户年总收入的比例等。

2、社会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与意义;项目受益人群、受益面、退耕户增收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提供社会就业人数,其中退耕户就业人数等。

3、生态移效益:简述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效益、对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效益等。

十一、综合评价

十二、附表、附图:基本情况表、建设任务及实施进度表、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等附表、附图

第12篇:隆安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隆安县2010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畜牧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南宁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通知》(南财农〔2010〕390号)精神,结合我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扶持隆安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增产增收,推动隆安县社会稳定、经济稳步发展。

二、目标任务

计划实施圈养山羊500只、果园配套养鸡8000羽、饲养良种猪2000头,总投资99.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6.6万元,农户自筹33.3万元。

具体为:修建畜舍3300平方米,投资9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66万元,农户自筹33万元;种草30亩,投资0.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0.6万元,农户自筹0.3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农户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建设内容规模

(一)扶持山羊圈养户。要求每个基础户饲养规模达到山羊存栏50只以上,种草3亩以上,修建羊舍50平方米以上;共饲养山羊500只以上,修建羊舍500平方米以上,种草30亩以上。

(二)扶持养鸡专业户。要求每户饲养规模达到肉鸡存栏2000羽以上,修建鸡舍200平方米以上;共饲养肉鸡8000羽以上,修建鸡舍800平方米以上。

(三)扶持养猪专业户。要求每户饲养规模达到存栏500头以上,修建猪舍500平方米以上;共饲养良种猪2000头以上,修建猪舍2000平方米以上。

四、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地点选择在退耕还林村。

(一)山羊圈养规划在南圩镇南圩社区、那湾村,城厢镇震东村、大林村、良兴村、东安村、四兴村,雁江镇那朗村,都结乡都结村,屏山乡刘家村实施。

(二)养鸡规划在城厢镇宝塔村、震东村,雁江镇那朗村、和济村、联隆村、龙庄村,丁当镇保湾村、都结乡陆连村等退耕还林村实施。

(三)养猪规划在古潭乡中真村,南圩镇望朝村,城厢镇新兴社区、小林村实施。

五、项目组织实施

(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发改局局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发改局、财政局、水产畜牧兽医局、城厢镇政府、南圩镇政府、雁江镇政府、丁当镇政府、都结乡政府、古潭乡政府、屏山乡政府分管领导组成。负责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和领导,组织协调项目的实施,落实项目经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水产畜牧兽医局,主任由水产畜牧兽医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负责处理项目日常管理事务。

(二)成立项目实施小组,负责项目农户、项目地点的选定、制定羊舍、鸡舍、猪舍规范建设标准要求,指导农户进行羊舍、鸡舍和猪舍的建设,指导农户进行牧草高产栽培以及加工利用,指导农户开展科学养殖。

(三)项目由农户按照项目实施小组制定的统一规范要求进行建设。

六、项目进度计划

(一)1月底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

(二)2月底前完成项目地点、项目农户的选定、完成畜舍的设计。

(三)3月上旬召开项目农户会议,布置项目任务,签订建设合同,明确项目建设内容和做法。

(四)3月中旬至6月,项目具体实施。农户自筹资金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畜舍建设、并按照要求种植牧草。项目实施小组派出技术人员深入项目点指导农户开展项目建设、实施科学养殖。举办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对项目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五)7月中旬,对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

(六)7月下旬,对完成项目建设内容的农户兑现项目补助资金。

七、项目验收和资金使用计划

先由农户自筹资金进行建设,建设完成后向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验收。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进行公示,验收合格的,扶持补助款直接打入养殖户的银行存折或银行卡。

中央专项资金主要是对畜舍修建、种草进行补助,畜舍修建按每平方米200元标准补助,种草按每亩200元标准补助。

第13篇: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材料]

关于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汇报材料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08年起,西秀区开始承担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0年底,全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65519亩,其中后续产业8332亩;能源建设薪炭林1550亩;补栽补植55637亩;基本农田机耕道13公里、灌溉渠道19.05公里。共涉及蔡官镇、轿子山镇、双堡镇、东屯乡、鸡场乡、岩腊乡、华西办等17个乡(镇)、办。为使农民巩固退耕还林后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经济结构向粮、经、林、果、草、畜等多元结构发展,延伸产业链,亟待对西秀区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对策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产业现状

