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学习《伤寒论》2

发布时间:2020-03-02 04:56: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学习《伤寒论》心得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临床护理学,对于中医文化的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时有听过《伤寒论》,却不了解其中大有玄机,甚至与西医里的伤寒病联系到一起,实觉惭愧。学习了《伤寒论》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伤寒论》乃中医“四大经典”医著之一,是中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专著,其作者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由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首推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神津液等生理功能及其间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症候,从而确定治疗疾病的治疗措施。

六经的实质是代表脏腑经络、划分疾病类型、代表六气之化。 太阳又称巨阳,阳气旺盛,主一身之表,为诸经藩篱,统摄营卫,有卫外功能。阳明主燥,多气多血,主津液所生病,故邪入阳明,所从燥化。少阳主相火,主枢机,病则胆火上炎,枢机不利,故以“口苦、1

咽干、目眩”为提纲。太阴主湿,主运化精微,而赖阳气之温煦,病入太阴则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少阴为水火两脏,故有寒化、热化两途,应辩证施治。厥阴主风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厥阴病较为复杂,有些证候亦为相当危重。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同样的也把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伤寒论》所讲究的是六经辨证论治,而在西医临床上同样也是运用因病施治的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是相通的。但是,中医的历史渊源远远长于西医,许多现代西医的理论都可以在中医的典籍上寻找到历史根据,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现代西医在用数据一步一步的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可见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令人叹服。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古人的智慧,结合现在的先进理论,把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让国人,甚至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相信中医。

三、浅谈《伤寒论》与护理

在我国古代史上是没有“护理”一说的,郎中集医生和护士的角色于一身,虽然没有把护理分出来,但中医史上的护理步骤却是与质量同在的。读完《伤寒论》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了护理措施,如观察病情、饮食调护、中医的煎制、病后调养等。

(一)观察病情

中医学说中的辩证论治包括望、闻、问、切等,仲景是著作中提出最主要的是根据病人的脉证判断病情,结合病者的舌象、精神、神志、汗液、寒热、二便、语言、动作、气息等方面的观察来获取临床资料的方法,与护理有莫大的关系。西医护理中对病人的观察有生命体征、大小便、瞳孔等都与《伤寒论》中的辩证密切联系。

病情观察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上尤为重要,通过对患者的密切观察可以及时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抓住适宜的治疗时机,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中医对患者病情的观察有很多方面,如太阳病为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阳明病证为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

表现为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少阳病证为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太阴病为脾阳素虚,寒湿之邪直中太阴,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病为外邪直中,素体少阴阳虚或阴虚,复感外邪,表现为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厥阴病三阳病失治误治,邪气内陷,表现为胃热脾寒,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及病情变化不一致,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案治疗及护理方案,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二)煎药护理

《伤寒论》中的煎药护理与西医中的药物配制是同一理论体系,但西药的配制相对于中药的煎制是有很大差距的,因此,煎药护理需要我们慢慢探讨其中的奥妙。

1、煎药用水及用量

《伤寒论》汤剂后注明了煎药的剂量及用水的多少,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灸),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灸),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从以上两剂汤方我们看出,中药的煎制对于水的用量及先后有着严格的要求,且不同药方、不同病证的煎制方法各有不同。

(2)中药的先煎与后下

对于不了解中医的人来说有很多中医的知识都不明白,但我们时常有听过“药引”一说,也就给出了中药煎制的顺序有先后的道理。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或减轻某些药物的毒性,《伤寒论》汤方后注明了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去一味药、去皮或加大剂量,如小青龙汤

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灸),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生(洗),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內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堯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从此汤方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证型,相同汤方中的药物亦有先后之分,这一点在煎药的过程中必须谨记。

(3)服药后效果观察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个体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都与患者的病情变化息息相关,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必须注意观察服药后效果的观察,及时判断药物是否对症、剂量的大小是否合适、有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等,掌握病情转机,予以相应处理。尤其是服用汗吐下泄汤方后,应谨防攻邪之品不伤正。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伤寒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其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一千八百余年来对中医临床各科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如此,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亦有重要的地位,如煎药用水及用量、中药的先煎与后下、服药后效果观察等。

由于西医的快速发展,中医文化及知识在人们心中的理念慢慢消退,但是在对抗“非典”、流感等重大疾病时中医所做出的贡献,人人有目共睹,源远流长的中医从新树立了其地位,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古人留下的知识财富品种众多、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步步探索,将其精华运用在生活当中。《伤寒论》中护理理念仍有许多未被有效的挖掘出来,我相信在中医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护理理念将会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

2014年2月9日

学习《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

如何学习伤寒论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论体会

学习《伤寒论求是》心得体会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学习心得

伤寒论 读书笔记

浅谈学习《伤寒论》2
《浅谈学习《伤寒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伤寒论学习 伤寒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