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老人与海鸥

发布时间:2020-03-02 07:11: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云南昆明翠湖边的真实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人与海鸥》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然段,你知道它在哪儿吗?

2、师:看这段话(课件),老师将这段话改动一个字,细细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别着急,先读一读。指名回答。

3、师:你的意思是“和海鸥”是双方面的,而“对海鸥”是单方面的,只是改动了一个字,意思却大不一样。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字字入心。这个自然段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谁能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师:在这两个场景中,哪一个令你意想不到?(海鸥送老人)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师:嗯(点头),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和大家一样,在安放老人照片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4~18自然段,找到海鸥让你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画一画,和你的同桌交流。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生①:“一群海鸥……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从海鸥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中感受到了意想不到。 生②:“海鸥们……轮流……瞻仰……亲属。”

师: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容,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 生③:“海鸥们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 师:海鸥们站成两行肃立不动,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吗?

生④:“当我们不得不……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朝哪儿扑了过来?(出示老人的照片)这里描写海鸥的动词是什么?(扑)通常我们用什么动词来形容海鸥?(飞)用扑这个词说明海鸥扑的内心怎样?(害怕、恐惧、激动、伤心)

四、品读感悟,感悟“情理之中”

1、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在翠湖边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什么疑问?生①:海鸥为什么会向这儿扑来?

生②:海鸥为什么会排成两行,肃立不动? 生③:海鸥为什么会轮流瞻仰老人的遗容?

2、师:这群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画一画,在感受深的地方加批注,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3、生浏览课文呢,师巡视指导。

4、交流:A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十分简朴。

师:爱是节衣缩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谁能读读。还有吗?

B生:“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每天都这样做,而且是步行,走那么远只为了海鸥。

师:二十余里是多远?可能大家对此并没有概念,老师告诉你们一里等于500米,那么二十余里是多远?(一万米)远吗?(远)是啊!那么远的路老人每天都步行,连公车都舍不得坐。爱是风雨无阻。来我们体会一下,谁读读?还有吗?

C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你找出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出示第三自然段)轻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细节,你发现老人呢与其它人有哪些不同?

生1:“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下退开后撮起嘴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这说明海鸥对老人很熟悉,很信任,而老人也给海鸥留下自己活动的空间。 师:爱是熟悉、爱是信任。谁来读读?体会一下这分熟悉与信任。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2:“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呢很熟悉海鸥,也很尊重海鸥,他不像别人那样扔而是边走边放,海鸥也似乎听他的指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

师:说的好,“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生:音的长短、强弱。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 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 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生①:海鸥的鸣叫。生②:海鸥扑翅膀的声音。 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③: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 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①: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生②: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谢谢你用朗读为我们再现了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学习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师:在这和谐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爱就是浓浓的亲情!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与其它人不同呢?

D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老人还经常给海鸥取名字,这也可以看出老人与其它人喂海鸥的不同。

师:爱是亲昵的取名。来我们女同学读一读体会一下。还有吗? E生:“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啧啧……”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的是老人怎样的心意呢?(如果学生没读,便让大家自由读读11,想一想) 生①:老人对海鸥很喜欢。

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思念。(若谈不上来,引导学生看“它去年没来,今年也没来……” ) 师:爱是喜欢,爱是思念。那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掌声送给他) 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与其它的人不同?

F生:“老人望着高空……企盼”。从“企盼”我读懂了老人对海鸥的不舍与依恋。 师:什么是企盼,(就是盼望)那老人在盼望什么? 生:老人在盼望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 师:爱是不舍、爱是惦念。谁能读一读?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生:亲人。(板书:亲人)是什么将他们变成了亲人?(爱)(板书:爱)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些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朋友们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碑,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处都签满了。而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他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出示四个句子)

2、生配乐朗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生齐读4个句子)

3、如果你也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交流:生①:我的亲人啊!别留下我们,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字字是泪,声声是情啊!) 生②:你在家里休息该多好啊!如果你在家休息,你就不会走了。(对啊!)

生③:谢谢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你却不求回报。我只想说谢谢!(老人一定会明白你的心意)

生④:学生哭……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名师生都已经听出了你要说的话。

4、师:同学们,现在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些的“意想不到”呢? 生①:老人十多年的心血换来的。 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情谊。

师:是啊,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倾情付出,才会得到海鸥们的真情回报,这一切看似意想不到,可细细品味却又是情理之中。

六、扬情寓意 升华情感:

师:如今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却留在了翠湖湖畔,(课件)这幅人鸥和谐的画面也将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所有人的心中。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这篇文字相对比较平淡的课文里却是蕴涵着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颇有收获:

一、预设过程中的问题思考

1、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思考:

感谢有些老师质疑的一个问题:在后半堂课中似乎拓展太多,有相关内容的拓展,还有主题教学的拓展,有点思品课的痕迹。在备课中,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

一、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单薄,觉得拓展性可以强一点,

二、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护鸥爱鸥对人民的影响力,从而对老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主题拓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直面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和动物不能和谐相处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后续深思,真正懂得珍爱动物,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但我觉得老师的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第一课时中容量太大,其实可以把她最后的一个练笔环节的交流工作让我来完成,既减轻了她的负担,同时两课时的衔接会更紧密,又丰富我的课堂内容,应该说是两全其美的一个策略。我想如何让两堂课的教学内容平衡和谐,这也是上这次完整课的一个收获。

2、对拓展练笔的思考:

如今的语文教学呈开放型,文本中有很多值得老师们挖掘和拓展的空白点,让学生的神思得到释放。同样,本文也是如此,在上第二部分海鸥爱老人的语段中,可以抓住“肃立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通过与前文对比,动静对比,从而想象海鸥此刻的所思所想,表达对老人深深的思念;也可以抓住“炸了营的扑”这个词让学生身临其境,说说海鸥此刻的痛苦而焦急的内心感受;也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来拓展海鸥心中的那份真情和热爱。最终我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原因就是因为觉得上面的几处“点”的教学可以回归到最终的标点表达,作者之所以使用省略号的原由我想也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表达境界吧。课堂操作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下了海鸥之所以这么大声鸣叫、肃立不动的一颗感恩之心。下面就是一位学生当场记录下的文字:

“独脚”深情地凝望着遗像中的老人说:啊,父亲!您怎么会舍得与我们永别?您知道吗?是您迎着晨曦为我们送餐,给我们带来那甜美的饼干,让我们美餐一顿;是您让我们享受到了人间温情,体会到了快乐的滋味,幸福的感觉。你对我们无穷的爱,让我们如何报答您!如今,你将弃我们而去,我会把我们之间的美好回忆和这份刻骨铭心的爱珍藏在心……”

当然。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好拓展练笔材料后,再回归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海鸥的内心世界而用省略号来表达的用意,那么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巧用标点符号来抒情的标点运用手法,那教学效果我想会出色。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