(一)主要应用树种。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主要应用了21个树种,分别为:经济林树种——李、梨、桃、核桃、无花果、无籽刺梨、黄柏、茶(福鼎大白);用材林树种——楠竹、楸树、马尾松、杉木;薪炭林树种——马尾松、柳杉、桦木、刺槐;补栽补植——李、梨、桃、无籽刺梨、马尾松、杉木、柳杉、滇柏、藏柏、黄柏、桉树、椿树、楸树、女贞、旱莲。

(二)工程布局。在工程布局上,以中山陡坡和次耕地为主,以平缓耕地为辅。在树种选择上,遵循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原则。在全区17个乡(镇)办分布上,依托现有生物资源和土壤特性以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为主,找准主导树种,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以利于实现产品的商品化。

(三)退耕户退耕后收入。经果林进入盛果期后,栽植成功后的退耕户带来一定的收益重要产业,从而增加经济收入。

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统一规划。在工程实施之初,各方对退耕还林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个别工程乡(镇)办未能从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后续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高度规划主导树种,工程布局相对分散;市级部门未能及时地对发展全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与布局规划。

(二)大户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实力强、辐射面广、联系千家万户的外向型龙头林果企业较少;产业化链条短、加工业滞后,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品,综合效益不高。

(三)山区乡镇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设施和服务手段落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作用弱;容量大、辐射面广、在市区内有影响的涉林产品大市场较少。

三、发展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思路和重点

(一)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林业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围绕主导树种,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优势,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机遇和经济腾飞机遇。在全区重点发展干、鲜果经济林基地,稳定经济林面积,控产提质、调整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营销,进而形成产供销、贸工林紧密结合的生产经营体制。重点扶持一批大户企业与示范基地,培育大型、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打造名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

进全区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无公害干鲜果品。基于全区的气候、地理和资源特点,发挥西秀区果品生产与经销大户企业的带动能力,把目前优势干鲜果品的生产进一步向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方向发展,创出品牌,提高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林板加工业进一步壮大。在我区加快速生林基地建设,使用材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依托造板厂、木材市场等企业与市场的消化和集散功能,为林板加工业及林纸一体化生产提供可持续的原材料。

——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依托大型药制厂的消化能力,在工程区传统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林药间作模式,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既可维护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又可增加退耕户的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结合巩固退耕还林,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开发山区生态旅游景区及观光果园的建设,进而带动工程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部分农民将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积极引导农村尤其是山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

四、后续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落实政策,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步伐。国家已出台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项优惠政策。通过执行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落实扶持产业化发展的奖励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人事管理政策等,鼓励和支持个体、集体、企业法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相关企业和个人得到确确实实的发展,从而加快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壮大基地,培植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主导产业。基地是大户企业的依托,是产业化的基础。一是抓好示范基地,发挥孵化器作用,把广大农民户的注意力转到提高林产品质量和优化品种结构上;二是抓好生产基地,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林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逐步形成“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

(三)创新机制,增强林业产业化经营活力。在建设机制上,通过大户治理、联户或股份合作、此退彼还、先集中开发再拍卖到户等机制,使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重点向大户转移,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在利益调节机制上,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确定产品保底收购价,使产销行为由松散的、随意的组合变为紧密正规的联结形式。在投入机制上,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大财政导向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参与退耕还林和产业化经营。

(四)扶持大户,增强林业产业化经营实力。大户企业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对现有大户企业,一手抓技术改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一手抓基地建设,真正实现贸工林一体化经营。在经营策略上,一要鼓励高、中、初级形式的大户一齐上,粗放与集约经营相结合;二要从适销对路的初、中级产品入手,循序渐进,滚动发展;三要着重经营具区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五)培育市场,加快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流通效率。市场是流通的载体,是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以农贸市场为依托,加快林产品初级市场建设;在林果产品主产、主销区及自然形成的集散地,高标准、高起点地建立开放度大、辐射面广、吞吐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同时完善市场信息体系、网络体系和流通基础设施。在开发产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技术、信息、土地、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兴办果花节、林产品交易会、景区要道矗立广告牌等活动与方式积极扩大宣

