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5: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管理心理学》星期一下午七八节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摘要:态度决定我们选择什么对象,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以及对该信息作出何种适当的放应。不同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指导性与动力性的影响。态度与行为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否可以预测行为?本文将一一进行探讨与解答。

关键词:态度;行为;行为预测

所谓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

首先将态度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Spencer和B.bain,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把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先有倾向。这种看法被后来L.Langer的实验所证实,1888年,Langer发现,如果被试集中注意即将做出的反应,其反应时间比没有这种预先准备的情况要短。这种预先的准备状况就是所谓的态度。在此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制约作用。

1919年,托马斯等人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了态度的内涵,首次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要课题。态度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支持。后来心理学家们对态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态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对态度的经典解释有三种。

虽然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经过许多实证研究,却发现与行为有时并不一致。态度是否决定行为的困扰,至今仍然使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苦恼。虽然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人们最初研究态度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的原因,但是,数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提示,更多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简单决定于态度。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态度一经产生,就会对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可以说,态度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别于情感,有认知因素或观念的参与,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发展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表现的关系,它们有时会惊人的一致,有时根本没有任何一致性可言。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性的研究。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拉皮埃尔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种族歧视态度与实际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现场研究,由拉皮埃尔本人带领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开车游历美国,其间一起下榻了66个旅馆,光顾了184家饭店。在此期间,只有一家二等汽车旅馆的老板明确表示不接待日本人,其他各处对这一行三人都作了很好的接待。

随行的中国夫妇也单独去过数家旅馆与饭店,同样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这部分研究说明美国的旅馆及餐饮业在行为上并不存在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

拉皮尔的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大量的批评意见。有的认为,以一封信中对简单的是非题的回答为基础,不能有效的测量个人对某一群体的态度。例如,答题人大脑中对“中国人”表象,也许与他们实际遇得到的这对中国夫妇完全不同,他自己也提到“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又或者说,这种态度外显量表测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如被试反应粗心、极端化、默认、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存在一些有关信、效度的争议。还有人认为,在他们3人访问过的地方的人中,只有半数对问卷做出了回答,也许那些花时间回答问卷的人正是对亚洲人有极端偏见的人。最后一种批评意见是,6个月后,对问卷题目做出回答的人也许已经不是他们曾经遇到的那些人了。

针对第一种批评意见,即测量技术上的缺陷,他们改良了测量技术,一种内隐(间接)测量技术随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早期的间接测量曾使用过不显眼的行为测量以及丢失的信件程序,而瞳孔反应、皮肤导电反应、面部肌电图等生理测量技术则一直延用至今[2]。对于现今的态度测量特别是内隐态度的测量或者说态度的内隐测量来说,更多的是内隐联想测验,情感性启动等等技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人们是否会花更多的时间将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联系起来(与将积极词汇与白人面孔联系的时间比较)以测量内隐的种族态度。

但其他后续研究仍然发现,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低,基本在0.30~0.50之间[3]。与此同时同时,相关论的证据也不断出现。就在拉皮尔研究不久1936年美国人盖洛普运用抽样调查法,以预测投票率与实际投票率相差不到1%的准确性,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又比如Gibb等人的研究表明对自杀的态度直接导致行为的预想以及行为的发生。

研究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于是研究者开始不完全否认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而转向对态度行为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一些影响因素得到很好的控制。社会心理学家Wicker(1969)曾就种族关系、工作满意和教室消磨时间等课题,进行了45次有关态度和行为联系的测量,只有9次落在此范围内。为此,Wicker得出结论:“作为一个整体,这些研究表明,与态度和行为密切有关这一说法相比,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态度与外显行为没有联系或只有极少的联系”。

心理学家对皮拉尔德研究反应就像一名运动员在极富挑战性的比赛中的反应一样。他们有的对此进行强烈的批评,有的研究者开始试图解释为什么态度的评估不能预测个人的真实行为,还有的还有的研究者试图发现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很少有对这几个方向进行综合研究,一般的研究都是用方便的原则只用一种理论作为框架,至今还没有研究去探索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理论,也许不同类型的态度行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测,但这些尚无明确的定论[4]。

我们大众对态度与行为的流行观点是态度在强烈的影响行为,但令人惊奇也让人困惑的是,态度这个通常被人认为是我们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感情的东西竟然经常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这个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出的答案是: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 “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例如说,我们在某个想在某个重要方面改变自己时,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去做就行了。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如在一些我们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的时候,写那篇论文、打那个电话、见那个人等等,尽管非常不情愿那么做,但我们还是能克服自己。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方正主编

[2 ]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2008届研

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8:8-9.

[3]李林.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闽江学院学报.2006, 27(1):116.

[4 ] 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166-167.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论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的报告

论平等与效率

学习《论新疆效率》心得体会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论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论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