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文学史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8: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l.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

8.《诗经》中有6篇_笙诗,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160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1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诗集传》。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毛诗传笺》。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 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诰与誓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24.《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29.与《春秋》、《左传》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 30.《战国策》的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3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

32.《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3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政。 34.《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35.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36.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即老聃,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 37.《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2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38.《庄子》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39.《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承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4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41.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42.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荀子。

43.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矛与盾等寓言出自《韩非子》。

44.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骚体)”。

45.宋代刘辰翁称屈原的《橘颂》为“咏物之祖”。 46.鲁迅先生评价屈原的《离骚》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1.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3.《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文中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4.贾谊的政论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5.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一位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名作《论贵粟疏》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6.刘熙载曾评价《淮南子》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7.《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此书原称《淮南鸿烈》。 8.新文体赋的鼻祖可以推到战国时期的荀况和宋玉,前者有作品《赋》篇。 9.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作骚体赋。

10.贾谊的《吊屈原赋》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

11.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12.《七发》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 13.《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14.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15.《洞箫赋》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者是王褒。 16.扬雄的《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17.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其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18.张衡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19.杜笃的《论都赋2》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20.东汉中叶,标志着文坛从以大赋为主到以小赋为主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参》 21.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为他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22.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 23.《史记》首创以人物传记来反映历史的写法,这种写法叫作纪传体。 2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6.《史记》完成了历史散文以记事为主到以写人为主的过渡,首创我国的史传文学。 27.《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体例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28.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29.《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30.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31.“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始创于秦代。 32.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33.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

3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

35.东汉郑玄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

36.《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南朝著名文论家刘鳃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37.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汉时缇萦救父的事。 38.张衡的《同声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通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39.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形成的七言诗。 40.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三、问答题

3.简答《七发》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答:枚乘的《七发》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是劝诫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 《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吴客用以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吕氏春秋·本生》的论述一脉相承。此外,在体制上沿袭《楚辞》的《招魂》和《大招》,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

同时,《七发》在继承先秦文学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七发》虽在体制上沿袭《招魂》和《大招》,但其铺排叙事用意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招魂》和《大招》的铺排对象都是作为正碡i事物出现,以此诱导游魂的回归;而《七发》则把这样的铺排对象作为否定性因素加以处理,是对贵族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方式的批判。另外,《七发》一文以观潮的描写最为精彩,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在《高唐赋》中所采用的客观的描写手法,而把潮水写成一支声势显赫的军阵.从而将人的主观精神贯注入自然,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6.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答:首先,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二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嘶图。

其次,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酷吏列传》等。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再次,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最后,是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司马迁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于心。《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如写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三、问答题

16.试分析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答:《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17.简答《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答:《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18.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而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写其“美政”理想和坚贞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表现其苦闷、彷徨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主要内容是其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美政”主要指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两美必合,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离骚》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 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此外,《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0.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答: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其农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的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的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日:“《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书评

中国文学史_笔记

中国文学史3

中国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文学史重点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优秀)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