传,提高产品知名度。

(六)科教兴林,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在林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的各环节上,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林产品质量,加速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引导农民把握今后绿色食品的生产趋势,重点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林果产品的精、深加工,争创名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是技术人员要加强退耕还林的工程管理,加大生产过程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力度,提高农民素质,保护退耕还林成果,从而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到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

第14篇: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阶段验收

自 查 报 告

二0一一年度二月 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上级要求,镇党委、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地块后期管护工作,确保退耕农户补助资金的兑现,镇人民政府成立自查验收组,对我镇2003年规划实施的退耕还林地进行全面自查验收。镇政府本着以人为本,对退耕农户负责的态度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后期管护,及时采取措施,精心组织,加大宣传,督促各村做好退耕还林后期管护工作。在明确退耕还林地的基础上做到“谁退耕、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 并对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加强了生态脆弱、坡度大的造林地块管护力度,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损失。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对全镇退耕还林进行了自查,自查情况如下:

一、自查结果

我镇2003年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630亩,涉及到7个村, 26个组, 45个小班,全部为生态林,主要树种有柳杉、桦木、喜树、香樟、桤木、杜仲,面积保存率和苗木存活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二、工作措施和方法

(一) 加强领导、健全队伍组织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成立了检查组,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林业站及相关部门为检查组成员,办公室设在农办。具体负责检查验收及表格录制,整理文档。

(二) 明确任务,强化职责 强化退耕还林管理、加大巡山护林力度,确保工程健康有效的发展;明确管理,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加大宣传力度,把退耕还林政策深入到群众心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下一步打算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检查研究辖区内退耕还林工程新特点、新问题,充分利用广播、会议、宣传资料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退耕还林的多种效益和功能,提高退耕还林农户爱林护林意识和法制观念。

2、齐抓共管,层层落实责任。以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局面,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全镇退耕还林工程顺利、有序开展。

3、对于缺窝少苗,林木长势差,管理不到位的退耕还林地,加强管理力度。

4、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经费,引进科技技术,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科学经营林地,妥善解决退耕户生计、致富和发展问题。

第15篇: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自查报告

为了加强退耕还林的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成效。白羊乡党委、政府根据退耕办的要求,对白羊乡2002至2006年度的退耕还林地块、面积和栽植树种进行了自查核实,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的基本概况

白羊乡退耕还林共实施了5个年度,均系防护林。涉及到9个村、44个组、2396户3353亩。分别是2002年度993亩、优势树种杨树;2003年度100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4年度40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5年度460亩、优势树种杨树;2006年度500亩、优势树种茶树。

二、退耕还林的自查情况

白羊乡对2002-2006年五个年度的退耕还林3353亩面积,按照30%进行了抽查核实。五个年度的退耕还林已经分别通过省、国家级复查和核查验收通过。本次自查面100%个村和100%组,自查小班85个,自查面积1100亩。针对原管护和成效差的地块重点查。通过自查五个年度3353亩退耕还林均系合格面积,树种保存率均在85%以上,95%的退耕还林地已成林。

三、退耕还林面积及兑现公示

白羊乡2002至2006年退耕还林共计五个年度2396户3350亩,下拨的兑现总资金419125元。于六月下旬对全乡退耕还林面积及户在各村进行了张榜公示一周,并对资料装订存档,群众无异议。

第16篇: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名称:

项目单位:

地点:

建设性质

联 系 人:

邮编:

电话:

申报部门:

申报日期:

一、项目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一)单位及法人基本情况

(二)人员情况

(三)财务状况

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一)建设背景(项目涉及退耕还林情况)

(二)建设规模及内容

(三)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筹措情况及申请补助(贷款贴息)资金的数额、方式

(四)建设条件落实情况、项目进展及已完成的投资额

三、经济效益和退耕农民受益情况

附件:

