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祝福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0-03-01 21:25: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祝福》

教学目标: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了解人物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环境及这种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4.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加深对鲁迅思想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对祥林嫂、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方法。

2. 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 体会本文简练、准确的语言,并通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讲解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知识积累阶段 1.作家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军,新闻学的奠基人。鲁迅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集中代表作品有《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彷徨》集代表作品有《祝福》《伤逝》《离婚》。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小说思想内涵深刻,批判力强。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2.重点生字词 三.文章解析 1.理清文章脉络

2.默读小说的开端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作者怎样描写她的肖像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说明祥林嫂新寡),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暗示她命运多舛、生活贫困),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还比较年轻,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

(2)找出本部分中有关祥林嫂的身世及遭遇的句子,指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作用:为下文她婆婆来寻作铺垫) (3)“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祥林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祥林嫂要求极低,很容易满足,也说明她在婆婆家所受的虐待。 (4)祥林嫂被婆婆抢回去,对于这件事,鲁四老爷说了两个“然而”,这两个“然而”分别表达了什么?

第一个然而后面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第二个然而后面的意思是: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也是不容易的。

3.分析小说发展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这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四婶提起她也仅仅是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了。作用:为后文再次收留祥林嫂埋下伏笔。 (2)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人身自由,被当做商品一样买卖。 (3)祥林嫂在再嫁拜堂时“闹”的出格是因为什么?

是为了所谓的贞节反抗。因为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耻辱的事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四.作业:完成金版新学案咬文嚼字,预习下文

五.课堂小结: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分析出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表层原因。

附:板书设计 鲁迅代表作:《呐喊》小说集代表作品《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 《彷徨》小说集代表作品《祝福》《伤逝》《离婚》 小说的情节: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环境)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环境)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1.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并请学生概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具体流程:2.读小说的高潮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与第一次到鲁镇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说明祥林嫂受到的打击之大,创伤之深;“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

(2)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对她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鲁四老爷又照例皱过眉,四婶也对她颇有些不满,因为祥林嫂的手脚已没有先前灵活,且记性也坏多了,又整日没有笑影。又因为她是再嫁之人,伤风败俗,祭祀的事情不让她插手了。

(3)“我真傻,真的”表达了祥林嫂怎样的情感?下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祥林嫂的这句话,又是为什么?

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表达了她内心的巨大悲痛。作者有意重复这段话,意在表明儿子被吃掉这件事对祥林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在走投无路、失去精神依托之后内心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只能以反复向别人诉说来减轻内心的痛苦。

(4) 祥林嫂在捐门槛后心情变好了,但是四婶的“你放着吧,祥林嫂!”给她怎样的打击?文中怎样描绘的,说明了什么?

“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失神”等词句,表明四婶的话对她打击之大;“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等词句,表明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同时也表明,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3.读小说的序幕和结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开头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祝福”隆重,暗示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从而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2) 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绘,作用是什么?

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即是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从而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深刻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3) 对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写,表明了什么? 脸色“黄中带黑”让人感觉到不详或死亡;“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已经变得麻木;“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已经没有多少活气了。对“竹篮”“破碗”“竹竿”等的描绘,暗示了她的乞丐身份,冒号后面的一句话,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4) 祥林嫂问“我”灵魂有无的问题,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她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的劳动换来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的追求,拼命的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5) 祥林嫂的死鲁镇上的人们反映不同,这表明了什么?

祥林嫂的死鲁镇的人漠不关心,鲁四老爷还骂她是谬种,这些说明人们人们不在意祥林嫂,对她漠不关心,没有同情心。而“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无力改变她的悲惨命运。

(6) 在尾声部分,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着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得到的只是无穷的痛苦和悲哀。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结构更臻完整。

4.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小说以“祝福”为题,描写了几次“祝福”?这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的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此处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5.作业设置:第一,听写本课重点生字词;第二,课下完成本课限时规范训练;第三,课下找出本文环境描写的段落或句子,思考其作用;找出本文几个主要人物,并分析其性格。 6.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小说的高潮、序幕和结局以及尾声部分,重点体会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了解作者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同情之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的肖像: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穿着打扮)脸色青黄、顺着眼,眼角带泪(悲伤)

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写: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先前悲哀的神色(麻木)眼珠间或一轮(还有活气)竹篮、破碗、竹竿(已是乞丐)

三次祝福

第一次 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二次 鲁四老爷家准备“祝福”

第三次 眼前“祝福”的场景及“我”的感受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流程:

1.回顾前文,带领学生回忆小说的情节,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让学生分析回答下面

2、3两个问题。

2.关于本文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境描写,小组讨论并回答:

(1)在社会环境的描写方面,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个很典型的“祝福”礼。鲁镇各家各户都在准备“祝福”,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是如此”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社会基础及社会根源。

(2)小说中写到了四场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场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环境恶劣,气氛悲凉沉闷)

第二场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这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场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似乎更加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一样的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第四场 “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此处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分建势力暂时的得意。

3.分析小说中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的人物形象

(1)祥林嫂形象分析表 经历 肖像 眼睛 性格与命运或生存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善良、新寡

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

捐门槛后沦为乞丐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捐门槛后:眼光分外有神

四婶大喝后的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临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陷入绝境精神崩溃,倒在祝福的风雪中

总括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 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2)鲁四老爷的形象:他是当时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3)“我”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4.小说以倒叙的写作方式结构全篇,有什么作用?

(1)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从情节的安排看,把悲剧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的一片“祝福”声中凄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5.作业设置:首先完成课后练习,然后教师讲解限时规范训练。 6.总结: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是想要安心地做一个母亲、一个仆人,但是在那样一个封建流毒遍布于社会各个角落的时代里,这无疑是一种奢望。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批判性,其文思想及其深刻,本篇小说作者将目光投向苦难深重的中国底层劳动妇女,以主人公发人深省的悲剧命运引领读者去关注小说力透纸背的环境刻绘,体现了鲁迅以文学为启蒙,唤醒民众的一贯主张。

附:板书设计——如上所示小说中四场雪分析表及祥林嫂形象分析表 反思: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祝福集体备课
《祝福集体备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祝福备课札记 集体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