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原的常规考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几个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及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体现出马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6.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7.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既有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存在和思维没有同一性,既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内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物质作为本源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客观实在看作世界本源。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1.意识的起源、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起源这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体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5.联系的涵义、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16.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含义。

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7.发展及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涵。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2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1.适度的原则。

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不是一个点,是个范围。这个范围的极限,也就是这个范围的两极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成为了他事物,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在度的范围内活动,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事情不变质。这就是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即是度的方法论意义。

2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4.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5.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实践的形式: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社会政治实践。三是科学文化实践。四是虚拟实践。

2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7.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学习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启示及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30.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复完善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3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坚持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对于我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意义)。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他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因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及具体内容。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5.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具体构成。

社会存在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式和非意识形式之分。

26.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历史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活动。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9.生产力、生产关系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及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最基本),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4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法,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3.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技革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44.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45.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原理。(其方法论意义:我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46.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的表现。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8.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政治经济学

49.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特殊的具体活动、一般抽象劳动

50.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1.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5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客观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4.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涵义和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基本形式:第一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第四种:宏观调节。第五种:微观规制。

5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57.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第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58.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59.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出不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

60.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61.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一,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 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 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6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63.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64.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最后,从范围来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马原考点

马原考点整理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

马原考点之剩余价值的实质

考研政治之马原历年考点

马原的常规考点
《马原的常规考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马原考点 考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