1、核准(备案)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无需新征土地项目,由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出具说明)。

2、申请贷款贴息的项目,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项目贷款资金进账单及付息凭证(复印件),贷款合同应明确贷款用于申报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3、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和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4、项目建设单位对申报材料及所提供文件、资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5、其它需要补充说明的资料。

第17篇: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

农业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根据《安徽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暂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后续产业发展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应围绕退耕还林地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产品,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第四条 后续产业发展农业项目是建设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基地建设涉及退耕农户要在80%以上,确保退耕农户真正受益。

第二章 年度实施方案编报

第五条 根据年度任务计划,县农委于每年7 月31 日前,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报省农委审批后下达各项目镇。实施过程中,年度实施方案原则上不得调整变更,确需变更设计和概算的,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六条 县农委负责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按时向省、市级主管部门上报项目建设情况和建设进度。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七条 各项目镇按照批准后的年度任务计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技术规程、资金使用等相关制度,确保工程按期按质完成。

第八条 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项目要落实具体建设内容,专项资金只能用于种苗、肥料和工程建设原材料,中央专项项目资金补助要执行国家现有工程建设标准,没有标准的要从严控制,合理确定。

第九条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年度任务计划完成建设内容,不能延期或推迟建设期限,不能擅自改变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性质、建设标准等。

第十条 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档案资料由项目建设单位保存。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按照《和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拨付实施细则》规定,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建立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二条 用于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要实行公示制度,明确建设内容和标准,接受项目区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五章 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 项目建成后,及时做好工程决算、财务核算和审计工作,具备验收条件后,由县农委牵头,会同县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县农委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18篇:正镶白旗星耀镇造林湾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正镶白旗星耀镇造林湾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棚圈基础变更工程

预 算 书

工程造价(小写):22661.00元 工程造价(大写):贰万贰仟陆佰陆拾壹元整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第19篇: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刚

课题撰稿人:徐华先

主要研究人员:欧贤康 徐华先

雷波县地处凉山州与乐山市、宜宾市和云南省交界处,已建的溪落渡水电站就位于我县与云南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干流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076.5米、最低325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贫困县,山高谷狭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按照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定,25°以上坡耕地应纳入退耕,那么雷波县90%以上的山地都将退耕。复杂的立地条件和土壤结构以及面积广大的退耕地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不少难题。

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根据省州安排,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9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41万亩,宜林荒山造林6.3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 项目覆盖全县38个乡(镇)、160个村、571个村民小组、18873户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4年以来,国家在此项工程上直接投入已超过3.16亿元,退耕农户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工程的顺利进展为推进省州退耕还林工程,加快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工程实施对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扶贫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目前工程建设的重心已由大规模实施阶段逐步转变为既要建设又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同时还要谋求后续产业发展的阶段。

一、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雷波属高山狭谷地貌,历史上由于“广种薄收”的种植业方式及“木头财政”的大量砍伐林木,形成了大面积的生态脆弱地带,坡度大于25°的耕地就达32万亩左右。在各级部门和退耕农户的共同努力下,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31.6%提高到了38.1%,这在改善地域内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洪涝灾害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山绿了、水清了、鸟兽增多了,人们明显的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改善。

(二)、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以转变

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调整农业、林业产业结构,实施“427”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全县到“十一五”期末,将达到核桃产业面积90000亩,青椒产业面积250000亩,竹产业面积60000亩。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培育生态经济型商品林,重点培育兼用树种生态林和工业原料林(麻枫树)。引进以木材原料为主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确保全县小径材的合理利用。搞好青椒、核桃、茶叶等林产品市场建设,支持营销大户、营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流通主体发展,畅通林产品流通渠道,带动了退耕农户增收致富。

(三)、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退耕还林已成为雷波县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的工程项目,既提高了生态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是惠民最直接的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后,使大批农民从单一的种植业逐步转向养殖、加工、劳务输出等行业,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补助期的延长,退耕农户还将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四)、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依托城郊乐水湖周边逐步建立起的生态观赏林及锦屏山麓建成的水源涵养林、杉树堡的生态保护林带动了乡村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发展。马湖省级旅游区、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溪洛渡大型水电站等的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业逐步成为雷波重要的经济支柱。

二、雷波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还不够深入

根据《退耕还林管理条例》的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体为各级地方政府。而个别乡(镇)对此认识不足,争取退耕指标时积极,而对于项目实施、特别是后期管护则少有问津。一些乡(镇)在退耕还林政策宣传上,讲优惠政策的多,讲责任与义务的少,加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于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导致部分群众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只注重钱粮兑现,忽视抚育管护,对于成果巩固放任自流,甚至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部门的事,致使退耕还林成为林业信访的热点、矛盾的焦点。

(二)、部分退耕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工程质量效益不高

由于工程建设任务重,要求时间紧,准备不够充分等原因,这就难免出现工程布局不尽合理,如小班移位、地块零星、树种选择不够科学,不能适地适树等问题。比如2001年种植的蚕桑,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没有及时争取到资金进行树种更换,致使种植蚕桑这部分退耕地疏于管理,更有甚者将蚕桑连根挖掉复耕。其他生态林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管护没跟上,苗木生长缓慢甚至苗木死亡;还有的农户外出务工,退耕地无人管护,苗木荒芜、病虫祸害,工程效益不明显。

(三)、后续成果管理和发展中的困难

一是部分农户参与后续抚育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在金沙江河谷地区,广大农户依然过着广种薄收,勉强维持生计的生活,一旦按规定退耕,势必影响到农户的基本口粮保障。在高山地区种植的日本落叶松、二半山种植的家、柳杉等生态林,国家在延长一个补助周期后仍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期限一到,退耕农户将面临生计问题。二是管护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约束力。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规定,每退耕一亩耕地,每年可获得粮食补助150公斤(折现为每亩240元),生活补助20元。几年过去,退耕还林地植被恢复相对较好,这成了不少放牧者牛羊的好去处,另有部分农户在其他荒山上新开土地进行耕种,名曰轮歇地,造成这里退了那里种,而当地政府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生态保护以及退耕还林建设的成效受到影响。三是缺乏后续管护的实用技术指导和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以及适地适树的更换措施难以跟上。四是工作经费缺乏。我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由于缺乏工作经费,由县林业局垫支的工作经费已高达100多万元。

(四)、支撑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问题

实施退耕还林在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上考虑得较多,而通过退耕还林培育和发挥后续特色林业优势,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相对较少。从规划到后续发展的思考和探索还不够,提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金融、科技支撑不力,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成功模式不多,林业产业化机制培育明显滞后。

三、对巩固雷波县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由于我县退耕还林任务大,时间跨度长,如何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健康有序地高效实施和发展,确保退耕还林成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宣传和督察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要站在保护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 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贯彻执行力度。针对当前群众对退耕还林工程中产生的林业信访的热点、矛盾的焦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矛盾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制度和政策落实的督察工作,对在工程建设及政策兑现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进行查处,确保国家政策执行不走样。同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林业管理工作水平,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林政案件的查处力度,强化全社会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意识。明确乡(镇)政府的主体管护责任,鼓励与引导农户在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抚育管护的义务。

(二)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

为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好退耕还林的重要职责,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建立退耕农户管理责任制。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把国家补助政策兑现与林木抚育管护结合起来,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建议在总结过去退耕还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雷波县退耕还林目标管理办法》,从退耕还林的组织领导、政策宣传、任务安排、规划设计、合同签约、施工组织、检查验收、张榜公示、政策兑现、责任落实、奖惩办法、经费保障、后期管护等全过程明确规范操作程序。就政策兑现、工程质量、责任奖惩、退耕还林地管理、林木管护工作、档案管理、后续开发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

(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高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雷波县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用于植树,但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多年来单纯的强调种草栽树,却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本来就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条腿走路”,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因此,一是结合雷波县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地生态现状,注意借鉴和吸收经验,科学合理的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不断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在保持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 4

失的前提下,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方式,实行多模式配置、立体经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效益。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以耕代抚,以耕促管,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

1、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提高现有土地的单产和旱涝保收,确保“口粮基地”的安稳,解除农民对发展其他产业的后顾之忧。

2、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解决好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在谷堆、长河等乡(镇)推广使用节能灶,在西宁河、马颈子河、溜筒河、长河沿岸大力发展小水电,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加快沼气建设,对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区农户自愿进行其他能源改造的给予政策性扶持。

3、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舍饲相结合,加大种草力度,解决牲畜的吃草问题,促进以草养畜。在封山禁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林草牧”模式,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建议制定封山育林具体规划,把地块落实到流域,把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并将嘛咪泽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区、生态公益林、风景名胜区以及河流两岸、公路两旁、水库四周全部纳入封山护林规划,实行造一片林,建一个巡山管护点,派一名护林员、定一项管护制度。

4、要注意把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对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农民生产致富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地区有效地整合项目资金,综合考虑退耕农户的生产、吃饭、烧柴、养畜、增收和生活等长远生计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对退耕户进行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使农民增收方式由过去数量扩张型向品种质量效益型转变。

5、加强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由于耕地的减少,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让他们“有事做”,增加经济收入,将成为农民增收的后续特色产业。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联系用工单位,有组织的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和技能培训。

(四)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1、建立县级督察兑现机制。严格按国家检查验收标准对历年退耕还林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要坚持“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 5

责”的工作程序和机制,做到验收标准、验收结果、补助政策、兑现情况“四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直至整改合格方可兑现政策补助。

2、要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护林工作经费。在全县推行个体承包管护模式,以村为单位,由退耕农户推荐1~2名专职或兼职护林员,由受益农民筹集专项管护费,用于退耕还林护林员的开支,节药管护成本。

3、改革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依法及时核发林权证,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对大户林场、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所造的人工林,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计划,其更新造林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给予支持。允许农户依法合理采伐退耕还林地内林木,在有计划采伐的条件下,林业部门免征退耕还林地育林基金和其他规费。建议政策兑现期到满期后,将退耕还林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处理好“生态”与“生计”的关系。

4、加大对林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应在公益林建设、重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病虫害防治、产业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扶持。另外,区别情况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新的造林地块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有的需多次补植。而选择适地树种又面临种苗补助费用缺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成效。

5、加大退耕还林的科技支撑力度。在林业部门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建议由各类科技协会、林学会牵头,组织农业、科技、畜牧、扶贫开发等部门技术力量,开展退耕还林科技培训和服务活动,着力培养和扶持一批退耕还林科技示范户,推动科技兴林和科技致富。

(五)加大对退耕农户后续产业的扶持,确保后续产业的发展

退耕农户后续产业是巩固成果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渠道。一是要注意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解决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补助结束以后的后顾之忧,改变过去单纯的“生态林”做法,走“生态+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如营造核桃、板栗、青(花)椒、竹类等兼用树种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民对退耕还林的信心,进而发展特色经济。二是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为劳动力的转移打好基础,让农民逐渐减少对耕地和政策补助的依赖。可考虑在农村低保改革中,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退耕农户纳入低 6

保范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切实解决林农最关心的交通问题,降低运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尊重农户意愿,减少传统造林工程带来的规划树种和农户意愿不一致的政府行为矛盾,提高农户的参与程度。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主要是农民自愿改变陡坡耕地的利用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为林业,没有农民的自愿参与是行不通的。

退耕还林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是一项生态加经济的系统工程。只要全县上下,尤其是贫困山区群众切实重视并团结起来,从雷波县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因地制宜的推进有关工作,就一定能够把雷波县恢复并建成利国富民的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第20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金银花种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金银花种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日

一、总

1.1 项目名称

彬县金银花种植及加工建设 1.2 建设地点

彬县车家庄乡马家斜、枣林、阎家河等行政村。 1.3 项目法人

李** 1.4 项目主管单位

彬县**局 1.5 项目性质

自建 1.6 建设目标

到2012年,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产值6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建设加工厂2处。 1.7 建设期限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3年,从2010年1月开始到2012年12月结束,2010全乡种植面积300亩,2011年全年种植面积1000亩,2012年全年种植面积5000亩。 1.8 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35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60万元,申请项目补助资金329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投入资金60万元,购买金银花苗木需要投入资金3140万元。建设烘烤厂需投入资金

2 150万元。 1.9 项目效益

到2012年项目建成后,年可收入实现收入60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 1.10 编写依据

财政部、农业部印发的2010年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南 彬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2) 1.11 可行性结论

金银花适应性广,栽培技术成熟,市场需求量大,我县地、光、热自然资源适宜于金银花栽培种植,农民种植热情高。因此,该项目适宜在我县发展。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原有的苹果产业随着果树的老龄化,产量连年降低,产值下降,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越来越困难。因此,发展新的农业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我县车家庄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农业产业,学习经济发展地区的农业化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产产业化发展项目,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经过反复考察比较,最终选定了适应性广,市场前景广阔,栽培技术易于掌握的金银花种植,作为

3 调整全乡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积极组织实施。2010年,全年示范种植300亩,获得成功,当年每亩收获干花5公斤,产值600元,由此影响带动全乡金银花的大发展。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车家庄乡 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1万亩,人口1.17万人,人均耕地1.6亩,平均海拔1200米,日照时数2260.7小时,年均降雨量588.5毫米,属典型的塬、梁、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该乡发展金银花种植,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金银花茂密的枝叶,发达的根系,可以降低雨水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因此,在车家庄乡发展金银花种植加工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设条件

3.1 项目现状

该项目位于彬县车家庄乡行政区划内,全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万亩,人口1.17万人,全乡地貌以塬、梁、沟壑为主要特征,全乡的10个行政村中,目前以枣林、阎家河为主示范种植,影响带动全县发展金银花产业。 3.2 土地资源权属

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连片,农户承包分户经营。

3.3 实施的有利条件

金银花栽培技术易于掌握,采收期正值学生暑期,也是“三

4 夏”结束后农活较少的季节,不致发生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况且金银花广泛用于医药、饮品、日化、养殖、环境美化等方面,市场前景广阔,农民种植积极性高。 3.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市场信息收集困难。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一是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二是通过寻找代理商加大市场信息收集力度。

四、项目建设方案

4.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乡产业发展实际,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4.2 建设原则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促进全乡均衡发展。

五、精神建设内容与规模

5.1 建设目标

2010年全乡示范种植金银花300亩,2011年全乡发展金银花1000亩,2012年全乡发展金银花5000亩。 5.2 建设内容

全乡建成金银花种植基地5000亩,并建设金银花烘烤厂2处。

六、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卫生

6.1 环境影响

该项目属于种植项目,对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建成后,由于金银花根系发达,枝叶茂盛,能够较好地覆盖地表,极大地降低雨水侵蚀,减少水土流失,有效保护环境。 6.2 质量安全

积极推广模式化栽培措施,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田间除草、防虫、防病,单收单贮,提高质量与品质。

七、投资估算

资金来源和进度安排

7.1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总投资3350元。其中,农民自筹资金6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其余3290万元申请项目资金解决。 7.2 进度安排

从2010年元月至2011年12月底共3年时间。2010年投入资金20万元,建设300亩金银花示范基地,2011年投入资金750万元建设金银花示范基地1000亩,烘烤厂一处,2012年投入资金2480万元建成金银花示范基地3700亩,烘烤厂一处。

八、项目组织管理

8.1 组织机构

成立由乡党委书记焦万宝任组长,乡长李军权任副组长,10个村委员主任为成员的车家庄乡金银花组织加工领导小组,负责全乡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协调与外销工作。

6 8.2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乡长李军权负总责,农县牧局、杨凌金山农业科技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农得惠金银花专业协会组织农民具体实施。 8.3 项目保障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政专用。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有效对接。

九、招标方案

9.1 招标范围及方式

公开向社会招标 9.2 招标组织形式

自主招标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收入600万元,全乡农民仅此一项人均增加纯收入500元。 2.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可使全乡2831户农民受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3.4平方公里,退耕还林户人均增加收入820元。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自查报告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